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hysico Chimica Sinica

杂志简介:《物理化学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892/O6,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化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化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通讯、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
国际刊号:1000-6818
国内刊号:11-1892/O6
全年订价:¥ 84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化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16
复合影响因子:0.95
总发文量:3796
总被引量:33670
H指数:46
引用半衰期:3.6102
立即指数:0.1246
期刊他引率:0.8528
平均引文率:19.4459
  • 顺式烯二炔的表面选择性合成

    作者:吴凯 刊期:2017年第06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顺式烯二炔型化合物因其具备抗癌药物作用而存在巨大的潜住应用价值,吸引了有机合成领域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由于炔烃具有众多的反应路径,传统的溶液有机反应通常难以实现对顺式烯二炔的高选择性合成,而且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多种复杂的反应物和催化剂。

  • Pt/α-MoC催化剂用于低温甲醇水相重整制氢

    作者:吴凯 刊期:2017年第06期

    氢燃料电池是最具潜力的新一代能量提供系统。但氢气的存储和输运一直是阻碍氢能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将氢气储存于液体燃料再通过催化反应原位释放氢气供应燃料电池使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间接储氢途径。甲醇具有单位体积储氢量高、活化温度低、副产物少以及价廉易得等诸多优点,是理想的液体储氢平台分子。

  • 锂-氧气电池中的水添加剂的关键作用:减少副产物和降低过电位

    作者:庄林 刊期:2017年第06期

    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200—250Wh·kg-1)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锂-氧气/空气电池因具有比前者高出约十倍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约2000Wh·kg-1),从而吸引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锂-氧气/空气电池中的很多关键问题都还未得到解决,其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受限于电解液/电极面对超氧化物亲核攻击的稳定性,以...

  • 自组装策略调控表面反应

    作者:刘忠范 刊期:2017年第06期

    表面反应,即在固体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一直是化学学科的研究焦点。近年来,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等表面分析技术,在表面上成功实现大量的有机反应如Uilmann偶联、Glaser偶联和Bergman环化等。

  • 高效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人工光合组装体

    作者:刘忠范 刊期:2017年第06期

    自组装是组装基元通过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自发形成特定结构的过程,是创造新物质和产生新功能的重要手段。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的原初反应是由集成在光合膜中的功能分子组装体高效完成。通过分子设计和组装手段构筑人工光合组装体不仅可以从结构和功能上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制氢放氧的反应过程,而且能够为设计具有高效光催化分解水功能的人工...

  • 表面等离激元增强金属光致发光助力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获取表界面分子的本征化学信息

    作者:张锦 刊期:2017年第06期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因其具有单分子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的分子指纹信息,在表面科学和分析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拉曼光谱研究中除了利用谱峰频率外,还利用不同谱峰间的相对强度,以获得吸附分子的吸附构象、分子与金属界面电荷转移、材料局域化学性质等多种重要物理化学信息。

  • 基于分子识别的外泌体纳米界面原位DNA组装

    作者:符婷; 彭瑞资; 刘巧玲 刊期:2017年第06期

    细胞膜是一类间隔细胞内外环境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界面,膜表面的受体通过外界物质刺激调控胞内的生化反应,从而影响细胞乃至整个生命体的进程。对细胞膜表面进行改造和功能化,从而实现原位识别、组装并调控细胞膜表面结构在癌症检测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LiFePO4电化学反应机理、制备及改性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英杰; 朱子翼; 董鹏; 邱振平; 梁慧新; 李雪 刊期:2017年第06期

    作为用于可持续能源的有效能量存储装置,锂离子电池因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而得到广泛研究,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储能电池体系,其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关键在于电极材料的研发。LiFePO4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具有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大、充放电平稳、热稳定性良好、安全性好、重量轻和低毒性等优点,备受国内外专家的专注。然而,LiFePO4正...

