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土地合法流转,优化种植结构 (一)土地流转要瞄准农产品市场 发展现代科技农业,进行规模化经营,首先要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形成由政府主导,农民自主自愿的“面向市场种田,调整结构挣钱”的发展趋向,而且必须在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农产品生产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当地的土壤性质,加大科技投入。由于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的客观推动,使农业生产逐步向商品化农业经济发展。从市场信息与种植业结构的关系看,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不仅是科技生产力,更主要的是农业信息化应用推广程度不够,市场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得不到有效应用,农业信息传播时效受到影响。农地流转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闲置的有效途径,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非市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侵害农民权益,阻碍农地流转的进程。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导的“信息下乡”服务工作不力,应该构建新型的农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传播方式,科学规划指导种植,使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服务过程全面而精准,让农民真正见到更大收益,助推农产品进一步走向国内外市场,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实效。 (二)依托网络农业生产体系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依托互联网,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有利于农民致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环境,助力农业发展信息化,更大范围竞争合作的市场化运行体系已经确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益。由于移动网络发展迅速,手机上网用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这样的网络信息化环境中,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基层政府在强化农业信息化引导工作方面应该加大投入,让更多熟悉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投身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中,才能使信息服务有效开展,形成互联网环境影响下的新型农业生产规模,使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范围,融入高端消费市场,降低传统农产品营销的成本,使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效益得到提升。 (三)强化农产品的规模实力和品牌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机械化运用程度日益广泛,为农村经济迎来新的发展前景,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改良农产品,机械化的运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一部分有实力懂管理的农民创业者,经过市场调研,统一筹划,尝试区域化集中连片经营,有效调整种植业结构,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实力,并且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实现土地规范、有序、健康流转,需要构建配套的法律,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和完善其他权能的农地产权制度、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搭配合理的财政制度和有效体现农民权益的村民自治制度以及社会权益保障制度。发挥制度功效,最大限度保护好农民多方面的土地权益。 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进行集约化经营 (一)实施科学管理创新设施农业 在农业生产全过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农业设施管理,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因地制宜,通过人工控制,进一步调节水源、温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科学构建更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形成与种植业互相促进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种植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实施高效设施农业。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从而改变农作物生长环境,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二)培育种植大户,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在告别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的同时,要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在特定区域扶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效益,依托互联网技术,面向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构建新型网络营销平台,彻底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一些地方出现了流转不规范,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影响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整个农村经济向高层次发展,损害了农民的长远经济利益。为此,规范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应坚持把保护农民的权益放在首位,确保农民有其权、增其收、获其利,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有了种植大户的带动和科学技术的保障,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农产品的经营风险,引领农民向现代化农业经济模式转型。 (三)探索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 基层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一步发挥市场运行与科技工作实效,鼓励创建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的各种农业合作社,并且逐步改变服务方式,尽可能与消费者需求对接,提升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和新型服务方式,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增加农民收益。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村土地有序高效流转。土地流转对于中国农村发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但是其关键性作用必须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途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组建专业合作社时,防止家族管理和粗放经营,一定要实施科学管理,在资金运行和新项目投资方面,避免落后的管理模式。合作社要结合实际探索有效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减少农业项目建设中的各种浪费,为保障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利益,实施精细化管理。合作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面对农产品市场环境,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措施,确保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与品牌化运行。 三、依靠科技信息优势,助推农产品提质增效 (一)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已经客观存在,实施农产品规模化生产非常必要,政府加强指导,牵头组织各农户和农业合作社,让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农民增效,并且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运用市场信息和科技优势,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严把农产品质量关。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对于维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转收益的分配关系是否合理。应当通过完善立法、政府监管、民主决策等途径,确保流转收益分配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之上。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让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安全到达消费者的餐桌,提高消费者对区域品牌农产品的信任程度,政府要承担起加强监管的职责,进一步促进规模化生产的市场效益。 (二)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增加农民收益,必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向国际市场看齐。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围绕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在产供销一体化运营过程中,贴近国际国内相关规定标准,切实提高网销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包装等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品牌优势。实施农业及其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标准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是农产品走入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根本保障,是对广大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非常必要。 (三)拓展农产品营销新领域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应用互联网扩大产供销服务领域,必须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通过某一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进一步打造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新型服务项目,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探索建构以保障消费者健康和权益的互动性营销模式,鼓励农产品经营者以市场开拓为目标,以发展绿色健康农业为导向,通过与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密切合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切实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四、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提升农产品竞争软实力 (一)政府组织指导,实施文化助推产业发展 在土地合法流转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将其融入当地农产品开发创新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网络营销领域,提升农产品参与国际大市场竞争的文化软实力。政府要保护地域文化特色,实施“乡村文化搭台,绿色产品唱戏”的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对发展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抓住某一区域的乡土文化特征,对具有地域文化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经营,实施产业化发展。尤其对于涵盖传统意蕴的绿色农产品,要加大地域文化宣传与此相应的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如阴山北麓的莜麦、荞麦、土豆、小红皮小麦等高寒沙地产品,不施化肥农药,不受机械化作业的影响,尽管产量相对低,但因为具有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和传统人工种植流程,使得农产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通过网络直播田间农耕实景,实现了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养生保健消费理念。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针对某一地域的特色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种植,利用地域自然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开发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绿色农产品,保护生态环境,融入地域文化,宣传发展农业经济的实施过程中,符合“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战略。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名优食品,可以配合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真正的传统手工艺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健康需求。由地方政府部门组织特色农产品开发,进行规模化运营,确保传统手工作业下完成的特色农产品的质量,不至于因为机械化生产而影响其文化内涵和丰富营养价值。经过精耕细作涵盖地域文化的特色农产品,在传统工艺流程基础上,形成物美价廉的无污染绿色食品,逐渐被大众消费市场接受,这不仅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牵头建立一些特色名优农产品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让更多消费者明白其中的文化内涵和食品工艺,自然就为传统农产品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直播从农田到作坊的情景,让消费者产生文化认同,形成健康消费理念,并以此建立网络营销平台,为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绿色农产品营销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对于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的保护,应该结合现代人的健康消费心理,为其寻找最大的利益空间。通过土地合法流转经营,调节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适应市场化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对其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土地合法流转经营,形成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便于管理指导和精耕细作,有利于规模化推广宣传,树立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农产品品牌优势。 (二)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涉及地域文化的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某一地域的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优势,是特色农产品形成的主要基础,而与此相适应的地域文化又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需要做宣传和保护利用工作。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传统手工作坊与现代化机械作业的矛盾,强化文化传承影响下的消费生活方式的引导,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使传统农耕文化与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契合,就显得非常重要。当今快节奏时代,市场上的特色农产品多以机器加工为主,因为价格和包装等因素,人们更愿意购买机械化的产品,而对于传统手工作坊生产的绿色农产品,不能完全接受。而一部分生活比较富裕的人们,已经把健康消费作为重要生活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程。而推广传统手工绿色农产品的区域,因为受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环境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农产品原材料的产量受制,手工制作周期比较长,费时费力,所以价格也比较高昂,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然而,发展农业经济必须抓住地域特征,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实施手工作坊和绿色无污染生态环境的结合,进一步走好对传统名优特色农产品的传承道路。只有地域文化和绿色健康消费理念的融合,才不至于逐渐被大机器生产所埋没。针对地域环境,树立文化品牌,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战略,为山区农田和不具备现代化作业的小块坡梁地,争取新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适应地域环境的农作物精耕细作之路。对于这样的受环境限制的农业生产方式,应该抓住地域文化特色,通过科学测试土壤成分,保守使用化肥农业,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走地域文化支持下的新型农产品开发之路。有真正的绿色无污染农产品做品牌,农业生产就可以因地制宜,完全不受机械化作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是生态环境与地域文化对特色农产品开发的促进作用,从客观上讲,现在许多传统的手工作坊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但是,如果把发展农业经济与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起来,不单单是给传承地域文化和推广特色农产品创造了新的空间,还可以争取到一定的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让地域文化促进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乡村特色农产品开发之路。 五、结语 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消除传统小农经济及其农业生产观念的束缚,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强化科学技术是最有效的保障,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一方面要顺应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绿色农产品开发结合起来,让特定区域的土壤资源成为科学培育良种的最佳生长基地;另一方面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面向市场调整种植业结构,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直播等方式,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实施地域文化促进特色农产品开发的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最终实施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徐旭.基于农民权益保障的农地市场化流转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9. [2]李钢.农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的制度安排[J].财经科学,2009(03):85-90. [3]武宪刚.加强土地流转监管切实维护农民权益[J].农村经营管理,2006(11):42-43. [4]丰凤.土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陶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之法律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3(01):69-72. 作者:武海琴
学校管理论文: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的应用 心理方法是管理者有效工作的法宝。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运用心理方法,能得到各层次各类型人员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能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能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心境,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一、通过心理接触,增进领导与教职工的理解与信任 1.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学校领导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教职工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教职工就会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2.迂回心理接触,赢得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都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投入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在谈心条件尚不成熟,即双方心理沟通少,心理生疏度大的时候,利用迂回方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接触,可能更奏效。迂回心理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过程中,领导者首先要在群众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德才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的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当他自觉创造舆论时,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迂回心理接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你对教师专业素质、胜任工作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同事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决不是顺情说好话的“好好主义”的表现。 3.把握群体心理活动特点,接受非正式组织 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胸怀,是否与群众心理相容,还表现在他是否接受或有能力面对各种非正式组织。抵制任何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斥之为搞小团体主义、搞帮派、风气不正……这似乎成为一些干部的思维定势。这个事实反映有些干部思想僵化、教条,不懂管理科学,无领导胸怀,心理相容能力差。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它的产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其形成有志向性、兴趣性、情绪性、社交性、利害性等因素的影响。其特点是领袖人物的自然形成和不确定性,共同目标的不自觉性,成员形成与变动的不固定性。由于组织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因此,在正式组织之中都有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存在,二者常常相伴而存,相促而生。在管理上,不可以忽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作为正式组织的领导者要重视它、正确对待它,了解这个群体心理,把握这个群体的心理倾向,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加以利用,使其更好地为实现正式组织目标服务。 二、讲究管理方法,保证学校团体的心理相容 1.正确用权,使群众与领导者心理相容 领导是一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实现领导,其基础是权威。正式权威是由上级任命的法定的地位和权力;非正式权威是指不依靠上级任命而靠领导者自身在群众中的威望而产生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权威比正式权威更重要。因为对被领导者来说,前者是自愿的,而后者则往往是强制的。学校领导者要树立自身的权威,做到与群众心理相容,首先应树立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思想是领导者获得被领导者信任与支持的主要源泉之一,是领导者增强影响力的催化剂。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心理接触,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教职工,你便获得了实现领导的可能。其次,要尽责任,这是影响领导者权威的重要因素。要摆正责任与权力的关系,事实上责任比权力更重要。任何一位领导,当你面对群众只要权力而不尽责任、不负责任或怕负责任时,群众在心理上就不会接受你,你在他心目中也就不再是领导。第三是要正确行使职权。任何有职不管事,没有职务反而有权,以及“越权”、“专权”行为,都是不能正确使用职权的表现。由此造成组织成员不听从你的领导,你也就没有领导权威,就不能与教职工心理相容,顺利合作。 2.合理分权,使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心理相容 分权是一种职权分散化的政策。分权不当会造成领导之间的心理不相容。产生矛盾和内耗,从而影响集体的战斗力。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常常有类似的问题发生:校长分派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去管招生与教学,而后勤工作由校长包揽,这就造成主管教学副校长与主管后勤副校长之间的矛盾;校长大权独揽或越级分权,该与主管副校长商量的则不去商量,或直接委派普通教员去主管学校行政管理等,这就会造成有的副校长与校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对学校整体工作来讲其后果不堪设想。校长只有合理地分权,才会使领导者之间关系融恰,心理相容,密切配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学校领导的工作分工也必须照顾到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个人在知识、能力及其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分工以扬其长,避其短为原则,把教职工各种各样的个体潜力联合起来,让他们人尽其才,相互补足,进而形成一个统一、谐调的整体。如果领导者分工不当,在分工过程中过分赞赏一个教师的特长,过分贬低另一个教师的短处,在心理上都是忌讳的,它容易使学校出现分裂因素,容易引起教师的心理挫伤,使教师在不顺的心境中工作,引起新的人际矛盾,使教师间由于被信任程度的差别而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工作效率。 3.促进沟通,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及学校与社会间都能心理相容 无论是人际沟通、信息沟通还是组织沟通都是将一个有“意义”的内容,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其目的在于使双方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学校组织系统的各项工作是交错复杂的,学校中每一位教职工的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工作目标也是不相同的。在学校的多层次、多个子系统的管理组织中,难免由于群体间相对闭锁而引起矛盾。因此,学校领导应努力促进学校内部的意见沟通,使各层管理者能理解校长的意图,使每一位教职工能了解学校的工作目标,以齐心协力,行动一致地去实现共同的教育、教学目的。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常采用以下沟通方式:建立教代会例会制度,加强领导与教职工的意见沟通;坚持年级 主任与教研组长同时参加的教学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实现在教学管理思路上的管理者群体的正式组织沟通;允许与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沟通;坚持每周一次的校务会议制度,实现领导者之间的对于组织目标、工作计划进行的平行沟通。总之,沟通心理方法是管理者有效工作的法宝。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运用心理方法,能得到各层次各类型人员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能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能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心境,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一、通过心理接触,增进领导与教职工的理解与信任 1.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学校领导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教职工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教职工就会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2.迂回心理接触,赢得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都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投入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在谈心条件尚不成熟,即双方心理沟通少,心理生疏度大的时候,利用迂回方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接触,可能更奏效。迂回心理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过程中,领导者首先要在群众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德才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的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当他自觉创造舆论时,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迂回心理接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你对教师专业素质、胜任工作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同事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决不是顺情说好话的“好好主义”的表现。 3.把握群体心理活动特点,接受非正式组织 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胸怀,是否与群众心理相容,还表现在他是否接受或有能力面对各种非正式组织。抵制任何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斥之为搞小团体主义、搞帮派、风气不正……这似乎成为一些干部的思维定势。这个事实反映有些干部思想僵化、教条,不懂管理科学,无领导胸怀,心理相容能力差。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它的产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其形成有志向性、兴趣性、情绪性、社交性、利害性等因素的影响。其特点是领袖人物的自然形成和不确定性,共同目标的不自觉性,成员形成与变动的不固定性。由于组织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因此,在正式组织之中都有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存在,二者常常相伴而存,相促而生。在管理上,不可以忽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作为正式组织的领导者要重视它、正确对待它,了解这个群体心理,把握这个群体的心理倾向,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加以利用,使其更好地为实现正式组织目标服务。 二、讲究管理方法,保证学校团体的心理相容 1.正确用权,使群众与领导者心理相容 领导是一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实现领导,其基础是权威。正式权威是由上级任命的法定的地位和权力;非正式权威是指不依靠上级任命而靠领导者自身在群众中的威望而产生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权威比正式权威更重要。因为对被领导者来说,前者是自愿的,而后者则往往是强制的。学校领导者要树立自身的权威,做到与群众心理相容,首先应树立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思想是领导者获得被领导者信任与支持的主要源泉之一,是领导者增强影响力的催化剂。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心理接触,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教职工,你便获得了实现领导的可能。其次,要尽责任,这是影响领导者权威的重要因素。要摆正责任与权力的关系,事实上责任比权力更重要。任何一位领导,当你面对群众只要权力而不尽责任、不负责任或怕负责任时,群众在心理上就不会接受你,你在他心目中也就不再是领导。第三是要正确行使职权。任何有职不管事,没有职务反而有权,以及“越权”、“专权”行为,都是不能正确使用职权的表现。由此造成组织成员不听从你的领导,你也就没有领导权威,就不能与教职工心理相容,顺利合作。 2.合理分权,使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心理相容 分权是一种职权分散化的政策。分权不当会造成领导之间的心理不相容。产生矛盾和内耗,从而影响集体的战斗力。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常常有类似的问题发生:校长分派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去管招生与教学,而后勤工作由校长包揽,这就造成主管教学副校长与主管后勤副校长之间的矛盾;校长大权独揽或越级分权,该与主管副校长商量的则不去商量,或直接委派普通教员去主管学校行政管理等,这就会造成有的副校长与校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对学校整体工作来讲其后果不堪设想。校长只有合理地分权,才会使领导者之间关系融恰,心理相容,密切配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学校领导的工作分工也必须照顾到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个人在知识、能力及其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分工以扬其长,避其短为原则,把教职工各种各样的个体潜力联合起来,让他们人尽其才,相互补足,进而形成一个统一、谐调的整体。如果领导者分工不当,在分工过程中过分赞赏一个教师的特长,过分贬低另一个教师的短处,在心理上都是忌讳的,它容易使学校出现分裂因素,容易引起教师的心理挫伤,使教师在不顺的心境中工作,引起新的人际矛盾,使教师间由于被信任程度的差别而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工作效率。 3.促进沟通,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及学校与社会间都能心理相容 无论是人际沟通、信息沟通还是组织沟通都是将一个有“意义”的内容,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其目的在于使双方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学校组织系统的各项工作是交错复杂的,学校中每一位教职工的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工作目标也是不相同的。在学校的多层次、多个子系统的管理组织中,难免由于群体间相对闭锁而引起矛盾。因此,学校领导应努力促进学校内部的意见沟通,使各层管理者能理解校长的意图,使每一位教职工能了解学校的工作目标,以齐心协力,行动一致地去实现共同的教育、教学目的。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常采用以下沟通方式:建立教代会例会制度,加强领导与教职工的意见沟通;坚持年级主任与教研组长同时参加的教学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实现在教学管理思路上的管理者群体的正式组织沟通;允许与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沟通;坚持每周一次的校务会议制度,实现领导者之间的对于组织目标、工作计划进行的平行沟通。 总之,沟通渠道畅通,可以使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相互增进了解和理解,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协作;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减少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激励士气,通力合作,实现办学目标。一个组织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也很重要,渠道与形式更是多方面的。就学校而言, 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大社会。学校直接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观念的众多家长,这个群体对社会角色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不仅对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合格人才有意义,而且也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主要有面谈与笔谈两种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的目的在于赢得家长对学校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利于家长参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利于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家长问卷,就使管理者从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争得调整改进意见,使工作更主动、更有的放矢,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可见,沟通可以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学校与社会间心理相容,以推动我们的工作顺利展开。渠道畅通,可以使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相互增进了解和理解,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协作;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减少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激励士气,通力合作,实现办学目标。一个组织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也很重要,渠道与形式更是多方面的。就学校而言,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大社会。学校直接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观念的众多家长,这个群体对社会角色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不仅对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合格人才有意义,而且也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主要有面谈与笔谈两种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的目的在于赢得家长对学校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利于家长参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利于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家长问卷,就使管理者从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争得调整改进意见,使工作更主动、更有的放矢,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可见,沟通可以使学校所有成员间、学校与社会间心理相容,以推动我们的工作顺利展开。 学校管理论文: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的诸多问题让教育者深思:思考一条适合西部农村学校管理的可行路子,是解决当前学校管理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管理者;管理者培训;管理模式;学生德育;激励机制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被人们公认的道理。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成绩显着、新课程理念不断唱响的今天,我们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还不能顺应时代需要,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教育管理中的许多问题让人深思:走一条适合西部农村的学校管理之路,方能推进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机制的完善与创新。这也是探索农村学校管理问题的积极意义所在。 一、西部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简述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学校管理要用企业的运作方式来办学,要确立特色品牌的经营理念,要确立质量至上的学校管理理念,但西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经济的滞后,思想观念的落后,学校管理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学校管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管理理念落后跟不上时代要求;无品牌学校意识,学校品位提不高;管理滞后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领导素质和意识的落伍导致教师队伍的涣散;大多数中小学生德育的下降。 西部农村学校管理中的许多问题折射出当前的教育形态,每一处管理的失误都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农村学校管理如此,实在令人担忧。教学管理的滞后,教学质量的下降,使得许多学校声望一落千丈。其症结何在?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者的因素 1、管理者的懒散偏安,办学态度消极,管理松散 有句关于管理的名言说“态度决定一切”,现在看来这话在教育管理中确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单位领导者对任何事情若能积极地面对和处理,虽不能肯定结果会有大的收获,但至少会有某个局部的成功。学校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短时间内是很难看见成效的,若能取得某个局部的成功,离成功也就接近了一步,也能证实办学者、管理者的工作是积极的、成功的。学校管理者指以校长为中心的管理群,其中校长的作用尤其重要。假若学校管理者消极怠惰,守株待兔,不居安思危,未意识到信息时代的竞争压力,未认识到学校办学企业化模式的逐渐推行和不断深入,而采取“当日和尚撞日钟”的工作态度,抱着“天高皇帝远”的幻想度日,必将导致学校管理的松散,导致管理效果的滑坡。 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校长),代表了整个学校的形象,是十几位、几十位教师,几百名甚至上千名学生的“领头人”,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必定影响整个团队的生活面貌。领导的懒散偏安,必将使教师团队变得自由散漫,使制度执行不力,团队协作不当,也必定导致学生队伍混乱无章,不服管束。很多学校学生常有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不良现象,原因也在于此。 2、农村学校领导年龄结构高龄化 农村学校领导年龄结构高龄化导致管理思想的落后,加之当前农村大多教师属于接受过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学校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由于年龄的因素,使得许多学校领导与教师在合作过程中隐藏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对制度的执行 作为学校管理者,未带头执行制度,搞特殊化。有的学校领导在工作中自己首先凌驾于制度之上,将制度变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认为“学校大事小事我说了算”,久而久之,教师们就跟着仿效,致使领导无可奈何。许多学校期初管理比较正常,而中途散漫,结尾混乱的局面就是制度执行不力造成的。 领导执行制度不严。有的学校领导在处理事情,执行制度的时候看人说话,“吃得定”就罚,“吃不定”就算,“不知底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4、工作的原则性 原则性不强或无原则是导致管理混乱,进而导致团队无组织、无纪律的一大因素。坚持原则就是不一曝十寒,就是坚持制度的公平性、权威性。有原则的领导是受人敬畏的,他必能使公道留于人心。 5、办学的品牌意识和理念 21世纪,人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困惑、抉择,同时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1)西部地区教育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站住脚,关键在品牌学校的打造。但学校管理者思想落后,无品牌意识,也不注重学校品位的提升,必定使西部教育止步不前,改革步履艰难。 (二)、制度的因素 如果说思想是影响人、团结人的隐性武器,那么制度则是制约人、控制人的显性武器,制度大至国家小到集体都是不可或缺的。许多学校管理的失误就与制度的执行有很大关系。 管理是一门艺术。采取“弟兄场合”的“江湖”似的管理,缺少永恒的生命力,这种管理不会长久;靠情感感化、靠拉拢人心来管理人终究会给人落下笑柄。因为靠“弟兄给面子”撑不起管理者的自信,体现不了管理者的能力,“日久见人心”,再好的“弟兄”也不会屈从于一个无能者的说教。正确、科学的方法是用制度管理人。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的问题是原有的制度不完善,已有的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制度一曝十寒。如考勤制度、例会制度、工作制度,这些大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备,但有教师迟到、早退、缺旷学校领导却不严格按制度执行惩罚,就会给教师们造成这样的印象:开会来早来迟一个样,有无制度一个样。如果教师上不上课一个样,上课迟到、早退,或站课、混课和认真负责无区别,一样拿相同的工资,一样获领导奖励那么,教育的公平度在哪?谁来维护教育的公平?这样,藐视制度,无视制度之风盛行,必将使管理混乱,最终导致无法管理。 此外,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绩效、对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的评价无相关制度,也就无法激励竞争,无法促进管理的完善。 (三)过程管理与细节 过程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细节的重视和关注。学校管理是一种细枝末节多而烦琐的工作,每个细节都牵连着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个细节可以彰显事物的全貌”、“过程展现结果,细节彰显成功”——这是新时代学校管理的被公认的名言。抓细节,是 矫正学校不良现象,走出管理误区的一大举措。例如,对班级的、个人的不良风气、习惯的强化矫正要纳入学校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重点常抓常管,做到抓一次改一回,抓一个变一个,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抓管的结果是学生身上的坏习惯越来越少,放任的结果是积习难改,加重今后工作的难度。事实证明,管理得法的班级,学生文明程度就高,德育也优先得到发展,班风学风好,教学质量也高;管理失当则滞后教育教学的发展。 又如,学校卫生、日常检查、领导值周、安全值周、财产保护等常规工作要日日抓,时时抓。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少数的教师和多数的学生,常规如果虎头蛇尾,教师就会懒散,学生就连已养成的好习惯也会变糟。例如,有的学校在打扫卫生方面每个星期都下大了力气打扫,但学校环境多半时间是乱糟糟的,校园卫生死角较多,班级视觉污染不少,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和习惯强化方面做得不够(如教育学生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及对乱扔乱画现象的处理),没有时时处处抓管,没有运用好全体教师的力量抓管,没有动员好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抓管,没有对可能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良细节加以重视并及时矫正。 (四)德育工作因素 当今时代经济迅猛增长和多元文化并行冲击,使得很多学生的思想受到猛烈的冲击,而教育则是主导学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成为谁的建设者”这一方向性问题关键所在。然而在学校大力宣传狠抓安全的今天,我们的许多做法都体现为“德育第二位”,这种做法是偏离教育方向的,安全只是保障,而德育始终是整个社会教育工作的方向,永远是“第一位”的。许多学校在管理中首先怕的是“出事”,领导怕的是“责任”,殊不知在我们怕这怕那的时候,更大的教育问题表现出来了,那就是学生道德的缺失,我们保证了学校和学生的安全,保住了个别领导的地位却失去了最宝贵的财富。很多学校几年来从不搞德育考评,导致了学生坏行为、坏习惯的滋长,很多老师则“呜呼哀哉”似的悲观——“今天的学生难教了”,于是主张将某某某某最“混”学生的开除,想杀鸡儆猴,却不知其他表面看起来乖巧的学生早已深受其害,于是更多教育的弊端暴露出来,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也站出来说教,结果还是不容乐观。 党中央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德育再次放到教育工作的首位,要求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各个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德育工作的开展。而西部很多学校没建学生德育档案,连每月的德育考评都没有,班主任和班委会也没有作好学生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的记录,这就不便于有依有据地评价学生。把德育当重点来抓,就是要将德育分数放在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第一位,而学科成绩和其他只是第二位,要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对学生作好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环境与法制教育等。 (五)社会力量的因素 学校管理还牵涉校园周边的状况,用好周边力量,对学校管理的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很多学校因受各方面工作的影响,未与家长委员会及其他社会组织联系,学校管理自行其是,久之,就会遭到一些社会力量的疏远,学校管理就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农村学校,其管理的复杂性就在于要处理好与周边居民的关系,这样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也愿意协助学校抓好周边环境的创建,这也是提高学校威望的重要途径。因此,用好当地社会力量,发挥好当地权威人士的作用对学校管理大有助益。 三、解决管理问题的对策 结合西部经济逐步发展,但其优势明显低于沿海城市,尤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背景,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管理者培训 当前,国家教育部和各级政府部门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选好每一位校长”的决策就足以印证学校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目前许多省、地、市教育部门对城区、农村各中小学校长作校长培训,充分证实了国家对学校管理的重视,也真正将管理者的作用提到一个高度。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从业务技能、个人形象、社会交际、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等方面着手,因为一个学校管理者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会影响他的团队。大而言之,可以说,学校管理者的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决定了整个师生团队的精神。 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管理者(主要是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是基于管理群平均年龄结构偏高,思想老化、保守,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难出绩效的现状而作出的策略。基础教育改革呼唤高素质的校长队伍,而校长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成长、提升校长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2)培训一支合格的校长队伍对改变西部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有很重要的意义。毕节市07年度就组织过这样的培训,这充分说明西部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对学校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培训的成功经验充分表明: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农村学校管理之路,寻找校长培训的可借鉴模式,对提高校长岗位能力、提高校长驾驭各项工作的水平及提升办学品位均有很大的作用。(3) 校长培训解决“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者”的问题,因为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和团队,这一点非常重要。培训适合西部实际需要的校长可采用如下模式。 1、以课题为中心的研修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培训中选择恰当的课题,让参训者通过自学自悟、查阅资料、借鉴成果、同伴互助等学习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提高校长的理论研究水平。围绕西部农村教育的特点可以设计这些课题:校长的业务素质、管理与教学的关系、贫困地区学生的思想教育、改变家长的落后思想、农村教育弊端等等。通过研究 ,真正使参训者认识西部教育、了解农村教育,为他们在以后工作中正常有效地管理并设计品牌学校的思路作好理论铺垫。 2、现场诊断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训练管理者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模拟学生安全事故现场、教师体罚学生现场、家长与教师纠纷的现场、学生违纪违规现场等,让参训校长临时诊断并做出处理,将培训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学习——实践体验——反思重建模式 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固有观念和落后思想,然后让参训者在实践中体验、检验,让其寻找理论与实际管理的契合点,最后通过反思,构建新的管理理念和办学理念。这样便于给管理者创办特色学校、推进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理论的支持。 (二)科学的学校管理模式 探究科学的学校管理模式是解决“管理者如何管理学校”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策略。学校管理虽有现成的路走,但不能不顾实情照抄照搬,西部农村学校可以采用如下管理模式。 1、粗放与集中结合的管理模式 粗放指学校对教师放手,班主任对班干部放手,给他们以自由管理的空间,便于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指管理者对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的协调、分配等要有统筹,管理要有中心、有目标。粗放与集中结合,既体现“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又体现管理者的主导性,采用这种管理模式能够轻松、自由地管理,易于完成管理目标。 2、目标责任一致性管理模式 该模式要求管理者对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班级、甚至每一个学生提出一定的发展目标和进步目标,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在此期间,明确责任,严格要求,加强自律。目标与责任的一致性,就是师生个体或群体既要明确发展目标,提高自己,又要敢于承担责任,在此过程中自律、守纪、奋进,从而促进管理的协调进行。 3、信息收集与处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通过收集并处理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组织等所反映的信息来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无小事”,在管理中及时、有效地处理发生的事件,能够加强管理者与师生的交流,能使学校与家长达成沟通,也能使学校与社会组织、个人等保持联系,这对学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协调周边环境都有帮助。 4、德育优先发展模式 将学生德育放在学校工作之首,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又是当今时代“主流与非主流充斥”、“欲望与精神充斥”条件下的必然抉择。学校管理应将对学生的德育考评提到一个高度抓,学校可采用季度考评、期末考评,班级月考评,小组周考评的方式,以德育成绩来作为衡量学生的第一标准,久之,学生的自律水平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就会得到发展与进步。 (三)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指学校的教师与教师、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既要合作,又要竞争,要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手段。合作要求能共同努力完成某个目标,竞争则是促进学校管理更上一层的重要标志。如,每周班级综合评比,某班这次得了第一名,其他班级也不服输,也要争第一;如“文明班级”称号,各班的学生都争着要,并努力达到此标准,这对促进管理的完善有很重要的意义。竞争机制的建立是学校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志。有竞争,大家就会克制不良的行为,因为教师、学生都想要“文明第一”;有竞争,教师们就会努力工作,不甘人后,因为他们想“教学第一”;因为竞争,学生就会刻苦求知,积极探究,追求真理,因为他们想“学习第一”…… 学校管理者要把激励的相关办法、举措写进工作制度,要有适当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学习和工作的热情。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管理者的态度是决定管理成败的第一步,细节的重视和过程的抓管是管理成功的关键。管理之中,严格执行各种制度,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人,用科学的方法教育人、影响人,用科学的管理协调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管理才能有新的突破,学校管理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焕发生机并永葆活力。 学校管理论文: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稳步扎实推进。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教育全面发展的因素之一,导致新时期下,学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新教育大纲的出台,学校管理改革是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管理能力的必然趋势。农村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而农村学校教育在资源配置、文娱活动、师资力量等方面相比城市学校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校长作为学校管理团队的带头人,坚持依法治校、科学兴校、民主办校,走一条农村学校管理理念联系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道路意义重大。 一、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基本现状 1.配套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不够完善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有法可依”。农村学校管理在长期的探索实践当中能够代表新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理念,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村学校管理系统机制不够完善,是制约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城市教育的发展相比,存在思想观念的滞后性,通俗地讲,这是由于农村的发展、地域条件的相对落后所决定的,城市学校管理思想观念超前,有新的学校管理思路,教育的发展速度时刻要求学校管理者用新的思想观念制订学校发展政策并有效地实施。 3.农村学校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决定着学校的兴衰,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农村环境的条件有限、资源有限,以致许多农村学校管理没有跳出因循守旧的传统管理模式,不能给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二、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 农村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我国教育改革成绩的体现之一,在新时期总体教育改革大纲的统一要求、统一实施下,针对有些特殊、个别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改革方式,同时各地区学校有着自身的特点。但归根结底,教育的改革发展还要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不断改革制定新的农村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学校管理的新突破,紧跟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发展步伐,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指导工作,找准出发点,抓住切入点,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思维提高管理意识。 2.坚持观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者应该多鼓励、多提倡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要求范围内,用新路子、新点子进行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搭建人文展示平台,建立“尊重、和谐”的新时期下的新型师生人际关系。 3.开展民主办校,提升管理水平 农村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校长在整个学校管理团队当中角色重要、任务重大,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民主制度,使广大师生都可以参与进来,集思广益,保障每一位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丰富民主形式,制订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并适用于学校发展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办农村学校管理新风貌 无论是农村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动摇,遵循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转变思想,用新知识、新理念指导实践,争取开创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风貌。 5.搞好农村基本教育,实现好教学与管理的相统一 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校长的根本作用在于管理好整个学校,很大程度上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只有实现好教师教学与校长管理这两条主线的相统一,才能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先,以人为本。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并且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教育的现实意义重大。而农村学校管理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与新课程改革保持高度一致,全方位指导实践。 学校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关 玉 华 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正涌向学校,并迅速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尤其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在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作为学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的学校管理在信息技术面前则显得无所适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与学校管理手段的陈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学校管理人员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状况越来越明显。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有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建设滞后,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主要指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及其相应的软件,而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主要包括管理观念、信息技术技能等内容。 一、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信息技术是学校管理化代化的重要标志 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学校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送、分析等来实现对学校管理的。它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信息收集全面、处理准确、传送快捷、分析科学等特点。因此它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学校管理现代的重要标志。 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学校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构成学校这个子系统的要素有人、财、物、事和信息。要素中的人主要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财与物是指为满足学校的各项活动所需的资金和学校的设施、材料等。这些财与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才能实现物尽其用,财尽所为;信息则是指与学校各项活动有关的数据、知识和资料。学校中的各种信息只有通过快捷、准确的处理才能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 从学校管理过程来看,所谓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围绕学校基本目标,对学校各项工作、各种因素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过程。学校的基本目标可分为学校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前者包括办学和教育的总方针、定量目标和保证措施。不认是学校的总体目标还是学校的分类目标都要量化后,落实在每一部门和人员身上,只有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目标",才能使学校工作目标一致、达成度高。对学校管理目标的量化、管理、分析等只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才能做到公证、公平、科学、合理; 对学校管理实现目标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到学校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首先要保证学校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融入信息技术理念的管理思想;其次是学校管理方法现代化。学校管理中应该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借鉴现代管理科学的成果并加以充实和发展;再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步伐的的加快,学校管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对管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以及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进行管理,才能使大量的信息处理能够准确、及时地进行,才能使前述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方法付诸实现。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信息技术是学校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手段 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是通过对学校人、财、物、事等的管理来实现的,而信息始终贯穿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可以说,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信息了解管理对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加工处理制订工作计划或进行学校工作决策,通过指导信息实施对学校工作的调度与控制,通过反馈信息来检查和评价学校工作的效果。 学校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信息大体上可分为教职工信息、学生信息、各种活动信息以及学校财、物信息、科研等五种类型: 教职员工信息主要指教职工的人事、教学业绩和科研水平档案等;学生信息通常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健康状况、思想品行的记录等;活动信息主要包括学校举办和组织的各类课内、课外活动等。这些信息以及对它们加工的结果能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当前状况,从而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学校的财、物信息主要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各种渠道捐款、其它收入以及学校的支出,学校经费的预算、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电教器材及其它固定资产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对管理人员掌握学校财务收支情况,改进和提高财、物资源的利用效益,起着重要作用。科研信息主要指,教职工在教育教学过程所开展的教学研究的信息、学生在课内外从事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信息。对这部分信息的掌握和分析,对于师生从事创造性的教与学活动有着激励作用。对上述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可以通过校园电视系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或校园网进行。运用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学校管理信息比人工处理要准确、高效、快捷得多。 除上述学校内部管理信息以外,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的指示、安排等信息也是学校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能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对于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机系统,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主要由学校管理资源库、管理信息网(计算机网络)、用户终端(多媒体计算机)等构成,软件部分主要由系统软件、操作平台、管理软件组成。学校管理系 统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当前状态,能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能从全局出发辅助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校长管理学校。由此可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具有强大的电子数据处理功能,能大大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同时,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采用管理数学模型,将仿真、优化结合起来,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根据学校管理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任务,通常可将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信息、图书管理、财务管理、其它事务管理等,这些系统既是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分系统,同时又是功能相对独立的职能管理系统。 1、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学生编班、学籍管理、课程表编排与调度、选课、教学档案管理等子系统。系统要注意学生编班是按照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情况分析处理,并按照某些给定的原则把新生分配到各个平行班级。编班处理的原始数据来自学生管理系统中的招生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是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各科学习成绩的登录,统计处理,各种成绩表册及成绩报告单打印和保存,提供各种查询功能以便及时了解各科教学情况和各班学习质量;课程表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工作的时间、空间和人力的总调度。课程表编排与调度要涉及学生、教师、教室和设备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它是教务管理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也是比较复杂的子系统; 选课系统主要是为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供查询,保证学生有效地选课而设置,该系统主要是将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授课教师、选修人数提供给师生。教学档案管理包括各年级、班级(系、专业)和各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情况、有关统计报表及教学文件的登录、整理、查询与存贮等。 2.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这里的学生管理指的是对学生工作的综合性管理。由于招生、培养、分配是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因而该系统通常包括招生管理信息、学生操行及奖惩管理信息、毕业去向信息等。学生操行及奖惩管理子系统主要辅助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各学期末或学年末的学生操行综合测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各项奖金的评定以及学生处分情况记录等项工作,包括对上述有关数据的登录、统计、排序、查询和存档等。 3.教职工信息系统 教职工信息系统主要由教职工基本情况档案和教师业务信息两个子系统组成,它主要是完成上述内容的登录、分类、检索查询和各种统计报表输出等。基本情况包括教职工本人的基本情况及其家庭简要情况,教师业务信息则主要记载教师的专业方向、外语能力、教学情况、科研成果和业务进修情况等项内容。 4.图书资料管理系统 图书资料管理系统通常由采编管理、流通管理和报刊杂志管理三个子系统组成,用以辅助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的日常管理业务。采编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图书订购、查询和订单备案等功能;流通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书库快速检索、登录、编制日、月、年报表等功能;报刊杂志管理子系统则主要完成各种报刊、杂志的征订、统计汇总和检索。 5.学校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和纪律、合理使用资金、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 财务管理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子系统: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根据事业计划需要,对未来年度的资金进行筹集与分配处理;会计核算子系统,主要进行各种财务凭证和账务的处理、核算,打印科目汇总表和汇总平衡表等各类报表,实现预算和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和跟踪;工资核算子系统,实现工资结算、分部门汇总、打印工资发放表册、钱币面值统计等功能;财务分析子系统,对财务计划和预算的执行状况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算,以此总结和考核学校各方面经济活动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6.其它事务管理系统 在学校管理中,除了上述六个方面的信息管理以外,通常还应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务管理信息系统: 体育、卫生管理:主要包括全校体育基础数据、学生体育达标情况、田径运动会等的管理,以及教职工和学生的健康档案管理。 学校基建管理:对学校房屋、场所及其设施的新建、扩建和改造等基建项目的定额、预算和决算等事务进行管理。 科研管理:包括学校科研项目的计划、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成果登录和评估,以及技术市场和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管理。 校办 企业管理:对校办工厂、服务公司的生活、经营、销售等事务进行辅助管理。 学校财产管理系统:学校财产就是学校的设备物资,这里所说的财产管理主要由仪器设备管理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两个子系统组成。前者包括实验室及信息技术所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后者则指除此以外的教学、办公用房、各类家俱及其它固定资产的管理。本系统主要实现上述财产的登录,对使用、维护、更新改造和报废情况的记录。检索查询以及统计汇总功能。 三、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 1、转变学校管理观念 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在人类即将步入信息时代之即。学校管理人员一要树立信息观。重视信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不断研究学校中的各种信息,讲究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充分依靠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育信息。二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学校管理中,既要重视学生在学校的信息管理,也要重视学生在社会、家庭以及自我教育信息的管理。三要树立现代学校观。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使得学校内涵在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从面对面的课堂,延伸到不再受时空限制的远程教育领域,学生可以从计算机网上或从卫星电视传送的教育信息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学校管理要注重各种教育信息的管理。四要树立现代人才观。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模仿型的人才。学校要注重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意志力的培养的同时,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所有这些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学校管理要注重运用教育技术对这方面的管理。 2、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学校管理人员在转变管理观念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其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能力分硬件使用能力、软件的操作能力等。硬件方面,学校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各种设备,如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运行与维护能力等。在软件方面,学校管理人员应具有学校管理信息的登录、管理信息,运用网络管理平台获取原始数据的能力,甚至于有关数据库的运用能力等。 另外,要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重视,保证人员、保证经费落实,才能使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得到实施。 学校管理论文:论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也就不会有希望。同样,创新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源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1.观念的创新:早在1998年,我国就在基本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以制度为保障,率先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的服务。 国内教育界也率先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理念。现代教育必须实现现代科学管理,借现代企业精神、现代企业最新管理成果与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接轨,从教育实际特别是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 2.制度的创新:现代学校管理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系列的创新整合,同时创建许多新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3.实践的创新:根据学校教育管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创新和改造,建立起适应于教育行业,尤其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学校自身督导评估管理体系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的结合。 4.业绩的创新:有了以上几点,才会有业绩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三、当今学校管理的失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转变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还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再具备成功地迎接日前挑战的能力”,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工作,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两张皮现象明显,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敞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四、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管理循环,由此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循环的原动力。 2.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不体现创新精神,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目标的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学校定位,进行前瞻决策,定时反馈,灵活调整目标,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办学目标上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学校,是难以谈得上创造性的。其次,目标创新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目前我国的教育重知识灌输,轻主体内化;重单向管理,轻知、情结构;重显性效果,轻隐性环境,从而导致重知识、轻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单有一般性的调整或局部的教学改革远不足以触动,只有把目标创新作为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并认真按阶段去实践,才有可能突破。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支起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广闻博取,精思深索,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形成成才教育管理模式、情感教育管理模式、民主教育管理模式、角色体验管理模式、心理疏导管理模式。 3.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打破平均分配,打破铁饭碗,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4.结构的创新 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变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更何况政府也在变革,校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至少应是半个教育家。 教育技术创新主要指教学手段、方法、教育过程的革新与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与信息化,要求管理者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转变观念而采取全新的管理模式。当然,任何创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动口动手和质疑问难的程度为评价标准。 管理人员的创新是指学校的管理者不仅应对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而且更主要是组织下级和广大教师创新;不仅是按计划安排某人在某时去从事某项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创新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管理者往往是保守的,他们常认为优秀管理体制的象征是维持组织的运行,并对创新尝试中的失败吹毛求疵。管理者需要进行角色转变,自觉带头创新,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努力创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找出新的程度,而非简单的重复。领导在正确地对待创新中的失败,包括允许失败甚至鼓励失败,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包括奖励没有获得成功的创新者,并赋予创新能手以相当大的决策自主权,以合理的激励保证管理不断创新。 学校管理论文:浅谈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 学校管理是多因素整合而成的。管理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在于它的管理对象中“人”的因素是否积极上进,能否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管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性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直接动力,目标则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诱因。教职工的积极行为也是由目标作为行为诱因的,引发需要并转化为动机推动教职工去实现目标的行为。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一、目标激励,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整体管理、过程管理、层次管理”等原则,在整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再进一步细化学校内部各科层组织的职责,力求达到学校管理的系统化。各科层直至每一个教职工都围绕学校的整体目标制定各自的奋斗目标。将目标管理的客观要求变成教职工个人的努力方向,目标管理是一种激励机制,要求各科室、各年级、各教研组、备课组学年初都提出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各科室成员为实现这个目标而精诚团结,形成合力,积极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更新观念,以“和”为主,提高管理有效性。 良好的教育群体是搞好学校工作的保证。“和”是学校管理群体的灵魂。首先创设和谐的、宽松的学校工作环境,满足教职工精神上的需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是在和谐的氛围中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在班子内发扬民主作风,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风气。每周开好两个会:一是教导例会,一是学校行政会。在这两个会上,领导与教师敞开思想,相互尊重,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表现出一派和谐的气氛。在工作中,尊重、信任教职工,创造条件强化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实行科学的民主管理,满足教职工当家作主不断进取的精神需要,增强教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领导还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体贴教师。做教师工作时注意精神激励,提倡奉献精神,对思想要求进步、品行端正、工作热情高的教师,加强培养,及时吸收到党内来。重视青年教师的工作,大胆使用,大胆培养。大力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职工的物质需要。由于科学有效的管理,现已形成了融洽的干群关系,良好的教风、学风,增强了凝聚力和号召力。 可见,教育管理要提高其有效性,正确处理好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要真正做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寻求共同目标、增强团结意识;第二,摆正各种关系,处理好人际之间的矛盾;第三,注重信息搜集,加强意见沟通;第四,加强自我修养,掌握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 三、运用客观评价,提高管理有效性。 古人云:“人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对于教师来说,都有其特点和才能上的优势,学校工作是一个整体,只有发挥所有人的特点,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学校工作才能有条不紊。这就要求在管理中,重视教师工作能力、效率和结果,给予教师正确、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满足教师的自尊心、荣誉感、成就感的需要。 评价教师,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师的全面评价主要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评价。 评德,就是看教师平常在教育、教学中的事业心、责任感。 考能,主要是看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考勤,即对教师工作勤奋状况的评价,包括教师的出勤情况和工作态度两个方面。 评绩,主要看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绩效,如所教班级的工作成绩,教改教研所取得的成绩。 以上四方面要结合运用,联系进行。如考勤要与其他三方面结合进行,这样可防止出勤不出力或体勤脑不勤的倾向。 由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很难用统一的模式来衡量、评价。 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做法。一方面制定量化管理标准,如及格率、优等率、平均分、高低分数差、达标率等;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语式评价,如教师全面教育效果、教育思想、教育艺术及教学作风等。 浅谈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的访谈研究:学校管理压力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压力源 学校管理压力 访谈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天津市某地区18位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校长感受到的压力来自:教师待遇、教师能力、师资力量和硬性指标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和教育本身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的工作压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来自:学校管理、工作任务、社会、个人和职业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的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和上级部门。在教师方面,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师资力量使校长感到很大的压力。在上级部门方面,上级下达的指标多[2]、权力的限制等使校长感到压力。这些压力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校长的心理健康。 因而,本研究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源,关注这些压力源带给校长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长学校管理压力产生与加剧的原因,以期为缓解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压力提出具体建议。 一、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分析 从访谈对象关于“校长工作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个问题中,我们总结出了两个主题,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压力。 1.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 (1)教师待遇 将近4/9的校长都提到由于教师待遇低所产生的压力。一些访谈对象表述到“现在大部分地区,经济条件要是比较好的,能保证老师的工资全额给你拨下来就是相当不错了。”一方面,教师待遇将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条件差、待遇低不仅不能吸引大学生前来任教,而且还会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从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进的比例失衡,使校长不知所措,产生巨大的压力。 (2)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好坏。5/9的访谈对象指出教师能力给他们的管理造成负担。例如有校长提到“有的教师就是不会上课,你怎么给她讲,她还是不会上课,感触太深了。”一些校长具体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老教师都工作10几年了,你要他转换思想,可能吗?很难的。”甚至有的老教师因为新理念接受的问题产生职业倦怠,想“赶紧脱离一线,有机会就不想教了”。 (3)教师管理 超过一半的校长认为教师管理方面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教师直接利益很难协调。一位校长具体的谈到“今年有6个教师有资格晋升高级,可是上级部门只有5个指标,教师之间利益的平衡感到压力很大”。其次,教师不配合校长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长提到“我们有个教师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个教师去代课,可他特别不高兴,不但不答应,而且还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和我吼起来”。最后,民主测评使校长顾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权利,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师德 一位访谈对象指出教师师德问题使自己感到压力。他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师要有爱心”,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现在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沟通,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压力很大!” (5)师资力量 根据访谈对象的描述,在师资力量上有2/9的校长感到压力。这些校长基本都是来自农村或城郊,正如他们所提到“我们学校音体美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兼职,我们行政领导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 (1)硬性指标 将近4/9的校长提到上级部门下达的硬性指标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有的校长谈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完成不了,能不有压力吗?” (2)没有实权,只有事权 将近1/3的校长感到没有实权,只有事权。一方面,他们没有实权,正如一位校长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权威意识很重,他不懂得分权,他是集权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权,事务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长无可奈何的说“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务性的工作太多。” (3)执行力度 2/9的校长感到贯彻实施上级部门下达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时,存在执行力度的问题。正如一位校长所述“学校领导层出台一次新的政策,然后到教务处可能在执行的时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从教务处分担给教研组,教研组对你的东西产生了别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师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二、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的思考 1.教师对校长产生压力 (1)教师经济基础不能保证 教师劳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也间接创造物质财富。据访谈对象所述,教师劳动收入与付出并不平衡,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工资待遇仍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的工资、福利在近年来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事实上又在市场时代的经济格局中被彻底“消费”,教师难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失落感。 (2)教师教学质量 尽管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育评估机制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评优、奖励到职位的升降,直接与所在学校的升学成绩挂钩,因而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使校长感到压力。 (3)教师管理难度大 教师管理是校长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甚至学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仅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由于民主测评的存在,使得校长在教师管理方面有所顾虑,不敢放手去做,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当今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高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师德,它是教师素质的一种体现。师德不仅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尤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师德在学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学校中教师师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长感到压力。 2.上级部门施加压力 (1) 硬性指标单一 上级部门每学期都给学校下达许多硬性指标需要完成,这些指标背后都强调一个重点:升学率、优秀率。虽然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在实行教改的今天,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指标的现象亟待改变。教育部门如何用客观、公正的指标来评价学校,让评价成为激发学校创造力、焕发学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杆,让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获益,是目前学校评价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权与事权 在权利行使方面,校长不能责权匹配[2][3][5][6][7]。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但校长通常感到有责无权,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级干预的太多,使得他们的想法常常不能实现,应有的权利根本没法落实。因而校长强烈呼吁上级部门给予其责任相当的权利和自主权[5]。并且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妨碍了校长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压力很大。 (3)执行力度 校长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育是否能实现教育目的、是否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上级部门往往不能考虑学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规偏离学校的办学实际,令校长难以彻底执行上级指示,颇感为难,压力很大。 学校管理论文: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各层面的目标具体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相比,其创新表现: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帐。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使其确保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做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制、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5)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人员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新入校的干部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6)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护导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校的沟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发展状况,又保障了家长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家校关系。 (7)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建立体系后申请认证,外部检查机构必须对学校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审,通过认证后每个学期来学校进行评审,若评审不合格,将被取消认证资格。这种外部驱动机制解决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的问题。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三、全员业绩考核体系 学校两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从过程上保障了质量,但没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学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我们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创建了全员业绩考评体系(TIP考核体系)。从对象上分,其包括团队考核、个人考核。从考核模块上分,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考核。 该体系与传统的考核制度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1)用系统的方法使人与事复合。传统的考核管人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人事部门,管事的权力则分散于各学部领导身上,致使考核资讯相互脱节,学部和人事部门均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资讯,导致考核结果往往片面、主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个人à团队à学校,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3)用评价链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励的机制,引导教职工发挥潜能,超越现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创造。 (6)用整合的思维,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考核的结果成为教职工奖金、升降、培训、评优、福利分配、去留的基本依据。 (7)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工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并允许申诉复议。 学校管理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学校管理论文: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 普通教师眼中的学校管理 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人是在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关键,只有把人的管理视为全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从而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本身是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则万物生长,人类和谐则快乐幸福,民族和谐则国泰民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要说,学校和则教育兴。 “亲其人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老师与领导的良好关系,作为管理者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和谐的学校关系能使教师拥有良好的情绪面对工作。教师会因为喜欢一位领导而喜欢一所学校,也可能因讨厌领导而讨厌学校。一个被老师喜欢的领导,其管理效果总是明显的。作为领导者,身兼领导与管理的任务,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呢?也许一位哲人的话能给我们教益:“领导的任务不只在管理,更要重人情。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而且是教师的益友、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另一位学者说得更明了:“领导就是重言行,就是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一个人人赞颂的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外,更应该关心老师的品质,老师的作风,老师的生活,老师的情绪,如果做到了这些,他就是一个好领导,同时也是一个有水平的领导。”看来,只有从小事关心教师的领导,才能达到了管理的完美。一句话,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俗话说,领导易得,好领导难求。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每一所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当领导把“做老师的良师益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当领导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时,当领导主动与教师交流、谈心,为老师服务时,我们校园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在实践中,管理学再次证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既是领导工作的关键,又是工作的难点。学校关系和谐则校园兴,声誉好,发展快。反之,学校不和谐则校园衰,声誉差,发展慢。 既然如此,那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呢? 一、让微笑搭起学校关系的桥梁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领导与老师间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彼此交往上。而初期的交往莫过于尽快消除成见,尽快的悦纳对方。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笑”的:“笑容好比机器上的滑润油,可以减轻摩擦,使齿轮之间的运转灵活;又犹如桌椅脚的胶垫,可以缓和锐角,增加彼此之间的和睦与协调。”生活同时告诉我们,教师是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也对你笑。人在笑声中生活、工作,带着笑容交流思想情感,比板着脸孔要自然、要快乐、要有效,这是心理学教给我们的智慧。实践的结果也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沟通,当领导和老师的情感特别融洽和谐时,教育的效果也特别有效。如果领导能充分利用交往的最佳契入点--笑,在领导与教师间架设起沟通之桥,让领导从老师眼里走进老师心里,那么,领导与教师间的和谐就已经开始了。 在许多“笑”的方法中,管理学仍然与 “幽默”有缘。“幽默”是什么?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列宁也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米·斯维特洛夫说得更直接更明了,他说:“我一直认为,领导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领导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老师与学校互不理解的高墙:领导不理解老师,教师也难理解学校。”国外早有研究表明,领导的教育语言与管理老师的效果是呈正比例的,特别是幽默的艺术语言,则更能大大提高管理效果。心理学家追踪调查发现,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领导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有幽默感;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没有幽默感的领导。有幽默感的领导是随和又理性的,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损人自尊的伤人话语来逗趣取乐。有幽默感的领导会自解嘲,会转移冲突不硬碰硬,会运用智慧巧妙教化老师,所以幽默的领导通常是受欢迎的。 但是,幽默也并非是老师与领导之间沟通乃至化解师生冲突的万灵丹,正本清源之道,仍应知已知彼,做好情绪管理工作。运用幽默时,有许多方面还需考虑到:首先,领导平日就要培养开放豁达的胸襟。心境的开阔,不是临时一句幽默话就可以代替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欣赏、乐天的心情,较能从多角度去看世界、看老师、不会趋于僵化又保守固执。其次,接纳老师情绪,讲理而不专制。每个人都有情绪,老师自然也有,容许老师宣泄其情绪,但必须就事论事,讲理而不霸道,如此才有可能在心中存有幽默的根。第三,事后澄清与表白不可省略。幽默的应对,在哈哈一笑之余,避开了僵局和尴尬,但彼此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许对方并不确知,所以在事后适当场合,应该澄清与表白,说明自己的看法,也了解对方意图,如此彼此感受才能正确传达。倘若老师有不当思考模式时,领导还要给予指正开导,因为老师的不成熟言行或冲动行为 ,领导可以容忍他、接纳他,但务必教导他、指引他,才是为领导之道。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幽默感则是沟通的润滑剂。幽默感可以使沟通气氛融洽,信息的互动更流畅。但不要流于耍嘴皮,不分场、不顾轻重,只是一味嘻皮笑脸展现伶牙俐齿,或者损人伤已,那就不恰当了。为了让沟通带点笑声,聪明的沟通者是懂得调侃自己、搜集笑点,而且拥有开放的胸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用宽容之心悦纳老师 管理是为了发展。学校面对的是成年人。老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如同世间万物一样,势必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不足是正常的。尤其是现在的老师,面对的是急剧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对的是紧张沉重的工作生活,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心灵生活,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景下,领导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错误和过失,宽容老师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愉快的接纳老师,并且帮助他们长善救失。用宽容的心悦纳老师,宽容就是欣赏,你就会看到每一个老师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美丽。有宽容才有学校的和谐。 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赋予教育更多的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民主性,使得宽容显得异常重要。管理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领导对老师的宽容程度,大宽容大成效,小宽容小成效,无宽容无成效。尤其是身在第一把手的领导应该很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老师难管了,现在的老师问题多了,现在的老师挑剔多了。以前容易做到的要求,现在三申五令仍然无济于事;同样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难以奏效,甚至出错;管理的度难以把握:松了,老师就乱;严了,老师就怨。在这种情况下,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惟有以宽容之心悦纳,方见成效。此时,宽容就是理解老师,尊重差异;宽容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是要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关爱所有的老师。有宽容才能助和谐。 在管理学的理念中,宽容就意味着: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多提建议,少做要求;多点肯定,少点批评;多一点欣赏,少一点苛求;多一次商量,少一点独断;多一种办法,少一句指责;多一丝笑容,少一副冷面;多一份冷静,少一点冲动;多一点温和,少一点严厉;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角度,多一种可能,多一次机会,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在学校的集体中,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但不准放弃教学;允许生活随意,但不准危害工作;允许百家争鸣,允许老师发脾气,允许老师质疑领导的要求,允许保留意见等等,有了宽容才达到了和谐。 宽容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心态,也是一份情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为。领导者要思考宽容,学会宽容,用好宽容,让自己的心灵与宽容相容和谐,使它奔涌在我们的血液中;让我们的眼神闪动宽容,让我们的语言跳跃宽容,让我们的生命与宽容相伴。宽容和谐,和谐宽容。 写了这段文字后,读到一些伟人的名言,觉得与学校管理可以互补,摘录如下: 一位名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当你在处理老师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每个老师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伤老师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容许的。” 另一位哲人的话:“你这糊涂的领导,在你呵斥下有钱梦龙,在你的冷眼里有魏书生,在你的讥笑里有孙云晓。” “为了有效地对待老师,领导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老师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莫里斯-比格) “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老师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蒙台涅) 三、以师为镜是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途径 说到“镜”,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唐太宗李世民著名的“三镜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与魏征君臣和谐的故事流传千古。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敬佩唐太宗的英明,依然佩服魏征的勇气,他们君臣相携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奇迹。封建君臣尚且做到民主,我们新时期的领导者又怎能不认真思考,不引以为鉴呢? 领导与老师的关系,历来是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一位名人说:“领导是老师的朋友和同志。”另一位哲人也说:“领导和老师,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关系。”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是领导与老师双方心灵的交流,生命的互动。在管理工作中,领导和老师双方都用各自的言行、情感和品性影响对方;它不再是领导对老师的单向传输。现在的社会提倡平等对话,呼唤民主互动。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那样:“当领导的人不仅仅是领导,他同时也是老师。”“以师为镜”,这是我在探索学校和谐关系时感到的最好的一种方法。经济学者告诫大家:“在管理中不要不理老师的批评,要好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以师为镜”,就是把自己交给老师,让老师 “面刺”领导。这需要领导有相当的勇气、胆量和自信。每一位领导都会有一个面对老师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把手。与其在背后被老师说,与其在调走后让老师议,不如在今天就听听老师的意见,长善救失,益于双方。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何况老师毕竟还是自己的下属,至少不是“敌人”;即使是“敌人”,也有可能化敌为友嘛。我们在提倡领导做老师 “良师益友”的同时,也应大力倡导老师做领导的“良生益友”。 因为老师对领导的长处短处看得最清楚,老师对领导的缺点想说敢说也会说,老师的意见虽是尖锐的,却是善意的。听取老师的意见,就像照镜子,看到脸上的污点,及时地擦干净;发现衣服太花俏,立刻换一件。之后,整个人精神大振,焕然一新。领导与老师关系更加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想起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在民主的学校里,领导的观点正象老师的观点一样可以受到老师和领导的尖锐批评。这样老师和领导都能学习,教学相长。” 相反,在传统评价机制下,老师的群体虽大,却历来是弱势。他们的生命体验,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人格个性,从来都是被置于领导的眼光之下。而领导则高高在上,套着虚幻的光环。在这种假的死的管理中,一方面老师主体被弱化到最小,一方面领导被虚化到模糊,活生生的人开始变形扭曲,直到最后被异化。畸形的管理终于酿成可怕的恶果。我们在反思畸形管理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健康活泼的新管理。若能在“以师为镜”的同时,辅之“以已为镜”,尽力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势必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大好局面。试想一下,由一个人评一百五十六人转为一百五十七人评一百五十七人,其管理效力有多大?其管理效果是多好? 既能为老师服务,又能向老师学习,领导与老师互动,“教学相长”。我们相信,这样的新管理的学校一定是和谐的,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在这里,领导与老师共同创造壮美的人生,共同经历生命的体验。这不就是管理的本质吗?所以,管理学的告诉我们:和谐是一种极致,和谐是一种力量,和谐是一种境界。 学校管理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学校管理论文: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学校管理 摘要:文章浅析了中小学校校长、教师(班主任)、学生、环境诸因素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谐校园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9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校风正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充满文明、祥和、友爱的氛围”。 “当前,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活动的总体目标任务,就是努力把一所中小学校建成为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切实保障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管理论文:促进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 论文关键词:教师发展 学校发展 师德形象 精神引领 校本教研 论文摘要:面向新世纪,学校管理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去探索新的管理机制。通过设计形象、唱响师爱、造就人格来塑造师德形象;通过读书舒展心灵、合作体验快乐、实践享受成功来凸显精神引领;通过展开案例行动、组织互动专题、进行课题研究来强化校本教研,使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人生能够得以充分地焕发,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教育的创新,需要广大教师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而能够承担这一任务必须是拥有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肯奉献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 面向新世纪,我们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去探索、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使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人生能够得以充分地焕发,为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塑造师德形象,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师者,人之模范也。”“为师之道,端品为先。”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时代不讲师德。因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桥梁、智慧的火种,更是道德的楷模。一所学校要办好,要充满勃勃生机,必须拥有精于业务、勤于育人、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群体。 1、设计教师的形象。学校形象需要教师形象体现。处于新世纪的教师,其“形象包装”也是马虎不得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我们围绕教师形象展开讨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教师进行个人形象设计,开展“新世纪我怎样做教师”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讨论等活动。通过了解殷雪梅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观看《殷雪梅》电视剧,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交流,从中领悟到教师形象的表现,就是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消除了教师思想上的疑惑,理论上的困惑,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广大教师摆正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这样的教育活动,能让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自我思考、自我启迪、自我奋进、自我塑造。 2、唱响神圣的师爱。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能投入自己的全部力量,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教师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应该全身心地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孩子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在师德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树立起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主线,充分发挥党团工会组织的作用。带领全体教师学习《说师爱》《赏识你的孩子》《爱生一例》《教师忌语》等材料,把塑造“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个体及群体形象作为全体教师努力的方向。围绕“师爱与父(母)爱”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坚持在学生中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让每位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位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3、造就崇高的人格。优秀杰出的教师不仅在于他们有着生动、幽默、丰富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在学生面前一站,就是教育。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人格。师德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显现出来,教师最重要的是要造就自己的独立人格。 我们通过抓住节庆时机、校庆纪念活动、期末表彰活动等节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开设“优秀教师论坛”“今天怎么做教师论坛”;举行“我的讲台我的爱”“岗位成才、岗位奉献”等演讲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了“理想、信念、奉献”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了“名师风采”栏目,大力弘扬身边优秀教师事迹,鼓励先进,树立理想,积极宣传和培育示范群体。在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中,造就独立的人格品质,展露独有的师德魅力。让教师体会到不能仅仅把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一种事业去追求,作为生命去追求。 二、凸显精神引领,彰显教师职业内涵 凸显精神引领就是凝聚和激励教师群体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和群体品质的积淀,在学校各种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能显示出教师的特质和个性,并显示出永恒性。 1、通过读书舒展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反思更新的过程。教师的读书,趋向于领导的价值引领。学校应创设条件,每年从经费中拨出专项购书经费,用于教师购买书籍。教师每学期学习一本教育专著,定期交流读书心得,打造学习团队。 我们为老师列举读书目录,印发精彩篇章,如《陶行知文集》《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100个建议》《孩子们!你好!》《和老师的谈话》《论语》《老子》《孟子》《庄子》以及诗词歌赋等,当然还有《读者》,甚至小学生喜欢看的《淘气包马小跳》都向老师推荐。成立读书沙龙,建立身边的图书角,鼓励并鞭策教师在网络中学习,在书海中畅游……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读书使人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读书使繁重的事情,有快乐;读书使细小的事情有智慧,使老师们的心灵充满阳光,人人树立笑对人生的境遇观,人人争做“阳光老师”。 2、通过合作体验快乐。现代社会的竞争让教师感到了生存和工作的压力,但我们的教师是快乐的。在工作中,我们的教师不仅重业务,更重人际关系;不仅重个人进取,更重合作竞争。在工作中,他们经常换位思考,相互宽容;他们经常沟通鼓励,彼此信任。这都源于学校给予他们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着力打造团队精神。要求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出现,这个个体就是团队的一名成员:作为一个班级出现,这个班级就是一个分团;作为一个年级组出现,这个年级组就是一个师团;在大型活动中,一个年级组就是一个突击队;对外展示的时候我们全校就是一个大的军团。无论在什么时空都能充分体现这种团队精神,无论在组织活动或开展工作中都能发扬这种团队精神。让老师在合作中工作,在合作中思考,在合作中生成,精神得到了升华。 3、通过实践享受成功。教师的成功以离开教学一线为证明,是教育的又一大悖论。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人人都充满着追求成功的欲望。他们不断地改变自己,因为唯有改进自己,才有方法服务学生、服务家长与社会;他们不断改变着行走方式。因为唯有他们在反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再思考、再提炼、再总结、再提升。教师往往习惯于默默无闻,习惯于琐碎,习惯于忙忙碌碌,不习惯于包装自己。我们要求教师每天写一点,记下片言只语的随感,记下点点滴滴的思考,坚持不懈,勤思一些问题,多写一些小文章,将来一定能小有成就,从中一定能找到幸福的感觉。近几年中。我们的教师每年在各种报纸杂志都有100多篇。已有好几位老师出版了专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学校是实践的集体、研究的集体、成功的集体。我们的老师一直用成功来抒发情感,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享受教师的快乐与幸福! 三、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为教师创设一个在线平台,营造一个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工作生活的发展空间。使它成为教师终生学习的帮助,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成为教师不断提升的舞台。 1、以互动为形式进行对话。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要让教师主动参与,内容应有针对、有价值,要专题化、微格化。自2002年开始,我们就以“专题研讨”“青年教师学习沙龙”两种形式在这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专题研讨是利用骨干教师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较高的理论、实践水平,捕捉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交流,接受教师的咨询;青年教师学习沙龙每期一个专题,人人参与、互动研讨、集思广益,以平等的对话,引起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升华。 在最近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分别由三位教师共同执教一堂课。在这次的活动中,全校老师就这三节风格迥异的课堂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讨和交流,引发了一场关于“生成性教学”的大讨论,大家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预设生成性预案”、“调控生成性教学”和“对生成性教学的评价”等四个角度进行现场诊断与评析,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探究、自我感悟等四个方面积极进行了反思,在畅所欲言和各抒己见中。大家取长补短,整合视角,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2、以案例为载体进行行动。实践性智慧是缄默的,它蕴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讲授获得,只能在具体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案例正处于纽带中介的地位。它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师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案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我们提出一课“三设计两反思”建议,规范“说、上、评”三课制度。设置了由精品课(骨干教师执教)、教研课(围绕教研课题而设)、家常课三个不同层次组成的课堂教学研讨体例。精品课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研课主题明确,采用集慧式备课,或一人上一课,众人研讨,或多人上一课,博采众长。家常课旨在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进行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我的课堂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月评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3、以课题为先导进行研究。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抱定“让每一位教师都具有科研素养”的管理宗旨,分类扶持,分层递进,依靠一批科研骨干,潜心研究带有联动效应的系列课题,以点带面,组织、带动全校教师展开研究。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多级的课题网络。做到了组组有课题、人人有专题。 “让一部分人先冒出来。”如选派外出学习、取经,聘请专家指导,落实结对指导活动,帮助总结经验,出版书刊,宣扬、推广科研成果等等。对一些成果突出、影响较大的教师更要精心包装,以使其产生更大的效应。 “让人人都能冒出来。”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背着过河”,当科研骨干已有相当的能力的时候,我们要求骨干教师通过结对方式,加强联系,吸收其他教师到自己的课题组来,进行手把手的全程示范、指导,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研究;第二步是“扶着过河”,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我们要求骨干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让结对成员承担研究任务;第三步是“摸索着过河”,在第一、二步的进程中,向结对成员介绍一些如何联系实际,寻找有价值的研究专题的经验,让他们自己从教学实践中寻找一些新问题,进行独立研究。 总之,促进教师发展是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我们通过塑造师德形象、凸显精神引领、强化校本教研等有效的手段,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书育人”四个字后面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一支政治思想坚定、业务技能精湛、富于人文素养、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正逐渐形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管理论文:加强学校管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制度管理 情感管理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包括对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学校管理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我校的情况谈一些看法。 一、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首先就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让管理充满人性。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个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即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如此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高为师”,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而以学生为本不是一般步骤、程序的方法问题,更不是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顺应时世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主导行为规律,指导行为规范和通过努力要达到目标的原则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重点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宜,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我认为主要的是要做到五个方面:一是关爱,真正爱生如子,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二是信任,信任学生的能力,信任学生的人品,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起点;三是民主,讲求管理民主、教学民主和组织民主,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四是转变,切实转变育人观念,转变师德行风,转变管理和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关键;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做到坚持依法执教,坚持科学管理,坚持德育为首,坚持相互协作,坚持耐心细致,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保证。 三、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最好的发展。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稳步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呼唤、社会和家长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同时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并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能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更能激发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增强和谐的氛围和整体的凝聚力,更能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校风 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要想办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有利于管理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科学。要切实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首先是“五定”制度,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岗位职责,切实精减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要相对平衡和达标,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主管和分管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奖惩制,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因为用什么样的人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再次,要建立以工、青、妇工作制度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发扬民主,提高学校依法民主管理水平和效能。 制度管理固然不可缺少,但绝对不能忽视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在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与人的做法,更是影响职工的积极性。要重视对教师的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这样做,学校教职工往往能够自觉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名优教师“冒”得出来。 五、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要继续实施教育先导发展和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引进民办机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发展的课程观和辩证的教学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建设校本文化。三是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岗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学校特点,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 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做好“五定”工作。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工作岗位职责。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精减机构和精编人员,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达到满负荷,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五制”,即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另外,还要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还要有正确执行制度的干部。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等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程序。学校的腐败,特别是用人的腐败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选用干部要有严格的程序,避免腐败因素搀杂其中。 六、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弘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全体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教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造精神。要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一是要继续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实现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化、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化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四是要加强理论创新培训,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五是切实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七、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切实加强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一所学校立足社会的根基,也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尺度。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规范中层领导的选拔、任用和培训,要在选好人、用好人上下功夫,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劲、讲奉献的青年骨干放在领导岗位上。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办学,用科研的意识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实际出发,关心教师,努力建立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率,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方面的整体育人功能。 总之,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管理论文:浅谈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的访谈研究:学校管理压力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压力源 学校管理压力 访谈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天津市某地区18位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校长感受到的压力来自:教师待遇、教师能力、师资力量和硬性指标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和教育本身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的工作压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来自:学校管理、工作任务、社会、个人和职业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的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和上级部门。在教师方面,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师资力量使校长感到很大的压力[1][2][6][7]。在上级部门方面,上级下达的指标多[2]、权力的限制[1][3][4][5][6][7]等使校长感到压力。这些压力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校长的心理健康[5][8]。 因而,本研究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源,关注这些压力源带给校长的切身感受,分析校长学校管理压力产生与加剧的原因,以期为缓解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压力提出具体建议。 一、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分析 从访谈对象关于“校长工作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个问题中,我们总结出了两个主题,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压力。 1.来自教师方面的压力 (1)教师待遇 将近4/9的校长都提到由于教师待遇低所产生的压力。一些访谈对象表述到“现在大部分地区,经济条件要是比较好的,能保证老师的工资全额给你拨下来就是相当不错了。”一方面,教师待遇将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条件差、待遇低不仅不能吸引大学生前来任教,而且还会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从而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引进的比例失衡,使校长不知所措,产生巨大的压力。 (2)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好坏。5/9的访谈对象指出教师能力给他们的管理造成负担。例如有校长提到“有的教师就是不会上课,你怎么给她讲,她还是不会上课,感触太深了。”一些校长具体指出在接收新理念上,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老教师都工作10几年了,你要他转换思想,可能吗?很难的。”甚至有的老教师因为新理念接受的问题产生职业倦怠,想“赶紧脱离一线,有机会就不想教了”。 (3)教师管理 超过一半的校长认为教师管理方面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教师直接利益很难协调。一位校长具体的谈到“今年有6个教师有资格晋升高级,可是上级部门只有5个指标,教师之间利益的平衡感到压力很大”。其次,教师不配合校长的工作。例如有的校长提到“我们有个教师生病了,我就安排另外一个教师去代课,可他特别不高兴,不但不答应,而且还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和我吼起来”。最后,民主测评使校长顾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不能很好的行使权利,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师德 一位访谈对象指出教师师德问题使自己感到压力。他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想把孩子教好,第一在于德,也就是老师要有爱心”,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现在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去理解,去和孩子沟通,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压力很大!” (5)师资力量 根据访谈对象的描述,在师资力量上有2/9的校长感到压力。这些校长基本都是来自农村或城郊,正如他们所提到“我们学校音体美没有专职的教师,都是兼职,我们行政领导都要去上一些副科。” 2.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 (1)硬性指标 将近4/9的校长提到上级部门下达的硬性指标使他们感到压力。例如有的校长谈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完成不了,能不有压力吗?” (2)没有实权,只有事权 将近1/3的校长感到没有实权,只有事权。一方面,他们没有实权,正如一位校长所提到“他是一把手,权威意识很重,他不懂得分权,他是集权管理。”另一方面,只有事权,事务性的工作太多。一位校长无可奈何的说“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主要就是事务性的工作太多。” (3)执行力度 2/9的校长感到贯彻实施上级部门下达的命令或推行政策时,存在执行力度的问题。正如一位校长所述“学校领导层出台一次新的政策,然后到教务处可能在执行的时候,很不自然的扣了折扣,再从教务处分担给教研组,教研组对你的东西产生了别的理解方式,最后到老师那,都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二、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的思考 1.教师对校长产生压力 (1)教师经济基础不能保证 教师劳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也间接创造物质财富。据访谈对象所述,教师劳动收入与付出并不平衡,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工资待遇仍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的工资、福利在近年来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事实上又在市场时代的经济格局中被彻底“消费”,教师难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失落感。 (2)教师教学质量 尽管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育评估机制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评优、奖励到职位的升降,直接与所在学校的升学成绩挂钩,因而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使校长感到压力。 (3)教师管理难度大 教师管理是校长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甚至学校的存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管理不仅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由于民主测评的存在,使得校长在教师管理方面有所顾虑,不敢放手去做,加剧了校长的压力。 (4)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当今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高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师德,它是教师素质的一种体现。师德不仅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尤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师德在学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学校中教师师德不同程度的缺失,使校长感到压力。 2.上级部门施加压力 (1) 硬性指标单一 上级部门每学期都给学校下达许多硬性指标需要完成,这些指标背后都强调一个重点:升学率、优秀率。虽然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可在实行教改的今天,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唯一指标的现象亟待改变。教育部门如何用客观、公正的指标来评价学校,让评价成为激发学校创造力、焕发学校生命力的有力杠杆,让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获益,是目前学校评价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权与事权 在权利行使方面,校长不能责权匹配[2][3][5][6][7]。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但校长通常感到有责无权,上不敢得罪人,下管不住人。上级干预的太多,使得他们的想法常常不能实现,应有的权利根本没法落实。因而校长强烈呼吁上级部门给予其责任相当的权利和自主权[5]。并且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妨碍了校长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压力很大。 (3)执行力度 校长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育是否能实现教育目的、是否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上级部门往往不能考虑学校的特色,因而制定的政策法规偏离学校的办学实际,令校长难以彻底执行上级指示,颇感为难,压力很大。 学校管理论文: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各层面的目标具体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相比,其创新表现: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帐。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使其确保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做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制、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5)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人员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新入校的干部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6)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护导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校的沟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发展状况,又保障了家长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家校关系。 (7)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建立体系后申请认证,外部检查机构必须对学校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审,通过认证后每个学期来学校进行评审,若评审不合格,将被取消认证资格。这种外部驱动机制解决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的问题。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三、全员业绩考核体系 学校两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从过程上保障了质量,但没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学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我们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创建了全员业绩考评体系(TIP考核体系)。从对象上分,其包括团队考核、个人考核。从考核模块上分,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考核。 该体系与传统的考核制度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1)用系统的方法使人与事复合。传统的考核管人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人事部门,管事的权力则分散于各学部领导身上,致使考核资讯相互脱节,学部和人事部门均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资讯,导致考核结果往往片面、主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个人à团队à学校,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3)用评价链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励的机制,引导教职工发挥潜能,超越现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创造。 (6)用整合的思维,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考核的结果成为教职工奖金、升降、培训、评优、福利分配、去留的基本依据。 (7)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工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并允许申诉复议。 学校管理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审计模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互联网技术与审计的结合使得审计工作急需优化和完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审计方式主要表现为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审计方和被审计方紧密连接起来,审计方与以往相比能更便捷地获取被审计方的财务信息和数据,从而评估被审计方提供的财务信息和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更具有专业性,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更为彻底和全面。在互联网时代,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可能受到的影响,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二、互联网时代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有关审计安全方面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所体现出来的大数据的特征对传统审计工作的安全性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干扰,工作效率和效果都相继受到了一些影响。第一,互联网时代对财务信息、数据采集与传输过程中安全的影响。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的采集与传输过程很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甚至有可能会丢失;有时候信息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被肆意篡改,极大地影响了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第二,互联网时代更容易出现黑客肆意入侵的现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黑客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有时候也会遇到黑客恶意入侵和窃取信息数据的问题,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黑客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客户资料和信息进行伪造,通过病毒攻击的形式,使得审计工作涉及到的硬件和软件出现突发故障,不能正常使用,从而导致审计工作出现意想不到的差错。第三,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网络安全制度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有些事务所在设置用户身份认证管理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用户名和密码轻易就被别人窃取。同时,事务所内部安全管理机制方面的责任分工和协作也不够明确,不能落实到个人,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审计工作风险。 (二)有关审计技术方面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其审计技术既有传统技术的应用,也少不了新技术的引入。首先,新旧技术更替过程中容易导致冲突的出现。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观察法、盘点法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仍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技术,那么审计的效果就不理想。而完全抛弃传统审计技术,全方位引入新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互联网时代要求审计工作整个流程都在线上完成,尤其是取证工作,需要依靠远程取证来完成。远程取证确实比以往更便捷、更迅速,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操作上的生疏,从而导致一些工作失误和差错。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审计新技术使用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其次,互联网时代审计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也制约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开展。复杂和多元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典型特征,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审计工作,本身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为全面的专业素质。合格的审计人员应该既掌握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和掌握互联网技术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体系可能与原先的审计技术没有太大关联,也不同于普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它可能是全新的领域。例如互联网运作原理、计算机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常识、有关数据库存储和处理的相关技术等。互联网时代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于审计工作人员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有关审计成本方面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在互联网时代开展审计工作,涉及的内容比传统审计工作更多、更繁琐,审计工作要正常开展,很显然需要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大投入。首先,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购买价格相对高昂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设备,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审计工作的要求。这些设施设备的购置无形中就大幅度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成本;其次,新的设施设备的有效运转、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都需要配备相应的高端专业人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要从多角度人才培养和开发工作,如果遇到短缺的人才,还需要及时到外部市场高薪聘请,这些也会增加审计工作的成本;最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原有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法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审计业务体系也要进行创新,这些运营管理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也需要增加成本。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应对影响的举措 (一)优化审计安全问题的举措 优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安全问题的举措,应当从技术和机制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安全技术方面。会计师事务所要对接触数据库的人员进行有效管制,限制人员的直接操作,要做好数据库的加密设置工作。对于可能出现的恶意入侵、篡改数据以及窃取数据的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通过设置用户访问权限,提升安全等级,并构建高级别网络防火墙。同时,为了应对黑客实施病毒侵入,应当及时安装相应的防护软件,包括杀毒软件、防黑客软件等,如遇紧急情况应及时寻求高级网络反黑客人才的帮助,妥善化解危机。其次,安全机制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应该设置全套安全管理机制,除了上述的具体操作要求之外,还应该在日常管理上加强。事务所应该针对机房进行严格维护和管理,尤其是终端机的管理和维护。对于终端机的使用权限要严格报批,终端机上涉及的数据备份、监控、日志管理等工作要落实到具体制度层面上,责任到人。 (二)完善审计技术方面的举措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技术方面的举措,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筛选审计方法。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虽然已经不适用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但是在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的时候也应该做好筛选。传统审计技术和方法中的精华部分应该借鉴和汲取,与新技术和方法进行融合,通过不断研究和分析,找到适合事务所实际情况的新技术和方法;第二,培训审计工作人员。互联网时代审计工作涉及到的技术和方法,其复杂性和多元性不容忽视。要妥善应对新技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训。一方面要强化和巩固审计工作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要逐步普及有关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培训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渠道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解决审计成本方面的举措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的考量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再有效结合事务所自身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衡量和评估,满足事务所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方面的要求。针对新型审计技术实施所需要购置的设施设备,应首先进行内部评估,不片面追求采用全部的新设施设备;针对人才开发和培养所涉及的成本问题,事务所可以着重于内部培养,通过各类学习计划、培训讲座、对外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强化;对于内部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所涉及的成本问题,事务所应把握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抓住关键流程和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分清主次,找到审计工作的短板和瓶颈,节约管理成本。 四、结论与展望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审计工作的人员和技术界限,大数据所展现出来的新技术和方法对于审计工作有着极大的启发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应秉承与时俱进的思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选择适合的新型审计技术和方法。互联网时代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所带来的影响是必然的,事务所只有调整战略定位,明确主要业务领域和方向,在方法和形式上紧跟时代的步伐,逐步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谢雅璐.事务所转型、审计师关注度与审计质量[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12). [2]曾凡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11). [3]林兢,王蔚,许宇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程序执行力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10). 作者:王晓丹 单位:天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徐州分所
构建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经济管理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企业有序经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企业间的竞争也呈日益激烈之势。由于经济管理在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企业盈利增收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经济管理也成为当前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的必然之举。根据长期的企业经济管理实践,本文从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能分配、文件资源管理、管理体系评价、目标策划和持续改进等方面,对经济管理体系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促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完善,实现企业稳定盈利、健康有序发展。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概述 1.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概念。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指企业经济管理各项活动中的各种参与要素和管理体制,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当遵循的各种经济制度、组织机构形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的总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相关文件主要包括企业经济管理手册、经济活动制度章程、经济工作总则和流程、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和方针,以及企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和记录。这些都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必然要涉及的内容,也是确保企业经济管理规范运行的关键,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严格执行,认真记录。2.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作用。一是规范企业经济管理运行。企业经济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在繁杂琐碎的企业管理事务中,如果没有相应制度措施对管理活动加以规范和约束,必然会导致企业管理运行的混乱。经济管理体系中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规则和标准,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捋顺了企业管理流程,使企业各项工作能够按照管理体系的规则运行,促进了企业管理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有序化。二是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决策。经济管理中形成的各类文件资料、数据图表等,都客观、翔实地记录了企业经济管理各阶段活动中的各种事务、各种数据,为企业管理层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可查依据,为管理工作总结得失、制定下一步工作安排提供了分析资料,从而促进了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三是回避企业经济管理风险。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财务管理,经济管理体系通过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机制,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客观反映了企业经营中的成本支出、资金流动和投资收益情况,使企业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经济管理脉络,更为客观准确地分析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回避投资风险,确保企业稳定盈利。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的探究 1.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机制就是在既定的规章制度和职权范围内,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相互控制与制约,是保证企业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安全的必要措施。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内控机制,企业决策者必须要树立内控管理的意识,在完善各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各部门间相互沟通联系、协同运行的工作机制。建立内控机制后,管理者应定期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审核把控,包括既定的经营目标、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组织运行情况、制度执行情况、客户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审核。管理者只有依据企业发展经营目标和制度,定期对企业经济管理系统进行审核,才能及时发现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才能及时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修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指路领航。2.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与相关职能。(1)机构管理者的设置与职能。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掌舵人,是企业发展经营的决策人,也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最为核心的角色,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对于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此才能胜任其位。企业最高管理层的职能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结合企业制度措施,对企业内控管理查偏纠错,适时进行审核与调控,使企业内控管理与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相吻合。二是注重对企业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内容的宣传教育,管理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确保企业员工对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高效执行,努力提高员工绩效。三是根据企业经营发展形势,以经济管理相关文件材料为依据,认真分析研究,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调整,确保企业科学决策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实现稳定盈利。四是协调内部管理,确保企业内经济管理各部门、岗位职责权限的确定和沟通,捋顺管理流程,确保各部门高效协作。五是客户管理,就业务合作与企业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从而对企业产品进行革新,对经营销售策略进行调整,尽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企业对客户的良好反馈。(2)企业员工设置。如果说企业领导层是掌舵人,那么企业员工就是舵手,就是执行者,因此企业员工设置同样重要。一是要注重员工的合理调配,确保人岗相宜,人尽其才;二是重视员工培训,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树立员工的执行意识,扩大企业人力资源优势,确保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目标的完成;三是制定员工提升机制,积极为员工提供展示才干的机会和平台,构建完善的企业人才上升通道。3.经济管理体系文件。一是经济管理手册,内容应包括经济管理体系的范围,对经济管理体系参与各方和参与过程的表述,确定相关工作程序。二是经济管理工作章程,包括各种制度和条款,用于规范经济管理行为。三是文件控制,主要是对文件批准、更改、修订,确保文件前得到批准,文件更新、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确保文件使用者及时获得所需文件的相关有效版本,文件字体清晰。识别外来文件,并控制其分发,防止过期或作废失效文件的非预期使用。经济管理记录主要包括有关企业经济管理各类资料、图表、会议纪要、管理日志等,作为管理者的决策依据,其特殊性要求在记录文件的管理上必须程序规范,记录清晰,易于检查和识别,并确定记录文件的保存方式、检索条件、保存期限和密级等内容。4.经济管理体系评审。对经济管理体系评审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内部对经济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调查;企业各部门员工对管理体系意见的反馈;对一定阶段内,经济管理体系下企业和员工绩效的评价。5.资源管理。企业经济管理中涉及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和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等。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以人员综合素质适应岗位工作,满足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为基本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确保从事影响经济管理结果的人员所必须的能力。同时做到人员的合理调配,确保人岗相宜、人事相宜。对企业资金与债权的管理应以账目清晰、杜绝坏账、消除财务失真、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企业现金流的安全为基本要求,建立相互制约的财务工作机制,必要时可引进第三方审核制度,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审核,杜绝各类财务风险。对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的管理,应避免各项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在使用中不必要的损失和损坏,保持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达到经济管理所需条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所属的各类建筑及其附属构筑物及经济活动相关的软硬件设备的保养、修缮和维护。6.经济目标的策划与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包括以下内容:企业有关项目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如为实现企业经济目标的相关活动和数据;企业目标的实现与客户要求的确定;经济管理过程中,企业为实现管理目标而与客户进行的沟通。7.内部审核。企业应对经济管理体系的策划和有效实施及时进行内部审核,企业要对内审人员的组成、审核方法、审核范围和时间等做出确定。对审核内容应翔实记录,对形成的有关记录文件要妥善保管,便于查看。8.计量装置的控制。企业应有效管理经济管理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所需的计量设备和核算设备。经常性地检查各种计量器材,确保其计量准确、良好可用,防止在搬运、存放或是使用中造成损坏或失准。9.材料采购环节的经济管理。在进行生产资料及相关设备、器材的采购中,应保证其符合经济管理体系要求,保证为企业生产所需;采购前应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价格查询,保证采购价格的合理性,不花冤枉钱。采购前还应对供货单位的资质、信誉、运输方式、计量方式等进行确认;到货后对采购产品的规格、数量、质量等进行验收。10.生产和提供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控制。一是对企业运营过程的经济核算。该环节核算的内容主要是确认生产与服务过程中人员、设备、程序与方法是否符合既定的项目策划要求。二是对特殊过程的确认。在产品技术不断革新的条件下,企业在日常的运营管理经济活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没有接触过,或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新产品、新方法,对此类问题应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适用性进行专门的研究,反复确认,可先在小范围内尝试使用。三是对产品物资防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对采购的原材料物资,生产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科学妥善的贮存保管,针对有特殊贮存要求的材料物资,应小心搬运,采取专门的防潮、防锈措施,避免因存放、搬运、使用操作不当造成产品丢失、损坏、挥发和霉变,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必然也不能摆脱法律的束缚。企业在各类经济管理活动中,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办事依据和准绳,凡事绝不触碰法律红线,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合理规划企业的经济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杨芯毅.关于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的探讨[J].山西农经,2016(13):74. [2]陈小静.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及管理创新研究[J].四川水泥,2017(02):306+314. 作者:马楠 单位:安钢附属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发展论文:对后危机时代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在当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等许多方面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我们的政府部门、民营企业和相关机构形成合力,才能在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经济大潮中有所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发展 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特征的次贷危机,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9月伴着雷曼兄弟、通用汽车公司等的相继倒闭,金融危机像海啸一样开始大范围向世界蔓延,并深入到了各国实体经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珠三角的广东、长三角的江浙,还是像内陆地区的黑龙江省,在经济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产的停产、倒闭的倒闭,特别是外向型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企业生产经营显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随处可见。黑龙江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不像沿海各省那样严重,但也遭到了严峻的冲击。 黑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经济发展史中曾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我省经济建设、产品出口创汇、促进就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我国的经济版图,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中小企业或者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上面和江苏、浙江省份的比较,可以看出黑龙江民营企业和他们相比在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当前的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纵观我省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民营企业发展自身、企业融资等方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 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这不仅仅是黑龙江的问题。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层面上看,长久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民营企业发展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虽已建立,但具体相关细节尚待完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下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目前,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有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和2006年出台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还有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2009年国务院通过并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法律法规虽然制定了,但那些条文框框还比较抽象,都是体制性的没有具体细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缺乏与之配套的的相关措施,具体的操作中会有很大的弹性,执行起来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缺乏为民营企业“一站式”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可以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企业以政策支持。当然,社会上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等,都可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关于人才开发、企业管理、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国外的很多企业在和政府打交道过程中基本都通过中介机构,这样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效率就很高,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借鉴,我们通常讲要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就是要求政府从一个经济社会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也是新时期政府职能之所在。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意识和水平比较低,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加重视,加大调查研究,给予中小企业中介机构以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三是在某些领域民营企业竞争主体地位的缺失。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由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行政垄断的存在,在金融、能源、电力、通信等某些行业,都设置了很高的进入壁垒,民营企业是很难进入这些行业的,行政上的垄断造就了这些暴利行业,而且在这些缺乏竞争性的行业中,企业唯利是图现象非常严重,企业的服务意识也非常淡薄。从长期以来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行政性体制障碍是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必须慢慢根除这种障碍,还民营企业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主体地位,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黑龙江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偏低 民营企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民营(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数量上占有绝对的地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黑龙江经济发展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黑龙江经济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今天,黑龙江中小企业也彰显了自身在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基本都没有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一,黑龙江有将近17.8万家中小企业,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管理上的家族式,企业决策都是业主一言堂,这种过于集中的家长式管理往往造成一些重大决策失误。企业内部没有或者无法执行严格的企业规章制度,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最讲究人情、关系、面子,员工“近亲繁殖”几乎是每个企业的通病。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职工 是业主的亲戚朋友,往往碍于情面,无法按规章制度办事,这就是家族制企业管理的弊端,过分依赖情感的作用必然削弱管理者的制度意识,使得企业在小规模水平上长期徘徊,束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家族式管理在过去的企业管理中也曾发挥的一定作用,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比以前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简单化的家族式管理显然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远景规划,忽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或者碍于企业主的能力限制,根本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这些问题可能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弊端还不太显现,但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若不能适时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黑龙江中小企业普遍管理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其实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在创办初期通常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归家族所有,企业往往被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式主宰着,“以人治企”的观念陈旧,家族权力的过度集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无战略管理、无企业文化”的现象,在企业发展方向、战略制定等方面决策盲目,管理模式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管理学上有句话叫作“管理出效率”,而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才是一个企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一直把资本作为企业核心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人本管理的思想,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资本的管理,更多的还是人力资本的问题。只有把“人、财、物”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企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若缺乏人才资源,企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每年我们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忽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在人才的运用方面和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因此,中小企业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对我省中小企业是一种挑战,中小企业主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看到重视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未来的世界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势必得到加强,中小企业所处外部环境会更加复杂,同时对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三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有限。黑龙江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规模的限制,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可能很大,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虽然会高一些,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那些民营中小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研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是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产品、价格、品牌、服务等等都是竞争的手段,中小企业知名度小,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差。在人们日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会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顺势而为,提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在生存竞争中求得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 近些年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和经济金融系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工作,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财政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已经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具有很多缺点,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处境,融资问题一直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一般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都比较偏好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总给人感觉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宏观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好地为中小企业做好融资服务工作,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表现在融资频率比较高、而资金量较少,而国有大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又“嫌贫爱富”,对国有大银行的业务来说,服务中小企业是一种成本高且不怎么赚钱的买卖,这样就缺乏业务创新的动力,也就不能较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来源的有限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其发展滞后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评价体系缺失,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资本实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往往造成其在经营中融资较难,这样极大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安徽各级政府虽然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提高了认识,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果断作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发展,通过这些政策的落实,我们完成了2009年GDP增速“保8”的任务,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趋稳向好,这对于我们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在外部经济形势趋稳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应该总结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因为经济全球化将使得金融危机的发生更加频繁。 中小企业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发展的如何,关系到黑龙江能否在新时期实现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在当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等等许多方面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特别是像我们黑龙江这样一个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在新的历史时期,黑龙江要想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我们的政府部门、中小企业和相关机构只有抱成一团,形成发展的合力,才能在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经济大潮中有所发展。 (一)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在城镇和农村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乃至 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小企业。 重点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示范功能。积极搞好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等活动,落实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创业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积极扶持拥有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通过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扩散、零部件加工,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乙烯、汽车、飞机、电站设备、重型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发展好配套项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发展专业化的配套企业。 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改善产业集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产业依托。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石油化工业集群、医药制造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挥好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产品总量大、品质好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粮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努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诚信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诚信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自然人创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 提高对民营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建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1.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省、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 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上市,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 政府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政府部门要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克服推诿扯皮、拖延搪塞的衙门作风,真正做到从大局出发,为事业着想,真心诚意地为民营企业服务。 总之,黑龙江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自然条件优越,但是要发展好民营经济,还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 企业发展论文: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 [摘要]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其次,中国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既要主动地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要稳妥地防范风险和躲避陷阱。[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 近两年来,人们对网络经济的热情迅速升温,大量资金、人才和其他要素资源纷纷向网络概念聚集,对网络经济的讨论乃至争论也一直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 网络经济的实质 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形成的网络经济,以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为基本特征。短短的4年时间,因特网的使用人数就超过了5000万,而达到这一规模,收音机、电视和电脑则分别花了38年、13年和16年。证据表明,因特网的出现完全可以与印刷术、蒸汽机、电话和装配线等相媲美。 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不能因为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泡沫”,而否定网络经济本身,以及它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尽管一哄而起的网络“激情”所导致的一轮“泡沫”已经破灭,网络经济大潮并不会因而停滞不前,相反,在股市的喧器和震荡之后,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正在越来越明显地突出出来。同时,人们也日益清醒、冷静地认识到,网络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且一定要扎根于实体经济。生产力变革的最终实现,取决于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能否进一步整合。只有当网络经济创造的生产力可以使传统经济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提升,“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矛盾才有可能消除,尽管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因此,从企业运行的角度,应当这样定义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按照这个定义,网络经济绝对不是网站经济,也不等同于网络公司经济,在网络经济中唱主角的,恰恰是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信息资源而进行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的各类实体企业,自然也包括一切传统产业中的各类企业,它们才是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各类网站企业或网络公司只不过是为各类实体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而已,它们中的一些不景气正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新兴企业的破产。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响 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目前看来,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至少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长方面。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 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这里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 (2)企业经营方式。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这不仅要求交易双方和服务部门的商业信用和支付的银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间,一些传统的规则和惯例的确在发生变化。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关系管理(CRM)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的业务的本质。网上交易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和普及,就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这是由于,一方面每个采购合约中投标企业数量增加,增强了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谈判可以大幅度减少,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虚拟垂直一体化”就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描述。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原厂委托制造(OEM)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 设计和营销。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 (4)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5)企业组织结构。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运行的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无法预测的趋势,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又为应对这种趋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推动着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经济时代严密的企业层级制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而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撑下,非层级制正呈如鱼得水之势,具体表现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趋势。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使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成为企业改革与调整组织结构的新时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经济还会继续展示其巨大的变革力量。同时,这也意味着企业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有着无限的创新空间。 中国企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时代背景,已容不得我们对信息化和网络经济有模糊的认识和肤浅的理解。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言,企业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和态度将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为此,我们只能丢掉幻想,积极参与,勇于创新,急起直追。 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或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和顺应国际潮流,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是[文秘站:]惟一的选择,任何忽视和等待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彻底转变观念,中国企业才能够通过学习来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调整、变革企业的战略构想、运作模式和组织构造,以求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中国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既要主动地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要稳妥地防范风险和躲避陷阱。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脱胎换骨般地改造企业,是对企业家战略远见、创新胆识、经营智慧和管理艺术的最大考验。一般说来,近期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结合企业信息化战略和对传统运作方式的改造,促进自身结构优化升级,适时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模式创新。当务之急是找准切入点,构建企业内部网,用最新的、最适宜的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和经营组织方式。通常可以选择从最重要的局部流程或部门做起,然后逐步推广,直至全面提升企业自身业务流程的运作水平和管理水平。 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业已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紧密结合宏观环境和市场的变化,设计或选择自己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和开展电子商务的长期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并通过与不断变化的网络运用环境相适应的多档次技术和经济组合,完成循序渐进地、从基础到高端地分阶段、分步骤发展过程。具体而言,中国企业与网络经济的结合大体上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第一步:部署企业的网络基础设施,搭建企业网络,为构建企业电子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基础硬件、软件环境。其中,对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公共的基础设施平台,通过公共接口直接接入公共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或电子交易市场;第二步: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建立网上协作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办公自动化,满足信息的共享和及时上传下达的要求,实现高效率的网络协同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外部网站。从而加强企业内部运转效率,及时对内、对外信息;第三步:建设企业的核心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最典型的系统是企业资源规划管理(ERP);第四步:建立针对企业经营三个直接增值环节来设计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产品研发管理(PLM)等。 企业发展论文: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1打破地域限制,科技查新助推一大批周边科技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服务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那些地处边远、偏僻的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距离的原因,使得企业在获得有效信息和服务方面存在困难。他们渴望通过现有政策和有关机构的帮助,通过项目初期的科技查新,获得新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从而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天津市科技信息研究所从1990年即作为原国家科委首批授权的11家单位之一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多年来,不但为本市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还利用现代科技、网络等诸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我所的资源优势和查新人员的技术能力,扩大了周边地区及国内其他地区的服务范围,为那些地处边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到位的查新检索服务。据我所查新检索中心统计,目前已为国内近三分之二省份的客户提供过科技查新报告,外地的查新课题数量已接近我所年查新课题总量的15%。以周边地区廊坊、唐山等区域为例:廊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当地开发区和科技孵化中心的支持下,企业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科技创新如火如荼,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涉及轻工、精细化工、机械、天然气工程、汽车设备、金属制品等诸多行业。唐山为我国老工业城市,随着近年来技术改造和创新不断加大,涌现出一批科技型企业,在机械制造、智能交通、冶金、化工、医学研究等方面成果频传。我所每年承担的周边地区的科技查新合同如按照年完成总数量的10%计算将近350项。科技查新工作的优质服务,为周边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应贡献。据统计,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召开一年多以后,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010年的1.25万家迅速发展到了1.76万家,实现产值5476.6亿元。天津科技信息索科技查新检索中心2009年查新课题为仅为1700项,2012年即达到创纪录的2800项,为本地和周边区域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服务工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2目前查新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2.1由于查新者之间的专业素质、对查新课题的理解、外语水平、文字表达方式等差异,同一课题的查新报告往往因人而异;假如在不同查新机构的查新者之间,对课题查新点的理解或对新颖性的判断缺乏共识,那么,同一课题的查新结论势必会大相径庭!凝聚查新者共识的基础在于认真贯彻执行《科技查新规范》。为了规范面向社会服务的查新机构的行为,保证查新的公正性、准确性和独立性,维护查新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所有查新机构和人员都应该认真学习《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理解和吃透查新机构及查新人员从事查新活动时所要遵循的各项原则,查新工作的基本流程,查新报告的基本内容、要求以及撰写格式,查新质量控制等规范性条款。 2.2目前,仍有部分中小企业对科技查新工作不甚了解,常常是在上报材料的最后时刻才知道需要查新这一环节,由于时间仓促,而致查新质量难以管控并出现问题。例如,在每年的4月、11月等项目集中申报的时段,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蜂拥而至,排长队办理科技查新委托,导致项目扎堆,查新人员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认真对待,严格把关,就难免会出现质量低劣的虚假报告。所谓“虚假报告”并非都是有意造假。由于种种原因凡是检索不到位,就很可能使本已存在的密切相关文献漏检,从而对查新课题的新颖性造成误判。因此,查新机构应因势利导,提前通过本系统或相关网站平台信息,要求项目申报企业提前准备,避免项目查新的扎堆、排长队现象出现。同时,科学、妥善地安排好科技查新人员的时间和工作量,结合人员的专业特长合理分配查新课题,调动工作积极性,保证查新工作的顺利完成。 2.3有的中小科技型企业为获取创新基金的支持,在创新项目中未经授权就使用合作开发或有争议的专利、技术、产品等成果,给科技查新工作带来困难和隐患。如果不能严格把关,这些查新报告的结论将极易引发知识产权或专利纠纷,导致争议或诉讼产生。2013年4月,笔者承接了开发区的一个车轮制造企业的查新委托,题目是一种低压铸造负压水冷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经检索发现本市就有两家轮毂制造企业的专利与其相关,其中一家为部分相关,另一家为密切相关。经比对密切相关文献,根据项目新颖性的相同排斥原则分析,该项目不但缺乏新颖性,而且涉嫌侵权。经与委托方沟通,了解到该技术与上述两家企业为同一专利技术,但委托方并未取得原专利权人的授权。为保证查新结论的公允和避免可能带来的争议和纠纷,要求委托方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2个多月后,委托方终于拿来了专利共享证明,使该委托项目的查新得以顺利通过。实践证明,查新工作不但要为企业严格把关,还要忠实履行查新机构自身的社会责任,避免争议和纠纷的出现,规避法律风险。这也是科技查新工作面临最具风险的实际问题,期望引起同行业的关注。根据目前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建议应在提高认识、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内容和行业管理、内部分工等方面进行创新思考。进一步加强科技查新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查新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技能。善于把握和透彻理解科技查新中的项目创新点和项目新颖性判断的原则。结合具体项目设定合理的文献检索范围,周全的检索选词,妥善的检索式设计与调整,最终作出科学、合理的结论,提高查新报告的质量,努力实现查新工作质的飞跃,以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地提高科技查新工作水平。 企业发展论文: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方向 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制定指导方针及实施细则。上海市早在2008年就开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全国最早开展绿色建筑示范的城市,目前已编制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了符合上海市经济发展趋势、适合上海地域气候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于2012年9月15日起实施《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旨在推广和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本文在解读有关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如何发展绿色建筑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根据200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相关标准,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现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高新科技的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贴近自然、方便舒适并节能的使用环境。所谓“绿色”并非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景观绿化等,而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一种标志,本质是物质系统的循环,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良性循环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质的循环系统。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措施。低碳经济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节能降耗;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问题就是绿色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规模大、投资大、能耗高、寿命周期长和相关产业链广等特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而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的报告指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相冲突,而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包括新能源、工业节能、资源回收、环保节能材料和绿色建筑等。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内容及解读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一直是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早在2006年我国政府就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见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指导“十二五”绿色建筑产业科技发展,2012年我国针对绿色地产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为传统地产商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为绿色地产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将有助于大规模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包括六大部分内容:一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二是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三是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四是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五是推进发展规模化绿色建筑;六是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对发展绿色建筑提出的具体实施要求有四点:一是要求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要求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二是首次明确了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三是鼓励和支持绿化生态城区建设:凡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的集中连片发展新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整增补助额度。四是支持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 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2年5月住建部又下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将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部也印发了《“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到,将加大财政对绿色建筑科技的投入力度。 国家针对绿色建筑相关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大规模推进国内绿色住宅消费的态度和决心,这些将大大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并撬动万亿元的绿色建筑产业。 三、发展绿色建筑是提高房地产开发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绿色建筑成为未来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主流方向,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开始转型“绿色”,尤其是获得相应认证的绿色建筑,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开发商的重视。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估算的数据,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排名前十位的都在成体系的开发绿色建筑,而一些中型开发商甚至是把绿色建筑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前者如万科集团、绿地集团等;后者如南京的朗诗集团等。作为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的龙头,万科集团也是绿色建筑的先导者之一,早在2004年万科就在上海做了第一个绿色建筑“朗润园”,当时也是上海市政府刚刚开始推行绿色生态建筑,朗润园除了按当时的政府要求建成为“四高小区”外,还把节能率提高到一半以上,甚至为当时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提供了参考。绿地集团也是较早介入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在上海,绿地集团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专向节能基金的资助;在其他一些地方,正是因为满足了当地政府兴建绿色生态小区的要求,绿地集团较为顺利的取得了土地开发。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改革开发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从原始积累期发展到了稳定发展期。房地产开发商要做大、做强就要从单一的开发销售转变成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与经营共举,通过优质的资产沉淀获得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要从开发建设(增量)为主转向经营投资为主(存量),房地产企业的主要业务环节也将变为房地产资产全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直至报废拆除)的管理,因此,未来建筑物业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将是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一项重大成本支出,而谁能把这项成本降低,就将大大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良性循环。而绿色建筑的所关注的核心点正是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减排,节约各类资源,因此开发绿色建筑可以使开发企业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效应越来越成为购房者选择购房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成为品牌的竞争。开发商如果能将绿色建筑作为经营理念之一,则能够加深购房者对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印象,从而提高开发企业的品牌价值,增强品牌竞争力。 因此,应该说发展绿色建筑是今后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就上海房地产市场而言,明确标明为绿色建筑的只有朗诗绿岛、中鹰黑森林与印象钢谷等,其他都是概念营销,在某些部位使用了一些节能材料。“十二五”期间,上海计划建设10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并在保障性住房中率先推进绿色建筑,使民生工程更惠民。2012年上海市当年度开工量10%以上的保障性住房必须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并且鼓励设计建造二星、三星的高星级保障性住房。上海还将依托虹桥商务区等8个低碳实践区和7个低碳新城建设,以及国际旅游度假区和世博后续开发利用两个重大建设项目,将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低碳建设、运营与交通节能、低碳生活融为一体,引领和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企业发展论文:对于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通过从企业内部和政府两方面的分析,认为中小企业自身应从完善发展机制、提高企业素质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增强实力,政府则应在政策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适当扶持,才能使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WTO;措施 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有10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到2000年末,全国60%的工业产值和40%的实现利税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全国75%的劳动者就业问题;我国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继续发展中正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试图从企业内外两个角度着手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尚是一种弱质经济,由于外部环境和企业规模、技术等原因,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致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问题突出表现在:(1)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2)生产盲目性大,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3)劳动力密集,高层次人才资源流失严重;(4)资金严重不足,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等。此外,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我国历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不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法律保障体系及社会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也从客观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加入WTO在给中小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加入WTO后,市场的“游戏规则”趋向透明,我国中小企业原来所具有的本地化优势将消失殆尽。外资企业准入门槛降低,其非经营风险减小,与国内中小企业将展开激烈竞争,传统的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由于设备老化、技术素质低和经营机制问题,融资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企业改制难度加大;而高科技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严重冲击。 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1. 中小企业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1)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职工素质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差的问题。为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职工的技术熟练水平,加速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技术创新,改变技术设备落后的现状,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以期熟练地驾驭市场。 (2)加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企业要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就必须首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企业改制可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各中小企业应从实际出发,从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应的企业发展机制,明确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制定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3)培养管理创新的能力。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查和研究,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等等。管理创新应包括人事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创新,提高管理透明度,健全民主管理渠道,创造一个充分发挥职工潜能、调动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管理方式、经营手段,有效地抵制市场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健全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目前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客观和人为因素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这些企业中虽然有的生产经营业绩较好,但由于申请信贷时不能提供健全的财务报表和贷款资金营运分析,使银行难以了解它们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发展前景,并增大了贷款风险,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应加强财会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完善会计制度。对于没有条件设置专职会计人员的小规模企业,应从税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聘请会计人员建帐核算。 (5)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小生位”经营战略。一般说来,我国中小企业属地方管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造成了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的问题。有相当多行业产品供大于求,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为了争夺市场以致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中小企业竞相压价,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另外,重复建设使得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小而全”的企业比比皆是,企业之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与大企业也没有建立协作体系,因此,在大企业的经济优势面前力单势薄,生存艰难。要改变这种局面,中小企业应该选择“小生位”战略。“小生位”战略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意思是企业要垄断市场中的某一个小领域,使自己免 受竞争和挑战,在大企业的边缘地带发挥自己独到的专长,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小生位”战略有“自然小生位”、“互补小生位”“服务小生位”等很多种,如企业可选择生产一些小批量特殊专用产品,或者与大企业生产形成互补关系,甚至通过提供特殊的售后服务,也能够在无差异市场上或分出相对安全的经营区域。 2.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制定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不是干预,而主要是通过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主要相关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产业政策。国家各项产业政策中应当有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从事国家急需发展产业的 专门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尤其要重点扶持科技创业型、吸收劳动力型和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建立中小企业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良好机制;要坚持“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新”的发展方向,运用综合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促进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区域集群,快速产生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效应。②税收政策。由于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说实力弱、生产率低,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作用,政府应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取消按所有制性质和经济性质制定的税收政策优惠,坚持税收优惠按国家产业政策向农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它需要国家扶持的产业倾斜,为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税收政策环境;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应税销售额标准,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只要有固定场所,财务制度健全,遵守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规章制度,没有偷税行为,都应享受一般纳税人待遇;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消除私有中小企业主双重纳税现象等。③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小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在于它们是否能通过优化企业资源的组合以获取持久竞争优势。为了获得这种优势,小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愿意承担风险,并且能够获得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因此,政府可以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例如,允许小企业在技术成果引进、转化及生产过程中,技术开发费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不受比例限制。符合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要求和规定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组建多元投资主体企业时,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本(管理才能、技术成果)等要素可视作物化资本,作为资产参与投资,并适当放宽无形资产投资比例限制等。 (2)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融资支持。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融资难,贷款难。一般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首先是保证大型企业的需要,如有余力,才会适当照顾中小企业。由于僧多粥少,中小企业贷款来源很不稳定,致使生产经营难以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据调查,有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即使市场前景较好,效益较高,也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为此,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建立为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仿效国外做法,由中央财政拨款,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也可委托现有商业银行办理小企业政策性融资业务,这类金融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执行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保证贷款的专项使用,真正体现支持小企业发展的目的。②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如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或组建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获得金融机构贷款。③开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美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都有第二板市场,其上市条件较主板市场低,有利于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我国也可在沪、深两个证交所建立交易成本较低、准入标准较宽松的第二板市场和地方柜台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和产权交易场所。 (3)创建为中小企业提供所需的社会化服务系统。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可以完成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联系,以及企业行为的日常监督等职能。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对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小企业来说,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创办中小企业联合会、企业服务中心和企业网络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这些服务机构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技术、出口、人才、协作等信息,另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理财、投资、工程设计、会计和税务以及广告等咨询和服务,并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政策制定。 企业发展论文:新形势下邮政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辽宁省铁岭市邮政局 周国英 一、经营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邮政企业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邮政企业如何围绕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经营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 竞争生存是市场经济的天然法则。在市场经济中,谁的经营手段高明,谁能适应供求规律,谁就能更好地生存。而市场占有率则是衡量企业生存状态的一个指标,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成为各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 竞争制胜的要件有两个:一个是强化自己,另一个是弱化对方。在强化自己方面,邮政企业要树立规模经营观念。自邮电分营以来,我局在新业务开发中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增开了多项新业务,但效益不明显,原因就在于我们开发的业务没有在同类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没有占领足够的市场份额。如邮购、音像租赁、代缴费等业务都没有形成规模。又如报刊零售业务,由于我们没有固定的报刊零售点,只能是到处打游击,显然这不符合邮政企业规模发展和报刊市场竞争的要求。报刊应该是邮政的标志型业务,其他任何部门,包括报刊社都不可能成为这一市场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在这方面的投资,利用邮政企业公众性形象优势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兴建报刊亭,构筑阵地,抢回报刊零售市场,并且要逐步形成规模,确保邮政在报刊订阅和零售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自由竞争和垄断经营在市场经济中是辩证发展的。从市场经济大局讲,崇尚自由竞争,但从企业部门利益讲,希望实现垄断经营。而要实现垄断就得靠规模,只有上规模才能降成本,才有能力以低价格吸引用户,扩大市场份额。垄断性专营有两种:一种是法律垄断性专营,一种是事实垄断性专营。如邮政函件、邮票出售属于前者,这些是靠国家法律和政策支持得以实现垄断性经营的;而报刊销售、特快专递等属于后者,虽然它们也存在行业竞争,但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靠规模优势取得垄断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垄断性专营将越来越少,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尽量扩大事实垄断性专营的范围。对现有的优势业务应加快发展,把规模做大;对邮政新业务开发不能太杂,应该集中精力抓好几项有市场潜力的新业务,逐步培育成邮政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邮电分营不久,邮政对市场经济还有个适应的过程,但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自己的规模优势,通过兼并弱者,达到强化自身的目的。 由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弱化对手方面,我们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弱化对手在目前主要应是了解对手,学习对手,吸收对手。邮政企业走进市场,遇到的对手大多是私营企业。由于私营企业是随市场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他们的经营方式灵活,竞争力强,很快就成为市场经济的“宠儿”。国有企业的优势在于资金比较雄厚,社会地位较高,而弱点就在于经营方式比较死板,转向比较缓慢。所以,国有企业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经营,必然会落后私营企业一步。如果我们邮政企业能够借鉴私营企业的经验,把自己的优势与私营企业先进的经营方式结合起来,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就会无往而不胜。 另外,我们要在竞争中学会迎合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如报刊市场,订阅额在逐步下降,零售额却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我们不能再只靠拉关系、求政策来扩大订阅,而是应该注意研究怎样采取多种服务形式满足用户的需求,刺激用户的消费欲望。如我局经营的《球报》,用户要求见报快,就有私人起早去沈阳背报纸,与我们展开竞争。我局立即组开了一条早间报刊邮路去沈阳拉运报刊,而不再受休息日和休息时间的限制。由于我们用车方便,再加上与报社长期的合作关系,自然在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夺回了市场。《北京青年报》组织的“小红帽”发行队伍,在零售报纸的同时,还回收废旧报纸,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无形中为报纸做了宣传,报纸的发行量逐年攀升。《北京青年报》的成功经验对我们邮政企业也是很有启发的。 企业发展论文: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 [摘要]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其次,中国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既要主动地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要稳妥地防范风险和躲避陷阱。 近两年来,人们对网络经济的热情迅速升温,大量资金、人才和其他要素资源纷纷向网络概念聚集,对网络经济的讨论乃至争论也一直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 网络经济的实质 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形成的网络经济,以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为基本特征。短短的4年时间,因特网的使用人数就超过了5000万,而达到这一规模,收音机、电视和电脑则分别花了38年、13年和16年。证据表明,因特网的出现完全可以与印刷术、蒸汽机、电话和装配线等相媲美。 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不能因为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泡沫”,而否定网络经济本身,以及它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尽管一哄而起的网络“激情”所导致的一轮“泡沫”已经破灭,网络经济大潮并不会因而停滞不前,相反,在股市的喧器和震荡之后,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正在越来越明显地突出出来。同时,人们也日益清醒、冷静地认识到,网络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且一定要扎根于实体经济。生产力变革的最终实现,取决于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能否进一步整合。只有当网络经济创造的生产力可以使传统经济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提升,“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矛盾才有可能消除,尽管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因此,从企业运行的角度,应当这样定义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按照这个定义,网络经济绝对不是网站经济,也不等同于网络公司经济,在网络经济中唱主角的,恰恰是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信息资源而进行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的各类实体企业,自然也包括一切传统产业中的各类企业,它们才是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各类网站企业或网络公司只不过是为各类实体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而已,它们中的一些不景气正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新兴企业的破产。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响 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目前看来,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至少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长方面。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 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这里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 (2)企业经营方式。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这不仅要求交易双方和服务部门的商业信用和支付的银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间,一些传统的规则和惯例的确在发生变化。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关系管理(CRM)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的业务的本质。网上交易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和普及,就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这是由于,一方面每个采购合约中投标企业数量增加,增强了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谈判可以大幅度减少,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虚拟垂直一体化”就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描述。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原厂委托制造(OEM)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 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 (4)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5)企业组织结构。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运行的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无法预测的趋势,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又为应对这种趋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推动着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经济时代严密的企业层级制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而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撑下,非层级制正呈如鱼得水之势,具体表现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趋势。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使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成为企业改革与调整组织结构的新时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经济还会继续展示其巨大的变革力量。同时,这也意味着企业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有着无限的创新空间。 中国企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时代背景,已容不得我们对信息化和网络经济有模糊的认识和肤浅的理解。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言,企业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和态度将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为此,我们只能丢掉幻想,积极参与,勇于创新,急起直追。 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或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和顺应国际潮流,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是惟一的选择,任何忽视和等待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彻底转变观念,中国企业才能够通过学习来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调整、变革企业的战略构想、运作模式和组织构造,以求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中国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既要主动地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又要稳妥地防范风险和躲避陷阱。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脱胎换骨般地改造企业,是对企业家战略远见、创新胆识、经营智慧和管理艺术的最大考验。一般说来,近期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结合企业信息化战略和对传统运作方式的改造,促进自身结构优化升级,适时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模式创新。当务之急是找准切入点,构建企业内部网,用最新的、最适宜的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和经营组织方式。通常可以选择从最重要的局部流程或部门做起,然后逐步推广,直至全面提升企业自身业务流程的运作水平和管理水平。 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业已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紧密结合宏观环境和市场的变化,设计或选择自己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和开展电子商务的长期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并通过与不断变化的网络运用环境相适应的多档次技术和经济组合,完成循序渐进地、从基础到高端地分阶段、分步骤发展过程。具体而言,中国企业与网络经济的结合大体上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第一步:部署企业的网络基础设施,搭建企业网络,为构建企业电子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基础硬件、软件环境。其中,对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公共的基础设施平台,通过公共接口直接接入公共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或电子交易市场;第二步: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建立网上协作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办公自动化,满足信息的共享和及时上传下达的要求,实现高效率的网络协同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外部网站。从而加强企业内部运转效率,及时对内、对外信息;第三步:建设企业的核心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最典型的系统是企业资源规划管理(ERP);第四步:建立针对企业经营三个直接增值环节来设计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产品研发管理(PLM)等。 企业发展论文: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发展也才仅仅几年的时间,由此而引发的新思想新理念却层出不穷。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从职业生涯规划到人力资本运营,变化之快无不让人眼化缭乱。再到书店的管理书架上看看吧,那琳琅满目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的书籍能把从古到今的时间拉在了一起,能把西方理论与东方思维进行的合并。内容之广、涉及之深往往更会让你无所适从。大有“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百花开”的气势,更多的让很多人都“误读”了“人力资源”的繁荣。在你感叹知识发展之快时,是否也给你内心带来满怀的疑惑与不安?那些真正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者,在面对实践中的现况又有怎样的看法和体会呢?我想对于那些真正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感受一种越来越难做的压力,用“举步为艰”一词想必也不过分。那么,利用作为带动中国经济的主体、在管理上力求务实求新的民营企业来加以分析,我想也更能代表性的反映出国内企业在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那么,就让我们先来看看都出了些什么问题呢? 1、口号变了,可意识没变。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被炒的火热,每个老板都一夜间都可以开口便是“以人为本”,闭口便说“重视人才﹑开发人才”。可事实上一些企业高层决策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仅仅出于肤浅的认识搞了一些表面化的东西,误以为模仿式地成立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几个人力资源管理职位、招聘一两名背景不错的所谓人力资源管理高手、上一套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甚至出神入化的效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整体运作体系中的“定位”还缺乏深入的、理性的思考,对于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缺乏必要的理解、指导和协调,更有甚者把“以人为本”最大的作用用来装点企业的门面、丰富“职场政客”的语言。“人力资本管理”不幸也被职场政治所调戏、所滥用。尤其即是企业的投资者﹐又是人力资源管理成员的考核者的老板,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方向和人员考核因素,在领导和工作判定上,难免会经常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意向和行为,由此将直接影响操作者的态度和热情。 同时﹐由于人力资源工作的隐性和长期性,导致无法如生产和销售那样,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恒量,同时因人本身的不确定性﹐同样像其它工作一样,给予肯定的改善期限。以及它本身所特有的延滞性,无法很快看到成绩。这些都将是影响老板决策的重要原因。虽然人人都知道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可中国职场却缺乏如日本企业的那种终生雇佣情结,当经营者仍然把“人力”当作“成本”而非“资本”时、当管理者仍不懂去用企业文化留人时,便会产生“人才投入,谁知以后是否为我所用﹖”的想法。种种原因﹐都最终导致老板的忽视。也便产生目前很多企业所出现的“人力资源重要﹐但不主要的局面”。 再者是管理者意识,这里所说的管理者是泛指各部门主管,也包含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根本的人力资源概念和系统思考。而很多时候中小型企业往往因为忽视人力资源管理或其它原因,会随意安排自己亲属或其它闲置人员替代,因而会因为他们本身的素质而无法去执行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的日益深入和专业化,一个不具备系统思考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即使具备较全面的理论基础,也很难根据企业现状分析,而七拼八凑,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举措。试想,如此这般,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工作方法是否科学,还有待于其自身“功力”的提升。 另外,对于其它管理人员的意识同样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动态的,策略性的。因此,在他做出系统可行的方案时,必须取得各部门的配合,达到互动的效果,才能整体发挥人力资源理念。同时,管理者通常是员工的一线领导者,他的行为也将直接影响的人力资源的贯穿和实施效果。 其次是员工的意识。人力资源所面临最大的群体莫过于员工了,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工作的最终目的便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供战略性的服务和支持。可现实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去有意识的建立和宣导自己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的任何措施都会被员工看作“为虎作伥”的工具而加以抵制。因此,人力资源工作不仅仅是管理会议上讨论和文件上强调的。他必须深入基层,在员工思想上做好工作,让员工真正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意、取得员工的认同和配合。这样,才能将人力资源上下一心的贯彻下去,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业绩。 2、职能的专业化,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在实践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面对着日益专业化的薪酬管理、职位描述、员工培训、绩效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等专业难题时,往往难以逐一破解。 ⑴薪酬管理 在企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组织的结构和人员的组成不断的变化,公司既成的薪酬格局就在一次次的“特殊处理”中屡被打破,加之历史形成的原因,企业在忙于业务拓展过程中未能及时对公司的薪酬格局加以理顺,导致问题越积越多,相对“高薪”的难以降下来,相对“低薪”的,企业又不愿“不明不白”地提上去——维持吧,怨言难消,影响工作的士气;寻求变革吧,不仅要考虑增加成本是“放老板的血”,还要考虑到牵涉到每个人的利益就是“扎手的刺”,不知该如何切入。很多企业为了尽量避免“麻烦”,还实施了严厉的“薪酬保密”:禁止打听其他员工的薪酬,也禁止向别人透漏自己的薪酬。事实上,企业始终都无法真正落实“薪酬保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⑵职位描述 职位描述是在“岗位职责”基础上,对职位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任职资格描述、职责描述、权限描述、直接上级和直接下属等。对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职位描述的难点在于文字量大、任务较重,需要对公司上下几乎所有工作环节进行摸底扫描。如请专业咨询公司做,费用较高,恐怕老板不满意,可是自己做时,又会出现职位描述往往赶不上公司情况的变化快,需要不断依情况变化对职务描述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由于在对“职位描述”的理解上,常与公司高层不一致,更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者无所适从。比如,公司高层认为:一套规范科学的“职位描述”就可以鞭策每位员工自觉尽职尽责,彻底解决扯皮现象,并且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明确找到责任人——如果高层真是这样理解“职位描述”,这些就确实挺让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为 难的。过去,大约80%的工作可以根据明确的规章和程序处理,只有大约20的工作需要做出判断。今天,自主管理和工作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工作中的这种比例已经颠倒过来。而有些高层更会认为“职位描述”就是费力不讨好的花架子,根本不值一做。你总不能违命而为吧。⑶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总是要搞的,难点在于公司高层往往关注那些“拿来就能用”的“快餐”式培训,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希望使培训系统化,而员工或许希望培训内容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如此三方对培训的理解也有偏差,难于统一;由于各种原因,接受培训的员工往往难于聚拢到一块儿或难于使培训持续进行。比如由于参训员工的工作地点或时间比较分散,工作又一时“走不开”,总不能为了培训不要生产吧。再比如,本来对一个特定的员工群体制定一个全年的系列培训,结果系列培训进行还不到一半,这些学员的大部分都已离职,使得培训难以继续;再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也会不失时机地借“培训”为自己“作戏”,或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聊以自慰”,以此“捍卫”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的专业形象,或考虑到培训效果说不清,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也要给企业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交代,这些也令培训融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进一步模糊了培训的效果,加剧了培训的“老化”。 ⑷绩效管理 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绩效管理,其它管理环节如薪酬管理、职位描述、员工培训等都要适应绩效管理的要求。绩效管理的难点在于绩效的标准难于确定,这几乎是所有搞过绩效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切身体会。首先,一些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绩效标准的“模糊”性,特别是那些工作成果难于量化的工作岗位。其次,即使在开始暂时确定了绩效的标准,也难以保持必要的稳定,领导的“创意”、政策的变化、市场的作怪往往迫使绩效标准过频过快地“与时俱进”。对多数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深入搞绩效管理(特别是绩效评估)往往费时又费力,其结果要么使绩效管理半途而废,要么搞了今年却没明年; 另外,各方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偏差:公司高层往往想借绩效管理分清员工的好坏优劣,甚至把绩效管理当成了裁员的工具和借口;人力资源管理者往往过于学术化地看待绩效管理以至曲高和寡;普通员工则指望绩效管理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并借此得到更多的实惠;“职场政客”们更是借机深藏不露地施展神通、兴风作浪。如此下来,通过绩效管理或许解决了一些问题、或许搞清楚了一些问题,但由此往往也产生了更多的新问题,“不公平”、“不合理”、“暗箱操作”、“不如不搞”、“不干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声音更是嘹亮的,群众的热情绝对是可怕的!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企业发展论文:浅谈以创新的发展观促进非煤企业发展 如做大做强非煤产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的方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 观念创新,为非煤企业打开快速发展之门 观念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可以促成一项改革的成功,也可以将它扼杀在摇篮之中。说到底,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理念。作为非煤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与时俱进,有创新观念。其次,就是如何转变职工的观念。领导再新的观念,必需由职工去执行,职工理会不了精神,执行起来就不力。转变职工的观念,一是要“引”。通过形势教育,引导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领导、政工干部讲形势与邀请专家讲座相结合,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与开展主题教育、讨论活动相结合,引导职工积极更新观念,转变观念;二是要“带”。通过管理层、党团骨干观念的转变,带动职工思想观念转变。由于所处的环境、受到的教育、承担的责任、接受的信息等情况不同,企业管理层与党团骨干对改革创新更容易产生认同感,观念更新容易一些。其言行往往对周围的群众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通过机关带基层、管理层与党团带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使职工队伍观念发生转变;三是要“激”。通过企业成败典型的宣传,激发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宣传正反典型,可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成功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职工观念新,企业思路新,充满活力;而失败以及被淘汰企业的职工观念必然落后,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从而激发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转变,树立自立自强、开拓进取的观念。 突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水平 产品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是企业生命力所在。要做大做强非煤产业,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力带动整体发展,促进产业化产品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引进新技术。结合现有产品采取具有技术含量高的单位进行外部联营,以产业集群或产业链的方式对外招商。在外部联营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商贸流通或其它产业联营,形成多边宽带联营格局,不断提高自己产品技术含量;二是对专业技术较强的特殊行业,根据使用年限进行技术改进,增加使用年限。这就要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减少频繁大修,降低中间投入费用,使老机组焕发活力,创造新效益;三是把支柱产品的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深加工技术,把现实的初级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尽快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增强创效能力。四是大搞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固废资源。五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难度大,但可以抓住本省南方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强信息收集,在相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基础设施、生物工程等产业开发。 管理创新,为企业自身素质强化升级 管理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要内容。徐矿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主要是非煤产业,而且非煤产业在“十一五”期间生产规模到效益规模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必须以管理为基础,确保非煤系统效益的增长与壮大。企业管理创新一是战略管理,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谋化。集中研究发展战略和策略,综合系统管理、市场营销、融资和财务、生产和操作、研究和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二是扁平化组织。一个良好的企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非煤企业随着发展其经营的范围、产品范围将逐渐扩大,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经营已成为可能。过样一来,过去那种金字塔型的管理组织结构就难以适应现代动态环境和经营的变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应运而生。三是虚拟经营。现阶段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只保留企业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功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界力量进行融合弥补,其目的是在竞争中发挥企业有限资源的优势;四是人本管理。最成功的企业里的管理都是真正面向人、重视人的管理。管理中让员工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表现和发展自己的才干,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感到工作有意义、有保障,依靠共同的信念来激励大家。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重点及因素 长期以来,质量管理始终被作为建筑工程施工控制的重点。然而,从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来看,尽管制定了一系列具备可行的政策和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必要的实践运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涉及内容较为丰富,涵盖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当然,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好重点及因素的探究工作,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 1.建筑施工质量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因为建筑施工项目类型不同,施工过程复杂程度有所差异,所以导致施工质量管理重点不同,并伴有一定的波动性。同时,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施工要求等层次不齐,由此造成建筑施工管理难度存在较大差异。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具备一定的隐蔽性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项目工程各环节工序要求存在差异,对相关原材料、基础设施、基础设备的运用范围和程度不同,某些工序的隐蔽性较强,并且伴有施工质量管理风险。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具备局部影响全局的特性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较为复杂,相关工序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上一工序的质量管理和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到下一工序的顺利开展。因此,倘若相关工序完成不彻底、质量控制不严,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工序的完成,最终会制约到建筑施工整体质量和施工成效。因而,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局部工序会影响到全局工作。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1.事前质量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进行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有效制定和相关图纸的准确设计。同时,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的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责任、职责到人,掌握施工环节核心技术。施工单位需要正确指导施工人员,强化事前预防管理和科学防范工作,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提供重要基础保障。2.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需要事先进行相关政策制度、管理规章、施工方案、施工流程等的科学制定。只有完善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方可确保建筑施工质量高效、安全可行。同时,各建筑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岗位任务,履行岗位职责。所有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规章制定、完善之后,需要第一时间向广大施工人员进行宣传和普及,从而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能力。3.施工图纸的系统审查通常而言,施工图纸的设计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要求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严格按照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要求,进行图纸的科学设计。图纸设计提交之后,建筑施工单位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审查和审核,重点审查图纸设计是否与建筑工程项目需求相吻合。施工图纸审查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查人员的审查态度和审核技能。同时,施工图纸的系统审查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建筑施工质量。因此,施工图纸的系统审查作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4.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由质量管理人员技能、经验和水平来决定。也就是说,建筑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经验技能、办事能力、管理水平,将对建筑施工最终质量形成决定性影响。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单位缺乏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这就需要各相关建筑施工单位,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类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力度,通过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人才体系,从而为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 1.监管因素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面临诸多的质量管理影响因素。监督管理工作作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监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到建筑施工质量的高低。因此,监管因素作为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加大质量监督和管理力度,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安全、可靠。2.施工因素研究表明,造成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低下的主要因素为施工因素。施工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最终质量。建筑工程项目类型较多,内容丰富多变,形态各不相同,致使在施工环节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杂糅在一起,将会共同对最终的施工质量形成影响,并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到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忽视对施工环节相关因素的整合、归纳,以至于建筑施工过程管理流于形式,最终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整体质量。3.外部环境因素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环节运作于外部暴露环境之中,由此面临外界自然环境、气候环境、地质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巨大影响。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为了确保建筑施工质量达标,必须对外部环境因素做好有效预防和科学防范,从而将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最终达到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4.原材料因素原材料作为建筑施工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因此,原材料因素自然作为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筑施工单位必须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安全和及时供应,充分发挥原材料的最大功能,对最终的施工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秦芳莉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有效措施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较多,且不规范,大多数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安全管理漏洞较多,成本管理执行力度不强等等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也逐渐暴露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很多施工单位没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受计划经济影响严重,没有重视到建筑管理的重要性,因此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粗放的管理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加大了建筑施工的危险性,导致施工企业利润减少,信誉受损,长此以往,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影响行业的发展。 2.监管存在漏洞。我国的建筑企业内部的监管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内部没有严格的建筑施工监管体系,对于个岗位的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施工人员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从外部原因来看,现存的监管公司较多,资质不明,彼此之间竞争激烈,恶性竞争普遍存在。加上专业的建筑施工监管人员较少,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低、管理水平有限,同时相关的监理、监督部门的工作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工作不认真、业务素质有限,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监管水平,影响建筑施工质量和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因此,建筑工程需要提高监理水平和质量。 3.忽视工程质量。由于目前建筑施工行业的竞争激烈,供大于求,因此很多招标单位一再的压低工程价格,竞争单位甚至会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施工时为了获取利润,严格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继续使用本该废弃的边角料,或周日选择价格更低的、质量相对较差的原材料。这样看上去虽然节约成本,但实质上是会影响工程质量,增加工程后期的维护成本、延误工期,验收时如果质量不合格,出现返工现象,那么施工单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成本控制要适可而止,要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才是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保障工程质量。 4.人员素质较低。目前我国现有的施工人员多数是农民工,他们业务素质较低,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合理的对施工材料进行利用,造成施工资源的浪费,无法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时监督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低,通常只会对工程的表面进行管理和检查,片面的追求成本降低,不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理论知识虽然较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弱,无法达到建筑管理的目标。 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1.完善建筑施工制度。建筑施工制度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关键,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施工制度建设,严格工作程序,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建筑施工监管例会和专家咨询制,定期召开例会,与设计、施工等单位共同商讨解决工程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发挥专家作用,为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节约成本避免工程纠纷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结合工程施工合同的质量控制条款,对工程质量管理的目标进行逐级分解,签署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状,施工企业的质检部门应对工程工艺技术进行自评,并结合最新的施工规范及行业标准进行调整,积极参加各类现场工艺观摩活动,比照提高自身的工艺技术水平。 2.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监督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保障工程进度和及时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管,首先,要选择资格健全,责任心强的监理单位,重点考察监理单位以往的业绩和信誉;其次,建立并完善对监理单位的考评制度,重点考核监理单位的组织机构是否健全、人员配备是否完善、质量控制程序知否严格,监理机构工作质量高低、监督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否端正;最后,给予监督单位更大权力,尤其是现场监控的权力,避免其他因素造成的监督不到位,监督只能不能充分发挥的现象出现,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树立其监督单位的威信,是监督单位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严格审核建筑施工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建筑物质量的保障。因此在施工前要严格审核施工单位和设计方案是否满足建设的要求,确保施工安全性和经济性,确保工程质量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提前预警,做出解决方案。最后设计方案的审核人员要严格审核,及时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避免因方案不完善所造成的建筑质量出现问题,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方案程序进行。 4.提高人员素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人作为施工主体,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流动性高,且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加上管理人员管理责任心不强以及监理人员工程监理的态度不端正等等原因,都是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是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必须提高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人员的稳定性、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进行定期的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要进行区别培训,最后国家要增加专业设计人员,完善他们的知识构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完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维护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作者:张超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 1.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一般情况下,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管理都会有着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相关管理人员也会根据这个目标对建筑施工进行质量管理,对保障建筑施工质量以及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1]。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明确,尤其是从业人员、设备、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管理,都未能将管理责任有效的落实下去,对建筑施工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2]。然而,现阶段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过度的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期的效益,从而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主要涉及到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监理单位等,如果在施工质量管理中,任何一方过度的注重自身的利益等都会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从作者的调查中分析,经常存在一方或多方的质量意识薄弱,导致一些施工环节质量管理不到位,如施工工序的不规范、施工操作违规、不按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等,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1.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为了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会根据建筑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从而保证质量管理的有序进行、有章可循[3]。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建筑施工管理制度调查中发现,质量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而且,在很多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依旧采用陈旧的管理体系,形式化管理过于严重,将会严重制约建筑施工的质量,不利于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一些部门人员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没能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再加上缺乏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重视,从而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分析 现阶段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将会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此,作者主要从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等几部分内容展开分析。 2.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将会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需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4]。首先,应对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建筑施工项目所涉及到的人员、材料以及工艺等进行全面的统计,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并严格的落实下去。其次,相关领导人要重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的建立,结合项目的实际分析来落实施工管理的责任人、技术管理的责任人、项目经理等,依法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管理,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完善目标责任制的过程中,应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建筑施工中人员、材料、工艺、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工程质量责任,要对其进行层层质量责任的落实,这样才能逐级管理建筑施工的质量,从而有效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另外,在建筑施工项目承包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质量任务,并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完善建筑施工质量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保障建筑施工质量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2.2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 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管理意识将直接对建筑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而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的薄弱是影响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对此,作者建议应全面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5]。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本着“以人为本、重视质量、提高质量”等方面的原则进行设计,同时要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重视起来,从而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其次,应强化建筑施工的质量教育,充分突出质量教育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各个岗位职工的质量意识,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不仅要注重建筑施工质量意识的培训,更要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严格约束和控制自身的实际操作水平,尤其是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质量监管知识培训,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数据分析的能力。再次,为了避免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失误的现象,应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以此来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另外,应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工作人员灌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等重要的观念,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识,对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2.3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通过以上对当前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解到,由于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会给建筑施工的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此,需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首先,应加强部门人员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视,并结合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建筑施工工程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不断的完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施工质量管理体制的适应性。其次,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应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施工质量管理观念的束缚,并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出质量管理制度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再次,应建立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制度,这也是对建筑施工质量存在影响较大的环节。因此,应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并不断的规范建筑施工质量,将监督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特别是在竣工阶段的监督管理更不能松懈,要坚持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也必须要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然而,现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通过本文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等几方面措施,希望可以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光旺 单位:焦作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 1.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一般情况下,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管理都会有着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相关管理人员也会根据这个目标对建筑施工进行质量管理,对保障建筑施工质量以及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1]。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明确,尤其是从业人员、设备、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管理,都未能将管理责任有效的落实下去,对建筑施工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2]。然而,现阶段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过度的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期的效益,从而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主要涉及到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监理单位等,如果在施工质量管理中,任何一方过度的注重自身的利益等都会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从作者的调查中分析,经常存在一方或多方的质量意识薄弱,导致一些施工环节质量管理不到位,如施工工序的不规范、施工操作违规、不按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等,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1.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为了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会根据建筑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从而保证质量管理的有序进行、有章可循[3]。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建筑施工管理制度调查中发现,质量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而且,在很多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依旧采用陈旧的管理体系,形式化管理过于严重,将会严重制约建筑施工的质量,不利于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一些部门人员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没能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再加上缺乏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重视,从而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分析 现阶段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将会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此,作者主要从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等几部分内容展开分析。 2.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将会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需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4]。首先,应对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建筑施工项目所涉及到的人员、材料以及工艺等进行全面的统计,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并严格的落实下去。其次,相关领导人要重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的建立,结合项目的实际分析来落实施工管理的责任人、技术管理的责任人、项目经理等,依法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管理,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完善目标责任制的过程中,应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建筑施工中人员、材料、工艺、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工程质量责任,要对其进行层层质量责任的落实,这样才能逐级管理建筑施工的质量,从而有效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另外,在建筑施工项目承包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质量任务,并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完善建筑施工质量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保障建筑施工质量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2.2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 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管理意识将直接对建筑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而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的薄弱是影响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对此,作者建议应全面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5]。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本着“以人为本、重视质量、提高质量”等方面的原则进行设计,同时要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重视起来,从而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其次,应强化建筑施工的质量教育,充分突出质量教育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各个岗位职工的质量意识,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不仅要注重建筑施工质量意识的培训,更要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严格约束和控制自身的实际操作水平,尤其是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质量监管知识培训,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数据分析的能力。再次,为了避免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失误的现象,应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以此来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另外,应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工作人员灌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等重要的观念,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识,对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2.3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通过以上对当前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解到,由于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会给建筑施工的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此,需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首先,应加强部门人员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视,并结合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建筑施工工程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不断的完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施工质量管理体制的适应性。其次,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应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施工质量管理观念的束缚,并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出质量管理制度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再次,应建立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制度,这也是对建筑施工质量存在影响较大的环节。因此,应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并不断的规范建筑施工质量,将监督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特别是在竣工阶段的监督管理更不能松懈,要坚持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也必须要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然而,现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通过本文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等几方面措施,希望可以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光旺 单位:焦作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我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我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管理工作,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水准。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它涉及施工的方方面面,与房屋建筑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但是,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予以正视并解决。 一、我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意义分析 第一,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为人们提供活动的场所。伴随着房屋建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与建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当今社会,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注重安全性、美观度、设计感的并重,这给房屋建筑工作者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者要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第二,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名誉,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对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而言,必须将关注点放在质量、进度、安全这三个方面,而质量在这三者之中处于核心地位。在追求进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质量,而质量的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安全,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此外,在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施工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环节的严格监督和管理,避免因为环节的质量问题而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问题造成影响,节约了施工材料,为企业节省了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建筑施工企业能够顺利高质地完成工程任务,进而树立企业的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为企业赢得市场,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第三,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各大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住房压力也是有增无减。在这一背景之下,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建筑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还可以通过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最终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我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房屋建筑施工人员质量规范意识不足,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好坏与否。然而,在实际中,普遍存在着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质量规范意识不足的情况。他们尚未树立起质量规范意识,对质量认识不清,并没有将质量管理落实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质量问题或者不规范的情况视而不见,这给整个房屋建筑工程埋下了安全的隐患。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对建筑施工的技术和质量制定了相关标准,但在实际中,由于管理人员对这些标准不熟悉或不理解,并没有在工作中认真践行这些标准,导致这些标准形同虚设。由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质量规范意识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施工的质量,进而危及到了整个工程的质量。第二,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尚有不足,有关的质量规范有待健全。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现今,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必须要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未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导致建筑质量管理行业的一些情况得不到改善。此外,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制中,由于只看规范中质量评定标准的不明确,使得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参照,使得管理工作中无据可依,影响到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三,房屋建筑施工中在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安排上存在不合理性。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包含很多方面,涉及所有的施工环节。例如,施工材料管理也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然而在实际中,这一方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建筑材料的购入检查、存放条件等方面没有做好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而建筑材料在整个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种安排上的不合理性将会给房屋建筑的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第四,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监督保证。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实际中质量管理工作的严格程度大大缩水,一些质量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此外,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如果单凭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可能扫除所有的质量隐患,只有通过监督,协助管理人员排除质量隐患,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水平。 三、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首先,提升施工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规范意识,使得他们在具体工作中能够真正践行质量标准。施工管理人员质量规范意识直接关系到质量管理工作水平。质量管理人员只有牢固树立质量规范意识,才能够真正落实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管理工作者的质量规范意识培训,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知识的学习,在管理工作者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施工质量管理氛围。与此同时,质量管理工作者还要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熟悉国家有关的质量标准,进而用这些标准来指导实践工作,真正将国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落实到实处。质量管理人员只有提升质量规范意识、熟知质量标准,才能够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确保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水平。其次,建立健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有关工作能够严格按照质量规范进行。通过建立健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施工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在质量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体系和程序开展工作,使得管理工作能够按照质量规范有条不紊地进行,进而达到国家的质量标准。此外,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必然包括相关规章制度的监理,这样就可以使得具体的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进而依据规章规定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细节、具体到个人,推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再次,明确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并对工作进行合理安排。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涉及到施工的方方面面,必须要对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保障工作能够落实到每个环节。拿建筑材料方面的质量管理而言,既要做好建筑材料购入的质量审查工作,对购入的施工材料进行认真的检测;又要安排专人负责建筑材料的存放和保管工作,确保建筑材料有一个良好的存放环境,避免建筑材料因存放不当使得质量发生减损。最后,做好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要确保房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效,必须要加强对质量管理的监督。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要贯穿于施工过程的始终。在施工之前,要检查施工准备是否已经到位;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环节、施工行为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予以纠正,避免因问题的存在对后面工程进展造成不利影响这类情况的出现;在施工完成之后,也要对建成的房屋建筑进行质量检查,在质量检查无误之后再投入实际使用。此外,还可以积极运用建筑施工领域的先进技术,以技术为动力,提升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运用到建筑施工领域,因此,可以借助于技术的力量,用技术来保障和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水平。例如,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入相关检测技术,做好项目和材料质量的检测和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建筑施工的质量水平;与此同时,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还要不断对技术进行改进,用日益提升的技术来改进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将技术创新贯穿于质量管理工作的始终。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工作人员技术知识的培养,不仅使得他们能够在管理工作中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先进技术,还能够根据实际不断改进技术,使有关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 四、结语 我国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确保建筑的质量水平而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结合实际,不断对质量管理工作作出改进,确保质量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周增荣 单位:上海真鹏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一、在建筑施工中实施质量管理的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培训是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增强培训。不断强化培训工作,制定不定期培训制度和定期培训方案,尽可能多的给施工人员提供培训机会。招聘施工质量管理者时,要遵循择优录取原则,对应聘者的管理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及工作经验等方面,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一旦通过,就要进行岗前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施工人员定期培训,通过会议、小组探究的方式,引导施工人员学习国家有关建筑法规及技术操作技能。 2加强对设计阶段图纸的管理 设计图纸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强对设计图纸质量的控制,研究图纸设计意图,审查图纸是否合理,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和设计单位进行协商,及时改正,避免后续出现设计变更问题。 3强化对施工技术的管理 建立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对施工中每个环节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要对施工质量不满足技术规范要求的,要讲责任落实到个人,制定技术方案,进行返工,确保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成套的建筑施工技术,对施工中遇到的重难点施工技术研究,并对新工艺、新技术展开研究,以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对施工中各环节技术要求进行明确,引进先进性的技术,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 4加强对物资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中,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就要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提供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因此,加强对建筑物资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编制施工材料采购计划,安排专人审核供货商产品合格证书等资料。建立科学的监督体系,对物资采购、验收的全程进行质量监控,并建立品质监察机制,严格执行采购程序。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物资,检测人员要严格检测,对于不达标的材料,按照相关规定尽快处理。 5强化质量监控工作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的关键内容,因此,要加强质量监控管理。对于建筑施工涉及到的材料、设备及半成品等都要进行严查,确保质量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于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等问题,要请专家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为避免建筑出现渗漏问题,要加强对防水材料质量的管理,确保施工技术满足要求,对屋面和墙体质量要加强控制。在施工中,结合材料的差异、环境的差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 二、结语 建筑项目的增多,对施工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人员及设计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施工质量管理中,加强对施工人员、技术、材料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施工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郭树理 单位:陕西永明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项目设计及施工质量管理 1从设计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设计是一个工程的基础,如果设计有缺陷或设计不完善对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都会造成直接影响。所以如何完善设计,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是需要重点协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设计交底之前令施工单位详细审图,监理也要认真审图然后把问题汇总,在设计交底时把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找出来,解决掉。但是对于一些工程浩大、设计复杂、问题较多、时间仓促的工程,一次设计交底未必能把问题全部解决掉,所以设计交底后还要令施工单位继续审图。直到把在施工之前能够找出的问题全部找出解决为止。为了有效的控制设计质量,就必须对设计进行质量跟踪。实际当中质量跟踪不是监督设计人员画图,不是监督设计人员结构计算和结构配筋,而是要定期地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必要时要针对计算书进行核查,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和要求的,要指示设计人员予以修改,直至符合标准为止。 这里的标准就是设计质量目标。必须指出的是,有了设计监理对设计文件的审查,绝不等于设计单位就可以因此取消原来的逐级校核审定制度。相反,这种校审制度应该更加加强,以尽量不把问题暴露在设计监理面前。在设计阶段为了确保设计的内在质量,把设计的要求、设计质量的目标描述清楚、具体就显得十分必要。对设计的要求有来自业主的,也有来自建设部门、城规、环保、卫生、电信、煤气等部门的,而建筑造型、实用功能及装修标准方面的要求主要来自业主,其主要通过设计招标文件、设计任务书或设计纲要以及设计合同来描述,因此要充分了解业主这方面的意图和要求,并将这些意图和要求转化成有关的设计语言详细描述到上述有关文件当中去。如果在设计过程中,有进一步的要求需要明确的,也可以通过有关的工程师函指示设计人员,但一定要及早提出。结构安全性、施工可行性、设计经济性也是衡量设计质量的依据之一。所以在设计阶段对设计文件的安全性的控制是控制设计内在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对于一些设计不完善的工程,要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写成书面材料,详细说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工程造成的负面影响,督促甲方尽快与相关部门联系,完善设计,为施工铺平道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可能不断会有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出现,所以要与设计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2从施工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对施工单位施工的管理是工作的核心内容,就质量控制而言大致有这几方面工作要做: 1)方案控制。项目实施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三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在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时,必须结合项目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确保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审核施工方案是否可行、完善、切合实际。具体内容应包括: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规范要明确;施工的程序、步骤、安装部分必须与土建的进度结合起来安排,总共有多少工作量,一步步如何展开需表述清楚;人员、器具的配置,其中管理部分要明确各岗位人员名单及职责;工程质量、进度的保障措施、安全保障措施等。施工方案要成为真正能够指导施工的这样一个文件。目前国内施工方案多数形同虚设,这与施工方案水准欠缺有直接关系,审核并完善施工方案,是施工方案切实可行并成为施工质量、进度的保障,这是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2)健全施工单位管理体系、质保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制度;专职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上岗证。管理健全是施工单位能够干好工程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我们保证工程质量的主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许多不规范因素积重难返,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转,作为我们来说,健全施工单位的管理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的工作,这是我们实现质量控制的途径。 3)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控制。影响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判断。 3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3.1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 3.1.1人员的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中人的控制是指对直接参与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的有效管理和使用。为达到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促工程质量的目的,除了加强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制定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外,还需要根据项目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本着人尽其才,扬长避短的原则来控制人的使用。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查,并如实记录考察结果,存入工程档案之中。施工操作人员要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对公司的管理都清清楚楚,这样便于工程质量的提高,现场施工人员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人力,力争做到人员流水作业,降低窝工损耗。首先应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应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人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3.1.2严格控制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打好工程建设物质基础 要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要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施工项目所有主材严格按设计要求,应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外,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并且追踪其出处。