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06 14:28:35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第1篇

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短”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长文短教,不是减少教学环节,压缩每环节的时间;也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是任意砍削,伤筋动骨。长文短教,仅仅是课堂教学时间“短”而已。因为教学时间短,所以更要寻求“短”的内涵。

应该短而全而细 “全”是指文本的全貌,“细”是指文本重要的细节。好比演出折子戏。演出的是整出剧的一折(不等于一幕或一场),但这一折与前前后后的情节相关联,与人物总体的性格、命运相关联。要让观众通过这一折而窥见故事和人物的全貌。这一折里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的任何细节都是不能有任何含糊、任何不到位的。这就要求任何一个角色都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整个剧中的形象的定位、存在意义的定位。长文短教的难度和要求比演出折子戏更高。教者要在有限的短时间内抓住文体特征,让学生把握文本的全貌和重要的细节。文本好比大海,“短教”只取一瓢;而这一瓢,是有选择的一瓢,它带有大海的全部气息。一个课时上《故乡》,也应让学生: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回故乡,看到萧索的荒村――在故乡,忆起少年闰土,亲见杨二嫂和闰土的沧桑巨变――回故乡,希望下一辈有新的生活;2.认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闰土是贫苦隐忍的农民的典型形象,杨二嫂是势利刻薄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我”是同情劳苦人民,否定现实黑暗,希望创造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3.了解人物赖以存在的环境特点:军阀割据,社会黑暗,经济凋敝。除了着眼于宏观的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还要在细微处着力。“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此处设问:“他想说什么?为什么却没有作声?”启发学生领会并说出: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贫苦的现实处境、封建的尊卑观念把涌到了嘴边的话给堵了回去!

应该短而新而活 长文短教拒绝面面俱到,按部就班。它需要设计者大胆地智慧地取舍,走不寻常的路。科学建构教学内容,大胆舍弃一切学生在预习阶段已经读懂、基本读懂的内容,智慧选取关键的核心的内容,精心设计,选用新颖的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新颖地切入,灵活地过渡,巧妙地推进。《故乡》,我采用“板块式”设计,共四个板块:看一看 精美的动画;讲一讲 主要的情节;品一品 墨浓的地方;悟一悟 阅读的意义。以“梦幻的过去的故乡――破碎的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未来的故乡”为主线,以“在作者意义、文本意义、编者意义的基础上寻求读者意义”为创新点,以设计新颖精美的PPT为辅助手段。如开课:“请同学们看一看精美的动画。”(播放由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主题曲改编的《回到从前》――“岁月啊,你都干了啥,故人变模样……我真希望,就停在那个月夜吧!”)切入干净利落,从第一秒起就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省却预习检查、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将注意力迅速聚焦于“我”和闰土。如从“看一看”到“说一说”的两个板块之间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唯美的动画,动情的演唱,让我们笑,使我们沉重,把我们的心带到了鲁迅的《故乡》”。如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采用“跳读法”这样推进:“少年闰土是活泼健谈、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那中年闰土呢?”

应该短而深而厚 “深”指深刻,“厚”指厚实。如果短而浅而薄,那短有什么意义呢?我这样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小说重在讲故事。离开故乡了,故事讲完了,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去抒情议论,他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向哪里?”由分析人物形象过渡到挖掘小说主题。关于小说的主题和阅读的意义,仅仅是表现农民苦难命运的轮回,从而表达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希望下一辈过上新生活吗?仅仅是让读者认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农民乃至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吗?历年以来,这个难解语段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人教版《故乡》课后练习三是这样设计的:

“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展开想象,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教参、教辅及教师课堂提问多设计这样的问题:

三个“辛苦”有何不同含义?“新的生活”指的是什么生活?

