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College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杂志简介:《戏曲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7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戏曲导谈、教育表论、戏曲文学、戏曲人物、剧坛巡礼、评论、学术文章、古典文学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戏曲学院
国际刊号:1002-8927
国内刊号:11-1172/J
全年订价:¥ 48.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9
复合影响因子:0.13
总发文量:1349
总被引量:2454
H指数:12
期刊他引率:1
  • 培育戏曲艺术人才的摇篮——记宋木文先生谈中国戏曲学院

    作者:董昕 刊期:2006年第01期

    时值中国戏曲学院建校55周年之际,我们于2005年6月29日特去采访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宋木文先生。

  • 名垂菊苑,泽被后学——缅怀恩师王世续先生

    作者:周龙 刊期:2006年第01期

    王世续先生走完了八十五年的人生旅程,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追思和缅怀,也留下了后人永远学之不尽的人品和艺品。作为沐其恩泽,受其教益的学生,我深深怀念这位给过我无限关爱和提携的恩师。

  • 统摄万象,内外交融(续)——对戏曲程式的几点新认识

    作者:田志平 刊期:2006年第01期

    四、戏曲程式的文化价值与审美追求 戏曲程式所整合的造型材料,本意是演出需要,但在客观上,也汇集了古代文化艺术创作中以及生活中许多成套成形的方式与内容,成为中国社会文化一种独具特色的载体。

  • 永远的诱惑永远的谜——《生命之约:中国戏曲本体论》导言

    作者:陈友峰 刊期:2006年第01期

    “戏曲本体论”是几乎所有圈内学者均望而却步的论题,不仅因其交叉学科多、涉及领域繁杂,而且是一个不好论述且难以论清的论题。本文作为一篇导论,围绕着“戏曲是人的艺术”这一命题,对戏曲的历史存在、戏曲的阐释、戏曲的物质与观念的双重形态、戏曲与此在生命意义,作了简要阐述和概括,为进一步对戏曲本体含义全面而详尽的论述作了铺垫。

  • 论戏曲舞台动作

    作者:刘小军 刊期:2006年第01期

    戏曲舞台动作是歌舞化戏剧动作,既具有戏剧动作的共性特征,也具有程式性、虚拟性和节奏性的个性特征。可以从演员深入研究规定情境、搜寻类似动作、化生程式性动作三个方面主要的把握戏曲舞台动作的创造规律。

  • 卧游琐记

    作者:党宁 刊期:2006年第01期

    脂砚斋主人在评《红楼梦》时有这样两句话,大致还记得,日:“一树千枝,一脉万源”。好的文章正应如此,无论小说,还是论文。但卧游中的堰想,却难有明确的“一树”或“一脉”而串之,固以琐记而成文。

  • 戏曲时空观念的更新

    作者:吴灵巧 刊期:2006年第01期

    结合新时期的创新剧目,以舞台时空转换为论点,从三个大的方面总结归纳了当代导演处理舞台时空的几种手段。体现当代导演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打破传统的模式框架,使中国戏曲舞台真正进入一个多样化的时代。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但好的东西必须是有新意的。

  • 二人转的起源

    作者:孙红侠; 刘文峰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在对二人转起源研究的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及述评的基础之上,论述了二人转的起源问题。认为二人转起源于说唱艺术莲花落和传入东北的小戏山西柳腔。同时论及了莲花落、什不闲、山西柳腔传入东北的过程等相关问题。

  • 黄燮清九种曲评说

    作者:王卫民 刊期:2006年第01期

    黄燮清,原名宪清,字韵甫,又字韵珊,号茧情生,吟香诗舫主人,两园主人等。浙江海盐人。生于嘉庆十年(1805),逝于同治三年(1864)。他是清代后期,亦即近代早期最有影响的传奇杂剧作家之一。一生作剧九种,依次如下。

  • 古代戏曲选本中的《牡丹亭》改编

    作者:赵天为 刊期:2006年第01期

    戏曲选本所反映的主要是《牡丹亭》折子戏的改动情况,戏曲演员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对原本进行加工提炼。他们删除繁文赘曲,添改曲文人物,增饰宾白科浑,添注身段表演、穿关道具,调整行当角色,使这些单折凝聚起丰富的表演技巧,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使《牡丹亭》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永葆艺术的青春。

  • 京剧目连戏研究

    作者:戴云 刊期:2006年第01期

    京剧目连戏是目连戏发展的重要阶段。清咸丰十一年,四喜班演员杨瑞祥与三庆班演员汪竹仙合作,在避暑山庄如意洲演出了《六殿》,这是史载最早的乱弹(皮簧)目连戏演出。光绪年间,慈禧太后钟爱皮簧戏,她命人将许多昆弋剧目翻改为皮簧,这之中也包括一些目连戏剧目。清末民初,京剧目连戏曾风靡京城的戏曲舞台,成为一些著名演员的代表剧目。...

  • 古典戏曲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

    作者:刘红艳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一、戏曲中杨贵妃形象的时代演变 杨贵妃故事最早被搬上戏剧舞台,约在宋金对峙之际。从宋金到清代,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一直盛演不衰,其中流传至今且影响深远的有元代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简称《梧桐雨》)、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明代《惊鸿记》、屠隆《彩毫记》,清代孙郁《天宝曲史》、洪舁《长生殿》等。这些剧作,...

  • 冀南平调戏剧团的文化变迁(改革开放时期)

    作者:张磊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以田野调查考察为主,结合现有的部分文献资料,从文化变迁的角度,通过对流传于冀南邯郸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平调戏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审时度势调整自身以适应文化变迁的历程的梳理,希望对我国地方戏曲史研究有所丰富,并能为地方戏剧团的现代文化适应提供一份历史借鉴。

  • 河南濒灭剧种在现代生活中发展的局限性

    作者:冯振奇 刊期:2006年第01期

    在当今经济大潮和多媒体文化的冲击下,观众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无不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艺术形式争夺读者、争夺观众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竞争,戏曲是处于弱势;而面对于各大剧种的竞争,濒灭剧种更处于弱势。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濒灭剧种如果被动消极地面对,必然造成观众流失、自身衰败的局面。

  • 新时期歌仔戏艺术教育得失谈

    作者:林志杰; 曾宝珠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歌仔戏艺术教育对歌仔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我认为新时期歌仔戏教育不仅要继承以往办学的优良传统,还要与时俱进,拓宽办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加强传承与创新,继承发扬本剧种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