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 3.2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事前质量控制:1)对所需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进行检查与控制。2)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保证工程质量具有可靠的技术措施。3)对工程中采用的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凡未经试验货物技术鉴定书的不得在工程中应用。4)建立完善现场质量管理制度,包括现场会议制度、现场质量检验制度、质量统计报表制度和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5)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把与现场不符或工程不同专业接口问题在开工前得到妥善解决。6)对项目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施工机械、设备控制,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能使用。事中质量控制:1)完善工序控制。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入管理状态。建立质量管理点,及时检查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2)严格工序间交接检查。主要工序需按有关验收规定经现场监理人员或专职质安人员检查验收。3)重要的工程部位还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试验或技术复核。4)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监理工程师或专职质安人员按相应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进行检查、验收,并按有关规章制度行使质量监督权。5)严格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6)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会议,及时分析、通报工程质量状况,视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职工技术培训等活动。事后质量控制:1)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检查验收。2)组织联动试车。3)做好施工竣工资料整理编辑工作,重点是质量检验报告及有关技术性文件,并编目建档。4)全面校核竣工图推行科技进步,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 建筑房建工程本身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受周边环境影响程度高等特点,这就使得房建施工会变得非常困难,并且房建工程的质量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施工材料、施工中所使用的器械、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此外,施工过程中所实行的管理制度,也会对房建的质量产生影响。这也就说明,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施工的质量有所影响。要想保证房建的质量安全,就必须对建筑房建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严格的把关,以做到切实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建筑房建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2.1人的因素 人是房建工程的主要发出者,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有着中重要影响。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施工技术骨干、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他们所组成的这个人际关系网,共同作用于房建工程的质量。这就要求,所有参与房建施工的人员,都必须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2.2材料因素 建筑房建施工中所需要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如钢筋、混凝土、模板等种类繁多的材料,都将直接影响到建筑项目施工的强度、刚度、抗震性以及施工功能,并同时会对产品的耐久性产生影响。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材料的准备工作,应派专业的选购人员进行材料的采购,并且要到正规厂家选择优质材料。 2.3方法因素 科学的施工技术,将会引导房建施工进入高质量的轨道。施工中的方法包括工艺流程、技术方案、检测手段以及组织措施等等。不恰当的施工技术必定会导致工期的拖欠,增加施工的成本。因此,在施工方法的选用上,一定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并综合考虑管理、技术、组织和成本等因素,最终敲定符合施工特点的最佳施工方法。 3保证建筑房建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完善房建项目责任制 建筑房建施工中建立形式有效的项目责任制,是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手段,由于房屋建筑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工程量,并且它还包含着层级形式的承包关系。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施工时,项目负责人要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将施工的总体进行分解,保证每一个工程项目、分部、分项工程都有着明确的施工目标。而对于项目较为复杂的工程,施工单位要根据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设立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重点。此外,还要规定各部门对施工计划有详细的书面说明。这样一来,不仅建筑施工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任务,而且能够实现工程的全方位的质量监控。 3.2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建筑房建工程的监督机制,是维护房建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避免由于较差的工程引起的安全事故,必须建立起强硬的监管机制,并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将监督工作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督。 3.3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建筑房价工程的不断发展,其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而这些新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同时也将推动建筑工程新的进步,促使建筑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施工单位,应当积极地采用各种施工措施,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应用于建筑施工当中,实现工程施工的现代化、专业化发展。此外,新技术的使用,也将有利于建筑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工程施工的可靠性提高到新的水平之上。就目前来说,我国房建中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有,地基与基础工程新技术、混凝土与钢筋施工新技术、建筑技能新技术等等。另外,房建单位也应当积极鼓励施工单位使用新技术,这是提高施工水平、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 3.4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在我国,建筑施工人员大都来自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显而易见,与专业的技术人员相比,这些人员的在管理能力和专业素质上都非常欠缺,而且他们的流动性很大,这就无法是项目施工的质量得到切实的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施工企业和单位必须要加强各级人员的专业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安全知识教育上的培训,以保证他们在面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至于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队伍,才能将房建工程的质量提高到新的档次。 3.5强化单位管理协作 建筑房建工程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它繁多的施工技术、工艺等方法上,还体现在它的施工中需要不同单位和部门的交叉作业,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建筑施工的难度,不利于企业的管理。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施工的企业必须对工程中的各个衔接的环节和项目,紧向融洽的连接,而这项工作的完成,就需要施工企业协调好各单位的关系,使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合作机制,达到共同把关工程质量的目的。特别是对于设计不够规范、规则尚未明确的项目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要根据专业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合理处理项目中的问题。此外,对于施工中的交叉项目、特殊施工,要进行有重点的管理,并要将施工工序、施工部门的管理放在关键性的位置上。与此同时,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技术人员的交替休息,以实现规定期限内的工程竣工。 3.6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施工技术是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房建工程的斜屋面施工是,也可采取店面的支模方式,并要同时对浇筑时的混凝土进行及时的振捣,这样就能提高斜屋面的承受力。对于房建工程柱模板混凝土浇筑的施工上,可以采用融合坚固性较强的材料一起对水泥桩进行浇筑,这样就能避免出现裂缝现象。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将向着更专业、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质量的竞争。因此,为了保持自身发展的优势地位,实现自身企业的发展,建筑房建必须狠抓质量问题,加强项目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建设,以保障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作者:郁会强单位:河南五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议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 1优化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在了解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化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强化建筑施工质量意识。强化建筑施工质量意识是优化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由于忽视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使得建筑施工质量令人堪忧。强化质量意识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先行条件,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树立质量意识,应重视建筑施工质量,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来执行。与此同时,对于合同变更情况,应运用合同的法律约束手段,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另外,要按照确定的安全质量目标进行全面的安全质量规划与设计。制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把功夫下在落实上,追求实际效果。对建筑工程项目经理而言,项目经理部建立一整套质量控制规章制度,旨在严密对人的控制,通过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而对施工材料控制,则主要是严格施工原材料、预制构件等质量检查。 2)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素质。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素质是优化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人员主要是指项目经理和施工人员。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一方面是提高项目经理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是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项目经理通常是决定一个项目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应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慎重选用建筑工程施工的项目经理,对于优化和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至关重要。施工人员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履行安全和质量职能的骨干,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人员的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建筑施工人员的培训工程,不断优化建筑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可以有效减少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 3)加强建筑施工监督管理。加强建筑施工监督管理在优化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优化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在加强建筑施工监督管理方面,应设置专员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具体说来,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可以从健全建筑施工监管体系方面采取措施,制定建筑工程施工的计划目标,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在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监督时做到全面清查质量问题,一旦发现有质量隐患的地方,应及时整改和调整建筑施工进度和施工环节,全面加强整体改革力度和措施。另外,建筑工程单位加强同监理单位的联系,配合监理单位实施对建筑施工的监督管理,也有利于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通过监理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全过程监督,将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大有裨益。 2结语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建筑施工质量意识、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素质、加强建筑施工监督管理,不断探索优化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促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更好地为建筑工程建设服务。 作者:孔江玲单位:石河子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摘要:提高施工质量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工程材料,工程人员,施工顺序等的质量控制和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施工质量的提高,不是某一方就能单独完成的,需要所有工程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制度执行 0引言 纵观这些年民用建筑的质量问题,例如“上海在建13层住宅楼倒塌”、“成都歪歪楼”等,让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工程质量。而作为工程承建方的施工单位,首当其冲地吸引了绝大部分人的关注。 1施工质量与下列因素有关 1.1工程材料 在材料验收方面:对材料的外观、性状、数量、尺寸等进行核查,不能出现“缺斤少两”的现象;在材料质量方面:每种材料都应有相应的质量证明文件,对于设计方有特殊要求的材料,应严加查验,不能有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应做好材料的抽样复查工作;在材料的存放方面:要根据材料的性质,由专人进行保管,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应有相应的预案存档。 同时应做好材料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每种材料的供应商,验收人员,存放地址,存放环境,使用情况等做好记录,使得领导对每种工程材料的具体情况能够一清二楚,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进度。 1.2施工人员 要保证能正确的指导技术工作业,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熟记相应的规范,并能正确理解它,同时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对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明确的方案可以提出。对技术工的作业情况和工程进度,要有准确的了解。技术资料的完善,也应本着从实从准的心态进行,切勿弄虚作假。 对于技术工,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是首要目标。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技术工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于一些平常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尽量做到能自己解决。 1.3责权明确 目前出现的众多工程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施工现场责权不明造成的。要想实现施工质量的提高,必须明确责权,每个人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领导没有具体另外安排的情况下,完善自己的工作。这对工地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用人唯亲,要因材善用,具体人安排到具体的岗位上,责权分清。 1.4工序 一个成功的建筑肯定是依据科学的工序进行的。很多劣质工程的产生都是由不合理的工序引起的,盲目抢进度,不按合理的工序进行,只会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甚至是直接倒塌。因此,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监控;②对施工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对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监控是指对保证工序活动科学合理进行的若干因素的监控。具体包括对人的监控,对材料的监控以及对施工机械的监控等。同时,还应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施工组织方案的调整工作要及时跟上,以免盲目施工,影响工期。 2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 2.1工程参与各方的关系协调 一个成功的建筑,绝不是哪个人或哪单独一方的成就,是所有人共同创造了它。所以工程各方应多展开交流,正确认识彼此间的关系。重庆某居民楼盘,在5.12地震发生时,17楼以上的楼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有的裂缝甚至达到3cm。居民楼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不能允许的。至于到底是施工方还是设计方或是监理方的责任,一时间也不得而知。但是造成的影响肯定是很恶劣的。设计方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设计,施工方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监理严格按照监理手册执行,遇到特殊情况,三方一起探讨解决,是不会出现上述情况的。个别工地有以下情况发生:设计单位和开发商相互勾结,降低设计标准,不完全按相应的规范设计,监理方对此也熟视无睹,质检部门也收受贿赂,大开方便之门,到最后,受骗的是房子的业主。我们对这种工程方之间彼此“和谐关系”要坚决抵制。我们需要的是合法的,合理的,公开的,真正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保障彼此长期的利益。 2.2安全管理 人员的安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工程的安全更重要。一旦工地上发生安全问题,不但影响工程进度,同时也在施工人员的心灵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严重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除了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配发安全设备外,还应定期对其进行安全培训,根据具体施工环境,给予施工人员相应必备品。 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保护的同时,还应做好对周围非工程人员的保护。设置栅栏,划定施工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即便做好了这些防护措施,还应安排专人对施工周围巡查,及时排除因非工程人员不按要求走而造成安全事故的险情发生。新晨 2.3培训工作新晨 为了能够提高工程质量,除了上述几点外,对工程人员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施工单位一味只顾产值,忽略了对员工的培训。“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免工程事故的发生,对公司成本也是一种节约。 2.4管理制度的执行 现在各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公司制度制定后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许多施工单位也面临这样的难题。公司管理制度的制定,是综合考虑了诸多因素的结果,是一个单位甚至一个行业广大从业者智慧的结晶,有很高的含金量。但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管理制度的执行肯定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因此,管理制度的执行必须坚决。要使制度给人以真正的约束,让所有员工慢慢习惯自觉用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某些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工程人员,应按过错程度,犯错次数,认错态度等综合考虑后给予惩罚,而且要严格执行,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总之,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的提高,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由于社会影响大,因此要格外注重施工质量。以达到指导实际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概括 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内容概括 1.1政府监管 建筑行业的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政府的审核和批准,因此都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并且在进行手续审批之时,政府已经开始了监管的职能,政府监管体现了一级政府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分为定期或不定期两个方面,其主要目标是公共利益,监管的项目包括城市规划、避免公害、保护环境、综合布局和开发以及抗灾等方面,监管的方式以抽查为主,通过一系列的综合考察,以达到对建筑施工质量高标准的目的。 1.2社会监理 现代化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先进、材料高新,所以施工过程较为复杂和繁琐,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施工单位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很有可能与经济利益之间发生冲突,产生更加不好的影响。总所周知,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是该企业最大的问题,所以大多数业主都会选择第三方进行监管。这个第三方就代表着社会监理,由社会监理单位代表业主进行监管,使建筑质量、安全和使用功能得到最大的保障。社会监理单位以满足业主的一切要求为目标,尽最大的能力维护业主的利益,保证业主的投资活动不会受到影响。 1.3承包单位监工 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之前,与业主之间签订过合同,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承包单位就要按照合同上的规定进行施工建设,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更改现象,需要和业主进行沟通交流之后,重新签订合同,然后按照新的合约要求进行施工,避免竣工交接时出现不符的情况。承包单位是严格按照合约要求进行建筑施工的,这就要求建筑施工的全部技术都要满足业主对工程的维护、扩建以及改建的要求,所以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承包单位严格把关,确保建筑质量和合同要求的一致。另外,承包单位监工的优点就是能够发现并纠正错误,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补救,从而通过单位的再次检查,确保施工进程的顺利进行。 2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1有效改进安全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落实到位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改进质量安全管理。在新的管理理念的构建下,建筑企业逐步形成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方式。既推动了安全管理的发展,又进一步探索了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的运用,使得建筑企业全面应用质量管理思想,及时处理建筑施工过程的突发状况,实现质量管理切实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目的。 2.2推动质量管理实践的发展 在我国建筑工程建设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促进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理论发展,实行量化责任制,并且在实际建筑中加以实践应用,切实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 3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也有利于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建筑事故的重视,认真检验和处理质量安全事故,增强自身质量管理的责任意识。建筑施工过程建设要符合国家认证的标准,共同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更好的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水平的提高。 3.2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建筑施工过程管理提供了保障,而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对质量管理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树立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为落实质量管理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定期提供一些质量管理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正确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并加强实践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氛围。同时,施工单位还应不断的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使用正确规范的施工方法进行建筑施工。事实表明,只要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作人员加强质量意识,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促进建筑施工过程质量管理质量的提升。 3.3强化技术管理和材料使用 材料是开展建筑的基石,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才能使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全面的控制。所以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采用科学的手段对施工材料的保管和堆放方法进行检查和管理。此外还应当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管理,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正确的使用机械设备,避免质量问题的出现。 3.4加大建筑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 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明确操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从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以及施工后三方面进行管理。建筑企业还要加强施工现场监管人员的素质教育,保证在监管过程中实事求是,对现场违规行为进行指出和改正,保证施工质量。 4总结 质量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更好的开展质量管理工作,要保证整个建筑施工单位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措施,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 作者:孙晓亮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创新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另一个发展机遇。但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在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建筑施工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而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在这个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生存下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质量管理是整个建筑施工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的好坏是之间关系到该建筑未来使用的安全程度的,而想要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对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以及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再分析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并对此提出了质量管理创新策略。 关键词:质量管理;创新策略;建筑施工 1简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一栋建筑的完成其所需要经历的步骤是非常多的,首先需要对其进行规划,然后设计,设计之后再招标,找到合适的建筑施工公司,最后进行施工。其中施工的质量管理是实现该建筑工程计划的首要前提,没有质量保证,在美好的计划也难以完成。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仅仅关乎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关乎该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当中,其所涵盖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其中有一监督管理和设计这两方面的工作为主。为此,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也是该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但是,由于建筑施工规模较大,施工人员过多,导致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由此导致应采用何种创新措施才能冲破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枷锁,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成为了目前各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人员急需解决的难题。 2质量管理创新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必要性 关于质量管理创新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必要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其分别为:第一方面,对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进行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策略的实施,过去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措施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建筑企业,应该不断以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对企业质量管理措施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加快自己实现全面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步伐;第二方面,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下,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企业形象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的道路。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建筑工程项目,以此来为企业创造更过的经济效益。而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则是一条能够有效提高施工企业形象的措施;第三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市场的需求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效的对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进行创新,除了能够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外,还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理念过于陈旧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施工管理理念都是:以技术为主,这样的理念虽然重视了建筑施工的技术,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管理这一经营理念。在当今的历史背景之下,过去的管理理念过于陈旧,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过于的重视技术而忽略管理工作,容易导致企业在技术变革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中投入过多的成本,由此导致企业管理所需资金不足,使得质量管理工作无法真正落实下去。 3.2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近几年,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市场管理体制却是不够完善的。由于市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建筑行业的招投标管理工作杂乱无章,不少企业为了能够争夺项目,不惜使用劣质手段。这样即便该建筑施工企业得标了,后续也会因为资金不足导致建筑施工难以顺利实施下去。 3.3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建筑施工时一项巨大的工程,其在施工过程中所牵扯到的内容是非常的多的,但是施工质量管理的领导通常是难以深入到施工现场中去的,大多数高层领导都是依据自己过去的工作经验来安排工程的施工进度。但是受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建筑施工往往是难以继续进行下去的,导致整个工程的施工管理杂乱无序,严重影响整个建筑项目的施工进程。 3.4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通过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大多是建筑施工人员都为农名工,这也就说明建筑施工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施工相关方面的专业素质也比较低。 4相关措施 4.1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针对管理理念陈旧这一问题,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是必要的。 4.2对市场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构建科学的内部体系,从企业内部入手,以此来强化企业施工质量管理。员工在有了惩罚的督促以及奖励的鼓励,能够有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 4.3对管理手段进行创新 为对企业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其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创新:第一,建立健全合理的施工组织体系;第二,在施工过程中实施分项施工;第三,对施工方法不断创新,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手段。 4.4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 针对企业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这一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还是应该多多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对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质量管理观念落后、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质量管理手段落后以及人才建设力度不够这四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质量管理理念、内容、手段以及技术,才能从根本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作者:胡五更 单位:河北金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重点及影响因素 摘要:在这个日异月新的高速发展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随之增高,其质量是建筑施工的关键问题,场地环境、建筑材料设备机械、以及施工因素等问题都是关键所在,必须依靠对施工质量的管理来加以控制,本文就现今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剖析其重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措施,望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重点;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对建筑物要求愈来愈高的现况下,建筑施工的技术不断进步,而不仅仅只是将一份份设计图纸变成一个个实际的建筑物,其质量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而质量不仅依赖于施工技术,也依赖于施工质量等方方面面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手段处理,保证施工监督,才能对建筑物的质量把关。本文通过对现今建筑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阐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改善措施,来达到高质量施工与管理的要求。 一、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今在我国,建筑行业取得长足进步,也趋于先进技术的行列,可是建筑施工是个活体,不仅需要硬件技术上的改善,还需提高建筑施工的管理,不少技术管理人员一味追求技术创新,而在管理层面较缺乏经验,而如今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管理方法与理念的落后。不少较落后的地区,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停留在较早期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现今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不匹配的体系容易造成脱节,各个都可能出现问题。(2)技术管理人员对经验依赖而忽视管理重要性。在我国施工现场,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凭此可以完成建筑施工,并不需要成形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在中小建筑企业,人员相对有限,专业技术人员更不会去注重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作用渐渐被忽视,越发流于形式。(3)管理体制本身的缺陷。虽然建筑施工的技术在不断推高,但是许多建筑企业单位并不会重视工程管理,管理机构随之弱化,甚至并没有一个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2.质量管理的关键与重点 对于现如今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提出改善施工管理之前,相关人员就应该切实规划施工方案,对图纸等的设计了解到位,并提前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等因素做一些实际的考察,确定标准要求,确保技术上的正常进行。这样才能组建出健全的管理机制来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此同时,要对施工方面的技术管理负责人等进行审核与检查,在人为上的失误降到最低,规范建筑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及因素。 二、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因素纷杂,需要合理归类,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再根据实际情况才能正确采取合理措施解决产生的问题,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影响的因素有如下几类: 1.场地环境因素 建筑施工的周期一般相对来说都比较长,所以场地因素在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影响是长期性的,所以总体来说场地因素影响较大。这类所说的场地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还包括施工现场的场地管理环境、技术环境等等,而影响其的因素多种多样:自然气候、水文条件、机器设备、施工条件等,所以场地因素应该引以管理重视。 2.建筑材料因素 材料是建筑施工中的基础物质条件,材料的花费比重占整个工程的一半以上,没有材料就无法生产,无法进行施工。而材料的多样性和种类也是建筑施工管理中产生的必要问题,因为种类的不同,部位作用的不同导致标准不一样,对建筑施工质量的影响也不一样。加上一些人为的控制因素,比如企业单位只图眼前利益没有合理选择管理材料,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而使得工程质量受到影响。所以建筑施工中材料的管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减少材料给建筑施工质量带来的影响,必须做好对材料的管理控制工作。 3.设备机械因素 除了人工劳动,机械设备也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劳动手段,正确使用机械设备,能够更好地为施工服务,机械设备在长期施工的压力下,容易出现磨损等故障,这就要求有专门的故障机器维修,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对这方面的管理也是极其重要。 4.施工因素 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现场操作的部分,有对施工人员与施工方案方法两方面的问题管理,其规范与可行性都应该切合工程实际,才可能达到技术可行、经济效益高的目的。 三、改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1.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施工现场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首先应该先在人为上进行管理,首先,施工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主导,要起到其决定性作用的效果,筛选出合格的技术人员,并加以培训,强化其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识,就是提高工程整体质量的管理意识。 2.加强对材料与机械设备的管理 机械与材料同是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物质因素,对其采购与现场管理控制的管理不可或缺,首先应该明确选购的标准和规范,打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并且对材料和机械都应该采取抽检的方法。此外,对于机械,还应该有相应的维修管理工作;而材料就应该努力减少因施工现场场地、环境、天气等因素对材料造成的不利影响。 3.重视环境管理与防治 施工周边各种环境对建筑施工质量影响巨大,应该提前探视而做出相应解决方案,避免环境影响带来的危害,并且和有关环境部门协调,共同防治环境问题。 4.人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建筑施工是由大量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基础,要合理计划避免人员浪费,在长远目光基础上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分配,对施工中各个环节各个部分进行人员预算,并促进人员管理的灵活性,以便对人力资源合理充分的使用分配劳动力。 四、结语 本文就现今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讨论,并根据现场经验提出相应解决措施。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不断壮大,需要不断去探索新的技术,并且不能忽略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才能让其走得更远。 作者:张红梅 单位:武汉市江夏城投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1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做好对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的掌握,是提高高层建筑质量可靠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越高、层数越多、规模越大,安全系数就会越小。高层建筑可以当做办公场所,住宅区和商业区一般也会采用高层建筑,建筑物的内部结构较普通民房复杂的多,需要施工单位具有较高的技术条件和水平。 1.1高层建筑施工所需时间长,建设成本高 高层建筑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因为需要承担的压力和重量大,因此,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需要谨慎,施工技术的水平也要先进,施工时间尽量充足,三个条件都具备,才能保障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高层建筑是一个大工程,虽然占地面积减小了,但是对材料的质量、建设技术等要求都提高了,因此建设成本相应的有所提高,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建筑商需要对建设预算做好详细的规划,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成本。 1.2高层建筑需要较深的地基设置,加大了施工难度 为了减少占地面积,高层建筑必须在建筑的高度上做文章,因此整个建筑的质量都会压在底层上。要保证建筑的质量,就要把地基打深打稳。最近几年,地震是经常出现的自然灾害,地基打深还会有预防地震等灾害的作用。地下室是高层建筑中都会设置的,地基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建筑的质量问题,这都加大了高层建筑的施工难度。 1.3高层建筑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高层建筑就是高度比较高,但是越往高处,风速增加、温度降低,这是影响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自然因素,此外建筑物的形状是否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的质量,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压力下,加大了施工难度。再加上高层建筑需要在高处作业,机械设备不能再那么高的地方使用,另外,季节、天气等变化,施工人员和建筑工程的安全都会受到威胁,因此更加要求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2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2.1考察施工地点,做好地质监测 对施工地点的考察是施工的第一步,一般采取取样调查的方式,对地下土层、岩层和水层的度数都做到测量,并确保参数的精确度。高层建筑要修筑的高度、选用的材料等都是在这些参数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地质监测需要施工单位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这项工作,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2.2制定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是施工的蓝本,高层建筑施工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严格按照方案完成的,因此,设计方案是否完善合理,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设计方案制定出来以后,还要经过不断地实践认证,确保方案细节的完善,才能投放到建筑工程中使用。为了提高设计质量,施工单位必要时需要聘请专门人员设计,设计图纸完成后还要交于审查部门审查,确保无误后再投入设计中来。 3提高施工材料质量 3.1选择施工材料 建筑材料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工程质量。水泥、钢筋、沙子、石料等是高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建筑材料,需要材料检验部门的严格要求和检验人员的认真负责,决不能为了减少成本、提高效益,而选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这样对整个工程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定期检测,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使用。 3.2选择施工设备 一般情况下,工程单位会与施工单位约定完成时间,时间到期就会进行验收工作。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工作,施工单位就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为了减小压力,工作效率是关键,先进的施工设备是提高施工效率的首选,例如打夯机、水泥搅拌机等,既能提高施工质量,也能加快工程进度。 4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 4.1提高施工测量精确度 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工程来说,高层建筑施工对精确度的要求很高。虽然设计方案完成很好,但是由于建筑施工过高,精确度难以掌握,在施工中不免出现移位、偏差等情况,但是建筑物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又是必须要保证的,因此必须提高施工测量精度。轴线、高线是确保垂直度的关键因素。轴线需要使用经纬仪和测光仪来完成,标高线的定位比较简单,每一层上凿开四个洞就可以完成。但是施工过程中的很多因素也会影响基准高点的准确性,例如浇筑和加膜,这就需要多次核实,最好是使用水准仪测量,精确度比较高。 4.2混凝土和钢筋材料的合理使用 高层建筑中,为了提高建筑物质量,材料的选择以混凝土和钢筋为主。混凝土和钢筋材料在使用上有讲究[3]。混凝土的强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强度过高容易断裂,强度过低则会导致混凝土离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混凝土的质量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钢筋在建筑施工中起着支撑力的作用,建筑强度越大,相应的钢筋强度就需要加大,钢筋的作用在中个建筑中至关重要,绝对不能使用其他材料加以代替,否则后果不敢设想。 4.3处理好高层建筑裂缝情况 在高层建筑物中,裂缝情况很容易出现,原因多种多样,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有。但是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的强度过大引起的。水泥在加水过程中会有热量释放,而且热度较高,这就引起混凝土温度变高,热胀冷缩原理最终导致墙体出现裂缝现象。墙体裂缝不仅在外部有碍观瞻,重要的是建筑物的耐用性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选用热量释放较少的水泥材料,也可适当地加入少量缓凝剂,同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裂缝现象出现频率。 5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力度 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因此,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力度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关键。建筑工程是一个集体项目,服从管理是施工人员首先要具备的素质,这就需要管理者训练施工人员严格听从指挥,确保按照施工方案一步步进行工程建设。此外,技术水准是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高层建筑施工是否顺利完成,工程质量是否可以得到保障,都与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相关。另外,施工人员需要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只有做到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和敬仰,才能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做到对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不但需要做好前期工作,材料和设备选择,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测量,提高施工技术,加强人员管理,总而言之,就是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高层建筑进行管理和控制,把好质量这一关。如今高层建筑已经是城市化建设中不可少的因素,为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必须高度重视高层建筑的质量问题,继续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作者:成均玉 单位:河海大学后勤管理处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措施 1、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难点和控制措施 (1)施工测量控制:施工测量是超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首要控制内容,直接影响后续工序的展开。施工测量的精度确保了超高层建筑质量,也是保证超高层建筑安全可靠的重要监控手段。超高层建筑由于跨度极高、风荷载、沉降因素和沉降量变化等影响较大,影响施工测量的精度。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为施工放样提供依据;二是随施工进度将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向上引测;三是根据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超高层轴线定位,并测设各细部结构的位置;四是变形观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对超高层建筑进行变形和裂缝观测,分析规律,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施工测量的过程中对竖向投测精度的要求非常高,超高层建筑的造型、结构复杂,特别是钢结构建筑,设备和装修标准高,对定位的要求极高,并且需配备功能相适应的专用仪器和必备的安全措施。为确保超高层建筑对施工测量精度的高要求,应用高智能仪器和GPS定位技术进行空间三维坐标测量和基准点位的校核已逐渐得到推广。 (2)大体积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常用于超高层建筑的基础中,其体型庞大、混凝土数量多、高水化热、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高,因此,除必须要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整体性外,还必须从三大方面重点进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第一,控制入模温度和改进振捣工艺,提高混凝土性能和质量;第二,采用先进测温设备和冷却系统,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防止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第三,通过经常检查保温、保湿隔离状况,检测气温与混凝土面层温度,降低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减小砼表面的温度梯度,增加热扩散时间等,确保混凝土养护质量,防止裂缝产生。高性能混凝土(HPC)具有高强、高耐久性、自密实等独特的优越性能,能够满足超高层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特殊要求,常用于超高层建筑底层柱和梁,在钢筋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显著地缩小结构断面,增大使用面积和空间。其施工过程中,需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第一,对原材料进行优选;第二,要根据现场施工环境变化随时调整配合比和各种工艺参数;第三,应用超细活性掺合料,达到增密和增强的作用;第四,应用带模供水养护,使混凝土的得到充分养护。 (3)钢结构及钢混结构质量控制:超高层钢结构构件多且重量大,吊装工作量大,采用高强度钢材,可减少钢材用量及加工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结构质量控制重点关注精度测量控制、精度工艺控制、精度预埋控制、钢结构防火和自动焊接技术应用。钢混结构主要包括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板、组合梁、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等。具有降低用钢量、缩短工期、减少现场焊接工作量、减少防火处理,是性能较优的超高层结构形式。 (4)竖向结构模板的质量控制: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核心筒的模板工程量最大,对竖向结构模板的选择以及质量控制成为模板控制的关键因素。在竖向结构模板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架体及模板材料、钢构件设备的质量,搭设过程中分多次进行质量验收,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章说明,注意提升过程中的平衡控制、整体提升就位后的质量验收、各工种间的配合,达到一定建筑高度必要时,须对模板体系采取加固措施。 2、我国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 由于超高层建筑施工所具有的结构复杂性、人的主导性和不可逆性三大特征,同时影响其质量的原因众多,例如我国应用的新材料、新工艺的标准规范较少,参建单位超高层项目管理经验尚浅,勘察工作不到位,地基处理不恰当,现场管理不善、沟通不到位,原材料质量缺陷等。因此,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质量管理理念匮乏。超高层建筑因其结构技术复杂性,其施工队管理人员有更高要求,只有提高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指导施工。 (2)质量管理的目标不够清晰。施工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缺乏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善于提出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超高层建筑的技术及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因为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的质量风险和质量问题将更加复杂。 (3)质量管理过程控制不够重视。施工、管理人员在超高层实施阶段往往只关注超高层建筑结构在使用阶段的运行状况,对结构在施工阶段的质量状况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全面理解施工工艺或者施工过程中可能对结构最终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 (4)质量管理手段比较零乱。现有的超高层质量管理手段都是在个别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超高层建筑的质量管理。以整个超高层建筑工程为对象,系统地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开展。 (5)达到理想质量管理状态缺乏成熟方法。超高层建筑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分解项目的最终目标,落实到每一位项目的工作人员和每个实施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项目的质量控制。 3、建立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展望 建筑施工质量的提高应经过评价、控制与管理三个过程,且三者之间通过层层递进最终来达到质量目标。为提升超高层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应建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要从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和质量管理所取得的成果两方面评价其质量管理绩效。通过构建超高层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科学方法评判超高层建筑总承包企业的过程质量管理水平,一方面可以引导总承包企业做出正确的管理行为,辅助其发现质量管理水平的差距并寻找产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总承包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考核总承包企业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总承包单位管理体制创新、优化管理水平防范风险、促进效益最大化,并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 作者:魏巍 单位:陕西建工集团混凝土有限公司
本文对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和管理会计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的不足,并对管理会计如何能在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中发挥出更好的职能提出了优化策略和应用探讨,希望能让大家更加充分的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内控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对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以及管理会计在内控建设中的作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引言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该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国有资产的安全性、资产使用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真实性,以及很抓党风廉政建设,杜绝贪污腐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作为重要的工作抓手。自2014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管理会计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意义和规范要求,它既是激发事业单位管理活力的一种手段,又是推进国家治理、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举措。作为会计岗位的一个重要分支,管理会计的工作主要为单位的内部管理服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掌握,更好的进行财务规划和管理活动,在单位的决策规划、控制以及活动评价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效的保证了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使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抓好内控建设对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强化单位的内控建设,有利于单位及时掌握内部的财政收支情况,强化监督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性。第二,内控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单位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办事流程,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内部监督,在规范作业的基础上推动创新式发展,从而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第三。内控建设是抓好党风廉政工作的重要保障。内控建设进一步规范了单位资金的使用,在资金去向和审批流程上进行严格把控,有效的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我们要想抓好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就必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就是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使单位内部的一切资金活动变得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第二,建立监督机制,对日常的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各部门、各岗位能各司其职,认真负责的完成本职工作,提高工作和服务质量,避免吃拿卡要、徇私舞弊、贪污等腐败和不作为现象的发生,促进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作风形成。第三,还要建立奖惩机制。第四,还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事业单位防范风险的能力。在事业单位管理中,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内控建设的重要性,但就目前一些单位的管理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有一些单位的领导,从思想上都不够重视,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空号喊得响亮,但都疏于形式,制度成了一纸空文并未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再者就是制度本身不合理,照搬照抄,与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不符,缺乏可操作性,实际操作时出现很多弊端,和制度漏洞,反而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管理会计的职能发挥。 三、管理会计的内容和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 当前,为了进一步完善管理,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内部的一个部门设置。管理会计是企事业单位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内部控制管理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会计工作模式,它将单位内部的各种信息进行充分的整合分析,并融入到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去。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通过对财务系统信息的收集、分析、总结,为内控管理者优化管理模式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单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在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建设中,管理会计起到了完善体系的职能。它通过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分析,科学总结提炼,指导单位资金使用,既降低来了管理成本,又规范了资金使用去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更多保障;其次,管理会计是事业单位的搞好内部建设和单位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动力源泉。在市场经济体制面前,管理会计能促进管理思维的转变,刺激管理创新,推动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第三,管理会计能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工作行为,起到有力的监督,杜绝腐败现象滋生。目前,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第一,受单位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岗位设置,但授权不够,抑制了管理会计职能的正常发挥;第二,就是从事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自身能力不够,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人才问题也成为制约管理会计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加强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要加强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中的作用,提高管理会计的地位,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需要抓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要增强内控建设的意识,这是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核心动力。主要是单位领导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并严格要求下属工作人员,鼓励员工学习内控知识,赋予管理会计充分的职责权限。第二,加强人才建设。在市场经济体制面前,事业单位发展的重点和核心已经由设备、资金等硬件设施转化到人才竞争。内控建设的效果、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和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单位要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内部培训,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充实职工队伍,提高整体素质。第三,对内控环境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的调控能力。要积极转变上到领导层、下到职工的工作态度,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配合管理会计的工作,为内控建设在单位的实施扫清思想障碍,打破传统思想带来的阻扰和局限性,从而能够直接、彻底的将问题解决。第四,健全内控建设机制,这是推进管理会计在内控建设中应用的重要保障。重点要放在责任追溯机制和重大支出的决策机制上。要认真贯彻政府集中采购、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发挥财政监管的核心职能,部们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岗位职能细化,责权利明确,必保资金运作的规范。 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 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职能工具,完成单位的战略部署,做好决策,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应用体系。第一,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规划、决策中的作用。管理会计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能及时的为内控管理员提供财务信息,并对决策的经济效果做出预测和科学评价,为决策制定保驾护航。在事业单位中,管理会计根据实践经验,以调查获取的单位一手财务数据资料为基础,并结合政治经济发展形势,采用定性分析法,分析决策制定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确定未来的工作目标。之后,在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将相关信息融合处理、提炼,揭示规律,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第二,部门预算从传统预算向全面预算升级。现行的预算编制,很容易把决算作为编制预算的参考,为防止预算不足,往往在预算是提高项目资金配额,到年度时有突击花钱,不仅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还滋生了腐败现象。和传统的预算管理相比,全面预算更注重预测、规划,以及控制和评价激励。它能将单位目标、职工个人目标、以及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全过程管理,避免了短期行为和“次优化选择”,对单位目标好发展战略给了更多的关注;第三,管理会计在流程再造与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管理会计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并结合大数据系统,可以有效的优化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的业务流程,消除无用功,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提高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第四,应用管理会计进行绩效评价。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绩效考核也不能直接用财务指标衡量。就需要管理会计根基内控建设中的职责和权限进行监督考评,从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效果,成本控制,以及平衡积分卡分值进行综合评价。 六、结语 抓好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的重要举措。因此,这就要求各事业单位必须从领导层面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内控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狠抓内控建设意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逐步优化内控建设环境,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纵向横向一起抓,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全面推动事业单位稳步、健康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篇1 引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的环节中,财务管理是重要的环节,基于企业经营活动,要针对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进行分析,从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多维度的财务管理,才能不断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效性。在国有企业中完善财务管理,可以呈现出明显的优势,有利于国有企业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安排,改善国有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地规避风险,减少财务的损失,有利于国有企业进行成本的控制,改变以往的管理方式,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国有企业及时发现生产和经营中的局限性,使资产处于安全的状态,使国有企业的保值和增值成为可能,改善国有企业的整体经营能力。 一、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的环节中,财务人员的管理职责并没有充分的划分,认为财务管理只是财会部门的工作,其主要职能是定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大量的财务报表,只是充当一个形式化的工具。然而,很多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认识不够全面,只是进行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管理,财务管理存在单一性和片面性,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环节中缺乏科学性。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传统的财务管理思维方式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限制作用,对财务管理的应用产生负面影响。很多国有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操作方式比较落后,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完善,很多国有企业也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然而财务管理账目不够清晰,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一直存在弊端。 (二)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于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国有企业在现阶段财务管理中,财务机构的设置不够合理,财务人员在管理中很难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大多数的财务管理人员都是兼职,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的整合。国有企业管理层在后期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中缺乏一定的投入,忽略了财务管理人员知识储备的更新,也无法使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只是完成自己的基础性工作,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更新与完善,限制了财务管理专业化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财务决策的认识比较片面,导致决策失误的产生,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缺乏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制定,在风险评估和反馈环节中不够及时,无法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这对财务管理都带来消极的影响,最终会导致更大的财务风险产生。 (三)在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 营运资金的管理可以满足国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国有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一项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了确保国有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应该结合企业内部的管理政策,完善现金和金融的管理。通过存货周期、存货数量、订货计划的制定,在财务管理中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然而,目前国有企业在现今的管理中比较混乱,资金的分配不够合理,当前国有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在审核的环节中效率不高,会计与出纳无法独立开来,常常给挪用资金的情况提供温床。国有企业针对现金的管理,还是存在不合规行为,经常用现金来支付货款,使得转账结款的效率不高,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国有企业存有大量的现金,使得整体的盈利能力不高,再购置固定资产的环节中,无法针对国有企业具体的发展情况购置。适当的资产导致固定资产过量资金的使用无法制定规划国有企业在现金流动性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在资金配置上不够科学,在应收账款的管理环节中,回收周期比较长。国有企业的存货管理也非常混乱,账目不够清晰,国有企业为了节省人力资源,常常采用一人兼数职的方法,导致财务管理的职责不够清晰,在物资采购、验收、入库、保管的环节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导致采购使用的资金出现损失。国有企业非常重视账面的存货记录,但是忽视了实际库存的盘点,导致账面与实际情况不符,大量的资源被浪费。 二、强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提升管理层的意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管理层应该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确保在国有企业经营和管理中提供大量的财务数据。通过现代化企业管理,国有企业应该不断改革,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性、重要性,在内部完善财务管理活动,国有企业应该摒弃旧的方法,制定相关的制度。与传统的财务管理不同,现代企业制度还具备一定的预见性,这规定了财务管理中应该对风险进行预测,完善风险的控制。有效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涉及规划、组织、控制和监控国有企业的财务资源,以实现国有企业的业务目标。良好的财务管理将帮助国有企业的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承诺、获得竞争优势并为长期财务稳定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应成为国有企业业务中关键流程的一部分,并包含在国有企业的持续规划中。商业计划将确定国有企业的位置以及国有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想要达到的目标,企业应该详细说明自身将如何为相关活动提供资金,国有企业将需要什么资金以及资金来源。国有企业应该定期监控国有企业的业务进展。每天企业应该知道自身银行里有多少钱,做了多少销售以及库存水平。国有企业还应该每月根据业务计划中设定的目标检查国有企业的现金管理标准。由于客户付款延迟,企业可能会遇到重大问题。为了降低延迟或不付款的风险,国有企业应该从一开始就明确信用条款和条件。国有企业还应该快速开具清晰准确的发票,使用计算机化的信用管理系统将帮助国有企业跟踪客户的账户,确保客户按时付款。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租金和工资等日常成本,即使是最赚钱的公司也会面临困难。国有企业应该了解国有企业的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并确保国有企业不会低于此水平,企业应了解如何衡量国有企业的企业中的现金。如果国有企业的账户没有及时更新,国有企业可能会因未能跟上延迟的客户付款或没有意识到何时必须向供应商付款而面临赔钱的风险。使用良好的记录保存系统将帮助国有企业跟踪费用、债务和债权人,申请额外资金并节省时间和会计成本。未能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纳税申报表和付款可能会招致罚款和利息,这些是不必要的成本,可以通过一些前瞻性计划来避免。保留准确的记录可以节省国有企业的业务时间和金钱,并且国有企业可以确信国有企业只支付了自身欠的税款。有效的库存控制可确保您在合适的时间拥有合适数量的库存,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占用资金。企业应该建立系统来跟踪库存水平,确保企业腾出现金,同时还可以拥有适量的库存。企业选择正确的融资类型至关重要,每种融资类型都旨在满足不同的需求。作为一家企业,面临财务问题总是非常紧张,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初始步骤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例如首先解决优先债务并评估如何改进现金流管理。 (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一个总括性术语,它从本质上识别潜在和实际风险,并赋予企业必要的工具,以充分识别和处理潜在风险,例如欺诈、重大错报等。风险评估和管理是让任何企业为可能阻碍进步和增长的情况做好准备的最佳方式。当企业评估其处理潜在威胁的计划,然后开发这些结构来解决它们时,它将不可避免地创建风险容忍流程,以适应未来的组织。深入的风险管理计划也是向投资者和更高级别的利益相关者表明企业稳定性的标志。此外,渐进式风险管理可确保尽可能积极地处理高优先级风险。因此,管理层将拥有必要的信息,国有企业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并确保企业保持盈利,这对利益相关者来说也很重要。管理财务风险的方法有很多,使用4Ts模型可以最好地规避财务风险,其主要指转移、处理、终止和容忍。风险转移是指指派个人、团体或第三方对风险负责。这种方法免除了风险影响的转移方,同时补偿承担风险的个人或实体。通常情况下,转移风险只是意味着获得保险;例如,企业可能与商业保险实体合作,为自己、利益相关者和投资者转移潜在的财务风险。在无法通过保险或其他方式转移风险的情况下,处理风险是金融风险时要考虑的下一层,这是通过采取行动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在风险不可避免地发生之前将其影响最小化来实现的。处理风险的最佳方法是确保团队有能力在这些风险出现时进行预测和处理。下一个管理风险的方法是终止,就像处理风险一样,终止风险是通过改变流程或做法以完全消除风险来实现的,这可能意味着还要移除导致实际或潜在风险发生的流程或区域。最后一类是容忍风险。这一步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一部分,因为组织确定了他们愿意在任何给定情况或领域接受的风险级别。在财务方面,组织必须考虑他们愿意为执行任何数量的活动而承担的财务损失金额。这些步骤和过程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应用于风险管理。但是,对个别金融风险事件的检测和调查更加具体和技术性强,需要审计师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这项技术为“机器人”提供规则,模仿人类经常做的简单、重复的流程,将相关报告的编译、下载和分发自动化。实施这项技术后,企业报告显示输入错误减少了,敏感信息的人工处理减少了,输入和处理速度更快,从而节省了总体时间。在金融界,风险管理是识别、分析和接受或减轻投资决策中不确定性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当投资者或基金经理分析并尝试量化投资中的潜在损失,然后根据基金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采取适当的行动时,就会发生风险管理。风险与回报密不可分。每项投资都涉及一定程度的风险,在美国国库券的情况下被认为接近于零,或者对于新兴市场股票或高通胀市场中的房地产等风险非常高。风险在绝对和相对方面都是可以量化的。深入了解不同形式的风险,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投资方法所涉及的机会、权衡和成本。风险管理是识别、分析和接受或减轻投资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的过程。在国有企业中,风险与回报密不可分。确定风险的策略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一种是标准差,一种围绕集中趋势的离散度的统计量度。Beta,也称为市场风险,是衡量单个股票与整个市场相比的波动性或系统性风险的指标。Alpha是衡量超额收益的指标。采用积极策略来击败市场的基金经理面临阿尔法风险。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改善财务管理人员的实际能力,只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才能改善其实效性。在会计审核和财务管理方面,应该将二者有机的区分开来,配备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在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上,应该本着德才兼备的任用原则,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品质,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定期接受国有企业的专业培训,通过多元化的交流与学习,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在学习中,企业应结合财务管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只有充分结合市场的数据信息,国有企业才能结合大量的数据,有效地规避风险,推动财务管理的实效性改善。财务管理人员应加强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自身对市场风险的察觉能力,改善自身的预判能力。企业财务管理要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财务风险政策、标准和措施,及时地把控宏观环境的变化与规律,制定多种应变的措施,防范财务风险,提升其应对风险的各种能力,确保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应该完善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资金的周转率,有效地防止库存的积压,可以实现大量资金的流动稳定性。 (三)提升资金营运效率,强化存货管理 强化国有企业的现金管理,要正确地评估企业资金的收支情况,针对现金流入和流出要做好精确的记录,这意味着国有企业应该减少闲置资金,将各类闲置在企业内部资金加以利用。当国有企业实际的现金余额大于最佳现金持有量时,那么就应该及时地调节实际的现金余额。国有企业内部应该晚上内部控制和库存管理,确保账目和实际情况相符。国有企业内部要保持合理的库存量,防止因为库存过多而导致营运资金质量下降的问题,可以结合经济订购批量模型,合理地确定库存,采用经济批量控制的方式,确定进货时间和进货批量。国有企业内部也应该完善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管理强化竞争力、提升销售的能力,降低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收账款的投资效益。当应收账款产生之后,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按时收回账款,否则就会拖延时间过长,甚至会产生坏账的情况,企业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就更大。在这个环节中,国有企业应该对应收账款进行预测,了解客户的情况,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地把控。 三、结语 如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掌握着重大的战略资源,与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发挥的作用非常大,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竞争力时,企业产生经营的动力,确保企业实现最大化的利润,改善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局限性,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的效果,确保其在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促进财务管理实效性的改善,才能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张丽 单位:福建省水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管理篇2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展开的意义重大,贯彻落实国家现行政策与措施,约束企业内部的浪费与违法等行为,积极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做出贡献。但在实践中,受人才缺失与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能力与水平。要想实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还需加强问题分析总结,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有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的建设成为了新时代发展关注的焦点。国有企业要想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需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对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减少企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不良影响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稳中求进发展。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推动我国经济质量整体水平提升的关注。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分析,其管理的整体效果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日常运营情况,并可影响多项管理活动的开展。为此,国有企业需要将财务管理工作作为新时期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切入点。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势,为此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调整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模式,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全新的体制机制,为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在国有企业积极组织开展综合性业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缓解综合开发压力的同时,推动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将不利于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大部分国有企业在新时期开展改革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采用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实际经营发展无法有效匹配,这也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充足的制度保障,财务管理无法发挥出应有的良好作用。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需体现在理论上,更应当在企业内部管理范围内有效的渗透。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浅显,仅留在文件的理论层面,在财务工作中的执行渗透形式化,不利于财务管理制度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部分国有企业虽然成立了财务监督部门,但规范施行细则的内容缺失,员工对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不明确,不利于制度的有效执行。尤其是在在预算管理方面,国有企业尚未明确界定预算编制与执行及评价等环节的规范,导致预算管理问题频繁发生,资源不合理配置与浪费等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国有企业的利润收益。 2.财务管理方法固化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展开,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滞后与管理方法固化等问题。国有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国有企业的基本要求,并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低下,整体管理水平偏低。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依赖财务人员完成,财务人员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可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实际上,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复杂多样,有工作内容复杂繁琐与落实难度大等特征,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较高,众多原因导致财务管理质量无法实现快速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滞后,应用的财务管理方法相对固化与陈旧,不利于财务管理的质量持续改进。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以财务问题的事后处理模式为主,通过事后核算与分析财务数据,了解财务管理的状况与问题。财务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导致财务管理价值的发挥相对局限,更不利于财务管理问题影响因素的有效规避。尤其是在预算管理方面,国有企业长期形成了相对机械化的预算编制模式,预算方案的执行管理浅显,不利于预算方案的高效落实。滞后与固化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不利于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工作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尤其是财务管理创新机制的缺乏,将不利于财务管理方法的丰富。 3.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由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完成。因此,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展开成效。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滞后,工作态度与习惯深受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的影响。加上财务管理工作量与强度较大,缺乏学习总结与摸索性创新的精力及时间,无法轻松应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更不能得心应手地展开财务管理工作。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与责任意识不足,普遍存在应付了事与互相推诿等问题,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展开相对混乱。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缺失,无法灵活掌握与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不具备财务数据分析等能力,导致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利用率等无从保证。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力度不足,不利于员工工作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4.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展开,仍采用传统的内部经济财务管理方式,忽视财务管理工作与现代科技的整合,导致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不利于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国有企业对内外部信息的整合工作相对优势,对信息化体系与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不重视,导致企业的国有企业的财务信息水平与财务发展严重错位。其次是国有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整合层面浅显,尚未明确建立内部的管理职能,不利于内部财务管理目标的尽快实现。影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水平提升的因素较多,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与外部的社会因素发展的影响等,将严重限制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1]。 三、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紧跟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深化与经济新常态等背景的发展趋势,国有企业应当加强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加强对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与完善等工作的重视程度,围绕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与时代要求革新财务管理制度,为财务管理工作展开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实现工作展开的有章可循。财务部门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实际情况合理建设财务管理制度。根据财务情况细化实施细则,以约束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促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展开。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制度的细化,明确各部门的财务管理权责与原则与内容。加大财务管理文化的宣传力度,将其渗透到企业文化中,让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制度规范,促使财务管理工作系统性与规范性展开。加强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改革,提高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对财务管理工作展开提供资源的支持投入,夯实财务管理工作展开的保障基础。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不断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以规范展开财务管理活动。国有企业应当注重自身统筹规划能力的提升,科学规划财务管理的活动与资源,有序展开财务管理工作。面对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国有企业需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从以往的财务事故处理,逐步向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的阶段过渡,通过前期系统规划,切实规避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 2.丰富财务管理方法 国有企业应当积极适应财务管理的新要求,加强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根据工作内容合理选择财务管理方法,以确保财务管理活动的成效。国有企业应用固化与陈旧的财务管理方法,必然会出现财务管理的问题,还需加强对以往财务管理方法与问题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财务管理方法,提高财务管理方法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实践经验总结,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多学习与引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带动财务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如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其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提供丰富的财务数据,规避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在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求财务工作职能,从以往的记账核算型,逐步向经营管理型过渡,实现财务管理向企业各生产经营领域中的渗透。财务工作做精做细,为企业财务预算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二是优化财务结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向银行展开融资活动中,为降低融资成本,需提高企业的形象与信誉度及附加值。通过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不断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确保资金链稳健运行,维持资金流动比率高于财务风险的警戒线,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确保内部资金的正常运行。三是可推动全面预算的实施,引导企业进行经济决策。全方位与全过程的动态控制,逐步取代了以往的事后静态核算,可为国企提供完整与真实的财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全程,利于推动企业施行全面预算,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生产经营中的财务数据及分析情况,从而为经营决策提供价值参照,促使生产经营方向更加明确。精细化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施行策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拓展财务管理领域,落实整体财务管理策略。随着财务管理领域的转变与事后核算领域的拓展,更利于夯实整体财务管理战略的执行基础。财务管理工作展开负责繁琐,经济管理活动的综合性与广泛性强,需要企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加强对产品生产经营中的收入支出把控,通过施行整体财务管理战略,加强对国有企业成本的全面控制。二是完善资金使用机制,确保资金的高效利用。国有企业施行精细化财务管理,利于拓展财务工作的多维度发展,实现生产经营活动中潜在价值的有效挖掘,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资金正常运行。尤其是资金使用机制与资金使用权限的建立,可减少资金沉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施行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将成本控制贯穿产品采购与生产及销售等经济活动全程,采取产品整个周期过程的成本管理,更利于发挥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工作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及目标管理模式等方法,而切实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资金运行畅通。 3.加强人才培养 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进程加速,内外部市场环境越发复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途径,切实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分支,直接影响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展开。国有企业在复杂背景下加强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还需加强人力资源基础保障的建设,加大对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满足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需求,推动财务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创新,确保财务管理成效。国有企业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尽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市场变化及时代变革,明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立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合理规划培训活动。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范畴逐渐发生拓展,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具备经济学与管理学及会计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财务管理操作能力与较高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处于在信息化时代,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应当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会计处理能力,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国有企业在培养人才时,需尽快完善培训考核机制,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激励,不断激发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潜能与责任意识及主观能动性。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展开的规范性,还需尽快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活动的综合监督管理力度,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强化对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综合监管,并对财务管理中的各项活动及相关人员实行综合管理,以构建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使各部门间建立起相互牵制与协调一致的关系。日常管理中,国有企业需要细化相关管理制度体系,明确评估及监督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标准,便于工作人员的规范执行。国有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财务监督部门,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流程及工作模式,以确保财务管理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需明确不同经营发展阶段的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并安排监督部门负责检查各个目标的实际落实情况,以此来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成效。监督部门需及时与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汇报财务监督的具体情况,以便于管理部门随时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合理调整经营管理策略。同时,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开展责任体系建设,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等问题。在财务管理中发现财务问题,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追究员工的失责行为,合理落实奖惩机制,将其行为与薪资待遇挂钩,不断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4.加强信息化建设 现代科技推动了各行业领域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尤其是与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的整合,推动企业步入了信息化发展阶段,加速了企业的创新发展步伐[2]。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及制度创新等方面。在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当加强完善信息化功能,建设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化系统,规范处理财务管理工作。加速企业财务信息的共享互通,加强对员工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改革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方式与体系及制度,促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价值充分发挥,确保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规范性。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对重视程度低、财务管理模式滞后、复合型人才缺乏和信息化系统安全漏洞等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在财务信息安全的问题中,需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先进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财务数据信息收集效率及财务数据处理效率,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财务情况的综合分析研究,并妥善储存财务数据信息,以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在进行软件系统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研发相关性子系统,以提高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国有企业的发展,不仅需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还需注重现代科技的整合,从内部控制入手,全面强化业务流程与内部运行效率,促使企业管理制度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当注重财务管理制度与方法及人才等方面的创新,改变以往国有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松懈,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状况。唯有加强对企业发展现状的关注与对财务管理问题的整改,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李秋平 单位:北京锦绣绿都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管理篇3 一、国有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在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发展中,无论是在发展规模还是在经营业务方面都在不断的扩展,涉及到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而且在经营项目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资金数额也在不断增加,国有企业要想保障正常的经营与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资金保障,各种融资筹资活动是资金保障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就是要对国有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国有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才能确保企业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生产和经营,减少国有企业因为资金短缺等问题而陷入到资金风险中,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通过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能够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对财务管理模式以及方法进行创新,比如可以通过全面预算以及精细化管理等方法,对国有企业各项资金的往来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确保每一项资金的使用都能够在合理的预算范围中,能够对企业现有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如果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调整,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化,避免造成资金的浪费或者资金的流失。由此可见,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加强财务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资金的利用率。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良机,但是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使国有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国有企业要想能够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得以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其业务水平以及发展规模上,同时也体现在其自身的内部管理能力上,良好的内部管理能力可以强化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资金管理能力以及市场适应能力。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的关键,一方面,在现阶段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结合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在全面预算中,需要获取市场经济的各方面信息、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提升国有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各项财务数据进行核算,同时也会以财务管理的角度来对国有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控,一旦发现存在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地进行调整,避免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得到全面加强,使企业的风险防空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由此可见,通过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进而可以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无论是各项管理工作还是各项经营业务的开展,都是为最终能够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而服务。在以往的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只有扩大发展规模以及不断扩展经营业务才能使国有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对于财务管理在经济效益增长上的作用和价值并没有准确的认知,导致大部分国有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并未能给财务管理工作应有的重视。而事实上,财务管理工作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确保国有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既保障了各项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资金供给,同时也保障了各项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对国有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影响,这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保障,如果这些最基本的保障缺失,即便再扩大规模和拓展业务也不能保障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为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可以通过对各项财务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市场经济环境的综合分析,为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制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因此,可以确保国有企业在一个阶段内的稳定发展,为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保障。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先进的管理观念及完善管理制度 新时期的发展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新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就要结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改革和优化。但是,从目前来看,部分国有企业在发展中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仍然不够,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认知,未能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管理观念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上,而且也未能根据国有企业现实发展需求,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和优化,导致国有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未能充分的发挥,各项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因此,需要加强对新时期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2.财务管理方法单一老旧 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充分的行驶自身的职能,发挥自身的功用,为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管理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新时代发展中,对财务管理方法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老旧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果仍然采用老旧的财务管理方法,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作用,甚至会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传统的财务管理局限在财务数据的核算上,主要体现的是事后核算,而对事前的预算以及事中的管控等方面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因此,需要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能够结合新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采用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使财务管理能够深入到国有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充分行驶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保障国有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现如今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应如此,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此来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优化财务管理方法。但是,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足,不能给予相应的支持,导致技术引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得不到完善,造成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足。虽然部分国有企业在信息化设备的建设上加大的力度,但是在具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上还存在不足,比如在信息安全管理上还不够,无法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性。 4.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大部分财务管理工作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来负责,如果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够,势必会导致工作中出现错漏,或者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在国有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对相关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现阶段国有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实际情况上看,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还无法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相关要求。比如在管理理念上还需要更新,在管理方法上还比较老旧,尤其是在技术水平上,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在国有企业发展中,需要根据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需求,对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进行引进,同时要针对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打造一支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为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三、国有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1.更新管理观念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为保障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好财务管理工作在国有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对传统财务管理观念进行革新,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宣传,提高国有企业全体员工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认知,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此,国有企业领导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要做好带头作用,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相关内容的学习,一方面是要积极学习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提出的相关要求,掌握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另一方面是要深入了解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明确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指更新财务管理观念的同时要注重对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完善,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从而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有制度可依,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在进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观念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建设过程中,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要注重对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形式的准确掌握以及对国有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只有在这两方面情况的全面掌握下,在结合实际需求科学的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才能在国有企业经营和管理中有效的落实相关制度。其二,要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精细化,保障财务管理制度的可实施性。财务管理制度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避免制度过于笼统和流于形式,而是要保障制度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落实。因此,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战略的相关要求,以及目前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合理建设,使财务管理制度能够符合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与此同时要结合实际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对财务管理制度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细化,将财务管理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在各项工作的细节当中。比如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岗位工作制度,将有关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落实到各个部门的各个岗位中,并制定详细的责任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都有专门的负责人,每位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财务管理工作职责,有了明确的责任制度,当工作出现问题时也可以找到对应的责任人,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三,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相关文化的宣传,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手段,不仅能够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企业文化,同时还能够加强企业员工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深入了解,并在工作中能够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严格的遵守各项制度要求。其四,要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保障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财务管理制度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和优化。因此,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发现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调整解决问题。 2.创新财务管理方法 国有企业要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方法,能够采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在新时期发展中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会不可避免地在财务管理中出现各种问题,严重的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此,国有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传统财务管理方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对财务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在创新财务管理方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自身工作经验的丰富,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经验的提升,一方面是要主动的学习其他优秀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使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能得到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对自身工作情况的总结与反思,结合国有企业发展的需求,总结问题、分析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相对局限,主要是因为在管理工作中只注重对各项经济活动后的财务数据进行核算和统计,而并不注重对经济活动开展前以及开展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因此,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应该丰富财务管理的职能,采用精细化管理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精细化管理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可以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数据,为各项决策以及风险的管控等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在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实施中,可以实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深入到各项经营活动中,从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各方面的经营数据。其二,有利于优化国有企业财务结构,对国有企业资金链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在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能够确保企业各个资金链的平稳运行,避免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出现隔了风险,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影响。其三,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全面预算的实施提供保障。全面预算是现阶段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重要方法,实施全面预算也是保障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全面预算的实施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施情况有着直接的关联,只有实施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才能全面体现出国有企业经营与生产的实际情况,为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在实施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方法时,一方面是要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覆盖面进行扩充,使财务管理能够覆盖到国有企业所有的管理工作以及经营活动中,与此同时,要使财务管理工作贯穿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包括事前的预算、事中的监督管控以及事后的核算总结等。在落实整体财务管理政策的过程中,单靠国有企业财务部门是无法达到理想的财务管理效果的,需要国有企业各个部门全面配合。另一方面,要对国有企业资金实行精细化管理,保障国有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在实施精细化的资金管理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展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根据资金精细化管理的相关需求,制定科学完善的资金使用机制,确保各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避免资金的浪费、提升国有企业资产的价值。此外,在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中,对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成本管理对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将成本管理范围扩大,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水平。 3.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国有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并在资金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得以完善。因为在现阶段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财务管理效果。因此,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这就涉及到信息的沟通与信息共享。为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以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可以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提高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和沟通质量。与此同时,各部门将工作进展的情况共享到信息共享平台中,不仅使国有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呈现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利于各项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能够让各个部门之间对彼此工作进展情况有所了解,更有利于部门合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另外,在现阶段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处理的数据以及信息量有个大幅度的提升,如果采用传统的数据核算以及分析方法,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也难以保障财务管理工作中信息处理的质量,这样会给国有企业各项决策以及发展目标的制定带来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中信息以及数据的处理质量,保障财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最后,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给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在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国有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带来了更大的隐患,各种网络黑客、病毒等会使得国有企业重要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被窃取、损毁以及恶意篡改。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通过采用科学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技术,提高国有企业财务数据以及重要信息的安全性。 4.加强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财务管理人员是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人员,因此,其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及工作能力等会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方法的创新以及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力度,能够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首先,国有企业需要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中各个岗位的工作需求,针对性地对岗位人才进行招聘,要保障所招聘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工作能力,并且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国有企业要根据财务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相关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能够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计划,在培养财务管理人员专业基础以及管理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财务管理人员先进技术的培训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从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端正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其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能够在工作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相关的制度要求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最后,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根据财务管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的要求,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保障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借助于激励制度,能够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及工作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对于实现国有企业的集中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认知,并了解新时代发展中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相关要求,从而能够对目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有所掌握,并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从而能够通过更新管理观念、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法以及加强人才培养等策略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7):119-120. [2]张元茂.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情,2020(5):17. [3]陈祥堃.简析大数据下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7):82-83. [4]王海萍.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评《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93. 作者:王淑凤 单位:秦皇岛北戴河新区金潮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流失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题之一。薪酬管理作为员工激励的重要手段,在平衡人力资本与员工期望的矛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协调作用?事实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搭建良好的员工工作环境,更要从薪酬管理体系设计中,满足员工自我价值的多元化追求。除了物质性激励、非物质性激励等激励措施外,还要全面认识人力资本价值,重视多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将薪酬作为投资与价值体现的一种手段,真正促进员工能力的开发。因此,挖掘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势必需要从薪酬管理体系创新发展中,积极探索新模式,激励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力发展环境。 一、薪酬管理的内涵探析 薪酬是对员工工作的一种回报,根据人力资本费用来核算员工的工作成果,以此完成对员工工资、待遇、奖励等标准的管理。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实现人力开发、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效益的重要手段。总体而言,薪酬管理的内容包括物质性薪酬和非物质性薪酬两部分。其中,直接工资、绩效奖金、股权、岗位津贴、保险、补助等都属于经济性报酬,而企业发展机遇、工作挑战性、岗位舒适性环境、良好的同事关系及岗位成就感等,都属于非经济性报酬。薪酬管理在内容上,主要由薪酬总额管理、薪酬水平管理和日常薪酬管理等构成,而建立高效的薪酬管理体系,一方面要保障薪酬管理各个环节的连续性、发展性,另一方面从薪酬管控机制上来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人力向心力和人力资本效益。 二、当前企业薪酬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较为复杂的一项,不同企业对薪酬管理的理念不同,其在薪酬管理制度、措施上也存在差异。 (一)薪酬管理制度缺乏激励效应 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看,薪酬管理是其重要内容,但企业并非都拥有完整、全面、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体系,其薪酬管理体系相对并不完善,尤其是在激励价值的挖掘上,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综合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制度激励效用不足,或者难以发挥激励效果,使得薪酬管理体系存在松散性,员工积极性难以有效激发。 (二)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 事实上,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薪酬管理占据重要地位。但很多企业,其薪酬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甚至落后于企业管理水平,一些企业陈旧的人力管控机制,导致薪酬管理出现低效、失效问题。薪酬管理模型是薪酬管控的重要内容,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薪酬模型并不完善。如绩效考核机制不规范、人力招聘体系不完善、员工培训缺失、企业人力规划与薪酬管理规划不一致等。同样,在薪酬管理中,对于企业岗位分析、绩效评估等工作,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处理,使得薪酬管理陷入被动、盲目性窠臼。 (三)薪酬绩效评估不完善 绩效评估与考核是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人力资本关系重大。但从企业现有的绩效管理体系来看,多数绩效评估还处于静态结构层次上,未能真正关注员工主观能动性、未能综合考量员工的实际诉求。在一些福利待遇发放中,因缺失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薪酬福利结构设置不当,或者缺失应有的弹性空间,导致薪酬福利陷入单一化模式。另外,企业保险、补助、公积金管理等多纳入福利体系中,管理模型千篇一律,难以融入人性化管理。 三、常见薪酬激励模式的对比探析 薪酬管理内容多样,但在发挥其激励性价值中,可以归纳为四种做法,即物质性激励、发展性激励、工作性激励和文化性激励。 (一)物质性激励模式 在物质性激励模式中,可以从员工年度绩效、贡献及能力表现等方面,制定多维动态薪酬评定体系。如根据员工岗位绩效评定,设置与岗位相关联的岗位绩效贡献、能力标准,并从岗位薪酬、绩效工资、辅助工资三个部分来构成岗位职级工资。每个员工根据自身岗位,从岗位工作绩效考核、积累中,依照职级分类及对应的薪资标准来确定总薪资水平。同时,在辅助工资部分,主要从加班、岗位表彰、福利补贴、人才津贴及其他补助方面,将员工工作表现与工资相挂钩,来实现人才竞争。 (二)工作性激励模式 所谓工作性激励,主要是从建立人力资本评估体系入手,就员工的工作水平、职业资格、专业能力等作为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岗位薪酬标准。该模式可以实现对员工能力、职业岗位、绩效贡献等维度的评估,从而提升人力的岗位价值。同时,借助于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模型,还可以引入人力资源诊断分析体系,从管理层级贡献上,围绕员工的工作总量、岗位素质、专业能力等,实现多维评估;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细化员工管理体系,包括对员工人力资源专项审计、查找自身短板;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融入人力岗位竞聘机制,对人才岗位进行组织调配、人才帮扶等转岗轮岗管理。 (三)发展性激励模式 基于员工的成长发展需要,从构建员工发展性激励体系上,融入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体系,开辟多维化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发展性激励模式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员工建立培训及成长体系,如根据员工成长需要,建立与岗位相关联的职业培训晋升体系,让员工能够从中不断提升技能,促进员工从岗位学习、培训中获得成长。另一部分是构建多维化职业发展通道。事实上,在职业发展通道建设上,主要有职级发展通道、行政职务发展通道、专家人才发展通道。通过制定和完善职业规范,关注员工职级评选、优秀技能人才选拔,引入多元化发展机制,促进各类人才的成长和晋升;在岗位升迁制度上,建立岗位绩效、职级胜任力等升迁标准,规范员工的晋升程序,让员工能够从自我职业素能成长中获得晋升。 (四)文化性激励模式 文化性激励主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以关注人的发展,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如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文化培训班,发挥不同员工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价值认同。同时,利用企业网站、信息化网络来关注员工的成长,及时推送企业价值观,关注员工与企业的融入度。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构建员工心理健康网络环境,特别是针对新员工管理,引入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等模式,促进员工树立阳光心态、积极心态,提升工作积极性。最后,文化性激励模式与企业文化的引领密切相关,并从落实文化建设目标上,将薪酬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率。 四、以全面薪酬激励为驱动,构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创新体系 从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价值最大化上,引入全面薪酬激励体系,兼顾员工物质性激励、非物质性激励的综合优势,以企业文化、战略经营目标为导向,整合直接、间接货币薪酬与非货币薪酬模式,来实现综合激励。具体而言,引入物质性激励,将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福利津贴等纳入员工短期性激励体系中,反映员工的绩效贡献;引入工作性激励,利用人力资源诊断、人岗适配及人力资本价值评估等手段,来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岗位胜任力;利用发展性激励模式,通过建立员工培训、职业成长通道,来激励员工提升岗位认同;引入文化性激励,围绕企业文化、职业使命、价值观教育等,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员工发挥自身价值,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总之,利用全面薪酬激励体系,将物质性激励作为主要手段,实现物质性激励与非物质性激励的有效融合,更好地建立以员工为中心的薪酬管理战略体系,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统合起来。
教学管理论文: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分析 一、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目的与意义 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实现资源共享,统管共用,合理调配,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体制和制度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断深入,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求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使开设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能力、敢创新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目标是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保证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基本思路是: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实验内容分群建设,统管共用,全面开放,采取多样化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各学科课程负责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同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也要引进高学历的专职实验教师,促进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最终形成以实验中心牵头,各学科参与,共同完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结构体系、人员配置与职能分工 三峡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两部分。目前教学实验室平台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按课程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共12人,主要负责全院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模块内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同时每个实验室有一个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科研平台目前分为2个部分(见附图),一部分是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与省级药理学实验室研究平台,该平台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主任,受医学院直接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省级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管理,配备有3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学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和学生的科研需要服务。同时也对外单位的科研需要提供服务,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困难,解决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显现了新模式管理的优势。首先是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体现了优势。新的管理模式可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实质性整合和统一再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杜绝重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支,使有限的教学经费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比如通过集中财力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次性购买了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胚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等等,改变了以往凑合着用的局面,解决了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教学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必将导致实验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上台阶。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中心成立之后,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各学科分散的科研用房集中,腾出6楼、7楼和部分3楼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并按学科和功能分区,建立了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平台、免疫学研究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研究平台等,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全校的科研需要者开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管理有序的研究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此外,由于实验室用房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效改善了科研用房和教师 办公室用房,使医学院原本紧张的用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人才和人员结构问题。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系列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建立一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实验中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而一个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既需要可以参与实验教学,并能牵头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也需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能够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自行制备实验用材、教学标本、简单修理仪器的专业技工。多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可以各尽其能,合理分工,使实验中心的各项工作都有最合适的专业人员去完成,以保障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常、有序地运行。然而,目前我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共有18人,其中实验中心的主任由1名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2名副主任来自教师系列,主要负责实验中心教学和科研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余15个实验技术人员中高级实验师5人,中级6人,初级3人,技师1人。而硕士研究生学历仅1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7人,中专及以下3人。50岁及以上3人,45-50岁7人,35-45岁2人,35岁及以下3人。可见人员结构现状是职称较高,但学历较低、年龄偏老化,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很难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实验中心在多个岗位都急需引进新人,尤其是高学历实验系列教师。此外,有些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如解剖学实验员也极度缺人,因为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限制了愿意从事该岗位的低学历人才进入,以致有些工作甚至无法有序开展,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是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医学教育成本很高,因为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就需要足够的人体尸体供学生解剖;要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需要开设大量的动物实验;要让学生学会揭示生命的奥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检测和分析人体的各项生化指标、免疫反应、细胞状况等等技巧。这些实验的开设就需要大量的实验耗材经费和先进的高新仪器设备经费。此外,还有实验室网络建设以及实验系列人员的知识更新、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等都需要经费投入。而目前的实验教学经费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此外,实验教学用房紧缺问题。随着三峡大学跨越式的建设与发展,医学院近几年的医学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飞速进步,不仅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办出了一定的声誉。近年来,医学生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现有的实验室用房极度紧缺,一个实验小组原本只有4-5人,现在不得不变成7-8人。学生的动手机会明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当然,这些困难都是发展中的困难,是可以通过多方努力逐渐解决的困难。我们相信在国家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的大氛围里,大学对实验教学的关注和投入将会不断加强。因此,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完全能够按照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完成实验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最终成为培养优秀医学专门人才的摇篮。 教学管理论文: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初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均衡、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领导和各个有关部门非常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打造一批规范、优质、特色的学校,建立健全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开展;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因此,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教学管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教学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为了达成所安排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规律和特点而进行的全面性的教学过程的管理。首先是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管理方面。教学过程涵盖了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学方式方法到特色要素等一系列的内容,较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比较明确的有教师的课前备案、授课过程、辅导及成绩评测等内容都是具体的教学环节,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依据这样的顺序来进行,所以说教学的过程管理就是一个包含了从教学过程各个流程点上进行相应管理之后的一个整合汇总;其次是教学内容和质量上的管理,内容上主要是依据教学要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有效地执行,这也是一项较为明确的监管点,另外是教学质量上的监管,这两个方面的都是为了实现高效的执行力和高度的有效性,这能够完全地发挥出一个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和水平。 二、加强教学教研工作 随着课改制度的实施,一些教师开始不能适应这些制度,他们一时不能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不能真正在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模式等等,他们一时的难以接受,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有些教师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时候,只追求了表面的形式,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创建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提的那些可有可无的问题,表面上给评课教师一种错觉,好像是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这节课,课堂反应不错,教师也懂得活跃气氛,但实质上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没有意义,这些问题,根本不能真正地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得到提高。所以,学校要加强教学教研工作,正确、认真地将新课程标准实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学管理的核心目标。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评价学生的优劣不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高分低能”的教育状况已经不被社会所认可。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良好的道德、探究思考的能力、学习情感等才是学生长远发展需要具备的素质。学校要达到教书育人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要让素质教育有成效,还得有先进的管理办法,只有先进的管理办法,才可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策略和基本目标,使教育行为完成理性的飞跃,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为素质教育走上更高台阶奠定基础。 四、强化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重质量检查,而忽视教学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教学管理的重点放在对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组织课外活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与能力的管理,目前,在我们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代课教师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 五、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六、结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在管理中,要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从而有效的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 教学管理论文:论行政管理与初中教学管理的关系 公共关系学是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中学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中学公关教学成绩显着,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中学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 当然,中学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着,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中学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 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 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中学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教学管理论文:加强新课程教学管理 处理好“三个关系” 新课程改革对于一线广大教师来说,既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也将得到一次发展的机遇。对我们一线管理者来说,它将使我们以全新的管理理念重新认识课程,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价教师,以多样的方式重新审视管理。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师的“从一而终”的教法,客观上埋没了一些教师的才能,抑制了他们原本具有的特长,使之逐渐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展示个性、特长创造了良机。我们格外注重激发教师潜在的研究热情,开发教师蕴藏的潜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为教师营造创新的氛围 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是实验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处理好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指导相结合,把提高课改实验教师的思想、业务和理论素质作为重点。1.集中学习,系统提高。根据市、区教委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我们随时召集教师开碰头会,并规定每周二为课改教师例会,进行“三学”:一学大纲,把握教材;二学教育科学理论、先进的教学方法;三学他人经验,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2.分散指导,答疑解难。在课改实验中,我们频繁地深入课堂,重点培养,做到“三个一”,即教学领导每天必看一节课改课;看课后必须和教师进行一次深入地交流;每次交流必须切实解决一个疑难问题。这“三个一”不仅扎实有效地为教师雪中送炭,而且促使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能力。 二、处理好听与评的关系,共同建构课程评价标准 听课、评课是领导深入一线探究、指导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以前领导者听课是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搜集、挑拣教师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评课更是一言堂,以自己原有的认识水平、经验模式对教师“谆谆教导”。在课改的今天如何听课评课,显然需要改变。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转变:从评课的目的上看,以激励为核心,真正了解教师的疑惑和困难,和教师共同研讨,而不是挑三拣四,监督检查,让教师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课改之中;从评课的身份看,不以管理者的姿态出现在教师面前,而是以一个“研究者”、“学习者”的身份出现;从评课的态度上看,与教师和平共处,多采用平等、交流、对话的形式,摆正心态,共同商量,而不是一言堂,我说了算;从评课的语言看,以肯定为主,体现出研讨的气氛,如:“你认为这节课怎么样?”“你想怎样上这节课?为什么?”“备课前你为学生的学是怎样设计思路的?”“你觉得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原因是什么?”;从评课的方式看,先让教师自己谈感受,领导再从他们的自我评价中解决观念、方法等问题。通过实践,我们明显感受到教师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克服了畏难情绪,放下了思想包袱,能真正静下心来进行研究,为我们共同建构课程评价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处理好研究与总结的关系,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只有大力营造研究的氛围,确保研究质量,并不断总结共同提升,才能使教学水平稳中有升,逐步提高。研究——即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参与意识,提高教师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能力。先确立研究专题,进行教改实验,如,艺术课确立了“如何帮助学生回归生活,塑造健全的人格”;英语课确立了“短时高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语文多元识字研究” 课题以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精神。有了研究的目标,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如,我校艺术课有二位教师(分别是音乐、美术教师),为使教研更有效,学校把她们编为一个教研组——艺术教研组。她们互相开放课堂,共同评课,同步提高,达到专业互补的目的。课改的实施,加强了教师的团结协作和团队精神,促使教师重新认识了教学,给教师带来了欢乐,也给学校教改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结——即把教师零散的、点滴的工作体会和认识加以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教学模式。我们提倡教师天天记“课后反思笔记”,一周一总结,在学中用,在用中思,在思中悟。 我们认为在管理中要以教师、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过去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树立新课程体系下的管理理念。凡是有利于教师成才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领导都给予充分激励,并为其提供成才和发展的条件、空间,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教学管理论文:教学管理论文 浅析教学管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增力作用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又是先决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提升与否.因此,抓好教学管理,对学校管理工作有着显著的增力作用。 一、严抓教学管理,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教师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要制订系列的教学管理措施。 1、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 在实行制度管理的范畴内,让教师有自由活动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使他安教、乐教、善教来增强教育事业心.如学校在教学常规检查时,允许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各行其事”,让精力放在“教”与“学”的探讨研究上,不搞形式上和表面上的工作,以减少干扰,使教师选择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潜能。 2、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学校良好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可以增强教师教学行为的内驱力,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和职业精神。如学校实行教师目标量化管理、教师岗位评聘制度和教师绩效激励机制,根据教师不同学科的分工和工作量的大小进行量化考评,向工作业绩突出和多挑重担的教师实行倾斜,注重一线教师,在津贴分配上适当拉开差距,使教师勇挑重担,争出成果,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 二、通过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管理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教学过程管理上,而教学能力的培养则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在这种并行运动中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1、抓常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依照《教学工作常规》制订出与之相配套的教师考核方案,要求教师制订出学科教学计划,教务处组织督促检查落实,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主管教学领导组织学科教研组长实行推门听课,并在课堂上检查教师的备、教、辅、改.查等常规工作,课后及时评课等,通过这些常规性的管理检查,促使教师规范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落实教学管理的“实、细、新”。 在教学常规检查管理中,检查考核成员要按照教务处制订的检查方案逐项检查落实登记,如对教师集体备课的检查(记录应包含时间、内容、中心发言人、记录人等)逐项进行督促落实;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对教师常规检查(学生作业、试卷测评、听课记录等),及时反馈信息,查漏补缺,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管理中,注重精密细致,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做到“四有”,即有评定等级,批改时间,批改内容,综合评定,教师针对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做好详细记录进行反思教学。 为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对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采取改革,大胆尝试素质教育下的新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如在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以及东庐中学课改模式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创新,学习不等于照搬,只有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树立教师管理意识。 教师除了必备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外,管理能力突现出重要的地位。教师具备教学管理素质,就会有力地推进学校教学工作,使教学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又会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能力. 1、选派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外地参加学习培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参加在各项教学管理研讨活动的过程中,影响教师专业成长。 2、选派部门负责人参加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开拓知识视野,让有效的学习投入到学校管理实践当中。 3、让教师参与管理活动,如优质课的评比及教学考核和教案评比检查等,使教师在检查对比中提高。 4、创造教学科研条件。为了提高教师在新课改模式下的有效教学,组织教师到成功学校交流取经,购买教学专业工具书,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备查资料。 通过教学管理等系列措施的开展和落实,有效地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了增力作用。 教学管理论文: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 我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学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大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建 立了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而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管理。课 堂教学的管理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 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 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 ,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 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 和过程。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 ,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 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 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 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 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 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 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 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 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 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 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 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 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 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 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 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 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 ,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1.显性管理 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 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 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 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 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 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 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 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 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 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 自学语文,你 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 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 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性行 为(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 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 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 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 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 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 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 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 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 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 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 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 ,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 ;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 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 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 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 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 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 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 代要求。 2.隐性管理 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 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 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 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 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 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 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 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 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 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 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③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 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 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 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 ,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视线顾此失彼。 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后进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④动作指引。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 号。如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 ,可以导引学生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语文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 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教师的面目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 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 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与喜爱,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甚至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 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 ⑤环境熏陶。环境可以作用于无意识或者非理性的心理,进而孕育出某种倾向来。环境的影响是隐形的, 却是有力的。它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容易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教师要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 因为理想的社会心理,以外在的内在的组织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中的每一个学生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以一种无形的力量非强制性地规范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 模式可以创造出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又以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班风、学风,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 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这种良性循环,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高效能。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课堂客 观环境的培植。如教室的布置要注意颜色的选择和光线的处理。自然适度的光线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 流,促进师生心理相容。教室空间的合理布局和课桌课凳的美观排列不仅消除了“教学死角”,而且能够使全 体学生处于教师视野之内,从客观上提高课堂管理效果。此外,教师的服饰也是环境因素之一,同样具有潜在 的影响力。如浅色服饰给学生以亲切感,深色服饰给学生以庄重的“权威”感,艳色服饰则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一般说来,教师服饰应讲究朴素大方、整洁,既不土,又不洋,更不能穿奇装异服。衣服色调尽以淡雅、调 合、鲜明为宜。如果穿西装,要尽量可能地系上领带,以显气度;如穿中山装,要尽量系好风纪扣,以显严谨 。这些环境的熏陶,起到的课堂教学管理的约束力也是非常之大的。* 教学管理论文: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创新论文 一、管理观念的创新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学方案的策划、教学质量的监督、日常的计划和教学的评估等等,这是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专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首先要改变管理观念,从思想上进行创新。不管是什么变革都是先变革观念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同样要从观念创新开始,这也是创新的动力所在。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国家管理的核心,社会前进的宗旨,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以往的传统管理中,更注重效率和效益,无论遵循什么管理,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被管理者的需求,缺乏对被管理者个性品质的尊重和关怀,被管理者通常是任务的完成工具。而“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希望学校的管理活动和一切资源都用来实现对人的管理。在实现对人的管理时,教师的必要需求是管理者要关心的问题,包括价值需求、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以前都是中专学校的教师,非常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和发展,对、研究科学成果、评教师资格等非常期待。学院要根据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的为教师提供服务,满足教师的期待,这样可以激励教师更好的投入工作,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最终目标所在。 (二)有经营的理念 学校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组织,任何组织都需要有一个强烈的经营理念,这样的经营理念高职院校必须具备的,处于社会经济的整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要遵循社会的共同管理和运作的规律。“产品、资产和资本”是学校的经营管理内容。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是高职院校需要面临的两个市场,要使两个市场能够不断的发展,就要保证高职院校输出的学生的人力资本的增值。所以高效的经营管理要特别有特色,不断创新,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的对学校的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改变,重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保证教学产品的开发。提高生源市场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高职院校的资产分类有两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效地经营有形资产使其充分的发挥资产自身的作用,而无形资产的经营最主要的是为学校打造自己特有的品牌,一个高职院校的品牌代表着学校的信誉、知名度,也是学校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品牌的力度是不可小觑的,它虽然不像有形资产那样可以有实在的估算,但是其使用价值是不可以忽略的。学校资本包括学校的产权以及人力资本。高职院校对其经营要发挥其管理手段,充分把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起来,使其在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作用,把学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全力培养人才。 (三)实行开放办学的管理思想 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内容一般都是规定好的:首先要面向社会,高校之间都是联系社会经济相互合作的,这样才能使其发展不落后于人。开放办学是将社会的一些积极有利的东西吸纳到学校中,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从而使教学更加有优势,能够培养更多更加能和社会接轨的人才。开放办学要保证学校之间的合作是稳定的、长期的,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健康长久的发展。开放办学不仅是国内学校之间的合作,还要联系国际,吸取国际上的成功的教学案例、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努力发展自身的管理。这是学校能够在社会大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生存的必要法则。其次,高职院校的发展要着眼于未来,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很多教育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时刻与社会接轨。很多的专科院校的学生对获得本科学历,或者是更进一步的深造还是非常期望的,但是专科升本科是唯一面向专科学生的捷径,而有许多院校连这一捷径都不具备。如果专科院校自己能够设置本科专业,这对许多专科学生来说是一大福利,将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增加社会的就业率。 二、管理组织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组织管理的具体实施是依靠组织机构的,所以,要实现高职院校的管理的创新就也要保证组织机构的创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变成各个组织的培养目标,分步实现。一般的组织管理包括以下几种结构:扁平式组织结构管理、决策层次组织结构管理、执行层次组织结构管理。 三、管理文化的创新 管理观念是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核心宗旨,管理组织是其管理创新实施的载体,但是具体内容的实施关键还是管理文化的创新。这里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等。高职院校要保证各个文化的创新,为校园创造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创建先进的制度管理文化;保持其精神文化的积极、有个性。这些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保证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坚持其发展地位的重要砝码。不进步就是退步,这是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中任何一个领域都适用的。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个组织要想更好的发展就不能不创新,而创新是没有终止的。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其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组织的创新和管理文化的创新,争取不断的进步,能够更加长久、稳定的发展。 教学管理论文:试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条件下高职教学管理存在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健全、选课资源不足、基础设施不足、现行学制缺乏弹性、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灵活多样的选课机制;学制安排上应突出弹性和灵活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竞争与激励机制;完善考试制度和学业评价机制。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 弹性学制 高职教学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因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日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的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都没有随着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而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转专业、休学等诸多方面尚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便有些高职院校制定了一些教学管理文件,但也没有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2.基础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教学的要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师比逐年上升,学校教学资源供给不足与学生人数增长过快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活动不再是在固定的院系、班级进行,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再局限于每周一至周五的时间段,一周七天都可以安排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有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网络设施等硬件资源作保障,而且还要优化教学硬件设施结构,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以缓解各种学习场地不足和设备使用的严重冲突等矛盾。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学校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却相对缓慢,难以满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教学的要求。 3.选课资源不足,且缺乏科学的指导 首先,从美国学分制的发展轨迹来看,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前提,学分制是选课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实施学分制就要提供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哈佛大学仅一个文学院就开设了30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麻省理工学院也有80%左右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选修资源明显不足的问题,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其次,选课制在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判断标准,并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往往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喜好来选择课程,对课程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有的学生避重就轻、趋易避难,有的则是选修管理不严的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有的学生在选课时出现了过分职业化的倾向,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这样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严重背离了学分制设立的初衷。 4.现行学制缺乏弹性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条件下,学生毕业的标准是修满本专业规定的总学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录取、学籍的管理以及毕业证书发放等诸多方面都受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国家教育部的直接控制,致使高职院校的学制安排缺乏应有的弹性。笔者了解到,目前推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几乎都把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平均分配在各学年或学期之内,学生只能在这样一个指定的基本框架内进行“必修”或者“选修”,其结果是学生几乎每学期或每学年都会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同时,因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发放工作尚未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进行有效接轨,使少数特别优秀学生即使提前修满学分也不能及时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也因住宿、学籍管理等教育成本问题无法继续留在学校,学校规定全部学生(包括领取结业证的学生)要在统一时间离校,学生可依据个人具体情况回校参加补修或重修考试等,经考试合格者方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5.师资力量不足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首先,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要求减少必修课学时,而且相对要增加基础课、选修课的比例。这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才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对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和研究,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开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的、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导致学校开设的某些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形成鼓励教师多开选修课的机制,个别学校甚至还规定专任教师必须上够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后才允许其开设选修课。 二、解决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学分制的实施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必须增加设备经费投入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其次,要完善诸如《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实施细则》《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重修、选课管理办法》《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等相关教学运行管理文件,使学分制的实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建立健全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 我国从2002年开始在高校实行导师制,2009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要完善学分制和导师制。目前的情况是,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对学生的监控和指导的作用。因此,应建立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配套的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在指导选课、教书育人等方面的作用。首先,要严格选拔一批思想觉悟高、学术水平高、富有爱心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导师必须在课程选择、课程学习乃至生活辅导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或帮助。其次,在考核导师时,应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和导师互评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考评优秀的导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灵活多样的选课机制 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学校要提供充足的课程以便于学生进行选择。因此,各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遵循“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指导思想,构建目标明确、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逐步扩大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做到“必修课少而精、选修课多而新”。同时,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师资培养、培训的力度,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多开课程、开好课程,并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应进一步压缩理论课的课内总学时,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环节,鼓励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多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 4.学制安排上应突出弹性和灵活性 弹性学制是指弹性的修业年限。弹性学制的建立应从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出发,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人才培养的灵活性。目前,我国实行弹性学制的高职院校修业年限一般规定为2~5年。为了把弹性学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应允许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提前毕业,同时应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延长学习年限,即学生因个人或工作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坚持正常学习的经本人申请和学籍管理部门同意并办理手续后,可以暂停学业。暂停学业的学生在具备正常学习条件后,在允许的复学期限内,经学校相关部门同意并办理手续后可以复学。学校还应该允许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灵活选择或更改自己的专业领域,只要完成专业方向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就可以毕业。此外,学校应实行双学位制或者主辅修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规格和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求。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竞争与激励的机制 学校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引进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充实师资队伍;同时,还应加强院校之间的协作,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以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走专兼结合的道路,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或科研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应改革现有的人事分配制度,如可以制定一系列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的激励政策,也可以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等。此外,对开设同类选修课的教师可实行挂牌上课,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和课程,以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 6.完善考试制度和学业评价机制 首先,应建立严格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学业预警机制。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都应参加考核,考核分考试与考查两种,考核及格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所有的课程考核都实行教考分离,必修课程要建立符合要求的试题库,以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其次,应实施学业评价绩点制,建立学习竞争机制。为此我们可借鉴美国大学的绩点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分为A、B、C、D、E五个等级,并对应相应的绩点,通过绩点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学生的绩点成绩决定了学生能否拿到学分,是否能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学位证书以及能否有资格被保送升入高一层次学校继续学习等。 最后,要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目前,我国的学分互认主要集中在同一地区的高校之间。鉴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的现状,我们应尽快建立一套可以量化和通用的学分互任体系,打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的壁垒,实施学分互认制度,并在适当的时机与国外高校建立学分转换系统。 教学管理论文:浅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自主权与日常教学管理的平衡性 【摘要】在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被赋予了较多的专业自主权,但日常教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沿袭了传统的方法,这就使得教师专业自主权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之间无法维持平衡,分析产生不平衡性的原因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日常教学管理 专业自主权 平衡性 教师专业自主权指教师在遵守专业伦理的规范内,依其专业知能,对其教学、学校或组织的决策与任务,享有专业判断及自由执行,不受外界干预的权利。简单一些,教师专业自主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拥有的自由、自主的权利。目前,教师专业自主权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既有从法律、文化等不同的方面来解读教师专业自主权,也有的从教师专业自主权缺失的现状以及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现等问题方面来着手从事此问题的研究。 虽然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教师专业自主权,但大多是着眼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就单某一类型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研究,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自主权研究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自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开始,大部分高职院校通过调研,都逐渐明确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但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缺陷,这就使得大部分高职院校着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所谓基于工作过程,是指在日常授课中,引入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案例甚至将实际的工作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强化技能。基于工作过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将自身的经验、技能甚至实际的工作项目带入课堂。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项目,这一改革,既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技能,也给予了教师极大的专业自主权。 本文将探讨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与日常教学管理的平衡性问题。 1 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平衡性现状分析 就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式而言,日常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教务处的日常教学检查,二是学校组织督导进行听课,三是每学期集中检查教师的教案等相关内容。这些常规的教学管理方式对课程形式方面的监督检查,日常教学秩序的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将实际的项目引入课堂,允许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而言,给予了教师较大的专业自主权,但在也与常规的日常教学管理产生了矛盾,具体表现在: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将课程项目引入课堂,而完成每一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不同,这与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求按规定的课表时间上课产生了冲突。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这就使得教师同一次课程可能变化两个甚至以上的上课地点,这也与日常教学管理中的要求相矛盾。 矛盾的出现使得两方的平衡性无法维持,分析矛盾出现的原因,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得双方达成新的平衡,既有利于叫师专业自主权的提升,也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探索新的途径。 2 造成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相矛盾的原因 造成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相矛盾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包括: (1)日常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不够彻底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一直以来都有一些定式,例如一天几节课,一节课多长时间,学生上课要求都是统一规定的。但是,专业不同,项目的内容,完成项目的时间会有所差距,传统的课程统一安排,相同的授课形式无法同时满足所有专业的需求。 (2)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被更多的应用,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大力推行,新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是传统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一方面是日益变革的教育教学方法,传统与变革的碰撞,势必要激起进步的火花。 即使日常教学管理与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矛盾,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潮流的,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故而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势在必行,给予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有利于教师更加灵活的设计教学项目,进一步向“基于工作过程”这一目标靠近,所以进步以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这一改革的方向不能改变。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味的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放任自流,不加任何限制的话,则势必会使一部分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忽视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出现。 基于上述各种理由,要保证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当的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达成双方新的平衡,就必须两者都要兼顾。 3 平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建议 要在保证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当的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使得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具体做法,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给予教师适度的专业自主权,例如日常教学管理中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一节课有固定时长的做法,在课堂时间的把握方面允许教师自己定义时间长度,既能保证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最大限度的考虑如何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作为出发点,又能保证日常教学管理的延续性。 (2)日常教学管理方面,适当调整日常教学管理方式,引入弹性课表,要求教师提前数周制定好相应授课计划,想教学管理部门备案,由相关管理方根据授课计划安排上课时间、地点,这样就能保证教学管理部门对与日常教学秩序的监控。使得日常教学管理的方向向保证教师真正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教学转变。 教学管理论文:教学秘书在高职教学管理与实施中的作用探究 1前言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职业性人才为主,是我国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任务,要想保证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都能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做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途径。教学秘书是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基层岗位,是教务部门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随着高职院校全面建设教学管理高质量之际,教学管理重心正向基层岗位转移,我们必须要做好教学秘书工作,为高职院校有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秘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2.1教学秘书协调全部教学任务顺利进行 教学任务中包含很多环节,并不是看似那么简单,任何教学环节出现遗漏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而教学秘书的任务就是协调好所有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教学秘书应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向上一级领导反映,并给出自己的想法,主动为领导解决问题出谋划策,还要将领导的决策逐级传递给各个部门,如果教师或同学有意见还要及时呈报给上级领导,确保教学管理部门能详细掌握教学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进而将问题圆满解决。 2.2教学秘书帮助主管领导做出科学决策 教学秘书工作在高职教学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学秘书要根据教学规范,严格制定学校关于教学程序的规章制度,落实学校教务部门的各项教学任务,并要在其中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此外,要善于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为教学主管领导制定出各项教学任务、教学规范、教学措施等,还要辅助领导将所有的教学任务落实,确保领导在做某个决策时能有据可依。 2.3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推动者 教学质量是院校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础保障,被认为是学校的生命。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日常的细节工作密切相关,而教学秘书主要的职责就是做好日常工作,例如统计报表、数据整理、材料编写、资料存档、教学计划、科研立项等。同时定期检查教学情况,组织教学培训,传播最新的教学理念,帮助主管领导做好教学质量评估,从而实现高质量教学的目标。 2.4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服务作用 教学秘书主要任务就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它在教学管理中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要将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将情况如实的反映给相关部门,真正将服务落实到教学管理中,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加强教学秘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策略 3.1学校应该给予教学秘书工作高度重视 首先,学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确定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关键地位,赋予教学秘书更大的权利,保证教学秘书工作不受干涉。其次,教学秘书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确保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能,具备独立的处理问题能力,能协调好各部门关系的能力。最后,学校应该从学生中发现有秘书工作能力的学生,让他们辅助学校教学秘书开展工作,这样不但有利于减轻教学秘书工作压力,还能全面掌握学生内部情况。 3.2强化教学秘书思想素质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应该对教学秘书人员展开定期的思想素质教育培训,让他们清晰的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平时教学中不会懒散,能够将全部的经历都投入到高职教育管理中,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3.3调动教学秘书工作热情 教学秘书所做的工作是教学管理中基础的工作,所以各级领导要关心教学秘书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给他们足够的关怀,并对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可适当的进行物质奖励与精奖励,充分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让教学秘书工作者都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4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教学秘书工作质量决定了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因其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基础性,所以要按照高职院校管理的规范做好教学秘书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资源合理配置,保证高职院校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教学管理论文:关于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且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个高校也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特别是管理体制的创新,而且实践教学也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要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也要有计划的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就是要围绕着这些基本目来进行各种教学活动,这是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和技术性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学校也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要不断的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就要通过创新研究来推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与进步。 1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人才培养的策略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学校的教学策略也要随之调整。实践教学已成为各大高校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环节,就目前的教学策略,其实施的效果仍不明显,人才培养策略仍然不够完善。高校应该明确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践教学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来掌握教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真正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实践经验,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学校在实施教学实践的策略都出于同一较教学目的,其出发点是好的,但策略实施的结果与现实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实践教学体制缺乏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不利于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2)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仍不完善。对于不同的高校,其有着不同的专业,根据具体的情况有着不同教学方式,因此,各个高校所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各不相同的,以致在各个高校中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还尚未形成,且管理体制和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见,由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会受到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实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应该结合不同的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但目前教学情况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随着社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的培养仍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另一面,由于学校要与企业要联合举办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在实际中,由于教学经费投入较少,加之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不够密切,使得实践教学活动不能发挥其自身的有效性。 (3)在各个高校中,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但在实际中,师资队伍在各个高校中确比较匮乏。高校中缺少优秀的师资队伍,以致难以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来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但往往高校确缺乏这样的师资队伍,忽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2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实践 针对实践教学的诸多问题,各个高校应该结合国内外实践教学发展趋势,将国外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式吸取过来,并对其进行创新,从而不断的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1)各个高校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的教学成果来吸取科学的管理经验。我们应该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参照国外的实践教学经验,创新管理体制,且不可以照搬照套,要取之精华,将国外的管理经验为我们所用。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根据我国的实际教学环境来创新具有我国特色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并不是要脱离我国的实际教学环境,而是要以新的角度来思考实践教学的问题,在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道路上要结合国家的不同文化、不同教育环境,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3)高校的实践教学要有重点的教学内容,并配套相应的运行机制。高校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其重点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要结合这一目标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例如,在高校中,可以设置实践教学部,主要是管理实践教学的活动,这个部门是独立的,并有直属领导来进行集中管理。对于实践教学部来讲,其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建设实践基地,包括实验实训室、企业实习单位等。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设备,这要根据专业的特点而设置。实践教学部还应该与企业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学生能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活动。 (4)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实践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科学的指导,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加大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力度,优化教师结构,明确实践教师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确保其有效的完成实践教学的各项教学任务。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管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仍需要创新和改革,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就要不断的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教学管理论文: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 一、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 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管理学者们顺应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式。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理性的、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来下定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二、实现教学“制度化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是明确的,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工作目标是各有差异的。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各院系的专业特色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各院系必须切实实施学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积极协调教学目标实施中的问题。(二)建立“依制管班”的教学机制 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是组成学校这个有机体的不可缺少的细胞。学校的各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即使是举行全校学生参加的集会或大型活动,也要通过各班做好大量的组织工作。因而,能否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人和培养人这一宏伟工程的质量。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可以通过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达到共同管理、共同转化学生思想、促使学生进步的目的,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四)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 教职工取得的成就与奖励紧密挂钩,把目标考核和目标激励和总结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各级评价指标的制定必须要根据教育统计学原理和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各级评价指标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各级评价指标必须相互独立又互为一体。首先在制订考评内容和标准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考评结果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高校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促使教学管理者牢固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促使他们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教学管理论文:学分制下的农林专业教学管理研究 学分制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适应不同学生呈现出个性化的弹性教学计划,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进程和成效的单位,选课制是实施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分制的灵魂所在,离开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学分制在中国几经变迁,如今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点。然而,学分制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校内校外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我校农林专业学分制管理为例,探讨农林专业学分制目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管理难点 (一)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不健全。 学分制对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分制要求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管理,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林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直线上升,而我校在学籍管理制度、选课管理制度、考试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不完备,目前缺乏一套完全学分制的管理系统来对其日常教学秩序和规范进行管理,这些问题导致我校学分制管理系统混乱。 (二)观念阻滞。 由于我院长期实行学年制,上至决策层、教学管理层,下至教师、学生,在人才培养、教育价值、效益竞争等诸多观念上,都已形成了学年制的思维定式,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实践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均习惯于学年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教学上目前还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只是一味地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被动上课被动接受,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这样使教育对人才的要求相脱节,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同学生能力、自身的需求、社会的需要还缺少有机的联系。 (三)学生数量增多与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学分制的实施是以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前提条件的,目前我校由于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如课程体系不完善、课源不足、选修课质量不高、师资水平偏低、教学计划弹性不够等,根本没有能力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选课制。一是课程资源少,二是选课的自由度不大。只是将原来某一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再开设有限数量的任选课供学生去选择,因而学分制往往给人一种仅仅是“对学年制进行修补”的感觉。 (四)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矛盾。 学分制的核心就是弹性学制,我校农林专业受原有的学年制影响,目前使用固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对行政班级进行统一的教学,学生无法自主学习,使弹性学制的整体优势发挥不出来。体现不出学分制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精神。 (五)学生选课盲目,选课不符合自己的兴趣。 学生在系限选和校任选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积极合理地选择课程。由于很多学生对专业课程缺乏了解,所在学科教师指导、宣传不够,导致部分学生面对众多的选修课程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选择,盲目随众。 二、完善改进农林专业学分制的措施 推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许多院校学分制起步晚,其全面实施势必会引起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着重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加强宣传,树立正确的学分制观念。 推行学分制的首要前提是破旧立新和转变观念,现阶段做好学分制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学生、管理者树立学分制的观念,为全面推行学分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加大基金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实施学分制管理,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是保障。首先,设立充足硬件条件满足多专业、公共性、流动性的选课制需要;其次,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保证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成绩录入、评教等网上交流平台的畅通及运行管理的高效率。 (三)构筑学分制动态教学计划体系,完善选课制。 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体现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系(院)的教学计划制订要围绕学分制运行模式制定。首先,要千方百计多开设选修课;其次,要科学地设计必修课和选修课;最后,要完善选课方式。 (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分制的施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师资短缺,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和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重偏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现象。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求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理论和知识,而且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从而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 (五)加大教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学分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队伍既要懂得教育和管理科学,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明确管理职责的同时,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六)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学分制对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课堂管理制度是顺利推行学分制的基础。为此首先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加强课堂考勤制度,提高督导监察力度,杜绝学分制学生旷课时有发生现象,从教师、学生和督导三方面加强管理,互相监督。 (七)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撑条件。 随着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全面实施,必须制定和完善与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相配套的有关实施办法、选修课管理办法、本科生导师制暂行条例等规章制度。实行学分制后,由于选修课的大量增加,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和缴费模式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它需要全校各部门如后勤服务、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及图书馆等的通力协作,这势必引起学校管理体制一系列的变革。因此,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学分制实施的各项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平稳运行。 三、结语 实施学分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要确保农林专业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首先要认识到实现学分制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林专业技术人才。 教学管理论文:浅探普通高校教学管理若干问题 摘要:在分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并针对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善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高效有序的进行。 关键词:普通高校 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摒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目前情况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矛盾是质的发展跟不上量的扩张,致使本科教学管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在短时期内扭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高校在本科教学管理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同时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结果导致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内容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上述问题,应当说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将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有深刻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进行。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教学单位专职教学管理者只是起到一个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作用。其实,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也是育人。 3.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投入基础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积极增添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但多数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增加,而用于质量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另外,许多学校尚未建立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所提供的实时信息。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只重视对“教”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强调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能够经常性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并鼓励教师搞科研;然而,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则一直比较注重统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造成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很多学校忽略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学生迟到、缺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低,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 。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以提高教学管理为根本宗旨,笔者建议如下: 1.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备责任感、紧迫感,不断进行研究,提高对教学质量保障理论的认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2.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明确目的 高校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责任重大。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能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制定和改善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测性以及可持续性与创造性等原则。其中包括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控制系统等。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树立高质量服务意识,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地和优化和整合。所以,首先应经常性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交流活动,研讨教学管理改革趋势,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改革;其次,应通过适当的竞争。激发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要健全竞争上岗机制,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舞台和发展机会,通过竞争体现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素质;另外,建立一个符合校情的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使学校管理层利用该系统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使统计、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可以辅助决策。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学并重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多限于传授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科技、多元文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的关注其社会性、先进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以此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追求形式、手段的翻新,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培养和养成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必要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只有创新观念,才能跨越教学管理创新上的障碍,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形成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学管理能建立新的管理平台,为各种时空、不同模式教学量化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的网络化、全球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对学科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紧跟现代化进程,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必须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管理,加快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需要教学管理的创新来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决定着能否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实践证明,只有狠抓教学管理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教学管理论文:探析目标管理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管理 目标管理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中,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常规又重要的工作。目前,各高校已形成了规范且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更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实效,本文提出在教学管理中使用目标管理方法,建立可修改的目标体系,使教学质量有一个更科学的量化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与提高,达到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 目前,高等学校正处于重要的变革时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改革的方向。为适应这一改革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改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各种有效途径,其中实现目标管理是极为有效的一个环节。 1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大多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特别是在宏观管理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其应用于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较少,我们有必要去探讨。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将一个部门的目的和任务转化为目标,并以此为中心,建立目标系统。目标是由部门员工共同参与制定的具体、可行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它把总目标层层分解,在实现各层次目标时,控制行为过程并进行自我控制,同时激发有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工作目标。目标管理是评价效果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应用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教学成果为重点,自上而下地建立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中的目标,都是要经过垂直的沟通,横向的协调,做到整和一致,且围绕总体目标。 (2)对管理的过程倾斜于宏观管理,宏观管理的核心是不断的研究和调整政策,以及及时进行检查监督,以便更充分的激发部门中个人的作用。 (3)制定考核目标管理成果的准则。有了准则才能鉴定管理目标实施的过程,也就是说应使管理目标为可鉴定的目标。 (4)目标管理中明确制定了达到目标的时间和目的。这就要求每个管理者要围绕着目标,集中精力去实现目标。 2目标管理的过程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目标的确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和成果的鉴定。 2.1目标的确定 (1)制定目标的原则。 目标的制定是目标管理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形成各个管理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下层目标是实行上层目标的手段,上层目标是下层目标的成果。 ② 可行性的目标。制定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如果目标不可行就无法实现目标。 ③ 可鉴定的目标。目标是否达到要有鉴定的标准。这就要求有定量的方法,对于难以量化的问题,可用间接量化方法。 (2)建立目标体系。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专业人才。必须建立教学工作的目标体系。教学工作的目标体系,可按纵向、横向和整体划分,均可建立不同的目标体系。 2.2 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优化地实施目标,因此必须激发各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实现目标而献计献策。最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政策政策的实施与目标的实现应是一致的,二者不能分离。一旦出现不可预知的新问题就要紧跟时代的变化,随时调整。而且政策应是开放的,有奖有惩,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检查监督检查监督的目的是进一步使管理工作向目标方向推进,因此一个明确的可鉴定的目标,就是我们进行检查监督的最终目的。 (3)完善机构目标管理要求机构是封闭式的,有独立的监督、反馈机构,既报喜也报优,保证目标管理的顺利实施。, 2.3 成果的鉴定 根据预先拟订的鉴定目标成果的标准,对所要达到的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1)确定目标标准的原则。 教学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工作,与物质生产不同,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确定的一面;但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客观存在的,总可以逐步的探索出比较科学的目标标准。只要我们思想方法正确,不去过分地追求目标标准的完美性,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确定目标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推动性原则。确定教学工作的目标标准,一般来说,既要着重考虑目标的最后成果,又要注意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可以有所侧重。无论侧重哪一方,其目的都有一个,就是推动教学工作的进程。 ② 可行性原则。确定目标标准不是越精越细越好,只是追求它的完美性,反而会弄巧成拙,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利的因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关注主要工作,忽略次要工作的评价,这对激活教学工作和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有益的,同时简单明了,便于实施,受到实现目标管理者的认可。 ③ 可比性原则。有比较才有鉴别,确定目标标准也要遵循这条原则。主要是善于从繁杂的事物中抽出共性的一部分, 以便在时间、横向、纵向上都能加以比较。 ④ 量化性原则。确定目标标准要有可量化性,即对能量化的工作一定要量化,对不能量化的工作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两种方法,先定性,后定量。 (2)评价成果的分析。 对教学成果的分析,既要认真,又要灵活。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 达到满意程度即可。对成果的评价,当然是希望达到目标标准的理想效果,但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因为确定目标和实施目标必定要受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工作的过程中,完全做到一点不偏离目标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对达到目标标准程度的要求要符合实际情况,达到目标标准的满意程度即可。 ② 多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是单一的目标,对其成果的评价比较容易,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如果是两个以上的目标,那么评价其成果就困难了。因此,既要对每个目标达到的目标标准程度做出逐一的分析,又要做全面的综合分析,后者更为重要,并以此结果作出最后的评价。 3 结束语 总之,实现目标管理并非一般常规的管理方法,它是一般管理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教学管理论文: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工作 摘要:本校作为省级标准化高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抓制度,促管理;抓常规,促提高;抓活动,促教研;抓素质,促发展”的“四抓四促”工作,走出了一条“管理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办学之路。本文就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所做的实践与探索予以总结,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教师素质 一、抓制度、促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教学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各种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和谐顺利进行,就集中表现在是否建立起正常的稳定、协调、有活力和系统的教学秩序。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我们按照教学规律,结合学校特点,依据可行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上、适应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制定了《常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质量检测考试管理条例》《学生作业批阅、单元检测情况检查实施方案》《教科研奖励条例》《集体备课实施方案》《教师职员聘任方案》《课堂教学常规管理规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各种教学质量奖励方案,以及教务处主要职责和教务工作岗位职责以及30余种部室管理制度。这些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检查有尺度,评比有标准,为学校教学管理步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抓常规、促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常规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主要环节,常规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学校兴衰的大问题。我们认为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必须抓严、抓实、抓细、抓精,坚持始终。为此,我们建设立了“四大教学管理体系” 1.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教学常规主要有“教”的常规,“学”的常规和“管”的常规三大部分组成。我们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据《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和《学生学习常规》明确提出了教师教学常规的“九认真”和学生学习常规的“八认真”。为了保证“教”与“学”这两个“九认真”“八认真”落在实处,收到实效,我们又提出了常规督导评估,即“管”的“五认真”,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称之为“985认真”。教师教学的“九认真”中的“八认真”大致对应学生学习的八认真,一方面教师直接对学生施教,学生直接受教,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又通过“管”这一中介对学生的学施加影响。而学生学习的结果乃至过程同样要反馈给教师。作为“管”,一方面是既教又管学,另一方面又在教与学两者之间增加了一个新的反馈调节的环节和渠道,能保证教与学的良好实施,更能保证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 教学常规管理我们注重了一个“实”字,“实”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落实”,这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就是“实效”。制度再多、再全,不落实等于零,只有把健全的规章制度,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个环节中,通过抓严、抓细、抓精、抓实,坚持始终,才能收到最后的实效。终结管理是目标,过程管理是保证。我们在注重终结管理是目标首先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在制度的具体落实和抓教师计划的制定、备课环节、自习辅导、作业布置收缴与评阅、复习检测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环节上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2.课堂教学评估体系 建立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学校成立评估小组,对全校所有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进行不打招呼的评估量化,对于哪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问题较多,满意率不高的教师,评估小组多次进入课堂进行评估,评估量化的结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和年度教师职务考核,并作为教师评优评模和教师聘用、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每学期还召开两次各班学生代表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学生参加的评教调查,将评教情况通报给全体教师,并将学生评教满意率与绩效工资、年度考核挂钩,促进教师积极改进教学。 3.教学评价体系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我们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制定了《石泉中学高考奖励方案》、《石泉中学非毕业班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全校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在学校最辛苦的是教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是最光荣的,地位最高的是教师,收入高的是教师(相对于行管人员),职称高的是教师,荣誉高的是教师。 4.教师全员聘任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我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了校内教师全员聘任制。聘任程序为:领导小组聘任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提出班主任选聘建议;班主任在教务处指导下选聘任课教师;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处室主任提出所负责部门的教学辅导人员和行政人员选聘方案,报聘任领导小组决定。制定了严格的教师的聘任办法和落聘人员安置办法。 通过近几年内部全员聘任制的实施,教师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各班形成了班主任为中心,全体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抓活动、促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管理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根本措施。为此我们制定了《关于强化科研管理的有关措施》,建立了科研管理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推动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1.坚持求实、求新原则,立足校本研究。所谓“实”,一是研究课题务实;二是研究过程务实。所谓“新”,一是课题应有时代感;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因素,研究总结,反映出新时期的经验;三是研究的角度新,思路有新意,能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本学科中的研究课题。 2.大力开展高中新课改革专题的研究。各教研组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广泛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了起来。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定期邀请一些省、市专家和我校教有所长的教师作高考复习、课程改革、课改与教师成长、《论语》解读等方面的讲座。每学期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高考复习研讨会,派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考察学习。 4.开展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研教改论文,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将优秀论文续集出版《石泉中学教师教研教改经验论文集》,并将优秀论文推荐给省市报刊杂志发表。目前已有100余篇优秀论文在省、市、县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四、抓素质,促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我们围绕优化教师管理,着重抓了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1.实施内功锤炼工程。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着重从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科专业素质,综合文化修养等方面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抓好五项校本培训,即:教师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培训。实现“教师与课改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同成才”的目标 2.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实施了“四抓工作”。即抓老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抓中年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抓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抓优秀教师的招聘培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素质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被授予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康市实验电教先进学校;安康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学校连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先进单位”。 教学管理论文:浅析实现税务系统培训教学管理专业化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税务系统 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专业化 论文摘要:推进税务系统教育培训工作,是落实人才强国计谋、实现人才兴税的主要内容。全力培养高素质的税务队伍,必须把教育培训作为税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必须提高税务系统培训教学管理专业化。 专业化的教学管理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税务系统而言,专业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培训教学管理,是指按照一定的培训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机构,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使用,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安排,以保证良好的培训教学质量的系列活动。 如何优化教学管理工作,在税务系统培训中实现教学管理的专业化?笔者认为,可从强化常规教务管理、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以及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这三方面入手。 一、强化常规教务管理 教务常规管理是税务系统培训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税务系统培训工作有专业化、常态化的特点,因此教务常规管理应由专业的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对于税务系统的培训管理来说,常规教务管理主要包括日常教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以及教材和教学档案管理。 在进行常规教务管理时,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首先,应加强计算机系统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即教学管理专业化的信息化建设。税务系统培训是一项学员人数多、范围广,且培训工作常态化的工作,这就更需要计算机的辅助以提高常规教务管理的科学化。其次,应完善教育事故处理。教育事故是任何培训中都可能面对的突发情况,能否正确处理好教育事故是考验教学管理是否专业化的重要环节。教学事故包括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方面的事故,一般分三个级别:一般教学事故、重大教学事故、严重教学事故。出现教学事故后,应弄清情况,分清责任,及时处理。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区别情节轻重并进行教学事故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教务管理部门。如果教学事故由于培训学校的失误而引发,则应及时向培训学员致歉。 二、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税务系统培训与一般的培训不同,它的培训目的是提高税务干部的业务能力,因此应更注重理论和实际结合。因此税务系统培训教学过程管理中应坚持学员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税务系统培训是职业培训的一种,主要分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等,因此应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必须从编制培训项目授课计划、编写教案、上课等细节实现专业化。 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注重能力,这是税务系统培训的主要指导方针。培训项目的设置要使学员获得全方位成长的理念,以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从而学员可以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投入到各项税收工作中去。因此要将税务干部的能力培育贯串到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实现教育培训由知识教授向能力培养的改变。 其次,要联系具体实践,学以至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税收工作现实,围绕推进依法治税及税收工作重点,更好地为税收事业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选择典型培训案例,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要把税务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学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上,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最后,是完善机制。要税务系统培训教学管理的工作机制,使培训工作更科学规范和富有成效。应发扬税务系统培训的有益经验,借鉴国内外教育培训的先进做法,使税务系统培训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专业化培训设置的培养目标,实施教学质量的控制即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教学计划与课程实施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教学质量管理的措施是要健全各项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规范和对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的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收集、处理和反馈教学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教学质量管理分为教学质量管理和课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税务系统培训教学管理的核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培训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客观规律把好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关,以达到培训的质量要求。课程质量管理是根据培训班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教学的客观规律,统筹安排好课程讲授、习题、实验、实习、调查、考试等教学环节,以达到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应特别注重教学评估工作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学评估工作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宏观调控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把教学评估工作作为税务系统培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要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系,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要求,与教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还应依靠现代科技,提高培训的科技含量,在培训的思惟性、实用性上下功夫,在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上做文章;通过情景模拟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行动学习法、研讨法等现代教育培训方式,实现培训教学的形象化。 四、强化职业道德培养 税务系统教学管理还必须紧密联系税务系统的实际及税收工作重点,通过提高培训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知识过硬、培训教学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可从增强培训教师的全局观、强化教学中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教学中增强对学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考核等手段,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税务系统教育培训的方方面面。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高度发展给税收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税务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税务干部熟练掌握税收业务技能,是应对经济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税务系统干部培训院校应从培养高素质税收专业化队伍的高度出发,明确人才培育方针,确定培训内容,为我国税收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教学管理论文:浅谈教学管理系统在高职院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 运行流程改造 论文摘 要:数据库技术中数据集中管理,任务分散处理的方法符合科学管理的理念。教务管理系统改造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推进了高职院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实践中发现,教学管理工作与系统的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预期的管理目标。因此,如何解决好这类问题是当前各类职业院校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教学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的主要应用 教学管理系统以教学管理的实体模式为设计依据,管理学校日常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教务管理系统的构成,狭定义为计算机软件按照学校实体模式虚拟构建,实现对教学环节的运行管理;教学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1基础资源管理。学校资源管理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硬件设施:校区信息,楼房信息,教学场地信息;第二部分是组织机构:院系、教研室等教学承担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教学管理组织;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相关要素:如专业信息,课程信息库,教师教辅人员信息;这三部分,形成教学管理的基本数据结构和逻辑关系,构成学校组织的基本框架。资源管理模块是教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负责动态监控资源利用的状态,评价资源使用效率。 1.2学生与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系统负责建立和管理学生学籍信息和异动情况。学生学籍数据是教学管理其它模块的基本数据源之一,也是高基报表、高校教育数据平台的数据来源。学籍管理的工作流程是: (1)入学报到和学生学藉建立。把高校招生录取系统的新生数据,直接导入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形成预报到学生信息库。管理系统以录取专业进行预分专业、安排宿舍等工作,形成新生报到的各类表格(包括录取通知书);各系通过管理系统终端进行新生报到注册工作,高效准确地建立起报到新生的学藉信息。 (2)学生档案管理。学生学籍系统动态维护学生基础信息、上传照片、打印学籍卡、考试证、学生证和毕业档案(带照片);统计分析在校在籍学生的情况,上报包括高基报表在内的各类学籍数据。 (3)学籍异动管理。记录学生在学籍有效期内的所有学习活动变动情况,包括专业分流、休学/复学、奖惩、参军、转学、延长学习年限等的具体处理和信息记录。 (4)毕业审核。对照毕业标准设定模版对系统内学生的毕业资格进行审查和确认。 1.3专业与培养方案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的学习项目,作为教学管理的指导性文件,系统对此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系统首先形成课程资源库然后构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自动生成各专业学期教学任务,形成课务安排、考务管理和教材管理等的基础信息。 1.4课务管理。课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下达准确完整的开课任务、提供便利的选课机制和形成灵活多样的课表编排是课务管理的主要目标。 (1)开课管理。管理系统读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生成各专业的学期教学任务。管理人员在构建课程资源库和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进行反复审核,确保课程信息准确无误,达到准确完整下达课程任务的目标;管理系统在课务环节,提供了便利的选课机制,保障了学分制教育制度的实施。 (2)排课管理。管理系统智能排课功能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则(如根据课时隔天错节,一周内均匀安排课时、1、2节避免体育课)进行智能排课,提供辅助停课/调课方案的选择。完美解决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题;系统网站提供查询班级课表,个人课表,周日次节课表、总课表和停课/调课等信息的功能,通过短信方式及时通知到相关人员。 课表系统具备多角度信息查询和分析功能:第一,查看空闲教室、无课学生,提供临时活动的场地和学生信息;第二,分析课表编排质量,如课表均衡性、场地利用率等;第三,统计任课教师情况和工作量的统计;第四,系统输出课表、成绩登记表等各类教学用表。显示出手工作业不能比较的效率和准确率。 (3)实习实训环节的管理。以项目的形式对实习(实训)任务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进行管理。系统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竞赛等的管理,加强了校企业合作项目的过程管理,对学分制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5成绩管理(重修)管理。对学生在校期间各学习项目考核结果的记录与管理。这块工作包括了课程免修、重修处理,等级考试报名及成绩管理。 任课教师通过校园网录入承担课程的学生成绩;系统向学生和教师提供多种成绩查询方式和成绩统计图表,生成各类成绩报表,为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重修、补考和学分清理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1.6考务管理。考务活动为教学运行的重要环节。管理系统根据课务信息进行考务安排,完成考试和试卷两项管理任务。第一,排考。根据课程结束时间决定班级和考试课程、安排监考教师、考试场地时间;自动编排考试安排表,生成各类报表通知到相关人员;考试管理人员能在考试过程中进行考场情况登记和考试情况通报。第二,试卷管理。清楚地记录试题库和试卷库信息,通过智能和辅助方式为课程选择试卷或试题;能按照考试安排按课程生成相应的试卷速印单(自动计算试卷速印份数),按考场打印试卷袋标签、考场学生名册(含照片)、考场记录表等。 1.7教师工作量统计和教学质量评估。第一,根据课程任务和排课记录,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均如实地记录在数据库中,可以按不同的范围和要求进行查询和呈现,准确方便地进行年终教师工作量的统计和结算。其二,通过批量选课功能,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每位学生的信息关联,实现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绩效评价;系统提供了学生、同行、督导、领导等网上评教功能,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 1.8教材管理。教务系统中的教材管理模块,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进销存系统。对教材信息、教材计划、教材采购、教材发放和教材评价的管理,达到教材和款额结算到学生的细化程度。可实现向每个学生提供应领教材、已领教材和对应款额的明细结算单,具有校园网查询功能。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管理系统的功能十分完备,其流程具有优质高效的基本品质。存在的问题是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实践中没有高效地发挥,主要原因有四点:其一,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需要;第二,使用部门没有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功能开发、技术维护、版本升级和应用培训等足够的保障机制,导致系统功能更新缓慢跟不上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需求;第三,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运行流程与教学管理系统不匹配的地方,没有及时进行对接,导致系统作业程序与实际业务流程的背离;第四,教学管理人员不稳定,业务生疏不能充分应用系统功能到实际工作。所以,建立一套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提高高职院教学质量,是当前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针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2.1充分重视管理信息化工作,对管理系统本身要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开发。管理软件是针对教学管理的业务流程开发设计,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完善改进,与实体流程相互磨合,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多层次需要。所以,管理人员要参与系统的开发、扩展和模块设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向软件开发公司提出应用需求,经常性的完善功能,升级版本,使管理系统和实际教学管理工作充分配合。 2.2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加强人员培训。认真做好学校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管理部门必须制订出详细的培训计划;经常性地组织各类人员认真学习软件的操作方法,功能应用范围,如何应用系统完成本职工作等一系列培训并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核;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以确保应用系统的熟练程度。 2.3改进教学管理的作业流程,适应信息系统自动化作业的要求。管理系统作用于教学管理工作,在客观上具有改善优化管理流程和管理组织的作用。管理系统的权限收放自如,依实际需要,可把教学管理工作下放到各二级部门,也能方便地把二级部门的某些功能收摄到一级部门加强统一管理,以适应职业学院管理创新的需要!