又多拟定这样的答案:

“我”的辛苦是脑力劳动的辛苦,闰土的辛苦是体力劳动的辛苦,别人的辛苦是挖空心思算计人的“心”的辛苦。“新”的生活是平等的富裕的温馨的生活。

我认为这样设计有些浅易,答案有些空泛,未能引领学生深刻解读文本重要的关键的语句。可以变化“提问点”,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从三个“不愿意”可以读出“我”怎样的情感态度?“我”想到希望,为什么会“害怕起来”?结尾处“我”为什么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从创作的背景中找到答案:

三个“不愿意”,是对“我”,对“闰土”,对“别人”的生活的一一否定,即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的无情的否定。“希望”指的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它是“朦胧”的,“茫远”的,是我“走我的路”正在寻求的。它的实现有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所以会“害怕起来”。作者没有用确定的清晰的“希望”、用一个光明的温暖的未来生活图景让读者得到廉价的暂时的安慰,而是指出“希望”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只有大家一起去寻找去奋斗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来。

我这样引领学生在了解作者意义、文本意义的基础上领会编者意义,并进而寻求读者意义――在最后“悟一悟”这个板块,先让学生谈谈阅读的意义,然后启发学生领会编者把《故乡》编入“少年生活”单元的意图,再让学生看“鲁迅睁眼看世界”的视频,最后用这样的结束语结课:“鲁迅一直看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给我们坚定的人格力量,去踏出道路,走进黎明。”

紧扣文本,逐层深入,深刻领悟,切中肯綮,以一驭万,这样课就有了厚度,有了分量。

我就这样带领涉农学校的孩子们经历了不一样的《故乡》之旅,获得了听课老师和专家的好评。

长文短教,对教者解读文本、建构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一般在上示范课、研究课(有严格时间限制,只有一课时)时,在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或有充分的预习准备时,或者处理难度较小的文本时可以采用。常态课,学生基础较差的班级,难度较大的文本,并不适宜长文短教。

【附】

《故乡》教学设计

重点:认识三个故乡:梦幻的过去的故乡――破碎的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未来的故乡。

关键:弄清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

流程:

一、看一看 精美的动画

请大家看一段精美的动画――屏显:由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主题曲“Let it go”改编的《回到从前》:“我冒了严寒……岁月啊,你都干了啥,故人变模样……我真希望,就停在那个月夜吧!”唯美的画面,动情的演唱,让我们笑,使我们沉重,把我们的心带到了鲁迅的《故乡》。《故乡》是1921年鲁迅以他1919年回故乡绍兴搬家的经历(屏显:搬家图片)为素材创作的小说。

二、讲一讲 主要的情节

学生概括主要情节后屏显: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文字及图)

三、 品一品 墨浓的地方

下面我们着重品读小说中浓墨重彩的地方。

(一)梦幻的过去的故乡

1.(屏显)问题1:为什么用墨如泼地描写少年闰土的形象?

2.抽答,分角色朗读,了解少年闰土语言的特点和作用,屏显:雪地捕鸟、海边捡贝、

月下刺猹(文字及图)

3.这是全文最温暖的部分!(屏显:梦幻的过去的故乡)有缘相识、雪地捕鸟、海边捡贝、月下刺猹、哭着分别,那就是埋藏在“我”心底的最温暖的东西!那就是“我”美丽的故乡梦!在“我”心里,美丽的故乡的形象是和少年闰土的形象叠合在一起的。这段回忆(随即屏显)为故乡梦的破灭做铺垫,为闰土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二)破碎的现实的故乡

1.(屏显)问题2:为什么浓墨重彩中年闰土的形象?

(1)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健谈、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那中年闰土呢?(屏显:中年闰土图)(分析中年闰土的变化,注意对比手法,外貌描写)

(2)中年闰土的外貌变化让我“非常吃惊”,但更让我内心震撼的是什么呢?(屏显:他站住了,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什么?为什么却没有作声?)