  • 金属粉末的吸氢统计热力学模型

    作者:吴广新; 彭望君; 张捷宇 刊期:2017年第06期

    提出了一种基于零阶Bragg-Williams近似的新统计热力学模型。新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引入了表观压缩系数α来校正高压气体的体积变化,并且在拟合结果中获得无环状曲线。然后,新模型成功应用于金属粉末的吸氢过程。所有结果表明这个新模型运行很好,特别是新模型可用于预测不同温度下的PCT曲线。因此,我们的新模型可以在实际系统中应用。

  • 一种精密恒温环境微量燃烧-溶解-反应多用量热计的设计及应用

    作者:李旭; 李强国; 蒋建宏; 谷惠文; 李传华; 肖圣雄; 李霞 刊期:2017年第06期

    将SRC-100型溶解-反应量热计改进成了一种精密恒温环境微量燃烧-溶解-反应多用量热计。采用电能法标定了量热计的能当量,其值为Ccalor=(987.63±0.61)J·K-1。用该量热计分别测定了苯甲酸和丁二酸的标准质量燃烧热,分别为△CUm,Bθ(cr,T=298.15K)=-(26425.99±10.70)J·g-1和△CUm,Sθ(cr,T=298.15K)=-(12621.97±5.30)J·g-1。测量的不确定...

  • 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等离子体催化氨分解制氢性能

    作者:孙帅其; 易颜辉; 王丽; 张家良; 郭洪臣 刊期:2017年第06期

    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Fe-Co、Fe-Ni、Mo-Co、Mo-Ni双金属催化剂(总金属含量均为10%(w,质量分数),双金属摩尔比均为1:1),考察了其在等离子体条件下氨分解活性,结果表明Fe-Ni双金属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协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Fe/Ni摩尔比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Ni摩尔比为6/4时,氨分解活性最好,而且该双金属催化...

  • 完全活性空间组态相互作用能量的拟合和外推

    作者:曹静思; 陈飞武 刊期:2017年第06期

    完全活性空间组态相互作用计算与完全活性空间中的活性电子数和活性轨道数有关,但完全活性空间组态相互作用的能量不是活性电子数和活性轨道数的单调递减函数,因此活性轨道数和活性电子数不能用来外推完全活性空间组态相互作用的能量。为此,我们定义了一个新的变量:活性空间中的最大未占满轨道数。我们对一系列单重态、双重态和三重态分子进...

  • 混合溶剂对β-HMX结晶形貌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作者:陈芳; 刘圆圆; 王建龙; 苏宁宁; 李丽洁; 陈红春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为了解释混合溶剂对β-HMX结晶形貌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β-HMX晶体表面与混合溶剂(丙酮/γ-丁内酯和二甲基甲酰胺/水)的相互作用,体积比从1:3到3:1。使用修正的附着能模型预测了β-HMX在混合溶剂中的生长习性。结果表明:β-HMX晶体的(020)面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最弱,混合溶剂对β-HMX不同晶面的作用变化,可以显著的改变...

  • B972-PFD:一种高精度的色散校正密度泛函方法

    作者:何禹; 王一波 刊期:2017年第06期

    发现一种与球原子经验色散模型SAM深度契合的杂化泛函B972,组合成高精度的色散校正密度泛函B972-PFD。采用S66、S66x8和S22标准数据集以及大气氢键团簇、Adenine-Thymine的π…π堆叠、Watson-Crick氢键复合物和甲烷结合(H2O)20水簇等体系测试了B972-PFD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对于S66数据集B972-PFD方法的精度与Head-Gordon研究组的三个新泛函...

  • Prediction of Blood-to-Brain Barrier Partitioning of Drugs and Organic Compounds Using a QSPR Approach

    作者:GOLMOHAMMADI; Hassan; DASHTBOZORGI; Zahra; KHOOSHECHIN; Sajad 刊期:2017年第06期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QSPR) model based on the enhanced replacement method (ERM)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to predict the blood-to-brain barrier partitioning behavior (logBB) of various drugs and organic compounds. Different molecular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