销售管理论文:简论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提高销售管理水平 [摘 要]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已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销售业务的政策订立、合同管理、物流管理、收款管理四个环节,对如何通过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来提高销售工作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论述,以供大家研讨。 [关键词]销售;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销售业务不仅是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之一,也是解决企业收入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即: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前提、完善合同管理是基础、科学的物流管理是重点、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1 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的前提 销售政策是一项引导性、激励性销售措施。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销售,给销售带来保障和轻松。所谓保障,就是通过给出一定的条件来激励、约束经销商与销售人员的行为,为完成销售目标服务;所谓轻松,就是充分发挥吸引力,促使客户与销售人员产生内驱力,自动地去完成销售目标,从而给销售带来一些便利与轻松。销售政策包括对内的《销售人员的激励政策》和对外的《经销商激励政策》,在这重点提出的是经销商的激励政策。 (1)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性作用,给货物和货款带来保障,给货款结算带来便利。在结算条款中要引导经销商实行现款现货,同时辅以折扣支持这一措施,会收到显著效果。销售人员不再将主要精力花在追收货款上,而将主要精力花在市场开发与客户管理上面。在赊欠与铺底上要明确规定授权的范围与期限标准,否则将造成应收账款偏大。 (2)折扣也就是厂家给予经销商的销售返利、销售奖赏,是经销商应得的额外劳务费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厂家对经销商的期望提高了,对经销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实施与落实?厂家只有拿出更多的折扣。现在的折扣又分成许多单项折扣,如现款折扣、专营折扣、销售增长折扣、市场秩序折扣等。 ①现款折扣是对结算的保障,按净销售额的百分比给予折扣。这种折扣不仅厂家资金流回笼较快,而且商家利润点增加。 ②销售增长折扣是市场竞争加剧,商品供过于求局面下,每个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市场消费量这个“蛋糕”的扩大速度是有限的,市场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是高速的,只要我们多销售、多生产,我们获得的市场份额就大一些,竞争力就强一些,赚钱会更多一些。这样市场供给量增加,暂时出现供过于求,只有从销售上找出路。 ③专营折扣《市场营销》中介绍市场防御策略有一条是渠道封锁,封锁方法之一就是签订排他性协议,具体就是专营。市场操作中,有许多经销商不愿意专营,理由很简单:风险大,销售受影响,可提供给自己客户选择的产品有限。厂家怎么办?给出专营折扣。专营,就享受该折扣;不专营,就不享受该折扣。同时专营折扣也对培养经销商的忠诚度有很大帮助。 ④市场秩序折扣,由于市场上经常出现倒货、窜货,低价倾销,价格倒挂的事情,厂家又经常查不出结果,造成市场价格混乱,货物流通不正常。只要有一家经销商的货物开始低价销售,马上所有经销商都会低价销售,不仅将损失转嫁给厂家,而且丧失继续进货销售的信心。商家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只有保证价格稳定和合理的价差,经销商才有利可图,厂商合作才会持久。所以专门为此设了一项折扣来引导经销商共同遵守、维护市场秩序。 (3)新产品销售奖励。注重产品开发与产品组合的公司,经常会推出新产品,多给经销商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多给市场提供一些“武器”。但经销商认识不一样,有的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赚钱多;有的不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销量小、有风险,卖力不讨好。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激励!让经销商见利眼开,就可以借经销商之力推销新产品了。 2 合同签订与管理的完善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基础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规范、标准、完整。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销售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经销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 3 科学的物流管理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重点 销售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销售通知单,发货和仓储部门应当对销售通知单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所列项目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销售退回管理,分析退回原因,及时妥善处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制度规定开具销售发票,严禁开具虚假发票。 企业应当在销售与发货环节做好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销售制度,加强销售订单、销售合同协议、销售计划、销售通知单、发货凭证、运货凭证、销售发票、收货回执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销售部门应设置销售台账,及时反映各种商品、劳务等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情况。 4 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关键 (1)收款业务应当以银行转账方式办理,避免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现款;对于商业汇票明确受理范围,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企业应由专人保管应收票据,及时向付款人提示付款。货币资金是企业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目标。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资金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资金回收的安全可靠,防止贪污舞弊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2)企业应当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考核。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催收,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应收账款分类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应收款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程序。严格区分并明确收款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奖励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企业营运资产的周转效率。 (3)企业应当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对全部和部分无法收回的,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 销售环节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争取销售得到发展的同时,建立健全销售与收款及货币资金环节的销售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管理有效途径。通过在各业务环节之间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可以杜绝销售环节的违法行为,提高应收款与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资金健康地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销售管理论文: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 王先生担任销售总经理已经五年了,虽然每年都基本能实现总经理下达的指标,然而一年比一年沉重的压力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每当回想这几年的经历都会感到一丝后怕,每一年的过关都是因为运气:十个促销中有这么三四个成功了,正好找对了客户,有一帮肯拼命的“兄弟”,正好有个好产品,对手犯下的低级错误,多少年老交情的经销商。 王先生开始寻找咨询机构,希望得到以下的帮助: 1.有什么办法使得每年的销售预测更加准确,至少达到80%的准确率吧,这样生产部门、公司的资金运行可以从容一些。 2.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经销商少压库存,而不影响销售量完成,因为他非常清楚,公司的销售完成,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向经销商移库实现的。目前经销商的库存已经达到了二个半月的实际销售量。 3.有什么方法可以重新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因为他的经销商大部分都是和他一起从一个个小作坊做起来的,现在几乎都有房有车,而且这么多年做着同一类产品大家已经没有了从前的激情。 环境 王先生所处的行业是一个竞争刚刚开始白热化的行业,整个行业经过02到03年的发展,整体规模增长了200%,王先生这几年完成销售指标基本上是因为行业的增长所致,当然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也让他们把握住了这种增长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2004年5月随着“入世”承诺期限的临近、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行业的增长势头明显减缓,市场几近饱和。他们的销售渠道己渗透到了乡镇,通过渠道增量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两年中的几次大幅降价已经使企业与商家的利润达到了盈亏临界点。他们正在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种类争取新的商业机会,然而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赢利切入点。 依照现有的方法维持下去,估计一到二年企业还可以正常运作,然而谁也不能保证期间没有意外发生,更何况一二年以后怎么办毕竟也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004年9月。咨询小组,应邀介入并展开全面诊断。 诊断 目前在中国凡是涉及销售方面的实践活动,几乎都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似乎销售是建立在对销售对象的控制上的。不论产品好坏、处于哪个产品生长周期、在什么地点季节销售都采取几乎相同的售卖方式。强调产品的特性、通过对对方心理的揣摩攻克对方的“防线”、达成交易。然而随着采购者商品信息的增加、采购经验的快速提升,原有的方式越来越难以奏效,然而企业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重复原来的售卖方式。也有的企业试图改变这种销售模式,然而苦于找不到适当的方法。于是销售的执行力、销售团队乃至销售商团队的管理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困惑。 销售透视1: 张先生是某大型企业的资深销售代表。他管理着一个省的产品业务,在已经过去的三年里,他的销售业绩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然而从今年6月份开始他的业绩增长开始减缓,到了8月出现了负增长,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了现在。他的经销商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在为了“荣誉”而战了。目前,经销商的库存量普遍达到了2到3个月的销售量,眼看年底将到,年初的销售计划肯定是完不成,然而为了使统计报表不至于太难看、为了经销商们或许还能够拿到少许的年终返利,张先生只有说服经销商们继续为了“荣誉”奋斗。至于库存只有到时候再说了。 这是张先生所在销售团队今年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今年的销售方法出了问题吗?不太可能,因为这是多少年以来被证明很有效的方法。是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吗?也不是,大家同仇敌忾,斗志昂扬。是市场不景气吗?今年行业在增长。不仅仅张先生感到困惑,张先生的领导们也在感到困惑。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用大石头装满了一个大桶,又往里面填进去小石头、沙子、水。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对于一个所谓“满”的桶实际上还有办法让它更满。那么张先生的桶里到底满了吗?如果还有空隙,销售实践中的小石头、沙子、水又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得到呢? 张先生原有的产品售卖理念(销售心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看来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思考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产品售卖活动。 诊断结论1: 如果,原来的工作方法无论怎样变换花样还是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那肯定是人们思考的方向出了问题。就好比一台陷在烂泥里的汽车,猛踩油门只会越陷越深。 咨询小组向所有企业及经销商的销售人员、销售管理人员询问同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销售?询问的对象包括:从事销售一个月的、一年的、五年的、甚至是超过十五年的。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用一句简单的话,归纳他所正在从事的销售工作内容。 咨询小组认为:销售就是为了实现市场交换,而发生在销售者与采购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沟通是指关于交换的信息接受与发送,互动是指为了达成交换双方的共同投入。所以,销售是一系列投资回报的交汇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只有一个目的:获得回报。企业、销售商获得利润,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帮助他解决问题。 所以,当一个销售管理体系无法准确罗列并协调各方面的投资回报关系时,销售活动将会遇到阻碍。 销售透视2: 某合资企业化巨资建立了erp系统,并邀请著名的咨询公司建立了其销售管理体系。经过一年的运行销售工作并没有大的起色,消息灵通人士告诉我们,实际上试行了半年以后就发现有问题,所以基本上还是用老方法在操作,就是所谓的“新瓶装老酒”。所以,业绩嘛还是老样子,倒是企业投进去这么多钱不知何时能收回。 那么,新的系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erp系统强化了各类信息的收集与汇总。然而,分析一直是个问题。客户资料的收集遇到了来自经销商的阻力。销售主管们对此也并不热衷,似乎对销售没有什么实在的帮助,要完成的报表比以前多了很多。 第二,新的销售管理体系强调了计划性与岗位工作评估。管理在条理上确实比以前要清晰很多了,然而在实际的市场竞争面前还是起不到什么作用。严厉的评估确实把很多“懒虫”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但是勤快的人还只能是这些业绩。在大家看来还是促销管用,至少帮助完成一两个月的任务问题不大,或者请几个“陈安之”之类的老师给大家激励一下,临时学几招搞定客户的高招。 erp、计划管理、绩效考评都是在所有发达国家被认为很有效的销售管理手段,为什么到了中国大陆上就遭遇执行上的问题呢? 原因只有一个:管理体系与市场相连接的一端缺乏具体任务的设计;缺乏市场竞争中人员动作的规划。而导致这种缺失的恰恰就是管理理念的错误;对关键市场竞争信息的漠视。 诊断结论2:销售与市场竞争的最后一环没有真正进入管理的“视野”,当“运气”一旦消失,销售对于企业的投资回报来说也就变得不那么可以琢磨了。 建议: 在销售管理中引入管理会计手段。理由:管理会计使销售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更加清晰有序 管理成本起源于泰勒的原理理论,在欧美经济发达地区到了上个世纪80年进入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期。主要用以解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成本变动因素。我国80年代中期刚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应用于生产环节,销售与营销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与应用。 然而,一些著名跨国企业在国内的公司90年代中后期已经要求他的员工运用一些管理会计工具计算他们的工作绩效。例如:不凡帝公司1998年开始要求其区域经理测算区域的量利平衡关系,麦当劳要求他们的第二付理以上每家店当日乃至当月的本,量,利关系。以此规范一线管理员工的作业状况。 咨询小组认为:管理会计着重研究的成本问题正是企业、经销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产生交易机会的主要因素,很快大家达成如下共识: 管理会计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理清各种与销售绩效相关的因素: 一、管理会计可以帮助把握未来的销售机会 无论是快速消费品还是耐用消费品,任何一次销售过程的结束,都是意味着一次销售机会的丧失。因为竞争的剧烈无法保证消费者下此还会继续购买你的产品,或新的消费者有可能尝试你的产品。而销售者面对顾客成交的最后一刹那都是一种感性的行为的表现,很难有第二次的重复。而且,就是这种感觉属于个人智慧与才干的体现,无法在整个销售团队中进行储存与推广,最终无法纳入销售管理的具体环节。管理在销售的最后环节进入了盲区。 然而,通过对销售情景的研究我们发现:未来的销售机会并不取决于你曾经销售了多少,而是取决于曾经让你成交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影响你成交的因素你是否可以消除。在所有因素的分析中你有可能面临几百甚至上千个不同的因素,如果不运用专门的手段,你将无法得出你所要的结论。管理会计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 我们发现消费者参与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价值,价值是由他们未来可以获得的好处和为之而付出的成本两个方面组成的。成本就是消费者的投资,而好处就是他的回报。管理会计就是从消费者每次交易的投资与回报着手研究未来销售机会的。 举例:某个消费者花了五千元购买了一台摩托车,他的成本除了这五千元之外可能还包括:选购花费的人力、时间、精力、交通成本;购车后的上牌、车辆税成本。未来使用过程中的燃油、修理、维护成本;因为款式老化而支付的情感成本;其他不可预计成本。他的好处包括:因此省下的交通费成本;便利而节约的时间成本;车辆的独特品质而减少的维护、修理成本;节约的体力可从事其他更多的事情而得到好处;因为有吸引力的款式而带来的社交机会;因为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而赢得更多的生意一会等等。管理会计系统将对此一一罗列并于竞争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可以提高消费者获得价值的地方,而对未来销售机会进行预测,而销售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管理会计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进行具体销售任务设计 对未来的预测已经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对目标的把握。管理会计还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制定可执行的计划体系。大家知道计划就是围绕目标的一系列任务和行为的设计。而现在很多销售计划变成“滑稽”的根本原因在没有为执行者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而管理会计则可以从四个方面帮助管理者设计任务。 1.销售员的任务是否有利于减少交易对象的成本而有不会增加我方的成本; 2.销售员的任务是否可能减少我方的成本,而不减少其作业量; 3.从销售员的角度来看,任务的完成是否有利于他个人的投资回报绩效,以此作为个人激励政策的制定依据; 4.任务所产生的交易双方的成本是否使大家都得到好处。 明确了这四个方面,具体的销售任务就非常直观了。 三、管理会计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进行销售现场动作的规划 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销售员销售现场的动作(行为)直接决定交易的成败,所以,企业都制定了专门的操作手册,然而这些操作手册大多局限于产品知识介绍、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纪律、考核目标及方法等无法与实际的相关联的内容。而管理会计也将从四个方面帮助销售管理者规范销售员的现场动作: 1.销售员的什么现场动作,有利于表达出降低对方成本的意愿。(而被对方容易接受) 2.销售员的什么现场动作有利于减少动作成本(主要指时间成本)而提高销售员单位时间的工资绩效。(不凡帝经过分析要求直销员拜访每个小店的时间不超过4分52秒,并制定动作规范通过训练强化,从而提高每个直销员每天的拜访效率)。 3.销售员的哪些动作有利于绩效提高,将列入考评的范畴,以此建立现场激励制度。 4.不利于交易双方成本降低的现场动作将被清除。 建议思路:管理会计的参与使得销售管理的每个环节紧紧围绕参与交易各方的投资回报进展状况,从而将销售管理落到实处。以此为基础可以解决王先生最初提出的三个问题。 思路梳理 既然管理会计有这么大的作用,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观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 一、计划经济对经营组织的影响依然存在。 计划经济最大的交易特点就是配给,所以会计的主要职能就是登帐、核销。不具备对销售过程管理的职能,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成功都是在非完全竞争的状况下取得的。因为占国民经济主要地位的很多行业在这两年中才刚刚迈开市场化的步伐,所以国家主流经济没有管理会计发展的空间与紧迫感。 二、中国企业对市场化竞争刚刚从认知开始转入实践 从1999年开始的市场营销热,中国人开始传诵“需求”这个新华词典中早已存在的词语。中国的企业主们似乎在一夜之间把握了市场经济的真谛,然而“需求”的虚无让大家感受到市场的诡异无常,于是企业们想尽种种办法争取交易资源的垄断,对消费者进行掠夺式交易,期间确实让很多企业主发了财,然而“入世”,尤其是“私产”入宪宣告中国在宪法及国家经济政策上进入市场经济,个人的地位空前提高。真正的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中国的很多企业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几乎从来没有参与过交易行为的专家们似乎也没有做好准备,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销售管理思想。 三、销售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会计无法与销售管理对接 中国企业对产品研究的经验远远超过对市场因素的研究经验,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研究与实践的滞后,使得企业无法对导致销售问题的因素进行市场竞争分解。从而使得管理会计无法对销售过程中,导致交易各方投资回报不平衡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梳理结论: 一系列的滞后导致管理会计被漠视。然而完全市场竞争的脚步离我们真的越来越近了。 着手 咨询小组建议王先生从三个方面着手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 一、从公司的范围着手建立内部管理中心 通常我们把这个职能机构叫做“内务中心”,它构成公司管理内系统的核心,对公司资源的流转效率(流转周期)负责。具体执行管理会计功能,负责公司活动的评估,同时作为企业的信息平台。 基本编制包括:营销会计、内务出纳、经营统计分析、内务行政。 二、重新调整公司组织角色 财务部门不再担任经营监督角色,改由内务中心担任。财务部门将主要从事资产管理角色。销售部门不再拥有独立的销售管理立法权,销售管理制度必须经过内务中心的投资回报评估与方案提供。内务中心与销售部门同时监控销售的执行过程,并提出改善建议。 内务中心的负责人及营销会计、经营分析统计人员要求兼有销售与管理会计的双重经验与能力。 三、重新调整与外部客户关系 公司与外部客户的销售管理关系将围绕一系列的“契约”展开。管理会计的作用在于:从“契约”的制定开始,以至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对“契约”各方的投资回报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意见。 后记 咨询小组已经工作了三个月,完成了针对相关人员的角色辅导,正按部就班地进行岗位实战辅导。经销商们重新找到了做事的激情,因为下一步如何发展他们的公司,从正在进行的转型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希望。 忠告 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通常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并需要由专家指引,因为管理会计手段的引入意味着企业传统管理理念的改变,常常会伴随不同程度的企业文化变革。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成功不仅仅需要正确的方法,更需要坚持。 销售管理论文:汽车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和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很多汽车销售公司的业务环节仍然运用人工记账的传统方法,既容易出错又会导致账目混乱,查询和统计起来也非常不方便,费时又费力,严重时会给公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如何管理好这些,使整个公司协调一致、高效率地运转,是各公司急待解决的问题。 汽车销售管理系统不但能使各业务环节协调一致,而且操作简单,账目清晰。通过账目查询,公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信息,从而制订相应的决策。因此,该系统主要根据实际需求,划分了售前管理、车辆管理、订货管理、查询管理、售后管理和系统设定六大模块,并选用visual studio .net 2005开发工具和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采用b/s模式实现了从客户来访、报价、订购等多个环节数据的跟踪管理服务,基本上满足了汽车销售管理流程。 关键词:销售管理;b/s模式;数据库;.net 引言 汽车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汽车工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和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世界汽车工业也保持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猛,以接近40%的速度增长。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引起各汽车厂家(包括世界各著名汽车厂家的在华企业)纷纷加大投资,汽车市场烽烟四起,汽车销售策略和模式新招频出,竞争已是空前的激烈。在如此形式下,一种介于生产厂家和用户之间的桥梁,汽车销售公司正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壮大。 1.1 系统开发背景及意义 各汽车销售公司它们都有管理、计划、销售、财务、配件、售后服务等职能部门。如何管理好这些部门,使整个公司协调一致、高效率地运转,是各公司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有的业务环节仍然运用人工记账的传统办法,既容易出错又会导致账目混乱,查询和统计起来非常不方便,费时又费力,严重时会给公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像这样初级的公司管理方法,已远跟不上销售政策和销售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对汽车销售管理提供一整套的管理方法达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问题成为焦点。汽车销售管理系统的提出,对汽车销售公司来讲意义重大。它不但能使各业务环节协调一致,而且操作简单,账目清晰,通过账目查询,公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信息,从而制订相应的决策。 1.2 系统目标 本系统是以汽车基本信息为主体,以汽车供应商和汽车需求商为服务对象,通过对各种票据和日志信息的管理操作,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实现从客户来访、咨询、报价、订购,到采购等多个销售环节上的严密的跟踪管理服务; 二、使既可以适合于多品牌车辆的销售,也可以适用于专卖店的管理; 三、能够很快地将市场信息反馈到各职能部门,制定相应策略。从而有条不紊地开拓市场,更好地挖掘客户资源,进一步提高车辆销售的成功率,提高服务质量,更灵活地适应外部市场环境、提升内部的管理水平、留住客户、赢得商机,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竞争能力。 需求分析和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系统需求 本汽车销售管理系统是一个协助汽车销售商对各职能部门及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管理的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解决传统的管理方法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遗失,控制不集中,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本管理系统在实现上应满足以下需求: 1.能达到各销售业务流程之间的无缝链接和数据的共享。 2.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3.不同级别的用户拥有相应的权限使用该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4.能保证整个系统构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1.2 功能需求 首先将汽车信息入库,然后经销商通过与汽车需求商(即客户)的交易活动,将相关信息存入库,然后经销商通过销售信息的查询获得汽车销售的盈亏情况,通过库存查询获得公司目前的库存情况。由此可分析系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1.能很好地完成汽车的售前管理。售前管理包括供应商信息,需求商信息和汽车基本信息的入库作业。 2.能详细地记录汽车供应商和公司之间的交易过程,即进货或退货过程。 3.能详细地记录需求商与公司之间的交易过程,即订车和退车过程。 4.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汽车在某阶段的盈亏情况和市场的需求走势。即通过对汽车销售排行、汽车进货、汽车退货、订车、退车等信息查询获得相应的结果,以备公司作为参考,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5.能够对各种经济结算进行相应的记录。包括对进货结帐,退货结帐,订车结帐,退车结帐等。 6.能够对不同权限的用户进行合理的管理。包括添加用户,删除用户,用户账号和密码管理等。 销售管理论文:网上家电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工具,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形式甚至价值观念。利用简单,快捷且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就可以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互联网商业的普遍应用已经成为网络经济的大势所向。本文主要介绍了网上家电销售系统的设计开发的整个过程,本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根据用户的需求及程序的应用与维护的易用性,将系统各个部分置于不同的模块当中,实现网上家电销售。系统主要功能有用户管理功能和系统管理功能。用户管理主要完成管理新闻,产品信息,供求信息等的管理。而系统管理包括产品管理,会员管理,广告管理,订单管理,新闻管理,客户帐户管理。 关键词:在线销售;sql server 2000;购物车 3.2 系统功能说明 网上家电销售系统是一个b/s结构的系统,主要由用户模块和管理员模块两部分组成。 1) 用户模块:功能强大 、操作方便 用户模块作为与用户直接交互的界面,在考虑功能的同时,也考虑了操作的简洁和方便性,目的是让大多数不在懂电脑操作的客户,也能轻松的享受电子商务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登录/验证,网站新闻,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浏览,用户收藏,全部商品,全部特价商品,以及对商品的评价和购物车。 2) 管理员模块:完善的管理模式 本系统的管理在考虑家电商品管理操作简便的同时,提供了强大的商品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管理员登录,库存管理,管理员管理,订单管理,用户管理,新闻管理。 4 设计与实现 4.1 用户模块 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按照实现功能来划分,主要包括两个大模块:用户模块和管理员模块。 用户模块是对一个用户而言所看到的界面,用户通过该模块来实现其购买交易的全部功能,而这些功能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用户注册/登录/验证模块 用户注册功能是为了用户订购家电商品、发送商品、记录用户订单的服务功能,用户浏览商城不需要关于自己的信息,但用户购买功能则必须要能够确定用户身份,所以,用户的注册/登录/验证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如下: a. 用户注册:新用户输入相应的信息。 b. 用户登录: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以获得身份确认。 c. 个人信息浏览: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各种信息。 d. 个人信息修改: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一些基本信息。 e. 查看用户订单: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所有订单,并且可以查看每一个订单的确认发送情况。 2)新闻/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浏览模块 在一个用户来到家电购物网站后,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商城的首页,而为了要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顾客,首页放置的内容应该是最吸引顾客的板块,而这里自然就是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板块了。所以,首页上主要以这两块内容为主,然后还可以添加新闻板块,以此一些重要信息。 3)新品上市/特价商品/推荐商品浏览模块 在这个板块中,用户可以挑选自己想要的商品,查看商品的详细信息,也可以订购该商品。同时,用户可能对特价商品特别感兴趣,而首页由于内容限制,不可能列出全部特价商品,所以提供一个特价商品查看模块很有必要。有些用户拿不定注意还可以在推荐商品中寻找是否有自己满意的商品。 同时,方便用户的浏览,分类也是必须的,并且也应该支持用户的分类浏览。 4)购物车模块 购物车是电子商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它就像超市中的推车,看到喜欢的商品就把商品装进去,不喜欢再拿出来,而且可以随意修改拿进去的数量,并且查看购物车时会把所有购物车中的商品的信息显示出来,并会显示出每个物品的单价以及所有总价。一个用户对应一个购物车,这个在用户购物的始终是一致的。 5)服务台模块 这个模块就是最后的结账模块,在这个模块中会显示出用户所有购买的商品,并给出相应的信息。并且由于用户购买不一定是给自己,所以提供一个输入模块,让用户添加收件人的信息。 查看新闻,通过在网站首页的新闻,用户可以查看新闻信息,以获得最新的网站消息以及商品信息。 浏览商品,消费者可以通过浏览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或者浏览推荐商品,查看和选择商品。当用户浏览目录的时候,可以遍历商品类别的层次,并且查看属于各个商品品牌的同类商品列表。 查看商品详细内容,当消费者通过浏览商品目录选择到一个商品之后,就可以查看商品的所有信息,包括商品的品牌、商品功能、图片及价格。 选择商品,当查看完商品之后,消费用户就能够将其放到他们的虚拟购物车中,并选择要购买的商品。 登录,如果消费客户想要下订单或者访问其过去的订单,系统会自动提示其登录到站点。使用者可以在购物会话期间的任何时候进行登录。登录到站点需要输入创建客户帐号的时候规定的用户名和密码的组合。如果客户输入了不正确的组合,系统就会要求他们重新登录。如果用户没有客户帐户,就要建立新帐户。 忘记密码,如果用户忘记密码,系统则会提示您输入您的用户名。然后根据系统提示填写您注册时所输入的密码提示问题,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后系统将提示您输入新的密码。设置完成后系统会提示您新密码设置成功,返回首页,重新登录。 建立新帐号,如果使用者以前没有建立客户帐户,则会要求在订单之前建立帐号,当使用者创建了新帐号的时候,必须输入姓名以及联系信息和帐单地址以及发货地址。建立新的帐号之后就可以回到系统,并且使用规定用户名和密码组合进行登录。 管理帐号,登录到系统后,或者建立新帐号之后,使用者就可以管理其的帐号,主要是修改用户的各种详细信息。 管理购物车,消费客户能够查看虚拟购物车内的所有商品,并且可以删除或者更新各项的数量。当客户删除商品项或者改变了项的数量之后,系统会从新计算订货的估价以及小价,如果顾客的购物车为空,就显示一个友好的警告信息。 付款,在查看和管理了购物车之后,消费客户就可以执行付款过程,为选择的商品下订单。如果用户还没有登录到站点,系统会在继续处理付款过程之前,要求他们进行登录或者建立新帐号。在登录或者建立新帐号之后,系统就会要求消费客户输入其收货信息。接下来,客户就能够查看其订单细节,提交或者取消付款过程。在查看订单的时候,客户能够浏览订单上的所有商品项,也能够查看各项详细内容。 4.2 管理员模块 1)管理员登录模块 管理员想要登录后台以管理网站,则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获得验证,而且为了安全起见,一般网站的后台登录页面的地址是不会在用户模块中显示出来的,而是直接告诉管理员。 2)网站设置模块 网站设置真对管理员对商家以及合作伙伴的管理都有很大的作用,对网站的设置功能主要包括: a. 对网站的设置。 b.“送货上门”邮编设置。 c. 对支付方式的的添加,删除。 d. 对送货方式的修改。 e. 商品查看与修改和添加合作伙伴。 3)商品管理模块 商品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商品的管理以及对商品的添加,删除。对商品做出评价等等。可以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商品管理模块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对商品的管理非常重要。 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a. 大,小类别的管理,商品查看与管理,添加商品分类。 b. 添加新的商品,对商品信息的 c. 删除,查看评论。 d. 商品类别转移。 e. 查看定单状态以及定单的查询。 4) 用户管理模块 这个部分的功能主要就是查看用户信息和删除用户以及注册用户管理。 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a. 查看已经注册了的用户。 b. 对匿名用户的管理。 c. 添加管理员和后台管理员设置。 5)信息管理模块 这个部分主要是家电网上商城中的各种重要信息,在这里生成的新闻会在首页上显示出来,以提醒用户相应的信息。查看留言,投票管理。对已经销售的了商品做出统计。 主要功能包括: a. 新闻信息修改,更改首页的公告。 b. 查看留言信息反馈。 c. 修改,删除投票,添加新的投票。 d. 对一段时间的商品销售做出统计。 销售管理论文:基于ERP的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一、ERP销售管理系统的提出 如何优化销售业务处理流程,提高销售信息的透明性、一致性、共享性、可用性以及充分挖掘销售信息潜在的价值,是现代销售管理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企业要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要求就必须在销售管理思想上认识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采集、处理、利用销售信息的重要性。企业要改变原有的简单的销售模式,在销售信息处理方面必须得付出一定的努力,引进先进的销售管理理念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加强对销售活动的监督与控制,才能提高销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使企业可以在动态的市场中随时利用捕捉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销售方向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拥有与之相应的销售信息处理系统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二、销售管理系统在ERP系统中的地位 完整的制造企业ERP系统包括采购管理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仓存管理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进口管理子系统、出口管理子系统以及存货核算子系统等模块。销售管理系统是ERP系统的核心子系统之一,其功能较为独立。由于功能独立,销售管理子系统与其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性就大大减少了,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在保留其它子系统功能不变又不用增加太多费用支出的情况下升级需要升级的子系统。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做到了量体裁衣,避免因添加或升级某个子系统造成公司业务冲突。又由于销售管理子系统规模比完整的ERP系统要小得多,所以可以降低最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费用,让企业尽可能早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处理销售管理业务。因此企业可以采取以该模块为核心,然后根据需要再逐步开发或升级其他功能子系统的原则,逐步完成整个ERP系统的建设工作,从而解决目前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少、信息基础设施差不能实施ERP系统的困境。 三、销售管理系统业务处理流程及功能分析 (一)销售管理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 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是销售,因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实现是靠销售来完成的,企业依靠销售来创造利润实现自己的企业价值。销售管理系统与其它应用子系统有效无缝链接,能提供完整的销售业务处理功能,包括订单的接受与处理、收货处理、发货处理、退货处理、发票自动生成与处理及收款结算等。该系统可使销售部门内部工作变得有条不紊,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及时按客户订单发货,缩短交货周期,提高交货的准确性,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并且还可以进行有效的销售市场分析,进而对新的市场趋势做出快速响应,为销售决策及生产决策等提供有力依据。销售管理系统的一般业务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一般情况下,销售管理的业务类型有五种,即现销、赊销、直运销售、分期收款销售和委托代销。不同的业务类型所涉及的业务处理的过程和财务收支核算的过程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具体应用中应对应不同的业务处理流程。 (二)销售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销售管理系统连接着ERP系统中的其它子系统,为它们提供共享数据,并且通过与财务管理子系统和库存管理子系统的连接可以将产生的核心单据自动生成财务凭证,直接传到财务管理子系统中,并可以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进行及时统计,从而实现销售物流系统、财务应付系统、财务总账系统一体化。具体来讲,销售管理子系统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价格管理。该功能是管理企业的供货信息和销售政策,处理关于销售价格的基本信息和折扣资料,同时控制销售最低限价并进行预警处理。 2.订单管理。该功能是对订单和销售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记录、跟踪和控制;对订货价格、数量进行控制;对订单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显示;对发生的补货情况自动追加执行订单并对订单执行情况以业务分析报表的形式进行反映等。另外,如果企业集团内部存在赊销业务,那么还应该对集团内部的销货或调拨订单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和反映。 3.信用管理。该功能可以对客户的信用标准进行设置,具体包括对信用期限、信用额度和信用数量的设置。以便在销售业务活动中对销售人员和客户进行双重的信用监督与控制,并通过信用预警机制和信用分析表来对双方的信用情况及时进行反映。 4.成本估算。系统对指定销售订单提供对定制物料的成本估算功能。对于按订单生产或装配的企业,其销售成本及销售价格确定的依据可以从系统对客户指定的产品结构进行成本评估来获得。 5.交货期查询。销售合同签订之后,销售企业就有责任按约定完成所销产品或服务的配送任务。然而消费者往往对供应商能否准时交货产生疑虑,为消除这一疑虑,系统能够提供对交货期的查询功能,监督供货企业按照合同的约定按时交货,提高其按时交货率。 6.多级审核管理。多级审核管理是一个授权平台,通过它可以进行对审核的级别、审核人的资格、审核权限、审核结果等进行设置。该功能模块采用工作流管理的思路以多角度、多级别的方式对业务单据进行处理并进行顺序审核。 7.报表查询。为了综合反映企业销售业务处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对用户已完成的销售业务进行筛选、分析、处理,并将分析处理的结果以报表的形式显示出来,供企业有关管理人员查询使用。它是了解企业销售业务情况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现有的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及其具有的功能,基本可以满足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销售管理业务处理的要求。企业引入该系统后,可以有效促进企业销售模式调整,扩大其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在销售业务处理上正处于由半手工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的过渡阶段,造价适中、设计合理、系统兼容性好、操作灵活方便、易于使用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作者:马庆祥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烟草销售管理论文 一、烟草销售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总的来说,信息化建设包含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三部分,烟草行业同样不例外。从1994年开始至今,历经20年,中国烟草行业的卷烟销售信息化网络从无到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同步。最初,建立农村零散的销售网点,虽然成本高昂,但确可以为今后的网络建设业务积累经验。而后,烟草行业战略大转移,不再是“农村包围城市”,重点转移到了城市卷烟销售网络的建设,这到与今日物流网和物流园区的建设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城市与农村最主要的不同在于销售网络的运行模式和运行规范的问题,是否开展送货服务,以典型引路为主要方法,成为这个开始纵深发展时期的转折点。下一个阶段工作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提升水平,以现代物流为蓝本,采取网络建设为主要方法,这样烟草行业将实现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的转变,网络建设水平也将达到国际水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轰轰烈烈发展的20年也是烟草网络建设规范、提高、发展的20载。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的不断普及,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是日新月异。经过20年的探索和尝试,中国烟草行业的流通发展方向已经十分明晰。 烟草销售管理系统包含呼叫中心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综合管理模块,功能包括需求侧管理、物料采购、订单采集、货源安排、开单结算、售后服务、物流配送和管理控制、战略决策支持等。这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通过卷烟商品销售的网络化,查询烟草购进、销售和存货的情况变为可能,这样可以为烟草企业的采购和销售部门提供更多决策依据,从而指导货源的购进,并保证供货充分;而客户资料的网络化是客户分类的前提,根据用户不同的类别,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销售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和零售客户之间的关系通过基础资料确立。通过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交换,烟草工业企业根据烟草的销售情况控制生产的节奏。 二、烟草销售管理系统模型的建立 1.用例建模 用例视图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定义的,它是一种模型图,可以让参与者看到其中的系统功能。烟草销售管理系统用例模型的参与者包含:大客户经理、项目经理、客服和售后主管、信息管理员、采购和市场主管等等。这些参与者与销售管理系统联合互动,交换信息,成为系统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代表系统外部信息交换的目标。 2.静态建模 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描述系统的观点即出发点不同,两者的着眼点都是系统结构,但是静态模型关注类和类以及类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得到的结果是恒定的,即静态观点,在烟草销售管理系统中,客户经理对系统内的类的属性进行操作,例如管理系统的登陆、阶段汇报的上传、对象的信息更新、数据的备份等。 3.动态建模 根据系统的静态建模,动态建模开始构建。动态模型描述了系统的功能实现流程图,活动图等的合作,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象和对象之间的交互。时序图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二维地图,代表一轴沿时间线是向下的,水平轴是时间。在合作对象类与个体的角色通过角色表示。当对象存在的作用,由一个虚线,如果过程活跃,生命线是一个双通道线。生命线的消息一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生命线的箭头。箭头按时间顺序在图中从上至下排列。 4.实现模型的建立 标准建模语言通过两种方法来确定系统的实现,分别采用组件图和配置图。系统实现时的一些特点通过标准建模语言描述,这些特点包括两种特征,一种是对源代码的描述,体现了其静态分布特性,而另外一种则涉及到整个系统的运行,着重突出其实现特性。组件图主要针对的是多种依赖关系,包括系统中的软件构件,因此可以对系统软件方面的逻辑示意图进行显示。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图是为了合理分配软件和硬件的配置图。建立模型后,根据框架代码系统的标准建模语言组件图生成系统模型,该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系统。你也可以使用标准建模语言建模工具astash,根据系统的框架代码组件图。如果生成的代码的Java语言,那么框架代码生成通常包括类的声明,财产申报,SCOPE语句,函数原型声明和继承。生成的代码,根据具体的业务的完整代码,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完成。 三、结束语 本系统通过结合烟草行业在销售方式上的若干重点环节,给出了采用UML和VISIO对其进行面向对象建模的方法。采用该方法优于传统的过程开发方式,能够对整个开发过程提供一个容易被人理解,且便于更改的建模方法,同时也能够大大降低软件开发的风险性,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的质量。 作者:徐玲玉 何利力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信息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企业内部控制与销售管理论文 一、企业的内部控制应用于销售管理当中的作用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施自我制约与自我调节的一种内在机制,在企业当中处于中枢地位。也可以说,企业是否已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企业当中,从上至下无论是董事长、经理,还是普普通通的生产工人,都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在销售工作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当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效应用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维护企业生产材料、产成品等财产安全当中。除此之外,销售人员也要有高度责任感,对于自身的岗位职责要认真履行,服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并将此责任感渗透于企业的销售工作当中。这不仅是现代企业中完善内部管理的要求,也是全方位提升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的关键。 二、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保证销售管理的水平提高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生产企业销售管理水平,有利于完善企业其他配套管理制度。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必须充分运用计算机程序与监控等现代科技,制定与管理销售业务的流程需要通过内部的控制管理制度来进行,还需定期检测与评估,提高销售管理的水平、保障销售业务、安全无缺的回款、降低经营的风险、实现经营的管理目标等。健全销售内部的控制制度,能够平稳地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要重视对关键岗位的控制,实行轮岗的制度,明确各工作人员的岗位与责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此做到依章、依法行事,使得销售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三、重点加强销售的流程控制,保证销售管理的水平提高 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管理实质就是通过强化企业过程与流程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流程来提高销售管理的水平,主要包括:编制销售计划、管理合同签订、货物发运通知、核对账款结算以及分析考核销售等。 (一)编制销售计划 编制企业的销售计划这个环节能够让企业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种用户需求,销售计划的一般控制管理程序主要是企业的销售部门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产品库存量以及用户的需求量,来编制出不同品种不同用户的销售计划,并经过企业管理层研究确定之后下达到各个业务科室当中。这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重点就是检查企业的销售计划是不是经过相关的审定之后才开始执行。 (二)管理合同签订 对于合同的签订和管理,能够让企业有效的规避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点,确保企业的利益合法化。其工作任务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合同范本的管理来降低合同签订的风险,并通过信用与资质管理,建立起用户的诚信档案,减少履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规范合同签订的流程来提高合同的审批效率,通过合同的统计分析来提高企业经营的决策能力等。这个环节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以检查相关的销售部门是否审核合同、在签订合同后是否及时送交财务等部门为控制重点。 (三)货物发运通知 对于企业长期跟踪的信用良好的重点客户,可以先给客户发货后让其付款,而非重点客户就要严格按照签订的协议或者合同执行,由销售科相关销售管理人员填写好收款通知单,并于财务科审核确认账款到账、经过信息审核无误后出具销售通知单,并到销售部门办理取货卡片,货物管理科则根据取货卡片给客户发货等。这一整个关节的控制重点与管理中心就是检查货物的发运手续是否齐全,并且在价格调整的过程中按照什么标准来折价,所发出的货物是否与登记的货物品种一致,发货量是否与登记量符合等。 (四)核对账款结算 对于账款结算事项,必须经过销售部门按照销售的合同与发货的情况填写开票资料之后,送到企业的财会部门,经过财会部门审核之后开具发票,并办理好相关的手续,做好及时的账务处理等。这个环节的控制重点与管理中心在于检查财务的入账手续齐全与否,跟合同的约定相符与否,相关的审批与权限符合与否等。 (五)分析考核销售 对企业的销售进行分析与考核,则需要由销售部门与相关部门相互沟通协调,以便准确及时地对销售计划的完成情况、销售货款的回收情况、销售流程的执行情况以及用户反馈的信息情况开展分析,对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以书面报告形式展开,并定期考核销售管理的情况。 四、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销售管理水平 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规范相关控制行为、加强内部责任管理以及健全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等,从而有效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销售流程,并合理的执行管理制度。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第一,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要对企业会计与统计资料等进行不定期的监督与检查,对于销售工作,要从事后监督转变成事前与事中监督,要充分发挥出企业职工的监督作用,约束与督促销售部门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运行;第二,加强企业相关部门的控制管理监督,建立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制约的制度,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与管理考核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加强对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监督与控制,来进一步强化销售的执行力,明确好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当中应当承担的一些责任,对于一些敷衍工作并且没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要明确的追究因其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后果,并通过相应的处罚机制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与责任意识,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内部所有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销售业务水平及高效执行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 五、结束语 总之,在企业中,通过内部控制的加强管理,将企业的销售水平进一步提高,不但是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准备。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不断的提升与完善企业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作者:王海彬 单位:陕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现代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1现代企业销售管理重要性分析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可以采取广告、公关等手段,企业产品需要品牌建设获得顾客认可,以不同的销售组合实现销售活动。企业销售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品牌建设活动,企业销售管理活动也是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销售管理活动可以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的持续发展。企业销售管理关系到品牌建设的效率,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关系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销售管理工作决定着企业效益,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 2现代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销售团队缺乏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普遍存在缺乏团队管理的现象,很多企业没有相应的团队管理制度,也没有激励团队合作的相关规定。另外,很多销售人员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和销售业务,他们认为彼此之间是竞争关系,导致在销售管理工作中销售人员独立完成销售业绩,较少沟通合作完成任务,存在销售分工过于明确、销售工作不互补、团队销售信息不对称等状况,导致未能有效利用企业销售管理资源,企业销售管理缺乏团队精神,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 2.2管理层级缺乏有效沟通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层级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很多企业管理制度规定销售执行者定期以工作汇报的文件形式向企业管理层进行工作汇报总结,但是却没有规定销售管理者要针对销售执行者的工作汇报给予相应的工作信息反馈,导致销售执行者存在工作问题未更正,影响销售工作效率。管理层级缺乏有效沟通还表现在销售执行者的工作汇报内容倾向关注于业绩工作量的完成情况,未能有效反映销售工作难度以及销售执行者工作能力。 2.3忽略销售人员培训工作 据美国一项研究统计,企业员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员工工作效率提升,将获得工作收益50美元。企业销售管理打造一支专业化销售团队,可以推动企业在市场中持续发展,是打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备要素。现代企业销售员工培训工作,可以提升销售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销售员工的工作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忽略队销售人员的培训,使得销售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优秀的销售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这些离不开企业对销售员工的培训工作。 2.4销售考核制度不合理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制定的销售考核制度存在不合理,如在确定企业销售指标时,没有结合具体的销售人员以及销售市场环境设置相应的销售指标,即在销售目标设置时,为充分考虑销售考核的公平性,有的销售人员在付出一样努力情况下,获得考核结果不尽人意。另外,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存在对销售考核结果执行不力现象,即存在随意修改考核结果的现象,使得销售人员出现销售考核的抵制心理或侥幸心理,导致销售考核存在混乱。 3现代企业销售管理的控制性策略 针对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不改变企业销售管理框架的前提下,结合企业整体管理业务,给出销售管理的控制性策略,希望对企业销售管理水平提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1强化销售团队意识 在企业销售管理中应加强销售团队的建设,强化销售团队意识。优秀的销售团队应是积极向上的、学习型的团队,优秀的销售团队应在共同目标指导下,以明确的团队角色定位,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实现成员资源的互补,搭建共同学习平台。销售学习型销售团队应及时总结销售经验,吸取销售工作教训,销售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总结,将自身利益和销售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主动地参与销售管理问题。现代企业销售管理日常工作应灌输团队精神,强化销售团队意识,以团队工作获取最大化团队效益。 3.2确保管理沟通效果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应制定销售管理者和销售执行者之间的沟通制度,以制度保障销售管理实施,解决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销售任务分配、销售指标制定、销售成本确定等问题。具体而言,应结合销售管理工作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完成销售管理工作沟通,如每周一次的销售管理者和销售执行者工作汇报反馈会议,销售执行者像销售管理者进行工作汇报,销售管理者针对销售执行者的具体工作进行点评总结,针对销售管理工作内容提出相应的修正和改进办法,在会议中形成管理沟通机制,对销售管理工作进行情况说明。另外,销售管理者也应及时对销售执行情况进行说明反馈,笔者建议将涉及销售管理工作的所有人员纳入到工作汇报会议参会人员范围。 3.3完善销售培训体系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应结合销售工作内容和销售工作对象的工作需求,从销售管理实际问题出发,设计相应的培训体系,定期为销售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还远远不够,销售人员需要继续接受工作培训。企业销售人员大体可以划分为销售管理人员和销售执行人员两大类,不同类别的人员应使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指导其工作。如销售管理人员可以进行销售任务分配、销售指标制定等销售工作日常管理培训,销售执行人员可以进行销售礼仪、销售实务、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等销售具体工作培训,不同销售人员之间还应进行沟通培训工作,形成良好的销售培训体系,提高销售人员综合素质。 3.4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应结合销售市场状况和销售任务工作量进行绩效考核,在不同的销售工作中尽可能地体现销售人员的工作量。完善销售绩效考核体系就是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适当对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权重进行调整,对销售人员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行客观体现。在销售绩效考核中,应避免销售人员短期行为导致的资金回收周期长、发展利润率低和资金垫付大的绩效结果,结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制定绩效考核体系,对销售人员的新客户挖掘和新市场拓展等长远行为进行考核,恰当设置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考核权重,以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销售人员进行考核激励。 4结语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同样,在现代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科学和艺术也是并存的。现代企业销售管理需要正确引导管理,笔者针对销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解决,以确保企业销售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运作,提高企业销售管理水平,培育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销售管理良性循环,促使企业健康发展。企业销售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应用企业诊断理论,可以为企业销售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韩红蕾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包装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1包装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销售人员是企业通向市场的关键环节,销售人员负责将企业产品推向市场,并通过产品销售实现产品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促进企业销售队伍的发展,提高销售业绩。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销售管理对于销售团队建设的重视度不足,销售人员缺少团队合作精神,销售工作者未能树立与公司目标相一致的工作目标,不利于企业实施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销售团队人员之间缺乏通畅的沟通与交流,企业人员力量分散,无法做到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导致企业销售绩效相对比较低下。 2加强包装企业销售管理的措施 2.1培养科学的营销观念,奠定良好思想基础 企业要想开展有效的销售管理,首先必须要具备科学的营销理念,虽然营销并不完全等同于销售,但是科学的营销观念是销售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要针对销售人员开展营销培训,让所有销售人员意识到,企业营销不但包括推销,还包括营销管理、战略计划、市场购买行为、定价决策、广告策划、销售渠道选择等多方面内容。销售人员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明确市场定位,不断丰富市场营销知识储备,为销售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销售人员要重视自己的竞争对手,分析对方的优势和劣势,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积极了解客户的情况,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有效的销售方案,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2.2开展系统的销售队伍管理,提高销售有效性 销售人员在进行销售工作之前要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销售人员一定要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特性及优点,对产品的顾客群特点以及竞争对手的特点全面分析,开展针对性的推销展示。销售人员就必须要重视客户访问标准,制定特定的推销时间,以免对市场开拓工作造成阻碍。重视销售人员的激励工作。一般来说,工资是最常见的激励方式,其次是职位提升以及口头表扬。当然,不同销售人员对于企业激励方式的渴望程度不同,有家庭的销售人员重视物质奖励,部分年轻人则认为表扬是价值度最高的激励方式,对此,企业就应该根据每个销售人员的具体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方法,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2.3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学习精神 团队销售是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面,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形势,建立学习型的销售团队。首先,销售团队要具备共同的工作目标;其次,销售团队的建设要重视角色定位;再次,团队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培养团队精神;最后,坚持民主原则,重视团队学习并鼓励大家学会共享。学习型销售团队成员之间要进行心得交流和经验总结,重视共享,不断吸取教训,优化销售流程,提高销售技巧。销售人员要将团队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主动地挖掘团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中要注意对员工灌输团队作战意识,促进销售团队的发展壮大,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3结语 总之,包装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要高度重视销售管理工作,虽然现阶段的企业销售管理工作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只要包装企业管理者积极吸取教训,在销售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挖掘销售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制定有效的方案和措施进行改进,将问题解决,就能够最终促进包装企业销售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作者:马骋 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中小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一、销售部门是中小企业灵魂也是一个野性的部门 在中小企业都存在居高临下的姿态,使企业在销售人员管理程度上很难把握,因为他们职业的原因,随时可以选择其他企业的销售岗位、可以随性的做事,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因此可以说销售部门也是一个充满自由的野性部门,对企业来讲管理程度相对企业很难。列如:曾经的三九集团的哈尔滨龙滨酒厂,企业销售业务人员人数达到200多人,几乎每个业务都有额外的业务,并且每月回款数额不足100多万,致使企业经过今年就倒闭的命运。 二、财务管理与销售部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市场竞争中,自足经营、自负盈亏,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如此影响下,作为一个看不见的手,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经显现出来,财务管理的活动有过去的单一变得越复杂化这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科学运用财务数据管理销售部门是企业一个现实重要的环节,这不仅是企业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所在就可以第一时间纠正企业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使企业的资金运用更加流畅、还能够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能够长久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如何运用好财务管理来发现销售部门存在的问题 通过创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及时发现中小企业核心部门销售问题,及时纠正 1、通过财务数据进行销售业绩分析,确定销售人员工作能力,进行业绩、工作努力程度分析,进行优胜劣汰的分析与竞争 2、通过财务数据建立销售业绩与销售运营成本分析、控制成本,通过此项及时发现销售业绩是否与销售运营成本成正比,及时发现销售部门的费用去向及时控制,强化资金的管理,及时纠正业务费用的过大化,与业绩补偿正比,导致企业资金的无端流失而至企业亏损。可以加强资金管理 3、不同产品销售量与销售业绩及财务成本及销售运营成本分析、通过此发现产品对应市场的适应度和需求度,及时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优胜劣汰不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部适应市场的产品,为企业技术部门提供有力的信息,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为销售部门做好销售工作打下基础。 4、通过销售财务数据加强销售部门的团队建设,通过销售财务数据,加强企业销售部门的团队建设以及其他部门(如:技术部门、客服部门等等)的团队建设,因为销售财务数据不仅仅对产品、对人员业务能力都是一个考核,让努力、勤奋、积极进取的人,为企业带来收益的人真正获取收益和利益,优胜劣汰使其真正融入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企业才会是一个正能量的企业。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让企业腾飞 四、以财务数据量化销售管理形成销售与财务部门间的互动 通过基础的财务数据,进行销售的业绩、销售运营成本进行量化到部门、到个人,在规定的核算周期,进行各个环节的分析,修正不合理的指标,更新量化数据,去除结构不合理的产品,形成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的互动,充分体现自主发挥与民主集中,达到平衡统一,才可以使每一位工作人员与业务人员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各显能量,中小企业才会长久的发展,才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财务管理进行销售管理是中小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现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不加强细节的管理,不形成部门间的互动管理,那企业将进入艰难的管理之旅,稍有不慎,就会使企业走向失败,三九集团哈尔滨龙滨酒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希望中小企业加强管理,永立不败之地。 作者:张晓梅 单位:北京国环兴业科贸有限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石油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一、我国石油企业销售管理业务的现状 1.加油站的操作效率和服务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大部分的加油站建立时间比较早,在加油站建立的时候,中国的机动车少,石油需求量不大,加油站规模和管理模式能够满足早期的需求。但是现在这种加油站由于加油站枪数少,容量少,面积小,规模小等原因,不能够满足高峰时期的加油需求量。小型的加油站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数量限制,当加油的车辆过多,就会导致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加大,班次管理不合理的情况。加油站的规模小,枪数少会使得高峰时期加油站周围的交通拥堵。小型的加油站工作人员的操作并没有达到规程中所要求的,难以做到效率最高。 2.客户数量低下,市场占有率少 石油的需求量在我国虽然居高不下,而且这种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我国数目众多的石油企业竞争市场份额的情况之下,销售上的竞争仍然给许多石油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石油企业拓宽市场的方式仍然非常的传统,即扩大加油站的建设,但是这种传统的竞争方法已经和现在的市场环境相背了。首先,我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大加油站建设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盲目建设的加油站还会造成运营成本上的提高,因为如果加油站的建设位置不合理,很难做到盈利。 3.成品油的质量低下 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巨大扩张和快速盈利的同时,很多的油品企业出现了为了扩大市场增加份额,而在油品的质量上缩减成本。低成本低质量的油品势必会造成顾客的不满从而导致企业营业额的下降,这样就与企业的初衷适得其反。 二、中国石油企业销售业务管理提升方案 1.优化配送中心的管理,区域经营 全国的石油企业,尤其是大型的石油企业,在销售管理的层次上对于企业进行优化改革,就应当合理化的布局销售网络。在每一个省,或者行政区划建立自己的销售配送中心,如果条件允许,需要每一个配送中心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油库,这样能够很好的杜绝超长距离的运输和来回运输。每一个区域的石油产品经营都必须符合当地的情况,在决定油库的位置,区域,根据需求建设加油站,缩减管理成本的同时缩减运营成本。 2.在石油的运输过程中优化管理 在运输的过程中,应当确保油品不会犹豫运输而损耗或损失。在对于油罐车进行装车的时候,操作人员应当对于油罐车的油罐进行详细的检查,同时在出口和人口的位置同时打上铅封。确保运输过程中不会漏油。同时应当做好油罐装卸过程中的核对工作,油品出库,人库,都应当有记录,同时应当对于记录进行核实。 3.建设规模更大,服务能力更强,效率更高的加油站 我国在早期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落后,私家车的保有量和现在相比数目稀少。能够适应早期需求的加油站通常面积小,人员少,操作困难,设备简单,效率低下,现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已经很难适应现实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合适规模的的加油站,或者对于原先的加油站进行大幅度的改造,首先在设计上应当以人为本,满足客户上的需求,并对高峰期的需求量进行评估,合理制定规模,最后应当在设备上高度的信息化和自动化,高效率的油枪,油罐,刷卡器等是提高操作效率的重要工具。 4.进一步挖掘市场,创新市场竞争手段 在我国石油企业的数量众多的背景下,石油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市场拓展上抓紧扩张。新建的加油站应当采用降价,提高质量,优惠活动等服务手段,吸引顾客。地区销售经理也应当深人到小区和潜在市场区域进行走访,调查,推广等工作,确保能够第一时间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客户群。 三、结语 随着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石油企业现在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现在石油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正确的认识自身在销售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正确的方式对于销售管理进行优化,了解客户,加强推广,同时提高自身油品的质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长期健康发展。 作者:王书龙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吉林市销售分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论文 1VFP在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之中的应用 在图书销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统计和记录的信息和数据有很多,例如图书的分类、作者、出版社、价格、页数、出版时间、印刷量、库存量和销售情况等,并且要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时时更新。因此,这就需要一个非常强大且功能完善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来帮助人们完成这些工作,比如以VFP为基础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以下简单介绍VFP在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之中的应用。 1.1信息的管理 VFP中有一种名为“项目管理器”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对图书以及图书销售信息的数据、文档以及源代码等进行集中记录和管理,使各种信息分类明确、条理清晰,便于人们查找。 1.2信息的查询 VFP采用了先进的Rushmore快速查询技术,系统能从记录着众多图书及其销售信息的数据库表中迅速筛选出人们所需要的内容,整个查询响应时间只有数秒钟,非常迅速与高效。 1.3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 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各项信息都是相互独立的,每一项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并无关联,除非通过编程命令来专门描述;而VFP却在这方面做出了改善,它可以在建表初期就把相关信息关联起来,便于人们引用。 2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以VFP为基础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阶段 在建立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数据库之前,一定要先做好规划工作,因为它直接影响整个数据库建立的全局运作,关系到数据库建立的成功与否。具体来说,前期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对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及确定VFP数据库在整个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然后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指的是,通过与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访谈,从而获知其管理水平、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和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条件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来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使系统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更加人性化。 2.2物理设计阶段 基于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物理设计,主要指的是根据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以及计算机的系统类型等,对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进行设计。物理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2.3模块设计阶段 基于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模块设计,主要指的是把管理系统数据库中所需要记录和统计的各项信息———如读者的个人信息、读者的订单信息、出版社或书店的书库信息、读者的购书及退书信息、读者的反馈信息、企业的账簿信息以及管理处信息等,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模块划分,并且在划分时要注意各项信息之间的关联。当然,不同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当中还需要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由图书销售人员负责管理账户的创建和修改,并管理读者及读者订单的信息、检索书籍的信息和统计每日账目等;由仓库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书库的信息(包括录入与查询等)。举例来说,一种较为常见的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会有以下五大模块:读者信息模块、读者订单信息模块、书库信息模块、银行(账簿)信息模块、管理处信息模块,每个模块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2.2.1读者信息模块 读者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读者信息功能(如对读者的姓名、性别、身份、电话、住址、E-mail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读者信息功能(此功能是读者信息模块最重要的功能,它能以单一或者组合两种条件来对相关读者的信息进行匹配与查找,检索的字段亦包括读者的姓名、性别、身份、电话、住址、E-mail等,条件的匹配可以是“大于”“小于”“等于”“不等于”“包含”“在……”等多种形式,条件的组合也有“与”和“或”两种形式)和打印读者信息功能。 2.2.2读者订单信息模块 读者订单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读者订单信息功能(如对读者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所订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订单号、单价、数量、总价、下单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读者订单信息功能(此功能是读者订单信息模块最重要的功能,同样能以单一或者组合两种条件来对相关读者订单的信息进行匹配与查找,检索的字段包括读者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所订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订单号、单价、数量、总价、下单日期等,条件的匹配有“大于”“小于”“等于”“不等于”“包含”“在……”等多种形式,条件的组合有“与”和“或”两种形式)和打印读者订单信息功能。 2.2.3书库信息模块 书库模块又细分为存书查询、购书和退书3个子模块。存书查询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存书信息功能(如对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售价、库存数量、出版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存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存书信息功能。购书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购书信息功能(如对购买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单价、数量、总价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购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购书信息功能。退书模块亦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退书信息功能(如对所退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单价、数量、总价、退书原因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退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退书信息功能。 2.2.4银行(账簿)信息模块 银行(账簿)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银行(账簿)信息功能(如对图书销售的总额、费用支出、净收入、余额和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银行(账簿)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银行(账簿)信息功能。 2.2.5管理处信息模块 管理处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管理处信息功能(如对各项事件的记录、备注和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管理处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管理处信息功能。 2.4实施和运行阶段 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在完成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物理设计以及模块设计之后,可以开始试运行。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调试或试验阶段,是对管理系统的具体操作实践和试用。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要仔细观察和体验系统的运行与使用情况,并将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也要做好数据的备份和转存工作,以免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观察与记录完毕之后,相关人员还要对系统运行中所出现的不良状况和故障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加以改进,直到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为止。 3结语 本文探讨利用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VFP软件的优点以及其数据库的特性,可以让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变得更加人性化、便捷化和系统化,让图书销售管理的工作更加简单高效,间接促进了图书销售市场的发展,无论是作者、读者、出版社还是销售商,都受益良多。 作者:杨巍 单位:民族出版社 销售管理论文:企业连锁销售管理论文 一、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营销管理是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产品销售乃至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唯有使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与各工作环节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并制定出与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营销管理战略,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经营目标的充分实现. 1.1是企业产品优势发挥的基本要求 连锁经营企业有其独特的产品优势,例如,产品服务创新以及产品层次提升等,在营销管理实践中,要充分重视连锁经营企业连锁组织形式所产生的产品优势,优化产品概念策划,注重产品层次提升,并强化产品组织策划,加强产品创新,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带动消费者从“满足型”转变为“追求型”,提高产品的购买力,发挥产品优势,增强产品的消费潜力.可见,营销管理是连锁经营企业产品优势发挥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我国当前多数的连锁经营企业中,还有相当部分的营销管理者在营销管理中产品的策划意识还相对较为落后,导致开发的产品以及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服务均与传统单店无明显差异,产品提升层次性与创新优势未充分发挥,导致产品的竞争力偏低.基于此,加强营销管理,优化产品策划,对于连锁经营企业产品优势的发挥至关重要. 1.2是企业品牌效应形成的重要保障 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品牌是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连锁经营企业形象的建设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若连锁经营企业缺乏品牌建设与经营,那么在连锁企业的规模扩张以及企业持续发展中就失去了其突出优势.对于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者而言,不仅要加大对品牌建设的力度,打造连锁经营企业自己的高品牌权益品牌,建设企业品牌文化,同时还需充分重视品牌的营销,在品牌设计、品牌安全及其保护等环节都应制定可行的营销策略,强化连锁经营企业品牌的延伸管理,形成品牌效应,这也是连锁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我国部分的连锁经营企业中,品牌经营经验还相当缺乏,品牌商标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强化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是连锁经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此外,连锁经营企业实施高效的营销管理,对于其“价格武器”作用的发挥,扩大连锁经营企业的市场占领份额,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化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营销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当前,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营销管理意识相对较为薄弱,营销管理理念缺乏创新,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对营销管理还缺乏正确科学地认识,将营销错误得理解为产品的推销,缺乏对营销环境的深入分析,尤其缺乏市场营销理念,仍沿用“产品生产与产品推销”为主的营销理念,导致部分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偏低,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2.2品牌形象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在其营销管理实践中,缺乏科学的营销管理策略,品牌营销策略尚未充分确立起来,加之品牌运营经验不足,品牌管理意识薄弱,使许多连锁经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之中.同时,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缺乏规范性,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过分注重市场行为的短期效应,而对品牌的投入需要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致使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对品牌建设力度都相对较低.多数管理人员将品牌经营单纯地理解为提高其知名度,从而导致多数连锁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未能真正建立起来. 2.3营销渠道尚不完善 多数连锁经营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策略在营销管理中的作用,但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IT投资相对于国外企业而言,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尚无一套系统的管理体制,致使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在其经营管理实践中,还未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销售网络点通常仅局限于大城市的商业中心,而城乡地区的销售网络点却乏善可陈,导致多数连锁经营企业的消费市场覆盖面较窄.此外,我国目前多数的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还不到位,信息化程度较低,导致配送效率低下,限制了连锁经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可见,营销管理是连锁经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管理策略势在必行. 三、提升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的优化对策思考 3.1更新营销理念,开拓潜在连锁市场 在现代化市场背景下,连锁经营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营销管理,树立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服务层次,创新产品设计,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产品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同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应全面收集产品的反馈信息,从而实现产品的进一步完善,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同时,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顾客在其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基于此,连锁经营企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产品生产、销售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树立起“以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及“以消费者满意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着力提升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以苏宁营销管理为例,对于享有中国的沃尔玛之称的苏宁而言,在其营销管理中,服务是其关键的产品,而其服务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在这一营销理念的指导之下,苏宁在其专业自营中,积极推出会员专区一站式购物服务,并制定了5S服务模式,树立“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服务原则,以追求更高的顾客满意度作为其经营目标,在提高企业控制能力的同时,增强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扩大.苏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建立了呼叫中心平台以及三十多家技术服务中心,以服务至上为重要指导,促进了苏宁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最大的零售销售企业.可见,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其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便是顾客的满意度.基于此,更新营销理念,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强化企业服务产品的打造,提升顾客满意度是连锁经营企业效应管理的突出策略.除此之外,连锁经营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市场需求,积极制定“合作营销”、“网络营销”、“服务营销”等营销策略,从而全面提升连锁经营企业的整体营销水平,扩大连锁市场.以苏宁的合作营销战略为例,苏宁秉承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以顾客为核心,市场为导向,充分重视市场资源的整合,与全球近一万多家家电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运用联合促销、B2B等各种方式,积极建立利益共享的供应链,并采取直营连锁、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军全国市场,扩大了市场份额.2010年,积极推出网络营销模式,与GFK、IBM等合作,进军B2C网购模式,促进其网购销售额的不断增长.综上可见,更新营销理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营销理念,并积极制定合作营销、网络营销等各种有效的营销策略,是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综合实力提升以及潜在市场开拓的有效途径. 3.2实施品牌形象战略,优化企业形象 在2007年,率先在电气零售行业中采用明星代言的品牌策略,使苏宁品牌具有市场化与年轻化的特点,为其市场扩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当前,苏宁积极转变品牌形象建设策略,实行“幸福”品牌战略,积极打造起顾客服务周到的市场形象、价格公道质量领先的产品形象、设计愉悦的外观形象、健康清新的风气形象以及开拓进取的企业形象,最终树立起值得信赖、规范经营的一流企业综合形象,造就了苏宁品牌产品的成功.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品牌就是连锁经营企业的生命,在未来的连锁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必然成为市场主要的发展趋势,为此,制定品牌形象战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是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此外,在品牌建设中,还需充分重视品牌的安全与保护,强化品牌营销管理,积极建立品牌危机预防处理机制,建立起优质产品形象,避免品牌危机损害企业形象,从而使连锁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战略充分发挥其优势,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经济效益. 3.3加强信息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对于苏宁而言,信息化也是其核心产品之一,并将信息化作为其神经系统,积极建立了系统综合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监控、语音等多种功能.并以SAP/ERP系统为载体,辅助运用B2C、B2B、CRM、TMS等系统,实现“消费者、供应商与职工”的综合化信息管理,在提升其生产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在采购与销售中,充分重视信息化采购系统与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全面增强了其核心竞争力.基于此,在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中,应积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提高连锁经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保障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并获得持续发展.综上可见,在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效的营销管理是企业产品优势以及品牌优势发挥的重要保障,是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规模扩张的基本要求,为此,连锁经营企业必须立足于企业实际,积极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提升产品服务层次,积极制定品牌形象战略,赢得消费者信赖,强化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以促进连锁经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杜小蓉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销售管理论文:现代企业的销售管理方式改进 一、国家对企业创新的政策 为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使中国尽早立于强国之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的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上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战略。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和主体内容之一就是建设创新型企业。党的十八大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二、企业创新的三大方面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目前每一个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也是企业创新的亮点。日本的好多企业,如神户理化、日立化成、大日大油墨、冈崎矿产、科隆等都在创新上下了功夫。日本这些企业基本的原则是,三分之一的人员搞科研,三分之一的人员做营销,三分之一的人员负责生产,10%的管理人员。美国的条件优越,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更是大,俄国不论是实验室还是工厂都引进先进的设备,还有自己国家创新的设施设备,不惜物力财力。全球的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技术不会超过2%。大多的技术是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就是把生产化学的、生产化肥的、生产石油的、生产其他产品的每项技术中借鉴其有价值的技术部分,形成一项新的技术。比如圣泉现在呋喃树脂全球第一,当之无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应该分以下几步:第一步,模仿与跟随战略永远是第一战略。第二步,借脑发展。企业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条件和资源,我们要借脑发展,聘请工程师、顾问。国外有很多的咨询公司,有很多的服务公司,有很多的行业人员,需要时就要把他们聘来,聘是一般(不代表有价值)、最快的方法。第三步,寻求国外合作,建立实验室,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 (2)营销创新。企业创新的重点营销创新也可以说是市场创新的一部分,是企业创新的重点,营销实际上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市场部;一部分是销售部。二者是共同体,不是矛盾体,是相辅相成的。做好营销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贴近市场与客户,贴近市场与客户是做好营销工作的首要前提。比如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很快,用户也很多,但是如何贴近用户并利用起这部分资源,是很值得仔细研究和考虑的事情。有一家全球性跨国公司,微博做得非常好,有十几亿用户,微博的评估价为70多亿美元,公司就想利用这些客户资源,从客户身上赚钱,但是他们一利用,客户都跑了,都跑到别的网站、别的公司了,价值也一下降到了十几亿美元,这么大的客户资源不敢用了。贴近市场与客户,就要做到与客户用心交流。现在日本的产品在全球又开始走向下滑了,因为日本的产品能够做得让人相信,但是做得不能让人感到自豪、不能让人感到仰慕,不像欧美的大品牌,能够做到以此为自豪,不仅让人痴迷,而且仰慕、敬仰。第二步,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法:跟随大公司学习发展之路、向竞争对手学习至关重要、简单明了有效的激励措施,我们应该有简单、明了、有效的激励措施。用最简单、最明了、最直接的办法,来设立营销激励机制。第三步,建立营销管理中心。 (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难点,因为只有把管理创新做好,企业才有持续发展的保证,如果没有管理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可能出现夭折,因为缺少了推动这两个创新前进的力量。采取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方式,着力于现有人才的开发,重点培养创新能力,有贡献的科技人才,实施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相结合的策略。积极从外部引进人才,加大对内部人才的相关培训及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其保障、保护机制与组织机构,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思想,要有相应的战略谋划作为指导,构建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分析问题的本质,脚踏实地地进行管理创新。 三、国内外创新理论的研究 国外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还有其他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如E•曼斯菲尔德、施瓦茨、P•戴维、Z•格里列希斯等,他们以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为切入点,创造性地对技术创新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构建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技术创新经济学。 四、企业绩效评估 (1)设计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要突出建设创新性企业、构建和谐企业环境的需要,重视企业资源的利用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尝试建立一套个性指标与通用指标相结合、传统指标与现代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正指标与负指标相结合的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2)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研究。在对创新型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时涉及多个在逻辑上具有不同的阶段,但是各个阶段总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进行清晰的划分,创新型企业通过建立科学、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加强技术在创新型企业环境中的转移、创造等活动,从而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地位。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也是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目前对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经济增加值法、杜邦财务评价法、平衡计分卡法、主成分分析法,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运用因素分析法、内涵解析法、模糊综合测评法、聚类分析法、物元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逼近理想的排序法、功效系数法等评价方法相结合。 五、研究结论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社会、国家和经济的发展都要以创新能力为内在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同时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础,加强创新型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对增强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剖析创新型企业发展态势,探索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创新路径选择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机制等对提升创新型企业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赵功展单位:河南平顶山供电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乡镇卫生室药物销售管理方案 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坚持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的原则;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坚持高效、公平、规范、透明,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则。 二、实施范围和时间 全县已建成运行并按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补充药品目录规定的药物,自12月10日开始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余下的村卫生室在加快建设进度和一体化管理的同时,试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确保2011年1月1日起,全县所有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面开展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县、乡两级召开专门会议,对全县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二)启动准备。各乡镇卫生院组织对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的药品库存情况,包括品名、规格、数量、价格等进行盘点核实,拟定基本药物用药和采购计划。 (三)正式运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原有库存药品一律按进价销售,销售完毕后,不得私自进购。 需配备的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按照《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使用与采购配送试行办法》,由各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办从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需应急采购的药品在品规一致、厂家一致的基础上,采购价要与中标价一致或低于中标价,并从已中标企业中采购。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采购药品应区分开,县卫生局要严格按规定进行审核。村卫生室采购药品经费一律使用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办帐户结算,尚未开设帐户的乡镇卫生院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开设。 (四)落实补助政策与财务管理制度。对实行或试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其收入除来源于基本医疗服务收费外,按照《省行政村卫生室改革方案》之规定给予补助,即每12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行政村卫生室8000元。我县将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补助。 实行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在完成信息化建设后均作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按照纳入新农合门诊报销的医疗服务项目执行相关收费政策。行政村卫生室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统一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财务管理按《关于印发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执行,具体实施办法由县卫生局制定。 四、相关部门职责 县财政局:保障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的补助经费和工作经费足额到位;加强对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财务、资金使用、服务效果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县发改委:加强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管。 县卫生局:做好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政策宣传、培训和落实工作;负责对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使用情况进行培训和监督检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违法经营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取缔非法行医,切实维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和秩序。 县监察局:负责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全县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本乡镇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 并实行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村主要负责人是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是重大体制机制创新,也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密切配合,认真实施。 (二)加强宣传引导。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面向群众的社会宣传,重点宣传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原则和主要政策,普及合理的用药常识,改变不良用药行为,提高群众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鼓励和引导群众选择使用基本药物,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建立药品质量验收及公示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单位),要公示国家药物目录和省补充药品目录及采购价格、厂家品名、剂型规格,公开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且不得少于三年。 (四)加强考核管理。全县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补充药品目录规定的药物,不得配备和使用其他药物。县卫生与财政部门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把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作为各乡镇卫生院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药品采购、价格管理、零差率销售品种比例、零差率销售金额比例进行考核。乡镇卫生院负责村卫生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对村卫生室零差率销售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零差率财政补助和相关专项经费拨付挂钩。 (五)加强监督检查。县发展改革、卫生、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的监督检查。乡镇卫生院也要加强对村级卫生室的监督检查。严禁擅自采购、加价销售,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销售管理论文:强化内部调控管理提升销售管理 [摘要]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已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销售业务的政策订立、合同管理、物流管理、收款管理四个环节,对如何通过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来提高销售工作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论述,以供大家研讨。 [关键词]销售;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销售业务不仅是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之一,也是解决企业收入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即: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前提、完善合同管理是基础、科学的物流管理是重点、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1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的前提 销售政策是一项引导性、激励性销售措施。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销售,给销售带来保障和轻松。所谓保障,就是通过给出一定的条件来激励、约束经销商与销售人员的行为,为完成销售目标服务;所谓轻松,就是充分发挥吸引力,促使客户与销售人员产生内驱力,自动地去完成销售目标,从而给销售带来一些便利与轻松。销售政策包括对内的《销售人员的激励政策》和对外的《经销商激励政策》,在这重点提出的是经销商的激励政策。 (1)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性作用,给货物和货款带来保障,给货款结算带来便利。在结算条款中要引导经销商实行现款现货,同时辅以折扣支持这一措施,会收到显著效果。销售人员不再将主要精力花在追收货款上,而将主要精力花在市场开发与客户管理上面。在赊欠与铺底上要明确规定授权的范围与期限标准,否则将造成应收账款偏大。 (2)折扣也就是厂家给予经销商的销售返利、销售奖赏,是经销商应得的额外劳务费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厂家对经销商的期望提高了,对经销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实施与落实?厂家只有拿出更多的折扣。现在的折扣又分成许多单项折扣,如现款折扣、专营折扣、销售增长折扣、市场秩序折扣等。 ①现款折扣是对结算的保障,按净销售额的百分比给予折扣。这种折扣不仅厂家资金流回笼较快,而且商家利润点增加。 ②销售增长折扣是市场竞争加剧,商品供过于求局面下,每个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市场消费量这个“蛋糕”的扩大速度是有限的,市场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是高速的,只要我们多销售、多生产,我们获得的市场份额就大一些,竞争力就强一些,赚钱会更多一些。这样市场供给量增加,暂时出现供过于求,只有从销售上找出路。 ③专营折扣《市场营销》中介绍市场防御策略有一条是渠道封锁,封锁方法之一就是签订排他性协议,具体就是专营。市场操作中,有许多经销商不愿意专营,理由很简单:风险大,销售受影响,可提供给自己客户选择的产品有限。厂家怎么办?给出专营折扣。专营,就享受该折扣;不专营,就不享受该折扣。同时专营折扣也对培养经销商的忠诚度有很大帮助。 ④市场秩序折扣,由于市场上经常出现倒货、窜货,低价倾销,价格倒挂的事情,厂家又经常查不出结果,造成市场价格混乱,货物流通不正常。只要有一家经销商的货物开始低价销售,马上所有经销商都会低价销售,不仅将损失转嫁给厂家,而且丧失继续进货销售的信心。商家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只有保证价格稳定和合理的价差,经销商才有利可图,厂商合作才会持久。所以专门为此设了一项折扣来引导经销商共同遵守、维护市场秩序。 (3)新产品销售奖励。注重产品开发与产品组合的公司,经常会推出新产品,多给经销商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多给市场提供一些“武器”。但经销商认识不一样,有的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赚钱多;有的不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销量小、有风险,卖力不讨好。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激励!让经销商见利眼开,就可以借经销商之力推销新产品了。 2合同签订与管理的完善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基础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规范、标准、完整。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销售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经销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 3科学的物流管理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重点 销售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销售通知单,发货和仓储部门应当对销售通知单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所列项目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销售退回管理,分析退回原因,及时妥善处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制度规定开具销售发票,严禁开具虚假发票。 企业应当在销售与发货环节做好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销售制度,加强销售订单、销售合同协议、销售计划、销售通知单、发货凭证、运货凭证、销售发票、收货回执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销售部门应设置销售台账,及时反映各种商品、劳务等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情况。 4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关键 (1)收款业务应当以银行转账方式办理,避免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现款;对于商业汇票明确受理范围,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企业应由专人保管应收票据,及时向付款人提示付款。货币资金是企业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目标。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资金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资金回收的安全可靠,防止贪污舞弊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2)企业应当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考核。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催收,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应收账款分类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应收款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程序。严格区分并明确收款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奖励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企业营运资产的周转效率。 (3)企业应当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对全部和部分无法收回的,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 销售环节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争取销售得到发展的同时,建立健全销售与收款及货币资金环节的销售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管理有效途径。通过在各业务环节之间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可以杜绝销售环节的违法行为,提高应收款与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资金健康地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销售管理论文:小议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销售管理水平 [摘要]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已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销售业务的政策订立、合同管理、物流管理、收款管理四个环节,对如何通过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来提高销售工作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论述,以供大家研讨。 [关键词]销售;管理;控制 1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的前提 销售政策是一项引导性、激励性销售措施。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销售,给销售带来保障和轻松。所谓保障,就是通过给出一定的条件来激励、约束经销商与销售人员的行为,为完成销售目标服务;所谓轻松,就是充分发挥吸引力,促使客户与销售人员产生内驱力,自动地去完成销售目标,从而给销售带来一些便利与轻松。销售政策包括对内的《销售人员的激励政策》和对外的《经销商激励政策》,在这重点提出的是经销商的激励政策。 (1)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性作用,给货物和货款带来保障,给货款结算带来便利。在结算条款中要引导经销商实行现款现货,同时辅以折扣支持这一措施,会收到显著效果。销售人员不再将主要精力花在追收货款上,而将主要精力花在市场开发与客户管理上面。在赊欠与铺底上要明确规定授权的范围与期限标准,否则将造成应收账款偏大。 (2)折扣也就是厂家给予经销商的销售返利、销售奖赏,是经销商应得的额外劳务费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厂家对经销商的期望提高了,对经销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实施与落实?厂家只有拿出更多的折扣。现在的折扣又分成许多单项折扣,如现款折扣、专营折扣、销售增长折扣、市场秩序折扣等。 ①现款折扣是对结算的保障,按净销售额的百分比给予折扣。这种折扣不仅厂家资金流回笼较快,而且商家利润点增加。 ②销售增长折扣是市场竞争加剧,商品供过于求局面下,每个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市场消费量这个“蛋糕”的扩大速度是有限的,市场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是高速的,只要我们多销售、多生产,我们获得的市场份额就大一些,竞争力就强一些,赚钱会更多一些。这样市场供给量增加,暂时出现供过于求,只有从销售上找出路。 ③专营折扣《市场营销》中介绍市场防御策略有一条是渠道封锁,封锁方法之一就是签订排他性协议,具体就是专营。市场操作中,有许多经销商不愿意专营,理由很简单:风险大,销售受影响,可提供给自己客户选择的产品有限。厂家怎么办?给出专营折扣。专营,就享受该折扣;不专营,就不享受该折扣。同时专营折扣也对培养经销商的忠诚度有很大帮助。 ④市场秩序折扣,由于市场上经常出现倒货、窜货,低价倾销,价格倒挂的事情,厂家又经常查不出结果,造成市场价格混乱,货物流通不正常。只要有一家经销商的货物开始低价销售,马上所有经销商都会低价销售,不仅将损失转嫁给厂家,而且丧失继续进货销售的信心。商家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只有保证价格稳定和合理的价差,经销商才有利可图,厂商合作才会持久。所以专门为此设了一项折扣来引导经销商共同遵守、维护市场秩序。 (3)新产品销售奖励。注重产品开发与产品组合的公司,经常会推出新产品,多给经销商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多给市场提供一些“武器”。但经销商认识不一样,有的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赚钱多;有的不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销量小、有风险,卖力不讨好。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激励!让经销商见利眼开,就可以借经销商之力推销新产品了。 2合同签订与管理的完善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基础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规范、标准、完整。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销售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经销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 3科学的物流管理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重点 销售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销售通知单,发货和仓储部门应当对销售通知单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所列项目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销售退回管理,分析退回原因,及时妥善处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制度规定开具销售发票,严禁开具虚假发票。 企业应当在销售与发货环节做好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销售制度,加强销售订单、销售合同协议、销售计划、销售通知单、发货凭证、运货凭证、销售发票、收货回执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销售部门应设置销售台账,及时反映各种商品、劳务等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情况。 4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关键 (1)收款业务应当以银行转账方式办理,避免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现款;对于商业汇票明确受理范围,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企业应由专人保管应收票据,及时向付款人提示付款。货币资金是企业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目标。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资金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资金回收的安全可靠,防止贪污舞弊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2)企业应当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考核。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催收,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应收账款分类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应收款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程序。严格区分并明确收款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奖励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企业营运资产的周转效率。 (3)企业应当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对全部和部分无法收回的,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 销售环节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争取销售得到发展的同时,建立健全销售与收款及货币资金环节的销售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管理有效途径。通过在各业务环节之间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可以杜绝销售环节的违法行为,提高应收款与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资金健康地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煤炭经济论文: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政策取向与制度构建 作者:肖森予 李东科 赵一霖 [摘要]文章在解释循环经济的定义基础上,结合贵州煤炭工业的现实情况,分析了循环经济在煤炭工业中的适用性,提出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取向,包括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政策、调整煤炭产业由量向质转变和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激励政策等,最后提出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贵州;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制度保障 一、引 言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是相对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简单流动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立足以可循环资源为起点的,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的,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废弃物)—产品”的反馈式闭环流动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经济过程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为主要指标,我们可以将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循环经济起步阶段;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废弃物零排放——循环经济成熟阶段。 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是为了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直接污染而采取的替代废弃物简单焚烧、填埋方式的环境保护措施;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体现了从废弃物末端治理到源头治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转变;废弃物零排放是指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反馈式闭环流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二)贵州煤炭工业的现实情况 贵州煤炭资源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称,是建立区域能源基础的主要资源之一。据新近完成的贵州省煤炭“十一五”勘查规划显示,未来五年贵州省规划煤炭勘查项目达168个。其中通过使用省级煤炭勘查周转资金加快推进普查及必要的详查,提交资源储量224.28亿吨,新增查明资源储量86.29亿吨;通过接替资源勘查延长三个危机矿山的服务年限;通过引导和加强商业性勘查,提交资源储量127亿吨,其中新增查明资源储量76.54亿吨。贵州煤炭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煤种分布也较集中,这构成了各具特点的能源优势,可建设功能、性质不同的煤炭生产基地。但是,贵州煤炭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不高、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制约贵州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贵州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环境友好型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如何在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在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中政府应该持怎样的政策取向及如何构建保障机制等,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循环经济在煤炭工业中的适用性 循环经济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经济增长的模式来看,马凯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技术范式的革命。二是从经济形态看,循环经济是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解决更多劳动就业的一种先进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用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着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上述特征能针对性地解决煤炭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通过不断提高和改善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利用,实现矿区社会、企业、产业和环境和谐发展。由于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发展循环经济就可以沿着煤炭产业生产多种相关产品,如洗选精煤炼焦,煤焦油生产煤化工产品,中煤、煤泥和矸石综合利用发电,煤矸石、粉煤灰及煤渣生产建筑材料、修路、复垦土地、美化生态环境等,把资源“吃干榨尽”,实现综合利用。 二、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取向 (一)加强制定煤炭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政策 围绕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各地区的优势、特色和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和重点任务,努力做大做强贵州煤炭产业。把贵州煤炭工业放在整个西部大开发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做好区域规划,实现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及行业间的互补,这是提升贵州煤炭工业的必由之路。在具备较强煤炭产业基础的地区规划建设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并制定支持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发展的优惠政策,从资金、人才、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向基地倾斜,推动煤炭工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形成。 (二)运用政策调整煤炭产业由量向质的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投资方向,使社会资源流向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和产品,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贵州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一是要调整投资方向,集中力量重点解决贵州煤炭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瓶颈”问题;二是要将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和提高传统煤炭产业,使之成为贵州参与国际国内能源市场竞争的主力;三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新材料,提高煤炭产品档次,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推动煤炭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支持构建煤炭产业链,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多元持股、同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煤一电、煤一化工、煤一建材等高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推动单一煤炭资源矿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研究探索矿区开发的新模式。 (三)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煤炭企业目前既要缴纳矿产资源税和水资源税,又要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水资源补偿费。因此,建议对煤炭企业承担的税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清理,以减轻煤炭企业的税费负担,有利于矿区工业生态经济建设,对治理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给予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政策;对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工艺与设备的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或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加速折旧等政策。 (四)制定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激励政策 一是项目支持,尤其是对于煤炭企业申报的燃用低热值煤炭资源的坑口电厂项目和有关技术改造项目,要优先发展,加快审批,确保尽快建投运。对于在国家调控政策出台前批准立项实施,现已建成投产的项目,建议尽快办理核准手续,促进这些项目的健康运行。二是政府优先购买循环经济企业所出产品,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保证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如:对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生产的建材产品可免征增值税,并由政府优先购买;对于煤炭企业利用煤矸石、煤泥生产的电力可减半征收增值税,并优先入网。由此,通过政府的表率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建立。 三、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道德规范的总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作为规则的制度可以有多重规则构成,但在各种规则结构中,法律制度较其他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为它往往是利益集团冲突的一种均衡选择,具有公共选择性和国家权威性,因而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制度结构中起核心作用。因此,制度构建的关键在于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有效的实施。从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实际来看,政府重点要采取如下制度保障: (一)修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法规体系 一是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关键是,要通过立法来制定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二是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煤炭企业的社会和历史负担。三是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积聚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接替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相配套的各项专项法规。根据国际上的立法经验,如日本、德国等国家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都是从统领全局的基本法与专项法两个层面来展开的。其中,基本法主要从宏观战略层面规定国家或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原则、方法和制度,而专项法则是就对象单一的涉及某一特别领域的专门立法,是基本法的具体配套法律。因此,应该本着“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原则,制定内容具体和有可操作性的《能源产业循环经济法》或《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完整的法律体系。 (三)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适应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执法机制,加强执法力度。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环境执法机制的配合。在环境执法方面,由于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得不到全面的执行;由于环境执法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各个执法机关之间协调不足,种种情形影响了环境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确保有关法律的正确实施,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执法机制,特别是建立严格的执法员选拔制度,全面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通过对各个有关执法主体的职能和执法主体之间的权利关系进行科学规范,避免多头执法和执法缺位。此外,还要在环境执法机构内部建立起完善的执法责任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以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确保环境执法工作严格依法进行。 (四)建立和完善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当前的实施循环经济的评价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社会监督重视不够,公众参与机制不足,特别是广大市民对煤炭企业的环境行为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信息了解不足,这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不严。因此,建设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必须重视建立和完善有关评价和监督机制,特别是加大公众参与评价和监督力度,在立法上要完善公众参与评价和监督的具体程序,明确处理公众意见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实施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保证循环经济战略在贵州煤炭工业中的实施。 四、语结 在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充分利用政府进行外部推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内部驱动作用,做到政府扶植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一是按市场规律发展循环经济,走市场化、产业化和全民参与的道路;二是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地运用各种法律法规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循环经济方面的诱导作用;三是健全各种相关的保障机制,使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发展与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与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其倡导人类活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贵州煤炭工业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面临着再创辉煌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为贵州煤炭工业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提供一个积极的战略路径选择。 煤炭经济论文:低碳经济及煤炭经济生态圈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力求建设无污染、少排放企业模式。其中,低碳经济,作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正在被各大企业所倡导。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高碳行业,也在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正在积极、努力构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污染量过大,产出较低,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由此低碳经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所谓低碳经济,指的就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创新手段以及新能源手段开展的全新的经济模式,其中的煤炭经济生态圈就是以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而建立形成的新兴模式[1]。 1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概述 1.1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煤炭消费第一的国家,煤炭的使用率仍然很大,对煤炭的需求量也一直不断地增加。作为一种非再生资源,煤炭的总储量是有限的,长期、大量的开采最终一定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枯竭,影响我国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曾向世界表态,相比较2005年,2020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下降40%左右[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高效的低碳经济,建立并采用最新型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 1.2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定义概述 煤炭经济生态圈,整合了节约理念、生态效益理念、绿色发展趋势理念等,通过外部环境的推动作用以及煤炭产业集群扩张效应而建立的一种以煤炭产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是一种生态集群圈。它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煤炭行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煤炭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将煤炭经济圈进行了行业和生态角度融合。其发展背景以及指导思想主要为低碳经济理念。构建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目的是建立煤炭资源开发为主、加工产业为辅,并带动相关产业及其辅助机构快速发展。在一定的煤炭发展行业区域空间内,煤炭经济生态圈可以集聚不同圈层的产业,最终实现煤炭产业和其相关的经济产业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合理优化配置,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生态圈经济。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要原则是坚持发展低碳经济、集约开发资源、系统升级煤炭产业。总之,要想做好煤炭经济生态圈建设就必须积极处理好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主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得当的基础之上,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最终对煤炭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的合理、适度地开采,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煤炭行业生态圈内的经济健康发展。 1.3实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意义 在目前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逐渐形成,其构建和发展始终以“低碳经济”为指导,以“低碳经济”为中心点。对未来煤炭经济以及集群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煤炭经济生态圈建设之后可以带动煤炭行业和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固化的煤炭行业发展模式,也就是“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通过低碳、低污染来提高煤炭行业以及煤炭企业的整体效益。②煤炭生态经济圈带动了煤炭行业以及周围区域相关行业的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建立集群效应来发挥煤炭产业的核心主导作用,并积极的带动周边产业的相应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要素分析 所谓煤炭经济生态圈,它是一个集群效应,发展内容不仅仅只有煤炭经济,还包括其他经济生态圈中的产业。整个经济生态圈就是一个集合群,期间涉及很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而煤炭资源的开采自然也就会与这些涉及行业进行相互关联,最终构成了统一的经济生态系统。概括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大要素:资源要素、主体要素以及环境要素。 2.1主体要素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主要由煤炭产业、煤炭相关产业以及辅助机构三部分构成[3]。可以说,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就是煤炭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主体要素涉及的行业众多,主要有煤炭开采加工企业、钢铁产业、煤化工业、煤炭深加工产业、发电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作为煤炭经济生态圈中核心的煤炭产业,主要是指煤炭企业的聚集,该聚集多在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密集的地方,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等来实现优势互补,进行煤炭开采。这种聚集在一定程度上也便于企业进行技术、知识、设备的创新研究,从而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2.2资源要素 煤炭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组成了煤炭经济生态圈中的资源要素。这两种要素也是主体要素的作用对象。只有合理的开发煤炭资源,并进行正确的资源使用才能实现煤炭企业的最大化利益,也是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煤炭资源在整个生态圈中是基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煤炭资源就难以形成整个煤炭经济生态圈,所以,对煤炭资源应该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多行业共同作用下实行合理的煤炭资源开发工作,最终提高煤炭资源的正确利用率。煤炭经济生态圈若想发展成为一个创新的、生态化的煤炭主体功能区,就必须对煤炭资源进行充分重视和合理利用。 2.3环境要素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环境因素主要构成要素有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环境这个大空间,煤炭经济生态圈也同样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建立,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生态圈的构建一定会对环境造成一些影响,所以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充分重视生态圈中的环境因素,尽量做好发展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3低碳经济下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要点 3.1集约整合煤炭资源 对煤炭资源进行集约化整合以及集约化生产,充分提高该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2合理处理污染排放物 合理、高效处理并使用煤炭资源后产生的污染物。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之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所以在今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发展中要着重建立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并采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再次利用,重复再利用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3.3清洁开采煤炭资源 生态圈模式因为具有集群效应,所以其他相关行业可以对煤炭开采提供技术支撑,进而进行清洁开采。 3.4技术创新,降低原材料的消耗 低碳经济主张节能、减排,所以煤炭行业和相关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新技术投资与研发,并创建最新的管理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最大程度上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和使用,减少污染排放,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结语 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模式,就其要素组成、涵义内容以及存在意义做了相关论述,旨在为煤炭行业和企业提供经济发展空间和未来发展指引,只有建立符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趋势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才能确保我国煤炭行业乃至整个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后,相关行业和企业应该把握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行业和企业调整、转型,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二娟 单位:郑煤集团运销公司 煤炭经济论文:知识经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 煤炭的开采利用推进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工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无限地、粗放地开采最终将会导致煤炭能源的危机、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全面分析煤炭工业现状,研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1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1.1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 煤炭的开采引起地貌发生变化,改变了原有的景观,甚至还造成地表局部塌陷,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采煤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原岩应力状态,造成地下水流失、水位下降。排出的矸石堆积如山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而且矸石自燃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大气污染严重;采煤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及工业垃圾破坏了植被和生态环境,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流或渗入地下,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1.2煤电一体化污染 粗放的煤炭开发利用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为了延伸产业链煤电一体化综合利用势在必行。在谋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对大自然无情的伤害,火电厂发电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烟气、粉煤灰、炉渣、废水),其中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等污染物。其中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其次是造成光学烟雾的氮氧化合物,它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00倍~300倍;二氧化碳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粉煤灰含有放射性元素容易致癌对人体伤害极大;悬浮颗粒则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伤害,为了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将成为永恒的主题。 2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煤炭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重要支撑。煤炭工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步伐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煤炭资源的耗竭将是人类发展面临的收稿日期:2016-03-23作者简介:徐学领(1987-),男,云南人,2010年毕业于云南能源技术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现在曲靖市煤炭工业局工作。严重问题。煤炭资源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过低的采出率将导致过快消耗,它的耗竭虽然不如石油那样迫在眉睫,但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应该予以重视。 3当前形势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攻略 3.1优化煤炭行业的结构 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肆掠夺,产能过剩已成为当下一大难题,因此只有化解过剩产能才能实现脱困发展。只有借知识经济的东风,关掉效益低下的矿井来降低煤炭行业整体的运行成本,提高整体生产效率;用高新技术装备企业,才能提高产业层次。另外对关闭矿井失业人员进行分流重新安置,实现煤炭产业结构的多样化降低产业风险。 3.2清洁开采技术 在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中,为了减少煤炭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技术,才能更清洁、效益、经济。如:为了减轻污染大力推广综合开发、开采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①优化采掘道布置,多布置煤巷减少岩石巷道掘进量;②合理选择采煤方法、生产工艺,提高煤炭回采率;③井下矸石尽量在采空区进行充填,减少矸石山堆积对环境的影响;④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广成熟“三下”采煤;⑤推广煤层气瓦斯综合技术,对井下废气合理利用;⑥研究原岩应力控制技术,减少地表塌陷合理保护村庄、河流、农田;⑦开发降尘、降噪、防潮、降温等技术,创造清洁工作环境;⑧开发和实施矿井水治理与利用技术,保护水资源。 4稳步推进煤炭加工转化,积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①积极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拓展精煤产品;②开发利用煤层气瓦斯、逐步形成商业用气、发电、化工产品等;③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合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形成水煤浆、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煤炭液化等洁净煤技术;④结合市场需求发展有特色的煤化工产品如高效化肥、乙炔、甲醇、活性炭等系列产品;⑤大力开发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如煤泥低热值燃料发电、矸石砖厂、粉煤灰建材等产品开发,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为子孙谋福利。 5推动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 行业发展科技先行,为进一步推进机械化、安全质量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矿井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抓好五个方面的科技攻关:一是推进综合机械化采煤,提高矿井采出率;二是推进信息化平台、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三是发展洁净煤技术,着重发展选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煤气层瓦斯利用技术、废气综合利用技术等,实现绿色开采;四是开发和研制防治瓦斯、煤尘、水灾、火灾、顶板的可靠技术、设备,进一步遏制事故的发生;五是开发研究煤化工技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6结语 未来经济的发展煤炭基础能源地位将不会改变,从全国来看,风能、太阳能有季节性限制,核能的利用有很大局限性,只有煤炭才是最稳定可靠地能源。但由于煤炭属于不可再资源,我们必须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确保能源达到最大限度潜能的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释放的污染物控制在最低水平,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清洁利用煤炭,确保知识经济时代煤炭工业稳步发展。 作者:徐学领 单位:曲靖市煤炭工业局 煤炭经济论文:低碳经济煤炭绿色物流系统构建 摘要: 概述了建设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重要性和构建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主要内容,提出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煤炭企业应增强绿色运营意识,以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企业;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近年来一直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着百分之七十左右,战略意义重大。煤炭物流促进了煤炭资源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资源流通速率,使得相关煤炭产品的价值增加。与此同时,煤炭物流活动又因其自身属性和现有生产条件限制,对环境造成了很多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何实现煤炭物流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1煤炭绿色物流的提出 绿色物流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物流活动自身的拓展。是指物流过程中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提高经济效率。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来规划和实施各项物流活动。其实绿色物流就是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结合统一起来,最终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煤炭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开采)物流,销售物流,废弃物物流和回收物流,非绿色因素贯穿煤炭物流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其煤炭产地与消费地相距远,以及煤炭自身的特性,在物流活动中抛洒现象严重,而且煤炭生产过程会对环境造成一些污染。为了降低煤炭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并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采用绿色开采和绿色配送,这样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企业的资源,以便达到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并取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而煤炭绿色物流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绿色物流的机遇 近些年来,我国针对煤炭企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不仅加大了扶持力度,而且更加明确了政策指导企业发展的方向。这些政策使得煤炭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煤炭企业构建绿色物流系统指明了方向,为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为环境的治理保护提供了保障。我国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企业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让附属设施日益成熟和完善并且更加的实用。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状况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让企业的物流运输更加便利。在电子信息系统日益发展的今天,在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方面逐渐形成标准化、电子化及自动化,促成信息流转速率加快,特别是跨地域、跨企业的连接信息的实时传送和处理的实现,使得物流信息使用效率剧增。随着人类对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观念不断增强和走向成熟,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物流自身环境的认识和改善解决污染意识也逐渐增强,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绿色服务和绿色物流等观念日益走进了人们的心中。人们往往会抵触那些不利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经营活动,特别是针对能耗高、污染重的煤炭企业。具体到煤炭企业的绿色物流,就是要从煤炭企业自身的产品出发,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以提高运载效率和降低运输路程,使用新能源等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以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封闭式运输、储存等以避免煤炭扬尘,并且去利用先进物流技术来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这样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来进行绿色物流。 3煤炭企业绿色物流系统构建 煤炭想要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煤炭去完成绿色化的进程,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是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如果不能够解决煤炭的污染问题将会影响企业和城市形象并且影响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煤炭的绿色化将会决定煤炭企业未来的地位和前途。绿色煤炭经济包括三部分,绿色开采、绿色物流和绿色燃烧。而绿色物流又是贯穿于整个物流经济中起支撑作用的环节,生产设备进入矿区和煤炭产品最终到达客户的手中,都需要物流的连接。所以,绿色煤炭经济是以绿色物流为基础的,煤炭绿色物流也是煤炭绿色化的关键所在。煤炭绿色物流系统中不仅仅有煤炭生产企业、集团,而且还包括政府和公众。煤炭物流系统是煤炭企业和社会各界之间的纽带,是和社会频繁接触的媒介,所以政府和社会公众在煤炭绿色化的过程中不应该是旁观者的角色,而应该作为主体去参与到煤炭绿色物流的系统的构建中来。我们需要政府去建立起环保监控体系、制定相关绿色物流法规,提供煤炭物流相关工作的指导和监控,不能依赖于企业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而应该加强外部对煤炭企业的监督和控制。社会公众作为环境污染的直接接触者,受污染危害最严重,他们也应该加入到煤炭绿色物流体系的监督中来,建立绿色物流系统不是某个企业自身的责任,它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义务和责任。煤炭绿色物流系统构建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可循环发展的经济系统。煤炭经济的循环发展是煤炭企业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煤炭的循环经济,物流系统是绿色煤炭的重要的基础和保障。①绿色煤炭物流系统即满足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它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有效的改变了煤炭企业在社会各界中的印象和观感,同时作为输送物资的载体,它提供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可能性。②绿色物流系统可以减少物流物资的投入,减少浪费,降低废弃物的污染排放,提高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从而大大降低煤炭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③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的道路被拓宽。物流阶段所涉及的许多过程都可以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这样可以提高材料回收率和再利用率,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4结束语 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是每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煤炭企业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煤炭产品的污染问题给企业和社会均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煤炭企业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任务,而且是一项复杂多变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污染,而且还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自身实际,适时调整改变低碳运营思路。因此,推动煤炭绿色物流发展是企业和社会必然的选择,也是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保,实现社会和企业双赢的必由之路。 作者:杜家瑞 高宇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销售知识经济分析 摘要: 对传统的煤炭销售进行了分析,并着重研究了知识经济对煤炭销售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广大煤炭行业管理者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煤炭销售 作用 引言 近年来,数字化网络大行其道,发展十分迅速。因此,作为数字化网络的载体,知识经济也随之进入大家的视野。在知识经济的刺激和影响下,各类企业之间竞争越发激烈。为了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各企业纷纷开始研究知识经济,并将其应用在企业管理之中。由于中国能源行业正处在向市场化稳步前进的过程中,煤炭销售传统的模式或方法已经被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淘汰。在这种情况下,煤炭行业必须深刻理解知识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并将知识经济科学合理地运用到煤炭企业管理之中,才能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知识经济简述 在信息革命的发展进行中,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现象应运而生[1]。知识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状态,也是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只有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的全球化。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作为帮助数字化网络运行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依附网络,快速捕获人们关注的目光,并以此影响和改变人们。通常情况下,知识经济对人们的影响多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除却对个人的影响外,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还对各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传统煤炭销售分析 2.1员工素质低下 通过观察发现,煤炭行业中,销售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低下。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第一,忽视细节,决断盲目。大多数员工在销售过程中,不仅没有注意销售市场的细节问题,还忽略了销售中间环节的细节问题。对认知不全、了解不完整的销售问题,部分员工常常出现盲目决断的情况,严重阻碍了煤炭的转移销售[2]。第二,管理高层对知识经济的认知不全。多数销售的高层管理人员至今没有正确了解知识经济,对其重要性置若罔闻。在这样的管理之下,员工的销售技能、理论知识和整体素质无法提升,销售过程也极度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从而严重阻碍煤炭销售的发展和进步。 2.2产业链条单一 就传统煤炭而言,其销售模式太过单一。首先,煤炭商与客户之间是单一固定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隔绝了其他客户与煤炭商的交流和沟通,严重影响了煤炭销售途径的开拓。同时,这种单一对话的方式严重遮蔽了销售管理者洞察市场变化和需求的眼睛,致使煤炭商对经济市场的环境变化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快速地做出应对策略。从而容易破坏煤炭生产和销售的一致性,导致煤炭生产与市场要求不符,影响煤炭销售[3]。其次,煤炭商对单一合同认知不足。这是引起煤炭商与固定客户间矛盾和利益冲突最为常见的问题,双方都对合同认知不全面,发现问题后,往往不进行正确处理,而是不履行协议承诺。该问题常常由交易数量引起,煤炭商在进行批量和定量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生产数目存在差异,导致客户所需煤炭数量减少,从而严重影响客户对商家的信任,造成拒绝往来交易情况的发生。 2.3脱离知识经济 在传统煤炭行业中,其体制和知识经济间的脱钩关系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便如此,现如今还是存在很多这样的企业,无视知识经济对行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个煤炭企业的发展如果缺乏知识经济,那么这个煤炭企业生产的煤炭质量将无法进行有效审核[4]。至此,煤炭粗制滥造的现象将会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另外,没有知识经济为煤炭专业销售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煤炭派发将变得缓慢复杂,根本无法及时完成客户要求。及时实现所签合同的承诺是每一个企业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础,简而言之,无法完成客户需求,也就意味着客户销售市场的减少。总而言之,一个企业如果脱离了知识经济,那么企业的生产部分和销售部分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企业销售部分,不仅销售源头会出现问题,所有中间环节也将断裂,甚至整个销售链都会崩溃。 3知识经济对煤炭销售的积极作用 3.1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通过实践分析,知识经济通过帮助管理者进行企业良性管理,能够将科学有效的知识经济管理理念充分渗透进企业的销售管理工作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整个销售体系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还能够有效促进和推动管理者对基层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和考核。在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的过程中,丰富员工知识是提高其各项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从某种程度讲,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企业销售有极为重要的实际作用。这些作用不仅表现在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的结合中,还表现在销售过程中客户、市场供需以及签订合同的结合中。这种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经济特征进行灵活销售的员工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保证,同时也是企业整体向上发展的优秀带动者。 3.2加强信息技术运用 销售商遵循知识经济的指导,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到煤炭销售上。通过网上销售煤炭的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资源的浪费和损耗,最大程度地控制了煤炭企业成本投入,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最优利益。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销售模式,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在市场变革中发展起来的,其自身具有采集、分析功能,不仅能够自发地对网络信息进行大范围精确采集,还能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系统科学地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能够将企业的生产特征和优势显现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固原有客户的合作关系,还有利于吸引潜在客户群体,是拓宽企业销售渠道的好方法。 3.3紧密联系经济环境 在帮助煤炭企业的销售过程中,通过深刻理解知识经济发现:煤炭企业发展和进行最有效且最快捷的关键在于市场需求的洞察以及生产技术的运用。只有不断洞悉市场的供需变化,结合高效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要素才能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才能将销售与整个产业链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销售商与生产商的身心统一,达成销售与生产同理想共利益的良性和谐局面。总而言之,只有加强与经济大环境的紧密联系,煤炭企业才能达到稳步发展的状态。 3.4改革创新应用技术 从一定程度上说,生产和销售是一体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故此,销售环节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结合知识经济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应用。在生产过程中,高科技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保证煤炭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水平,还能充分保证煤炭供需的一致性。知识经济理论指出:为了应用技术的改革创新能够取得最优效果,企业必须在生产中对先进技术和高科技设备进行深化应用,并积极创新应用思路。只有将普通事项深入化、细致化,才能实践探索出最理想的生产技术,才能对销售过程起到稳定和加强作用,从而整体全面地提升煤炭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水平。 4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黄金时代的稳步到来,中国各行各业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煤炭行业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能源企业,知识经济是其市场化道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以及促进者。作为煤炭行业的重中之重,销售人员不仅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柱,还是掌控全国各地煤炭分配的主要决策者。因此,煤炭销售人员更应该深入理解知识经济的内涵和意义,结合销售实践,不断进行研究和摸索,从而将知识经济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作者:刘丹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多种经营管理局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经济采矿工程研究 1全国煤炭经济运行情况 2012年5月以来,受国际经济总体低迷,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形势转入新常态的影响,煤炭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矛盾尖锐,库存量增大,导致价格大幅下跌,煤炭企业经营困难,亏损扩大。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38.7亿t,同比下降2.5%,这是2000年后首次出现下降;全年煤炭出口574万t,同比下降2.5%;全年国内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2.9%;全社会煤炭库存居高不下,持续在3亿t以上;全年煤炭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61.8点降至137.8点,累计下降24点;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减少1101.4亿元,同比下降46.2%。基于此,部分煤炭企业出现裁员减薪现象。 2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比“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增加22万人,且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加之煤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直接冲击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笔者通过分析各煤炭行业高校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现部分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未能就业,与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时煤炭企业争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相比,形势已发生急剧变化。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为例,2015届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总人数为302人,初次就业率与2013届、2014届相比降低,其中到煤炭企业的就业人数为63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11%。 3采矿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社会层面 3.1.1煤炭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需求疲软 受煤炭行业经济下行趋势影响,煤炭企业生存困难,部分煤炭企业采取减人增效的政策,调整招聘计划,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骤减。以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招聘会为例,2015届校园招聘会共收集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有效就业信息129条,毕业生人数与用人单位需求人数的供需比为1∶0.43。而2013年同期为1∶8,2014年为1∶6.15。与之相比,煤炭企业招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变弱,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需求持续下滑,总量严重疲软。 3.1.2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煤企就业市场竞争加剧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下降,产能过剩,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源环境问题,如雾霾等大气污染,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阵痛导致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等重化工企业经营困难,出现破产和兼并重组,致使一些企业裁员,引发结构性失业。客观上增加了煤炭企业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3.2学校层面 3.2.1专业招生计划调整滞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增多 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受政策、办学方向、师资等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专业招生人数调整未能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岗位需求变化相对接,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时期,采矿工程专业招生人数迅速增加。但是,笔者查阅2013年、2014年煤炭行业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计划发现,各高校并没有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减少招生数量,基本与2012年相当。 3.2.2就业指导滞后,缺乏系统性 在煤炭“黄金十年”时期,采矿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出现企业争抢毕业生的现象,学校也会因此忽略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当煤炭行业经济形势下行时,学校才开始重视和加大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但是,大部分就业指导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且一般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而未能从大一入学就进行全程化、立体式的就业指导。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学校采取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最常见的就是举办就业讲座、就业宣讲会等,且内容集中在走马观花式的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收集等,缺乏对学生面试技巧与礼仪等在就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缺乏对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存在系统性短板。 3.3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自身层面 3.3.1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由于采矿人才断层,煤炭“黄金期”,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成了煤炭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此种情况致使部分学生感觉没有就业压力,学习态度不端正,其在大学期间培养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产生差距。首先,基础知识狭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部分学生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实践较少,且轻视通识教育课程,造成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技能薄弱。其次,综合能力不足。一些学生在学校期间忽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如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致使自身综合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就业难度增大。 3.3.2过度看重专业对口,职业期望高 在煤炭行业景气时,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大部分去煤矿就业,与专业对口。但是,在煤炭行业不景气时,一些学生不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观念,在求职过程中仍然过度强调专业对口,束缚了自己的就业空间,选择职业的范围减小,增加了自身就业难度。另外,受煤炭经济形势好时往届采矿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高的影响,学生对工作薪酬期望高,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相符。在非煤炭企业求职时,学生十分看重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性质,多数只应聘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基层岗位应聘。 4解决采矿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思考 4.1积极发挥社会作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在煤炭经济下行时,煤炭企业应该认清形势,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努力走出经营困境,并发挥企业的社会作用,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首先,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动应对新能源革命,创新发展,扭转当前部分煤炭企业亏损的局面,确保利润;其次,煤炭行业应注重协同治理,加大关闭小煤矿的力度,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煤炭资源有序开采,提高利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解决煤炭经济下行压力下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煤炭企业就业竞争压力大的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煤炭行业的复苏,应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合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正向拉动就业。经济发展的进程说明,增加就业岗位要依赖于高尖端企业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多数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劳动者学历不高、职业技能弱等问题,它们希望引进大学生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发与服务能力,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 4.2高校深化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4.2.1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设置应根据煤炭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主动适应煤炭企业的需求变化,避免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出现巨大的供需矛盾。首先,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合作,全面了解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技术需求以及人才需求计划等,对煤炭行业做出前瞻性的科学预测。及时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降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风险和困难。其次,煤炭主体高校间要加强合作交流,在设置采矿工程专业时,不能只考虑本校的情况,要在全面调查煤炭行业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煤炭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学规模、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高校要与企业之间建立反馈机制,了解用人单位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评价反馈,把它作为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的重要标准,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培养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要求等,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4.2.2加大就业指导与服务力度,推进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专业性、系统性与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要加大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力度。 1)完善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系统性。就业指导与服务要贯穿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求学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低年级重点讲解分析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与制度,通过就业指导课、模拟求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特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求职技巧、求职礼仪与注意事项、面试技巧等;对毕业生则重点组织校园招聘会、提供与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的求职信息、就业咨询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工作。 2)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树立“基层大有可为”的就业观念。学校要通过召开基层就业宣讲会、编制基层就业指导手册等措施,做好“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政策宣讲工作,让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以实现就业。 3)组织多方力量,拓宽就业渠道。学校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多方力量参与到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多渠道推荐毕业生就业。同时,整合采矿工程专业校友资源,通过他们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信息等。此外,鼓励、引导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国内或国外继续攻读学位,进行深造,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4)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加大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发掘创业潜能,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素质和资源优势进行创业,从而实现就业。 4.3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观念 4.3.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首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上接第59页)和精深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注重实践,并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拓宽自身的择业选择面。其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在大学期间抓住各种机会,在不同的平台上历练自我,提高自身的组织领导、社交、创新等综合能力,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4.3.2调整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方式 煤炭经济下行,加之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调整就业观念,实现多方位就业。首先,不要过分强调与采矿工程专业对口。不要直接放弃与采矿工程专业无关的就业岗位,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把握机会,尽快找到适合自己而非一定是专业对口的工作。其次,调整职业期望值。在煤炭经济形势、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摒弃不愿到基层就业,只应聘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观念,主动到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就业,增加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作者:畅军亮 吴丹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企业知识经济发展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作用 知识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在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兴起并将逐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上面的经济模式。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合理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的增长动力是知识经济最为明显的特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在煤炭企业经营活动中,知识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企业的核心优势及竞争力将逐渐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而传统的物质资源的地位将会有所下降。在经济发展中,煤炭企业的人才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主要力量;管理机构和决策机构的知识化使知识产权成为最重要的产权形式,因此知识将会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知识经济的到来无疑会改变煤炭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这些原因必然会导致煤炭企业的体制制度的调整。 二、知识经济对煤炭企业管理结构的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使我国煤炭企业的外在经济的开放性得到极大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新兴科技产品、技术导致煤炭企业的外部竞争压力更加激烈,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和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煤炭企业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使煤炭企业走向知识型企业的道路是煤炭企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很明显的与时代息息相关。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已经逐渐超越资本而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具体表现为: (一)知识和信息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基本资源。 用户对煤炭企业产品的需求成为煤炭企业生产和产品研究的重要目的。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客户对产品的意见和预期,这有助于促进煤炭企业生产、研究过程中的分工细化,有助于更高品质的生产技术的推广。 (二)知识成为企业挽留和实现人才价值的重要工具。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职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职工的个人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但是在经济时代,企业是知识和人才的载体,企业的主要目标将逐渐由其中的知识型人才所决定。传统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目标逐渐将转变成以知识人才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目标。具体表现为企业培养知识人才、发挥人才的特长、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造福于社会。 (三)知识经济带来了不同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 知识经济带来的管理模式,其关键在于知识人才,因此管理过程中始终要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员工的情感和思想状态,通过不同员工的不同精神状态进行管理,以激发员工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者从传统的命令者和监督者,逐渐变成了不同环节、不同部门、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关系的协调者。同时,由于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煤炭企业外在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煤炭企业对管理者以及职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企业员工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各种企业培训促使员工得到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升,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对人才和知识的要求,是保证煤炭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 (四)文化管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和主要内容。 文化管理是人文管理的基础,是企业人文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的价值观不是由少数或几个管理者来体现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优秀企业的价值观是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模式体现出来的。这种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大多数人通过长期的生产工作所积淀出来的。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促使全体员工形成统一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知识经济对煤炭企业企业制度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长期的工业经济导致物质资本占企业主体的模式成为主流,物质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这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作为知识的载体的人才将在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物质资本的重要性相对的将会逐渐下降。在知识经济时代,煤炭企业对人才的拥有量和合理分配使用方面将会成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将会受到相应阶段人才素质的巨大影响。特殊环节人才的重要性与稀缺性很有可能成为煤炭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特殊知识的稀缺性将会使掌握该知识的人才成为煤炭企业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相应的,这类人才将会在煤炭企业的经营生产中分享更大的权力并获取更大的成果。换句话讲,就是煤炭企业的权力及经营成果将会逐渐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才所掌握。随着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制度化和流水线化,企业中分管组织协调和技术设备方面的人才也将不断地分工细化,这将导致职工的职责更加精细,所需技能更加细化,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流水线生产。由于特殊环节人才的极度稀少和专业,一旦出现人才缺失,企业的损失将会十分重大,这种生产模式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进行适量的人才储备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招聘等方式招揽更多的人才并加以培养,使其能够胜任多个环节的技术工作,不至于企业在某个环节出问题时出现“无人可用”。同时,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使职工的劳动能力能够衔接起来,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生产生活的和谐和紧密关联,以保证知识的稀缺性不至于过度明显、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知识经济正如我们日常所见,已经促使企业逐渐从“资本的逻辑”转变为“知识的逻辑”,企业的制度正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而改变。知识和人才逐渐地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和稀缺资源,企业内部的管理权正逐渐转移到知识拥有者的手中。因此,煤炭企业的制度也应该转向“知识的逻辑”的企业制度。管理权和分配权逐渐转移到知识拥有者的手中,这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特点。当然,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地提高,知识和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但是物质资本在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资本参与者、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三者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对企业的影响也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合理的分配权力和利益是煤炭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企业制度是由不同时期不同的物质资本参与者、知识人才参与者、具体劳动参与者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企业管理权分配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由于参与者为数众多,所以只能从整体上分析其对企业制度的作用。这就牵扯到了各个方面的代表问题。煤炭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难以通过企业所有成员来决定企业体制和竞争策略。因此在每个阶层选择一定数量的知识人才来代表该阶层的利益,并在企业运营机制上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案。建立知识型、综合性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必须做出的选择。 作者:杨德 单位:平煤股份八矿 煤炭经济论文:网络经济煤炭贸易结构分析 1对煤炭贸易交易的影响 首先,降低了传递贸易单据频率;按照传统交易模式,煤炭交易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传递的纸面文件,甚至还包含了文件的形成和修改。从一些统计资料来看,一笔煤炭贸易至少需要几十种不同单证,如果连同正副本需要几百份以上,煤炭贸易每年产生的文件就要以亿来计,花费的纸就更多了。从这些巨额的统计数字来看,纸质操作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极易出现错误。但是应用了电子商务后,就采用电子单证替代了纸面单证,简化了业务流程及重复录入单证操作,必然降低参与工作的人数,节省人员费用。 2减少了贸易中介 传统煤炭贸易合同中各种手续繁杂,只有多方协调配合才能够完成操作。但是在网络时代环境下,简化了贸易事务中各种繁文缛节,减少了管理煤炭贸易的费用。据相关统计发现,传统贸易结构中煤炭企业许多订单都是从中介手中所得,中介提供的贸易订单占据了煤炭企业总订单的40%以上。但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电子商务能够发掘订单附加信息潜力,有效简化了处理数据程序,降低了处理煤炭贸易的周期,同时消除了传递信息中的人工干预,降低了成本。 3对煤炭贸易的采购产生影响 传统方式采购设备属于一个繁琐过程,但是利用互联网就能够加强煤炭企业和供应商间的协作,能够将采购设备与产品之间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传递信息及处理系统。在生产中出现了设备故障或需要其他机械,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够集中采购,降低管理成本,节约了采购的差旅费,有效防范了采购中出现的一些漏洞。假如说大型煤炭公司通过网络能够降低采购成本,那么电子商务同能能够给中小型煤炭企业降低采购成本,获得新交易机会。而且通过网络采购还能够及时将信息传递到供应商,供应商接到信息后及时送货,不会影响煤炭企业正常生产。 4对煤炭贸易新增转换结构的影响 (1)技术转换。 首先软件成本;煤炭企业在开展贸易时还涉及到一些外资企业,就需要通过一些专业翻译软件对外文商务信函进行处理,也需要通过专门会计软件对财务报表进行管理。软件成本高低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电子商务系统结构,用户所用一台电脑构成系统,所使用初始翻译成本相对较低;采用主机翻译系统,不管是自己开发还是外购,初始成本都比较高,还要日常维护软件。事实上,采用电子商务系统结构所花费的成本是远远低于主机翻译系统。 (2)学习转换。 员工培训即对煤炭企业中负责电子商务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因为传统煤炭贸易相关人员都是从生产或者依靠人际关系进入的,对网络技术了解不多,许多人员连使用都不怎么熟悉,更不会通过网络技术解决贸易中各种问题。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培训费用均用作了电子商务先期开支所用,也就是应用电子商务间所产生的支出。许多煤炭企业根本不重视员工培训,只注重贸易中的收益,在网络技术下必然不适应贸易结构发展所需。必须要扭转煤炭企业管理层的理念,重视网络技术,重视贸易结构中的人才培养。同时还要定期或不定期请一些电子商务专家到煤炭企业中处理贸易结构中的技术难题,协助管理层制定出良好的实施战略。 (3)规避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煤炭贸易几乎都是通过网络交易,在交易过程中极可能造成信息被盗的危险,黑客能够通过网络纂改交易协议该更交易金额,损失煤炭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随着网络不断开放,交易双方面临着赖账的风险。其二买方可能通过网络否认交易指令,导致交易双方利益无法保障。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就需要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及安全机制,确保交易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机密性,而且还要加强网络安全协议,采取交易协议(如SET,SSI等)进行认证,防止交易中出现抵赖现象。不但要做好网络防范,还必须要使用正版的防火墙,通过网络技术确保网络交易,将风险降到最低。 (4)时间价值成本。 在网络环境下应用电子商务能够降低资金周转时间,当买方提前支付了货款后,必然出现了时间价值成本,主要体现在支付过程中采用电子支付比重,以及所损失现金流量,货币成本。事实上,通过网络转款不但节约了时间,还提高了到账的速度,这种模式降低了交易风险。按照传统模式,在转款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变动影响交易。但是应用电子商务及时到账降低了交易风险,确保了贸易的正常进行。事实上,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贸易逐渐成为了煤炭贸易发展方向,必然会影响煤炭贸易结构。同时网络经济环境下的标准化及信息中介也走进了网络,不但规范了交易流程、降低了误差率以及节省了交易费用。也只有抓住时间价值,紧跟网络技术环境下的速度,才能够提升煤炭交易。 作者:鲍薇 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运销公司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资源低碳经济论文 1鄂尔多斯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凭借着最具优势的煤炭资源,依赖于煤炭工业的突飞猛进,鄂尔多斯市实现了由穷到富的资源型城市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仅为219.3万吨,而2000年至2012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迅速提升,2000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企业共生产煤炭2679万吨,2012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63.938万吨,是1978年产量的292倍,2000年产量的近24倍,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36.6亿吨的17.5%,占内蒙古自治区煤炭总产量10.6亿吨的60.3%,2003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原煤产量已超过山西省大同市,煤炭产量居全国产煤地级市之首。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推动了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2005~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增加值为例(如表1),以煤炭工业为主,包括纺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八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192.77亿元增加为2012年的1968.21亿元,占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46.8亿元的78.1%,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971.68亿元的99.8%。其中,煤炭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煤炭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3.4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404.25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7.8%和71.2%,形成了“一煤独大”的局面。 1.2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特点 第一,鄂尔多斯市的工业以煤炭、炼焦、电力等行业为主,这些行业企业在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前期投入较大,设备的使用年限较长,不易废弃。这种特点使得企业转型、退出的难度较大,如果转型必将承担巨大的转移成本,因此,这些企业不会轻易转型。这就导致了鄂尔多斯市的工业企业对这些煤炭、炼焦、电力等行业的深度依赖,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在较长的时期都将依托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资源型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二,鄂尔多斯市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具有碳关联度高、能源生产和消费含碳高的高碳产业特征。从产业结构方面来讲,煤炭产业在全市工业结构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在60%以上,火电装机在全市装机容量中的比重过高,占全市装机容量的96%。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市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高碳排放的特征。从工业产品结构方面来看,工业产品大多以煤炭为原材料,深加工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较大。从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面来看,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而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占比不足,导致鄂尔多斯市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含碳水平高。第三,能源、化工产业在鄂尔多斯市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将占主导地位,使得鄂尔多斯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将呈增长态势,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将会逐渐显现,突发环境事件将呈增多态势。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导致鄂尔多斯市在经济发展过程出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发展低碳经济是鄂尔多斯市这种资源型城市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1.3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多的依赖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使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非资源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滞后的问题。同时,由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第一,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能源消耗较高。鄂尔多斯市的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且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能源的开发和初级加工利用,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内部存在门类较少,结构单一且不够合理,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鄂尔多斯市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能源重化工基地,必然导致全市能源消耗的大幅增加,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第二,煤炭大量开采,资源浪费严重,能源安全问题突出。鄂尔多斯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能源的高消耗。此外,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小煤矿,这些煤炭开发企业生产设备较落后,开采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造成了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煤炭开采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采煤过程中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鄂尔多斯每年因采煤而损失的水资源量已达到1.31亿立方米。由于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可能会面临矿竭城衰的危险。第三,资源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产生了严峻的地质和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市依靠煤炭资源获得的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对鄂尔多斯市的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的结构性污染。一方面,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使鄂尔多斯采煤区及周边环境恶化,采煤区地表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问题严峻,并出现土地干旱、植被破坏、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全市采空塌陷区面积已达120平方公里,有空顶2000万平方米,火区面积87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在蔓延和扩大。另一方面,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煤炭、电力、化工等污染相对严重的产业在鄂尔多斯未来发展中仍将占较大比重,使得鄂尔多斯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弃物的排放量相对较大且将会呈增长态势。 2鄂尔多斯市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举措 实现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资源型、不可再生型经济向集约型、科技型、循环型经济转变,要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碳污染排放。鄂尔多斯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理念,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水平高等问题,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资源转化、推广节能减排工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结构转型,大力推进非资源型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量,减少碳排放量,在实现产业低碳化的同时发展新型低碳产业。鄂尔多斯市大力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陶瓷等非煤产业的快速成长,积极发展煤炭、化工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引进建设汽车制造、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构筑非资源产业集群,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鄂尔多斯市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建设的重点,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平台。作为鄂尔多斯市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2007年鄂尔多斯市开始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经过6年的发展,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产业发展平台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奇瑞汽车、中兴特汽、精功恒信重卡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以新兴重工能源装备制造、久和风力发电整机制造为龙头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京东方液晶显示器、荣泰光电为龙头的电子产品制造业。 2.2在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 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托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发展风力发电厂,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建成了鄂尔多斯地区第一座特大型风力发电厂——伊和乌素风电场。伊和乌素风电场装机容量规模1000千瓦。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伊和乌素风电场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6万吨,可减少因燃烧煤炭排放的有害物质达8万多吨。目前,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18个重要的风电基地之一,已并网发电的风力发电机组达上百台。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其中与美国太阳能电池巨头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签订光伏产业发展及应用合作协议,建设2000兆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并建设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生产线、光伏建筑一体化及城乡光伏应用系统,电站建成后的规模将比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要大30倍,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人类使用太阳能项目。鄂尔多斯市积极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已形成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2.4万千瓦。同时利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动物养殖场产生的沼气发电,可供500千瓦机组发电。 2.3加大资源转化力度,推进优势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为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改善地区环境质量,鄂尔多斯市从2005年开始就大力推进资源的规模化经营,淘汰落后产能。鄂尔多斯市摈弃传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在对落后煤矿进行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产业链延伸,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发展循环经济原则,通过引进新技术优化优势产业内部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使煤炭生产向煤炭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转变,从而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鄂尔多斯市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为目的,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路径,鼓励企业加大资源转化力度,对资源实施循环技术改造,开发建设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着力构建煤炭、电力、天然气产品、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四大基地,从而使鄂尔多斯市的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形成上下游产品的有序链接、循环发展,实现资源和废弃物的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通过全面推进煤化工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鄂尔多斯市已形成了煤—电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电—高载能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天然气—天然气化工及天然气+煤循环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产业升级和延伸产业链,鄂尔多斯市形成了有绝对竞争力的油、气、肥、醚、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并将成为国家级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2.4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鄂尔多斯市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鼓励资源开发企业围绕资源绿色开发和利用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强对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采用煤矸石发电、提取环保建筑产品、生产土壤改良肥料等方式,形成了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大规模综合利用系统。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煤炭生产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煤炭开采工艺和装备、应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提升煤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煤炭生产企业的现代化水平。2012年鄂尔多斯市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等方面投入资金32.434万元,与2005年投入科技研发资金9680万元相比的3.4倍。此外,鄂尔多斯市定期组织资源开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活动,并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将研究机构成果实现产业化,以增强资源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在羊绒、煤炭、化工等主导产业领域,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园区,成为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5推广节能减排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在实施规划环评,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的应对和克服了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困难,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加大节能投入,推广节能工程,在城市建筑设计上推广节能设计标准,推广使用新型节能材料;在交通运输上鼓励优先使用节能环保交通工具,推广节能燃料;在公共生活方面,倡导绿色节能生活等等。同时,积极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清理整顿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强化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节能减排治理,对不符合环评的项目不予立项,遏制高污染项目的建设,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的环境保护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项目“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导全市明确产业定位、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环境保护及降低污染物排放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鄂尔多斯市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碳汇林工程。碳汇林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充分发挥森林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功能为目的的林业活动。2010年4月开始,鄂尔多斯市启动碳汇林项目,动员200多家煤炭企业每生产10吨煤,就捐植1棵“节能减碳树”,共同营建10万亩碳汇林。碳汇林项目的实施,使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起来,有力的促进了鄂尔多斯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虽然,鄂尔多斯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长期来看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期逐渐转向稳定增长期,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仍将存在。长期来看,资源型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产业结构中仍将占较高比重,鄂尔多斯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格局由资源型产业为主向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型,达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仍非常严峻。鄂尔多斯市在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有效地调整地区产业结构,逐步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如何解决要素供给问题,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如何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有效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难度很大 鄂尔多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非煤产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程度还不够,在地区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小,发展的稳定性不够。鄂尔多斯市以煤炭产业为主体,以“羊煤土气”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没有真正得到改变,资源型经济在城市发展中仍占绝对的主体地位。同时,从鄂尔多斯的自然禀赋看,并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能源重化工基地,能源开采和加工、电力、煤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总体经济构成中仍将占较大比重。在以能源及其他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下,一方面,鄂尔多斯市要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这种资源型产业结构导致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景气度的依赖程度较大,而由于受到当前宏观经济周期性增长乏力的影响,现阶段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不景气,对鄂尔多斯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何结合需求,提高煤炭清洁高效使用的供给比重,对于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而言,是一个严峻挑战。就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来讲,如何在国家经济建设、能源安全和低碳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和谋划鄂尔多斯的能源化工产业,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煤炭、电力、煤化工、煤层气和天然气等煤及与煤相关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清洁化、低碳化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 3.2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 如何优化要素结构,解决要素供给问题,尤其是如何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问题,也仍然是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鄂尔多斯市还需要在加快引进人才、科技、资金的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做大量工作。首先,鄂尔多斯市在人才引进和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任务艰巨。鄂尔多斯市在引进人才方面已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鄂尔多斯市人口集聚水平较低,同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鄂尔多斯市人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使鄂尔多斯市人才基础薄弱,掌握新技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缺乏,人才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已成为影响鄂尔多斯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此外,在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鄂尔多斯市在鼓励企业提高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低碳经济的推动力等方面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次,有效解决资金供给方面的问题。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民间借贷现象,而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渐向稳定增长过渡,民间借贷现象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民间借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待化解,尤其是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鄂尔多斯市在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民间资金的运作渠道,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增加资金运作技术含量,提高民间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任务艰巨。最后,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使用。鄂尔多斯虽然靠近黄河,但依然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煤炭行业尤其是煤化工行业耗水量大,且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如何进一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如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样重要,这还关系到鄂尔多斯能源、资源产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更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鄂尔多斯市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除了要转变地区产业结构,要提高煤炭及其他资源高效清洁使用的供给比例,要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使用外,还需要加强低碳经济理念在民众中的普及,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进一步落实。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也是鄂尔多斯市在低碳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鄂尔多斯市生态区位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全国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煤炭的大规模开采,给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对资源开发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有所回落,并逐渐转向稳定增长,鄂尔多斯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技术与管理创新、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等多方面不断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鄂尔多斯市情的低碳之路。由鄂尔多斯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可以发现,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强力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配合,一方面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有利的政策、市场环境,形成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从而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欣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煤炭经济论文:经济新常态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论文 一、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神华在创立初,实行了“矿、路、港、航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跨地区、跨行业,逐步发展成跨国的集团公司”的企业战略,立足神东矿区,不断对外扩张业务,多手段获取探矿权,储备了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2003年神华的煤炭总产量就突破1亿吨,相比成立时增长了40倍,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煤炭产销超亿吨级煤企。2004年,神华随即提出了“倾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发展战略,2009年成为我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煤炭企业。继而,神华又实施了“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发展战略,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3678亿元,在2014年度《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65位。相比神华,兖矿的战略实践则不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兖矿一直是一个亏损几千万的困难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选择了“科技采煤”的战略,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先进的综采放顶煤技术,产量、效率、效益此后连续数十年稳居全国煤炭行业龙头老大位置。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煤炭全行业亏损,但兖矿利润独占全行业利润58%,1999年更是达到90%。从1997年开始,面对当时的煤炭形势,兖矿实施“煤与非煤并重”的战略,将未来的战略重心放在了煤化工之上。但煤化工在经历了短暂暴利期后,即陷入行业性亏损。2005年开始,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各大煤业都在全国抢占煤炭资源,但兖矿对煤制油寄予厚望,依托自身煤气化经验和已掌握的低温费托合成油技术自主产权,在榆林规划远景10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但该项目遇上国家发改委控制煤制油政策,至2014年仍未审批通过。近年来,由于兖矿本部所属兖矿、济东煤田资源日趋枯竭,不得已走向省外。2011年通过公开竞标虽陆续获得两块省外煤田,但兖矿花费了巨额成本,错失了煤炭资源扩张最宝贵的时间。2013年,神华煤炭产量达到4.98亿吨,接近5亿吨;兖矿产量8419万吨,其中2600多万吨还是来自澳大利亚。从2000年到2013年,兖矿从中国煤炭业龙头老大的地位上一路下挫,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排行榜上,从2003年的第4位,降到2013年的第16位;与世界500强的门槛,也是相距甚远。伴随着非煤产业的亏损,经营利润急剧减少。2013年上半年,兖矿净亏损已达数十亿。在煤化工上,兖矿并没有或得预期收益,在煤炭主业上,也没有抓住战略大发展期,错失了在省外以收购、竞标矿权等方式的快速扩张。神华则乘煤炭工业“黄金十年”之机,一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企业。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神华和兖矿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实践,我们可看出:兖矿的战略实践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本世纪前10年的战略发展则不如神华科学合理;也看到: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战略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家的政策引导虽说至关重要,但市场机制的作用才是决定性的。煤企高层必须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条主线,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进行战略管理创新。并且,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也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二、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方向 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创新,是要朝着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去适应。过去,中国的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企业的战略就是完成政府计划指标,煤炭企业就是完成生产任务。现在,所有的煤炭企业战略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这一新体系,新常态这一新形势。战略风险理论对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十分重视。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对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企业自身能力是构建企业战略优势的根源,也会导致战略风险。所以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可以从煤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两方面来研究。从外部环境来讲,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经济新常态,才是当今煤企战略管理创新的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转型和新常态的到来,企业管理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下的工厂制管理,过渡到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关键要处理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成份的关系。第一是与煤炭用户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布置的煤炭生产任务就是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炭用户构成市场的核心。找到了煤炭用户,才是找到了市场。第二是与煤炭企业本身的关系。市场经济本质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供求关系的经济。煤炭用户是需求者、消费者,煤企自身是生产者供应者。两者是供需关系、买卖关系、交易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政府制造市场关系。第三是与政府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缺位、越位、错位严重,过多干涉煤炭生产和煤炭价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转为煤炭市场监管、宏观政策调整和社会后勤服务。即便政府在国有煤炭企业的管理中,也仅是履行出资人监管和资产保值增值职责。从企业自身来说,主要是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规模和效益的关系。现在煤炭企业受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影响,战略多数是只讲规模产值不讲利润效益,牺牲效益,盲目扩张,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过度追求规模产值,结果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战略选择应兼顾效益和规模。在获取效益的基础上扩张规模,在保持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赚取效益。二是质量和成本的关系。煤炭产品质量也是战略,采掘低成本也是战略。现在煤炭企业的困局是,一提高质量,吨煤成本就上升,利润就下降;一降低成本,质量又保证不了。三是一元和多元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煤炭企业搞所谓的“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多元战略,多是由政府来提倡,满足稳定社会、保障就业等目的,结果给企业竞争背上了历史包袱。搞一元和多营是企业战略,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由企业自己确定。一元和多元将会是煤企战略创新的一个艰难抉择。四是进入和退出的关系。煤企不是只能进不能退,退不一定就是损失,而是为甩掉包袱。在新常态下,市场竞争会倒逼煤企从长期亏损的多元产业中退出,退是为了进,一个企业也做不到只进不退。企业必须从不盈利、不具备竞争力的业务中退出,转型进入适合自身的行业或开发高端煤炭品种。比如:现在低迷的煤炭市场形势说明,单纯的煤炭产销已进入微利时代,煤企生存发展已不能只靠生产销售原煤和洗精煤,一煤独大,必须更加注重研发喷吹煤环保煤、搞煤电联营、煤制油等。当前,国有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本质也是一种进入煤炭高端产品市场的选择。五是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的关系。现在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仅是靠提价或降价。在国外,非价格竞争才是能源企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企业可以不变动价格,而是专注研发煤炭新品种、提高煤质质量、提供优质运销服务、改善售后态度、加强跟踪回访等,这就是非价格竞争策略。现在我国的煤炭市场竞争,就是单纯的价格竞争。煤企盲目的价格竞争,导致中国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大量进口劣质煤趁机冲入中国市场,煤炭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 三、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依据 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应立足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必须明确主体是煤炭企业自身。当前,多数煤炭企业具有国有资产的属性,制定战略多是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主导下,站在国家宏观的、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来确定企业战略,没有从企业是市场微观主体的角度研究。从国家或煤炭行业的宏观角度讲煤企战略,煤企易形成类同战略,结果就是不符合煤企的实际,这不是针对企业自身量身打造的战略,基本说的是煤炭全行业或一个省的煤炭工业发展战略。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国有煤炭企业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和市场风险,政府包办不了,所以要求每个煤企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企业战略。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战略一定要以企业的实际为根据。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只需履行国有出资人的职责和服务就好。煤炭企业实际可从五方面分析。第一,企业类型。主要有中外合资企业、省属国有企业、中央直属企业和股份上市企业几类。神华是央企,兖矿是省属企业,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肯定不同。国有企业还肩负特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点。第二,企业的规模。煤炭大集团、煤炭大企业、地方中小企业的战略是不相同的。所以,企业规模也不能搞一刀切,之前跟风似地盲目扩大不一定都适合。企业规模应由企业自己的能力来决定。第三,发展阶段。煤炭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的战略也是有所区别的。第四,企业技术状况。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必将向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方向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煤炭企业各自掌握的生产科技、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不同,相应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途径也就不一样。第五,职工队伍构成和素质状况。由于不同煤炭企业职工在思想认识、受教育层次和职教培训能力上的差异,造成企业在文化支持、工作执行力、现代化管理水平方面也就有差别。在经济新常态下,科学分析政策导向,扬长避短,多元化、差异化的战略才是煤炭企业在今后一个阶段内战略管理创新的依据。 作者:王伟 单位:山西潞安集团史志办公室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县域经济论文 一、煤炭使用现状及未来消费趋势预测 (一)锅炉用煤情况 目前,全县在用的压力锅炉有102座, 其中:燃煤的有95座,制酸余热锅炉2座,燃油锅炉5座。燃煤锅炉额定功率蒸发量总和达到500t/h,如果按常压锅炉每蒸吨60万千卡热值计算,每小时可以产生30015万千卡热量,需耗煤(平均按发热量5000大卡/千克)60吨,如果全年满负荷运行需要耗煤52.6万吨。考虑到季节性因素和其他原因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假设锅炉使用效率发挥到65%,再加上供热原煤用量占比重较大,煤质比较差,预测全县在用压力锅炉年用煤量在44万吨左右。 (二)居民住户取暖用煤情况 依据2013年度统计资料,全县共有118526户居民,其中城镇居民29649户,按采用集中供热的户占60%测算,集中供热户17790户,这样全县预计有100736户居民,冬季取暖需要自己买煤,每户平均按1.2吨用煤计算,需要耗煤12万吨左右。 (三)规模以下法人单位、个体工商户生产和取暖用煤情况调查 依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登记结果,全县共有单位数3157家,其中法人单位1823家,产业活动单位1334家庭。如果剔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集中供热的单位,用煤较大的行业小类主要是规模以下工业和住宿餐饮业。据推算,这些单位年用煤量在20万吨左右。 (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耗煤情况和趋势预测 依据2013年统计年报数据,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耗量为49万吨。随着县内一些工业生产性项目建设速度加快,如:兴安化工硝铵制造、福成水泥新型建材、承大水泥、栗源食品工业园、钢延产业园等,预计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后,将会进一步拉动全县煤炭消耗增长45万吨左右。综合以上因素,目前全县年用煤量在105万吨左右。从未来几年工业发展趋势看,全年用煤量在2020年将会超过150万吨。这就需要我们现在就要谋划未来的能源利用方式,一些新上的项目要高效清洁利用能源,建设相应的节能减排设施,起点要高,力度要大,要求要严。 二、高效利用煤炭产生的效益分析 以目前全县年用煤量105万吨为基础,每吨平均按900元计算,需要耗用资金9.5亿元。如果按每千克原煤平均5000大卡计算,按每立方米焦炉煤气4200千卡折算,全县每年燃煤折合焦炉煤气12.2亿立方米,每立米焦炉煤气0.64元计算,需要资金7.8亿元,全年可节省资金1.7亿元。如果按将来原煤用量150万吨测算,需要耗用资金13.5亿元,如果用焦炉煤气替代原煤,需要耗焦炉煤气17.42亿立方米,需要资金11.1亿元,全年可节省资金2.4亿元。目前全县通过燃煤每年的SO2排放量估计在1.68万吨,排放的废气量在10.5亿立方米左右。到2020年预计通过燃煤每年的SO2排放量估计在2.4万吨,排放的废气量在15亿立方米左右。如果全县150万吨用煤,剔除边远居民住户和用于原材料等用煤,用焦炉煤气替代100万吨。这样通过“煤改气”,每年将会减少SO2排放量1.6万吨,废气排放量10亿立方米。通过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逐步用燃气替代煤炭,可以降低企业的用能成本,减少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资金投入,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大气污染的防治,既是毗邻京津、服务首都之责,又是百姓健康生活之需,更是兴隆“绿色崛起”之要。 三、几点建议 要做到统筹协调,分行业实施,整体推进,切实做好煤炭消费的监测预警,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推进燃煤锅炉改造,提高煤炭终端消费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应出台相应配套政策,鼓励燃煤企业采用高效除尘系统、高强度脱硫系统和低氮燃烧技术,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排放量。逐步淘汰燃煤锅炉,鼓励企业采用燃气锅炉进行生产活动,循序渐进地提高能源消费中燃气的比例。 (二)科学有序发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企业,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 应支持和鼓励煤炭清洁转化产业科学有序发展,从技术可靠性和项目经济性着眼,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制约。应该鼓励新建煤炭综合利用企业,为全县生产和生活由“燃煤型”向“燃气型”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用能方式变革,宣传引导居民合理用能 坚持集中与分散供能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城乡供 能基础设施,提高城乡用能效率。推动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鼓励农村地区使用洁净煤和型煤。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使节约用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四)完善相关政策,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 应建立针对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体系,引导和鼓励并重。政府要出台相应的税费、土地、技术、资金等支持政策,让企业能够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在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大背景下,兴隆县一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循环发展的道路,逐步消除经济发展与耗能增长和环境承载的矛盾。努力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效率,逐步提高生产和生活中清洁能源利用比重,走“绿色崛起”之路。 作者:王胜 单位:兴隆县统计局 煤炭经济论文:国有煤炭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一、当期阶段我国煤炭行业经济管理现状 1.企业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在任何企业都被看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能够保证企业的资金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整个企业的运营。在经济制度转变的过度时期,更是要很好的认识到财务工作的地位和关键性。然而部分煤炭企业并未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内部也缺乏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利润的获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财务管理的方法、财务管理的规范等等,但是在我国的煤炭企业中,普遍存在较重视会计管理,而忽略财务管理的局面。企业在生产效率、资金使用等方面所花费的精力较少,这都体现出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企业中乱用资金、造成资金浪费等现象层出不穷,这都与缺乏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2.煤炭开采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由于近几年我国煤炭行业开采政策的不断放宽,全国各地中小型煤矿大量涌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这都与开采技术的落后有关。小型煤矿开采的环境较为简陋,技术水平不过关,因此造成开采的浪费,采矿效率偏低。有资料曾显示,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机械化水平不足七成,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高水平开采技术更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中小型煤矿对煤炭开采只停留在对煤的利用上,其他资源如:煤焦油的提炼,燃料等开发的都很少。 3.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迟缓 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建设的新时期,煤炭行业也不例外,实现信息化发展已成为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煤炭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信息利用的还不是很充分,机械设备的数字化建设也并未取得全方位的成就,信息化建设不仅仅要停留在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层面,而是要对信息作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发现市场的需求方向,走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还有待进一步加快。 4.忽视营销理念的重要性 一个正确的营销理念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最为科学的营销理念则是要尽可能的扩大份额,占据市场中的主要部分,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部分煤炭企业仍沿用着旧的经济体制,对于市场竞争的概念并不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传统的营销理念的束缚严重阻碍了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 二、提升国有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1.创新煤炭企业的管理理念,丰富管理方式 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再符合当今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经济制度的转变促使煤炭企业需要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的局面,管理理念的创新可以再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做到管理思维上的转型,向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学习,取长补短,与自身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形成具有本企业特征的管理方法。 2.注重企业上的精细化管理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情况是多变的,且煤炭企业数量较多,相互之间竞争较为激烈,煤炭企业必须较快推进管理模式的改革,注重管理上的细节,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所谓精细化管理主要指要在不同的部门,根据其所处的实际情况,抓住安全生产、质量监管、人员的工作态度等细节,切实做好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 3.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进程 首先要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的经济管理上的规章制度,将传统的生产思想彻底的进行革除,逐渐向完善销售理念、注重生产安全等先进管理理念过度;另一方面,若想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还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措施企业内部员工能够形成自主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实行统一管理。 4.以人才促发展,注重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 企业中的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高度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企业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积极聘用高端技术型人才,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此外,企业也应注重对员工的定期进行技术培训,适当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快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核心实力。 5.转变营销理念 企业的营销理念决定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正确的营销理念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应根据市场上变动的供求关系,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注重市场竞争的影响,打破传统的营销理念,一切以客户满意为原则,调节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抓住市场上的商机。 三、结束语 当前阶段,我国煤炭行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若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一定的优势,一方面要从生产环节上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在公司的经济问题上改变管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水平,不断地进行制度上的改进与创新,同时着眼于以往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以便于具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弊端,最终实现经济管理制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作者:田莉 单位: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寻求排放少、污染少的发展模式,力求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煤炭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高等特点极为突出,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煤炭经济亟需进行改革创新,为此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得以提出并逐步展开实践。文中将对该生态圈模式在发展中所需的基本元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中应当注意的关键点。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要素;关键点 为了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提出要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努力使低碳经济成为现实。生态圈模式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效益理念、节约环保理念等为核心,将煤炭企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使煤炭企业能够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是煤炭企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的基本元素 (一)主体 首先是主体要素,这一要素包括三部分,第一是煤炭产业,它在生态圈的建设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煤炭资源集中或企业集聚的地方都可算作是煤炭产业,在生态圈中,这些企业应当进行明确的分工,协调开展各项工作;第二是与煤炭有密切关联的产业,这类产业涉及的范围较广,电力产业、钢铁产业等都可纳入其中;第三是辅助机构,如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在建设生态圈时,各主体应当综合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实现在资源与信息等方面的共享,在运作中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实现对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开采。辅助机构应当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设备创新,为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使得生态圈内的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二)资源 资源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源与煤炭资源。生态圈中各主体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紧紧围绕资源进行的。该模式的生态性主要表现为对社会资源以及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使用,只有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煤炭资源在整个生态圈建设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它是生态圈建设、形成的重要保障。在生态圈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各企业负责人与科研人员应当对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共同制定开放方案,使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能够更加规范化与合理化。 (三)环境 环境要素主要指生态环境要素、市场环境要素以及政策环境要素。企业的发展与环境变化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煤炭经济生态圈也不例外,因此在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环境要素予以密切的关注,同时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煤炭企业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生态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煤炭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方形。因而生态权在建设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应当对环境予以足够的重视,努力降低污染,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还要根据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调节自身的发展方向,力求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的关键点 (一)集约化生产 在生态圈模式的建设与发展中,企业应当意识到开展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意义,对生态圈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采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生态圈建设要求各相关企业能够通力合作,在资源、信息等众多方面实现共享,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互补,促进各自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然途径。 (二)处理污染物 在生态圈的建设中,煤炭相关企业应当协调好自身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因此一定要对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必要的处理,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利用新型技术、新型设备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要利用技术手段技术处理已产生的污染物,或对其进行再利用,以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使生态环境效益能够得到提升。 (三)创新技术 节能、环保是低碳经济强调的重点内容,因此生态圈内的煤炭及相关企业应当加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充分提高煤炭资源的实际实用效率,减少对能源资源的开采,对资源进行必要的保护。另外各种生产技术也应当向着低排放的方向发展,避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奠定良好基础。 (四)清洁开采 集群效应是生态圈模式的突出特点,无论是信息、资源还是技术都能够实现高度共享,因此煤炭企业在发展中应当充分利用共享资源,获得相关企业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对能源资源的清洁开采,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境中。 三、结束语 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建设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建设、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模式中包含主体、资源、环境三大要素,各要素在生态圈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应当把握好关键点,使相关企业能够开展集约化生产、清洁开采,并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创新,对生产环节以及生产污染物做出相应改善。 作者:郑爱华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南屯煤矿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经济发展中企业会计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煤炭行业需要随着时代变迁进行改革发展,目前煤炭行业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在此阶段中,如何使会计部门得到进步并且在发展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是当前煤炭企业重要的改革目标之一。 关键词:煤炭;经济转型;企业会计;改革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财务管理工作成为现在每一个企业的重点工作,从最近几年的产能数据中,可以知道中国现在处于产能过多的时期,导致煤炭行业产量多于需求量出现煤炭价格大幅度下降的局面,因此煤炭企业需要进行经济转型。 一、煤炭企业的具体发展状态 1.煤炭企业良性发展在已经过去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安稳的进行过渡并且取得成功,煤炭的总销量在逐年提高,在过去的五年中,煤炭的产值提高约10亿吨,并且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市场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煤炭行业的经济也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煤炭行业内部对自身的煤炭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帮助各煤炭企业得到充足的成长空间,并且实现大型煤炭集团的组建,提高煤炭生产的效率。2.煤炭企业在改革中取得的进步在煤炭企业实行企业会计标准之后,对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严肃思考并提出新的解决方式。目前,我国新型煤炭企业会计标准以国际标准为参考标准,全面向国际化靠拢,同时大型煤炭企业也在积极接受新的会计准则,并且使会计制度顺利的进行改革,各煤炭企业以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前企业的运行特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对突发状况的抵抗能力并且提出解决措施。同时,企业为使开发成本变的更加明显,方便企业管理,对企业内部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进行完善,为煤炭企业会计改革提供结实的基础[1]。 二、在企业进行经济转型的同时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1.以国际会计管理制度作为标准进行改革在煤炭企业进行经济转型的时候,首先要多方面考虑改革的方向,明确改革的重点目标,以国际标准作为主要的参考数据取长补短,了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国际制度之间的差距,并且不断完善。为达成会计制度改革目标,首先应该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重视会计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其次,明确会计部门的管理范围,从传统的只重视交易事项转变成对于公司的宏观管理,最后,对公允价值进行细致分析,提高重视程度。全力缩短自身企业管理标准与国际制度的距离,实现管理制度国际化发展。并且时刻关注国内最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制度相互借鉴,为煤炭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提供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2.对会计管理制度不断改革,使制度保持先进性煤炭企业进行经济转型时,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提前对新会计标准进行研究,对其中的优势进行吸收,将其中具有实用性的要点融入进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当中。例如,从当前的会计准则来看,企业对所得税计算方法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这两种计算方式,是以企业会计利润为参考数据,进行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在最新的会计准则中,在进行企业资产以及外债计算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会计计算基础,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企业资产外债表中现实的资产与负债信息精准化,方便对于煤炭企业进行会计核算。3.以已经上市的煤炭公司作为标杆缩短彼此之间差距已经上市的大型煤炭公司与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在公司内部的会计管理模式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前者一般采用新会计准则,而后者通常采用旧制度,甚至有一部分的企业仍然采用带有行业色彩的管理方式。这种情况对企业之间的交流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在进行煤炭经济转型时。需要对煤炭行业中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进行统一,减轻各公司之间的交流难度,方便落后公司对上市企业进行学习,是煤炭企业成本精细化得到快速发展[3]。 三、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对会计工作进行创新 1.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大型煤炭企业具有资源整合快、生产规模大、产业结构复杂、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而且对于当前的煤炭企业发展来说,传统的煤炭会计管理核算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因此由各公司组成的大型煤炭产业,应该把会计工作进行集中管理,对各组成公司进行制度把控,并且通过民主得到形式选择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督方式,推动会计体制的改革与发展。2.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煤炭行业随着国家的进步,不断的取得进步空间,并且得到快速的发展,使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与此同时,因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改变,从传统的纸质书写记录工作演变到如今的计算机办公,工作内容从单纯的记录入账出账的具体数据到今天的经济战略规划与决策。煤炭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事件,也是促进煤炭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力,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提升会计工作的专业性。3.促进专业人才成长在促进煤炭企业进行改革的时候,需要对专业会计人才进行培养,并且在其中挑选能够适应大范围会计总结工作的会计管理者。煤炭企业在进行经济转型的同时,需要注重人才的交接以及专业素质培养,人才培养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需要培养财务部门中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才,这种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着意外事故处理能力。第二个,需要使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管理能力以及资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会计工作进行改革之后,要继续进行完善,使工作人员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4]。 四、结语 会计管理制度,作为煤炭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炭企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可以有效的运用,提升整个企业的收益,在企业面临经济转型时,更应该加强会计制度建设,确保企业良性发展,减少前期生产投入,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位。 作者:孙锐 单位:西山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经济论文:经济煤炭产业寻租 【摘要】煤炭产业作为一个资源型产业,它的发展壮大要受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寻租是导致煤炭产业“资源诅咒”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对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会起到排斥作用。本文通过引入寻租者的数量(R)和寻租的价格P(R)两个变量,分析寻租对煤炭产业的就业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煤炭;寻租;资源诅咒 一、模型分析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往往低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即所谓“资源诅咒”的问题。如中东地区虽然掌握着黑色黄金,其经济却十分落后;日本虽缺乏自然资源,但其经济总量却高居世界第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本文认为寻租是一个重要原因。寻租是寻租者通过贿赂等手段来获取大量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寻租对社会正常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引入寻租者的数量(R)和寻租的价格P(R)这两个变量,来分析寻租对经济体的影响。寻租者的数量是指整个社会用于煤炭产业寻租的那些企业的数量,寻租的价格是那些寻租者所付出的平均成本。 模型假定如下: 其一,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煤炭产业的生产规模不变,总投入水平为M。寻租作为一种外在要素影响煤炭企业的生产,其中寻租的价格为P,寻租的数量为R,寻租的价格和寻租者的数量线性相关。 其二,煤炭产业是一个封闭的产业,不存在同其它产业间要素的流动。 其三,煤炭企业的生产主要使用劳动(L)与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在总投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寻租,会减少或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资本)的使用。 在一定的技术和企业规模下,企业通过寻租所能获得的最大净收益是OB,随着寻租数量的增加,寻租的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寻租者的净收益在不断的减少,当达到B点时,寻租者的收益就变成0,当寻租者的数量继续增加时,寻租的价格不断提高,寻租者将获得负收入。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曲线BC是一条无效的曲线,而B点就是寻租的最大点。 二、寻租对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影响 当总投入规模不变时,社会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寻租,必然导致投入的资本,劳动数量的减少,进而导致资本和劳动的产出降低。 图2中曲线S表示的是劳动的供给曲线,D1,D2表示的是劳动的需求曲线,当社会把资源用于寻租时,导致对劳动的需求量降低,劳动的需求曲线由D1向左下方移动到D2,形成新的均衡价格W2。而这时劳动所能获得的总收益为W2×L2×L1,而W1×L1-W2×L2的余额就是寻租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 同理,寻租对资本的收益也会产生排斥作用,它会导致资本要么退出煤炭行业,要么参与到煤炭行业的寻租中去,从而造成煤炭行业的资源诅咒。 当寻租影响到劳动、资本对煤炭产业的投入时,它会导致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大幅度降低。 如图3所示,L表示煤炭需求曲线,S1表示在没有寻租的情况下煤炭的供给曲线,L与S1相交于点F,寻租影响煤炭生产时,供给曲线就变为S2。S2与L相交于E点。在生产规模一定时,煤炭企业投入的总资本是一定的,寻租所占资源越多,意味着用于购买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就越少。因此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它与L相交于点F。 当L与S1相交时,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是三角形HCF,当寻租投入生产的时候,消费者剩余是HDE,劳动和资本的总剩余是HCE,所以寻租所造成的社会的福利损失不仅包含哈伯格三角EGF,还包含了塔洛克四边形DCGE,而塔洛克四边形就是社会福利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间的转换。寻租不仅导致整个社会产出的降低,而且使得消费者福利水平降低。所降低的福利即为ECOF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其中哈伯格三角是寻租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纯损失,而塔洛克四边形的收益由寻租的双方共同获得,所获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寻租双方的博弈。如果设租方拥有更大的权力,那么它就拥有更多的权益。 通过图3可以看出,随着S2上升幅度的加大,寻租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在不断的增加,在整个社会福利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在不断的减少。而反映在劳动的收入上,就是煤炭企业职工的福利水平很低,反映劳动力价格的工资甚至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资本获得收入即民营企业家的利润大量降低,企业家投资煤炭行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煤炭产业市场竞争秩序被寻租严重地扭曲,政府被“俘获”,整个煤炭产业陷入资源诅咒。由此可以看出,寻租是造成煤炭产业社会福利大量损失,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煤炭产业陷入资源诅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结论 要解决煤炭产业寻租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煤炭资源产权价值的重新估价,新的估价包括各种外部性成本(如员工的培训,安全生产,环境破坏的估价等)和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减少煤炭产业寻租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第二,加强和完善政府管理经济的制度建设,合理界定政府介入煤炭产业的力度和方法,加大对违法官员的惩罚力度,使之所获制度收益高于制度成本。 煤炭经济论文:新煤炭经济形势下的统计管理工作 摘要:统计管理工作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关键,特别在国家针对煤炭经济严峻形势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情况下,煤炭统计管理工作显现出重要的地位,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统计管理;新确定能生产力;去产能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煤炭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供给能力持续过剩,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严重影响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贯彻落实推进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任务的决策部署,2016年初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国家安监局根据国务院意见要求下发了矿井按照新确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的具体实施意见以及去产能等一系列化解过剩产能实施细则,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通过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煤炭经济市场机制,煤炭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格局,要求煤炭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顺应新的生产格局调整及完善,扎实有效的保障企业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尤其统计管理工作身先士卒,去产能、276工作日制等方案编制及执行都需要统计管理及时的参与及配合,保障国家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企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在目前新的煤炭经济形势下如何开展统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新确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统计管理工作 (一)按新确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政策解读 2016年初,以国家发改委为主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善煤炭生产经营秩序的通知》,要求按照国发【2016】7号文件要求,从2016年5月份开始,全国按照276个工作日从新确定生产能力,即直接将现有合规产能乘以0.84(276除以330)的系数后取整,作为新的合规生产能力。同时,为防止超能力生产,保证职工正常节假日休假休息,原则上法定节假日和周日不安排生产。对于生产特种、与下游企业机械化连续供应以及有特殊安全要求的煤矿企业,可在276个工作日总量内实行适度弹性工作日制度,但应制定具体方案,并向当地市级以上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备案。根据国家一些列276工作日制新生产能力文件精神,从中可以解读出几个要点问题:一是从新确定产能矿井范围。重新确定产能煤矿范围是指所有生产煤矿,包括正常生产和停工、停产的煤矿,对于新建、改扩建、技改矿井,投产之前,也要按照竣工验收鉴定书或者设计能力乘以0.84确定生产能力后再投入生产。二是276工作日制的由来。重新确定的276工作日是全年365天减去11个国家法定节假日再减去78个休息日(全年52周,每周休息一天半)得来的。三是如何确定矿井生产能力。①所有生产煤矿,按照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乘以0.84系数从新确定;②所有在建煤矿,按照设计能力乘以0.84系数重新确定生产能力;③2015年淘汰退出的煤矿不再重新确定;④2015年底灾害严重的煤矿重新核定的结果与本次乘以0.84系数后确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取小的数据作为最终确定的产能;⑤重新确定产能小于30万吨的矿井也要进行重新确定产能工作,但不作为产能关闭退出的依据。 (二)按照新能力生产过程中统计管理工作 煤炭企业严格按照国家一系列限产政策要求,编制按新确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方案,并按照方案实施安全生产。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统计管理工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编制按新确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方案中的统计管理工作。在按照国家276工作日编制生产方案过程中,需要编制符合矿井实际生产情况的方案,这就需要往常统计报表数据做支撑来分析近期矿井生产经营情况,编制出切合矿井实际的组织生产方案。在编制矿井集休方案过程中也需要结合矿井地测、接续、人员等统计数据情况来分析,编制出比较合理化的集休方案,保障矿井安全生产。2.在执行新能力生产方案过程中的统计管理工作。根据报送国家的按新确定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方案,合理布置采掘工作面,,结合井下实际,进一步细致优化采场布置、简化生产系统,使各矿采场布局相对集中、合理,做好各工区、采煤面、掘进面生产数据汇总,按照统计出来的汇总数据编排矿井各采区、工作面进度及产量计划,月度产量不超新确定生产能力。3.完成新确定能力组织生产统计报表过程中的统计管理工作。在生产统计工作中,严格执行编制的按新能力组织生产的方案,进一步抓好原始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档工作,充分真实反映矿井的实际生产水平,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 二、在企业去产能过程中的统计管理工作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去产能决策部署,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紧抓煤炭市场短暂回暖的时机,立足当前度危求生存,着眼长远转型谋发展,使整个煤炭市场整体保持了安全生产、运营有序、和谐稳定发展局面。在企业去产能工作中,统计管理工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去产能工作中人员统计工作 在去产能工作重中之重是人员安置问题,如何合理安置人员,劳动力能否顺利转岗安置,不仅关系到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做好去产能单位职工人员统计工作是开展安置工作的前提,能够真正掌握人员结构,给制定安置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去产能工作中产能置换中统计管理工作 国家在化解过剩的落后产能的基础上,为了保障煤炭市场供给平衡,实现平稳发展,纳入化解过剩产能方案的煤矿也可以获得减量置换指标,但重点仍是鼓励正常生产的煤矿进行置换。也就是说,将鼓励正常生产的小煤矿置换为安全高效大煤矿,而已经申报关闭退出的煤矿,在置换方面就要折减。这就要求企业要统计好、计算好置换产能指标数据,保障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的不利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释放出高产高效的矿井的产能,置换出更多的优质产能,可以看出统计管理工作尤其重要。总之,在新的煤炭经济形势下做好统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统计基础工作扎实的开展能够有利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 作者:姬义义 贾卫东 单位:临沂矿业集团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经济发展态势对策探析 摘要:煤炭是我国基础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因此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这不仅仅是因为煤炭行业是我国能源的基础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国对于煤炭的需求十分巨大,而我国传统的煤炭发展方式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弊病。因此确保煤炭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于维持国家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深入剖析我国煤炭行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对策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煤炭经济;发展态势;对策分析 0前言 在当前煤炭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煤炭行业并不是非常乐观,而且,煤炭行业发展中还存在自身的缺陷,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笔者就从当前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态势出发,逐步探讨如何促进我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身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煤炭经济的稳健发展。 1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煤炭产业在以往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直是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煤炭行业的发展更是显而易见,上升趋势大幅度提升同时煤炭产业急速扩张。而这不仅提升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使得煤炭的质量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不断提高,促使中国煤炭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1煤炭产量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 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煤炭经济快速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国民人均水平GDP上升的同时,煤炭经济的攀升幅度也尤为惊人。而在煤炭经济快速上升状态中最突出的一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煤炭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好煤炭资源是政府必须要科学规划的事情。 1.2煤炭产业的不断优化调整 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煤炭产业的飞速发展,然而传统的煤炭发展方式虽然成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一个强大助力。但在环境污染问题上越发严重,而这主要是煤炭产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所导致。随着全球性的“低碳经济”概念在中国的引入,煤炭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必须要突破的瓶颈。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加快中国传统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中国煤炭产业形成了更加高效、环保的一整套的煤炭生态经济圈的发展模式。 1.3国家控制,煤炭产业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 煤炭是我国基础性能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并且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基础性能源的煤炭所拥有的战略性价值将不断攀升。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产业也将越来越被国家所注重。而国家所引起的重视必将体现在政府对煤炭产业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强上。拥有政府的支持,毫无疑问将使得煤炭产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而政府的这种控制方式是一种以“节能”为主的引导式的调控,让煤炭企业接受更为科学性、理性化的先进理念。并配以多元化的发展方式,给予我国煤炭经济更加稳定合理的发展基础。 2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煤炭经济发展至今有过很多的成就,也相伴而产生了诸多问题。而在不断科技化、科学化的发展态势之中,煤炭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克服这些困难。以下将从煤炭的自身条件、市场条件以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2.1煤炭产业没有形成高度统一性 市场条件对于煤炭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煤炭价格的变化浮动,对于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煤炭企业。一个变化无常的煤炭价格显然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很可能会让一些小的煤炭企业因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而转型失败。最终被行业所淘汰,而在我国煤炭经济在区域上呈现出的价格差异是比较大的,主要是煤炭产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价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煤炭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可能因为政府没有及时出台一些调整政策使得局部煤炭产业的价格进一步扭曲变形,而这些因市场经济所引起的煤炭经济的局域差异。将直接阻碍我国整体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可能会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2.2新能源对煤炭经济的冲击 环境因素对于煤炭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煤炭这种高污染的产业特性。并且近些年出现的温室效应,更加让煤炭产业发展受限。低碳经济的方式发展煤炭经济必然要降低煤炭经济之前的发展速度,以便求得一种经济收益与自然环境的双赢。然而煤炭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仅仅只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于矿区周边环境的破坏,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煤炭的加工阶段产生的废水、废渣的处理。不仅污染空气、污染地面,对于煤炭废水的处理更为重要。在我国已有部分煤炭产业集聚地区因为煤炭废水的排放而污染了居民用水,导致大量的疾病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煤炭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3.1煤炭产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于煤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需要加强科技化水平。在煤炭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需要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对于煤炭废弃物的处理技术。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使企业不断跟进社会先进水平。才能更好的在优化煤炭企业结构的同时兼顾好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更加需要为煤炭企业注入“低碳经济”概念,以保证煤炭企业原本的活力与创造力。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其提供足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 3.2加强对煤炭产业的调控 国家需要加强对煤炭产业的宏观调控,以稳定煤炭价格为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足够稳定、安全的环境。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煤炭企业进行产业的自我优化升级,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必须要根据区域实情进行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落实到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煤炭企业之间要进行统一合作,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价格体系。以求进一步巩固全国煤炭经济的上升势头,一方面强化政府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在全国建立一个煤炭生态经济圈。形成一个煤炭产业集群的完整而统一的煤炭经济发展体,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加方便我国煤炭产业的集中控制,更是为了给煤炭产业一个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份具有源动力的可持续性推助力。 3.3促进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环境因素方面,我国的煤炭企业呈现的是一种高污染特性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从人们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最初的引导。要深入认识低碳式的煤炭生产方式具有的优越性,政府一方面要出台政策辅助企业完成结构优化升级,企业自身也要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按照适合自身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积极配合政府完成自身的优化升级。企业在贯彻低碳经济生产方式中,要综合区域各方面条件进行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让员工切实的以生态型煤炭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作业,企业还需要注重设备的更新与煤炭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强化。同时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督,用好权利尽好义务。 4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上升,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又阻碍着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本文通过对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的分析,将我国煤炭经济的成就与问题表现出来。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剖析制定的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地阐述着在全球温室效应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深刻说明了,要在我国处理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的生态、健康发展,就必须搞好煤炭企业、政府以及人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煤炭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袁香莲 单位: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千秋煤矿 煤炭经济论文:绿色经济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创新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人居住环境的改变,人们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于能源开采、雾霾防治、能源结构优化等问题的关注在不断增多,绿色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目前存在意识薄弱、组织结构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结合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传统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对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新的要求和规划,增强创新与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绿色经济;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 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煤炭行业的生产与利用,具有高能耗、高污染方面的问题,是我国中长期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点行业。而节能减排工作涉及的范畴比较宽泛,既有人为因素,又有制度因素,节能减排的成果又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关注度却在与日俱增,所以绿色经济的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因此,煤炭行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从生产领域和利用领域寻求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煤炭行业节能减排上的难题。 1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1.1未能树立节能减排方面的正确思想和意识 随着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有些煤炭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煤炭企业,却没有充分认识到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对节能减排工作不够重视,企业的发展规划存在目光短浅、随意性强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的制度建设也没有对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和落实,致使企业的节能减排的考核体系不完善,会影响相关目标和政策的执行力度。 1.2未能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组织机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煤炭能源供需关系日趋缓和,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煤炭价格也出现了不小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机构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所以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觉行为很难实现,环保部门和能源计量机构及人员同样需要积极发挥相关作业,但我国相关人才比较缺乏,各个管理机构和部门之间协调性不够,未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1.3未能处理好煤炭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炭行业都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所以在生产环节和利用环节都存在很多的资源浪费行为,这样的作业模式和管理习惯对整个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是相对不利的。有的煤炭企业过分看重当前的生产效益,所以在节能减排上存在很多的抵触情绪,也没有积极、主动的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节能技术,未能有效处理好企业煤炭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之,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现阶段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所以需要重新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加强行业发展的整体与长远规划,加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使煤炭行业步入更加科学的发展轨道。 2绿色经济背景下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创新对策 2.1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确立生态化的行业发展目标 基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要想实现其节能减排的目标,就一定要进行生态化的长远规划,在煤炭生产与利用等多个环节中加强生态技术的运用,以及在煤炭使用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有效节约。尤其在当前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不断加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绿色经济的追求在不断加强。对于能源的选择上,人们开始倾向于寻找绿色、无污染、低能耗、可循环的能源资源,所以对煤炭资源的替代作用逐渐显现出来,煤炭行业以及企业只有不断不进行自身的生态化发展,才能实现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统一。同时,随着绿色经济理念的宣传和发展,节能减排开始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未来会使得农村群众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产生下降,加上农村地区的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更加丰富,所以在煤炭行业必须确立自身的生态化发展目标,这样才有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2.2完善组织结构,加强部门协调与技术创新 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结构作为组织保障,确立统筹规划、多方参与、协调配合的整体发展思路。要积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享受到绿色经济发展和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带来的福利,这也有助于降低生态化、清洁化技术的推广阻力,及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产能和设备,关停一些非法小煤矿,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发掘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潜力。除了要依赖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措施外,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每个煤炭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和技术特征,加上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力度。例如,有的煤炭生产企业将劣质煤用于发电的过程中,对原有的发电机组进行节能升级改造,增加了劣质煤的发电燃烧效率,同时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再如,有的发电厂会将发电产生的粉煤灰进行水泥生产,或者制造成建筑材料,从而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的问题。 2.3加强整体规划,正确处理煤炭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 在煤炭资源的生产与利用上,虽然与节能减排、绿色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只要加强整体规划,正确处理煤炭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基于煤炭行业特点确立长远发展目标,就一定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首先,在制定整体发展规划时,要实现由高产稳产向清洁、节约、可持续生产的转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煤炭行业发展的当前与长远、产量与效益、产能与节能、增长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要明确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瓶颈和重点,发挥好组织管理职能,积极引进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对原有的组织方式、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使煤炭企业的发展以及行业发展更具超前意识,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再次,在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上,国家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和促进政策,让我国的绿色经济和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可以步入更加健康的发展轨迹。 3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针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政策也将会逐渐细化,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所以煤炭行业以及企业都必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工作中来,并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管理职能,确保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阶段性实现,为人民群众营造宜居、健康、绿色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者:任大鹏 单位:晋城无烟煤集团成庄矿综掘准备队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 要: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了兴修水利工程的投入,在新建项目方面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多,水利工程发挥的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然而,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予以重视,从而提高项目施工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文简要探讨了当前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 项目管理 问题 探讨 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水利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加大。尽管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有所提高,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水利工程项目,质量无法满足相关标准。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加大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力度,进而确保项目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1 当前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 质量管理的目标不清晰 尽管现今很多项目都提出“一流项目”、“优质项目”等标语,然而,这些标语的内容并不清晰,很难精准、客观的达到项目质量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大面积的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因为受到人力、物力等局限,很难确保检查工作的深度及力度;其二,项目的建设企业及设计、监理、施工企业可能属于相同的区域或部门,很容易造成行业保护、地方保护问题,影响质量管理工作。 1.2 建设流程无法落实 很多水利工程项目都属于公益类别的工程,通常没有直接的资金收益,投资的方法也多以国家、政府投资为主,所以,很多建设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放置在获取投资方面。当拿到建设项目资金以后,并未严格遵照相关流程开展工作,从而为竣工的验收工作造成阻碍,影响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 1.3 施工期间监管不严格 在施工期间,工艺十分粗糙,质量问题较多。尽管编订了施工方案、作业流程等,却无法严格落实。另外,质量的记录也都存在闭合性低、完整性差、精准性不高等问题。同时,在施工期间进行的生产型实验数据结果的分析、整理、总结等内容也不全面。 1.4 从业人员素养较差 一些现场质量监管从业者自身的专业技能较低,责任心较差,无法严格遵照相关标准实施监管工作;同时,施工从业者素养较低,经常发生偷工减料等问题。 2 水利工程项目加强施工管理的方法 2.1 制定目标,理清思路 遵照相关标准的规定,将目标划分为:时间目标、成本目标、其他目标等多个类别,然后明确系统网络的结构构成。同时,加大基础指导方针的软力量建设力度。软力量建设指的是在进行各个环节期间,需要从政治角度入手,让其同相关标准、法规相吻合。保证管理体系的顺利工作,网络通畅、快捷。保证价值链的管理始终处于核心,全面发挥协同、协调功能。冲破以往低效的管理禁锢,推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各环节质量的控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改进并完善管理标准,对核心的业务环节进行优化,缩减成本投入,增强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进行施工管理期间,基于成本管理的前提下,分解项目、控制项目、对项目的各个内容进行核算。将项目安全、项目质量及项目进度作为总纲,严格遵照“堵漏、节支、增效”的要求,实行全成本、全过程的控制工作,从而保证水利项目施工质量,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2.2 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 想要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入手:其一,在进行项目评估工作期间,需要基于预算的定额前提,同自身企业的管理能力相结合,遵照科学、合理的原则标定施工成本定额,并以此作为企业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指导标准;其二,在编订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期间,需要以分部分项工程为基础,对项目的盈利能力进行预测、计算,之后遵照评估的结果对项目责任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细致考量,清楚利润的指标,结合其他标准创建项目的奖惩、考核制度;其三,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项目自身特点及管理需求开展工作,依据可靠性标准对成本中心及费用中心进行划分,从而为成本费用的考核、归集工作奠定基础;其四,遵照可靠性标准对项目目标的责任成本预算进行二次分解,将分解后的内容划归到各个成本中心、费用中心内,以此当做其考核及奖惩的依据。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对各个成本中心、费用中心的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析与奖惩,找寻存在的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其五,不断改进并完善项目的内控标准,例如:创建员工责任标准、费用支出授权标准、资产安全管理标准、施工场地管理标准、合同管理标准、业绩考核标准等,同时严格遵照相关标准进行工作,保证项目高效、有序、标准的施工;其六,加大上级部门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及时找寻成本管理工作中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尽快予以纠正,从而将损失降至最低。 2.3 加大标准建设力度 因为水利项目的规模较大,内容较多,项目较为分散,流动性较强,缺少量化、硬性的生产标准,责任考核落实性较差,事故隐患自身的预测性较弱,从而造成日常管理工作十分混乱,从而引发各项施工事故产生,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水利项目管理工作来讲,标准建设是其开展所有工作的前提,创建完善的标准规定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管理控制全面落实。创建优良的内控运转标准,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当前社会的要求。加大施工企业标准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员工自身与团队的能力,以点盖面,产生辐射类型的控制网络,保证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施工企业来讲,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永恒的主题,提高企业形象,不断找寻施工管理的新途径,探究更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成为了每一个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所共同奋斗的目标。唯有从业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标准,才能够确保项目施工的质量,保证企业在当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下获有一席之地。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谈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相关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现在各行各业都有所发展,特别是现在的电力工程这一领域的发展幅度很大,但是电力工程的发展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这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结合笔者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领域的行业特点做一个介绍,而后对目前的电力领域的项目管理状况做一个深入的剖析,然后将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的实际做对比,并且找出这二者之间的差距,最终得出了对于我国电力工程的项目建设应该要发展的方向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现况;项目管理 在我国的电力工程领域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在电力工程这一领域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企业,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相比之前电力工程建设的初期也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提高,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系统发展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因此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直接阻碍了电力工程的继续发展,因此要保证电力工程的建设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必须要认识这些问题,并且想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领域的行业特点做一个介绍,而后对目前的电力领域的项目管理状况做一个深入的剖析,然后将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的实际做一个对比,并且找出这二者之间的差距,最终得出了对于我国电力工程的项目建设应该要发展的方向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1 电力建设工程特点及项目管理现况 电能因易于转换、传输、控制,从19世纪80年电力工程年代以后,已逐步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技术基础。20世纪以后,电能的生产主要靠火电厂、水电站和核电站。有条件的地方还利用潮汐、地热和风能来发电。电能的输送和分配主要通过高、低压交流电力网络来实现。作为输电工程技术发展的方向,其重点是研究特高压(100万伏以上)交流输电与直流输电技术,形成更大的电力网络;同时还要研究超导体电能输送的技术问题。20世纪出现的大型电力系统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诸环节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空间跨度最广、时间协调严格、层次分工极复杂的实体工程系统。 作为能源的一种形式,电能有易于转换、运输方便、易于控制、便于使用、洁净和经济等许多优点。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电力已逐步取代了作为18世纪产业革命技术基础的蒸汽机,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技术基础。 1.1对于电力工程,由于它的行业特殊性,也就使得电力工程和其它的工程项目有所不同,其中最主要的电力工程的行业特点:配套设备多、建设项目规模小而分散、施工单位素质参差技术密集、协作单位多、资金密集、质量安全要求高、建设周期长等。 1.2由于电力工程建设这个行业具有垄断性的特征,因此很多的电力公司都是具有自己的三产公司,对于电力工程的监理公司也不例外,它就是电力工程公司的一个三产公司,而对于这样的三产公司,它由极强的依附性。也正是由于它具有这样的特征,就导致了在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之中还有很多的传统管理方式,这种传统的甚至是落后的管理方式就导致了在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的问题。 2 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分支的学科,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项目管理是对一些与成功地达成一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譬如任务)的整体。这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组成项目的活动的进展。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具体工作主要有:设计与施工发包分析、确立项目目标、价值工程、选址分析、概念设计、可行性研究、估价、备选方案分析、监督及设施管理等。由于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其具有一次性以及独特性的特征,所以工程项建设的完工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项目管理恰好就可以运用相关的管理支持、专业技能减少这样的不确定性,并且满足业主方的实际需求。在投资、工期和质量三者这件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让业主方获得最大的效益。 3 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按照上文所说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内涵,结合我国当前的电力工程的监理公司的管理状况,发现其中的差别其实是很容易的。当前虽说已经有很多的监理公司对一些工程项目管理业务有所负责,但是这些也是不系统的,不全面。绝大部分的监理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所需要的要求仍然有一定差距。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3.1发展到如今,电力工程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还依然存在,也极大的限制了企业项目管理的改革之路。 3.2由于发展的快速和,导致了现在很多的监理企业形式各异,良莠不齐。 3.3监理企业制定一些政策的时候最初的考虑往往都是基于其它方面的,并不满足监理制的初衷,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对于监理企业的全面发展不利。 4 电力工程推行项目管理 在电力工程这一领域推行项目管理这一模式有着很大的好处:提高工程质量,全过程管理;减轻业主的工作强度;降低工程成本,便于设计方案优化;缩短工程建设工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矛盾,便于工程协调。 当前的监理企业制度予以改革,要与母体彻底独立出来,在人力资源招聘,市场业务拓展,职工福利待遇确定这些方面都要和国际企业相一致,改善企业发展道路,向项目管理公司这一方向发展。于市场要主动开拓,宣传工作要做好。当前我国的政府或者私营企业主作为业主方时都不太懂项目管理,所以公司一定要大力加强宣传。必须要主动的去占有市场,而不能指望掉馅饼,很有可能业主方是不能提出项目管理招标的内容的。 建立并且完善资料信息系统,因为项目全过程的管理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必须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只有这样,在需要资料的时候才方便拾取,也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工作展开做好准备。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论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 摘要:施工项目管理是针对项目这一对象进行管理的,而项目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管理的目标,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就是为了凭借全程、全面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这一手段的运用将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与预算管控在允许范围内,同时又能依据规定的质量施工以圆满完成项目。下面,笔者将主要就施工项目管理的特性与内容展开有关的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施工管理;建筑工程;控制措施 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详细的控制措施分析 1.1 控制施工进度 所谓施工阶段,是指以工程为对象实施详细地实施管理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仅是耗时最久的管理阶段,还是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加之要时刻应对时间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全面地对工程展开动态式地管理。 1)探索调整原先的施工进度并执行施工计划的施工进度控制手段主要有控制、规划、协调三个。 2)规划,指的是在施工项目全面实施过程中确立施工项目分进度及总进度目标并编制相关的进度计划。 3)协调,顾名思义,就是协调和施工进度存在关联性的部门、单位、施工之间的关系。 4)控制,指的是在施工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中对比施工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后若偏差产生则应及时应对调整。 1.2影响施工项目进度的因素 1)有关单位的影响:最主要对有关单位作好协调工作,以达到我施工单位工程顺利进行。做到甲方影响有签证,平行施工单位影响有甲方认可。 2)施工条件的影响:在客观条件影响下,使工期发生了偏差,需要及时与甲方沟通,取得甲方认可。 3)技术失误:在技术交底过程中,要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使工人对设备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达到100%。对各施工环节熟练掌握。 4)施工组织管理不利:在施工之前编制好施工计划,主要对施工顺序进行反复推敲。对施工管理制度进行制定。 5)意外事件的出现: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是避免不了的。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认真的态度。作为项目经理要分析各种因素采取措施对工期进行动态的控制以保证工期。 1.3安全管理 确定安全生产目标:达到五无目标,即“无死亡事故,无重大伤人事故,无重大机械事故,无火灾,无中毒事故”。对于安全的管理要依据以下六项原则执行: 1)管生产同时管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和保证作用,因此,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目的,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安全的统一。 2)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安全管理内容是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清除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目的。 3)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4)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涉及的,生产涉及的方方面面,涉及的从开工到竣工交付的全部生产过程,涉及的全部的生产时间,涉及的一切变化着的生产因素。因此生产活动中坚持全员、全进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 5)安全管理重在控制。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 6)在管理中发展、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其管理就是意味着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预防新的危险因素。 1.4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成本控制是做为一个项目经理应具备的,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控制成本的措施:①办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购料单的管理。②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与施工预算进行控制,指出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③以某一段时间为一个周期,对成本发生进行核算比较,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正确处理。④定期检查。 施工中成本控制情况,发现情况主动处理。具体办法:①以施工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包括人、材料、机械要用的机械;②以施工预算控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 二、施工项目管理的特性与内容 施工项目管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寻求高效实现项目目标的方法,基于项目经理负责制依据其内在逻辑规律如何有效组织、计划、控制、协调项目从而适应内外部环境并高效组织施工,从而在实现合理优化组合配置生产要素的同时确保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凭借着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与技术达到项目目标,进而让企业得到的综合效益有所增加。 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 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人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合理地、高效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三、建筑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相互作用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1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首先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和设计单位反映,要求澄清。施工方法的选择要先进,又要可靠,选择成熟的技术。施工活动关键是技术性活动,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3.2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分系统,是“目标分系统”之一。及时向业主报告阶段进度,申请进度付款,争取按时取得支付签证;制定供货商和分包商的奖惩办法,促进关键工作按时或提前完成。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 四、结语 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工程项目管理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健全如今的管理体制,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大方向发展,认真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充分保证施工生产任务能高效优质地完成,并创造出更多的令用户满意的建筑产品。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关于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的分析 【摘 要】随着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深入,不同的管理模式均出现了不同的缺陷,尤其是在集团施工企业体现的更为明显。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决定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设置是否精练、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施工组织安排是否科学等问题,进而影响项目的盈利程度。本文结合笔者经验,对集团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提出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探索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集团施工企业在努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逐渐陷入“中标难,中标后盈利更难”的困惑。盈利难最主要的原因是项目成本控制不了,直接导致产值利润率每况愈下、流动资金匮乏,出现“没活活不了,有活难赢利”的怪现象,企业生存步履维艰。虽然措施不少,但亏损项目却越来越多,很难从整体和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不得不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思考。笔者仅从项目管理模式对项目管理的影响谈谈看法。 1 传统三级管理模式 通过多年来对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我国施工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粗放性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变迁。加强了项目成本计划管理在施工生产中的运用,如限额发料、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等。尤其是项目法实施以来,集团施工企业多采用了三级项目管理模式(总公司、子公司、工程队三级管理),明确了各级管理层在项目管理中的职责,加强了施工、质量、安全及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对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做出了不少贡献。但三级项目管理模式却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项目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1.1 子公司各自为战,很难发挥集团作战的整体效应。集团施工企业在工程中标后,一般将施工任务分段划给各子公司,各子公司仅根据自己承担的施工生产任务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施工,这就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重复投入、使用率低下,而相互之间又很难进行调配,造成集团作战资源不能共享,经济效益流失。 1.2 项目管理责任无法明确界定,三级管理机构相互推诿责任。较多的集团施工企业原为国有施工企业,虽经改制成公司,但资产主要还是国有资产。由于机构重复设置,三级管理层在履行各自职责或管理失控时,相互推诿责任。结果造成出现问题责任不明晰,到最后谁也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国有资产流失。 1.3 对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现场管理五花八门。由于管理者对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各自推行不同的现场管理方法(如在作业层的使用上,有的用职工、有的用架子队、有的甚至使用整建制的民工队;设备租赁有的按月、有的按台班等等)。成本控制方法和力度各不相同,同样的项目盈利程度不一。在进行成本分析时,管理者又能找出诸多不同的客观原因,无法进行真正的对比。 2 集权式二级项目管理 随着对项目管理经验的不断总结,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三级项目管理存在明显问题,不断对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去掉工程队一级管理机构,进而发展到在去掉工程队一级管理机构的同时,对参建子公司组建的项目部进行了集中管理,加强施工组织,大宗材料和机械设备租赁进行集团招标,资金集中调度等管理手段,即实行集权式二级项目管理,该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的三级项目管理模式的改革。 2.1 集权式二级项目管理的优点 2.1.1 统一施工组织安排,在资源配置和调配上拥有一定的权力,大大提高了集团作战能力,减少资源浪费。 2.1.2 对大宗材料和设备租赁进行招标采购,发挥集团购买的优势,降低了材料采购成本和设备租赁单价。 2.1.3 指导工费单价,尤其是劳务分包单价,有效控制了工费开支。 2.1.4 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将有效的经济资源运用到工程项目最需要的地方。 2.1.5 在整个项目推行统一的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一改过去按预算单价进行分解的做法,明确了管理层(局项目部)和作业层(子公司项目部)的成本责任,使作业层成本更接近实际。 3 项目直管模式的设想 针对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为加强项目管理,切实控制成本费用开支,做到项目核算真实反映耗费的实际情况,有的企业开始探索项目直管模式。 3.1 项目直管模式的优势 3.1.1 统一施工组织,有效配置、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利用效率。合理配置资源是加强项目管理前提条件,项目经理部有权、更有责任根据项目部总体施工组织规划和目标,充分利用管段内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效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提高周转材料周转次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购置和闲置。 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深入探讨。 3.1.2 有利于在项目范围内推行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完善责任考核和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有了统一的项目管理,有利按统一的取费标准推行目标责任成本管理,防止成本控制脱节,按管理制度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奖罚。虽然项目部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但只有一个利益共同体,无法代表各自的单位,只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努力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3.1.3 促进项目管理和科学技术的交流。总公司及所属子公司在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方面各有所长,拥有不同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推行项目直管模式后,来自不同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可以进行相互交流,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2 亟需解决的问题 要推行项目直管模式,组建合伙型项目经理部,调动子公司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防止总公司与子公司争任务,还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3.2.1 经济资源的投入问题 由于合伙型项目部是一个临时机构,无生产资源,工程中标以后,总公司根据项目生产经营的需要,要约有资质子公司,等额(也可按约定比例)出资组建合伙型项目经理部,其经济资源的投入分为货币资源、物资和设备资源。 (1)货币资源:合伙型项目经理部成立后,根据合同履约和施工组织安排,确定项目起动所需资金(含新购设备的购置费),等额(或约定比例)由总公司和应约子公司共同出资。 (2)物资资源:为充分利用总公司和子公司现有物资资源,可与项目部进行协商同意,按其市场价值调入项目经理部,其价值可抵出资额。 (3)设备资源:对经项目部同意调入机械设备,按该设备市场租赁价格和工程所需工期,计算租赁费总额的现值抵做出资额,租赁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摊销。对提前退场的设备,相应子公司应及时补足差额,设备所有权仍属原单位。 3.2.2 人力资源的配置、考核和安置问题 项目部所需管理人员,由总公司和子公司按计划共同推荐,经考核审查后择优录用。人事关系调配归总公司,人事任免权归项目部。为鼓励各单位推荐精兵强将,防止“卸包袱”式推荐,可建立一系列奖励和约束机制。比如:人力资源可占其出资额的一定百分比,对不能胜任工作退回的人员按其职务高低相应扣减其出资比例,直至扣完人力资源出资比例为止。项目管理人员的考核由监管机构和项目部两级机构进行,项目领导归监管机构考核,项目一般管理人员归项目部考核,考核合格继续留用,反之予以退回原单位。项目完工后,管理人员可优先向新开工项目推荐,剩余人员返回原单位,由单位妥善安排工作。对表现突出人员,项目部可给予一次性特殊奖励,并建议相关单位给予提拔。 总之,项目管理足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者将全面负责进度、安全、质量和效益的管理,不管采用何种模式,企业均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的要求,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措施,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控制,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关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的相关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项目管理人员的需要,创新的管理模式,能够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加快建筑项目工程的完工。近几年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实施的意义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原则,最后总结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方法。 关键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虽然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的同时,但我国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为了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我们要积极创新和改进项目工程管理方式和途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必须对体制进行创新,才能使项目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实施的意义 建筑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施工的主战场,它不仅可以成为企业形象展示的窗口,还可以成为企业的源泉来使经济效益有保障;它甚至还可以成为摇篮来培养和造就企业的管理人才。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具体会通过组建分级管理机构的形式来实施项目管理的创新,这样才能达到按期给顾客提供既安全又优质产品的目标,实现经济收益。实际证明,在质量监控、资金管理、施工管理和安全保证等方面,组建分级管理机构的模式取得的成果是不可否认的,但它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管理人员冗余、无法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等。而且项目管理随着我国越来越复杂的建筑工程环境也日益变得复杂。在对以上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建筑企业应该意识到需要对项目管理实行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建筑企业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上不断摸索,最终使施工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深化。 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原则 要想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中取得成效就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首先,创新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只有高素质的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及时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项目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其次,现场工程管理中要科学协调与地方的关系。工程所在地址与地方关系密切,办理完善的手续和处理方法对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必要的,这些工作也是现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场项目管理中,涉及到工程的诸多方面,同时与地方有着密切关系,不能够盲目、无计划地施工,要协调和处理各个施工环节之间的关系,这对项目管理好坏有直接的联系。然后,现场工程管理中要保证各参建单位的有效联系。目前,由于工程项目规模的逐步扩大,在一般工程项目中都是通过多个单位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建设,这就会造成各个参建单位之间发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如果矛盾处理不完善和不恰当,则容易造成在建设之中出现了扯皮返工等现象,因此,只有把各参建单位关系协调好,避免发生各种冲突,才能够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能够有效控制,这就需要我们对现场管理进行创新,保证各个参建单位的有效联系。最后,现场工程管理中要实施科学的工程质量管理。现场工程管理力度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要控制好工程质量,必须要对工程整体情况有及时的和全面的了解,形成有效的科学的监督,这样才能创新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其质量的高低综合体现了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及项目验收等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质量。通过对代建、监理、施工单位等各项目参与方的制度性、严格合同履行等全面、全过程项目管理来实现业主委托的最终项目目标。 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方法 1、对观念进行更新,重视机制的转换 想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企业首先就要完成项目管理经营机构的转换,而此转换应该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契机,然后以对职工进行深入的形势与任务教育为基础来对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进行改革。从机构上来说,为了使合同管理的控制功能得到强化,突出合同的中心管理地位,企业应该对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和施工管理部加以设立,以克服资金管理、成本控制与合同管理互相脱离的弊端为主要目标,将市场合同部与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财物管理和结算管理集成一体。为了使适应工程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和设备新需要的问题得到解决,企业需要在足够的重视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的基础上专门设立工程技术部,并为创造最佳效益和建设一流工程提供技术方面的有力支持。 2、重视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作,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建筑企业应该把成本意识贯穿到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降低成本的措施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发动全员参与,让企业所有员工足够重视成本控制和管理,使成本意识深入人心;另外把成本目标层层分解,建立起成本索赔的连锁链,让每一个员工都意识到自己在成本节约中所担负的责任,看到自己在成本目标锁链中所处的位置,保证每一环节都必须对上一环节进行监督。要想落实好成本管理,首先要提高员工素质,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人员采取培训措施,使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使其创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对领导干部的原单位选拔制度加以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单位领导之间的相互制约。而且要在市场法则优胜劣汰的基础上来减员增效的同时收入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经营者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被建立,从而使职工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重视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通常情况下,分项工程多、合同管理和施工管理难度大、规模比较大等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减少管理层次,减化生产关系,就需要建筑企业以精干主体为出发点,把管理形式从传统的金字塔式变为扁平式。虽然不同的工程项目在管理重点上是不同的,但项目管理始终是以项目成本核算制和项目管理责任制为核心,这两个核心制度的落实与否,是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协调有序实施工程项目的保证。所以建筑企业内部要通过对市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监督机制和用人机制等有效机制的完善,来使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得以保证。 4、健全与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 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保证员工遵守相应的制度,能够增强标准化管理的执行力,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各项标准能够充分发挥功效,各有关部门有必要制定并贯彻执行标准化管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保证员工遵守各项制度,并将其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贯彻执行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原则是严格落实,奖惩分明。对于认真执行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于没有落实的部门和个人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保证标准化管理体系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实际功能与作用。 5、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提高的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就要不断的创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创新,会让这个工程的团队在精神中团结和整体实力上升至少一个档次,也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够生存,也只有生存下来才能够有未来,而且是光明的未来。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浅谈土木建筑项目管理问题及相关措施 【摘 要】结合中国国内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给建筑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同时加剧建筑业内部竞争,建筑体系正趋于“高安全,高技术,高效率”发展,本文就土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和相关措施做浅要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项目管理;相关措施 国民综合实力提升的同时带动社会整体经济体制改革,旧式“粗犷式”发展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取缔,社会体制改革带来国民审美意识变动,传统建筑无法满足现阶段国民审美需求,建筑工艺与设计正向前卫化,潮流化,技术化发展,相应要求项目管理也应更具规模化,深度化。 一、土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根据笔者多年经验,现总结管理工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1. 体制制度管理上 任何管理问题均离不开制度问题,执行力的欠缺体现制度管理的松散。中国大型建筑项目投资主要源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由项目投资到现场监督之间项目管理链较长,管理机构或组织不够明确自身职责,甚至形成交叉管理制度。 另则,体制制度目前在执行力方面有所欠缺,项目施工重点体现在搞速率上,忽视项目综合管理及相应制度执行,亦造成管理漏洞。过于强调职位,忽视执行力还体现在政府缺乏监管力度上;很多项目负责人日常无法扎根一线,形成挂名制,有驳于国家颁发的相关管理安全法律法规,监管处理机制依然停留在突发事件上,缺乏日常管理体制和绝对执行力。 中国目前土建项目管理由于管理渠道过长,经济链过长,管理空间过大,在审批,决策或领导力上存在天然缺陷,管理渠道过长无法对项目进程中相关事件做及时调整,经济链过长无法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管理空间过大在项目施工中难以灵活进行领导决策。 2. 土建项目安全管理上 首先在制度上,由于未深入发展安全经济体制;造成土木建筑施工进程与建筑质量之间相互制约,对安全防范措施及安全管理说明一笔带过,体现制度上的欠缺和不完整性。 其二,施工单位安全意识的缺乏;由于现阶段中国土建项目中从业资格考核不严,甚至很多未达到相应考核标准的人员担任重要职务,造成安全意识匮乏,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如无法将安全监管工作切实贯彻落实,无法安全施工等诸多问题,一味讲求速率工程。 其三,监理部门职责未到位;很多监理单位和组织人员监理意识未成熟,未能按照国家相关监理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在追求效益,速率的同时忽视工作人员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安全防范,态度消极,未能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组织工作,如同虚设。 二、加强土木建筑项目管理的措施 1. 体制制度管理上 体制制度及规章准则在员工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上起约束作用,制定合理健全体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确定企业统一信念,领导组织召开工作会议,针对项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项目管理统一信念,贯彻落实“安全第一,效益第二”指导方针,并制定合理施工作业流程以及具体管理章程和惩处措施,切实做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人才战略;我们已经在意识形态上充分认识管理重要性,而在体制之都管理上核心则为人性化管理,即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制度合理化,人性化,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把人性化管理作为项目管理核心,把人才战略作为公司发展战略核心,增加领导慰问制度,如中暑补贴,寒冷慰问等,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2. 项目安全管理上 (一)落实安全责任制 建立完善监督体系,责任到人;在实际项目施工过程中从项目部到承包方应配置相应安全管理人员,确保在管理上和现场监督上有力进行。加强安全宣传,召开安全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制度,让安全责任制深入人心,杜绝制度死角。 (二)加强安全巡查和安全监督 制度建立和制度执行是形成有效安全管理必不可少准则,在行动力上坚决执行规章制度。有土建项目最高责任人担任安全监督小组组长,组织各大部门领导形成安全监督小组,在进行日常工作的同时开展安全监督工作,让安全意识深入各部门,通过领导模范作用与重视程度,让安全管理意识形态扎根项目单位。 (三)强化危险源控制 根据项目工程地形,规模,环境等做充分调研与分析,针对事故频发易发地区增设安全隔离带,规范施工设备,相关器械放置,配备灭火器具,在安全监督过程中发现任何安全隐患,组织会议分析并做相应措施探讨。 3. 项目成本控制管理上 全面的项目管理还体现在项目成本管理上; (一)科学预算 成本预算是成本控制管理计划基础,为编制合理性成本控制制度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合理性成本预算会提高成本计划科学性。成本预算根据中标价格和承包总价结合员工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进行科学总价预测。 (二)内部控制 成立内部财务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日常财务监管,日常财务报表制作,日常设备维修费用管控,围绕成本目标,确定成本控制制度原则,对于施工过程及财务结果进行实施监督。对工程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延长使用寿命。在内部控制上做好内部部门监管。 (三)工程项目控制 成本控制的主旨对象是工程项目控制,一直作为成本控制核心对待,其主旨则为人的管理及活动,其根本目的则为合理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在根本上降低成本,增加工程收益,杜绝不必要浪费,因此在项目管理条例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努力实现以下原则:节约原则,全面控制原则,动态控制原则,目标控制原则。在项目上本着节约原则不动摇,着眼于成本监督,加大过程控制力度,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经常检测设备偏差,深入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优化施工管理方案,贯彻先进管理理念,用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工程项目控制还在于目标控制上,把实施计划的任务,措施,方针等逐一进行分解落实,确定目标切实可行,落实各相关部门,做到权,责结合,严控成本。 结束语 土木建筑对于现代化建筑设施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土建工程项目管理中,要实行以人文本,人才战略等基本原则,从技术,协调关系和经济角度等对施工单位和、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促进项目管理之可持续发展。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对策 摘 要:建筑工程的项目管控活动是当前建设管控的关键内容,对于建设方和施工方等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文章论述了建设品质以及资金和安全等相关的内容,目的是为了提升工程的管控成效。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有效途径 引言:在我国,多数工程项目会以招标投标的形式来确定,一旦项目确定后,整个项目的合同总价也基本锁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从中获得盈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管理制度的完善、人员素质的提高来实现。 一、目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造价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造价对施工单位和投资者的利益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尤其要重视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可是,现在有很多的施工方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经常会使用一些违法的行径来减少材料的成本,例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克扣工人工资等,进行工程施工造价的控制。导致减慢了工程施工进度,还降低了工程的质量。有些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三者的关系并没有重视,三者出现了矛盾,这是不科学的现象。在欧美等国家,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有: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数据分析和归类。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国家都强调了成本预测与计划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通过科学的预测来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确定成本管理目标。但其实,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却并不理想。有很多工程项目直接越过成本管理环节,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非常随意;还有些项目成本计划和实施“两面派”,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或不按照质量要求进行项目工程,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变成形式化。 2、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制约因素多,管理不到位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对工程进度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工程项目实施时,影响项目实施的因素众多,但这其中的因素多数不是施工方所能控制的,因此施工方只得等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把这些影响因素解决完才能进行施工,这样在工程项目管理组织上就无法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项目管理人员执行能力较差,管理过程中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取得,而忽视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监督不利,缺乏有效的监督,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即是工程进度无法目标进行。 2.2没有把握好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目前工程建设过程中,承包商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会很好的平衡工程进度与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施工时,往往只注重抓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因而与工程计划在很大的出入。 3、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项目人力资源不足,当前的建筑企业,同时会进行多项的施工项目,因此这些企业为了有效的降低人员的工资成本,因此在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往往在施工期内把项目施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在每个施工地点进行流动性管理,这样就存在各个项目中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监管缺失,从而无法保证项目的质量,更没办法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 3、2项目质量控制不严,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由于在项目控制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中有失控的现象存在,如在工程设计时,没有严格的进行造价及成本的控制,会导致施工过程中成本不断的攀升,往往会导致项目设计不断的进行变更,从而降低了项目的质量,导致项目的成本不断的上升,对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 1、质量控制 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工程质量,要建成一个高质量的工程,必须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首先在项目管理中要组建业务水平较高的、责任心较强的管理层,建立健全项目质量体系与项目管理组织机构,选择专业技术熟练、综合素质高的施工队伍进行作业。其次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成立质量管理小组,施工前进行技术文件会审、施工人员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指定有质检资质的人员实施、监测及控制施工质量,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在材料采购过程中严格控制购进材料的质量。三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按照项目的进展状况定时评价项目达到质量目标的程度,促进改进项目质量。在施工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的同时,还要考虑项目功能、工期和费用要求,以符合工程的整体效益目标。 2.、安全控制 所谓施工项目安全控制,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 一是应树立全员安全意识,坚持安全与施工同步,管施工必须抓安全,安全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之中,并对施工起到促进与保证作用。 二是坚持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施工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施工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施工过程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三是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一方面,人的正确行为可以避免、排除或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反之,人的错误行为则可以导致不安全因素的产生。人的行为管理是现场施工安全控制的主要内容,也是控制难度最大的环节。控制现场机械、设备和材料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坚持对现场的材料、机械设备使用和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落实机械、设备和材料的现场管理制度等。 3、对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 为了解决管理模式的不合理问题,可以加强对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创新,例如在机构的设置上,可以在设立施工管理部、工程技术部等协同项目经理部门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施工管理部可以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技术的管理,而工程技术 部门可以主要负责生产的调度,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劳动力的配置等。通过全方位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来解决管理模式陈旧的问题。 4、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全面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控尤为重要,应创建优质管理团队及规范工作模式,提升员工积极性,做好合同签订,完善材料与机械分包承包管理。在工程施工前期应同当地政府做好手 续办理与配套设施安排,并应强化进度管理体系建设,成立专项管理机构,配设专职员工,令其具备生产管控经验,明确组织设计、建设方案工作,进而就施工进度作出提前准确预测。应创建完善沟通渠道,履行例会制度,强化各个单位的交流联系,令工作人员借助各级责任人与计划专员的有效引导,规范施工建设,实施反馈预警机制。再者应依据smart原理做好计划分割,确保各项工作实现良好的预期进度目标,实现全面整合管理。 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2l世纪面对市场竞争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所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关于路桥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探究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路桥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和具体的运行机制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投资控制;成本控制; 运行机制 前言 项目管理是公路桥梁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项目管理是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能够对工程项目按照其内在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管理系统。它是对某项复杂的一次性生产和工程项目形成的全过程管理。 1、路桥项目的投资控制管理 任何工程投资控制都关系到项目投资效益,在建设项目前期决策中,有关部门应该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认真地进行全面决策,最后在审批可行性报告的同时,审批建筑项目的投资估算。 ①优化工程设计,是减低工程投资的主要途径。优化建筑工程设计,减少工程量,无疑可以降低工程投资,还减少了许多其他相应的费用。 ②健全预算管理。施工图预算是安排施工计划、统计工程进度、办理工程结算、进行成本计算的依据。对于工程已开工,应在一个月内编制出施工图预算并据以编制责任成本范围内的工程或部分项工程的工料、机械及有关费用的预算,1~5日内编制出工程项目经济责任成本计划,报分公司审核,批准后作为财务部门控制成本、核算成本的重要依据。 2、路桥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 就投资控制而言,路桥工程的成本控制一般发生在路桥项目设计以后,即是一种“事后”控制,更体现在工程施工阶段,控制路桥工程成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认真核定工程投资,实施项目承包。承包内容包括投资、工期和质量三部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成本控制,坚持依据工作量,制定工期要同生产需要结合起来,依据设备周期、工程难易程度而确定,整个工程质量必须合格,标准一律按国家质量验收规范执行。承包内容中,控制投资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只有把建设单位积极性调动起来,共同把关,才能收到实效,基于此,将总投资分解切块、细化管理,将总投资分解到土建、安装等各个单位工程中,使总承包人作到心中有数,总承包人可将分项指标落实到各专业工程负责人,实现靠分项控制达到总目标控制的目的。 ②建立项目调度会制度,对建设过程实行有效控制。在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的路桥项目要实地考察,有些问题涉及设计、机动、安全、运输等部门,需要共同解决,建立现场调度会制度,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每次调研会都要认真检查上次调研会所安排的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项目调研会, 实施对工程进度、工程材料等的控制。 ③加强资金平衡,管好、用好有限的资金。资金问题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资金能否及时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承包人能否全面完成承包任务。