抽答,小结: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是贫苦的现实处境,是封建的尊卑观念把涌到嘴边的话给堵了回去!涌到嘴边的千言万语最后只变成了分明的两个字“老爷!”(屏显: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一声老爷,竖起了一道厚障壁,一声老爷,揭开了一条鸿沟!闰土精神的灵魂的变化让“我”震撼――“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3)记忆里那个活泼健谈、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英俊少年变得麻木衰老、屈从命运、贫苦无助。(屏显:闰土是旧中国贫苦隐忍农民的典型形象。)

2.在回忆少年闰土之后、中年闰土出场之前,还写了一个人――

(屏显)问题3:为什么不吝笔墨刻画杨二嫂的形象?

抽答,分角色朗读,屏显:杨二嫂是一个由美丽勤劳变得丑陋、庸俗、自私、势利、贪婪、尖刻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反面衬托中年闰土的憨厚、隐忍。

萧索的荒村,贪婪的杨二嫂,悲苦的闰土,这就是我发生了沧桑巨变的(屏显)破碎的现实的故乡!

(三)理想的未来的故乡

1.(屏显)问题4 :小说重在讲故事。“离开故乡”了,故事讲完了,作者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去抒情议论,他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向哪里?

(1)理解难句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抽答,小结:三个“不愿意”,是对“我”,对“闰土”,对“别人”的生活的一一否定,即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的无情的否定;认为后辈们应该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则是对新的社会新的生活的热切的呼唤。

(2)理解难句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抽答,小结:作者没有用清晰的确定的“希望”、用光明的嘏的未来生活图景来让读者得到廉价的暂时的安慰,而是指出“希望”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只有大家一起去寻找去奋斗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来。原来,小说结尾部分的抒情议论是要把读者的眼光和思想引导到理想的故乡。(屏显)理想的故乡在哪里?在大家的脚下,在大家的奋斗里!

2.我们不但知道了理想的故乡在哪里,也认识了小说中的“我”。

抽答,小结,屏显:“我”――同情劳苦人民、否定现实黑暗、希望创造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不能等同于鲁迅,他是故事中人物,是故事的叙述者,但也是鲁迅情感、思想、灵魂的代言人。

四、悟一悟 阅读的意义

如果说当年鲁迅创作《故乡》是要人们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军阀的反动,那么我们今天学习《故乡》的意义是什么呢?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第2篇

关键词:阅读;预设;动态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可见,预设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在上课之前,我认真解读教材。《少年闰土》是鲁迅对三十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意思。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教法,巧妙寻找突破口,为此,我分四步引导学生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一、展开丰富的想象识闰土

1.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池塘捕鱼、捉泥鳅……)

二、移情朗读促悟情

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你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三、回文联读探原因

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闰土是农民的儿子,我是富家少爷,生活环境不一样,尽管年纪相仿,但生活经历不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四、情景朗读作比较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我想问:“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

“在高墙大院里抬头只看见一小片天空。”一个学生这样答道。显然,孩子们只理解表面意思。

此时,我偶然把的眼光投向窗外,我瞥见校园高高的围墙,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又产生了最关键的一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即第五步:联系实际明句意)

我问:“同学们,我们校园有围墙,你们课间只能在什么地方活动?”

孩子们齐声答道:“在操场上。”

是啊,有了围墙,同学们的活动范围受限,课间只能在操场上活动。

“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指生活的天地狭小。”

谁生活的天地狭小呢?(“我”和“我”的朋友生活的天地狭小)

包括闰土吗?(不包括)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那“他们”只谁?(指“我”往常的朋友)

这句话的意思呢?(“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们生活天地十分狭小,不能广泛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最后让学生朗读难解句,体会表达的情感。

总之,我们的课堂因预设而有序,更因生成而精彩,教学机智永远是课堂灵动的源泉。教师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记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参考文献: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第3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1、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2、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3)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4)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4、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5、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7、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中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那中间,课文中指西瓜地。)

8、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1)学生找后回答。

(2)教师板书:听、捏、走、看、刺

9、“看瓜刺猹”动画演示

(1)再次体会感情

(2)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

三、学生自学“捕鸟、捡贝壳”两件事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4、适时演示“捕鸟”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适时板书:见识广扫、支、撒、拉

