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杂志 省级期刊

Reading and Writing

杂志简介:《阅读与写作》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91/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广西语言文学学会;广西大学中文系
主办单位:广西语言文学学会;广西大学中文系
国际刊号:1003-6415
国内刊号:45-1091/H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789
总被引量:442
H指数:5
期刊他引率:1
  • 《世说新语》札记六篇

    作者:薛瑞萍 刊期:2004年第10期

    在中国,但凡识文断字者,没有不知道王羲之的。

  • 《沧浪之水》:找寻支点

    作者:周克平 刊期:2004年第10期

    虽然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也是写官场,但与时下颇为热闹的官场小说迥异:它不以描写人们所关注的诸如腐败与反腐败等社会热点问题占取市场,也不是暴露官场黑幕来吸引读者。小说问世后好评如潮,然而有的评论却未必切合作品实际。就我的阅读体验而言,它不只是一部官场小说——那种浅薄、无聊、类型化的小说,而是一部哲理性小说:一部反...

  • 边缘文化中的寓言书写——从《花炮制造者》看奈保尔小说的话语意蕴

    作者:李秀金 刊期:2004年第10期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生长在英国殖民地的印度裔家庭,接受了英语教育。定居于英国从事写作,后来常常以西方化了的知识分子身份到众多第三世界国家漫游,不同文化环境的变幻使得一种无可摆脱的“边缘”感始终缠绕着他。匹方评论一般认为奈保尔的写作主题是去国者的困境和“外

  • 若有人兮山之阿——屈原《山鬼》赏析

    作者:阳静 刊期:2004年第10期

  • 一气流转 酣畅淋漓——徐再思《朝天子·西湖》赏析

    作者:唐嗣德 刊期:2004年第10期

    徐再思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其风格以清丽工巧见长,《太和正音谱》赞誉他的作品如“桂林秋月”。《朝天子·西湖》这首小令从多方位、多角度描写杭州西湖的水光山色,是难得的写景佳作。

  • 美·心灵·节奏——读宗白华《美学散步》

    作者:高锐 刊期:2004年第10期

    人类对美的理解,大概起自对美的困惑。美是什么?美从何处寻?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又复杂难辩的话题。一方面。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似乎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接触到美,感受到美,美具有生活的质

  • 抽象思维与诗歌创作

    作者:姚国建 刊期:2004年第10期

    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横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不意味着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只运用形象思维,而与逻辑思维毫不相干。别林斯基在谈到形象思维时,恰恰没有忘记抽象思维的作用,在他看来:形象作为“具体思想”的外部表现,受制约于内在的具体

  • 苦涩灵魂的忧郁歌唱——魏尔伦《烦闷无边无际》赏析

    作者:赵俊霞 刊期:2004年第10期

    魏尔伦(1844--1896)法国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曾被誉为“诗王”。《烦闷无边无际》选自《无词的浪漫曲》,这是最能代表魏尔伦的风格和他流传最广的一本诗集。魏尔伦曾在《诗艺》中阐述对他的艺术主张:“音乐高于一切。”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往往找不出“意义”,也琢磨不出哲理,感觉到的只是一种忧伤的旋律和音乐化的意境。

  • 古体诗歌写作的理论建树

    作者:黄绍清 刊期:2004年第10期

    中国诗歌写作的理论之树是从丰厚、肥沃的古体诗歌土壤上萌芽、培育、成长起来的。

  • 神圣总被雨打风吹去——网络文学特点漫谈

    作者:胡平 刊期:2004年第10期

    前几年,网络上诞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竟然创下了100万销量的业绩,并且被改编成大陆版和台湾版的故事片、话剧,于是乎,“痞子蔡”与“轻舞飞扬”的名字红遍大江南北,这是当代文坛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由互联网催生的数以百万计的网络,正在以潮水般的气势和空前高涨的写作热情占领着互联网上几乎

  • 我心中的网络作文、

    作者:王明建 刊期:2004年第10期

    2004年I期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刊登了《关于网络作文的对话》,其中对网络作文的界定基本上是以写作的介质为依据,认为网络作文就是即时写作而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比如蔡明认为:网络作文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或者校园网为表达媒介的、注重网络写作素材资源使用的、更便于交流发表评

  • 一场庄严的视听奇观——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

    作者:刘冰 刊期:2004年第10期

    为拯救欧洲千百万受战火涂炭的人们,《拯救大兵瑞恩》不仅表现出了诺曼底登陆2500多名美国军人牺牲的悲壮惨烈气氛,而且影片自始至终让观赏对象沉浸在视听悲剧的震撼里,伤感和感动里。

  • “洗竹”何必时雨来——望文生义致误一例

    作者:张传曾 刊期:2004年第10期

    赏析文章可以看作艺术教育的教材。如果我们对某一艺术作品不甚了解,赏析文章应当可以引导我们进入这作品所构筑的艺术堂奥,免除我们盲目摸索之苦,并且进而增强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不过,赏析文字的作者首先也是原作的一名读者,如果他赏析的是一首诗,也只能透过该诗的语言去触摸作品所表现的意象、体味作品蕴含的情趣。也就是说,弄清楚作...

  • “致仕”与约定俗成

    作者:李柳宁 刊期:2004年第10期

    今年某大学古籍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中,一篇论文出现了某作家经过努力读书走上了“致仕”之路,在场的一位评委质疑:“致仕”到底指的是获取官职,还是辞去官职之意?此处显然指的是前者,而按基本的古文知识则应是后者,因此论文

  • 莫把“滥觞”当“泛滥”

    作者:李聿 刊期:2004年第10期

    大概由于“滥觞”一词偏于古奥吧,很容易用错。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