所以,我们必须从强化资金管理人手,对所有的项目根据轻重缓急分类排队,合理安排资金,每月下达正式的资金使用计划,计划下达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改动或挪用资金使用指标,确保建设工程资金的安全,以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项目的建设中。通过加强资金平衡,强化资金的控制,确保各个项目进度用款和确保项目各阶段的用款标准,从而控制工程的工程成本。 ④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确定成本会计科目,对一项工程进行分解,分解出最小的工作单元,即为成本会计科目,在此基础上,对成本会计科目建立相应的分类账:而后建立标准成本系统,对每一分类账事先建立标准成本,作为该项成本的控制依据,最后在业绩考核时,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做比较,节约和超标的视程度不同予以不同的奖惩。完整的路桥项目管理还包括一系列专题管理,如:变化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在进行路桥工程成本控制时还应该建立奖惩激励制度,严格考核各项目业绩,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3、强化路桥工程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 3.1 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3.1.1 建立严格的工程质量内部监理制度。①对不按图纸施工,外形尺寸不符合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的;②不符合监理程序而施工的工程项目和使用原材料、外购构件不符合要求的;③未进行工序交接检查的工程和未经驻地工程师签证的隐蔽工程。 工程内部监理工程师在检查中发现造成返工损失或质量事故的,有权作出扣减项目经理部工资含量的裁决;对违反操作规程、弄虚作假、隐瞒质量事故的人员或班组,有权向项目经理提出给予处罚的建议;对提高质量有突出成绩者有权建议项目领导给予表彰和奖励。各级质检人员都有越级反映质量问题的权力。 3.1.2 充分发挥工地试验室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功能。 工地试验室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部门,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路桥建设的施工,必须有功能完善的工地试验室。为此,应按规范要求配备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相关的试验人员,建立试验报告反馈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过程控制。试验人员必须服务到现场,用检测数据监控施工。 3.1.3 制订企业工法, 用工法保障合同规范的兑现合同规范一般都规定了对原材料、半成品和竣工工程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有时还规定使用的施工手段,如灰土路拌还是厂拌,水泥稳定砂砾摊铺用平地机还是摊铺机等。 施工单位在充分学习和理解合同规范之后必须按工序编制工法。工法规定完成这道工序(分项工程)的所有参与者的岗位职责和采用的机械设备、施工进度、质量标准、检查方法等,用工法规范要求每个施工人员的施工活动,从而保障合同规范的兑现。 由于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客观因素的变化,作为企业标准的工法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 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是项目的生命。在施工中,注重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以预防为主,对质量实行超前控制,在组织形式和职能上建立健全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并按照不同专业性质和管理职能,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明确每个部门层次和个人的质量责任。同时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以及施工条件和要求。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进行质量控制、监督、检查及验收,保证每一分项目和每个关键工序控制点的质量。 3.3 强化成本管理 经理部实行目标成本控制。依靠推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成本目标,采取“责任成本”和“目标成本”的管理办法。教育全体职工树立成本意识,关心、控制成本,变单一控制为多方控制,全过程控制代替阶段控制,提高了经济效益。 ①以预防为基础对各队担负的工程项目费用进行预测分解测出每项工程应达到的目标值编制成本计划,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实现超前控制; ②采取责任成本管理办法,建立成本保证体系及控制图; ③控制材料消耗,根据工程进度的现场要求,重点控制钢材、水泥等,实现定额与限额管理相结合,精打细算,使材料费明显下降; ④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工效,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做好不同工种人员的余缺调剂,节约人工费; ⑤鼓励全员献计献策,大力开展双增双节活动。 3.4 强化安全管理 项目安全控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项目经理部应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经理部根据项目特点,制定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或安全技术措施,根据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项目安全控制遵循下列程序:确定施工安全目标,编制项目安全保证计划,项目安全计划实施,项目安全保证计划验证, 做到安全生产无事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路桥建设的施工项目管理控制是多方面,控制投资、成本、质量、安全等等。管理应抓住控制主线,协调组织各方面因素,能够准确的预见不利因素。为企业盈利,为国家建设良好工程。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具体的建设项目或施工项目为对象、目标、内容,不断优化目标的全过程的一次性综合管理与控制。其内涵就是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项目控制,使质量目标、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和安全目标得以实现。可以说,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对提升建筑工程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项目管理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七大方面详细探讨了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合同;文化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项目覆盖范围广、施工工序复杂和建设周期长等诸多特点,通过一个专门的管理组织和管理体系,对项目进行有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全面实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规划目标的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项目管理即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工程质量和成本费用目标等进行综合管理,以促进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从广义的角度看,项目管理不仅是对于施工全过程的综合管理,而还包括工程交付使用后经济、技术上的综合全面管理。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施工企业对项目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近几年,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各种不同形式的基础设施工程在我国得以大范围展开。这种情况无疑给各施工企业带来了更难得的发展空间,各施工企业集中全部力量力求独霸项目承揽任务,无疑加大了项目承揽难度。由于过分注重工程承揽任务,忽视了项目管理工作,导致建筑工程整体造价增加、工程质量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施工企必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以降低这种现象带给社会和企业的巨大危害。 (二)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重视 可行性研究是研究项目是否合理可行,在实施前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及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由此考察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监利性,技术上的先进性、适用性、实施上的可能性、风险性,同时为银行贷款以及合作签约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投资项目都不够重视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的工作,要么一哄而起,要么草草了事,项目匆匆上马,盲目投资,这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也为后来的工程事故埋下了祸根。 (三)合同管理不规范 由于我国建筑市场不成熟,即使制定的合同条件存在“不平等条款”,施工企业也会接受,而企业为了盈利,往往会影响工程质量;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需要,临时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 (四)成本核算不准确 成本核算是做好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成本管理应遵循“量价分离、成本细分、对比控制”的原则,然而大部分施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往往不按照基本原则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划分和预算,仅仅是凭借过去经验进行预算和估算,使预算定额缺乏合理性和准确性。部分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仅流于形式,成本核算仅是项目经理做到心中有数,而引起工程成本核算指标失真,导致成本管理难于控制。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1、建立和完善各项项目管理制度,对承包商的资质和信誉实行严格的控制,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管理,采取各种有效的技术和施工方法以确保质量符合标准,最后通过监理工程师的严格检测和检查,以确定质量指标是否符合技术法规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2、完善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的项目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相关建筑人员的责权范围和岗位责任,并逐级签订项目责任书,将责任切实落实到每个人。 3、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积极监督项目部认真进行实施,将确保工程整体质量和提高企业信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4、建立规范化的项目组织制度,组织、协调各种质量因素的相互关系,抓好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的综合管理。 (二)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针对目前我国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普遍重视不够的现状,必须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1、国家和行业部门应学习国外经验,对以往的规定进行清理,指定新的有关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的规定,使得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基本要求是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国际工程咨询业的要求接轨,并根据本行业部门的特点尽量细化有关条款。 2、企业在项目上马前,必须由专业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技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各个角度,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和经济评价,真正把可行性研究与建设期的“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同时纳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确保项目建成后不产生或少产生负面效应,以使各工程项目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完善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体制,规范建设工程市场秩序 首先,增强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承发包双方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合同条款,这不但有利于施工过程中合同的履行情况,更是工程质量的最终保证。 其次,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合同的签订、审查、授权、公证、监督的程序来执行,进而提高合同的管理水平。 (四)强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1、提高目标成本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将是搞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2、引入科学管理方法,实行作业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管理应从工程项目中标开始,一切活动都以目标为导向,并以完成目标的程度作为评价标准,以达到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和增加效益的目的。 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 在企业的管理总部要构建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应将成本控制思想贯穿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根据项目方式的特点以及工程专业要求,灵活设置成本控制阶段与成本科目,各项目部、工程分包商、材料与设备供应商等授权使用,为企业构建一个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的多方参与的全天候管理平台。 建立奖惩制度,完善项目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加强对项目考核工作的组织指导,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体的目标成本逐级负责制,层层落实,使每人都承担相应的职责,形成降低成本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并严格执行事先制定的奖惩办法;应将考核成绩纳入干部考核档案,今后项目经理的人才聘用,项目经理择优竞争上岗均要考虑项目目标成本管理方面的业绩,努力选派合格的人才担任项目经理。 (五)千方百计做好施工协调管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然要与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沿线单位及广大群众之间发生情况不同的联系,并将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因此,积极协调外部关系、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努力为施工创造和谐环境。施工协调管理应注意以下问题: 做好基础工作 施工安排为对外协调工作打好基础,协调工作才能为施工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往往是因为施工安排不周、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引起有关单位或群众的不满甚至处罚。所以,一定要在施工做好相关的安排,把与外界有可能发生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提高员工素质 在施工中,外界有可能和我们的每一位员工接触,那么,他所说的话、做的事都会代表着施工单位的态度和水平。因此,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做事的责任心,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 (六)提高施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实现现代化化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 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计算机辅助管理水平,应通过加强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接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并作为上岗考核的重要。企业所有业务人员均应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 (七)文化建设不可缺 一个项目搞的好和坏,最直接的表象就是项目部的这个团队面对工程是否有战斗力,面对业主是否有服从力,面向施工队伍是否有执行力,面对社会是否有表现力。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上,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体现项目部内部管理上的人性化,配备一名好的炊事员把饮食搞好;根据工程地点选择租赁或建造一个合适的工作和起居场所;适当配置一些文体活动设施;请专家进行管理和技术知识讲座。领导经常强化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在每位员工的脑海中,教育管理人员在待人接物中的礼节礼貌,在处理文字来往中的规范到位等等。 结语 综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过程,环环相扣,不能有疏忽和遗漏。这要求项目经营者要将施工项目各个环节都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相关问题浅析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结算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管理使得项目施工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管理工作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本文就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核心人物、管理方法以及期今后的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管理内涵核心人物管理措施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施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工程质量,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促进今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工作开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及今后投入使用之后的各种事宜,因此说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十分必要,本文就结合自身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内涵就是指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要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的手段,使得工程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以及质量目标都能够实现,即通常情况来说,就是要保证建筑工程项目从实施阶段一直到竣工结算阶段,工程的费用、材料使用状况、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进度等各项内容都需要纳入到管理的范围内,以保证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要贯穿到工程进行的始终,即要做到决策阶段的管理、实施阶段的管理以及试用阶段的管理。在这三个阶段的工作中,需要对参与到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进行管理,即要对投资商、开发商、设计者、施工者以及材料供应者进行管理。 二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更加广泛,一提起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大家就会想到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目标控制,包括施工费用的控制、施工进度的控制以及施工质量的控制,而在这个管理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工程建设和使用的增值。工程建设的增值主要表现在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提高工程的质量、利于进度控制并且利于投资成本的控制,而工程施工的增值就是要保证工程使用的安全、要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环保和节能、建筑项目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有利于降低工程运营的成本以及维护的成本,无论从建设增值还是从使用增值来看,这都是建筑工程施工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说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必需要实现建筑两方面的增值。 三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最为关键的是对施工成本、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 (一)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要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以及合同措施四个方面进行。 组织措施即要求项目管理者建立起项目管理责任制,落实好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好各人员的责任,做到职权分工和责权明确。同时还需要编制好施工成本管理的计划,制定详细的管理流程,通过对施工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以及动态监管,实现有效的控制管理。 技术措施即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好最佳的施工方案,同时在满足建筑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经济措施是人们最易于接受和采用的措施,管理者需要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确定好施工成本的管理目标,并对施工成本的管理目标及逆行那个风险性分析,制定好风险防范措施。对于各种施工支出,需要做好资金的使用记录,并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好各项开支。 采用合同措施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管理,需要贯穿在整个合同周期,即要从合同谈判一直到合同终结。管理过程中首选需要选对合同的结构,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在谈判中争取到适合于工程规模和特点的合同形式;其次需要在合同的条款中仔细注明影响成本和经济效益的一切因素,这样便于今后管理。 (二)对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措施 对进度进行管理也需要从组织、经济以及技术手段进行。 在组织措施中,首先需要定义好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系统组成,对各类进度计划的编制程序、审批程序以及调整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出多套管理方案进行比对,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同时需要建立起对进度控制的动态监管机制。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进度,需要制定和项目进度相符的资源需求计划,包括人员需求、材料需求以及资金需求等,通过计划反映出每个施工时段的施工进度情况,并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合理的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 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能够充分的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施工,这样能够提高施工的进度,在管理中需要对工程的设计技术和施工进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在工程施工进度受到阻碍时需要分析是否是对技术运用不当造成的,看是否为了实现工程进度而变革施工技术的必要。 (三)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需要从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人员的技术以及管理者的素质三方面着手。 在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上,需要严把材料采购管理,确保采购者在合格厂商进行材料采购,除此之外,在施工使用之前还需要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防止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对于施工设备的质量也需要重点把握。 从施工人员技术方面考虑,需要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努力提升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这样对于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同时积极的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积极借鉴其他先进经验,并结合施工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造出适宜建筑施工的技术手段以提高施工质量。在这整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管理监督。 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对于工程的质量的高低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些管理者消极怠工,不能够进行现场管理,一些施工疏漏很难发现,这样就会造成质量安全隐患,因此说在今后管理中需要加强管理者素质,建立奖惩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上文中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核心任务以及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那么今后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近些年来不断发展和前进,因此其今后的发展也是向着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方向发展,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将项目决策阶段的开发管理、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以及项目运行阶段的管理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具有共同的管理规则和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建筑工程的项目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其次在新技术的带动下要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包括管理信息技术和项目信息门户技术,也就是业主和建筑项目各方共同参与,并在电子信息平台上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充分利用高科技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今后发展的总体趋势。 结束语: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进度的关键,因此需要引起和工程项目相关者的高度注意。本文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经验,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核心任务、管理措施及今后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四个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管理措施方面又具体从成本管理、进度控制以及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今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以此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的相关探索 摘要: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的每一项事业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企业的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尤其是是石油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培训项目是促进经济效益提升最有效的方法,但前提是要规范化的进行。很多的企业对培训是非常重视的,可对培训项目的管理却很松散,从而导致问题不断。 关键词:培训项目规范 探索 培训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培训项目能够有效的提升员工素质和企业的业务量,在综合方面,让企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对于社会而言,培训项目的规范化能够让很多的地区稳定发展,我国是一个石油大国,很多地区的石油产量不在少数,但由于培训项目并不规范,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本文就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进行一定的探索。 一、中心培训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分析 (一)培训效果难尽人意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无论哪一个部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否则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培训,将小问题控制,那么在将来的发展中,就会发展成为难以控制的大问题。从现有的成果来看,石油企业的培训效果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比方说员工的专业素质还有一定的欠缺,员工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方面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强,这些都是培训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培训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总体来说,这些问题是由于培训项目管理不规范所导致的,比方说培训计划有所欠缺,内容不是特别的充分,时间较为紧张等等。 (二)培训管理工作规范不强 某些单位或部门开展的培训工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监管,导致对培训的系统管理要求不够,对培训需求分析工作相对不足,即使部分培训项目做了培训需求调研和分析,但需求调研工作也可能做得不够深,需求分析工作做得不够准。对于现阶段的培训工作而言,之所以没有达到一个较为完美的要求,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培训管理工作规范不强。有些工作人员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两层皮”现象严重。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化的工作,并没有真正的将培训内容落实到员工身上。 (三)培训需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脱节 培训项目管理之所以没有达到一个较好的标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培训需求与培训计划的执行存在严重脱节现象。也就是说,员工接受的培训内容与实际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等于在做无用功。在做培训计划时,往往是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凭自己的经验,主观罗列一些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没有将参培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送培单位人力资源的调配等内容结合起来,孤立地看待本次培训。我国的石油企业不在少数,数十万的员工都在接受培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样的情况会引起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在将来的工作中,必须要将培训需求与培训计划有效的结合,让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使石油企业在内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样才能让培训项目的管理逐渐的规范化。 效果评估与跟踪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够 尽管所有的培训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认识到了培训效果评估和后期培训效果跟踪工作的重要性,也基本上对每一个培训班或培训项目进行了一部分内容的评估,但大部分培训评估仅仅是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进行评价的。因此培训项目没有规范化的进行,反而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企业之所以会出现培训项目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效果评估与跟踪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够,导致很多的问题发生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二、对培训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一)认真做好培训分析需求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首先需要进行一定的调研分析,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资料,从而帮助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内容和实施策略。 1.紧密围绕油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做好企业培训需求。石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战略需求,以及全球的形势进行一定改变,因此培训项目管理也要随之进行一定的变化。简单来说,培训项目管理必须紧密围绕油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这样才能规范化的进行,从而获得一个理想的效果。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的培训工作必须为实现单位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培训内容的设计必须贴近送培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做到生产经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为他们培训什么样的人才。 2.以各单位员工现有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位基础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在进行培训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员工进行培训,石油企业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必须根据各个单位员工现有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培训。 3.做好二级单位年度培训计划制定的指导工作。二级单位人事部门,每年都要根据其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岗位需求以及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自己的培训计划。由于某些计划制定不专业、不科学,尽可能给予适当指导,以使二级单位自主的培训计划能顺利实施。 (二)精心设计和制定培训计划、方案 在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的过程中,了解培训需求之后,就需要精心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这样才能对实际的工作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1.根据领导工作思路,结合工作实际,筛选重点培训项目。培训工作需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如果完全的根据需求来进行培训,很可能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必须融入一些其它的元素,结合油田和中心实际情况,筛选出重点的培训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充分满足员工的需求。在之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从而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认为,在这方面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分析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培训需求,精选、优选一定数量的重点培训项目,经过综合平衡后,形成书面计划和方案,上报相关部门,最终形成项目计划。 2.深入调查,仔细分析。石油企业在发展到如今的局面,具有数十万的员工,如果出现“从众”现象,将会对培训工作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仔细的分析,让培训计划和方案切合实际。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石油企业在培训的时候,不可能照顾到每一名员工,只能将大部分员工的利益照顾到。但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大部分的员工”不断的扩大化,这样才让培训项目管理更加的规范化、人性化。机械化的操作和培训并不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将实际的情况了解清楚,才能制定出优良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总结:本文对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进行了一定的相关探索,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很多地区的石油企业都因为在培训项目管理规范化方方面的努力,从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同时也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相信在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建树。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培训工作的时候,仍然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这样才能避免一些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工程项目管理成为了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针对我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现存的问题和现状,为追求盈利的最大化,本文主要从项目过程管理等方面,从众多角度讨论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从而真正提高项目的运作质量和运作效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成本管理, 企业, 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加之我国与国外市场的联系愈加紧密以及我国政策上对建筑产业的重视,在给我国建筑业带来极大的挑战的同时,也为建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十五”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政策及相应工程的建造和实施,城镇基础设施以及住宅建设的迅猛发展和投入的增加,新农村建设在全国的扩大推行,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又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进步。工程项目建设作为外界对施工企业进行了解的一扇重要窗口,还是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头。以工程管理为中心和基本点,努力提高项目运作和管理的质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成为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和首要因素。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这些不符合我国现今形式的要求与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现在,就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管理这一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工程管理的内涵及其意义 工程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施工实践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工工程质量的好坏。近年来,由于我国政策上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的不断倾斜,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项目及其规模也在逐年上升,在建的和即将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工程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工程管理所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以及所要求的深度和知识技能的储备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这就给工程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严格的要求。而在传统的规定和定位中,工程项目管理指的是受到业主委托的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单位及个人,按照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合同的相关内容规定,代表业主行使管理权,对工程项目实行全程或某些阶段的管理和监督的服务。当然,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进步和深化,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也会不断优化和完善。 (二)工程项目管理在项目施工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对于项目施工工作而言,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施工工作的基石。这是由于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规划和布置,对各项资源进行科学分配,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对包括工程的造价,施工的进度和周期,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统筹监管,并将监管的理念及其活动落实到整个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来。 第二,做好工程项目管理是有效减少和杜绝施工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防范风险,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工程项目施工而言,相较于其他产业,工程项目施工的风险性,不稳定性,潜在的危及安全的因素是较高的,因此一旦管理和监督工作不够到位,将不仅会造成财力上的重大损失或是不必要的浪费,还有可能危及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更有甚者严重影响到企业形象。因此,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防范甚至是杜绝风险,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的损失和浪费,提高项目施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和提高项目投资的回报率。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规划,切实落实工程管理工作,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项目内容,项目范围,项目的实践和成本,项目的质量和风险等项目的具体方面内容进行协调的系统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项目的投资和回报率,规避管理风险,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二、 如何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水平 (一)项目立项阶段的主要举措 在这个阶段,围绕工程项目开展的主要管理和监督工作应该主要针对于项目建议书及其编制和立项报批这几个重要环节,工程施工方要和业主加强联系和沟通,就咨询单位的选择,咨询单位的经验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与资格,咨询合同的签订等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查和审核,同时在充分了解拟建项目的特点和特征的基础上加强对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对各项前期审批的流程和具体活动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就草拟的合同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论证,将施工方和发包方之间的权责进行明确化和具体落实,同时,对业主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资质具体情况进行严格审查,规避后期产生重大损失的风险可能性。 (二)施工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施工方要密切和业主的联系和合作,协助业主做好勘察设计单位的选择和相应的勘察设计合同的签订工作,同时,及时提供和满足设计单位所需的资料及其他证明条件,切实落实及对勘察设计合同的具体条款的履行和对设计单位管理的工作,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设计及其相关文件等。由于这个阶段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的重要阶段,因此,施工方还要就市场的基本情况做好调查了解工作,,对勘查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核查,对市场的变动情况及其方向注意把握和了解,为工程项目的勘察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施工采购阶段的主要举措 在此阶段中,施工方及相应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包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内的各种证件的办理,确定工程的监理方的人选,制定和完善施工的采购工作,对各项前期招标的工作进行完善和落实。同时,施工方要和业主一起选择信誉良好,具有一定资历和经验,以往顾客信誉度较高的工程监理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备选单位,同时在选择过程中积极落实相关的市场原则和运作机制,对工程项目的招标和采购工作进行透明化和责任化,签订相关合同,保证资金投入和运行时的公开化、透明化和科学化、合理化。 (四)工程项目正式实施阶段的主要举措 这个阶段作为施工项目正式运行的阶段,是工程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施工方除了要加强和业主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外,还要加强同监理人员及单位的沟通,以及信息的传达和反馈工作,降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的有可能会危及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因素,同时加强对工程的验收工作和复查工作,及时向相关部门上交施工情况及相应报告,重视和加强在现场的检查和督导工作,对现场存在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做法与措施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要求改进意见的尽快落实,形成闭环管理。 另外,在这一阶段中,要着重注意发挥工程管理者,尤其是负责人的作用,由于他们身上不仅直接履行着管理责任,还是风险的第一承担者,,这就要求施工方采用合理的授权和方式,将一部分的管理权力直接授予给负责人及其相关的管理人员,以确保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和合理开展以及真正落实。 (五)项目收尾评估及后期管理阶段的主要措施 在项目工程主体施工阶段完成后,相应的工程管理单位及其相关人员要积极配合业主以及相关部门开展好项目的验收和评价评估工作,在向物业管理单位移交相关管理权时要同时将相关材料转交,并说明情况。及时落实在验收工作的相关整改意见,保证和提高施工项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验收和移交工作完成后,还要就工程质量签订相关协议书,并且就工程的后期维护和保养工作与业主交换意见。 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进行的所有环节中,都凸显出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只有切实落实好项目管理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实现投资方和施工方两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浅谈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相关建议 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当前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各参建方管理职责以及对于事故发生后最终归责处理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做了简要的分析。最后针对当前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工程管理;管理模式;管理责任;归责处理 0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城市建设规模急剧增大,我国的建筑市场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效益成为各企业竞争的主要目标,对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不仅是各企业追求高效益时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且更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如管理模式、管理责任以及归责处理等,本文将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具体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1 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管理模式问题 目前,国际上普遍流行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DBB模式、DM模式、DB模式、CM模式、EPC模式、PMC模式、还有BOT模式及其衍生模式(BOO、BTO、BLT、BOOT、BOOST、BT)、Partnering模式等。结合国际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常用管理模式,2004年我国针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提出了代建制模式,以及一些还在理论探讨中的全寿命周期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基于并行工程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基于Agent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等等。总得来说,上述各项目管理模式在范围上、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传统的DBB、DM、DB、CM以及EPC模式仅限于施工阶段,侧重于建设项目的承发包方式,而BOT模式、PFI模式、代建制模式将范围拓展到前期的融资和后期的运营上,确切地说是一种工程采购方式。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种类繁多,也因此会引发众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盲目引进并套用国际上采用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不仅对该管理模式的概念不清,适用范围不了解,而且在应用时,未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拟建或在建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对该管理模式运用到某建设工程项目上做充分的分析,从而导致整个建设项目的管理失效,造成项目建设成本的增加和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等。另一方面,对管理模式未做规范化的界定,加之建筑市场本身的不完善性,致使许多管理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发生偏离走样,甚至是出现打法律擦边球等不合法现象,造成建筑市场秩序混乱。再者,管理模式混合乱用,不能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我国各种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系统,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来指导各种管理模式运作。 1.2 管理责任问题 主要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方主体有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目前建筑市场上这几方主体之间管理职责权限虽然划分得相当明确,但是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落实得却很不到位。 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依存依赖关系致使许多管理权限的实施受阻,若强制推行,双方之间的博弈就会失去平衡,最终影响最大的也将会是开发商,当然政府也不可避免的遭受损失。因此政府和开发商双方宁愿让达成的管理责任流于形式,也要维持这种复杂不透明的关系。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事,违背建筑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进而严重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 施工单位自身的管理责任本来就很明确,就是搞好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施工,保证工程质量。而实际上,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施工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许多施工单位往往为赶进度、降成本而偷工减料,忽视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问题,疏于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这就造成了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水平的下降以及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问题的多发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监理单位负有检查、监督、督促的职责,是对施工单位管理责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是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安全、保质、保量顺利竣工的重要参与方。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监理单位不能严格履行自身的监理职责,收取施工单位的好处,忽视对工程项目的监督工作或者协助施工单位弄虚作假,使得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1.3 归责处理问题 归责处理基于事故的已发性,目前针对层出不穷的与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安全事故的处理不够公正,惩罚力度不够,惩治范围也不够。对于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见底”。事故一旦发生,只是追究其中几个主要负责人,对于事故的其他相关责任人的处置力度不够。这也是造成现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虽然相关责任人的惩处方式已经界定好,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许多变动,或是减免刑罚,或是采用其它方式变相脱罪等。这使得众多的违法犯罪分子存在侥幸心理,依然我行我素,对各项法律规范视若罔闻。 所以说,事故最后的归责处理是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的重要环节,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方面,这种杀一儆百的效应远比制定上千条法律规范带来的效果要好很多。 2 解决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建议 2.1 整合项目管理模式 对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整合,深化建筑市场的改革,建立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避免机械化,单一地套用一种模式,科学地认识和结合项目的客观实际以及开发商所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资源,并且依法有针对性地选用比较适合的管理模式,以扬长避短为原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拘泥与某一特定的运作模式。同时调整建筑企业结构,落实和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对采用某种项目管理模式运作成功项目管理经验进行记录、梳理和整合,形成一套我国独有的切合各种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系统。 2.2 明确各参建方职责 明确工程项目个参与方的职责,结合实际项目建设,协调好各个管理责任方之间的联系,加强各方之间的相互监督,审查机关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审查,建立人性化的检举或举报系统,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并加大相应的执法力度,对其中共参与方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2.3 追究事故责任人 对事故的最终处理除了要追究主要的直接责任人之外,主要领导及主持被问责事件工作的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也应该被追究。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经常检查相关人员履行职责是否到位,并做好相关记录,这样在发生归责处理时,才能做到有凭有据地确定各个责任人责任的轻重。在分清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个人责任的同时,对导致事故发生的错误决策曾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但没有被采纳的相关人员的责任,应不予追究。 3 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主体多样,管理任务繁重,管理过程复杂,如果能够落实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带来的效益将会是十分可观的。 项目管理相关论文:关于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要: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尤其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施工,它们的施工都是较为复杂的,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管理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工期以及成本,因此在对当前公路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公路施工管理质量的方法。施工企业承接和完成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一定要将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重点,将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如何提高公路施工管理水平,成了当前公路施工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公路施工;项目管理;问题探讨 前言 伴随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公路建设市场已经开始选择招投标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的公路施工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公路施工企业在当今完全要依靠自己的实力,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能够在现在社会中有自己的竞争力,公路施工企业要将管理作为重点,因为管理对于公路施工企业来讲就犹如灵魂。如何提高公路施工管理水平,成了当前公路施工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公路施工项目中存在问题 1.1 “过度竞争”与“有效竞争不足”并存 虽然,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整顿,各种规范市场行为的政策和措施已出、台,建筑市场的管理已曰益规范,但由于各种原因,建筑行业在管理上仍存在着不少人为的现象,特别是在市场开放程度还不高的地区,不正当竞争仍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出于本位利益的考虑,直接或间接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人为地制造各种行业壁垒和地区障碍,市场的分割导致了大量的暗箱操作和权利寻租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基础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也因此形成我国建筑行业中长期存在“有效竞争不足”与“过度竞争”同时并存的怪现象,使得施工企业不能真正融入市场竞争之中,更使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的动力不足。 现在很多业主单位或政府部门有意或无意地把标底定得很低,工程概算下浮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几点后作为中标价的现象普遍存在,施工企业利润空间很小,有时甚至要承担亏损的风险。有的施工企业明知按该工程的中标价做下去肯定要亏损,但是为了占领市场,同时寄希望于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变更设计或其它非正常手段去填补可能的亏损,甚至取得赢利。所以,很多施工项目管理一开始就是在目标扭曲的前提下开展的,在正常施工成本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要达到预期的质量、进度、安全的项目管理目标已不太可能。 1.2 业主管理不规范,施工企业自主性差 项目管理的基础是合同管理,其根本依据就是施工单位与业主方签订的承包合同以及相关的合同条款。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政治需要,项目立项还没批下来、设计未能完善的情况下便要求开工。有的业主利用甲方的有利地位,公开蔑视合同的平等性原则,在合同中加入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如在合同中附加由业主规定单价返包部分材料或工程项目的条件。有的在合同的执行中任意违反条款规定,如不按要求及时提供施工场所和工程技术资料,使施工单位的人员、设备和材料进场后迟迟不能开展工作,工程款支付滞后,造成施工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工程结束后则不按要求及时结算,有的项目通车五、六年后还未能完成工程结算。 2.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机制僵化,创新不足是阻碍我国公路施工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下面主要是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 2.1 认真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 项目经理是代表企业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合同管理,实现企业向业主的合同承诺目标、项目部的成本控制目标和施工现场管理目标的关键管理人员。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 充分授权,包括对内及外的授权。对外授权如处理和协调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等各方面的关系;对内如人员聘用、分包队伍选择、资金使用等;②机制保障,完善的竞争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激励与监督机制,是保证项目经理责、权、利对等的必要条件;③ 素质保证,包括项目经理的自身素质和项目部的综合管理素质;四是组织健全。有效灵活的组织体系是实现工程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控制和合同、现场、信息、生产要素管理,保证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 2.2 狠抓落实项目成本核算制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是项目经理运用经济手段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是调动施工企业内部各方面积极性的动力,是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源泉。先须依据企业的有关管理制度、费用核定的内容和范围,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预算,确定施工项目的计划成本。再以计划成本作对项目部成本的考核和控制目标。落实项目成本核算的重点是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它包括项目部的自我控制和企业为监督项目成本目标的实施情况而进行的跟踪控制。①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建章立制,形成项目成本核算的制度体系,使项目成本控制有制可依;②进一步落实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使目标成本层层分解,推行全员目标成本责任制;③ 加大事中检查、事后审计的力度,保证项目成本控制落到实处。项目完工交付后,必须进 行债权债务清理和项目审计,确保项目经营成果的真实可靠。 2.3 明确划分工程项目的经营风险和施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占领市场所采取的经营策略而形成的风险,如投标风险、市场风险、意外风险、坏账损失风险等。施工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在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风险,包括管理风险、质量风险、工期风险、技术风险等。经营风险是企业行为,应由企业来承担。施工风险是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风险,理应由项目经理部承担。项目部作为一次性的临时组织,不具备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能力。实行经营风险和施工风险的分层次管理,有利于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承包基数,充分体现项目经理部成本中心和一次性原则,使企业内部各项目部之间处于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中;项目部的管理水平和政绩的体现不受外部风险的影响,有利于调动项目部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2.4 加强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搞好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管理的内在要求。结合项目管理的特点和当前施工管理的薄弱环节,尤其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激励作用:①分配激励。首先应强调内部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做到政策明确、考核到位、帐目清楚、兑现及时。避免将内部承包合同当儿戏,或久拖不决,或敷衍了事,影响项目班子的积极性;②思想激励。加强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施工的每一项工程不但是对自己、对企业、对业主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③评价激励。工程完工后,企业应该进行认真的总结,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但是对该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也是对其它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以此来形成企业内部互相学习,比学赶帮的竞赛氛围。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激励是目的,约束是保证,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约束机制重在制度约束和过程约束,必须制定操作性强的约束考核指标和措施,克服“以包代管”。一旦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生问题,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措施(如警告、限期整改、撤换项目经理等),都应该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理有据,才能更好地发挥约束机制的教育和威慑作用。 3.结语 本文对公路工程施工问题进行介绍,从而对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见解。要加强对施工项目管理、提高施工效益。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的某品牌手机营销策略探究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十分的迅猛,社会也变成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一定要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寻找出最为关键的因素,尤其是科技型公司,为了更好地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以小米手机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大数学背景;小米手机;营销策略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也促使我们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在这个背景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也在随之而发展变化,这个时候品牌手机营销策略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一、大数据背景下手机营销所存在的问题 1.大数据质量有待提升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也变得更加的方便,在这种高度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下,任何人都能通过互联网终端来实现数据的传递,可以社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传递就会变得多样化,而这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是干扰信息,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机营销策略质量造成影响。 2.大数据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在大数据背景下,小米手机在应用程度这一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并且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可是,大数据发展时间以及小米企业本身条件都会对大数据应用程度进行限制,这个时候就会致使企业大数据应用程度有待拓展。 3.大数据营销效果低于预期 如果我们从理论这一层面来看的话,商家使用大数据对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整合,能够更好地掌握消费者对于小米手机的评价以及各种信息,以此来挖掘出用户的根本诉求,从而确保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于消费群众,这样营销也就会更加有效。可是,在现实营销过程中,有些客户也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警惕心理,这就会致使手机营销受到阻碍,有些还有可能会因为精准化推销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就会降低品牌价值,从而致使大数据营销效果远远低于预期。 4.用户隐私和安全受到威胁 大数据营销基础本身就是建立在消费者行为数据上的,这个时候消费者隐私以及安全问题就会受到较多的关注,而这也是大数据背景下营销策略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拿小米公司来说,在2014年就曾发生过数据泄露现象,这不仅对手机营销造成了影响,还对品牌形象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二、大数据背景下小米手机营销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拓展数据平台 小米手机早在最开始发展阶段主要就是依靠网络来进行推广以及宣传,因为这一宣传推广方式费用较低,同样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网络覆盖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将所有地区都覆盖到。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手机这一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发的激烈,而最开始的营销策略也就开始变得老套,很难被消费者接受。针对这一现象,小米公司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就一定要采用一套全新的营销方式来对自身品牌进行推广和宣传,以此来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从而就能有效地抢占线下市场,增加手机销量。此外,在手机营销过程中,大数据获取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机精准营销造成了影响,虽然说小米公司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获得一些用户交互数据,课时相比较于腾讯、百度等公司而言,小米数据获取明显就存在不足,所以说,小米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还是要加大对社交平台的关注,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来对自身品牌进行推广和营销,这样也能更好地提高营销的精准性。 2.加大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员工能力 任何公司或者是企业的发展度不可能离得开人才,因此,在手机营销过程中,公司还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手机营销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一点,公司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培养,因为在这个大数据背景下对于大数据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具备了大数据技术人才才能避免对于数据的杂乱无序处理,从而才能实现营销效率的最大化。 3.注重产品质量,对产品类型进行拓展 在大数据背景下,良好的营销策略以及理念为小米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以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带动全国手机销售转变。但是,如果从长远维度来思考的话,多元化的影响方式在某些程度上有可能会造成用户反感,特别是手机这一技术密集型产品,最终的技术水准才会直接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这也是实现营销的基础以及重要推动力。对于小米手机来说的话,如何实现购买用户的精准预测,以及为用户提供恰当好处的产品是较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手机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小米手机质量技术问题一直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要想真正起到良好的大数据营销效果,还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尽可能的对产品类型进行拓展,就拿苹果为例,ISO系统所存在的流畅性就是MIUI需要学习的一点。此外,在营销过程中,还可以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市场对于高端手机的需求定位,并且以此来开拓一个高端的小米机型,这样就能实现高、中、低消费的全覆盖。 4.规范自身准则,对用户权益进行维护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自身隐私以及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小米手机要想得到更好地营销效果以及质量,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规范自身准则,尽可能的维护用户权益,这样才能提高品牌形象,从而才能在这个激烈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针对这一点,小米公司首先需要按照大数据现有的政策规定来制定出相应的准则,然后加大对技术团队的培养,以此来避免客户隐私受到侵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下,社会运营方式也受到了较大的改变,信息的丰富以及共享的便捷也促进了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营销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变革。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能够实现有效地营销,本文主要以小米手机为例进行了具体的营销策略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作出贡献。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下白酒行业数字化微营销模式探讨 摘要:如今,当我们随手翻开报纸杂志、打开手机电视、搜索热点新闻,“大数据”一词被炒得很火,“大数据”正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中去。这是继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数字革命、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计算和通信等变革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制造业的未来。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营销;精准营销 在我国的白酒行业里,白酒是一种基于感性消费的精神与物质饮品,以情动人,同时也因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导致产品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成千上万的数据汇总收集、分析数据从而建立白酒数据库,打造不被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整合与提升白酒产业链,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微营销无疑为深陷泥潭的传统白酒销售注入了强心剂。 一、传统白酒营销的弊端 如今电视白酒广告的内容设计,沿街白酒门店装修陈设、参加各种白酒订货会,大家会发现白酒行业不同厂家的产品、品牌故事、招商渠道、包装设计、价格定位存在高度同质化现象。比如虚构的“品牌故事”、统一的“纯粮酿造”、独有的“陈年窖藏”甚至虚假的功能疗效等浮夸的广告用语,相互模仿的平面包装设计、陈旧的促销推广模式等,白酒行业现已进入高度同质化的营销误区。无论是老品牌还是新产品大都在相互借鉴、相互模仿抄袭,整个白酒市场的产品和营销模式都走入了同质化营销怪圈。而真正创造出并实施差异化营销模式的品牌厂家寥寥无几。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将数以万计的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量化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和预测客户需求打造客户专属的白酒产品。传统白酒的销售渠道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流通渠道:经销商、特约经销商;(二)商超渠道:大、中、小型超市;(三)餐饮渠道:酒店、餐厅、大排档;(四)团购渠道:各大中型单位、外资企业、电商团购等;(五)直销即零售业。但就目前的白酒行业的销售现状与整个经济环境,经销商、商场超市、餐饮这三个渠道由于包含经销商促销费用、铺货产品占用资金、销售返点、员工工资、差旅费等开支,销售利润不尽如人意;电商销售受传播渠道制约也不够成熟,直销业绩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白酒行业急需借助“大数据”东风进行渠道资源整合。 二、如何进行数字化微营销 1.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要借助大数据“造势”,传统纸媒已然没落,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给白酒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依托大数据搭建微营销平台成为趋势。通过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互联网终端软件,诸如微博、博客、微信、论坛、贴吧、短信、APP等数字平台营销自己的产品,进行广告植入制造网络互动内容,将白酒与“潮文化”有机结合,引导白酒消费新潮流;具体可以借鉴重庆江津老白干酒厂的“江小白”、泸州老窖的“泸达人”、河南宋河酒业的“嗨80”、河北三井酒业的“小刀”酒等等。利用物联网、数字媒体、大数据分析对关注用户已经形成的庞大数据流进行科学分类和精准营销,将会使传播效果无限扩大。其传播方式可以归纳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核心内容+终端促销+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目前,全世界具有备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的终端设备,已经超过100亿台,并且以每两年成几何倍数速度增长。网络将大众带入了信息共享时代,数据传输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当公共数据与民间拥有的数据资源相互融合,就会创造出无可比拟的创新力、财富创造能力和社会进步推动力。 2.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微营销最大特点就是产品数字化。2012年以来,因宏观政策、产能过剩、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白酒行业进入了深度休眠期,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已一去不复返。一直以来,酒企大力倡导的差异化营销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换瓶不换酒”,消费者满意度低,甚至被一轮又一轮“不促不销”的价格战中伤感情逐而失去对原有产品的忠诚度。白酒产品数字微营销的模式就是要是围绕“打破短期利益和经销商满意度”去拓展崭新的市场,想尽一切办法为顾客提供超值化的个性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从产品原料甄选、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口感调试、价格定位、VI设计、包装运输、人文关怀等多方面深层挖掘差异化与个性化的营销模式,才是白酒产品营销模式的突破口。具体说来就是,网络终端联动、菜单精选订制、全程实时监控、产销无缝链接,将白酒产品进行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营销,这将全面开启智能新时代,改写白酒企业传统“换汤不换药”、“换瓶不换酒”的营销格局。 3.白酒说到底仍然是一种带着人文关怀的快速消费饮品,营销终端是消费者,而不仅仅是分销渠道,一切数据的运用都必须以消费者为主体,从源头收集数据、分析运用,掌握生产各个环节的精准数据,同时兼备销售数据的预测和基于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频率等要素做到数字化精准微营销。白酒企业对潜在客户的挖掘早已经不是新鲜事,针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数据挖掘要从历史购买路径、偏好、反馈、客户类型、广告效果等方面去考量。白酒作为传统行业的产品,其主要消费人群仍然集中在35岁-45岁中年男性群体,但是年轻的80后、90后容易接受新事物,寻求新体验是重要的潜在消费群体,如何打造白酒与“潮文化”的跨界组合是酒企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例如:茅台集团专为女性打造的悠蜜时尚蓝莓酒,一款针对女性饮酒市场推出的战略单品,致力于从女性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细节入手,以情感为突破口寻找素材,研究该群体对口味、价位、包装、消费等方面的特殊心理需求,打造“时尚、健康、女权标签。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传递有时效性,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产品的曝光率和消费者的参与度,通过线上多元化的互动+微电影+话题讨论+网上抽奖+会员满赠等手段聚集人气,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度。例如:2016年小郎酒通过年轻人喜爱的娱乐方式开启数字营销时代,精准定位的个性化营销在深圳海岸城电影院拉开序幕。在《功夫熊猫3》电影宣传活动现场,小郎酒的酒香与热情引爆全场,80后、90后的小年轻群体喝着调师调出的小郎特饮,扫二维码并转发活动内容能就幸运拿奖,进到影院更有爆笑视频,以人气吸引目标人群,以口碑稳固目标用户,小郎酒凭借“敢想敢爱敢冒险”的精神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小郎酒随者的行列中。 小结 面对消费群体日新月异的变化,白酒的数字化营销手段会更加多元化、渠道多样化。依托大数据技术,白酒企业实现一对一数字精准营销、跨界营销、数据库菜单订制营销会成为白酒行业创新营销模式的主流;但无论什么策略都离不开销售、推广和传播,导入数字化管理也应该是未来白酒企业值得重视的战略,其与数字化营销有机协调与衔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微营销的最大效力。 作者:林岚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下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对营销管理创新途径进行探索。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的概念以及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对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途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 引言 大数据属于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其战略意义不仅仅是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且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在2013年,大数据开始由理论转变为现实,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电力企业在理念上、管理体制上以及技术路线上都要进行重大的改变。在这一前提下,电力企业就必须对数据展开全面的研究,对自身营销管理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1大数据概念 目前来说,大数据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以及固定的表达方式,但是在互联网、有关专家的释义中,其本质内容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指对大规模数据进行获取、处理、管理、分析上能够实现快捷、高速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对于大数据概念的定义中指出,在对数据进行获取、处理、管理、分析时,大数据的能力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在当今时代,大数据理论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并且发挥着其特有的优势,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客户网络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挖掘出各种潜在的商业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策略制定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见图1)。 2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电力企业营销管理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给电力企业营销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可以说是为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化、服务层次的提升,企业管控的增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创新途径。但是同时也给电力企业营销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电力企业大数据的管理、操作和运行等方面,大数据时代都对其智能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大数据的主要任务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存储,更倾向于挖掘更加有效的信息。而且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调整优化当中,电力市场在开发上的难度明显变大,低碳技术的推广,更使得分布式能源占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营销[1]。 2.2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 电力营销具备的发展趋势有两种,一种是多专业数据融合,一种是数据可视化。①电力大数据主要是针对电力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上实现数据的融合和提炼,并且要做到和其他部门以及业务进行数据共享,从而使电力企业数据系统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②电力大数据可以通过可视化低碳技术图形把数据的细节十分清晰地展示出来,并且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运行状况做出适当的调节,在反映各类数据状态时,能够做到反映及时、全方位考虑并且十分准确。 3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途径 3.1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 要想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运行抢修体系,这一体系是基于电力生产抢修平台的,并且其是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配电网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称之为客户和电网之间的纽带,在实现电网和用户的供用关系上,配电网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配电网在电力生产中出现故障的频率很高,所以在电力生产时应该把电力网的抢修工作当成一个重点。在进行配电网维修时,要求抢修人员直接和客户接触并且要能够克服周边环境和时间的限制,但是目前我国配电网抢修工作还处在一个建设初期,相关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在进行配电网抢修工作时,要能够严格遵循流程。(1)供电公司一旦接到报告电话,要迅速联系当地配电网运行指挥中心,并且下达相应的工作任务。抢修指挥平台要能够清晰地听取客户的描述,从而知道故障的性质、判断故障的原因。(2)要设立一个第一梯队,在故障发生时,由第一梯队首先抵达发生现场判断故障的情况,如果是简单故障,就由第一梯队直接开展故障处理,如果故障比较复杂就迅速指示第二梯队抵达现场进行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一个梯队进行故障处理,都要做好汇报抢修记录。某电力企业在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后,有了很大的成效。不仅在可视化抢修平台上实现了对通电用户的分析,提升了供电服务水平,还通过使用全球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营销和其他数据之间的联系。该企业通过使用“主管人即是负责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准确落实了抢修工作。另外,还实现了抢修信息实时更新、故障主动推送,这两方面都充分的利用了GIS技术,实现了故障抢修自动化管理。 3.2实现“四分”线损精益化管理 所谓四分线损管理,主要是指对分区、分线、分压、分台,运输管理这四个方面进行线损管理。电力大数据对于四分线损管理的应用主要是基于GIS技术电力大数据系统,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在实际应用GIS技术电力大系统数据时,四分线损计算的主要体现方式在分区线损,分线线损、分压线损,以及分台线损上,这四种线损在电力大数据系统中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计算,并且可以提出对异常问题的分析处理办法。(1)需要根据已经有的相关数据进行线损模型的建立,请并且要根据数据的来源,不断地对现实模型进行实时更新,然后进行线损计算。在计算时,要确保计算对象全面,不可以出现遗漏的现象,因为数据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才可以保证数据可以随时被调用。(2)要降低四分线损,实现精益化管理。传统降低线损精益度的方法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主要方法是对相关线路进行改造、提高功率因数,而实现线损降低的精益化管理需要有关部门对线路的导线、截面以及路径进行筛选,并且要不断地推广节能型配电变压器,这样才能实现线损工作的精益化管理,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 3.3通过合作减少电费回收风险 在电力企业运行当中,电费回收工作虽然看起来占比比较小但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电费如果回收不及时,或者是电费回收不足,就容易出现电力企业正常用电服务停滞的现象,甚至影响电力企业正常运行。然而,在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中,回收电费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目前的收费方式、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电力企业一直都承担着很大的电费回收风险。(1)目前电费的收费方式很多都是先用电之后进行缴费,再加上很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完善,给部分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电费回收风险。(2)客户在用电缴费上的意识大多比较薄弱,并不能够意识到用电缴费会造成电力企业的市场预测和预警防范等方面严重缺失,阻碍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电力企业和相关税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协作、共同监督,从而保障电费回收的时效性[3]。某电力企业在应对电费回收风险上就制定了相应的电费担保模式,增加了对由电费回收风险用户的实施力度,通过设置电费担保周期的方式,对经常欠费的用户进行惩罚,从而减少了电力企业在电费回收上的风险,提升了资金的回收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背景下对电力企业营销管理进行创新已经是一个必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符合社会的发展步伐,也是实现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实现“四分”线损精益化管理,同时通过与税务部门的合作减少电费回收风险,这样才能有益于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创新,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者:李玉梅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赣州供电分公司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渠道创新发展 摘要: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将前端的市场营销事情架构在大数据的根本之上,营销渠道进行创新,原则上是以最大化地实现企业发明、创造和交付代价。以大数据出现的时代为背景,探讨大数据的含义,及大数据对营销渠道的影响。最后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商品即渠道,智慧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三方面启发,对于营销渠道的提出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大数据;营销渠道;创新性思维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深入,大数据已影响到个别消费者,甚至是消费者的各个方面。只要消费者参与消费,此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信息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金融、市场、战略、营销和运作管理研究和实践,将成为未来商学教育重点发展的核心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大数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大数据对企业的影响、大数据风险控制以及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与创新层面。因此,利用大数据基本技术路线,构建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将商品或服务传递给顾客的营销渠道的创新思维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大数据 1.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是一个体量巨大、数据类别巨多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对象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它可以实时为企业撷取、管理、处理、整理数据,生成企业所需的数据资料”。对大数据的定义,目前有下列几种表述:麦肯锡咨询公司指出,大数据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办理和说明分解,其对象的长度超出了典范数据库软件的数据调集。GartnerGroup公司则以为,大数据是必要运用一种新的模式才能具备更强决策力、洞察发明力和流程优化本领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黄升民、刘珊等(2012)认为,大数据是指那些巨细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标准,一样平常的软件东西难以捕获、存储、办理和阐发的数据。 2.大数据的特点 对于大数据的特点,对大数据的特色,罗爱宝等(2011)以为大数据具备如下特色:(1)数据量大:凡是到达TB级的数据;(2)数据对象异常复杂:面临的繁杂数据常常不是单一类型的数据;(3)复杂形态数据。大数据的特点也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甚至受研究者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背景的影响。所以,可能会出现多种大数据的特点的阐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持续地、变化地并伴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这让研究工作变得更加有趣并且有挑战性。 三、大数据影响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是指主体是企业或个人,从事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一些货物或劳务时,达到获得这种货物或劳务素所有权,或者是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活动。渠道的结构直接影响着渠道的控制,概括地说,“渠道的控制就是指通过对渠道的管理、考核、激励以及渠道冲突的解决等一系列措施对整个渠道系统进行的综合调控,公司建立起渠道系统,仅仅是完成了实现分销目标的第一步,而要确保公司分销目标的顺利完成,还必须对建立起来的渠道系统进行适时的渠道控制,渠道控制构成了营销渠道管理的核心内容,渠道结构及渠道的搭建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渠道控制则贯穿于渠道系统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 1.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渠道结构的影响 营销渠道结构的本质是企业或个人将其转移的货物或劳务进行任务分派,渠道功能在渠道参与者之间的剖析。大数据首要经由过程两个方面影响营销渠道的布局:一方面,通过对数据的收集,针对企业提供的商品服务的特性、定期的销售数量、区域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可对渠道结构的进行优化,实现渠道结构扁平化。另一方面,在制定渠道目标时,应本着可达到、明确、可测量、相关和有期限的原则。可改变渠道设计的思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关键在于真正了解用户及他们所使用的你的产品的状况,改善用户体验,做最适时的提醒。通过巨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以消费者为导向这两方面,影响营销渠道的表现在为实现渠道扁平化提出重要依据。特别指出,渠道结构扁平化一般理解为,主体对象为营销渠道结构所采取一种策略,基于个体消费者或企业,建立一种简洁而畅通的构造。这种渠道策略被人们接受的原因:(1)避免因中间商层级过多而引发的众多问题;(2)达到减短消费者与企业的距离的目的;(3)尽可能节省中间环节的相关(运营)成本。 2.大数据背景下对营销渠道控制的影响 针对现代企业来看,有效性的渠道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渠道设计、规划、安排、建设、维护和协调的过程中,根据控制力大小,进行运作后取得的相应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渠道控制力水平的关键:渠道的忠诚度。渠道控制力主要是指两个方面:①渠道供应链条的整体控制水平;②渠道客户忠诚度的掌握能力。一方面,借助巨量数据,直接影响到期望,这种期望来自渠道链中各个客户通过合作获得的利益的多少,还来自对未来合作前景的期望。期望更多的是获取相关利益,这种利益来自,通过对渠道链条核心的整体控制,结合巨量数据的分析和共享,同时也达到渠道成员清晰,期望能达成的,渠道合作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应用带来精确营销,使不同层次渠道的客户能及时获取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消费者被企业的积极关注所打动,随之客户的忠诚度不断提高,控制力也越为上升,从而不仅影响到企业市场占有率和扩张速度,而且能更好的提升渠道控制的有效性,使渠道控制力不断扩大。 (2)渠道控制的基本原则:要以顾客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渠道控制的结果与产品的细分市场有密切的相关性。分歧企业的渠道扶植、节制模式怜惜与其产物的细分市场的特色相对应立室,才能从布局上包管所冷箭渠道链的有用性,奠基终究有用出货的根本,实现对地区市场的有用笼盖。进步渠道节制结果的基本原则便是要以主顾代价最大化为方针,经由过程渠道立异、功效发育、计谋调剂、资本投入等方式,进步全部渠道代价链的办事增值本领和差异化本领。 (3)渠道控制的效率关键:协同分工为了达到提高渠道控制效率的目的,必须针对渠道链条各环节的统一协作分工,加强关注。这一方面是渠道链中,各主体关键成员间的优势相互之间的互补和各成员和对象间资源共享,有效性地取得体系外部和内部间的协同效力外,另一方面还指针对统一企业内部,在利用分歧范例的渠道过程中,持续影响细分市场的渠道分工。 四、营销渠道的创新思维 1.商品即渠道 商品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消费者使用的,甚至可以进行交换的产品。可不可以在出售产品的同时,让产品附带新的功能呢?这就为产品的营销提出了新的方向。传统营销组合中,将产品和渠道作为主要的方面进行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产品数据的挖掘和产品的进一步利用,改变人们消费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营销组合,将商品也纳入到了营销渠道的一部分,让产品变成商品,成为营销的手段。2016年在贵阳中国大数据财产峰会上。京东CEO刘强东提出,2016年京东会公布智能冰箱,该冰箱会像机器人一样,智能的对家里的肉类和蔬菜等情况可以及时阐发,“比如缺牛奶的时候,甚至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缺少某种产品时,牛奶已经送到你家了。”当然,冰箱里还有其他食物比如鸡蛋、西红柿等。刘强东总结到,销售渠道的方向的改变可以是多方面的,顺应着社会、科技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性的趋势,生活中的智能冰箱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销售渠道,未来的电商和零售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变得意想不到的智能。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工具,每天能够对家里各种蔬菜、鸡蛋、肉类、水果等日常食品,不断地对数据状态进行收集、分析,在自己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经过巨量数据分析自行下单,将所需的食物给送到消费者手中。商品自己作为一个销售的手段或方式,这好像已经不再是个新鲜的话题。跑在路上的汽车,车主还在专注驾驶时,当某个配件有磨损,汽车作为主体收到信号的同时,已下定单了,经过电商平台将配件发出直接达到消费者手中,车主甚至还不知道自己驾驶的汽车配件有磨损。这听上去好像匪夷所思,但也是确实会成为现实的事情。当然,这件事是件节省时间的好事。更甚者,在事故发生的某个瞬间,系统知道了这次碰撞,汽车坏掉的零部件自动生成需求信息,提示汽车必须要进行更换,所需产品的订单将自动生成,并完成了购买活动,节约了寻找和等待配件的时间,车主所要做的工作只要将坏了的配件进行替换就可以了。未来智能冰箱也会酿成购物的一个界面,还好比智能冰箱,改变了传统冰箱只是用来存储的功能。以是将来的购物,跟着数据手艺的不断进步,良多品牌实在并不需要一个所谓的电商平台举行发卖,商品便是一个发卖的界面和渠道。 2.智慧物流 跟着电子商务成长,物流作为渠道中的成员,职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智慧物流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一部分,甚至成为营销是否成功的关键。为解决自己的吃饭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方式,不仅仅是去餐馆吃饭,也开始用这些外送服务。在北京的三环内,一家挺小的餐馆,叉烧饭作为餐馆的招牌菜,是几位广东人做老板经营的。这么一家小店在北京数不尽数,根据小店的规模,该店主要考虑的是成本,但令人惊讶的是,该店可以提供外送,外送的是通过外卖平台。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冲击下,就连吃饭的需求也可以在不经意间得到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物流,是一种立异性的营销渠道思维,营销渠道本身是解决如何将产品或服务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方式,智慧物流作为营销渠道中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逐渐被接受并引起重视。 3.供应链管理模式巨量数据的分析 收集背景下,单个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生存下去。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处于劣势地位,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业务体系逐步成熟,企业思考形成怎样的团队才能处于优势地位,供应链模式犹然而生,其产业链的不断成长、成熟并完善,企业对供应链依赖的诉求越发明显。供应链管理实质就是一种集成化,通过合作形成团队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其主体的合作方式就是,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主要的活动就是计划和控制,供应链活动中的针对渠道各方主体的物体的流动、资金的流动和互联网和传统线下信息的流动。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营销的渠道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渠道形式,消费者获取产品和服务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如何更多的获取市场这个蛋糕,企业应以顾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营销渠道,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作者:吕晓丽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摘要: 大数据分析能够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提供详细精准的参考资料并为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建议。新形势下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主要通过精准化营销模式,企业、媒体和消费者多方共赢等方式实现。企业可通过大数据直接获取消费者行为状况进行市场调研;发掘对企业发展有力的客户资料信息,从更多角度个性化细分市场;使产品模块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简化生产管理过程。 关键词: 大数据;企业营销;应用分析;营销策略 最初大数据的概念是对计算机网络中所产生所有数据的统称。然而,现在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千家万户,网民在应用网络时所产生的数据能够被分析和处理,从而使企业营销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大数据营销策略也被人们提上了日常的工作。笔者针对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 一、新形势下大数据的内涵 (一)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是在全新处理模式下,决策力、洞察力以及优化流程力得以全面提升的大规模多元化信息资产,其典型特点是大量、高速、价值和多样。通常情况下,大数据收集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信息更加具有时效意义,能跟随时展而进步。因此,现代化企业为调查分析公司销售数据,往往借助于网络途径,查询社交类网站或购物平台,收集顾客访问信息等相关资料,与企业传统的顾客信息库有很大不同。在技术层次上,大数据和云计算之间关联紧密,通常建立在分布式计算机结构基础上,以满足收集大量信息数据对信息处理、技术和存储等方面要求。大数据是计算机发展的必然阶段,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内涵,才能成功利用大数据,并在信息化时挥作用[1]。 (二)大数据的价值 大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数据归纳整理,分析出目标顾客行为特点和消费偏好,从而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提供详细精准的参考资料。当前正处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利用云计算技术,在最短时间内,为企业搜索到尽可能多的商业信息,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其次,拓展全新业务领域。当前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市场形势复杂多变,信息时效性尤为关键,在客户数据视角下,实施数据管理意义重大。此外,大数据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在分析大数据过程中,能为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想法和建议,为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注入新鲜活力。运用大数据思维,掌握专业核心技术,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成为佼佼者[2]。 二、新形势下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一)实现精准化营销模式 大数据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分析,使得对于营销分析的正确性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云计算以及社会分析为企业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购买偏好提供了全面的数据,使得基于传统市场分析的企业营销模式逐渐被企业精准化营销模式所替代。精准化营销模式符合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同时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精准化营销模式是通过对消费市场以及自身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消费者沟通服务体系,发掘每一个潜在的消费主体,同时扩大商品的品牌效应,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3]。 (二)实现多方共赢 大数据营销的主体主要是针对企业、媒体以及消费者,通过利用互联网实现数据平移,扩大资源利用率,同时增大资源共享率,实现了企业的互联互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大数据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同时规避市场风险,形成以营销体系为核心的多方经济共赢模式,优化企业结构,同时带动上下游及周边产业的发展。 (三)实现消费行为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移动购物的生活。消费者利用手中的移动设备查询消费信息并根据自己所搜索到的消息完成购物行为。目前,3G网络已经为智能移动终端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愿意通过电子市场完成购物交易。除了移动形式的消费行为,人们在购物时也越来越注重网络社交,社交环境成为了消费者消费的又一种形式。人们愿意在消费之前先在社交圈里讨论,以此来获得消费产品的更多资讯。现代社会的购物行为是主动的,不需要商家再填鸭式的与消费者沟通,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利,在对消费产品不信任时,可以随时中断购买行为。大数据显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自由,其可以不同再面对嘈杂的促销场所,也可以更加理性的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已经成为过去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求个性化消费。卖家也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了解向消费者推荐一些产品,并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4]。 三、基于新形势下企业营销战略分析 (一)市场调研 根据随机抽样抽取民众样本,并对样本展开调查获取有力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从而做出营销策略。抽样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由于随机成本极高,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很难保证的,此外也很难保证被调查者调查答案的真实性。大数据所进行的不是随机抽样而是进行普查[5]。不再需要调查者回答问题,而是直接去获取行为状况。最重要的是大数据是一个动态调研过程,而随机则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大数据调查也对以往的统计调查有所改变[6]。 (二)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就是依据客户的相关特点的相似性进行群体划分,保证同一群体内每个成员特征非常相近。只有将客户群体进行一定的划分,企业才可以对不同的客户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和采取相应的营销方式,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更令其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企业共同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寻找自己的客户。然而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要了解广大民众的需要并非易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以hadoop所创建的平台为基础,可以在纷繁复杂的客户资料中发掘出对企业发展有力的信息。大数据可以使市场划分的更细化,企业要使用合理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对消费者进行细分,进行个性化不同的细分[7]。 (三)产品模块化 产品模块化是在指定范畴内,针对产品多种功能或某一功能的多种性能、规格展开研究,并以此为条件,对产品的功能模块,分别进行重组和搭配,研制出新的产品,符合市场标准和需求,某种意义上,产品模块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通常来说,受限制于技术发展和经济成本,大部分企业无法满足每一位顾客对产品的特定需求,高成本量身打造产品是不现实的。产品模块化使企业能够在某一范围内制作出定向产品,并在标准件之间进行个性化搭配,从而设计出具有不同特色的产品,给用户提供了个性化服务,简化了复杂的生产管理过程,平衡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因此,企业要重视产品模块化的价值,利用不同模块及功能,搭配出无限可能,保证产品质量,节省资本投入,吸引更多用户[8]。 (四)市场分销 所谓的市场分销就是营销者以网络为媒介将自身的产品以营销的形式推荐给有意的卖家,使其在获益的同时帮助自己完成营销工作。加强在网络上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拥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只要商家在网络当中分销信息,该信息就能快速得以流通并得到反馈。顾客也可以通过商界的营销和分销体会商家的营销哲学。商家也可以采取转变渠道的方式来完成整个营销模式,而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品牌,需要不断开拓市场,为自己竞争营销机会。消费者直接了解商家营销目的,变相的帮助商家完成分销策略,商家能够成功的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分销信念。 四、结语 将大数据应用在企业营销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然而,在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阻碍,没有得到普及应用。但大数据的普及和应用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很多企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基于这种背景,我国很多的大型企业都为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企业只有创新营销思路和体系,才能够在大数据时代下取得良好发展。 作者:方凌 单位: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企业网络营销分析 摘要: 网络商城利用大数据在营销模式上进行创新,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在分析网络商城营销模式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创新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针对其在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模式的问题,从改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增加客户线下体验环节、改进物流配送效率及创意促销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为提升电商企大数据营销能力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数据;营销模式;创新分析;网络商城 一、大数据时代电商企业营销模式的变革 大数据是从各个方面的数据中,快速、准确的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数据具有规模较大、类型多样等特点。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对海量的数据分析用户信息以及客户购买行为,从而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对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不断筛选最终引导客户购买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通过数据分析整合,可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并且建立消费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在一些区域增加产品库存,这样仓库可以通过数据预测做到提前囤货,在发货高峰期提高发货效率。同时,商家能够真正实现消费者个性化,而不仅仅像传统营销模式一样进行用户群体划分。 二、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商城的营销模式 (一)精准营销 网络商城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行为分析从而做到精准营销。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了解到用户的兴趣爱好以及购物趋向,并用E—mail和短信的方式将用户感兴趣的产品推荐给他们。精准营销最重要的是建立用户模型。例如,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购买行为建立模型来分析用户的购买心理——通过分析用户首次浏览的商品和最终购买商品之间的时间段,了解到用户浏览了多少同类型的商品,根据用户在购买之前等待的时间长短进行判断。网络商城根据用户的购买行为,可以分析出用户的购物心理,进一步得出某类商品的购买心理并贴上标签。因此网络商城在做促销活动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用户的购买心理,做到产品精准划分、客户划分从而做到精准营销。 (二)供应链优化 网络的商品量非常大,网络商城的系统会根据销售情况做预测模型,在库存量达到某一个阀值时自动生成订单发给供货商。此外,网络商城在物流配送中也运用大数据分析物流人员、仓库以及用户这三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为物流人员选择最优配送路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配送效率还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三)智能网站 智能网站指为每一个用户建立一个自己的个性标签。通过对用户信息的挖掘和分析,网络商城对客户细化区分,并满足其需求。具体实践中,对具有重复购买特点的商品,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会记录两次购买之间的平均时间并在下一个时间段自动向用户推荐同类型的产品。网络还进行了搜索引擎优化,细分了用户搜索的关键词,例如用户在产品评论中提及“老妈很喜欢”等,网络商城通过分析这些海量的评论理解用户的意图,为商城中的商品打上“商品适合送给父亲或母亲”等标签。 三、网络商城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分析技术有待革新,搜索引擎不够细化 随着网络商城业务和规模的发展,其对数据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因此在现有数据基础上挖掘更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网络商城基本的统计报表分析已经不能满足决策支持的需求,需要在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更多有效的价值信息。虽然网络商城通过客户评价、关键词搜索优化了搜索引擎,但是还不够细化,网络商城并没有从客户的每一个购买环节进行优化,因此用户体验上不够完善。 (二)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客户体验环节薄弱 与传统云商相比,网络商城客户体验环节相对薄弱。例如,大多消费者习惯在实体店内购买大家电,现场体验使用效果并挑选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退换货率。因此,网络商城在客户线下体验环节应进行创新变革。 (三)货物配送效率低,屡遭客户投诉 网络商城虽然利用大数据分析三方地理位置,选择最优配送路径,但在货物配送过程中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网络商城经常会出现送货不及时现象,在其收到的投诉中物流配送问题居于被投诉之首。物流配送问题导致客户购物体验满意度下降。 (四)营销活动不够创新,改善客户互动环节 网络商城虽然注重在节假日的活动推广,但这些营销活动过于老套,不能更多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活动内容也与其他电商企业如出一辙,缺乏创意。在与客户互动方面,网络虽然有八级会员制度,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与客户互动。 四、网络商城营销模式创新问题对策 (一)改进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搜索引擎 网络商城应当加强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营销数据分析系统,在建立合理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系统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找到适合网络商城营销模式的信息并进行合理分析,进一步提高网络商城的营销力,增强企业总体实力。 (二)增加客户线下体验环节 网络商城应增加多渠道营销体验模式。例如,邀请客户参观网络商城运营总部,让客户体验到从下订单到货物配送这一完整体系,增加客户对网络商城的信赖感,提高客户的满足感。同时,设立足够线下体验的实体店,在用户体验环节做足功夫。 (三)提高配送效率,提升用户购物体验 网络商城应该注重优化物流信息系统这一环节,增加物流跟踪服务,让用户实时跟踪物流状态,监督商品运输环节,进一步提高配送效率。在活动推广期间合理利用大数据预测销售量,在物流运营环节做预测模型,这样即使在客户购买商品的高峰时期也不用担心商品送货不及时的问题。这样不仅提升了网络客户的购物体验,而且可以有效减轻物流配送人员的压力。 (四)创意促销,增强与客户互动环节 进行创意促销,网络商城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当前热门的微博话题做创意促销活动;关注一些票房高的电影以及热播的娱乐节目组织促销活动。二是打造具有网络商城特色的促销活动,例如:针对女性关注的夏日防晒,做一期专栏活动,网络商城可以策划夏日防晒推荐活动,邀请一些网络红人或老客户“晒出”自己最喜欢用的夏日防晒,并根据自用体验以及感受,写出推荐理由。这样可以增强与客户的互动,增强用户黏性。 作者:冯薛 单位:青岛工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企业营销模式创新 摘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彻底颠覆此前的市场营销模式与理念,导致企业整体性变革。如何在海量的数据时代,为市场销售赢得机会,这就需要企业在营销模式上做相应改变。文章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的营销环特点分析,探讨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变革,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大数据;营销模式;创新 21世纪的到来,带来了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从营销理念到营销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新经济条件推动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不断加大,企业的营销战略调整过程中,必须要将全球营销放在重点位置。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要高度重视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和更新,企业要想获得营销的成功,就必须要充分的捕捉和利用所采集到的各类市场信息,整合现有资源.因此,由于信息技术(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必然将以全新的方式上升到更加注重客户需求的阶段。 一、大数据时代的营销特点 1.开启CEC(首席执行客户)的时代 长期以来,我们所了解到的商业行为都是通过搜集市场信息,去了解所谓客户的一些信息,然后帮助企业做研发、做生产,然后营销、推广,最后让消费者接受。以一家服装企业客户为例,它以往的工作流程是:选定产品、寻找买家、生产以及促销,唯一变化的就是当产品积压的时候是通过打折还是压迫经销商完成销售额,这是典型的传统由内而外的经营模式。但是在社会化媒体盛行的今天,这种经营模式将无以为继,因为在大数据时代赋予消费者前所未有的主导商业的力量。“我消费,我做主”——调查显示,75%的消费者已经不再相信商家所做的广告,他们会主动去收集信息、挑选信息、比价、筛选。还是以服装为例,今天的顾客开始主动要求他们喜欢的款式、材质和设计,适合他们的供货渠道,甚至要求折扣金额以及他们所期望的服务。我们称这些客户为“CEC”。因为,当个性化的消费者掌控消费行为的时候,当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网站、论坛等渠道表达个人需求时,客户实际上已经成为影响公司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甚者决策、战略等各方面的“董事会成员”。 2.满足消费者个体需求 由于90后、00后的成长,使得现的消费者有着独特的消费倾向,他们的客户忠诚度低,只会忠于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但并不忠于哪个品牌。在整个销售环节上,如果企业的品牌不能最大化的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地满足个性化需求,那么消费者就会从销售的任何一个环节脱离:问询、购买、支付、服务。之前营销都是按照行业划分,对于同一行业的企业可能采用的营销模式都是相同的,事实上这种观点明显不符合现实,因为每家企业都要实现自己不同的凡响的定位。因此,大数据时代企业必须针对客户的个性化的需求开展定制营销。 3.定制全渠道接触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给企业带来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客户的多接触点而引发的渠道冲突。对于很多精明的消费者而言,他们会自由的在线上、线下、虚拟、实体之间转移,完成整个购买过程可能要经历若干个环节,在这当中如果价格、体验或者服务一项不到位,消费者就会从一个渠道或者从一个品牌跳脱。对于企业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线上渠道冲击传统渠道体系;多渠道模式与传统供应链的矛盾;不了解电子商务的真正价值;产品设计部门对消费者的洞察不够精准,而一线部门却没有产品设计的话语权。 4.个性化的定价 策略产品的定价应该是一个公司最核心的战略,定价的最终目标是没有统一定价,个性化的定价是定价战略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大数据时代,由于购买渠道的多样化、物流运输的可视化,为个性化的定价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假定一个场景,如果你是某品牌的长期消费者,你有自己独特的口味和要求,每次到不同的地方的连锁店,你只需要一张会员卡,就无需再重复以便自己的需求,而且该咖啡店会根据你的客户忠诚度制定价格。如果你几天连续光顾,价格就会有所下调;如果你一段时间没有光顾,公司可以给你发放优惠券来吸引你,比如在一周内购买,免费送一杯专属于你的咖啡;但是如果你消费的间隔过长,价格就会有所上浮。 5.品牌的表里如一 品牌浓缩了企业的形象元素,企业用品牌把自己展示给消费者。传统的品牌营销只是关注企业形象,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几乎所有都是透明的,以前顾客有不太好的客户体验,或许只能自认为倒霉,但现在消费者一条微博,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让全球的人都知道某个公司、某个商品、某项服务的承诺没有兑现。同时,企业的品牌不是建立在一纸公关稿、几个媒体关系。实际上,每个员工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感、抱怨都可以通过自媒体传播开来,这相当于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是公司的公关,塑造品牌的影响、构建品牌的力量已经成为每一个员工的权利。如果企业还是关注树影,可能就会导致公司不停的忙于危机处理。大数据时代对市场营销是把双刃剑,品牌文化的表里如一是应对复杂世界的简单之道。 二、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营销模式变革 1.个性化营销 通过大数据对用户的行为与特征进行分析。当然这需要积累足够的客户数据,才能分析出客户的喜好与购买习惯,甚至做到“比客户更了解用户自己”。这是大数据营销的前提与出发点。虽然过去企业的经营思想也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想想企业真的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与所想吗,或许只有大数据时代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更加明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改善,这样的客观条件,人们往往更个性化的消费,因为这是唯一的方法来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的购买意愿。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相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们的消费心理的变化,及时对消费者心理为基础和为出发点,开展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质性的推动发展企业他们自己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实行精准营销精准营销在很多企业都被提及过,但是真正做到的却非常少,反而是企业垃圾信息泛滥。主要原因是过去名义上的精准营销并不精准,因为其缺少用户特征数据支撑及详细准确的分析;但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分析让企业更加清晰你的产品消费者的特点。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许多企业想通过对粉丝的互动记录分析,将粉丝转化为其潜在用户,激活社会化资产价值,并对潜在用户进行多个维度的画像,其目的就是更加精准地分析你的产品消费者特点。大数据可以分析活跃粉丝的互动内容,设定消费者画像各种规则,关联潜在用户与会员数据,关联潜在用户与客服数据,筛选目标群体做精准营销。 3.整合线上线下营销 O2O模式是目前乃至未来企业营销创新的重要举措,品牌商线下实体店与线上电子商务渠道并不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和演变,它们会在O2O模式下进行多渠道整合。O2O模式的核心很简单,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它是第一个全面将线上虚拟经济与线下实体店面经营相融合的商业模式,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扩散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然结果。 4.建立互动反馈平台 现在让很多企业纠结的是:在企业的用户、好友、粉丝当中,哪些是最有价值的用户。在大数据时代,或许这一切都可以更加有事实支撑。从用户访问的各种网站可判断其最近关心的东西是否与你的企业相关;从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所的各类内容及与他人互动的内容中,可以找出千丝万缕的信息,利用某种规则关联及综合起来,就可以帮助企业筛选重点的目标用户。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然后对客户的商品需求进行预测并向其提供推送服务,当然也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体验服务。互动反馈平台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准确了解客户需求的视角,通过平台的沟通和磋商,企业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营销方案进行调整。 三、结论 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不断推进,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消费对产品的选择有了更大的主动权,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企业的服务,而是有着众多的选择对比和分享,影响着消费群体。因此,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模式变革要求营销不能再凭感觉做事,而要依赖于科技能力和分析洞察能力。 作者:唐友明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营销模式 摘要: 大数据技术给图书营销模式带来了冲击,也提供了机遇。大数据技术的诸多特征优势使图书营销的精准化、网络化、全过程化成为了可能,并实现了图书出版业务的低成本和高效益。据此,本文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有关图书营销模式创新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背景;图书营销;模式 一、大数据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冲击 这是一个产生大数据的时代,也是一个挖掘、分析并运用大数据的时代,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生产与消费的暴涨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都在制造着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并成为被有心人加以利用的新兴资源和新型资产。人类社会无时不在产生数据信息,只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制造的数据愈加繁多,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利用,这些信息也有了收集、储存、计算与应用的高科技手段和方法,并在各个领域中显示出极大的效益价值。在商业营销中,大数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仅是大数据记录存储与云计算的结果,还应是理念与策略的创新。科技的发展促进营销模式的改变,首先应是理念与策略的改变,而理念与策略的改变又必须基于科技手段的运用。大数据的特征突出表现为“4V”,即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和价值密度高(value)。[1]当营销者将客户遗留的多种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时,获得价值密度极高的客户需求信息及市场希望空间就会非常及时准确,一改经验判断式及市场调研式的营销策略,降低营销成本不说,市场判断精度也将大大提高。这正是大数据开发的新成效。 二、大数据在图书出版营销中的价值体现 毫无疑问,图书出版业在营销模式上同样面临来自大数据的冲击,当然也迎来难得的机遇。一方面,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碎片化”生存状态,导致图书消费领域的“碎片化”发展趋重,[2]大众品牌的影响力在迅速下滑的同时,个性化消费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提高,追求自我、追求个性将成为未来图书产品策划、品牌定位及媒介宣传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图书出版从纸质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化成为可能,使图书产品在便携带、大容量、可复制、好存储及快阅读等各方面都将发生质与量的改变与跃升。在这一前提下,如能运用大数据对数字化图书出版市场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计算,对图书出版及营销模式创新就会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综合价值。首先,有利于图书出版选题的市场定位。图书选题可以理解为图书出版的内容、容量与形式。在买方市场时代,图书选题需要以市场需求来定位,以市场现有图书销售、作者及读者的基本情况与动态趋向为依据,这样才能寻求并抓住市场机会。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的计算结果,图书选题的市场定位能够尽可能接近精确,对于利润的最大化实现非常有益。其次,有利于实现营销策划的市场匹配。市场匹配包括对区域空间、群体阶层、受众需求及生产规模的精确计算与对接。图书出版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在上述因素中均和一般商品存在较大区别,运用大数据平台的精确计算可以避免图书出版与市场投放的盲目性,也可以避免经营上的损失。 三、大数据背景下图书营销模式的创新应用 (一)以精准营销作为提高营销价值的途径精准营销理念由美国营销学家LesterWunderman于1999年提出,其理念形成的基础就在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与市场化的细分,并与顾客建立双向沟通关系,以利于建立更为高效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务可利用海量信息建立读者数据库,再根据读者数据库跟踪分析各个行业特定人群的各种消费特点与消费行为习惯,就能使图书的选题、宣传、推广、营销更具针对性和可靠性,从而实现精准营销。例如,京东商城通过分析八千多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揭秘出网络用户的消费“规律”,其中阅读消费者的表现很有特点:喜欢《淡定的人生不寂寞》的读者会同时购买《百年孤独》;热衷健身的用户居然也是偏爱《中国通史》的读者!对于营销者来说,这该是何等重要的信息。显然,只有通过大数据信息的充分挖掘与运用,图书出版才能准确掌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偏好,为图书产品的市场营销做出精准策划。需要指出的是,精准营销必须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利用大数据进行市场测算,以充分预知图书市场的基本状态;二是利用大数据推动营销的开展,不断调整与完善销售策略,以最大化提高精准营销的价值。 (二)以网络化营销作为促进营销效益的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是推动图书网络化营销的有效模式。除了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也是必需的技术依托,如此才能适应越来越“碎片化”、快节奏、移动式、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满足与之相应的阅读消费需求。当当、亚马逊、京东等电商都拥有自己的网上书店,使读者能通过网络直接获取图书信息并购买阅读。图书网络化营销不能仅仅理解为新销售渠道的开拓,它至少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借助网络进行图书销售。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对信息的传播特征决定了这一销售渠道将能获得更多不同读者的阅读消费。二是借助网络进行阅读销售。数字化时代的图书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形式,也可以是电子图书或网络图书,图书形式的革命必然产生阅读形式的创新,所以网络阅读销售必然以新的阅读方式如在线阅读促进销售规模的壮大,并以新的支付方式(网络支付)加快图书营销的速度和营销模式的更新。三是借助网络进行销售服务。销售服务是对阅读者的关心,也是对营销者的关注,借住网络营销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信息、在线支付、购买阅读等服务,也可以利用访问来源、点击分布等所产生的大数据分析得出读者的消费需求与偏好,以利于营销策略的调整。总之,大数据在包括图书出版在内的网络商业营销中发挥了强大的功能,亚马逊能从图书销售商发展为集图书出版与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其转型推力就是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并依此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有序实施市场拓展,最终成长为图书市场的强大竞争者。 作者:张特 单位: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摘要】 本文从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出发,先分析传统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接着提出基于大数据的网站SEO优化、会员管理、媒体广告等营销模式,最后总结电商企业借助大数据的价值与功能,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大数据;营销模式;电子商务营销模式;SEO 1965年英国科学家戈登•摩尔发现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路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摩尔定律见证了电脑的数据处理能力从千字节到兆字节到千兆字节再到万亿字节的变迁。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急速跨入大数据时代。 1、“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 在现代数字化世界,无论是运用科技进行沟通、学习和交流互动,只要我们运用科技活动,就会留下相应数字信息,这些就是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大数据,由麦肯锡咨询公司最早提出,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如果我们将这些数据和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经营数据、供应链管理数据和消费者统计数据结合起来,就会得到大数据。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大数据的特征表现在数据大量化、形式多样化、分析快速化、意义价值化。数据大量化是保证大数据分析结果的重要前提;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了大数据的多样性;大数据的及时有效的快速分析并预测出准确的结果,是大数据有意义的前提;价值化是大数据的最终意义──获得洞察力和价值。 2、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营销模式是人们在营销过程中采取的不同方式方法。电子商务营销是网上营销的一种,是借助互联网完成一系列营销环节,达到营销目标的过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是在传统营销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创新,是一种更高级的营销模式。目前,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电子邮件营销、论坛营销、博客营销、微信营销、口碑营销、病毒营销等。 2.1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优势。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商业观念,相比较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2.2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不足之处。 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优势显而易见,但由于其起步时间短,因此不管是在管理,物流,法律等方面都不及传统商务完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不足之处表现在:(1)交易双方缺乏信任感。与传统营销相比,交易的进行通过互联网实现,买卖双方不面对面交易,双方信任度低。如电子邮件营销,企业和商家通常采用群发邮件的方式,收到邮件的多数用户即使看到邮件发送者的姓名,也不认识对方,从而有抵触、排斥心理。(2)网络技术与安全性问题需要改进。在开放的网络上进行交易,确保网络上传输数据的安全性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素,安全也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障碍。(3)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以博客营销为例,任何个人都可以注册博客账号,添加好友进行营销推广,交易成功后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买卖双方相互推卸责任,导致问题始终无法解决。(4)广告效果不佳。以论坛营销为例,网络用户只有访问该论坛才能看到企业广告,而网络上论坛数量如此之多,想要进入指定论坛,难度、效果可想而知。(5)微信营销虽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仍然有不少潜在消费者不会使用微信,从而也就看不到商家在微信上的信息。 3、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探索 大数据时代,电商企业需要改变观念,改变传统营销模式。电商企业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做到精确定位、个性服务,探索更高效的营销模式;同时,电商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把握,寻找更好地开发新产品和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方法。 3.1基于大数据的网站SEO优化。 网站SEO优化是在设计网站时使网站相关的关键词排名靠前,获取更多的流量,达到提高网站销售率及推广品牌的目标。以美国亚马逊网站为例,亚马逊上,有超过35%的销售来自站内推荐系统。其原理是追踪每一个访客的站内访问行为,建立推荐模型,预测访客可能感兴趣的商品,然后通过推荐模块在网站页面展示,吸引用户点击购买。大数据是当前网站SEO优化的重要基础,网站在优化运行时,需要注重数据的采集,借助第三方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比如网站代码、网站图片、网站标签应该从哪些方面优化,网站的排版布局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质量从哪些方面提升等。通过大数据AB测试,了解页面布局和功能设计,避免主观判断劣势。借助大数据分析了解当前本行业网站相关用户点击热度数据,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等,百度指数等诸多功能都能够为网站SEO优化大数据分析带来参考。大数据能够为网站优化提供方向,能够让网站优化从面面俱到,到有的放矢,让网站优化具有目的性。 3.2基于大数据的会员营销。 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是通过对已购买顾客进行分组和差异化的营销互动。事实上,除了已购买顾客,网络上其他顾客在互联网上评论、更新个人信息、填写兴趣爱好、每笔交易信息等均有记录。电商企业通过掌握这些潜在顾客的行为数据,其数量级可能是已购买顾客的上万倍甚至更高,要对这些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在大数据之前,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潜在顾客群是无法管理和互动的。大数据使客户关系管理概念发生改变,变为访客关系管理,来访问的客户即使没有成功购买也能发展成会员。从访问到注册、加入购物车、支付、购买等环节,建立一个客户转化销售漏斗,这是进行会员营销的基础,电商企业要利用好这些大数据。 3.3基于大数据的媒体广告。 传统媒体广告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四大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告影响力更大。广告营销传播范围广,影响大。大数据时代,广告营销活动具有个性化、精准化和动态化特征。商家依靠收集到的用户大数据,对目标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加以描画,商家可以通过消费者倾向度数据、行为数据和社交内容分析数据来洞察和识别目标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同时根据目标消费者的兴趣爱好、社交关系等制作动态广告信息内容;然后根据目标消费者媒体偏好、关注时间和使用频次选择合适媒体渠道进行精准化投放;最后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点评、分享反馈信息跟踪和评测广告效果。电商要利用大数据做好媒体广告,需做到:(1)要有自身的大数据营销规划和架构,具有大数据营销的技术储备和思想意识;(2)培养自己的大数据营销人才,深入进行大数据洞察,而不是简单外包。 综上所述,大数据已成为全球语言,正如麦肯锡在其报告中所述:“在全球经济的很多领域,大数据在以很多方式创造价值”。在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的竞争已经成为基于数据的竞争,谁拥有大数据,谁就有制胜的砝码,就可能成为大赢家。当下正是各大电商企业重视数据营销、数据分析的阶段,因此借助大数据的价值与功能,电商企业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作者:夏金弟 徐奕胜 单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在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大数据作为继Web2.0和云计算之后近年来媒体最关注的一个词,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营销学界乃至政府的目光。很多科技巨头、科研机构都已投入到了大数据的软硬件技术整合,以及大数据信息处理的技术供应研究开发之中。美国政府更是将大数据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之后,日本、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均出台了相应的大数据发展规划。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同时,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及其业务职能领域。 对企业而言,大数据对其商业模式与管理思维有着明显而重大的影响,从数据中去分析市场、获取先机成为了商界共识,尤为可喜的是,大数据在服务营销方面存在的巨大发展空间,以及存在多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或利润的应用。 1.大数据和服务营销相关概述 1.1大数据概述大数据(big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云计算与大数据相辅相成,云计算是大数据的IT基础,而大数据是云计算的一个应用。大数据的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第二,数据类型繁多。第三,价值密度低。第四,处理速度快。 1.2服务营销概述服务营销是指依靠服务质量来获得顾客的良好评价,以口碑的方式吸引顾客,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它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领域,就是要在建立顾客服务系统、培养顾客忠诚度、加强服务人员内部管理和服务过程管理上进行全面的营销。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服务营销更注重三大理念:①关系营销理念,企业与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营销目的;②顾客满意理念,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从满足顾客的需要出发,使顾客满意成为企业的经营目的;③超值服务理念,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向消费者提供超越其心理期待的、超越常规的全方位服务。 2.大数据在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2.1识别新的服务营销战略机遇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营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其营销战略制定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够洞悉新市场和经济的走向或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一领域的新的市场机会,从而识别出新的服务营销战略。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支持,能够更为有效地监控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这进一步保证了企业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抓住当前市场新的服务营销战略机遇。 2.2实施精准、差异化服务营销市场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服务也要随之个性化,否则企业的发展就会止步。因此,企业需要进行服务市场细分,甚至不还要“一对一”服务。通过把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量身提供差异化服务,这是服务营销的未来准则。大数据技术能让企业有效掌握目标消费人群的行为特征,对不同细分人群的购买偏好和消费趋势做较为科学的预测,有时甚至能够创造或引领目标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目标消费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企业能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也能对其进行分类,进而提供最合适目标消费者的服务,实施精确的广告投放,进行精准服务营销。 2.3整合服务营销多元化平台当前,企业的服务平台多元化、立体化,目的是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便利,如建立店面服务、平面服务、语音服务、移动服务、网络服务等多元化服务平台,使客户拥有了更多的接受服务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主动地利用多种沟通渠道进行客户访问,提供计划性、制度化、流程化的销售服务,通过诸如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上门访问等多种渠道提供服务。这样的话,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把多种服务平台,以及多种沟通渠道的信息数据整合起来,从而使得企业最大化地减少服务成本,同时最大化提升企业服务营销利润。 2.4优化服务营销的品牌推广策略现代商业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对于服务营销来说,品牌给顾客提供了用来识别特定公司的服务的有效的信息。以前,由于企业不太注重受众的参与和主观的想法,所以导致企业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但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技术,企业能够实时掌握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评价,并且针对性的对消费者的评价给予回复。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持续、实时交互对话,提升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得企业服务营销的品牌推广策略效果较之前大大增加。 2.5充分挖掘目标消费者价值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价值为目的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并及时研究顾客购买后的感受,开发出顾客最需要的新产品,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最终培育顾客对服务的高度忠诚。而企业与消费者的密切接触能够为其提供巨大数量的市场信息,并使其增加利润。大数据技术能帮助企业全面记录消费者的购买量、消费金额、购买频次等众多消费信息,通过对上述信息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将目标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等级,并对各等级目标客户进行精准营销,从而充分挖掘出目标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增加企业利润。 作者:柯正平 单位:广东药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在汽车营销的应用 1.大数据助力汽车营销 说到最近几年的热词,“大数据”肯定可以算是一个,各行各业似乎都在谈论大数据,而在汽车营销领域,如果能利用好大数据,同样可以对销售业绩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现如今,中国人花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线下时间则相应地减少。当客户有购车需求时,一般也都会先在线上搜集一些信息,例如搜索引擎、垂直网站和视频网站等。当然,现在微信也成为了一个重要渠道,客户很可能会订阅一些中意品牌的微信公众号,并且通过推送的活动邀约参加一些线上或线下的活动。而通过以上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就能够知道客户对哪些车型更为关注。再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到的一些大数据,例如社交软件上的公开信息、导航软件的位置信息等,就能够刻画出一个较为贴切的客户形象,例如客户从事的行业、基本的家庭状况和个人的喜好等。有了这些信息,经销商就可以对客户进行分类,并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乃至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 2.实施步骤需认真设计 当然,想要做到上面的程度,经销商的市场部门要做很多工作,要设计很多步骤和方法,才能让客户有一个比较顺畅的购车体验。首先,第一步肯定还是广告的投放,但是不同于以往纸媒或电视上粗放式的投放,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多的是在线广告投放,只有这样才能精确地知道广告的引流效果,从而通过精确引流找到目标客户群体。广告在什么渠道投放、什么时间投放、如何落地、如何进行个性化设计等等,都是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广告的引流,已经把客户流量从广告页面吸引到车企官网或经销商页面,这里会有更为详细的品牌车型介绍、配置信息以及一些视频等,我们也能够通过营销系统更方便地抓取和跟踪客户在官网的行为轨迹。到了这一步,最终目的就要想办法获取用户的联系方式。传统的方式是请潜在客户在网页上留下电话或者电子邮箱,而目前更为常用且方便的是引导客户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号或者加入车友会,从而获取客户微信。第三步就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号与客户进行更多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通过H5页面等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例如手机号码、车型偏好、购车预算、购车时机和用车需求等等。通过这些已经获取的信息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例如定制化视频等。此外,在这一环节也可以设计一些线下活动,增进与客户的关系,例如高端车型用户就可以设计线下酒会或者社交活动等,在此类活动中显然都会产生更多的互动。最终,通过一步步的设计,线上与线下的配合,客户画像就会越来越清晰。最后一步,将所有信息反馈给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通过潜在客户购车意向评估系统就可以对客户进行最终分类。对于得分高的潜在客户理应投入最大的资源,例如配置专属客户经理一对一服务;而对于购车时机和预算尚没有太明确的客户,则可以只进行一些日常的信息推送,慢慢培养其对于该品牌车型的兴趣(图1)。这样一来,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策略,最合理化地配置资源,就能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上实现对销售业绩的转化。 3.大数据也并非万能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大数据时代,获取数据并不难,难的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合理运用。在汽车营销领域,这就离不开CRM系统对于数据的整合与分析。但同时有个误区一定要避免,那就是不能过分迷信大数据分析。例如,分析显示超过70%的客户最终会选择白色或黑色的车辆,那这是否就意味着下一位进店客户一定会买白车或黑车呢?显然不是。所以,大数据分析最终还是要结合人这一根本要素进行判断。 作者:赵月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对保险营销影响分析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颠覆以往的一些营销模式,根据平安保险集团的2017年上半年业绩显示,2017年上半年新增客户数量1854万,其中667万来自互联网用户,超过1/3的新增客户来自互联网。在大数据时代,保险营销模式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以此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企业创造利益。 关键词:保险;大数据;保险营销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不断涌现,已经参透到各个行业,一直以营销为主导的保险业也不能例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保险业营销产生积极影响,根据平安保险集团的2017年上半年业绩显示,2017年上半年新增客户数量1854万,其中667万来自互联网用户,超过1/3的新增客户来自互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已成为保险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正在改变我们以往的保险营销模式。 2相关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更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此产生的数据将呈爆炸式的增长,相关数据的分析、应用,将会带来我们思维模式的变革,把人们带入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大数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Volume,即数据量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B(1000个TB)、EB(100万个TB)货ZB(10亿个EB);二是Variety,即数据类型多,多类型、多结构的数据,对数据分析处理的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Value,即价值密度低。信息海量,无处不在,但价值密度较低;四是Ve⁃locity,即速度快,时效性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最显著的特征。 3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的特点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营销模式主要以直销、兼业、个人为主要的方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一是传统保险公司营销以保险人为中心,管理粗放、经营成本高,在各类保险公司中,保险销售人员占有很大的比例,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我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突破710万人,与2014年底相比增长118.27%,同时保险经纪人佣金是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主要成本之一。二是在保险的营销过程中,往往以人际关系为中心来营销。很多保险人刚刚跨入保险销售行业时,她的很多保单都是销售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这种保单往往是碍于亲戚朋友的关系而非真正的保险需求者,保单的续保率低,同时,如果保险员一味地只做熟人的保单,缺乏对新客户的开发,对个人的成长不利,迟早会被行业所淘汰。三是在传统保险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销售。我们的保险销售员由于业绩的压力,为了促成保单成交,保险人在销售过程中往往亏夸大保险责任,而对保单的弊端避重就轻误导客户,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保监会及派出机构共接收各类涉及保险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投诉总量32442个有效投诉事项中,涉及保险公司合同纠纷类投诉29651个,占投诉事项总量的91.40%,在合同纠纷类中,误导销售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降低,同时损害公司和客户的利益,危机我国保险业长期的健康发展。四是传统保险销售买保险容易理赔难,售后服务不确定现象突出。保险公司对于长期人寿保险业务一般采取把佣金总和,集中到前5年发放,而一般短期保险业务特别是车险采取一次性提成方式,这些方式导致客户往往对保险公司售后服务不满意,理赔难现象长期存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我国保险个人人总体流失率每年高于50%,行业几乎每3~6个月就会流失过半的新招入人员,而仅有10%左右的保险高管会做到8~10年,这也使得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一旦保险人离开保险销售行业,那么其所承诺的各项服务也将难于兑现。 4大数据对保险营销的影响 保险的属性使其天然就具有大数据的特征,首先,一个保险产品立项、开发、运营等都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支持,研发人员需要通过对以往相关数据的分析,开发出对公司、消费者共赢的产品,以此占领市场;其次,保险的公司为保证未来对保单持有者有足够的偿付能力,需要对保单进行再保险和合理的投资,但怎样安排合理的比例,保证公司收益的最大化,需要大量的以往经验的数据支持,以便做出合理安排;最后,保险公司要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那么需要大量的数据调研,需要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挖掘。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117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347亿元,其中人身险占比达83%;2016年全行业已有50余家机构与第三方社会化云平台合作,有104家机构签发了3.61亿张电子保单,可以说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促进了产品创新。大数据对保险营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数据将改变我们的广告营销方式,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一般以电视广告、广告牌、体育赛事赞助等来扩大公司的影响力,比如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拥有拜仁慕尼黑队的主场冠名权、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赞助中超联赛等,这些都以广告覆盖为主,以此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而大数据时代广告营销将主要细分人群为主,对不同的客户推荐不同的保险产品,从而避免客户对保险公司及产品产生抵住情绪。二是在保险的销售环节,注重精准销售,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保险公司可以把客户分成成千上万种,对不同的客户销售不同的保险产品,在对客户推介保险产品前,先通过大数据有效地对客户属性进行分析,做到精准销售而不是盲目销售。三是在客户承保定价环节,现行的定价机制,主要以客户当年及累计是否发生交通事故为定价基础,所有客户都是统一销售模式。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可收集的数据众多,保险公司可以收集客户驾驶习惯、驾驶线路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程度、车辆保养情况、车辆型号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等等,因为好的驾驶习惯可以使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大大降低、不同线路风险情况不一、车辆保养情况会影响车辆的制动性能、不同车辆型号发生事故概率不同等,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不同客户进行差别化定价,以此来吸引客户。四是大数据可以提高我们客户服务质量,以此来帮助我们营销。在大数据时代,保险行业可以实时捕捉客户的保险需求,以客户需求体验为主,寻找真正有潜在的需求客户,最终由相关销售人完成销售,同时在理赔阶段,现行的理赔时间长,客户对公司的评价不高,大数据时代,保险公司通过公共信息实时获得客户的出险信息,及时主动联系客户提供理赔服务,提高我们理赔的效率,服务品质的提升,有效地提升了客户体验效果,有利于营销活动的展开,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在未来,我们相信随着互联网保险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大数据会更好地为保险营销服务。 作者:冯宇晨 单位: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 大数据营销论文:基于大数据市场营销运营体系探讨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业务逐步萎缩,有些濒临退市,新型业务的发展与推广,是互联网公司的重要决策,市场营销竞争异常激烈。以现有营销模式为基础,结合当前市场规模和环境,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市场营销运行体系,构建了涵盖方案策划、目标客户选取、营销事件捕捉、商机把握、营销匹配、多波次营销、渠道执行与效果评估等功能、形成了场景支撑、渠道支撑、实时营销、客户洞察、数据深度解析等能力。 关键词:运营;支撑;大数据分析;客户标签 1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通信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同质竞争导致新增市场日趋乏力,而传统业务逐步萎缩,话音、短信等业务单价持续下滑硬着陆,价格弹性越来越弱。同时,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的多元化发展引领大批互联网、媒体、终端厂商等企业向通讯、娱乐、信息等多方面进军,异质竞争愈加紧迫。总结起来,当前市场营销,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战略:基础电信运营商从3G业务开始,传统语音、短信,彩信、彩铃等业务的增长乏力,甚至出现较为快速的下滑态势。因此无论是三大基础运营商,还是后来参与移动转售业务的虚拟运营商,在网络接入越来越成为刚需的情况下,流量经营创新突破已成为行业共识。(2)竞争环境: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导致电信运营商之间以价格为主导的客户关系维系手段逐渐成为历史,而更加开放的电信运营策略使得电信产品、电信服务的种类呈爆炸式的增长。互联网OTT均重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其推荐成功率,如基于大数据学习的智能推荐、交叉营销等,不断蚕食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3)市场趋势: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小众化,产品规模爆发式增长,客户接触渠道快速丰富。传统的大众化/规模化营销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有的市场情况。(4)实现能力:近年来,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技术已经逐步完善,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集团/省公司/基地/专业公司,在客户洞察,精细化营销方面也积累了较多经验。因此,不管是IT能力,还是业务能力,已经为推动营销体系转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应对竞争、巩固市场主导地位,作为互联网业务的供应商紧跟时代步伐,引领通信前沿,以实现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协同和应用为目标,以专业化的组织、人员为保障,以“客户为根,服务为本”的企业服务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客户感知的企业战略为原则,以有效制定和贯彻公司服务营销战略为目标,以智能化互联网化的CRM平台为支撑,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力,对用户行为偏好进行全方位刻画并建立多维动态模型,打造了基于大数据的市场“微营销、精服务”体系。 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市场营销运营体系 2.1应用集成架构 以大数据资源为依托,建立以数据分析为驱动的、包括方案策划、目标客户选取、营销事件捕捉、商机把握、营销匹配、多波次营销、渠道执行与效果评估等环节在内的微营销框架等,图1为相应的应用基础架构图。 2.2客户事件感知 构建事件处理域,通过对数据源采集,及时的规则库匹配,内存数据库及流计算技术的引入等,以实时模式,识别客户事件,保障及时准确的触发营销活动。事件处理中心以实时与非实时两种方式对事件源数据进行采集,通过预先预定义的事件规则,从事件数据源获取数据后,进行事件标准化处理,并反馈给营销管理模块的事件策略解析引擎进行解析,从而支撑事件营销工作,支持业务办理、业务使用、自助系统接触、周期性事件、互联网使用、位置行踪、电子渠道、社会事件、热线接触事件、周期性事件等10大类50个小类的事件采集处理能力:(1)业务办理:指用户进行公司业务办理以及办理之后的衍生信息所触发的一系列事件,如终端换机、捆绑到期、流量套餐升级、用户缴费等;(2)业务使用:指用户对于公司提供业务服务的使用(不包括互联网内容)所触发的一系列事件,如语音通话、短彩信发送、流量消耗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费用波动等;(3)自助系统接触:指用户对于非网厅的自助业务系统的访问使用,包括营业厅叫号机、自助终端的使用等;(4)周期业务事件:指公司周期性固化进行,非用户主动发起的业务操作,如日月帐出账、管理性质的停机操作等;(5)互联网使用:指用户进行互联网访问,由其访问内容所触发的一系列事件,自有内容如手机游戏、手机视频、门户网站的访问和使用,公共内容如各类内容网站的搜索及访问、各类内容应用程序的使用等;(6)位置行踪:指用户的行踪轨迹涉足城市乡镇的各种生活行为区域,或者公司业务区域所触发的事件,如进入生活区、进入医疗区、进入营业厅等;(7)社会事件:指具有广泛社会性质的,较为普遍的共性事件,如节假日、演唱会或流行节目演出等。(8)用户事件:指用户终端行为所产生的事件,如用户开/关机、用户拒接、用户被叫无法接通、用户被叫无人接听、用户正在通话中等。(9)电子渠道访问:指用户访问电子渠道(网厅、手机营业厅APP、掌厅WAP等)所产生的行为,如登陆、访问URL,搜索关键词等。(10)实体渠道接触事件:指用户当到达自营厅、社会渠道等实体渠道进行缴费、业务办理等。 2.3客户标签体系 客户标签以客户的资料、行为、偏好分析结果为基础,直观描述客户的基本特征其偏好情况,为4G发展、家宽营销、存量经营、流量经营等重点应用提供客户层面的信息支撑。为方便对客户标签进行检索和应用,客户标签库对标签进行分类管理。标签体系中包括两级分类:一级分类从基础属性、业务特征、消费价值特征、营销活动偏好、终端偏好、渠道偏好、互联网内容偏好、增值业务数字内容偏好、服务偏好等方面考虑,一级分类下设二级或更多级的分类。有效掌握和利用客户标签,不仅能够全面掌握客户移动生活特征,感知客户的行为变化,实时或非实时地执行运营动作和营销生产动作,以支持市场工作开展,还能支撑商业模式的拓展,面向未来探索和开辟新市场。 2.4渠道运营位集中管理 营销渠道是最终向客户展示营销内容的媒介载体,包括手机营业厅、APP类渠道(包括自建和他建APP)、微信公众号、10086外呼、CRM、短厅、电话经理、网厅、飞信、WAPpush等沟通渠道,不同渠道还需要细化具体运营位。手机营业厅:对手机营业厅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并在手机营业厅上完成业务办理操作。具体展位可包括首页条幅、首页楼层、热销页等运营位。APP类渠道:对APP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并提供业务办理的跳转功能。具体展位可包括首页条幅、首页楼层、热销页等运营位。微信:对中国移动官方微信公众号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自建的微信公众号还需要提供业务办理功能,他建的微信公众号提供业务办理的跳转功能。具体展位可包括消息推送、菜单页面等运营位。10086外呼:对10086外呼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记录并返回用户接通、推荐反馈、业务办理等信息。 2.5线上营销多维度的营销评估能力 营销一方面需要优化推荐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对推荐的过程和后期的效果进行跟踪,以便对推荐策略进行优化,提高推荐的成功率。微营销平台通过建立端到端的用户体验分析系统,整合渠道插码数据和CRM、BOSS数据,实现全渠道营销效果分析,通过对用户端到端体验的分析和最终销售结果的监控跟踪,准确获取推荐的效果,分析推荐过程的不足,起到推荐策略优化的作用。在全方位多维度营销效果评估方面,营销效果评估通过从产品、渠道、地域、人员等维度对营销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插码技术获得的数据及BOSS、CRM业务订购、话单、账单数据,对各渠道开展的实时和非实时营销的活动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含营销活动总体情况评估、营销接触评估、转化率评估、活动效益评估、参与客户群跟踪评估等内容。活动总体评估:从多个维度(渠道类型、流量来源、地域、运营位以及客户属性等维度)对营活动的总体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如:营销用户数、响应客户数、响应率、目标达成率、活动渗透率、活动情况对比等指标。活动效益评估:从活动投入的营销资源成本(话费补贴成本、终端补贴成本、广告宣传费、电子券、积分等)与活动收益进行评估。参与客户群跟踪评估:对目标客户群进行营销前后关键指标的跟踪,通过对比分析营销效果情况。如:营销目标(业务KPI)完成对比分析、传统推荐营销方式和互联网主动推荐营销方式效果对比分析等。营销反馈信息包括:是否接触、是否响应、是否办理等。是否接触:营销信息是否发送给客户。是否响应:用户是否回复短信或者点击推荐链接。是否办理:是否订购推荐产品。各省可根据需求丰富反馈信息数据源,如是否感兴趣、建议和意见等。 3结语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市场营销运营体系,在实际的应用中,提高了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服务营销管理的主动性,精确性和互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整体市场目标的达成。同时,在微营销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公司注重从理念、平台、机制、运营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营造了良好的市场营销氛围。接下来,将面向全省的所有地市分公司,推广与应用该市场营销体系。 作者:韩从明 王继荣 陈荣峰 杨跃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旅行社运营营销策略 近年来,大数据一词常见诸于各种媒体,人们本能地意识到它与空前的信息量相关。由专家们提出来并定义的大数据,实际上包涵有信息大爆炸和它将改变着历史的面貌等诸多内容,所以又被称之为大数据时代。 一、大数据时代对旅行社业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企业也是如此。其中,对旅行社的影响首当其冲,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1.大数据对旅行社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大数据对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行业营销的各个方面都要在大数据中起步、在大数据中比对,一切以数据说话、以数据来衡量,最后拍板决策。这样的决策更具客观性,也更有可行性。这种形势要求从业人员,尤其是营销人员必须具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2.大数据导致了旅行社的部分年轻客源的流失。大数据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信息,几乎是面面俱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今变成了现实。人们不仅知道丰富的旅游信息,而且大数据还提供了各种旅游攻略,帮助消费者分析和选择,提高了人们的判断、选择能力。一些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抛开从前依赖的旅行社,选择自助游,逍遥自在,乐在其中。这种情况在国内旅游方面显得突出。 (二)大数据带来的机遇 1.旅行社可以准确、快捷地获取相应信息资料,方便了营销工作。旅行社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的,这两个方面的各种资料对旅行社是极其重要的,是旅行社必须掌握的。但是,传统的方式要掌握这些资料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得到的往往是过时的资料。大数据避免了这些弊端。 2.降低了旅行社的运营成本。旅行社要掌握各种需要的资料,不必按传统方式派人到实地考察,只要操作人员在电脑上操作,就可以圆满、迅速地完成考察任务,省力、省时、省钱,加快了运营速度,降低了运营成本。 3.加强了准确营销的可能性。有丰富的信息资料做基础,旅行社的各种营销决策将更加客观、更加科学,为旅行社带来更大的效益。4.刺激旅游需求的加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到处都充斥着丰富的旅游信息,有文字的、有图片的、有视频的,极大地刺激人们的旅游欲望。原本没想出游的消费者也加入了旅游者大军,扩大了旅游市场,使更多人购买旅行社的产品。 二、旅行社必须与时俱进,优化营销策略 (一)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加强数据分析利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旅行社传统的人力资源配备变得力不从心。如今,凡是与旅行社营销工作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都以海量的数据信息零散地呈现在互联网上,这里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宏观环境因素,也有旅游目的地状况信息,还有消费者的需求和业内同行的各种信息等。这些因素的千变万化也可以由大量数据信息反映出来,这些因素如何变化、有何规律、趋势怎样等,都直接影响着旅行社营销策略的调整,也可以说影响到经营的成败。因此,搜集、研究分析、运用信息就成为做好营销工作的前提条件,而旅行社传统的人员配备难以胜任这一重要工作,所以,建立以数据研究为核心的专业人员营销队伍就成为必然。旅行社的工作对数据处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是很高的。他们必须对大量分散的不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到相关性、逻辑性、规律性、指导性的参数,为旅行社所用。除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外,他们又必须懂得旅行社的业务,以便明确从哪个方向哪些方面搜集资料,做哪些分析、研究,以指导营销工作。数据处理人员还必须做好旅行社内部的数据库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增强业内的数据化程度,进而改造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在客户管理方面,应加强客户信息搜集,注重客户信息积累。数据处理人员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因为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工作是无止境的,人员的责任心和勤奋程度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旅行社要很好地培养和利用这些专业人员,他们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高度细化旅游市场,准确选定营销目标 由于拥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料数据,营销人员将旅游市场进一步划分就成为可能。传统将市场以n种因素细分,大数据时代就可以按n+1、n+2、n+3等更多因素进行细分。市场的细化使人们能够更精确地得到市场上多类消费人群的诸多状况,而且可以得到某一时段内的动态状况,从中有可能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旅行社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准确定位是极其有利的。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是旅行社进行准确营销的前提,需要高度重视。 (三)深度研究信息数据,推出适销对路旅游产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旅行社的产品设计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海量的数据信息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各地的风光景点进行选择、组合、串联。发达的现代通讯又可以与选择地实时沟通,进一步明确这样串联的可行性。以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大量财力才能完成的线路,现在变得十分轻松、快捷、经济。这样,旅行社就可以设计许多条线路以便优中选优。与此同时,世界上已经成熟并且比较热销的线路也在大数据中得以呈现,旅行社可以用来作为学习、参考和借鉴。由于接受的海量信息,大数据时代的消费者越来越明智。同时,他们的旅游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品味越来越高,对旅行社的线路产品也越来越挑剔,这对旅行社的产品设计、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行社的产品设计、开发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而有所变化。针对消费者选择性更加广阔、差异性更加细微、要求更加苛刻的现实,大型旅行社应从大数据着手,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比较、归纳,列出本地区内多种消费者群的不同需求,将每一类群体的共性需求梳理、归纳出来,在此基础上,从吃、住、行、游、购、娱诸多方面考虑,设计出国际、国内多种不同线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创新与特色仍然是设计开发中要遵循的原则。将这些空前丰富线路进行评估,经过反复比对,深入考察其可行性,使其更加适销对路,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要,最后择优向市场推出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一些中小旅行社在大数据面前可以比较容易地自行设计旅游线路,它们熟悉和掌握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根据需要推出自己设计的有特色的国内游产品,自己与目的地的旅行社联络,自己组团出游,不必再向从前那样依赖于大型社。 (四)摒弃获取高额利润心理,采纳简单平稳价格策略 传统的价格策略仍然被旅行社所利用,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影响着这些策略的实施。在大量的信息数据面前,消费者对旅行社产品的成本、各家旅行社的产品报价已经了如指掌。他们会更加理性地购买旅游产品,真正做到货比三家、价比多家。面对如此精明的消费者,旅行社决不可以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随意定价和贸然提价,那样只能自食恶果。目前,基本上采用的是随行就市、跟随式的价格策略。大数据时代和业界竞争使得旅行社的利润空间基本上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这也导致了旅行社业薄利时代的到来。 (五)销售与促销变革创新,网络功能大显身手 以最有力的方式、手段,及时、准确地投放游客真正需要的旅游产品。大数据的到来使人们日益关注网络上的信息。人们不仅从网络上获取各自需要的相关知识,还会得到许多商品信息,这要比逛商店还要便捷,而且价格上也有一定的优势。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方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数据显示,近年旅游企业网络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24%以上,并连续五年以34%的速度增长。当然,旅行社产品的网络销售与一般商品的网络销售是有一定区别的,它是在消费者通过网络获取商品信息决定购买后,要去旅行社验明相应证件后付款才能完成购买的,但这一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还是在网络上。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已经成为旅行社的重要销售渠道和宣传促销平台。这是对传统的颠覆与创新。以往的小型旅行社承接大社的产品,成为其重要销售渠道受到了激烈冲击,小社的前途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小社仍有其广阔的生存空间。网络的作用如此巨大,需要旅行社做好、做强网络销售,做好、做强对自己和产品的网络宣传促销。旅行社应积极探索和研究发展企业网络销售的有效措施,提高在网络上的宣传促销力度,创新宣传促销方式,积极利用网络上各种平台,尤其是有重要影响的平台,扩大自己的影响和知名度,提高宣传促销效果。与此同时,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促销仍然不能放弃,它们占领着老年人的市场,而老年旅游市场在目前和将来仍不失为一块大蛋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着历史的面貌,也改变着旅行社业的传统运营模式。旅行社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从业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认真审视自己,尤其是在营销方面更要重视起来,力求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先机,科学操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孔晓楠 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开展个性化营销活动,经营者应该做好商业活动组合要素的分析工作,利用大数据销售的优势扩大营销收益。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需要对目标客户进行分析,并且利用大数据流量建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虚拟商圈。基于大数据的归纳方式进行商品的精准陈列,快速优化商品陈列的方式,体现出网络营销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本文从大数据时代的经营特点展开分析,提出几点服务于个性化营销策略制定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营销策略体系;战略定位 一、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与传统营销策略的差异化分析 (一)销售管理方面的差异 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活动与传统的销售行为有本质上的区别,大数据营销的针对性更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与企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销售活动在目标顾客的选择方面,主要定位于标签化的群体,而大数据零售则定位于个人概念的群体,销售定位的方向更加精准,具有一定的“私人订制”的特点。传统销售活动在店址选择方面需要基于线下客流确定实体商圈,店铺的租金成本比较高,产品营销中的商品价格定位也较高,利润率比较低。大数据营销店址的选择基于大数据流量的虚拟商圈完成,店铺的租金成本比较低,店址的选择更加灵活。在商品管理方面,传统的销售模式需要依赖于有限品类缓慢调整经营策略,而大数据零售则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和软件管理实现无边界品类扩张与商品管理模式的快速优化。传统营销活动中的定价策略比较呆板,依托固定价格进行滞后于市场变化的价格起伏调整。而大数据环境下的商品零售则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价格,适时调整迎合市场变化。 (二)产品推广方面的差异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应该认识到新的经营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差异,制定合理的产品消费分群方案,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的模式。传统的零售模式在促销管理和商品陈列上有较为明显的劣势,它采用粗放式的促销,广告的效果并不好,对于顾客的差异化消费习惯难以完全满足,经验式的陈列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而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模式采用精准定向促销的形式,将促销广告信息精准投放到网民受众,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排列模式能够第一时间把握顾客的消费方向,做到定点营销。传统的营销模式供应链管理效率比较低,生产、运输、仓储管理、销售各个环节割裂,商品供应的成本比较高。但是,采用大数据零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各个环节数据全面打通共享,供应管理的成本比较低,管理效率比较高,商品从出厂到销售中的各个环节信息,基本上实现透明化查询,方便营销人员管理和操作。 二、大数据时代的营销策略体系探究 (一)大数据时代满足产品精准化信息推送模式分析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更新经营销售的理念,并且要积极调整产品流通与销售的结构,转变处理好内部管理关系网络与外部经营关系网络的关系,积极利用网络工具实现精准化的定位营销。在移动终端的大数据分析服务模式优化中,利用APP等移动商圈微信微博及QQ等社交商圈,进行商品广告信息的精准推送。根据线下实体店的经营特点,推动实体门店和服务网点服务模式的结合,从而适应网络化消费环境发展的需要。线下实体店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开设数字体验店,提升品牌知名度。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对每天的市场动态信息流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全国各地价格行情和及时供求信息找准商机,利用价值洼地效应制定出合理的营销方案。在大数据分析活动中,经营者应该重视数据源信息的挖掘工作,根据自有网店中的客户足迹数据和电脑用户、手机用户终端APP互动数据进行消费习惯和消费潜力的评估。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需要采用自动分类规则设置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并且过滤垃圾数据,得到市场洞察的实时化判断依据。 (二)大数据时代选择合理营销手段与价格策略的分析 在大数据的时代实现网络化的企业运作,利用企业网络生态系统及其协同共生机制,创造更大的社会化价值。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企业经营者应该实施关注网络生态的变化和发展,根据市场中产品流通和生产经营要素变化的具体情况,进行企业营销发展方向的选择。认真处理客户投诉事件,并且根据客户投诉的具体情况,分析和评价全渠道的营销体系数据,打造一种实现销售扩大化的企业网络生态系统及其协同共生机制。企业经营者应该加强互联网营销知识的学习,端正管理意识,积极认识到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在营销策略制定的过程中积极应用大数据的整体概念,利用大数据产生实际利益。普遍使用行业智能的先进技术,进行海量业务数据的综合分析。企业经营者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高效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化层面营销行为的分析,挖掘出产品经营销售渠道中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下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方案,经营者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排除客户不需要的产品配置,减少库存和复杂性。在创新性的经营销售模式中,显著提高利润率,同时提高客户的满意率。通过开发数据分析能力,不断改进营销活动,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产品类别的具体信息,从而调整产品的定价策略。 (三)大数据时代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的模式分析 大数据时代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有利于提升经营效率。建设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激励与社会资本解雇,根据大数据环境下客户消费过程跟踪,确定本月度的销售任务。在大数据时代的营销变革活动中,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深度洞察消费者的集中需求,将受众消费行为碎片化信息打散然后重聚,从而发现主流消费的需求和价值。企业经营者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市场分析,提升消费者洞察能力。经营者应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营销变革规律,积极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现有经营环境中消费者的需求。 (四)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中的价格策略和品牌化建设 在个性化营销策略的制定活动中,企业经营者应该放弃传统型的粗放式产品信息推广模式,采用让利于消费者的销售策略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在销售促进策略中,将企业的投入方向由“买媒体”转变为“买受众”,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手段,打赢互联网电商市场中的价格战。企业经营者在制定销售促进策略时,应该注重企业的品牌化建设,集中公司的优势资源打造名优名牌,构建长期稳定的品牌关系,提升消费者的信用粘度,赢得一大批忠诚粉丝的关注。在大数据时代努力实现传播策略的实时可控建设,做好针对于用户需求的体验咨询工作。采用线上咨询、线下体验结合的服务模式,满足和提升用户体验。 (五)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中的信息适应性问题分析 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处理好信息适应性问题,对前期销售产品的市场反响实时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在效果分析中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而创造新的价值。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制定科学的新产品信息传播策略,重点把销售方向放在开发新客户上,同时做好老客户的关系维护工作,采用定期问候与优惠信息定点回馈的方式,建立与广大消费客户的良好关系,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实现本企业经营品牌建设和经营销售扩大化的目的。 三、大数据时代营销模式特定经营领域的市场适应性分析 (一)大数据的经营规模扩大化营销优势 在数据管理平台中,做好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工作,在大数据的销售模式下,能顾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当前电子商务中“农村淘宝”经营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淘宝”+“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作物生产滞销的问题。在农村地区推广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符合农产品经营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缩小城镇和乡村发展的差距,帮助广大农户快速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大数据时代,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模式,根据城镇消费者的需求,制定科学化的营销方案,利用农户作物生鲜健康的理念来吸引消费者。在个性化营销方案制定上,经营者应该找准目标顾客和市场,既可以由农产品供给企业和消费者直接对接,降低生产和流通的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又可以开发单个农户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营销策略,激发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欲望。 (二)大数据的销售流通环节精简化营销优势 这种经营模式对于大数据利用效率比较低,它仅仅依靠减少零售环节来获取利润,单个经营的网络农户物流配送整合与适应能力比较低,主要销售特色农产品和干货等产品。但是,由于网上开店软硬件要求都比较高,这种营销模式对于大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对其转换价值利用较低,因此对于大数据的优势利用效果不明显。而传统的经营销售模式中,经营者可以选择将农产品供给企业然后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方式进行营销。这种营销方案利用了集群化的优势,商品成本比较低。但是平台规模比较大,需要专人来完成日常的运营维护,因此平台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支出比较高,综合商品的成本最终的定价比较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为了找到能够适应经营规模扩大化发展的营销模式,选择将农产品交付给供给企业,由供给企业和求购企业在网上完成对接和交易,这种个性化的经营模式既能够降低成本又能够扩大销量。在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实践中,通过大数据时代大宗采购意向分析,促进农产品网上流通供应链条的使用,减少大宗产品采购和销售的流通环节,增加市场机会,提高企业市场份额和利润。 四、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开展营销活动,经营者应该积极根据数据信息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本公司经营发展的营销战略。在大数据信息数据处理的销售模式中,建立O2M全渠道的经营模式,显著增强经营效率。在大数据支撑平台下开展个性化的营销活动,经营者需要根据客户的特征数据进行分析,引流潜在消费者。认真分析客户的接触数据和消费行为数据,设计全渠道的产品经营与销售渠道,开展全渠道消费者的定点营销与跟踪式信息采集服务活动。 作者:黄琍 单位:武汉商学院
营造良好的经济市场氛围成了市场经济变革所面临的必然环节,为此应当在现行环境基础上结合实际现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盗版现象的扩大势头,优化产业经济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对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建设。盗版现象作前市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特殊情形,是经济实体之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回报以及生产经营资源所采取的措施之一,行业市场发展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不稳定因素,致使在行业领域内盗版现象呈现出逐步扩大趋势,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平稳运行,为此如何能够有效控制盗版现象,提高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成了经济建设部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盗版现象的简要概述 1.1盗版现象的主要种类及特征 在对现行不同行业内市场经济活动考察后可以得知,盗版现象的主要内容指的是针对现行市场当中的畅销产品、技术、品牌以及设施等内容,利用其仿冒技术,对其商标、外观、样式进行二次复制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目前盗版现象覆盖面包含了书籍类,如著作权版权,技术类,如知识产权,产品类,如品牌版权等,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形式的多样化、营销模式违规性以及运作方式的隐秘性,如伴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由于互联网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无形化、数据传递高效率,使得在处理盗版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捕捉到侵权证据。 1.2盗版现象产生导致的风险危害 一方面,所承担的法律责任风险进一步增加,盗版的主要形式是盗用、仿冒他人的产品成果,是建立在对相关产品权属的侵犯而实现的,使得使用者和参与者之间因产品属性、质量等法律问题纠纷进逐步增多;另一方面,严重削弱不同区域产业的建设发展积极性,及较多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促使正牌行业产品利润急剧下滑,导致经营者促进自身建设发展的积极性逐步降低。 2.形成盗版现象的主要因素 2.1市场需求基础因素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盗版现象问题的产生其重要因素是由于在市场环境中对于产品的需求要求而决定的,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选择商品的主要依据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表现为对产品价格的需求和质量的要求,在同类型产品的选择过程中,如果质量相当的基础上,而价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则会促使消费者选择价格较低的产品,而盗版现象的目的是以类似属性的产品在市场中流通从而获得较多利润回报,其中在价格方面的优势效益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长此以往盗版产品的数量逐步增多最终形成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2.2市场供应基础因素 为了确保产品生产经营体系能够正常运行,确保产品质量效益,因此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于原材料、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占比逐步增大,促使产品在营销当中指导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范围内,而受利润与价格反比例增长的关系,其获得的利润空间也逐步会缩小。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经营者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减少资金成本的投入,增加利润占比,往往会采取盗版的方式来实现,同时虽然在此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压力,但是按照经济理论中风险越大、收益约高的论述,更加坚定了生产厂家进行盗版操作。 3.盗版现象对不同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 3.1对于消费者影响方面 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剩余方面,按照上述论述当中盗版市场的形式其重要因素是由于消费者对于价格因素的侧重,虽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收入得到了进一步增加,但是较大的产品价格差异,以及“花钱少、办事情”的思想意识,促使社会公众逐步将购买目光投向盗版产品,这也就为盗版产品带来了更多的购买优势,消费者可以通过较少的资金投入大量的剩余资金,投入到其他商品的买卖活动内,但是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推移,盗版产品在质量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所产生的安全隐患会对消费者造成人身财产损失,同时盗版产品数量的急剧增加,限制了正版产品的升级换代,消费者则无法体会到新产品带来的性能优势效益。 3.2对于生产者影响方面 在短期时间范围内,较低的资金成本投入成了生产经营者进行盗版实践操作的最大的驱动力,可以通过在同类型产品的经营过程中,充分利用不断扩大的价格差异,压低生产资金占用比例,从而实现获得更好效益的经营目标,进而为生产者提供了更多的原始资本积累,致使生产者能够拥有更多的生产剩余资金。在长期时间范围内,通过技术改造、管理创新等方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其周期性较长、获得的利润较少,逐步被生产者所放弃,由于通过盗版经营方式获得了大量的生产剩余,导致企业在实现创新改革、转型优化的实践操作中出现了懈怠状况,如此一来,企业生产经营后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最终会导致被市场经济环境所淘汰。 4.目前控制盗版现象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监管体制方面 相比较发达经济体国家关于版权的监管机制体系设立以及运行操作,对盗版现象的控制还处在不断的探索阶段,我国经济部门种类众多,需要进行版权维护的产品类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而产品研发的高效性使得在对相关监管制度的建设较为滞后容易形成监管漏洞,生产者会利用监管漏洞进一步扩大盗版生产的规模和范围,盗版现象所体现出来的风险逐步加深。 4.2行业体系方面 从行业规范角度来讲,疏于对相关管理体系的设计与规划,造成了行业间产品技术交流渠道不顺畅,各环节信息数据传递不及时,管理制度职责划分不明晰落实不到位,维权路径阻塞等现象发生,行业防范管理体系较为混乱,特别是在正版生产厂商在遇到版权纠纷问题时,作为行业带头部门受维权运行体系不畅等因素的制约,容易出现手续烦琐、部门繁多等维权难的现象出现,从而错过了最佳的追诉期,严重制约了行业中引导保障作用的发挥。 4.3经济主体方面 受主观思想意识的引导,生产者在充分利用现有生产经营资源的基础上,都希望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和范围,从而获得更多的效益保障,使得企业能够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建设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盗版所具备的短期效益,可以为经营主体带来更大的经营收益,这也促使生产者为追求效益而盲目追求盗版操作,致使企业自身的技术革新等方面停滞不前,进而加剧了企业间恶性竞争的激烈程度。 5.创新盗版现象防范管理的主要措施 5.1建立综合型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应当在现有可利用经济资源的基础上,对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实行创新型改造,逐步强化各管理要素之间的信息流通、资源共享、制度落实等方面措施,首先,针对深入不同区域内产业经济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在进入生产企业后重点了解盗版现象对企业产品经营所产生的问题以及影响范围,为增强管理体系合理化、规范化提供坚实的数据信息基础。其次,包括司法、工商、监察等多部门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以此为基础建立对易发盗版风险的防范预警机制,同时优化维权结构,提高维权保障效率,将因盗版而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范围内。 5.2强化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现阶段,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在社会各界深入推广与实践,提高司法权益保障效率,有效打击盗版现象的发生,是践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表现,为此应当逐步加强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规范有关盗版法律事项条款,进一步明确生产者主体间的权责划分,对包括《著作法》《知识产权法》等在内的部门法,根据市场发展形态进行修订,重点是针对新出现的盗版形式和经济纠纷行为进行约束,为生产者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法规保障。 5.3加强经营实体自身发展 从企业自身出发,一是进一步加强生产产品的技术保障,重点提高产品的技术运用的保密性,严格管理有关版权技术信息的流通,进行信息数据登记备案制度;二是创新对产品在性能、外观的优化设计,突出产品在实践运用的独特性,例如:提升防伪标识的防伪度,优化产品内部零部件的制造工艺;三是在行业企业间逐步形成打击盗版的思想共识,逐步树立公平竞争、公平买卖的意识,构建和谐的市场经营氛围。结语综上所述,打击盗版历来是市场经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其盗版现象的形成与扩大对于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严重制约的作用,为此应当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对盗版现象的防范与打击力度,重点从体系建立、完善法律以及企业自身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为构建可持续循环经济探索出新的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新茹.盗版的成因与治理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31-32. [2]周琛森.基于网络盗版现象分析著作权保护问题[J].法制博览,2016(17):5-7. 作者:马莉 单位:云南能投基础设施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现代物流企业绿色物流管理理念分析 摘要:现代物流即是将运输、仓储以及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进行系统化集成,其不单单是货物的转运,还是以更经济快捷的方式,具有更加信息化的处理方法,为客户提供更透明的服务。现阶段,电子商务模式极大的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它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交易模式,物流企业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结合,实现无缝对接,共创双赢模式。 关键词:物流企业;绿色物流;管理;理念 一、引言 绿色物流是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模式,同时加上对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及加工的改良,绿色物流做到了对环境污染的最小影响,减少资源浪费。绿色物流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为环境资源的节约做出了更好的发展,既节约了成本,同时是对物流管理的绿色化进一步加强。其涵盖绿色交通运输、保管、包装及收取。绿色运输主要途径是降低废气排放,绿色保管是减少仓储量,绿色包装是指使用可二次利用材料,绿色收取是指收发方便快捷,为实现这些目标,在物流管理上要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做好运输路线的规划,减少重复运输,实现节能减排的运输方式。 二、现代绿色物流管理的概述 1.现代绿色物流管理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传统的物流方式在现实实践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在时代条件的变化下应运而生。绿色物流是指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抑制物流本身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利用物流资源,从而避免物流资源的无用浪费,净化物流环境。 2.现代绿色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理论联系现实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绿色物流管理需要具备明确的理论基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重点是坚持经济与环保的协调统一,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转变生产方式,树立新观念。物流的运输和仓储以及加工等过程,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利用各种措施抑制物流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生态环境与物流之间的良性联系,促进了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是将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结合,在再生产过程中实现两大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的应用科学。传统的物流生产方式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生态效益;传统的物流生产方式只顾局部利益,不能把握宏观局面;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利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成功建立起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的桥梁,有利于把握宏观局面,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需要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不能只是为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去损害后世子孙的利益。生态伦理学以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通过生态学手段揭示人与自然的规律,进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现代绿色物流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后世子孙的切实利益而不断努力,坚持维护生态平衡。绿色物流管理从生态伦理学获得道义上的支持。 三、现代物流企业绿色物流的运输方式 1.发展多式联运。联运的核心是合理利用每一种运输型式,让其各自发挥出最优化的运输特点作用。多式联运不仅仅是运输方式的变化,同时也需要运输企业自我调控,实现高运输效率的目的。多式联运指在从成品到消费阶段,整个过程中货物运输在路途上连续不断的流动。其优点在于可以减少包装支出,利用精准的规划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同时利用大量货物的联运优势,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不灵活的方式,选取最优线路,合理搭配各式运输方案,实现了运输一体化,降低运输成本,在全局整体上,确保运输过程的最大效率化,来达到能源合理利用的目的,同时减少环境的污染。从物流渠道上分析,绿色物流能有效地解决由于空间距离、环境等各种市场环境差所造成的销售难题,其有力增加了产品与销售之间的结合,为物流企业效率运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2.发展共用配送。共同配送指需要多企业联合组织,其主要服务某一片区的客户,其需要利用大数据合理分析归纳客户的货物物流信息,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货物的配给运输,共同配送可以最大程度提高车辆、人员、包装的利用率,节省了运输时间,用最少的资金成本,取得更加高效的经济效益。同时节约了多余的重复运输可使运输总距离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 3.建立信息网络品种。小批量的物流可以根据客户的信息系统,建立合理的分销管理渠道,采用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用户信息进行数据交换处理,结合货物跟踪系统合理安排车辆运行管理,利用精细化的系统软件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将不同客户的物流资源按照网点信息进行联通,达到统一管理和派发的工作模式,使仓储集散空间得到最大利用,合理节约空间成本。 四、现代物流管理中影响环境的非绿色因素分析 1.输送对于环境的影响。商品通过物流发生空间移动,满足不平衡的市场需求,在物流活动中,输送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商品的运输需要依赖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现阶段的交通方式都要不同程度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不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在商品的运输过程中会排出一定量的有害气体,为大气污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物流需求的变化,交通路线的建设需要也不断增加,破坏地表植被,影响生态平衡;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也对沿线的植被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2.保管对于环境的影响。在对商品进行仓储管理中,不合理的保管方式,会使易燃、易爆等化学危险品,发生爆炸或泄露,影响周围的生存环境;在对某些商品进行保管,为了商品的保质可能会喷洒一定剂量的化学药品,会对周围环境的空气和水体造成污染。 3.流通加工对于环境的影响。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和提高商品的经济附加值,会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进行商品的流通加工进行商品形态和机能的转化。在商品的流通加工环节会因为加工方式的不恰当造成资源的浪费并排放出一定数量的废气、废水、废物。 4.包装对于环境的影响。包装是为了保护商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和提高附加值,在物流活动中为了保护运输过程中商品不受损坏会对商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包装,塑料作为较为常见的包装材料以其优良的品性被广泛应用,但是“白色污染”也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商品的过度包装也造成资源的浪费。5.装卸对于环境的影响。在商品通过物流活动达到目的地时,需要完成最终的装卸环节,装卸方式的选择不仅严重影响装卸效率,而且也会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进行化学药品装卸时,不合理的装卸可能会造成化学药品的泄漏,破坏生态环境;装卸不当造成商品或包装的损坏,降低了商品的价值,无形中造成资源的浪费。 五、结语 现代企业物流的发展备受瞩目,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开展相应的物流管理工作,但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对其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在对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过程中,绿色环保理念被广泛地应用,所以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并通过此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对能源资源的重复利用,对环境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因此,进一步落实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朱之卿 单位:天津陈塘园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现代物流管理成本核算分析 摘要:现代物流业的崛起和其中蕴藏的可观的利润使得物流企业的数量与日俱增,其成本核算问题受到关注。现有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逐渐显露出弊端,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物流企业要树立现代物流观念,建立完善的物流成本体系,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本文简要探讨当前物流产业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物流产业;物流管理;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企业对物流的成本核算问题关乎企业能否实现成本控制、提高净收益。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适用于物流业务的专属的财务管理准则,很多企业沿袭传统的核算准则,在核算方法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得成本信息缺乏对称性和可比性。对物流业务成本核算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物流会计和物流产业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物流产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取与制造业相同的成本核算手段 许多物流企业仿照制造企业,把成本项目细分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由于对物流企业来说材料和人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小,大部分都是间接费用,而多数企业又缺乏对间接费用系统完善的分配方法,甚至采取简单的按月分配,无法体现成本与合同服务项目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供有误导性的成本信息。 (二)沿袭传统运输业的成本管理方式 许多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交通运输业转型而来,这些企业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之前的成本管理手段,其典型的成本核算对象有以下几类:①按运输工具划分为厢式货车、冷冻车、货机等;②按业务类型划分为装卸、货运等;③按不同的运输路线划分,此类企业通常把总物流成本看做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的累加,在确认成本核算对象时没有考虑到企业运营的整体性,无法提供以客户和业务为导向的成本信息。 (三)沿袭物流配送中心的成本管理方式 一些物流企业由配型中心转型,直接将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项累加计算出物流成本,为了简化核算程序,通常会根据前一年的运营状况,用前一年的总成本费用除以前一年的总配送金额,得出参照费率,再以此为基准依照配送物品和客户的不同制定浮动费率范围。这种核算方式仅仅是对期间费用的简单归集,没有成本对象可言,根本不能成为成本核算。 (四)沿袭邮政物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 邮政企业因为业务品种多,分别计算每项业务成本的工作量太大,通常是用“倒扣法”计算每一项业务的成本的。其计算方法是从月末收入中除去既定比例的利润,将剩余部分作为成本与各项收入配比。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所得的成本总额可能和业务成本的实际发生额相去甚远,准确性较低。 二、优化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对策 (一)明确成本计算对象 构建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是明确成本计算对象,企业在每一会计期间的费用项目繁冗复杂,如果只是将其累加,只能反映出耗费的数字,无法提供可利用的会计信息。因此,应该设置成本明细账,对物流费用按照成本对象进行归集、分配。物流企业与制造类企业不同的是,它们没有产品实体作为归集对象,而通常以其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为对象来归集费用,每一个合同因其唯一性,可被看做是企业生产的特殊产品,这种方法在实务操作上是行得通的。 (二)统一成本核算原则 由于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采取成本核算方法的不一致性,建立统一的成本计算规范十分迫切。作业成本法作为适用于物流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被逐渐应用于实务中,其需要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作业为基础,将业务运转过程看成多个作业的总和,把资源消耗和成本动因联系起来,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有效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将多个成本核算对象类型同时作为成本归集对象,实现对间接费用的多标准分配,大大提高了成本核算的精确度,更适用于间接费用比重较高的物流行业。因此,应该在物流企业中大力推行作业成本法,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对称性。 (三)明确成本核算范围 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是以产品为基础,将以产品生产相关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但是由于物流企业的特殊性,其在履行物流合同的过程中往往产生的成本类目较广,包括合同准备成本、合同履行成本等,企业在分辨费用归属时,应对物流相关部门上报的费用进行分析,分辨其性质和归属,从而正确划分物流费用。 (四)准确归集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即费用种类,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反映了特定产品的成本内部结构,详细地显示出成本对象的资源耗费情况。在一般企业,为避免核算手续过于繁杂,通常采取折中办法,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项目按成本对象进行归集;针对间接费用,则通常将其集合起来统一处理,设置“制造费用”等科目,简化会计核算程序,这种方法虽然大大节省了人物力消耗,却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针对物流企业的特点,成本核算项目应该包括:前期方案规划费、后期方案修改费、管理信息系统研发费、直接运输费、仓储管理费、装卸费等。在实务中,物流企业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增减成本项目,以满足业务要求。总而言之,在物流行业迅速崛起的时代,物流企业应注重成本核算的精细化,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从而推进物流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郭俐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物联网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分析 1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的核心还是互联网,但它是新一代信息网络的组成部分,也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与互联网、热敏感应器、GPS、激光扫描设备、气体感应等传感设备,按照某种约定的协议,把指定的物品同互联网连起来,执行信息通讯、交换,来实现智能跟踪、识别、监控、定位、管理等目的。物联网的三大技术体系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网络体系、智能体系。而通过这三大体系所包含的RFID、GPS系统、传感、红外、激光等物联网技术可完成对物的识别、定位、追踪、计数、分类、拣选的信息化操作。 2物联网技术在现在物流领域当中的应用 2.1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以托盘为例的集装设备的管理。在托盘等集装设备上加装射频标签,便于此类设备的管理及跟踪。如使用射频识别标识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中的托盘,并对其动态的跟踪,通过监控系统把各个仓储流程的时间加以信息采集,以便仓储作业的信息化管理。目前这一技术在我国的高端物流、制药、奢侈品、餐饮行业有成功案例。同时,此类技术在货物识别、信息采集、查询、追踪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为物资在储存过程中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运用射频识别技术加强对运输物资的监控。通过RFID技术与传感技术的结合,可在感知在途运输货物状态的基础上对货物实施管理和控制。此项措施通过在运输线上安装RFID读写器和传感器,接受RFID标签信息来实现运输车辆及运输货物的识别、定位、跟踪及状态感知等。实现在途运输货物管理的透明化、可视化,保证货物运输的质量与安全。配送中心管理中的物联网技术。通过在配送中心的收货处、使用RFID读写器、货物包装箱上加装的RFID标签;在搬运设备上安装移动式的RFID读写器并在仓库出入口、托盘、货架及其他物流关卡上安装、使用手持读写器,能实现对整体配送中心货物每个运行细节实现物品库存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货物的库存情况以及其分配,自动补货系统可对商品进行及时补充,有效降低库存,提高库存控制能力。此外,装车智能化过程中也可使用RFID技术,利用手持设备扫描驶入月台运输车辆上的RFID标识,将运输车辆的配送货物信息录入到车载终端,并将订单信息下载,暂存区的货物信息也可调度到月台并将其装车。 2.2物流领域中GPS的应用 应用在车辆的GPS技术来进行运输管理,可对货物运输车辆进行全程的跟踪、定位。实现了突发情况下的车辆紧急救援。还可进行车辆调度,提供车辆的报警功能,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变得更加安全。货运车辆运行管理中使用的GPS技术。在长途货物运输的监控调度、特种车辆定位跟踪等领域,GPS技术应用也非常广泛,基于GPS技术对于所有车辆起到的追踪作用,实现在线配货信息服务,完成再返回途中的空车就近配货,降低空车返回率,为企业节约成本。目前许多的大型原油商已经引入此项技术,通过智能监控保障了货物的运输安全与效率。港口物联网中使用的GPS技术。以集装箱卡车监控GPS软件、专用GPS车载监控系统为代表的智能港口系统,成为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港口业的发展标志。也为物联网技术在港口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物流配送监控系统的GPS应用。首先可调整入库调度服务流程,避免由于仓促到货而引起的车辆到达后无法卸货、入库的问题。通过在途监控系统软件,对在途车辆进行全程跟踪,提高货源组织水平,加快周转效率,建立和配备GPS智能物流网络系统。 3物联网将来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具有规模性、广泛性、管理性、技术性等特征。并以智能运输、自动仓储、动态配送和信息控制等共同构成的新型物流业务体系得以形成。由于物联网贯穿在物流业的各个环节,使得物流产业的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无缝对接,进而构成物流服务链。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协同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物流行业的运营模式。并且物流企业内部的信息将得到高度的集成和整合,使得企业内部能实时了解货物动态,并根据货物的动态进行必要的物流控制。同时,物流信息在物联网的实现环境下,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使运行效率大大提高。有效的传输物流企业所需要的即时信息,帮助企业分析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做出决策,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4结语 物流业是物联网应用最广泛的行业,它的发展有助于物流的专业化提升。对物流环节的运作产生积极影响,并促进物流功能的整合。随着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物流行业一定会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产生巨大变化并受其深刻影响。 作者:于深 单位:中海油能源物流有限公司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电子信息技术下的现代物流管理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各大城市的发展进程在不断的加剧,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得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成为具有很好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服务性产业。但是在现代物流进行管理的时候,由于一些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相应的要求,使得了物流行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电子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中,从而促进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现代物流管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研究 1前言 现阶段、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对现代物流进行管理的时候,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一个全新的电子商务时代,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企业都是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企业对于自身的发展与所处的供应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影响后者,同时也对后者产生依赖性,这种状态是当今社会企业的一个真实写照。本文主要对我国企业在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理论来提升各自的物流管理水平的情况和实际意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 2供应链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物流管理研究 供应链的概念就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控制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经过原料的采购、中间产品的获得、最终产品三个步骤实现了利用销售网络将产品发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社会化的大生产所产生的衍生物中包含着供应链,它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结构模式,但是范围更为广泛,它广泛的包括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不同企业的制造生产以及销售甚至到达用户手中的各具体环节。在当今新的社会形式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企业还是只从产品的价格、质量和产品服务等几个方面出发将会逐渐被社会企业所淘汰。当前,企业要想站住脚跟就必须从新产品的研究生产出发,这些新产品必须具备的特点是生产速度较快以及生产周期较短。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拔得头筹,就必须从管理变革方面着手,企业自身资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决不可能起决定作用,最关键问题在于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加以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式一个系统的供应链,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利用除了企业自身资源的其他社会可利用资源来加速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果是这样,企业便可以使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做到提高企业效率和获得竞争上的优势。 3基于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研究 现如今,传统商务或传统行业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为它们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物流管理技术。电子商务有一些较传统商务尤其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它能在物流需求与物流服务商两者之间建立一个信息交换的桥梁,换句话说就是为二者提供一个有效合理的平台,从而在一定程度减少了物流需求方面对较多的选择时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此一来,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和削减了物流企业的销售预算。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市场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是本世纪无法改变的大趋势。以互联网为条件基础的电子商务新经济正一步一步的紧跟世界经济发展脚步。电子商务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的商务活动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撼动,它日益表现出来的优势正在被人们所认识:一是贸易机会得到了提升,二是贸易成本显著降低,三是贸易流程加以有效的简化。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很大程度了使商务模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是经济结构的一次大革命。我国当前处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首要地位,电子商务也正一步一步的改变着中国经济物流的发展。当然,不管电子商务如何的快速发展,它所展示出来的优点都是以电子商务为立脚点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商务的操作手段都离不开物流。商务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而其手段就是电子。电子商务一般是相对而言,与传统的商务无明显的界限,它也是依据商务模式慢慢成长而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理论不同于一般传统模式,它没有即成的套路而言。由于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不能以理论和概念来与传统商务进行区分。对于电子商务最贴切的定义范围较广,即凡是把电子化手段运用到商务中来,以满足商务需求为首要前提,同时做到了降低商业成本、增加了贸易机会、明显提高利润,就可一般定义为电子商务。 4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现代物流的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管理主要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处理等面着手。物流服务正在一步步被正规化,其可见性在近年来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商业化、条形码技术、卫星同系数等的出现与应用就可很好的突出这一点。与此同时,客户服务的飞速增加,在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越来不得不把物流管理看作是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新的物流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企业要更好更快的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就必须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原理就是对电子商务技术加以利用,通过他来重新组合企业的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也是一种重要的物流形式,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了高度发展的水平,它是以几种技术,如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而建成的。通常情况下,这样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被我们称之为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发展与电子商务之间已经密不可分。为了确保物流行业在将来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将电子信息技术充分地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之中。相关人员也需要加大其相应的研究力度,将两者进行更加有效地结合,最终促进我国物流行业与电子商务行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杨帆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传统外贸发展速度放缓,跨境电子商务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我国交易平台服务、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电子商务服务业已初具规模,支撑和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增长点。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物流可以极大地提升电子商务体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又会反过来推动物流的发展。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其给物流提出了更多以及更高的要求。随着电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增大,要求也随之更高,作为电商专业必修课程《现代物流》对学生教学要求,进行必要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1跨境电商的界定以及对物流的要求 1.1跨境电商的界定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贸易活动。跨境电子商务从进出口方向分为: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口跨境电子商务。从交易模式分为B2B跨境电子商务和B2C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分为:一般跨境电子商务和E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物流作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方面,它是电子商务实施的重要环节和发展推力;另一方面,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又有许多环节和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高效、便捷地解决,二者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1.2跨境电商物流的新特点 电子商务物流作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方面,它是电子商务实施的重要环节和发展推力;另一方面,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又有许多环节和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高效、便捷地解决,二者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1.3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为满足多层次、多样性的物流人才需求,加快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一些独立学院不仅设置了物流专业,而且很多经管类专业也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本校开设《物流》课程的有信息系电子商务专业的本学科和管理学物流专业。所以,该课程对工商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现实情况认识和分析 地方普通高等专科职业技术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电子商务物流专业的特点是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因此,地方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该面向地方,并且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依托当地的重点行业。尤其是常州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被授予“常州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称号,作为本系电子商务教研室的《现代物流基础》教授课程的老师多课程的研究把握就更为重要了。第一,跨国境物流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对于物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更是复合型,既需要完整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第二,跨境物流背景下,物流的模式有自营物流模式,物流联盟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虽然众多,都是大型、专业化服务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并不多,大多数国内物流服务,主要为国内电商服务;即使提供国际快递服务,也主要是普通快递的形式,而没有为跨境电商提供的高级专业物流服务。第三,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本课程是围绕着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和目标的课程体系设置的,以岗位群为基本依据,教学以理论试验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四优化教学,即教材选用优化,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方法优化,成绩考核优化的方法进行。最终达到从课堂课本中学习,到实验实训中实践的学习效果 3大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建议 3.1对课程的定位认识 《现代物流管理》是大学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是电子商务以及相关物流管理专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具有在掌握工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熟悉法规,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信息系统的手段、方法,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最终走上工作岗位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能适应经济发展,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大背景下新物流需求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本院信息系下电子商务专业和管理学下物流专业均开设有物流课程都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普通必修课和一个是专业主干课课程。教研室和任课老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定位一定要明确其不同。 3.2教学选择的区分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现代物流管理课程作为专业课的教材,与其他相关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教材内容重复重合,导致教学内容重复、贫乏、空洞,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因此,在教材选用中,应侧重物流基础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密切,实践操作与物流技术相关的教材。 3.3课程内容与教学学时安排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主要是以物流行业知识的整体认知为主,课程学时为36,内容理论试验1∶1分配;物流专业的课程内容则更侧重就业岗位的实际应用,教学学时48,内容应3∶7分配更加合适。教学内容的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3.4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应结合教师讲课情况,采用PPT,微视频播放,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多样化安排。实践教学是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以及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按照物流主要环节运输、存储和其他五个辅助环节来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 4结语 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虽短,但发展速度及其交易规模却十分惊人。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物流,物流发展也需要电子商务的推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我国,现代物流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各种基础设施、设备尚未完善,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更是缺乏专业化的操作,对电子商务和专业物流人才的需求更为巨大,作为地方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更是义不容辞。总之,经管类子商务专业开设《物流管理》课程,要结合部门的资源条件与专业特色,不但要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要设置有效的实践环节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整合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乔华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我国现代物流管理论文 1我国物流管理的发展现状 物流管理最早起源于二战中的军需装备输送,它是一种系统的、复杂的储运模式和技术。物理管理自产生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三个阶段。现代物流管理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迅速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成熟,传统的物流管理已经不适应现代工业的规模化生产需要,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还影响了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垂直职能管理逐渐被横向职能管理所取代。与垂直职能管理方式相比,横向职能管理实现了对整个流程的有效监督与控制,从而保证整体作用的最优化。因此,物流管理者利用跨职能管理的方式进行流程监管,高效整合资源,将物流配送过程划分为几大板块,有效地提升了物流运输和配送效率,降低了物流管理成本。在实际物流管理中,随着企业物流管理形势的不断变化,物流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流管理对象逐渐增加。因此,企业必须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进行物流管理,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提升其服务质量,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 1.1发展的优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物流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物流企业必须因势利导,积极发挥其资源和技术优势,以不断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增加其竞争优势。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基础设施齐全,发展环境良好。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交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逐步建成了立体化的水陆空交通网络系统,公路枢纽、货运站场和海运港口等大型交通运输工具相继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物流运输能力。另外,机场、内河港口、海运港口等也有了质的提高。这些都为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健康长效发展。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企业纷纷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物流发展水平已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②运输装备和配送体系建设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我国公路运输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公路运输车辆呈稳步增长趋势,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简洁方便、成本低廉等优势。因此,在实际物流配送过程中很多企业都选择公路运输作为其主要运输方式。另外,随着我国水上运输的逐步发展成熟,运输船舶逐渐趋于大型化,同时其平均运距也逐渐增长。运输装备的日趋多样化和丰富化对于物流业来说是一次发展良机。此外,目前我国的物流配送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物流配送。同时,随着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的兴起和发展,一些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完成了现代化转型,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物流企业也在积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并制定了相应的综合物流服务目标。③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全球制造业中心正在经历第五次转移,由原来的韩国正式转向中国。这一变化势必会给我国的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范围进一步拓展至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其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对原材料和产品流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加快建设相关服务平台。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物流业面临巨大商机与挑战,其发展前景广阔。 1.2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但在实际物流管理过程中,我国物流业也存在着一系列缺陷与不足,直接影响着其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①管理力量分散,管理方式不科学。物流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因此,物流企业要想实现其管理目标就必须积极协调各物流管理环节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统筹兼顾,最终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然而,反观当前物流企业的管理实际,很多物流企业无法在生产、交易、运输、仓储、配送上同时提升其规模效益。仅以仓储环节为例,仓储管理要求实现存储量的最优化,即货物存储量与实际存储容量相一致。但在仓库设计上,企业为保证其仓储能力,往往按照最大化存储量标准进行设计。而企业一旦没有达到最大存储量,就会造成部分仓库闲置,影响其经济利润。另外,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多数物流企业均存在规模小、服务能力不强、利润率低等问题,难以为客户提供相应物流服务。此外,在物流管理上,一些物流企业不重视其管理方式的创新,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其管理效率低下,专业水平不高。②服务质量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目前,为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高效发展,我国积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政府部门也积极发挥其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其经济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但总体来看,其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多数物流企业普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和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物流服务领域有限,主要集中在运输和仓储两方面,产品附加值低。另外,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很多物流企业尚未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的物流服务体制和管理规范,难以实现品牌和规模效益。 2促进物流管理更好发展的措施 2.1加快企业物流管理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最终发展方向和水平。因此,物流企业要想更好更快地实现其盈利目标,就必须加快管理体制和方法创新,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和水平,以有效提高其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物流企业,尤其是出于创业起步发展时期的企业必须重视科技创新,积极运用各种现代化方式与手段进行创新尝试,以便更好地提升其管理水平。①采用新的物流管理方法。在物流方法的选择上,企业可以依靠运作驱动的方法综合考虑各环节的物流管理特点,从而提升其决策的科学性。因此,物流企业可以在各物流环节中积极预测其物流运作和市场经营的走向,保证其库存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企业还应综合考虑其现有资源和技术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物流管理方案,以保证其各环节管理有据可依。②标准化物流作业。在物流标准化改造中,应按国际惯例和国家通行标准制定物流设施标准,规范物流设施和有关技术设备,对每个环节都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标准,并规范物流用语。物流标准化包括商品包装的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的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的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的标准化等。此外,还要注意环境对物流标准化的制约以及物流标准化对环境的影响。 2.2共建信息平台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物流信息网络,给物流企业的信息交换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出资的方式建立专门的信息服务公司,以满足其信息交流和传播需要。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公司或平台建设时,应量力而行,以满足其实际使用为宜,实现其资金的合理利用。 2.3采用第三方物流 当前,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无力建立起专门的仓库,并组织自己的运输车队。而那些大型物流企业虽然具备较强的物流配送和仓储能力,但其缺乏高质量的物流系统,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发展第三方物流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第三方物流建设,引导和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使其不断提升物流服务品质和管理质量。 2.4加强人才培养 一直以来,人才培养就是企业内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企业面临的内外发展形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物流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因此,物流企业可以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定期组织员工参与各种主题的培训活动,以有效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物流行业起步晚、发展快,各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亟待改进和完善。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审时度势,迎难而上,积极发挥其优势,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并创新其管理机制和方法,不断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物流管理现代化一定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塔娜 许冠男 单位: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供应链与现代物流管理论文 (一)订单是现代物流的基础 1、订单贯穿采购、制造和销售价值链始终把客户订单作为现代物流的起点,就是要将订单作为企业采购、制造和销售环节的驱动力,企业的组织生产活动围绕客户订单展开。与此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应该由过去的金字塔式转变为面向流程、面向产品的新型组织结构。没有订单的采购通常表现为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凭着过去的经验,往往带有盲目性,会给企业库存管理带来风险。而缺乏订单机制的生产又将给企业销售环节带来压力,再次带来库存积压的风险。不是基于订单下的销售,不能及时快速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2、订单经济符合市场化特征如今,单一产品的大规模订制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随着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小批量、个性化的订制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主旋律。而面向订单的物流管理恰适应了这一趋势。由此可见,订单经济将是市场化的重要特征,现代企业应努力把握这一前进方向。 (二)实现零库存管理 1、零库存的含义零库存管理模式就是零库存采购、零库存配送和零库存分拨物流。将过去企业仓库这个静止的“蓄水池”变成流动的“沟渠”,尽可能地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费用。有人曾说:库存是万恶之源。的确,库存的存在掩盖了企业很多问题,降低了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然而,零库存管理并不是没有库存,而是尽可能降低库存、避免浪费,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库存是供应物流的核心,要想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加强库存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企业关于零库存管理存在的误区(1)误认为零库存意味着没有库存。库存数量不可能不存在,零库存只是一种思想和管理制度。它实质上是指商品在采购、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BUSINESSRESEARCH2014-08企业研究在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和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商品以少量的仓库存储形式存在,而大部分处于周转状态。(2)误认为企业的主要目标甚至最终目标就是零库存。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盲目降低库存,反而增加了缺货损失风险、降低了顾客的满意度。最终是否能有效控制库存成本还有待商榷。因此,企业应该权衡缺货损失风险和库存管理费用、顾客满意度和资金周转问题等方面。(3)误认为零库存适用于所有企业。零库存固然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未必就对所有企业都适用。比如,白酒行业,白酒的特征决定了企业库存越多、越久可以使白酒本身增值,所以库存在所难免,更不应该避免。 (三)建立市场快速响应体系 1、符合新时代企业发展的主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抢占市场份额,快速响应客户要求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建立市场快速相应体系符合了新时代企业发展的主题。 2.建立市场快速响应体系的要求(1)建立网上订单管理平台。全部的订单均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企业也可以根据库存数据及时在线向供应商发出缺货通知。供应商根据订单的信息,组织配送。这样既减少了信息传递的费用,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2)建立网上支付系统。随着在线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利用网上支付来节省差旅费。网上支付的快捷、方便给企业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了保障。(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供应商、销售商可共享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用信息代替库存。甚至可以让一些重点客户分享企业的内部信息、这样的信息交流减少了由于企业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必要的成本,也有利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现代物流体系 (一)海尔的“一流三网”模式。 1、海尔“一流三网”模式介绍海尔的“一流三网”同步模式:“一流”即以客户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即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用户资源网和计算机信息网。海尔正是凭借这“一流三网“的物流运营模式大幅度地降低了运输费用、仓储费用等物流成本。同时,通过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使得海尔做到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不断提高了顾客满意度。目前,海尔接到客户订单,从采购到制造再到配送仅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而同行业完成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6天。 2、海尔建立现代物流的数据分析呆滞物资降低了3.8%仓库面积减少了50%库存资金减少了67%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上升了20%参与产品开发的供应商比例高达 (二)三星电子的全球供应链管理 三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介绍三星电子这近十年的发展速度让世人为之震惊。而三星电子的崛起正是得益于它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渗透。长期以来,三星电子在韩国研发、中国生产、全球销售的这种供应链结构一直制约着三星电子的发展。如何在产品研发能力和制造成本优势取得平衡一直是困扰三星的一大难题。手机一直是三星电子的明星产品,但是在面对手机的研发创新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压力下,需要三星在全球化的供应链上实现更快的销售速度、更快地满足顾客需求,最终战胜苹果公司,成为电子行业的领导者。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三星电子不断完善全球供应链系统。在管理方面将先进的IT系统引入供应链管理方面。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建立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为了加强协作,三星还设立了一个独立的分公司,该公司经常访问三星电子的零售店,检查仓库库存、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并将信息反馈给产品开发、销售等部门、促进生产和销售。不仅如此,三星电子还让主要客户分享公司内部的数据和信息,将客户分为不同优先级,给最高级的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下图3反映了三星建立供应链系统的流程。 现代物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现代物流的发展还未成熟。利用全球供应链系统、整合全球供应资源带动物流业的商业模式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物联网更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物流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处于发展初期的现代物流必然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劣势。 (一)“先天不足”问题 1、库存成本过高。库存作为供应链的核心,它的作用对整条物流供应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也起到了传递企业库存信息的枢纽效果。库存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物流成本的高低。然而,很多企业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降低缺货损失的风险以及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等往往造成库存积压、仓储费用和人工管理费占总费用的很大比例。这些因素潜在制约着物流管理的效能。 2、缺乏应有的重视。(1)依附于其它部门。目前,很多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现象。物流的投入产出效益不佳、物流并没有发挥其对生产、销售等职能应有的贡献。物流也未形成一个单独的职能部门,而是依附于制造、销售和营销等部门,这样就造成了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对其单独进行考核和管理。(2)管理人员未重视。企业管理的高层人员缺乏现代物流意识,更没有将其融入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考虑。物流便一直处于被动服务的状态,而且物流、库存管理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这些弊病导致了物流管理没有上升到企业竞争战略的高度,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没有先进的IT技术支撑物流体系运转。如今,我国的物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数量多。物流配套的设施和设备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物流活动多由人工完成。还不能像三星电子这样的大型企业,利用供应链系统(SCM)提升了自己的物流水平。更多企业并没有雄厚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IT技术,也不能利用互联网等网络手段更好地提升物流质量和服务。这些现代物流面临的问题将阻碍其发展,但现代物流的前景广阔,在不久的将来会赢来它的曙光。 (二)面对挑战现代物流的对策 1、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构想企业业务流程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保证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基础。其着力点就是满足顾客要求、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活动。努力对公司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建的同时,要确保作业方式的创新,对组织框架进行再设计,找出企业经营的战略性管理方法。针对业务流程重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的扁平ft意味着要适当消除“中层领导”,使得信息能够更加迅速地传达,同时也能降低管理费用和人工成本。管理层次过多使得组织的运行效率在下降,并且不利于企业业务。因此,建议企业可适当削减管理层级、不断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不断减少组织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浪费。从企业的整体战略层面来考虑现代物流,给现代物流提供了发展的良好生态。组织结构合理科学了,更有利于物流管理的变革。(2)引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IT技术。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如果企业还固步白封,停留在人工操作、陈旧的生产设备上,那么毫无疑问企业没有技术支撑,无法发展长久。IT技术的引进到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中,将给企业带来有益的变化。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先进技术的引进将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增加盈利的风险。一旦技术运用失败,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亏损。企业规模小、可利用的资金不足,不断更新新技术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利用IT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和快速传递相对较难。(3)充分发挥每个人在组织运营中的作用。个人是组织的细胞,如果企业不重视个人的影响和团队的凝聚力,将无法维持组织的生存能力。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像一个人失去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由此可见,组织文化这种日益重要的软实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业务流程过程中的整体人员素质,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引导个人把自己的成功融入到业务流程中。 2、加强供应链系统的绩效考核随着供应链系统的运用,物流管理在供应链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了。绩效考核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然而,传统的绩效考核大多是针对个体来制定的,也是评价个人绩效实现情况的标准。但是,把绩效考核运用到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中,还没有形成更多的实践经验。供应链下物流管理的绩效考核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已经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方案,但是对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绩效考核还未形成一定的标准,或者企业还未意识到从绩效考核角度去衡量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评价方案。(1)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应反映整体。绩效考核评价情况反映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单个节点企业的情况。所以,企业在制定评价体系时要立足于整体,这就需要企业树立全局观念,不断加强与供应商、制造商和顾客之间的联系。(2)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不同指标。制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各个不同指标应有所突出,对关键性的指标要重点分析。因此,企业能够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的基础还在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实施情况。只有把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各个方面处理妥当,绩效考核的建立才是水到渠成之举。现代物流体系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如二图4图5。 结束语 目前学者和企业家越来越关注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等问题。其中,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研究。但是,物流管理,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尤其是供应链下的物流管理目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潜在价值还未充分挖掘。如果这些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能够双管齐下,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能够相辅相成、取长补短,那么一定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作者:陆岷峰 徐洋洋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高职现代物流管理教学创新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较新产业部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已将物流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物流管理相关知识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展望全球经济发展,甚至可以说,物流管理知识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所有管理与营销人员的知识性工具。因此,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需要系统化思考,而且需要多维度思考。 一、变单一课程教学目标为双重目标 目前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存在多种课程目标观,其中主要的有三种:一是“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不必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二是以赋予学生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宗旨,追求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泛;三是主张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进行就业准备,形成学生较强的岗位能力,还要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养成较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三种关于课程目标的观点在实践中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在实现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困难。主张“以胜任岗位需要为出发点”的课程目标满足了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快速顶岗的愿望,但损害了学生要求继续发展的利益,吸引不到好生源;主张“以赋予学生未来发展基础”的课程目标满足了学生和家长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但缺乏职业教育的特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吸引企业应有的优势;主张“既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又使学生具有某一岗位的能力”的课程目标,从理论上讲是最理想的目标。笔者也更赞同第三种观点,探索也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物流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流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系列功能及合理化实施标准;并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有选择地介绍能代表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和软件应用,对现代物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流,进行物流实务操作奠定基础。这也是现代物流管理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人们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他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能,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教育家B.F.Skinner曾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那么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可见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因此,像现代物流管理这样的课程必须设定辅助目标,并将其概括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一)坚持“两线并行” 1、教材的功能环节主线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由孙秋菊或黄中鼎主编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现代物流概论》。教材站在三方(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物流)的角度,阐述物流基本知识,在突出第一方与第二方物流主要功能的同时,将职业资格手册的主体内容融合其中,实现物流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目的,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创造条件。 2、软件的岗位流程主线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目前正在应用的是厦门一方软件公司提供的TPL教学模拟平台。该软件站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并实践企业从设立到运营的全过程;强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四大核心岗位,包括物流管理中心、物流调度中心、物流运输中心和物流仓储中心活动的内容与流程;将物流市场的实际融入模拟公司运营之中,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多轮教学实践证明,两条线完全可以平行运作。若每周6学时,前4学时侧重物流重要功能环节知识点与技能点的讲授与训练,后2学时在机房完成企业设立及运营操作任务,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教学目的,实现即学即用的最佳效果。 (二)注重“两个突出” 1、突出重点功能分析《现代物流概论》教材与TPL软件内容,可以找到一个衔接点,即都依据物流活动业务流程组合内容体系。所以在教学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结合、循序渐进”。“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现代物流主要功能(运输、仓储、配送)为中心,其他一切活动围绕三大功能。“两个结合”,即将物流的中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结合;将物流活动的七项功能(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包装、装卸与搬运、信息系统)结合。“循序渐进”,即采用渐进式讲授与实践方式,围绕主要功能,一环扣一环地先分项研究,再整合应用。 2、突出岗位训练教学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阶段、多重训练”。“一个中心”,就是岗位中心。按照第三方物流组织的实际岗位特点,分四大中心———管理中心、调度中心、运输中心和仓储中心,以此来组合人力资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两个阶段”,即以一个人为单位完成岗位操作训练阶段;以团队为单位完成岗位操作训练阶段。“多重训练”,即从岗位业务流程实际出发,区分企业设立训练,企业单一岗位业务活动训练,企业综合岗位业务训练。 三、突出能力与素质,构建“三化”考核体系 考核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基本方式或途径。为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构建了职业化、全程化、立体化考核体系。 (一)“三化”考核纵横一体 职业化考核主要围绕综合性职业技能达标,以模拟物流组织真实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标准为依据进行考核,突出考核的职业化特色;全程化考核即随着教学的进行,每学习完一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一次平时测验,结果作为该门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同时教师还对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也作为每门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使考核伴随整个学习的过程;立体化考核即除了采用传统的纸质考核方式外,恰当运用题库、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考核物流核心知识与技能,同时考核其他相关知识与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纵横一体。 (二)“多元灵活”全面评价 平时与期末有别连续,“三有”与“三化”结合一体。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60%,体现“三有”,即有趣、有用和有效;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体现“三化”,即内容整合化、环节一体化和形式多样化。平时将教材和软件区分开来,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教材部分以方案设计为主,围绕物流主要功能———运输、仓储、配送,分环节设计物流活动方案。方案设计内容要求有三大组成部分,包括方案描述(需设计两个备选方案,明确指出哪一个你认为是最优的,为什么。)、方案图文展示(绘制最优方案的运输线路图或仓储空间分配图或简单堆码图等)和归纳并总结方案所运用的三个术语。能充分体现我之所想、我之所能。软件部分以公司运营为主,利用网络平台,分两阶段在机房完成。第一阶段,以个人为单位设立物流公司,一人承担四个管理角色,锻炼个人的全面思考与综合能力;第二阶段,以小组(一般4人一组)为单位设立物流公司,4人承担四个管理角色,锻炼分工协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机上操作 成绩与资金运营成绩相结合。机上操作部分成绩由系统自动生成,取最后一次上机成绩作为阶段总成绩(将系统的百分制成绩折合后记入);资金运营成绩则按照资金数额分段折合计算分数。与现实企业经营完全一致,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期末将两大部分全面结合,体现灵活性,突出应用性。考试内容整合化,即知识点与技能点结合,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结合;期末仍坚持方案设计为主,不同的是要将两个或多个物流功能要素整合在一起,以多个岗位或整个流程为目标,按课程综合培养目标设计套餐。考核环节一体化。期末考核从内容到形式绝对不是期中的重复,而是发展、延续和提升,实现梯阶控制。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形成合力。考试形式多样化,是指期末考试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可以项目化,也可以流程化,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这些形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践证明。这种考核不用监考,也不会出现雷同的情况。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探讨 摘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物流的管理系统也愈加复杂,是多种功能的结合体,从采购、存储、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销售到服务,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优势相互制约的,整个环节下来非常地费时费力,所以在现代物流管理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有效实现现代物流管理目标,其中RFID是一项良好的信息技术。RFID称为射频识别技术,能够有效地通过无线射频方式取得通信和相关数据等,在RFID下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会更加的完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引入RFID技术是满足时代的需求的,可以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RFID;现代物流管理;应用;技术;对策 我国目前信息化物流管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会把很多功能部门合并为一个管理部门,不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尤其是现代物流企业的业务非常繁多,流程也比较复杂,但是在现代物流管理系统中采用RFID技术能够使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更加完善和便捷。在国外的RFID技术已经广泛地被应用,是一款较为安全稳定系统的平台,而在我国RFID技术才是起步阶段,很多企业只是尝试着使用RFID技术,没有深刻地去研究这门技术,这就需要不断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引入RFID技术,让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国际接轨。 一、RFID技术的概述 RFID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物流行业的工作效率,成为了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主要技术。RFID技术相较于条形码技术大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物流工作中应用RFID技术的读取距离比较大,使用的寿命也比较长,还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在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RFID技术中文称为无线射频身份识别技术,其特征是非接触式的识别技术,RFID在工作时只需要把标签放入到磁场中去,然后接受存储在芯片的信息,或者发送频率的信号,把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工作,最后是进行数据的处理。PFID主要由六方面结合,其中包括物理标记语言、EPC标签、阅读器、对象名解析服务、EPC编码标准、神经网络软件。RFID在现代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RFID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应用中存在的优势和作用 RFID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存在很多方面的优势,包括读取数据比较方便,改变了传统条形码复杂的工作程序;RFID技术更加适用于大批量移动物品识别的工作,并且RFID技术的读取工作效率非常高,读取的数据也十分的准确,不存在误差,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并且被RFID标签反映的数据能够重复使用,也可以修改,一些重要的数据能够保存下来;RFID对于环境的要求也非常的低,RFID的体积相对于比较小,便于携带,并且数据的容量非常大,和其他技术的兼容性也非常良好,包括GP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1.RFID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物流管理工作成本。普遍情况下物流企业的存货、销售成本约占总成本的百分之三,但是在应用了RFID技术之后能够通过阅读器了解各个产品的信息,在传统条形码工作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RFID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这就间接减少了企业雇佣工作人员的成本支出。RFID技术还能够有效减少货物的存放与管理费用,通过自身的自动扫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成本,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读码错误的几率。 2.RFID技术能够有效保障存货的报告质量。RFID技术能够保证存货的报告质量,其中存货清单的准确性大大减少了人为的降低账面价值的情况产生,也能够有效减少存货错误的概率,在物流运行工作中只需要利用RFID技术对产品和货物实行跟踪状态,物流企业就能够明确商品的销售记录,从而减少人为性质的损失,全方面地掌握商品的实际存货数量。 3.RFID技术能够减少偷盗情况的发生。在物流企业运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企业被偷盗的现象发生,这成为了物流企业成本损失原因之一。经调查,物流企业因为偷盗情况而达到的损失约占据销售额的百分之二,但是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应用RFID技术能够有效阻止偷盗现象的发生,RFID技术能够有效对产品进行追踪和监督,并且能够准备地定位到产品的位置和空间大小,有着严格的监督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企业因为偷盗而发生的经济损失。 4.RFID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脱销情况的发生。在物流企业中如果经常发生脱销的情况会导致客户的流失,这就为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和机会,经调查,因为产品脱销而使得企业发生的损失占据了销售额的约百分之四。RFID技术不仅能够对货物进行追踪,还能有效记录存货的数量,随时了解每一个产品的销售状况,针对企业的供需状况提前做出预测,RFID技术能够全程地把商品的配送、运输、仓储到最后的销售实现全程的监控,促成物流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应用RFID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1.积极应对技术的更新。RFID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一样,是随时可能发生更新的状况,所以企业在物流管理中应用RFID技术一定要积极应对技术更新问题,要选择合适的业务,找到正确的切入点与应用模式,并且建立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软件基础架构与监测标准,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顺利应用该技术,企业要针对不同的状况做出相应适当的战略调整。 2.时刻加强RFID的应用测试。企业在应用RFID技术的过程中要时刻加强RFID的应用测试,这样使得RFID在物流管理系统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针对一些细节问题也要认真对待,包括企业如何在内部收集、应用数据,对应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如何应对和控制等。一套完整的RFID测试系统要能够实现RFID的前端数据采集、后台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测试系统,最后进行综合性质的评估,要在测试过程中提前发现可能会出现的影响因素与问题,做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3.加强RFID技术的安全性防范。在RFID技术的应用中也会出现安全隐患,因为RFID技术的应用完全是开放模式的,而且如果对标签进行加解密工作,需要耗用很多的处理器能力,这就增加了额外的支出成本,一些安全工具不能正确的应用到RFID标签中。针对RFID技术安全性问题可以使用一些安全设备来缓解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也可以把RFID读写器的读取标签设置为授权读取的模式,这样只有被授权的阅读器才能读取重要的额数据和信息。 四、结语 在现代物流管理系统中应用RFID技术能够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追求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出现故障的几率,因此,RFID技术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刘新乐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市场企业现代物流管理论文 一、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首先,企业管理人员物流观念落后。通过制约企业发展的物流方面研究,企业管理人员的物流观念落后,无法意识到物流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的重要性。企业对于生产过程里的物流管理较为忽略,对于做好物流管理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欠缺认知。管理人员将主要经济放在确保按时交货以及产品质量方面,针对物料的耗费、占用等形成的生产成本提高等现象,欠缺合理的规划与把控,对管理过于忽视。 其次,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因为人才、资金的束缚,并且大部分信息系统的成本较高,市场中欠缺符合中小企业初期的信息系统,大部分开发商并不认为物流信息系统市场的低端研发具有价值,所以基础信息以及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过于迟缓,及时是在当前的IT行业中,中小企业依旧无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再次,企业欠缺合作竞争理念。对于迅速多变的市场竞争而言,企业只通过自身的资源进行速度的调整,较难顺应市场的变化速度,企业还没有把有限资源集合在核心业务方面,加强自身的核心功能,没有把自身欠缺的核心业务通过合同的方式进行外包。 最后,企业欠缺物流管理人才。由于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意识到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专业物流人才的欠缺已经变成束缚中小企业物流迅速发展的障碍,并且,现代物流属于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所以,针对教育体系改革的需求也逐渐明显,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企业物流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创建公平信息平台创建企业物流信息平台,能够通过最短的时间集合到源自不同渠道的物流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展现企业信息相互间的资源互换,进而提升物流信息系统的运转效率,降低物流运转成本。创建灵活度较高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与反馈的平台,因为被市场环境所束缚,使得物流产品成本产生变化,市场信息的快速获取,可以直接有效的评估物流产品变现价值以及销售情况。通过市场行情进行选择,企业必须考量信息市场的完全性,获取完善的信息,要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创办公平信息平台。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销售情况以及价格变动趋势给予监督和评估,在最高效率上将市场风险降低[2]。 (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企业物流的综合专业管理人才,是影响目前物流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强化对物流管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不只是透过社会方式,还应当通过企业内部进行培养。通过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对物流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激励和支持员工多多参与到物流培训课程当中,将培养高级物流技术管理人才为目标。成为了物流人才管理优胜劣汰的竞争制度,培育公司物流技术的核心力量,构成具备创新实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提高公司物流人员总体物流技术能力水准。 (三)完善企业物流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制度,创建从整体上符合企业本身的物流绩效审核制度。创建企业物流行业的会计制度,将会计项目进行入账处理。 (四)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建设通过现代化物流高科技技术转变传统物流采取的管理方式,转变物流运行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束缚。创建物流信息共享知识,提升物流管理观念。结束语物流管理作为企业进行竞争的主要形式,也对企业的经营效益有所影响,企业只有准确的分析物流管理的现状,并加以改善,才可以让企业的物流管理逐渐符合当前的发展。 作者:张国卫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现代物流管理特点及创新 一、传统物流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 物流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以最低的物流成本满足客户要求的目的,对物流活动进行相应的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即物流管理是对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等物料在企业内外流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计划、实施、控制等活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占用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企业投资负担重,抵御风险能力弱。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物流设施、购买物流设备以及进行经常性的维护。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这对于中小企业或者资金短缺的企业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传统型物流管理模式还分散了企业的资金以及人力,使企业不得不减少在其他重要环节的投入,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第二,专业化程度低,成本较高。传统型的物流模式对物流资源利用率不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物流成本过高,产品价格上升,市场竞争能力下降。由于物流企业规模限制,无法在物流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导致管理者的管理不到位,物流专业化水平低。第三,缺乏统一的管理中心,难以控制管理。企业中常出现采购秩序混乱,运作环节失控,库存信息传递不及时,库存积压过多,资金周转速度慢等现象。企业缺乏统一的物流管理中心,各订单中心和结算中心之间缺乏很好的横向沟通,企业无法准确计算出产品的物流成本,对企业的效益无法进行准确评估。第四,信息传递滞后。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缺乏有效、快捷的信息传递系统,导致了管理人员缺乏可靠的判断依据,无法进行合理的采购,生产安排混乱。客户的信用管理不能及时准确的反映出来,无法对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的特点 (一)信息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是核心。信息化不仅仅体现在选择商品与电子支付方面,也充分地体现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为了向客户提供最佳的物流服务,物流系统必须拥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大型的物流企业通常设立信息处理中心,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有了信息处理中心,就可以做到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不是生产出来等客户购买。客户通过信息系统能够清楚地了解货物到达的准确时间及位置,使收货人及各仓储公司、运输公司及早做好准备,在商品几乎不停留的情况下,及时、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通过信息处理中心,还可以从零售商处得到销售反馈信息。良好的信息系统实现了物流信息表达的数字化、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信息搜索的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查询个性化等等,能节约货物流通中交接的停滞时间,改善了传统物流模式信息流通慢的缺点,提高了物流效率,与传统物流相比有着革命性的突破。 (二)网络化 物流网络化一方面表现为物流信息传送和储存的网络化,另一方面是指订货、生产、运输等等整个商务过程中物质流动得到网络化。企业的内部网、外部网以及因特网等共同组成了物流信息网。物流信息网是将企业与上下游厂商和客户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实现物流信息化及物流过程网络化的基础。 (三)多功能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现代物流不断向集约式发展,要求物流企业不仅仅提供仓储、运输等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以及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并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相关服务。现代物流不断向多功能化发展,不断追求全面、系统的综合效果,使得物流服务达到最优化。 (四)人性化 物流管理人性化是指为适应电子商务生产、流通及消费需求,现代物流根据顾客的需求,以及生产、流通、消费的特点,灵活地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需求由大批量转变为小批量、个性化以及快速化。企业的生产活动需要根据客户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而进行,在生产时间上也呈现出快速化。物流管理模式也不断向人性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使物流管理充满生机与活力。 (五)科技化 电子商务时代,现代物流需要实时地反映商品的状态信息,因此物流企业在其电子商务活动中需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通过可移动、便携式的数据终端或者GPS信号接收机采集商品数据,并将所得数据存储或者传输到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器中;使用GIS和GPS系统传递货物与运输工具的信息;运用射频技术和条码技术等采集货物信息等。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企业规模较小 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较小,只是在某些方面实现了电子信息化,企业利用网络及信息技术方面还不成熟,信息化资金与人力等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成立了近80万家物流公司,在数量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中小企业仍占绝大部分,有实力、成规模的大型物流企业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这些中小企业存在着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功能单一、增至服务薄弱、缺乏先进技术支撑等一系列不足。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物流管理人才短缺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障碍之一,是造成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管理主要需要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企业物流管理人才以及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复合型物流人才即通晓现代经济贸易、物流运作、运输、英语以及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物流人才,在现代物流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国内物流产业的各个领域内,普遍缺乏复合型物流人才,尤其缺乏第三方物流精英人才。物流行业中具有现代化物流所需要的专业性应用技术型物流人才也很缺乏。近年来大中专院校培养的各层次物流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要。行业的发展急需既懂实际操作又懂管理的多层次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加大物流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三)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技术装备以及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网络服务和信息系统不健全,许多物流企业尚未实现网上作业,仍然采用原始的信息传递与控制方法。信息流主要建立在书面基础上,无法为客户提供及时的物流信息,这不仅仅降低了物流服务水平,也抑制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影响到电子商务的推广与应用,成为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瓶颈。再加上我国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标准,有些企业采取欧美标准,有些则采用日本标准,给物流各环节的对接造成不便,影响了物流的作业效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随着包括物流业在内的服务贸易领域不断对外开放,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我国的物流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四)政府与企业缺乏对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视 当前,电子商务物流市场竞争机制与管理法规尚不健全,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尚无统一的法律法规。对社会性的电子商务物流缺乏有效的约束性,导致不正当竞争严重。物流的发展涉及基础设施、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融资等方面,这些方面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这些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缺乏足够的认识,并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被人为地按照部门、地区和行业进行划分,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有序的物流管理系统,造成了物流管理条块分割及重复建设等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的物流企业利益,在交通、工商税务等方面对外地物理企业设置障碍,阻碍了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物流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逐步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刚刚起步,各方面尚不完善。成熟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尚未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这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政府应当在政策与资金方面扶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政策与行业发展战略,加强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建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系统,推动电子物流业的蓬勃发展。还应当引导企业加大对电子商务物流业的投资力度,科学合理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立起我国物流的实体网络,为物流业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快物流组织结构的转变 我国的物流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具有决策圈子小、组织机构灵活以及信息路径段的优点。传统的物流活动是分散式的物流组织结构,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业务范围增大,物流网络复杂性不断增加,会带来物流目标冲突和物流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根据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的特点,物流职能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更适用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即在高层物流经理的领导之下,将企业所有的物流功能统一起来,实现采购、储运、配送以及物料管理运作一体化的组织单元,形成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整合物流资源和协调物流运作,提高企业的物流作业效率。 (三)完善电子商务物流活动的规划与控制体系 为实现物流管理的创新,必须坚持以“为客户服务”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将服务质量与顾客需求放在首位。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市场的灵活性与顾客导向性,对物流活动制定战略性的规划,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在物流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绩效目标对企业的内外部物流活动进行合理监控,适时调整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偏差,以达到让客户满意的目标。同时,完善物流活动的规划与控制体系,还可以随时更新物流成本及效率的信息,方便对物流成本进行合算,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四)重视电子商务与物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电子商务物流对企业物流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是保证客户服务质量、物流运作效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依靠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对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培训,使物流一线的员工和管理人员通过培训更新物流专业知识,并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数据处理以及国际物流管理等知识结合起来。物流企业还可以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与优秀人才,以此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也可以把对电子商务物流感兴趣的人才送到国外进行培训,加强与先进管理理念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物流技术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现代物流管理论文 1.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1.1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交际能力 在当前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现代物流行业成为了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系统,它强调功能的整合。作为现代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1.2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由于物流行业具有的一系列特点,要求物流行业的信息传递必须及时准确,计算机在物流行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现代物流主管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约占其工作总时间的30%,不仅如此,普通的物流管理和操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操作,例如office软件、网络通讯工具软件、数据库软件等。 1.3不同职位需要不同的具体能力 依据工作性质和所从事工作在物流系统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可将物流人才划分为管理决策人才、理论研究人才、理论应用人才和实际操作人才等。1.3.1管理决策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管理决策层在企业中负责的是制定宏观上的具有全面性和方向性的整体物流方案,他们是拥有一定决策权和承担相应责任的人群。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对本单位的整个物流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1.3.2理论研究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理论研究型人才主要是在各种院校和研究机构工作,从事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培养更多物流人才的人才。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部分物流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1.3.3理论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物流理论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中主要负责制定具体物流计划,进行物流作业流程控制和资源调度的工作。这一层次的物流人才既要面向实际操作,又要实际运用物流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因而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4实际操作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实际操作型物流人才,主要是进行物流工作中的现场作业和具体操作,这就需要掌握相关的、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例如包装、运输、仓储等方面的技能。 2.基于岗位专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1课程体系构建中应遵循的原则 2.1.1职业导向性原则培养人才的目的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使其能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能够符合未来职业的要求,坚持职业的导向性。2.1.2能力本位原则竞争的残酷性要求竞争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未来的物流行业必然也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行业,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必然更高。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标,体现能力本位原则。2.1.3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全面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实行素质教育。在实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下,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课程设置上应突出的特点 2.2.1适应性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学制,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亦或者职业院校,培养的都是较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包括公共基础课(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学科平台、专业平台、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应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2.2.2实用性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整合了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综合性、交叉性强的新兴行业,它包括了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多个领域,对于知识技能的要求更高更复杂。针对现代物流行业的这些特点,为物流行业培养人才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新兴交叉课程,从而使课程的设置更符合实际需要,增强课程的实用性。2.2.3可操作性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物流行业中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实践科目的学时。通过实践科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实际操作能力。2.2.4先进性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应当较多的利用当下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先进物流工具和手段的技能。 3.结语 基于对物流行业专业能力的认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突出专业特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时坚持“三个原则,四个要求”,必将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符合要求的人才。 作者:杜娟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小议现代物流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疾速开展,企业消费、物资流通、商品买卖、信息交流理念、方式和办法正在并将继续发作深入的革新。与此时应,作为企业降低消费本钱、进步中心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的有利资源,现代物流管理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并将成为21世纪中国黄金产业之一。 1、物流和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构成的,当初被称为PD(PhysicalDistribution),译成汉语的意义是“实物分配”或者“货物配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论述了实物分配的概念:“实物配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材料和效劳,以及在消费场所的活动过程中所发作的种种经济活动。”1963年,物流的概念被引入日本。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接触“物流”这个概念,此时的物流已被称为Logistics,而不是过去的PD的概念了。 现代物流管理是指企业规划、调理、控制实物(原资料、在制品、成产品、商品)在企业内外活动的过程。它使食物在包装、搬运、保管、库存、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活动的过程中,到达本钱最小化、效益最大化;企业经过管理活动,使消费者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取得所需求的货物。 2、物流管理组织与机构 将物流系统的目的和任务合成,构成各种子目的和子任务,这些目的和任务分别由相应的子部门担任完成和实行。这种物流部门内部各子部门之间与总部的关系,将物流系统分红以下的典型构造: 2.1参谋式构造 参谋式构造是一种整体功用比拟弱的过渡式组织构造。这种构造的物流部门在企业中只是作为参谋的角色,只担任整体物流规划、剖析、谐和和物流工程,对各部门的物流活动起指导作用。参谋式构造的缺陷是:物流效率低、资源糜费以及职权不明。 2.2直线式构造 直线式构造是指物流部门对一切物流活动具有管理权和指挥权的组织机构,是一种简单的组织机构。直线式构造的物流总经理,一方面管理下属部门日常业务运作,同时又统筹物流系统的剖析、设计和规划,此则对物流经理的业务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请求。 直线式组织构造的优点是:物流经理全权担任一切物流活动,效率高,职权明晰;缺陷是:总经理的决策风险较大。 2.3直线参谋式 直线参谋式是在单纯的直线式和参谋式的根底上合二为一。物流部对业务部和参谋部实行直接指导,具有指挥和命令权。参谋部的职责是对现存的物流系统停止剖析、规划和设计,并向上级提出改良意见。而对下层的业务部门没有管理和指挥权,只起到指导和监视作用。这种组织构造中的物流部门,在功用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消弭单纯直线式和参谋式存在的缺陷。 3、物流本钱管理 在物流过程中,为了提供有关的物流效劳,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些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为物流本钱,也称物流费用。 所谓物流本钱管理,就是经过本钱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本钱,物流本钱管理能够说是以本钱为手腕的管理办法。 3.1物流本钱管理的内容 物流本钱管理的内容包括物流本钱预测、物流本钱决策、物流本钱方案、物流本钱控制、物流本钱核算、物流本钱剖析和物流本钱检查等。 3.2物流本钱管理的办法 物流本钱管理有三种办法:物流本钱横向管理法、物流本钱纵向管理法和计算机管理系统。 3.2.1物流本钱横向管理法 物流本钱横向管理即对物流本钱停止预测和编制方案。物流本钱预测是在编制方案之行进行的。它是在对本年度物流本钱停止剖析,充沛发掘降低物流本钱的潜力的根底上,寻求降低物流本钱的有关技术经济措施,以保证物流本钱方案的先进性和牢靠性。物流本钱方案依照时间规范停止划分,有短期方案、中期方案和长期方案。 3.2.2物流本钱纵向管理法 物流本钱纵向管理即对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物流过程是一个发明时间性和空间性价值的经济活动过程。为使其能提供最佳的价值效果,就必需保证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和物流过程的疾速畅达。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对他停止优化,需求借助先进的管理办法和手腕。 3.2.3计算机管理系统 计算机管理系统将物流本钱的横向和纵向衔接起来,构成一个不时优化的物流循环。经过每次循环、计算和评价,使整个物流系统不时的优化,最终找出总本钱最低的计划。 4、物流管理的战略目的 物流管理在实质上要完成下列功用目的:快速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等等。 4.1快速响应 快速响应关系到一个厂商能否能及时满足客户的效劳需求的才能。信息技术进步了在最少的可能时间内完成物流作业和尽快的托付所需存货的才能。这样就能够减少传统上按预期的客户需求过渡地储藏存货的状况。快速反响的才能把作业的重点从基本预测和对存货的储藏的预期,转移到以从装运的方式对客户需求作出反响方面来。 4.2最小变异 变异是指毁坏系统表现的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它能够产生于任何一个范畴的物流作业,诸如客户收到订货的希冀时间被延迟、制造中发作意想不到的损坏、货物抵达客户所在地时发作损坏。物流系统在某种水平上能够把变异降到对低限度,进步物流消费率。 4.3最低库存 最低库存的目的触及资产担负和相关的周转速度。在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中,由于存货所占用的资金是企业物流作业的最大经济担负。在保证供给的前提下进步周转率,意味着存货占用的资金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诠释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管理的前景 摘要:伴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许多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如公路、航空、海运等运输企业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积极发展物流,取得快速发展,与铁路运输竞争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对我国铁路货运业发展现代物流进行论证和对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铁路依托主业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物流业的自身特点和行业发展现状,提出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铁路现代物流对策 一、我国铁路运输现状 (一)市场占有率下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和航空交通运输发展迅速,铁路货运业的市场份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铁路货运市场份额逐步下降如表1.1所示,主要表现为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全社会货运量(周转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而更严重的是,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来看,铁路所承运的大部分物质为大宗的农副产品和各类矿石等原材料,附加值不高,运价低,而电子电器设备等高运价货物通常由公路进行长短途运输,铁路在此类高端市场上优势不大,市场份额较小,从而造成铁路一方面运能紧张,另一方面却货运收入不高的现象。 铁路运输管理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下。在这种体制下,铁路货运管理部门形成了一种依靠上级指令开展生产和作业的管理思想和等货上门的营销机制。营销机制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货运手续繁琐复杂,无法适应“简便快捷”的需要,价格体制不灵活,无法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这些思维观念和管理方式,已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二)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劣势分 1.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分析: (1)信息网优势 铁路拥有通信线路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并且实现了运输管理系统和调度指挥系统的结合,在保证系统安全独立运行的前提下,实现了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扩大了运输服务功能,促进了铁路运输组织、指挥和调度的信息化建设,为运输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2)基础优势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的,具有运能大、成本低、全天候,以及安全、节能、污染少等优势,尤其是已经拥有一定覆盖面的路网、充足的货场仓库、众多与企业相连的专用线,以及相当规模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另外,铁路拥有遍布全国的车站,这些站点构成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铁路货运具有完备的物资管理机构和系统 具备一定的物流服务管理基础,具有货运和延伸服务的机构和管理经验,对于开展现代物流服务具备一定的物质和组织基础。经过多年发展,铁路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作业方法,积累了许多如“一票到底”“、点对点运输”“、门到门服务”的管理经验。 (4)有广泛的客户群体 铁路因其网络运输能力强、运输成本较低,特别是在长距离、大宗物资运输方面技术经济优势明显,使得铁路货运拥有一批固定的客户群体,与国内外众多的厂矿和企业保持长期协作关系,为铁路运输进一步向现代物流业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2.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劣势分析 (1)组织管理机制与现代物流不相适应 铁路货运、行包、装卸、运代等环节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突出表现在:组织机构多,管理层次多,路局、站段各部门实体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散的多元格局不适合物流业的开展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 (2)物流设施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铁路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没有建立一套完善和实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难辞其咎,这一问题导致各个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所拥有的储运设施设备,同样也由于标准不配套,很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铁路物流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也必然会影响物流企业的利润增长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铁路运输企业的信誉度较差 长期以来,由于铁路的垄断地位,导致市场竞争意识淡薄,不能主动了解、研究市场需求。同时由于铁路运输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差,服务水平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严重影响了铁路的形象和信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铁路的运输市场份额下降。 (4)缺少物流展业人才 铁路传统运输方式的技术含量相对单一,铁路运输企业现有人才对流通加工服务、紧急配送、夜间配送及假日配送、咨询等现代物流提供的服务了解甚少,难以带动物流的发展。铁路业的服务品质与物流业的服务品质有较大距离;物流意识的薄弱和物流人才的匮乏是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限制因素。 二、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一)加快铁路运输业改革 明确实行政企分开,确立铁路运输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符合运输生产规律的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具体来讲改革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首先,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即主、辅分离,精干运输主业资产,剥离辅助行业资产。其次,政企分开,划分责任,把具有国有资产所有权或监管权的政府管理职能与具有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企业行为区分开来。 (二)制定我国铁路物流标准化体系 制定并建立一套完善的铁路物流标准化体系,是保证铁路物流系统各个环节之间协调发展,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前提。首先,必须根据物流行业标准,对铁路物流业所涉及的各类物流术语、名词进行统一的规定。其次,对与物流服务配套的一些基础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内容进行制定。从而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物流作业效率。 (三)积极拓展铁路传统物流增值业务 增值业务是铁路传统运输延伸出来的服务,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目前铁路货运营业站绝大多数的货场都有不同类型的仓库,主要用于货物承运后至装车前的保管、货物到达卸车后至交付前的暂存及零担货物的中转保管,如果将仓储保管的范围扩大,真正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无疑将推动货运营业站作为物流结点功能的建立。其次,在配送服务方面,可以开展集货、分拣包装、配套装配、条码生成、贴标签、自动补货等服务。 (四)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现代企业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现代物流人才短缺的情况普遍存在,尤其铁路物资部门更应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可以采取内外部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五)加快货运技术创新,提升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加快货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形成监测管理和决策一体化、覆盖全路的货运安全综合检测监控网络;加快货运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信息质量考核和信息综合应用;加快建设铁路保价与货运事故处理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货运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安全技术攻关,组织货运、装卸新技术、交流展示货运、装卸科技和管理创新成果,促进货物运输技术创新。 三、小结 总之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铁路货运作为我国最大的运输企业,是众多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物流环节,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相信铁路货运业将一如既往,积极探索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构筑货畅其流、方便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现代物流环境,建设和完善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网络做出新的贡献。