3、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学习“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部分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因为那一年作者家是大祭祀的值年,一个忙月忙不过来,所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从此他俩就认识了。】

2、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弶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3、“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

4、谁能结合句子再给大家说说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的父亲答应让闰土来管祭器,作者非常高兴,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年龄和他差不多,还会装弶捉小鸟雀,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板书:“我”盼望

五、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

3、学生默读勾划。

4、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5、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6、小组讲。

7、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1)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连用了几个动词,讲得那么逼真,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2)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子们,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3)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说明他天真、淳朴的性格。(4)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5)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

8、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板书:羡慕佩服向往

七、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板书:难舍难分

八、小结学习情况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第4篇

[内容]

教学要求:

1.训练学生通过一两件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来;学习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2.作文指导过程中,渗透人的高尚品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习作怎样写出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上写好有关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审文题明确要求

1.今天这节作文指导课,我们上《基础训练6》的第6题。出示小黑板:通过一两件事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注意写出人物的特点。要求学生默读文题,想想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

2.这次作文要我们写什么?(写人)写什么人?(写熟悉的人)写几个熟悉的人?(写一个熟悉的人)(师板书习作题)要我们特别注意写出这个人的什么?(写出人物的特点)

二、明特点拓宽思路

1.写出人物的特点是这节课训练重点。什么是人物的特点呢?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请说说你熟悉的人有什么特点。生自由说,师注意生说的是哪方面的特点。

2.出示小黑板:

品质: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热爱劳动、工作负责……

性格:倔强、爱发脾气、好强、爱说爱笑……

兴趣爱好:爱唱歌、爱集邮、爱踢球、爱种花……生齐读。

师:现在你能说说你还知道三个方面的哪些特点吗?

(生说)一个人的特点有不少,大家要选最突出的特点来写。

三、扣例文借鉴写法

1.师:找准了一个人的特点,怎样写出他(她)的特点呢?《少年闰土》是个很好的范例。(板书:少年闰土)用小黑板出三个问题,逐一讨论,师随机板书。

(1)他有什么特点?(板书:特点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

(2)通过哪几件事反映他的特点?(板:事件)(板书:捕鸟捡贝壳瓜田刺猹看跳鱼儿)

(3)通过什么描写写出他的特点?(板书:外貌行动语言神态)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评析后得出方法:作者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项带银圈的特征,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特点写出来了。(板书:抓特征)

2.让学生找出“雪地捕鸟”段表示闰土动作的词。请学生简洁地把一系列动作说出来。

师:作者写了闰土的一系列动作,刻画得多细致啊!我们眼前似乎浮现了闰土正在雪地里捕鸟的情景。大家注意,写人物的行动,一定要细致。(板书:要细致)

师:你从语言中能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师:从语言描写中,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作者知道吗?(不知道)而闰土作为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因此,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符合闰土的身份啊!我们作文时要注意,写人物的语言要恰当。(板书:要恰当)

3.师:我们通过研究《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知道《少年闰土》是通过外貌、行动、语言来进行描写的,描写时,注意了这些方面。除了这些,还可以进行什么描写?(神态、心理描写。板书:神态、心理)注意神态心理描写必须真实。(板书:要真实)

四、列提纲即兴练说

1.你准备写谁?他有什么特点?(指一行同学说)

2.请一学生上来按照小黑板上规定的题目、特点、事件、着重描写的方面等项写提纲,其它同学在下面列提纲。

3.请演板学生说提纲,评议是否能写出人物特点;请写各方面人物特点的同学说提纲,评议是否能写出了人物特点。

五、总结

1.复习一下写作方法,看黑板,跟老师说:外貌抓特征,行动要细致,语言要恰当,神态、心理要真实,具体事例一两件,人物如同站眼前。

2.学生自己读一遍。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第5篇

一、相机,适时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的使用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掌握。而有些教师却把提问作为一种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手段……诸如此类,均属不相机不适时。我以为在以下三处设问,效果颇佳。

1.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因为此时学生易产生胆怯畏难情绪,问题一出必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我教《祝福》时,指导同学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地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此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礼教杀人”韵主题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

