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hysico Chimica Sinica

杂志简介:《物理化学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892/O6,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化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化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通讯、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
国际刊号:1000-6818
国内刊号:11-1892/O6
全年订价:¥ 84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化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16
复合影响因子:0.95
总发文量:3796
总被引量:33670
H指数:46
引用半衰期:3.6102
立即指数:0.1246
期刊他引率:0.8528
平均引文率:19.4459
  • 氟磷酸盐及正硅酸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张秋美 施志聪 李益孝 高丹 陈国华 杨勇 刊期:2011年第02期

    综述了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氟磷酸盐和正硅酸盐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各种材料的结构及合成方法与性能的关系,特别是对如何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展望了这两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

  • SDBS与HA缓蚀剂复配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作者:胡松青 于立军 燕友果 张军 任振甲 提阳 刊期:2011年第02期

    通过静态失重法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与六亚甲基四胺(HA)在盐酸溶液中对Q235钢的协同缓蚀效应,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从缓蚀剂膜抑制腐蚀粒子扩散的角度对其缓蚀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DBS和HA单独使用时,最高缓蚀效率分别为82.82%和79.46%,复配后最高缓蚀效率可达到92.78%;与两种缓蚀剂单独使用时相比,SDBS与HA复配后缓蚀剂膜体系...

  • 超级铝热剂Al/CuO前驱体的制备、表征、热分解机理及非等温分解反应动力学

    作者:安亭 赵凤起 仪建华 樊学忠 高红旭 郝海霞 王晓红 胡荣祖 裴庆 刊期:2011年第02期

    以硝酸铜、无水乙醇、1,2-环氧丙烷和纳米铝粉为原料,在超声振荡条件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复合含能材料——超级铝热剂Al/CuO的前驱体.利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傅里叶变换红外-质谱(TG-DSC-FTIR-MS)联用技术,研究了纳米Al/CuO溶胶-凝胶前驱体的热行为和分解过程及机理.利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TG-DTG分析,研究了纳米超级铝热剂Al/CuO的溶...

  • 温度对二甲基亚砜水溶液的结构和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作者:刘波 黄世萍 朱吉钦 王鹏 田辉平 刊期:2011年第02期

    应用参考作用格位模型理论计算了二甲基亚砜(DMSO)摩尔分数为0.002时不同温度下溶液的微观结构和热力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DMSO加入到水中能够增强溶液的分子网络结构.温度升高,配位数减小,溶液中分子排布趋向无序.平均力势的波动增大表明分子间的诱导力表现为斥力.计算得到的各种热力学性质显示:温度升高,溶液的熵和溶剂化自由能增加,相互作...

  • 一个考虑沉积物孔径分布特征的水合物相平衡模型

    作者:颜荣涛 魏厚振 吴二林 王淑云 韦昌富 刊期:2011年第02期

    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一直是水合物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探讨了沉积物孔隙大小及其分布特征对水合物相平衡条件的影响机理,提出了有效孔隙半径的概念,并利用沉积物孔隙大小分布特征,假设孔径分布呈正态分布,建立了水合物饱和度和有效孔隙半径之间的定量关系;与传统的vander Waals-Plat-teeuw相平衡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个考虑沉积物孔隙...

  • 8-羟基喹啉银(铂)金属配合物电子光谱与非线性光学性质

    作者:卫航 张荣红 袁波 杨帆 李权 赵可清 刊期:2011年第02期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8-羟基喹啉(银、铂)(AgQ、PtQ2)金属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理论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取代基使铂配合物的最强吸收波长产生较大红移.最低能量跃迁吸收来自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到最低空分子轨道(LUMO)的d→π*和π→π*跃迁,属于金属配体电荷转移(MLCT)与配体配体电荷转移(LLCT).金属...

  • (+)-儿茶素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红外光谱和反应活性

    作者:王晓巍 蒋刚 杜际广 刊期:2011年第02期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非金属原子和金属原子分别采用6-311+G(d,p)基组和LANL2DZ基组,计算并分析了(+)-儿茶素(Cc,C15H14O6)及其与金属形成的配合物分子(M-Cc,M=Ca,Zn,Cd,Cu,Al,Cr)的几何构型、红外光谱和反应活性的异同.计算结果表明,M-Cc的分子结构、红外光谱与反应活性均不同于其前体Cc.形成金属配合物后,取代基团及结...