机械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机械管理问题及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也在快速的发展中,尤其是建筑行业。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工程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行业离不开机械设备,科学技术带动了机械设备的不断进步,借助各种的设备来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进行提高,使其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有效的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水平与机械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积极的提出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崛起,所使用的机械化设备更加的复杂,在对机械化设备进行使用时,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使得机械设备难以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因此,需要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行,正常的发挥其功能,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要求,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对施工单位、投资单位等多方的参与者都有重要的影响。对目前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机械化设备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强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筑工程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思考 1.1缺乏专业化管理人员,施工单位对机械化设备管理意识淡薄 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周期长、参与的人员众多、设备使用和调动率高等,并且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缺乏充分的重视,为了节约成本,施工单位往往通过裁员或者压缩人员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工作,使得施工单位缺乏专业化的机械设备管理人才。目前,建筑工程单位的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并且缺乏专人来进行管理工作,兼职人员对管理工作缺乏经验,使得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异常的混乱,毫无头绪;现有的管理人员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使得管理工作难以正常的进行下去;建筑施工单位缺乏有效的机械化设备管理机制和管理人员,使得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一片空白,无人对设备的采购、使用、调转、维修等工作进行管理,造成了工作的混乱;企业单位对自身的机械化设备数量模糊,并且缺乏专人来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1.2缺乏符合自身长期发展的机械化设备管理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紧紧跟随时展的脚步。因此,在进行施工时,会将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融入进去,对现有的机械化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替,采用最前沿的技术和最新的设备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国家的发展。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和企业的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制定出对策,对落后的设备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其对建筑工程带来不利的影响[1]。在进行施工时,需要根据施工的要求来选择机械化设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和资源。 1.3机械设备一般的使用与机械的维护保养内容严重脱节 建筑施工单位大多实行一人一机的机械化设备管理制度,主要的目的是确保机械化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且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但是,在进行具体的实施时,一般使用固定的机械化设备管理机制,有效的将人员和机械设备进行结合,大大提高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机械化设备在进行维修和保养时,都是依靠专业的维修厂来进行,但是,由于设备的过度使用,使得机械化设备无法及时的进行维修和保养,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由于没有安排专业的机械管理人员来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无法对机械化设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使得设备过早的报废。 1.4机械化设备所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频率逐渐增高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建筑行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逐渐凸显出来,并且近些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逐渐增多,主要的原因是人员疏忽所导致的。操作机械化设备的人员没有获取相应的资格证,并且缺乏专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不能按照规定的行为准则进行工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展。此外,施工单位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缺乏重视,也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2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机械化设备管理的策略 2.1编制工程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方案 在进行项目施工之前,需要制定好施工方案,各部门准备就绪才能进行工作。施工方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机械设备的布置和调配。施工方案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施工平面图、施工设备使用计划表等。机械化设备的使用安排需要由多个部门进行讨论之后才能确定,这样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对设备进行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2建立机械操作岗位责任制 施工单位成立专业的机械化设备管理部门,建立完整的机械操作岗位责任制,确保机械化设备的正常使用、维修和保养。机械化设备管理部门需要和施工单位的各个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且对人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从而实现规范化的管理。 2.3完善机械设备使用档案 建筑工程由于工程量浩大、施工周期长、使用的机械化设备种类及数量较多,为了确保能够对机械化设备进行清晰的管理,需要对每台机械化设备建立专属的档案,不同的设备具有对应的说明,便于查找和使用[2]。机械化设备的档案包含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保养等各种信息;当机械化设备发生故障后,可以根据档案来进行分析和调查;机械化设备的档案对每台设备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为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落实安全制度 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准们的管理机构,推动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施工单位应该将安全制度落实到各个环节。机械化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不仅仅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3];使用完设备之后,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保养。 2.5明确奖罚制度 施工单位应该将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管理情况和施工人员的薪酬联系起来,按照规定来进行工作,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无不良操作和设备损坏的人员,施工单位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表彰;对不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操作和长期无法操作的人员,施工单位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和批评;多次进行处罚并且教育无果的人员应该进行辞退。 2.6培训高素质机械人才 任何一个单位都离不开人员因素,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所以,施工单位应该积极的开展培养,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机械化设备的管理人员也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企业单位应该定期的举办知识讲座,让施工人员互相学习和互相讨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的进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单位的发展离不开施工管理工作,而施工管理工作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对施工机械化设备的管理,企业单位需要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重视。机械化设备的管理水平与设备的使用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对施工的安全、质量等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需要积极的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对我国现有的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的空白进行填补,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作者:马忠峰 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机械管理论文: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措施 摘要:交通工程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得益于交通建设的科学化、跨越式发展。目下,传统的建设生产方式正在被机械自动化悄然取代,要做到工程施工又快又好的完成,需要高水平的机械设备管理。因而,如何科学的管理与养护机械设备,促进交通工程顺利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交通工程;机械;管理;维护 引言 当前社会,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压力随之增加,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明显加大了城乡基础设施投资的数目,这极大地推动了公路与桥梁的工程建设。在交通工程中扩大机械使用的覆盖范围,不仅能降低施工成本,保证工程进度,还可以提高其施工效率。机械设备管理的水平与工程施工有密切的联系,在交通工程建设中要做好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十分重要。在使用机械设备时,相关的管理部门和现场机械操作人员要注重机械设备的操作管理及维护、保护好施工机械设备,以此来降低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在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保证管理工程建设的质量。 1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中的问题 1.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大多极其重视施工质量和施工周期等,而对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建设有所忽视,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出现缺少相关账目与技术资料档案,导致管理工作大多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机械设备经常性地处于随意使用,无人看管的散漫状态,严重时会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除此之外,由于施工单位的分散性与长时性的特征,而工程企业中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人员构成结构畸形,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在工作中工作者常常出现懈怠的工作态度,最终导致机械设备管理的紊乱无序,严重影响工程进程。 1.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交通工程施工单位不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让非专业人员管理机械设备,虽然有一些具备专业知识,但是也不能够做到专职管理,造成了机械设备管理混乱。而且很多施工单位只看重眼前经济效益,没有考虑长期的效益,忽视对机械施工设备管理与维护人员的专业教育工作,导致机械设备得不到良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导致机械设备难以发挥自身的价值。 1.3档案资料不全 由于机械设备管理体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施工企业不能真正履行各项设备管理的规定,这就造成了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护难以正常进行,施工企业不能正确认识统计、核算成本,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再加上施工企业管理者的突袭检查,管理中出现管理漏洞,间接造成经济核算不属实,统计资料不准确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统计资料无法清晰地反映机械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企业成本消耗情况。 2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措施 2.1健全机械管理体系 完善的机械管理体系对实现交通工程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非常重要。为了充分调动施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仅要保证管理机构的高效性,还要保证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例如,当公路工程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要根据中标文件进行合理组织和规划,确定机械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有计划地置办工程机械设备,避免低质量设备造成的经济损耗。此外,在交通工程施工进行过程中,还可以实行机长负责置制,把设备操作人员的报酬和设备的各项指标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规范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方法。在交通工程施工中也要加强现场监督,可以实施奖惩制度,惩罚因为操作不当导致机械设备发生故障,造成经济损失的人员,奖励机械设备维护技术好的操作人员。 2.2加强人员管理 机械设备性能的发挥、使用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操作人员在上岗前的专业培训和培训后的职业技能鉴定是两项必需且必要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培训与鉴定一定要细化至每一个操作点,实打实的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操作人员的相互交接也要严格管理,两班人员之间要对机械设备的相关情况进行说明,防止机械操控不当。此外,在交通工程施工企业中组建一支专门维修机械设备的队伍,让维修队伍对机械设备定期维修保养。在保养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维修队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处理,同时要及时更新需要更行机械部件,使机械设备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当工程项目结束,维修队伍要对施工中使用过的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故障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差,修理难度大时,维修队伍要及时把机械设备交给专业的维修部门进行保养,或者直接送进修理厂进行维修。再有,安全教育要贯穿始终。施工企业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使每一个在岗人员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事故的危害性,必要时,要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合格后上岗、持证上岗要做到制度化,使每一个人意识到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提高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技术水平、更是为了人员自保,安全生产。 2.3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设备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机械设备更好地进行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档案应该包括交接班记录、修理保养的记录、修理计划等项目,并且档案资料应该是一个机械设备一个档案管理,在机械设备调动时,档案也随即调动,设备调回,档案也跟随设备一起调回。机械设备要总结机械设备在使用、修理、管理、保养、配件等各方面的经验,并且准确记录每一次维修,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这样在将来的机械设备维护工作中,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才能通过档案快速地对症下药,从而更好地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 2.4优化配置 公路建设在施工方案的确定阶段就要进行优化选择,依据工程的规模、工期来决定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等等。尤其是在拌和机、摊铺机和运输车辆等关键设备的选择上,要根据方案灵活优化的选择,既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又要避免浪费,降低施工成本。整套机械设备的组合要遵循以主要设备为基准,其它设备辅助主要设备将效率发挥到最大化的原则。当一些综合性的机械设备可以完成关键环节时,就要相应的减少配套环节,实现施工设备的并列最大化。 2.5加强科学维护 机械设备如果能注重日常的检查可以避免大多数故障的发生。因此,设备的预防检查要配备专门的人员,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把设备与人进行配对关联,设立日常检查日志,把巡检情况和设备的日运行、月运行,甚至是年运行情况进行比对,使设备的性能和对其的预判控制在一个可操作范围内。还要定期对机械设备经行一次全面的保养,日常的保养工作只是使设备进行正常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零件损耗,日常检修中可能会忽视这些安全隐患。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及维修的费用要严格控制,不能私自挪作他用,使得在设备的更新等情况时,没有足够的资金,造成工程延误。 结束语 交通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工程施工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对工程施工的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施工单位对机械设备的管理要更严格,重视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工作,让机械设备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同样也是提升施工单位施工水平和施工质量水平。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机械设备管理方法,尽最大的努力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及时保养,合理使用,提高交通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提供帮助。 作者:钟智伟 单位:四川路桥矿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机械管理论文:机械管理水利水电论文 一、机械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建设也拉开了帷幕。而在原有的水利水电机械管理模式下,大多水利水电机械设备一直以高负荷的工作方式运行,从而导致这些设备一直处于较高的使用率。传统机械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是水利水电施工机械设备过早损坏或淘汰,同时,施工方的机械管理员工没有清楚认识到正确机械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机械管理的常识,即便有的机械管理员工能够意识到做好机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通常只是采用一些简单的保养手段或者是日常维修手段。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修手段较为落后。在施工过程中,一旦机械运转出现问题,相应部门维修工作难以到位,很容易影响整个工期的进度,甚至因为机械故障导致工程的停工。就目前来看,水利水电施工单位的机械管理制度差强人意,加之施工人员调动频繁,就初衷而言是为了促进工期提前化,只顾设备的全力使用,但是根本上对施工机械的危害是较大的。 二、水利水电机械管理存在的不足 1.制度上的缺陷现今,水利水电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工程机械普遍都是旧式设备,再加上缺乏科学合理机械管理规章制度,这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例如挖掘机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挖斗会产生巨大的挖掘力,导致其主臂钢结构会产生巨大的横向纵向拉伸,因此主臂钢结构质量的好坏最为关键,而做好对其的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对施工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其本身的特性,要求机械调动性较强,相应的就会导致机械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而且很多施工单位在管理班子的建设上存在弊端,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有些单位购入设备后都没有记录在帐,这是现今一些企业内部资产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出台机械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如何尽快制定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如何进一步做好机械的日常使用与保养等问题做出严格规定,尽快实现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完善。 2.机械操作人员个人素质普遍不高在水利水电机械的施工过程中,机械操作的员工个人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具体体现在业务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操作员工专门设立的上岗要求形同虚设,很多操作员工无证上岗,个人技术不强,对整个机械系统设备没有充分的了解,导致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也是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有些操作员工对操作安全规定规程不了解,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没有专门的应对措施,这极有可能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还有部分操作员工工作态度不端正,在工作过程中玩手机、抽烟等等,这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3.机械设备使用不当很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使用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想:重使用轻保养。这些企业通常为了赶施工进度,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长时间运转状态,致使机械设备过早陈旧、破损。而企业负责人或者是机械管理人员只在乎眼前利益,忽视了设备使用的长久利益,机械设备在高负荷运转下,殊不知这样带来更多的维修费用,相应的也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的延缓。 4.维修工作不到位就目前看来,很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没有专门的设备运行、维护手段,通常只是机械设备出问题以后再去维修,而对设备的预防和保养成了一句空话。在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的老化以及故障不能早发现、早处理,都是设备出现问题以后才着手处理,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另外因为核算工作的各种漏洞,有些维修员在对器械进行修理时,贪图小利益,对一些可以再利用的部件放之不管,造成更大的浪费。 三、针对不足,提出建议 1.优化及完善施工机械管理制度水利水电施工机械的管理前提就是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如机械管理人员日常工作制度、机械保养与维护、机械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等工作制度,这些制度应该涵盖整个工程,涉及工程进展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个人、每个机械设备。管理层可以把管理制度的落实与员工的绩效相挂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器械管理和养护机构,以领导负责制,统一进行管理,划分好个人和群体的职责和任务,尽量使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都能发挥到最大,这样才能保障机械的高效率和施工的高水平,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重视操作人员的培训、奖惩工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作,需要操作人员的正确管理和维护,机械设备使用程度的高低和操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及对机械设备的掌握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说,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应当在操作人员的选择上下一番功夫。可以在人才招聘时就进行严格的审核,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具备相应的上岗资格证。另外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这些操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在有效提高操作人员个人素质的同时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企业可以在制度上加上一些奖惩方案,比如对那些能够及时发现机械设备隐患的行为进行奖励,对那些玩忽职守,不认真工作的行为进行警告或惩罚,这是督促操作人员正确、积极地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的一个良好手段。 3.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百年大计、安全第一”,为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工作,企业需要不断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体现安全施工,人人有责的思想,使各个部门的责任人和施工人员各负其责,共同保持安全施工的状态。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在设备配置上,好的机械设备能有效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企业而言,完善的设备配置意味着投资力度的加大,所以企业在引进机械设备时,务必要保证所引进的设备的确是工程所需要的,更为重要是在质量方面要严格把关,加强机械施工中员工的安全性。 4.做好设备管理工作机械设备的维护、检修管理工作是做好水利水电施工的基础,要想做好维修管理工作,操作人员必须要清楚机械设备的运转周期、年限、设备状况,制定科学的机械设备运行、保养、检修计划,在机械正常磨损阶段要精心维护和保养,延长机械使用的最佳使用状态。最后准确把握机械的磨损规律,进行预防性的计划维修,到需要大修时,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修理,全面恢复机械的出厂功能。 5.机械设备的维修手段要想做好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第一,不同的机械设备要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施工机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位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像现代型大型水利水电的建设施工,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为要想做好其维修工作并非一件易事。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对于一些技术先进的进口设备而言,一旦发生故障,往往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将其修好,我们应该以状态监测的维修模式为主;对于一些小型的、结构相对简单的机械,由于其即便发生故障,往往也不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可以采用事后维修模式;对那些诸如水泥混凝土加工的设备而言,由于其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对施工产生严重影响,应当采用计划预防修理为主、状态修理为辅的维修模式。第二,做好维护与修理的有机结合对施工机械要进行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随时掌握机械的状态,了解故障隐患,从而为采取相应的修理措施奠定基础,尤其是对新进的机械或者是经过大修的机械,在正式使用以前或磨合期结束后,都要特别注意。第三,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在维修体制上,各施工企业可以遵循灵活机动的原则,在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的基础上及时处理现场的机械故障,根据机械的使用情况和实际运行状态,制订维修计划从而调度、安排好施工现场的机械,使机械维修对工程的影响降至最低。 四、结论 总之,对设备所投入的技术和资金是水利水电工程的硬性标准,而管理水平则是其软性标准,水利水电施工机械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机械设备能够更好发挥其应有效用,以便在施工过程更加的平稳顺利,就如同领头羊一样,失去管理的水利水电工程是无法完成的。较其他工种分析比较而言,机械设备维修专业由于受到施工条件、施工强度的限制影响,维护员工在机械设备的日常运转和管理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疏忽,加上机械运作强度大,一旦员工的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水利水电施工机械运作的故障就不可避免,所以水利水电施工机械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领导重视管理工作,并督促员工做好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作,才能确保项目快速高质量的完成。 作者:李青安单位:大唐观音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机械管理论文:水利机械管理下的水利施工论文 一、分析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的重要性 1.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机械设备对于实施工程施工和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水利工程介于我国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特点主要是进行地面上的开挖以及山石的开采,对于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方式都有直接的影响。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是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和工程概况进行的,只有对工程施工机械进行有效地管理,才能避免工程施工的施工停滞,并有效的杜绝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其他情况。结合利用有效地施工工序进行的施工机械的选择,是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的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方案组织和计划,以及实际的建筑施工技术等进行各种因素的多方案比较,才选配的机械施工机械。一旦施工中的机械发生损毁、丢失等情况时,工程的建设质量将无法保证,甚至利用其它的施工机械进行代替,也不能有效地稳定工程施工的质量,直接导致施工单位经济效益下降。因此实施水利机械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能够针对机械的重要性和施工要求的原则,以及制定的方案进行全面的配合,提升机械的实际施工效率,因此整个的水利工程在水利机械的有效管理下才能被进一步的保证其施工建设质量。 2.有效地杜绝因为施工机械而导致的工程建设问题水利机械能够针对性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并能够按照规定的合同要求进行及时的施工配合,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进行工程的施工建设技术改进和施工方案的优化。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总体质量还不够完善,就更加的需要将水利机械进行有效地管理,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水利工程的施工机械装备较为落后,管理制度不够科学也不够完善,工程经常因为机械故障而进行停滞,因此只有重视机械的管理才能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并保证工期。水利机械的管理不光是为了配合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更重要的是提升水利机械的实际使用价值,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全面的围绕工程建设的施工要求。并制定相对应的水利机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政策,将机械的管理落实到实际的工程施工建设中,并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从而给整个的工程施工建设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 1.制定针对性的机械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进行对施工机械的管理制度,能够给工程的施工提供更多有效地施工步骤和施工计划,因此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才能够在规范有效的工程施工中才能按照计划的规定实施机械的停放、维修、开展施工的全面配合。所以针对性的制定关于机械管理体制的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机械的合理配合工程建设的需要,将施工中的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引进、机械作业面以及管理线路等,都能够实现相对应的结合,从而有效地保证工地现场的其他基本施工材料的有效配合,提升工程施工建设的规范性。例如:责任分包制度,将使用生产中的机械以特定的管理模式,承包给专门负责的机械管理企业制定针对性的机械管理制度以及规章制度能够进行施工工序的规范,从而及时的进行安全施工管理的落实,也是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机械管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中,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而在施工中能够对机械做到合理使用科学使用。建立的机械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能胡军赣州市水利水电建筑装饰总公司江西赣州341000够将整个工地施工中的环节进行细致的分配,有效地能够提升机械的完好率,并提高机械施工的水平,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能够全面的达到工程建设施工中对安全管理的要求。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才能实现对施工质量的重视,并有效的提高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效率。 2.针对性的选择施工机械因为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会利用到各个施工机械的分工和细化,才能针对性的将工程的施工技术改进,从而充实施工方法,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这也是实施工程施工机械管理的基本目的。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才能进行科学有效地操作。例如:施工推土机以及挖掘机的选择,能够将人机进行固定,机械设备的选用,要具有针对性,从机械设备的选型、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等方面进行考虑。针对性的选择施工机械能够在后期的机械管理中将机械进行有效地分配,进而做到对工程施工质量的全面保障,因此针对性的选择机械要因地制宜的开展对于机械的选择。按照施工机械的性质、施工特点和施工技术要求,进行对施工机械的选择,才能依据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要求、实际的可利用性、使用的安全性、操作方便性、维修的简易性进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选择。 3.加大对机械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随着当前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个机械生产制造厂都进行了自身产品而对科技优化和性能改良,甚至更加有效地是进行了智能化的电脑操控,因此实施对机械的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为了进一步的有效管理机械,延续机械的使用寿命,在施工中能够进行正确的操作,在施工后能够进行科学有效地养护,因此整个的机械管理才能具有实际的意义。专业的管理人员能够遵守机械自动化的程度,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机械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实施对机械管理的专门性研究。对机械的购置、安装维修、更新改进等方面才能进行有效地综合性管理,因此机械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才能被及时、有效地改进并提升。 4.及时的进行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机械的使用价值主要是靠使用寿命体现出来,在给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各个工序的机械都发挥自身的能力,因此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械磨损,例如:零件的变形、断裂、蚀损等。在使用的工程机械设备中开展管理制度,才是维护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机械设备要定时的进行保养、维修才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根据施工中对机械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程度,以及开展实际生产中的利用方式,采取不同的养护方式,及时的涂抹润滑油或者及时的进行清理,针对性的配合工程的施工建设。根据工程施工中机械的使用情况开展养护,并制定对机械设备的养护计划,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而且要针对不同的工程施工方式开展机械设备的有效养护,采取不同的维修方法和手段。对于较老化的设备要进行安全隐患的消除,以修理为主。对于新进的机械设备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并加强对新设备的及时维修,从而保证每台机械设备能够具有前面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实施对于水利机械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能够提升工程施工的建设质量,并有效合理的控制施工期。并对施工中对机械管理的方式进行全面的改进,从而提升工程施工中水利机械的实际利用能力和价值,保证在更多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及时的对工程的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养护,从而提升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 作者:胡军单位:赣州市水利水电建筑装饰总公司 机械管理论文:公路工程机械管理分析论文 安全管理是公路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重要工作,而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搞好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使机械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保证公路建设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公路建、管、养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机械的种类、数量在不断增加,设备安全管理力度也应相应地增大,特别是工程施工中,机械伤人事故时有发生,机械事故也屡见不鲜。导致机械设备事故和机械设备伤人事故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人、物和环境这三大因素。 安全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它包括设备操作手以及生产组织、指挥管理等人员。据统计,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发生的机械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占事故的80%以上,因此操作人员是关键。然而,有些操作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缺乏设备相关专业知识,对操作方式不甚了解,对安全操作规程不熟悉,盲目进行操作或者经验不足,或者抱着侥幸心理违章作业;缺乏应付异常情况的能力,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后果完全无知等因素;另外操作人员纪律松懈责任心不强,检查员不细致等,都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其次,设备的技术状况以及安全装置、设施、使用的配件、材料质量等,也会对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一些大厂生产的品牌设备基本上都符合安全设计要求,但有的单位自制的简易设备。由于受到主观认识、技术水平、经济能力所限,很容易存在安全隐患;一些设备配件质量不合格也容易存在安全隐患,1台设备由许多零配件组成,在众多的零部件中.难免有个别质量不合格的零部件装配到设备上去,如l根质量不合格的刹车线、制动皮都会导致一场重大事故,1个有缺陷的气门弹簧会在发动机运转中突然断裂,使气门落人气缸,就会引起重大设备事故;同时机械使用的材料不合格也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再次,由于公路施工机械都是在高温严寒、软地基坡道等野外环境施工,阴雨天气里,场地泥泞,晴朗的天气里,也是到处充斥灰尘与施工产生的粉尘。作业场地机器布局互相影响操作,机器之间、机器与固定建筑物之间不能保持安全距离。有时作业场地过于狭小,地面不够平整,有坑凹、油垢水污,废屑等;室外作业场地缺少必要的防雨雪遮盖;有障碍物或悬挂突出物,以及机械可移动的范围内缺少防护醒目标志。夜间作业照明度不够,隧道施工过程通风、温度、湿度均超出机械设备本身的工作环境要求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恶劣。因此,要加强重点防范。 第一,正确选择机型,合理调配。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因此,在安排施工生产任务时,就要使工程项目与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相适应。切勿大机小用,还要防止“精机粗作”,“小马拉大车”等不合理使用现象的发生。根据工程施工任务的环境与作业量的大小在现有的公司机械设备中合理的选择符合当前需要的设备。对于各项目部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各个施工项目的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公司物资设备科建成了物资设备网站,加强各个设备物资部门的信息交流,使各个施工项目与设备材料管理站及时掌握机械设备各方面的信息,协调好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修养护,合理调配机械设备。 第二,正确使用,及时保养,“用养修”相结合。机械危险是指由于机械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构件、零件、工具、工件或飞溅的固体和流体物质等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作用,可能产生伤害的各种物理因素以及与机械设备有关的滑绊、倾倒和跌落危险。为此,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与指挥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该设备。在机械保养工作方面,施工单位应严格要求机械操作人员按标准、规范要求做好设备每天开机前、作业中和停机后的“一日三查”的例行保养工作,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予以排除,这样既确保了设备在完好状态下安全运行,又有效地控制了设备的维护成本。针对设备运转周期,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控制设备一、二级维护,落实专业机修人员到施工现场按工艺流程规范维护,施工单位应要求现场机械操作人员做好配合、督促、监督,并由专业检验人员验收质量,保证设备现场维护质量。从以上两方面的保证,有效避免了设备故障的出现,减少了因机械设备而出现的怠工,没有了工作任务的拖延积压,从而也就避免了机械设备的超负荷长时间运转与带病作业。超级秘书网 第三,积极做好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组织工作。各单位应建立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做好用机械项目大小组织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在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组织计划,组织机械到位,并深入了解机械技术状态,撤换低劣机械事故隐患机械,培养安全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安全专业技术和机械安全操作知识,提高自身技术,掌握各种数据,在机械安全操作提高水平。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加强对安全生产法规学习,提高安全意识为公路工程机械安全顺利施工做好准备。第四,建立健全安全领导小组,使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有章程。作为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应结合工作实际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学习制度,及时贯彻落实、掌握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当前安全形势,吸取外省、市、县有关单位事故教育总结经验,堵塞漏洞,学习本系统本部门安全管理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坚持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及时研究部署总结工作和交流经验,并深入开展“反三违月”“安全生产活动月”活动;同时建立健全检查制度,机械设备安检小组应对所管辖单位有关贯彻、执行上级安全工作指示,计划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全面或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存在的问题整改意见反馈给受检单位;凡发生事故,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要求及时上报;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奖罚制度,全员风险抵押金对事故当事人及主管领导进行追究责任,并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以提高警觉性,对公路工程机械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综上所述,安全问题是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事业发展的大问题,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要素的优化配置,需要各级领导部门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发挥自己的职能,把安全问题提上主管领导的议事日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抓好本职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确保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顺利实施。 机械管理论文:公路工程中机械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对施工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备的高效管理是决定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公路施工中要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以更好地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根据这几年的施工管理,笔者我对如何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合理组织机械配套等技术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分析,以便与公路建设的同行们交流。 关键词:公路工程;机械管理;配套选择 引言 公路建设采用机械化施工,是为了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最大化发挥机械效率也是施工的关键。根据这几年的公路施工,笔者觉得施工机械的管理主要从如何选择施工机械和施工机械的管理措施两个方面加强。 一、施工机械的选择方法 通过多年的施工经验,笔者觉得施工机械的机型、规格、数量、组合等方面应采用如下不同的方法选配施工机械。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作业内容选择施工机械,以路基工程施工为例,路基工程作业内容包括土石方挖掘、铲运、填筑、压实、修整及挖沟等基本内容,以及伐树除根、松土、爆破、表层清理和处置等辅助作业,每种作业选择的机械设备不同。例如:清基(树丛、草皮、淤泥、黑土、岩基、废墟、冰雪等清除)使用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挖掘机等机械。填方路基施工主要用:推土机、铲运机、羊足碾、压路机、夯板、碾压机、洒水车、运输车辆等。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工程量选择施工机械,在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期限内,按照施工计划中的月作业强度和日作业量选择施工机械。 根据运输距离和道路情况选择施工机械,例如:在沥青路面施工中,为保证沥青混合料摊铺工序所需温度(≥110℃)和压实工序所需温度(≥90℃),自卸车运输沥青混合料的距离不宜超过30km。 根据土质选择施工机械,在路基工程施工中,土壤是施工机械作业的主要对象,其性质和状态直接关系到施工机械的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和成本,因此土质是选择施工机械的重要根据之一。根据土壤性质和状态,可供选择的土方施工机械有推土机、装载机、平地机、挖掘机等,压实机械有光面压路机、轮胎压路机、振动压路机等。 根据气象条件选择施工机械,雨水会迅速改变土壤状态,特别是粘土。因此,选择施工机械时要充分考虑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气象情况。例如,久晴不下雨,土质干燥时可选择轮式施工机械进行作业,反之,旷日持久下雨,土壤过分潮湿和作业场地及道路泥泞时,则选用履带式施工机械进行作业为宜。 根据以上的选择方法针对公路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单位的具体条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合理组合机械,使机械设备高效、经济、实用的为工程服务。 二、施工中的机械管理 项目部成立时应立即建立项目设备组织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的大小做好组织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有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组织计划,组织机械到位,并深入了解各机械技术状态,撤换低劣机械,为公路工程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项目部要周密安排,搞好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设备进行调配。 操作手要服从项目安排,又要结合本机情况视情作业。 操作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随时观察设备的动态状况,及时排除各种隐患,杜绝因油水等问题影响正常运转。 操作手要严格执行机械保养制度,避免过时保养,使机械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利用率高、易损坏、易出故障的设备应做好跟踪诊断,变事后修理为预防性修理。机械发生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汇报给领导,以便迅速组织维修人员进行现场抢修。 机械的易损件应作好储备,避免因购件周期过长影响公路工程施工。 对缺口机械应进行租赁,保证公路工程如期进行。机械租赁应做好市场调查,努力降低租赁成本。 结束语 项目部加强设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用管理,成本核算,一方面可以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公路工程项目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机械设备与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益两者的共同提高,这是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设备有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 机械管理论文:公路施工机械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对施工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备的高效管理是决定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公路施工中要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以更好地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根据这几年的施工管理,笔者我对如何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合理组织机械配套等技术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分析,以便与公路建设的同行们交流。 关键词:公路工程;机械管理;配套选择 引言 公路建设采用机械化施工,是为了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最大化发挥机械效率也是施工的关键。根据这几年的公路施工,笔者觉得施工机械的管理主要从如何选择施工机械和施工机械的管理措施两个方面加强。 一、施工机械的选择方法 通过多年的施工经验,笔者觉得施工机械的机型、规格、数量、组合等方面应采用如下不同的方法选配施工机械。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作业内容选择施工机械,以路基工程施工为例,路基工程作业内容包括土石方挖掘、铲运、填筑、压实、修整及挖沟等基本内容,以及伐树除根、松土、爆破、表层清理和处置等辅助作业,每种作业选择的机械设备不同。例如:清基(树丛、草皮、淤泥、黑土、岩基、废墟、冰雪等清除)使用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挖掘机等机械。填方路基施工主要用:推土机、铲运机、羊足碾、压路机、夯板、碾压机、洒水车、运输车辆等。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工程量选择施工机械,在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期限内,按照施工计划中的月作业强度和日作业量选择施工机械。 根据运输距离和道路情况选择施工机械,例如:在沥青路面施工中,为保证沥青混合料摊铺工序所需温度(≥110℃)和压实工序所需温度(≥90℃),自卸车运输沥青混合料的距离不宜超过30km。 根据土质选择施工机械,在路基工程施工中,土壤是施工机械作业的主要对象,其性质和状态直接关系到施工机械的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和成本,因此土质是选择施工机械的重要根据之一。根据土壤性质和状态,可供选择的土方施工机械有推土机、装载机、平地机、挖掘机等,压实机械有光面压路机、轮胎压路机、振动压路机等。 根据气象条件选择施工机械,雨水会迅速改变土壤状态,特别是粘土。因此,选择施工机械时要充分考虑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气象情况。例如,久晴不下雨,土质干燥时可选择轮式施工机械进行作业,反之,旷日持久下雨,土壤过分潮湿和作业场地及道路泥泞时,则选用履带式施工机械进行作业为宜。 根据以上的选择方法针对公路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单位的具体条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合理组合机械,使机械设备高效、经济、实用的为工程服务。- 二、施工中的机械管理 项目部成立时应立即建立项目设备组织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的大小做好组织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有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组织计划,组织机械到位,并深入了解各机械技术状态,撤换低劣机械,为公路工程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项目部要周密安排,搞好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设备进行调配。 操作手要服从项目安排,又要结合本机情况视情作业。 操作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随时观察设备的动态状况,及时排除各种隐患,杜绝因油水等问题影响正常运转。 操作手要严格执行机械保养制度,避免过时保养,使机械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利用率高、易损坏、易出故障的设备应做好跟踪诊断,变事后修理为预防性修理。机械发生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汇报给领导,以便迅速组织维修人员进行现场抢修。 机械的易损件应作好储备,避免因购件周期过长影响公路工程施工。 对缺口机械应进行租赁,保证公路工程如期进行。机械租赁应做好市场调查,努力降低租赁成本。 结束语 项目部加强设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用管理,成本核算,一方面可以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公路工程项目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机械设备与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益两者的共同提高,这是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设备有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 机械管理论文:路桥施工企业的工程机械管理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其机械设备加强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路桥工程施工的质量,促进施工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路桥施工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路桥施工企业对工程机械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促进各方面的有效协调,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有效节约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对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的特点进行阐述,对机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问题;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交通事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交通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在我国路桥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应当促进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在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对我国路桥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路桥施工企业机械设备逐渐朝着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种类多而且复杂,机械管理的难度变大。因此,对工程机械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的特点 (1)技术性。在企业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设备是科学技术实体化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载体。因此,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机械设备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涉及机械、液压以及计算机等多个方面的科学知识,知识的匮乏很难对机械设备进行选购和管理。对机械设备进行正确的操作和维修,对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专业知识进行掌握。(2)综合性。现代化机械设备是多门技术知识和多门科学的综合应用。机械设备管理的内容是工程技术、经济财务和组织管理三者的综合。机械设备管理需要开展全程管理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佳化。(3)随机性。机械设备故障发生具有随机性,因此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具有随机性。在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对突发情况具有紧急应变能力,有效地减少机械故障带来的损失。(4)全员性。在路桥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科学化方式,调动全体职工参与管理,以人为中心。因此,在路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促使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的有效结合,做好机械管理工作。 2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1)工程施工机械的科学使用率较低。在路桥企业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必要工具。随着路桥工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使用数量在不断的增加,机械设备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更加重要。现阶段,路桥施工企业购买各种型号的机械设备满足工程施工的需求,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机械设备使用的过程中,注重使用忽视机械维护,重视机械购买,忽视机械管理,导致路桥机械设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达不到理想的使用效率。(2)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不完善。首先,在路桥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缺少健全的机械管理体系,各个部门的职责不明确,导致在进行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困难。然后,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不够重视,设备管理工作有待优化。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的过程中,过于形式化,设备不能够得到真正的维护。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缺少联系,机械设备管理的标准不统一,对工程施工的工期和质量都会带来影响。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周期长、人员复杂,不同施工阶段使用不同的机械设备,机械管理的制度存在缺陷和问题,造成机械设备存在丢失损坏的情况。(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机械设备在路桥施工的过程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同时在机械设备操作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检修以及维护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相关的人员应当具备更高的素质。操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对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带来影响。 3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有效的措施 (1)合理分配施工机械设备,促进资源优化。在路桥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重视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首先,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当对施工工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了解,了解机械设备的各项参数、性能以及相关的配置等。其次,在对机械设备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当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结合现实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机械设备的类型和型号进行选取,实现机械设备配置的最优化。最后,促进各个设备之间的互补性,促使机械设备的性能能够充分发挥,促进路桥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效率的提高。(2)促进机械设备相关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对路桥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体是人,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影响着机械设备各项性能的发挥。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机械设备在不断的普及和应用,因此,对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促进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机械设备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首先,施工企业应当重视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的力度,定期对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促进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技能和知识的提高,促进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机械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贯穿于整个路桥施工的整个过程。最后,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当跟上时代步伐,对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进行学习和了解,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3)完善机械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力度。目前,国内路桥施工企业中,不少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是路桥施工企业机械管理水平较低的原因。在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管理的机制进行完善,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一是在施工企业内部对考核激励制度进行建设和完善,如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通过激励考核的方式调动施工人员参与机械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对相关的约束机制进行完善,对路桥企业中机械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中开展管理工作,避免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违反规则的现象。三是对机械设备的安全和决策机制进行完善,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不安全的管理因素,导致工程施工存在风险,引发安全事故。四是在进行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应当由专门的部门进行负责,保证各项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能够落实。在路桥企业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应当加强对管理工作的监督,促进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路桥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4)完善机械管理指标体系。在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管理指标进行确定,促进管理指标体系的完善。首先,建立和完善机械设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机械设备的完整性、故障发生频率、设备使用频率和次数以及检修维护次数等各个方面进行反映。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时间指标体系,能够对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故障出现时间、检查和维修时间以及再次使用的时间等设备运行的状态进行反映。再次,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设备的购买成本、维护和保养成本以及更新换代成本等各个方面的成本进行反映。最后,建立和完善综合设备安全评价体系,能够对设备发生故障的原因、检修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记录和反映。另外,不同的路桥施工作业,采用的机械设备不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类管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机械设备利用最大化。 4结语 在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做好机械的使用、维护和检修以及更新换代等,保证机械设备能够发挥最大化的使用效率,促进机械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促进路桥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在进行机械管理的过程中,正视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对机械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促进管理人员综合技术和素质的提高,促进路桥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作者:张继军 单位:南京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机械管理论文:谈农业机械管理创新策略 摘要: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设备使用较为普遍。通过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而且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为粮食增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农业机械设备的增加,这也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对农业机械管理进行创新,才能有效的保障广大种植户的利益,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创新;计算机技术 农业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一直以来我国对农业也都非常重视。在农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提升了产量。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应用水平还较低,因此需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的保障种植户的增产增收。 一、农业机械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有效的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但仍应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制约了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快推动农业机械管理创新步伐,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使用。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还参差不齐,再加之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机制,因此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通过开展农业机械化管理创新工作,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管理工作者的水平,为农业机械管理创新工作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保障。 二、农业机械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一)加强农机管理创新的意识 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垦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努力提高农机管理创新意识,强化对农机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管理,努力提高农机管理部门及人员的管理服务能力,从而为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机信息数据库,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系统来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水平,更好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三)提高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显著,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西部地区较为落后,这也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也较高。由于各地对农业机械的投入、重视度等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需要加快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完善,全面提高农机管理质量,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机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 (四)促进农业机械管理的数字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农业机械管理数字化的重要保障。依托于信息技术远程监控来获取信息,并构建农业机械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快速查询,全面提升农业机械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弥补原来农业机械管理系统中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推动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 (五)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 为了提升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并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来研发有针对性的农机产品,使其在农业生产中进行有效使用,增强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的联系性。这样农业机械在满足不同用户实际需求的同时,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产企业通过对市场的准确定位,实现了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布局,能有效地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进程。 (六)建立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机制 在现代化农垦建设过程中,农机管理部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要明确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加大力度来提升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种植户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全面提升农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重视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在培训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掌握农业机械的基本操作和维修保养知识,对于农业机械管理的智能化系统熟练使用,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管理的整体效率,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机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中各部门的协作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农机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为新农垦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需要深入推动农业机械管理创新工作,正确认识农业机械水平,提升对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要加快创新农业机械管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我国农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林存宝 陈鑫 单位:黑龙江省北安管理局红色边疆农场 机械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措施探索 摘要:当前,随着建筑工程行业施工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建筑企业意识到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是建筑工程管理中重要的内容。而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机械管理会涉及到许多复杂、棘手性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提升机械管理水平和维护水平,并对机械故障加以诊断和预判分析,这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实际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围绕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详细讨论,以期对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发展起到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 关键词:机械管理;机械维护;建筑工程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建筑工程行业施工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建筑机械不可或缺,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力,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还能够促进工程施工质量。但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机械管理经常存在各种漏洞,使得施工机械无法正常地被使用,部分机械存在过早磨损的问题,客观上降低了其使用年限,如此会大大降低施工效率,十分不利于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提高机械管理和维护水平,同时做好机械故障的诊断和预判工作,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其质量,这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实际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是一个机械应用快速模式时代,合理地运用机械来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能优化社会资源、节约劳动力、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也是施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1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的重要性 1.1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生产效益 机械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管理质量,包括经济效益、施工质量、劳动生产率等,机械设备的配置合理程度、机械先进程度、运转效率高低,都对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产生直接的影响。对设备的造型、购置、验收、租赁、使用、维修、改造直至报废等全过程进行管控,以满足施工企业生产的需要。机械化施工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机械化高更能优化社会资源、节约劳动力、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拥有适应规模的机械设备是施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施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1.2有利于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重视机械设备管理是高效机械化施工的重要前提,也是减少施工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除了具备一定数量,能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机械设备以外,还应高度重视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和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使机械设备的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设备,不但能够自主的安排施工生产,而且还可以充分掌握施工过程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与机械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确保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极大降低了安全风险,才能有效减少人力、物业和财力的投入。 2目前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工程机械管理工作中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意识薄弱 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工程都具有机械设备调动频繁、施工周期长、涉及人员众多等特点。并且由于多数企业领导者都并未真正意识到机械管理的重要性,在面对减少人员编制问题上,为了降低人力成本,这些领导者通常的做法是从机械管理人员入手控制人力成本,或者让施工管理人员兼职机械管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专职机械管理人才会越来越少,而兼职的机械管理人员由于身兼数职,力不从心,并且机械管理人员对能力和素质也存在一定要求,兼职的机械管理人员恐难胜任,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机械管理工作的水平一直落后于一些先进国家,机械管理水平一直无法得到真正提升。此外,机械管理人才的缺乏,还使得相关的制度和体系愈加不完善。基于此,在缺乏专业机械管理人才的同时,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完善机械管理制度,相当于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处于荒废的状态,既没有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也无章可循,导致机械管理工作十分混乱,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更有甚者,部分企业都没有设立机械管理人员岗位,机械管理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机械管理意识极其淡薄。 2.2没能够制定适合自身企业长足发展的机械完善 计划和有关措施通常而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施工相关技术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革新,且建筑施工的技术革新周期较短,在不断更新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同时,机械设备也是层出不穷的,与传统的技术方法相比,采取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效率更高,更能够让资源和工具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不断改变自身的计划和策略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机械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制定施工机械管理方案时,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时代和科技发展阶段和特点,制定符合时代要求且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计划和方案。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应及时将一些落后的机械设备处理掉,采用一些先进的机械设备。 2.3机械设备一般的使用与机械的维护保养内容严重脱节 为了保证每个机械岗位的人员都持证上岗,很多施工企业都采用了一人一机的管理制度,然而事与愿违,一人一机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存在诸多优势,比如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员工的施工效率,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该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较大的弊端,那就是给机械的维护保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由于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通常都是交给专业的维修厂进行维修的,跟员工的利益不挂钩,很容易出现员工随意、过度使用机械设备的情况,完全不在意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且专业的维修厂虽然是专业的维修人员,但是由于机械管理人员没有参与到维修工作中,维修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获悉机械设备故障的症结所在,客观上增加了机械设备维修周期,降低了机械设备使用年限,如此周而复始,机械设备很容易消耗殆尽,过早地就报废。并且这种管理制度不利于责任的追究,很容易出现各方相互推诿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施工效率,也不利于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2.4机械设备操作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有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机械施工中大部分的安全生产事故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其比例高达80%。这些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产组织人员管理水平不高,未能妥善组合好生产管理工作;领导者未制定相关的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或者制定了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相关操作人员未能严格遵从;机械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能胜任自身岗位等,这些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施工中可能会出现各类机械安全事故,不仅会损坏设备安全,还可能会威胁人员的健康。这些人为因素的存在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发现我国的大部分建筑工程施工人员都是农村务农人员,这些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的问题,这些人员大多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安全意识十分淡薄,但正因为如此,施工企业才更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和危险性,自觉杜绝各类可能发生的市场隐患。 3建筑工程机械管理改进措施 3.1制定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 在正式开始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应先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设计方案制定一份可行性较高的方案和计划,这些方案和计划中应将所有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在内,包括施工场地的总平面图、施工的机械设备的平面图、施工机械使用的具体内容、相关机械的拆解方法等,只有面面俱到地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全过程都计划周详,才能在此基础上加强建筑工程机械管理。 3.2建立一系列的机械操作岗位责任体系 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机械设备管理,同时安排专门的专业人员到此机构任职,确保施工机械能够得到专业的维护。此外,还应该建立一系列的机械操作岗位责任体系,将机械设备管理的相关工作责任到人,每个人各司其职,如此能够规范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并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效率。 3.3健全一定的机械设备的使用记录 建筑工程涉及环节众多,所用到的机械设备更是不计其数,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健全相关的机械设备的使用记录,首要环节就是对所有的机械设备进行编号处理,并记录在案,然后安排专人随时记录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如此一旦出现情况可在短时间内获悉原因。 3.4机械的具体内容的管理和安排 机械具体内容的管理和安排主要有租赁和自购两种,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选择适宜的,例如中小型的机械设备由于相对而言成本较低,企业可采取购买并自行管理的方式;而大型机械由于对维修技术要求较高、成本较高等原因,最好选用租赁的方式,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参与部分管理。 3.5落实机械使用的安全制度 实践说明,大部分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人为因素的重要性,落实机械施工的安全制度,并对在岗人员加强培训,确保每一个在岗人员都能够正确且熟悉的运用机械设备,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 3.6对管理过程评价框架体系进行构建 在坚持系统评价可信度原则和客观性的基础上,构建管理过程评价框架体系,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首先对所有工程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其次是对工程机械使用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并归纳整理;最后采用家打分-反馈-再打分-再反馈的方法,来对工程机械管理过程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确定。 3.7机械设备与人员细致化管理 机械设备和人员的细致化管理应从两方面入手,即人员选拔和管理系统建设。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人员选拔方面,首先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选拔一批高素质的操作人员,然后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每个操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奖罚分明,积极调动起员工的责任心;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应对管理层人员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带领基层员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4建筑工程机械的具体维护措施 4.1构建健全的设备维修制度 当前部分企业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设备维修制度,但是这些维修制度普遍存在漏洞,导致这些维修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基于此,必须构建健全的设备维修制度,如此不仅能够大大缩短维修周期,还能够有效提升维修质量,使机械设备的价值最大化。 4.2对进场的机械设备进行严格检查 专业管理人员应严格管理和检查场的机械设备,具体检查内容包括: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比如装置、零件等,不仅要检查其外观是否存在异常,还应该检查其内在参数是否异常,然后将检查结果记录下来;当安装大型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安装和维修方案;完成设备安装工作后,用安排专人负责查看机械的状态,同时做好记录的交接内容。 4.3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管理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应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管理工作,结合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制定相应的维修方案,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并将保养内容完整记录下来。 4.4对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养 施工过程中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质量,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维修人员的技术培养,比如外出技术培养、参加技术交流会等,让他们可以及时掌握新的维修技术,保障机械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工作的作用愈加重要。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和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使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使机械管理和维护工作的效率及其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促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作者:毛文波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机械管理论文:高速公路中的工程机械管理及维护 摘要:首先对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行探讨,结论证实,加强公路建设中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一方面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化生产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控制工程建设的成本,提高工作建设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机械维护 0引言 高速公路建设是目前交通建设的重要项目,随着高速公路建设质量水平的提升和技术难度的增加,对于工程机械的利用越来越多。可以说,高速公路的建设如果离开了工程机械,必然会陷入瘫痪的局面,所以提高工程机械的管理和维护水平,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公路建设的质量提升。要想对公路建设的工程机械进行有效管理,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其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要进行时时更新,此外,管理队伍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以及维修养护的科学性也要得到强化。只有全面地分析问题,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才能得到提升,成本才能得到控制。 1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的意义 1.1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首要表现在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机械设备是一项重要的投入,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如果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机械设备性能的下降和使用寿命的缩短。无论是哪种情况的产生,都有碍于资源的充分利用。所以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绿色化生产,必须要做好机械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1.2有利于控制工程的造价成本 在高速公路的造价成本中,机械投入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做好机械管理和维护工作,一方面是可以保证机械设备的充分利用,避免二次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是有了机械设备作支撑,对于人员的需求可以做出相应减少,这也会对工程成本的控制起到积极作用。简而言之,机械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性,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很好地控制了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工程资源的投入可以相应减少,工程的成本控制效果会更加明显。 2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维护制度不健全 就目前的高速公路管理维护来看,制度不健全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制度不健全,所以在管理措施的落实上便会出现疏漏,而从具体表现来看,不健全的制度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储存缺乏完善系统的标准,所以在管理中随意性较强;第二是责任制度的制定存在模糊的情况。由于对具体的管理细节划分不明确,所以在具体责任落实的时候便会出现疏漏,而责任落实不到位直接造成了管理的漏洞;第三是没有确定机械的定期检查制度。这项制度的缺失造成了机械性能掌握的不确定性,由此会带来管理上成本的增加。 2.2管理维护理念落后 管理维护理念落后是目前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必然会造成施工的中断,虽然维修可以恢复设备的继续使用,但是耽误的时间成本会造成工程造价偏高。在目前的管理中,这种事后管理的理念运用得非常普遍,虽然说事后管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对于机械利用率的提高大有不便。因此,积极地将这种“亡羊补牢”的管理维护思想进行转变,促进“未雨绸缪”在管理维护中的渗透,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机械利用率而言意义重大。 2.3管理维护方法单一 管理维护方法的单一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目前的管理而言,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统一化管理,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可以实现管理的全面化,但是存在的突出劣势是管理的针对性差。目前的维护措施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进行机械设备的清洁,第二是进行设备连接环节的润滑。这两项措施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但是对于设备根本性能的提高帮助不大。所以无论是从管理角度来看,还是从维护角度来看,方法都要具有针对性,要利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管理和维护根本问题的解决。 2.4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差 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较差在目前表现得也非常突出。一方面,管理维护人员在理论认知上存在着缺陷,所以在管理问题和维护问题的发现上,存在着严重的遗漏现象。另一方面,管理维护人员在进行问题解决的时候,由于技术操作方面存在着不专业的情况,所以问题解决的效率比较低,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解决的彻底性也不强。总而言之,由于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差,所以管理维护效果也差。 3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建立健全管理维护制度 建立健全管理维护制度对于解决高速公路机械管理和维护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制度完善而言,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建立:第一是要建立全面的机械使用和存储制度。比如在机械的使用和存储方面,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这样可以避免使用和存储的随意性,提升其安全;第二是要建立明确的责任管理制度。通过责任承包使得工程机械的管理和维护落实到具体的小组或者是个人,从而提高管理和维护问题的解决效率;第三是建立定期的检查制度。通过定期的检查,对机械性能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保证器械使用的效果。 3.2更新管理维护理念 更新管理和维护理念对于问题解决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管理维护采用的主要理念是事后补救,也就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可以获得较好的维护效果,但是容易造成工程的延误,所以为了提高机械的使用率,在管理维护过程中采用超前管理的理念,利用休息时间,在器械运用之前对其进行检测和维修,可以保证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持续性。通过超前管理,工程施工的计划周期可以得到实现,因器械原因造成的时间成本增加情况也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3.3利用多样化的管理维护方法 利用多样化的管理维护方法进行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可以有效解决管理维护中的片面性问题,实现管理的全面性。就管理维护方法的多样性而言,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根据机械性能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维护。这样的管理维护方法可以实现细节性问题的解决;第二是根据工程项目的分类进行机械的管理和维护,不同工程项目使用的机械具有差异性,而有的项目需要综合多样机械,所以通过项目分类来进行管理不仅可以实现管理的专业性,还可以实现综合性;第三种是利用信息技术化手段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对于机械的问题进行信息分类,通过分类建立机械信息档案,这样,管理会实现便捷化和快速化。 3.4提高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 提高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也是解决实际管理维护问题的重要措施。队伍专业性的提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要提升管理维护队伍人员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清楚分辨出机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二是要对管理维修人员的技术进行提升。通过技术的专业度提升,使人员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避免随意性现象的产生,从而提升操作上的专业性。简而言之,通过理论知识认知的加深和专业技术操作的提升,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可以得到建立。 4结语 高速公路建设对于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公路建设中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一方面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化生产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控制工程建设的成本,提高工作建设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实现对高速公路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强化,价值巨大。 作者:李华 单位:河北省高速公路石安管理处 机械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与维修措施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机械管理与维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核心工作内容,在机械管理当中会涉及到许多复杂、棘手性的问题。因此时常出现管理上的失误,成为当前建筑企业纷纷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现阶段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维修管理有效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修措施 前言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提升机械维修管理水平,并对机械故障加以诊断和预判分析,这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实际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减少故障发生的频率,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并以实践工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机械维修管理工作为改进目标,进而不断地提升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 1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1.1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较为混乱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十分具体且复杂,若想提升机械设备管理水平就必须要相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以此来确保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投入更多精力和给予充足重视,直接导致现场管理工作秩序较为混乱,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工程机械管理机构以及缺乏科学的工程机械管理制度、没有针对机械设备使用与保养等方面建立详细的台账,导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缺乏正规的章程,在机械设备使用中出现了问题也不能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造成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较为混乱,难以良好的进行下去。 1.2维修技术落后,维修工作不及时现象较为普遍 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下,大型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也投入到建筑工程建设中,这就对机械设备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也相应的提升。但部分工程施工企业的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与维修手段都无法跟上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有很多的设备需要送到厂外进行维修,极大的增加了维修成本。此外大部分机械维修人员在通常情况下会习惯性地用常年积累到的经验判断来找出机械设备的故障点,没有具体的去分析机械故障的源头,并相应的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维修策略,如果只是针对一些结构较为简单的机械设备还可以适用,但如果是将该方法套用到结构较为复杂的机械设备中,则会很容易疏漏掉隐蔽性的故障隐患,直接形成了管理维修的盲区。 1.3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加快机械设备磨损老化 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人员流动性较大,操作人员对于机械技术以及设备使用知识掌握不牢,尤其是当下为了赶进施工进度而短期聘用的人员其各项技术素质低下,培训时只倾向于操作忽视保养、施工单位为了抢进度,导致机械设备严重的超负荷,出现大量的违规操作的现象。上述情况都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同时在工程项目结束后,管理人员在没有对机械设备按照规定进行仔细的保养与维护后,就将其送至下一个工程项目当中,导致机械设备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 2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修对策 2.1健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完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①建筑施工单位要明确地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建立专门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维修人员来负责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并根据设备实际应用情况,建立合理的机械设备台账,做好机械设备使用档案等基础性工作。②要充分的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配置机械设备资源。③机械设备管理者要将工程管理与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有效的联系起来,并根据不同工程的实际工期要求,合理的调配机械设备,进而增强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不断创新机械设备的管理方式,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从而全面的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质量和实质效果。 2.2采用科学、合理的维修管理方式 工程机械维修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从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的采用不同的维修管理模式,因为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类型多种多样,譬如起重机械、钢筋加工机械、土石方机械、钻探机械以及木图机械等等,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其维修管理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因此维修人员在针对不同的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管理前,应及时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来找准故障点,尽量在短期内进行维修。例如:在面临突发故障的进口机械时,由于该机械结构十分的复杂,需要维修人员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将故障排除掉,而一旦在维修环节中出现任何小纰漏,都会致使机械不能够正常运转,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效果。为此维修人员可以采用状态监测的维修方式来进行具体维修,既省时又高效;针对小型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时,由于其结构简单,即使出现故障也不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因此可直接选用事后维修的方式即可。在面对其他有明显影响工程质量的机械设备,如水泥混凝土输送泵车、水泥混凝土拌合站等,则需要采取预防性为主的维修管理方式,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维修管理。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应急诊断、互换修理及元件修复等现场抢修必备手段,并结合焊接、捆绑等具有临时性修理方法来共同完维修工作。通过实践证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特别是当前智能化机械设备已经被广泛的投入使用,而维修管理者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工作态度,掌握更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应用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而来不断地适应复杂且系统性的机械维修管理工作。 2.3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不断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在工程机械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工作人员始终要高度重视机械养护管理工作,其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保障机械设备的施工质量,加强机械设备在运行期间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地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一定的施工企业的运营成本。由此说来工程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具体的做法有以下方面内容:(1)相关企业要建立健全的机械设备保养维护制度体系,严格监督管理部门落实保养维护制度的情况,并根据不同机械设备的具体特征及不同的保养需求,制定出机械设备保养与维护工作计划,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频率。(2)企业领导者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避免出现机械设备长期超负荷运作的现象发生,严厉的杜绝各种违规操作所导致的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现象的发生。(3)要确保在短时间内进行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可以结合机械设计实际情况,适当的选用计划维修与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维修制度,合理的安排设备维修工作。(4)在开展计划维修工作时,应遵照机械实际损坏程度及零部件磨损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机械设备实行强制保修项目,并做好适时修理工作,采用先进的监控检测仪器,准确的测出故障磨损的部位和程度,有利于在故障发生前就已经制定好维修计划,避免盲目性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在进行预防性维修工作时,需要事先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针对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通过定期的检查来有效的避免因楼拆漏检所导致的失保失修。 2.4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培训力度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机械设备也相应的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这就需要施工企业不断地提升全体管理与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养,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并大量的选拔和培养一些既会管理又懂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以不断的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例如:企业可以有倾向性组织一批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与操作人员来共同的参与设备管理研讨会,并引导鼓励大家广开言路、出谋献计,形成学术钻研的研讨氛围;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采用专题讲座和参观学习等形式逐渐提升机械管理与维修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技能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机械结构本身具有复杂性且受到机械维修管理人员技术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给实际机械管理与维修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难度。因此相关企业在分析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与维修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机械管理制度及科学的维修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维修管理方法,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机械的管理水平。 作者:廖李峻 机械管理论文:公路施工中筑路机械管理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学知识不断进步,筑路机械的品种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先进,动力越来越大,公路工程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施工中的机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和趋势之下,对公路工程筑路机械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今公路施工中的筑路机械的管理还普遍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施工单位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筑路机械的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组织管理机构不够完善 很多企业都没有设置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也没有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缺乏对机械的专业化管理,为了减少人员成本的开支,在项目部的组织网络机构图中就没有机械负责人,或者随便安排一位单位老职工来从事该工作,这样,工程中就缺乏专业知识为工程提供帮助。 2、机械管理人员、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低下 很多单位领导不够重视机械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将人员调动的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不能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机械的操作人员非常紧缺,企业费尽力气培养出一些优秀的操作和维修人员,有的换工作了,有的跳槽,真正能留下来的不多,在机械上操作的人员很多都很年轻,工作时间不长,对机械的了解不深,操作不够熟练,甚至有些操作人员都没有经过培训,不持有特种机械操作证,这样就会导致施工生产工作效率低下,机械磨损严重,保养不到位等问题。 3、公路施工中需要的筑路机械与使用的筑路机械不相符 在公路施工项目进行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来对筑路机械进行合理的管理,就会造成筑路机械使用不合理,导致有的筑路机械没有派上用场,而有的筑路机械却是超负荷工作。我见过一施工单位用挖掘机配合人工安装混凝土圆管涵,用挖掘机当推土机平整场地,这样的施工工艺必然会造成施工效率的低下,施工成本的增加,安全隐患的出现。 4、公路施工中筑路机械的安全管理不到位 公路工程施工中包括公路、桥梁、涵洞、隧道等,几乎全是野外作业,施工中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常见的深基坑开挖工程、模板安装工程、起重吊装工程等等,这些工程都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机械伤人事故屡禁不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施工单位野蛮施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监理单位和监督单位疏于管理。 三、公路施工中筑路机械的管理建议 1、健全企业组织管理机构、完善项目部组织管理体系 公路施工企业应该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组织网络结构图应该上墙,机械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常设职能部门存在,在公路项目进行过程当中,完善项目部的组织管理体系是施工方能够实现安全施工、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另外,要明确机械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从机械的采购、调试、使用、维修、保养、升级以及台账管理等方面明确人员的职责,使得各环节工作都有序无缝的对接,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不常用的机械,因为利用率不高,可以考虑在市场上租用,这样可以节约购置机械的成本,维修保养经费需要专款专用,零配件、润滑油、齿轮油等要确保仓储量,确保机械的日常维修保养工作。 2、提高机械管理人员、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机械设备的负责人是企业正常运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必须在企业内部担任重要的职务,他应该有一定的机械相关专业的学历,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交能力和管理经验,在日后的工作当中不断的学习,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拓展人脉和社交关系,当单位工程不多,机械闲置摆放时,可以将闲置的机械对外单位出租,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需要择优录取,签订合同时明确企业录用后培养成优秀的员工后,需要长期在公司工作,不得跳槽和更换岗位,在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科学地操作和维修机械设备。 3、合理的选择和配置施工机械 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应注意施工中机械的运行状况。机械低负荷运转会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机械超负荷运转又会造成机械磨损严重,减少机械的使用寿命。要对机械进行及时验收,设备的故障率及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与设备的原始状态、技术性能、完好率有关,因此,选购设备时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性能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性高、耐用性好的设备。随着施工进度的不断变化,施工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施工机群要进行科学的调度,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在工期、质量、成本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达到统一和协调。 4、加强机械安全管理 优秀的施工企业都有自己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的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完善的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并且确保制度能有效的落实下去。坚持“三定”制度,即定定人、定机、定岗,使得每台机械都有负责人,承担该机械的安全生产责任。项目部根据施工特点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并上报审批后方可施工,施工机械必须有出场合格证和年检证书,操作人员经过特种机械培训持证上岗。做好交接班制度,让接班的操作人员熟悉机械的近况和各项技术参数,分清责任。每天施工前班组长对操作人员进行施工交底,让操作人员了解自己的任务以及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隐患,机械施工现场要有专业的安全员进行巡查、安全排查,指挥,施工现场明显位置有必要的警示标志和标牌。危险地段需要用安全围挡进行封闭施工。安全事故的预防首先要求工作人员遵守以上安全制度,还需要注意机械的防冻、防火、防洪和增加安全装置等措施。 四、结束语 在公路施工过程当中,机械设备的管理是公路工程施工中一门综合性学科,筑路设备的管理是集合公路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企业效益和安全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筑路机械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使得企业筑路管理逐步规范、科学,因此,做好筑路设备的管理工作能够为公路施工创造更大的效益。 作者:黄淼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公路管理站 机械管理论文: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 1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的特点 农业机械管理信息为农业机械运行提供依据,因此其除了具备一般信息的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两个特点。 1.1信息值的非连续性 农业机械管理信息随着农业作业信息的变化而变化,而农业作业信息多种多样,很难准确预测、判断农业作业信息的具体变化情况,也就是说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具有非连续性。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作业信息的收集、发送、处理有自己的规律特点,但是受制于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很难保持连续性,如农业机械器材、材料、工具的使用信息等。 1.2信息量大而繁杂 在农业机械市场不断完善的当今社会,农业机械的数量和品种越来越多,人们会根据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选择适当的农业机械,因此农业机械管理需要处理的信息会随着农业机械类型、质量等要求的增加而增加,管理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农业机械信息发生时间以及发生个体具有不可预测性,这就导致了农业机械管理信息越来越繁杂。 2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技术主要内容 2.1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是利用接收到的各类的电磁波信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据计算以及空间坐标转换,从而将地面物体的空间位置真实地反映出来。GPS技术具有观测时间短、测量精度高、持续工作能力强等特点,能够针对不同地形、不同环境下的地面进行采集与处理。同时GPS技术在成像技术方面实现了高度的智能化,能够对于采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自动成图,并且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数据进行图像的实时更新。2.2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也被称为PLC控制系统,这是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最常用的主控制系统,其具有控制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因此在机电设备上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在农业机械管理方面,其主要功能是开关量控制,是实现对于机电设备的开闭控制。现代的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克服了传统控制中的继电器控制,能够时实现对于模拟量的控制,因此其运用范围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 2.3模块化控制系统 模块化控制系统是通过将系统按照功能或者控制流程进行模块划分,并且依托划分的模块,实现高度可配置分布式采集控制系统,这种单独式的控制可以实现不同子控制系统的独立运行。当某一个模块出现故障的时候,只需要关闭该模块的主控制系统,然后对于出现故障的模块进行处理,而不需要将整个控制系统停下来。 2.4面向对象控制系统 面向对象控制系统是利用基础控制产品,对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二次系统开发,从而实现整个控制系统与实际需求同步。在进行面向对象控制系统设计的时候,重点突出系统结构、核心控制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由于农业机械的发展日新月异,任何控制以及管理系统都要随着新设计元素的加入而进行升级,而面向对象控制系统能够针对实际开发进行自我调整,因此能够实现控制的一体化。 3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职能归纳 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接收GPS卫星信号,进而为农业机械提供实施的农业信息以及定位服务,从而实现农业机械设备的高效运行;其次车载监控系统具备记忆功能,能够对于农业机械运行模拟量异常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并且保存数月之久,进而为农业管理部门以及农业机械维修人员查看农业机械的故障提供参考;当车载监控系统接收到控制信号后,能够及时控制农业机械的运行状态,并且就农业机械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报警;在卫星信号覆盖的区域,车载监控系统可以利用通信技术与控制中心实现数据传递与共享,从而保证农业机械运行过程能够被监控中心全程监控,提高农业机械运行的安全性。监控端计算机控制系统从控制中心接收到农业机械的各方面信息之后进行数据预处理,并且将待处理的信息分发给有处理能力的子监控终端系统;通过GPS定位系统实现农业机械的实时监控,并且及时显示出来;控制系统实现采用TCP/IP协议,实现对于多个农业机械运行的监控,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 3.2农业机械故障维修 由于农业机械在运行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对于农业机械进行检测维修。目前国内的农业机械故障检测维修企业多数都采用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农业机械故障检测,提高农业机械故障检测与维修的效率。通过建立农业机械故障检测系统,维修企业就可以拥有整个行业的数据库,并且在这个平台上维修企业可以实现技术交流。同时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上的零部件众多,而维修企业的配件储存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时调配合适的配件。而且通过这一控制系统,维修企业可以查询到该农业机械的原始检测数据和农业机械维修记录,从而保证维修效率和准确性。 3.3远程故障控制以及远程检测 通过增加远程诊断服务器,将置于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监测下的农业机械进行一个很好的检测,并且能够与农业机械生产厂家、农业机械科研中心以及具有较强维修能力的维修企业建立一个综合的农业机械故障解决平台,将农业机械检测中遇到的复杂的问题放到这个平台上进行处理。基于这种协调的农业机械故障处理平台的协作关系,能够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为整个农业机械故障处理平台提供高效、快捷的远程故障诊断服务。在这个平台之上可以实现诊断数据库和诊断知识库共享,利用多种故障排除方法实现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利用远程农业机械故障处理技术可以克服现场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对于用户使用过程中进行农业机械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 3.4农业信息数据库与管理系统 农业技术人员应该按照农业生产相关标准收集整理和处理土壤肥料等数据和相关图件,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处理并将其纳入到农业机械管理数据库,从而方便数据库信息的查询、调用以及信息的更新升级。运用3S技术,将不同类型的土壤图、农田的有效利用图、农业用地划分图、采样点位图进行信息化处理与录入,根据不同的要求建立不同类型和区域范围的数据库,将空间数据库与农业机械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农田的土壤肥力图、土壤与植物测试数据、农田中各种肥力元素的变化情况以及田间试验示范数据,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整理、加工、编码、规范化处理,科学合理建立农业生产信息数据资源库,这样就可以使得农业机械运行中能够实时获)取各类农业信息。 4结语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农业机械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广泛采用信息管理技术是具有十分重要的。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高效、智能化的农业机械管理与控制,保证了农业机械出厂前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各方面的性能,降低潜在的风险,从而有效提升农业机械运行效率。 作者:阮志奇 单位:仙游郊尾镇农业服务中心 机械管理论文:基层农业机械管理的看法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社会化服务,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入户办证和安全生产,为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作业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 二、我国当前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以前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扩、并后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成立农业服务中心,乡镇农机员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他业务部门去,农机管理这一基层职能难以履行。幸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基础好的人已外流,人老体弱者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也了解不多,有的农机网点不但技术设备简随,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2.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中缺少“龙头”企业 多数县(市)级农机服务体系中,还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一定的活力,但少部分县(市)级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内容单一、范围不广。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更狭窄。原先受国家资助、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服务公司(站),目前已人无影、站无迹了.而尚在的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缺少“龙头”企业,部分乡镇农机服务站服务品种单一,缺少活力。 3.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乡镇农机人员普遥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由于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索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不能更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服务,尤其是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工作.乡镇农机服务队伍中,不少从业人员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技术业务培训,不符合农机化发展要求。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产品跟踪服务等与农机化发展需要和用户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人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必然给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也不够。一些部门除了收费外,很少关心农机的发展,这样只能加重农机户的负担,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三、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对加强农机管理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大力宣传大农业生产中农机的作用,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农机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 (1)健全体制。乡(镇)一级由县农机局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安全管理员,当地人民政府不得抽调去完成其他工作。 (2)职权法定。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享有执法主体资格,县农机局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力度,查处重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指导基层农机安全监理 3.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益;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增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精通业务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加强农机站自身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首先是制定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三是奖惩制度:实行“三奖励”、“三结合”即以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整个农机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设立服务监督台,热情解答机手咨询,接受群众来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优质服务”,使农机管理规范化、社会化。 四、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管理是指国家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农业机械及其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组织或公民实施管理的活动。农机安全监理是农业机械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确保安全”和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铁路系统的改革也在深入进行。当前铁路企业为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开始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降低对铁路运输业务的依赖程度,整合企业资源,发展非运输业务,一方面转变单一的经营模式,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可以运用非运输业务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更高质量地支持铁路运输事业发展。非运输业务在最初仅被视为运输主业的辅助产业,因此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少得到企业集团的人力、资金等资源的扶持,发展规模较小,在市场形势分析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尚不成熟。尤其是在资金管理方面的欠缺,给非运输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带来了限制。 一、非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现状 资金是企业运营的命脉,良好的资金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本给养,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成本,规避财务风险,保证现金流稳定循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长久稳健经营保驾护航。 (一)资金规模小,融资能力不足 过去铁路集团集中资源发展运输业务,而将非运输业务长期放于次要地位,对其投入资本过少,在企业融资方面支持力度不足,导致非运输企业自身资本规模较小,加之企业利润还要投入到铁路运输方面支持其发展建设,铁路非运输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严重。目前,企业对集团内部投资依赖过重,而忽视了向外界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性。管理人员缺乏融资能力,没有科学的融资方案,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壮大企业自身实力,或是盲目进行借贷融资,过分抬高企业资产负债率,为企业经营埋下风险隐患。 (二)缺乏战略规划,资金使用不合理 改革之前的非运输企业受总公司的管控力度较大,缺乏独立的自主经营权。经过产业重组和业务整合后,非运输企业开始在市场中独立进行商业活动。此时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急需转型升级,市场形势严峻,竞争激烈。企业管理人员在面对这种情况时,缺少应变能力和谨慎的态度,常在未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和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便盲目地投入资金。严峻的市场环境缩小了容错率,不合理的项目投资使本就缺少资金的企业雪上加霜。投资决策失误降低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项目失败则会造成大量的库存积压和资金沉淀,进一步削弱企业的融资能力,在高资产负债率的情况下还有可能造成现金流断裂,危及企业经营的根本。 (三)资金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体系落后 非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大都尚停留在传统模式,制度体系落后,管理方式简单粗放,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环境和精准的管理要求。尤其是在资金监管方面,监管力度不强,措施不到位,增加了资金运营的风险。虽然部分企业规定了严格的监管制度,但是缺乏配套的落实措施,难以实现有效监管。预算编制工作不全面,不能精确计算企业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也给预算执行造成了困难。同时,监管理念和配套硬件设施也相对落后,不擅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的资金监管,无法做到实时监控企业资金流向。 (四)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风险意识不强 改革后的铁路非运输企业走向独立运营,配备了大量原铁路企业的财务工作者。这些财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较弱,大多使用传统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环境和信息技术要求。而且原企业的财务人员多从事运输行业,对非运输行业的业务特点和业务细节不熟悉,对于新业务和新环境的适应性不强,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当前财务人员的资金管理工作多着重于数据的收集记录,而忽视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与此相关联的则是财务工作人员风险意识薄弱,无法深入资金运作的核心,分析企业融资投资行为和现金流量状况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发现潜伏的财务风险,及时找到预防和解决措施。 二、加强非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融资方案,拓宽融资渠道 非运输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转变原先的融资思维,不要过分依赖集团企业的内部注资。在集团内部,加快深化铁路系统改革,处理好与运输企业的关系,保持一定的资金占有量,提高企业可融资的额度。面对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企业要根据金融市场和企业竞争市场的行情,结合企业本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融资方案。在融资过程中要树立融资成本观念,平衡资金需求和资产负债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企业长期经营和短期资金管理的关系。必要时候,企业可以委托专门机构对企业的经营和资金状况进行评估,为融资相关事宜提出建议。要避免单一融资渠道,除了向银行申请贷款以外,可以将自身优质资产打包上市,发行债券,或者委托国内或国外私募机构进行融资。 (二)规划企业经营战略,理性资金使用决策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需要管理者更加理性地审时度势,分析企业的内部状况和市场处境,制定科学的经营战略规划,逐步扩大自身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严格执行公司经营战略,可以保证项目投资不偏离公司正常经营轨道。但是落实到每个投资项目,还需要对具体项目进行分析。项目考察的重点除了项目规模、利润率以外,还要考虑到投资规模、项目周期、款项回收周期等对企业现金流具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稳定以支持长期经营。合理的项目决策离不开周密的制度安排,重大资金支出以及重要项目决策需要集体审议决定,并由企业主管人员、总会计师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共同确认并签字后执行,避免个人权限过大出现独断专行、以权谋私等问题。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监管体制 重大资金决策集体商议是加强内部控制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明晰权责,对涉及重大利益的部门和岗位进行权责再划分。在采购方面,将采购、付款及存货这三者的权责进行分割;在销售方面,将销售、收账及发货的权责进行分割;而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也要与执行部门进行权责分离,保证工作人员严格执行预算。为进行全面的预算编制工作,需要更新管理信息系统,将原本简单的数据收集系统进化为适应新形势的财务软件,既保证财务数据及时传输,实现资金收入与支出的实时监控,又能够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精确分析资金运转背后的问题,对预算编制和资金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加强对资金监管,在严格制度设计的同时,强化制度的执行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对资金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部门和人员考核内。对资金的严格监管还需要独立的审计部门的最后保障。对非运输企业的审计系统进行改革,使其直属于董事会,独立于其他各部门,以保证对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进行有效审计,不受其他因素干涉。 (四)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一方面,企业需要从高校和社会上吸纳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注入新鲜血液来获取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经验,有助于资金管理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定时为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财务工作理念,提升财务管理技能,学习非运输企业的业务特点,对于老员工,还要重点培养信息技术应用,使其适应现在的工作环境,熟练操作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人员敏锐的风险意识对于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而言不可或缺。提高风险意识不仅要在培训中落实,加强他们的数据分析和预警能力,还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之中。严格财务操作规范流程和考评机制,加强对日常财务操作的监管。增加考核制度中的奖励因素,提高财务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做好非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项目投资不合理、监管制度松弛等问题,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稳固企业长期经营的根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还要与时俱进,发展新理念,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实现铁路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1建立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现今,电力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最大难题是———陈旧的企业管理方法灵活性过低,这便使得管理的质量很难提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之前所开展的企业管理工作都是以职能为依据的,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纵向结构和横向机构所行使的各种权利都是互不干涉的,这一工作形式会使企业中的信息传递以及处理工作非常的不集中,还可能发生重复开展某一工作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存在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在当今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的环境下,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逐渐取而代之。但是,新模式的管理对企业内部所带来的冲击却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高效、科学的完成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工作,并且能够减少人为误差的影响,可是利用这种方式开展工作时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对企业中人员配置以及工作任务的分工实施适应性的调整。此外,使用信息管理技术来开展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管理软件和本企业的运营模式是协调的,否则将无法体现信息管理技术的优越性。可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工作者常常忽略了这一工作。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完成管理模式的改革,就一定要高效的解决上述问题。信息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首先,要改变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企业之前的组织结构过于复杂、冗余,而我们需要将这种组织结构变成扁平化的结构;其次,将实际作业作为工作的重点。最后,一次性收集到完整的工作信息。这是为了促进企业运营活动的并行化。此外,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时,也必须积极的和供应商、客户进行沟通,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方向;同时在管理上大量采用团队管理的模式。这种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引入,能最大限度地开发电力企业的潜能,使运营手段更加灵活,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经营状况,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电力企业信息网的建立 2.1网络建设环境 网络环境的具体内容有:用户需求、信息资源、企业组织结构和地理环境。电力企业的规模一般很大,其中涉及的组织结构和工作人员总数也很大,且运转中涉及到的数据、信息交流量都很多。这便要求企业信息网的质量很高。除此之外,企业可能需要安排一些工作人员到外面进行工作,这便要求有水平较高的移动通信来提供保障。通常条件下,电力企业的资金与技术等各方面都十分雄厚,并且各种所需设施也非常完备。可是,实际进行统一规划工作时却经常发生问题。比如:在通信网络方面,相当一部分机构都有自己的局域网络系统,可是各机构间的网络通信协议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为企业网络环境建设如何将这些不统一的地方有效地连为一个整体提出了要求。同时,在网络环境的建设方面,地理因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点。尤其是供电企业,在进行网络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2.2网络操作系统 现今的应用软件十分的多样,但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大都将Unix作为首要的选择,这是由于这一应用软件的完全性以及互联性都比其它应用软件高很多。此外,开展电力企业的数据处理工作时通常都需应用大型的计算机,Unix在这方面的优势也是十分突出的。虽然Unix对于操作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可是我国的电力企业有着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样的工作方式便能够使各个机构的局域网操作系统保持一致。 2.3网络互联技术 主干网络技术:(1)ATM技术。这一技术的最显著优势是它融合了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能够在完成综合数据传输的同时起到路由和互联的作用。并且,有关标准的出台,也使得ATM能够在园区网应用环境中高效的工作。(2)FDDI技术。FDDI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速网络技术,其优点在于容错能力较强。但它在速度方面的限制以及不适用大量语音信息的传送等缺陷将导致其失去市场地位。(3)高速Ethernet。它除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还具有成本低的优点。上述是三类应用频率较高的主干网络技术的简介,它们的使用范围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企业在确定主干网络技术时必须对自身的运营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可是,现今的电力行业,应用交换技术是主要发展趋势,所以,在选择工作中,一般都会将交换技术作为第一选择。 3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规划 3.1影响因素及层次选择 为了最大化的体现电力企业信息网的积极意义,必须高效的开展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规划工作。在下文论述中,我们将分层次的介绍信息管理软件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1)针对单一职能部门。通过部门内部局域网络,对该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模拟,以此来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2)职能机构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将工作的关键点放在机构协作上。所以,软件在运转过程中一定要涵盖所有机构的局域网,并且还要适当的转变企业的管理方式。(3)针对企业全局。这是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管理的最高层次,需要在企业全局联网以及全面改革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建立。 3.2要求 (1)开展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规划工作时必须要有很好的全局观,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企业的竞争力。(2)管理软件的层次切不可脱离企业管理层次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硬件所能提供的环境。(3)电力企业运转中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很多,要想处理好这些信息并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就一定要建立规模较大的数据库。所以,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管理软件一定要支持集成信息和大型数据库的连接。(4)再先进的软件难免会出现漏洞,同时,现代技术发展迅速,及时对软件进行更新升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这就要求电力企业与信息管理软件开发商进行全面协作。此外,在软件开发工作中,培训工作、软件应用以及售后服务工作的质量也决定着软件开发商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积极的进行交流,让软件开发企业可以掌握电力企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及时的对软件实施更新,并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5)企业确定信息管理软件时必须把握好下述几个重点:软件本身质量、用户使用后的反馈、界面美观性、售后服务的质量和用户的使用状况等。 4结束语 总之,目前,相当一部分的电力企业已经开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以及Internet/Intranet技术。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尽早建设完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建设期间,企业会遭遇许多的难题,这便需要我们一一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作者:姜波 单位: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平台设计思路论述 1研发成本与购买成本对比 开发管理软件所需大量的人力投入、技术投入以及时间投入是阻碍中小型企业将信息化运用于企业管理的主要原因。企业为了应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急剧发展及变更,对管理软件也提出了更高的功能需求,系统实施、集成,IT规划,支持与维护等方面尤为突出。而大多数企业自主开发的管理软件由于在软件规划时期就对其功能进行了相对固化的调整,这种软件结构很难适应系统在后续时期对上述功能需求的扩展。相对来说,更多的企业由于考虑到人力成本、技术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多重投资,倾向于使用更加便捷、快速开发或取得应用授权等方式来使用管理软件,从而减轻繁琐的开发、部署、培训、优化及维护工作。基于云计算等主流技术所催生的管理软件完美解决了多重成本投入、认知难度、部署难度、平台性的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分配及利用的最优化,让企业能够按照实际需求快速地搭建管理软件赖以运行的软件及硬件资源,并且能够在后期系统技术升级时方便地对软硬件进行增减、更改和部署。基于上述优点,企业选择使用快速开发框架搭建符合企业运营的管理软件将无需承担过高的投资风险。 2使用ExtJS前端技术 在目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创新的、符合现代社会及人类行为思想的新技术开始诞生。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优秀应用培养并改善了人们的前端使用习惯和操作体验。从Web2.0时代兴起到Web3.0时代盛行的Ajax体验,已经逐渐成为WebApp的标配。目前,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前端框架就是JqueryUI和ExtJS。从应用于企业信息管理平台来看,ExtJS有着非常接近于C/S模式应用的操作体验。在WebApp中,多标签、鼠标右键菜单、拖拽、Ajax无刷新请求已经成为了ExtJS的代名词。用一个较专业的词语来形容,即Native(本地化应用)。给予使用者良好的操作体验对于一套企业信息管理平台非常重要,这可能会直接关系到生成效率。 3“通用”的底层设计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在内部的管理、应用、需求上都有着巨大的区别。因此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的开发有着明显的行业领域性。经过调研多家IT开发企业、大型公司技术部、个人软件工作室的结果看来,最令他们头疼的就是每当一个项目开始的时候,他们总得去重复做一些项目底层的设计和部署。这些底层的功能设计就是一些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的权限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字典管理。即使不同行业的企业,这些底层的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搭建一个底层框架,使其包含现有的权限、角色、用户、日志、字典等管理功能,在这套框架基础上,开发人员只需专心地部署公司的业务逻辑,这样能够使得开发过程更加方便、高效、有意义。目前B/S模式的应用,大多以MVC架构为主流。这种架构模式把传统的URI请求对应的物理文件变为URI请求到对应的函数方法,显得更加清晰和简洁,也便于后期人员维护。我们的设计方案也是基于MVC架构扩展开的。基于MVC架构的程序,有着精确的URI格式。常见的比如有:/控制器/方法/模块/控制器/方法无论URI的格式怎样改变,最终的共同点都是请求到程序内的具体方法。为了更加精确地控制权限,我们还为请求的“具体方法”加上GET、POST两种HTTP请求方式判断。再统一编码规范,凡是有数据写入的方法统一使用POST请求,请求数据显示的方法统一使用GET请求。这样一来,读写权限的分离也就基本实现。 接下来就是角色与用户。很早以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权限是以用户与对应的权限绑定的方式来配置,这种方式需要为每个用户都设置一次权限。之后,很多后台引入了用户组的概念,权限与用户组直接关联,用户只需与用户组关联,用户只需要分配对应的组就能拥有对应的权限,而具体权限的配置就只需在组管理内设置。科技和管理水平日益进步,即使使用用户组概念也未必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当某领导既要有A组的权限、又要有B组的权限时,解决办法只能再为某领导单独创建一个组,或者为其再开设一个账号。这只是在角色权限管理中某领导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在实际企业运营过程中,也许有不少的角色需要跨职能、跨部门处理一些业务。为了优化以上的问题,将原有一对多的组与用户的逻辑关系,改善为多对多的角色与用户的关系。权限的分配设置基本完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权限的验证。权限与方法相联系,MVC架构的程序每一次请求都是请求到具体方法。相当于每一次请求都需要验证其是否有足够的权限和其身份是否合法。曾经的非MVC架构程序中,经常能见到所有页面都include某个文件,而这个文件就是用来验证权限的。在MVC架构程序中,有一种名为过滤器的模块,每次请求都需要经过它。根据上述的要求,将权限验证的部分写入过滤器之中,就可顺利实现。整套权限管理的框架也就形成了。 根据前文中提到的MVC过滤器,日志的管理思路也十分清晰。日志记录着整个系统的运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遇到了某些故障和问题,作为技术人员第一反应就是去检查日志。一个完整的日志,它包含了时间、位置、角色、具体操作、异常信息、日志级别。日志的记录工作由过滤器和异常处理器来共同完成。正常的请求操作的日志全部由过滤器处理记录,而当请求操作遇到异常时,由异常处理器记录该条日志并记录异常信息。整个日志管理功能实际上是分为异常日志和操作日志两部分。一套拥有用户、角色、权限、日志管理的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框架到此也基本完成。 4总结 整套框架没有涉及到任何业务部分,但包含了相对完整的底层功能。因此称之为“通用”。无论是软件公司、自身技术部,基于这套框架来开发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只需要专心实现实际需求、部署公司的业务逻辑,并且按照一定的开发规范,权限、日志、用户等模块就无需再投入冗余的时间成本。 作者:章衡巍 秦林园 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管窥 1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1.1系统的目标要求 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完成必要的任务应该包含很多个模块,尤其是管理档案、物流、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的模块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模块。 对于系统设计目标有以下几点: 1、要求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对人员档案的有效管理以及全面跟踪管理企业员工的基本情况; 2、全面跟踪管理企业的产品,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显示不同的产品信息; 3、为了安全性,对于不同的管理员要能够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 对于系统设计要求要有一下的几点: 1、扩展性好,方面以后根据需要进行系统功能的扩展; 2、易用性和易维护性,系统的软件操作要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使用,同时系统要便于测试和修改。 3、要满足经济安全性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好的安全性能。 1.2系统结构设计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目前企业的经营模式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所设计的信息系统包括了多个功能模块。信息中心管理系统是系统的中心组成模块,主要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审核相关人员的信息的审核,能够更加高效的实现公司的岗位设置、工作制度制定、奖惩规定等管理,领导也能够通过信息中心管理更好的掌握公司的运行情况。人事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管理企业员工,包括对员工进行考勤、办理社保、绩效的考核、人事选拔、人员任命等。财务管理系统用来监控管理企业的财务,筹集、运用、分配相关的资金,包括产品进货款项、销售额、部门消费清单、部门物资统计等,都需要详细记录。 设备管理系统登记分配给员工的工作设备,管理提供给车间的生产设备,以及以下公共的设备。库房管理系统负责清点库存,对各类产品以及原材料登记入库,避免产品脱期或者浪费。接待管理系统负责记录客户的来访资料,包括客户姓名、电话、单位等基本信息;物流管理系统主要根据公司需要进行原材料的采购清算等,提高各类物资购买的科学性和合力性,同时实现对出售的产品发货等功能。 生产管理系统负责给相关部门安排生产任务,同时督促管理任务的完成。合同管理系统负责对签订的合同进行记录方便查阅。销售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记录销售状况,制定季度销售计划等职责。一般,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信息量庞大,模块数量众多,系统处理的信息流计算复杂。 针对上述的特点以及现在企业的经营特点,本文设计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采用J2EE架构,这种模式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重复使用率高。系统的架构被细化为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用来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2结论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将企业的核心业务、资源规划等内容集成在了一个统一的平台,方便位于不同的用户进行访问管理,符合现代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实时性、交互性的要求。本文提出的基于J2EE开发框架的信息管理技术,能够改进系统的性能,涉及到了公司管理生产、客户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为企业实现“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经济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现平台。 作者:戴园园 单位:上海同济大学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小议企业信息管理中VPN技术的可行性 1隧道技术 该技术是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来实现数据的传递,运用隧道技术进行传递的数据能够是数据帧或者包,隧道技术协议将这些数据帧或者包重新进行拆解封装然后使用隧道进行传输。简而言之,即原始数据在传输地进行处理封装,通过通信隧道,到达隧道目的地后再对封装数据进行解包还原。这种技术是VPN进行信息数据传递的关键性技术。 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就是转变和伪装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转换信息数据,从而保证非授权者不会窥视到这些信息数据内容;在协议栈的任意层都可以应用这种加密技术,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可以有效的加密信息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网络层中的加密标准为IPsec.。主机端到端的加密是网络层中最安全的加密实现方法,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加密技术,比如加密路由器,不加密终端和第一条路由间,这种加密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是因为非法分子可能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来从终端到第一条路由间截获信息数据,影响到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3QoS技术 如果将隧道技术和加密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来的VPN就比较的安全,并且可以满足互相操作的要求,但是,这种VPN在企业中应用,依然在很多方面不能够符合相关的需求,针对这种问题,就可以将Qos技术加入进来,在主机网络中合理科学的应用QOS技术,简单来讲,就是将其应用于VPN所组件隧道,从而实现VPN性能指标提高的目的。另外,VPN的IP地址非常安全,由于VPN加密,其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时,普通用户只能看到公用IP,因此,专用的网络IP是得到保护的。 4VPN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由于VPN的连接特点,用户网络中的内容在公共网络中传输就要进行加密或解密,在此过程中都必须通过协议进行,这样两个私有网络间组建VPN隧道就需要依赖各种不同的协议,IKE协议以及IPsec共同使用为信息数据提供专门的身份鉴别。VPN服务器、VPN客户端以及VPN数据通道共同组建成一个完整的VPN系统,其中VPN服务器即一台用作接受以及验证VPN连接请求的计算机或别的设备等,主要用来处理信息数据的封包、解包工作。 而VPN客户端,即一台用来发起VPN连接请求的计算机或别的设备等,它也是用来处理信息数据的封包、解包工作,最后VPN数据通道,即一条组建在公共网络中的数据连接。为了保证VPN的安全性,企业网络需要安装一种网关,即可以对VPN连接进行管理的设备,这种网关可以是一个VPN软件,当然也能使一个VPN设备。 企业网络的管理者可以对VPN服务器进行设置,对敏感信息的访问权限进行设定,使没有特殊权限的用户无法使用到公司的局域网络,从而窥探到企业的核心机密。而使用了VPN技术,用户可以于任何地点接入英特网对企业的网络服务器进行访问,从普通用户来分析,就是普通用户到企业网络服务器间的点到点的连接,由于数据的传输是靠一条仿真专线进行传输,所以,用户在处理企业信息时,就仿佛在专线上一样方便。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发展。VPN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与使用。本文主要论述了VPN技术的相关概念,并且系统介绍了隧道技术、加密技术以及QoS技术,从而更加方便其应用在企业网络中,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网络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增强数据创术的安全性,最终为信息化社会的早日实现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柴冬杰 单位:山西华兴铝业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尤其是在我国电力企业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增长,使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步凸显,使计算机技术难以满足我国电力行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本文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力行业的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运用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力;信息一体化 0前言 现如今,我国电力系统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革,电力规模越来越大,人们的日常用电量不断增加,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十分关键,这就使得电力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电力生产的要求,因此,如何革新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迅猛发展,从极大程度上完善了电力企业传统管理过程中的不足,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对电力生产的需求。 1实现电力企业一体化信息管理需遵循的几个原则 1.1可靠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管理能够使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运营情况得到深入了解,还能有效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发展手段。因此,确保信息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及其稳定性非常必要,这就要求了电力企业在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务必切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尽可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或者不被外界任何因素所影响,从而影响了系统的运行。 1.2实用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实用性,要求了相关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系统操作界面应当简单实用,便于电力用户的使用,使这些普通用户也能够通过屏幕对系统进行操作,与此同时,一体化的系统还包括了一些日常操作需要的功能,这些功能必须全面和简明,要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体化电力系统多样性和实用性的相互结合,促进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 1.3安全性的原则 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可以保障企业的生产,能够确保电力用户的正常用电。安全问题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确保系统的安全是电力企业顺利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信息一体化的系统应当具备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的功能,利用这个功能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系统的自身安全,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止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 1.4开放性的原则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开放性的原则是指系统要利用一些标准、通用的网络技术、通信协议、计算机的软硬件等,保证系统在必要之时,能够有效实现自动升级、自动重建或者系统互联等。 1.5实时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运营过程中对电力的实时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信息一体化的系统中就包括了实时性功能,帮助系统实时应对各类特殊情况的发生,从而充分保证了电力安全运营。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一体化目标 2.1应用电子商务 通过整合电力企业中相关的应用程序,实现了电力企业的跨应用程序以及自动化营运流程的整合、交易,有效整合了原有电力系统中的分散的应用软件,这类电子商务应用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赢得发展机会。此外,还能利用导入企业应用整合使电力企业的一些内部封闭作业环境与电子商务有效结合,从而促进了企业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2.2整合企业的业务 电力企业应用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全面整合企业的所有业务,能把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以及电力系统中的大量数据相互整合,而系统中相应的应用程序的连结,就是实现整合这些数据的关键。 2.3业务流程管理 电力企业实现了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以后,可以利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比如:利用ERP系统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的时候,就要结合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中相应的功能模块来完成,因此,这也要求了电力企业在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务必做好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相关的系统,确保其功能的实用性与整合性。 3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的技术方案 3.1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与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计算机网络信息与电力企业信息的一体化发展最终的目标就是搭建起电力企业的信息统一支撑平台,安全规划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框架,使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实现系统的高效集成,从而使电力企业在客户、业务、员工工作以及合作单位之间的相互统一,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逻辑层次。第一,客户的表现层。客户的表现层结构主要是建立一个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客户需求数据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对普通企业用户的数据、对电力企业全体的员工数据以及对电力企业相关职能管理的部门数据、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数据。第二,企业业务的逻辑层。电力企业业务的逻辑层起到了对电力企业的数据进行集中交换的作用,并且以此作为基础,帮助电力企业设计出有效的处理联机事务的系统。第三、企业数据的逻辑层。电力企业数据的逻辑层是实现电力企业统一数据建模的重要结构,这一逻辑层能够将不同站点、不同的数据源进行统一的储存与组织,从而使电力企业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数据信息整合。 3.2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物理性质结构 首先,电力企业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来支撑整个平台,并且搭建起统一的门户平台来实现电力企业网站的访问。其次,电力企业要规划自身的信息资源,并且按照规划模型的统一,构建起电力企业数据中心。并且确保数据稳定与可靠,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合理、科学的挖掘与分析,这就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具体指标。最后,根据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积极借助相关开发工具以及动态建模等技术,为电力企业搭建一个信息统一管理的平台。 3.3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 电力企业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能够以最优化、自动化的方式对企业的工作进行管理,能够支持、并发、顺序、分支等形式不一业务流程。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信息的一体化系统工作流程管理平台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3.3.1软件构件 电力企业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所包含的软件构件,其作用就是用来对工作流中一些基本的构件进行管理,这些基本的软件构件则是确保企业整个工作流程管理平台的重要部分。其功能主要包括了构建工作流模型、构建执行工作流服务以及构建客户的应用管理。 3.3.2系统的控制数据 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程管理平台数据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了工作流的控制数据、控制相关数据以及应用数据等,其中,工作流对数据的控制主要用来控制工作流的执行服务。管理平台中的相关数据为数据的有效控制、状态转换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决定着系统逻辑的发展方向。应用数据是指应用系统程序来操作的一系列数据,这个环节的作用是确保整个流程的流动性。 3.3.3应用数据和其他应用 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与外部应用,虽然不在工作流平台组成部分当中,但是这些外部应用和数据也可以为工作流的产品调用,在工作流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当中,务必考虑不同的应用需求,便于在和不同应用系统交互的时候,能够建立、提供一个标准的API函数及规范应用来实现系统之间不同的交互。 4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一体信息管理的策略 4.1集中管理服务器 若要实现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电力企业则需要将现有的各系统服务器集中,在确保服务器的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对服务器进行集中管理和配置。电力企业对各类系统服务器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不但能够有效减少企业机房的重建,同时,也是建立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与保障。 4.2整合现服务器 电力企业在构建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可以把那些容量较小、分散的服务器用较大的、功能较强的服务器进行整合与替换。通过对企业服务器的整合,扩大服务器容量利用空间,有效改善服务器性能,进而提高企业服务器系统使用效率,增强服务器扩展性,降低系统维护、检修、升级、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的投资费用。 4.3整合数据 电力企业对数据进行整合,是实现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对电力企业各系统数据进行分类与合并,将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共享、整合,使数据实现集中存放。对于平台产生的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有效降低了数据冗余存储,进而使之在更大范围内也能发挥出电力企业的数据信息效应,与此同时,也充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使电力企业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若要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一体化信息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务必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企业的电力系统配置,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协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力企业的一体化信息管理,优化电力系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作者:宋才华 蓝源娟 王永才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对策 1信息时代下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的制约性因素研究 1.1企业信息管理建设水平亟需提升 从某种程度上看,由于我国制造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某些缺陷,而这些缺陷体现在软件应用方面水平较低,其中在信息管理应用上,传统的制造企业难以适应信息化管理。虽然说制造企业对信息软件的基础设施所投入的资金较多,但对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没有进行科学划分,这样就难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一些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存在信息技术知识更新慢,在一些高端信息管理部门缺乏可行性,这样就使得信息管理水平直线下降。 1.2企业信息化管理资金投入缺乏 从某种程度上看,现阶段的制造企业关于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资金较少,有很多制造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阶段,要想更好地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这就必须要注重在信息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 1.3企业信息管理整体规划缺乏 从整体上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停留在技术性层面上,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作用不大,这样就必然会导致过多依靠信息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甚至会出现增大额外工作量的情况,信息规划意识不强,在信息建设中的随机性和主观性较强。在信息技术应用、业务流程和战略规划等方面,都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制造企业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必须要紧密依靠信息管理软件。而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反映出一种整体的管理思想,这就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上,还体现在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管理,若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和体制不能很好地与信息管理思想紧密联合,必然造成信息管理难以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1.4信息化人员素质和人员比例较低 从整体而言,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例如,从基础工程、信息建设软件等方面,其信息管理的难度都是非常大的,而这些都是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设计和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人才非常缺乏,这样就导致了信息管理工程的建设速度直线下降。同时,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全员参与,同时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规划,经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制造企业的领导者在信息管理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样就使得信息管理建设工作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若是信息管理建设工作缺乏整体性认识和管理意识薄弱,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信息管理建设工作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推动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工作的对策 2.1建设高效的信息管理组织保障 在现阶段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工作中,主要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层和执行层,只有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组织体系,才能利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加快构建全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制造企业的信息采集和传输共享。 2.2制造企业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亟需加强 在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能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比例,切实注重信息管理人员与制造企业成员之间的业务互动,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此来稳定相应的项目团队。同时,IT技术性人员,必须要学习制造企业的管理和各个业务部门流程之间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制造企业管理方面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企业的业务管理人员可定期进行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学习,娴熟运用信息管理软件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信息管理部门的水平。例如,在对于一些核心的技术性人员培养方面,可将信息技术与商业实践两者之间结合,其中便包括一些网际工程、服务器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在制造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中,必须要切实掌握好各种设备在市场中的销售前景和竞争力,以此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工具,方便今后开展各种战略规划的调整。 2.3制造企业信息建设的规划性研究 一般来说,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战略性规划就是为了能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实现制造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其中,便包括了企业领导、信息技术专家以及用户等方面的总体战略需求。针对制造企业没有从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等方面的角度去思考企业对信息管理方面的影响情况,本文认为,只有实施高效科学的信息管理建设规划,充分利用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管理建设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使得信息化建设和业务两者之间的结合更为紧密,使得信息管理建设工作能对制造企业起到一个更为明确的发展规划作用。 3结语 总体来看,为了能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工作,必须分析在信息时代下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工作所存在的制约性因素,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稳步推动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工作。 作者:左鹏 单位: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通信企业信息管理及运营成本节约对策 1信息服务的内容简析 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时展的大势所趋,国家的信息化进程也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代表,所以当前,我国各行业都开始了大力度的信息化转变,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这个平台的运作,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传递、共享,我们要建立其系统还要加强几方面的能力:①信息基础建设。基础建设指的是计算机的软硬件、实际操作体系,还有相应的操作平台和技术。②信息资源组织。信息资源的组织上,我们要做到能够对系统内部和系统外界的不同类型、不同载体、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采集、存储、整合、利用,使其能够运用在系统的实际运作中。③应用系统的设计。指的是适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在有需求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传递。这些方面是信息服务系统的重点,也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难点。 2我国通信企业信息资源的现状 我国通信企业的信息资源建设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完善,而且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相对落后,由于信息系统的发展比较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还不够全面,数据库是实现各种技术的实际源头,我们要建立适合于地区性的,具有不同使用特色的网点分布式数据库。其次,缺少指导信息资源开法的战略性规划,目前,我国信息系统的规划,一般是由信息部门独立策划完成的,这是属于信息系统的执行环节,规划内容一般是改进信息系统计算机的软硬件、程序和内容等,在执行部门之上,我们当前缺少大方向的战略规划,简要来说,就是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信息资源指挥,对资源发展的统筹安排,发展战略的指定、系统技术的研发、发展趋势判断等,这些因素占着资源建设中的主要地位。 3信息资源战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通信企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应努力做好以下的工作:a.做好信息资源利用的战略性规划。部门分割式的管理办法在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起作用。以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集成化为目标。通信企业信息资源的总体规划应从上至下进行,包括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部门中心节点的战略规划。b.搞好企业信息管理建设。虽然目前追求企业数据库的全面建设,但可以先在现有统计与技术数据库基础之上,先行选择技术及经济基础较好的、影响经济全局的重点决策项目,从这些项目起步,逐步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可以提供综合性服务的企业数据库网络系统。 4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积极节约企业运营成本 4.1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的关系 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之间的建设应是互动、互利的关系。信息资源建设是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应用系统的大量开发将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多种需求,使之朝着实用、经济、有效的方向健康发展。市场供求互动的机制在信息系统建设领域同样发挥着作用。 4.2正确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将数据的归集完整化 通信企业要确保所有构成生产成本的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等项目均根据公司成本核算方法得到正确的归集和分配,以真实反映所有自制半成品和产品的成本,确保月度生产成本差异,分析作为节约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可靠依据,确保成本计算表、成本差异分析报表和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报表的准确性,确保所有成本核算报表均经过适当的审核批准。原材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到货并办好入库手续的,月末应付会计根据发票金额以及有关附加费用(运输、保险和关税等)直接记入供货单位的应付账款科目;另一部分是已到货但未办好入库手续的,月末应付会计根据采购部综合业务经理提供的《已收货物未收发票清单》,根据材料标准成本计算未开票的已收材料金额,并暂估入账。仓库按照永续盘存方法进行日常盘点。每月月末日,仓库负责全面盘点,财务部应付会计将仓库提供的材料盘点报表与财务帐的材料科目(数量栏)进行账目核对,差额部分作为盘盈盘亏,应付会计根据标准成本暂计入“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科目,并将待处理流动资产清单提供给物资管理部储运经理、采购部综合业务经理和财务部总经理。对于记入“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科目的流动资产,物资管理部储运经理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市场采购部门、财务部部、营销部等)负责人查明盘亏盘盈的原因,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 4.3消除成本控制的误区 企业的成本控制不是意味着必须节约,成本越低越好,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很多人对成本控制存在误区,认为其控制是对支出和投入的缩减,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通信企业的成本控制要有一定的度,通过这个度使服务和控制处于和谐的状态,一味的减少投入和支出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对服务人群造成影响,损害企业的形象和信誉,降低市场竞争力,这样的成本控制是无意义的,所以通信企业的运营成本控制要合理制定,平衡服务、产品质量、资金之间的关系,不能动摇对客户的优质服务。 4.4适当调整成本率,节约运营成本 成本率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它是流动性的概念,成本率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竞争状况、市场体系等随时调整,适应当前的整体运营,如果是几年的一贯制,那么势必会导致成本控制不当的情况,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将成本率提高,使其成本率和其他非通信企业接近,通过自身的优势和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扩大经营,提高收入,通过这样的有机设定,降低变动成本支出,提高收益的比例,实现运营成本的节约。 4.5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通信成本支出 通信成本构成主要是通信商品的采购价格和相关的采购费用。通信商品基本是由使用部门申请,采购部门负责采购,这种分工合作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使用部门往往忽视对价格的控制,致使成本率上升,为改变这种局面,采购部门要尽可能多的提供不同档次的可供选择的品种,可尝试大宗采购的招标、集团采购等办法。成本控制经理要监督采购价格的执行情况,并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为控制成本、增加收益提供一个可能的空间。通信产品的流转部门,要提高各种通信商品的综合利用率。 5结束语 通信企业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其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我们要积极建设通信企业的信息资源,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与利用,建立信息系统,将数据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并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实现高效的企业运转,在建立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节约运营成本,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通信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使我过的通信状况更加的优化。 作者:祖志华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市分公司信息化服务中心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一、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所涉及到的信息庞大复杂,其管理好坏对整个电力基建物资管理成效具有很大影响,所以实现高效率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首先应该根据相关合同条款实现物资动态实时管理,并且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管理。概括来说,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需要实现以下功能:信息采集录入、数据检索统计、系统安全管理和数据显示打印等等。电力基建物资仓储管理系统通过对设备合同管理实现出入账、催缴业务和信息核查的管理功能,通过对设备接收、分发和专用工具的系统管理实现物资的实时跟踪管理。其中设备管理要从“费用”和“技术”两个方面入手,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基建物资仓储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和输入主要输入的是物资数量、价格、作用、去向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综合化、统一化管理;数据检索统计主要是按照物资相关信息进行编码查找,比如通过设备KKS编码建立系统台账,此外系统还能够自动实现物资数量统计;数据安全管理需要设置数据安全证书或者系统密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还能够根据用户管理内容不同设置不同访问和操作权限;数据显示和打印为物资管理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实现数据传输和显示功能。 二、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物资管理主要工具,需要处理极为庞大的数据信息,使得管理系统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条理化。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需要实现信息管理的智能化,能够自动形成台账和合同明细账,包括出入库信息、编码、单价、供货部门、项目合同等信息。 (一)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种类分类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按照不同要求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设备信息、厂家信息、施工信息等等。信息种类应该是物资最基本的信息,无需加工整理,比如在招投标过程中对合同信息采集和定性,通过输入计算机系统信息进行模型建立,然后根据信息对比结果提高招投标信息透明度。 (二)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采集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采集需要对物资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这项工作是最基本、最繁琐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最为关键和最为重要的环节,信息收集需要将信息明确化,摒弃人员本身意愿和个人倾向,整理采集分布、分散、单一的信息,杜绝信息孤岛产生。优化信息项目管理做好项目分类和组合,比如电力企业汽轮、锅炉、热工和电气设备的信息采集需要凭借证书和台账进行集中性管理采集,并且由计算机进行统一编码输入,保证信息公开,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三)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汇总分析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信息分类,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通过必要的数据分析整理,及时查缺补漏,找出信息不足和错误,减少数据分类错误造成的信息混乱。信息汇总是按照信息本身特点进行总结,及时找出设备采购、计划、合同签订等环节的不同,做到有所侧重,找到客观不足,并且将信息分析透彻。信息汇总还可以采用扫描等手段提高电力物资相关图纸、合同的管理效率。建立网络归档系统,用户可以随意查询、移动、放大文档,并且进行无失真打印。 (四)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修正整改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并不是独立的“死物”,而是不断改变修正的,所以修正整改信息变得十分重要,比如对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的费用支出进行表格化实现费用的图像化,直观直接的估测费用信息,进行查缺补漏,对物资管理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此外,信息修正整改可以验证项目立项、审批的可行性,缓解相关单位查阅信息、资料紧张的局面,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来源。 三、改进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几条措施 电力基建物资信息管理是一项综合化、系统化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工作,而且要求从管理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实际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出现管理漏洞,很难全方位利用相关信息,造成工作效率低的情况。 (一)做好物资计划和采购供应,加强物价信息指导工作做好物资计划编制工作,需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工期、施工和融资等方面的信息采集,编制工程物资计划需求和计划申请报表,加强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和入库要尽量批量进行,保证物资优质优价,杜绝流通混乱、经营管理环节混乱的情况发生。在电力基建物资管理内部采用责任制,保证责任到人,充分发挥行业整体优势,适当进行调整。无论哪个单位或者环节的变动,都能够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有所显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物价信息指导工作,并且作为调整概预算的依据进行物资采购调整。 (二)加强物资标准化管理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某些电力企业虽然采用了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标准化管理工作难以实施,很难达到“凡事有人管,凡事有标准,凡事有监督”的标准。推广标准化管理需要及时准确收集、整理和传递市场信息,建立起以企业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网络,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上报信息统计报表,充分发挥各级物资部门的机动性,减少基层资金占有率,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由于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十分重要,所以加强工作人员业务认识和竞争意识十分重要,以物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作为工作人员工作水平的评定标准。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加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监督力度,协调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调控加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监督力度可以增设仓库信息管理和保管员信息管理亮相基本信息,在信息录入过程中调节物资数量的相关字段,减少后期工作量。相关物资出库必须有相关管理人员的签字,确保物资出库情况无误。为了提高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调控力度,需要建立内部信息交流和信息平台,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加强实时监控和跟踪力度,实现信息文档自动规划管理,将物资管理系统扩展到体系层次,比如某个仓库的管理人员只要注册身份或者一条口令权限就能够实现远程网页浏览。信息管理需要一个积累过程,数据积累能够提供的分析趋向,为管理提供的数据支持,并且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对于电力企业受影响十分巨大,不仅要求从技术方面进行改进,而且要从管理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保证企业运行的需要。随着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涌现,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前景,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刘冰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坑口电厂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1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1.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和使用 距今3.5~5万年前,人类使用大脑存储信息,并开始使用语言交流和传播信息。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革命,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活动的范围和效率的巨大提高,人类的信息活动从此由具体走向了抽象。 1.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创造 文字是代表一定内容的符号,它是逐渐从形象化走向抽象化。最早的绘画文字见于旧石器时期的洞壁,这种文字中的图画是各种事物的记号。后来,在绘画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表意文字。文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可以传得更久、更远。对人们历史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 1.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造纸技术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最短的时期内,导致书籍数量出现了增多的情况,并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印刷技术以及造纸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的传送效率以及传播速度,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信技术的普及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十九世纪的西方开始,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从电报、电话技术的出现到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效果也非常好,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更好的利用,这样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1.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了近百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好,在各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普遍,利用这种技术,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2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2.1通讯能力的增强 通讯实力是衡量企业执行情况的规范之一。高速的通讯能力代表着企业可以更加敏捷的对外界的很多突发状况进行处理,同时也保障了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顺畅。从企业最初的发展来看,信息通讯凭借机构之间的语言通讯,直接对话以及电话、电报等形式;后来,网络的广泛运用,研发出了企业内部网络,创建内部网络,对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信息通讯都提供了方便的环境。 2.2工作效率的提高 工作效率的改善是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很多企业工作中都要进行信息的登记和传送,包含档案管理、存放和传送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的广泛运用,企业的工作速度有着飞速的提升。信息通讯更加方便高速,文字处理能力增强,各种资料库能够获取更健全的综合。 2.3办公资源的节约 办公支出对企业的运营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节减了资源的使用。对之前的企业运营来讲,纸质资料的存放要耗费巨大的资源。使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纸张的使用。 3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3.1信息技术改变价值链 信息技术向价值链每一环节渗透,改变价值行为的执行方式和链的本质。它也影响竞争范围,重塑产品,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每个价值链都是由物理部分和信息处理部分组成。物理部分包括所有执行价值行为所需的物理任务。信息处理部分包含获得、操作、传输执行价值行为所需数据的步骤。每个价值行为创造和使用某种信息。例如,后勤行为使用的信息包括:安排承诺、运送速度和产品计划等确保即时有效的传递。服务行为使用服务请求/信息安排电话和订单;产品失效信息使企业能够修改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信息技术同样对竞争范围也有很大的影响。信息系统能使企业在不同地域之间协调价值行为,例如,波音公司利用在线设计和国外的供应商进行工作。信息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之间创造许多新关系,从而扩展产业竞争范围。 3.2信息技术改变产品 商品由物理以及信息两方面构成。信息方面包含商品特征,运用方式等,如便利性、可保护性以及服务程序。商品物理构成更为关键,不过当前更加可行的新技术是供应商品物理特征时,供应更多的资料。新技术能够把不含有物理构成的商品变为现实,例如电子报纸。最后,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商品处置信息的性能。 3.3信息技术改变竞争本质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每种竞争力,从而改变产业吸引力,表现在:附有材料和商品信息的电子清单使顾客更容易评价材料来源,做出购买决定,从而提高购买力;信息技术复杂软件的购买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从而提高购买力,产业进入门槛;柔性制造系统可以更快、更简单、更便宜地提供高性能的产品,从而影响了替代品的威胁;订单和订货处理的自动化,加剧了销售产业的竞争,新技术在取代人的同时提高了固定成本,导致产业内部为争取客户竞争加剧。信息技术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杠杆。信息技术可以在老企业中创造新的企业。企业在价值链中有多余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将这部分卖出去。例如,sears利用其处理信用卡帐户和规模大的特点对其他企业提供相似的服务。 4结束语 对企业本身以及企业合作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企业的价值关系,转变企业和其合作方的合作比重,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拟定适宜企业本身的信息技术发展策略,转变企业的工作程序,使其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相配,进而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 作者:张瑞单位:哈尔滨市烟草公司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创新培训 一、培训方式的创新 体验式教育是以被教育者亲身参与某项活动,通过有计划实施,完成任务并最终获得知识或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体验能够让自己的印象更加深刻,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主讲教师设计培训方案,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生动、直观、多样的教案,简捷明了,使相对复杂、深奥的系统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在进行《网络硬件维护及系统操作说明》培训时,利用现场展示及多媒体演示技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及操作技能。在“质量信息系统测试”、“新炼钢生产执行及质量控制”的培训中,本着服务于生产,应用于生产,我们组织人员在生产现场进行培训,边培训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LIMS、MES系统涉及23个岗位近300人,投用期仅用2周就正常运行,高质量的培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培训过程的创新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知识更新。根据集团公司发展与建设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要保证职工培训的持续性。不能一次培训就一劳永逸,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设备技术的更新,实行持续多次培训教育。其二,要保证持续培训的全员性。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体人员,包括生产操作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层和最高决策层,从生产工人直至处长全员参与,营造学习型企业。其三,做好持续培训的适应性,培训内容适应总公司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结合岗位规范,有重点地加强新信息系统、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搭建学习的平台,制定学习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上岗资格。 三、教育培训载体的创新 在教育培训中,载体的选择和确立是决定工作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因此在平时工作中一是:定时培植载体,我们规定每周一下午为学习日。二是:开辟网上教育课堂。针对下属单位分散、人员集中较难的特点,我们利用局域网,建立管理网站,开辟《网上知识库》、《技术交流》平台,拓宽知识传授和经验交流的空间与渠道,为职工获取新知识提供一流的学习平台。现在上局域网学习已成为很多职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三是: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武等学习教育活动,激发学习与工作热情。 四、培训教师选择的创新 质量信息系统涉及系统架构、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络及硬件维护、系统操作等方方面面。随着信息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信息管理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系统正常运行相应的维护工作变得很庞大。因此,加强相关培训,充分发挥各技术人员的专长很重要。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了非常实用的教材,分专业特长开办培训班,效果很理想。先后举办了“计算机常见故障维护知识”、“网络故障判断及维护”等效果良好。通过培训使员工学会了计算机及网格故障判断方法及常用维护知识,在工作遇到问题自己能及时处理,同时减少了设备的维修费用。 五、培训内容的创新 培训内容按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工作岗位标准、生产质量标准、钢铁企业发展目标为依据,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实际技能方面科学而规范的设置培训内容。 1.培训的内容根据集团公司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先进性、超前性、预见性。 2.培训重点的转向。企业培训的重点从适应现在及补充知识和培训技能,转向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培训对象的深入。在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个性和个人价值的现代企业培训中,在培训个人技能的同时注重个体的积极性、潜能发挥、人际交往、个人自尊、压力管理等。策划企业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造就一线员工奋发进取、积极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 4.培训内容的模式转化。适应时代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企业培训内容设置一专多能知识和技能,具体包括职业技能培训、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能力培训、管理职能培训;特别是新装备、新技术、新技能,质量信息系统的采集分析、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提高、数据网络技术、在线检测技术等先进及前沿技术策划编制培训大纲及具体的培训方案,充分体现业务能力提升的要求。通过以培训形式的创新,在信息管理系统在集团内得到很好应用效果。 培训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重点抓好三种教育培训环节。 1.把好审核关,制定培训计划。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涉及面广,我们对全年的每个教学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的一切要素进行逐个研究,制定出全年培训班授课内容、授课老师及每项教学内容的课时要求,使全年培训计划落实到人,为培训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2.把好质量关,选好培训老师。对于每次培训,我们都能主动与领导专家联系,选择那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员担当培训老师,我们还在开班期间走访学员,随时收集情况反馈给老师,使其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共同把好教学质量关。 3.把好考核关,保证培训效果。培训是考核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考核是对培训效果的验收,是对业务知识技能的巩固。每期业务培训班结束后,我们都要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并进行培训质量满意率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真实的检验。经过不断的探索,质量信息系统的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证了集团公司各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技能素质,为集团公司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质量检验信息管理团队。 作者:宋莉单位:济钢集团计量质检中心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小议电力企业信息管理 一、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一点在电力企业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电力是一个传统的行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走高,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客观上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发展壮大,然而,企业的管理水平、核心竞争能力等并没有得到相 应的提高。由于电力行业至今仍然带有强烈的垄断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延缓了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感,因此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信息化就是当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信息化会带来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企业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也为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简单的例证是,企业有实力(资金)才可以使信息化的装备水平不断改进。 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管理水平是基础,信息化是工具和手段。没了基础,手段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制定不健全的情况下,信息化程度却很高,这是不可想象的。而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快节奏工作要求,会对信息化的发展自然产生需求拉动。 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水平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二者循环往复,不断促进,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始发展,但当时企业的发展还未达到一定水平,管理水平也未达到一定高度,信息化发展不是很快,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尤其是到了21世纪,信息化建设无论在国家电力公司、省网公司还是下面的发、供电企业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二、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是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力量 市场经济是信息化发展的最好土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是多元分散的,决策也是分散独立的,市场主体决策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状况,而信息化为此提供便利、有效的手段,所以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成就,为经济决策服务。 反过来看看目前国内的电力企业,最近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频繁出现以电力行业为代表的垄断行业员工福利居高不下的报道,显然,电力企业已经被指认为垄断行业中的典型。也就是说,电力是目前国内市场化程度最低的产业,因此,电力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乃至管理变革的最原始动力就不难理解了。客观地说,在目前的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条件下,要求电力企业从根本上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必然要以管理创新为前提,而管理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又必须要以充分的市场化为前提。 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出路从根本上来说要靠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步伐;而作为电力企业本身来说,管理层必须树立长远的战略视野,切实地认识到市场化终究是不可避免的,以管理变革为切入点,带动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 (1)确立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转变管理方式的辩证关系 业务需求驱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促进管理变革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要获得成功,必须牢固树立信息化是固化基础管理、活化综合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强化战略管理的重要变革工具;是实现企业发展、控制运营成本、挖掘企业价值的有效手段的思想。要树立信息技术是管理变革的第一推力的观念,通过信息化来推动管理现代化,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现代化所引发的管理和组织变革同步考虑和改进。 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转变管理是一个循环、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明晰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认清电力企业的管理特性,客观评价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认真运用swot等现代管理工具进行深入分析,瞄准国内外先进标杆,实现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2)注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和策略 信息化引发企业变革,形成基于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全新企业运行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信息化不是单纯的项目组合和信息堆积,也不是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的管理模式照葫芦画瓢式地“数字化”描述,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基础环境的不断调整、变化、发展、再调整、再变化、再发展导致信息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因此要注重建设策略。电力企业还处于改革进程中,信息化建设应实施规划先行、实施紧随、稳步推进的螺旋式递进策略,重点突出对核心业务的支持,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有效结合。 (3)正确把握和运用“一把手”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在这“一把手工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一把手”在信息化工程中 的组织者地位,而是要把“一把手”对信息化在企业战略中的定位,“一把手”对信息化带动管理变革和创新作用的认识,“一把手”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进行到底的决心,“一把手”将新技术、新理念运用到管理创新中的能力,影响并渗透到企业文化及员工思想行为中,从而使全体员工融人到“一把手工程”的企业氛围中,形成一种强大的企业文化,把信息化作为自我加压 、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创新的自觉行动。 (4)切实加强信息的标准化工作 企业信息化进展到现在,之所以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化过程中忽视信息标准化这项基础工作,如技术平台的标准化、信息编码的标准化等。 企业信息化需要总体规划,需要从最底层的业务流程调整和优化做起。但任何企业级的信息系统都不可能涵盖企业的所有业务活动,因此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是信息化进程中永恒的话题,而标准化则是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成功的基础。 (5)信息安全和运维体系建设是信息化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企业各业务领域,信息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的同时,构建强壮的it运维管理体系不容忽视。如何将静态的被动式运维管理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式运维管理,使信息技术运维的风险降到最低,是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 总之,信息化发展不能与企业的管理现状相背离。必须仔细审视自身现状,找到信息化的准确定位和恰当的切人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 (1)总体目标:作业层实现流程网络化,提高工效;管理层实现定量化,提高质量;同时实现决策支持智能化,有效提高企业管治和竞争力。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下列各项工作: ――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体系,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通过数据整合,保证企业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唯一性, ――建立电力企业一体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信息系统运行环境支撑平台与通信网络基础平台,创建高效、有序、统一的企业信息技术环境,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完成公司主营业务(财务、营销、生产、人力资源、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2)建设思路: ――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体系框架。按照“专业开发,应用集成”的一体化建设部署,构建信息系统体系框架; ――通过统一的信息应用集成平台(eai)实现各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业务整合; ――通过统一的企业信息门户(eip),实现应用系统的信息共享,为电力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运行环境支撑平台,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平台一个中心”,即信息网络平台、信息安全平台、应用集成平台和区域性数据中心。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平台与数据中心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进行、适度超前。 四、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理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实践规范、有序和高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策略应该以信息化规划实施为依据,创造条件落实信息技术规划类专项计划资金。 2、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管理数据区域性集中处理和存储的要求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各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创建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3、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pki)系统及防病毒体系建设,逐步完成数据中心和容灾数据中心的建设。 4、落实信息应用集成平台(eai)和统一企业信息门户(eip)的建设。 5、加快信息资源整合与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电力企业信息资源统一开发利用要紧密围绕电力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这一中心环节,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策略,稳步推进财务、营销、生产、人力资源、工程项目和物流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通过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提升企业信息化的价值。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中技术探索论文 摘要: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将计算机远程终端通过Internet接入公司企业网,从而实现远程网络用户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安全访问。 关键词:虚拟专用网VPN远程访问网络安全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产业多元化、结构分布化、管理信息化的特征。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提升,信息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不论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还是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分支机构和外出人员,都需要同企业总部之间建立起一个快速、安全、稳定的网络通信环境。怎样建立外部网络环境与内部网络环境之间的安全通信,实现企业外部分支机构远程访问内部网络资源,成为当前很多企业在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VPN技术简介 VPN(VirtualPrivateNetwork)即虚拟专用网络,指的是依靠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和其他NSP(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公用网络中建立专用的数据通信网络的技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封装和加密传输,在公用网络上传输私有数据的专用网络。在隧道的发起端(即服务端),用户的私有数据经过封装和加密之后在Internet上传输,到了隧道的接收端(即客户端),接收到的数据经过拆封和解密之后安全地到达用户端。 VPN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数据、音频、视频等服务以及快速、安全的网络环境,是企业网络在互联网上的延伸。该技术通过隧道加密技术达到类似私有网络的安全数据传输功能,具有接入方式灵活、可扩充性好、安全性高、抗干扰性强、费用低等特点。它能够提供Internet远程访问,通过安全的数据通道将企业分支机构、远程用户、现场服务人员等跟公司的企业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扩展的公司企业网,此外它还提供了对移动用户和漫游用户的支持,使网络时代的移动办公成为现实。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基于Internet的商务应用在企业信息管理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企业的商务活动,需要一些固定的生意伙伴、供应商、客户也能够访问本企业的局域网,从而简化信息传递的路径,加快信息交换的速度,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和决策速度。同时,围绕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与各分支机构之间建立起信息相互访问的渠道。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应用和日益突出的信息处理问题,VPN技术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VPN可以帮助远程用户同公司的内部网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通过将数据流转移到低成本的网络上,大幅度地减少了企业、分支机构、供应商和客户花在信息传递环节的时间,降低了企业局域网和Internet安全对接的成本。VPN的应用建立在一个全开放的Internet环境之中,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网络的设计和管理,满足了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和Internet用户的接入,以实现安全快捷的网络连接。 二、基于Internet的VPN网络架构及安全性分析 VPN技术类型有很多种,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实现VPN服务器架构以及客户端连接应用,基于Internet环境的VPN技术具有成本低、安全性好、接入方便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企业对VPN的常规需求。 2.1Internet环境下的VPN网络架构Internet环境下的VPN网络包括VPN服务器、VPN客户端、VPN连接、隧道等几个重要环节。在VPN服务器端,用户的私有数据经过隧道协议和和数据加密之后在Internet上传输,通过虚拟隧道到达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经过拆封和解密之后安全地传送给终端用户,最终形成数据交互。基于Internet环境的企业VPN网络拓扑结构。 2.2VPN技术安全性分析VPN技术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隧道技术,数据加密和用户认证。隧道技术定义数据的封装形式,并利用IP协议以安全方式在Internet上传送;数据加密保证敏感数据不会被盗取;用户认证则保证未获认证的用户无法访问网络资源。VPN的实现必须保证重要数据完整、安全地在隧道中进行传输,因此安全问题是VPN技术的核心问题,目前,VPN的安全保证主要是通过防火墙和路由器,配以隧道技术、加密协议和安全密钥来实现的,以此确保远程客户端能够安全地访问VPN服务器。 在运行性能方面,随着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激增,信息处理量日益增加,网络拥塞的现象经常发生,这给VPN性能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制定VPN方案时应考虑到能够对网络通信进行控制来确保其性能。我们可以通过VPN管理平台来定义管理策略,分配基于数据传输重要性的接口带宽,这样既能满足重要数据优先应用的原则,又不会屏蔽低优先级的应用。考虑到网络设施的日益完善、网络应用程序的不断增加、网络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与复杂的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权限分配的综合处理能力是VPN方案应用的关键。因此VPN方案要有一个固定的管理策略以减轻管理、报告等方面的负担,管理平台要有一个定义安全策略的简单方法,将安全策略进行合理分布,并能管理大量网络设备,确保整个运行环境的安全稳定。 三、Windows环境下VPN网络的设计与应用 企业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和Windows系统设计出VPN网络,无需铺设专用的网络通讯线路,即可实现远程终端对企业资源的访问和共享。在实际应用中,VPN服务端需要建立在Windows服务器的运行环境中,客户端几乎适用于所有的Windows操作系统。下面以Windows2003系统为例介绍VPN服务器与客户端的配置。 3.1Windows2003系统中VPN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在Windows2003系统中VPN服务称之为“路由和远程访问”,需要对此服务进行必要的配置使其生效。 3.1.1VPN服务的配置。桌面上选择“开始”“管理工具”“路由和远程访问”,打开“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窗口;鼠标右键点击本地计算机名,选择“配置并启用路由和远程访问”;在出现的配置向导窗口点下一步,进入服务选择窗口;标准VPN配置需要两块网卡(分别对应内网和外网),选择“远程访问(拨号或VPN)”;外网使用的是Internet拨号上网,因此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VPN”;下一步连接到Internet的网络接口,此时会看到服务器上配置的两块网卡及其IP地址,选择连接外网的网卡;在对远程客户端指派地址的时候,一般选择“来自一个指定的地址范围”,根据内网网段的IP地址,新建一个指定的起始IP地址和结束IP地址。最后,“设置此服务器与RADIUS一起工作”选否。VPN服务器配置完成。 3.1.2赋予用户拨入权限设置。默认的系统用户均被拒绝拨入到VPN服务器上,因此需要为远端用户赋予拨入权限。在“管理工具”中打开“计算机管理”控制台;依次展开“本地用户和组”“用户”,选中用户并进入用户属性设置;转到“拨入”选项卡,在“选择访问权限(拨入或VPN)”选项组下选择“允许访问”,即赋予了远端用户拨入VPN服务器的权限。 3.2VPN客户端配置VPN客户端适用范围更广,这里以Windows2003为例说明,其它的Windows操作系统配置步骤类似。 在桌面“网上邻居”图标点右键选属性,之后双击“新建连接向导”打开向导窗口后点下一步;接着在“网络连接类型”窗口里选择“连接到我的工作场所的网络”;在网络连接方式窗口里选择“虚拟专用网络连接”;接着为此连接命名后点下一步;在“VPN服务器选择”窗口里,输入VPN服务端地址,可以是固定IP,也可以是服务器域名;点下一步依次完成客户端设置。在连接的登陆窗口中输入服务器所指定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连接上VPN服务器端。 3.3连接后的共享操作当VPN客户端拨入连接以后,即可访问服务器所在局域网里的信息资源,就像并入局域网一样适用。远程用户既可以使用企业OA,ERP等信息管理系统,也可以使用文件共享和打印等共享资源。 四、小结 现代化企业在信息处理方面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互联网络,在企业网络远程访问以及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中,虚拟专用网(VPN)技术为信息集成与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VPN技术利用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的专用网络,从而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性的资源共享和互联服务,是企业内部网的扩展和延伸。VPN技术在企业资源管理与配置、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供应链集中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未来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变革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电子商务给企业传统信息系统带来的冲击,提出了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及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对传统模式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架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引入,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由传统的封闭型环境转变成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开放型环境。与之相对应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也由传统的封闭型MIS模式,进化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模式,企业要在新的环境下立足并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再造企业流程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企业信息系统。 1电子商务环境的形成与企业网络优势的确立 电子商务是一个以Internet/Intranet网络为架构,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全新商业模式。是基于计算机和软件,以及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经济活动。使参加交易的买方和卖方、银行或金融机构、厂商、企业,以及所有的合作伙伴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中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在网络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在网络这个载体上,企业可以不分大小,用大体相同的费用在网上进行商品宣传,平等地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同时改变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了交易成本。由此,对企业的信息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商务环境的形成,将引起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首先是竞争平台的变化,以网络为平台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冲破传统的实物经济的运作模式;其次是竞争速度的变化,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运作平台,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及市场动向,并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对客户的需求及市场动向迅速作出的反应;第三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变化,企业依靠资本投入、知识提高和技术进步,迅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第四是竞争资源的变化,在网络经济下,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有可能比其他企业先行一步,推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人们可以运用信息资源最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大力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企业各种对外的业务活动已经延伸到了Internet上。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信息系统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以及网上交易的实现。为此,必然要求企业建立网络信息优势。信息优势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之本。所谓信息优势并不是指企业拥有多少信息,而是指企业拥有多大的宣传商品信息和获取关键市场分析、经营状况、决策支持以及新产品开发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优势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得到,而网络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谁运用的恰到好处,谁就有可能占据先机。随着网络带宽的逐步扩大,网站已经成为企业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点。这个信息节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她会成为企业信息释放与收集最有效的工具,从而成为企业及产品对外的主要窗口。充分利用网站在展示信息方面的能力,将企业的商务信息有序化,通过网站有效地传播出去。同时,借助网站的互动能力广泛地收集大量的反馈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最后,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以Intranet/Extranet的形式让信息自外向内再自内向外有序流动,形成一个闭环的信息系统,才能真正起到辅助市场和管理决策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增长。 2基于商务网络平台的企业信息的集成化组织 网络时代,企业的经营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具有多地点经营、跨国经营的特点。信息共享成为商务活动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普遍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即信息分散、不能共享、多种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共存,导致各个应用部门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难以为高层决策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企业应根据总体信息系统的目标和要求,对分散的现有信息系统域多种硬件、软件产品和技术,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组织、协调或重建,以便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具有共享性和适用性的集成化信息。 (1)网络基础平台的建设。企业以及各种机构必须通过组合和连接不同的系统硬件及系统软件,搭建业务运作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智能化的网络设备及软件,实现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不断改造和升级网络系统,扩大网络的带宽,让电子商务从理想走入现实。 (2)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搞好信息组织工作。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而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地组织好信息,就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基本工作。 (3)按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开发在企业信息基础设施之上运行的企业集成信息系统(EIIS),完成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化建设。信息集成化就是通过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去管理企业最核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把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把企业内部一个个信息的孤岛整合在一起,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生产型企业重点要搞好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建立从设计到制造和经营管理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MS)。服务型企业重点要搞好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既要开发企业各部门信息共享的内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还要实现企业与业务伙伴或与客户间的信息自动交换,外部互联的有效方法就是通常讲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实际上,要建立更大范围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4)建立信息中心。在企业计算机应用的一定发展阶段,应建立信息中心,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门。大部分企业对信息资源没有加强集中管理,这就容易带来信息管理的混乱,造成信息的丢失、冗余等浪费,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不准确、不可靠和不及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加强信息管理刻不容缓,而这是需要相应的管理机构来保证的。信息中心是一个集管理和技术于一体的部门,它必须拥有一定的、必要的管理权限来管理和协调企业的信息资源。除了设置信息管理机构外,还需要一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权威人士来领导信息管理机构,即首席信息主管(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CIO是对企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所有方面负责的高级执行官,他们使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 CIO拥有多方面的技术和商务知识,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综合地看问题,能从商业战略角度安排技术设备,提供适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CIO一般由副总经理兼任,在企业中的地位仅次于总经理。在国外,/" 整理提供CIO的设置是非常成功的,也非常普及。在我国,信息管理人员(包括CIO)的地位比其应有的要低,且企业对CIO的了解和认识不足。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我国企业界应认识到CIO的重要性,力图通过设置这一职位,从组织上保证信息管理工作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善信息资源的管理。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新型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企业在总体战略设计上应考虑建立与电子商务互相适应的发展目标、业务系统与组织架构,以价值为导向,实现高效、低成本运作,在企业价值链上创造出更强的竞争优势,提升竞争能力和战略形象。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和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经营战略必须走向求变和创新,以灵活性、敏捷性为特征,一切要面向全球化的市场,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新型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以下两个方面问题值得重视。 (1)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网系统(Intranet)、外部网系统(Extranet)和企业智能网络管理系统。Intranet和Extranet就是用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Internet,通过企业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资源和网络用户的管理,确保企业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实现企业网站的操作、管理和维护自动化。Intranet/Extranet可以实时连通企业各组织、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率。建立全面涉及企业内部产供销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几个主要环节的网络信息系统NIS,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整体信息优势的措施,也是商务E化的关键所在。 (2)企业的开放式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构建。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企业传统的经营组织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它们几乎改变着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为此,必须实现电子商务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信息系统。通过企业网络系统,将企业内部管理数据和外部数据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电子商贸系统EC、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把来自产品营销、业务开展、新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产品加工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综合,进行深层次应用,形成一个健全的企业新型信息系统。企业新型信息系统通过企业的Intranet和Extranet基于浏览器方式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进行低成本的、即时的、直接的数据传输及操作和共享处理。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及与企业相连的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统一制订生产计划、安排物质供应、组织生产和加工,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这些信息在企业内部及所有的合作伙伴之间都是透明的,因此在计划的制订和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以保证计划的实时性。超级秘书网 目前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自动化系统,将其转化为一个统一的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链,从而实现与供应链中的所有合作伙伴的高效协同运作。完整的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应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与客户和市场相关的信息,即它不仅包括企业生产任务信息、设备信息、管理信息、质量信息、库存信息、物料信息和财务信息等,还包括供应商、客户和市场信息。对企业来说,信息将不再有内外之分,而只是被当作企业信息链中的一个环节。企业新型信息系统的应用,既是一个技术实施的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转型和技术知识的创新过程。要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革,对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重组。 (1)跨平台运行、支持多种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具备可扩展的业务框架和标准的对外接口的确立。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许多企业已经投资建立了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并获得比较成功的应用。为了有效利用已有投资,企业将要求新系统能够与原有系统进行集成与数据共享。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间的数据交流与交换将有助于企业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随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不断发展,用户需求的变化使得任何管理信息系统都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实际要求,因此新型的企业MIS应当具有一个易于扩展的业务框架结构和标准的对外接口,从而使得对软件的维护、扩展以及二次开发变得非常容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平台运行,即要求同一套程序编码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上运行,以便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和投资能力选择最佳平台,并且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不同应用水平阶段的平滑过渡。 (2)分布式应用系统、支持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功能的扩展。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MIS软件系统将是超大规模的,它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而是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同时电子商务时代所带来的巨大信息量需要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处理功能,从而协助人们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3)模块化设计与系统实施中的协调管理。系统高度模块化、高度集成企业MIS软件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各子系统及子系统中的各项功能甚至每一个应用程序的高度模块化,以便实现对系统功能的重新组合与配置。同时,系统数据能按照系统的设计传递到相关的模块中,从而达到系统数据的高度共享与系统的高度集成。 (4)高可靠性与安全性以及面向个性化的设计。交易安全有关的客户和企业身份的认定及电子付款是普及电子商务最主要的难点。系统大规模分布式的应用、广泛的网络连接需要企业MIS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强的安全控制。多用户操作冲突、共享数据的大量分发与传递、远程通信线路故障,需要企业MIS具有无比的健壮性、超强的稳定性,并能够对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正确处理。对于黑客的入侵攻击、越权操作等现象需要在管理信息系统上建造强大的安全防线。对系统内部数据记录的存取及删改权限的管理、系统操作日志的建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由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MIS软件所面对的将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世界。因此,要求软件的设计非常灵活。在一些常用模块输入输出界面、运算公式、业务逻辑、业务关联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设置空间,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自行设定建立自己的企业MIS应用子系统。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 摘要:企业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孤岛问题已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的瓶颈,从而引出信息集成技术理念。但单从技术角度来进行信息集成,并不能解决问题。信息集成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除了要依靠技术外,还要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它实际上是一个深入的企业信息管理问题。 关键词:信息集成信息管理策略企业信息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发展,必须以获取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而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充分开发利用,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应该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等,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所需信息的可用性。 1.传统手工阶段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2.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II)、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信息集成阶段 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兼并、并购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无论商务信息如何变化,企业管理层都要能迅速获取关于商务的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任何一个角度的信息。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基于企业业务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企业整体各部的信息共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企业的整体商务环境出发来整合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如,BPR、ERP、CIMS等。 二、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集成并非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而是要从企业系统出发,保证系统中每个部分、在运行的每个阶段,都能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传送给需要该信息的人。 1.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 信息集成在技术上要实现企业系统各部分:(1)互联性(interconnectivity)就是通过接口技术使各部分单独的设备、各种单元技术连接起来;(2)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通过ETL或元数据等技术使企业系统中各有关应用软件或技术功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操作指令并识出相应功能,能够实现相互操作,从而实现修改或共享数据库;(3)语义一致性(SemanticConsistency)指通过SBV(sharedbusinessvocabulary)和格式的标准化,提供给用户一个企业数据一致和正确的视图;(4)会聚集成(ConvergentIntegration)这是信息集成的最高阶段和最复杂形式,它包含了将技术与流程、知识以及人工效能之间的集成。会聚集成将使组织具有对市场机遇快速应变的能力和对本身重新配置的能力。 信息集成将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技术通过系统设计和分析并加以规范化实施,才能形成一个敏捷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具体的技术有: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Internet技术、电子邮件技术、目录服务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接口技术以及MDM(masterdatamanagement)、BPM(businessmanagement)、EAI(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ESB(enterpriseservicebus)、ETL(extract,transformationandloading)、EII(enterpriseinformationintegration)、ECM(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等。 2.信息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集成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技术问题,它实质上是管理,“putenterpriseintoenterprisesystem”,即将企业定位到企业系统中。所以仅从技术角度出发,企业在实际开发或应用信息系统时并不会实现所期望的作用。Foxmeyer的系统开发使其破产;MobilEurope在信息系统上投资数亿美元,最后也不得不放弃;Dell为自己投资的系统居然不能满足其新的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当AppliedMaterisls发现与新系统相伴随的还有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时,不得不放弃了系统。一系列的案例使人们开始怀疑在这方面的投资,有的人也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技术问题。但Davenport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问题。企业在进行信息集成时,往往会把自己对此的理解强加在企业原有的策略、组织结构和文化上,为实现全面集成不惜剥离自己的一些强势业务部门或将原有的定制式的处理过程转向一般性的处理,而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这表明企业进行信息集成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管理水平问题。 三、面向信息集成的信息管理策略 企业信息集成是分层次的,如参考文献中将其分为用户界面、人员、业务过程、应用、数据和元数据五个层次。但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如何理解信息集成。如今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与它的信息意识和对企业内外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信息集成,企业要成为敏捷性企业,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性(visibility)和灵活性(flex-ibility)。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思想和系统思想的结合,它不仅是用技术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
工程管理类论文: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深层学习” 作者简介:肖磊( 1975-),男,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e-mail)。 摘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将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列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六大核心知识领域之一,如何提高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亟待研究。文章基于“引导深层学习,培育创新能力”的理念,从构建知识框架、加强课堂实践、改革考核方法3个方面提出引导学生深层学习的具体方法。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改实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思路。 关键词: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solo分层法 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核心知识领域包括“工程项目经济原理” “工程项目管理” “土木工程法规”3个核心知识单元[1],文章所述管理类课程主要针对后两者。审视近年来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下述问题:首先,学生普遍对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第二,学生普遍对工程管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难以理解,缺乏深入探讨;第三,理论教学环节中缺少运用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为充分发挥管理类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笔者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尝试了教学改革,以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 教学改革理念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笔者曾基于“教学对象仿真、教学内容仿真、教学环境仿真”的理念,努力构建适宜的教学环境,收集实用的素材和实际案例,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综合能力却未见明显提高。集中表现在:第五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极少能运用管理的眼光去观察现场、发掘问题、分析问题。然而,实际工程中,管理环境变化万千,任何工程管理人员都面临如何把其他场所的工程经验成功应用于“本案”的创造性人工再造问题,所以要求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对基本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培育学生建立对工程管理先进理念和方法的正确认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锻炼学生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能力, 是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 (一)引导深层学习 “深层法”(a deep approach) 是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教授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该方法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关注各个论据的意义、要旨和相互关系,而不是词语、文本或者公式本身。针对高校学习情况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深层学习法与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如果学生有能力把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及其相互联系用于新的学习环境之中,他们获得的学习效果要比没有能力这样做的学生好得多[2]。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肖磊,等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深层学习”引导法教学实践和思考 管理类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性强。比如:不能抛开施工项目管理而单谈合同管理,不能抛开合同管理而单谈造价管理,也不能抛开造价管理而单谈施工组织管理等。各门课程实际上是统一的整体,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时往往是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而这种综合运用恰恰应该是工程管理人员核心技能的综合体现。其所涉及的知识有相当的广度,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满足广度的要求,又要兼顾一定的深度,传统的讲授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就其表层含义来讲是不难读懂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了解。教师讲授的重点是针对繁杂的知识点梳理逻辑关系,揭示逻辑内涵,并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原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4]。为此,引导学生开展“深层学习”十分必要。 (二)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能 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创新”就是“创造和革新”,谈到管理创新,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管理创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新观念、新构想的形成;二是已有先进观念和构想的运用。工程管理理论中有很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可以很好地指导和支持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活动。根据笔者多年工程管理实践的体会,当前的现场工程管理仍然过多依赖于经验管理,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仅仅在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受到关注,而真正将其运用在管理改革和管理创新实践的少之又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实施过程中缺少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基层工程管理人员,因此,培育学生的工程管理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工程管理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积极引导学生创新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现场工程管理创新活动,有利于学生达到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所需人力资源的要求。 二、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如何引导学生深层学习”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此为切入点,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等3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一)分析知识逻辑,构建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下功夫。《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及时的引导。该《规范》强调,专业教学的内容由知识体系、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构成,与课程名称表达教学内容的方式相比,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重复或遗漏。其中涉及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有3个,其中之一的工程项目管理涵盖8个知识点,分别涉及学院培养计划中的三门课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1.基于pmbok对知识进行分解与再综合 根据项目管理学科和其他领域的关系(如图1),把上述三门课程中融合三类知识的内容分解,分别归类,帮助学生理清各相关知识的源头,更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任务,找出所学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先分别站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学的角度,把管理学的一般知识和项目管理学的专有知识分解,然后在建筑工程应用领域的实践中综合运用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让学生明白通用管理原理和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途径。希望学生不仅是掌握一项操作技能或记住一些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建立和管理技术应用方法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认识,拓宽学生视野。 2.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逻辑树 借助“思维导图”工具(mindmanager)构建知识逻辑(图2),利用其可视化的绘图软件,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功能,引导学生有序地组织思维、整合资源,合理安排学习进程。鼓励学生将其作为一种学习管理工具主动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乃至今后的工作效率。 图1项目管理知识范畴 图2工程项目管理知识逻辑树 3.运用“霍尔结构模型”构建知识框架 工程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系统工程特点。由于学生自身知识构建能力有限,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往往了解得支离破碎,很难形成系统认知,从而影响其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对某些具体任务,借助霍尔三维结构模型,构建立体化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比如:对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通过设计五维质量控制模型(图3),运用系统观来看施工质量控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并运用分层法对其进行分类,从而在貌似繁杂的因素中理清头绪、分清主次。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并且记忆深刻。 图3五维质量控制模型 (二) 合理设计课题加强课堂实践 对理论的理解需要通过实践来深化,加强课堂实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课堂实践形式的选择、组织和课题的设计是保证课堂实践效果的重点。 1.课堂实践的形式 笔者主要采用课前作业加课堂汇报讨论的形式。提前一周将要汇报讨论的课题、案例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发给学生,明确汇报要点,充分调动学生探讨知识的积极性。通过主动研读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正是当前大学生所缺乏的[5]。以此引导学生摆脱知识灌输的惯性,积极尝试深层学习,积极尝试从管理角度认识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问题,激发学生工程综合管理的潜质,为几年后走上管理岗位奠定基础。 2.课堂实践 课题设计 课堂实践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合理的课题设计。课题必须面向实际,但绝不是简单地模仿实际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把学习讨论作为对实践活动的一种领悟过程[6]。比如:在讲述项目组织时,提出“运用组织学原理设计一份项目组织策划方案”的课题。项目可以选择学生已有的经历,如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再结合学习任务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在讲述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时,设计了“运用五维质量控制模型设计桩基工程质量控制方案”的课题,在已有桩基施工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观看待桩基工程质量控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通过课堂作业和课堂汇报讨论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 (三)强调学习过程,改革考核方法 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传统考核采用选择、判断、简答、案例等题型。学生往往依靠考前强化记忆来通过考试,不仅占用大量时间,而且对所记忆的大量概念性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很难达到教学考核的效果。为此,笔者也尝试了改革。 1.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强化平时考核 设置座位分。以平时成绩加分的方法鼓励学生坐在教室前三排,客观上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 设置汇报讨论分。对参与汇报讨论的学生给与表扬和加分,鼓励学生主动汇报作业,并积极参与讨论。 2.采用开放性试题和solo分类法评价学习质量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即可观测学习结果的结构,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教授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 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7]。solo 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 solo 分类法的基本观点包括: (1)以研究学习质量为主要目的,从学习结果在结构上的复杂程度出发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关注认知过程, 而不仅仅是认知结果,分析学生针对某项具体任务的反应是描述学习进步和认知结构的最佳方法;(3)可以从能力、思维方式、一致性与收敛和应答结构4个方面对学生的回答分成不同的水平。 为了改变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局面,尝试开卷考试,设置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组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开放性地回答问题。依据“solo”分类法的原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中所使用素材的数量来评价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类知识的量, 从学生回答中所表现的思维方式、一致性与收敛情况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即运用基本原理认识、分析、解释工程实际的能力。 三、 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为了解教学改革的效果,设置了开放性的调查问卷,主要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8](表1)。结果显示,相比往届学生,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成效都有明显提升。 表1 学习效果调查统计表序号调查问卷情况反馈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人数1课程互动很有兴趣52 对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53对所学课程知识有基本的了解144对所学课程知识感到有明显收获35 开拓了眼界,对监理行业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17注:学生共44人,根据调查问卷情况反馈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分类,分入一类后就不再计入其他类。 四、总结与反思 “引导深层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是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从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开拓视野、完善思维方式、锻炼综合能力。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看,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被动接受的思维惯式,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在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总结的情况下,很难适应跳跃性的教学方式,结果甚至不利于其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上述矛盾要求教师继续深入思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仍应兼顾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传授的学习需求,而通过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以及开拓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方法来“引导深层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另一个思路是从新生进校开始,即在各门课程中全面实施“深层学习”的引导教学,随着学业进展,逐步改善学生被动接受的思维惯式,为专业课阶段的“深层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建筑结构教学 结构就像是人体的骨架,是一种受力体系,承担各种作用,要求不出现大的变形,不因外界干扰而影响骨架寿命,在此基础上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这样就把结构知识和工程造价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工程造价不能脱离工程而存在。而后续教学内容围绕讲述结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这条主线展开,并以基本构件承载力计算和变形验算为切入点逐步深入,体现课程特点。 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涉及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力学、建筑施工等课程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课程间的联系与沟通。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涉及到前期哪些课程知识?对后续课程有什么作用?例如,钢筋混凝土梁是房屋建筑中最常见的构件。在房屋建筑学中梁的尺寸和形状与建筑设计以及房屋的净空高度要求有关;从建筑材料的角度看,梁是由混凝土和钢筋两种材料结合而成的组合受力构件,发挥着各自不同力学性能,承担相应荷载作用。从力学看梁是承担横向作用的受弯构件,在受荷后截面上存在弯矩和剪力两种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后发生挠度变形、可能出现裂缝。所以建筑结构中梁的设计计算就是依据力学原理,根据梁在破坏时极限承载力,在相应基本假定条件下根据力学中力和力矩平衡关系求解出梁中所配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数量。在保证承载力基础上依据力学知识结合混凝土材料特性验算梁的挠度和裂缝宽度,使其符合安全性和适用性要求。那么制作某根钢筋混凝土梁的费用(造价)如何?引入在建筑施工中讲授的梁中各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方法,求出钢筋总重量和混凝土体积,套用相应的预算定额,此梁的直接费用即可求出。另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对比,找出合理配筋、合理截面尺寸使梁的造价更加趋于经济适用。因此,建筑结构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始终要与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紧密配合。这样做一方面可回顾以往关联课程知识,另一方面把学生所学零碎知识点连成片,相互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加强理解,使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积极性也会不断提高。 充分发挥现场教学作用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对于建筑结构课程仅此还不够。结构设计计算理论多,内容抽象繁杂、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仅凭课堂讲授不易使学生对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加之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对结构体系感性认识较少。所以除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扩充教学信息量和增加学生对建筑结构的感性认识外,还应利用现场教学的直观优势。例如,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园和周边建筑工地参观,让学生看到“建筑实物”,非常自然地就会明白混凝土框架结构、砌体结构各自的结构特点。又譬如,利用施工现场参观讲解钢筋混凝土肋型楼盖中梁、板、柱之间的传力关系,以及梁板柱中钢筋的布置。在参观中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例如,楼盖模板怎样支设,怎样拆除?单向板、双向板怎样区分?梁、板、柱钢筋绑扎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工程量怎样计算?套用预算定额中的哪个分部分项工程?混凝土的自然养护时间应该是多少天?学生通过现场教学,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牢记于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现场实践,巩固和充实理论知识并把实践过程写成报告,作为学生平时考察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提高专业教师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对书本内容的讲授,教师只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就可以胜任教学工作。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教师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促使高校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应不断提升,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有一桶水”,“打铁还需自身硬”,单纯的“教书匠”已不能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作为教学的主体之──教师,应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密切关注本行业本专业的发展动向,熟悉和掌握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现行规范、规程、标准等。二是全局观念,把握好学科专业之间,相关课程间的先后衔接顺序和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保证所讲授的内容有的放矢,促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教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社会经历,把工程实例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体现真实感,把教师的社会工作经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四是需要认真选用教材,备好课,适当将科研、教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五是对教学对象──学生群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九零后与七八十年代的学生相比较无论是在个性、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对社会认识、信息量的摄入和对知识渴求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体系中教与学主体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正逐步转变角色,由教学主导者变为教学引导者,而学生也逐步地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盲从性少了。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的教学应更加开放更加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知识共同提高。为把握这种变化和差异,应注重设置讲授内容,突出重点,深入浅出,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加上通俗易懂的例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认可。例如,在讲授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裂缝宽度计算时,课前把面粉加水拌好裹在橡皮条上,待其干燥后拿到课堂进行演示。包裹的面粉相当于混凝土,橡皮条相当于钢筋。张拉橡皮条时,包裹的面粉其抗拉强度远低于橡皮条,故而在所裹面粉上出现第一条裂缝,再继续张拉橡皮条,面粉表面裂缝增多直至分布、间距趋于稳定。这时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因为裹的面粉和橡皮条在张拉时变形大小不同,形成了变形差,裂缝必然产生。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后,再来讲述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计算,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而且掌握的比较牢固。另外还应注意到,建筑结构这门课专业性较强,相关课程联系广泛,教学难度大。力学是结构设计计算的理论基础,结构是依据力学原理建造的实物,没有力学理论,结构如同海市蜃楼。因此结构与力学密不可分。只要真正学好弄懂力学,结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在前期教学中应提高对建筑(工程)力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学时,配备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力学课,打好基础推动后续课程顺利实施。 结语 针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谈了一些看法和体会,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能有借鉴作用。建筑结构课程所要讲述的结构无论是按照材料分类还是按照受力体系分类就目前教学情况而言不宜面面俱到,实践证明效果也不好。建议今后能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混凝土结构为主要授课内容,其他如砌体结构、钢结构以及与土木工程有关的专业知识可开办各类讲座或者作为选修课完成,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作者:孙犁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工程管理类论文:思想政治工作对工程管理类企业经营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体现在财力、物力方面,更体现在人才方面。工程管理类企业人数比较多,而且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这给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主要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工程类企业经营中的引导、警示、组织、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及通过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以人为本关心基层员工等方式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企业经营;思想政治工作;工程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工程类管理企业通往一般项目工程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工程的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这给企业的政工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然而如果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那么企业的管理只是形式上的。思想政治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工程管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否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企业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保证企业顺利发展。 1 思想政治工作对工程管理类企业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过程中积累和创造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无论是在过去的战争时期还是现在的和平时期,在我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言,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1.1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引导作用,特别对基层员工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工程类企业基层员工的数量比较多,而且素质也参差不齐。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部门的一些言行或者举措可能会触碰到他们敏感的神经,从而引起他们心目中的不满,这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思想隐患,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进行有效地疏导,可能会引起他们一些不正当的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形象。如果企业的政工部门能够及时发现员工思想变化,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引导,那么就能及时解除员工内心的不满,改变员工的心态。工程类项目一般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员工的住宿条件和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员工很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或者对企业充满抱怨等情绪,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企业应该及时给予基层员工一些关心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心。比如夏天在施工地区采取一定的防暑降温措施,调整作业时间,避免高温时段施工,或者给员工发放一些防暑降温的药品;冬天作业的时候,对户外的员工采取一定的保暖和保健措施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这些事情看起来虽小,但是却向员工表明了企业的一个态度,企业还是很关心员工工作的,用这种实际行动来教育员工,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的泛泛而谈,比口头上的说教更有用。在日常的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关心员工的思想变化,抓住员工关心的内容,并想方设法帮助员工解决,让他们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关爱,从而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企业上下一心,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员工才能真正将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设身处地的为企业着想,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 1.2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组织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作用是最重要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组织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素质。比如如何企业不能制定唯才是举,有才者居之用人的机制,而任命一些工于心计、圆滑世故的人作为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那么企业的组织建设只是一句空谈。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组织建设的作用必须确立。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制度建设的作用,让每一个企业基层员工感受到组织的严谨性和严肃性。严谨性指的是企业党委领导对各部门的选择人才的程序和制度必须严格,通过公开竞选,竞聘上岗,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公开每一个选拔环节,除了考核员工的能力还要考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考核的时候,还要有基层员工对其的评价,将每一部分的考核分数进行累加从而选拔合适人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严肃性指的是选拔人才的人事部门和企业直接领导要严格按照公司制度,高度重视企业选拔人才的工作,端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不允许拉关系走后门,不收取贿赂等现象,最大限度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作用,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企业的管理层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3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警醒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警觉性主要针对管理层,特别是在国企,由于企业体制监督的局限性,很多优秀的管理者因为长时间的思想懈怠,工作慵懒形成很多不好的工作习惯。特别是工程类企业的施工时间长、投资规模大,在招投标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拿到项目,往往通过走后门、暗箱操作等不正当方式拿到指标,很容易引发企业的不正之风,不仅会严重影响企工程质量,而且会损害企业的形象。如果不能及时给予他们警醒,可能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仅会影响他们个人的发展,还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者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党、政、工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企业党委会的角度来说,可以从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国家政策法规,特别是从十八大以来,中央非常重视反腐工作,坚持“老虎、虱子”一起打,要将“权利关进笼子里”,坚持反腐的高态势,十八大以来,地方和中央多位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不正之风的企业管理者一定的警示作用,让他们保持高度的警示精神,在工作中不能违背良心,违背原则; 第三方面从企业工会的角度来进行。企业的工会要从职工的角度出发,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日常工作中,员工要大胆检举、大胆建言。通过工会的工作,培养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发挥员工监督的作用。 1.4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业思想文明建设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解决人的政治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从而达到引导、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的目的,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一切出发点最终都是为了发展,而企业文化其实也是一个企业经营理念的一种体现。通过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号召企业上下一心做好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一旦企业文化为所有员工集体接受,就会自觉转化为员工日常工作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企业成长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保持企业的活力,而文化能让企业更加繁荣,企业文化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企业的不断改革,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发展又为企业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更新观念,凝聚人心,推动企业不断改革,不断发展。 2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环境和工作对象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不断上升,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社会的开放和文明,也让员工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第二个是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的利益,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职工思想也会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人事关系的调整、薪资福利待遇、医疗和住房改革,以及企业竞聘上岗等给员工带来的危机意识; 第三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的空间不断变化,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当今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通过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网络等媒介,员工接触的信息面越广,如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不得当,很容易导致员工的反感情绪,特别是当下很多企业的基层员工年纪比较小,大多数都是90后,90后个性独特,喜欢自由,这一定程度都增加了思想政治的难度。 3 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3.1 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手机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用手机消费、学习、交流。特别是随着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的普及和发展,大多数年轻人都拥有了自己的微信号、微博和QQ号,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紧跟时展的潮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工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企业有什么新的举措,可以在微博和微信上与职工进行沟通,根据员工的建议和要求进一步完善。 其次,政工部门可以以社交媒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及时一些中央政策的文件和相关规定,职工可以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直接下载,这样即便是在偏远工程项目建设的员工,也能及时学习。 3.2 以人为主,关心基层员工的生活 企业管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管理,人是企业的主体。因此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广大干部职工,解决基层员工的生活、工作、思想问题,提高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要一心一意为员工排忧解难,解除职工工作的后顾之忧,在中秋、元旦、春节等一些重大节日,企业领导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让困难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怀,对于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职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帮助职工子女圆大学梦,一些遭遇重大变故的家庭,企业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并号召全体上下为其捐款。 第二是为职工办实事,工程类企业基层职工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因此企业要从大处着手,关心职工、关爱员工,在夏日为员工送清凉,为一线施工的工人送去药品、纯净水、毛巾等一些防暑降温的用品,天冷时为员工购买手套。 第三是关注员工思想状况,政工人员要定期走访基层工人,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倾听员工的呼声,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工作。 4 结 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从细节入手,关心员工的思想动态,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达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深化改革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目的。 工程管理类论文:应用技术型本科工程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很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本文在简要概述应用技术型本科概念和分析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需求,探讨了应用技术型本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帮助企业获得战略资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我国企业需要大量既懂信息系统又懂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以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是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应用技术型本科是近年来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科学进步、产业升级,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是相对于传统“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的,具有创新性、职业性、应用性等特征[2]。应用技术型本科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从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角度分析传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与职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管理信息系统教材更新比较慢,且不同的专业,讲授基本相同的知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无法满足职业需求。 (二)先修课程教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实践环节薄弱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课程。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行业管理知识了解较多,但是计算机知识较为薄弱。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开展实践教学困难,对很多知识的掌握会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很难学以致用。 (三)师资缺乏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然而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只具备单一的专业背景,而且大部分教师信息系统开发经验较少,“双师型”教师短缺直接影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技术型本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很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应用技术型本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很多工程管理类专业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列入培养方案,满足了企业对复合型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求,但是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和职业需求相匹配、与行业知识相结合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行业就业人数减少,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就业人数增加,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对于动手能力高超、创造能力突出、适应能力极强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极大。因此,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岗位实践、职业培训相对接 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具备更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大多来自于岗位实践和职业培训。高校教育培养的更多的是通用性人力资本。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容易使学生出现通用性人力资本过剩,但专用性人力资本缺乏的现象[3]。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岗位实践和职业培训,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过程中人才需求相适应。 四、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观念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现状以及高层次应用技术性人才要求,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一)改善师资水平,引入协同教学理念 所谓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就是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策划和执行某门课程教学的教学形式。可以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改变一位教师负责的状况,可以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4]。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团队可以包括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和企业中系统开发人员(外聘)组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同时,锻炼教师队伍。 (二)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专业特色,制定教学内容。例如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侧重点应该以物流管理系统、道路实时监测系统等作为案例。重视先修课程的开设,设置课程组,压缩各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注重实践环节。 (三)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该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具有使用价值的项目,让学生分组由导师带领实际进行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环节,实践过程中的需求驱动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 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使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引入“协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针对专业特色整合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行业变化,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求。 工程管理类论文:论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的实践教学方案 [摘要]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扎实、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鲜明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为了培养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合格人才,文章创建了“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并阐述了其实施方案。 [关键词]工程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同时该课程也是电力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针对该课程内容广泛而不深入、理论多而实践少的特点,结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学时少、学生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立足两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考核模式的确定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 上海电力学院目前共有两个工程管理类专业,即工程管理专业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在两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均涉及土木工程相关知识的认知性教育,且均以“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为载体,具有内容宽泛、信息量大的特点。而两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在对土木工程认知教育的定位与教学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是学生入学以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土木类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1]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土木工程素养,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从概念、原理、过程、技术等各环节有初步的认识,[2]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尤其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肩负着把这些完全外行的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行业大门,使他们了解并热爱本专业的重要使命。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作为专业类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学生关于电力工程建设中土建工程方面的知识将主要来源于本课程,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基本知识,具备建筑识图的能力,熟悉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和建筑材料等关于建筑工程的基本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针对两专业的土木工程认知教学模式,力求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的最大认知度。 一、课程的特点 鉴于两专业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选择了不同的教材。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全面介绍土木工程的基本情况,即大土木的知识,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工程、基础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基本知识;[3]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在认知教育上侧重于建筑工程的相关知识,包括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等,[4]针对专业特色还适当补充了电力建筑的知识。 虽然授课内容有较大不同,但是作为概论类课程,两门课程有以下共同特点。 1.课程内容广泛而不深入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范围涵盖本专业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全貌以及部分核心的管理类专业课程,涉及本专业许多相关课程的内容,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范围也基本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建筑工程类课程内容。每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甚至一门学科,如桥梁工程这一章涉及桥梁学科的内容,而建筑施工这一章涉及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学两门课程的内容,教材在编著时考虑覆盖的内容广泛而不深入,因此在深度上都是点到为止。[2] 2.课程教学理论多而实践少 课程内容大都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于某些内容虽然也会列举工程实例,但只是进行理论性地阐述和介绍,没有实践内容或者实践课程来支撑。有些章节虽然也涉及一些具体的专业知识(如电力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建筑识图知识、建筑构造知识和电力建筑知识等),但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土木工程类课程中,“土木工程概论”是一门较新的课程,相对于其他已经讲授多年的课程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都不是很成熟,[5]而且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研究多数是面向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多而学时少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教材涵盖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时只有32个,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将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 2.学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即学习本课程,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在大三第一学期才接触本课程,但是前期几乎没有任何先修的相关课程,也就是说,两专业的学生都是在不具备任何专业基础的情况下来学习本门课程,而课程内容多学时少,使得讲课进度较快,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困难,进而影响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根据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取舍 由于课时较少,没有条件详尽介绍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再根据各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尽可能反映课程全貌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课时抓住重点及难点,其他内容则简单带过留给学生自行阅读。[2,6]比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和建设项目管理等。结合学校电力特色的教育,在特种工程中可以重点介绍火电厂的冷却塔、输变电工程中的输电塔,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可以重点介绍水电站厂房及各种坝体,而对于交通工程、桥梁工程和港口工程等内容可以简单介绍。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是使学生具备建筑识图的能力,熟悉建筑物的构造和建筑结构特点,熟悉各种建筑材料,尤其是与电力建筑关系较密切的钢材和混凝土等材料,了解建筑施工技术;而建筑设备中应重点讲解建筑电气的知识,其他内容可以简略。现有教材均没有专门介绍电力建筑的章节,教师在教学中还需搜集资料,补充发电厂建筑、输变电建筑和变电站建筑等电力建筑的基本知识。 任课教师应在确定了全部教学内容并确定了章节学时后,再开始准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必须明确每堂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领会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土木工程和人们的生活相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举出很多鲜活的例子,尽管学生尚不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但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思维活动能力。教师在讲授具体的专业知识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工程建筑为切入点,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枯燥的专业知识。比如在讲授地基沉降时,可以将比萨斜塔作为一个重点案例来介绍,通过比萨斜塔的建造过程使学生理解地基沉降的知识,围绕比萨斜塔展开的纠偏大讨论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很多关于建筑纠偏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丰富的案例,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各种各样的启发或暗示来引导学生,通过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2,5]如在讲授房屋基本构件梁、板、柱时,可启发学生在教室里观察,根据自己感官认识和课堂讲授内容来理解各种构件的特点及其在建筑物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介绍更多不同截面形式与材料的基本构件。在介绍建筑结构实例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教学楼或图书馆为例,事先拍摄相关图片,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或给出正确答案。还可以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讲授有关内容,然后由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这样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课堂讲授中主要采用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所展现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6]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工程建筑的各方面知识。但是单纯按课件内容来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影响听课效果,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入案例和增加师生互动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及时更新自身储备的知识,随时搜集身边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带入到课堂中,增强讲课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效性。比如在讲到超高层建筑时,可以讲在建的上海中心;在讲高速铁路时,可以讲我国高铁建设的历程及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结合这些热点事件去讲,会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适时引入一些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这都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注重学生的反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课外通过作业、答疑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学生聊天、发邮件和发放调查问卷可以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引入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程课时较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除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以外,可以采用布置课程论文和布置课程调研的方法,调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弥补课时的不足。比如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完成一篇与土木工程内容相关的课程论文,教师给出参考题目和科技论文范文,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最终论文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搜集素材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其学到了一些较为前沿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而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则根据其学习内容安排了课程调研,在学习完建筑构造和建筑结构的知识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一个独立建筑物的构造和结构情况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巩固了课堂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通过学生反馈也发现,每一调查小组人数(5~6个)偏多,限制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这在今后教学中可以改进。 4.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知识,[7]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的组合:播放工程录像,了解工程建设的内容;安排学生参观校内实验室,一方面参观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和构成,一方面参观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布置课程调研,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和实践,了解身边建筑物的构造和组成;安排学生参观已建成的典型工程和有代表性的在建工程,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5.引入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 由于本课程知识覆盖面大而内容不够深入,如果采用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方式,则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带来较大负担,也违背了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但无法杜绝学生的抄袭现象,在成绩评价时难以解决公平的问题,还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的现象。 