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研究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 部级期刊

Children's Study

杂志简介:《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748/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研究_儿童政治启蒙研究、调查研究、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儿童组织

主管单位:共青团中央
主办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国际刊号:1002-9915
国内刊号:11-1748/D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政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4331
总被引量:771
H指数:9
期刊他引率:1
  • 让孩子学会与灾难和意外共存

    作者:弓立新 刊期:2016年第10期

    天有不测风云。面对灾难,力求存活的各种措施和办法,通常叫作"抗灾",似乎人力可以对抗灾难。事实上,无论是海啸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是飞机坠毁、汽车翻车等人为意外,都是人们很难预测和掌控的。因此,人们应当持的现实态度是:学会与灾难和意外共存。从儿童心理成长的角度看,这样的态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思想层面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发...

  • 不要对孩子屏蔽意外和灾难

    作者:张纯颖 刊期:2016年第10期

    2015年5月24日,一架德国飞机在飞往西班牙的途中于法国上空坠毁。机上150人全部遇难。据报道,在遇难者当中,有16名中学生和两位老师。

  • 爱心的盾牌与理性的武器

    作者:田佳 刊期:2016年第10期

    原本以为他只不过是怕无妄之灾降临到自己身上,可是他却是设身处地地,为素不相识的同龄人的悲剧感到痛苦、忧伤。或许,这并不是儿子的同情心泛滥,更恰当的应该叫同理心。比起感叹一句"真可怕,好惨",他更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情绪,体谅别人的苦衷。

  • 孩子,我也和你一样害怕

    作者:冬凝 刊期:2016年第10期

    面对恐惧,安慰与逃避没有价值,而坦诚与面对才是让孩子接受、让她心理上慢慢平复和成长的最好方法。这本该是暑假里一个极普通的清晨,但因为南方暴雨所致的洪灾,一家人的心情都有些沉重。良久没有说话的女儿琳琳冷不丁地感叹道:"我要是有三头六臂该多好,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公允客观看灾难

    作者:刘律廷 刊期:2016年第10期

    在帮助女儿克服因为灾难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方面,我借鉴心理学上的脱敏法和行为塑造法,帮助她将训练情境进行分级,一步步地训练她应对"曾让她恐惧的各种情境"。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丈夫被他所工作的卫生系统调配,前往一线救援。那时候我女儿刚上小学三年级,她常看着新闻里的图片问我:"爸爸回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我笃定地告诉她:"爸...

  • 生活有苦难,也要努力快乐生活——访项锦晶

    作者:张纯颖 刊期:2016年第10期

    项锦晶,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心理分析博士。从事用沙盘游戏、绘画表达等方法在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应用研究。随着资讯的发达,人们了解世界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对事件的了解也越来越详尽,有些意外事故的报道给受众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儿童同成年人一样,

  • 人缘好、朋友多不是人人必须达到的标准

    作者:曲韵 刊期:2016年第10期

    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同学间不在一起玩不意味着就要互相歧视、仇恨;人缘好、朋友多不代表人品好,是人人必须达到的标准。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家长关注的问题之一。很多独生子女的家长担心孩子太"独"了,将来与同龄人相处不好;也有的家庭家里虽然有两三个孩子,

  • 运动带来成长和快乐

    作者:张旭东 刊期:2016年第10期

    女儿的同学全都报过各种各样的体育类课外班,但课外班只能帮助孩子掌握运动技巧,不能帮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习惯养成还得从家庭开始。身边有几位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的同事,孩子都非常优秀,但他们谈起孩子的成长经历,不约而同地说到一个遗憾:孩子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我女儿的同学全都报过各种各样的体育类课外班,

  • 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作者:李岚 刊期:2016年第10期

    我收到了在海外某名校就读的晶晶的来信,欣喜之余又感慨万千:照片上的女孩笑容灿烂,前程似锦,谁能想到她当年差点儿被当成"问题儿童"呢?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一名班主任。在20年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最让我开心的事就是收到学生的来信。他们在信中告诉我最近的点点滴滴:竞赛获奖了,

  • 儿子养蚕

    作者:彭锦 刊期:2016年第10期

    小时候,家里每年都会养蚕。养的不是一两条,而是装在大竹匾里,满满一竹匾,数都数不清。我因为畏惧,从来没摸过蚕,只是看爸妈给它们喂桑叶,直到结出各种颜色的蚕茧。出蛾的时节,家里蛾子满天飞。放学回到家,我怕蛾子会飞到我身上,晚上睡觉时也会担心得半天睡不着。30年过去了,那个怕蚕的小女孩成为了母亲。

  • 用“德西效应”改变孩子成长

    作者:张小鹏 刊期:2016年第10期

    自从儿子上学后,为了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我特意设立了一个家庭奖励制度:只要儿子考试成绩在95分以上,我们就满足他一个要求,有时是去吃西餐,有时是购买他看中的玩具。考了100分时,干脆直接奖给他50元人民币自己随意花。在物质奖励的剌激下,儿子学习动力十足,每次考试后大多数都能获得奖励。

  • 假如我遇到一个“熊孩子”

    作者:李子勋 刊期:2016年第10期

    每逢年底走亲访友,"熊孩子"成了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物种。这些"熊孩子"常常给亲朋好友家带来"天下大乱"甚至"严重伤害",令对方要么碍于面子忍气吞声,要么撕破脸皮对簿公堂。基于这种现状,有保险公司推出了"熊孩子保险",保赔孩子惹祸造成的损失。有人说"熊孩子"现象折射一个问题:

  • 培养孩子创造力:有方无为

    作者:魏蔻蔻 刊期:2016年第10期

    创造力不仅是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创新,也体现在科学、社交、生活情感体验与资源整合上。研究证明,有创造力的人思维灵活,擅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更能感知和协调周围的新事物和变化,从而发现机会、建立联系,适应性和幸福感更强。创造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养成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说简单点儿,

  • “小豆包”入队记

    作者:韩硕 刊期:2016年第10期

    北京有首流传至今的儿歌:"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一年级的"小豆包"即将加入少先队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队前教育采用友谊中队的形式,发挥小辅导员的作用,让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走进一年级,为他们讲解少先队知识,传授少先队的技能。在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带领下,"

  • 大声对“暴力美学”说不

    作者:陈卫东 刊期:2016年第10期

    在中国,有一句教育孩子的古语被广泛引用。这句话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据说这是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留给后主刘禅的。虽说这话出自古时帝王之口,在某种程度上是"圣谕",但换个角度看,也是一位经历丰富的父亲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饱含了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