2.在将要得出规律时。此时提问,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索奥秘,发现规律,深层次地思考问题。一次,我到初中部听一位老师讲《故乡》。他的提问恰到其时,使我大受启发。他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却又说不出,这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②从肖像描写中可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③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相机、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3.在学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却又道不出时。此类成功例证颇多,在此不再赘述。

二、恰当,适度

课堂提问的合理性原则告诉我们设计问题的难易层次,应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力求问题圆满解决。

一位老师讲《项链》时,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玛蒂尔德十年艰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因为丢了一挂项链。老师紧接着又提问:“玛蒂尔德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同学们七嘴八舌,莫衷一是。他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发现有六处细节可说明丢失项链是必然的由于问题难易程度适中,再加上教师韵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就够着了果子,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激趣,解疑

一个人如果对某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也是这样。以新颖独特的问题、撩拨学生的好奇之,好胜之心,可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还是上文提到的那位老师,、还是那篇《故乡》,他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教师同时又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品质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这比常规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有效得多。

四、评价,肯定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第6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设问技巧;适时;适度;适趣;适评

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设问。课堂设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语文课堂设问更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堂能否巧妙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使所设问题达到预期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效掌握设问技巧,适时发问,合理激发,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真正理清思路、悟透疑点,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适时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的使用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掌握。学生本无疑,教师却用“对不对”、“是不是”来发问;问题本无难度,教师却把它“恩赐”给差生;提问本是为促进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而有些教师却把提问作为一种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手段……诸如此类,均属不相机不适时。何时为宜?我常在以下三处设问,效果颇佳。

1.选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因为此时学生易产生胆怯畏难情绪,问题一出必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我教《祝福》时,指导学生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地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此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异常活跃,“礼教杀人”的主题自然地被学生所悟。

2.定在将要得出规律时。此时提问,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索奥秘,发现规律,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在学习《故乡》一文,我先布置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接着设置了三个问题: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②从肖像描写中可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③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相机、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3.找到阻塞学生思维的点。此类成功例证颇多,一语点破,一词归结,一句明晰。

二、适度

课堂提问的合理性原则告诉我们,设计问题的难易层次,应循序渐进,让学生“跳起来摸得着”,力求问题圆满解决,知识得以提升。

在引导学习《项链》时,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玛蒂尔德十年艰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因为丢了一挂项链。接着追问:“玛蒂尔德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同学们七嘴八舌,莫衷一是。便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前后发现六处细节可说明丢失项链是必然的。由于问题难易程度适中,再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努力,问题得以解决,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欣喜。

三、适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在教学中以新颖独特的问题拨动学生的好奇之心、好胜之心,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故乡》学习中,我曾提出这样的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同时又引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品质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这比常规的人物形象分析收效好得多。

四、适评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第7篇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得到全面落实。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方法,培养兴趣,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活用语言,实现交流。

【关键词】

方法 兴趣 习作 倾听 交际

语言文字的运用,具体地说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必须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得到全面落实。语文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抓好语言训练点,下面我就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几点做法。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方法

认识字是学生掌握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的教学不能太乏味,不能过多地采用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比如,运用音义记忆的方法。音义记忆的方法就是把读音和意义结合起来记忆。比如,我在教《触摸春天》这一课时,我让一位学生起来读课文,当读到“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时,他把“huá”读成了“huà”。读完后我让学生查字典,看看念“huá”和“huà”时分别是什么意思。查完字典后一个学生汇报说“读第二声时的第一个意思是用刀或其他东西把别的东西分开或从上面擦过……读第四声的第一个意思是分开,第二个意思是设计。”听完学生的汇报,我说:“根据刚才字典的解释请你们考虑一下本文中应该读哪个音?”他们一下子顿悟过来说:“读huá。”我追问到:“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读音的?”我指一名学生回答,他说:“‘因为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这个句子中,“划”的意思是‘用刀或其他东西把别的东西分开或从上面擦过’,这个意思对应的读音是‘huá’,所以在这儿应读‘huá’。”说完我表扬了他。同学们也知道了如何在语境中确定多音字的读音。当然在识字教学中对于这种多音现象我们还可以采用取舍定音法(记少不记多)和词性定音法等。