为了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考核应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小测验、课程论文或课程调研成绩组成,目前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有条件时应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在平时成绩中,课程论文或课程调研的成绩应至少占到总评成绩的15%。期末成绩可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总之,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兴趣,理解了所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本课程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大土木的各个领域和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每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甚至是一门学科。因此,本课程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8]要想每一章都讲得非常精彩,最好分别由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来讲授,但只有土木学科比较齐全的高校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科技论文的写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从事教学改革的探讨,到生产第一线锻炼,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 四、结论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总结了该课程的特点,根据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立足两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考核模式的确定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为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补充扎实而必要的土木工程知识。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随着建筑业突飞猛进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需求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为了适应整个建筑管理环境的发展趋势,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综合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工程管理本科 教学效果 培养方向 一、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定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管理能力,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施工、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应健全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任职制度 由于现阶段系部专业发展遵循的是系主任或二级学院院长负责制,因此该岗位聘任应遵照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行政领导为辅的方针。通过我本人对国内几所211院校的调研得知,大部分系部主任或院长为博士、教授,还有个别院校为“长江学者”,当然这是国内高校注重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更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理念。但是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二本院校,不注重这种学科建设的理念,一味的“官本位”思想,该职位往往是处级干部担任甚至兼任。由于对专业方向的把握不到位,失去了办学根本,始终把生源和就业看做第一位,既然办不出特色,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生源和就业当然会成为问题,不可能促进整个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特色课程设置应适应现阶段生存环境 国内大部分综合性院校几乎都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各大院校为了体现出办学的与众不同往往设置特色专业,但是只注重特色而失去了学生适应现阶段生存环境的根本,为了规避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合并部分专业基础课 在主要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管理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就针对前面所列举的课程而言,经济学基础和工程经济学两门课程就可以选择其中之一。 (二)开设公共关系课程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强调的素质教育,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建筑市场,具体来讲主要是在建筑工程公司就职,部分学生可能进入政府或者金融机构就业,因此在复杂以及乱象丛生的建筑领域生存,要注重任何人之间的相处,以及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公共关系。因此开设公共关系课程有利于指导学生在和各种人群沟通交流中解决问题。 (三)开设谈判课程 由于我国现阶段建筑市场是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中标人,因此在谈判时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更大,或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如何使自己的损失变得更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谈判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博弈,各方追求的不是损人利己,更不是损人不利己的结果,而是如何通过沟通与交流使双方取得双赢的局面,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利润目标,而且还可以交往很多该领域的朋友,对公司和个人以后的发展开创出新的局面。因此谈判时一种艺术,要想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综合性人才,建议应该开设谈判类课程。 四、应健全专任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中专任教师是整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教师应该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能力,三尺讲台可以使人“明理、笃行、思远”,因此老师的教学效果应是任何高校生存的根本。 (一)建立多媒体教学效果预评价制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设备进入了千家万户,同样也进入人类灵魂的殿堂--高等学府,现在的高校老师大多采用电子教案、PPT、Flash等媒体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到了帮助作用,但无形之中也会带来弊端。 (二)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 “教学”是“教”与“学”的配合,作为老师如果只按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授,只是做到了教而忽视了学,学生学习中,知识的来源最多的不是来自老师的讲授,而是学生自学得来的。因此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和学生打成一团,像朋友一样相处。 五、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中来 高校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工程管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更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另外科研应该学以致用,因此让学生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程管理研究方向的了解,并且能够深入的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六、结束语 总之,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面向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多学科相融合的专业,面临的建筑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要想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当代大学生,就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培养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科方向,健全教师授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设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课程,使得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整体方向。 工程管理类论文: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本文在分析制约综合能力形成因素基础上,吸取不同职业教育模式优点,进行综合能力培养整体设计。以课程作为综合能力知识点融汇的载体进行实用的教学改革,探讨整合型的工程造价课程改革,并以实例说明课程改革设计的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具体操作。 关键词:综合能力;职教改革;教学实践 工程管理类专业就业情况表明: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多元化,分布在工程建设流程的每个环节;该专业就业岗位有从技术管理向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流动并不断加强的趋势。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岗位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用人规格的提高。职业界对人才的要求日趋综合化和复合化,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出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素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岗位。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合格工程管理类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 前几年的职业教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将高职教育办成压缩型本科,强调理论学习;近年来又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将高职教育办成培训班或考证班。这两种倾向都限制了学生的良好发展。高职教育应符合我国的实际,在综合国内外职教课程改革优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倡导“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本研究拟结合本省、本专业实际,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和提升为目标;有效选择不同教改模式的有益成分,实施课程内容的综合优化,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探讨多元整合型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 依据行业和岗位对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技术能力(对项目质量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对进度计划的管理能力)、计价能力(对造价确定和控制的能力)。本文以“计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着手点,详细探讨和分析该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二、基于计价综合能力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参照国家造价师(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确定的工程造价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工程造价行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经济复合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具备工程造价确定和工程造价控制的实践能力;拥有胜任和向相近岗位迁移的素质。本文依据国家对造价工程师(员)职业资格的考核标准,确定出工程管理类学生的“计价综合能力”知识体系如表1。 表1“计价综合能力”培养知识体系设计 教学模块我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国家造价师资格认证知识体系工程计价(控制)模块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计价实训 装饰工程计价装饰计价实训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构成 工程计价基本方法 建设项目造价确定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工程计量模块计量实训含在工程计价模块中建筑工程计量 装饰工程计量造价技能模块造价案例实训技能提升-毕业设计工程造价案例(二)培养内容分析与设计 “计价综合能力”的形成不是一门课程的任务,是由表2中相应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串”,再链接成的“知识链”,它是多元性的、经有效整合后拔高的知识——能力。知识链的连通只有在打通课程间壁垒并在知识融通基础上,在培养计划制定和执行中灌输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前提下,才有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笔者对专业能力提升关键因素的调查表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综合能力和整合能力欠缺,经深入分析后认为缺乏知识点间的有效融通制约了这些能力的有效构建。知识点有效融通的核心在于双师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行,教学团队在调研岗位知识、技能需求基础上,明晰人才培养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符合学习规律的整体设计,提出与岗位能力适应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岗位体验等一整套培养方案,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完成学生从知识掌握到专业素养的积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现,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只有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的身份变化,才有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积极回应。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 表2“计价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分析与设计 能力要求知识体系能力形成示意熟悉建筑物构造建筑识图及构造建筑结构及识图熟悉工艺及组织工程施工技术组织设计实训专业入门掌握工程计量知识建筑工程计量装饰工程计量具有工程计价能力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计价实训装饰工程计价装饰计价实训专业能力发展培养造价综合能力造价案例实训造价软件应用造价基础综合实训技能提升-毕业设计职业能力形成。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专业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根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以项目管理应用为主线,以项目管理目标为核心,综合运用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相关内容的知识,提出了建立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思想,以PowerOn系统为基础,构建了项目管理综合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教学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本科教育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1]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5]“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在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把“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技术经济学”、“工程估价”等主干课程都安排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这些实践内容大多数是相互独立的,而且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设计。为此,我们提出建立项目管理综合实验平台的设想,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9]本文将从构建项目管理综合实验体系的组成入手,探讨工程管理类专业项目管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综合实验组成 从项目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我们以项目管理应用为主线,以项目管理目标为核心,综合考虑“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技术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配置相关教学软件,通过项目管理计算机操作平台开展实验教学设计。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招投标管理 项目招投标管理是通过招投标模拟系统将招标、投标过程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借鉴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的思路,我们首先将学生按实验小组进行编排,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实验内容,主要是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实例,每个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如业主、招标人、投标人、政府主管部门、评标委员会等),完成各自的工作职能,真正体验招投标过程。 2.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的总目标是确保项目的既定工期目标的实现,或在保证项目质量和不增加施工实际成本的前提下,适当缩短项目工期。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实验中,规划主要指总进度控制目标规划和分进度控制目标规划。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实际进度与目标进度的比对,监控偏差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协调是指协调与项目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工作队组之间的进度关系。 3.项目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采购管理不是简单的信息记录,更重要的是要将业务过程进行串联与管理,包括从系统外部获得货物和服务的整个采办过程。在实验中,项目采购管理实验包括:根据材料、设备、机具资源需求计划,结合相关流程,通过信息化管理完成对材料、设备、机具的请购,对请购单审查、招投标、合同变更、合同支付、到货、到货检查,以及设备监造、检验、不合格项处理等过程。 4.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在企业层面的质量管理模块下展开,以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的贯彻执行,同时将各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数据汇总,以便于查询和统计分析。项目部层面的质量管理由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质量策划、质量过程管理、统计分析和PDCA组成。 实验教学中的质量管理模块,配置了多个行业的验评规范,其中包括验评表格等,并且通过项目实例得到应用。 5.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 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有助于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交流系统,同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规避和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隐患,节约项目资源。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交流贯彻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不仅将各种管理职能关联起来,而且将项目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有助于达成富有成效的领导和积极的工作环境。 6.项目费用管理 项目的费用管理是基于费用科目和费用类型构建的费用工作表进行项目费用跟踪、控制和管理的,如图1所示。 7.文档、竣工资料管理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档资料,这些信息的查找和保存非常困难,教学实验操作系统将企业及各个项目的文档资料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将竣工资料的移交和档案管理模块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起同时管理项目文档的新模式,把项目文档管理融入日常工作中,实现电子档案移交。 8.项目HSE管理 HSE管理,即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其目的在于,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标准化管理,以实现安健环管理活动台账管理、新进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作业危险源控制、安全检查及安全整改、违章处罚、安全事故处理、特种作业人员登记、特种设备统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报表等功能。 9.项目风险管理 试验中,项目风险管理由三个模块组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规避。借助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形成一种度量和控制的有效机制,也就可以在绝大多数风险形成破坏之前,对项目提出警示。目前,大多数企业把这一内容归入安全环境管理内,在教学实验中,我们仍单列。 二、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将项目管理各个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搭建统一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验,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目的。本项教学改革主要从软硬件建设和教学方案设计来构建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整合 摘要:指出了扬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课程体系不稳定性、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和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教学问题,阐述了管理类课程相互之间的顺序和平行关系,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了管理类课程的逻辑关系,绘制了逻辑关系图。以专业基础课教学侧重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课教学注重于应用性知识的原则整合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逻辑关系;整合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院校、矿业类院校、电力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工程建设事业和房地产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基本统一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各院校在办学的实践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本院的办学条件及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风格和特色。[1]这使得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管理类课程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构成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课程体系尚处在完善和探索之中,本文对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相对于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稳定性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以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共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个方向。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平台课程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专业方向课程仅为主修该方向的学生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平台课程的设置不稳定。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5门专业课。在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合同管理6门专业课组成。在最近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另外,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定位不准。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和城市土地管理课程归入任意选修课。而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放入必修课中;城市土地管理放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中。 2.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2]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时间安排上有两种关系:一是顺序关系和平行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先后顺序关系,同一类课程中各课程间的平行或顺序关系视课程内容而定。二是有些课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少,但又是构成工程管理专业复合性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这类课程开课的时间则应根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统筹考虑。[3]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部分课程之间曾出现逻辑关系混乱,衔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如工程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做基础,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开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需要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后开设等。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但管理学原理在运筹学课程之前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帮助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前开设,但工程项目管理却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开设等。 3.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中管理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三大目标控制和生产要素管理原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性质和目的有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三大目标控制重复,工程项目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中均有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城市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均有土地开发的内容,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重复,房地产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内容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重复。 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平台课程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2门专业课程组成。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4门专业课程组成。对以上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关系。 工程管理类论文:基于工程管理能力培养的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分析我国目前建筑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依据我院该专业现行的培养目标以及我院土木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施工企业的实际状况,研究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系列基于工程管理能力培养的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工程管理能力的素质要求,本文指出了构成工程管理能力的各种能力要素。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能力;施工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培养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建筑市场更为激励的竞争,必须加速提高我国的工程管理水平,对土木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精通技术,又要有较强的工程管理能力。这就为高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满足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这一时代要求[1]。为了满足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培养多种类型的复合型人的要求,我们应该主动转变教学理论,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编写和选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适时调整和增加系列管理课程的设置,并且全面深入地探讨教学内容,加强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2]。 1施工管理类课程改革的背景 高校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目标,是加强学生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的工程管理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欠全面系统,具有片面性,课程内容相对滞后。新知识、新政策、新规范、新标准在教材中更新慢,如《建筑法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与国家的政策法规紧密联系,时效性强。本人多次到工程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工程管理知识相当贫乏,肤浅,不适用工程企业所需要的能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的现代工程管理人才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国际工程管理水平高低已成了制约我国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瓶颈。用人单位均希望高等教育能加强和改革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首先必须解决课题,如何有效实施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改革于一体的综合改革实践。土木工程是一个较为古老的专业,我省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有很好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其辐射作用早已形成。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多数学生都将走向与工程实践相关的工作岗位,其服务主要是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建设部门,以及中、小城市的大、中、小型建设管理部门[3]。目前国家、省、市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城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大规模建设,为地方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用得上、留得住、工程素质高、工程管理能力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作为一所刚完成转型的地方院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土木工程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方面还处在积极的探索和试验阶段,这与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因此,积极探索“应用管理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目前高校都非常注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特别是对某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者较多,且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成果,如:各种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等,但对土木工程课程体系内的某个课程群加以研究较少。在以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往往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施工管理能力的培养,本人正是为了满足时代要求,围绕提高毕业生施工管理能力,对这方面的课程模块加以研究[4],[5]。 2施工管理类课程的探讨 长期以来,土木工程的主干课程过分强调各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缺乏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和衔接,缺少优化统筹,主干课程之间相互重复,课程庞大琐碎,教学效率低下。一方面教师抱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另一方面不同课重复讲授一样的内容。教师普遍注重各课程讲授的纵向深入,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目前流行的许多大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其所谓的整合和重组,实际上只简单地把几个专业方向内容相叠加拼凑,缺少横向与纵向的贯通,使用效果不甚理想。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本人充分认识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迅速把国内外经济信息、科技发展动态、国家的新政策法规、新规范标准整理归纳融会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调整与研究中还注意处理需要和可能,当前与长远、通用与新兴,基础与应用等方面的关系。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加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探索[6],[7]。 2.1施工管理类课程的构成要素 通过长时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一门课程的讲授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建立若干门课程的教学才能达到。因此首先就要对工程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完善,是否反映时代需要,都直接影响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毕业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所以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管理课程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我们通过研究探讨,工程管理课程由以下若干具体课程构成 (图1)。 2.2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教学课时确定 明确了工程管理课程设置组成后,就必须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在研究设置的每门课程中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政策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因此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时充分注意它们的目的性和教学适用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做到内容删繁就简,关键问题阐述透彻,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在教学上要求实际实用够用的原则;在教学手段上优先考虑案例教学,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十分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尽量做到:(1)教学计划是以其整体来体现教学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2)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调整好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是“树干”与“树枝”的有机组合,形成合理的教学内容构架,体现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最好体现是知识结构合理,反映时代要求,而课程优化设计又是对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最高要求。选用教学内容时充分做到:(1)通过向用人单位的广泛调查及模糊统计,确定课程中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的重要性。(2)通过调研获得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相关度,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与知识的综合相关度是确定教学课程内容的学时数的相关因素。在调整学时时做到从整体范围来考虑其连锁反应,保持课程的学时数与掌握度相匹配。工程管理课程的课时分配(表1)。 3施工管理类课程的能力目标分析 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教学,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工程管理课程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共同构筑一个管理课程平台,担负着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管理能力。其工程管理能力构成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图2)。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管理能力培养是以建筑工程概(预)算为核心,建筑法规为基础,实现工程施工、合同、招投标、工程经济等管理能力和工程监理能力的培养目标。 4结论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施工管理能力,从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着手研究课程设置模块体系,用系统的观点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和开设时间,形成科学的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完成了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施工管理能力培养合理框架。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谈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商品贸易规模逐渐不断扩大,物资空间移动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扩展,因而对于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物流信息化、物流活动的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物流需求高度化、个性化、多元化,要求物流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升物流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型物流服务,以适应物流市场的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为何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中途陨落,有的历经坎坷仍生生不息?纵观中外名企,现代化物流管理极其重要,尤其是供应链管理对原材料供应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零售业等组成的物流供应链在物流信息、资源配置、物流流程、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控制、创新和调整。 据相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物流企业以超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已有82万家物流企业或者物流相关企业和机构,但从网络、管理、功能、业绩、服务等方面综合评价,具有现代物流竞争力的企业却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物流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基本原理,对物流活动进行指挥、计划、组织、协调、监控,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配置,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物流成本的最终目的。 尽可能低的总成本下最大程度实现客户要求服务水平是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所在,即寻求成本优势和服务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提升企业的战略优势。按照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要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就是把适当的产品以适当的数量和适当的价格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提供给客户。 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已成为目前很多国内物流企业最为强烈的变革方向。面对激烈竞争、高深莫测的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传统企业看似完整但缺乏系统的生产、采购、销售模式,已没有办法适应需求,加强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缩短产品开发到流通的周期,降低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终端用户的全过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成本,已成为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 1.现代企业物流概念和特征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企业物流的概念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不仅物流活动的功能范围不断扩大,物流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深入。现代物流表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现代物流是系统整合的协作物流。从企业内部来讲,它是对信息、运输、物料供应、搬运、存货管理、包装、仓储、实物配送等分散的物流作业流程的综合协调整合;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现代物流管理指挥着跨企业组织的物流作业,实现供应链的协调。企业物流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客户,而且要考虑自己的供应商;不仅要考虑到客户的客户,而且要考虑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不仅要致力于降低某物流作业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要致力于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总成本。 第二、现代物流是物流策略的选择。在物流中,尽管就成本而言,它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代物流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节约成本,最重要的是要平衡成本与企业长期效益、客户服务水平的关系,并且在于企业如何选择物流策略来获取竞争优势。 第三、现代物流是客户服务物流,客户服务是物流创新的原动力。当今的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已从产品制造转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与此相适应,企业的物流动作在产品生产组织的基础上也同时向企业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延伸,特别是增加了产品的售中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现代物流将更多的以企业的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强调物流动作客户导向性,成为客户驱动物流。 2.现代物流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手段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中国国内市场而不断发展,企业的成本优势或价值优势将是企业生存和成长必需取得的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手段来获取。沿着价值优势的轴线,物流管理创新能够缩短提前期,增加可靠性,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 第一、现代物流管理创新的中心在于对现有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的创新。从工业化以来,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被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步骤。这些分割了的业务流程,差错多、步骤多、周期长、反应慢,这些都是竞争力的杀手。创新就是要缩短周期、减少步骤、加快速度。伴随步骤减少,产品的积压和库存也就相应减少了,从而得到了更高生产效率。现代物流管理注重的是整个物流系统总成本的合理控制和整个供应链物流的管理。要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重点不能仅仅放在技术创新和生产线的优化上。向生产要利润、要成本降低的空间有限,我们要着手物流管理,通过卓越的物流效率,创造企业的成本优势,提高企业利润,增加企业市场份额。 第二、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过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能比其他竞争企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这种价值是通过成本高低差异来显现。对于顾客来说,价值可以独一无二的服务,也可以是低价格。价值优势就是与竞争对手的价值差异化能力。一个物流管理技术娴熟的企业,如果在存货的可得性、递送的及时性和交付的一贯性等方面领先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就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供应商和理想的业务伙伴。一个拥有卓越物流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 高效的物流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也同时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一直扮演辅助角色的物流管理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效率的途径 第一、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提供物流管理平台。现代化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物流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上。物流管理信息化必备条件主要有三点:(1)一套完整的物流 信息管理系统,为物流运作提供电子化管理;(2)一个能快速、方便、安全、可靠的交换数据的方法电子数据交换平台。(3)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信息服务。为此,企业应加大投入,建立计算机支持的物流信息系统。 第二、建立行业物流服务模式。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第三、不断改进物流过程,增加新的服务内容。首先,实现库存合理化。库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流成本的高低。企业应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库存水平,争取达到“零库存”。如果缺乏优化控制,运输路线过长,运输批量过小或采用运输代价过高的运输方案,就会造成运输成本的直线上升。因此,应制定合理的运输批量,选择经济的运输路线和运输方案,以节约运输成本。再次,增加物流服务的内容,让顾客“参与”物流。最后,建立科学、合理、优化的配送网络和配送中心,产品能否通过供应链快速地到达目的地,这取决于物流配送网络的健全程度。 第四、实行企业物流服务整体外包。当前,企业应打破自办物流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第三方物流理念,积极寻求与第三方物流提供着合作。其优势在于从库存方面看,使用“第三仓库”可以一方面节省资金投入,减小企业财务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第五、设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物流体制。企业内部属于物流业务的主要内容有:(1)采购:采购谈判、采购方式、供应商管理等;(2)库存管理:库存数量的决策,库存物品保管;(3)仓储设施:仓库数量与地点的决策,仓库的类型与设备的选择;(4)物料处理:物料的分装与拣选,包装材料选择与包装设计等;(5)信息管理:与物流有关有的信息管理;(6)运输:运输方式的决策、时间安排、路线的选择等,包括采购运输与销售运输;(7)供应计划:根据生产需求制定原材料。这些业务大多数早已存在,只是分属于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如采购部门,运输部门,流程控制部门,物资供应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等,现在需要重组这些业务部门,统一归物流部门实行全盘化管理。在重组大物流中,要求企业对从原材料进厂、中间存储过程、到最终产品出厂交给用户的物流全过程,统一实施计划、组织、管理和控制,形成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 从国外优秀企业经验看,获利与物流管理已成常态,但国内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技术和观念都有待提高,物流管理能否给国内企业带来丰厚回报,这需要行业的共同努力。随着中、西部大开发的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应抓住机遇,调整市场定位,找准市场位置,从国外引进先进物流技术,开发适合中国本土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提高整个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在不远的将来,企业物流管理必将成为真正的“第三利润源泉”。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分析企业物流管理 一、目前制约企业物流发展的瓶颈 1.企业具有现代物流理念的专业人才短缺。物流人才是企业物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成长的保障。目前,企业严重缺乏合格的专业物流人才,物流管理和控制能力无法满足物流业发展需要。一方面是由于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多,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在人才培养方面引起足够重视,对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没有或不足。 2.企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不合理,物流效率低下。多数企业只注重生产流程的设计和规划,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不予考虑或考虑甚少。企业内各种交叉作业、迂回运输、无效移动等现象较为严重;管理粗放,仓库空间利用率低,物料出、入库仍然由一些简易的机械设备或人力来完成,运输网络尚未形成。即使有些企业有所改进,仍不能完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还需人工配合。 3.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网络技术应用不广泛。物流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分散,反馈数据不统一,甚至于相互矛盾,造成物流信息失真。目前,多数企业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物流管理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对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应用不够广泛,而信息系统配备的功能仅限于计算机进行管理的阶段。如物流信息交换与管理技术尚未普及;条码技术应用的范围较窄,且频率较低;射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在我国尚得不到有效利用,现代物流供应链信息集成能力尚未充分实现。虽然有些公司应用了EDI、ERP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物流管理结构存在问题,信息传递不顺畅,导致信息共享与集成、及时性与准确性均较差,物流效益难以得到体现。 4.物流管理观念陈旧,缺乏对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认识。传统的物流管理,采用统一的产供销一体管理方式,导致企业物流管理运行缺乏整体性,缺乏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目前,客户对企业物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讲求个性化和多样化,需要充分认识物流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以及流通成本。 二、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战略措施 1.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加快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现代物流管理要求改变过去只关注成本、质量和销售,而忽略物流管理的做法,树立加强物流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效手段的思想。企业在生产和技术创新优化时,将物流管理纳入企业业务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当中,建立起物流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的概念,不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在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同时,应加快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水平。物流作为一个全新的管理技术,涵盖的专业技术范围非常广。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所有的物流管理环节全面熟悉,同时还需掌握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各种物流操作技能。要使企业物流管理尽快实现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根据企业物流人才匿乏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手段:搭建与高等院校合作的平台, 联合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物流人才;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物流管理成功经验,积极引入国外的先进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物流专业教育的在职培训教育;社会上公开招聘懂技术并熟悉业务的人才。 2.加强物流规划,增加对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当前,我国企业整体上物流设施、装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物流作为大系统的特性需要各业务环节的高效协作和沟通,一方面需要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加快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需要企业自身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范物流管理。 3.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实现精益生产。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是物流系统的灵魂。企业生的产经营贯穿物流和信息流两个方面,物流运动过程产生信息流,为企业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反过来决策信息又控制物流运动和规划物流的各个环节,使物流发展按照规定达到预期目标。物流系统得以顺利运行,依靠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顺畅。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应考虑物流系统的特点,满足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为物流系统搭建一个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做到物流全过程的实时控制,使物流过程的所有事务数据、技术数据具有高度可视性和可存取性,加快物流信息在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传递速度,实现精益生产。 4.整合现有企业物流资源,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首先,通过资源重组、流程再造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将剩余生产力转向物流市场;其次,加强供应商、储运商、中间商及物流合作伙伴等外部资源的整合,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实现互惠互利,节约成本。 5.推行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企业在识别与强调核心业务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物流运营模式,积极推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真正实现企业物流系统的全面优化。实践证明,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为企业更好的控制物流成本,将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等核心部门。 6.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物流管理会计制度和物流成本财务模式,合理控制企业物流成本。企业不仅需要把物流成本单独真实地计算并反映出来,还需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真实掌握物流成本全貌。 三、结语 目前,我国政府已把物流作为一种产业纳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之中,我国物流业正处于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中。企业必须顺应物流发展趋势,正确地选择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物流管理模式。通过采取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战略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本文思考的问题可能是不全面的,仅代表个人的一些体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妨作抛砖引玉。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分析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一、现状分析和问题概括 1.观念落后 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将重点集中到经济效益上,对生产和销售相关业务是非常看重,但是对于如物流管理等辅助业务则相对较松。提高经济效益和积累资本对中小企业来说固然重要,但是物流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甚至重要程度随着现代信息化商务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到目前为止,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概念认识停留在产品运输上,单纯的以为只要生产前把生产资料运到车间,再把产品运出去不耽误市场销售就可以了。这种片面重视生产管理、忽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最终将毫无疑问的增加物流成本,对中小企业的后期发展有诸多不利的影响。不可忽视的是,物流成本也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总体水平上不去。 2.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 现阶段的广大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的手段方法上有很大欠缺。总体来说,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非常落后,还是停留在什么时间运输到什么地点的古老方式上,却不愿意去多想想从哪儿运、怎么运的问题。当前,中小企业对物流中运输费用占利润比没有很好的认识,这个是不合适的。单纯的货物运输是无法解决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中的成本问题的,物流管理和库存管理的数据对企业物流和由此带来的成本有直接的关系。[1]另外,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运输只是物流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一个节点,并不是物流的全部。当前,中小企业过度将物流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集中在生产资料和产品运输上,是不全面的。因此,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要尽快改善现有的短缺之处,尽快将目前存在的物流管理手段和物流管理方法上的问题解决。这些物流管理手段和方法带来的物流成本和库存成本也能因此得到消减,从而提高利润。 3.专业人才匮乏 物流管理的越来越专业化,必然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专业化,因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抓住人才,特别是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乏物流专业管理人员不无关系。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控制力不够,即便是企业认识到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没有专业化的人才,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物流管理在企业利润中占据重要地位,没有合适的物流管理战略,就无法切实做到物流管理提高利润这一目标。同样的,因为专业化的物流人才的匮乏,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和专业性就不免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低效率。此外,受困于中小企业的自身规模、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物流专业化人才也很少会流向这些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大,自然也导致了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方面专业人员匮乏。当前,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方面很多还处在一个不够高效率的状态,管理物流的人员因其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知识水平等影响,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克服困难,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是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当务之急。 4.信息化程度较低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个领域,为现代企业管理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效率。目前,企业在竞价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信息化转轨,完成企业信息化改革,通常都能较快的实现发展之路。但是,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部门等直接带来利润的部门,也要重视能带来利润潜力的物流管理。企业生产离不开信息化,物流管理更离不开信息化。[2]当前来说,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传统物流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大量依靠人工进行管理,而没有全面实行信息化。信息化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还有些企业虽然对信息化管理投入了资金,完成了硬件铺设,但是因为人员培训等问题,导致缺乏应用和操作人才,这也很严重的影响到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专业化。 二、针对现状的改善对策 1.创新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要改变物流管理的现有状况,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思想观念。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将重点集中到经济效益上,对生产和销售相关业务是非常看重,但是对于如物流管理等辅助业务则相对较松。但是,这一个观念必须改变,必须树立起物流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但是物流管理在利润方面的贡献已经有了证明。企业的发展要扣紧成本和收益,物流成本是一个必须得到有效控制的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就自然的得到了更多的利润。相比较生产成本而言,有更多的优势。因为,降低生产成本,却可能带来相关的其他成本,但是降低物流成本是绝对的降低了成本。对中小企业来说,必须转换物流管理理念。 创新物流管理理念,首先要建立适合企业规模和发展的物流管理制度,从上到下全面的不断推进物流管理新理念的认识水平。[3]广大中小企业必须树立起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彻底抛弃物流就是运输的老思想,切实重视物流管理对利润增长的重要作用。企业的物流管理,要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从生产、经营、销售等多个环节整体对待,把物流管理融合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去,科学、合理、高效的安排物流活动。与此同时,在制定合理、科学的物流管理制度后,企业必须严格的执行和遵守物流管理制度,加强物流成本控制,增加企业的利润水平。 2.改善物流管理方式方法 当前物流管理方式整体落后,不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中小企业往往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管理方式,喜欢“自力更生”的去办自己的物流部门,并让该部门负责全部的物流活动。自办物流的先决条件是要配备一定的设备,一方面,这些设备要消耗企业的资金,另一方面,物流活动不可能使得这些设备充分利用,造成二次浪费。这些因素,也决定了自己搞物流只会出现设备利用率低、物流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等不好的结果。但是,物流作为一个企业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利润。这里,中小企业最好的方式是要改善物流管理,实行共建物流公司,或者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等等方式进行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管理方式不是说将企业物流活动完全交给第三方公司进行管理,而是企业进行有控制的科学化管理。即企业提供货物出发地和目的地,具体的承办方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设计。在承运过程中,企业可以随时查看物流信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第三方物流有很多优势是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利用这些优势,企业可以更好的控制物流成本。将物流活动交给第三方,可以实现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等核心部门上,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支付较少的费用,实现减少人员编制,减少设备采购等物流活动方面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总的来说,企业积极创新物流管理方式,必然将科学化的物流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 3.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 人才的重要性,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无需多加说明的,对物流行业来说,也是如此。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出现那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一个问题是人才的不专业和缺乏。因此,要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要着重考虑物流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企业必须认识到物流专业化人才的重要性,并积极去为人才的引进做准备。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虽然不强,但是还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条件,加快引进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的进度。与此同时,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通过培养已有的公司物流管理人员,可以较快的改善物流管理工作,提高物流管理水平。[4]企业一定要聘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物流管理人员,冰雨物流咨询专家等展开合作,共同培养物流专业化管理人才。通过培养,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在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上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利润。总而言之,当前企业在大力引进人才和培养物流管理人员方面一定要花大力气去认真做,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4.加快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各行各业要加紧信息化改革。谁在信息化方面落后,就必然要被信息化淘汰,被市场淘汰。对中小企业来说,一定要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配备专门的物流管理设备,培养专业的操作人员。企业要把物流活动升级为信息化操作,从国高效的利用信息化平台,从而更好的去进行物流管理,控制物流成本。[5]物流活动的信息化,必然会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通过巧妙运用物流管理的优势,获得更多的收益。中小企业具体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要从自己条件入手,按照企业实力和需求综合考虑建设适合自身需要的物流管理信息体系。 三、小结 物流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成本。当前,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观念落后、管理落后、人才匮乏、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需要引起大家关注,并切实去认真改变。中小企业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严格按照建议去改变,加强物流建设,以科学化、高效化、信息化的思路建设物流,才能真正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 引言:随着经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动脉和基础,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建筑行业具有项目投资巨大,施工周期长,施工现场复杂、变动性大,项目涉及的单位广、人员多等独有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企业的管理费用也在不断上升,整个行业的边际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部分企业出现经济效益开始下滑现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流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如何进行物流管理,有效地为企业节省投资,提供增值服务,是摆在建筑施工企业面前不可小视的一个问题。 1.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对于“物流”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关于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英国。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手中。二战期间,美国从军事需要出发,在战时对军火进行的供应中,首先采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词,并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二战后,“物流”一词被美国人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被称作“企业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企业物流是指对企业的供销、运输、存储等活动进行综合管理。 2.物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比重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材料供应物流的特点及重要地位工程建设项目是以形成固定资产为目的的投资建设过程。工程建设项目消耗的材料主要包括钢材、水泥、混凝土、木料、砖瓦沙石等。这些材料体积大、质量重,需要大型物流设施,并占用较多的场地。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个异性、时间性和一次性的特点,产品的形成属单件生产方式,因此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的物流服务也具有特殊性,如服务量的不稳定、服务地点的变动性、服务方式的灵活性。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受影响的因素多而复杂,特别是受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难以预料,因而对材料消耗计划很难做到准确,这就要求强化施工过程中对材料供应的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大,特别是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通常是投资数亿元以上或者更大。一般来说,工程建设项目中材料成本占工程项目造价的60%~70%,而物流费用占材料成本的17%左右(以钢材和水泥测算,钢材与水泥比为1∶3)。即是说,物流费用约占工程项目造价的11%。不仅物流费用在工程项目的造价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而且物流效率的高低还会影响材料占用资金的数量和施工效率。低效率的物流活动,或者使材料库存过大,浪费资金;或者库存不足造成停工待料。这些都会增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甚至不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 因此,加强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材料供应管理,通过降低材料消耗、节约材料供应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对于降低工程项目的造价至关重要。 3.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 目前传统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即当企业有物流需 要时人工传达指令找人来运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经过对浙江湖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几个工程项目的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① 缺少现代化管理手段,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没有电子商务的理念; ② 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恶性竞争多于合作; ③ 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 ④ 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门、技术部门、施工部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 ⑤ 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⑥ 项目部各自为政,在价格竞争下,材料的质量难于保证。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对比,提出一些的建议和想法,用来给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建立其自己的物流机制的一些思路,以达到生产过程中节省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更多的利润。这不仅对建筑企业有利,也能帮助物流在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4.建筑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4.1 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 物流概念引入我国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物流概念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而 且最近几年在国家的鼓励支持下物流开始迅速发展,被称之为企业发展的“第三 利润源泉”,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相应运用了物流管理思想对 物资及生产进行管理,以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建筑施工企业物流有着自身的特 点,例如: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相对于商业物流其物资具有“期货性”的特点,价格变动频繁,由于造价信息有一定的滞后,特别是钢材受国际原料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从而影响成本;物资需求时间严格,必须准时送达;物资品种、规格繁多,且要求 严格;所需物资大多需求数量大、重量大,运输困难;其物资一般成本很高,占 用资金多,资金周转较困难等。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在 发展过程中步履艰难,出现了很多问题,出现了虽运用了先进管理技术,但企业 利润出现下滑的局面。 4.2 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注重供应、疏于管理:现在建筑施工企业在其整个建设中的建设工期一般都都在2、3年,因此施工中对各种材料的需求都有时间要求,集中供应在时间相对较短,给供应部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建筑材料往往种类多、数量大、重量大,要想及时完成任务只有加快供应速度,因此供应部门为及时供应,只能加强计划预算,按商品、按质量、按期限的齐备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在一味的重视时间的时候,却忽略了对供应的管理,其间没有充分考虑到物资的安排,车辆的选择,路线的优化。这种供应方式,虽然满足了生产所需,但是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益。 ②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物流作为施 工主要成本组成部分,缺乏有效的评价与考核体系:物流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我国施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重点仍然局限于施工过程的作业成本,对物资流通环节的成本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这直接导致了没有明确的物流成本明细科目,只是简单的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作为物流成本项目,使得物流成本费用不明确,致使管理人员无法在物流管理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另外,施工企业物流绩效考核指标过于单一,通常只有“材料成本差异”一个考核指标,没有对物流活动中的其它环节做全面的考评。单单依靠“材料成本差异”根本不能完全反映物流责任部门的绩效,并且针对性也不强。这一指标往往会给上级带来错误的判断,只要是材料成本降下来了,上级部门就会认为企业物流有了相应改进。这样严重阻碍了企业物流的改进发展。再之,物流科学是近年才提倡的管理理论,施工企业对物流成本并没有单独计算,也没有建立历史数据库。所以无法对现在物流成本的高低进行比较,无法给物流成本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 ③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建筑施工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沟通,特别是在异地施工时更加突出。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目前还是相对比较低的,只有少数建筑施工企业应用了信息系统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人工登记、人工传递的方式。信息系统不健全,造成了企业内部信息脱节,使仓库、生产部门以及管理部门之间无法进行实施的信息传递,直接影响了建设效率,增加了作业成本。同时,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建筑施工企业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难以进行相关的合作及有关物资的调配。尤其是在于与供应商的信息沟通,现在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建筑项目的短期性,较难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关系。在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建筑企业之间关系经常是短期的、不固定的,合作关系随着一次的采购结束而中断,工程完工而联系结束。下次采购又要重新选择供应商,从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建设企业施工过程中经常受到业主、设计、监理、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建设进程变更,因此物资需求的变动较频繁,依靠传统方式供应商根本无法及时了解情况,仍然按计划供应,造成了物资的堆积、浪费。 ④物流活动主要是自我服务为主,建筑施工企业原大多以国有企业为主,虽然近年来通过改制等形式民营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在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每个企业都建立了自己“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以自我服务为主,没有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建筑施工企业拥有自己的车队,自己的仓库,乃至自己拥有原材料生产基地。这种局面产生了项目中原材料库存过大,周转速度慢,资金占用多,仓储和运输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时,施工企业没有形成特种材料保证储备,普通材料随用随供的物流管理特色。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模式是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攀升的重要原因。 5.建立和健全建筑企业物流制度 由上所述,关于物流和建筑企业物流问题状态各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物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有着重大作用,所以建筑企业对如何建立和健全物流体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很有必要。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引入现代生产物流管理思想,把施工企业现有的材料管理体系按照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原则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并建立符合现代物流管理要求的业务流程。通过树立和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正确地应用社会化物流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以及注重企业内部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会有效解决现有建筑 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大大控制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5.1合理物流机制建立 建筑施工企业首先要从优化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入手,要建立合理的物流管理机制,把施工企业现有的物资管理体系按照物流管理的原则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并建立符合物流管理要求的业务流程、组织构架、物资采购、加工整理、联合配送等系统,将单纯的采购、供应业务,全方位转化为面向工程项目部、面向施工现场的综合服务功能上来。运用物流通道,提倡合理配送,减少物资流转的中间环节,降低施工现场材料储备,保证物资的 使用效能。 5.2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仓储信息化水平,建立物流管理新模式 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库存物资进行ABC分类管理,创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订货模型,根据月度施工计划和仓库现有存量,签发采购计划,在此基础上增加采购批次、减少进货批量,实行库存物资限额管理,努力降低企业的物资购置成本,储存成本以及应急成本。满足现场工程施工的需要同时,清理各种二级管理或基层单位的小仓库,以快捷、准确的服务,杜绝库存物资在公司内部大仓库向小仓库转移的现象,彻底根除小仓库存在的条件,根据各个工程项目施工地点的物资供应途径,设计合理的物流网络图,建立健全公司外部统一调动、内部统一配送的物流模式最终,实现施工物资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直接供应,减少中间商和各仓库之问的流转过渡,努力加快库存物资的周转,形成具有施工企业特点的物 资管理模式。 5.3建筑施工企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而同一类型的物资使用量较大,所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不要经常变换供应商,对于施工企业是非常有利的。比如,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不再需要双方询价、报价的反复协商,减少了合同谈判的费用和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 5.4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应用物资理管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6.体会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物流、物流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探讨,希望建立好一个合理的物流机制,从而在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降低施工企业的成本,减少周转环节,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我们可能仅仅从网络商场购物中,知道“中通”、“申通”、“韵达”等所谓的“四通一达”这些概念,也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方式,建立高效的物流管理组织机构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所以,施工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加强企业的 物流管理,对于企业降低工程成本,实现工程项 目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浅论如何应对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物流管理成为了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当前众多企业都将提高产品服务作为发展的新方向,极大地促进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的竞争力。因为物流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物流业成为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1 物流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物流是随着企业的产品贸易而逐渐形成的产业模式。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物流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关注。物流业是企业生产运营的辅助行业,具有着丰富的产业功能。企业物流管理是促进物流更好地进行产品服务,使企业走向新的发展高度。 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产业的扩大,经济活动变得频繁,大量的产品贸易与消费也随之产生,物流需求就有了极大的提升,对于企业物流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物流产业服务种类的增加,代表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产业职能更加全面具体。物流随着企业产业结构的扩大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其工作职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 2 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落后 许多企业对于物流管理缺乏重视,把物流只是当做一种运输和储存的手段。物流管理部门也只是负责企业生产运输储存的部门,物流管理的实际职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在企业的发展运营中,产品的运输与储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能够让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企业管理者却只把经济效益放在发展的第一位,对于产品的运输与储存当做稀疏平常的工作。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2]。 2.2 缺乏系统管理 当前我国企业对于物流缺乏系统的管理,物流配送效率较低。物流工作没有系统的规划,缺乏对物流各个环节的有效掌控。没有完善的物流运输网络平台,管理体系不完善,缺少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势是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企业物流管理在该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到位。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往往只投入巨大的人力,却没能收获应有的效益,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物流的发展。 3 加强物流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对物流管理的重视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物流管理的重视,企业内部要培养大量的专业物流人才,积极参与到物流管理工作当中。只有员工自身的素质提升了,企业的软实力才能够提升,企业真正凝聚成一个目标明确的集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企业物流管理虽然促进了对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其发展不能脱离企业发展战略方向。对企业物流管理重视起来,将物流管理以企业管理发展为基准,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互协调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服务产业,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3]。 3.2 搭建系统的企业物流平台 为了将企业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需要搭建系统的企业物流平台。因此,对于企业物流服务的要求就会有所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对于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行企业物流实践,对物流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保证物流企业高效、稳定的运行。另外在物流工作模式上,应该加以适当的创新,应用信息化设备,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使企业物流与现代经济发展接轨,扩大企业物流服务范围,增强物流管理的工作职能,符合当前经济形势,不再局限于企业产品的运输与储存。将企业物流拓展成为包含物流配送、产品交易、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的综合性服务产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切实保证企业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稳住阵脚。 结语 物流业是经济发展下诞生的产业模式,逐渐被现代企业在运营管理当中所运用。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打造符合时展需要的经济服务产业。加强对物流管理的重视,搭建系统的物流平台,促进企业物流向着新的发展方向迈进。因此,做好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试论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物流贯穿于煤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物流环节的任何改善都会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促进作用。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竞争领域”。煤炭企业要加强物流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物流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虽然有些煤炭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煤业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了“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煤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物流活动还没有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 2.物流管理缺乏科学性 由于新老体制的更替,很多煤炭企业供应计划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脱节.可靠性降低:物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库存管理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库存动态等。从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来看.相对于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采购行为不规范、层层设库,使材料积压现象大量存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材料及产品多次中转运输,使许多煤炭企业额外支出了大量的运费。 3.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如在物资保管保养、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效果,但在仓库布局、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不配套的现象。同时,传统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撼动,为现代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设置了障碍。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4.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虽然极少数大型煤业集团通过ERP系统的上线,实现了集团内部计划上报、审批、采购、供应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了内部信息、库存资源共享。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考虑到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的转换.对设备、人员培训的再投入较高.产生被动应用计算机管理物资的状况;另一方面,在解决库存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许多煤炭企业尽管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而由于对内部物流管理结构掌握不准确,业务流程不够优化,项目成功的不多。 5.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财务标准,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物流冰山说”指明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只能看到支付给企业外部运输的委托物流费用,而实际上这些委托物流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真正的大头是潜藏在海水中的冰山主体,即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比如物流基础设施的折旧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与配送、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T人进行装卸等费用都计人了原材料、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科目。目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把物流成本明确地列出来,也没有正规的专门负责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和机构,计算方法不标准,因而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6.物流人才缺乏 企业物流人才缺乏,愿意到煤炭企业来工作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主要面向社会物流煤炭企业物流领域需要熟悉煤炭行业.又通晓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在物流活动优化重组中,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将采购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物流职能集成,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加速物流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在企业外部,按照市场细化的要求,采取强强联合、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等多种方式,加快区域化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形成供应链联盟,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 鉴于我国物流市场还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的现状,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业集团可以采取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办法。将企业现有物流服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去,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中心”或“物流事业部”,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新公司为企业自己的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市场上揽业务,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率。 3.将弱势业务外包出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 据统计,煤炭企业有80%以上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务是由企业自我服务系统和供应商承担的。 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物流资源外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煤炭企业应改变原来“企业办社会”的经营模式,将所有与运输有关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而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4.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 物流的管理效率体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过程中。煤炭企业要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为“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细物流方式.实现物流信息化。 5.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指标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压缩煤炭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降低材料成本、采购成本以及运输、仓储、装卸、库房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的潜力巨大。因此,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煤炭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注重物流成本效益,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6.进行科学的采购分析,加强库存控制 采购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问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在采购分析时.首先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确定未来的需求计划。其次需要考查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一定时问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制定合理的储备量。物流部门要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计算出比较合理的交货周期和经济订购批量。 7.加快物流配送网络建设 加快区域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建立与形成快速、准确、高效的物流配送机制.充分利用和盘活已有的运力和仓储资源,选点设立配送、分拨中心,搞好煤炭集团内部物资的直达配送。 8.强化物流知识的培训和物流人才的培养 现代物流管理使人们对物料管理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这就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要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企业各物流环节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煤炭企业内部的物流模式。为此,要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如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等,做好煤炭企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鞭子效应”与企业物流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信息扭曲问题,引入所谓“鞭子效应”的概念,解释“鞭子效应”产生的原因,并从物流管理的角度提出削弱“鞭子效应”负面影响的一些措施。 一、“鞭子效应”(Bullwhip effect) 数年前,P&G管理人员在考察婴儿一次性纸尿裤的订单分布规律时曾惊奇地发现,虽然婴儿对产品的消费比较稳定,零售商那里销售量的波动也不大,但厂家从经销商那里得到的订货量却出现大幅度波动,同一时期厂家向原材料供应商的订货量波动幅度更大。这似乎是一件与常识相矛盾的事。处于其他行业的HP等其他企业也作过类似的调查,同样印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这与我们在挥动鞭子时手腕稍稍用力,鞭梢就会出现的大幅度摆动的现象相类似。于是,人们就将这种现象称为“鞭子效应”。简单讲,“鞭子效应”就是指供应链下游消费需求轻微变动而导致的上游企业生产、经营安排剧烈波动的现象。 由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设计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动态模拟实验--Beer game,为我们较好地再现了鞭子效应产生的过程。这个实验以4人为一组,实验者分别代表供应链中的生产商、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在实验过程中,由指导教师代表的消费者发出订单,每个经营者则根据本期从下游经销商收到的订单发出货物,并以此为依据参考销售的历史记录预测未来需求的变化,结合本期期末库存量向上游供应商发出订单。在任意两个经营者之间订单的传递需要两个经营周期,货物的运送也需要两个经营周期,换句话讲,每个经营者从发出订单到得到该计单的订货需要四个经营周期。这样,在经营一段时间以后,首先消费者需求出现微小调整,随后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的订单、库存量相继出现波动,并且,沿供应链回溯波动幅度越来越大,“鞭子效应”的痕迹越来越明显。 二、“鞭子效应”产生的原因 表面上来看“鞭子效应”表现为需求的不确定,下游企业对本企业产品经销量的波动,但实质上这种不确定是由于需求变化的信息在由供应链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传导过程中被扭曲,进而扭曲被放大的结果。“鞭子效应”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它涉及到企业的营销、物流、生产各个领域。但简单来讲这些原因主要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原因;一类是管理原因。两种原因纠结在一起,共同作用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本,对产品供应链造成消极影响。 系统原因也可以理解为客观原因,或者是供应链本身所无法服的原因。FrankChen等人的文章中曾经指出“鞭子效应”来源于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化和订货周期的存在。需求的变化主要指需求自身的波动,需求变化大,则效应强烈;需求平稳,则效应微弱。订货周期(lead-time)的存在,即从经营者发出订单到最终收到所订货物要花费的时间。订货周期越长,相应时间内市场的波动越大,需求预测越不准确,“鞭子效应”表现越明显。 造成“鞭子效应”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系统根源就是供应链的多层次性。在Frank Chen的文章中谈到,由于在供应链的各个层次经营者都会设置安全库存,多层的累积,乃至同一层次中多个仓库库存的累加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库存产品量的数倍增加,进而导致企业对市场波动的反映速度减缓,“鞭子效应”加剧,再促使企业提高为客户服务的水准,尤其是现货供应水平和提高安全库存,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鞭子效应”的管理因素比较复杂和多样化。它可能是由于经营中的非理性行为造成的,例如为避免缺货发出的异乎寻常的大额订单,订货激增给上游经营者带来错误市场信号,扭曲的信息在向更上游的供货商传递过程中多次放大,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头脑发热大量订货(取消订货),或者不考虑市场需要完全凭主观臆断决定生产、订货安排的现象在现实中并非罕见。大量的生产闲置,库存积压也往往与此有一定联系。 但“鞭子效应”也可能是经营者理智决策的产物。仍以实验中的经营者为例,实验中不允许经营者之间互相讨论(这也是有着一定的现实背景的),经营者所能够得到的唯一的市场信息就是下游企业传来的订单,由于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每个经营者都倾向于根据历史上需求的变动,以及近期所得到的需求的变化情况作出自己的市场预测,并以此作为确定采购、生产、库存决策的依据。企业对需求的历史信息越看重,即当前期实际需求在预测中所占的权数越小,其对预测值的影响越小,有关需求波动信息传导给上游供应商的越微弱;相反,对前期需求变动越看重,当前期实际需求对预测的影响越大,由此制定的未来期采购计划越能反映本期需求波动的情况,向上游供应商所传导的本期需求变动的信号越强烈。由于需求的波动可能是随机的,也可能体现今后一段时间内一定的变化趋势,因此无论哪一种预测策略都可能对从消费者得到的消费信息发生错误理解,进而将错误的市场信息传导给供应链上游企业,并在传导过程中将其扭曲放大,导致“鞭子效应”的产生。 “鞭子效应’还与企业所处的物流环境有极大关联。订货交易成本的存在,运输中规模经济的影响,乃至订单处理、仓储管理的落后,现代化通信手段的匾乏都会直接导致经营者延长订货周期,加大订货批量。同时,鉴于缺货成本通常高于库存持有成本--尤其是当我们将缺货的隐性成本(即所谓失销成本)考虑在内时,理智的经营者必然将选择一定的安全库存量来应付两次采购之间市场可能发生的波动,订货周期越长,需求不确定性也将越大,为此而设计的安全库存量也将越大。此外,一般来讲,订货周期时间由四部分组成:订单传送、订单处理、备货和货物装运。由于这四部分时间中的任何一部分变化都直接影响订货周期,因此订货周期的不确定也通常作为安全库存决策时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订货周期越长,所需安全库存越多;订货周期变化越大,为达到同样的现货供应比率,同样也会要求有更多的安全库存量。 “鞭子效应”也与经营者的营销策略有一定的关联。经济社会中销售与消费的脱节极容易造成经营者将销售量误解为消费量,并据此作出错误的生产、经销计划。企业的促销计划无论是针对经销商的,还是针对最终消费者的,也无论是数量优惠,还是价格折扣,以及付款方式上的优惠,都会产生一定的先期购买(forward buying)行为,即在实际需求产生之前购买。这样会造成一段时间内产品的销售量远远超出该段时间市场对该产品的实际吸纳水平。这些超出需要的产品就会被客户或消费者堆放在仓库里供未来消费。当市场价格回升至正常水平,由于他们仍有存货,就会在一段时间内消费但不购买,结果是,客户的购买时间安排与消费时间安排截然不同,购买量的变化比消费量的变化幅度要大得多。由此,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受到震荡也就在所难免。 促销之外的一些引发先期购买因素也将推动“鞭子效应”。例如Hau L.Lee曾在文章里谈到由于热销产品供不应求,销售商往往多订货以防止生产商在不能满足所有订货时按照订货量配给产品;有的企业以销售人员的销售金额为其业绩评估标准,这样会造成在到达评估最后期限时,出现许多虚假的“人情”订单。如果企业出于竞争压力,同时允许经销商免费退货,或者存在事实上的免费退货,那么在产品流行期一过,或者销售人员业绩评估结束,又会有大量订单消失或者被取消,生产商原先依据虚假的需求信息所制定的生产计划就会落空,造成大量的浪费。 三、改进物流管理,削弱“鞭子效应” “鞭子效应”将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和管理的低效率。因此,如何削弱这一影响就成为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鞭子效应”的产生归根结底可以看成是个别环节中信息扭曲与信息在供应链流动过程中扭曲被放大这双重因素的结果,因而抵消“鞭子效应”的努力也可以从这样两方面着手。 就个别企业而言,首要是选择好的需求预测工具,以使企业能够对需求的变动作出正确的分析、评价,并对未来市场作出相对准确的预测,进而确定相对贴近市场真实情况的采购、生产等决策。 要避免信息扭曲导致“鞭子效应”还要尽量减少先期购买现象。前文中已经提到,促销、单纯以销售量评价销售人员工作业绩等做法都会引发先期购买,进而或者造成未来购买量锐减,或者由于大量的订单被取消,生产安排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混乱。要减少先期购买现象就要针锋相对地改变原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近年来,沃尔玛倡导的天天最低价的做法就是一个例证。天天低价使得消费者囤积现象减少,真实的消费情况显露在经营者的销售信息里。有助于经营者在真实的市场信息的基础上预测需求,正确决策。 要抵消“鞭子效应”,最重要的还是要改进企业物流管理。这可以从几方面入手。(1)要构造企业局域网,引入计算机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然后,企业通过互联网或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与客户联接,有效地加快订单传输速度,避免多次重复录入,提高备货、运送的效率和准确率,缩短订货周期,降低订货周期的木确定性。(2)要减少订货批量。一方面可以引入电子商务来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专业化的第三万物流企业来降低小批量运输时的高额运输成本。在运输领域,由于规模经济的影响,整车运费与零担运费差异巨大,专业公司因为可以将多个货主的货物集中运输,因此可以争取到较为低廉的整车运费,企业庞大的销售系统、富有经验的车辆调度也有助于合理安排运量和运输路线,减少空驶成本。所以,虽然对货主来讲还是小规模运输,但利用专业运输公司可以使平均运费水平大幅度降低。为减少订货批量,也有的企业尝试鼓励经销商订购一篮子商品,而不是一份订单只订购一种商品。这样虽然交货频率、运输效率没变,但是每种货物的交货次数增加了,相应的每次订货量就少了。 抵消“鞭子效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减少信息传导过程中的扭曲。在这方面,近年来所推崇的综合物流管理模式将大有用武之地。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是变原来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瓜分利润的竞争关系为共同拓展利润空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实现所谓双赢的理想局面。体现现代供应链管理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典型的做法就是变原来独自搜集需求信息为合作伙伴之间共享需求信息。通过互联网或者EDI技术使得零售商的销售信息随时传导到批发商、经销商、生产商,使他们得以利用即时信息了解产品消费状况,预测市场走向。由于即时信息比较准确,而且避免多次需求预测,所以真实需求波动被放大的现象得以减少,在掌握真实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生产、运作的安排将会更加合理,大量的浪费将被避免。 降低“鞭子效应”还要减少供应链中仓储的层次。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供应链企业的合作,例如通过上下游企业共享仓库来减少整个供销应链内仓库总数量,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准确、及时运输货物,实现JIT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试论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物流贯穿于煤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物流环节的任何改善都会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促进作用。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竞争领域”。煤炭企业要加强物流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物流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虽然有些煤炭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煤业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了“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煤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物流活动还没有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 2.物流管理缺乏科学性 由于新老体制的更替,很多煤炭企业供应计划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脱节.可靠性降低:物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库存管理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库存动态等。从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来看.相对于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采购行为不规范、层层设库,使材料积压现象大量存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材料及产品多次中转运输,使许多煤炭企业额外支出了大量的运费。 3.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如在物资保管保养、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效果,但在仓库布局、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不配套的现象。同时,传统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撼动,为现代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设置了障碍。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4.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虽然极少数大型煤业集团通过ERP系统的上线,实现了集团内部计划上报、审批、采购、供应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了内部信息、库存资源共享。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考虑到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的转换.对设备、人员培训的再投入较高.产生被动应用计算机管理物资的状况;另一方面,在解决库存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许多煤炭企业尽管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而由于对内部物流管理结构掌握不准确,业务流程不够优化,项目成功的不多。 5.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财务标准,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物流冰山说”指明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只能看到支付给企业外部运输的委托物流费用,而实际上这些委托物流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真正的大头是潜藏在海水中的冰山主体,即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比如物流基础设施的折旧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与配送、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T人进行装卸等费用都计人了原材料、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科目。目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把物流成本明确地列出来,也没有正规的专门负责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和机构,计算方法不标准,因而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6.物流人才缺乏 企业物流人才缺乏,愿意到煤炭企业来工作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主要面向社会物流煤炭企业物流领域需要熟悉煤炭行业.又通晓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在物流活动优化重组中,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将采购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物流职能集成,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加速物流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在企业外部,按照市场细化的要求,采取强强联合、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等多种方式,加快区域化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形成供应链联盟,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 鉴于我国物流市场还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的现状,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业集团可以采取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办法。将企业现有物流服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去,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中心”或“物流事业部”,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新公司为企业自己的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市场上揽业务,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率。 3.将弱势业务外包出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 据统计,煤炭企业有80%以上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务是由企业自我服务系统和供应商承担的。 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物流资源外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煤炭企业应改变原来“企业办社会”的经营模式,将所有与运输有关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而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4.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 物流的管理效率体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过程中。煤炭企业要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为“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细物流方式.实现物流信息化。 5.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指标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压缩煤炭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降低材料成本、采购成本以及运输、仓储、装卸、库房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的潜力巨大。因此,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煤炭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注重物流成本效益,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6.进行科学的采购分析,加强库存控制 采购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问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在采购分析时.首先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确定未来的需求计划。其次需要考查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一定时问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制定合理的储备量。物流部门要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计算出比较合理的交货周期和经济订购批量。 7.加快物流配送网络建设 加快区域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建立与形成快速、准确、高效的物流配送机制.充分利用和盘活已有的运力和仓储资源,选点设立配送、分拨中心,搞好煤炭集团内部物资的直达配送。 8.强化物流知识的培训和物流人才的培养 现代物流管理使人们对物料管理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这就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要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企业各物流环节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煤炭企业内部的物流模式。为此,要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如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等,做好煤炭企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浅析 引言 汽车物流是涉及面最广、技术复杂度最高的领域之一,而零配件物流配送又是物流系统良性运作并持续优化的关键环节。汽车制造厂商一般采取的是外协零配件、流水线式装配生产模式,因此范围广、统筹调度难、影响可变成本的因素多,使其物流配送具有更高的难度。尤其是在大批量生产的汽车组装流水线上,要准确地向流水线上不同的车型提供相应的零配件。一旦所需要的零配件没有及时地到达生产线上,而导致生产线停止,其后果是很严重的,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汽车制造所需的零配件有一万多种,零配件配送是一项很繁复的工作。汽车制造厂商为了能够实现jit配送,会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第三方物流公司有丰富的物流管理和运作经验可以很好地完成配送工作。无论是进口豪华车、合资企业还是自主品牌,几乎没有一辆车是由一个企业独立生产的,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产业链条高度发达,我国正处在“日本核心元件-中国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场销售”产业分工链条上的一环。 我国汽车产业入世十年,在一些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上始终没有真正突破国外的控制,日本等发达国家依靠核心技术攫取产业链条中最大部分利益,而我国自主的零部件体系仍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建议今后应立足自主研发,首先从技术层面突破,同时不断完善国内各地产业分工布局,力争早日建立起我国自主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汽车零部件物流配送现状 (一)汽车零部件国产化低我国汽车无工业,论是进口豪华车、合资企业还是自主品牌,几乎没有一辆车由一个企业独立生产的,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产业链条高度发达,我国正处在“日本核心元件-中国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场销售”产业分工链条上的一环。 我国汽车产业入世十年,在一些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上始终没有真正突破国外的控制,日本等发达国家依靠核心技术攫取产业链条中最大部分利益,而我国自主的零部件体系仍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二)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管理观念落后目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理念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的,亟须提高。虽然大部分企业都会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但是他们对物流管理部门的职能却是认识不足,只是去简单地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统一协调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非常低,有的还存在企业内部管理脱节情况,能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去思考物流管理问题的更少。 (三)企业物流配送效率低虽然当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配送的重要性,也逐步形成了物流建设的网络化布局,同时构建了跨区域的物流配送体系,有的企业也正在加大扩张的力度和步伐,以抢占市场先机。但是,目前的企业对物流系统投入明显不足,企业物流配送能力和效率非常低,这也直接阻碍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在汽车零配件物流配送的过程中,由于汽车零配件种类繁多,根据使用价值和使用频率可分为a、b、c三类 a类零配件价值最高,通常为非通用件,品种不多,例如发动机、车门总成、排气管总成、坐椅等。b类零配件价值较高,品种较多容易混淆,主要有车顶篷、后舱盖、地毯、前底板、后地板等。c类零配件价值较低,主要为标准件,汽车制造厂商对这种零配件消耗量较大且较为稳定,运输频率低。每次运输都会使用相同的包装容器,相同的运输方式,如室内灯、方向盘、遮阳板、标准紧固件等。三类零配件都由汽车制造厂商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但三种零配件具体的配送方式不同,尤其是在汽车产业集群环境下。三、汽车零部件物流配送发展趋势 目前,包括汽车零部件在内的我国经济正在遭受着汇率大战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拉高产品附加值来抵御汇率和通胀的问题,还要放长眼光着眼未来,把握汽车零部件的未来趋势,打有把握的仗。从目前来看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有以下四大趋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并购重组活跃。目前国内大多零部件企业销售额较低,与销售额高达百亿美元的跨国巨头相比,我国零部件企业规模明显偏小。而且我国的制造业出口向来以廉价而闻名,跨国大型企业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兴市场不但向低成本国家和区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范围逐渐延伸到了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2010年已经有多家零部件跨国企业通过合资等途径来华建厂。未来,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和非公路车辆业务,将成为阿文美驰发展的关键领域。国内零部件企业要想在未来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规模化的零部件企业集团。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处主任徐长明认为,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比整车更急迫,如果没有大的零部件企业出现,成本下不来,质量上不去,整个行业的发展就会极其困难。国内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研发能力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零部件产业若想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兼并重组,形成规模效应。 (二)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实施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 “从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进程来看,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与汽车工业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汽车工业资深专家陈光祖表示,要发展就发展成一个产业集群,这是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战略选择。整车企业在产品开发上使用平台战略,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逐渐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趋势。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基于信息网络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结合是科技时代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企业的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之间形成了一种必然的联系,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物流管理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物流管理的革新,促进了企业物流管理作用的发挥,突出了企业物流管理的时代性和科技性特色。 一、物流管理及企业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其以社会生产的产品的特性为基础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物流管理,其中既包括对物流的组织与规划,还包括对物流过程的协调和控制,以及对物流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监督及解决,通过物流管理而实现物流的顺利进行。从目前来看,信息网络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个性化设定信息网络为企业的物流管理提供了诸多技术支持,使企业的物流管理的可操作性增强,设定有针对性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成为了信息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具备了根据客户需求来调整物流管理方案的能力,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对物流的需求来进行及时的调整,无论是在配送的方式还是在配送的范围上,都可以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来自于信息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链的支持,完善的物流链为企业物流管理进行个性化设定提供了可能。 第二,信息化特点突出。在信息网络的支持下,企业物流管理极具时代特点和信息化特点。以信息网络化的物流管理体系贯穿于物流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在物流信息的查阅,还是物流管理的流程,乃至物流的整个监控过程,都能通过网络化来实现,通过网络的追踪使得客户和物流管理者能够及时地了解物流运输的现状,以便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规划。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特点是传统物流管理所不具有的,是信息网络为企业物流管理创造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三,物流管理呈现综合化趋势。企业物流管理的综合化趋势体现在企业物流管理不仅仅体现在运输环节,通过信息网络将物流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结合市场的动态来进行物流管理的分析,使企业的物流管理与市场动态相一致。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物流管理所反映的信息来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调整,促进了企业整个运行过程的协调与统一。宝钢集团针对物流管理所进行的改革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信息网络的影响下,宝钢集团建立的信息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时的调整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方向,提升了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水平。 二、信息网络环境下传统企业物流管理的不足体现 (一)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是支持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过程中,管理理念的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在信息网络条件下,企业的物流管理要结合信息化特点,尽可能地发挥信息网络在物流管理中的优势地位。但是,传统的物流管理理念阻碍了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改革的步伐。传统物流管理将物流管理与企业整体的发展是分离的,忽视了物流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一些依托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企业中,基本上忽视了对物流的管理,物流管理完全依托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物流企业的管理思想严重阻碍了物流管理与企业发展的结合,更忽视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物流管理理念在当前依然具有一定负面影响,在一些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中,他们忽视了物流管理与企业生产的连贯性,使物流管理与企业管理向脱离,违背了物流管理的原则,与信息网络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发生了冲突。 (二)信息网络利用不充分 在企业的物流管理中,信息网络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企业物流管理体系中,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化之间固有联系的必要认识,没有将企业的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结合起来,更没有使信息网络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各种自动化技术已经出现,为企业的物流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是仍有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网络的优势,还将陈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中,与现代化物流管理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缺乏人才战略 人才是企业获取竞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才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企业获取竞争胜利的重要战略,任何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都需要以人才为依托,具备专业企业物流管理人才是企业突破传统物流管理的关键。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定的人才体系,忽视了专业化物流管理人才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三、基于信息网络下的企业物流管理革新 (一)转变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企业进行物流管理革新的第一步,只有在理念上对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具有明确的认识,才能突破传统物流管理的思想禁锢,创造出新的物流管理方案。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改革就来自于物流管理的理念的创新,早在90年代,宝钢集团就意识到信息与企业物流管理之间的必然联系,将企业的运营过程与信息化相结合,在企业的整个环节中进行了全新改造,在信息处理和信息的利用上获得了突破。宝钢集团在物流管理上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以互联网取代了电话以及传真机等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了宝钢集团物流管理的网络化。 (二)建立专业人才体系 企业的物流管理与企业的其他生产活动一样,需要一批专业的人才来支持整个物流管理过程。同时,信息网络化所呈现出来的技术要求变革企业物流管理的人才,企业物流管理引进专业的人才是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改革的关键。建立专业的人才体系需要结合引进与培养。首先,在引进上,要有针对性地选拔一些具有一定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企业引进的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还要针对企业的人才战略发展需要,对企业现有的人才进行培训,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最后,要有目标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技术和管理不同的方面进行人才的选拔,强化企业物流管理人才战略。 (三)发挥现代技术的支持作用 信息网络化对于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来说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信息网络的运用是关键。在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要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不同的企业内部,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模式有所不同,其对物流管理技术的应用自然呈现不同的态势,“量体裁衣”是企业物流管理技术应用关键。同样以宝钢集团为例,宝钢集团在对企业自身特色深入了解,以及在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物流管理的改革,建立了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客户营造了一个优质的物流运营环境,将网络传递的作用最大化的体现在了企业物流管理中。宝钢集团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物流管理规划体系,在物流管理上结合信息网络,为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创造了一个奇迹,促进了物流管理的革新。 (四)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处理平台 通过物流信息处理平台的建立能够更准确地汲取信息,尽可能地发挥物流管理中的信息优势,企业通过对信息管理平台中信息的分析,有利于促进企业对信息的考量,从而以信息为基础进行企业物流管理的改革,为企业物流管理的改革制定详细部署奠定了基础,促进信息网络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企业的物流管理中,都必须以信息网络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信息网络的优势在企业的物流管理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保证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接轨,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物流管理中的优势地位,促进企业综合发展。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一、现状分析和问题概括 1.观念落后 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将重点集中到经济效益上,对生产和销售相关业务是非常看重,但是对于如物流管理等辅助业务则相对较松。提高经济效益和积累资本对中小企业来说固然重要,但是物流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甚至重要程度随着现代信息化商务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到目前为止,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概念认识停留在产品运输上,单纯的以为只要生产前把生产资料运到车间,再把产品运出去不耽误市场销售就可以了。这种片面重视生产管理、忽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最终将毫无疑问的增加物流成本,对中小企业的后期发展有诸多不利的影响。不可忽视的是,物流成本也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总体水平上不去。 2.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 现阶段的广大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的手段方法上有很大欠缺。总体来说,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非常落后,还是停留在什么时间运输到什么地点的古老方式上,却不愿意去多想想从哪儿运、怎么运的问题。当前,中小企业对物流中运输费用占利润比没有很好的认识,这个是不合适的。单纯的货物运输是无法解决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中的成本问题的,物流管理和库存管理的数据对企业物流和由此带来的成本有直接的关系。[1]另外,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运输只是物流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一个节点,并不是物流的全部。当前,中小企业过度将物流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集中在生产资料和产品运输上,是不全面的。因此,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要尽快改善现有的短缺之处,尽快将目前存在的物流管理手段和物流管理方法上的问题解决。这些物流管理手段和方法带来的物流成本和库存成本也能因此得到消减,从而提高利润。 3.专业人才匮乏 物流管理的越来越专业化,必然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专业化,因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抓住人才,特别是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乏物流专业管理人员不无关系。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控制力不够,即便是企业认识到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没有专业化的人才,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物流管理在企业利润中占据重要地位,没有合适的物流管理战略,就无法切实做到物流管理提高利润这一目标。同样的,因为专业化的物流人才的匮乏,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和专业性就不免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低效率。此外,受困于中小企业的自身规模、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物流专业化人才也很少会流向这些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大,自然也导致了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方面专业人员匮乏。当前,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方面很多还处在一个不够高效率的状态,管理物流的人员因其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知识水平等影响,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克服困难,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是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当务之急。 4.信息化程度较低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个领域,为现代企业管理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效率。目前,企业在竞价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信息化转轨,完成企业信息化改革,通常都能较快的实现发展之路。但是,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部门等直接带来利润的部门,也要重视能带来利润潜力的物流管理。企业生产离不开信息化,物流管理更离不开信息化。[2]当前来说,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传统物流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大量依靠人工进行管理,而没有全面实行信息化。信息化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还有些企业虽然对信息化管理投入了资金,完成了硬件铺设,但是因为人员培训等问题,导致缺乏应用和操作人才,这也很严重的影响到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专业化。 二、针对现状的改善对策 1.创新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要改变物流管理的现有状况,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思想观念。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将重点集中到经济效益上,对生产和销售相关业务是非常看重,但是对于如物流管理等辅助业务则相对较松。但是,这一个观念必须改变,必须树立起物流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但是物流管理在利润方面的贡献已经有了证明。企业的发展要扣紧成本和收益,物流成本是一个必须得到有效控制的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就自然的得到了更多的利润。相比较生产成本而言,有更多的优势。因为,降低生产成本,却可能带来相关的其他成本,但是降低物流成本是绝对的降低了成本。对中小企业来说,必须转换物流管理理念。 创新物流管理理念,首先要建立适合企业规模和发展的物流管理制度,从上到下全面的不断推进物流管理新理念的认识水平。[3]广大中小企业必须树立起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彻底抛弃物流就是运输的老思想,切实重视物流管理对利润增长的重要作用。企业的物流管理,要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从生产、经营、销售等多个环节整体对待,把物流管理融合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去,科学、合理、高效的安排物流活动。与此同时,在制定合理、科学的物流管理制度后,企业必须严格的执行和遵守物流管理制度,加强物流成本控制,增加企业的利润水平。 2.改善物流管理方式方法 当前物流管理方式整体落后,不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中小企业往往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管理方式,喜欢“自力更生”的去办自己的物流部门,并让该部门负责全部的物流活动。自办物流的先决条件是要配备一定的设备,一方面,这些设备要消耗企业的资金,另一方面,物流活动不可能使得这些设备充分利用,造成二次浪费。这些因素,也决定了自己搞物流只会出现设备利用率低、物流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等不好的结果。但是,物流作为一个企业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利润。这里,中小企业最好的方式是要改善物流管理,实行共建物流公司,或者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等等方式进行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管理方式不是说将企业物流活动完全交给第三方公司进行管理,而是企业进行有控制的科学化管理。即企业提供货物出发地和目的地,具体的承办方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设计。在承运过程中,企业可以随时查看物流信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第三方物流有很多优势是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利用这些优势,企业可以更好的控制物流成本。将物流活动交给第三方,可以实现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等核心部门上,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支付较少的费用,实现减少人员编制,减少设备采购等物流活动方面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总的来说,企业积极创新物流管理方式,必然将科学化的物流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3.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 人才的重要性,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无需多加说明的,对物流行业来说,也是如此。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出现那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一个问题是人才的不专业和缺乏。因此,要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要着重考虑物流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企业必须认识到物流专业化人才的重要性,并积极去为人才的引进做准备。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虽然不强,但是还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条件,加快引进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的进度。与此同时,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通过培养已有的公司物流管理人员,可以较快的改善物流管理工作,提高物流管理水平。[4]企业一定要聘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物流管理人员,冰雨物流咨询专家等展开合作,共同培养物流专业化管理人才。通过培养,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在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上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利润。总而言之,当前企业在大力引进人才和培养物流管理人员方面一定要花大力气去认真做,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4.加快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各行各业要加紧信息化改革。谁在信息化方面落后,就必然要被信息化淘汰,被市场淘汰。对中小企业来说,一定要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配备专门的物流管理设备,培养专业的操作人员。企业要把物流活动升级为信息化操作,从国高效的利用信息化平台,从而更好的去进行物流管理,控制物流成本。[5]物流活动的信息化,必然会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通过巧妙运用物流管理的优势,获得更多的收益。中小企业具体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要从自己条件入手,按照企业实力和需求综合考虑建设适合自身需要的物流管理信息体系。 三、小结 物流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成本。当前,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观念落后、管理落后、人才匮乏、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需要引起大家关注,并切实去认真改变。中小企业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严格按照建议去改变,加强物流建设,以科学化、高效化、信息化的思路建设物流,才能真正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篇1 1、轨道交通的基本涵义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简称是“轨道交通”。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在轨道交通所涵盖的地理位置之中存在相应的空间聚集性,如今无论是国外的轨道交通运输网络还是未达到的农村区域,只有在城市区域才会有相对大型的公共基础设施,但是从经济学的目标来进行分析,在农村区域建设轨道交通的效益也会随即降低,农村区域人口规模相对较少,但是在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之下,会很有很多诸多人口迁移到城市之中,针对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农村区域来进行分析,暂时还没有建设地铁的作者用。部分学者则认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含义,主要住的就是在位于城市区域之内的“以电力为驱动力的有轨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在其他的研究之中,集中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含义实施必要的探讨,像是我们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在香港则特指“港铁”,在我们国家大陆区域基本上可以分成轻轨或者是地铁。建设城市轨道,主要是由于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进而引发道路发生拥挤,在轨道交通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则是城市公交网络之中的一个关键组成因素,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城市轨道交通”,在我们国家轨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形势之下,已经逐步的扩散到世界之上的诸多国家之中。 2城轨建设项目管理三要素分述 2.1降低建设成本,项目前期控制是关键 根据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来进行分析,建设项目基本上可以分成四个环节,分别为决策期,准备期,施工期,投入运营期。项目资金控制依据重要程度则是项目决策期,项目准备期,施工期,投入运营期。项目决策到准备期间可以看做是项目前期,依照可控制资金的比例来进行区分,前期控制基本可以达到70%,施工期20%,运营期10%。 2.2缩短建设周期,项目设计严格控制是关键 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而言,工程设计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设计费用通常是建设工程费用的4%之下,但是设计是不是科学合理化,对于投资额影响相对较大,依据西方部分国家来进行飞行,在初步设计环节,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则为一半;另外在施工图设计环节,影响项目投资的科学的可能性则为20%,最终则是在施工环节,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是10%。因此投资控制要从设计环节来着手分析。 2.3强化工程质量,质量监督是关键 ①现场准入制度。运用公开招标,要合理化的选择材料设备供应商、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将工程发包给具备一定资质等级的单位,要从源头之上来预防肢解分包工程,否则就会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预防各个参建单位违背工程建设的各项标准。②加强质量培训教育。各个参建单位要始终秉承“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理念来实施,逐步的加强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培训教育要集中体现在工程施工的各个极端,要分阶段、分期的来针对全体员工实施相应的质量培训工作。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3.1项目前期管理 (1)项目策划 项目策划则是前期管理之中的初步环节,其主要指的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在立项之后的招投标工作、针对所需要的各类策划书和文件的编制工作、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的编制以及针对项目计划方案的进行审批。 (2)项目经理部的组建 在工程项目基本确定之后,要有施工单位依据施工人员组成,来积极构建项目经理部的管理机制,运用项目经理部门机构,来积极的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机制,确保项目管理有条不紊的予以实施。 (3)项目施工前期准备 在构建相应的管理层之后,就得要全方位的进行施工前期的准备环节,在该环节之中,要细致的研究施工图纸,并且依照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来实施,一一核对图纸之中内容。除此之外,要针对施工用地、用水以及用电来进行实施,并科学化组织施工阶段之中所需要的各项材料。 3.2材料的控制 针对施工材料的控制是一个全方位的控制,科学通常统筹安排施工材料的进场,并对其实施必要的进场验收工作,进行抽检抽样工作,并一一汇报给甲方单位、设计单位来进行归纳整理,一一核查造册登记,严格依照施工进度来凭借材料出库单据来进行发放使用,并且需要针对所发放的材料实施跟踪,预防发生材料遗失的情况。针对材料的库存量,库管人员要及时的进行必要的盘点,并注重针对施工材料来实施分类,对于其中部分易燃品、防潮品则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杜策来予以防护。 3.3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1)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则是施工环节实施造价控制的关键步骤。从事造价管理人员要将合同之中的各项条款来进行掌握,并运用合同之中的各项条款来解决工程造价之中所发生的各项纠纷,从而缩减承包商索赔的几率。 (2)加强工程变更的控制 因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之中,通常会引发工程费用的出现变化。要科学化的控制工程变更的出现,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查明引发工程变更的主要艺术,之后再针对这部分原因实施行之有效的对策来进行防治。要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凸现出来,从而依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个健全的计量、支付以及变更的管理工序。 (3)要合理依据工程具体的地质条件,科学化的编制施工方案 方案务必要经过专家的统一论证,并且要及时的报送给有关单位审批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施工。总之,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之中,在各项建设工程逐步深入的情况总之下,各类问题也逐步的凸显出来,尤其是项目管理知识的欠缺,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之中频频发生问题。由此可见,本文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 作者:袁斌 刘兵 单位: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篇2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具有系统化和规模化的特点,整体结构设计、建设程序、业务区域较复杂,需要确保整个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实现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综合管控,使项目建设发挥实际作用,确保城市化进程。文章寻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策略,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参考。 1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内涵 随着人地矛盾现象出现,在我国轨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车辆维修需要遵守铁路车辆维修政策方针,整体维修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大数据技术、设备检测技术不断发展,车辆维修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地铁车辆维修正在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1]。地铁车辆维修对检测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朝着精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检测平台需要更精细化、智能化。地铁车辆维修过程中,需要提高现有维护策略的效率,减少人工和时间成本。目前,维修系统主要分为基于磨损理论的预防性维修和基于故障统计理论的状态预防性维修。在维护场景开发和维护成本降低的现代化建设中,应实现轨道交通车辆的标准化,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标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将助力城市现代化发展。为保证项目投标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保护项目业主、设备供应商和承包商的利益,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标准体系可以保证交通车辆的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需要确保进度、安全和质量,可以降低项目的维护成本、建设成本;在运营阶段,抓好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投资,确保工程进度,建立标准体系,逐步制定、更新或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相关标准。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2.1城市车辆运行安全成本较高 行车数据的增加将加重信息管理的负担,影响车辆安全运行,需要提高车辆生产数量、维修车辆质量,将交通事故隐患降到最低。驾驶员必须对车辆的机电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车辆的可靠运行。分析和制定故障全过程监控,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车辆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保证车辆的合理运行。随着城市不断发展,部分既有线路均面临延长线建设问题。由于缺乏开放的技术接口和统一的技术标准,现有设备系统在扩展和部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困难。部分系统升级后,必须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以进行扩展。不同城市对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的标准不同,线路设备系统标准不同将增加运营和维护成本。为满足运营管理的网络需求,各线路的设备系统必须兼容、互联,以降低系统转换和升级的成本[2]。 2.2项目监测和测量力度需要提高 项目建设的监测和测量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客户或施工单位不了解监测测量的作用,可能出现不重视监测结果的现象,建设单位必须重视监测单位给出的意见。在相似的地质条件下,施工单位对监测数据的态度不同会导致施工控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车厢段施工方需要重视监测数据,主动要求增加测点的加密监测次数,直至数据稳定。如果部门建设方对监测的态度存在问题,将导致路面塌陷、上软层和下硬层盾构掘进存在堵舱、工具异常磨损和接地等。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推力和运行速度,确保局部受力工具不超载,不受剧烈冲击,合理控制土容器压力箱的开挖量,提供预加固,更换大气压工具,加强监测测量,及时提供基岩断面和软弱地层信息反馈[3]。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策略 3.1提高项目过程控制 项目计划是管理的前期环节,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各种必要的计划和文件的编制以及项目立项后的具体实施方案。项目基本确定后,建设单位应根据施工人员构成,积极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机制,有序推进项目管理工作。建立管理层后,应做好各方面的施工前准备工作,认真审阅施工图,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逐一核对图纸,根据建设用地、用水、用电情况,准备施工阶段所需的各种材料。建材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科学组织建材进口,做好必要的进口审批工作,做好抽样工作并上报。材料核对登记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施工进度从仓库放行和使用材料,跟踪放行的材料,避免材料损失。材料盘点时,仓库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进行必要的盘点,注意建筑材料分类,针对易燃防潮产品,必须使用有效的保护措施[4]。加强合同管理是施工过程中实施造价管理的关键环节。造价管理工作人员应熟悉合同的各项条款,运用合同的各项条款解决有关工程造价的各种纠纷,减少向承包方索赔的可能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工程变更的控制,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工程造价。为了科学控制工程变更,需要识别引起工程变更的重大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衡量、支付和变更管理流程,必须根据工程的具体地质条件,科学制定施工方案。 3.2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工作包含的信息量巨大,为了使各项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必须做好信息的存储和利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项目管理创新目标,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在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变革中,极其重视项目管理模式的更新,通过改善信息管理方式、创新体质管理方式,可以消除传统管理方式的缺陷。在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政策落到实处,结合项目特点,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水平。针对员工数据库,在创建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要求,落实信息化,建立包含培训信息、绩效数据、培训成绩的电子档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从数据库中检索相关信息,提供给团队人员配备使用。信息管理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大数据分析,从现有数据库入手,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精准数据分析,选择对项目建设最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内部建立员工数据库时,需要及时存储和更新员工信息,发挥员工专业特长及优势。数据分析中获取的结果比较直观,可以直接用于工程管理工作。在管理工作中,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项目,实现合理运营管理。研究发现,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方式存在弊端,管理人员基于二维图纸,纯手工计算管控成本,计算结果会出现误差[5]。通过革新信息化管理技术,利用模型完成成本管控,可以改善信息化成本管理模型,提高整体成本管理水平,避免成本计算误差。 3.3提高无人技术水平 随着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技术不断革新,城市投入无人驾驶轨道交通的建设率不断增加。无人驾驶列车的核心部件配置是障碍物监测装置、脱轨检测装置,为提高转向架运行状态监测管理,需要不断提升检测水平。检测列车前方存在障碍物将触发列车紧急制动,可以检测行驶过程中的脱轨缺陷,减少障碍物脱轨损失。探测光束和探测箱共同构成障碍物探测装置,上位机可以记录并存储障碍物检测装置检测信号。主动式障碍物检测装置核心装置包括检测设备、主机,检测方式主要包括图像识别和激光雷达检测,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红外成像技术检测赛道区域。传感器单元可以识别赛道区域的影响行驶的障碍物,安装的摄像头可以识别障碍物的位置、大小、形状,将障碍物信息及时反馈给主机和车辆[6],及时减少损耗,将伤害降到最低。根据检测方式不同,脱轨检测装置可以分为接触式脱轨检测装置、非接触式脱轨检测装置。接触式脱轨检测装置主要由三个核心部位构成,分别为脱轨碰撞梁、预处理器、主机。脱轨碰撞梁主要负责触发脱轨检测信号,将脱轨信号处理成列控系统要求的格式;上位机部分主要负责记录脱轨位置、时间等信息。车辆脱轨信号将被传送至列车控制系统。非接触式脱轨检测与接触式脱轨检测的主要区别为检测不需要与铁轨等其他设备进行物理接触[7]。综上所述,城市越来越多投入到无人驾驶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应用,推进了智慧城市进程。 4结语 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对提升整体效益起到积极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必须不断积累参与建设项目的工程经验,结合建筑行业发展规范进行管理创新。加快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速度,为行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良好的责任成本管理有助于国际项目的开展,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项目的责任成本管理仍存在风险,需要做好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效益,促进城市发展。 作者:杨志坚 单位: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篇3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的城市功能分区越来越细致化,居民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随之带来的还有城市分区的不合理布局、交通拥堵等不良现象,这其中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基础建设设施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缓解交通堵塞,引导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区。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中工程建设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其他功能部署的前提条件,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对项目的顺利建设来说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轨道研发技术的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暴露了各种各样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问题。因此,文章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以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着城市功能分区的多样化,对城市轨道交通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积极推动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制度。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备城市路网结构和公共交通站点。将发展程度高的大城市和区域进行超前的规划设计,并把城市轨道交通放到发展首位”。拥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大多数的城市并不满足于发展地铁建设,开始将视线落在建设成本更低的“快速有轨交通”上面。随着不同的中运量、高运量的轨道运输工具的产生,使得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日益丰富,建设方式选择逐步多样化。在轨道研发技术上,也拥有较大的提升,不但可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还能更好地满足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城市轨道交通需求。由于不同的地区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同,各个地方都拥有着自己的建设特色,出现了在安全运营的管理机制下,地方与国家的管理标准产生较大偏差的现象,甚至部分地域出现了所谓的“标准体制”,从而暴露了我国城市轨道体系在安全管理上的不完善。 2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问题 2.1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管理接口繁琐复杂 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由施工部门、设计部门、物资供给部门、建设部门所构成的多层级纵向组织,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这种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层次太多、上下级组织关系不协调、组织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使得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交流和组织协调尤为困难,不仅缺少了合作,甚至会出现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往往无法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在轨道建设的过程中,甲方代理需要对接管理部门,而管理部门拥有许多的分支部门,如招标合同部、质量安全部、预算管理部等部门。甲方需要通过一系列管理部门的审核和分析才能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不同的分支部门所管理的审核内容都大不相同,进行决策时的关注点也不一样,缺乏一个统一的决策标准,其过程极其繁琐复杂,致使甲方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协调工作方面难度增加,轨道建设效率低下,不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2.2风险管理不足 轨道项目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部分是其最为主要的一个环节。工程的建设需要以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为前提,所以对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工程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实施相应的工程规避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防止出现意外。随着轨道项目的增多,其工程量也大大增加,所投入的人力和资金也随之增多。这时,人们不得不对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程模块进行单独考虑。有关于工程风险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工程风险预防认知不足和降低风险损失措施不到位两个方面。工程风险预防是指对在施工过程中,对即将要出现的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及时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而降低风险损失是指在已经发生风险之后,根据所做出的调整,将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到最低。这两者都要求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必须过硬,拥有对风险评判丰富的经验。 2.3部门之间的功能设置不合理 部门之间有大多数功能出现重合的现象,占用了行驶职权的空间,导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对设备系统负责采购与验收的设备材料部与对地盘管理和整体安装的机电装修部,两个部门在管理内容上出现了冲突的现象,完全可以以职能合并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负责账务管理、投资融资的财务部和进行工程预算的预算管理部,两者的职权也有相互交界的地方。最为明显的是,施工设计接口复杂、协调工作量大的总工办和主要对现场施工进行管理的工程部之间的职能冲突。 2.4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设施,其工程规模非常巨大,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又因隶属于地下建设工程,故施工条件会随着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中产生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施工的风险性和危险性跟一般的工程项目相比要大的多。再加上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基本分布在城市的商业区、人流密集区和交通交汇点处,一旦管理部门在前期的设计与施工环节中出现工作失误与偏差,不仅仅会对企业的盈利,工程的进度、造价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威胁到施工人员和周边地区人群的生命安全,发生灾难性的施工事故。 3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问题解决方针 3.1减少管理接口 明确出各部门的负责内容,避免出现部门之间职权交界的现象,实现对施工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工程项目进行集中化的管理,将甲方代理所上交的施工信息进行集中的分析,综合分配施工任务、统一指挥工程的有序进行。制定统一的部门决策标准,设置工程项目的总指挥部门,负责对甲方信息的整理与分析,以保证工程项目整体流畅顺利的进行。对职能交界的部门进行整合合并,例如:将机电装修部与材料设备部合并为机电装修部,财务部与预算管理部合并为财务审计中心,将财务分析、工程预算、融资投资等内容融入其中。简化总工办和工程部的职能并将其合并,提高工作效率,将以往两个部门的对工程的设计、调查、施工进行统一的管理。 3.2完善风险管理与人员管理体系 对于风险管理的完善不仅是项目工程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最重要的是对社会对人民群众安全财产的高度负责。重点关注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风险,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并建立专门对工程风险管理的部门,强化其职能,并组织其他的管理部门对工程中所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所发生的风险进行长远的战略分析与规划。在完善风险管理的前提下,招收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并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丰富其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为了满足生产率上升的需求,减少企业的负担,可以通过轨道交通项目对职员的需求来进行雇佣工人。很多的建设企业对非管理层人员的管理方式是通过减少职员的数量,从而实现建设成本的降低。这样可以使得合同制的工人数量急剧增加,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企业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机制,提高自身的企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3.3完善项目管理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巨大,影响着周边地区居民的日常出行,项目的建设质量问题就成为侧重点,不仅要在合同规定的工期日期内完成工程建设,还要对地铁项目建设的质量要进行有效的保证。与此同时,安全也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为此,相关人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计划和目标,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设置相关的督察部门进行定期的检查,若发现安全隐患,要进行及时扼制并做出工作整改。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国外优秀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借鉴,并加以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西组织管理下的融会贯通,对地铁的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科学化管理。 3.4建立集成化管理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综合性非常强,其中包含到了许多的专业知识,例如:工程预算管理、电力系统以及项目工程造价等。在兼顾所有专业的前提下,还要把某一项专业做的出彩。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化,所涉及的员工范围也越来越大,之中包括各种各样的业主、承包商、设备供应商与运营单位,信息量巨大。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解决以往传统的组织体系无法准确传达信息的弊端,从而弥补由此所造成的决策失误、工期延缓、质量低下等不利影响。利用不同领域里不同的专业知识,各部门进行相互探讨交流,形成有机的协同分配,指定工程项目的最优实施方案,弱化并消除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通过建立组织集成化管理模式,可以在按照需求方的要求制定项目目标,并凝聚所有部门力量进行努力,以达到预期目标。 4结束语 结合上述研究,我国城市化与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但项目管理水平却一直停留在初始阶段,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问题的研究十分具有必要性。建立起一个职能全面的管理部门对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问题意义重大。具体而言:划分好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内容,理清部门职责,避免职权相互交界的现象,同时还要额外注意管理部门、职能部门、甲方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既相互监督又相互促进工程项目的实施;完善风险管理,不仅要保证工程的质量,还要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并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时的进行检查规范;招收专业性人才,并加大培养力度,丰富企业管理内涵,做到不仅能够吸引人才,还能留住人才;集成化模式的建立也是十分具有重要性的,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极大程度的缩短施工时长。本文有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问题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解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致力创造于一个安全快捷的轨道交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奇瑶.我国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9. [2]韦君.南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3]王国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的研究[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7(11):45. [4]屠心韵.简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智能城市,2018,4(24):84-85. 作者:李征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精益化管理论文:基于精益化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 摘 要 我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但是有一些学校甚至盲目的引进人才,他们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不是很清楚,所以就导致一部分人才的流失。对于这种现状,高校应该采用精益化管理思想对学校进行管理。精益化管理已经在企业内部有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够有效的激励和选拔人才,对人才的管理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篇文章简单介绍了精益化管理思想的作用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人力资源 精益化思想 管理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很多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更好地选拔和管理人才。在当今这个时代,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被逐步淘汰,因为它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的要求,还会造成人才的流失现象。所以精益化管理思想将会给高校的人才管理带来很多好处。 1述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六个模块,其中有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人才、薪资管理、招聘人才、劳动管理以及业绩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为了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使得人才各自发挥其作用,而不至于流失。所以将精益化思想结合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有效的节约管理成本,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目的。 在一般的企业之中,人们总是偏执地认为学历越高,就越有才能,其实不是这样的,将人才运用到合适的位置,才能使他发光发热,倘若用错了地方,人才也便不会有好的工作效率。这正是精益化思想所强调的用人要恰当。将合适的人招聘到合适的岗位,他就是人才。可以说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就是人尽其才。 2高校的人力资源现状 就目前而言,各大高校在宏观体制上已经难以获得国家的大量贷款,因为教育资源已经接近饱和状态了。国家干部也提出,高校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不要遵循陈旧的教育观念,积极创新,人尽其才。 由此可见,各大高校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自己寻找资源,招聘人才。因为我国的管理模式与外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在与外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协调,所以我国的管理方式总是会浪费一些人才,这就是当今高校存在的一大难题。 另外,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够一味地模仿企业内部的管理,毕竟二者存在差异。高校的管理主要抓得是学历、教育和科研的能力。其次,除了平常的教学任务之外,也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在高校的管理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它主要管理的对象是教师队伍、外部招聘人员以及后勤部门工作和者,这就是与一般企业的区别。 3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方法 从各个角度分析,在高校之中运用精益化的管理模式远比想象的要复杂。随着当今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竞争力度也越来越大,以至于人才资源的不断缩减,所以能够合理利用人才必将在社会的竞争之中站稳脚跟。 3.1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是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也是整个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的组织结构是多角度立体的,包括企业集团制度和模拟分权结构等等。从精益化的角度分析,组织结构应该相应的解决不合适的问题,将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组织好,尤其是协调好二级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让组织更加有竞争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加强。有两种组织结构,一种是模板分权管理组织,另一种是无线扁平组织。 3.2不断激励人才 精益化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恰当用人,使人们发挥个性,发挥长处,实现自我价值。管理的要点是将每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来,耗费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国内的高校在管理上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和老师工作态度,还要结合老师在科研知识方面的提高方法,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员在职期间所获得的一些奖励、称号和荣誉。所谓的精益化思想就是要不断激发工作人员的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同时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职业危机感。 3.3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现今,在各大高校中青年教师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因为人们关注的往往不是教师讲课的能力,而是他的职称。这种传统的关念是不正确的,所以,高校对于人才的选拔应该运用新的方式,才能够拓宽渠道。在人才的培养中,坚决不能吝啬教学资源,一定要将学校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不只是简单的培训,还有教师个人的形象、称谓的设定以及科研水平的提高都要涉及到。对于高校中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就要运用传统的老师带领徒弟模式,在群体中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按照预想的期限努力培养出来。按照这种方式,设置三年为一个期限,不到十年的时间,就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职人员,为学校带来新的生机,并且使学校有一个更高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带来更多的生源。 4结语 通过这篇文章对于精益化管理方式的简单介绍和讨论,可以了解到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就是合理运用精益化思想。使得高校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积极创新,减少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高校一直在追求教育教学和人才管理的快速发展,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便是高校追求卓越的一个坚实的基础,它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时代的强烈竞争中,精益化管理无疑是一个优秀的管理模式。 精益化管理论文:仓储精益化管理模式下的电网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力物资需求日益激增,导致库存物资积压问题突出。为落实仓储精益化管理要求,盘活库存资源,围绕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平衡利库三方面,探索建立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推动电力公司效率效益双提升。 [关键词]仓储精益化管理;库存规模管控;平衡利库 1电力物资平衡利库概述 11电力物资平衡利库的定义 平衡利库是指在物资需求阶段,预先考虑已有仓库物资库存量后,再形成采购申请的过程。由于电网业务覆盖范围广,形成多级电力网络服务体系,电力物资存储仓库布局呈现相对分散的特点。因此,电网物资的平衡利库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再局限于区域性仓库,跨区域、跨层级的平衡利库成为大势所趋。 12平衡利库对电力公司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成本。推进电力物资平衡利库,加快库存物资周转率,可避免仓库物资大量积压,减轻电力公司仓库存储压力,进而降低部分仓储成本;同时,兼顾库存物资变现能力差的特性,减少仓库长期滞留物资的价值损耗成本。 二是有利于提高库存物资利用率。推进电力物资平衡利库,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实现各级电力公司仓库结余、废旧等积压物资合理利用,盘活库存资源,优化电力资源配置,避免物资重复采购,造成资源浪费。 三是有利于降低物资积压风险。推进电力物资平衡利库,加快积压物资的消减速度,合理控制库存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物资由于长期积压仓库发生的货损率,进而减少电力公司库存物资损耗和报废风险。 2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研究 21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目标 建立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强化需求源头平衡利库,充分发挥现有库存物资效能,严控积压物资,实现“物尽其用,资源统筹”,推进库存“零积压”,最终实现电网仓储物资精益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 22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内容 221加强源头治理,提高采购计划准确性 一是加强项目前期管理。按照国网公司“提出一批,设计一批、审核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适度提前开展设计采购,确保所有储备项目设计完成后方可进入储备项目库;强化增补项目下达与项目实施的协同;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规范建设路径规划许可等审批手续,并结合设备成套化采购措施,从源头上降低项目物资偏差;充分考虑物资采购批次、采购周期和供应商合理生产周期,适度提前开展初步设计和评审工作,避免出现需求迟报、漏报情况。 二是提升物资标准化水平。优化精简设备物料编码,提升物资通用性和互换性;建立健全采购技术规范动态修编工作机制,及时在技术规范书中明确运输等最新要求;建立健全设计单位绩效考评机制,强化物资标准化成果在设计过程的应用,督促设计单位严格按照精简后物料开展设备材料清册编制,严格按照采购标准要求开展技术规范书编制。 三是加强采购计划审核。项目单位依据投资规模,从储备项目库中按照排序选择项目,采用项目物资累加的方式确定采购规模,优化协议库存需求预测管理;物资部门会同本单位项目管理部门以各类物资历史用量为审核依据,根据公司典型设计,强化协议库存预测计划的审核。 222强化过程管控,降低物资积压风险 一是严控主网项目结余物资。各单位提高可研、初设审查质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设计变更;加强项目建设与物资生产协同联动,及时开展供应计划和合同调整工作,切实减少项目结余物资;强化现场物资到货验收管理,严格按实际到货数量办理验收、入库、领料手续。 二是完善配农网物资双重管控机制。各单位协议库存执行计划采取“项目资金量与物资预测量”双重管控,即对各单位的执行量与预测量和月度拟完成投资金额进行比对,按照单位、标段、金额等多维度信息进行核查,避免出现盲目上报需求造成库存积压的情况;针对因预测不准确导致执行计划有调增需求的情况,经相关部门协商后,从其他单位预测份额中进行调剂。 三是建立积压库存与供应计划联动机制。针对可利库库存中的主网结余物资,物资部门将其纳入对应利库项目的物资供应计划中,并按项目时序及时组织项目单位办理结余物资领料出库手续;针对可利库库存中未及时完成消减的配农网物资,按照“积压未消完、新增延到货”原则,适度调节部分物资即将到货的供应计划,降低配农网物资新增积压风险。 223加强平衡利库,提高库存资源利用率 一是建立可利库物资信息库。对易形成库存积压的主网结余物资以及到货后长期不用的配农网通用物资,建立统一的可利库资源库,确保可利库库存物资即时可用、即时可调;对到货后两个月未领用的配农网通用物资,由ERP系统自动转入可利库资源库,严禁随意转出;对配农网的10千伏电缆,须在可利库库存台账中注明分盘信息。 二是完善主网项目结余物资处置机制。各单位建立主网项目收尾工会制度,对接供应商及时全面梳理结余物资;建立可研阶段结余物资平衡利库机制,定期召集结余物资平衡利库会议,制定结余物资利库消减方案;完善初设阶段结余物资平衡利库机制,在项目初设阶段相应开展结余物资利库消减方案评估;加强物资采购计划审核环节平衡利库扎口管理,各级物资部门依据本单位最新利库台账,组织项目单位开展主网物资需求计划的平衡利库工作;建立主网结余物资利库跟踪机制,及时对已明确利库项目的主网结余物资办理领料申请和出焓中,并做好利库台账物资的出库统计。 三是加强配农网物资平衡利库执行力度。各级物资部门计划专职在收集、汇总、审核执行计划期间,必须严格按要求开展本单位执行计划的平衡利库工作;对跨市县调拨利库的,由调出单位负责物资的装卸和运输,调入单位合理安排仓库库容,做好接收准备。 23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实施保障 231管控月报定期报送 各地市公司、省物资公司,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单位仓储物资精益化管理提升月报,内容包括主网结余物资和配农网可利库物资的库存情况(新增和存量)、平衡利库情况、供应计划调整等情况,及时报送公司物资部。 232建立考核通报机制 物资部对各单位提报的月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与跟踪比对,将月报数据的准确性纳入公司相关考核;对各单位平衡利库实施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和考核;对各单位消减其他单位可利库库存,在绩效考核与同业对指标体系设计中形成加分项。 3结论 平衡利库是电网库存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各电力公司重点监测的日常性工作。本文以平衡利库为抓手,探索建立库存规模长效管控机制,完善项目计划管理、项目物资消耗管理、平衡利库管理等相关机制,对电力公司开展库存规模管控工作、降低物资积压风险、提高库存资源利用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精益化管理论文:电力企业项目精益化管理之探索 【文章摘要】 精益化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实现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不断深入,ERP、电子商务平台、PMS系统的推广应用,对项目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用有限的项目奖金,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各级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难题。 【关键词】 项目;精益化管理;实施 1 国家电网公司的项目管理概要 国家电网公司的项目主要分为:基建项目、技改项目、大修项目、小型基建项目、科技项目、信息项目、零购项目、应急项目等。其中技改项目属于资产性投资,大部分会形成固定资产,大修项目属于损益性投资,一般不会形成固定资产。 国家电网公司的项目物资及服务采购有二种方式:国家电网公司集中组织和省公司组织。招标方式主要有:公开竞争性招标、有限竞争性招标、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根据物资属性又分为:电子商务平台招标采购、协议库存采购、超市化采购。 项目的立项依据主要是:上行项目由各单位根据“五年规划”、“三年滚动计划”、每年的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及应急情况处理情况确定项目上报,各级审批后形成综合计划再下达。下行项目由上级部门根据宏观政策、相关规定等确定项目后下达。 2 凤滩水电厂项目管理特点 凤滩水电厂是国家电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的下属机构,总装机容量近900MW,于1978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承担系统调频、调峰、调压任务,主汛期也承担系统基本负荷,自建厂投产以来共发电680亿度。 凤滩水电厂项目的实施主要有三种途径: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外委施工(采购)、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关联单位施工(采购)、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外委施工(采购)是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集中组织和省公司组织招投标确定的外部企业中标,实现的施工服务或设备采购。关联单位施工(采购)是由于国营企业改革过程中剥离出来的多经企业中标,而实现的项目工程施工(采购),其实此也属于外委施工(采购)范畴,只是因为此关联单位与承包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长期服务,对现场和设备比较了解,才决定了它的特殊性,所以单独进行分析。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因为凤滩水电厂是国企老厂,为进行事故抢修和日常维修,配备了专门的检修队伍,负责全厂设备的大修、消缺及更换、改造工作,并完成了大量的技改、大修项目。 为适应项目管理要求,凤滩水电厂2013年专门成立了项目管理中心,采用职能式项目管理结构,由项目中心进行牵头与协调。 近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凤滩水电厂解决了许多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全厂的机电设备、水工设备、大坝观测设备、水库调度设备都处在一个完好状态,为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远程集控提供了保证,并实现了安全与发电的历史佳绩。 3 目前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凤滩水电厂项目管理通过磨合、PDCA循环、持续改进,其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由最初的粗放型,逐步走入正轨,从项目开始、计划、执行、控制、收尾全过程进行管理,国内成熟的项目管理理念也逐步植入到企业项目管理中来,但要实现精益化管理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设备及服务的招投标已规范,但要实现项目精益化管理还是存在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项目的立项不过严谨,有的项目没有系统考虑,不是改造的最佳时机,可能赞成盲目投资。 部分项目设计深度不够,实施过程中容易赞成变更,不利于项目管理。 因项目采用职能式管理结构,各职能部门难以协调,项目的现场过程管理有待加强。 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项目,因都是甲方,没有乙方概念、没有合同约束、没有水电设备的检修定额,项目实施过程中材料使用随意性强,存在串项目使用材料现象,造成项目成本不好控制。 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关联单位施工(采购)的项目,因关联单位的特殊性,项目实施过程中未严格按项目管理规范进行运作,关联单位追求的效益最大化与项目精益化管理相冲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得寻找一种平衡。 4 做到精益化管理的改进方法 4.1 通过近几年来项目管理的运作,要做到项目的精益化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做好项目规划、立项工作,立项前要充分论证,层层审批,确保项目的必要性,小项目报项目建议书,大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 (2)提高设计深度,确保设计质量 设计是项目实施的龙头,龙头舞好了则行如流云,一气呵成,如没舞好,则预算、采购、实施、结算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给项目管理带来难度。实践表明,很多的项目投资失控及未达到预期目标,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设计深度不够引起,尤其是非修非改项目,方案变更较多。最优的方案首先前期调研要准确,并应进行现场勘察,考虑好材料明细,工艺流程,施工组织等各方面因素,施工前应达到施工图设计要求,并完成方案审批,不要让审批流于形式。 (3)设备品牌及施工后应达到的效果应统一定位 电网及电厂设备运行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对新设备应定位准确,是否采用国外品牌,是否采用一线、二线或三线品牌产品,应根据全厂设备状况,设备性能及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确定,不要产生设备的“短板效应”。品牌选择不一样,价格相差悬殊太大,低价格也有高性能,建议尽量采用性价比高的产品。施工后应达到的效果可根据总体规划,周边环境及企业文化内容确定,使之达到整体协调,尽量避免重复性施工。 (4)强化项目的现场过程管理 项目的实施应保证施工安全、确保施工质量,加强项目协调,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当进度、成本、质量发生偏差时,应分析并进行纠偏处理。对于隐蔽工程、单元、分项、单位工程应及时组织验收,验收工作必须通过“三检制”,内部项目验收由班组、车间、厂部完成,外部项目由施工方、监理方、建设方完成,施工工序完成后及时进行工程量的签证,为以后结算及审计提供依据,避免竣工验收完成前集中签证现象。项目现场过程管理中协调的问题应形成书面材料,随项目资料保存。项目技术资料(方案、四措、试验报告、内部验收卡、施工总结等)凤滩水电厂一直以来都坚持得比较好,但项目管理方面的资料却不够重视,资料较少。做项目得学会二条腿走路,一边是施工,一边是资料准备。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项目管理方面已完成了很多软件管理平台,大量的资料应挂入相应的软件系统,如电子商务平台,ERP系统、法律事务、PMS系统等。 (5)项目的精益化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提升,因没有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管理的职责被分摊到项目负责人、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各职能部门身上,所以首先应从制度上明确各方职责,完善管理流程,协同完成项目精益化目标,避免相互推诿,多头管理现象。 4.2 因体制因素形成的二大问题,通过以下方法可以改善 机组标准化成本建设,是凤滩水电厂的一项管理创新,解决了机组设备检修没有预算依据的问题,也算是凤滩水电厂的企业定额,但这一成果还不具备统计功能,一直未实际应用,如果使用这一成果,对于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将会得到有效控制。但这一成果的真正使用还需不断完善改进。要想涉及内部施工范围,还需完善辅助设备、水工机械设备标准成本建设。 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项目,在下达检修任务书的同时,明确材料、辅助人工成本,再结合绩效考核,可能项目成本会得到一定控制。加强企业内部二级机构组织的施工项目材料管理,此类项目材料费占主要部分,加强材料管理可大大节省项目资金,主要做好材料申报审核、材料领用控制、材料使用督查、材料回收管理环节,要求节俭使用材料,未使用的材料及时回库。 关联企业承担的项目,还是按外委项目管理去要求,做到合情、合理、合法。 5 结束语 对于国营企业项目管理来说,要实现项目的精益化管理有不少的工作要做,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也有人员观念方面的因素,除以上主要内容外,还牵涉的内容很多,包括项目的团队建设、资源的计划、进度、质量、进度控制、沟通与协调等,要解决以上问题还得不断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使之规范化和程序化。 精益化管理论文: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人员冗余、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分析了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电网企业组织精益化、电网企业岗位管理精益化、电网企业工资管理精益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的策略,对其具体做法和安排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帮助或借鉴。 关键词: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 1.引言 随着电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益化管理转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电网企业面前的突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电网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目前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由于人力资源是决定电网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电网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以及电网企业自身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都使得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变得十分重要而富有价值,本文对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精益管理其核心就在于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产出,通过科学的设计生产出具有成本价格优势的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具备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并将最终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上来。 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降低或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损耗或浪费,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通过科学的管理等途径和方法来提升电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精益管理以明确电网企业各个层次组织机构的责任和职能为基础,将全体员工的责权利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及时消除每个岗位上存在的浪费和缺陷。从电网企业的运行实践来看,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电网企业组织的精益化、电网企业岗位管理的精益化以及网企业工资管理的精益化。 3.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3.1电网企业组织精益化的实施策略 精益化管理是电网企业调整组织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精益化管理更趋于人性化,可以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在效能,特别是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这在于它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员工职能的重叠或交叉,从而确保了电网企业内部部门设置的科学性。针对电网企业的科研项目或者工作过程,可以基于精益化管理构建一个相互依存的虚拟化组织,随着工程项目的启动虚拟小组成立并运行,随着工程项目的完成虚拟小组随之解散,这种虚拟化组织有效地突破了常规管理的限制并打破了传统职能部门的局限,根据需求对人才进行分配,从而降低了投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2电网企业岗位管理精益化的实施策略 电网企业长期以来岗位和人员冗余所导致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均衡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因此要实现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就必须解决此问题。为此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电网企业的所有工作岗位进行评价和岗位职责说明,在此基础上强化定员管理,在生产规模、岗位设置、设备等确定的前提下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消除每个部门可能存在的空岗、缺岗或冗员现象,根据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配备适合的员工;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体系,对员工工作进行等级划分和规范控制,同时合理地将工资进行分级;再次,合理确定薪酬水平,明确每位员工的岗位职责,加强部门联系和沟通;最后,对即将退修离岗员工要及时进行岗位调整,将区域相似的班组进行合并或者优化,对现有工作岗位进行规范,将作业由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转变。 3.3电网企业工资管理精益化的实施策略 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电网企业的定岗定员情况和人数进行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以往经营数据确定员工的工资额度和奖金津贴,从而保证预算年度内增人不增加工资、减人不减少工资,确保人数和工资额度的均衡。对于按照相关要求达到目标的职能部门要给予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该部门自觉地控制用工数量,最终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完善员工的工资机制,在效益和效率综合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和部门工资水平的提升,对各职能部门的精益化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另外对于重点电力工程项目要给予特殊支持,在定员范围内享有工资留用政策,并对工资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固定工资的比重,增强员工对于岗位的重视程度。 总结 电网企业实施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高电网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比较适合于电网企业的特征和人才管理的需要,从而有助于促进电网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不失时机地推动电网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保障电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精益化管理论文: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摘要:自2012年开始,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开始探索以业务量统计的形式对生产班组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刚开始以手工记录的形式进行统计,但统计工作量庞大、统计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规范业务量统计方法、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研制了一套精益化管理系统,将生产管理系统的工作安排、两票等数据通过软件计算,结合民主测评功能,直接得出业务量统计结果,大大提高了绩效结果的公信度以及绩效评价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业务量统计;软件系统;绩效评价 1 概述 变电管理一所是东莞供电局属下的一线生产单位,在组织架构上,下设6个分部及18个生产班站,共有员工357人,其中生产人员321人。为做好员工的绩效评价,打破过去“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的劳动分配局面,变电管理一所根据运行、检修、继保自动化三个专业的特点,建立了各专业日常工作的量化评价标准,并研发了“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优化了生产人员的绩效评价方法,实现全面、高效、客观地评估生产人员的业绩表现。 2 工作思路 随着广东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强化了生产管理全过程控制,东莞供电局采用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生产管理的最主要平台,生产人员的每一项业务都可以在生产管理系统上查询到,即生产人员的业务量可以从生产管理系统中得到完整、可靠的数据支持,并且数据比较完整和规范,利于后续统计处理。需要评价生产人员的业绩情况,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确定业务量的统计原则。每一项工作的难度、重要性、所费时间都不同,所以每一项工作在作业务量统计的时候应当有不同的权重,所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业务量统计原则,是保证生产人员业绩评价公平公正的前提。评价生产人员的业务情况,除了要评价“量”以外,还要评价“质”。为了确保生产人员的工作质量,业绩评价需要增加民主测评环节,让上级、同事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确保业绩评价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3 开发与应用 3.1 制定统计原则 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列出该专业的主要业务内容,通过讨论和民主程序,确定每一项业务的统计方法和权重。变电运行专业的统计原则如表1所示。 3.2 系统开发与应用 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业务考核端、数据库服务器、业务审阅端三个部分(如图1)。 图1 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构成 图2 业务考核端界面 业务考核端由Excel的VBA编写完成,其界面如图2所示。考核端主要是通过关键字搜索,将从生产管理系统导出的生产计划表、工作票统计表、操作票统计表的数据导入到业务量统计软件中,然后通过所定制的统计原则,计算出业务量,再结合民主测评的结果最终得出生产员工的业绩评价分数。 业绩评价分数结果出来后,生产人员通过网络将结果上传到业务审阅端,相应的数据存于SQL Sever数据库中,部门绩效管理人员通过业务审阅端审阅上报的数据(如图3),以确保数据的合理性。 图3 业务审阅端审阅界面 3.3 系统使用的注意事项 (1)统计原则的制定要科学合理。统计原则是业务考核端业务量统计的核心,如果统计原则设置得不科学,各项工作任务的权重不合理,就会直接导致最后的业务量评价结果不公平,使业绩评价失去公信力;(2)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录入生产管理系统。业务考核端的数据来源是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为了确保业务量统计不出现遗漏,某些临时性的工作,例如抢修、临时的文案工作等,都应该录入到生产系统中,否则会导致统计结果不准确;(3)录入生产管理系统的生产计划必须规范,同时满足业务考核端的关键字匹配原则。因为在统计数据时,业务考核端是通过抽取关键字来匹配公式进行计算,加入关键字不正确,就会导致统计结果不准确。 4 结语 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将生产管理系统里面生产员工的日常工作记录,通过一定的计算原则换算出最后的一个得分,从而评价该员工的工作业绩情况,其主要目的就是达到以员工的业绩情况来实施劳动分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情况来看,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的使用得到了生产员工的普遍认可。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网的发展,电力生产员工的日常工作方式、内容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该系统也应该随之改进和完善,以确保生产员工绩效评价科学合理地运作。 作者简介:卢志健(1983-),男,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工程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变电运行。 精益化管理论文:以往来款项精益化管理为基础深化内部控制体系 摘要:随着财务信息化系统的部署和不断深化应用,集中核算和业财一体化模式已充分建立,从根本上打通了业务与财务融合的信息壁垒,加强了数据关联和约束机制,为财务管理创新打开了新局面。在不断追求财务管理创新的同时,财务内部日常应收应付管理的信息化脚步出现了滞后,企业正面临着财务管理不断创新转型和日常应收应付管理方式落后的矛盾。 关键词:往来款项;清算;管理 往来账款清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涉及管理对象多、款项多、频度高、挂账时间跨度大、缺乏有效的往来管理系统,传统的手工计算给财务人员增加巨大工作量。随着企业财务管理精益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往来款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经过精细的前期数据梳理工作,通过查看历史凭证、与往来单位对账等途径,开发出一套适应新形式要求的规范、高效的财务往来款项管理系统,以便进一步摸清家底、加强往来管理,将往来清理工作深入化、细致化。 一、往来款项清理―应收款项流程 节点1:由往来款项管理岗对企业的往来款项进行自查,逐条核定应收款项明细,追查形成依据,并寄发询证函与债务人落实经济性质、债务金额等。 节点2:在应收应付管理系统中通过查询客户明细,查询债务人应还款项,并与债务人函证核对。 节点3:通过查看债务人财务报表、查看债务人申请授信时或授信检查时提交的企业会计报表和其他财务资料、查看债务人的对外投资、存货、应收款项等确认债务人的偿还能力。若确实对方单位没有债务偿还能力则财务资产部往来专工整理坏账准备方案。 节点4:在系统中新增一条坏账准备的申请,手工导入一条申请单,上传相关佐证附件,递交企业领导审批。 节点5:坏账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后,向税务机关进行备案,并填写《企业坏账准备损失税前扣除申报表》等资料,用于对坏账进行税前扣除。 节点6:企业大力推进往来款项清理工作,形成往来款项管理工作报告。报告中详尽的介绍往来款项明细,往来款项管理情况、降压情况,往来款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和相关措施建议。 二、往来款项清理―应付款项流程 节点1:由前端部室提交财务资产部资金支付审批表,资金支付申请表必须标明部门、项目名称、报销内容、采购订单号、合同金额、累计已付款、质保金、实付金额、收款人、收款人开户银行、付款方式等,经经办人和审批人手工签字后递交财务部现金预算审核人员。 节点2:财务资产部现金预算管理人员审核该资金支付是否在上月上报的预算支出之内,若是上月已经将现金预算上报那需要将其传递给管理往来款项的人员,若是没有上报那么需要将其退回给前端业务部门。 点3:财务资产部往来款项管理岗需要对债权人是不是存在进行验证,查明存在那么应该在应收和应付管理系统中进行供应商明细的查询,并通过询证、发函等形式来和供应商进行核对,在核对无误后进行出纳付款的交出,若是这个债权人不存在无法进行账款的支付,那么需要由往来款项管理岗向企业领导提交应付款项结转营业外收入的申请。 节点4:若已支付款项,出纳将已支付的凭证交予会计进行付款账务处理。若款项不能支付,则由领导审批后交予会计结转营业外收入,进行转账会计处理。 节点5:将相关佐证材料交由税务局备案,将该笔无法支付而转入营业外收入的款项计入企业收益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 节点6:企业大力推进往来款项清理工作,形成往来款项管理工作报告。报告中详尽的介绍往来款项明细,往来款项管理情况、降压情况,往来款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和相关措施建议。 三、应收应付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及说明 通过应收应付管理系统更好的贯彻执行相关债权债务的制度、办法等,不定期采用电话核对或函证形式与挂账方核实往来款项余额,通过对往来款项的账龄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余额大、挂账时间长的款项。 建立长期挂账往来款项备案备查制度,建立 “三年以上长期挂账往来款项备查簿”,将长期挂账的情况详细的列出来,并将其作为基础来考核各个部门的业绩,避免出现新的三年以上的长期挂账款项,从而确保往来款项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常态化。通过进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健全,能够确保风险控制和企业总体目标相符,并且在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重视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对现有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控制流程来进行优化,精细化管理往来的账款;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完善,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并及时的沟通信息,确保管理标准化的实现。 精益化管理论文: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见效益 2014年亏损15.2亿元,2015年一举扭亏为盈,2016年利润达到20.3亿元。改革,是逆转的突破口。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锦集团”)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最大的民品工业企业,在2014年亏损15.2亿元、所属上市公司华锦股份因连续两年亏损成为sT公司的严峻形势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全面落实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2015年一举实现扭亏为盈,全年实现利润1.8亿元,同比增利17亿元,华锦股份解除退市风险提示;2016年企业利润达到20.3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华锦集团经过40年的发展,从单一的化肥企业成长为化肥和石化并举的产业集团,经营规模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企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化肥板块受产能过剩影响,2014年以来连续亏损。石化板块装置规模偏小、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不高。沥青板块产业链延伸不够,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华锦集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有效提高了供给质量和效率。 持续做好减法,通过关停退出及合资合作,减少企业亏损点。2014年6月果断停运了规模小、能耗高、长期亏损的小乙烯装置,2014年和2015年分别减亏1.2亿元和1.8亿元,2016年通过优化下游聚丙烯、聚苯乙烯装置运行模式,进一步减亏0.2亿元。2016年9月对已经运行40年、安全风险较大、亏损严重的辽河化肥装置采取停产措施,实现减亏增效1474万元,并开始从肥料生产型企业向现有石化装置供应公用工程企业转型。新疆化肥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2016年1月签署股权划转协议和合资合作协议,正在积极推进合资合作的后续工作。新疆化肥将利用华锦的技术、管理优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市场、资源优势,实现新的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扩大中高端供给。华锦集团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研产销一体化联动机制,进行个性化、差异化聚烯烃新产品开发,近年来先后有近20个高端牌号投放市场,聚烯烃高端产品销量由2014年的30.5%提高到2016年的51.8%,三年累计增效2亿元以上。通过炼油装置技术改造及攻关,35号柴油冬季产销量持续增加,2016年达到51.8万吨,与0号柴油比增效4.5亿元;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2016年末完成了柴油国V升级工作,当年产销国V柴油40万吨,提质创效3600万元;新开发70#A级和90#A级重交道路沥青并通过认证,当年产销沥青2.3万吨,增效1830万元;产销航空煤油1.6万吨,与柴油比增利208万元。同时,聚丙烯锂电池隔膜专用料评价项目通过兵器工业集团的科技成果鉴定,成品润滑油、高效专用肥、车用尿素研发及市场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储备。新产品贡献率由2014年的24.8%提高到2016年的30.9%。 优化产业结构,以规模经营和资源深度优化整合为目标,扩大有效供给。为解决石化板块规模偏小、资源利用不够优化的问题,华锦集团谋划了具有1500万吨/年炼油能力的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该项目已获得立项批复并列入国家石化产业布局规划,正在推进与国内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现有炼化一体化装置优化升级节能改造项目完成了总体设计,这两个项目将使华锦集团的炼油能力由目前的800万吨/年增加到2000多万吨/年。沥青板块30万吨/年环烷基馏分油加氢项目于2015年8月开工建设,2017年将建成投产,届时,华锦集团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60万吨/年增加到90万吨/年,将为延伸产品链、发展成品润滑油提供稳定的原料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推动企业减负瘦身 2014年以来,华锦集团针对科技创新、公用辅助企业经营、人员结构、薪酬分配等重点和薄弱领域,坚持市场化导向,持续深化机制改革。 华锦集团的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但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完善,制约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此,华锦集团于2015年启动了技术研发中心的市场化改革,创新了课题组长选聘及科研考核等新机制,并于2016年出台了配套改革措施,对内实行市场化服务,对外主动拓市场、找项目。2017年初,华锦集团又对科技管理机构和职能进行了整合,修订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对照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2016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的指б饧》(简称“科技创新20条”),着手制定华锦集团的落实措施,体系化、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针对公用辅助企业危机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的问题,华锦集团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先后组织制定了进出口公司、规划设计公司、华锦宾馆、金秋宾馆、塑料分公司、工程分公司、热电公司、锦禾公司8个辅助后勤单位的改革方案,解放思想,多渠道寻求合资合作,2016年末,设计院、进出口公司、工程分公司分别与外部合资合作伙伴签署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向协议,2017年上半年新的合资公司将组建运行。同时,按照市场化、企业化和集团化运营的原则,完成了内部水、电、蒸汽、互供料等关联交易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完全按照市场价格核算,让经营者看到了差距和不足,经营与改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 针对企业办社会问题,在国家“三供一业”移交政策出台前,华锦集团在2014年就完成职工住宅供暖业务移交,2016年完成通讯业务移交。2016年辽宁省推进驻辽央企“三供一业”移交政策出台后,华锦集团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主动与地方政府和接收单位对接,仅用两个月时间就与接收单位签订了供水、供电和物业移交协议,目前,职工生活区改造、人员移交等后续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年节约人工成本1.5亿元。 针对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激励手段单一的问题,2014年以来,华锦集团建立了覆盖各项经营指标和重点工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在每年年初与各单位签订责任书,将指标和任务层层分解,做到人人有指标,事事有考核;降低工资中固定部分的比例,将工资中的绩效部分比例由2014年的11%提高到2016年的35%;设立突出贡献奖和专项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人员给予重奖;每年进行干部多维度考核,并对考核排名前20%的中层干部给予奖励年薪,对考核排名后10%的扣罚年薪,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着手建立针对营销、原油采购、技术等关键岗位人员市场化的薪酬分配机制,留住核心骨干人才。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人力资源的潜力得到有效释放。 落实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推进质量效益提升 近年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在全集团范围内全面推行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华锦集团以此为契机,引进先进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通过全价值链的精益管理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原油采购环节,2016年通过持续抓好原油采购、卸船、运输各环节的成本管控,降低各环节损耗,降本增效1169万元;通过引入原油采购竞争机制、开拓新油种、稳妥开展原油套期保值业务等措施增效1.5亿元;原油采购价格比基础计价油种下降5.3个百分点。 在物资采购环节,积极推行集中化、规范化、信息化和阳光化采购,并通过利用电子采购平台采购、打破独家采购、框架协议采购、招标采购等,年降低采购成本10%以上,2016年降本达1亿元。 在生产环节,2014年以来采用线性规划PIMS优化软件进行炼化一体化装置原油选择及原油混配比例的深度优化,2014年、2015年及2016年分别增效1.1亿元、1.5亿元和1亿元,原油API度明显下降。扩大安全管理整顿,解决重大安全生产隐患,28套装置总体运转率达98.13%,乙烯和沥青装置负荷超过100%,实现了以高产创高效。 在销售环节,加大力度开发大客户和直供客户,2016年油品自主销量及液化产品大厂直供率分别达到78%和73%,利用企业内外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销售,仅2016年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沥青及轻油产品4.7万吨,增效近600万元,建立了应对市场快速响应机制,快速调整产品价格,全年累计调价400余次,总计增效3.54亿元。 在财务管理上,及时锁定远期汇率,避免汇率变动损失1.33亿元;通过2014年上市公司30亿元股票增发、资金的科学运作、经营质量的持续改善等措施,2016年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70%以下,降低了财务费用。 通过三年的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华锦集团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企业上下人心凝聚、经营质量稳步提升、企业效益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针对公用辅助企业危机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的问题,华锦集团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通过完全按照市场价格核算,让经营者看到了差距和不足,经营与改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 精益化管理论文:关于对办公室公文精益化管理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在办公室精益化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办公室公文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极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办公室公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改善思路。 【关键词】精益化管理;公文 办公室工作由比较琐碎、繁杂的众多细节所组成,任何一个小的忽略或马虎,都可能导致问题出现。近年来,办公室公文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不精细的问题,需要不断改善工作思路,从而推进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益化。 一、办公室公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收文登记分类不清晰。收文指的是及时接收外部送达单位机关或公司的公务文书,主要包括文件、信函、资料、电报等。办公室在收文登记中存在分类不清晰的问题,一般公文、涉密公文等不同类型的公文没有进行精细化分类,也没有根据文件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登记,为办公室收文接下来的工作造成不便。 (二)公文传阅记录不完善。公文传阅指的是单位或公司文秘部门按照领导签署的传阅意见,及时将接收的公文资料等信息提供给相关负责人和其他部门人员阅办。办公室公文传阅记录存在不完善问题,公文传阅记录不完善会影响控制公文的行踪和传阅速度,造成公文积压,或出现丢失文件等严重问题。 (三)公文流转效率低。公文流转是办公室重要业务之一。现代化办公流程基本都已经实现自动化,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公文流转效率不高的现状,主要问题包括公文流转办理的时间长,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没有处理好等,这些问题都造成公文流转不及时。 (四)公文归档交接不清晰。公文归档中对于应归档公文与不需归档公文的区分不明确,造成工作效率降低;在公文归档交接过程中各项登记记录不完善,易造成公文归档错误;归档交接手续办理前,对公文的检查不到位,出现交接公文数量的缺失。 二、办公室公文管理的改善思路 (一)建立收文相关登记表格,规范收文登记,做到分类清晰精益管理。1.市委、市政府涉密公文单独分类登记保存。在涉密文件的收发、登记等工作上,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及时对涉密文件单独登记,根据其相互的联系、特征和保存价值分类登记,保证公文信息的准确、完整。省局纸质公文要与一般公文、涉密公文等区别开来,单独进行登记和保存。2.纸质公文单独登记保存。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局(公司)纸质公文的登记、编号、盖章、发送、保管工作。公文的登记要按照登记表进行详细记录,保证文件的合理分类和保存。3.外来邮件登记。收到外来邮件及时M行拆封,按照要求在来文登记表中进行登记、编号,涉密文件要单独登记,提交部门主要负责人拟办,呈送领导批示,按领导批示意见呈送部门办理,并在公文传阅表中进行登记。及时收回传阅文件,妥善保管。 (二)建立公文传阅登记表,对公文传阅实行登记跟踪,防止公文在传阅环节积压或丢失。办公室要严格按照流程对文件进行登记,采用传阅登记表,登记内容主要包括文件号、送阅部门、接收人、接收时间、退回时间、备注等信息,实行登记跟踪,防止公文在传阅环节积压或丢失,信息泄露等问题,并且在出现问题后能够从公文传阅登记表上找到责任人。 (三)加强公文流转的督办工作,提高办文效率。首先,对公文流转提出时限要求,重要公文在1日内处理完毕;一般复杂公文或涉及多个部门的公文在3日内处理完毕。需要及时处理的公文信息要详细记录,按照公文要求在处理笺上标注出处理时限。公文管理部门要根据公文办理的轻重缓急及时询问处理情况,多督促相关部门按时完成公文流转,避免职责不明、无人办理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做好督办工作,建立公文催办制度。一般事项15个工作日内通报一次,重大事项及时督办通报,有利于提高公文流转速度,改善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 (四)做好与档案管理员的公文交接登记手续。首先,要区分归档与不归档的案卷,应归档文件及时移交给档案管理员。其次,要将交接的文档目录复印成一式三份,移交部门与接收部门各一份,档案盒内保留一份,还要附有《移交备考表》,详细记录移交人、接收人、交接时间等各项信息。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软件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当前办公室广泛应用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公文交接时,交接双方要严格检查文件质量,另一方面,检查案卷内文件的数量,与移交目录内所列的数量是否吻和。最后,严格办理公文交接等手续,对符合要求的公文文件办理移交手续,移交目录双方各一份,在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字登记。办公室公文交接要做到每半年OA公文及纸质公文交接一次。 (五)收发文件做好文档归档和保密工作。办公室工作应及时将传阅完毕、办理结束的局(公司)文件进行整理归档,涉密文件要单独保存在保险柜中,确保文件资料的完整和安全。在次年的3月底前将文件资料移交档案室。 三、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和精细,一个精益化的工作和管理时代已经来临。新形势下,将精益化管理理念融入办公室公文管理之中,实现办公室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益化管理的快速转变,才能不断提升办公室工作质量和服务效能。 精益化管理论文:探讨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提升方法 [摘 要]线损是供电企业一项综合性经济技术指标,是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供电企业盈利空间被逐步压缩。同时,传统的、依赖高耗能行业拉动售电量持续高速增长的格局不能为继,电量和收入下滑与成本刚性增长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向内挖潜,强化线损管理成为供电企业经营管理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本文就低压台区管理线损异常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通过加强计量管理、采集建设、反窃电、台区基础档案管理等措施,促进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提升,有效降低低压线损率。 [关键词]台区 线损 精益化管理 提升 方法 1 线损的含义和分类 1.1 线损基本概念 线损是电网经营企业在电能输送和营销过程中自发电厂出线起至客户电能表止所产生的电能损耗和损失。 线损电量是电力网在输送和分配电能的过程中,由于输、变、配设备存在着阻抗,在电流流过时,就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有功功率损耗。在给定的时间段(日、月、季、年)内,输、变、配设备以及营销各环节中所消耗的全部电量称为线损电量。 供电量是电网企业供电生产活动的全部投入量,它由发电厂上网电量、外购电量、邻网输入、输出电量组成。售电量指电网企业卖给用户的电量和本企业供给非电力生产用的电量。 线损电量=供电量-售电量 1.2 线损的分类和构成 电能损失可按其损耗的特点、性质进行分类,降损工作要根据这些特点、性质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1.2.1 按线损的特点 可变损耗,这种损耗是电网各元件中的电阻在通过电流时产生,大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如电力线损损耗、变压器线圈中的损耗。 不变损耗(或固定损耗),这种损耗的大小与负荷电流的变化无关,与电压变化有关,而系统电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其损耗相对不变。如变压器、互感器、电动机、电能表铁芯的电能损耗,电容器和电缆的介质损耗,以及高压线路的电晕损耗、绝缘子损耗等。 其他损失,也称管理损耗或不明损失,是由于管理不善,在供用电过程中偷、漏、丢、送等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 1.2.2 按线损的性质 技术线损,又称为理论线损。它是电网各元件电能损耗的总称,主要包括不变损耗和可变损耗。技术线损可通过理论计算来预测,通过采取技术措施达到降低的目的。 管理线损,主要由计量设备误差引起的线损以及由于管理不善和失误等原因造成的线损。 1.2.3 按线损管辖范围和电压等级 线损率根据电网公司管辖范围和电压等级可分为一次网损率和地区线损率,目前一次网损率可分为500KV、330KV和220KV网损率,地区线损率可分为地区网损率和配电线损率。 一次网损率,由网、省(市、区)电网公司调度管理的输、变电设备产生的电能损耗,称为一次网损。 地区线损率,由供电公司调度管理的输、变、配电设备产生的电能损耗,称为地区线损。地区线损按照运行电压等级分为110KV、66KV、35KV地区网损和10(6)KV及以下配电线损。 2 台区管理线损影响因素 2.1 统计因素对台区管理线损的影响 2.1.1 采集建设和运维不到位影响台区线损。新增户采集未建档投运、老用户用采建设遗留、电卡表采集成功率低、负控采集数据不完整、采集终端故障、用户掉线、表计通讯模块故障、电表电量未冻结、电表电量冻结不同期等采集未建和采集失败因素均会导致用户线损统计参与率未达到100%。 2.1.2 户变关系错误影响台区线损。台区负荷切割时现场与系统切割用户不一致、现场切割与系统切割未同步、用户挂接错误、私自移表、关口表安装串户等因素导致的户变关系错误均会影响台区线损。 2.1.3 不装表用电影响台区线损。移动、电信小容量信号增大器用电、安防探头小容量设备用电、有线放大器用电、公变配电室自用电、河道清污用电、农村短期用户房屋翻建用电、抗洪排涝用电、农村季节性脱粒用电等不装表用电会导致台区售电量少统计。 2.1.4 调整电量影响台区线损。因计量装置故障、违约窃电、电价调整等因素调整电量会造成当期供、售电量变化。 2.1.5 小电量波动影响台区线损。小电量台区或空台区供售电量小,损失电量绝对值小,有小电量波动会导致台区线损异常。 2.2 计量因素对台区管理线损的影响 2.2.1 e接线影响台区线损。关口互感器极性接反、关口互感器电流电压回路接反、用户表计进出线接反、火线零线接反、用户互感器二次接线错误、集中器零线未按要求接入表计“10#”桩头、总零线接线松动、零线断线、接线盒零线连接片未接通等因素会影响台区供售电量的正确计量。 2.2.2 计量装置故障影响台区线损。表计烧毁、停走、跳字、频闪、外力破坏引起的表计故障和超容引起的CT烧坏、开裂、击穿等CT故障会导致台区供售电量计量不准。 2.2.3 计量超差影响台区线损。表计质量问题、用户超容等引起的计量超差会影响台区线损。 2.2.4 计量倍率错误影响台区线损。现场CT实际倍率与系统档案不一致会导致台区电量计算错误。 2.3 违约用电窃电因素对台区管理线损的影响 2.3.1 超容影响台区线损。台区末端大电量用户超容会引起线路损耗增加。 2.3.2 用户窃电影响台区线损。用户窃电会导致台区售电量减少。 3 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提升措施 3.1 建立台区线损管控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明确工作重点,建立线损管控体系,健全市、县、供电所三级线损管理网络,建立线损管理监控机制,定期召开线损稽查工作例会,定期通报,确保工作目标和管理要求落实到位。 3.2 扎实开展台区线损管理。加快关口及低压采集的安装和维护工作,及时完成老旧、故障表计的更换,加强与移动公司的合作及时消除信号盲区,保持用采全覆盖的前提下确保采集成功率在99.5%以上;认真做好户变关系的核对工作,综合利用户变关系测试仪应用、人工核对等措施确保户变关系准确率100%;加强台区关口及配电间自用电管理,重点解决关口表计接线错误、互感器极性反接、倍率错误等影响线损统计和计算的问题,认真分析配电柜显示屏、开关接触器、空调对线损统计的影响,解决新上小区和低负荷台区线损合格问题;及时清理营配台区资产,及时清理废弃台区和拆迁台区;加强台区现场稽查,通过对零电量、反向电量、抄表比对异常、违约窃电户的查处来提升线损合格比率;及时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考核,要针对不同的工作阶段有针对性的修订和完善本单位的线损管理考核制度,强化线损指标考核,推进线损管理提升。 3.3 深入推进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完善理论线损计算工作,精确计算结果,充分发挥理论线损的实际运用,依托理论计算成果,对实际线损差异较大的台区进行核查整治;开展营销系统统计线损与用采系统在线线损比对,对差值在±2%之外的台区开展核查整治,确保实现零差异;合理利用现有技改资金,优化供电网络,对严重超载配变,卡脖子线路,三相负荷可调性差的公变进行整改,继续加大对淘汰表计的轮换力度,加大对计量装置封闭性改造的投入;充分发挥营销线损综合功能,加强统计分析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表计故障、表计异常、时钟超差、采集故障等问题,加大用电稽查力度,预防和打击各种违约用电和窃电行为发生;规范开展营销线损管理,对线损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组织相关专业追根溯源,完善规章制度,堵塞漏洞,促进抄表、计量、采集运维、用电检查、档案资料等营销业务管理提升。 4 成效 通过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提升措施的实施,国网宿迁供电公司2016年低压台区综合线损率控制在3%以内,^去年降低0.2个百分点,增加电量销售785万千瓦时,增加电费约470万元。全年通过开展台区异常线损分析精准反窃电,挽回电量损失45万千瓦时,挽回经济损失13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精益化管理论文:输电线路精益化运检管理 【摘 要】随着电力系统的持续发展,输电线路的运检管理也要求的越加精益化。为了有效的管理好输电线路的运检,提高输电线路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输电线路的精益化管理将提高人员工作效率,更好的控制安全风险。本文将从系统因素、管理因素、人为因素三个方面来阐述对输电线路运检管理的影响。旨在提高输电线路的运检效率及管理水平。 【关键词】输电线路 精益化管理 运检 1 输电线路的运检现状 近几年,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输电线路覆盖率的增长,原有的输电线路运检管理已经不能正常的对输电线路进行日常的运检管理了。输电线路的带电作业、维护、运行、检修等增加了输电线路的运检工作和检修任务。由于工作量的增加,相应的费用也不断的增大,工作人员之间常常出现发生故障责任不明的现象。因此,检修人员的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大家的积极性降低,在运检管理中出现漏洞。 除此之外,输电线路的运检安全问题也是目前不容忽视的。电力系统通常是比较复杂密集的,有些超高压输电线路距离不仅长而且设有重要的密集通道。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线路跳闸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将产生严重的影响。一些不可避免的地理或认为因素给输电线路的运检带来了麻烦,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研究出治理方案。因此,探索输电线路的精益化运检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影响输电线路运检管理的因素分析 2.1 电力系统因素 目前,输电线路专业并不缺乏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但是电力系统的输电线路信息化水平较低。系统的信息收集、联动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信息条目的缺失,系统计算数据存在偏差。这将使巡检人员无法根据系统的多种参数进行计算,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很好的帮助[1]。再者,数据出现漏洞之后很难形成完整的数据库;工作人员在调用数据只是没有相应的管理记录。各数据之间无法形成关联,人力调动方面都需要人工相互调动,费时费力。若是现场反应数据迟钝,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电力系统的规范化,将会给工作人员增加工作量。上述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在较高层次的维护时会失去基础保障,应该引起重视。 2.2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主要包括人为管理和系统管理。由人为管理带来的员工分配工作不均将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均,大家可能会因此带着一种消极的心态工作。人在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时难免会在工作中出现漏洞。而系统管理的执行度较差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的调用数据库,不能流畅的操作输电线路现场作业并及时将数据反馈给系统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将影响到系统的后续操作,导致运维数据的失真,给管理者的运维决策甚至是整个输电线路的运检管理带来重大的影响。 2.3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人员的疏忽,主要有对工作不负责、相应技术不过关以及专业指导存在缺陷等。在输电线路的检修之时,工作人员由于对工作的疏忽而使输电线路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2]。若是发现故障不及时上报维护输电线路将会使线路不稳定,同样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另外,输电线路的精益化管理需要人工手动录入信息存档,若是操作失误将会为以后的思维决策造成误差。而这些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都会带来更多的人力物力消耗,从而增加相关费用。以上人为因素所导致的问题若是第一时间能发现并及时处理的话,将会给输电线路的运检管理带来方便。 3 探究输电线路精益化的运检管理思路 输电线路的精华运检管理从执行者的运检思维出发构成新建的输电线路维护运行,形成固定化输电线路精益化管理系统。管理决策将根据系统反馈数据融合各项与线路输出的相关技术来指导作业人员的移动工作技术。以系统数据为基础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输电线路、电线杆、缺失数据等动静态消息进行关联存储和管理。在保证技术人员的工作到位的同时,围绕“安全风险管控”这一重要主题将业务流程构建好框架,形成输电线路的专业化管理模式。 3.1 精益化系y管理 构建好输电线路框的架之后达成运作要求将以安全风险管控为核心,形成专业化的输电线路精益化运检管理模式[3]。在此基础上将展开风险评估,通过巡检质量到位及维修工作期间的监控系统加强管控。全面提升作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管控能力,增强输电线路的运检管理水平,确保输电线路的安全。 在确保输电线路的安全状态下,可以设备设计输电线路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标准要求。从运检人员信息、管理决策思维、技术明细、地理信息等数据为基础,实现精益化的输电线路管理后还能简化运检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实现精益化管理系统的标准有助于实现输电线路的标准运作和风险管控,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 管理者的计划工作 输电线路的日常运检管理工作主要依赖工作计划的开展,由管理者负责计划工作内容。在计划生成之后合理的将工作费培育运检维护人员,使工作流程合理标准化,减少人员冲突。需要注意的是,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制定好某些突发问题的临时计划。通过输电线路系统的平台制作好工作计划后,系统将全流程的收到相关人员的监控。将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思维决策和计划工作能力。 3.3 合理的控制人为因素带来的运检失误 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巡检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能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由此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系统数据的信息化归根究底是认为操作输入的,相关管理系统也是相关人员设置的参数。包括巡检难度、运检质量、巡检效率等都是通过检查人员的记录笔记整理输入系统平台。在利用输电线路的精益化简化运检流程之后,前期的相关作业人员应该保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建立好关联数据[4]。数据越真实,对于风险决策管理能力越有益。这方面应该合理的控制好认为因素造成的系统差距而导致信息平台数据的失衡。 4 结语 综上所述,输电线路的精益化管理将提高人员工作效率,更好的控制安全风险。在输电线路的运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人为因素、管理者决策失误以及系统数据失真的情况。合理的控制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规范好平台数据信息录入和精益化管理系统数据之后,将有效的提高决策者的管理能力。因此,为输电线路的建设迎来良好发展契机,从而提高输电线路的运检管理水平。 精益化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大客户精益化营销管理 [摘 要]电力企业大客户是电力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必须构建精益化营销管理模式,从电力大客户的需求和利益角度出发,针对大客户的特点制定营销方案,为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以不断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此点,本文对电力大客户精益化营销管理的内涵、实施背景和实践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电力企业;大客户;精益化;营销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也逐渐开始采用精益化营销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精益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面向电力大客户进行精益化营销管理,能够为电力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信誉度,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电力企业大客户的内涵 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构建。大客户理论是营销管理理论中的观点,主要是指对于企业的消费量大、产品消费频率高、客户利用率高的一些客户,这些客户能够对于企业的经济利润做出重要贡献,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客户是电力企业强大助推器,精益化大客户营销管理和企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电力企业大客户主要是指在电力企业的供电范围内,用电量大、电压等级较高的客户。衡量客户是否是大型电力客户的标准主要是看这些用户在用电过程中的日常负荷情况,所使用的一些机械设备中的具体容量是否较大等。电力企业的大客户,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较大、要求较高,不仅体现用户对于电力资源的供电情况要求较高,同时还对于电力资源的利用率要求较高。电力企业大客户的用电系统通常是与电力企业相互连接的,因而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行工作会对电力企业这些大客户造成直接的影响。 2、电力大客户精益化营销管理的实施背景 2.1 电力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自2002年国家实施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厂网分开、标杆上网、大用户直接供电试点等一系列措施的逐步落实,改变了电网企业垄断电力的格局,基本构建起电力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此形势下,电力企业要摒弃依靠提高供电量和电价的方式来获取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经营模式,而是要以客户为导向,从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入手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2.2 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客户的需求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就营销管理角度而言,电力大客户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普遍服务的基础上要求重点服务,在主动服务的基础上要求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服务。这就使得电力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电网运行状况以及客户用电需求特点,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理念,制定精益化营销策略,提高客户满意度。 2.3 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环境,电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服务战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程序,重点做好电力大客户管理,在留住老客户的前提下开拓新客户,利用规范化、高效化、精益化的电力服务提高大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3、电力大客户的精益化营销管理实践策略 3.1 精细划分大客户 首先是对相关指标和参数的详细分析,在工作中要根据用户用电的具体情况对销售出去的电量进行核算,最后得出这段时间内用户增容、减容的情况,这样就能够对该地区实际销售电量的变化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其次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客户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指导、电力企业中所面对的大客户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所以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予以更加及时的了解,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这样也可以更加有效的在为企业赢得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客户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3.2 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电力营销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体现出精益化营销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为电力大客户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具体来说可以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行一对一的服务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要派遣一些有验的人员担当大客户经理的职务,同时对大客户还要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在售后的服务方面也应该保证质量和效果,其次是要设置一个专门为大客户服务的专门的区域,这样就可以为电力大客户提供咨询或 者业务办理等提供更大的便利,在这一过程中,大客户经理应该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客户解决遇到的任何问题,这样也就提高了电力营销企业服务的质量。再次是一定要为大客户提供一些符合客户实际需要的抄表和收费服务,在对客户的用电情况抄表以后可以按照电子邮件或者是MSN的方式通知客户,同时也要给客户提供一些更加实际有用的技术上的指引,这样客户就会对电费的产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最后是如果发生停电现象要首先通知大客户,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是电话的方式进行执行,确保客户能够提前知道这一信息,对于计划停电提前半个月通知的大客户还要在停电七天之前再次进行告知,在停电半小时之前还要进行最后的确认,以便客户做好心理准备。 3.3 制定电费回收方案 首先,落实预购电制度。电力企业要全面推广使用预付费电能表,与电力大客户签订供电合同,实时监控信誉较差、经营管理不善的大客户电费回收情况;其次,实行分次收费方案。电力企业可对部分用电量较大、信用较好的大客户实行分次收费制度,利用人性化的营销管理方法减轻客户经济负担,确保电费顺利回收;再次,实行负荷控制购电方案。电力企业应采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开展电力购售业务,并与电力大客户签订合同。电力企业根据大客户实际购电金额及确定的购电电价,作为电量供应的重要依据。 3.4 构建服务监督体系以及建立定期走访制度 精益化的营销管理不仅仅要靠电力企业来完成,客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电力企业为了更好地做到精益化的营销管理,就不得不让客户对企业进行监督,并从他们的角度给予企业一些建议和要求,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服务监督体系。就现今的情况而言,需要构建服务监督体系,让客户对电力企业进行一定的监督,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对其要求给予充分的满足。为了更好地做到精益化,这是制定服务监督体系不全是由企业内部制定,还要让客户参与制定,要求要以客户为主体,建立一个相对而言较完善的服务监督体系。 4 结语 电力资源是现代社会进行各项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电力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电力需求,需要提供安全有效的电力资源。电力大客户作为电力企业经济利润的重要来源,其对供电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与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因而电力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对于客户的服务水平,改进管理方法。精益化营销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众多企业进行管理服务的重要方法,面向电力大客户,电力企业也逐渐开始使用精益化的营销管理模式。 精益化管理论文:精益化管理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为了进一步落实“十三五”改革发展方案,实现改革发展精神,在电力营销的管理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实现精益化管理,明确管理目标的前提下,改善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建立精益文化,并且促进关键指标的相应提升。 关键词:精益化管理;精益理念;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电网公司的不断进步,也对目前的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只有不断推进并且深化精益管理工作,才能够以管理效益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形成电力企业利润创收与工作质量的双重提升。本文将以在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内涵为着手点,针对目前的实际发展状况,从而提出加强精益化管理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相应应用。 一、在电力营销管理中应用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精益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就是指精简管理工作,避免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浪费,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加强创新与创造能力,以此实现发展质量与投入产出效率的最大化提升。而在电力营销管理中应用精益化管理不仅仅是在基于“十二五”的成果下[1],而成为的“十三五”继续进行的规划改革重点,同时也是目前电力企业针对自身的营销现状,所应该作出的顺应时展潮流,促进电力企业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决定。 事实上,在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益化管理能够让电力企业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创造能力,促进基础管理工作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同时从体系机制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完善,让不同的工作环节都能够实现协同高效工作,促进精益文化的相应形成,促进指标的提升与进步。实现电力企业的战略化发展,给予企业一定的管理方向与管理标准,电气企业的发展才会更具有方向性,各个环节才能够更加规范明确。 二、加强精益化管理在电力营销管理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在电力营销质量方面进行精益化管理 事实上,目前的电力营销质量还不能够满足其发展要求,供电服务水平以及市场经济环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目前的电力营销质量。所以需要在电力营销质量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在电力营销上需要全面推行两类业务,加强其管理智能化与精确化,对于生产模式也需要进行优化,优化“6+1”的信息系统,降低人力成本的浪费,前期的投入代替后期的持续投入,从宏观角度上看依然实现了更少的资源的投入。以项目管理机制为例[2],电力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之中,需要利用机制的完善来实现项目进行的规范性,从立项开始,就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批,科学有效地针对项目的可实行性进行精简,促进项目流程的完善,科学进行项目评价,强化对于项目的设定标准,从而实现项目施行,项目考核验收以及项目的固化等,只有促进了精益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应用,才能够促使专款专用,提高对于电力营销质量精益化管理的认识,另外在电力营销质量方面进行精益化管理也需要有相应的保障工具,可以利用精益项目库、标杆评价标准、运营管控平台、年度绩效评价、成果会等多种方式,实现对于电力营销质量的相应保障。从质量角度进行着手,降低人力、资金以及时间损耗的同时,能够以明确的绩效指标来实现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对电力营销差错的精益化管理 建立科学的差错评价系统,分层次设置好每个营销岗位和节点的差错数据,让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心中有把尺,时时心中有红线”。以往的差错管理均比较粗略,经常的屡改屡犯,屡犯屡改,始终不得突破,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员工对差错认识不足,差错改进方法针对性不强造成。例如面对客户投诉问题,如果只是表面追求客户满意而解决问题,而没有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性原因,那么反而会形成同类投诉案件增多的恶性循环。形成自动分析差错问题,对差错问题进行精益管理,将会突现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给予重点解决,面对一些边缘差错问题也能早作防范,避免了重复犯错的可能。最大限度的优化人为可控差错和管理可控差错,才能使营销管理日趋完善。 (三)电力营销管理创新方面进行精益化管理 电力营销在管理过程之中,榱烁好地实现精益化管理,需要实现业务的创新,从而促进应用的推广,带动整体企业的发展,在目前的生产模式之中引用先进的技术,并且去拓展业务领域。目前电力营销的主要业务还停留在供电的主要业务上,所以推进新业务与新领域的开拓[3],能够为电力营销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在汽车产业之中发展电动汽车,或者是产融结合业务创新、业务协同创新等,通过其业务创新来带动企业的精益化转型,贯彻落实电力营销创新方面的精益化管理。探索“互联网+”新模式,不断吸聚新方法导入营销链条,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让电力营销与互联网在现有基础上再深入融合。 (四)对于电力营销人才的精益化管理 在对于电力营销人才的精益化管理方面,可以设立精益人才机制,在选拔环节、培养环节以及认证环节都都要进行完善,提升对于人才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完善对于人才的评定与资格认证体系,培养精益骨干以及精益员工,起到范本推广的作用,采取推广范本的方式,来实现对于日常管理工作的示范作用,对于领导干部与管理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精益化管理培训,才能够使精益管理观念真正推行深化,实现员工参与率的提升。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营销人才的进步,提升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设立达标激励机制,来促进精益化管理与绩效体系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工作人员的全部覆盖,才能够带动管理行为的变化与改善。 结语: 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对于精益化管理的理解、深化以及应用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电力企业需要正确认识精益化管理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科学的指导进行机制体系、评价标准、思想建设、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的改善。真正促进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进步。 精益化管理论文:坚持问题导向 注重精益管理 实施“四化”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 [摘 要]政工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落实政工工作任务的重点在党支部,难点也在党支部。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运用标杆管理、业绩考核理论,搭建了支部核心业务模型,硬化了支部工作任务,有助于加强政工重点工作过程管控,有助于落实党建等工作责任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同业对标;问题导向;四化管理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面对愈发繁重的工作任务,立足队伍缩减的实际状况,如何构建新的工作模式,推动政工工作向下传导落实已刻不容缓。国网南昌供电公司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注重精益管理、点滴渗透,从构建“开放”指标体系、强化“闭环”过程管控、形成“刚性”质量约束、营造“互动”争先氛围入手,全面推行“任务指标化、管理流程化、考核制度化、业绩公开化”的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加强政工工作中的支撑、支柱作用,不断提高员工队伍“四个素质”,为加快“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1 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的理论意义 1.1 标杆管理理论的创新应用 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将标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系统地引入支部工作的日常管理中,融合业绩对标和管理对标做法,通过对指标、对过程、对结果,变粗放管理为精细考核,实现了重要工作虚功实做,提升了支部工作水平,成为公司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的重要抓手。 1.2 业绩考核理论的实践应用 业绩考核理论的关注点是关键业绩指标,因而支部同业对标也必须抓住体现关键业绩的指标。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从梳理分析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各项任务入手,以体现关键业绩为导向,科学设置指标,分别设定评价标准,实现了业绩考核理论在政工工作中的落地实践。 2 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的创新点 2.1 创新了政工工作落地机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基层党支部负责人大多为兼职政工干部,精力投注点大多放在生产经营管理上,使党支部成为工作任务向下传导落实的中间层“隔板”。推行党支部同业对标,使单位层面落实政工工作具备了良好的机制保障、坚实的基础支撑。 2.2 创新了工作过程管控手段 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的基础是对指标,关键是对过程,导向是对结果。在实际操作中,每个指标对标结果不仅要有可追溯的来源,而且要有可查证的过程。这一要求,倒逼各党支部全面导入相关管理标准,规范管理过程;滚动整改缺失节点,优化管理过程。单位和支部层面的双向互动,强化了工作过程的精细管控。 2.3 创新了政工工作评价方式 推行支部同业对标之前,支部工作考核存在线条粗、评价难、对比弱等难点。推行支部同业对标之后,不仅主要工作更突出,还明确了每项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权重、计分精确度,使对支部工作的整体评价更容易分出优劣、单项工作的评价更容易分出粗细、单位之间的对比更容易分出高下。 3 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的实施过程 3.1 实行任务指标化,构建“开放”指标体系 3.1.1 确立设置原则。坚持全面覆盖原则,指标包括基层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离退休管理、信访维稳、工团工作;坚持紧跟形势原则,始终紧跟中央、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党组部署,结合公司实际,滚动修编指标体系;坚持突出重点原则,针对党支部工作涵盖面广的特点,树立“抓重点带一般”思维;坚持求真务实原则,做到可为、可对标。 3.1.2 构建指标体系。《精神文明建设同业对标指标体系》共20个指标,每个指标由指标名称、计分单位、计分精确度、权重、统计周期、定义和计算方法6大要素组成。 3.1.3 明确指标内涵。在相关会议和培训活动中,深入宣传每个指标的意义和内涵,帮助各党支部加深对指标的理解,强化工作责任心。 3.2 实行管理流程化,强化“闭环”过程管控 3.2.1 建立程序化的对标工作管理流程,主要采取月初工作提醒、月中工作反馈、月底工作考核的管理模式。 3.2.2 建立细分化的单项工作管理流程,主要采取基层报送、部门检查、综合评分的管理方式。 3.2.3 建立月度化的工作分析管理流程,主要采取公司月度工作例会通报制度,基层党组织月度精神文明建设同业对标指标分析会制度。 3.3 实行考核制度化,形成“刚性”质量约束 3.3.1 从完成时限、完成质量、完成数量“三个要素”衡量指标完成情况,健全单项指标考核制度。 3.3.2 从月度排名、年度综合评价、年度综合排名“三个维度”,建立精神文明建设同业对标整体工作考核制度。 3.3.3 从公司年度绩效考核,基层单位牵头部门绩效考核、党内评优评先依据“三个层次”,完善精神文明同业对标考核结果应用制度。同时对基层单位牵头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排名情况作为党组织、党务人员评优评先的依据。 3.4 实行业绩公开化,营造“互动”争先氛围 3.4.1 搭建业绩公开“三个平台”。通过公司月度工作例会平台,对上月精神文明同业对标排名情况及指标分析进行专题通报;通过精神文明同业对标网站公布指标体系和每月指标评价情况,实现多方位对比;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微信群平台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体现便捷性、时效性和透明度。 3.4.2 明确业绩公开“三个重点”。公开“过程”,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布置工作、沟通信息、公布排名、接受申诉;公开“结果”,通过对标网站,公开单项指标分析、月度指标分析、单位排名月度对比等;公开“亮点”,举办“移动课堂”,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展示基层员工忠诚、干净、担当的“微事迹”,展现党支部创造的“微经验”。 3.4.3 抓好业绩公开“三个延伸”。缺陷“查找”促整改,借助业绩公开平台,了解其他单位的不足,对照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经验“链接”促规范,通过电话沟通、微信互动、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的“链接”;亮点“复制”促提升,复制优秀成果、典型经验,植入本单位,推进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做到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努力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 4 结束语 事实证明,推行党支部工作同业对标不仅焕发了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推动了政工工作向下传导落地,也促进了政工工作与行政工作有机融合,体现了政工工作与政工工作者的应有价值,对于抓政工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较高的推广价值。 精益化管理论文:新形势下烟草企业精益化管理模式的探讨应用 摘 要:新形势下,烟草行业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提税顺价以及消费者注意身体健康等因素影响,呈现出高位回落、增长乏力的发展态势,原有的依靠销量拉升利税的粗放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烟草企业要继续保持利税增长态势,除要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外,还必须不断强化精益管理,从减工、降本、增效上挖掘潜力,向精益管理要效益。 关键词:烟草行业;精益管理;应用;效益 一、引言 精益管理理念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其核心是在不断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生产运营效率和效益。烟草企业要克服当前宏观与微观因素影响,增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健康态势,就必须引入先进的精益管理理念,把实际工作与对标、贯标、创新、流程化管理等深度融合,查找并消除各类浪费点,提高工作成效。 二、存在问题 精益管理对当前烟草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烟草企业要推进精益化管理,就必须先对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运行机制有着清醒地认识和判断,准确分析其给烟草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发现问题,解决短板。当前,烟草企业作为国有垄断行业的一分子,普遍具有以下弊端: 1.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化程度低。受垄断体制影响,烟草企业实行区域化管理,造成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进而影响到产品品牌和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实际需求。 2.经营管理缺乏灵活度。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职责界定不清、推诿扯皮严重、团队意识不强、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呈现出灵活度偏低的特点。并且实行垂直管理,上级集权过重,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观色彩浓厚,难以适应实际需求,导致下级单位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性,被动执行,灵活度偏低。 3.管理过程粗放,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无价值活动。包括:过量制造、长久等待、重复劳动、互逆性劳动等。这些无价值劳动不仅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反而具有反作用,造成了劳动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阻碍了企业经营成果的增长。 4.思维固化,习惯于套路式的执行各类指导意见,缺乏创新性思维和管理举措,导致职工思维僵化,缺乏工作活力。通常表现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不能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创造性的工作思路,长此以往造成企业表面上平平稳稳,实际缺乏活力和动力。 5.目标定位偏低或目标模糊,未引入对标管理机制,企业内未形成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氛围,导致压力传导不畅,得过且过现象较为普遍。 三、解决思路 针对烟草企业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应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入手,分析成因,剖析根源,建立系统化的整改完善体系,有步骤、有重点地予以解决。重点是围绕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环节采取节约挖潜、提质增效措施。 1.改进目标要做到明确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要发展必须树立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对目标予以分解细化,确立小的目标规划。这首先需要发动全员对企业发展中的痼疾顽疾进行梳理,形成全面性的问题查摆明细表,对各类问题分类列示,利用鱼骨分析法等精益管理工具对问题进行分解。同时,由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认领问题,分别确定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完成时间,提出明确的、可量化的改进目标,由上层管理部门定期进行考核验证。目标的量化最终要体现在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提升、物流成本的控制、三项费用率的降低、人均劳动效率的增加、工作质量的提高等指标上。通过目标的明确与量化,增强阶段工作的落实效果。 2.推进实施要做到系统化。为推动精益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按照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的难易程度制定总体工作思路,形成先易后难、急缓有序的推进实施方案,确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并将各项管理目标融合进该方案中,形成系统化的推进体系。通过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细化目标进度和奖惩标准,保证系统化实施方案的推进落实。 3.岗位职责要做到流程化。针对工作中难于沟通、衔接不畅、重复劳动、职责不清等一系列问题,应在企业内推行流程化运作模式,即全面梳理各个岗位职责,按每个岗位职责编写工作流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畅通的流程体系,如:岗位工作手册、作业指导书等,并在实践中加强验证,不断消除冗余环节,提高流程化运作效率。通过编写和推进岗位工作流程,可以使岗位接管人员能够通过学习岗位流程迅速适应岗位职责,进入角色。同时,流程化运作可以通过对关键节点落实情况的检验加强工作督导,提高效率。 4.创新管理要做到常态化。为破除因循守旧的弊端,烟草企业应大力倡导创新管理,在全员范围内征集合理化建议,查找浪费点和薄弱点,引导员工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思想根源上树立创新理念;对重点、难点问题可建立QC小组重点攻关,实施课题引领。日常工作中要把创新管理常态化,定期进行培训和观摩评比,对创新点突出、成效明显的项目要加强总结提炼和推广应用,制定推广方案,扩大推广范围,提高成果的转化利用效率。 5.对标管理要做到层次化。烟草企业应强化对标管理,在企业、部门、人员之间分别引入对标机制,通过树标杆、学标杆、赶标杆、超标杆引导员工高点定位、追求绩效。对标结果要公开化、透明化,要加大宣传引导和考核奖惩,不断修订实际结果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推进工作质量和绩效的提升。 6.财审管控要做到精细化。烟草企业要提高利税指标,目前应重点在压缩成本费用上下功夫,广泛推广预算定额管理,结合辖区实际确定各项费用指标的合理定额标准,以预算控制日常费用开支;探索建立办公用品、用具配置标准,结合企业规模、生产环节、人数等确定日常办公用品、用具的合理配置,杜绝随意购置,减少浪费;要对投资活动进行综合调控,设立投资审批权限,消除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要加强内部审计,建立起同级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延伸审计触角,消除监管死角,并加强问题整改跟踪,避免查而不改,改不到位的问题发生。 7.卷烟营销要做到市场细分化。目前,烟草企业要将卷烟营销工作推向精益化,就必须面向市场抓好现代零售终端建设,在提升服务质量和做好品牌培育上下功夫。特别是对待客户服务沟通方面要开展针对性的精益管理,不断改善沟通方法,拉近与客户的心理距离,逐步扭转货源上“客户需要的不是我们提供的”这一突出问题,以及客户对营销人员之间的逆反心理,真正面向顾客需求分析市场、细分市场、满足市场。例如: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不同的商圈,区别性提供货源,如向建筑工地区工人提供大众化、价格相对低廉的卷烟品牌。也可根据消费事由进行专项市场开发,如婚庆市场开发、旅游市场开发、农村市场开发等。通过市场细分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 8.烟叶生产要做到特色化和效益化。在全国烟叶原料面临高位库存和总量控制的背景下,烟叶生产要发展,就必须走提质增香和烟农增收的路子。一方面要结合该区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实施测土和配方施肥方案,提高绿肥施用量,增强烤烟香质。另一方面要提高烟农的经济收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方式建立烟农合作社,成立专业化组织队伍,实施规模化作业,以土地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降低烟农的植烟成本;同时,要加强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如:利用e置育苗大棚、闲置烤房等种植福寿花、党参、葡萄、大豆、谷子等经济作物或粮食作物,既可以实现作物轮作,改善土壤肥力,又可以给烟农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新形势下烟草企业要实现健康稳步发展,必须克服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的心态,在稳定生产规模、扩大消费领域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精益化管理,通过审视企业内控机制,挖掘减工降本潜力,压缩不合理费用开支和多余工序,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优化提升。 精益化管理论文:烟草企业实施精益化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追求精益管理,进行精益改革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本文从精益管理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精益化财务管理要求和作用,提出了烟草企业推行财务精益化管理的实施要点,以实现烟草企业降本增效提质的目标,进而促进烟草企业的良好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烟草企业 精益管理 财务精益管理 实施要点 在当前社会经济增长处于L型底部的背景下,国内卷烟市场趋于饱和,控烟禁烟力度不断扩大,烟草行业的发展已经逐渐从依赖“政策红利”、“市场红利”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管理效益型”的内涵式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烟草总局提出“精益管理做除法”的战略部署,促进行业转型,挖掘发展潜力。 一、精益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一)精益管理的内涵 精益管理的精髓:“精”――意为精简、精细、精良,旨在提高效率;“益”――意为趋利避害,旨在提高效益。精益管理的核心是不仅要关注降低成本,同时还要以创造价值为目标“做正确的事”。简言之,精益思想就是在创造价值的目标下不断地降低成本。 (二)精益管理对烟草企业的特殊意义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卷烟市场消费能力持续下降,同时政府控烟措施不断强化,烟草企业面临外部市场萎缩的风险,要继续保持利润处于较高增长水平就必须实现管理转型,大力推行精益管理,尤其是推行精益化财务管理。 二、精益化财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 精益化财务管理涉及到财务管理的全要素和全流程,既是局部细节的精细化,也是总体目标的最优化。精益化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成本管理等过程中,要求消除每一个环节、流程的误差和缺陷,不断关注并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利用最小的资源、较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价值,达到效益最大化。 精益化财务管理有助于企业建立无间断流程,实现全面动态管理。精益化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建立精准有效的财务数据库和数据链,从而帮助企业及时把握生产经营动态指标,以便于“围绕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去适时的调整生产经营管理策略。 三、烟草企业推进精益化财务管理的实施要点 烟草企业要深化精益化财务管理措施,强化关键性财务指标管理,深挖降本增效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经营目标实现和良性发展。在具体实施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推进财务流程优化再造 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关键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理顺内部资源整合优化与业务协同,建立完善的会计基础规范和核算制度、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会计监督等制度体系,重视过程控制的精细化和财务监控,构建精益化财务管理长效机制。 (二)建立投资评价指标体系 烟草企业把投资目标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根本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方式和渠道。根据精益管理的思想重新设计评价投资方案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从更多的方面和更细的层次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三)强化现金流管理 ⒆式鸸芾硖岣叩胶诵哪勘辏强化资金时间价值观和现金流量观,提高货币资金保值增值水平。不仅要侧重于企业账上的现金或现金流,更要拓展到整个产业链条上,运用供应链金融工具,将上下游的现金流打通,提高调动资金资源的能力。同时,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坚持节流与开源并重,管好钱,用好钱,建立全省统筹的资金营运增收机制,提高资金资本运作水平。 (四)统筹平衡应付应收计划 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适当、精准、合理的持有现金额度,运用理财方法,统筹平衡应付应收计划,保持适当的存货规模和数量。仅仅把“现金为王”作为一句口号已远远不够,资金管理者应该调查现金的来源和走向,获知现金赤字或者盈余的时间轴。 四、结束语 新时期的企业竞争,不仅是成本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更是财务手段和管理理念的竞争。烟草企业要准确地把握我国卷烟市场的发展趋势,加速推行精益化财务管理。在精益化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找准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 充分发挥降本增效作用,促进烟草企业加速管理转型并实现做强做优。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篇1 0引言 目前土木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应用的施工设备和材料种类较多,施工人员基数大,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较难,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易导致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一定的生命及财产损失,从而增加土木工程施工的成本[1]。目前,国内关于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研究理论还不够成熟,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存在多种问题,甚至阻碍了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本文针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与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具体包括以下4种:①大部分施工作业是在高空中完成,如操作不当会发生高空坠落;②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如果使用不规范,会产生机械伤害,例如,如果输电线路设计不合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漏电、触电等安全事故[2];③施工人员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安全意识较差,专业技术能力较低,因此施工安全管理难度较大;④施工环境比较恶劣,经常会在雨天或者雪天进行施工作业,因此必须要保障恶劣天气情况下的施工安全[3]。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施工现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风险系数比较高,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以此保证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人员、设备、材料等安全。 2安全管理问题 2.1施工现场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正常情况下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方需要组建监管小组,对施工过程中一些难度系数较高、危险性较大的作业过程进行监管。但是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且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认识不够深入,未设定安全监管岗位,未聘请专业人员成立监管小组开展工作[4]。尽管一部分施工单位组建了监管小组,但是监管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缺乏责任心、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在工作岗位上经常出现偷懒的现象,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即使发现安全隐患,也无法对其进行彻底整改。很多企业对于土木工程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有一定侥幸心态,导致不能严格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水平较低,长此以往,将无法有效保证土木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 2.2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力度较低 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借鉴其他施工单位所制定的内容,虽然内容比较齐全、制度条例比较细致,但很多施工单位不按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不能满足实际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需求[5]。即便一部分施工单位编制了比较系统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安全管理人员无法严格落实,完全依靠个人主观意识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从以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象来看,安全管理存在执行力度较低的问题。 2.3缺乏规范化管理 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缺乏规范化安全管理标准,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进行限制,如施工设备操作规范、施工材料使用规范、施工技术规范等,导致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秩序混乱,施工人员按照个人经验去施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无法按照相关规定对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详细排查,并且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交底时没有按照规定完成,导致一些不正确的操作经常出现,增添了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目前施工现场安全缺乏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安全管理质量低的主要原因,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 2.4安全知识传达不到位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大部分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较低,在施工过程中不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所以在工作人员进场前需要向其传达安全知识[6]。目前大多数施工方为盲目提升施工效率,忽略了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只是以口头的形式将施工安全知识进行简单传达,因此会存在没有经过安全知识培训的人员直接进入施工现场的现象。施工作业人员并没有完全掌握安全知识,再加上大部分施工人员经验有限,在施工现场经常不听安全管理人员指挥,经常出现错误操作和冒险作业行为,因此现场安全管理效率较低。 3安全管理对策 基于上述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状,本文提出相应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对策,并在一工程中应用,以期提高其现场安全管理质量和效率。本文选取某市城市广场二期住宅项目,其建筑面积为7983189.10m2,占地面积为83584.56m2,计划工期为720d,其中主体结构施工周期为360d,对该工程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 3.1加大施工现场安全监管力度 对比传统的工程管理,本文从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监管力度的角度入手,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该施工项目周期较长,施工现场的组成结构也比较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针对以上问题,在施工现场提高监管力度,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在施工现场四周设置更加坚固且稳定的围挡设施,并将各个设施首尾相连,确保无关人员不会进入施工现场,实现施工现场与外界环境的隔绝。同时,严格按照“五牌一图”的原则在施工现场及周围设定安全标志,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力度,使第3期崔黎祥:土木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员工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进而按照要求施工,提升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在本项目的施工管理中,还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及时对现场环境进行管理,杜绝发生材料乱堆乱放现象,需将用完的废弃物料统一放置,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清理。安全管理人员还对施工人员进行检查,监督其科学合理施工,尤其在高空作业时需及时查看员工是否悬挂安全绳、安全绳悬挂是否符合规定等,通过以上措施将施工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力度。 3.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针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该项目除加大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力度外,还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该体系主要分为几方面内容:首先,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派遣安全管理人员对现场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排查,并划分出问题区域[7]。结合LEC评价方法对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针对重大风险问题还设有明确的评价会议记录,杜绝施工现场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其次,在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安全第一责任人这一概念,针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职责进行明确,将项目经理作为施工安全责任首要负责人,并要求其对整个施工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当实际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时,相应的负责人需要承担一定连带责任,并将这一制度与其工作绩效挂钩,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则会直接影响到相关负责人的资格评定问题,以此促进其责任意识的提升。最后,采取一定奖惩措施,使施工企业中各级部门人员进一步增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以此保障制度体系的持续运行。同时,使各个参与员工认识到施工生产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对违章指挥等行为明令禁止,并针对存在违章作业的班组或个人,按照惩罚规定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引入组织职工学习安全技术操作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提升施工人员及整个项目中其他参与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通过严格落实相关管理体系保证项目顺利进行,提升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3加强施工现场安全规范化管理 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开展规范化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行为。施工现场的所有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管理人员严格监审施工人员上岗资格,杜绝无证操作。安全管理人员应及时检查施工现场,包括施工设备使用情况、施工材料运输情况、施工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佩戴情况及施工废料存放情况等,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且利用相应技术与方法对施工安全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和预测,保证施工现场安全[8]。除此之外,成立安全检查小组,并且制定安全检查时间表,指派相关技术人员对不规范施工行为进行记录,如果发现存在操作行为不规范、不准确的现象,需对施工人员进行现场安全培训,告知其行为后果,并通过广播给予通报批评,对其处以相应罚款,以此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规范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操作。 3.4认真抓好安全教育培训 表1为该项目施工人员的需求计划表,由于施工现场人员众多,所以应该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是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施工单位需要重视该项工作,以此提高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本项目在实施安全管理时非常重视人员的安全教学培训工作,并将其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在施工前,由专业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集体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安全培训、设备安全培训,向施工人员传达技术安全使用要求及设备安全使用要求;在进场前,再对施工人员进行一次安全培训,让施工人员了解相关知识,由安全管理人员对不同工种的安全防范规则进行口头传达,主要向施工人员告知施工安全守则、施工注意事项及安全自救知识等,如出现安全事故时如何紧急逃生、高空作业时安全带的正确使用等,加强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规章制度。,还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具备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查询能力、安全隐患识别能力及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地发现危险源及安全隐患。施工方需要邀请专业人员到内部开展安全管理业务培训,在施工周期内至少培训2次,并且由专业人员协助安全管理人员完成施工现场安全规范制度的编制。除此之外,施工单位管理层人员也要进行安全管理教育培训,正确认识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对其的重视程度,正确对待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施工单位应该加大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为其提供充足的安全防护设备,保证施工现场人员、设备和材料安全。通过以上对策解决了目前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具体项目中严格落实,提高了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质量。 4结语 本文结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需求及现状,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对改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状、缓解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矛盾,以及实现施工现场安全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是,由于管理水平等能力有限,对于目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尚不够全面,因此提出的对策只能解决少部分问题,研究内容存在不足之处,今后会对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分析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为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作者:崔黎祥 单位:郑州商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篇2 0前言 土木工程项目庞大,也比较复杂,施工监管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根据调查,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虽然短期内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一旦时间延长,相关成本管理、内部结构、组织管理制度都会面临问题。站在建筑企业的角度看,在整改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工地的监管,随时根据工程进度的推进情况,对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高效、有序开展。 1案例概述 本工程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新建一座学术交流中心,该项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董铺水库北侧科学岛创新大道与梧桐路交界处,建筑面积1178.55m2,建筑层数为地上二层。本工程基础开挖及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安装、以及临近水库环保问题、新冠疫情防控管理等是重点环节,基础结构为独立基础与条形基础相结合的基础模式。混凝土强度等级:垫层采用C15素混凝土垫层,-0.65m~±0.00m钢结构柱头为C20混凝土。受其场地限制和土质较差情况,导致开挖深度超过6m,挖出土方无堆土场可以堆放,混凝土浇筑机械面受限。现场安全及施工管理复杂。 2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本工程位于董铺岛上,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新建的学术交流中心,今后科学院内部所有大型会议以及接待会议、视频会议等都在此处召开,项目立项以来就被科学院列为重点管理项目,施工工期三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对现场的施工管理及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项目的推进,施工过程中相关问题会逐步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也会给工程施工质量、施工管理以及进度均造成很大威胁。 3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人员管理 本项目工期紧,短时间内有大量工人上岗,工人自身素质有高有低,无形中增加了现场管理的难度;同时施工单位在中标后,将部分工程分包给一些微型施工队伍,以此来节约成本,这些工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在施工技术和安全等方面都存在的很大问题;另外土木工程的现场管理方式也比较单一,带班者对现场各方面管理制度认识度不高,基本以事后管理为主,这些管理方式存在着极大的漏洞;给现场的施工管理带来巨大安全隐患;由于人员多、杂,疫情防控方面也很复杂,个别年龄大的工人,其手机是老人机,导致无法出示两码及疫苗接种情况,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困难。3.2施工管理体系由于本项目工期紧、要求严,对施工管理体系的要求也必然很高,所以要求施工单位在短时间内组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现场项目部的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对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及能力要求也是一种考验,在前期组织管理中,现场也出现了不少管理漏洞,个别管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欠缺以及对项目的技术管理认知度不够,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导致现场管理混乱的情况时有发生,管理体系存在漏洞。 3.3现场质量监督需要加强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监督工作十分重要。本项目现场由于工种多、交叉作业多,且为抢工作业,施工环境复杂。虽然制定了质量管理的制度,但现场执行力不够,且管理人员分工上存在问题,导致经常出现返工现象,影响工期。同时个别管理人员缺乏沟通能力,各单位、各工种之间没有能够及时协调,导致出现工序交接不及时、质量把控时效缺乏,进而影响工程实体质量。 3.4施工管理机制缺乏合理性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成本控制和管理机制,导致现场施工组织混乱、工序无法有效连接,成本投入无法管控。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不高,施工技术经验不足,从而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直接导致工期延长。同时现场还存在材料管理失控问题,由于没有安排专业材料采购人员对整个材料供应链进行把控负责,所以在材料采购、进场、施工过程中没有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后也不能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对后续工序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所以,施工现场的管理一定要渗透到日常方方面面的管理体系中去,才能推动相关工作顺利进展。 3.5进度控制问题 本项目开工前就制定了周密的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供应计划等;但是由于受天气、基坑土质、管线迁移等情况,相关工序存在滞后情况,由于分包单位较多,施工进度控制难度很大,现场协调管理复杂,受疫情影响钢铁价格暴涨,导致钢结构订货周期长,进度严重滞后。 4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应对环节 4.1强化施工人员管理 本工程开工前项目部就按照要求对新进场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培训。在技术方面,定期对工人进行技术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从而迫使工人有意识提升自身技能,提高施工质量,在招聘工人前加强对工人前期工作经历和同行业对他的评价的审查等;在思想方面,所有新进工人,严格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通过观看安全教育视频、现场实景演习、对安全设施的操作培训等加强工人安全意识和技能提升。同时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者进行奖励,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工人及时更换。 4.2加强风险控制体系 本项目在开工前就认真研究过相关风险点,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范和方案,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不断优化和丰富管理机制,优化组织管理的程序,进一步确保管控的时效及系统性。在项目部管理班子的组建及各班组的选定,利用公司风险管理库,择优进行选派组建,把风险降到最低,针对现场时有发生的管理漏洞,及时组织召开会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积极化解组织管理风险。加强现场成本及工程资金的管控和配置,可以有效杜绝成本失控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进度,全面保障本工程的施工质量。 4.3加强现场监管力度 针对现场工种多、施工环境复杂、分包单位多等特点,通过制定专业方案和应急处置方案,现场管理人员采取“分工不分家”的管理模式,优化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处理问题,做到出问题,快协调、急处理;现场材料管理从源头抓起,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从采购、进场、验收、保管、试验及施工过程,全过程进行专人管理,责任清晰,处理问题也能够及时,确保相关工作稳定推进。 4.4加强管理体系的搭建 本工程从开工前期就为现场施工及安全管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方案,明确管理人员职责,责任领导亲自带头抓,带头协调,确保现场管理能够落实到位。根据工程进展实际情况,定期检查施工内容和管理操作体系是否能够满足现状。如发现体系有漏洞,将根据相关方案进行查缺补漏,并保存好相关过程资料,确保所有资料有迹可查。此外,针对现场相关专业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素养,现场要严格按照理论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进行开展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才能推动项目有效实现既定目标。 4.5加大土木工程施工安全及环保管理力度 本工程安全问题突出,尤其是基础开挖深度超过6m,并且边坡无土方堆放场地。开工前就组织了专家论证,现场根据专家意见认真进行管理施工,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工程环境保护问题突出,为此专门制定了环境保护方案,通过雨污分流、围挡喷雾、空气治理、人员巡检、定期对土壤检测等手段切实给水源保护筑起坚实的基础。自爆发新冠疫情以来,针对疫情防护管理,施工现场严格按照省市部门的管理规定,并结合科学院要求制定了防疫方案,相关组织措施包括,每天人员健康登记、核查两码、体温测量、每人必须戴口罩上岗;针对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严格落实上报制度、工地人员上岗必须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否则不予进入工地;项目定期针对办公区、住宿区、施工现场、食堂等部位开展消毒作业;现场配备专门隔离室,同时配有一次手套、防护服等医用物资。安全管理的前提就是保证人身安全,且直接影响土木工程建设进程。从现场施工管理的角度出发,针对现场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点认真进行核实排查,制定安全管理台账;将安全管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哪个环节都不出现问题,保证工序正常进行。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均得到了保障。 4.6进度控制 本项目开工前虽然制定了周密的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供应计划等,但是由于受天气、基坑土质、管线迁移等,导致相关工序存在滞后情况,且由于分包单位较多,施工进度控制难度很大,现场协调管理复杂;受疫情影响钢铁价格暴涨,导致钢结构订货周期长,进度严重滞后,针对此类情况各单位积极组织动员会议,协调进行处理,从现场人员调配、材料变更、工程款支付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协调供电、供水部门,保证施工现场日夜不停电、不停水,现场施工采取两班倒连续作业,各部门联动协调组织验收等手段,抢抓进度;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各班组各工序按照既定计划实施,并对提前完成的班组采取现金奖励措施;保证后勤供应,为工人及时提供安全、卫生的食物,保证工人休息时间足够;现场管理人员全天候不间断在现场组织协调等各种手段,确保进度按照计划进行。 5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管理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本项目针对自身情况制定专门的管理方案及细则,并要求领导层面能够重视,基层人员能够认真落实。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突发情况出现,这就要求平时要加强施工管理的力度,落实管理责任,加强施工现场的巡查和监督,加强现场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安全及施工管理的实景演习,紧紧围绕影响土木工程施工的问题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从而确保施工的顺利开展。 作者:徐磊 单位:安徽省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篇3 0引言 近年来,土木工程施工安全面临严峻危机,特别是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稍有滞后。土木工程施工周期长、规模大、安全管理难度大,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难以预料[1]。因此,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保障工程顺利开展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案例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和现存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1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控制只有形式化,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尽管建设部有专门的安全程序和安全技术措施,然而,其中许多都是基于网络的传输或项目其他部分的完全复制,缺乏准确性,对其他安全管理体系,如三级安全培训、安全技术申报、安全措施等执行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还没有具体落实到位。其次,施工人员自身安全素质不高,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有五千多万人,占全国农民工的1/5,这些人大多学识低,年龄大,没有经受过安全培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专业知识,每年都有因为施工安全而丧失生命的施工人员。 1.2安全生产管理资金投入不够 大多数工程项目安全投资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管理者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特别是在运行效率不高的情况下,他们认为安全投资看不到效益,没有意外盈利,加急工期也不一定会有人员伤亡,忽视安全生产。二是部分支付安保费用的项目未达到专项资金用途,存在挪用现象,导致安全生产缺乏保障。 2促进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建立科学的安全文化 建立一种与时俱进的安全文化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一方面公司通过安全管理确保工人的生命健康不受威胁,另一方面工人也应尽早培养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2.2重视安全管理奖惩机制合理的奖励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分析项目工程各部门安全评价的价值,然后根据评分,划分不同层次的激励措施[2]。当工作表现良好时,想要得到相应的奖励是每个员工的期盼。有奖励制度同样需要制定惩罚制度,奖惩分明的机制可以确保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违反安全准则的人,应当追究责任,并对其进行相应惩罚,杜绝一切造成安全隐患的行为,落实安全管理工作。 2.3改善工作环境和健康管理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应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依据国家制定的安全标准开展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形成系统健全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对新员工的健康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并开展一系列风险评估活动,提升施工安全性。工程项目的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考核并持证上岗,定期开展安全培训等教育活动。 2.4对现有安全条件进行升级 针对现有的安全设施和设备进行优化,引入新技术,购买新设备,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安全水平。安全委员会是制定年度计划的委员会,该计划由董事会批准并进入年度资本预算。严格的规划现实不会被转移到其他目的,委员会的工作是监督,确保大额资金按照标准的要求合理化。 2.5新增安全应急机制 需要明确的是,应急救援的关键在于尽量减少财产损失和维护社会稳定,并定期进行救援演习,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意识,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的能力和有效的救援能力。由此可见,今后应该对之前的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优化,同时频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培养应急安全意识。 3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分析 3.1安全管理体系的创新 在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升级的过程中,一是制定和实施相关立法,不断完善和完善信息技术;二是根据当前形势和实践,建立和运行相关职能服务。在较为深入了解新形势和安全生产基本特点之上,我们要制定和实施安全工程生产计划,以此来确保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并且要有足够的目的性[3]。 3.2安全管理方式的选择和创新 企业创新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应该结合客观和主观因素进行综合的评估和分析,以便根据工程项目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组织。首先,我们要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对后续的查处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管理。其次,安全管理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安全管理力度的有效提高。随着能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安全管理的力度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生产管理也必须顺应时代特征,重视创新和改革,保证安全保障方案有效落实。 3.3企业安全评价体系优化与升级 一方面,原有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但很多项目工程建设者对此并不了解,为了不影响建设项目的安全,项目负责人应监控时间的演变,积极更新安全管理方法,确保管理质量。应采取措施持续增强施工安全质量水平,同时机械安全也是施工人员安全的有力保证。 4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安全制度和安全管理方法必须有效落实,这样才能降低事故发生几率。做好建立科学的安全文化,增加安全管理激励体制,改善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保证安全投入,以及强化应急管理等,做好这些可以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宪军.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创新与发展—评《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31(5):193-194. [2]周莉.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J].中国设备工程,2021(2):222-224. [3]黄玉凤.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J].江西建材,2020(5):132-133. 作者:张翟杨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 行政法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行政法很不发达,很不完善,甚至可以说,那时实质上没有行政法。诚然,在计划经济时代,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门法也很不发达,很不完善。但不管怎样,那时的法院还是设置着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庭,依据着某些很不完善的法(主要是政策)审理着民、刑事案件;公民违法,要被追究相应的民、刑事责任。而行政法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不仅法院未设置行政审判庭,不受理公民控告政府机关违法、侵权行为的案件,就是在行政系统内部,也没有专门受理公民不服行政行为的复议机构和制度;政府机关行为违法,没有正式的法律途径追究责任。在那时,既没有法(或几乎没有法)规范政府的行为,也没有追究政府违法责任的机构和制度,因此可以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不存在行政法。 自八十年代起,中国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行政法才真正生长、发展起来。首先,国家开始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各行政领域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其次,或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政府机关的行为,包括以行政组织法规规范政府机关的组织、职权;以行政行为法规范政府机关的活动原则和活动程序;以行政监督和责任法规范政府机关违法、侵权行为责任的追究。进入九十年代,中国更是通过人大正式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由国务院了《行政复议条例》、《行政监察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应地建立起了行政监督、行政责任、行政救济等行政法制度,特别是“民告官”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中国行政法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走过了外国一些行政法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程。 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法那样不发达,甚至不存在,而一旦步入市场经济,行政法就以如此决的速度生长和发展起来?这说明行政法与市场经济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行政法就其实质而言,是规范和控制政府权力,调整政府与公民(公民个人与公民组织)之间关系的法律。在封建时代,君权至上,统治者的权力不受控制,从而不可能有行政法。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政府权力有限,其所介入的领域和所干预的事项有限,公民与政府打交道的场合不多,故社会对行政法的需要程度不大,因此,那时虽有行政法,但行政法很不发展。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社会、经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有了迅猛的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正当竞争与垄断、通货膨胀、失业、吸毒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权力的需要。行政权从而开始广泛介入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至到后来人们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行政权。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监督、指导、协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缓解了社会矛盾,为社会各群体共同相处和经济活动的进行及发展提供了秩序,但行政权的加强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社会间题: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人们为解决社会问题、消除社会弊害,保护自己生存、发展而创立起来的控制机制(政府及其行政权)在消除社会弊害的同时却制造出新的社会弊害,给人们带来新的灾难。为此,人们不得不改造旧的机制,在旧的机制中增加新的控制系统,以使原控制机制既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对社会实施有效的调控,保障社会秩序,又使之不致或尽可能少地产生负作用,给公民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这个新的控制系统就是行政法及其制度。 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各种.矛盾、问题导致了加强行政权的需要,行政权加强所引发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则导致了加强行政法的需要。行政法所确立的一系列原则、制度,保障行政权依授权者的目的、授权者规定的方式、程序行使;使行政权行使者难于滥用权力,一旦滥用即要受到责任追究。 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法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不可谓不强大,滥用行政权的情况不能说不存在,甚至不能说不严重,然而行政法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可见行政法的发展还需要其他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行政权的相对一方一一公民和公民组织(包括企业组织、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要在法律一l具有完全独立的人格,在经济上有独立的财产利益,真正在法律权利义务上成为与行政机关相对应的一方主体。法律对于一方依附于另一方的关系是没有多少用武之地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个人几乎均从属于一定的组织、单位,各组织、单位又均从属于一定的行政机关。那时不要说国营企、事业单位不具有真正独立的法人地位,就是当时的集体组织,也不享有完全独立的经营自主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是独立享有法律权利义务的双方主体,而是一方从属于或依附于另一方。 