  • 含噻吩环的吡啶Ru(II)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质

    作者:孙秀欣 刘艳 赵海波 孙世玲 刘春光 仇永清 刊期:2011年第02期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含有噻吩环的吡啶Ru(II)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非线性光学(NLO)性质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RuII(NH3)5L]2+(L为含噻吩环的有机基团)中,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间没有形成稳定的化学键,但存在较强的供体-受体(D-A)相互作用;NH3被羰基(CO)取代后,Ru-C间形成了稳定的σ-π配键,降低了受体的空轨...

  • 过氧化氢与苯乙烯环氧化的反应机理及溶剂效应

    作者:王志强 孙文晶 储伟 余良军 刊期:2011年第02期

    以过氧化氢与苯乙烯环氧化为模型反应,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Dmol3模块,模拟计算了过氧化氢与苯乙烯的环氧化反应机理.并用连续介质-类导体屏蔽模型(COSMO)研究了反应体系分别在三种质子性溶剂(水,乙醇,叔丁醇)中的溶剂化效应.为研究溶剂分子直接参与反应的微观过程,用离散介质模型模拟了单个水分子、乙醇分子和叔丁醇分子分别对反应的...

  • 二元铜族团簇负离子催化CO氧化反应机理

    作者:胡建平 王俊 唐典勇 伏秦超 张元勤 刊期:2011年第02期

    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了二元铜族团簇负离子AuAg-,AuCu-和AgCu-催化CO氧化反应的详细机理.计算结果表明:CO在混合团簇中的吸附位顺序为Cu〉Au〉Ag;O2也优先吸附到Cu上,其次为Ag,最难的为Au;另外,O2分子较CO分子易于吸附到混合团簇上.CO氧化反应有三条反应通道,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均容易进行.AuAg-团簇催化CO氧化反应的最优反应通道为CO...

  • CH3OCF2CF2OCH3+Cl的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性质

    作者:崔凤超 于洪波 王钦 叶宛丽 刘靖尧 刊期:2011年第02期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直接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反应CH3OCF2CF2OCH3+Cl的微观机理和动力学性质.在BB1K/6-31+G(d,p)水平上获得了反应的势能面信息,计算中考虑了反应物CH3OCF2CF2OCH3两个稳定构象(SC1和SC2)的氢提取通道和取代反应通道.利用改进的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结合小曲率隧道效应(ICVT/SCT)计算了各氢提取通道的速率常数,进而根据Boltzmann...

  • 支持向量机与KStar模型预测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的氧脱烃反应

    作者:王丹 张燕玲 乔延江 刊期:2011年第02期

    分别以支持向量机(SVM)和KStar方法为基础,构建了代谢产物的分子形状判别和代谢反应位点判别的嵌套预测模型.分子形状判别模型是以272个分子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包括分子拓扑、二维自相关、几何结构等在内的1280个分子描述符,考查了支持向量机、决策树、贝叶斯网络、k最近邻这四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分类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优于...

  • 脯氨酸与Ag和Ag^+相互作用及性质

    作者:王朝杰 蔡跃飘 黄旭慧 卫涛 刊期:2011年第02期

    用X3LYP杂化密度泛函方法在LACV3P**++基组水平上对脯氨酸(Pro)的15种构象与Ag原子和Ag离子形成多种配合物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振转光谱和能量学特征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得到17种Pro-Ag和23种Pro-Ag+稳定结构.数据分析表明:(1)Pro-Ag配合物中仅有Pro的9种构象出现,而Pro-Ag+配合物中则都涉及,最稳定结构并不是能量最低的Pro构象与...

  • O2和CN在铜活化闪锌矿(110)表面的吸附

    作者:陈晔 陈建华 郭进 刊期:2011年第02期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法模拟了O2和CN分子在铜活化闪锌矿(110)表面的吸附.结果表明:铜活化后闪锌矿表面的铜原子3d轨道处于费米能级附近,增强了闪锌矿表面的活性.未活化闪锌矿表面不能吸附O2,活化后闪锌矿表面的铜原子和硫原子提供电子填入氧的反键π*2p轨道从而形成吸附键.CN分子吸附模拟表明,铜活化增强了CN分子与闪锌...

  • 空位和B掺杂对Si在石墨烯上吸附的影响

    作者:戴宪起 李艳慧 赵建华 唐亚楠 刊期:2011年第02期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了空位和B替位掺杂对Si在石墨烯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完整的石墨烯结构,Si吸附在桥位最稳定,Si吸附改变了石墨烯中C原子的自旋性质;空位和B替位掺杂均加强了Si在缺陷处的吸附,空位对Si在石墨烯上吸附的影响相对较大;B掺杂改变了Si的稳定吸附位置(由桥位移到顶位);Si在空位和B掺杂石墨烯上吸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