在识字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和加深印象我还经常采用看图识字(指通过看图体会构字的原理来帮助识记字形)和字形归类(指按照汉子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造字规律帮助学生识记汉字)识字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二、在阅读教学中习得语言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范文,都是学生们学习借鉴的极佳的语言文字材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朗读方法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感悟语言用得准确和优美。遇到好词、好句、好段可以让学生进行摘抄、背诵,积累语言素材。阅读教学中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语言表达的方法,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比如,我在教《少年闰土》一课,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在第一课中时重点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画出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的样子。我根据学生们的汇报进行板书,然后问:作者仅用寥寥的几笔闰土的外貌就跃然纸上了,这是为什么呢?经我引导后学生领悟到: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特点”。知道方法以后,我紧接着让他们进行小练笔,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或老师的外貌。第二课时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的方法,我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哪几件事?2.从事例中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本课学习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同学们知道了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并精选“典型事例”来写。在写典型事例时,要恰当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于是,我趁热打铁,布置作业: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伙伴,写出人物的个性。同学们学会了这一方法,写得都不错。

三、在口语交际中,训练倾听和表达

语言是交际互动最重要的纽带,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质。”从表述看,帮助学生学会倾听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基本使命。“学会倾听”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在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上和其他课程上经常会遇到:老师在讲课时,班上总有部分学生在“跑神”;同学正发表看法,被其他同学中途打断;总是才听同学说半句,就习惯性地加以评判或反驳……这都是不会倾听的表现。所以教师有必要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倾听策略的专题训练。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游戏》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个游戏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师:看(拿出大象图)多可爱的大象呀!可惜少了一个长――(生:鼻子)现在我们就来玩贴鼻子的游戏。

师:谁愿意帮助大象贴鼻子?(学生纷纷举手)

师:老师还要讲一讲“贴鼻子”的游戏规则,过一会儿就请听规则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玩游戏,大家应该怎样听别人说话呢?(生马上安静地坐端正了)对了,做个认真的小听众。

在游戏中,我特别强调“请听规则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玩游戏”,并用“大家应该怎样听别人说话呢?”这样的提问提醒学生注意倾听,有意识地养成并强化了学生的倾听意识。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不能只停留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在其他课上,在日常聊天等生活中都要强调倾听、练习倾听。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第8篇

一、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只有感到疑惑,才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问促读,边读边想,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例如我在教《会摇尾巴的狼》时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狼和老山羊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学生通过预习,答道:“故事发生在森林里,狼掉进陷阱里,想让老山羊救它。”接着我马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狼想让老山羊救它,说了几次话,老山羊是怎么回答的?结果如何?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兴趣盎然,异常活跃,循着设计的问题边读边想,掌握了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也正是这一连串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开拓了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二、引导疑惑。授以方法

教师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争论不休,教师应相机提示、点拨、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进而向独立思考发展。例如《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学生对于这一句话不能深刻理解,不能突破课文的难点。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写闰土的四件事,了解闰土之所以知道的那么多,鲁迅知道的少是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闰土生活在农村的海边,而鲁迅生活在家里;其次让学生品词析句,理解含义,鲁迅不能和外面接触是什么把他们隔开的?学生不难想象是高墙,我顺势引导:“高墙还有门,它实质指的是什么?学生灵机一动随口答出: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束缚。”我趁机又说:“他们在高墙里看到天空只能是四角的天空,好比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这说明什么?”学生抢着回答:“鲁迅与外界接触太少,知识面狭窄。”理解含义后,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就不难看出这样描写是对自由生活环境的向往,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这样一步步解疑之后再总结出:“了解课文理解含义――体会感情”的训练方法,为今后自学打下了基础。

三、学生质疑。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