对于从属、依附关系来说,其维系所依靠的是命令、服从,而不是法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时作为被管理者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绝大多数是国营或国有的,它们没有属于本身自己所有的财产,至于公民个人,其财产仅限于有限的生活资料和微薄的工资收入,这种经济状况自然不可能使行政相对人成为与行政机关平等争论法律是非(是否违法,是否侵权等)的一方法律主体,从而管理者也就不需要,被管理者也不会要求制定行政法来规范双方的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则不同,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获得了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它们在市场竞争中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它们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有法律保护它们免受行政权的任意支配和干预,它们不愿意听命于政府机关及其行政长官反复无常不断变化的命令、指令、指示,然而市场经济又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相对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以法律规定政府和被管理者各自的权利、义务,以法律规范它们的相互关系。不仅政府可以依法制裁违法的相对人,相对人也可以依法对政府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要求政府承担违法责任。政府和被管理者均成为了独立的法律关系主体。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其他组织有了自己的财产,公民个人也不仅拥有生产资料,甚至还举办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它们有信心作为与政府相对应的法律主体;同时,其所拥有的属于它们自己的大笔财富也深感到需要法律保护,以避免被政府以各种非法手段(如滥罚款、滥摊派、违法征收、没收等)拿走。这样,行政法就成了全社会的个人、组织,特别是拥有财产权、经营权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迫切需要。中国行政法正是在这种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矛盾而导致的加强行政监控的需要以及行政权加强,行政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所引发的新的矛盾(权力滥用和对被管理者权益的侵犯)而导致的对行政权控制的需要是行政法产生的社会基础。而行使行政权的政府与作为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均成为独立的法律权利义务主体(这就是首先要求政企分开,政府与其他行政相对人分开,使企业和其他行政相对人脱离与政府的依附关系)是行政法存在和运作的前提条件。此前提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具备而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成就,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市场经济是行政法生长和发展的土壤,行政法植根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 行政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此:行政法离不开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行政法就不可能或者难以生长和发展。同样地,市场经济也离不开行政法,没有行政法对行政权的规范和控制,没有行政法对政府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关系的适当调整,市场经济不可能正常运行和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赋予政府权力,确定政府权力的界限 市场经济一方面需要政府权力的一定介入,以保障秩序;另一方面需要排除政府权力的过度干预,以保障市场主体的自由和活力。为此,就必须健全、完善行政组织法,明确规定各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行政组织法确定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各行政机关有权干什么,它能够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作出什么行为,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哪些行为有服从的义务;第二,明确各行政机关应该干什么,它应该对社会实施哪些管理行为和为相对人提供哪些管理服务,行政机关不实施相应行为和提供相应服务,行政相对人可以以其“不作为”为由提起申诉、控告或向法院起诉相应行政机关;第三,明确各行政机关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根据依法行政的原则,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首先必须有法定职权、职责的依据,行政机关超越职权、职责对相对人实施的行为,相对人没有服从的义务,行政机关要求相对人服从,相对人可以以其“越权”为由提起申诉、控告或向法院起诉相应行政机关。由此可见,法定职权、职责既是行政机关对社会实施管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依据,也是行政相对人防止行政机关行为不确定而任意所为,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行政越权或行政不作为侵犯的武器。 二、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确定政府行为的方式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制约。政府权力过大,什么都管,什么都干预,就会使市场失去生机,使经济失去活力,就可能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但是要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防止政府对市场主体权益的侵犯,光靠限制政府权力是不够的,甚至是很不够的。政府权力即使以法律明确界定了并且界定得较为合理、适当,但是政府如果在行使这些权力时随心所欲,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同样会使市场失去秩序,使市场主体失去对平等竞争的信心,从而把经济搞乱、搞垮。因此,还必须制定完善行政程序法,以法规范政府行为的方式,确定政府行使行政权的基本原则(如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行政程序法的意义在于:第一,保障民主,防止专断。行政虽然不同于立法和司法,实行首长负责制,但现代行政同样要求一定的民主程序,如制定法规、规章、政策,必须保证行政相对人的一定参与,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为,事前要通知相对人,让相对人获得必要的情报,并听取相对人的意见,等等。第二,保障廉政,防止腐败。行政程序中最重要的程序有公开程序、听证程序、职能分离程序、不单方接触程序、说明理由程序等。“公开”包括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公开,有关涉及相对人权益的信息、情报公开,有关影响相对人权益的决定、行为公开。凡对于公众保密,不能让公众了解、查阅、复制的文件、信息、材料,应该有法律、法规的根据。“听证”指行政机关作出与行政相对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听取相对人的意见、申述、建议,接受其提供的证据和有关材料,并根据需要组织当事人辩论、质证,行政机关在充分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和权衡各种意见后再作相应决定。“职能分离”是为了加强权力制约,防止某些机构、个人专权,滥用权力而将行政机关内某些相互联系的职能(如调查职能与裁决职能,执行职能与监督职能等)加以分离使之分属不同的机构和人员掌管。“不单方接触”是指行政机关就某一行政事项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人作出行政决定或裁决,不能在一方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单独与另一方当事人接触(包括接受一方当事人的宴请,在家接待一方当事人求见等)。“说明理由”指行政机关作出涉及相对人权益的决定、裁决,特别是作出对相对人权益有不利影响的决定、裁决,必须在决定书、裁决书中说明法律、事实根据及相关理由。所有这些程序显然有利于促进廉政,防止腐败。三,保障相对人权益,防止侵权。行政程序包括事前程序,事中程序,事后程序。 所有这些程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防止行政相对人权益被行政机关任意专断的行为侵犯。例如事前的告示、通知程序,事中的调查、听证程序,事后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程序,无疑都有助于制约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第四,保障行政效率,防止推诱拖拉的官僚主义。行政程序中的一个重要制度是行政行为的步骤、顺序、时限法定制度,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遵循法定步骤、顺序、时限,违反则要承担法律责任。而法定步骤、顺序、时限都应是经过认真的科学研究而选择的最合理,适当的路线、速度,因而行政机关依此步骤、顺序、时限行事无疑能提高行政效率和防止其相互推楼,相互扯皮,拖拉耽搁等而影响行政效率。 三、规定政府侵权行为的贵任,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法律救济 市场经济的生机活力源于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的组织和个人—的积极竞争精神,而市场主体的积极竞争精神则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对其合法权益(包括他们的人身权、财产权、经营权等)和自由的保护,使之免受各种不法行为的侵害,包括免受行政侵权行为的侵害。因此,要使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作,除了要有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以外,还必须健全和完善行政救济法,通过行政救济法规定行政相对人在受到或即将受到行政侵权行为侵害时请求排除侵害和恢复被侵害的权益,以及追究行政侵权机关和相应公务员违法责任的途径、制度。目前,我国行政救济的主要制度有行政申诉制度,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赔偿制度。法律确定这些行政救济制度的意义在于:第一,增强公民个人、组织对政府的信任和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感,营造市场经济的良好软环境。市场经济与责任政府是紧密联系的。政府如对侵权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公民个人、组织受到行政侵权如不能获得救济,人们就会失去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市场经济就会难以正常运转,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第二,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法治与尊重人权,尊重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是紧密联系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政侵权行为受到法律追究后,就会使他们逐步懂得权力是不可滥用的,被管理者的权益是不可以随意侵犯的,从而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逐步养成依法行政的习惯。逐步以法治代替人治。第三,增强外商投资的信心,促进对外开放。外商进入一国投资,其目的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要赚钱。赚钱不能不考虑赚钱行为的安全和赚到的钱的安全。如果投资国的政府不能保证他们的此种安全,他们的权益受到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后不能获得适当的救济,他们就不会有投资的积极性。因为一个国家没有行政救济制度,就等于在该国没有可靠的人身、财产的安全保障,大多数国外投资者可能不愿冒此种风险。第四,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社会稳定。一个国家.无论法律如何严密,制度如何健全,不公正和冤屈的事情总是难以避免的,一个国家的政府,无论如何廉政、勤政,个别的腐败行为,个别的官僚主义总是难以避免的,个别的政府机关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权益的事情也总是难以避免的。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和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腐败、官僚主义、侵权行为等自然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此种因素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以不致于造成大的社会动荡,这种限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就是行政救济制度:公民个人或组织受到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侵害,有了气,法律为之提供一个途径给他出气消气,气出了消了,事情也就平息下来了。但是如果没有这种途径,怨气越积越大,有怨气的人越来越多,社会稳定性就要发生动摇了,没有稳定,发展市场经济,强国富民的希望就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搞市场经济不能没有行政法。这种如同搞市场经济不能没有民商法一样。因此,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象重视民商法一样重视行政法,象健全完善民商法一样健全完善行政法。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论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 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得以形成和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对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完善提出了要求,要求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组成部分之一的会计运行机制,为其提供会计信息及会计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其他经济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的实施,加速现行会计体制和会计运行机制的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已经成为当前会计改革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会计体制即我国通常所说的会计管理体制,是指一国组织和管理会计事务的各种方式、形成以及各种制度的总和。从整体上来说,会计体制属于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经济体制的整体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会计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所作出的具体制度安排。本文使用会计体制代替会计管理体制这一概念,主要是考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政府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主体,政府的会计行为是在一定的会计体制下进行的,其会计行为方式、方法是一定会计体制的产物。会计管理体制往往是从政府角度来表述会计体制的内容的,从政府角度出发来对其他经济主体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作出制度安排。我国会计理论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一概念的局限性,提出会计领导体制的概念,来概括我国目前不同层次的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明确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会计体制是会计运行机制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会计运行机制借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会计运行机制是会计运行过程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及其联系,是会计运行的目标和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的耦合,是会计体制外在的作用形式。有什么样的会计体制,就必然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要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也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会计体制。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改革现行的会计体制,实现现行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 一、确立以企业会计运行为立足点的会计体制 会计体制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明确不同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关系,对各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职责权限进行划分,使各经济主体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实现社会会计运行的协调有序进行。从三大经济主体理论来说,会计体制的关键是明确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使政府、企业和企业人员在宏观会计运行和微观会计运行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我国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在会计职能发挥作用、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个体,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着力于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成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市场主体。在会计运行方面,企业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如何,同样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也是宏观会计运行的基础,制约着宏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可以说,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就不可能有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宏观会计运行也难于达到甚至不可能达到有序运行的最佳状态。 企业经济主体作为联结个人经济主体与政府经济主体的中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个人经济主体一般都是借助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表现其经济行为的,借助企业经济运行过程参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个人经济主体处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下进行经济行为,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决定于其所处的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由此个人经济主体在企业管理与控制下所进行的经济行为直接表现为企业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企业经济运行过程是由众多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构成的,但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总是依附于企业的经济运行,服务于企业经济运行目标的实现。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运行的微观性和企业会计人员的企业化,决定着会计人员经济行为和会计行为对企业经济运行和会计运行的依附,决定着企业会计人员总是借助于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内化于企业会计行为之中,它是通过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与政府的联系则是通过企业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反过来说,政府与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联系也是通过企业这一中介进行的。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最终要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要求;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过程的约束,最终也将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但是,政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以及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只表现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总是处于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下进行会计行为。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够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有效地组织其会计运行过程,一般情况下包含着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可以说,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是企业对其会计运行及其会计人员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结果。因此,没有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的合理化,很难实现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高效率与高效益。当然,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会计行为可能起因于对自身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时可能表现为与企业会计运行优化的非同一性,甚至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相偏离,但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总是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以实现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促进企业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而进行的。因此,会计体制明确会计运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权责关系的中心环节,在于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承担着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调的职能,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同样承担着对会计运行过程的调控管理的职能,以促进宏观会计运行协调、有序。为了实现对会计运行的调控管理职能,政府作为一特殊的会计行为主体,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将宏观会计运行方向和目标,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对微观会计运行的要求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供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及其会计运行的基本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企业会计运行进行约束,对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不当会计行为进行调节,使各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符合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 政府作为宏观会计主体,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是以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顺利进行及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就不可能有政府宏观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政府会计行为的第一个方面,实质上是为企业微观会计主体的会计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个方面则是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对其会计行为进行调控,目的在于促使企业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组织其会计运行,保证实现其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政府会计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具体实现,都依赖于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政府制定的有关会计法规,如果没有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的合理化,则无法发挥正常的约束作用,再好的法规也形同虚设;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和调控,如果企业不对其监督调控信号作出反应,不发生相应的会计行为,也就不可能达到其预期的监督调控目的。 要实现宏观会计运行目标,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制和会计运行机制,关键也在于建立良好的和健全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因此,造就良好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塑,就成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体制的基础。 二、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对现行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进行重新塑造。 从整个会计体制来说,首先就要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保证企业会计运行过程的独立性。从现行会计体制来看,企业虽然在会计运行方面较传统经济体制下有较大的自主权,企业会计运行过程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企业会计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政府会计行为的依附状况。因此,当前应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会计主体。扩大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不仅是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需要,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有的内容。扩大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一方面为企业会计运行 的独立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逐步形成其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另一方面,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促进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基础。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就没有企业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企业则缺乏自主地组织会计运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会计运行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从而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也缺乏存在基础。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也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运行机制理论来说,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确立的条件,是实现企业运行自我约束,以及接收政府会计运行调控信号并对其作出灵活反应的基础。因为企业只有在追求自身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导向下,才能能动地组织会计运行和进行会计行为,灵敏而自动地接收政府通过市场传导的信息,并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对自身会计运行进行调节与约束,从而形成其会计运行的目标机制、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 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会计运行组织管理形式等方面的自主权。由此,在新会计体制中企业应当在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等方面被赋予较现行会计体制以更大的自主权,赋予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所应具有会计运行方面的权力,以保障其能够独立自主地组织自身的会计运行,实现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作为经营自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主权的有效行使需要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给予提供条件和支持,因此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应当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相结合、相配合。 其次,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经济环境。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只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重建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其充分条件。要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建,还必须提供其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所必需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要保障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落到实处,使企业在行使会计运行自主权的过程中不受侵害。为此,需要规范政府的会计行为,并对其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会计行为有利于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落实,而不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否定。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调控,也必须建立在企业独立地进行会计运行的基础上,而不应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剥夺。 最后,建立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机制。在扩大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同时,还必须对企业会计运行施加一定的约束,引导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进行。约束机制的形成,首先要有较硬的预算约束,从财务和经济利益上对其会计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其次是会计法规约束。健全企业会计运行所应遵循的会计法规体系,对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过程提供基本的规范、发展方向和目标,使企业会计运行在会计法规约束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合理界定政府在宏观会计运行中的职能 将企业会计运行确立为新会计体制的立足点和基础,只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体制的一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和促进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这一特殊的会计主体的职能作用,也是新会计体制建立和有效运行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是由于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所决定的,是由于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自然也应当担负起管理者的责任;同时,政府为了实现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职能,也需要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相应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而且要求其强化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传统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也要求政府改革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的方式和方法,调整政府会计行为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强化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直接干预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从当前的情况来说,政府由于其在经济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往往表现出超越其职责范围内应该发生的会计行为。因此,对政府会计职能进行明确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政府与企业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来看,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主要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明确宏观会计运行发展方向。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提出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对微观会计运行的基本要求。宏观会计发展规划主要应当是长期性、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明确方向。 2.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法规建设包括会计核算法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和会计管理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会计法规是政府会计行为法制化的载体,是政府对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宏观会计运行要求的具体化和条文化。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会计法规,将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宏观会计管理的要求具体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具体方向;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出基本约束。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会计法规,将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或会计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均处于统一会计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从而保证建立宏观会计运行所需要的正常的合理的会计运行秩序。 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当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以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目前的会计法规不仅存在着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而且由于历史的继承性,现行会计法规中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为此,当前应当对现行的会计法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律对其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内容进行修订,以期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法规体系。 3.实施对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会计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只是为会计运行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基本要求,要将这种要求变成现实,还必须强化对会计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从而保证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而存在,在对其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实现其经济运行目标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与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要求不相协调的行为,进行与会计法规相违背的行为。为此,政府必须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加强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促使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严格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组织会计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监督检查会计法规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会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来说,当前强化对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监督和控制更为重要。因为只能通过强化对企业等的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才能使会计法规落到实处。否则,再好的会计法规也形同虚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应当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扩大注册会计师社会会计监督面;另一方面应强化税收监督,使税收监督与会计监督结合起来。从理论和现实来说,税收监督和会计监督虽然在目标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监督的依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监督的对象是共同的,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则已。应当寓会计监督于税收监督之中。在实施税收监督的过程中实现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在实施会计监督中发挥税收监督的优势。我国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开展了财务税收大检查,从原来设想的临时性监督演变成常规性的监督,但它并不能代替会计监督机制的重建。因为,财务税收大检查在开展之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在其实施过程中难免影响其公正性。其次,要加大会计监督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会计法规真正落到实处,使会计法规真正发挥规范会计行为的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会计服务体系。会计服务体系包括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咨询服务业的发展。高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水平提高的基础,也是会计运行过程合理有序的保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有赖于会计人员的培养和会计人员教育。政府一方面应当大力发展会计专业教育,从会计人员源头保证会计人员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实现会计人员知识更新,形成一种会计人员自我提高的氛围;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使会计法规等内容为会计人员所掌握和了解,内化于其会计行为之中。 会计咨询服务业的发展是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外部条件,提供良好的会计咨询服务有助于引导企业和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合理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会计法规贯彻实施,并引导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行为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使企业会计运行中的违规行为防患于未然。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构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样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归功于现行的不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但我们更应该认真地思考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运行市场经济体制是否能够带领中国经济发展走向一条持续快速稳定的道路。基于对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比较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最终得出结论:构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 一、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一)市场经济体制 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二)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是在完善民主法治改造公有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体制。它的内容,就是展开以改革了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权利体系,在民主法治的保证下,体现并作用于总体经济生活。 (三)比较分析 1.制度层面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私有资本制度即资本雇佣劳动制为基础,是私有制发展的阶段性经济体制。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改革的阶段性经济体制。 2.主客体层面 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前者虽强化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总体干预和调控,但并未改变制度的性质,资本仍是经济的主体,人仍从属于资本,是资本增值的手段。后者强化并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使货币成为人的劳动的价值表现,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为根本。 3.法制层面 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也强调法制建设,但其法制是资本为主的,是资本经济的一种方式,力求保证资本增值与发展秩序的法制化。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民主法制,其目的是保证劳动者的权利与利益,并促使经济社会活动在良好的秩序中运行。 二、市场经济所付出的代价 (一)通货膨胀与贫富差距拉大 1.通货膨胀 2010年初以来,居民消费指数价格连创新高,生活必需品价格足月攀升,相关调控措施密集出台。当欧美国家还在为通货紧缩,消费低迷而苦恼时,中国已蒙上了通货膨胀的阴影,内有多年货币超发压力的滔天巨浪,外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和游资热钱的推波助澜,多种力量叠加共振之下,通胀问题已渐渐显露。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却不断地放权,参与经济的活动逐渐减少,控制经济的能力也逐渐减弱。这种情况遭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质疑: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中,是否能有效地预见到通货膨胀的来临,并在一个短时期内就能实际控制住物价的上涨。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未爆发经济危机之前,商品的供应是不会过度积压的,因为卖方在不断刺激商品的消费,开拓消费的广度与深度。如果当消费刺激也不起效,商品严重积压之时,已经意味着经济危机来临了。那么在大量商品积压的同时,人们收入减少,只有削减消费,甚至是削减生活必需品的范围,转而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但是,毕竟经过长时间财富的积累,社会的货币供应仍然是过量,而社会需求更集中在基本生存用品,由此导致基本生存用品的价格暴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2.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结果应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实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结果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根据2010年1月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实际上这种收入差距还要更大。对于收入分配差距而言,人们抱怨的是由于政策和制度的缺失所导致的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即每一个人进入市场的机会不平等、竞争环境不平等,尤其是受教育的机会和参加就业的机会不平等。消除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管理机构无法有效控制社会积累与社会分配的平衡,是以社会财富无节制地转化为社会投资,从而导致社会投资的产出缺少内部消费市场的支撑,只得拼命去争夺越来越有限的海外市场,继而使整体经济置于日益危险的境地。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1.国有企业改革遭遇市场化瓶颈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多年来,企业运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商业化。但是,国有企业能否真正与市场经济相容,不但取决于企业运营的商业化,更取决于企业治理机制的商业化。如果不能实现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商业化,它们终究不能与市场经济相容,也就是说,即使物质资源实现了市场化配置,但人力资源特别是受托层和管理层仍然不能依照商业法律、商业规则和完备市场实现市场化配置,它们终究不能真正成为市场化的企业,它们在效率导向的市场体制中劣汰优胜和存活发展就会遇到困难。 2.民营企业利益优先 大部分施行市场经济的民营企业都追求个人利益和企业利润,获得利益最大化,对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逐渐淡化。这使得民营企业主使用各种方式减少职工人数,加大现有职工的工作量,并压低他们的工资,对社会稳定形成巨大压力。 3.社会逐步失去主动调整地区部门行业平衡的能力 市场经济体制使得社会公有经济占比日益降低,进而使得社会逐步失去调整地区部门行业平衡的能力。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投资行为又在不停地破坏这种平衡,公有经济的这种主动调整演变成低效投资。大型民营与外资资本享有足够的话语权,使公有经济部门没有能力对它作宏观调整,而中小民营资本的分散化与浩如云烟,也使政府没有精力对它进行严厉管制并调整。 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的最佳选择 (一)“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关键就在于对初级公有制的改革,在于中国的经济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依然是国有企业,它的权利体系与经营管理,是不能脱离计划的,计划因公有制为主体而成为经济体制的主要性质。但改革后的公有制不再保留统治体制,而且越来越开放的对外经济交往,又要求在经济体制上表现出市场性。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二)基本市场与非基本市场 具体来说,一般可以把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分成两个市场:基本市场和非基本市场。基本市场由基本生活用品构成,其他商品构成非基本市场。 在基本市场中,有老百姓吃穿住行所需要的商品,如粮食、布匹等商品,还可以包括经济适用房、基本医疗、公共教育等等。对于基本市场,政府是有计划的,对其中商品的价格是有控制的。无论经济如何波动,基本市场都是相对稳定的,老百姓的生活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对于基本市场中的许多商品,政府都会在好年景中储备一些,这样即使在经济出现波动时,由于基本市场是相对稳定的,整个经济就不会出现大的起伏。 对于非基本市场,则在很大程度上依照市场规律运作。基本市场和非基本市场的商品是可以同时销售的,例如:市场上可以出售不同价格的食用油,其中至少有一种是低价的,属于基本市场的商品。石油价格上涨了,政府要号召节能和发展新技术,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控制能源消耗,同时采取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等。当然,政府也要有长期储备石油的计划,并投资建立石油或新能源的开发和生产基地。同时,要保证基本市场不受影响,必要时由政府补贴。可见,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有自由竞争、宏观调控、计划等成分,比国家干预市场经济体制更加丰富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民生,更加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对基本市场实行计划和调控,对于非基本市场实行自由竞争和调控,形成了既有计划又有市场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但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政府是通过市场手段达到计划的。对于不能达到计划指标的商品,政府可以提高收购价格。必要时,政府可投资,建设紧缺商品的生产基地。可以考虑用社会招聘和推荐方法,成立董事会,指导紧缺商品的生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可以是计划生产的组成部分。第二,在基本市场中,商品价格也不是不变的,但上涨幅度受到控制,比如,规定每年上涨幅度不超过2%。小幅价格上涨也会对市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要防止价格大幅度快速上涨。第三,要有辩证的想法,既要市场化,公平竞争,也要有计划性,合理布局。在市场中,有计划,在计划中,有市场。计划导引市场,市场制约计划,关键是为人民服务,利用市场规律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不断的理论探索 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最富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成为时代的显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这一崭新理论的确立使改革的目标模式得以明确,各项重大措施得以有序和顺理成章地推出。基于我国现阶段的新情况和发展新要求,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理论探索 一、理论领域的新气象:经济学的繁荣 新中国60年来,中国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取得了巨大发展,大体说来:构建起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新体系结构;拓宽了研究范围,更紧密联系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精神等等方面的状况和影响来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特别是把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揭示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方法上除了坚持马克思分析经济现象的科学抽象法,还适当引进了现代数量分析工具与方法。上述一系列的创新大大增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实践功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家服务社会的能力,人们不只是从事于抽象的学理研究,而且积极参与改革开放的重大实践和政策问题的研讨,不少理论成果获得采纳,转化为方针政策。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针。以科学理论来推动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在30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最富有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成为时代的显学。 二、找到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新中国60年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找到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研究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引下,中国成功实施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带来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起飞。我国50年代中期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提出过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张,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主要是师承前苏联的。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其理论支柱是:(1)发展论上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速成论;(2)所有制上是单一公有制论;(3)交换上是主要产品调拨论。以上述理论为核心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为我国上世纪50年代中叶以来发展、构建中央计划体制的理论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传统经济体制的决策后,为启动和推进改革向前发展,大力破除传统经济理论对人们思维的束缚,进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就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中国经济学家是积极响应时代呼唤的一支学术力量。1978年以来,在老一辈改革理论家孙冶方、薛暮桥等的引领和启发下,经济学界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学术讨论,包括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所有制,物质利益,物价体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与明晰产权,金融体制改革等等。经济学领域的活跃的学术争鸣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理论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可以看到,几乎在每一个讨论问题上,都存在不同观点的对立和争论,特别是在一些重大论题上还存在激烈的争论。由于党鼓励百花争鸣,倡导学术自由讨论,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更由于走在前面的改革实践对人们理论思维的启示,经济学人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例如:1.突破了社会主义实行产品经济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理论;2.突破了社会主义实行单一公有制理论,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样所有制结构论;3.突破了国有国营、政企不分的企业论,形成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论;4.突破了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合一的国家财产权理论,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财产权理论;5.突破了以指令指挥经济活动的政府统制理论,形成了依靠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职能理论等等。上述经济理论的变革和创新可以归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取代了传统的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的形成,既是我国众多经济学家的集体智慧,更有赖于改革设计师邓小平的睿智与政治魄力,他最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科学地阐述了它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这一崭新理论的确立,使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得以明确,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得以有序和顺理成章地推出。这一有关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理论阐明和创新,也为众多经济学家参与和正在从事的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编著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新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30年的改革实现了所有制多样化,放活了市场微观主体,形成了要素市场体系,产生了市场价格调节的经济机制,出现了立足于市场力量和主体积极性和创意的活跃的竞争经济。在体制活力焕发的基础上,我国实现了生产力的飞跃和财富的迅猛增长。但另一方面,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如:1.在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的不稳和时起时伏,2002年以后经济不断过热,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又经历了外生性经济下挫;2.在发展方式上,传统的数量扩张型发展趋势,依靠对环境、生态、资源等自然物质过度耗用的工业增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滞后等等;3.在分配上,收入差别不断扩大,基尼系数畸高,财富分配不公的矛盾凸出,等等。上述矛盾,从本质上看是转型期体制、机制缺损所造成的。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要求人们通过坚持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基于我国现阶段的新情况和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新要求,我认为,在当前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总结当代实践经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全面认识市场的功能和更加自觉地利用市场的作用。市场体制拥有发展生产力的积极功能,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应该认识:市场经济是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财富生产的形式和体制,它能有效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能依靠价格形成机制使产品适销对路;能依靠竞争推动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依靠自我积累,实现自行发展。较之历史上出现过的自给自足经济、政府统治经济,传统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一个更好的经济组织形式。实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市场调节的功能,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我们也应看到:1.市场机制在分配中存在收入差距拉大效应,在体制转型期,甚至会导致严重分配不公;2.市场导向的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失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会出现剧烈的运行波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表现为周期性经济危机;3.市场经济的消极外部性和成本的向外转嫁,会引起环境、生态、资源等的过度耗用甚至破坏;4.盈利最大化的生产机制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包括公用品、福利品与公益品),从而不能满足困难群体与低收入者的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5.面向市场的竞争性生产与营销,总是激励过度消费,甚至导致浪费资源畸化的生活方式和非理性的物质文明。 完美无缺的体制从来不曾存在过,在认识和对待市场时,人们应该持有全面的观点,而在利用市场时,更要持兴利除弊的态度,关键是做好市场功能与政府作用相结合这篇大文章,自主地驾驭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 第二,发展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能防止财富占有中的私人垄断,从根本上保障分配公正;能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加快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发展;富有竞争力的公有大企业是实现科技进步的带动力量;公有制经济具有启动快速和对国民经济实施强拉动的功能,特别是公有金融体系本身具有宏观调控手段的性质,而一个保有恰当的公有制的经济结构,则能成为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的体制保证。 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帮扶”,必须深化改革,着眼于搞好公有制具体形式的创新。公有企业要实行股份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度,还要搞好资本经营管理母公司的构建。在农村,要大力支持和发展多样新集体经济。总之,发展公有制经济,要使企业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充分适应于市场,要通过具有产权主体性质的公有企业的构建,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活力,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由此把公有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构建拥有强有力宏观调控能力的市场经济。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运行中,盲目扩张,结构失衡,发展过热或是沉滞不起等等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实现经济自我调适和实现宏观均衡。这就要求把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和政府的有效宏观调控相结合。 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行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有调节的市场经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削弱“国家干预”,听任大资本特别是金融垄断资本自由活动。此后,美国经济中更呈现出过度的经济金融化,虚拟经济快速膨胀而实体经济则出现萎缩。过度膨胀的金融信贷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而金融监管薄弱更使金融运行的风险大大增强。美国式金融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在生产能力与内生需求不足的矛盾和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的相交织中,特别是金融、信贷矛盾的激化,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进而演化为当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下,经受住了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的考验。但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也出现了三次(1988-1989,1993-1996,2008-2009)经济大波动,呈现出经济增长不稳。 仍在发展中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运行的势态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体制越是市场化,越要求对宏观经济运行实行调控,而我国新时期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形势,要求我们切实建设好宏观调控体系,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增强科学调控能力,也就是要着眼于建设拥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发展拥有发达的公共产品生产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立足于和依靠盈利趋动的竞争性商品生产,也就是:产品生产与人们的需要的满足主要依靠受市场力量调节的“私人物品”的生产以及市场性的分配机制。但是市场存在失灵或缺陷。其一,一些物品在物质技术上具有消费和占有非排它性,依靠市场性生产会发生供给不足。其二,一些产品的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质,需要有生产中的政府干预。其三,市场只承认有购买力的需求,而众多穷人,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需要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获得满足。亚当·斯密因其对“看不见的手”的功能的过度推崇和“市场乐观主义”,使他忽视市场的诸多失灵和缺陷。他向世人推荐一个只会使财富与贫困相并行的主要依靠私人物品生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发展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不再遵循斯密的市场经济模式,出现了向劳工和低收入者提供社会保障品的当代福利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环保运动的推动下,有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等也被纳入公共物品生产的范围。因而当代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超出了斯密模式,成为私人物品生产与公共物品生产共存的体制。当然,西方的公共物品生产被桎梏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内,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特别是公共物品生产并未能根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贫富对立。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行依靠市场决策性的竞争性生产和非市场决策性的公共产品生产并举,来实现财富的最大创造,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福利品的生产和提供,来充分有效地满足低收入者,以及遭遇困难者的需要。在我国当前正在大力从事的包括教育、医卫、文化在内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现阶段迫切的民生问题和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这一大规模福利公共品生产与提供计划的深层内涵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低收入者进行劳动报酬的补偿,由此弥补市场机制作用下按照要素市值贡献分配的缺陷,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完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共产品生产还包括用来改善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用来改善落后地区、领域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来进行当代尖端性、战略性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公共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用来维护人类的自然生存条件的环境、生态公共设施建设,等等。可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共产品生产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它意味着:人们通过市场决策性生产和公共产品生产两种机制,实现财富生产最大化;又通过市场性的产品分配和福利性产品分配来实现财富的人民共享和共同富裕。我国实践中的公共产品生产范围扩大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拥有发达的公共产品生产的市场经济。 综上所述,基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理念、新要求,以及基于我国当前改革的现实状况及其趋势,我们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拥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具有发达公共产品生产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出现在我国大地上。而对这一崭新的经济体制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论阐明,则是当前中国经济学的重大课题。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试谈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作者:刘玉海 蔡继云 王晓蕊 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消费呈现出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增长势头,体育产业因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消费增长点和投资热点。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虽方兴未艾,但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地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由于受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东部特别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等,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体育产业已成为本地区的投资热点。而西部地区如宁夏等,体育消费投入微乎其微。第二,运动项目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观赏性、普及程度和在国际上取得成绩的含金量有较大差别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别,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和田径的个别项目等市场开发已有一定规模且带来一定效益,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难以进入市场。 (二)相关产业潜能没有充分发挥,产业质量不高 目前的体育产业较注意有形资产的利用,如体育场馆的租借和经营,但对无形资产如对各赛事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队名价值等重视开发不够。从体育用品市场上看,高档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仍被国外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直接生产或合资生产,而国内体育用品行业中的一些明星企业高档产品在整体上仍有很大差距,许多体育用品企业没能开发新的名牌产品,普遍存在着款式品种陈旧、质量低劣的现象。产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各类体育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观念落后和市场竞争力较弱。大部分体育企业缺乏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品牌意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能否创造出国际知名品牌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高层次的体育产业法规,没有一支有力的体育执法、监督队伍对我国的《体育法》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至今中国彩票市场仍未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规范彩票的发行销售体制,更别说引进竞争,建立起一个独立有效的公众监督体系。 政策倾斜往往是一个新兴产业必要的助推剂,体育产业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以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体育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对体育场馆的投资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对体育比赛收入和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可减免税收等。而我国由于体育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在融资、赞助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体育产业长时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暴露出了体育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现有的体育管理人员多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且具有高学历的体育管理人员很少。这些人中有的只熟悉运动过程,而对经营知识知之甚少,很难想象一批没有高学历、没有经营管理知识的非专业人员能经营出高效率、高产出的体育产业实体组织。 二、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对策 (一)调整体育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平衡发展 为解决地域不平衡的问题,可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启动和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和培育骨干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国家财政增投资金、体育部门自筹资金和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一批既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的多功能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阵地。同时乘西部开发之风,发展西部体育产业,提高各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加大比赛和表演的观赏性,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产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平衡。 (二)加快体育产业化改革步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质量 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必须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并通过相应的营销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使国内体育用品满足国内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扩大出口量、占领国际市场。 应着力把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等作为重点,并带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市场的良性发展。从企业投资来看,由于竞技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可以创造市场,有了市场就会有投资者和生产者,而投资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所投资项目的市场能力和经营效益,因此,那些具有市场潜力的竞技项目应当受到关注。 作为体育产业承担主体的体育企业应把重点放在无形资产的变现上,即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现存的体育企业,形成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模化的企业集团,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企业,尽而提高产业质量。 (三)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借助政策手段适度扶持 当今至关重要的是加快和完善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战略的高度制定一个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衔接有序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治的轨道。法制建设主要应从体育产业的主体组织、行为规范以及市场环境秩序的维护等几个方面进行。 国家在规划布点、发展项目和发展产品上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如简化管理程序、税收优惠、利率优惠和对投资者利益特殊保护等,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体育,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 必须彻底改革由体育工作者或行政干部管理的模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培训、选拔既懂体育管理又懂市场营销的体育产业管理人员,是增强体育产业组织竞争力,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体育产业高校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 体育产业被誉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已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的体育产业尽管已有长足的发展,但其效应并没达到预想的目标。因此我们应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入手,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借鉴体育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经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的定位 我国财政当前面临的问题:一是财政支出用于消费的比例过大;二是财政用于投资的部分少,而投资领域又过于分散。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过于宽泛,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发挥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配置资源的作用,关键是要解决我国财政职能定位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公共财政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公共财政,这是由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决定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经济的共性决定,财政职能必然定位于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指财政资金重点流入公共产品投资领域,也就是财政配置资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财政在国民经济活动中主要承担三种职能:资源配置职能、调节分配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对于后两种职能,在任何经济体制下都是一样的,就是说,它们没有因经济体制的不同,其职能作用的范围受到限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起调节分配和调控总量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相同,而且都是对全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对于资源配置职能,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其作用的范围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起着对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而纯粹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起着对全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在现实经济中,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起着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也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而政府配置资源的职能也就是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所以关于我国财政职能定位其重点是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主要是由于公共产品或劳务的存在。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在经济学文献中,公共产品的特征归纳起来可以有两点:一是非排他性或共同受益;二是非竞争性。由于公共产品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调节作用难以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在这个领域资源配置缺乏效率,需要政府介入。就是说,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支持是资源配置效率决定的。经济学中,关于资源配置效率含义最严谨的解释,也是最通常所使用的解释是“帕累托效率”准则,即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一个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的配置状况不是最佳的,也是缺乏效率的。当然,“帕累托效率”准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现实中难以实现。那么,我们如何衡量效率实现,效率的实现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即msb=msc. 用此来分析公共产品必需政府介入的原因。依据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一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使得增加一个人的消费所引起的边际成本为零,但是,新增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并不说明提供这一产品不需要成本,需要成本就需要费用来弥补成本,而收费就会阻止人们消费这种产品,由此,公共产品由市场提供时,就会导致公共产品闲置;二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得人们完全有可能在不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通过其他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效益,即免费搭车。由于免费搭车现象大量存在,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而导致公共产品供给量不足。由于公共产品特征所决定的,上述两个方面的效率损失意味着在公共产品领域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即通过财政投资来解决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在现实中,公共产品或劳务满足其两个特征的情况又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物品和劳务,都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例如,公路所提供的服务,无疑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它却不一定满足非排他性的条件,因为在实践中,完全可以通过收取养路费的方式将不愿为修路付款的人排除在公路使用范围之外。那么,公共产品根据其“公共”性质因表现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强弱不同,可分为,第一,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只有同时满足公共产品两个特征的产品,即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和劳务,就是纯粹的公共产品。纯粹公共产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防。在任何国家要想排斥任何本国居民从中受益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第二,半公共产品或劳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与纯粹的私人产品或劳务并不十分普遍,而更多的居于两个极端中的物品或劳务,即具有私人产品或劳务的特性。半公共产品或劳务又可分为,一是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是指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它的特点是,具有非排他性或消费者共同受益,但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例如,公路,当行驶的车辆达到一定数量之后,追加的车辆便会阻碍交通,造成公路拥挤。二是,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但它的排他性的特点,一方面是具有共同受益的特点,即谁都可以享用;另一方面,它在受益上是不完全的,可以排他,即谁花钱谁受益。如,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兴建的公园,名义上全社会的成员都可以到公园游览,享受公园提供的消费,而实际上由于公园收费,只有为此花钱的人才能进入公园。这就是价格排他的公共产品。 对于不同的公共产品,财政采取的支持方式是不同的。纯粹的公共产品由财政直接投资进行建设,而半公共产品即可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也可以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或是由政府部门给予补助的办法通过市场提供。在半公共产品中,对于第一种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它只有在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之前,其消费才具有非竞争性。这可以通过对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去实现排他性。由此,既可以选择市场供给,也可以选择政府供给。世界各国情况不同,一般讲,公路、桥梁和类似的公共设施建设,通常是以政府投资,政府经营,而消费者向政府交纳一定的使用费。而电影院、剧院、体育设施等,则一般由私人部门出面提供,其投资,一方面来源于向使用者收取的费用,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政府补贴。在这里,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对于第二种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这些部门,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即或是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由政府进行补贴;或是由政府直接出资经营,通过市场渠道销售,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如学校、医院、大型交通设施等。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由于公共产品的存在,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在公共产品领域失灵,而要求政府干预所决定的,所以说,公共财政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我国财政职能定位于公共财政,除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需要外,还是我国财政现实的选择。自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逐年下降。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1.2%,到1980 年降到25.7%,1990年降到15.8%,1996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只有10.8%。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随着财政收入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减少,财政如何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就是目前财政运行的关键。由此,财政再像传统计划体制下,全方位、多领域地投资,已经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也难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起到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应该说,我国建设性财政的现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关,我国原有的统收统支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决定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计委制定基本建设计划,财政出钱投资建厂,形成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利润全部上交财政,再由财政进行再分配。在这种体制下,从基础设施到针头线脑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都属于财政投资的领域。可以说,我国国有企业囊括范围有多广,财政投资范围就有多大,但是规模不经济。 据统计,1996年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506445个,其中,国有经济为86982个,占17.2%。而在国有经济中,小型企业有71219个,占国有经济企业个数的81.9%。下表通过资本金、固定资产原值和固定资产净值三个指标来分析我国现在国有工业企业规模状况。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在资本金和固定资产总值方面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可企业数量大,由此,规模不经济。平均每个企业的资本金是287.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5.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83.9万元。这些小型国有企业遍布我国工业每个行业。当然, 我们不能说,这些小型企业现在的资本金全部都来自于财政拨款,但起码是通过财政投资形式建造的。因资料的原因,我们现在很难将财政资金剥离出来,得出量化的概念。即使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因为经济体制的变更,非国有经济的生长和财政本身财源的有限,财政在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重在缩小。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占2.7%,但投资的范围并没有相应地缩小。 近几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仍在增长。国有工业企业个数1995年比1994年增长15.5%, 1996 年比1995年下降3.6%,但比1994年增长11.4%。所以, 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再像撒胡椒面一样投资,已难以为继。财政收缩投资领域,由目前的吃饭财政和建设性财政转向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我们财政现实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财政如何向公共财政过渡 我国财政从目前的吃饭财政和建设财政转到公共财政,必须进行两方面的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财政自身的改革。 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讲,首先解决财政负担吃饭人口过多的问题。一是改革政府机构。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就是从减少政府办事机构入手,从根本上实现减员的目的。二是改革事业单位。财政负担的吃饭人口,还有一部分属于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也是机构改革的一部分。这就要将除基础研究和国家必需拨款的研究机构外的应用研究单位推向市场,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率,使它们适应市场需求,面向市场进行实用性研究,并将成熟科研成果逐步转化为生产力。三是提高政府机构成本意识。目前,我国政府机构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讲成本。应该说,一个廉洁的政府同样是廉价的政府。所以树立成本意识,少花钱,高效率是建立廉价政府的关键。 从财政自身来讲,第一,确定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公共财政与传统建设财政的不同在于,公共财政要求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是公共产品领域。我国财政由目前建设性财政转到公共财政,主要问题是解决财政投资范围。1996年我国财政收入是7408亿元,财政占gdp的比重为10. 8%。财政建设性支出192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4.2%,其中生产建设性基本建设支出61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8%。在我国财政收入有限,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用好现有的财政资金则是当务之急。好钢用在刀刃上。收缩财政投资范围,一是将有限的财政投资资金用在急需国家投资和国家应该投资的领域,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财政投资于水、电、路、气、交通、通讯等行业。这些行业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特点,即经营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独家经营效益优于多家竞争。由此,天然存在竞争失灵的可能性,需要政府介入。三是环境保护等领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环境的不断恶化成正比,所以,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环境保护同时又是外部效应影响所致,它必须通过政府的非市场方式进行矫正或解决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这里财政不是以直接投资方式,而是以补贴方式来实现其职能。 第二,采取多种财政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就是说,改革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财政投资于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不等于要财政投资,政府直接生产。财政投资于公共产品生产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是说,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和公共产品政府生产是两个概念。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是指,公共产品所需资金是通过政府预算获得的,并且无偿使用,而公共产品政府生产是指公共产品所需的资金不仅来自于政府预算,而且其生产还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进行的。前者是资源利用的概念,后者是生产组织的概念,由此可见,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和公共产品的政府生产是两个概念。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不是必须要求政府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公营和民营的两种生产形式。1981年美国公共产品中公营生产的比重约占49.6%,民营生产的比重约占50.4%,大约是一半对一半。所以,改革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十分必要。 1、改革政府包揽全部公共产品生产的状况, 实现公共产品生产的民营化。政府干预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特征所决定的,但是政府供给和政府生产又是两个不同概念,政府供给的条件下,公共产品可以采取公营生产,也可以采取民营生产,这是由其效率决定。所以,政府转变职能收缩投资范围,改变直接经营私人产品生产状况,同时,也应该改革包揽全部公共产品生产的状况,逐步实行公共产品生产的民营化。从市场国家的经验看,一般民营生产比公营生产具有更高的效率,而且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已有的成熟做法,推进公共产品生产的民营化。 2、政府减少对公共产品的直接经营, 而转向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管理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控制和影响资源在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配置;政府通过对公营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其提高效率,改进服务,同时,在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公共产品生产领域时,进行规划,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民营企业进入和公平竞争。改革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减少政府对公共产品的直接经营,目前,政府应采取逐步退出的方式。一是财政将原来拨改贷资金、财政基本建设投资转为资本金,以企业股东身份参与企业管理,退出直接生产经营。二是通过产权转让,将国有企业的资产转让出去,并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民营企业参股国有企业。三是对进入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民营企业,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采取优惠政策,以便引进竞争机制,搞活国有企业。 3、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目前, 我国某些公共产品领域的民营化已经开始起步。比如,城市交通方面的民营承包小公共汽车和个人出租汽车等等的运营;通讯方面的bp机无线寻呼系统等等,这些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民营进入改变了原有公营企业一家垄断的局面,在适应社会需求、方便人们生活方面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活力。 4、采取多种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政府投资于公共产品生产只是为了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所以,只要达到目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一是政府招标,与民营企业签订供给合同。这一般适用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部分公共服务行业。政府提供招标项目,企业投标,在多方竞争后,政府选择最有利的企业,与其签订供给合同。二是政府授权经营。这一般适用于城市公共服务行业,如自来水公司、电话、供电等行业。在国外,影视、广播报纸出版行业也采取这种方式。当然,必须建立严格的申请审批制度。我国目前也出现民营的影视公司,为繁荣文化,活跃人民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三是政府采取补助津贴、优惠贷款、无偿赠款、减免税收、直接投资等形式,资助提供公共产品生产的民营企业。这一般适用于科技开发、教育、卫生保健、图书馆、博物馆、城市住宅建设等领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在改革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应该更加灵活地采取多种形式,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由此,通过改革,最终使我国财政由现在的吃饭财政、建设财政转变为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手段,二者都是从 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这两大经济手段,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一)社会财力结构和社会积累职能日趋复杂化。具体 表现为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下降,以企业资金为主体的预算外资金 的急剧增长;(二)在社会财力的运用上,出现了控资来源的多渠化,投资决 策的多极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社会财力的日趋流动化和社会资金融 通关系的广泛化、市场化。这些新变化,客观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的协调要求。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特征,要求财政和银行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的 运行。但财政杠杆较之金融杠杆作用的发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条件, 相互补充的。财政杠杆较之金融杠杆具有更强的控制性和时滞性,而金融杠杆 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财政杠杆对调整产业结构更为有利,而金融杠 杆对调节企业行为更为有效;财政杠杆偏重于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而金融杠 杆侧重于解决分配的效率问题。两种经济杠杆不能单打一,要综合运用,扬长 避短,以发挥交叉效应。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是由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 一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 也是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需从以下几方面 入手: 1、坚持“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和均衡性的货币政策,做到财政分配总规模 的大体平衡。 2、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包括:税收杠杆、补贴杠杆 、预算杠杆、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杠杆等。 3、加速包括金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在内的市场建设,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建立在市场行为之上。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套模式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套模式的最佳选择应是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 币政策,即紧中略有松的财政政策和松中略紧的货币政策的组合。 (一)实行紧缩财政政策的依据是财政面临困难。当前财政所面临的困难主要 体现:(1)财政收支不平衡。1979—1995年,财政几乎年年出现赤 字2540亿元。据估计,这种收不抵支的财政状况今后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2)财力分散。由于在国家与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上处理不当,财政收入 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94年约11.8%,是历史上的最低点。特 别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实行了分税制,但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仍未理顺,中央 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依然很低,1994年,这一比例仅为33% ,而同期市场工业化国家这一比重多在70%—90%之间,相对而言,我国 属于“弱中央”的国家行列。(3)财政补贴过大。1993年财政的价格补 贴、亏损补贴分别为300亿元和400亿元,如此巨额的财政补贴已成为财 政的沉重负担。(4)债务规模大,依存度高。1995年,中央发行债务达 1350亿元,债务依存度为53%,1996年,中央已发行1950亿国 债,沉重的债务负担有可能导致中央财政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危机之中。(5 )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现在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国有企业亏损,这说明,财政 收入的来源基础受到动摇。上述五个方面均表明财政陷入困境,如果不实行较 紧的财政政策,巨额赤字和巨额债务将使人民丧失对将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 而导致财政危机和信用危机,进而对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 总需求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供给方面,而供给方面则是由产业结构的不 合理造成的。紧中有松的财政政策可以对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灵活调节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查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搞活是 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两大工具实现的。对于国家要优先发展的部门、行业或地 区,一方面,国家可以采取低税率、税收减免等措施来提高这些部门、行业或 地区的盈利水平或经济效益,引导人力、物力和财力流向这些部门、行业或地 区,从而增加相应产品的供给;反之,对于国家想要限制的部门、行业或不优 先发展的地区,可以采取高税率等措施来降低这些部门、行业或不优先发展的 地区,可以采取高税率等措施来降低这些部门、行业或地区的盈利水平或经济 效益,从而减少相应产品的供给,最终实现总供需平衡。另一方面,财政支出 本身就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财政资金在各部门、行政或地区的 倾斜投资或优化支出结构本身就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可见,财政支出在确保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上都具有 很强的调节作用。 (二)实行松中略紧的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和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需要。我国经济仍存在着资金 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即要靠社会内部积累,也要积极吸收利用外资。 据调查,当前企业资金短缺,产品积压情况严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 情况下,必须适当放松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利率、增加再贷款等 措施来增加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尽管财政政策 也是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财政政策调节的力度太大且直接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力不从心。货币政策的应用则可以发挥较好作用,避 免经济出现急剧波动的运行情况。 二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需要。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国有企业的状 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和改革的步伐。因此,增强国有企业 的活力,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货币政 策是搞活大中型企业外部配套措施的一个内容。这些年来,资金紧张,周转困 难,债务负担沉重,长期高负债经营一直是国有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在这种 情况下,如果实行紧的货币政策,企业占用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所需的流动资 金和固定资金就得不到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就难以维持,搞活国有企 业就无从谈起。总之,搞活国有企业需要松的货币政策。由于银行资金不同于 财政资金,是有偿的,可以周转使用,那些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将 因此而得不到贷款,并将被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促进搞活国有企业上, 较松的货币政策是可取的。 三是发挥宏观调控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正进入高速度发展经济的新时期,银行只有实行较松而又略紧的货币政策,才能提供一个稳定的 金融环境,以期达到既高速度,又宏观协调(即防止比例失调与通货膨胀)的 预期目标。银行在实行松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发行与信贷规模时,必须同时 实行略紧的货币政策,适当控制过大的货币发行与信贷投放规模,尽量优化贷 款结构,做到松中有紧,并与财政政策密切配合,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关系分析 论文摘要: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发展中永恒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由此所反映出的公平让位于效率的不平等现象日益引发起人们的关注。人民群众对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党的十七大上中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主要分析市场经济微观机制下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公平;效率 1 公平与效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表现,从一个管理学定律谈起 管理学范畴有一个著名的80/20定律,即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将这个概念延伸到企业的经营上,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客户。因此企业都会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为这20%的客户服务上面,例如现在银行每年都要征收小额账户管理费。这些小额度账户的持有者大都是中、低阶层收入者。在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追求最大利润的企业本身就有一种摆脱掉自己所应负有的社会职责的冲动。由此可见,如果拥有资本数量不同的企业和个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能会享受到不同的待遇,富人会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待遇,而穷人则有可能被排除在这些服务以外。因此加强政府提供社会公共物品的力度,如加大对教育、医疗、居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这种差距。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范围和种类也应该逐渐加大,特别是为穷人子女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职业教育,创业贷款等,尽量缩短富人和穷人子女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 在这里私人机构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采取各种措施为富人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就是追求效率的体现;而政府机构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就是注重社会公平的体现。 2 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最易激化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者处于买方市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作出抉择,可以选择的余地是最大的,而且此时整个社会的福利是最高的。当这个市场是垄断市场时,市场上的需求大于供给,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厂商则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利润,此时即是典型的效率优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厂商自身的理性行为肯定是逐利的,其原则也是以效率为先。下面以我国房地产市场为例进行说明,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且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阶段,有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市中来,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旺盛,房价居高不下。因此如果从社会公平争议的角度出发,政府不应该允许发展大型豪华别墅和豪华墓地。虽然开发豪华别墅和豪华公墓可以帮助开发商更快更多的创造利润,却以变相的减少了市场供给,推高了房价为代价,将大量的中低阶层收入者挡在了房地产市场大门外。当房价不断高涨时,商品房已经成为最有价值的投资产品,因此先富起来的人完全可以通过囤房、炒房来实现保值、增值。在此过程中,房价上涨的成本主要转嫁给了拥有刚性需求的中低阶层收入者。在房价不断高涨期间,资本获得了太多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先富不仅没有带动后富,反而是在剥削后富,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现在房价的歧高已经对我国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持续攀高的房价很容易积累起大量的泡沫,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 房地产商对利润的追逐对应着效率,而提供符合中低收入者支付能力的房源则对应着公平。很显然,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突出的显示了效率的含义,而忽略了公平。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都是由保障房或者廉租房市场和商品房市场共同构成的。只有在商品房市场,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遵循价高者得的市场经济规律。在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保障房和廉租房处于极度短缺的状态,使得大多数中低收入者也不得不进入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因此从公平角度出发,我们就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重新作出一个更加全面的规划,大力发展保障房和廉租房,使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市场。 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不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这都是最根本的出发点。但是仅仅依靠市场经济本身的机制并不能到达这样的效果,在不加以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市场经济是“一切向钱看”的,一切以利润为导向的,一切以实现利润的多少为评价标准的。 3 现阶段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就是过于重视效率而忽略了公平,从而导致了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已经达到了社会所能容忍的极限。经济总量的急剧膨胀往往带来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类似的情景在几乎所有经历过快速增长的国家的历史上都发生过,人们处置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有一些国家成了当今世界上的“成功国家”,另一些要么坠入了动荡不宁的泥淖,要么重新回到了贫困的深渊。 我国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与客观国情,作出了新的调整。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表明我国政府已将宏观管理与调控的操作重心从效率转向公平,为我国今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中,如何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方向。 注重效率是我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关键所在。公平起着稳定社会情绪,为经济社会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后续力量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只看到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关系还应该看到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能只追求公平而牺牲了效率,这是我们早就丢弃了的“平均主义”;我们也不能只追求效率而不顾公平,这样只会引起社会贫富严重分化,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一旦失去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更无效率可言。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公平和效率的和谐共存。 效率将整个社会的发展引领到更高的层面上去,公平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健康,为社会的后续良性发展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 4 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共存 (1)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指导,促进公平竞争和充分竞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以中国药品市场为例进行说明。中国目前药品市场上部分药品在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后,部分药企会因为利润微薄而逐渐停止生产这些药物。在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制下,药企做出上述决定是很正常的反应,但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则是一种损失。利润微薄并不等于没有利润,仅就制药企业出现的这种情况,主要还是由于药品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所造成的。公平被迫让位于效率。为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降低医药企业进入门槛,力促市场竞争,或者出台相应的强制性政策,对参与竞标的药企要求其必须信守承诺,并给予一定的优惠。但是从长远来看,最有效的仍然是成立以非盈利或微利为目的的国有大型药企,完善社会公共药品的供给体系。 (2)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是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最主要机构。提供像教育、医疗、养老等对社会稳定和进步意义重大的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社会稳定和公平的保障。在这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应该最彻底的贯彻公平优先的原则,提倡无利和微利经营。虽然我们现在的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和卫生领域鼓励私人投资,但是这些私人投资只能算作是有益的和有限的补充。像现在出现的入学难和看病贵的问题都应该属于政府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我们只有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管理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本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将是越来越多的,并且对其社会管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总之,在新的阶段我们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同时,还要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建设,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稳定的后勤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加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几点启示 【摘 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尽快解决“三农”问题,仍必须通过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多方面促进社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词】农村 市场经济 改革 党中央坚持把搞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不断加以强化和深化,这充分说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把农村的经济搞上去。推进市场化改革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国农村的改革实践证明:没有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推动,就不会有中国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变化。同样,在新的发展阶段,仍必须通过深化农村市场化改革,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面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的素质,使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应从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两个方面:在深化改革方面,通过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和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成本控制机制、市场供求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在依法治“市”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调整财政信贷分配格局,加大农村经济发展扶持力度程传兴强调,农业是弱质产业,客观上需要支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二、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1.引导农户适应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调节范围的扩大,农户参与市场的程度也在提高,但总体上还是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主要是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生活,习惯了国家的行政管理,缺乏自主决策的经验和能力。而且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掌握市场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运用农业科技也受到限制对外招商引主体。农业投入问题是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启动境外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是招商引资的主要任务。 2.组建公司兴主体 主要是发展公司制农业,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培植一批加工型、流通型、生产型和复合型的农业企业。 3.鼓励干部转化为主体 根据上级有关政策,鼓励机关干部、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兴办和领办农业经济实体。 三、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1.发展成熟的生产要素市场 劳动力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们应改革过去那种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鼓励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以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资金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很大一部分在于资金不足。因此,我们应着力解决农村的资金问题。我们的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2.政府应加强对各种政策法规的调控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立法空白区制定相应的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改革的政策法规,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要求去贯彻执行,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我国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承载的权益是不一致的,这种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使户籍登记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职业状况。由于“二元结构”的限制,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亿,流动人口已经从城市体系中占较少比例的群体成为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经济联系、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化。同时,由于流动人口成为城市体系的边缘人,他们在城市中遭到的一系列社会排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因此,随着城乡迁移和人口流动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户籍制度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迫切需要推进城乡户籍体制和相应的公共福利体制改革。 3.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 我国医疗、养老、住房、劳动保护等福利保障待遇基本上只施惠于市民。城乡不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阻碍了城市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吸收。因此,要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消除在城乡分割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技能培训、健康与营养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城市劳动力存在的巨大差别。 四、兴办村办企业是实现农村发展的有效方式 农村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而如何搞好农村经济?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是兴办村办企业,通过集资或引资等渠道在每个村庄内搞一个或两个这样的集体企业。这样的企业有很多好处,如,吸纳本村的劳动力。本来,在农村地区有许多农民到城市里打工,而现在不用出本村就可解决就业问题。由于企业有一部分赚的是城市的钱,这样资金因素便可以流通到农村来,进而加快实现村办企业的原始积累,加快了资本的流通速率。资本的生命在于流通,农民挣了钱而后又以各种方式用于消费,这实际上是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支配能力。 因此,加强和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加强农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在上述方面进行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降低成本的途径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 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通过理念更新、生产经营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等方式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并且一般都要综合运用这些途径以取得最佳降低成本效果。 1、通过理念更新推动成本降低 从实践来看,几乎所有的成本发生都与人有关,因此,只有人树立了降低成本理念才能推动成本节约。这一过程中,首先,领导者要带头更新成本降低理念,要树立降低成本就是增加利润或者提高效益举措的基本理念,带头参与到各种有利于成本节约的行为当中去,通过领导的示范带动促进成本降低。其次,广大职工要树立积极参与降低成本理念,职工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以帮助所在单位节约成本就是为单位服务,就是立足岗位多做奉献的一种意识,利用这种理念指导自身行动,规范自身行为。 2、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推动成本节约 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成本包括材料、人工等成本,还包括管理费用等,因此,必须强化生产经营管理降低成本。首先,生产经营准备阶段成本管理,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市场原材料供应商等的调研,通过谈判有效降低燃料、原材料等的成本。其次,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管理,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边角废料利用水平等促进成本降低。再次,通过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控制成本,要完善物流配送、降低产品损耗,促进成本降低。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标准化等推动成本节约,特别是标准化工作既可以保障质量,又可以降低谈判等成本,对于成本节约意义重大。 3、通过财务管理创新推动成本节约 财务管理创新是成本节约的重要途径,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等推动成本节约,通过编制预算方案,推动预算执行与考核,可以有效的促进成本节约。其次,通过信息化财务管理软件促进成本节约,可以利用信息软件对单位内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监督,一旦成本超标则进行预警,以此推动成本节约。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成本降低的现实保障 降低成本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追求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厉行节约的背景下推行降低成本方案更为易行。实践中,单位可以从完善降低成本方案、强化组织考核、强化监督等方面推动成本节约。 1、制定降低成本的细化方案 首先,要制定成本控制标准,单位要根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定位,年度业务工作量,明确部门经费支出或者说控制标准,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目标。其次,要细化各部门成本支出细节,对于可预见的支出,要通过预算等方式在支出金额、时间节点上予以明确,特别是对于与往年比较成本节约达到一定比例的,要积极进行沟通和协调,明确成本降低的原因。再次,要明确成本控制的责任主体,一般而言,单位内部要形成以部门负责人为主体、全单位以主管财务的领导甚至一把手作为成本降低的责任主体推进成本节约。 2、强化降低成本的组织考核工作 首先,要强化对成本发生过程的管理,单位通过分析成本构成及发生的环节,科学的预测成本变化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全过程成本管理体系,并动员相应岗位人员参与到成本降低活动中来,形成降低成本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充分调动审计、财务等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降低成本的组织力量。实践中要整合各部门力量,避免各自为战等导致成本控制不力。再次,要强化成本发生的考核工作,对于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在年中和期末要组织目标考核,对于考核结果为成本降低未达标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对于成本控制较好的,要总结经验并进行推广。 3、强化降低成本的监督工作 首先,要积极推行事前监督,要真正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必须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就跟进,全面了解即将发生经济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对事先编制的成本方案进行审查,将降低成本监督重心前移。其次,要进一步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督,在重大经济活动发生过程中,要指派专门人员负责全过程跟进,在经济活动结束后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活动,以此保障监督的时效性。 作者:张明 单位:山东矿业管理技术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方法 一、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首先,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取代了计划经济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和单位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对自身进行改进。而对于医院来说,财务管理是其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保证,加强对于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有效节约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医院的稳定发展。 其次,是提高医院知名度的有效方法。人们对于医院的认识,一是看医院的医疗水平,一是看医院的规模和管理。医疗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必须从医院的规模和管理出发,提高医院的知名度。而无论是提高医院的规模,对医院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或扩建,还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财务管理都是不可忽视的。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提高医院获得的利润,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也可以带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医院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二、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加强预算管理 医院预算管理指根据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一段时间内医院的财务收支、结构以及资金主要来源渠道所进行的预测,将医院事业发展和工作任务以财务收支的方式表现出来,包含了医院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涉及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以责任和目标为表现形式,体现在预算管理体系中。 加强预算管理,首先必须强化意识,引导医院全员参与。医院预算管理关系医院全年的收支计划,是医院正常运营和发展的根本,管理人员和领导阶层必须充分重视,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同时,医院预算管理关系着医院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应该理解其深刻含义,高度重视,并且积极参与进来,维护医院利益的同时维护自身利益。 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管理质量。定制预算管理计划时,必须结合实际,不切实际的预算将直接导致医院预算系统效率的下降,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加高,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结合前年度的实际收支情况,使预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立足医院的长期发展,为医院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最后,要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监督。预算管理并非制定计划,而是实施计划。科学的计划制定后,要针对其审核和修改,组成预算管理小组,做到专人负责;以财务处为中心,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建立起相关制度,并按照制度严格去落实执行,在执行中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预算管理计划不会成为一纸空文。要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 (二)完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医院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执行能力,进而实现医院相应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可以说它是决定着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绩效管理可以反映出医院的管理和文化理念,是医院立足社会的一大基础,对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就医环境,提高财政收入等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完善绩效管理,可以使员工感到压力,提高其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医院的整体素质和形象,提高医院的财务收入,促进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院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在当今的社会形式下,医院的竞争日渐激烈,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脱颖而出,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提高医院对于财政收支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医院的长远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邵连平 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企业会计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新 一、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的作用 (一)有利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会计管理要对企业资金进行有效控制,然而如何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让资本在筹集、投放于使用、回收与分配的过程中最大化发挥资金的作用,找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只有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才能让企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然而这对一些企业来说,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意义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开始依靠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在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但是有些企业的服务水平差,缺乏创新性,使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增强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创新,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良好形象,而且还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企业通过加强会计管理,使得企业能更好的处理企业的资金链,并且做出合理的安排,更好的运用资金,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尽快实现企业的优化升级,使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有利于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需要会计进行核算,之后在进行分类和计量,而且还要将财务状况在帐薄上反映出来。实际上企业会计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来源。企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会带来直接影响。如果会计在工作中提供的信息是错误的,那么就会使企业的经营决策出现错误,这样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因此,为了做好企业会计工作,那么就要求会计在工作中要认真收集和分析信息,这样在能增强对风险预见能力,才能及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五)有利于消除风险 由于有些企业性质比较特殊,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难免会产生一些风险。当企业存在风险时,应该及时运用会计分析手段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同时根据先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处理非法事件,从而解决风险问题。 二、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管理意识薄弱 可能诱发风险虽然在近几年来企业在加快会计工作的基础建设,其中包括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但是随着企业以及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很多新的问题、新情况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由此体现出来的企业会计管理意识薄弱,其中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不严格,财务支出工作不规范,会计监督的力度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低等方面,这些环节对会计职能的发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诱发企业风险。 1.会计管理风险。由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严格,人员自身职责不能与岗位工作相对应,这样就会出现会计管理风险。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从而诱发风险;二是制定了相对应的会计管理制度,但是却没有将制度真正的落实到位。例如,有些会计违反了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按照会计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进行,有的会计违反了财务管理监督制度,有的会计泄露了企业财务状况,违反了会计保密制度,有的会计向他人泄露企业会计电脑操作指令。另外,有些会计只重视财务的核算工作,而忽略了财务核对工作等等,这些都能诱发企业会计风险的发生。 2.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会计管理的基础,也是会计部门的关键工作。目前,一些企业中出现的经济案件多数都与会计核算环节有关,由于企业出现违规经营状况,例如,会计篡改帐表、在账目方面弄虚作假以及滥用贷款业务等等。所以,如果会计核算质量差,不能按照程序进行规范操作,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风险。 3.结算风险。结算风险也就是指票据风险。在近几年来,在票据方面引发的诈骗事件,一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通过使用高科技进行作案,作案手段较高,二是企业内部防范风险的意识过于薄弱。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没有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常常疏忽大意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有些人员借业务之便,不顾相关的法律法规,盗用资金等等。 (二)会计管理机制弱化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会计基础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由于企业基层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交待的业务指标,常常忽略了会计内部管理,致使会计基础工作弱化。其中主要体现在账户设置不规范,乱用会计科目,不及时对账,会计报表虚假等问题。 2.管理权力涣散,很难发挥管理优势。由于会计管理体制、组织结构都是运用以往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致使会计管理出现以下问题:一是管理的层次较多,一份业务文件要在每个层次中进行转发,基层经办人员却很难看到,一项业务的确立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和把关,这样就很难找到新的商机,最后却无法追究责任;二是会计部门不能与业务部门协调,由于企业在业务变化发展中,不能对会计进行集中管理,业务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加上制度无法统一,常常出现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抵触现象;三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顾及管理工作,有些会计缺乏工作经验,只能对日常的工作事物进行处理,无力进行会计管理。 3.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必须具备的就是财务管理职能,会计工作应该及时对财务管理进行事前、事中控制,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以往会计管理模式中,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在会计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但是却没有形成规范的会计管理体系,这就使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只是在事后进行算账,缺少会计监督制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会计考核指标不合理,有些企业受到利益的诱惑,在调整收支方面,其随意性过大,往往造成财务信息虚假。 4.缺少监督功能。会计的监督职能很难发挥作用,目前我国有些企业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在一些企业中常常聘用兼职会计,这样就使得临时会计不能履行会计工作的全部责任,即使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但是也没有处理问题的权力,这样就使得会计监督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企业内部审核人员工作任务量大,不能对所有工作都能顾及到,加上他们的工作能力有限,只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式来进行检查,导致了会计自身只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在企业内部有专业的审核人员,但是他们在工作中却缺乏独立性,在检查会计业务时,其检查的深度不够,这样就很难将会计的监督工作真正的落实下去。 5.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因此,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对会计管理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我国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带来影响。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中建立了会计学习培训制度,当会计人员掌握了基本的业务以后,就被调到其他部门中,虽然在培训过程中他们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会计人员对某项业务的学习却不透彻,这样就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风险,也增加了会计管理工作难度。随着企业会计工作量逐渐增多,会计业务工作开始变得极其复杂,对于业务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来说是很难满足会计工作需求,这些因素让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在企业内部,有制度但未执行,由于会计管理工作过于放松,加上内部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使得一些会计为了一些利益,做出了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致使企业不能正常的运转,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四)企业发展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从客观上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知识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企业的发展会面临着挑战,因此,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此时,会计应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对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作出科学的评价,并且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指导新时期的会计管理工作。企业会计管理创新,需要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才能为企业更好的服务。同时,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会计管理体系,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以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 (二)增强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意识 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创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创新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也是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如果企业还停留在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那么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只能被淘汰。一个没有创新理念的企业会计,是不能帮助企业进行创新的。因此,企业会计只有树立创新理念,才能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监督的力度 加大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工作职能,首先应该让会计人员不仅仅拥有提意见的权力,而且还要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权力;其次,要做好企业会计核查和监督工作,并且在核查过程中体现核查人员所具有的权威性,将会计监督与会计核查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会计监督力度。同时还要确定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内容,做到二者有机结合,如果在检查与监督过程中发现风险问题,应该及时上报;最后,落实责任,并且要求会计人员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 (四)利用制度约束会计人员工作行为 制度约束是在会计工作环节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约束制度,它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职责、业务处理方式进行约束,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要做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要求会计与时俱进,在工作中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并确立考核内容,在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支会计考核小组,负责对会计各个工作环节的内容进行考核,同时对于平时工作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适当的鼓励,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应该给予批评和教训,如果出现大量资金损失的情况,那么就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总结: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只是依靠企业决策者的决策以及企业所有员工的自觉是不够的,还需要会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虽然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但是只要会计管理人员加强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增强责任感,就会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做好新时期的企业会计管理创新工作,才能保障企业更长远发展。 作者:李婧 钱莹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 达尔凯(中国)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略谈地区垄断市场经济体制及改革思路 1地区垄断的原因及危害 1.1政府调控经济的尺度———市场经济下行政行为的边界 通过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以组织经济建设是政府的职责,然而行政主体究竟应介入经济生活的那些领域、参与市场管理的哪些范畴、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哪些作用,是随着社会现实不断变化的。经济转型的深化越来越要求政企分开。政府角色的转变一方面赋予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收束行政权力,以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管理。然而,政企关系一直处于矛盾状态,处于国有资产与地方资产增值保值的考虑,政府依然以行政长官身份对企业实施正面或负面的干预,使得企业不能在独立自主状态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由发展。 1.2地区垄断的危害———类比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行为 地方政府过多介入经济领域,以强制性行政指令的方式导致地区垄断,从表面上看是对本地企业的保护和对外地经济的压制,在短期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对本地企业和经济的有效保护却不利于其长远发展,是饮鸩止渴的行为,原因如下: 1.2.1地区经济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可类比加入WTO组织后中国经济与世界贸易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以行政行为,例如:提高税费、不合理地加大检测力度、设置贸易壁垒等手段人为地将开放流通的市场分割成彼此相对孤立的部分,大大阻碍了外来商品和企业的进入,必然导致其他地区经济正常流通渠道受阻而蒙受利益受损。这种情况下,其他地区政府往往会采取报复性的手段,致使该地区的商品、企业或其他经济体难以进入外来地区,进而导致本可以拥有的市场减少、发展空间减小、可获得利润减低,对于他方与自身而言都是有害无益的。 1.2.2地区垄断使得本地区商品或企业在本地市场内占绝对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并非在正当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是通过地方政府家长性的保护采取一系列倾斜性的行政政策所致,自然也并不意味着该经济体的运行是健康的、良好的。短暂的胜利往往会致使该行业意识不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在“良好保护”的环境下成长的经济体远离激烈的市场竞争、工艺的淘汰与更新,久而久之在“坐井观天”的心态下丧失了发展进步的动力。地区垄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在政府无力承担保护的重任,抑或法律、法规、政策实行调整使得垄断的条件不复存在之时,必然加速地方经济的衰败甚至消亡。 1.3地区垄断的根本原因———绩效机制、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 1.3.1我国现行对执政者业绩的评价机制是否与现实相适应。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中将经济增长作为重要指标,且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标准定量化,例如人均纯收入、GDP等评价机制体现为数字上的增加,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质发展,也忽视了经济建设与民生问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自然环境的协调适应。这样的评价体制固然有很大合理性,且为利益平衡协调的结果,但这样的政策导向容易导致行政主体采取地区垄断的方式,为本地经济主体给予“家长式”的保护,屏蔽了正常市场竞争中本该面临的风险甚至不利益。虽然地区垄断的行为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是相对便捷有效的方式,然而从长远角度却是饮鸩止渴式的危害。同时,我国作为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即经济发展的动力并非源于社会、市场内部的需要———至少这种需求不够强烈,而是更多地来自本地区政府的行政行为、上级政府的要求、其他发达地区经济往来的带动。这样的现状导致地区经济走向与本应呈现的正常样态相比受人为主观因素支配较多,受客观因素决定作用较小,无论是在建国初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当今,政府的角色始终是管理者、作用始终是决定性的。经济主体因实力不同,对政府抱有或是依赖保护、或是摆脱控制的心理。因此,经济体很大程度上脱离政府管理、完全独立自主发展,在现阶段的可能性较小。 1.3.2从民族性格及社会心理角度分析,我国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封闭性、自私性特点,表现为每个个体、每个家庭、每个地区专注于自身产业,很大程度上割裂了与外界的交通联系。这种以自身发展为核心任务的思想观念,导致个体对外界社会的无知与冷漠,且忽略了自身与外界本存在着的联系。尽管当今社会时代已发生变化,开放、沟通、交流、分享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然而狭隘自利的心理仍然长时间存在,且导向着不同人群的行为。从行政主体角度而言,只关注本地区经济发展而采取不公平竞争手段、甚至不惜损害外界利益的心态,对自身和外界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现实视而不见的弊病,导致地区垄断现象的存在。 2地区垄断的解决思路 笔者认为,在对地方政府业绩尤其是经济层面考察时,不宜将地方经济割裂开来、独立对待,而是将市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地方经济在整个经济体中发挥的作用纳入考量范围,以此促进地区间经济的相互流通,从而产生积极作用。例如,将本地区经济要素为其他地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本地区引进其他地区经济要素,对本地区与外地共同产生的积极作用纳入考察范围,以促使地区经济在分享中互利共赢,各取所需。任何对现有体制改革的举措,即使产生再多的积极效应,也会对社会造成难以预期的负担,甚至是无法弥补伤害;绝大多数变革都会引发利益的再分配,以“被牺牲的一代”的惨痛付出作为时代前进和发展的代价。社会制度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使是细微的变动,都有可能对整体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因此,面对现有体制的不完善之处,缺少深思熟虑、不经过考证而提出大刀阔斧的改革、颠覆性革命的建议,未免是成熟理性的做法。尝试转变观念,疏通、引导,巧妙解决问题或许会带来更多的成效与更少的伤害。 作者:张琪悦 单位:厦门大学法学院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摘要: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冲突集中出现,电力企业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以期为电力企业成功转型,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当下,受内外因素影响,电力企业在组织运营中,正面临着许多风险,其中,尤以经济管理模式最为突出。电力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在以往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端愈发显现,电力企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一、市场经济体制概述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现代化经济体制,它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之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本质区别。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经济系统开放化、经济资源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重大特征[1]。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销售是以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为根据的,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具有显著的社会主义特色,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企业,亦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电力企业应积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把握发展契机,努力发展壮大。 二、当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计划经济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在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管理理念仍占有很大的影响,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显著,经营管理理念较为滞后。目前,许多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仍以粗放型为主,不能有效做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经营管理制度缺失 经营管理制度缺失是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中,管理部门众多,如财务、设备等部门对企业均具有管理权。另外,还存在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各管一段”局面屡见不鲜。 (三)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一些管理者管理意识不强,导致其不重视管理工作。部分存在观念陈旧、管理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特别是专业管理队伍的匮乏,导致电力企业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的人员纷纷插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工作混乱,这就造成资管理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电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是做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电力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事实上,许多电力企业都制定了经营管理细则,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意识的滞后,这些细则大多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贯彻实施。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要求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不断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实践中,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分段管理”的现象,这使得企业管理混乱不堪,管理效率低下。健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使各管理部门之间有序、协调行使管理职权,显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准确界定各部门职权,对整个管理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整合管理制度,实现各管理部门权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经营管理工作的成效[2]。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至关重要。电力企业应努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市场经济下,电力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形势,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质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四、结语 面对当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发现,努力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客观的态度,来探寻未来的发展之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为电力企业顺利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1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市场竞争平等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的形成 许多国有企业在我国处于垄断地位,致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这些企业将成为以后改革的重点.可以预见此项改革将面临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只有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并加强管理和监督,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减小众怒和民怨.另外,如今我们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需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祛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能够使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得到发挥,是国有企业的效率不断提升,使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广泛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私营中小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增加就业岗位并提供人们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力军,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坚定不移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未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3年年底,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数量已经超过l000万户,个体工商户已经超过4000万户,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税收贡献率超过50%,就业贡献率超过80%,新增就业贡献率达90%.但是,非公有制在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受到我国体制的阻碍,许多行业个体工商户很难进入,有些看似入口畅通的行业,实际上根本不能进去,甚至不准进去,再一个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税负仍然沉重,对此党和政府虽然已经出台了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但是落实情况不太如人意,需要加大落实力度冲破体制的阻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向前发展.根据十八大报告的指示,今后应努力促进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局面,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种种经验已经表明,在竞争性不太强的领域,个体私营企业的适应能力很强,灵活性很高,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巨大,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和领域,国有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以私企和国企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协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职责就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各种经济成分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 2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 发展要素市场必须要与发展资本市场相结合,要规范创业板市场,规范场外交易市场,加速建设公司债券市场,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运行结构,降低融资的难度,增加直接融资在公司筹资中所占的比重,积极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同时加强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监控.另外,外汇市场与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应当受到重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能够极大得优化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城镇和农村劳动者就业不平等的问题在我国依然严重存在,应该大力改善人力资源市场,使其进一步规范化,以保证来自各地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平等,促使我国第一产业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广阔,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因此,必须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规范土地市场,减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严厉打击非法的土地挪用,决不能轻易的把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要提倡节约土地资源,要减少行政划拨出让土地的比例,提高土地挂牌交易的比例,严厉打击土地使用权转让过程中的腐败行为,禁止开发商以“白菜”价拿地.其次,要大力推进价格改革,要把要素市场的价格改革作为重中之重,改变我国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而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政府要放开生产要素价格的管制,政府认为的压低了许多资源的价格,使价格不能反映供求关系,不能反映稀缺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生产者的铺张浪费.要努力建设发展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塑造节约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推进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使价格能够反映资源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发展,鼓励他们尽快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那些不计环境与生态成本的企业要严厉管制,避免环境和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有效的利用价格杠杆,合理的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后,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使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上升到合理的位置,尤其是煤、天然气、石油、电力等能源的价格,可以采用征收燃油税的办法提高汽油的价格,生产与生活用水的价格也适当提高,使其价格能够补偿污水处理的成本,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费用,土地所有权的转让一定要经过公开的拍卖,杜绝腐败行为的出现,打击暗箱操作.另外,要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反映资金的价格,艺改变利率的偏低状态,对于低收入的群体可以适当加大对其补助力度,发放临时性补贴等等.加快现代商品市场的形成,还要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转变营销方式,降低商品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增强竞争力,鼓励农民之间进行技术合作,太高他们的增收能力.另外,要整顿市场秩序,使其规范化,严格保证食品、药品的安全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系统,强化全体公民的守信意识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市场环境. 3推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201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5414美元,我们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这与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人们思想保守有关,如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理应加大公共产品的供应量,优化公共产品的配置结构.目前,我国在公共产品与服务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差距较大,流动人口很难享受到类似于固定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东西部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在医疗卫生方面,80%的资源被城市人群所享有,农村人口仅能享受剩余的20%,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进展缓慢,于是诞生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是题.同样,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大量的教育资源被城市所占有,在西部,仍有很多地区的孩子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对于公共服务与产品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政府应当适当调整财政支出,向欠发达地区更多的输入公共产品和服务,减轻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负担,大力突进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在贫困地区广泛出现的饮水安全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政府应当着力解决,提升政府财税收入向贫困地区的转移力度,在转移支付上提高具有扶贫性质的支出的比例.另外,要加强对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率,保障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要与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潜力和生态承载能力对国土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各主体功能区的职能,发挥各功能区的优势,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相应的政策进行评估,长期坚持下去,将会形成各功能区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大力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推进各功能金融机构的建设,加快形成功能健全、运营高效、结构合理、安全有保障的现代金融体系.近些年,我国的国有银行的发展面临严峻的竞争与挑战,国有银行的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应当鼓励有实力的银行上市,增强抗风险的能力,积极促进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其能够为促进民生做出一定的贡献,服务于广大劳动人民,加强对地方银行、网上银行的监督和监管,通过全方位的改革,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利率浮动的过度干预,争取早日实现金融机构服务收费的市场化,为实现各类金融产品的市场化打下坚实基础.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对外汇持有的限制.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严厉打击金融系统运营中的腐败行为,全面评估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制定相应的预案化解风险,始终维持政府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控股地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金融体系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我们必须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具有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要密切银行、证券、保险这三大金融产业之间的联系,紧跟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对办理不同业务的金融机构实施功能监管,规范各金融公司的市场业务,建立有效的能够维护金融系统平稳运行的应急机制,严厉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最后,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规划,同时要兼顾地方发展规划,二者不能脱离,要能够平稳衔接.长期以来我国总是地方发展规划出台以后,国家发展规划才出台,这种现状极不合理,政府部门必须统筹全局,改变这种不正常状况.优化我国的投资结构,改善投资体制,中央部门应将部分审批权下放,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过程,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资源分配状况和环境承载能力,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进入,充分发挥国家的各项规划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指导作用和调节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宏观调控应当具体化,防止政府过度干预行为打着宏观调控的名号,诏令天下.在宏观调控的方法上,要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逐步过渡到以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要把握总量调控,努力维持供求均衡. 4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两个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能够更加促进民生事业建设,能够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够保证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我们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就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拓宽低收入者获取收入来源的渠道,提高扶贫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保障企业职工的日常生活水平,适当调整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经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要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困难户的医疗补助,保障他们有病可医,把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作为公共服务向居民提供,并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保障体系工作的推进也能够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有利于改变消费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过低的状况. 5深化政府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政府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具有效率.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速度,争分夺秒的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着力转变政府职能,遵循市场规律,行政管理体制要着力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其优势,同时要理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优化政府部门结构布置,努力形成政府公务人员各尽其责,各守其职、决策果断、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各政府监督机构的作用,确保监督有力.毋庸置疑,政府改革的关键是转换政府职能,政府应当适当放权,事实证明:全能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政府职能应当朝公共服务型转变.政府与企业不能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严厉打击官商勾结行为,保持政府独立性,规范政府行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速已经放缓,政府部门应当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但要坚决避免过度干预,不能不惜代价的追求GDP高速增长,在这紧要关头,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我国政府换届5年进行一次,而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是考核政绩的最重要的标准,这种盲目追求GDP最大化的政策已经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环境加速恶化、贫富差距扩大、资源过度消耗等.在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仅仅追求短期GDP的增长,违背经济增长规律,牺牲经济发展潜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经济粗放型扩张,其后果则需要下一代人来承担.应当看到,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中等发达国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必然不断增加,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努力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努力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还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改善对外贸易等,对于这些专门的大问题本文不再详细叙述. 作者:朱赛君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建筑经济论文 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内部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工作当中,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使得管理意识落后而导致成本观念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首先,企业缺乏对风险的防御意识和前瞻性的成本管理理念,往往是在问题出现时才进行解决与处理,而不是具有前瞻性质的预防。滞后性使得企业不能够很好地控制问题的发生,陷入了成本管理的被动局面。此外,在进行经济成本的管理过程当中,企业管理者缺乏动态性变化性的管理意识,只是对建筑施工的具体阶段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而对于全程性的成本管理却缺乏应当具有的意识,没有在建筑项目的整个过程当中进行成本管理理念的贯彻。同时,在进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工作中,往往只是局限于目前的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缺乏对工程进度以及全局动态性变化因素的考虑,进而使得成本管理控制与工程发展状态不相适应。此外,建筑企业往往还会由于缺乏全面客观的经济成本管理意识而导致问题的出现,有些建筑企业对表面上的成本管理工作具有足够的意识,例如人员以及材料成本管理,而隐性存在的建筑成本问题却得不到有效的关注,例如设计的变更所导致的成本增加问题等。忽略建筑工程的全面管理却仅仅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会导致企业由于缺乏全面规划而导致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的落后性将限制其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1.2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与制度不完善 首先,部分企业存在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组织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其并不进行专门成本管理部门的建立和建设,往往由财务部门进行兼职。而有些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工作部门过多,导致分工不明以及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出现,职能交叉与工作重叠都会使得其工作人员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互相推诿,不能够进行责任的有效追究和落实。其次,部分建筑施工部门缺乏完善的奖惩制度,缺乏对奖励和处罚制度的重视和落实,不能够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以及激励,使其在工作时缺乏热情和动力,无法增强其责任心,进而导致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着经济成本核算监督机制并不健全和完善的问题,许多建筑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着例如核算方法错误、核算结果缺乏审查的问题。企业还缺乏对于成本管理的监督执行者,现有的监督机制缺乏主动性和有效性,不能够有超前性的对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开展。 1.3工作人员素质建设有待加强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工作人员不仅仅包括建筑管理人员,还包括具体的施工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项目建设和成本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需要企业进行关注和对其的素质建设培养。首先,素质不足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会导致对建筑的管理不到位。在建筑管理工作人员中,企业往往会缺乏既掌握建筑管理知识、又熟知成本管理内容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专业的建筑管理人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管理,还有可能对建筑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不能与市场经济下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相适应。同时,企业还存在着具体施工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的现状和问题,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经济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时,企业往往将这一项重要工作交由财务人员进行,没有将其与具体的施工人员利益进行有效的联系,使施工人员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此外,施工水平参差不齐的工作人员可能会出现偷工减料等重大问题,使企业的成本管理遭受巨大的挑战,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 2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 2.1及时更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 首先需要企业管理者树立起具有前瞻性的成本管理理念,意识到建筑企业加强经济成本管理控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尽早地进行问题的预防,并且对于成本的预算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使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有完善的体制和制度作为依据。同时,还要树立起动态化全程化的经济成本管理理念,关注建筑工程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从项目的投资与决策、设计一直到工程竣工以及复核审查,使经济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渗透到每一个建筑施工的细节当中。建立动态化的成本管理意识需要企业监督部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审查,进而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此外,企业不仅要关注存在于表面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项目,对于隐性的经济问题内容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综合进行长远经济利益发展的策略制定,在树立统筹兼顾的管理意识同时,加强各个部门的工作配合,使成本管理能够科学有效,责任清楚明确。 2.2完善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与制度 企业首先要确保经济成本管理部门能够得到有效的组织保障,设置和建设专门进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职能部门,合理地进行责任的明确与具体工作的分工,避免出现工作重叠的现象,使各个工作部门都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调,完善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其次,建筑企业务必要加强对成本管理的奖惩制度建设,激发和鼓励工作人员进行成本管理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与工作水平。此外还要进行成本核算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采取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避免误差和问题的出现,强化经济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2.3强化工作人员素质与队伍建设 企业务必要进行专业性人才的引进,采取招聘以及高校引进等方式不断的吸纳专业性建筑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建筑经济管理水平,降低问题出现的可能性,确保企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和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技能的培训,综合多种专业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技能,确保培训能够为企业的人才建设提供动力。建筑企业还应当以进行成本管理为主要任务进行人才的择优选拔,提高有能力者的待遇,促进其工作技能的发挥,推动建筑企业的建设和经济成本的管理。 3结论 总之,在我国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如何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地加强自身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关系着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企业想要快速地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和体系,确保经济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经济成本管理的相关观念,推动企业内部的经济成本管理发展速度,并且及时的发现和解决新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存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问题,以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进行问题的完善和补充。确保企业能够顺利进行工程项目的施工,增强自身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更加顺利快速地发展。 作者:高冠才 单位:临沂市建设工程监理公司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诠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以人为本 1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我党长期执政和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果和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形成了具有“以人为本”鲜明特征的崭新的“民本位”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和理论根源 由唯物主义理论可知,任何一种思想的贯彻落实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这是由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决定。因此,以人为本思想的落实必然是建立在我们国家当前经济制度之上的,而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经典市场经济理论可知,在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以自身的满足为动机,以市场价格为信息,自主决定每种产品的购买量;生产者以利润为动机,根据市场价格决定生产的方式以及购买投入的数量;家庭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在大多数时候,市场能够使得资源最有效配置,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分配制度必须能够促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然而,这种分配制度并不一定符合以人为本的民本位原则,而且市场有时候并不能使得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由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存在,造成市场机制失灵。这种市场失灵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比如说,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达到改善环境的效果。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如果说前者是“负外部性”的话,后者就应该被称作是“正外部性”。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我们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钢铁,消耗了世界上最多份额的原材料,被污染了的环境持续多年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换来的却是仅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4%的份额。长此以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市场经济也会产生垄断,垄断会损害社会的全体效应。在垄断市场上垄断企业完全可以把价格定到最有利自己的位置上,因而垄断企业在长期一般存在超额利润,垄断被认为是经济效率最低的一种市场结构,从资源配置的效率来看,垄断使产量不足,市场价格偏高,因而缺乏效率。 要解决以上我们提到的市场失灵造成的市场配置机制失效,垄断的低效率和市场经济唯生产力原则造成的危害,对市场配置机制进行调控和采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效率准则,就必须采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过程当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充分肯定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既要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 3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到以人为本 市场机制的引入,对我国经济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行业垄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全社会效应的损失,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资源配置失当,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凸显。我们拟在坚持市场经济前提下,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的解决对策。 3.1加强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使其达到全社会效应的最大化 目前在某些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如电信、电力、能源等部门,这种垄断造成了全社会效应的损失。针对不同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根据反垄断法制订的。对行业进行重新组合。如果一个垄断的行业被重新组合成包含许多厂商的行业,那么,厂商之间的竞争就可以把市场价格降下来。被重新组合的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市场价格就越接近于竞争性价格,政府采取的手段是分解原有的垄断厂商或扫除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并为进入厂商提供优惠条件。对垄断行为的制止重点在于清除进入障碍,鼓励更多的厂商进行竞争。对不执行反垄断规定的厂商或个人,政府可以对其实行经济制裁,包括对垄断行为受害者支付赔偿金和罚金。 行业的管制对垄断的采取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矫正手段是对垄断厂商实行管制,管制的措施主要包括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 3.2矫正外部性,确保市场配置的有效性 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私人部门用于决策的成本与社会实际付出的成本之间出现偏差,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使得市场无法反映真实的社会成本。因此矫正外部性影响的指导思想是:外部经济影响内在化,为决策者提供衡量其决策的外部性的动机。主要措施有税收、补贴、企业合并以及明确产权。 税收和补贴是迫使厂商考虑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即向施加外部经济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而给予提供外部经济的厂商等于外部边际来收益的补贴,以便使得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诱使厂商提供最优的产量。 企业合并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是解决外部性的第二种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响是小范围的,如一家小餐馆对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则由政府出面,则适合的价格把洗衣机卖给这家餐馆,通过合并,外部成本内部化。 明确产权流行于西方的产权理论提出了解决外部性的影响的市场化思路。科思定理认为,只要产权定是明确的,则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最初的产权赋于谁,最终效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思定理在解决外部经济影响问题上的政策含义是: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市场谈判可以解决问题。 3.3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针对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资源配置失当,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凸显等问题,可以通过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政策进行有效解决: 一、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满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快财政支出体系的改革步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资金从生产性和盈利性领域退出来,加大对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尽快完成从投资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转变。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把公共财力更多地向市场机制无法调节或不便调节的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更多地用于扶持社会发展领域中的薄弱环节。 二、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1)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使一般性转移支付成为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 (2)规范与清理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由中央各部委转移到下级政府、带有指定用途、地方政府无权挪作他用的转移支付资金。按照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要求,应当逐步减少中央各部委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强化政策规划、指导和监督职能。 (3)调整转移支付的类型结构,增加均等化补助比重。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结构复杂、缺乏规范性和透明度。应逐步缩小直至取消激励地方政府追求经济总量的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的比重过大直接扩大了地方政府间财力上的差距,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公共服务的差距。通过这样的结构调整,可以大大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使整个转移支付制度适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要求。 3.4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消除城乡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第一,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把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合理的制度规定全部剥离出去,城乡都按照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进行户籍登记。同时,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让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参与就业竞争。第二,加速财政与税收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快财政与税收制度改革,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要根据需要,确定征税规模。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的税率以进一步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开发。第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让农民和农村企业也能顺利地贷到款。 二、协调优化城乡空间,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化。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一方面要加强城乡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另一方面,要建立快捷畅通的联系渠道和联建共享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上,我们要把城市、乡镇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最终建立一个城乡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落实到位的规划体系。在联系渠道和基础设施方面,我们要对城乡交通、通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尽快形成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体系,以保证城乡生产生活联系的密切性和便利性。 三、加快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城乡产业的错位发展与相互融合,是城乡一体化格局的经济基础。我们应根据城乡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合理分工,互相促进。从分工角度解决城乡之间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的问题,注重城乡产业的互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的经济技术联系。 3.5加大对弱势人群扶持力度,改善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其一,优化制度安排、从源头上减少不和谐因素形成机会。从根本上说,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必须依赖一系列的公平、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得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能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善。通过一系列成熟有效的公平公正制度安排,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工、城镇下岗再就业工人、贫困农民、贫困高校学生及灾害中需要救助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困难,从而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形成。 其二,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与矛盾疏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不断强化“社会公平正义”核心价值信心的基础上,整合各阶层利益关系和疏导矛盾,尤其要通过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可以办得到的困难,逐步消弭社会阶层之间的“利差”,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厚实的社会基础。 其三,加强济世道德建设,努力倡导和发扬扶贫济困美德和传统。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除了依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各项社会机制、体制协调运转外,还要特别注意在全社会培育和谐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富有许多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以和为贵、爱己及人、天下为公等优秀思想。新形势下,应该通过各种舆论传媒,积极倡导和发扬这些济世和人思想;同时还要充分汲取和借鉴西方文化中“团队精神”“公共精神”等优秀成果,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思想道德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也被治理的井井有条,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有效的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其合理地运用可以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认清工商管理的积极作用,将其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整手段,促进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跟上世界的步伐。 关键词: 市场经济;工商管理,促进作用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国家的相关法律、政府的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国际政治形势,等等。在当今时代,我国充分利用良好的国际国内局势全力发展经济,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是国际市场所带来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国若想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再上新的台阶,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这个提高的过程与工商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从现实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手段之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工商管理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的产生与经济行为的出现有关。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出于维护政权的目的,统治阶层都会以一定的形式对经济行为加以管控,而这种管控行为就是工商管理最初的表现形式。我国封建社会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而这种对商业发展的限制促使国家政权制定相关的政策并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而到了现代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商业发展表现出极高的重视,同时对商业的管理也逐渐向科学化和现代化靠拢。在这种形势下,工商管理就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而被加以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工商管理体现出以下几种职能:第一,工商管理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而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其加以改进与完善。工商管理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为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监督各行各业的经济行为,并对将要进入市场的主体进行严格的审核。第二,工商管理作为桥梁而积极沟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国家基础性建设。我国工商管理部门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部分,其下属的部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沟通其他领域的建设。第三,工商管理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工商管理的职能发挥对象主要是企业,所以其职能也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当前形势下,各大小企业所面临着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随时都会遭遇淘汰,而工商管理则给这些企业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使企业不至于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迷失。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发挥的作用 1.工商管理能够引导经济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经济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工商管理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宏观调节手段。国家和市场的共同调控,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对经济的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宏观调控最为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不会因此消失。国家总的经济性质以及经济的发展方向等等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予以保证,而工商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进行引导。从过去我们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思想等以及政府给与企业自主权的增多,导致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将经济效益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很少考虑人民的真正需求,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国家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力量,这时候必须发挥作用,通过工商管理的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使经济的发展迈入正确的轨道。当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也要履行好其职能,通过工商管理的措施,将拉动内需为努力的方向,使经济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工商管理的作用固然很重要,但是相关的监管部分需要注意到工商管理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其作用仅限于起到监管作用,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工商管理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经济的实际运作并不需要进行控制。在引导企业发展时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不能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而应该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鼓励企业开发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2.工商管理能够维护经济的发展秩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的调节,这也是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序性,这个特点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无序和混乱,如果没有相应的调节机制进行调节,就会导致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的混乱,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纵观过去的发展来看,在每一次的经济危机中我国仍然能够比较好的发展,其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合理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工商管理的合理使用。把握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卡是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这也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有序性,一方面,它提高了企业入市的门槛,保障所有入市的企业都是合法的,也是合理诚信的,另外一方面,入市的企业都受到良好的约束和监管。一旦市场中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工商管理还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来进行整治,以确保我国经济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中不断发展。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始终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积极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积极的解决市场上出现的违法行为,坚决的打击伪劣、假冒产品。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维护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同时,还能保障消费者能有一个诚信、有序的消费环境。近些年来,相关的监管部门经常性的进行“打假”活动,这是工商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力措施。 3.工商管理能够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任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分配方式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改变,工商管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体制的流通体制改革方面一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主要是由国家掌握,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渐的发展起来,我国的企业也从之前的主要由国家控制逐步发展为民营、私营以及跨国企业并存的形式,使我国的经济类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促使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发生。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不是一层不变的,而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革新,不断的促进我国分配制度和流通制度的多元化改革。从一方面来看,我国的经济主体仍然是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在保障多种经济并存和发展的同时还要起到监管作用,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必须在法律框架下才能进行。另外一方面,国家体制外企业的优秀发展经验和成果也需要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学习研究,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其他企业中去,保障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但是需要工商管理部门注意的是,无论如何改革现有的经济体制,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不能够被动摇的,面对多元化的经济形势,不能够全都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始终保持研究和学习的心态。对于企业的发展,要尽量的减少干预,让其自主经营和发展,减少他们的依赖性,增强它们的自主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工商管理能够控制经济发展的风险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因素,而竞争的出现必然会带来风险。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企业结构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我国,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外资企业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大的市场风险性。所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工商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采取措施加强控制经济社会中的风险。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政府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减少经济危机对我国的伤害,使我国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而其中工商管理职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帮助我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工商管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各种作用,对经济行为的主客体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对工商管理的监管给予支持,配合工商行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白兴儒 单位:额济纳旗审计局
班组长管理论文:强化班组长培养 提升基层管理效能 班组是企业的基本建设细胞,是企业最活跃的单元,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不仅是企业基层的管理者,更是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者,只有充分发挥其兵头将尾的核心作用,才能使企业的精神和文件准确地上传下达,各项基础工作才能高效有序认真地开展起来。如何全面提升承上启下的班组长的执行力,抓好基层生产管理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发电厂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以下简称“十里泉电厂”)隶属于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电集团公司,系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电厂,始建于1977年。2007年之前,十里泉发电厂共有5台14万千瓦和2台3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30万千瓦,是山东电网第一座大型超高压火力发电厂,被誉为“鲁南明珠”。2007年十里泉发电厂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政策,主动关停了四台14万千瓦机组,积极开展两台6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的扩建工作。截止到2103年,全厂总装机容量为77万千瓦。企业自投产以来,累计发电1000多亿千瓦时,为国家上交利税100多亿元,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一流火力发电厂”“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中国企业文化优秀奖”等10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强化班组长培养的背景 十里泉发电厂是一个建厂30多年的老厂,经过十几年的生产运行,在设备(机组)安全生产、经济运行、职工管理等诸多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精神引领着每位职工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行为。目前全厂1891人,人员平均年龄46岁,全员老龄化程度较高。全厂共有69个班组,班组长人员总数达到142名,其中50岁以下占20%,40-50岁约占70%,40岁以下约占10%。 大部分班组长胜任班组长工作,能够带领班组高效保质完成日常工作和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但部分班组长存在贯彻上级精神打折扣,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有章不循、有矩不依的现象,如: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无票工作等,由此所引发的不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机组和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班组内部管理不细致,人员失控。 班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设备安全运行、技术管理、人员管理和民主生活管理等方面,这些管理工作均由班长负责,按照班内分工合理分配给班员后共同执行。目前部分班组长只是分配工作而不去认真监督、检查这些工作,甚至有的班组长存在工作分配给谁谁就要负责的推卸责任的行为,造成班组管理内部失控。班组人员缺乏凝聚力,纪律松弛、作风拖沓,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工作没有激情、热情,工作态度消极,导致不能高效完成日常设备维护、巡检、消缺等安全生产工作,对上级安排的工作不能积极响应、认真执行,对设备及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人为因素的不安全隐患。 班组管理者执行力欠缺的原因 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管理者个人执行力意识较差 由于教育程度、年龄层次、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部分班组管理者对自身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不够,另一方面班组管理者对执行力的重要作用缺乏深度认识,对个人执行力与班组整体执行力及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更不懂得要如何提高个人及班组的执行力。还有部分班组长沟通能力较差,不能开拓工作思路,对待工作中遇见的工作重点、难点,不与班组成员积极主动交换意见和进行研讨,自己觉得差不多就直接分配工作,造成班组成员带着意见被动工作。部分班组长对班组成员工作、生活、家庭方面的困难、需求不关心不了解,对班组的建设性意见不采纳,久而久之,班组成员人心涣散,执行力无从谈起。 班组管理者的培训不到位 班组管理者是企业最基层的中坚力量,企业对其开展的培训工作与培训实际需求有所脱节,没有及时、认真开展培训调研工作,或是开展了培训调研工作却没有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培训的目标不能针对班组管理者存在的突出问题、棘手需要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等重要因素制定,造成了培训工作华而不实,存在走过场、应付的现象。 持续提高班组长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加快制度建设,明确班组长执行力标准 班组长的执行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适合于本班组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并带领班组成员认真落实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调动全体班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学习先进班组的成果与做法,建立健全适合本班组的整套的规章制度,达到涵盖所有岗位、所有人员,做到岗位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作业规范,班组内部“凡事有标准、凡事有人做、凡事有人问”,建立有效的督导、考核机制,增强班组整体提升执行力的责任感。 树立全新的班组管理者培训理念 班组管理者的培训必须要有针对性,能够切实提升班组管理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企业班组长培训需要具备以下4个理念: (1)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承上启下的基层班组管理者,是企业的一员大将,企业应利用各种激励机制培养优秀班组管理人才,通过优秀人才把人才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优势。 (2)树立对班组管理者的培养就是增加效益的理念。现代企业应加大对班组管理者的培训,使其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带领基层员工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为企业赢得最大的效益收入。 (3)班组管理者的培训要系统、针对性要强,要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设立培训目标,以企业目标和中心工作为重点,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4)要树立“以培训促发展”的理念,通过提升班组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带动基层队伍的建设,从而不断提升基层班组整体的执行力、创新力,最终使整个团队成长为优秀团队。 加强自我学习,提高班组长综合素质 要制定措施加强班组长的培训,通过自我学习和企业集中强化培训的方法,促进班组长加强自主学习,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综合技能,使班组长队伍成长为一支业务技能突出、工作作风硬朗、管理水平精湛、思想素质过硬的骨干队伍。班组长只有自身业务水平高,人品出众,德行服众,以身作则,事事都能成为榜样,才能带出一支敢打硬仗、作风硬朗的优秀队伍,才能真正提升班组整体的执行力。班组长只有自我主动加强学习,才能带动班组成员形成一个共同学习、互动帮助的融洽氛围,共同提高创造力、创新力和自我超越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使其逐步掌握管理技巧,使班组成员能够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合力,攻坚克难。 建立共同愿景,激发人人参与的积极性 建立班组共同愿景,首先必须从鼓励班组成员建立个人愿景开始:要给予指导――要把具体目标和愿景区分开来,具体目标可以在近期实现,愿景不能在近期实现,是较长一段时间里的目标;要避免强加――要让每个班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愿景;要在班组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建立班组共同愿景,使班组内部形成共识,促进大家为共同的目标而战,形成一种精神力量,使班组所有成员愿意为班组愿景而认真努力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在开展班组管理者培训的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调研找到班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制定班组管理者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强化培训的有效性和系统性,有序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增强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人才的保证,推动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作者刘伟丽供职于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教培中心;李晶供职于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计划经营部;赵海成系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人力资源部副主任) 班组长管理论文:关于如何提升煤炭企业班组长管理能力的思考 2012年煤炭企业经历了一个寒冬,而冀中能源集团则自2012年10月开始,对全集团公司所有工作在一线的班组长展开为期七天的轮训,目的就是:一促使企业内各子系统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二在交流经验和学习知识中提升一线班组长工作管理能力。像这样在市场不景气和工作任务不足的情况下搞培训,以知识武装员工就是藏富于民、厚积薄发的办法,也是将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的行动。 很荣幸,我所在的单位承办了这次史无前例的轮训,并以第一视角看到了“兵头将尾”们的现状,在与多位班组长的交流中,我描绘出了关于他们的一些现实“轮廓”,并将这些“轮廓”结合所学试着去思考一些方法以便帮助他们提高团队管理能力。 一、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是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渐渐与市场贴的更近,煤炭企业的领导向来以产量和产值来体现政绩,上行则下效,工作在一线的班组长如人体的神经末梢一般执行着大脑发出的命令,作为企业里最末端的管理者与生产者,也是各项决策最终极的执行者,所以其素质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生产的进度与煤矿安全隐患的放大和缩小。 因此,选择优秀的班组长和培养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对于煤炭发展和自我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将班组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体系,也利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去帮助、去总结班组长的工作,是企业标准化作业与细节化作业的转型标志。 二、 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的途径探索 一个人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另一个就是自身内在需求驱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样,提升煤炭企业班组长的管理能力既离不开企业大环境的营造,也离不开班组长自身的努力。 (一)从宏观环境制定培训的手段 1.集中培训是由内开始:据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一项数据表明,公司可以从对员工的培训中得到的回报率大约是20%-30%,这个百分比仅表示员工经过培训之后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还有更大更有价值的是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却无法统计。在轮训期间,我多次听到班组长们对这次培训的赞叹,也许授课中的知识还需要时间内化到他们的实践中,但是仅这种归属感和荣誉感绝对不是培训后的简单附属品,而是立足岗位创造业绩的重要前提。 集中培训的优势可以展开成两个方面来说,一个企业由内开始对员工所掌握知识的普查和灌输,二是帮助员工们由内开始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当然培训的时间短暂,讲师们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培训课程却指明了导向和框架,方便员工们去交流与自学进步。 集中培训的另一个优势体现在讲师方面,令人意外的是轮训里的讲师全部是在任的高级干部,有某矿的书记矿长,也有安检部门的局长,感觉就像大脑直接在和神经末梢对话一般。说到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班组长在单位里的状况,在矿山的领导阶层的构架里,班组长或者队长是最低一级的领导,因此有了“兵头将尾”的称号。有时候他们的撤职和任命都不需要经过矿长,直接由班组长所在工作区的区长就可以决定,班组长若想晋升一步,那就要向区长看齐,所以他们希望看见更高级的领导者对员工的要求。这种现状正在改变,例如冀中能源下属的峰峰集团黄沙矿,对于班组长的任免是要经过上一级组织考察的,这就促使班组长保持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向学习型组织转变还需要外部明确的驱使动力,那就是企业里有效的政策与机制了。 2.政策机制是外部保障:企业制定的政策和各项灵活的机制是每一级管理层保持战斗力的基础,企业的政策机制要体现在明晰上,执行时要体现在公允上,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和超过三十名班组长聊天中发现他们谈到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团队,只是简单理解为上级的要求,后来我了解到每一个班组里面都可能有一个固定的规矩或者执行模式,这可能是属于一个班组里独特的“传统”,而这些“传统”之所以保留下来,正是反映了在明晰和公允上,明晰的政策可以使大家明事理,公允的执行可以使管理者服众。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生产单位里人员流动是很常见的,最基层的管理者需要智慧去投入工作,有的班组长说的好,要关注别人首先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自己先做到,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将管理的政策机制体现为一种对工作尽职尽责的涵养履行在行动中,这样身教的效果绝对大于天天开会的效果,这是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 企业领导者在制定政策机制时也要注意灵活,找准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政策机制来催生优秀员工和团队的环境,并以制度来保护他们的成长。眼下煤炭企业虽然不再“傻、大、黑、粗”,但在企业政策的制定和理念上还有待进步,特别是针对班组长,他们工作在一线,安全隐患可能因他们而生,也有可能因他们而灭,所以领导者们应该将他们纳入企业整体发展的算盘里,去重视他们,掌控他们以及思考他们。 (二)从员工性格与角色扮演到团队中岗位分配看方法 1.发挥角色优势:性格是天生的,角色是在团队合作中磨合产生的,岗位是后天被管理者任命的,上位的管理者们常常遇到这种事,某一位员工频繁的要求换岗位,在心理学上讲,调换岗位是可以缓解员工与组织之间矛盾的,但这同时打破了组织内部员工的心理平衡,从而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所以管理者们可以从角色和岗位的关系上积极的处理这些事。 要使一个员工热爱他的岗位,就要先在团队里定位他的角色,那么角色的分配与其性格息息相关。剑桥产业培训研究部前主任贝尔宾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著名的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即一支结构合理的团队应该由以下角色组成及其特征和弱点: 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是知人善任的,这是能将许多不和谐因素和负面情绪扼杀在初级阶段的素质,上述的各个角色构成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团队模型,虽然与实际有些差距,但管理者可以利用它在日常的工作中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可以努力促使员工性格和角色的重合,这样使团队成员们最大化的发挥其优势,从而在由其角色定义的岗位上有所贡献。 2.批评与自我批评:一个团队里的角色要有临时互补的意识和能力,即是当团队在团队角色出现欠缺时,其成员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主动实现团队角色的转换,使团队的气质结构从整体上趋于合理,以便更好地达成团队共同的绩效目标。这在矿山复杂的日常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所以这种弹性变化是建立在常态化的集体决策、相互负责、民主管理、自我督导的基础之上,即集体内部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和谐,除了适当的团队活动必不可少外,同时应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批评是指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自我批评是指组织或个人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的自我揭露和剖析。在矿山生产实践中,批评每天都在发生,却多是上级针对下级,但自我批评却被忽视了,近年来领导者们只顾生产,忽略了对员工思想的引导,煤炭企业里也渐渐用高额的罚款来代替思想上的教育,其实自我批评最大的功能就是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使员工更好的在道德层面上重塑自我,在团队里定位自我,从而被团队认知接纳,以此可以更好的达到团队内部的和谐。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所以加强组织的和谐度,团结组织内部的成员以防止堡垒从内部瓦解。 3.白国周给我们的启示:白国周的事迹很不寻常:80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出过一次工伤;带出13名优秀班组长、230多名工人,没有发生一起工伤事故。那么白国周的秘诀是什么呢?他17岁参加工作,不可能有太高的学识、时间去研究管理学,他的秘诀就是22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要了解白国周就要先看他的工作方法。 三勤:勤动脑、勤汇报、勤沟通 三细:心细、安排工作细、抓工程质量细 三到位:布置工作到位、检查工作到位、隐患处理到位 三不少:班前检查不能少、班中排查不能少、班后复查不能少 三必谈:发现情绪不正常的人必谈、对受到批评的人必谈、每月必开一次谈心会 三提高: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岗位技能、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将这六个三管理方法和贝尔宾团队角色模型比较,结果每一种管理方法都能体现模型中的一种或几种角色: 六个三管理方法中,每一项都体现了对一种或几种角色的诠释,这说明白国周依靠22年的工作经验,把对所有角色的关怀与理解包含在内,其工作方法也因此面面俱到。我相信22年里白国周也一定体会了每个角色的内容,所以他能明白某一个角色任职到某一个岗位需要什么,他将这些变成了“六个三”定理,我也相信其本人是一个执行者、塑造者和完成者的结合体,其工作方法也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作者单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教育培训中心) 班组长管理论文:浅谈企业班组长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职工的最大福利。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赋予企业的责任;是社会和员工的要求;是企业生产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利润的组成部分。试想,一个企业若做到“生产一枝花”而未能实现安全生产,也是白搭。 班组是企业机构的核心,是企业的中流砥柱。班组的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企业要以搞好逐个班组的安全生产,来带动全企业的安全生产。而要搞好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就在于班组长的安全管理水平。 班组长是“兵头将尾”,在工作中,即使领导下达的决策再好,没有一批领导得力的班组长来组织开展工作,决策也很难落到实处,班组长在其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既要与领导班子搞好团结,又要与广大员工“打成一片”,才能保证政令畅通。 那么,班组长如何搞好本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班组长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工作中的防范技能,带动全班组人员,使不安全行为降到最低甚至零事故率。为此,就如何搞好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班组长要努力学习安全知识。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本班组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本岗位、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经常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通过班前会、安全活动分析会等多种形式灌输,学习安全知识及各种安全文件,总结在安全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其次,要在本班组内发挥“传帮带”作用,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班组长可以针对兄弟单位和本班组过去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用事故教训警示身边每名员工,从别人身上吸取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落实我们应采取的措施。班组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每一个员工。班组的安全是要靠每个人、每个岗位的安全行为来维系的,所以抓好安全生产必须从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入手。 最后,积极开展各项安全活动,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班组长要按照企业的统一安排,开展“安全生产月”、 “百日安全生产无事故”及“安康杯”劳动竞赛等活动,开展“查隐患、促整改”、“自查自纠”等日常巡查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对生产现场各类隐患进行及时检查并整改,纠正违规违法行为,堵塞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彻底将事故苗头消来在萌芽状态。 总之,做为一名“兵头将尾”的生产骨干,对待安全工作,不是因为上级有了安排、要求、检查才抓安全,而是自觉抓,常抓不懈。应始终坚持:“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使安全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抓好落实是关键”。职工只有在工作前不忘安全意识、工作中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工作后时刻总结安全经验,才能使班组乃至整个企业的安全之花常开不谢。 班组长管理论文:企业班组长如何提高管理和领导水平 【摘要】企业的班组是构成企业的最小单位,也是落实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最直接的部门,所以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班组长的管理和领导能力的运用。 【关键词】班组长;管理;领导水平 企业班组是企业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企业管理能否有效落实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班组长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烟草企业来说,在班组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对各项公司基本制度的落实和执行,还应该根据自身班组的实际情况,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指示和调整,以便能够及时对各种行政通知和生产政策进行落实。另外,企业班组长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其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监督能力。 一、我国烟草企业班组管理的问题 (1)班组成员方面 烟草企业的各个班组的成员是构成企业班组的最小单位,所以班组人员对于工作的态度和执行程度将直接决定班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班组成员大多数都能够自觉的履行工作任务,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即班组成员只关注自身的任务,并不注意对其他活动的执行,也就是只关心生产方面。另外,一些班组成员甚至存在着工作中马虎、责任心不强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班组职能的有效发挥 (2)班组长方面 烟草企业的班组长作为企业的班组直接管理者,对于整个班组的纪律和生产效率都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也就是说班组长不仅要充分的落实企业的各种指令,还要积极的参与到具体的班组事宜的管理中。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班组长并没有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关注的重点仍然放在具体任务的落实上,而对于一些行政性的任务,还存在一定的忽视和轻视的现象。 二、加强班组管理的具体措施 由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企业班组虽然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上的提升,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具体的工作问题,这些都需要班组长在未来的工作中及时的改进和解决。班组长作为一个班组的最直接领导,其负责的范围不仅是班组的成员,还包括班组内的各种设施,所以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即一个是“人”的方面,一个是“物”的方面。从具体措施来看,有以下几种手段: (1)尊重和平等待人的原则 所谓平等对待下属,就是指班组长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首先在人格尊严和地位方面把下属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而不能以自己是领导干部自居,对下属颐指气使。因为企业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平等的,都是根据自己的劳动所得领取相应的报酬,所以要想实现和谐的企业管理,就必须要首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居同下属的平等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平等的对待他人,赢得别人的尊重。 (2)体谅下属 企业班组长作为一个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者,虽然管理的人员数量不多,大司农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除了要对具体的工作项目负责,还应该对下属负责,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班组长应该时刻的将下属的困难好需求放在心中,应该积极的体谅下属的难处,并帮助其解决问题。 (3)以身作则 在大型企业单位,领导人要求员工做到的,必须自己也严格执行,因为在一个企业里最有资格破坏一些制度的就是上层领导人员。同样在班组里,班组长在平时工作中对下属进行各方面要求时,一定要确保这些要求不能太高于他们的能力水平,并且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对下属进行高标准严要求是应该的,但必须要有个度,否则过高的要求与期望等于梦想,可望而不可即。 (4)适当的鼓励和嘉奖 俗话说“男人是视觉动物,女人是听觉动物”。细想一下,确有几分道理。不仅女人喜欢听赞美的言语,其实每个人都期待得到对方的肯定与赞美。作为班组长,对下属进行严格管理是必须的,但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下属工作的时候,说上一句“你干的不错,继续加油”或送上一个肯定的微笑,或许会比花上一整天时间进行谈话教育更有效。金钱可能是调动下属积极性的有力工具,但不是持久有效的方式。这次奖励100元,等下次奖励50元时或许下属会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上次做的出色的缘故。赞美对于调动下属积极性可能更有力,因为它能唤起下属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尊心,下属的价值得到了认可和重视。现在很多领导在下属没有按之前预想完成任务时经常会说类似于“别和我谈太多过程,我只关心结果”。听似很有道理,细细想想这些领导一定没有学习好逻辑学。不然,好的过程产生好的结果这样简单的道理他不该不明白。当然,赞美是一把双刃剑。赞美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与掌握好度。盲目赞美下属,会让下属的自信心过分增大,久而久之便会变得十分自傲、自负,或许还会觉得自己有没有将任务圆满完成都不重要。如果下属确实做错了事情或者没有将事情做好,也要懂得委婉地指出,以使下属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能得到改正与提高。 (5)足够信任下属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领导者用人的一条基本准则。 班组是一个集体,单靠班组长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将班组管理好。作为班组长必须将班组所有成员的潜能都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将班组管理的更加优秀也更加轻松。当然,足够信任下属,并不代表对其安排工作后便撒手不管,适当的时候还需要对其工作成效进行必要的合适的监督检查。一方面是班组长的职责使然,更重要的是让下属感觉出你在关心任务的进展,使之增强责任心。 综上所述,在企业尤其是烟草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重视班组长的重要作用,班组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职权,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断的努力探索。 班组长管理论文:心理咨询技术在班组长管理沟通中的应用 操练武功者十分推崇习练武艺要从“有形”到“无形”,即初习武功者应模仿师傅的招式,亦步亦趋,或出拳、或起脚,须丝丝入扣;而武艺渐成者常需“忘却”武术套路的形式,熟习各种招式要领之后,在现实中闪躲腾挪、浑然天成……班组管理亦是如此,将沟通辅导的理论、技巧融入到自己的班组管理中是每个班组长进步的方向。本文中模拟的一些案例可能存在人工雕琢的痕迹,但是对于沟通中的方法和原理,是可以借鉴学习的。 一、前言 呼叫中心最基层的组织是班组,班组是每个呼叫中心最基本的细胞,因此只有每个班组是良性的,呼叫中心才能够有快速稳定的发展。 呼叫中心通过班长对员工行使管理职能并通过班组长传递对员工的“关爱”,因此班组长是中心联系每一个员工的桥梁和纽带,班组长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很强的管理沟通能力,才能带好一个团队。 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班组长来完成,而班长的沟通辅导技能是中心班组日常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说到心理咨询技术,大家脑海中想到的可能就是神奇的催眠、快速的情绪缓解;心理咨询技术当然包括这些“神奇的技术”,但还有很多基础内容是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拿来借鉴的。然而班长能否驾驭这些方式方法,每个人的能力或者说天赋不同,掌握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 那我们来换一个视角,看看班组长可以掌握并应用的有哪些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真正应用最广泛也最被忽视的就是尊重理解、同理心、积极关注这些基本要素,只要把它们像血液一样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能够更好地管理团队。而这些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学习,还需要引入合适的训练以及反馈机制,才能让知识落地,变成每位班长掌握的技能,并且深化为自身的素质。 二、班长角色定位 首先要明确的是每一位班长对自己的定位,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分类。 1. 班长是朋友:班长跟每个员工在平时是朋友,是知心哥哥、姐姐,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过生日,一起搞活动,在生活上帮助员工,也接受员工的帮助。 2. 班长是教练:同员工一起共同制定提升计划,督促、以教练式的辅导方式帮助员工成长。 3. 班长是导师:在员工需要业务辅导的时候能够共同分析提升的内容,传授提升的方法,制定提升的计划,跟进提升的效果。 三、班组沟通辅导基础 这些内容虽然是基础,其实也是技术,简单的内容重复做,就能够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1. 尊重理解 尊重就是班长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员工平等,尊重是建立良好沟通氛围,是班组凝聚的基础。 班组长的尊重能够给员工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使其可以敞开心扉,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尊重可以使员工感到自己是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的,从而获得价值感。 特别是在呼叫中心,员工会受到客户的指责、埋怨,甚至是责骂,员工更需要被尊重、被理解。班长营造这样的氛围更能够端正员工的态度,增加员工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加改善的意愿。 (1)尊重意味着班长对员工的无条件接纳 在班组工作中,尊重的核心含义是对于员工的接纳,既要接纳员工积极、向上、好的一面,也要接纳员工绩效不好、态度不好的一面,接纳喜欢的一面,也接纳不喜欢的一面。 理解接纳或者是做好接纳,对于一些班长可能是有困难的,原因在于中心对于班组有考核、绩效有指标,而部分员工不能够达到指标,甚至是“拖后腿”。班长在面对此类员工的时候如果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很难接纳员工的言行,就可能会在交流中流露出不满甚至是批评。 这些都不是接纳,因为这些接纳存在着条件,一个预设的业务达标的前提。班长在沟通辅导中应该先把这样的情绪想法抛开,真正地接纳每一位员工。 (2)尊重意味着班长与员工之间相互平等 班组长与员工的尊重也表现在两者是平等的。在沟通中,班长应该主动忽略双方在职级上的差异,不因为职级、业务能力上的差异而批评、指责员工。 (3)尊重意味着班长与员工之间相互信任 班组长与员工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信任是尊重的基础与前提。班长只有对员工信任,才能尊重员工;同样的,员工只有信任班长,才能够对班长敞开心扉。 每位业务能力不好或者情绪状态不稳的员工都会有提升和改善的意愿,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能提升的方面。班长不应简单地否定员工,而应该相信在一定针对性辅导的基础上,员工还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最终适应在中心的工作。 尊重员工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需求,只有员工的个人身份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做事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才愿意和管理者打成一片,站到管理者的立场,主动与管理者沟通和探讨工作,完成管理者交办的任务,甘心情愿地为工作团队的荣誉付出。 当然,尊重员工要坚持必要的原则。尊重员工绝不是无原则的,对存在明显缺点的员工一味迁就和让步,就等于毁了他,这时候,严厉和原则往往就是一剂良药。 2.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的、像体验自己内心世界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同理的态度是指班长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深入对方的内心,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感受和思考问题的一种倾向。其关键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除班长和中心的偏见和主观判断。 同理心与单纯的理解也不同,理解是对某个对象形成的认识,同理心则不只有认识,更有对来访者感受和思想的体察和体会,用员工的眼睛来看他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需要班长放下自己个人的参考标准,设身处地地从员工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 在班组辅导沟通过程中如何去理解员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些班长可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体验员工的内心世界,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员工觉得班长不能理解自己,不仅不能起到帮扶员工的作用,反而拉大了班长和员工之间的距离。 (1)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 在班组中管理中,班长和员工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关注的问题方向也有差异。班长也有可能会用自己心中的尺子来衡量每一位员工,但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因此对于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工作环境的适应情况也不尽相同。班长在给员工定指标、下达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个员工不同的情况,从每位员工的角度来思考看待问题。 (2)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 在繁忙的呼叫中心接话工作中,每个员工都在进行情绪劳动。当一个员工倾诉甚至是埋怨疑难客户的时候,班长关注的可能是员工的负面情绪不利于接话工作,往往忽视了员工的负面情绪感受。班长需要去体会员工的情绪感受,从而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员工感到电话难接,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的办法。 (3)同理心就是真诚对待 每位班长都是从话务员成长过来,能够理解接话工作中的种种困难。班组长对于员工同理心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真诚对待。同理心不代表班长没有原则、没有是非观念或是无原则的迁就员工、不考虑中心对于员工的要求,而应该怀着真诚的心、真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员工。 3. 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就是班长对员工言语、行为的积极、光明、正向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员工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对于绩效一直不佳而且没有找到方法的缺乏自信的员工来说,积极关注能帮助他们深化自我认识,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并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起信心,激发前进的内在动力,帮助求助者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其向目标前进。 积极关注是班长对于员工的一种态度,是对这个员的整体接纳,其出发点是如果班长想要帮助员工、使之有所改变,就必须尊重他的潜能和价值,相信他是能够改变的,而且他现在已经具备一些积极因素,否则任何的帮助都只能是徒劳的。 (1)积极关注就是关注员工绩效 在中心的数字化管理中,员工的每一项绩效表现都能够通过量化的数据来展现,因此班长在管理中要关注到员工的各项数据并敏感于员工数据的变化,通过数据来发现班组以及员工需要改善的方面。 (2)积极关注就是关注员工状态 呼叫中心的现场管理,管人和管事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班长要关注的不仅是员工外显的绩效表现,还需要关注员工的个人状态,这个状态包括工作意愿、情绪状态,但在KPI为导向的影响环境下,班长有时候会忽视员工个人的状态,所以班组长需要提醒自己在工作中时刻关注到员工个人的状态。员工的需求很多时候是隐藏在语言表达之下的,班长如能把握员工表达出来的这些需求,就更加能够理解员工。 班组长管理论文:论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管理创新与实践 【摘 要】 企字无“人”则为“止”。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首要资源,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资源,谁就将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国网东阿县供电公司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的价值,紧紧围绕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关于人才战略的部署和要求,从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使用入手,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战略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才的价值,为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证。 【关键词】 班组长 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 青年员工 双提升 近年来,公司秉承“追求卓越、努力超越”的企业精神,认真贯彻省、市公司和东阿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坚持拼搏奉献、务实创新,抢抓机遇、奋力争先,公司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标杆单位”、山东省“农电技术进步示范单位”、山东省第八届“消费者满意单位”、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山东省首届“诚信企业”、山东省“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企业、山东省“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先进县供电企业”、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同业对标“综合标杆单位”和“电网建设与运行”单项标杆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卓越化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公司重点强调了关于人才管理的问题,要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储备。 1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背景 人才管理是电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可靠保障和基础,深入开展提升人才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为“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人才管理是以推动“两个转变”和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管理创新“两手抓”工程,即一手抓重大管理创新项目,努力创造一大批符合国家、电力行业、山东省、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前沿和发展方向、成熟度高、适用范围广、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实践性的成果;一手抓管理创新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战略主导、推动实践、评价激励、推广应用、持续改进等常态化的管理创新机制,为公司科学发展提供管理支撑。同时,人才管理也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内涵。 2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意义 青年员工通过轮换班组长,能增强工作责任心,使之能尽快熟悉安全生产、业务技能、电网设备及工作流程。在周期轮换过程中,青年员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加速青年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短期内成为公司各专业管理岗位需求的人才,为公司长远发展做好后续人才的储备。 青年员工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通过周期轮换班组长,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聪明才智,为班组建设增加活力,创新班组管理模式,促使每位员工人人关心班组工作,达到班组标准化管理的提升。 3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做法 3.1 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 针对公司各班组35周岁以下,具备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工作在生产一线,实习期满的院校毕业生,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此举可以使青年员工通过轮换班组长,能增强工作责任心,使之能尽快熟悉安全生产、业务技能、电网设备及工作流程。在周期轮换过程中,青年员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加速青年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短期内成为公司各专业管理岗位需求的人才,为公司长远发展做好后续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班组建设可以利用青年员工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聪明才智,为班组建设增加活力,创新班组管理模式,促使每位员工人人关心班组工作,达到班组标准化管理的提升。 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是贯彻落实省集团公司《关于下发县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推进措施计划的通知》要求,是同业对标创一流的重要举措,是“一找三提升”工作的重要手段。为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队伍建设的要求,解决县公司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解决县公司综合人才不足及班组管理模式僵化的实际情况,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实现青年员工综合素质及班组管理的双提升。 3.2 签订导师带徒合同 在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期间,班组长要与其班长签订导师带徒合同。以《师徒合同》为纽带,明确师徒双方的职责以及考核办法,促进青年技术骨干的成长,使青年员工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正确的引导,通过定期目标化的培养,使其尽快成为技术熟练的业务骨干。在这个过程中班长将会以“导师”的身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3 明确班组长的职责及权限 3.3.1 班组长的职责 (1)协助班长开展班组的生产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 (2)协助班长编制本班组年度、季、月及周分解工作计划。 (3)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监督指导各作业小组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所列安全措施和质量标准控制好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和工作质量,落实本班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设备及人身的安全。 (4)协助班长编报所辖设备的年度大修、技改及更换计划,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组织所辖设备每年的定检工作。 (5)按照计划部署,制定班组的反事故和安全技术措施,参与事故处理,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参与组织事故调查。 (6)协助班长组织班组成员进行安全学习,坚决制止违章行为,确保安全规范生产。 (7)配合运检部专工、安全培训员健全维护本班组所辖设备各项基础资料管理,及时填写指导书(卡)、记录等,填报各类报表、报告。 (8)对班组所辖设备检修专业工作标准化作业质量和工期负责,保持设备的健康水平。 (9)协助班长开展班组技术创新、科技攻关与QC活动,做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推广应用工作,组织班组岗位技术培训、技术比武工作,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 (10)协助班长实施本班组的班组建设、日常管理工作。 (11)完成运检部领导和班长临时布置的各项工作。 3.3.2 班组长的权限 (1)有权协助班长组织指挥和管理本班组的生产活动。 (2)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有权制止。对威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错误指令有权拒绝执行。 (3)对与实际情况不符或技术资料不全的新设备,有权拒绝验收。 (4)有权向上级提出本班所辖设备的改进意见。 (5)根据本班的绩效考核规定,有权对班组成员提出考核意见。 3.4班组长的岗前培训及跟踪培训 首先,参与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青年员工,在前都要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在培训中主要学习班组的基本管理常识、相关的业务技能、管理流程等,重点进行政治教育、现代化管理知识培训、计算机外语培训和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提升人员的管理能力及工作能力,为正式工作打好一定的基础。 其次,组织跟踪培训。在期间不断发现技能方面及管理方面不足,积极提出跟踪培训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强化业务培训及提高管理能力培训。 3.5 班组长的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的管理 班长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针对班组长在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提炼班组长的管理特色以及技术创新,并要求班组长将个人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心得进行总结汇报。班长将整理好的书面材料提交部门相关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将针对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进行技术性审查,审查合格后提交人力资源部进行存档。在全面通过审查后,可将提炼出的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在日常那个工作中实施,并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整改提升。 4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管理的实施效果 自从实行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以后,发现了各种不足并及时整改,同时人才储备及班组管理有了明显的效果。在活动期间各班组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聊城市优秀班组、聊城市青年文明号、聊城市先进集体等。青年员工通过轮换班组长,增强了工作责任心,使之能尽快熟悉安全生产、业务技能、电网设备及工作流程。在周期轮换过程中,青年员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加速青年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短期内成为公司各专业管理岗位需求的人才,为公司长远发展及“三集五大”建设做好后续人才的储备。青年员工有效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通过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聪明才智,为班组建设增加活力,创新班组管理模式,促使每位员工人人关心班组工作,达到班组标准化管理的提升。实现了青年员工综合素质及班组管理的双提升。 班组长管理论文:呼叫中心班组长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呼叫中心班组长被称为“兵头将尾”,她们大部分都是从一线优秀座席人员中选拔上来的,她们所起的作用直接决定服务质量、决定客户感知。每一个呼叫中心都有优秀班组,也一定会有优秀的班组长,她们主动积极地思考如何带好班组,勇于将想法付诸实际,她们乐观进取、以柔克刚,接受挑战克服一系列困难,将班组带向优秀。 呼叫中心的管理者们非常希望能够将这些优秀班组长的经验复制到所有班组,传递给每一位班组长,掌握班组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减轻某些班组长的压力和困惑,希望看到他们欢快的笑脸和充满自信的成就感以及班组有序的工作状态和优异的成效。 如何将优秀班组长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传递复制到其他班组长,作者有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各呼叫中心经常使用的是树标杆和分享经验的方法,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它会对那些想管理好班组的班组长们起到积极的激发和带领作用,同时这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团队氛围基础之上的,否则容易造成优秀班组长的孤立并挫伤其积极性。 我经常和呼叫中心的管理者们讲:如果企业认为班组长需要培训和辅导,我更倾向于在培训和辅导班组长的过程中。班组长们的上一级或再上一级的管理者需要同时接受培训和辅导,需要加入管理班组长层面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在树标杆和标杆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有三个要素起作用,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管理者,其次是标杆班组长,然后是班组长群体(如图1)。 树标杆和标杆分享的成效取决于管理者的全局观和系统性思维,围绕目的做准备、围绕结果做内容,这是取得成效的关键(如图2)。 ·管理者的考量: 为什么要树标杆?目的是什么?希望得到什么结果? 树标杆一定是希望标杆成为引领者和被效仿的对象,激发其他班组长积极进取的心态并模仿标杆班组长的方法和行为以提升整体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因此在树标杆时首先要明确中心的方向和部门现阶段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分析班组长的整体状态,是心态问题还是方式方法问题,是个人情商问题还是业务知识问题;再次是思考如何把两种有机结合,也就是树什么样的标杆和怎么树才能达成目的、得到结果。 ·管理者的过程管理 (1)树什么样的标杆? 这将决定班组长的管理方向,也会影响班组长的心态、士气和管理方法。 标杆一定是数字化指标非常好的班组长,同时很重要的是心态积极且乐于助人,有很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2)怎么树标杆? 是突出人、突出绩效、突出方法,还是突出动机、突出克服障碍的成长过程,抑或是某几个方面同时突出,需要充分考虑班组长群体的管理症结是什么?针对管理症结有针对性地树标杆、有目的性地分享,才能有助于达成目的、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分享是发挥标杆班组长作用的好方法,如何产生成效取决于管理者的全局观和系统性思维以及敏锐有洞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管理者)走下去;(班组长)讲出来;(管理者)倾听与鼓励;(管理者)归纳与总结;(班组长)再分享;(管理者)不断地反馈与肯定。这不仅会有助于更多标杆的涌现,同时也营造了管理团队积极的管理氛围。】 (3)分享什么 取决于对班组长群体管理能力和管理障碍的分析结果。成绩是方向,方法是思路,动机是意愿,行为是结果,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都是正确的,着重于哪方面取决于班组长们需要什么。 (4)怎么分享 分享方法:三个关键点:一是听了就会做,二是听者觉得可行,三是听者愿意尝试。做到这三点需结合下面具同理心的分享动机。 分享动机:要具同理心的分享动机,一方面使其他班组长感觉到自己也是可以的;二方面是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思维和良性竞争意识。 分享行为:方法中关键的行为及行为的管控要清晰明确。 分享心路历程:要清晰简洁,与大多数班组长产生共鸣,结合方法、动机、行为和结果。作者认为这也是对相对消极或感觉无能为力的班组长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分享方式,但这需要管理者提前和分享标杆滤清分享的思路和要点。 【简单的方式是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启发分享者分享,这些提问是有动机、有方法、有行为、有遇到困难的心理想法和对策的,而这些问题是班组长群体现存的管理困惑和障碍。】 标杆班组长分享心路历程的思路是:曾经面对的困难、意愿想法的转变、思路方法的找寻与学习、行为的不断修正、成绩的不断攀升。管理者们可以使用5W1H管理工具不断提升提问的能力,示例如下: a. 班组的成绩有很明显的提升,你做了什么?还有吗? b. 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的? c. 以前为什么没有这么想?是什么原因激发你这么想? d. 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或阻力?你是怎么处理的? e. 你的班组中有什么样的员工或现象,你是怎么做的? f. 接下来你的目标是什么?打算怎么做? 最后管理者总结班组长分享的心路历程;辅导优秀班组长分享的层次和重点(此时的重点在于激发其他班组长并帮助班组长们解决管理困惑);安排优秀班组长在会议上分享给班组长群体。 ·管理者的成效管理 成效管理是管理中很重要的工作,也是确保班组长们理解、会用、到有成效的关键。 说清楚:优秀班组长分享后请几位班组长总结关键点,管理者协助提醒补充; 做出来:在会上请几位代表性的班组长分别说明达成目标的管理计划,要落实到具体行为; 效果反馈:管理者通过数据监督和现场观察定期反馈,使用5W1H工具,有成效的班组长可以再进行短暂的分享,没有成效的班组长进行辅导; 行为修正: 辅导过程也是一个行为修正的过程; 再分享:在效果反馈中如果发现班组长们进步的方面或好的方法,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给予肯定并给予分享的机会,从而形成群体积极提升管理能力的氛围。 班组长管理论文:浅谈基层班组长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班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施工现场中的安全管理思路,针对开展安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总结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本质,努力探索更适合班组现场安全管理的做法。 关键词:班组长 施工过程 安全管理 前 言 对于所有生产企业而言,安全是第一工作,安全是第一效益,安全是第一责任,但生产安全事故仍频繁发生,死伤多、损失大,严重影响了岗位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许多企业基层班组安全生产局面混乱,安全基础不牢,安全管理无法做到可控在控。 1、分析问题 目前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1安全管理找落脚点。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前沿和具体实施者,要面对和改善的问题很多,如员工安全意识要提高、安全责任制要健全、生产现场安全设施要完善、作业人员人身安全要保证、重大设备损坏要防范、重大火灾隐患要避免等。诸多问题要求基层队去面对和解决,确实千头万绪,经常令基层队的安全负责人无所适从、无计可施。许多生产环节安全管理找不到平台和落脚点,最终要么“眉毛胡子一起抓”,各项工作都没做到位,要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安全管理漏洞百出。 频繁发生事故的私人企业主煤矿就是这种情况,出现事故连下井采煤的员工人数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安全管理措施完善了。 1.2安全管理过于简单化。许多人认为安全管理做好了春、夏、秋、冬各季节的安全大检查和防洪、防汛、防雷、防台风等专项安全检查就够了,还有些企业把安全管理重点放在事故分析、落实责任、提出并落实防范整改上。其实这二种做法都是对安全管理的片面理解和片面做法,前者可称之为“运动式管理”,忽略了安全检查管理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而后者可称之为“后果式管理”,却从原则上违背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勤检查就不能发现问题,对问题不分析就不能整改问题,整改问题后不总结就不能提高管理水平。 1.3规章制度和实际生产作业存在两张皮。我们虽然花大力气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汇编、安全预案、危险源辩识、风险削减分析,但实际作业中却没人或很少人使用这些制度和预案,出现严重的规章制度和实际生产两张皮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种: 1.3.1制订的规章制度和预案与现场不符 1.3.2规章制度和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对实际生产作业指导性不强 1.3.3企业未养成良好的执行制度和预案的氛围和习惯 2、解决问题 我认为上述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安全管理中最基本的三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安全管理未建立在现场这个真正的基础上。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标志是可控在控、长治久安。可控是结果,在控是过程,只有过程在控才有结果可控。长治是必须措施,久安是必然目标,只有用心长治才能放心久安。本质安全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是人、设备、环境和谐下的安全,是主动安全的意识和行动下的长效安全。这种安全管理思路实际就是强调要把安全管理建立在现场的基础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践这种安全管理思路呢?对于生产企业可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2.1开展现场细分和风险评估。这是一项艰巨而繁锁的基础工作,需分成几个步骤完成。现场细分的第一步是进行区域划分。第二步是对区域内的设备和区域内的主要工作进行详细描述和汇总。第三步是分析区域内主要安全风险点和各项作业的存在风险。第四步是针对各项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现场操作及作业注意事项。现场细分结果使用设计好的统一表格,季度进行重新评估和修订补充,不断完善。 2.2开展现场安全巡查。为了更好地做好以现场为基础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改变原来的现场安全巡查仅是由安监部门的人员或企业领导完成的传统做法,而是应发动广大员工共同参与。一个好的做法是根据现场细分区域数量来确定参加巡查的人员数量,而参加巡查的人员应由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任命,授权员工负责某个区域巡查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经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任命、参与现场安全巡查的员工可称之为“区域安全代表”。现场安全巡查的基础和根据就是第一点所述公司批准的现场细分和风险评估内容。巡查过程中通过把实际现场情况和现场细分内容核对,查明区域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否有改变、现场的作业防范措施是否按要求已采取、现场有无新风险点等问题,每个问题以偏差的形式向安监部门报告。 2.3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通过积极广泛开展安全巡查活动一定会产生许多偏差。偏差整改成了关键,这也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及时消除偏差是对巡查人员最大的鼓励。发现和提交的偏差无人理睬或没及时整改将会大大打击巡查人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也将进一步影响巡查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更好地完成偏差整改工作,应尽量实行计算机闭环管理并建立完善的偏差消除绩效考核制度。 2.4建立完善的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案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几乎涉及生产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这类预案包括各具体生产设备和系统的启动操作指导、停止操作指导、不同程度检修的作业指导书,而且对每个步骤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2.5建立“四贴近”机制。一个好的做法是建立“四贴近”管理机制,即规章制度贴近现场、工作间和操作间贴近现场、实际运行操作和检修作业贴近现场、岗位培训贴近现场。与其说“四贴近”是一个管理机制,其实更是一种管理理念。在此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各项工作的基调都是来源于现场、服务于现场,企业的管理工作包括安全管理也就找到了平台和落脚点。 3、认识和建议 总而言之,全面实施这些做法,通过实践表明能有效解决本文提到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不断改进企业工人、设备、环境等程序因素,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做到安全管理可控在控,最终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 班组长管理论文:建立班组长培养机制,提升基层区队管理水平 摘要:班组长业务技能和管理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分析班组长培训内容定位基础上,对提高班组长培训效果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班组长 培训内容 培训方法 班组长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管理人员,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长管理中进行,所以班组长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而对班组长定期进行有效的培训是提高班组长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增强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筑牢企业安全生产和综合管理的基石,应将眼光拓展到班组管理和班组长选、育、用等方面,关注如何选对人、培育人和用好人,建立班组管理体系和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成为老矿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科学制定班组长培养规划 1、分析班组长培训重点。一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了解企业对操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二是了解基层区队班组长基本素质和能力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三是了解基层区队班组长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和目标。 2、设计班组长培训内容。培训目标明确了,培训内容的确定就成了结训效果好坏的关键,一是职业道德素质。班组长必须敬业爱岗,勇挑重担,更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二是文化技术素质。班组长应熟练掌握本工种、本岗位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善于学习和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善于组织革新创造,是生产技术上的多面手。三是管理素质。班组长应具备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除了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也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二、建立班组长培养选拔机制 1、建立班组管理体系 完备的管理体系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前提。为此,在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组管理体系。 提出“2334”班组建设思路,即:围绕两个目标,完善三项机制,实行三个创新,加强四项建设。规范了班组长的选拔、管理、考核、评选等,鼓励引导大学生下班组锻炼。 制定《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决定》、《先进班组、优秀班组及红旗班组评选办法》等,明确了工作目标,确定班组长选拔条件、任用程序、班组竞赛制度等,制定了生产班组长管理工作体系。班组管理制度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前提,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制定《班组长后备人才库管理意见》,明确后备班组长选拔条件,每个区队按现职班组长在册人数的30%选拔配备后备班组长,重点在大学生和业务骨干中择优选拔。去年有103人纳入班组长后备人才库管理,其中大学毕业生14名。在班组长岗位出现空缺时,从后备人才库中择优选聘。 2、建立班组长选用机制 坚持优先任用后备人才的原则,未列入后备人才管理的人员一般不作为选拔对象。选拔配备班组长要突出“两个”优先,一是优先在高学历人员中选拔;二是优先在后备班组长中选拔。选聘班组长采取集体研究决定或直选等方式进行。 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班组长岗位上锻炼,并将班组长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储备库,由下至上推进中层管理队伍的结构层次优化。在今年3月份班组长整顿中,有7名大学生脱颖而出,被推选为班组长。 提拔任用的班组长,只要成绩突出均可入选矿后备干部范畴,加以培养。今年以来,有2名班组长被提拔使用,走上基层领导岗位。 3、建立班组长培育机制 一是现任班组长的培训。开展年度脱产轮训。并且每期举办一次现场急救演练和班组长职能转变讨论会,组织培训考试,培训考试不合格的班组长,一律重新培训不少于2天,直至合格方可上岗。 二是后备班组长的培养。采用自学与集中学习,实践锻炼与走出去培训方式,主要以自学为主,月度内学习记录不低于1000字,每季向人力资源部上报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区队为每名后备班组长指派一名班长作为导师,实行“一对一”的帮带,适时安排班长锻炼。 同时还鼓励班组长自学成才,参加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班组长队伍的素质,以适应班组建设的需要,促进班组长整体素质的提高。去年以来有16名班组长取得大专学历。 三、实施效果 一是营造有利于发挥班组长效能的优良环境。由于班组长地位及待遇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觉悟也在提高,不是仅仅埋头于自己的“责任田”,而是承担起了传、帮、带责任,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带动后备班组长共同提高的问题,积极参与改善班组长成长环境方面的工作,为班组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是班组长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通过完备的班组管理体系,明确的班组长选拔标准,切实把思想道德好、管理能力强、业务技能精、群众威信高、文化基础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班组长队伍中,同时建立完善后备人员的培养档案,在部分一线生产班组配备大学生班组长,形成了良性的班组长任用机制。班组长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年龄在45岁以上人员下降了8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三是建立起班组长选用的长效机制。班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心在于不断提高现有班组长业务能力、培养后备班组长队伍建设,激发班组长工作热情,带动生产一线员工扎实工作,并使之能够长期稳定的坚持下去。通过建立班组管理和班组长选用机制,形成“选对人、培育人、用好人”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班组长队伍接续有保障、班组长素质有提升,切实培养一支安全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强、业务保安能力强、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强的班组长队伍。 四是建立起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储备库。大学生担任基层一线班组长,为班组队伍注入活力,切实将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优秀青年员工选拔到一线管理岗位,以班组长岗位为实践平台,促进大学毕业生快速成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中坚力量,实现我矿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班组长管理论文:浅谈班组长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建设 常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企业来说,这个基础就是班组。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组织在向扁平化、运行柔性化、联系网络化、形态虚拟化趋势发展的过程中,班组这个基础单元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班组长自身素质,强化其对班组的管理,确保企业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实现效率和效益最大化,日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一、班组长自身素质建设 良好的自身素质体现在思想品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 1.思想品质 (1)一名合格的班组长必须把“德”放在首位,这个“德”既包括较高的政治觉悟,也包括优秀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在班组各项工作中树立威望,以德服人。 (2)班组长要有不断进取、知难而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凡是成功的班组长都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尊重的需求,希望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果担任班组长仅仅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多一些职业的稳定,或为了满足拿一些岗位津贴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他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班组管理者。 (3)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开拓意识。在竞争激烈、信息瞬变的今天,班组长必须要站得高、看得远,以大局为重,全面准确理解上级管理者的期望和意图,管理和引导全班员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2.业务素质 企业的管理层可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对于管理技能主要有三类要求:见识、人情和技术,三项技能所占的权重有所不同。对于班组长层面,技术所占的权重最高,也就是说,只有业务素质过硬的班组长才能在班组管理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此,班组长应熟练掌握本工种、本岗位生产操作技能;精通本岗位、本工段、本车间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指标;熟悉本班组生产设备和工具的性能、构造以及维护保养知识,并能排除较复杂的故障;对生产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和技术质量问题,具有果断的组织、处理能力,善于学习和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善于组织革新创造,是生产技术上的多面手。 3.身心素质 班组长肩负着管理和生产双重任务,他们经常要面对复杂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要调整全班组员工的情绪和心态,同时还要履行家庭的各项义务。因此,没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无法应对的。 二、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 概括起来,班组管理无非是管人和管事,班组长管理能力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作为班组长,要掌握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依靠制度化的管理方法来具体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决策。 1.“管人” 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做的,所有的制度都是由人来制定并执行的,所谓“事在人为”就是这个道理。“管人”即把人“管”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因此,作为一名班组长,管好人的前提是如何“看人”,如何“对人”。 (1)如何看人。管理者选人用人都讲究德才兼备。看一个人首先要看“德”,这是起码的原则,谁都不愿意和无德的人打交道。这个“德”,对员工而言就是基本的工作态度。当然,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仍然不行。所以宋代司马光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 (2)如何对人。作为一个管理者,一是对人应该做到“两容”,即容人和容事。对各种性格的人都要包容,对各种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以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应注重与员工沟通,只有了解人才能理解人,理解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到谅解,谅解之后才能处好彼此关系,达成和解。要容忍别人的短处,就要认识其短处,了解其成因,对其缺点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要学会“欣赏”。在你赏识下属的同时,实际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往往有人总是希望等着别人来赞美自己,甚至习惯于不断地发现别人的缺点,这种人能力再强,最终也只能落个孤家寡人的下场。三是要注意批评方式方法。应该注意尽量少在公开场合指责自己的下属。必要的公开批评,甚至一次措辞严厉的训斥是需要的,但不宜经常使用。 2.“管事” “管事”,就是要全面统筹现场工作,保证均衡有序生产,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1)质量管理。班组长一定要把宣传、坚持、执行“质量第一”理念放在显要位置。要带头学习,并抓好贯彻执行,推动工作质量上水平。要发挥班组成员之间的互教互帮作用,进行技术交流和操作培训,提高班组成员技能水平。 (2)经济核算。班组基础资料的记录、统计和管理工作是搞好班组核算的关键,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就无法进行严谨的核算, 也就难以明确经济责任和确定经济效果。 (3)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识别风险,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事故发生,降低损失。安全管理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安全检查、生产工艺技术安全管理、作业环境管理、物料安全管理、人员及责任制的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培训教育等。 (4)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包括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要确定工作目标(即明确工作本身的要求),班组长应该和班组成员在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方面达成共识;其次要评价实际的工作绩效,利用绩效评估工具,将班组成员的实际工作绩效和工作标准进行比较;最后提供反馈。 (5)现场管理。班组现场管理涉及八大生产要素,即:人员、设备、材料、环境、能源、信息、方法和时间。 ①人员管理: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只有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其他生产要素才能在人的支配下发挥更高的效率。 ②设备管理:保养好设备,合理地使用设备是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采取“预防为主”的管理措施,做好班前点检和加油保养等工作,及时“挖出”设备的故障隐患,确保实现设备运行的“零故障”。 ③材料管理:合理地保管、使用原材料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生产现场中材料管理主要为原料和半成品的搬运、转移、出库和入库,要做到井然有序,不遗漏、不损坏、不浪费。 ④环境管理:环境不仅指生产设备所需要的环境(比如温度、湿度、洁净度等),还包括员工工作区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让员工心情舒畅,不觉疲倦,安心作业。相反,恶劣的环境,会使员工心情郁闷、烦躁,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⑤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科学有效地使用水、电、气、煤、油等能源。要做到杜绝跑冒滴漏,规范使用、保证安全、避免浪费。 ⑥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人际信息和生产信息两个方面。人际信息管理主要是营造一个信息通畅的班组环境。工作中,要开好班前会及班后会,将各种信息及时通报给大家,保证通畅的信息交流途径。生产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对各种计划、报表、班组工作日志等进行整理、分析、公布等。 ⑦方法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一改传统的“人治”方法,用各项规章制度管人、管事。要健全班组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管理氛围。 ⑧时间管理:树立“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学会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学会对班组生产科学统筹,保证班组生产的均衡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加快。但是无论怎样变化,班组这一组织形式仍然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组织单位,是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因此,加强班组长培养,提高班组长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促进班组团结高效运转,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 (作者单位: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连城分公司) 班组长管理论文: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的对策研究 [摘 要] 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是制造业急需解决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存在的问题,通过组织层面、职务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初步构建新任生产班组长培训课程体系。提出“班组长角色认知”、“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和“班组团队的建设”三个方面的课程培训来提升新任班组长管理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生产班组长 管理能力 角色认知 团队建设 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长管理中进行,班组长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管理人员,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生产和员工士气。研究表明:制造业中产品成本的50%-80%是在制造现场发生,90%的问题源于班组现场管理。因此,对提升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的研究显得重要而有意义。 1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现状 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是菲律宾独资企业,位于烟台的蓬莱市。公司成立于1992年,拥有固定资产4900万元,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进口设备,专业生产高压装饰防火板,年生产能力1500万平方米,花色品种486种,是中国花色品种最全的防火板厂家之一。 公司于2002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于2003年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被中国名优品牌推广中心评为“中国著名品牌”,被中国建材市场协会评为“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被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评为“用户首先无毒害绿色环保百佳畅销品牌”和“工程建设招标与采购重点推广产品”。 2010年年底,盟禾板材有限公司为了生产需要,引进了2条生产线,同时从一线工人中选拔25名技术能手升任新生产线的班组长。要使新组建的班组步入顺畅有序的运作轨道,班组长队伍的思想和管理素质成为重要的因素。 2班组长的概念界定、作用和职责 2.1班组长的概念界定 班组长是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和组织者,也是企业中最基层的负责人,是上级与一线生产员工的主要沟通桥梁,起着承上启下、上请下达的作用。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与相关人员的工作关系见图1所示。 2.2班组长在生产管理中的职责 班组长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决策能否顺利地实施,因此班组长是否尽职尽责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班组长的职责主要包括: (1)日常管理。人员的调配、排班、考勤、员工的情绪管理、职工的技术培训以及生产现场的卫生、班组建设等都属于日常管理。 (2)安全管理职责。班组长是本班组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管理职责包括标准化现场作业、人员管理、操作质量、材料管理、设备维护、危险点的控制等等。 (3)凝聚团结班组成员。班组长是团队的带头人,应引导职工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鼓舞人心的共同愿景,将职工的个人能力转变成一股向上的合力,凝聚在一起,快乐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 (4)辅助上级。班组长应及时、准确的向上级反映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做好车间主任的参谋助手。如果仅仅停留在人员调配和生产安排上,就没有充分发挥出班组长的桥梁和推动作用。 3盟禾公司培训需求分析 盟禾公司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初步决定对公司新任班组长进行相关培训。培训部根据上述需求从组织层面、职务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培训分析,找出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面对新的岗位存在的诸多管理上的问题。 3.1组织层面分析 3.1.1新职位的岗位要求 盟禾公司对新任生产班组长的岗位要求是:首先,班组长必须敬业爱岗,严以律己;要以身作则,勇挑重担;要平等待人,办事公道;要实事求是,诚实质朴;更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其次,班组长应熟练掌握本工种、本岗位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精通本岗位、本工段、本车间产品的技术指标、工艺规程、操作要领;熟悉本班组生产设备和工具的性能、构造、维护保养知识,并能排除较复杂的故障(盟禾公司防火板制造工艺见图2所示);对生产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和技术质量问题,有正确果断的组织处理能力;善于学习和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善于组织革新创造,是生产技术上的多面手。第三,班组长应具备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要掌握班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等班组基础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确保生产运行。班组长由于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除了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也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生产管理能力。 3.1.2组织期望达到的绩效水平 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目前靠的是以前当技术工人时,师傅传授方式和自己平时摸索,积累经验来了解、感悟什么是管理,因此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经验很重要,但是经验毕竟不系统,存在一些盲区。盟禾公司上级领导希望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中探索逐步提高了管理水平。组织期望新任生产班组长在新的岗位上要做到事事超前,天天创新、不断学习、自我超越。通过自身不断创新和努力,从达标、到模范、再到一流;从优胜、到红旗、再到标准,马不停蹄地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3.2职务层面分析 对盟禾公司职务层面分析,主要是从职务角色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入手。 3.2.1职务角色分析 班组长影响着企业生产决策的实施,因为决策再好,如果执行者不得力,决策也很难落到实处。所以班组长影响着决策的实施,影响着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从企业层面来看,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管理一线生产操作人员,是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指标达成的最直接的责任者;从新任班组长的上级管理层来看,班组长是对领导命令、决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对盟禾公司生产一线员工来说,新任班组长是直接的领导者,并对一线生产员工进行生产作业指导,同时,新任班组长也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 3.2.2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一年前任职的班组长的工作日志、工作绩效等抽样分析,掌握这些班组长一年内发挥业务价值的曲线,并与他们做重点访谈,了解他们刚任职班组长时有哪些困惑,听取他们对培训组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建议和意见。 3.3个人层面分析 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培训需求分析重点是个人能力分析,采取问卷调查法,从沟通技巧、团队合作、安全操作与管理、生产组织协调和计划执行等方面设计问卷,并向25名新任班组长发放。对新任班组长的3名上级主管、10名职工代表、2名采购部人员,征求他们的培训意愿和建议。将班组长基本素质台帐和培训项目开发基本素质台帐,作为参考依据。通过与新任班组长谈话,发现他们工作态度很好,工作积极性很高,很需要提升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 3.4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在认真组织研究公司的统编培训大纲的基础上,对企业班组长培训实际需求进行详细的需求调查。 4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的对策 针对盟禾公司构建的课程体系,考虑到新任生产班组长目前迫切需要提升的管理能力,提出从“班组长角色认知”、 “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和“班组团队的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来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4.1实施“班组长角色认知”课程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因为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是从生产一线选拔出来的,他们技能娴熟,个个都是技术能手,一个人干绝对能对付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但是要带领团队实现公司生产目标,就有些力不从心。针对盟禾公司这类新任生产班组长设计“班组长角色认知”课程培训,采用“讲解+案例分析”的授课方式,在生产部会议室举行,课时采取4个小时即可。用“班组长角色认知”的课程旨在使新任班组长了解自己的基本任务,熟练地进行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迅速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4.2实施“班组团队的建设”课程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班组团队的建设”课程培训目标是让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团队沟通技巧,掌握处理冲突的各种策略,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本课程建议总时长6个小时,采取“讲解+案例分析+游戏”的授课方式。 4.3实施“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课程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实施“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课程培训,主要使盟禾公司班组长明白自己的职责和角色,掌握现代生产管理知识。强化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的综合素质,帮助其提高主动管理的意识,清理工作思路,把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车间生产管理中去,解决生产车间工作中种种疑难问题。 总之,在对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的培训中,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和班组长具有的文化基础,在培训中要尽可能采取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研讨发言法、实际操作法等现代培训方法;根据上述对策提到的三种课程,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在培训中对班组长的价值观探索,以及班组长承受挫折和压力能力的培养,以期提高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的综合素质。 班组长管理论文:班组长管理经验综述 如何激活班组工作的细胞,历来是生产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公司技改项目投产以来,通过采取培训学习、实践摸索、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班组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比较规范这样一个过程,班组工作在企业整体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好的经验也逐步凸现出来。5月14日下午,生产系统专门组织召开了班组管理经验交流会,30余名班组长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了对班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总的来看,大家的经验是可取的,方向是正确的,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是可贵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认识有高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认识有多高,工作就可能做得多好。在这方面,多数班组长对本职工作的认识是明确的,是有相当高度的。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在发言中深有体会地说:如果说班组是企业的“细胞”,那么,班组长则是“细胞”中的“细胞核”,是工人的排头兵和领头雁,班组长能否胜任,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 空压站张志祥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由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班长,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脏活、累活抢着干,班组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在交流会上她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班长,做事要顾全大局,凡事从全班的工作考虑,精益求精,在日常工作中要起带头作用,不仅要勤于学习,而且要善于思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德立威,有威才能有为。 生化工段李鸿艳认为:班组长不仅是一个光荣的岗位,而且责任重大,班组长是不脱离生产的“将”,是指挥一班人的“兵”,集“兵”、“将”特色于一身。是企业的兵头将尾,要干好班组长,不仅要有兵的干劲,还应有将的韬略,班组长在技术上要精,工作上要实,管理上要严,要做到心不邪,眼不瞎,耳不偏;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要恪尽职守,敢管善管;要有爱岗敬业,极端负责的精神;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自己的威信,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处事。 炼焦车间丙班张启功说: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石和生产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起跑点,是培养“四有”队伍的起燃点,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源头,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实行民主管理的一个层次,它具有最广泛、最经常、最直接的群众基础。 中央配电所梁红萍认为,企业管理是永恒的主题,是包罗万象的系统工程,班组是企业最终的执行者和操作者,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一名班长,必须做到政治上强,作风上硬,工作上实,技术上精,管理上严,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班组工作。 工作有力度 说过: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而不在实践中运用,只是把它束之高阁,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用的。不少班组长把认识到的东西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认为,安全是工作的命脉。只有安全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发展。他在工作中时时处处注意抓安全,经常教育职工认真贯彻安全法,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环保制度和交接班制度,督促职工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坚持班前讲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安全生产。 备煤车间乙班贾志强认真贯彻执行公司及车间的各项制度,督促全组人员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在严格要求别人的同时,正人先正己,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能做到十分的绝对不做九分。 炼焦车间高天增认为,做为一名班组长,必须团结职工,关心职工,办事要公道,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既不能因情废法,也不能因法废人,只有实行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在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见到实效,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徒劳无功。 化产维修班牛海鹏在发言中说:化产易燃、易爆的危险品较多,进行动火作业,必须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严格按照作业程序进行,在车间领导批准后,到安环处办理动火许可证才能实施操作,任何人都要站在对自己负责,对生产负责的高度执行,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本身就是人性化的体现。 仪表车间郭艳红认为,仪表是生产的眼睛,仪表发生问题,就等于闭着眼睛搞生产,因此,必须责任到人,严格巡检,及时排除隐患,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保证生产安全正常的运行。作为班长,更应以身作则,不能因自己是女同志而怕脏、怕累躲避责任。 车辆管理处贾卫国针对过去铲车司机在装焦炭时态度不好,影响恶劣的情况,采取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相接合的办法,让职工从思想上端正态度,对外来车辆提倡微笑服务,并在显眼处设置举报箱,欢迎外来车辆司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实行挂牌上岗制度,要求每一位司机挂监督卡上岗,这一举措有效制止了歪风邪气,受到了广大司机的欢迎。 软水站贾元华把节能降耗,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利润作为工作的目标,在总结自己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寻求最佳的再生液配比,合理控制再生过程中的流速和压力,使每次再生后的出水量都保持在最好的状态,既节约了药剂,又节约了再生水的用量。平时,将用过的棉纱和螺丝都捡起来重复使用,从节约点点滴滴做起,为公司的减支增效做出贡献。 动力车间综合水泵房武绍天工作中有一股“牛”劲,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特别表示要在做好人的工作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上下功、做文章、见成效。 教育有深度 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灿烂的思想政治工作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不少班组长把思想教育作为培育团队精神的一把金钥匙,贯穿于生产、生活、班前、班中、班后,使管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认为,思想是人之根本。要想工作好,思想得先对头。他在工作中带头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想工作,教育职工树立以厂为家、厂兴为荣的思想,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他把自己的带头作用和思想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强化班组集体功能意识。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工作场所巡查,了解设备运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安排工作。同时,他十分重视班组整体功能的发挥,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把自己置于整体之中,带动千军万马,不搞单枪匹马,遇事大家商量,注意倾听和采纳各种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迁就,是非面前不含糊,做到敢管、善管、不怕得罪人。 炼焦车间甲班张耀亮十分注意与职工之间的感情交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确看待工作中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开展班组谈心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正确对待和理解并善于处理班组中发生的一切问题。首先从职工生活、家庭、工作等几个方面关心他们,同他们交心,取得每一位职工的信任,使每一位职工都愿意与班组长沟通思想,共同克服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使班组工作中既有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又有人性化的浓浓情谊。 炼焦车间丙班张启功把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工作有内容,考核有标准,并经常开展群众性的自检、互检活动,促进了职工主人翁责任感的树立。同时,积极开展谈心活动,虚心倾听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对家庭有困难的员工,发动职工主动帮助,体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动力车间软水站贾元华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一条真理:要做一名让大家心悦诚服的领导,你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这样才有说服力、凝聚力,才能号令三军。她不仅技术过硬,带头作用好,还善于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为保证焦炉的正常投产,她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年青人好奇心大、工作热情高、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采取技术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压担子、遇到困难热情帮助、思想上积极开导等多管齐下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班组工作走向正轨,团队精神有明显体现。 备煤车间甲班阴德喜把安全工作作为班组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他认为,只抓生产不抓安全不是一名称职的班组长,在班组工作中,我们时时紧绷安全这根弦,坚持开好班前、班后会,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观察上岗人员的精神状态,对有反常的职工多关心、多劝导,确保职工人身和设备的安全。现代生产集多环节为一体,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所以必须教育职工培养集体作战的精神。许多职工是从周边农村来的,工作起来各人顾各人,协作精神差,我们经常利用工余时间,叫上全班人员对某些有故障的部位集体进行联合突击;下班后,发现职工家里有忙不过来的活,全组人员一块给予帮助,使全体班组人员真正认识到集体的巨大力量,体会到集体的温暖,现在班中互相帮助的风气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生产。 铲车班张苏义工作讲科学,既坚持以老带新,又做到新老同志一视同仁,使新同志很快成长为独挡一面的骨干。特别注意不让那些思想不稳定的司机同志带情绪上岗,以杜绝安全隐患。 在这方面,空压站张志祥认为,人的思维是比较复杂的,人常说百人百性,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应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她不仅说得好,做得也好。在工作中,她把职工当成自己的亲兄妹,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工作之余和他们谈心,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生活中的苦乐酸甜,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做人有大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度容人,是一个成功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动力车间综合水泵房武绍天认为,一个班组要有强大的战斗力,全班人员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毛病谁也难免,改了就是好同志,要看主流,不能因为一点小错误就否定一个人,班组人员应该以团结为出发点,关心和帮助落后的同志,共同建设自己的集体,干好本班组的工作。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坚持一切以工作为重,一切为工作服务的思路,对于批评和建议,不管来自上级下是普通职工都能虚心接受,积极采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电工二班赵云海在发言中说: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能停止不前,面对我公司先进的工艺设备,许多同志都感到知识的危机,对落后的同志我们不应该谴责,而应多给予帮助,不怕落后,就怕不求上进,为此,电工二班开展了学习竞赛,比谁先学会知识;比谁先掌握技术;比谁先练好技能,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有时间大家就共同研究疑难问题,交流各的学习心得,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备煤车间丙班贾兆龙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本班成员,让大家觉得班长“平易近人,没有领导架子”,从而使整个班组拧成一股劲,每个员工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工作,面对每一天。 探索要加速度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做一个优秀的、卓越的、能号令三军的管理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七个关系,从十个方面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七个关系是: 一、正确处理大局利益和小局利益和关系,坚持小局利益服从大局利益。 二、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坚持发挥团队整体功能。 三、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四、正确处理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坚持人性化管理方向。 五、正确处理管人和管事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 六、正确处理出征和挂帅的关系,坚持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七、正确处理生产和安全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都要硬的方针。 在具体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自己的威信。 一、以德立威 包括政治品格和道德品质。一个领导者责任感强,使命感强,不谋私利、公平待人、态度和蔼、善于沟通,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能增强群众对领导的信任感,使领导工作具有影响力和向心力,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魅力。魅力最能捕捉公众的想象力;凝聚公众的战斗力;吸引公众的注意力,鼓励公众忠心耿耿地为达到群体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以信取威 诚信是金。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就是说话一定要讲信用,不食言,不说空话、假话、大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最容易损害领导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他在欺骗、吹牛、搞鬼、不信守诺言。 三、以情升威 情就是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同志式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建立在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的。有了这种感情,领导和下级就能同甘共苦,甚至生死与共。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理解和尊重自己,尤其是来自领导的理解、同情、尊重、信任和关心,更会使人受到鼓舞和振奋。领导者如果能够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人,诚心诚意地尊重他人,那么,下级就会对你心悦诚服,工作中就会产生无言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就是情感投资的效应。 四、以识树威 一个领导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在知识化专业化方面达到较高的层次,成为本部门、本行业的内行,才能享有较高的威信。知识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丰富的权力资源。一个知识缺乏的人,技术不过硬的人,很难在复杂的工作中带领大家一道出色地完成任务。 五、以才助威 以识树威使人信服,以才助威使人佩服。所谓才主要指认知才能、决策才能、决断才能、指挥协调才能、组织管理才能、总揽全局才能、激励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公关宣传才能、应变才能、处理问题才能和技术方面的才能。一个才华横溢的领导者,可以使人产生一种信赖感和安全感,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员工也会同心同德地跟着他去战胜困难。具备以上才能,群众会认为你象个领导者,跟着你干没有错,于是你就有了号召力和威信。 六、以绩壮威 以实绩壮威是树威的根本。知识再多,能力再强,技术再高,但最终干不出实绩,在同行业老是坐红椅子,群众还是不会买你的帐,不会听你的话。只有把成绩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才有说服力,领导者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 七、以勤增威 勤奋是成功之本,是治政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者要与职工交朋友,及时发现和帮助职工解决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协调关系,解决矛盾,这样才能拉近与群众的关系。 八、以廉生威 管理者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必须把廉洁作为一个自我修养的主要方面,坚持艰苦朴素,反对奢侈浪费,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物欲所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九、以公助威 就是在工作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道。下属最怕不公,不公导致消极、离心;公则赢得人心。管理者要公平、公正地对待诸如分配、奖惩等问题,切忌亲我者近之,疏我者远之,拉小圈子。 十、以新创威 就是在工作中要敢干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既是经验,又是要求,更是方向。我们的班组工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工作任务还很重,全体班组长身负使命,一定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意识,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探索、总结、积累,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展现主人翁风采,立足本职、埋头苦干、积极探索、锐意创新,通过辛勤的劳动为亚鑫明天的辉煌做出更大的贡献。 班组长管理论文:管理,从班组长做起 【摘要】一个单位班组长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项工作的开展状况,并在长远意义上决定着管理人才的续接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强对班组长的科学管理,培养其工作意识,对做好本单位的工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班组长;管理;意识;强化 3岁看大,7岁看老。在一个人3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职业生涯中,组长扮演的是行政序列中3岁孩童的阶段角色。如果一个职场中人规划了自己的发展线路,立志投身“管理”,那么组长作为第一阶梯,作用不可小觑。这个阶段,既要专业业务求精求尖保持先进,又要初步探索承担小范围的管理职能,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一个人的管理风格基本塑成,为今后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内开展工作定下基调。因此,一个单位班组长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项工作的开展状况,并在长远意义上决定着管理人才的续接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首先,组长要有大局意识。以大局为重,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两点:第一要包容。什么工作最难做?人的工作最难做。一个组内“七八条枪”,每人都有各自的脾气禀性,有不同的作风习惯,因此,在日常的相处、沟通中都不可能尽随组长自己的意愿。摘掉有色眼镜,真诚待人,采取“适应+改造”的灵活手段,在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多多着眼组员的长处,培养容人之量,切忌个人好恶的明显传达。第二要奉献。组长除了要做好自己的专业业务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负责组内业务的质量把关。组员交出的“作业”一旦出组,便是小组的形象“代言”,组长有责任帮助指导组员开展业务,提升工作质量。作为组长,切不可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狭隘,要正确认识“奉献”才智与精力的价值。与奉献比肩的另一个词语是“牺牲”,在利益面前,组长切忌“贪求”,与组员“争风吃醋”,甚至必要时,还要做出牺牲,在个人品质上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敬。 其次,组长要有公平意识。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相对公平是保持组内和谐的必要条件。从哲学角度讲,一切绝对都将走向虚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公平也只存在于“相对”的层面上。按照研发中心的管理制度,组长要承担组内成员的分工与考核工作,这将直接关系到组员的切身利益,因此也成为组内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项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方面,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大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要把个人感情、私人关系带到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做好任务统筹与调配,谨防“撑的撑死,饿的饿死”。这一点在机关部门表现得更加明显。机关工作专业性较弱,相互之间的补位相对科研生产要容易些,因此在忙闲不均的情况下,可适当调节组员之间的工作量,而且,这种工作模块交叉的“互补”的模式还将促进组员的个人成长,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公平的“相对性”体现在对尺度的灵活把握上,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非常情况,应以人为本,防止生硬的工作方式伤害到组员的感情或尊严。 再次,组长要有先进意识。《现代汉语词典》对“组”和“长”都有清晰的解释,“组”即“由不多的人员组织成的单位,“长”则是“领导人”,合在一起可释义为“小型单位的领导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组长对班组文化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因此,组长时刻保持“先进”意识,将带动整个小组持续性地正向发展。这个“先进”不仅体现在专业水平上,还体现在思想、作风等各个方面。例如,组长要持续学习,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保持对业务领域新动向、新知识的敏感性和学习热情,做到专业知识的动态更新和不断积累,以个人表现为组员树立一个高点,并通过沟通交流,带动小组成员的专业成长。再比如,组长要具有先进的思想,能够抵御不良思想、思潮的侵蚀,不不反社会主义,具有社会责任感;禁得住各种诱惑,能够坚守道德红线等等。还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细致不马虎、负责不推诿、及时不拖沓,保质量求效率,向效率要效益。 另外,组长还要有支点意识。一句名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可见这个支点何等关键。组长也必须有“支点”意识。在组长角色定位上,翘板的一头是少数的上级管理者,另一头则是多数的普通员工,也就是说,组长的上级领导需要通过这个关键点带动整个团队,从这个意义上讲,“支点”的位置和质量非常重要。在一个以处室为单位的团队中,组长应处于什么位置?实践证明,面向上级的时候,应主动“靠近”组员,面向组员的时候,应主动“靠近”上级,这样的位置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所谓“靠近”,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远近亲疏,而是理解与传达,也就是说,向上反映基层组员的状态与诉求,向下传达领导的指示和意图。组长的“质量”如何判断?其标准就在每一次的承上启下过程中。即时而准确地领会上级的精神,迅速而无误地传达给每一位组员,并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地圆满完成,这不但是对情商和智商的一项苛刻检验,更是判断组长质量的主要标准。 无论是大局意识、公平意识,还是先进意识、支点意识,组长作为最初级的管理者,其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在结构上与高层管理者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并无本质差异,如果说有区别,也只是层次不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组长是管理岗位的最初经验积累,不可因位低而不专,不能因职小而不屑,时刻保持自我反省、忘我投入、全力以赴的状态,总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意想不到的奖赏与垂青,信心满怀地站在撬动“支点”一端,成功的翘起自己面前的“整个地球”。 班组长管理论文:依托班组长联合会提升炼油厂班组管理水平 炼油厂是大庆石化公司的主体生产厂之一,所属30余套生产装置都是连续性生产的装置。由于装置生产的连续性,管理面积大等客观因素,致使班组之间、班组长之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风格千差万别,这显然不能适应炼油厂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建设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炼油厂班组长联合会于2005年7月份应运而生。 一、炼油厂班组长联合会概况 经过5年多时间的工作探索,炼油厂班组长联合会目前由厂领导主管,下设1名会长、6名副会长、1名秘书长具体落实班组长联合会的各项职责,并结合炼油厂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地引导各车间班组长开展有利于安全生产和班组管理的各项活动,制定了内容详尽的《章程》,明确了联合会的职责和权限、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等相关事项,使联合会的各项工作有了严格健全的制度体系。 实行会员代表制度。全厂共有345名班组长,由各车间推荐1名最优的班组长作为其会员代表,同时分为6个小组,分别由6名副会长根据工作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全厂班组长自动成为会员。定期组织开展有关班组建设等方面的研讨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讨论,并针对班组的热点、难点和重要问题,组织调查研究,积极向车间和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发挥班组与车间、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及沟通作用。 二、班组长联合会成立以来运作情况及管理成效 将工作的重心和主要目标放在了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方面,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使全厂的班组长逐渐成长为技能-管理型班组长,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注重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为班组长提供良好平台 2010年炼油厂组织了5批班组长培训班,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联合会会副会长讲课,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班组长培训班毕竟只有短短的1天时间,对大家综合能力的提升远远不够,为了使这种良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得以不断延续,班组长联合会主动请缨,以请有管理经验的、担任过班组长的车间主任、书记以分析和班组长们充分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了3次旨在提升班组管理能力的专题活动。在炼油厂开展的争创“五型班组”活动中,有些班组一直处于装置各班组的后列,没有推荐上报的机会,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这些班组在管理上进步很快。目前,炼油厂“五型班组”比例已达到210个,有6个车间“五型班组”的数量超过了60%。 (二)召开专题研讨会,统一思想,提升班组执行力 2010年中旬,炼油厂针对污水排放量超标的问题,各小组迅速行动起来,很快解决了污水排放量超标的问题。并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议。9月份,各组又围绕提高班员岗位技能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研讨会,就如何进一步开展班组岗位练兵,充分发挥班组员工的潜能和工作积极性,提高班员的素质进行深入探讨。这三年来,我们通过让优秀班组长在公司运动会上展示、开展班组生产受控知识大赛、班组建设管理论坛等工作,使大家班组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将好的工作经验在联合会中予以推广。 三、进一步发挥好班组长联合会作用的思考 (一)使班组长联合会成为交流管理经验的平台 炼油厂在对全厂班组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近53%的班组长很少或不能经常与车间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27%的班组长不能经常与班组员工谈心;有 57%的班组长认为自己最需要的培训是管理方法方面的培训。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班组长缺乏沟通协调能力,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管理专家曾说过:“企业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班组长联合会是由不同车间、不同装置班组长组成的,打破了地域界限和组织界限,提供了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为此,班组长联合会应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给广大班组长创造机会,可以就某项管理主题让一位班组长或几位班组长去主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锻炼大家的沟通协调能力,锻炼组织者的协调组织能力,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吸收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使班组长联合会成为了解员工意愿的窗口 每位班组长都是比较了解本班员工意愿和倾向的,每位班组长也是本班员工的代言人。班组长联合会应该更多地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班组长对班员基本情况最了解的优势,围绕企业的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在员工中开展专题调研,比如前一阶段我们针对员工培训在班组长联合会成员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1.63%的班组长最关注培训效果,关于顶岗人员的考试方式,有90.13%的班组长选择了现场提问、实际操作打分的形式,说明只有岗位技能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员工的实际工作水平,也是基于这个调研结果,我们在广大班组长中倡导“优秀的班组长必须首先是合格培训师”的思想,通过合理的机制鼓励班组员工主动围绕装置生产操作的重点、难点或者某一项操作方法、一次事故处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上台给其他人讲课,通过精心备课,亲自讲解,既提高了授课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升了自身的价值、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培训更加切合生产实践,更加符合班组员工的胃口,这种方式已被广大员工普遍认同。 (三)使班组长联合会成为融合文化、提升执行力的熔炉 如何使执行力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并有效地提高执行力是至关重要的。班组长联合会是班组长的集散地,是班组长交流思想、融会贯通的平台。班组长联合会首先应着眼于班组长的文化融合,不断探索,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有效地提升班组长的文化认同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力,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带动广大员工的文化融合,使班组长联合会真正成为炼油厂广大员工融合文化,提升执行力的大熔炉。 班组长联合会是我们强化班组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其成长和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通过我们共同的引导和帮助,努力把班组长联合会建设成广大班组长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交流班组管理经验、建设班组家园文化的活动场所,为班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营造良好氛围。 班组长管理论文:道企业班组长应具备的管理能力 【摘 要】班组长作为基层一线员工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其综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高低. 同时班组长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战略落实与执行起着重要作用,当前,管道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班组管理和班组长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管道企业;班组长;管理能力 一、背景概况 中油管道长春输油气分公司始建于1970年,是我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线,是东北石油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公司目前运营管理着吉林省境内的五条输油气管道,是东北管网输油量最大的管段,管道里程达1513公里,40多年来累计输送原油15亿吨。长春分公司目前有18个基层单位,现有员工968人, 74个班组是企业最小的细胞。细胞是基础,班组长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生产能力,进而决定企业综合能力的高低和运营状况。 二、提高班组长综合管理能力的意义 (一)建设一流管道公司发展的需要 班组是企业文化落地,员工队伍塑造、战略规划执行、精细化管理、推行和谐企业建设的第一线。班组建设已成为当代企业的责任工程、创新工程、使命工程。是企业强化人才、文化、管理、组织“四大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一般企业看高层、优秀企业看中层、卓越企业看基层。企业千条线,班组一针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所有这些,都需要班组长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必须从提高班组长的综合管理能力入手,这是一流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管道公司发展的需要。 (二)新形势下加快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管道企业几次大的机构调整,管道公司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决定了管道公司必须在体制、机制上由生产管理型向综合经营性转变。新的转型战略,新的产业结构,迫切要求企业要进一步创新班组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能力强的职工队伍,所以,提高班组长综合管理能力,是管道公司实现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实现科学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班组建设能否搞好,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自2008年以来,长春分公司两次重组,整建制组建长沙分公司,为项目部及兄弟单位输送人才,如何应对人才锐减,操作岗位员工断档,工作量及难度不断加大,已经不只是分公司领导面临考验,更是对班组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班组长不断提高认识,加强综合能力修养,不断创新管理,提高班组整体作战能力,才能更好推动管道公司安全高效和谐发展。 (四)企业构建和谐文化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如何营造一个团结协作、心顺气足的工作环境,是企业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要以班组和谐促进企业和谐,构筑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的和谐环境。班组长要发挥兵头将尾的作用,及时准确的反映员工的意愿和需求,积极化解矛盾,发挥自身职能,进一步提高矛盾解决在萌芽的能力,构建团结和谐、充满自信的班组集体,做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三、优秀班组长应具备的十种能力 (一)专业技术能力 班组长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业务,如人员情况、场站设备、备品备件、操作方法、重点部位等掌握得非常熟练,并且能够做技术带头人,指导组员开展工作,能向站队长、技术员提供良好的建议,帮助他们做出正确判断,这是班组长开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班组长应该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发现技术故障或管理难题,能够立即分析,找到原因,并找到最简洁最合理的处理方法,能亲自动手或率先垂范,最后有效的解决问题。 (三)领导带动能力 只会自己闷头干活的班组长不是优秀的班组长,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利用班组每个员工的特点分配任务,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力,合理分配任务,即不让偷奸取巧的人享轻闲,也不让埋头苦干的人受委屈。 (四)沟通协调能力 班组长少不了与组员的沟通、班组之间的协调、向领导汇报等这些日常工作,应该具备会上讲话清楚明白,谈心交流真诚相待,汇报洽谈切中要害等等,沟通协调能力会随着工作经验以及悟性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五)凝聚队伍能力 班组长没有什么权利,怎么能让团队发挥最大的作用呢,要善于凝聚力量,只有握紧的拳头才最有力量。要让班组成为大家的班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激励自己的员工并自我激励,这样才能无往不胜。 (六)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员工反映心理想法及诉求的第一人选就是班组长,工作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家长里短的小事、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等等,什么委屈都能倾诉,这就需要认真倾听,化解心中的疙瘩;真诚的劝解,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不让矛盾和思想问题扩大化,让思想政治工作在无形中开展。 (七)帮助指导能力 大家懂才是真的懂、大家会才是真的会,班组长要有这种胸襟,要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组员,鼓足员工的工作劲头,提高班组整体技能。 (八)自我约束能力 班组长还要注重自我约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组员做不到的,自己要尽力做到,要求组员做的,自己要做得更好。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组员携手并肩。 (九)控制情绪能力 要学会控制情绪,试想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好的人还能做好什么,坏情绪会影响到对事情和人的正确判断,“冲动是魔鬼”这句话也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班组长的情绪很可能直接影响班组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 (十)推荐人才的能力 推荐培养员工是很多领导人的优秀品质,班组长也不例外,只有班组长才是最了解员工的,班组长的公正评价是很有说服力的。得到直接领导的关注和认可,使人才在合适的平台上得到发挥和展示,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也有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工作哪有干不好的道理呢。 三、提升班组长工作能力的措施 (一)畅通发展渠道,提升班组长自我价值的实现 提升班组长综合管理是一项有难度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还需要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管道长春分公司畅通多种发展渠道,无论是技能专家的选聘还是技术员的选拔,都从优秀的班组长中产生,提高了班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分公司基层站队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由于近年来外派劳务和提拔原因使得站队技术人员岗位出现了一定空缺,为畅通人才发展渠道,上年度从优秀的班组长中,通过竞聘形式选拔了7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岗位任技术员,激发了操作岗位员工和班班组长的工作热情。 (二)提高各项待遇,提升班组长参政议政能力 经济收入是度量衡,是员工心中的标尺。管道长春分公司从提高班组长的各项待遇入手,奖金实行按一线、二线、三线差异分配,向生产一线和班组长倾斜。收入提高了,政治地位也受到重视,提供班组长的施展平台,无论是职工代表的选举、劳模标兵的评选、还是各种竞赛的佼佼者,班组长占了大多数,这种体制模式让班组长充满干劲,让普通员工充满希望。 (三)开展各种活动,提高班组长的工作动力 企业经常开展的“先进班组评比”、“四好班组评比”“红旗班组评比”等活动,是有效载体,可以不断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加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的培养,对于班组的整体战斗力、敢于挑战困难都有极大的帮助。另外,班组长帮助职工操办婚礼、丧事、调节家庭纠纷、适时帮助办理生活困难补助、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及组织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假日旅游等等,从这些以情感人的事例中,使职工受到激励,班组长的能力得到锻炼,也加深了与职工的感情沟通,对提高管理大有好处。
浅谈公共管理模式: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推进公共管理体制转变 [摘 要]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体制,需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实现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前提是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重点是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关键词] 政府管理模式; 公共管理体制; 政府职能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体制,是我国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深化政府改革的核心,是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入手,去推进公共管理体制的转变和完善。 一、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需要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四个转变。 第一,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制型政府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型政府转变,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确定的一个目标选择,同时这也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根本所在。按照产业分类,政府是第三产业部门,属于服务领域,因此,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提供服务。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都要从社会和公民的需要出发,并以此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它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顾客之间的关系。社会公众成了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和顾客,从而使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成了政府公共行政的应有之义。 第二,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形态不仅极大地压制了非政府力量参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且导致政府职能庞杂、机构臃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存在很多管理盲区,容易诱发行政权力腐败。政府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公共管理的内涵在于其高度的社会性和公共利益最大化。具体实现形式就是由政府的单一管理转向社会共同治理。公共权力的垄断被打破,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社会组织及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广泛参与,主要表现在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促进政府在公共服务质量上的提高,增强各自在公共管理中的独特作用。而政府管理的重点则放在维护市场秩序和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上,具体而言主要是三个方面: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保证经济总量关系的基本平衡,优化与提升经济结构,提升社会就业水平;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发展公共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公共保障。通过权力下放和让渡,使政府管理的效能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促进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第三,由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追究责任,重视权力行使而忽视承担责任。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等造成严重的集权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政府权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行政资源的浪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计划经济的直接命令式的管理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政府活动和行为规范到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法治的范围之内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建立责任制,使其各就其位,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把行政行为放在公众的监督之下,使公共权力不仅在权力制约机制内得到监督,而且必须接受整个社会的普遍监督和普遍制约。 第四,由人治型政府向法治型政府转变。建设法治政府,是要确立法律的至上地位,将法律所确定的秩序关系引入私人领域和政府领域。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将政府行为纳入WTO规则的轨道,自觉按规则行事。按法治化的要求,政府必须调整行为理念和行为模式,在遵守和履行世贸组织法的规则和义务时,推进政府自身法治化的进程。 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需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第一,树立公共管理理念。“新公共管理”核心要义在于公共性,突出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导向的社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等新的观念。特别是“企业化政府”概念的提出,政府把服务的对象重新界定为顾客,让顾客有所选择;政府下放权力,积极采取参与式的管理;政府宁可要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主义机制;政府关注的中心并不简单是提供公共服务,而且也向公营、私人和志愿服务各部分提供催化剂,使之行动起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明确提出要把政府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上来,并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现了与公共管理导向的一致性,同时也明确了政府管理创新的总体方向。 第二,树立充分竞争理念。“新公共管理”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将企业管理原则引入政府管理,进行“政府再造”,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上采用市场的方法(合同承包、、拍卖、招标等),并在公共机构以及政府组织中确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对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三,树立注重效率理念。追求效率是政府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与传统公共行政追求效率原则不同,新公共管理以追求“三E”(即经济、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实现从效率优位向绩效优位转移。因此,公共行政的目的,就是对各种资源加以最有效能的利用,使公共计划得以最迅速、最经济、最圆满地被完成。政府是否高效运作,一直是判断一个公共管理体系是否优良的标准,也是判断政府是否负责任的标准。高效率和高绩效意味着公共部门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管理的目标,意味着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者要重视金钱的价值、时间的价值、结果的价值和服务的价值。 第四,树立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理念。以人为本是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灵魂。制度文明,本质上是如何善待人类自己,如何尊重人、为多数人服务。为增强国力服务,为经济主体服务,为民众服务,这是制度创新的方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更趋理性,也使政府管理的目标更为明确。 三、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重点是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公共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的行政方式既要充分运用各种法律、制度、规章来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同时要 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由“行政——控制型”向“规则——服务型”转变。政府职能范围和内容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在计划体制下,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造成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因此,必须对政府权力和社会权利进行重新配置,对政府内部职能进行重新设置,对政府职能行使方式进行重新界定,使政府职能实现“归位”、“到位”和“补位”。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要求是承认政府权力的有限性,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还权于公民,改变过去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把政府的某些职能转移到民间,由非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承担。抛弃过去那种全能型政府管理模式,由微观干预的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的管理方式转变,把政府的决策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把决策职能置于政府职能的中心位置,将执行职能更多地交由社会其他权力主体承担。为此,政府应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活动主体,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各种制度保障。同时,为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政府还应积极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促使政府组织节约成本,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推进公共管理体制转变和完善的重要路径。 浅谈公共管理模式:试析从政府责任机制的转变看新公共管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责任机制 管理责任 政府改革 论文摘要:政府责任机制的改变是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的基础。在新公共管理责任机制中行政部门的管理责任上升并成为主导责任,它关注的是管理结果和目标的实现以及管理者对此负有的个人责任,同时加入了行政系统对公民的直接责任,而官僚系统的政治责任则不像以往那么突出,管理者与政治家之间形成了更加灵活而紧密的关系。在这种新的责任机制框架下,公共管理在实践中形成了绩效管理、引人市场、顾客至上等多种灵活有效的管理方式与技术。因此,从责任机制的转变与构建来把握新公共管理对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掀开了政府改革的新篇章。针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官僚体制的僵化、低效等种种弊端,新公共管理从多元、民主的现代社会冲豁正出发,借鉴私营部门的成功经验为政府量身裁制了一套全新管理模式。政府运作模式转向新公共管理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在于责任机制的改变和再造。作为官僚系统运行的根本动力和约束,责任机制成为研究和把握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视角。下面将退封丈对政府责任机制的转换和建构研究来深人而全面到断垂析新公共管理模式。 一、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的资任机制转变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兴起并日益成为传统公共行政的替代物。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是在工业发展的特殊时期应运而生的,其体系和技术都与早期的工业年代相吻合;常规的等级制和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是其突出特征,也反映着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责任机制。然而,这种传统模式在今天表现出的僵化、低效使其不能再有效发挥作用了。 休斯曾把公共部门的责任归结为两种相关的责任机制:政治责任与官僚或管理责任。第一种是选举产生的政府对选民的责任;第二种则主要表明官僚制组缪拐寸选举产生的政府的责任。以此来审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就会发现它在今天力不从心的根源:没有明显的指向结果的管理责任,政治责任也是间接的、含混的。 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在政党分赃之弊的解决对策中形成了政治—行政二分原则,引门色其作为要永久坚持的理论基础。由此,传统官僚制要求行政独立于特定的政治范围之外。官僚制组织仅仅是在政策方面给政治领袖提供建议,并且尽可能地代表政治领袖管理其拥有的各项资源。这样,行政部门的责任链走向便表现为公务员通过各个部门的等级结构,在技术上对政治领袖负责,并最终对人民负责。此外,传统公政责任机制假设,作为政治官员活动领域的政策事务与留待公务员完成的行政事务是可以严格区分开来的;实际上公务员是中立的、匿名的,且与任何特定政策无关,因此,只有政治官员才真正负责任。 不难看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官僚系统的政治责任是模糊不清的。民主政治要求官僚系统必须对公民负责,然而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官僚体系只有通过政治领导人而间接地对公民负责,也就是说,由于官僚系统直接对政治领导负责,行政者的行动也就成为政治领导的行动,因此选民通过投票选举政治领导人来评寸古政治方面和官僚方面的能力。传统官僚制的政治责任机制实质上振当恿过某种政治制度把官僚系统和公民最终联系起来,这种对公民责任的间接性是其政治责任模糊含混的根源所在。 传统模式下的行政责任机制被认为是一种“范围较窄的责任”,“在这种机制中,虽然由谁最终负责是很明确的,但这种责任是对错误,而非对成就而言的。传统的公共行政要求公务员准确无误地贯彻执行既定政策,在行政“习卜政治化”的原则下,这也是对公务员的唯一要求及衡量标准。这种激励使得“照章办事”比取得成果重要,必然导致官僚系统中“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消极作风的盛行。另外,由于严格的等级制和命令一一一月民从模式,行政者可能以没有下达命令或命令不清楚为由逃避责任,特别是个人的责任。在此,传统官僚体系的僵化、低效等弊病也就容易解释了。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责任机制存在的缺陷使其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有效运行、发挥应有作用,也成为采用管理主义模式的主要原因。新公共管理以管理主义、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试图用适合当代社会的一系列全新.构建一套根本不同于以往的公共管理模式,来代替漏洞百出、力不从心的传统官僚机制,这些理念包括:公务员被假定为具有经济利益动机;私营部门的灵活管理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经验;政治与行政不可分离;在从行政到管理的理论变化中,一个关键的区别是,行政是执行指令,而管理是获取结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要全面理解新公共管理,应从其责任机制的更新与构建人手。这一变革的突出特点就是行政系统的管理责任上升并成为了行政组织的主导责任。也就是说,在完成政治领导制定的战略目标时,官僚组织需要负的是管理责任而非政治责任;虽然在对政策目标的分解和细化中公务员常常要参与政策制定并监督目标的实现,下旦这一过程也被视为公务员指向战略目标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他们在其间的责任也就更多地表现在管理方面。所以,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显著变化就在于关注重点转向了管理目标的实现和管理者对结果所负的个人责任。 从本质上说,行政是指听从指令,而管理则是实晒胜吉果。既然管理责任成为官僚组织的主导责任,那么它的一切行为责任就集中在对结果的实现上了。新公共管理并不认为实现某结果有一条最好的途径,管理者在被赋予责任之前也就没有被告知如何获得结果。决定工作方式是管理者的一个职责,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管理者对此应当承担责任。这意味着公务员的角色已从行政者变为管理者,他可以综合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多种方式来更好地实现目标。于是,新公共管理下官僚组织的运作模式及公务员职能都比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有了根本性的扩展与转变。 阿利森右少付公共管理的某些刃乙点进布予综合的基础上归结出了“管理的一般职能”,主要是三个方面:战略、管理内部构成因素和管理梦卜部构成因素。其中“战略”又可划分为:(1)确定(组织的)目标和重点(以对外部环境和组织能力的预测为依据);(2)设针也展作讨戈蛆以实现所定目标。“管理内部构成要素”包括:(1)人员的组织和调配;(2)人事指挥和人事管理制度;(3)控制绩效。“管理外部构成要素”有: (1)与组织的“外部”单位协调关系(它们服从于同一个权力机关);(2)与独立的组织协调关系;(3)与新闻媒介和公众协调关系。 管理的自由性与灵活性使公务员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积极发挥能动性,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或最适宜方式,出色地完成目标。像企业家一样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达到优化配置原本十分有限的政府资源,使得在税收不变的情况下,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公共服务。很明显这种指向结果的管理责任鼓励官僚组织内的创新意识、效率和成本意识,也就是运用私营部门的成功经验来改善公共部门的运作和绩效。 在注重结果的同时,管理责任还强调“谁对结果负责”,也就是公务员对结果的个人责任。可以说这种个人负责机制是公务员成为管理者的基础和前提,因为谓织寸结果负责谁就有权选择管理方式。同时这也是公务员积极工作、争创业绩,同时努力减少和避免失误的有效激励。个人负责的责任机制包含对出色实现目标的个人奖励和未实现或达到预期目的的个人责任追究和惩罚机制。由此引申出的“责任管理”更是以往官僚行政中消极懈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思想的克星。英国曾对政府责任机制进行过一系列改革,富尔顿报告认为责任管理就是要“使个人和单位对已得到尽可能客观评价的绩效负责”,它的实现依赖于“在政府部门内部确认或建立责任单位一这些单位的产出能够被尽可能客观地加以考核,同时,这些单位中的个人则可以个人的名义对自己的绩效负责。 可以说,新公共管理责任机制的杨:就是公务员的管理责任。在这一机制下,公共管理者应为自己的行为及所属机构的行为负责任,在政策执行中他们不能以所有行动应是政治责任为由而否认他们自己的职责。这一点对于责任追究和功绩奖励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新公共管理在责任机制方面比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进步之处。表面上看强调公务员的管理责任仿佛会降低整个行政系统的政治责任,同时也减少了政治领导人的责任。事实上,管理责任的上升并不提多寸政治责任的削减,而是使政府责任得以明晰化。传统行政机制下,政治官员在为其所主管的部门承担责任时并不曾明确真正的管理责任,以致承担了与自身职位不相称的政治责任,而行政人员则可因此而形成逃避责任或规避风险的倾向,其管理绩效与成就方面的责任就显得很微弱了。所以说,要克服传统行政机制的弊端必须明晰政治责任和管理责任;即便新模式下政治责任在某种意义上真的有所减弱,然而“政治责任任何程度的减弱都可以被管理责任的改进所抵消。" 新公共管理责任机制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增加了对公民的直接责任。它要求官僚组织建立对公众的直接联系与责任,这种联系的建立可以是为公众提供相关咨,增加行政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倾听公众意见,或是提供政府服务时与社会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等各类团体的直接接触及共同协商等。实际上,行政系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渴望得到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从系统论来看,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之源来自外界不断的需求信息和能量的输人,经过一系列内化、整合过程后再向外界输出,并得到反馈,以此来调整和促进组织的再运行。并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不断更新自身,达到与环境的适应和共同发展。因此有学者认为,由于这种对公众直接责任的存在,官僚制组织本身甚至比政治官员或利益集团更具有责任感:“作为政治代表,官僚制组织的优势在于它们既有信息也有责任感。在令人信服地处理某事务时需要第一个特点,而在证明行政的合法性时则需要第二个李东点。像立法者等选举产生的代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但有时却会严重缺乏专门知识。私人利益集团—立法者经常依靠它们获取信息(及金钱)—拥有丰富的信息,但却对合法权力的来源缺乏责任感。相反,公共官僚制组织部同时具备了专业技术及正式的法定权力。从有效性以及可提供广泛联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组合。如果没有官僚制组织,将会使社会更加不平等,使政治更加动荡。 为了突出行政系统与公众间的直接责任关系,新公共管理把公众喻为公共服务的“顾客”,并提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要做到“以顾客为中心”,对顾客需求敏感并作出及时、周到的回应。“以顾客为中心”成为了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的重大突破与创新,正如休斯所言;“传统模式缺乏对顾客的特定反应,事实上也不需要。但对责任体制的思考改变了这一点,并且反过来导致了行政体制的改变。世界经合组织(OECD)甚至认为,整个经济效率须依赖于公共部门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何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经合组织还就此提出建议,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行政体制的可理解性,对顾客的需要予以满足,保证政府与公民接触渠道的畅通,以及推动公民的积极参与等等方法改进对公众作出的反应。 对公民的直接责任机制,使行政部门像企业关注顾客一样关心公众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公众群体提供又快又好的服务,以满足今天多元的社会需求。在此需要指出一点,把公众当作顾客来对待并不是像有的批评所说的那样要改变公民的主权地位,而是强调一种以公众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和导向的服务理念,这恰恰提岁寸公民权利的最大尊重与实现。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企业把顾客作为上帝是为了争得更多的“货币选票”,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政府以顾客为中心为自己赢得了政治选票,这样才能在公民的认可中获得和巩固自身的合法地位。因此,对公民的直接责任成为了公共管理模式的责任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份。 二、公务员与政治家、公众间的贵任关系 传统的公井衬了政模式因其责任机制的单一、僵化和政治—行政二分法的不切实际而遭到批评,随着从行政到管理的转变,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公务员与政治家、公为匕之间的责任关系必然发生改变。 传统模式中,管理者与政治家之间的关系是范围狭小的和技术性的,类似于主人和仆从之间的那种发号施令和唯命是从关系。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政治家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前灵活而紧密,突破了传统的狭隘范围和技术性局限”由于政治权威依然存在,公共管理必然是处于政治权威影响下的管理……其结果是将公共管理与未受政治权威影响的其他管理形式区别开来。今天的公务员(公共管理者)日益卷人公共政策制定中,也与传统严格意义上的政治事务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雷尼所说;“在技术合理性的基础之上,公共管理者在某些情况、某些层次上有较大的自主权而不受政治干预。政治干预在其他情况下则有支配权。而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和行政标准则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于是,特别是在行政管理的高层人员身上,管理责任与政治性也出现了交融—出现了一批“官僚政治家”。他们更有可能带有政治色彩地致力于公共管理,而不是无党派或中立的。人们越来越明显地看到,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政治上也要长袖善舞。可以说,公务员与政治家之间这种灵活而紧密的关系是与当代政治与行政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因此也是相适应的。 另外,随着“以顾客为中心”的提出,公务员与公民间建立了直接和互动的责任关系。新的责任机制改变了公民的被动服从或接受地位,公民要求可以直接成为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和压力,公务员与公民间变成了倾听与合作关系,行政部门以积极的回应态度与公民共同努力,以创建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三、新公共管理资任机制在实践中的运用 以管理责任和对公民的直接责任为主要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责任机制,成为了政府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全面革新的内在动因和根据。新型的责任机制促使政府逐渐在各个层级之间、在监督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内部引进一种更为契约化、更具参与性、选择更为自由的关系。在新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指向目标和结果的责任、管理者个人责任、对公众的直接责任和与政治的灵活关系构成了一个全新的责任机制框架,以此为基础创设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我国学者陈振明曾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让管理者进行脊里,(强调职业化管理);2)衡量业绩(明确的绩效标准与绩效评估);3)产出控制(项目预算与战略管理);4)顾客至上(提供回应性服务);5)分散化(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6)引人竞争机制;7)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8)改变管理者与政治家、公众的关系。 很明显,新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使政府在管理实践中更倾向于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和成功经验,以“三E" (F.coramy, Efficiency and E6ec)标准来提高生产力并增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经合组织(OE)认为应通过“两个主要途径”。 其一是:“提高公共组织的生产绩效,目的是提高人员、发展合格人才的招聘以及绩效奖励等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体内容包括让组织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过程,在推行严格的绩效目标时相应放松管理控制力度;运用信息技术;改善顾客反馈渠道并强调服务的质量;将供给与需求决策结合起来(例如采用使用者付费方式)。” 这一途径主要为了在组织内部加强对公务员个人的激励和绩效测量,以及改善与顾客的关系;这与组织内部个人负责制和对公众的直接责任机制是对应的。同时,在关注结果而非控制过程的管理责任机制下,行政组织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来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而在现有的社健牲圣济条件下,市场这个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必然成为首选方式。 于是,第二个途径便是“充分利用私营部门建立一个可靠的、有效的、竞争性的以及公开的采购体制,将原来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转包出去,通过合同形式购进中间形态的产品和服务,并终止供应的垄断现象和其他保护形式。”当然,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或者创造出最适宜的管理方式以求为公众提供更满意的服务。用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政府责任机制与管理方式二者之间好比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新公共管理责任机制的建立使政府运营和治理模式焕然一新,而今后围绕这一机制,公共管理技术与方式将随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变化发展,但这种形式的不断变换却始终以责任机制这个“内容”为基础和依据,也始终反应和适应其要求。 四、结语 政府责任机制的变化是传统公尹绮于政模式到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的基础,因此从新责任机制的构建入手可以更透彻、更全面地把握新公共管理范式的本质及要素。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步建立。相应的政府体制改革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借鉴新公共管理模式,以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研究与实践进步来说,这一视角的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浅谈公共管理模式:试论苏州工业园区公共管理模式及政策设计特色分析 【论文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 公共管理 模式 政策设计 【论文摘要】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园区积极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公共管理意识、体制和模式。研究和分析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共管理模式及政策设计,对于促进我国其它地区开展中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是中国和新加坡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园区地处苏州市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约260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面积70平方公里,园区自1994年5月正式开发建设以来,在向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协调发展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科技含量最高的开发区之一”,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成功范例。苏州工业园区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与其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同时充分地结合我国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实际是分不开的。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共管理模式及政策设计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在园区规划、亲商理念、协调发展等方面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长远规划。有效管理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长盛发展而不衰,这与它的长远规划和有效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与国内一些城市的开发区建设相比,苏州工业园区在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进行长远规划和有效管理方面更具有其独到的特色。 1、规划长远,投入到位。在规划设计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立足长远,高端设计,清晰地预见未来的发展面貌。10年前,园区高价聘请中新双方专家编制了先进、科学的园区总体规划。规划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在园区中合理布局了工业、商业、人居、景观等各项城市功能,科学地预见了园区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园区的长远发展与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前提基础。如,考虑到苏州工业园区地处低洼的平原地带,为保障进驻企业不受洪灾影响,园区地坪被填土加高,使之超过百年一遇洪水水位标准0. 5米以上,为投资商放心大胆地投入吃下了定心丸。 在实际投入方面,苏州工业园区认真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经验,集中资金力量,适度超前建设了完备的基础设施。早在地面建设启动之前,园区的地下工程如水、电、气、热、排水、排污、通讯、有线电缆等各种管线随着道路工程一次性埋入地下,在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超过1亿美元。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引进项目的及时开工投产创造了必要条件。而我国其它一些地方政府,在开发区建设方面,喜欢乱铺摊子,重复投入,一个县甚至有三、四个开发区,结果造成资金分散,基础设施投入不到位,对外资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甚至根本吸引不到外资,开发区形同虚设,给地方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好在国家已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据统计,至2004年6月,我国共撤消各类开发区4735个,占开发区总数的7成。这对于遏制开发区投资过热,避免重复建设,认真学习苏州工业园区经验,长远规划,高端设计,集中力量办大事指明了方向。 2、严格制度,有效管理。在苏州工业园区,最大的权威不是管委会的领导,而是园区的总规划师,这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政策设计的特色之一。10年来,只要是规划图上的线条和色块仍然符合现实要求,那么,这些线条和色块就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都无权改动,这与国内其它许多地方因领导喜好而异,因班子调整而异,建了拆,拆了建,反复折腾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许多外商看来,园区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10年来的开发建设与10年前的规划一模一样,这种可预见的、充满着管理者诚信的投资环境,自然是投资商最为放心的。 当然,随着园区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的规划设计与现实要求也会有不尽相符的地方,这时,管理者并不囿于条条框框,而是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他们认为:对于一个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来说,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改造环境,克服管理环境中各种不和时宜的约束和障碍,做到忠实执行与灵活运用相结合—但决不能偏离原有规划的精神实质。具体实施中,就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师的意见,适当缩减弹性绿地,重新设计预留“白地”,从而达到规划与发展的协调。所谓弹性绿地,就是指在性质不同的规划用地中间,因发展程度的原因,权且绿化而成为类似公共绿地的绿化区。当园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整体规划框架内,可以适当缩小弹性绿地,使之最终成为一条绿化带。所谓“白地”,就是为了使规划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做相应调整,对目前做什么尚没有确定认识地段。“白地”是新加坡设计公司提出的最新概念,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设计理念,它充分地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为管理的与时俱进提供了空间。 二、亲商不忘亲民。亲商而不唯商 有人说,“亲商”这一概念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个从新加坡引进中国的,这话或许需要考证,但是,园区亲商不忘亲民,亲商而不唯商的政策设计却是它10年来既能蒸蒸日上地发展,又能够得到当地居民热情支持的原因所在。 1、亲商不忘亲民。其实,在中国,亲商的做法,比“亲商”这一概念的引进要早的多。改革开放之初,亲商的做法就己在全国开花,其口号也一个比一个响,什么“亲商、安商、富商”、“引商、重商、扶商”等等,这些做法,对于增强该地区的自我亲和力、吸引外商投资,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可遗憾的是,在许多地方,“亲商”有余,而亲民不足,殊不知这是否暖了“商”的心也尚未可知,但却实实在在地凉了“民”的心。不久前发生的“嘉禾拆迁事件”就鲜明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如此顾此失彼,实际上是与新加坡管理理念中的“亲商”原意背道而驰的。 在苏州工业园区,亲商与亲民是统一的,亲商首先亲民。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拆迁安置问题。园区管委会把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当作重大工程来抓,确保了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岗、失地不失利”02002年,全区累计已有近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换为具有就业、创业技能的新型市民。园区亲民的另一典型举措是“邻里中心”的设计。邻里中心是苏州工业园区在第三产业和公益事业及其经营管理方面借鉴新加坡经验而兴建的一种新颖的社区服务形式。它涵盖了所有商业服务、社会服务设施(包括农贸市场、学校、邮政所、诊所、文娱体育设施、书店、理发室、浴室、洗衣房、修理铺等),集商业、文教和社区服务于一体,其服务半径约0. 5平方公里,不仅可为1万多户居民提供服务,大大方便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解决了相当数量的适龄拆迁户的就业问题,这实在是亲民的切实之举,值得提倡和推广。 2、亲商而不唯商。亲商、尊商、重商,给投资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各地政府应该做的份内之事。可是,在国内吸引投资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地方为吸引投资纷纷降低门槛,待投资商如上宾,而视百姓如草芥,亲商到了唯商的地步,更有甚者竟置法律于不顾。近闻某县为启动“亲商爱民工程”,规定:“……对涉及正在进行重大项目洽谈,重要经营活动和科技攻关骨干人员的违法犯罪案件,只要上述人员犯罪情节不是十分严重,又没有现实危害的,一般不采取强制措施;对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予立案追究……”。在这里,之所以出现了“没有现实危害”的“犯罪”、“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予立案追究”的超越法律的怪事,恐怕就是“唯商”的思想在作祟。既然在你这里法律都可以超越,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那么投资商还会相信你的承诺吗?事实上,因“亲商过头”而吓走投资商的报道已不止一例。 苏州工业园区在政策设计上的“亲商”理念,改变了传统行政体系中的主体中心主义,但是,它亲商而不唯商,一切按国际商务活动的通行规则办事,从而赢得了投资商的信赖。在园区,亲商的概念就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切实为投资商做好服务。10年来,管委会科学定位政府职能,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准,从精简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压缩行政事业性收费着手,先后推出了社会服务承诺制、一站式服务中心、电子审批、网上预审等,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与此同时,园区还在招募人才、保护知识产权、实行快速通关、方便员工生活等各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受到了外资企业的广泛好评。“亲商”,这种主体的边缘化不仅使腐败现象丧失了发生的依据,而且,让园区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观念和作风都与国际接轨。 三、强调园区的协调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高度重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园区的持久繁荣创造了条件。具体说来,园区的协调发展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产业和资源的协调、核心地带和周边区域的协调。 1、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有的开发区片面追求GDP不同,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园区以不到苏州市3%的土地、3. 5%的人口和5%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4%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的工业产值、21%的注册外资,28%的进出口额。园区每万元GDP耗水5. 9吨、耗能0. 22吨标准煤,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10年来,园区中新合作区内常住人口己超过8万人,累计创造就业岗位13万余个,周边70%农民己迁入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居住小区,其中4万余农村富余劳动力完成身份置换,成为初步具有就业、创业技能的新型市民。2003年,全区职工人均收入达2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10元。如今,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成为人们生活和创业的乐园。 2、产业和资源的协调。苏州工业园区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和资源的协调,在金鸡湖及环湖地区建设过程中,决策者认为:湖滨是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第一享受者是公众,不允许有钱人或有特权者单独享受。因此,在具体设计中,环金鸡湖22公里全部是开放公共地带,宽阔的绿化带和道路之外,才是低密度的住宅或娱乐设施。根据规划,环绕着金鸡湖,设置了玲珑湾、文化水廊、金姬墩望湖角、水巷邻里、湖滨大道、城市广场、波心岛8个特色区,并通过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连为一体,尽可能与湖畔公共空间相融。有人算了一笔帐。1994年园区初期开发房地产价格是50美元每平方米,2002年园区拍卖至今最高的房地产价500多美元每平方米。8年地价上涨10倍,这与园区的科学开发模式和政策设计,特别是注重产业与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分不开的。 3、核心地带和周边区域的协调。在苏州工业园区,核心地带和周边区域脉络清晰,发展协调。商业用地居其核心,其周边是生活居住用地,再外围为工业用地。这种功能布局缩短了人们居住与就业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空间的距离,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挤。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70平方公里,按照规划,将建成一座60万人在这里居住工作的新型工业城市。首期开发8平方公里,这里紧靠苏州古城,将建成一个以工商业为主体、包括金融业和旅游业的中心区:第二区环绕秀美的金鸡湖,将建成一个富有水城特色的居住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第三区靠近上海,地势开阔,将建成一个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基地。全部建成后,园区将提供36万个就业岗位。规划就是效益,园区的核心地带和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大大提升了园区土地的价值。园区各镇主动接受中新合作区开发建设的辐射效应,乡镇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辖的娄薪镇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综合实力第一镇。 苏州工业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政策设计。可以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共管理模式和政策设计,己经为我国发展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浅谈公共管理模式:宪政视阈下的公共管理模式创新 一、宪政基本原则与现代公共管理的内在张力 宪政是现代国家运用宪法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我国宪法学家张友渔先生曾经指出:“所谓宪政,就是拿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些规定之下,享受应享受的权利,负担应负担的义务,无论谁都不许违反和超越这些规定而自由行动的这样一种政治形态”。显然,公共管理是宪政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宪政基本原则与现代公共管理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并由此构成了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在张力。 (一)权利保障原则与部门条块化的冲突 宪政的基本价值追求就是对人权的保障,“宪政的本质就是用宪法和法律来限制政府专横的权力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加以确认和保障成为近代宪法鲜明的主旨。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讲,应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当“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作为国家机关职权的确立和执行的底线”,?这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国家权力的非法入侵与伤害,同时可以“以权利制约权力”。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以公民的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是近代宪法的真谛。然而,目前我国以分工为基础、以各司其职和层级节制为特征的传统官僚制日益导致了行政业务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各地方政府之间、垂直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各行政层级之间的分割,形成了“碎片化”的分割管理模式。?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日益凸显,既妨碍了政府整体效能的实现,又妨碍了服务政府的建设,对保障公民的基本全力带来了极大不便。 (二)权力制约原则与公共权力拓张的风险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阈中,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有其萌芽、异化与回归的过程。权力制约原则认为权力需要制约,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然而,国家公共权力的回归需要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限制和制约公共权力成为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正如黄健荣指出:“没有宪政保障和制约的公共管理尤如沙滩上的楼阁一样,而没有规范和有效的公共管理的支撑,宪政则如同空中楼阁”,?公共权力与公共利益的辩证关系需要统一于宪政的现实基础之上。 (三)法治原则与市场化政府行为的矛盾 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公平和正义成为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对于中国公共管理而言,法治原则是一项基本内容。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中国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结构由单一的政府供给转向政府公共部门、市场企业组织及社会非营利组织多元参与,关键问题是:在社会公共服务产品购买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能否做到公开、透明和规范?如何改变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临时性”?政府把本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推给市场,容易引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错位,“不少公立服务机构偏离甚至抛弃了公共服务机构的定位与定向,产生了大量的趋利行为,少数甚至成了自行其是的营利机构,陷入了畸形市场化与产业化的困境。公立服务机构在体制上的严重缺陷是造成近些年来所谓的‘上学难’与‘看病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显然,中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在实现效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公平和正义的法治原则。 二、宪政视阈下公共管理创新的模式分析 构建一种有效、合理的公共管理模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目前学界对公共管理模式的认识存在着诸多见仁见智的观点,但分类依据都缺乏整体性的视角,很难为我们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范式。在宪政视阈下,以公共权力的组织形态为依据,公共管理的模式可以分为分割管理模式、整体管理模式和服务型管理模式三种类型。 (一)“市场主导-效率优先”模式 该模式强调效率和合法性,公共管理具有高效的管理能力以及这种效能得到了宪政支持,但是没有价值诉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产生效率的前提,因此我们可以此种范式视为一种由市场主导的公共管理模式。在这种范式下,政府不仅需要积极完善市场秩序,创造各类市场活动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且还需要根据市场的竞争机制,解决公共服务产品的供需问题。因此,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官僚体制下公共服务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有助于纠正传统公共服务的失效现象。但是,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公共管理同样有可能面临着如何代表和实现公众要求和愿望的合法性,即政治学意义的合法性的挑战。 (二)“分权融合-公平至上”模式 高模式强调价值和公民政治诉求,公共管理由明确的政治价值诉求,而且有宪政支持,但是缺乏高效率的管理效率。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公平、正义、民主的价值诉求成为一种主流,该模式能够凸显公共行政的公共利益指向和公民指向,将公共服务的范式建立在民主治理框架的基础上,但是对与高效率相关的管理技术、体制安排和行政程序并没有具体的主张,而且认为以市场价值作为公共行为的主要导向,无法克服市场失效带来的价值问题,即市场在限制垄断、提供公共品、约束个人的极端自私行为、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降低统计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局限,尤其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更是无能为力。 (三)“多元竞合——均等共享”模式 此种模式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出当前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激发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能量,以期推动公共服务总量和质量的迅速提升。但是,由于我国现行宪法仍存在着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保障乏力、国家权力分配体制不明确、秩序缺位和面临宪法实施困境等宪政缺失,官僚体制的弊端依然存在,整个公共管理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在缺乏宪政支持的背景下,基于不同的利益定位和实现机制,不同供给主体对公共服务供给具有不同的目的,容易导致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不公平的现象产生。 三、宪政视阈下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个政府如何选择自己的公共政策,选择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来干预社会生活,直接关系到该社会中种种矛盾的解决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从而也直接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基于上述范式分析,我们认识到,中国公共服务范式的构建和完善,既要强调公共服务行为的管理效率、能力(怎么做事),又要充分考虑公共服务的政治价值取向(为谁做事),同时还需要发挥宪政作为一种支持的存在(何以可能)。“由于公共管理的两重属性使然,它既是国家与社会的中介,又是政治过程与技术过程的统一,公共管理难免会陷人民主与效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选择的两难。”?只有建立在宪政基础上,公共管理才能够实现民主与效率以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 公共管理需要同时强调效率、价值和宪政支持的模式,既有政治的价值,同时管理又具备足够的能力,还有来自宪政的权力支持。处于这个区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式是最具有价值,也最有可能获得成功,我们将此定位为“效率优先-均等共享-宪政支持”范式。此种范式包括符合宪法原则的合法性和政治学意义的合法性。一方面,社会公共事务大量增加,角色群体不断分化,公共管理只有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共利益,不断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和意愿才能获得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公民社会正日益发育成熟,公民的参与性不断增强,社会自治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自主治理功能本身蕴涵着合法性。这就要求政府不断回应公民,形成一种以政府权力为中心,同时包含社会自治权在内的互动体系。同样,公民只有主动参与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形成在一定公共事务范围内维护相应权益的组织,才有利于达成与公共部门的良好合作。 可以明确,“效率优先-均等共享-宪政支持”模式是对管理、政治和宪政这三种不同途径所拥有的价值、结构与程序安排以及技术方法进行的整合,倡导在实现宪政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公民的参与意识,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相对合理的公共管理模式。首先,公共管理中所运行的民主机制本质上不仅不排斥效率要求,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效率;其次,从制度规范的角度来看,此范式使政治运作实现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要求政府所有权利的行使都以宪法为基准并受宪法的制约;再次,宪政的实施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与限制和制约公共权力尤其是政府权力,公共利益通过一定的方式体现为公共权力意志和政治价值。最后,因为现代社会公共事务趋向复杂化、多样化,现代管理也日益专业化、技术化,不可能由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亲自参与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政府主导这种公共权力意志,通过设立一系列必要的专门机构授予其相应的权力来履行相关职能的方式来进行,从而能够实现公众共同的意愿和要求。
0引言 实验室是高校加深在校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实验场地,也是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相关实验论证的科研场所。随着国内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实验室建设逐渐成为学校产学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实验室安全是各项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其不仅关系到实验室实验仪器存放安全与否,更关系到在实验室进行教研活动的师生的人员安全[2]。2019年中国实验室发展大会中提到:我国高校每年发生用电安全事故约150起。由此可见,构建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至关重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大多采用人工巡查等方式进行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维护,每间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实验室电力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巡查[3]。上述“人防”方式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实验室的日常安全运行,但许多用电安全隐患不易察觉,用电安全问题发生突然,实验室管理员不易第一时间知晓并处理警情,因此通过“人防”方式进行实验室消防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5]。随着现今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响应国家号召,运用现代科技实现实验室信息10期化、智能化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实验室用电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系统分析,排查实验室用电安全隐患,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工作转型升级[6⁃7]。此举可以保障实验室的财产安全和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完善校园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为安全和谐校园建设添砖加瓦。 1高校实验室用电安全问题分析 1.1不规范用电 实验室实验人员进行教研任务的不规范用电行为是造成实验室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高校逐渐重视对实验人员的实验室用电安全教育,但在实验室饮食、实验仪器工作时无人在旁值守等安全意识薄弱现象屡见不鲜[8]。除了实验仪器,接线板也是实验室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用电设备。使用非国标的接线板,将接线板随意放置于实验仪器旁,同时使用多个接在同一个接线板的大功率电器造成接线板过载等不规范用电行为,都大大增加了实验室消防安全隐患。 1.2维护缺失 现如今,高校在实验室用电安全方面的科技支撑不足,对实验室安全进行维护管理时大多采用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定点巡查等方式。但部分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对实验室的定期巡查和维护流于形式,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缺岗、漏岗现象时有发生[9]。实验室安全监管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实验室内用电安全问题,为火情等危险情况的发生埋下了巨大隐患。另一方面,高校校园中部分老旧实验楼用电线路过于陈旧,电力线路检修难度大,安全管理人员检查不到位,极易产生监管死角[10]。一旦用电不慎,极易导致线路短路或线路功率过大引起火灾。 1.3安全管理体系和手段不健全 基于往年高校实验室发生火灾等事故留下的惨痛教训,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11⁃13]。受人力成本高等因素制约,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大多由实验员、任课老师或安保等人员兼任。然而以上监管人员存在时间精力有限和缺乏专业火灾防控知识等问题,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责任范围模糊,造成“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监管乱象[14]。另一方面,学校对监管人员和实验人员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过于形式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流于纸面,未能落实到具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上[15]。长此以往,会造成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用电安全隐患的排查与处理不到位、不合理的问题,存在巨大的监管漏洞。一旦发生因用电安全引发的火灾等事故,会对人员生命和实验室财产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系统设计 运用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高校实验室用电安全监测和管理,十分迫切且可行。为了解决上述用电安全问题,提升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问题的效率和效果,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从“人防”向“技防”的转变,建设信息化、智慧化实验室,本文开发了实验室物联网用电安全系统。该系统由智慧用电物联终端和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构成。智慧用电物联终端是基于物联网、边缘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最新技术研发的硬件设备,包括物联终端及配套部署的各类传感器。根据实验室职能、规模和所在区域等实验室信息可设置终端参数,终端和传感器对实验室的配电箱进行24h数据监控,并将电路和温度等实时数据通过无线通信动态上传至云平台。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物联网云平台,能够对智慧用电物联终端设备进行监测、定位和跟踪,及时获取实验室终端设备数据和运行状况,并将终端上传的监测数据批量存储在云平台数据库中。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对实验室用电安全状况和用电行为进行评估分析,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监管质量和效率。实验室物联网用电安全系统主要实现当实验室配电箱内电路出现过流、过压、漏电等异常情况,并在引发电气火灾等更严重的后果前及时向实验室管理人员报警,最大限度做到实验室消防警情的早预判、早发现、早除患和早扑救,减少实验室用电隐患的滋生,强化实验室用电安全预防工作,建立高校实验室的防火墙,构筑校园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智慧用电物联终端部署于各实验室配电箱内部,与之连接的传感器布置于箱内的线缆和箱体等部位,终端以无线的方式(NB⁃IoT/4G/5G)入网,与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当某路监测数据达到相应阈值时,终端本地会进行蜂鸣报警,同时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在云平台推送报警具体信息,并向发生报警实验室的安全负责人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和微信平台推送等方式进行通知。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中的用电数据分析、事件电子台账、安全隐患定位等其他功能主要通过云平台实现。 3智慧用电物联终端 智慧用电物联终端是可以检测实验室配电箱内线路各项电力数据的设备,是实验室物联网用电安全系统的主要监测终端设备。物联终端通过传感器监测的数据通道包括一路剩余电流、四路线路温度、一路箱体温度、三路电压、三路电流。将终端安装在配电箱中,正常工作时终端不间断监控各个通道数据,根据设定通道数据的上下限对实验室配电箱内电力线路进行异常报警和保护。当各通道数据值超过阈值时,终端蜂鸣器报警,立即控制空开脱扣,同时上传各个通道的数据到安全管理云平台,并生成报警事件,通过微信(推送报警通知)、电话(收到智能来电)推送信息给管理员。并且当终端监测到数据出现异常变化或超出阈值,会频繁上传数据至实验室安全管理云平台,直到监测数据恢复正常,停止上报异常情况。当报警事件处理完毕后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手动消音并复位终端,进行新一轮的实时数据监控。终端的控制部分为一个嵌入式系统,主要用于基本功能逻辑实现、数据处理、数据通信等功能。接口电路部分主要用于电流互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与控制电路的连接和驱动;指示电路则主要通过数码管、LED灯形式指示终端的运行状态和报警信息;报警电路中的蜂鸣器则主要用于产生报警声音和上电提示音等。终端内置4G通信模块(可根据信号覆盖情况更换为NB⁃IoT模块或5G模块),通过运营商网络实现终端接入,与云平台进行双向通信。由于终端使用的是无线网络通信,不需要布置信号线,在供电方面终端从配电箱内部取电,不需要额外进行电源布线,因此终端安装的施工难度和成本大大降低,可以根据实验室配电箱内部情况灵活部署。由于终端使用的传感器均为线路外部安装,无需破坏原有电路结构,不会对原有线路产生影响。智慧用电物联终端实物如图3所示,终端配电箱内实际安装部署如图4所示。 4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 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能够实现实验室用电安全隐患、事故的早发现、早报警、早补救,全面解决实验室用电安全监督难点。云平台接收、显示、处理、存储终端设备动态实时上传的监测数据,且根据设计主要用于智慧用电物联终端的接入,但不仅限于此。云平台不受物联网设备类型的限制,能够接入多种物联网设备,基于多类型标准协议和API开发满足海量设备的高并发快速接入,实现对终端设备的实时监控、报警推送、数据分析、详细定位等功能。目前所实现的主要功能具体如下。 4.1实时监控 云平台实时监控智慧用电物联终端上线时上传各通道数据,生成上线事件推送至云平台,同时实时推送动态到用户Web端。用户端可根据物联终端所在位置查看每个终端设备的详细信息,如设备状态、通道数据、所属类别等。云平台24h监控已上线的物联终端状态,对关乎实验室用电安全的主要因素,如线缆温度、配电箱温度、剩余电流、电路电压、电流等信息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上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部分数据监测页面如图5、图6所示。 4.2报警推送 当实验室的智慧用电物联终端发生告警情况,可通过Web网页、短信、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将报警通知及报警地址实时推送给对应实验室管理员,管理员能够第一时间收到报警推送消息,即可及时联系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管理员可针对重点监管区域的终端进行高优先级设置,实现终端分级管理,设立多道监管防线,避免因个人疏漏所导致的严重事故。 4.3数据分析 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可以实时在线显示监测线路中的电压、电流、剩余电流、温度等动态信息,把用电情况变成可视的数字化监控,查看实时采集的数据信息以及历史数据曲线,并生成统计分析数据表。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分析电器设备回路的相关参数,着重于功率、突变电流和箱体温度等与电气火灾成因有直接关联的参数,按照时间、地点、实验室类型进行智慧用电物联终端告警事件统计,生成实验室用电安全隐患分析报告,及时排查实验室用电安全隐患,并适时进行提示。 4.4详细定位 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嵌入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每一个实验室配置终端设备进行精确定位,并将位置信息添加在终端设备管理详情页。管理员在全景地图界面能够直观了解到当前地理位置已安装终端设备位置分布情况,有效解决人力巡检遗漏问题,实现实验室用电安全监管网络全面覆盖,消除安全监控死角。 5部署应用 实验室物联网用电安全系统已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公共(创新)实验教学中心部署使用,覆盖中心各实验室,实现实验室用电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智慧用电物联终端及传感器部署于中心44个实验室的55个配电箱中,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本地部署于中心的服务器。通过开通实验中心主任、系统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等不同权限的账号,系统使用人员可以通过Web端登录系统,使用系统各项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功能,使用手机通过短信、电话、微信等方式接收实验室用电安全事件信息。另外,还专门开发了大屏信息展示页面,应用于中心监控室大屏,如图7所示。大屏实现监控室人员对实验室用电安全数据和系统状态的监控,以及对外展示等功能。系统在中心已经部署应用了三年多时间,系统整体性能稳定,数据实时性强,用电安全事件信息推送及时,曾多次及时向电路、化学等实验室管理员提示漏电、线路过流、过压等情况,辅助排查原因并消除了安全隐患。系统应用以来,记录和存储了大量的实验室用电安全数据,形成了用电安全电子台账,便于管理和调阅;同时可以成为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数据源,供相关实验和科研项目使用,也可以通过开发,应用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一步改进和拓展系统功能、提升系统性能。 6结语 实验室物联网用电安全系统是融合终端硬件设计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设计的一套高度信息化用电安全管理系统。系统管理方式从传统的“人防”监管转向“技防”管理,侧重对实验室配电箱电力线路数据的日常监测、异常报警和隐患分析排查,实现实验室用电数据信息化管理,将电气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实际损失降到最低。系统部署成本低,是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良好途径,在实验室管理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经过实际部署应用也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营造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淑强,张乐,周磊,等.智能监测技术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272⁃275. [2]李佳霖,李疆,娄杰,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探究[J].实验室科学,2022,25(4):191⁃195. [3]安玲玲,于雷.高校实验室用电设备实时管理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12):40⁃43. [4]李晟延,马鸿雁,窦嘉铭,等.教学建筑室内火灾应急疏散路径寻优算法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2,41(8):1066⁃1072. [5]丁京.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今日消防,2021,6(6):67⁃68. [6]徐晓明,曲卓荦.信息化背景下院系安全管理创新途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7):62⁃63. [7]史蓓蕾,张秀山,陈修亮.物联网技术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273⁃276. [8]柳帅.基于能源管控系统的高校学生用电特性分析与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9. [9]苏嫄.普通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措施[J].实验室科学,2021,24(6):227⁃230. [10]张晓新,王国伟,林峰,等.电力线路线损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器件,2022,45(4):920⁃924. [11]何有明,李剑宇.基于B/S结构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6):143⁃144. [12]唐士,任昌鸿.基于移动网络的实验室管理绩效评估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21,44(13):75⁃79. [13]龙海洋,夏彬伟,姜永东,等.实验室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10):252⁃255. [14]陆和萍.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水平评价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21,44(13):115⁃119. [15]支琴,熊顺子,彭华松.基于能耗监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7):300⁃304. [16]赵意涛,王维佳,张宇坤,等.图像融合在实验室用电安全监测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25):76⁃78. 作者:李怡锦 王洪君 房明 单位: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农业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摘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下的现代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主要特点,并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撑条件,同时就不同的团队管理和运作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研队伍;创新与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单位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趋势。而单位进行改革创新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下创建具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基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现代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进行了研究。 一、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主要特点 创新团队建设已经不是一个新课题,世界各国都对此有过深入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结合多年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所谓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就是由本行业、本领域内的专家、骨干牵头,建设一支具有共同的创新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工作志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团队中所有成员都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具备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团队中每名成员都能独当一面,在自己擅长的专业中进行创新研究,并能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普及。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其实就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库,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整体性和稳定性。创新团队一定是人才聚集的集体,它常常以一名优秀人才作为领导者,有良好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制度要求,成员自我约束能力强,关键是具有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是一个整体,重视创新潜力的开发,资金和人力投入上要具有连贯性和持久性,更要注重团队的集体成效,成员会把个人成败与集体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员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能主动以团队的统一利益的稳定持续发展为前提对外开展科研工作。同时每个成员又是团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可以为团队的长远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用自我的实际工作维持和推动团队的整体发展和稳定持续性。 2.一致性和互补性。一致性指团队成员有着一致的发展愿景,有一样的团队奋斗目标,有较接近的知识高度和生活品质。团员之间沟通良好,氛围和谐,都能为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而发挥自己优势,使得整体上具有非常高的团队执行力。互补性体现在成员之间在专业技术技能、个性特征之间存在着互补,相互之间既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特征,又能够在工作中求同存异,各尽所长。在整体上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工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合力,具有明显的集体归属感和互相协作的意识。团队内外既可以具有流动性和竞争性,又可以资源共享,共同创新。 3.创新性和核心竞争优势。创新性是创新团队最明显的标志,它要求团队具有具体的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的内容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研究的问题要有共性。工作中要通过技术创新或者理论创新来进行卓有成效的科技研究活动,以呈现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团队要以创新为目标,使团队具有鲜明的核心竞争力,整体上提高团队的创新价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二、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撑条件 创建创新团队对于科研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工作实际来看,创建创新团队要具备五个支撑平台: 1.人才平台。农业科研单位因为行业自身的特点,在团队创建中要求有一位学术骨干作为领导,要有一定规模的成员组成,成员要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优势。成员之间要团结协作,互补互助,形成联盟体。团队要有领导核心力,有合理的人才结构、专业结构,团队管理要具有专业战略意识。 2.学科建设平台。科研机构创新团队要有学科专业平台,就是要有自己擅长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创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团队研究目标明确,具有鲜明的专业优势。 3.项目支撑平台。农业科研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三农”,研究的成果和推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就要求团队创建一定要有实际工作累积,有具体的项目技术,并且已经形成非常稳定而持续的研究领域和项目研究方向,重点是有对未来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项目的研究和创新。因为团队擅长某一专业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所以团队成员内部对研究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还可以与其他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自己团队研究项目的深入研究,扩宽研究领域,实现创新价值。 4.实验条件平台(仪器设备)。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条件,投入资金购进仪器设备。农业科研也同样,要有创新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同时因为农业科研项目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它还要把科研成果推广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之中,要走入田间地头,要在自然条件下继续进行实验验证,这就更需要有相应的实验条件来保证。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全方位的加以投入,购入需要的设备,改造原有实验室,加快基本设施设备的更新淘汰等。还要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升实验所需的设施设备,为创新团队的科研工作提供实验支撑平台。 5.文化与管理制度平台。文化建设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建设。团队创建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的大的奋斗目标是统一的,所以成员之间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能够认同团队的管理制度。作为科研机构有着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文化内涵和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团队的文化管理支撑。实际工作中要把创新价值观作为团队建设的文化之魂,注重创新文化建设,把创新这一价值观融于整个工作之中,培养成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情感等,使之成为成员潜意识里的行为表达。创设自由、包容的学术研究氛围,形成能耐得住寂寞又能自主积极探究的科研风气,使学术研究与创新的氛围更加浓郁。团队建设中还要培养以人为本的团队人文素养,弘扬合作精神,培养树立团结合作、和谐共赢的团队意识,让成员们具有以世界水准看研究创新,以中西方竞争能力看技术创新,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看科技转化的大格局。 三、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科研机构因其自身的原因和特点,在创新团队的创建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管理和运作模式:部门运作模式、项目运作模式、部门+项目运作模式。每一种运作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1.部门运作模式。就是以本单位的某一研究部门为主,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方式,有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基础,有项目、有人员、有技术支撑。研究行为模式简单,团队管理严格,内部整体性明显,职能化突出,对相关项目具有研究优势。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团队领导往往由部门领导担任,管理上容易形成命令式,而且民主性不明显,这些都会提高项目科研的风险。 2.项目运作模式。就是以科研项目组或者项目研究单位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科研运作模式。把研究项目作为连接的关键,成员间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可合作、可竞争,可以求同存异,可以互助互帮。成员间彼此高度信任,并能自觉工作,可以进行协商性工作又可以自主创新。这样容易打破部门界限,成员可以自由组合,人才优势明显。项目主持人可以成为团队的领导者,淡化了管理职能,使项目研究更为深入,成员之间也更容易形成共同意愿,更有利于项目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研究。 3.部门+项目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介于部门运作模式与项目运作模式之间的一种运作模式,它可以同时具有以上两种运作模式的管理优势,在研究工作中,易于接受外界的有利因素,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借助部门职能的作用,使完成项目研究的成果优于以上两种运作模式。但这种运作模式因为管理的层次比较多,导致管理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多变。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措施 【摘要】 在信息时代,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确保农业科研院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研院来说,在当前形势下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建立起科学、民主、创新的制度体系,就必须要重视起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情况,指出了其中信息化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明确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议 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传统管理模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管理模式根本无法满足科研工作的时时信息所需,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引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正是由于现代互联网、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才使得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现实。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引入农业科研院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所需,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具有统计数据的信息量大,研究方向多元化,更新频率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一方面可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工作质量,可谓是好处多多。 1目前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农业科研院所的信息化进程速度加快,很多地区的农业科研院所都在信息技术方面加大了投资,比如购进一大批硬件设备,进行网络建设,建立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局域网等等。MIS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在科研管理中被开发及应用,包括科研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在逐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随着MIS系统的深入,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中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起步还是相对比较晚的,没有能够大面积的应用,同时在随着时代的更新,维护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技术和实践问题,所以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与机制不能适应要求 目前,尽管建设了部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多数农业科研院所还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存的阶段。MIS系统的应用比较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员项目业绩管理等方面,科研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还比较陈旧,依然沿用纸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流程,这样的后果就是业务部门既要处理数据,又要执行原工作程序。现阶段的MIS系统对于科研项目申报、审核、筛选、报送、立项管理、中期检查、结项、成果转化推广等过程的信息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工作的创新发展。 1.2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缺乏整体认识和统筹规划 与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相比,虽然农业科研院所在逐渐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但在办公自动化程度、网络硬件环境、档案信息数字化、科研管理信息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也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实现各系统资源的有机整合和有效利用,整个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 1.3科研信息化管理流程尚未全面规范化、标准化 随着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不同的部门开始建立属于自己部门的系统,每个部门建立系统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部门的发展,他们采用的技术标准存在偏差,建立的时期不同,开发人员不同,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相互间信息不相通,各个单项业务之间即使联网也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不同部门之间的科研人员难以实时交流沟通和全面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科研人员不能及时了解互相的动态和研究方向;财务部门和科研人员对课题的具体开支缺乏了解;管理部门不能实时监控课题的执行情况等,这样会造成研究力量的重复投入;管理部门不能实时监控课题的执行情况,执行合同出现偏差;经费支出与预算有较大的出入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目前科研的信息化管理流程没有统一的总体设计,没有规范的实施标准,MIS系统没有能够覆盖到科研管理的整体全流程。所以迫切需要我们去革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1.4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信息管理人员大多都不是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他们都是一些业务部门抽调出来的临时管理人员,他们在单位内部身兼数职,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信息管理的工作空间比较狭窄,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比较低下,缺乏较强的信息意识,连基本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管理知识都没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连起码的信息理念都没有树立;还有些只是纯技术工,没有管理知识,做出来的系统只有自己看得懂,并不适合科研院所的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使用,所以现在的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 2对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2.1强化领导重视程度,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 农业科研院所领导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是科研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因为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持久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所以只有在领导的带领下,积极调动各部门的参与,才能做好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才能顺利实施。时代在进步,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工作流程的不断更新,去掉不合理的部分,建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模式。从国家信息化的大局出发,立足本单位的科研发展,更新观念,统筹规划,着眼于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2.2构建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并及时进行数据库更新与维护 农业科研院所院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最终需建立一个体现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科研管理的全流程必须包含在这个系统里面。通过这个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可以为领导及科研管理者在科研经费管理、智能分析及决策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又能为科研人员提供个人科研信息管理及项目全过程实施管理的服务。同时要对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更新。 2.3注重规划,优化科研业务管理流程 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需要被纳入到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中,注重系统整体的关联性,统筹规划。要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设计:①要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基础,使得信息流的传递不间断,各部门之间有提前有效的沟通,各个单项业务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对每一个单独的流程,需要考虑本流程与其它流程之间的联系。在现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传统科研管理模块进行更新。即便我们需要对一个流程进行分步的改造,也要考虑其与整体流程的关系,不要割断整个科研管理流程。可以考虑将科研人员个人信息录入情况与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申报、业绩考核、成果报奖等挂钩,以此督促基础信息录入工作,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完整的业务流程。 2.4提高农业科研管理队伍业务素养 当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不仅包括特殊新品种的选育之类的专业研究,同时还包括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管理体系并不是单一的管理体系,而是复合式管理体系。因此,在进行现代农业科研工作时也必须要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要积极引入农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并进行统筹管理,使其可以人尽其能,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要积极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尤其是新兴农业知识,要逐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农业科研院所做出更大的贡献。 3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来各行各业都会全面实现信息化。当前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这一浩大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展与完善。针对于此,考虑到未来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农业科研院所的一份子,必须要积极、努力地投入到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从而为国家农业事业的发展献出一份力。 作者:李飞 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思考 摘要: 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国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研究始终都是重点单位,因为其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文章首先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特色进行分析,之后研究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策略 农业发展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推动着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开发尤为重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来看,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管理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及处置。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特色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是开展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研究,通过对农业的研究推广,让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达到最大化。可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研究农业科技、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技成果等应用服务活动,其特色主要有:“多样性、复杂性”、“技术性、专业性”等等,以下是笔者具体的研究。 1.1复杂性、多样性 “复杂性、多样性”这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色,主要是因为农业科研项目复杂多变、所涉及的领域也多[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经管的科研项目是在不同阶段、领域和重点学科的,一般来说,农业科学院涵盖了经作所、园艺所、粮作所等多个专业研究所。因此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多样性”是不言而喻的。 1.2技术性、专业性 “技术性、专业性”也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特色,满足下面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要求所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具有较多品种来满足不同的需求,也需要较高的规格和精度,这些实验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例如资产设备具有较强的专业局限性与较高的精密度,那么它所使用的面是相当狭窄的,同时也就有具较低的利用率。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 2.1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产物管理严重脱节,一些单位在添置资产之后不能及时地将其登记入账,导致这些资产处于长期帐外运行的状态;一些单位不能及时为长期不使用甚至报废的资产办理审批手续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导致单位资产的数量虚增[2];一些单位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台账,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固定资产台账进行设置,而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总账核算,从而使账账核对的制约功能严重丧失。 2.2资产管理没有充分实现信息化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在资产管理方面,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导致很难在新时期对大规模和种类繁多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些单位虽然在资产管理中利用了资产管理软件,但是所使用的软件具有单一的应用功能,分析决策和绩效评价等功能严重匮乏,而只能进行较为简单的资产管理。因此说,许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充分实现信息化。 3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策略 3.1有效融合资产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有关领导应该指导建立起本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并制定专门的人员对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负责,控制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保管、处置等关键环节,从而有效防止资产流失。同时,负责统一采购和协调使用各课题资产,使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财务部门应该依据相关资料,对资产的购置和报废等业务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同时密切联系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做到账面信息彼此相符、账面信息和实际账款相符,使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得到切实的保证[3]。 3.2切实实施资产信息化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近年来财政部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的契机,积极落实,以对应本单位的事物资产和账面资产,并将它们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登记,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做到网上信息和账面信息相符、账面信息和实际账款相符,使各单位网上资产总额与实物资产的一致性得到切实的保证。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资产管理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够极大提升资产的利用率,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促进单位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魏冬松 李西乾 车宣彤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探讨 摘要: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研是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资金的筹集和运作,而在资金的来源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拨款以及合作企业投资经费。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以及使用效率是现阶段科研项目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中,重点工作在于对预算的管理,而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预算编制。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经费管理中,需要分析和阐明预算编制的重要性,通过强化管理理念、细化管理细节、严格把控流程、进行科学划分等多个角度,构建出完善的预算精细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精细化;管理措施 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逐渐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在近些年的科研项目中,明显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同时,对于项目的专业化管理、系统化经费使用、高效性的科研经费拨付等多方面的管理进行强化。国家在强化经费投入的同时,也使得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在不断加大。对此国家在出台和修订部分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强化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逐渐细致化和精密化。在构建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强化预算约束性效果的同时,重视对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分析,强化对科研经费的监控和管理。 一、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构建出完善的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项目,需要借鉴和融合精细化管理,从而保证预算环节的高效性和有根据性,保证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细致化,完善科研经费和研究任务之间的关系;在编订预算的过程中,要求预先制定完善的流程和程序,同时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在财务专家的把关和审核之后,根据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以及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时对项目进行调整,构建出完善的调整方案,根据相关的报批程序审核项目的执行效果。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强化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明确各个具体项目的预算、管理流程,强化对各环节的权责划分,使用有效的方法将主体有机融合,构建出完善的责权一致的管理网络系统,保证经费预算处在高效、科学的监督体系之下,从而保证整个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项目研究工作的综合效益。 二、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提高农业科研效率的有效手段,要求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之上,构建出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管理流程,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管理。2008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在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求强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这也是我国各级单位强化财务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开始和标志;2014年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对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对于现阶段的农业科研院(所)而言,要求在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对预算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分析,构建出系统的科学化管理编制,细化和完善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采用刚性的制度规范措施,构建完善的责任落实效果,提高和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农业科研中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精细化不足 在目前的农业科研单位中,科研工作者对经费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争取和申请科研经费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申请项目和预算编制等多方面的联系和结合,并未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效果,导致整个科研项目在进展和推行过程中,并未结合项目的经费需求进行严格的预算规划,导致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同时大多数的科研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各项费用的内涵缺乏科学地认识,由于经验不足或者错误预算,使得科研经费无法进行细致和划分,进而导致整个预算管理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缺失。 (二)合理化不足 在部分农业科研单位中,由于缺乏预算协调机制,导致项目的需求和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出现了预算编制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在部分单位的项目预算中,并未考虑到经费的使用情况,没有对项目和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出现擅自调整预算,进而使得整个预算并未按照原定流程进行,没有遵循具体规定进行备案呈报工作,出现了相关负责人因退休、调整、离职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项目预算的更换。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在项目合作以及外部协作的过程中缺乏对预算管理的充分认识和分析,导致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并未根据科研项目进行完善的资金拨付机制,也没有通过合同任务书的订立以及对项目任务书的构建进行经费管理,导致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并未构建出完善的外拨经费管理机制,因而在拨付资金之后,整个监管系统缺乏有效的监管。 (三)执行力不足 在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项目管理中,预算和资金管理主要由项目负责人采用全权负责制度。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之下,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支配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当出现一个项目负责人管理多个课题项目之时,很多时候因为精力不足导致对项目的支出和预算的管理缺乏实质的管理工作。一方面使得整个科研项目的收支费用并未按照列支的项目进行及时的管理和处置,财务人员的日常费用支出成为单位的公用费用开支,出现事业经费的挤占,使得最后的项目验收工作出现了人为的账务调整。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相同类型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导致科研人员在未考虑项目的研究和进展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进行签字确认工作,很容易出现项目之间出现交错复杂的使用问题。在项目验收的过程中,人为调账行为时常出现,会出现不合规的发票和支出。另外,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支付中,科研项目的经费直接由财政预算拨付,在经费使用和下达过程中存在时差性,同时经费预算的管理未进行有效监督,导致出现相互垫付的现象,达不到预算的实际效果。 (四)考核力度不足 当前在很多科研项目中,过于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和使用环节,而忽视了对经费预算的考核和评估环节,在绩效考核和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中缺乏力度,导致出现项目执行效果欠佳和未达到系统地评价指标及标准。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奖惩制度,整个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鉴别能力,整个预算的执行难以做到实时定量的考核。 四、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地编制体系 为了使农业科研经费预算合理化,首先,从事农业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忽视管理注重争取的观念,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根据类似的研究活动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相关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科研项目的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对预算编制的整体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对每个预算科目内容都分析清楚的基础上,对预算支出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的细化,对具体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地预算,展示出具体的预算过程,结合科研项目的资金实力进行编制。同时,农业科研部门要积极联合财务及资产等部门,对预算编制的各项经费进行审核,科研人员要根据审核意见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修改,尽可能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合理规范农业科研预算经费的调整手续 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和具体的编制内容等规定,对各个项目的经费支出状况进行明确,通常情况下不能进行调整。如果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必须要进行调整,要遵循有关的规定,利用审慎的态度进行合理地调整。现阶段,农业科研预算的调整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报批调整,其二是主持单位进行审批调整。如果科研项目出现预算资金数额变化或者合作单位的预算出现调整,需要进行报批调整。或者出现其他的情况,如预算金额没有出现变化,一些具体的材料费用、加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要进行调整的,由具体的负责人进行申报,单位进行审批,负责审核的管理部门在一些关键的环节进行明确。整个科研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项目预算的调整,需要将进行这些项目调整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金额进行详细地展示,同时要展示出详细的证明材料,将这些资料申报给相关的管理单位进行审核;管理单位要遵照相关的规范对合作单位及项目的科研人员以及经费和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在进行审批之后要及时的告知相关的人员,对课题项目的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三)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会计信息软件进行合理的额度预算控制,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具体可以采用逐个控制、浮动调整的方法。将通过审核的科研项目预算支出的费用金额按照具体的会计科目在会计预算系统中进行录入同时设置合理的额度,如材料费、设备采购费用、人员薪资及其他费用等制定出合理的浮动比例。通过这样的设置,如果这些项目在单类或者预算总额超出一定指标之后会进行自动警示,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地监督。其次要强化在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各个项目和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切实融合到整个项目的预算管理中。项目管理部门要做好整个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执行工作,对项目经费的收支、到账以及结余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了解。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中的各种票据进行认真审核,对于其中不符合规定以及一些虚假票据不予受理;对于一些不完整和不准确的票据实施退回。而科研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和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督。 (四)完善和健全考核制度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要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快科研经费绩效的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定出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可以通过有关的定性定量指标进行有效分析。定性分析指的目的是确保科研项目可以实现最终的目标,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开支的范围是否符合相关的制度。而定量分析可以通过科研经费预算完成的具体指标来体现。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使得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五)提升化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预算管理理念 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要正确地认识到经费预算是通过对科研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经济利益等合理的计算所得出来的,对于预算来说,其本身并不是科研项目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和学习一些有关财务的知识,这有利于科研项目在进行经费预算的编制中和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科研工作人员要积极地向财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反映科研项目的实施状况,采纳合理的意见。同时财务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充分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预算中。 五、结语 农业科研项目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要加强对预算经费的编制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当前国际宏观层面对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要求相符合,形成全新的经费管理理念,要将财务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融合,满足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的了解和掌握,更进一步的加强对于经费预算的管理,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项目的经费进行有效合理地使用,加强监督,最终提升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作者:杨海娟 单位: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桂北分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对农业的发展速度被放缓,实际上,农业是我们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因此,探究新时期农业研究机构科研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就非常有必要,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业科研管理也必须跟上。在有关部门调研后发现,目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包括思想理念陈旧、科研管理模式较差、骗取经费等问题。所以,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与管理者端正科研心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地处理好科研项目中的不良问题。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相关问题;解决问题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农业的发展却相对落后,这其中与科研管理创新的困境有关。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什么时期中,粮食始终是我们逃避不了的话题,人类始终依赖于农业的发展来获取粮食。不管经济再怎么发达都不能忽略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还是我们自身。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使我国摆脱了粮食进口的局面,实现了真正的粮食自给自足,获得了国际上的巨大赞誉。因此,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在农业科学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做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农业科研的目的。一个科研团队,也只有在一个优秀的管理系统中才可以完成好项目,这也能看做是一个团队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因。农业科研管理属于管理学和农业科研、农业经济的紧密结合,其管理系统的好坏对于农业科研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如何成立一个符合新时期农业的特点、有利于项目发展还能培养员工责任意识且取得良好科研成果的农业科研管理系统,就是农业科研领导人员所急需处理的问题。笔者将在下文就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进行详细阐述。 2农业科研管理中面临的困境 2.1科研管理工作的理念太陈旧 当前属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科技走进千家万户,信息大爆炸让这个世界处于快速运转中,稍不注意,就会被甩在时代的后头,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我国的科研工作主要问题在于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时却忽略了对于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当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也在利用知识快速地发展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不同阶层、团体乃至于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冲击,从而让每个人的观念都进行重新定位。像过去提倡个人牺牲、个人奋斗,埋头于实验室苦干的陈旧的精神已经不符合时念。[1] 2.2科研项目策划与实际执行反差过大 某些科研组织申报科研项目时为了骗取经费确保申请成功,往往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说的天花乱坠、多么的高端大气。而科研项目申请的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除了看申请团队的实力外,更注重科研项目所能获得的成果,在无法确定申请团队是否能够完成项目以前,虚浮、夸大的说辞往往能说服考核人员,达到申请成功的目的。而造成科研组织夸大项目情况以骗取科研经费的情况,主要源于职称和经济收入的评定,还有该团队在此一年中所做的科研项目的等级和项目经费的多少,至于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操作过程就鲜有人关注了。[2] 3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办法 3.1规划农业科研管理的工作流程,实现统筹规划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由于市场自身的滞后性和个体农户信息的封闭性,使得农户的生产产品未必能适合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了也许今天市场上还需求量极大的东西,过上一段时间就变得极其廉价无人搭理。因此,农业科研工作需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一切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实际需求为主,多与当地农场交流,看看是否需要处理技术上的问题。农户的问题就是科研人员研究的方向。所以只有科研人员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才可以掌握到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才能处理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遵循为国家人民干实事的原则,真正实现管理为科研服务,科研为生产服务的目的。总体来说,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需要及时地引进技术人才并且辞退怠惰员工,还包括了确定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与申请项目策划等职能,也只有统筹好各项不同的职能,才能真正做好工作,实现各项职能协调发展,满足生产需求。 3.2加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遏制不良风气 为了避免科研项目重复申报、不按照实际计划执行的状况出现,就需要农业科研机构需要有着全面且详细的监督手段,将意志不够坚定的人的不良心思扼杀于萌芽中。对于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是指建立并完善一个对于农业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全方位全程监督的一种系统,其中监督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的合理性、申请经费的正当性、科研仪器的购买与报废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详细记录,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关于人才引进与辞退,不能任人唯亲,应当遵守技术、尊重人才。[3] 4结语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属于一个科研团队存在的基础,其好坏程度对于整个科研团队是否做出对人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有着重要影响。而成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所以,对于科研机构的领导层,需要从人的本质需求出发,对于科研管理人员应当确定合适的管理办法与奖罚规则,给予他们充分地激励与约束,从而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作者:高彩红 杨璞 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思考 摘要: 对于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在国家的发展道路的地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一举成为发达国家少不了农业的支持。分析探讨新时期农业研究机构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业科研管理怎么能落后呢?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思想理念落后、科研管理模式陈旧、科研项目申报时呼伦吹嘘,骗取项目经费等问题。端正农业科研研究的心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培养专业性人才、加强项目申报的流程和监督机制、让科研项目中的种种不良问题通通得以解决,以达到科研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相关问题;解决对策 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人类。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使我国十几亿人口摆脱了忍饥挨饿的生活,直奔小康。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不能缺少而且必须要做好的一个项目,一个科研团队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下才能将项目做好,可以说是一个团队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农业科研管理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管理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科研研究的成败。怎么建立一个符合新时期农业的特点、有利于项目研发,能限制员工作风和能取得好的科研成果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是农业科研领导人员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笔者对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农业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科研管理工作的理念过于陈旧 科研工作不是在实验室里弄一些不知所谓的东西,而忽略了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21世纪是知识量爆炸的一个恐怖时代,也是一个社会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的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了每个阶层,每个科研团队极大的利益冲击,使每个人的观念都在重新定位之中。 1.2科研项目策划与实际执行反差太大 有的科研组织申报科研项目时胡乱吹嘘,把自己的科研项目说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以骗取科研项目经费。之所以存在这种问题是因为在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制度中,无论是工资、奖金,还是职称、职级的评定主要是看这个团队这一年内所做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和项目经费的多少,而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操作过程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2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方法 2.1规划农业科研管理的工作流程,做到统筹规划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高峰期,基本上几天一个样。或许今天需求量还非常大的东西,过不久就淘汰了。所以农业科研工作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摸清农业生产情况,多和当地农场主交流,看有什么技术上不能解决的难题。他们的难题就是科研人员研究的方向。只有明确农民之所需,才能明确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才能解决当前生产所急,为国家人民干实事的原则,真正做到“管理为科研服务,科研为生产服务”。总而言之,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具有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和不奋进员工的辞退,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的确立,项目策划的申请等基本职能,只有统筹协调好各项职能才能做好工作,解决当前生产所急,为国家人民干实事的原则达到的最终目的。 2.2加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遏制不良风气 为了防止科研项目重申报、轻执行的现象产生,农业科研机构必须有一套全面的监督手段,将意志不坚定的人的小心思谋杀在萌芽状态。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是指建立一个完善的对农业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全方面全程监督的一种体系,包括对科研项目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夸大骗取经费的情况、科研仪器的购买和报废情况,这些都要记录在档、科研经费的预算,不能过多,当然也不能少、科研试验的实施过程,不能出现偷懒,匆匆了事的情况、人才的引进和辞退,不能有为自己亲人开小灶而辞退别人的现象等各方面。 3结语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科研团队存在的根基,其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科研团队能否做出对农民有宜的科研成果,只有对人民,对国家有帮助的研究机构,才值得国家进行大力的扶持。是好是坏,取决于管理人员,如何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是领导层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科研机构的领导人,要根据人的本质特点出发,针对科研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方法和奖罚规则,给予他们激励和约束,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激情,尽心尽责的投入到这支团队的管理当中。 作者:田红英 单位:湖北鹤峰县中营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院资产管理思考 一、引言 农业科研单位尚没有一套足够健全、完善的科研资产管理制度来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用和处置,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闲置、重复购置、配置不均等现象并非个例,一方面造成科研资金的无效占用,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地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资产配置,真正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的特点 (一)非经营性资产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院所也具有非营业的特质,承担着推进农业发展、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等责任,其拥有的国有资产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一般说来,农业科研单位的国有资产基本是由政府拨款购置,没有营利的目的,因而不是通过资本经营创造利润,而旨在为通过对资产的管理和运用来获得广泛的正外部性,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管理不是为实现增值性、从运营中获得补偿为目的,管理的角度也不在于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资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种类繁多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基本职能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广等,因而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又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领域,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大都是为项目服务的,因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方面表现为大量的仪器设备技术性强、专业度高,因而适用面也相对狭小,如不同农业领域的质谱仪、色谱仪对于性能、准确度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业生产基地以生产设施专业度高,如在进行一些农业科学实验时必要的试验田、中试车间等,科研资产较强的专业性也造成了农业科研单位的资产种类十分多样,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相比,既有房屋、土地、日常办公设备等常见资产,也有各类复杂的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农业科技成果往往也是复杂多样的),这些都为农业科研单位进行资产管理时带来了难度,如果按照一般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可能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较多的无形资产 农业科研单位使用国有进行科研工作,会不断地形成各种复杂的、阶段性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本质上是属于单位的无形资产,但是我国目前技术市场尚不成熟,单位对无形资产有较多的忽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上不够规范,也存在着无形资产流失的情况,这样的特质也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需要特别关注。 三、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国有资产现状 (一)资产配置不合理、缺乏流动机制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大多实行独立法人、独立核算,很多的资产、设施都散布在各个课题研究组,研究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资产的购置,这样的机制下容易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流动性较差的情况出现。一方面,虽然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总的说来,科研的范围是相似的,一些仪器、设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各个研究组购买仪器设备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重复购置、随意购置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这些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不高,所以资产闲置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良好的流动机制,有实力或资金较多的科研项目组可以购置较多的资产,却只在小范围内流动,共享程度不高,这样明显不利于资产效率的提高,也有悖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原则。 (二)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投入后续管理 现在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管理意识还不够强烈,上至单位领导、下至基层员工,都将重心放在科研成果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也不可取,以科研项目为借口,盲目购置最新设备的情况也不少见,有的设备只使用了几个月就更新换代,一些购买决策上的失误也加剧了资产低效率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投入后也缺乏相应的后续管理,有时资产在研究项目结束后仍滞留在项目组,或者使用完毕之后资产闲置,并没有一个妥善的后续管理体系,再加上在农业科研院所内,资产是分散到使用的部门、项目组或者个人手上的,使得资产管理缺乏协调、监督、控制,进一步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也为后续管理带来了难度。 (三)缺乏实物管理和处置制度 很多农业科研院所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实物资产管理的工作大都交给财务部门完成,如在年终时进行实物资产的盘点,有时科研部门或者行政部门也会负责部分实物管理工作,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日常管理体系,职责划分不清楚导致管理人员只能了解到资产的账面情况,却无法及时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真实去向,这样的管理漏洞一方面使得农业科研院所对拥有的资产状况了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重复购置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资产的流失。此外,现在农业科研院所也缺乏一个完善的资产的处置制度,有的使用效率不高的资产(如科研厂房)和大量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资产(如项目专用仪器设备)由于专业度高、调配难度较大,处置难度也相对较大。 (四)核算不清、存在资产流失情况 清晰的核算对于资产管理来说十分重要,而当下不少农业科研院所却没有予以资产核算足够的重视,导致对购置资产的监督不够,如购买的设备与申请单上存在出入、验收流程不够完善、期末盘点困难较大等诸多问题,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国有资产的相关信息也无法及时在账面上得到反馈(包括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时,财务人员可能不具有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在专有设备的价值、使用年限、是否失去使用价值等判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会为资产的准确核算带来困难。此外,农业科研院所也很少建立起完善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平台,没有一个统一的渠道来了解各项目组中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情况,资产的处置信息也不全或者不准确,存在资产的流失可能性,进而导致账面上资产虚增的情况出现。 四、对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将预算管理与资产配置结合,完善流动机制 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是强化资产的购置约束,从源头上克服资产的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问题,为此,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可以考虑结合预算管理来强化资产购置的审批,根据项目的需要并结合现有的资产存量进行考虑,尽量避免分散购置,且所有的资产购置都必须在预算管理的范围内,不得擅自购置或者进行替换,如拟购置功能存在重合或相似性的资产,应明确新采购设备与已有设备的不同,还可以建立起业务组审批与专家审批相结合的机制,强化对资产事前购置的控制。同时,农业科研院所还需要注重流动机制的建立,建立统一的管理中心来控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调配,打破资产流动的限制,重视资源的共享,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公开、透明的有偿使用机制,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 (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在资产日常管理上面,农业科研院所可以考虑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资产的联动登记,完成资产的使用、登记、转移等各个环节的审批和管理,一方面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也促使资产的使用信息公开透明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院所内部的资产的流动和相互监督,如项目组要使用某项资产,先检查是否需要重新购置,如果现有资产可以满足,则在系统中登记需求信息、使用时间等,以“预约”的方式来控制资产的使用,尽量避免资产闲置。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使用者也可以在系统中进行资产使用的反馈,包括使用状况是否符合试验要求、是否需要更换新设备、资产是否需要升级等,加强资产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三)健全监督体系、并建立适宜的处置制度 在监督所方面,院所可以考虑打破财务部门或行政部门单独监督的体系,建立起动态监督的过程,除去每年的常规盘点外,每次使用或者其他部门(或项目组)进行资产的使用时,详细登记资产的状况,包括物理形态、性能等,使用完毕之后同样对这些内容进行登记,为此,除了进行固定资产的编号、登记工作,还可以建立一个详细的固定资产状况登记表,多部门、多维度的进行动态监督,避免资产的流失。对于确实不需要或者性能已不满足要求的资产,需要建立起审批制度,并参考专家组的意见,由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资产的处置,如果审批手续不完备则不能擅自进行处理,同时要明确,若资产发生损坏、丢失时资产使用人的责任。 (四)重视基本财务管理工作,形成资产的绩效评价报告 在资产核算方面,一方面要重视会计核算层面的管理(包括资产的购置申请、审批、验收等),如固定资产入账时需要提供验收单、发票等,仔细进行原始凭证的核对,按照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计提折旧,每年对资产减值与否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也要将资产的购置与预算进行分析比对,联合资产购置及使用部门对资产投入、使用、计价等进行监控和分析,并形成资产的使用绩效评价报告,涉及对资产的合理配置、良好使用、完全完整进行有效评价,并将资产绩效评价报告与绩效考核或者部门考核相结合,以此来推动院所各部门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资产管理的改善。 五、结语 农业科研院所的国有资产是复杂的、多样化的,管理难度也较大,但是良好的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农业科研院所来说十分重要,农业科研院所必须审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维度地思考问题,从日常管理、预算管理、构建监督体系等多方面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使用好国有资产,实现其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职能。 作者:王露 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一、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档案室工作人员在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存储装订之后,电子存档是保证档案数字化的基础,对存入的每一份材料都要认真核实,制作详细的目录表格,把材料的各项信息填写清楚。做好这些前期工作,是档案数字化的前提与基础。在数字化基础之上,科研档案的借阅与查找才能不断提高效率,才能做到“有查立阅、有借立取”,更加方便科研人员对档案的需求。 2.减轻了历史档案的损伤 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起步较早,农业科研档案的保存工作也同时起步,因此档案室内的部分科研档案具有一定的存储历史,有的档案储存时间已有50~60a,纸张的质量与字迹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每一次翻阅都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又不能一味追求保存而不参与借阅,致使档案失去存档价值。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历史档案的损伤,将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既提高了查阅速度,又避免了对非目标文件的翻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档案。 3.防止丢失与排放混乱 档案管理工作自档案材料交接到档案工作者手中的时候就正式形成了,并在规定程序下对档案进行移交、存档,每一份档案都有自己所在位置与范围,错放、丢失都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档案一经存档,就要确保其所在编目位置,尽量避免错放,以减少混乱现象发生;在对档案进行录入后,只有成为目标文件时才会被查阅,减少查阅该文件时与其他相似文件混淆。而利用计算机系统直接对电子档案进行查档,检索系统直接生成文件内容,可以有效防止档案的混乱排放,减少丢失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在遵照国家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一方面,使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统计、借阅、利用以及安全、保密等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力地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方便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提高档案管理的保密力度。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在实际执行中,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农业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2.加大投入力度,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传统档案基本上是以纸质或照片的形式存在,需要通过录入、扫描等工作进行数字化处理,才能生成数据库资源进行储备,最终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因此,现代化硬件设施、电子设备等资源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所需的设备,并对老化的设备进行更换,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而对档案管理的投入程度,直接反映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这就需要农业单位的重视,作为一项系统工作来抓。 作者:王丽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论文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现状 1.1人事管理部门缺乏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沿用的是党政机关单位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由主管部门布置并检查监督,是一个完全的责任主体,自身没有主动性。因此,对人事制度有很大的限制。在这种体制下,多数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停留在执行工资政策、人员调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传统的人事劳动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上明显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院所逐渐凸显出不适应性。 1.2现行人事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高科技人才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为激励科技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逐渐得到认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不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事为中心、重事不重人,已明显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1.3传统的管理机制严重制约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机制仍被广泛应用,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受到严重制约。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人员培训对象主要以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为主,对工勤人员的技能培训较少,直接影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无法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较好的辅助服务。另外,农业科研单位本身就缺乏健全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1.4科研人才流失严重,影响科研事业的发展 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的规模和素质是衡量其科技实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虽然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单位管理者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的流失越来越严重,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和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劣势,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农业科研单位往往处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工作和生活会比在大城市生活艰苦得多,且面临子女上学、配偶就业、住房难等问题。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工作艰苦,自身效益较低,导致科研人才福利待遇低;科研设施、条件简陋,缺乏与高端研究相匹配的实验条件。三是普通农业科研单位独立争取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日趋困难,导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上述原因不仅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失,也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的主要原因。人才的大量流失,增加了单位的成本,降低了科研单位的竞争力,影响了科研的发展。 1.5农业科研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结构严重失衡。一是人才学历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农业科研单位高学历(博士、硕士)人才较少,中等学历人才(大专以上学历)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和利用。二是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开发、管理和推广人才匮乏。例如,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2010~2012年人才情况表可以看出,2010~2012年,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呈递增趋势,但工勤人员总数呈递减趋势,对于一个搞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农业科研单位来说,工勤人员比例结构是不合理的,势必导致大事抢着干,小事没人干,都在争课题、抢项目,而田间试验工作任务却日趋繁重,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产出效率。另外,正高级职称人员及博士学历人员比例较低,人才是科研发展的核心,在当今知识型的市场经济时代,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是关键。 2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事管理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是有关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通过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用人原则和合理的管理制度,调整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的关系,发挥最有利的人力运用,促进事业的发展。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有时也作为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代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英国经济学家F•H•哈比逊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只有人才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知识竞争与人才竞争的新时代,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更是农业科研院所发展之根本保障。 3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事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围绕科研中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是灵魂,是人的行动指南。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科研工作进行,要深入科研第一线,了解科研人员的思想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研究工作中的思想问题,调整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做好科研人员的思想工作要采用深入、细致、疏导的方法,不能用搞运动的方法,要保证5/6的科研时间,要多做正面的教育工作,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进一步增强科研团队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科研组织目标的实现。 3.2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尽快制定合理的人才开发目标 要创造一个包括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分配制度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等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的优良环境。就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而言,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比较健全的人事管理机制,对原有的管理结构进行整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能够正常进行,有效地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尽快制定合理的人才开发目标,针对人才资源的规模、质量、分布及激励环境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稳定存量,调整增量,改善结构。当务之急是要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人才结构,合理地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开发人才和推广人才。 3.3积极推行“终身教育”制度 科研单位是一个不断出成果、出人才的生产知识的机构,“终身教育”制度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加速科研单位人才成长的有力措施。在农业科研单位积极推行“终身教育”制度,应把培训、考核和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育人、选人和用人一体化机制,把开展在职继续教育纳入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并作为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落实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任职和晋升相结合的制度,使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由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有不同的要求,加上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因此,科研单位党政管理干部、第一线的科研工作人员和普通的科研辅助人员,都应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人事管理部门要根据单位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和多形式地对在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一方面,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充分挖掘了科技人员的潜能;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样不但可以留住现有的科技人才,还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3.4建立符合科研人员特点的考核、晋升制度 科研人员的职称是衡量科研人员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标志,也是鼓励科研人员多作贡献的有力措施。通过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晋升科研人员是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科研劳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是探索性很强的复杂劳动。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晋升要充分注意这一特点。考核干部一般包括德、能、勤、廉等方面。但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不能过分强调考勤,而应该侧重对他们的考绩。创造性的劳动是很难用考勤尺度去衡量的,科研人员的考核和晋升应该着重考核他们的专业知识,考核他们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核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品质素质。搞基础理论研究的要看学术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看学术论文的质量;搞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应看其科研成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水平。年资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但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并不与人的年资成正比,据有关专家推算,科学家创造力的最高峰值年龄是36、37岁,因此,在考核、晋升科研人员的时候既要重视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经验,更要重视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能力,绝不能“论资排辈”以工龄去评定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科研人员职称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评定方法上不能用行政任命的方法,应采取同行评议。不仅有所内专家参加,还要请所外专家评议,这可避免评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不正当的人事关系。 3.5保障职工利益,重视激励机制 职工利益是构成单位利益的基础。如果否定了单位每一位职工的具体利益,那么单位的整体利益也就无从说起。单位制定激励机制时要以员工的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管理者应认识到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单位的利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正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成员的激励,是提高个体活动效率的根本前提。”因此,科研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实现科研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惩处制度,惩罚、警告那些对科研工作持消极态度、不按规定履行科研合同、违反有关科研管理规定、违背学术道德和职业规范以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个人或部门,做到赏罚分明,人人平等。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标激励。 科技人员本身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目标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层层制定目标,使每个人的行动都与自身目标联系起来,而且与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同时,实行责、权、利挂钩,使职工增强了集体责任感,行动有了方向,自觉地控制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2)榜样激励。 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奖勤罚懒”上明确责任制。通过开展“先进典型”、“发明创造”、“岗位标兵”和“合格管理者”等各类活动,树正气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员工爱岗如家、同舟共济。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3)经济激励。 使用金钱激励最直接有效,激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最大化地追求科研利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单位采用增加奖金、科研经费资助、科研奖励金额提高和其他与经济挂钩的奖励等经济激励方式的同时要注意不可给员工制定难以实现的任务,否则员工会觉得获得奖励遥不可及。经济激励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改变了经济收益只与职称、工龄、学历挂钩的现象,实现了按科研工作情况及绩效取酬,使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劳有所获,从中获得公平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 4)评判激励。 评判激励是指对人的某种行动作出一定的反应。对职工在一个阶段内的表现,要及时、公平地给予肯定或批评,对取得成绩的职工给予表扬、奖励,满足其荣誉感和成就感;对出现问题的职工,正确客观地批评,激发其改正错误或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 5)竞争激励。 竞赛能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凝聚力,促使人产生敏捷的思维、提高能力。人事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如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岗位技能比赛等,激发、激励职工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6)知识激励。 知识激励就是给职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使他们充实知识、培养能力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例如,通过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方式,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 4结语 在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要加强人事管理须通过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建设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队伍;通过健全农业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狠抓人事管理工作,把人才队伍建设落到实处,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何忠曲 周国胜 卢红霞 王琳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论文 一、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状况概述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农业科研机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研究等,不以营利为目的,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农业科研单位岗位主要分为农业技工岗位、科研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等。其中,农业技工岗位人员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操作,对农业工具、基础设施进行维护、维修,辅助农业科学实验,后勤工作等。科研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一般具有相应的农业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研究科学,推广技术。管理岗位人员主要以增强单位运转效能为目标,担负管理任务与领导职责。在农业科研单位人事中,存在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科研人员科研水平不高、管理人难以平衡管理与科研工作等问题。在农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庞大的农业技工群体,其年龄结构偏高,学历层次较低,且后备资源较为短缺。同时,由于科研院所所处的位置较为偏僻,在高质量人才招录方面存在困难,科研人员的工作水平不高。此外,在管理人员中,科研出身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学科知识,但缺乏先进、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方法落后,而管理出身的科研人员不具备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于是便需要在科研方面花费一定的精力,影响管理。 二、农业科研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设置不合理 在目前的农业科研单位中,其职工存在没有编制、有编制的差异,从而造成较大的待遇差异。在人才引进中,农业科研单位只接纳考进编制的人,忽视单位对人才岗位的真正需求,而如果没有编制,无论单位多需求,人才多优秀,都无法将人才引进,从而流失一些拥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造成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员滥用等问题。同时,对于所引进的人才,农业科研单位并不能根据单位实际需求、人才的实际能力,做出岗位与人才相符的决定,往往出现所在岗位人员知识体系不符合的问题。 (二)管理体制落后 行政主导是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主要方式,职工晋级、工资定级、用人计划编制等都需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这样,单位在用人方面存在一些束缚,用人管理形式化,管理被动、缺乏创新机制。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存在于人事管理思维中,人事管理行政化。同时,国家拨款是农业科研机构的主要财政来源,但其财政只能满足单位基本的物质保障,人员待遇较差,且单一的按职称分配模式降低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影响人才引进。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 农业科研单位主要采用集体打分评定的考核机制,考核忽视内容,只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理的考核制度。例如,在人员晋升方面,单位人员保持着所谓的安稳状态,仅注重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安置,忽视新人才,且没有制定合理的人才晋升方案,工作人员的晋升空间不大。而对于道德素质低、不符合单位发展的人员,单位并未形成合理的淘汰机制,从而降低了职工的工作担忧感,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在考核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工作人员只搞关系、不搞业绩的状况,影响单位的整体发展。 三、改进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现状的措施 (一)科学设置岗位,加强人才引进 农业科研机构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岗位空缺、人才技能、工作目标等要素制定合理的岗位岗位设置方案,合理开展岗位招聘计划。根据需求设置岗位,并采取竞争上岗机制,通过公开、科学、公正、民主的招聘形式,对应聘人员进行层层考核,并对进入最后面试考核的人员进行能、德、绩、勤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从而决定人员录用。对于所引进的优秀人才,应根据单位状况、人员技能合理分配岗位,设置合理的等级,防止人才堆积。同时,还可通过民主选举制度、全员聘任制、公开招聘机关工作人员制度等,全面引进高素质人才。此外,加强培养在职人员,鼓励、支持在职科研人员的学习、深造,为其提供深造平台,促进科研所的交流合作,开展多层次、所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并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鼓励工作进行自主管理。 (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是其核心内容。建立一套合理、科学、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助于体现人才价值、稳定人才队伍,促进单位的整体发展。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农业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审时度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有关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近几年,广西农业科学院根据人事工作实际状况、新形势,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人才引进、录用、考核、培训、任用、待岗等规章制度,使人事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确保人才的稳定发展。此外,农业科研单位还应加强改革内部认识运行机制,营造支持人才干事业、利于人才干事业的工作环境。 (三)完善人才考核、激励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应加强对人才的平时、年度考核,通过考核找出问题、总结成绩,明确工作目标及方向,并利用考核,奖罚分明,鞭策后进、激励先进,形成人才竞争局面,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农业科研单位还通过考核进行工资升降、职称评聘,将惩罚实质化,并进而确保工资发放的公平性。在实际考核中,农业单位可组织考核小组,由专人负责,建立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规范考核程序,建立惩罚内容等,确保考考核的科学性,使考核发挥实质作用。此外,共同进行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确保个人每月填写平时考核管理薄,将专业任期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挂钩,并不断总结考核工作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在人才激励方面,可采取研究所与管理服务部分开的方式,规范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能,管理服务部门负责管理,研究所根据创收指标向院财政上交一定比例的定额,后勤部门对院内外服务,实行定额上交、产额拨款。 四、结束语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管理机制不健全。为了解决人事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单位可通过合理设置岗位、完善人才管理、考核、激励机制等措施,不断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竞争、用人机制,调动单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的全面、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杨叶 张晓婷 钟鹏 田海亮 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 1、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需把握的原则 注重“内化”工作,把握“外化”机遇。所谓“内化”指的是,做好思想准备,保证有足够资金购买优质服务,切实做好后勤队伍建设工作,改革后勤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要选好切入点,老院区改革要循序渐进,对于引进社会化服务目的,要具体明确,坚持从实际出发,等到条件成熟后在进行下一步改革,采取市场保护措施。如果是新院区改革,最好是一步到位,积极引进社会化服务项目,一些具备条件的院区可以提前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在实施后勤制度改革前,先要制定人事政策,这是引进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前提,关于怎样充分发挥后勤人员才能,挑选出真正的精英人才,具体措施可以借鉴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场员工分流,通过优胜劣汰方式,把人才分配到真正适合的岗位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院职能部门以及后勤部门联合制定服务项目岗位规范,从原则上说,关键岗位应选派骨干后勤人员,单位社会服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岗位规范。当然,工作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给予员工人文关怀。 2、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的发展建议 2.1新形势下后勤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后勤发展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重点是为农科院“1+3+X”工程提供有效服务,满足农科院体制改革发展需要,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把自主服务和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后勤管理向社会化过渡,始终围绕管理、服务、保障三个基本目标,建立规范统一的后勤保障制度,提高后勤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后勤改革目标:从科研单位自身实际出发,在新形势下,后勤改革目标应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一体化”目标,这是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要组织条件。基于当前农业科研单位拥有的资源以及“1+3+X”工程建设需要,整合优化各种后勤资源,包括院区、研究所、试验站、试验基地等,集中后勤资源、统一分配,充分发挥各部门人力、物力、财力优势,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各单位领导应致力于制定科学决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进步。其次是“社会化”,即后勤社会化改革,关键在于避免科研单位过度参与社会资源分配,实际上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社会力量来运营科研单位后勤服务,让社会分担后勤部门工作压力,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2.2革新管理方式 目前,周围一些兄弟科研单位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采取不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比较合适的改革方法就是采取委托管理方式,包括委托方、方、受益方三大主体。一般来说,院区后勤部门是委托方,而社会专业后勤服务机构作为方,受益方主要是科研单位及其员工。从理论上说,委托管理不会转移后勤资产,只是委托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化改革转变传统后勤管理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后勤服务日益专业化、市场化,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后勤服务中,推动后勤服务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1+3+X”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科研院所重新规划布局,怎样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准确认识后勤保障作用,是后勤管理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思想指导后勤改革,积极探索新思想、新方法,促进后勤服务更好发展。 作者:张 帅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构建 摘要: 随着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数据、文本保存职工基本信息的管理方式也随之暴露出其局限性。本文简述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思路,为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人事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科科研;人事管理;信息一体化 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军,其人事部门多数管理事务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信息化程度较低。随着我国经济和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的不断开展,各职能部门对本单位职工各类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农业科研单位传统的以数据、文本保存职工基本信息的管理方式暴露出其在信息储存、共享、维护等方面局限性。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MIS)是以人为主导、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制度基础上的人机系统[1]。部分单位虽然初步构建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但系统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将信息系统的应用单纯停留在数据处理阶段,未能挖掘数据的深层意义,最终难以体现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 1农业科研单位传统人事信息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1.1信息分类与提取 农业科研单位职工信息人事管理工作需要采集、储存并应用大量的职工信息。随着日常工作的推进,人事部门按规范化掌握的信息将会不断增加、积累,并逐渐细化。传统的职工信息记录方式难以实现明确分类、便于取用和易于维护三者之间的平衡。例如:若按类别分类存放,则查找职工多个信息时需要同时查找多个文件;若将所有信息加以整合,则工作表包含信息过多、文件过大,不利于日常维护。 1.2信息共享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分工明确。按照2014年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主要包括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培训、奖励处分、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人事争议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内容,每位人事干部掌握着职工不同方面的信息,职工某一方面信息的更改难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整合[2]。 1.3信息维护 职工信息保存一般使用Excel电子表格的形式,数据显示集中,进行职工信息变更和数据修改时不可避免失误操作。此外,Excel数据项自身的校验功能是有限的,一旦误录信息后期很难发现。 1.4信息安全 首先,目前人事信息数据均存储在办公电脑中,信息维护过程中数据备份不及时,电脑发生故障等主观或客观因素都是潜在的数据安全隐患。其次,数据文件已于拷贝,存在被他人窃取或篡改的风险。 1.5信息统计 人事干部在取用数据,进行统计时只能在Excel中对相应数据项按条件进行手动筛选,需经过一次或多次筛选才能得到报表中的一项内容。这种统计方式耗费人力、操作繁琐、且效率较低。 2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 2.1实现组织结构信息管理功能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部门的管理职责涉及到岗位设置,故系统应实现对单位组织结构相关信息的管理功能。如:对农业科研单位机关处(室)、各研究所的编制情况、岗位设置情况等信息的分类管理与维护。 2.2实现职工信息管理功能 建立职工信息数据库是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平台的核心,系统应实现管理和维护农业科研单位全体职工各类数据信息的功能。建立包括职工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信息、国内外进修情况、职称评聘情况、奖惩情况、家庭成员信息、调入调出变动情况等涉及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内容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职工数据信息化的管理,首先有利于数据形成统一的存储格式,使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其次有利于职工信息的实时更新,方便人事部门掌握最新、最准确的数据信息;再次,有利于信息的整合,方便各类信息的查询。此外,系统还应实时显示如单位在职职工总数、不同岗位在职人数、职称情况、学历情况等基本人事信息,以便随时掌握单位职工整体情况。 2.3实现信息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 系统应具有信息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对职工的相关信息进行多条件查询,并根据管理人员所提供的具体条件自动计算、统计,筛选出符合条件人员。相比于Excel表格的筛选功能,人事信息系统在筛选过程中可允许保存统计条件和统计结果,随时调用查看。 2.4实现数据输出、表格打印功能 在系统中查询、统计得到的信息应能够以固定格式输出,形成文档。此外,系统还应设有一些固定的表格模板,如《干部履历表》、《干部任免审批表》、《岗位聘任审批表》等,最终实现能够将上述含有职工基本信息的表格直接打印功能,节省人为录入过程,节约人力成本。 2.5权限分配功能 人事管理部门分工明确,人事干部在对系统信息的维护过程中,只能修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数据信息,而不能对其他数据进行修改[3]。如:更新职工的家庭成员信息是档案管理人员职权,其他人只有对该信息的查看和使用权限,无更改权限。从而合理维护职工信息。 2.6信息一体化功能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不单是为了简化人事管理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结合本单位特点,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接。在为其他职能提供职工基本信息的服务的同时,与财务、科研等部门的应用系统形成一体化信息整体。职工的信息数据库中除包含人事信息外,还包含课题项目、科研成果、文章、奖励、农业推广情况等科研信息,项目经费及使用情况等财务信息,最终实现不同系统间信息数据的联动。如:在审批博士后资助项目报销时,可以通过财务网站查看该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以此作为审批依据,免去向财务部门核查的中间环节;在职称评聘、职工年底考核时,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可查看职工科研成果,直接进行资格审核和业绩成果赋分。实现智能办公的同时,形成对职工的动态管理和综合评定。 3结语 在农业科研单位中,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深度挖掘其工作潜力。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农业科研单位实现信息一体化的基石,是各类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联动进程中至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有效简化人事部门工作程序、大幅度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为本单位提供各项人事数据分析结果,为基层作业、中层控制、高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更好地发挥农业科研人才在科技创新、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作者:刘春妍 郝 楠 焦银珠 杨 叶 钟 鹏 肖 红 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推广服务的方式和对策 摘要:分析了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对农业科技情报的需求,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制约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因素,阐述了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为农业科研推广服务的方式与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情报;科研推广;服务情报 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人们在不同的领域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情报、利用情报和传递情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情报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项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所谓科技情报工作,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国内外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有计划、有目的、准确、及时地提供使用的一种科学技术工作。换言之,科技情报工作是搜集、整理、利用和传递科技信息的工作。它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耳目“、”尖兵“和”参谋“作用,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速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是农业科研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农业科研、推广、生产、管理的需要,广泛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并进行必要的实地调查与考察,运用已有知识,研究特定对象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有关事物的联系。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对情报特别是情报研究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迫使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实现改革,改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完善理论方法,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和领导决策服务。 1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对农业科技情报的需求 现代农业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情报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1农业方针、政策、计划情报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推广体制、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及利用、生产资料供应等。1.2农业科学发展方向、动态的预测性情报包括国内外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计划进行或正在进行中的科研课题。1.3农业资源情报包括土壤、肥力、水源、能源、气候、作物、果木、畜禽、水产等。1.4农业技术情报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等。1.5农业生产情报包括生产计划、产业结构、作物布局、产量、病虫草害防治、自然灾害等。1.6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情报包括成果推广应用的方式、方法、渠道、效果、机制、模式、转化率等。1.7农业技术市场情报包括技术市场的方针、政策及技术商品的定价等。1.8农村商品流通情报包括农副产品、农用物资的购销价格、出口创汇等。1.9农业教育情报包括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方法、手段、效果等。因此,要做好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离不开农业科技情报。它们互相依赖,优势互补,促进了情报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发展。 2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基本功能是服务社会,应用于人类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要想促进科技与生产的有效结合,就必须依靠科技情报这个“载体”充当中介。科技情报的这个地位和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是任何其他东西代替不了的。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2.1农业科技情报是科技兴农规划实施的基础科技兴农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情报调研服务,需要有一个超前可行性的决策方案从全局出发进行规划和具体指导,为各项农业科技工作的实施提供保证。2.2农业科技情报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寻找新的创新点,实现新的突破。“新”、“准”、“快”的农业科技情报能帮助选择科技创新方向、创新内容,实现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进而达到战略上致胜、战术上领先的目标。2.3农业科技情报是制定农业科研推广规划、计划的依据确定农业科研推广项目时,要从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这就要依据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提供信息和资料。2.4农业科技情报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搞好决策,特别是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领导者只有在掌握大量情报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2.5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研推广人员的“耳目”和“参谋”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是依靠农业科技人员来实施完成的,农业科技情报为他们提供启发性情报服务,从而了解国内外农业科研推广的最新动态,帮助他们完成课题研究。2.6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先导和媒介,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把先进适用的技术送到亿万农民手中,应用于生产,这就离不开情报信息的先导和媒介作用。2.7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研与推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技术进步在商品生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情报开发在市场技术、产品开发中则起着双向服务的贯穿作用。农业科技情报工作通过搜集、整理、传递国内外各种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准确性、导向性的情报,最终使农业科研、推广、生产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制约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因素 3.1缺乏应有的情报意识部分领导和群众对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关心、支持不够,认为费时、费工、费钱获取情报不划算,觉得原有的经验性东西只要稍加改进仍能创造好的效益,对生产的发展缺乏远见卓识。一句话,情报无用,经验万能。3.2情报机构设置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情报服务系统不少单位的情报部门人员和经费配备不够,得不到重视,工作效率低;乡(镇)办事处更是没有情报服务机构,农业科技情报不能顺利传递到农户手中。3.3缺乏横向联合,没有形成服务网络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面广,单靠上一级情报机构下发资料,情报的来源就很有限。而且情报的传递和利用,包括技术的推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单靠农业情报系统是远远不够的。3.4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的扶持由于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科技情报队伍薄弱、素质低的问题。科技情报人员向来被作为理所当然的"万金油"使用,不进行专业定向培养,缺乏应有的学习、培训和提高机会。致使农业科技情报部门难以形成一支有水平、有能力、有影响的人才队伍,特别缺乏专业情报学术带头人。3.5服务方式不适应农民的特点我国农村人员三分之一是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农民科技意识的形成,影响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以及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的掌握。 4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为农业科研与推广服务的方式 4.1农业科技情报专题调研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农业生产需求调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与应用效果调研、农技推广体系调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需求调研等多方面的专题调研服务,情报人员在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客观、准确的调研综述情报,使科研推广项目在选题、论证、试验、示范、推广、总结、鉴定、申报成果等方面得到最新、最可靠的情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4.2农业科技前沿追踪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搜集、整理国内外农业科技文献资料和有关会议资料,选择国内外的农业热点问题及关键技术,通过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重点针对国内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综述报告、专利信息等科研成果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形成具有导向性、前沿性、客观性的科技追踪报告和技术研发全景分析报告等,并结合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领域专家进行分析评述,为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及农业主管部门领导提供科技动态参考。4.3农业文献检索服务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图书、期刊、信息资料等,开展本专业范围内的科技查新、文献检索、定题查询等工作,为农业科研推广服务。4.4创办农业科技期刊农业科技期刊是记录科技动态、传递农业信息、聚焦农业热点、孵化科技成果、交流“三农”经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园地,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源泉。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期刊出版周期短、传递速度快、情报信息量大、能集中反映某一学科领域最新成果等特点来为农业科研推广服务。4.5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咨询到农村基层一线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对情报信息、科技知识产生兴趣,增强农民的信息观念,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4.6建立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网络与各地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等部门组成农业情报信息服务网络,建成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情报服务体系。4.7农业科技政策分析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通过对过去、现在的政策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研究,了解已有农业科技政策的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取得的成效;同时调查和把握基层农业科技政策需求,并对转型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展望,为有关部门完善已有政策或制定新政策提供启示和借鉴。 5提升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服务质量的对策 5.1建立健全多元化、高效能的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体系要加强横向联合,进一步完善全程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围绕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创汇农业基地和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信息交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情报服务工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情报配套服务,促进本地区农业的健康发展。 5.2加强情报宣传,强化农业科技情报吸收机制通过宣传,提高领导干部、科技人员以及农民的情报意识,让他们主动地接收情报、利用情报和传递情报,强化农业科技情报吸收机制。只有这样,“广”、“快”、“精”、“准”的先进适用的科技情报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吸收、消化、接收机制,才能将情报潜在的生产力活化出来。 5.3提升农业科技情报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采取培训、进修等各种措施,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情报人员的素质,增加业务能力,更好地开展情报调研和科技咨询服务。在情报资料提供上,要突出“新”、“准”、“快”;在情报服务上,要突出“适用”、“实效”;在情报调研和报道上,要突出“典型”、“新颖”、“具体”。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普及农村实用技术,促进情报与推广结合,加速成果转化。 5.4配合农业科研推广工作,开展定点、定题情报服务选择重大农业科研推广项目,进行定题跟踪服务,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通过对大量期刊、书籍、调研报告等文献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分析、总结和研究,提供国内外研究动态等定题推送服务,便于科研人员快速、及时跟踪科研项目或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同时为农业科技人员开展跟踪服务,为他们的科研推广工作提供帮助,充分体现科技情报的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 5.5开展或组织本专业的专题性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围绕本专业科研、推广、生产、管理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和组织本专业的专题性科技情报分析研究以及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有针对性地报道本专业的国内外科技新成果和新动向。 5.6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提供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物情报积极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办法,为农村、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物情报,着重要推广花钱少、易采用、能增产增收的先进适用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特续稳定增长。从各种不同角度,激发农业生产者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经营的愿望和信心,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5.7加强情报与技术的结合,实现农业科技情报向生产力转化农业科技情报是一种无形的技术商品,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其工作要突破科研型模式,进入到流通环节,向商品经济领域延伸,把科技情报这一知识形态的产品转换为生产成果,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5.8深化改革,拓宽农业科技情报技术市场建立多元、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情报技术市场网络,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一起上,形成新的情报服务运行机制,开展农业科技情报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作者:刘绍辉 李珂 王涛 张小岚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 影响小私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其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因此本文笔者分析了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了其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建议。这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小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前言: 加强小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保证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潜力、增强竞争力、抵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主题也正在于此。本文将结合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供小私营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参考。 一、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私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小私营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小私营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例如,政策的“歧视”使小私营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小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领导的影响过大;等等。 二、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投资规模小,自由资金有限,企业经营管理层次低,产品科技含量,员工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有限。这是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 1、缺乏科学性的投资能力 一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二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2、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财务管理职能作用不大 小私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人与人的关系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联系,对团体以外的人天然的不信任。在财务这一敏感部门,用人标准多为“家天下”的传统观念。“忠诚度”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志,无血缘、乡缘关系的财务管理能人群体很难与家族势力平衡。所以,在小规模低层次的私营企业,真正的财务专业人才很难留住,财务人员大多未经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财务管理的能力,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3、融资困难,资金不足,阻碍企业规模壮大 目前我国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第一,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小私营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小私营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小私营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小私营企业融资的成本。第二,国家没有专设小私营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私营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小私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第四,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小私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4、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小私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加强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资金管理 在加强预算管理方面,财务部门应在每年年初编制资金预算计划;在资金的风险管理方面,小私营企业应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调查论证,项目评审做到科学化、专业化,尽量把预计风险发生的概率控制在最低程度。一般小私营企业在同城结算业务中主要以“贷记凭证”、“转账支票”为结算手段,在实际工作中“贷记凭证”是一种更为安全的结算手段。资金的或有风险主要是公司为其他公司提供担保而形成的或有负债,包括贷款担保和业务担保等;在资金的日常管理方面,公司应定期、不定期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钱出去、货进来、货出去,钱进来,把坏账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目前,不少小私营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3、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需要做到三点:首先要确定公司内部行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拥有的职权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据以确定的他们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明确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手续;第三,要明确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的方式,相 互之间能否形成制约关系,每一人员是否置于他人的监督之下。 对小私营企业而言,应当制定严格的帐务处理程序,使操作者有章可循。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公司内部会计制度包括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其主要内容有: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会计凭证的格式、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账簿的设置;编制会计报表的种类和要求;单位会计指标体系。通过以上这些制度的制定和认真执行,就可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运行。 4、积极利用Internet,发展网络财务 网络财务的最显着特点是实时报告(real—time reporting),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他也并不是大中企业的“专利”。小私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人才到位的前提下,发展网络财务,可更大的获得网络资源信息与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这有利于小私营企业在自由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与回报率。 四、结束语 总之,小私营企业要树立财务管理的观念,重视资金的管理,真正把资金视为维护企业的生命线,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企业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懂得财物管理,抓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生产中去,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健康发展,从而最大化的提高经济效益,把企业规模发展壮大! 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新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应对策略;环境与趋势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经济结构和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使我国的财务管理同国际接轨,如何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还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财务事业的拓展,也为财务实践和理论提供了发展余地,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变革时代,加入WTO,跨国经营趋势又在客观上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司财务是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也在不断扩展。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影响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销售和企业的人事任免等,因此,可以说,抓住财务管理,就抓住了企业的主线。 一、新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等对国内企业旧的财务管理观念和方式的冲击,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明显不完全适应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在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务方面捉襟见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工业经济、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的基础上,而目前全球正大步跨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逐步上升,有的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有形资产的价值。(2)当代财务管理的手段落后,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财务势在必行。(3)当代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围狭窄,仅限于财务风险,而对于风险投资的管理极少论及。(4)现行财务制度呆板,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等、不相容等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分析 任何企业的财务活动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这些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受环境影响和制约的。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即理财环境是指对财务活动及其管理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各种条件或因素。在这些条件或因素中,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内部的、可控制的,主要包括内部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及人员素质、会计信息系统等;一部分是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更多的只能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这部分主要包括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税收环境、宏观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 1.经济全球化浪潮 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己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己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 2.知识经济的兴起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又称为“新经济”,认为美国近十多年的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新经济”,而“新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建立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那么,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电子商务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是计算机技术和 通信技术两者结合的成果。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的最显着特点是实时报告,可以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但它引起的安全问题同样让人担心。 4.企业重构 企业重构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以来,愈演愈烈,现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从它的外在形式和历史演进看,它分为3种形式,同时也是3个阶段:(1)80年代的公司内部重构,即压缩管理层次,使管理更灵活机动,剥离公司非核心业务,增强公司核心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公司的全球竞争能力。(2)90年代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这次公司购并浪潮与20世纪前几次购并浪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跨国购并呈上升趋势;二是购并集中在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3)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虚拟企业。有人认为虚拟企业就是网络公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网络公司仅仅是虚拟企业的一种。所谓虚拟企业,按照德国斯图加特大学H.J.Bulllger教授的解释:“虚拟企业是这样一种网络组织: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等,而通过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关系便宣告解除。因此,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形式。 三、新环境下应对企业财务管理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研究未来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对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也同样是为了进一步改进与创新当前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财务管理实务。我国理论界对于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①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附属于会计理论研究,财务管理实务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缺乏;③我们目前企业组织结构正处于大变革阶段,缺少比较成熟规范的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从无序走向有序,财务管理也越来越受重视,企业管理也将由原来的“生产导向型”或“市场导向型”为中心,转移到以“财务管理导向型”为中心。因此,对于如何发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①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倡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②切实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加快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③理论界与实务界合作,开展企业财务管理调查研究工作,进行案例研究,共同促进财务管理发展;④进行科研攻关,加强对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专题研究。 2.新形势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保证,合理配置企业集团资产,发挥集团优势,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企业集团公司对集团内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可分为“集权式”、“分权式”和“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三种。 第一,“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采用本模式的企业集团,财权绝大部分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集权式的特点: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其人财物及供产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资产重组、贷款、利润分配、费用开支、工资及奖金分配、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财务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 第二,“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采用本模式的企业集团,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分权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财权上,子公司在资本融入、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费用开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做出更大的财务决策;在管理上,母公司不采用指令性计划方式来干预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以间接管理为主;在业务上,鼓励子公司积极参与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在利益上,母公司往往把利益倾向于子公司,以增强其实力。 第三,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绝对的集权和绝对的分权是没有的,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模式是强调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是一种集资金筹集、运用、回收与分配于一体,参与市场竞争,自下而上的多层决策的集权模式。此模式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是很多企业集团追求的相对理想模式。 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浅析 [摘要] 中小企业作为当前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不足问题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应当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从管理观念、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内容、信息披露的创新、财务监管活动的创新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小企业的财务目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创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效的财务创新能够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快速有效地整合财务资源,适时调整投融资方案和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小企业的财务目标。处于企业管理中心地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顺势而为,进行全方位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谈浅见。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居安思危,并能把危机感转化为具体的创新策略。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最重要的就是财务管理创新观念。 1.人本化理财观念。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以资金为中心,而在当今时代,重视人的管理与发展观,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把对人的激励与约束放在首位,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觉性。 2.动态管理观念。在当今时代,企业经营随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变化因素的挑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服从竞争需要,立足未来,根据市场信息及企业实际不断比较、分析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平衡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管理效率。 3.风险理财观念。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客观上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与可能,即不可避免的承担一些风险。这种风险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增长。因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的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最低。 4.信息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成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理财观念。 5.融资第一的观念。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是自有资本的发展和延续,以自有资金为核心。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已不再是单单的自主理财,而是资本运营、培育和扩张。因此,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树立融资第一的新观念,优化资源结构,顺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效益;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相对上升。这一变化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已不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应归属于“利益相关主体”。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契约集合体。企业要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理应维护契约的公平和有效性,使“集合体”中的各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创新,必须由单一的面向股东转为面向多元利益主体,由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转为满足多元主体利益目标。 三、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出资人的财务管理可分为投资者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由于两者管理目标存在差异,就必然要求企业创新管理模式。 1.融资活动的创新。传统的融资活动主要是财务资本的筹资管理。在知识经济环境中,知识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知识资源的拥有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应把对知识资本的培育作为重要的理财活动。企业不仅要筹集物质资本,还要筹集“知识资本”或者说“智力资本”,甚至筹“知”或筹“智”重于筹资。 2.投资活动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的重点由有形资产转为知识资产、无形资产。因此,中小企业投资活动应更加注重投“知”或投“智”活动。二是应加强风险投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使风险投资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加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并改进无形资产价值的补偿方式,以控制投资风险。三是克服中小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容易一人说了算、造成投资的盲目性。因此,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化改造,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设立董事会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使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3.财务分配活动的创新。在工业时代,物质是第一生产要素,谁拥有了物质资本,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享有收益的分配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因此,按“知”或按“智”分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四、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网络财务 知识经济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将逐渐向网络式财务管理变化。网络财务系统突破了空间局限,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管理能力能够在网上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节点。众多的远程处理功能得以实现,例如: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强化了主管单位对下属分支机构的财务监控。网络财务的远程处理和协同业务能力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跨进。网络财务在时间上,实现了会计核算动态化、实时化,使得财务管理从静 态走向动态,极大地增强了财务处理活动的及时功能,提高了会计的价值。我国中小企业应牢牢把握住网络财务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机遇,使企业管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经营更上一个台阶。 五、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险性,表现在: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及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资本流动加快,使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的风险;企业内部财务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如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使用寿命,知识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会使现有资本结构不稳定,技术资本的泄密、流失、被替代或超过保护期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是作为知识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信誉、经营关系等变化,使企业名誉风险突出。由于上述原因,迫切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风险的计量、分析、报告和监督系统,以便采取恰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合理规避风险。 六、信息披露的创新 企业会计信息是否对外公开,主要取决于其社会影响。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大部分进行了审计,从增加企业社会信用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出发,有必要建立如下披露体系: 1.小型企业可自行选择是否对外披露,若披露,对外披露的报表必须接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披露时间比中型企业可更长,此外,还应加强企业社会信用的宣传,造成披露信息的企业具有良好信用的氛围,给予纳税或银行信用方面的便利或优惠,促进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 2.建立地方性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媒体和渠道,如工商、税务系统的出版物或网站,可供社会公众随时进行查阅。 3.强调对成长性的披露。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板的公司通常盈利现状不太理想,但成长潜力较大,同时公司的风险也大。为了减少风险,必须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发展前景进行披露。通过对成长性披露,也可以让一批质地真正好的公司受到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青睐,求得发展。 七、财务监管活动的创新 中小企业约占40%的比例都是兼职会计,还有约10%的比例是会计记账机构记账,大多仅限于简单记账的财务管理。这都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小企业自身财务总监管理的基础上,应设立政府管理的公共财务总监机构(第三方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中小企业的行业分类,由专门的财务总监(专家团队)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社会化监督管理,参与中小企业重大投资、经营的决策,进行行业性的财务分析,提出财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方案。 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可以说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加强财务管理的创新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必然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摘 要:文章以建中公司财务管理为实例,阐述了科学的财务预算和财务参与决策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的几条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企业决策 经济效益 一、科学的财务预算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依据 实践证明,以财务预算为财务管理前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通过编制预算来分析效益目标和财务指标,也可通过预算来对此检查实际的执行情况,还可通过预算分析来寻找挖掘潜力、降耗增效的途径。 建中公司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已有几年时间。在层次上实行分级预算,总公司及下属各企业及单位都要自行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使预算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并严格根据预算按季度编制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表,把实际与预算相比,根据实际执行情况,一方面提出绩效考核意见,配以适当措施进行激励或惩罚。另一方面分析主客观原因,提出对策,及时解决问题,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顺利完成。 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经营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也是企业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效益提高的状况的重要条件。建中公司已逐渐在85%以上的下属公司及单位中实行财务主管委派制,形成了经营者按照总公司下达的效益目标自主经营,财务主管对经营者进行量化监督的组织体系。财务主管即要在本单位协助经营者当家理财,组织实施财务业务,又要对整个企业的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管理,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上一级委派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使总公司全部资产都处于受控的动态监控状态。公司在财务监督机构中,单独设置了内部审计室,由总公司总会计师直接领导,还在财会部设置财务稽查科。每年对下属各公司及单位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常规、离任、专项等方面审计,或对财务规范化工作以及对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总公司能更详细地了解下属部门的财务管理情况,有利于总公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动态控制。 二、财务参与决策是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面对各种经济信息数据,如何进行科学分析,制定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如何利用财务杠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何正确估计资金风险;如何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等,都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大问题。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直接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管理和决策,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方面。财务参与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直接参与研究有关的经济信息,制定经营的财务指标和确定实现经营目标的措施等。 财务参与决策除在经营目标开始之前,也可以在经营目标执行的过程中,后者往往是发生了原来制订经营任务时所未料及的情况变化。财务管理人员有掌握着经营活动中的丰富数据与各部门都发生密切联系的特点,因而可以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局或从某一局部提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方案。 公司成立了以总会计师牵头,财务负责人及主管部门人员参加的企业管理办公室。主要任务是根据财务信息和有关数据由单位历史的实际情况以及同类企业的经营情况,分析制定当年经济任务指标,并以每月考核报表形式掌握全公司经营动态,考核下属各公司及单位的经济责任承包的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将有关经济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上报企业主管领导,以助其经营决策。由于财务管理的参与及决策,并对下属公司及单位进行定期检查及监督有力,经营目标制定科学合理,从而不断激发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力,使得公司近几年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大提高。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加强财务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1.加强岗前培训和后继教育。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后继教育,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和技能。 2.强化考核,完善用人机制。对从业人员进行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称的聘任、行政职务任免、奖金发放等挂钩,形成完善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财务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处罚力度 1.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是当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举措,是各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也对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经营管理,控制经营风险,起着重要作用 2.继续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内部审计是强化单位内部监督不可缺少的制衡机制,一方面它能够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另一方面追求通过其对经济进行全面、经常及时的监督,保证单位内部控制逐步完善,通过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常规、离任、专项等内容的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会计核算、会计资料、财务收支、经济活动中的一些不合规、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保证财 务信息的真实。(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应以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财务委派、动态监控,确保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坚持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其预算、监督、考核、控制、分析、反馈等职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确保最大经济目标的实现。 轻的注册会计师,调整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年龄和人才结构,给事务所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为适应拓展业务范围的需要,事务所还应广泛吸纳注册资产评估师、税务师、律师等多种人才。另一方面,事务所应尽快更新完善现有员工的知识结构,加强业务知识及岗位技能培训,特别要对有潜力的人员加紧培训,使其尽快通过国外注册会计师考试,为拓展海外业务打基础。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与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广泛开展项目、培训合作,选派人员到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学习锻炼,邀请境外优秀培训专家来传授经验技术,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从业人员。 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与变革 WTO的加入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我国企业在这变化着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财务管理应如何调整、变革以适应未来这一形势,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本文现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作简要概述与分析,对WTO对我国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作必要展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迎接未来挑战的对策思路。 一、现状分析与思考 为探讨WTO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首先需要对财务管理现状做一些了解和分析。下面笔者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财务与会计》杂志1985年至1999年各期关于企业理财工作先进经验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前沿的研究,了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状况和发展动态。 通过对《财务与会计》在该期间的223个有效样本的考察,可基本把握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各项内容及其变迁情况。从下表可知,在资金管理中,资金结算管理比例最高,为70.0%,以后依次是应收账款管理53.4%、存货管理53.4%、采购与付款管理39.0%、计划控制38.1%、资金筹集22.9%、资金投放18.8%、财务分析14.8%等。现金管理、税金管理、金融风险管理和保险管理这几项所占比例很低,均低于5%。由于应收账款、存货和采购付款管理都属流动资金管理范畴,因此从总体上看流动资金管理比例很高。 企业财务管理各项内容及其变化研究 我们将1985年一1999年划分为三个时间段。从时间段上看,流动资金管理和结算管理都占有较大比例,尤其是后两个时间段。在后两个时间段,资金的计划控制、财务分析、资金筹集、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和保险管理等内容有所增加。此外,我们还发现,从1985年到1989年,非银行信贷筹资方式非常少,1988年出现过一次国际银团贷款和补偿贸易引资。1990年后,情况所有改变。1990年——1994年,债券筹资和职工集资情况增加。1995年以后,则以股票筹资方式为主。此外,在非信贷等资中,贸易融资比较突出,有补偿贸易、出口信贷和押汇融资等,占整个非信贷筹资方式的25%。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有两个特点。第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如资金筹集方式的多样化改变,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保险管理和税金管理等陆续出现。第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在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主要工作上比较薄弱,日常财务管理一直是资金管理的“主旋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与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有关外,可能与认为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是涉及企业经营发展的大事,单单依靠财务部门很难完成有关,因而在所考察的样本中较少述及。另外,也可能与有些人把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混淆起来有关。 二、WTO的影响以及未来对财务管理展望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企业理财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WTO的加入,将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发展的速度将更快;从企业内部来看,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加入WTO之后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全面可兑换将指日可待。这是因为,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利率放开和外汇管制解除、货币实现自由兑换,是为许多国家经验证明的一条必然的发展道路。利率市场化和货币自由兑换,意味着企业外部金融风险的加剧。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将带进许多先进的金融服务项目,包括各种新型金融工具。国际金融业竞争的加剧,是各种新型金融服务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各种新型金融服务的出现,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它意味着企业将获得更方面、更全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理财活动的需要。这意味着企业财务管理将面临更多的选择。 WTO的加入,将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压力增大。这一切都将迫使企业调整和转变过去陈旧的管理观念,对企业财务管理也将提出新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WTO的加入,意味着我国企业将有更多机会走向国际,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服从企业的这种战略发展,因此,财务管理也应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譬如,筹资和投资的国际化、合法运用国际避税各种方法等。其次,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风险的加大,必然要求财务管理要谨慎控制财务风险,恰当选择资本结构,重视资产负债上的风险收益匹配管理,使企业财务状况一直保持良好态势,以增强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再次,企业生存压力的加大,必然要求降低各项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同时,为争取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还可能运用多种财务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企业将向顾客提供各种信贷以促进产品销售。因此,如何充分运用资金,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最后,为接受“入世”后的挑战,企业必然加强内部各项管理.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和评价工作必将大大加强。因此,财务分析、预算、规划以及业绩评价等,也必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展与变革的对策 比较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加入WTO之后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不难发现,两者间的差距还较大。前面的分析是以已取得良好业绩的企业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现状研究的基点的,由此可以推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的一般水平还远未能达到适应“入世”后变化的要求。但是,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适应“入世” 后经营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知识和人才上进行必要的积累。财务管理观念的变化和新技能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以及产品市场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将在许多方面增添新的内容,如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等。同时,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国际化,给了财务管理较大选择空间。从我国实务发展现况来看,这方面工作在有些企业已开始了,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都显得非常“稚嫩”。因此,企业从现在开始注意在知识和人才上进行这方面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2、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我国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是以营运资金管理为主的日常性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筹资和投资、企业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所占比例较低,使人感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层次较低,不能从大局上把握。然而,“入世”后的环境却要求财务管理特别注重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因此,从现在开始,注重财务管理的大局,提升财务管理的层次是很有必要的。 3、夯实财务管理工作基础。从发展现状看,涉及现金、应收应付、存货等的营运资金管理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主旋律”。然而,尽管如此,这些工作在目前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一些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例如,存货管理中“压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ABC分类和经济订货量等较为科学的方法运用反倒不多。另外,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催收”方法很常见,但信用分析、账龄分析却很少。这说明,虽然日常工作比重大,但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否则,要想在“入世”后的环境中做到防范财务风险、控制现金流量、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将会很困难。
人力资源论文: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论文 1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及运用 通过对医院各部门充分的需求调研与分析后,肿瘤医院与广州市H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一起构建了综合性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统称e-HR系统)。相对于传统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e-HR系统除具有传统系统基本人员信息管理功能外,还综合集成多个其他亮点功能。 1.1网络版 与传统只能在特定计算机登陆、运行的单机版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不同,e-HR系统通过在中央服务器上安装管理软件,再分配账号,即可实现在有网络连接的任何一台计算机终端登陆与运行该系统。网络版可实现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管理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登陆系统,进行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导出数据等操作。通过分配账号与设置权限,医院领导及医务处、教务科、科研科、护理部、党办、财务处等部门均可自行登陆系统,管理相应模块人员信息,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的同时,做到权限分配的针对性与安全性。不需像传统单机版模式,任何人力资源信息都要向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员索取,从而可充分发挥人员信息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网络版可实现员工自助操作。每个员工均可分配到以员工编号为用户名的账号,用以登陆e-HR系统。登陆系统后,员工可查看其本人的人力资源信息,并可在系统上直接申请更新个人信息(如户籍信息、住址信息、学历信息等),同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的扫描件即可获批。通过在系统上直接抓取数据,员工还可以直接在e-HR系统申请多种业务,有打印在职证明、收入证明、计划生育证明等,填报提交新员工信息采集表、出国培训申请表、年度考核表等。如新员工入职信息采集方面,员工只需要自行登录填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即可写入系统,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同时,亦可省去大量信息录入的工作量。相比于传统单向的人员信息管理模式,员工自助功能可实现员工与医院双方对人力资源信息的对称沟通,以保证人员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亦可一定程度上增强员工主人翁精神。 1.2多管理模块的集成性 e-HR系统是一个动态管理的综合性系统,系统内集成了多种子系统。 1.2.1考勤管理模块。 传统的考勤模式是各部门于每月月底填报纸质考勤数据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手工汇总,再结合工资、奖金标准核发待遇。如果在人数较少的组织里,这算是一种高效而节省管理费用的模式,但在一个拥有近2400位员工的庞大组织里,传统落后的考勤方式会给工作人员带来相当大的工作量。e-HR系统集成的网上填报考勤功能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对考勤角色权限的设置,以及对各部门考勤员分配角色后,考勤员可以通过网络在各计算机终端直接填报部门内部人员的出勤情况,甚至可通过考勤打卡机直接记录出勤情况,于月底网上一键提交考勤数据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在e-HR系统上审批、归档,并可自动汇总月度、季度、年度的出勤数据而用于薪酬计发与员工考核等工作。该功能可省略大量的手工汇总纸质考勤数据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归档后的每条考勤记录,均写入职工本人基础信息库存档,可用于日后的查询、统计、分析。 1.2.2劳动(聘用)合同管理模块。 该模块详细记录每个员工每份劳动(聘用)合同的内容,如合同签订次数、合同起始时间、试用期时间、终止时间、合同期限类型、补充协议内容等,通过设置预警信息,系统可在管理员登录时自动提示即将要处理的合同情况,员工亦可通过自助服务随时查看本人的合同情况。相对于传统的使用纸质文档或者office办公软件记录与管理劳动(聘用)合同数据,e-HR系统的按人员逐条记录与自动提醒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3计划生育管理模块。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医院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做好管理工作。e-HR系统通过员工自助操作功能,翔实记录着每一位员工的计划生育信息,以保证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可完整、及时地掌握全院近2400名员工的计划生育情况。对于离职人员,该系统可自动打印计划生育移交函,严格按照上级计生管理部门的要求,做好流动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交接工作。系统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一键式统计出省、市、区、街道等各级管理部门的计生报表。 1.2.4职称评聘管理模块。 医院作为高技术、高素质人才聚集的知识密集型组织,职称评聘无论对于员工个人还是医院,都显得尤其重要。肿瘤医院是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专科医院,一直秉持严格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素质亦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中山大学对校内教职工的职称评聘条件远远高于国家、省、市级别的评聘条件,对每个级别职称的通过率都有详细要求,这就客观上使得医院的职称评聘管理工作趋于复杂化、难度化。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职称申报者需要手工填报大量的表格,提交大量的佐证材料,职能管理部门通过人工审核、手工计算、手工排序、手工投票、手工计票等方式进行运作。大量的手工操作容易使数据发生错误,亦使得工作效率底下。e-HR系统集成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块,通过在系统上对各级各类职称评聘条件的设定,申报者可通过员工自助操作功能,直接在系统上填报各类表格。系统根据各个条件指标的相关逻辑性,自动判断申报者是否符合基本条件,自动审核哪些业绩材料符合条件,自动计算科研分数、教学分数、工作量等指标,根据指定的若干个指标自动排序等等,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障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1.2.5统计分析管理模块。 肿瘤医院作为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某些工作归属于国家教育部与中山大学管理。同时作为副厅级的卫生行业单位,医疗业务又归属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卫生厅管理。上级部门的各类人员统计报表种类繁多、难度不一,给统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工作量与难度。通过e-HR系统管理模块扩展功能,可在系统内编辑逻辑关系设计各式各样的人员信息统计报表,如《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事业单位年度编制统计报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等,以及中山大学与医院内部的月度、季度、年度统计报表,均可实现一键统计。通过e-HR系统管理模块扩展功能,可对人员信息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如人员职称机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流失率、床护比等,是医院建立科学的招聘计划和人才梯队建设计划等的重要支撑保障。 1.2.6预警提醒功能模块。 系统可根据预先设置的条件,在管理人员登录系统时,自动发出预警提示事项,如当天生日人员、试用期满人员、合同到期人员、外出培训人员、即将离职人员等,并可通过系统自动给生日人员发送祝福短信与邮件。e-HR系统具有多样化管理模块扩展功能,相对于复杂的代码编程设计,该扩展功能操作比较简单,可在系统前台直接编辑子集与字段的加减,由此可自由设置譬如薪酬管理、培训管理、教务管理、学历情况管理、工作经历管理等。 1.3多应用系统的对接性 e-HR系统除了自身集成的多项管理模块外,亦与医院其他的信息管理系统或网络平台做了良好的对接。 1.3.1招聘系统的对接。 在e-HR系统开发前,医院网站主页已有一套招聘系统,医院所有的招聘启事均通过该系统对外,所有应聘者亦只能通过该系统填写简历与申请岗位,而实现了无纸化招聘管理工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在招聘系统上筛选简历、通知面试、确定人选后,可在招聘系统上直接将入选者的基本信息转入e-HR系统人员信息管理模块,既保证了信息的原始性,亦可避免重复手工录入的麻烦。 1.3.2自动化办公(OfficeAutomation,OA)系统的对接。 医院已使用OA系统多年,系统上的各种模块功能已逐渐趋于完善。该系统上有全院员工的基本人事信息,用于支持医院的HIS、HBOS人员数据。在与e-HR系统对接前,每次的人员信息变动都需要在OA系统上进行调整,造成工作量的重复,且难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对接后,只需要维护更新e-HR系统的人员信息,即可自动更新OA系统的人员信息,进而可自动更新医院大部分需使用员工信息的系统数据信息。 1.3.3科研系统的对接。 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科研工作,医院近年来上线了先进的科研管理系统,该系统可详细记录每位员工的每篇论文、每项基金、每项课题、每项专利等,并可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员工的科研业绩对其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有重大影响,e-HR系统与该科研系统的对接,可使科研业绩数据很好地跟职称评聘管理模块有机结合起来,用于员工职称评聘管理工作。 2体会 2.1管理层的重视 任何一项管理制度的改革,务必需要管理层的重视,才能强有力地高效实施。尽量使领导充分认识与肯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与改进的必要性,使该项工作提升到必要的高度,寻得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一定程度上提前扫除工作开展的障碍,降低工作开展的难度。 2.2充分的需求调研 开发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需求调研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满足某个部门的需求,亦要满足多部门的需求,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满足全体员工的需求,又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拓展性,以便于将来的二次开发与其他系统的有机对接。广泛进行需求调研,反复进行需求论证,提早搭建系统框架是构建整个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 2.3开发公司的甄选 市场上从事软件开发的公司非常之多,鱼龙混杂。开发构建一套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工作量大、开发费用高,故需对项目开发公司实力进行严格评估与选择。医院可海选几家知名度较高、美誉度较好的软件开发公司,最好是主营业务方向是从事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开发的公司进行对比,选择几所已经完成终验项目的客户医院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公司开发人员的实力与数量,可更直接地考察合作公司的综合实力。 2.4严格按计划实施 一旦确定合作开发系统的公司,就必须严格按照开发计划稳步实施,以保证项目开发的进度。安排具有较好计算机能力的员工全程跟进项目,与开发公司保持紧密联系与沟通,将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给开发公司。 2.5做好后续维保 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工程,在运行时常会出现意外的故障,项目完成后应与开发公司签订系统的后续维保协议,以保证上线运行后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得以及时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掌握与运用所有员工的入职、薪酬、福利、调动、晋升、婚姻、生育、离职、退休甚至死亡的信息,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与更新的及时性,是医院整体平稳运行与制定发展计划的有力保障,而系统功能的全面性与操作的简便性,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既要立足于医院的现状,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拓展性,使整个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地满足医院整体发展的动态需要。 作者:黄清 何仲廉 钟俊学 胡献之 范志琴 文朝阳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人力资源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劳动合同管理论文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劳动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劳动合同的签订存在单面性、缺乏彻底性,续签、变更、解除不及时且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许多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 雇佣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的单面性表现在,企业在提供劳动合同文本时,没有健全的双方协商制度,而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不给员工以选择余地,员工缺乏话语权,导致在整个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企业对员工存在着一定的“强制性”。缺乏彻底性表现在,企业一些正式员工的劳动合同存在未签或漏签现象;临时雇佣关系的员工,虽然存在事实的员工与企业间的劳动关系,但却未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在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这些不规范的行为,使得企业同劳动者之间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议。劳动合同管理的随意性有以下表现形式:第一,员工在企业内部变更工作岗位时,存在劳动合同不能及时进行相应变更或变更了并未与员工进行及时沟通的现象。第二,存在由于企业疏于管理,未按照劳动法对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予以签订、应该解除劳动合同的予以解除,由此便产生了许多劳动关系不清晰的人员。如临时雇佣人员、长期外借人员或借外单位人员、档案关系挂靠人员等。第三,还有一些员工未通过规范的渠道辞职,没有办理正常的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使得劳动合同有名无实,给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 2.劳动合同管理流于形式,缺乏规范化管理手段 第一,企业缺乏量化管理劳动者工作业绩的工具和方法,缺乏考核监督机制来确定劳动者是否按要求履行了劳动合同所规定的条款。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企业难以根据员工的绩效进行劳动合同管理,员工也很难根据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权利争取到合法的利益。第二,由于缺乏规范化管理手段等原因,一些电力企业存在无法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解除或终止员工的劳动合同。员工虽然表面上需要定期续签劳动合同,但除非员工触犯法律或存在严重的违纪行为,否则,企业一律同员工续签合同,无论该员工的绩效考核如何,对企业是否有价值。第三,劳动合同期限设定不合理,企业不能根据岗位性质、生产需要及员工特点等方面灵活设置劳动合同期限,而是,一律给予相同期限的劳动合同。这样,便无法有效利用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来管理和激励员工。第四,劳动合同条款一成不变,不能根据不同岗位制定有针对性的合同条款。甚至,有些合同条目存在表达不够准确、不严谨等问题。电力系统中的企业大多使用的劳动合同是根据《劳动合同法》制定的;而不同类别的电力企业,如供电、电建、修造、施工等用人单位的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工种的不同对劳动合同中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等条款的规定存在很大差异。然而,电力系统中的企业却不能根据自身状况对有关合同条款进行调整,使合同内容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不是为企业量身打造的劳动合同条款又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劳动纠纷。 二、解决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劳动合同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大宣传依法履行劳动合同的力度 通过大力宣传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在保障雇佣双方合法权益方面以及对员工切身利益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员工对劳动合同的重视程度。也让员工理解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既是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保障,又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地宣传将会逐渐改变员工的思想意识,从而提高雇佣双方对合同签订的理解和重视。 2.加强劳动合同条款管理 第一,要提高企业和员工对合同条款具体内容的重视程度。在制定劳动合同条款时,需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满足《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员工的绩效方面的条款,要做到尽量能以量化的方式衡量,对于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服务期限等方面要尽量做到详细、严谨,对于双方违约责任等方面要做到具体且可实施。只有制定了更加明晰的劳动合同条款,才能提高劳动合同的规范作用,使雇佣双方都能履行相应的义务、享受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制定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繁简得当,对《劳动合同法》有详细、具体规定的内容,可注明出处,依法执行。对于《劳动合同法》未做出规定的内容,应当做出详细的规定。对于一些容易产生争议的地方,更要做到条款具体而明晰,例如一些涉及员工权利、义务的具体条款,要做到雇佣双方对其无异议。此外,对于一些涉及行业特点、岗位特殊需求、专业特殊需要的事项应做出详细的解释说明,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劳动纠纷。第三,在制定劳动合同时应使用准确、清晰、严谨的词句,尤其对于合同中比较关键的条款,要力求词句表达不产生误解或歧义,确保劳动合同文本所表达的含义与雇佣双方对合同的理解一致。第四,劳动合同中涉及责任的部分要明确。只有做到对双方责任明确的划分,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查,在发生责任事故、追究相关责任时,才不会发生互相推诿使事故迟迟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 3.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协商机制 要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劳动合同协商机制,依法通过企业和劳动人员的协商来约定岗位职责、劳动报酬及条件、合同期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以体现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的“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原则。 4.加强劳动合同期限与合同续签管理 劳动合同期限管理应根据企业不同阶段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劳动者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考核情况等确定其劳动合同期限。对于新招聘员工的劳动合同期限,应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对于掌握企业中长期需求的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或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学历人才,可以与其签订较长合同期限;对于企业短期需求的专业和一般性人员及临时人员,企业可与其签订较短合同期限。对于到期合同的续签,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甄选绩效优良的员工,严格从优续签劳动合同。对于员工在劳动合同期间工作表现优秀、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的,可以选择与其续签长期合同;对于表现一般、没有突出贡献但也没有重大错误的员工,可与其签订短期合同,同时继续观察其今后的表现,作为合同到期后是否再与其续签的依据;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生产和经营状况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聘用劳动合同到期的人员。对于企业不需要的人员、表现不佳及有重大违纪违规的人员,在其合同到期后要坚决不再与其续签劳动合同。 5.建立监督机制以加强劳动合同履行的考核 一方面,要加强对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情况的考核,通过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正确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根据绩效评估实施劳动管理。这样才能避免劳动合同管理的形式化,实行优胜劣汰用人的制度。另一方面,要成立劳动合同履行监管部门,监督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由工会、员工代表、人资部门代表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监督小组,对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按月或按季度对监督结果给予评估并进行公示,做到公开透明。 6.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专业人才培训 可以通过引进劳动合同管理领域专业人才,充实企业劳动合同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要建立培训机制,进行内部挖潜和自我提升,培养劳动合同管理人才。并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其他行业甚至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劳动合同管理人员需熟知劳动合同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市场最新的形势变化和最新的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水平,保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合同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地完善,劳动者对自身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只有充分认识到劳动合同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在人员配备上为提高劳动合同管理水平提供足够的支持,才能使劳动合同管理成为电力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基石。 作者:张智琨 伍睿 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论文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的价值分析 1.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 薪酬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企业人才管理的宗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特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合理内部管理基础上的创建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促使企业所有的人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判断一个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企业管理者是否能够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保证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最合理的。因为当职工满足于自身生活需求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生产和建设中。同时,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认知度以及归属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留住更多的人才。 二、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要点 1.创建科学的薪酬管理与体系。 只有采用科学、高度战略管理体系,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薪酬管理也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原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出现盲目进行薪酬分配或者改变薪酬制度的现象,保证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以及组织有机结合,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特点对薪酬管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 绩效考核体制是完善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利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制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将企业的具体状况与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紧密结合,重点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同时还应该全面分析市场劳动价值的变化状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职工的薪酬与实际价值相匹配,让薪酬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透明、公正。 3.合理设置企业岗位。 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浪费或者流失,并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当前的状况,利用调查、观察以及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分析,并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酬,即取消人人工资平等的薪酬管理方式。对于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其职位越高,薪酬同样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激发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人本主义的薪酬管理。 人本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员工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特别是企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级人才,采用激励式的薪酬管理机制,为员工提供便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空间,让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进一步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人性化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将薪酬管理应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亚楠 单位: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铁部 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合同管理论文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1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引发的风险 一旦企业拥有占据企业内大部分比例的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企业对于员工的工作期限将无法完全的控制,尤其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多;同时,签订期限较为短的劳动合同将会在长期合同的影响和对比下越来越少,签订长期合同的员工将会越来越多。从长远来看,《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保护员工工作利益的前提下,积极的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员工在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1.2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引发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引发的风险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由于劳动合同成本终止带来的成本风险和企业违规造成的成本风险。首先,在《劳动合同法》中对企业签订的劳工合同有硬性的规定内容为当企业方想要终止劳动合同时,那企业方必须对劳动方付出一定的经济补偿,通常经济补偿的费用为合同停止前劳动者一个月收入的一半。这条法律的规定就代表着一旦企业方想要主动终止劳动合同,就必须对劳动方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同时,当企业在对员工安排了一定量的工作任务时,企业必须给予员工赔付相应的赔偿金,这也是双方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动法》中的硬性规定,同样是由于劳动合同成本终止带来的成本风险之一;其次,由于企业违规造成的成本风险主要包括自员工工作之日起,工作时间满一月但是不满一年依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要向员工支付双倍的工资、企业违反《劳动合动法》规定不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应向劳动者支付从应该签订无固定合同的时间开始算起的双倍工资、企业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必须向劳动者支付双倍的赔偿金、企业没有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费用时必须支付赔偿金等内容。 1.3由于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工作引发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在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开始使用劳动者劳动能力的违法行为带来法风险、企业在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龄时没有将劳动者在其他企业的工作年龄计算在内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带来的其他风险等内容。 2运用合同管理规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风险的措施 2.1签订完善、合理、合法的劳动合同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企业必须与劳动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依照《劳动合同法》中对劳动合同的签订的规定,签订双方都能够认同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内容应该对双方的权责义务有清晰明显的描述,劳动合同应该以书面形式签订并且经过劳动方的签名和企业的签名同时认证。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方应该在使用劳动者一个月内就签订双方的用工合同,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劳动合同的签订不仅能够规定双方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还能够稳定劳动者的工作情绪从而有效提升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风险。 2.2规避无固定期限合同签订带来的风险 对于即将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企业在与之签订无固定合同的过程中必须得到员工的切实确认和签字,同时,对于可能由于无固定期限合同引发的风险在附属的合同中清晰说明规定员工的行为再次交由员工签订,避免因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突然反悔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风险。 2.3按照法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对于劳动合同的解除和停止,企业方应该依照《劳动合同法》中对于合同解除的规定依法进行,办理好相关的程序,以书面的形式向员工提醒劳动合同解除的种种注意事项;同时,企业可以要求员工递交辞职书,使员工主动解除劳动合同,不用支付合同终止带来的赔偿金。 作者:张子垚 单位: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论文 一、传统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激励以物质为主,激励机制单一 首先,企业以物质激励为主,淡化了精神激励。“双因素”理论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即为激励、保健因素。而以往的人力资源开发,一味顺应“激励因素”,而未重视职工的“保健因素”。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均已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员工的工资直接与岗位绩效相连,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根据“双因素”理论,物质激励通常只可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却并不能增加其满意感,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满足员工的“激励因素”。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弹性、个性化管理力度小。根据“复杂人”理论,个体在多种环境和条件下,通常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及需要。例如,年龄偏大的职工,他们渴望有一稳定、舒适的工作环境,而青年职工则希望工作具有挑战或充满趣味性,他们更强调自身的全面发展,希望能接受更多的教育,在学习中提升挑战新问题的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员工大多被当作“经济人”,不同的员工都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管理,也未形成多维度的激励体系,因而无法全面满足职工间的特殊化需求。 (二)人才选拔缺乏规范性,部门缺乏人才 一直以来,企业的人才选拔都缺乏规范性,事业单位中的人才选拔甚至存在暗箱操作等行为,某些单位或部门形成了“任人惟亲”的人才任用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为投机的经营者提供了晋升机会,而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员工,却因为缺乏有效渠道及后台,无法展现自身的才能,从而也导致相应的部门没有能够担当大任的人才。久而久之,有能力、心怀抱负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会对单位离心离德,频繁跳槽导致单位部门缺乏相应人才。另外,很多企业都是实行垂直化、多极化管理模式,中间管理层相对较多,基层职工和高层领导层之间通常没有沟通或交流,这就会使很多普通职工无法被上层领导了解和赏识,晋升难度相应加大。另外,有些投机取巧者则会通过该种机会,擅自同某些领导进行权钱交易,以达到职位晋升之目的。加之很多企业或事业单位忽略人力资本投资,甚至认为人才培训是一种负担,对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过于重视,因此对本单位的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次数比较少,大大降低了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投资,使各类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慢,单位更缺乏有能力的人才。 (三)资源配置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 在我国,人力资源行业、产业及地区间的配置严重失调,大大降低了其他资源的利用率。现阶段,我国还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及凋整时期,随着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日益降低,相对而言,各种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则在市场中占主导。在上述结构转型阶段中,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优秀的技术人才。另外,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尽合理,人口与产值的分布极不均衡,使得仅有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人才主体意识逐步增强的当代,人力资源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属正常现象,也可以说是必须的。然而,某些企业因为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导致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的流失,而得不到及时补充,这对于企业发展及社会人力资源配置都非常不利。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但会导致企业无法收回当初对该类人员的培养投入,再次招聘或培养人员所耗费的成本也会不断增加。另外,人力资源的流失还可能使企业丢失其商业机密,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扰乱整个行业的发展秩序。 二、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创新的作用 (一)促使管理理念由人力是资源变为人力是资本 企业的培训教育在对企业员工与领导者的培训过程中,不仅重视对新知识、新思想的介绍,还注重促使员工将理论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工作实践与管理中去,注重转变员工以前的旧思想为与时展与公司进步一致的新思想。在企业的教育培训中,培训教师要利用大量的案列和事实使接受培训的管理阶层对新理念有所感受。使他们认识到:人才,是一种可再生、可持续资源,同时也是一种资本性资源。在现代企业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人才是最无法估量的重要资本,能够给企业创造不可预测的经济效益。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观”,从“人才即为资源”转变为“人才即为资本”。 (二)使管理者树立用好比选好人才更重要的理念 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是可以逐渐提升的,这种提升的速度远远高于投资带来的财力资本升值的速度。原因很简单,财力资本也是通过人力资本的运作来促进保值、增值的,如果少了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本素质较低,财力资本就无法获得顺利的发展。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本及产权数量较高,在企业额度总产权量中占比约为38%,这表明,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人力资本是靠教育与成人教育保持不断进步的。虽然现在残酷的就业现实导致很多人不能进行专业对口就业,也不能让企业选到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专业毕业生,但是,只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员工还是能够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做出成绩的。所以,现在好多企业的管理者更愿意给新人一个平台,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就业培训,用教育、情感、待遇及事业去留住他们。这也是人们接受教育机会更多、素质更高的原因,是教育让企业管理者树立了用好比选好人才更重要的理念。 (三)使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开发与管理的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让人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有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在科学精神的引导下做人,能够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够使人们达到自我实现和理智地生活与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最先提出来的。历朝历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这一思想。我国当代公民经过社会主义教育,更是对这一思想有更深的理解,并把它运用到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在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与创新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成为了大前提。在社会工作中,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并促进人的积极性的最大化发挥,通过培训指导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提升。充分尊重和满足员工的期望及内心需求,并将全部员工都当作自己人,实现个人和企业和谐发展。 三、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策略的影响 (一)激励国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激发员工效率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而推动地区间经济的统筹发展。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层次不齐,这就使得人力资源大多流入到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城市,分布在第一产业及其相关岗位中。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教育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了逐步优化与调整。人力资源开发在继续满足东部沿海人才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更多地投入农村,使农民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现在国家已经采取了三支一扶等各种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调整人力资源分配结构,并利用优厚的条件使更多的人才愿意去农村工作,为农村的社会金融、通讯及信息等第三产业输送更多的人才。还鼓励更多的科技、经济人才献身于西部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使人力资源的潜力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激励企业实施民主管理制度,营造和谐环境 教育的发展使企业负责人的领导素质也越来越高,他们越来越认为发扬民主、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营造决策民主的工作氛围,在决策中坚持“原权于民”,逐步适应员工实现自我内心需求,让每位职工都能融入和参与管理。企业的薪资分配及年度工作计划等,都在充分听取和参考职员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了科学化分配或安排,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第二,干部任用尽量公平、合理。在企业的干部选拔过程中,避免采用家族式或任人惟亲的人才选拔模式,采用相对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方式,坚持“任人惟贤”,让那些真正有能力、想做事、能干事的人得到重用,并逐步晋升到领导岗位上。第三,构建上下级交流及反馈机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尽量做到“扁平化”发展,妥善处理组织层级和管理间的关系,确保信息能得到充分沟通和反馈。现在的企业普遍设立了短信平台或“领导信箱”,让基层职工可以直接同领导沟通,有效避免了信息失真现象出现。第四,营造和谐的企业竞争氛围。逐步推行“开放任用”和“竞聘上岗”等考评模式,产生“鲶鱼效应”,以提高企业的组织活力。 (三)激励企业平衡企业人才流出,规范人员流动 一个湖泊,假如只有入口,而不设立出口,肯定会水满为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如此。一家企业,假如只有人员进入而没有输出,肯定会人满为患。西方不少企业实施I3制,就是要想尽办法去保留1/3的骨干员工;余下的1/3员工则是不被重视,能够进行自由流动,另外还有1/3也可自由流动。在我国,企业并不需要如此大的流动量,不过学非所用甚至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或认为能在别的单位获得更好发展的人员,可允许其流动出去。建立和实施员工聘用合同制后,为企业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与可能,为此也有更多的企业愿意对这一制度充分加以利用。 (四)激励企业实施人性管理模式,培养员工活力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极为关键。它是指将人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收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企业命运的主宰者。企业都将员工看作其发展的重要资源,相信、认可、利用和激励员工,将其摆在管理中的重要位置,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活动,培养员工的活力与创新能力,这不仅使更多的员工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使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保持一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开发,即通过对人力资源实行整合、调整与规划,使组织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效率得到全面提升。不管是在国家大局方面,还是在事业单位抑或是企业中,教育已经使人更多地认识到了现阶段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都存在诸多问题,并逐步构建和完善薪酬体系,利用更加全面的奖励与激励机制与民主式管理,营造和谐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逐步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作者:袁红兰 副教授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下知识经济论文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通过招聘、培训等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的调动和任用,以满足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较于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更为关键。因为人是活的,人决定着企业发展的目标,操控着企业向着这一目标前进的各种动作。而出于竞争,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又不可能被其他企业熟知,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企业间关于设备和财力的竞争也开始向知识和智力的竞争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知识和智力拥有者的“人”就成了企业创新发展的特殊资源,拥有知识型人才的企业无疑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知识型人才,企业针对知识开发的独特性,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使然 新时期新环境,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生产模式的制约,机械化、工业化稳步前行。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掌握与运用,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餐化、碎片化、信息化的时代。大机器、大设备已经越发少见,转而是精致小巧的高科技产品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知识经济是与信息经济紧密相连的,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生产率,即创新能力,只有信息共享,并与人的智能相结合,才能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所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信息共享,新知识生产的技术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竞争便越演越烈。新的社会环境,工作现状,要求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知识型人才,优化现有的人才结构,而如何引进人才,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便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的重点。 2.经营环境的要求 脱离时代的企业是不能长治久安的,与时俱进向来是企业以求发展的根本之道。知识经济环境下,为了求得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势必发生变化,向知识、信息的道路转变。这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准,及企业员工的素质便有了新的要求。传统型人才势必遭到冷落,知识型员工势必得带重视。因此,以知识与智能为基础,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另外,企业生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也体现了企业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与时俱进,企业的结构层次越发精简,对员工的要求就明显提高。在这样的构成中,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员工的地位尤其突出,他们不仅自身素质较高,在关注时间的弹性和工作的自主权上也别开生面,这一切都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体现。所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对这样的人才肯定是行不通的,根据新特点新情况,重新设计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今后不遗余力需要做的事情。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1.注重开发培养以打造智能型人才 智能型人才指的是一批拥有高深专业知识并能及时利用咨询获取最新知识的人才,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智能型人才该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因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对智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就人才的招聘而言,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和途径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才的真正招聘做好铺垫。科学有效的选拔与招聘方式多种多样,可选用人格测验、情景模拟测验等手段,以保障人才招聘的言之有物。就人才的培养来说,只重理论不重实践是不可行的也是落后的,必需将专业的培训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布,在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才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内容的强化和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会有营养,结合人才培养的策略,按照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划人手,制订目标,人才的供求就会平衡,人才的水平就会提升,企业的管理就会有序进行。 2.突出战略地位以形成竞争的优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兼并。当时,为了推动企业能够更及时有效地向前发展,企业纷纷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作为战略管理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影响着企业战略发展的未来走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指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结合。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必需与人才的招聘和录用挂钩,从人才的角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突出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就要把人才视为是企业未来竞争力的筹码。究其根源,就在于太多的竞争优势容易被模仿,比如打广告,某个企业凭借广告优势崛起之后,这种竞争手段很快就会被其他企业效仿,可以说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长效形式。但人力资源的经验却很难被模仿,因为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同时是企业结合自身的特色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即使被公开,其他企业也不可能加以用之。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人才,有的企业就能留住他并发挥他的才干,而有的企业却无法留住他的原因之一。 3.构建学习型企业以提升集体能量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PeterSenge)指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他提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也强调: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从这些言论中,不难发现,构建学习型企业对于提升企业集体能量的重要性。学习型组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遗余力需要努力做的事情,员工之间的状态应该是既合作又竞争,强调知识的共享。为此,就必须鼓励企业员工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他们互相渗透,指出缺点,学习优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入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成为促进员工间通力合作,发挥集体精神,形成集体文化氛围的核心纽带。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既是社会环境的使然也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必然要求。今后,注重打造智能型人才、突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地位和构建学习型企业极其重要,这将是知识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作者:朱洪杰 单位: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 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知识经济论文 1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它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处于不败的地位,恰恰就是因为美国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汇聚地,不仅吸纳了世界各地的人才,而且也非常注重本土对人才的培养,正是因为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源,美国的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地向前迈进。以1975年创立的微软公司为例,自其成立以来,每年以超高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个公司的成功正是由于有以比尔•盖茨为首的高技术人才作支撑。高素质人才不仅善于创新和改革,更加善于经营管理,他们使企业富有竞争力和爆发力。 2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2.1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前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但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非常严峻,而每天又有许多新的人口诞生,这就意味着竞争的压力也随之增加。现在正是讲究效率和优胜劣汰的社会,对人力资源来说不但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仅具有高竞争,而且存在着高压力。这就要求当前的人力资源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强大的压力仍然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力资源应用坚强的意志来面对这些压力,用乐观自信的积极态度为企业创造利益。 2.2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要有不断向前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只有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理论才能推动企业的进步。在现今的社会中,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要经过一个必要的循环周期,在这个缓慢的循环周期中,可能就有新的产品生产出来,慢慢地就会取代之前的旧产品。也就是说,没有一样产品能够永远占领市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更长久地占领市场从而获得收益。由此可见,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进步,而且能够使企业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3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事物产生。这些新的技术不断地取代了旧的技术,人们只有不断去学习,才能不被这个不断进步的社会所淘汰,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新知识的掌握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素养,而且能够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一个国家要想进步,就必须接受外来的新事物、新技术,在封建社会中,清朝政府就是由于固守陈旧,不接受新技术,固步自封,最终只能任由西方国家的欺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具备学习的能力,不断接受新鲜知识和事物,才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成为有助于企业和社会的优质的人力资源。 2.4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力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市场环境也越发复杂,优质的人力资源需要有应变的能力。应变能力不仅表现在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上,还表现在面对大量工作压力时,自己对压力的排遣能力上。其实,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的发展,都会面临突发状况,例如一个国家在面对突发的金融危机时,或一个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突然的竞争营销手段时,这都要求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来化解这些突发的危机。因此,应变能力也是人力资源应该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如果企业中的员工都只会在生产线上重复单一的工作,而完全没有应变能力,那么这个企业始终也只能是做生产加工,完全没有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实力。 3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企业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同时,要注重每个人的培训,因为人是科学和知识的最终载体,而每个人具备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时候,就应该注意观察每个人的特点,根据个人优势进行培训,然后使其充分发挥特长,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变成整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不仅能够留住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也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进步起到带动和推进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的发展应该被注入新的活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人为本,不断地开发每个人力资源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作者:邓绍渝 单位: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三环组织学习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组织学习的内涵 1.1组织学习的定义 “组织学习”的概念自从1953年被学术界正式关注以来,组织学习研究经历了组织学习概念的孕育期、组织学习理论的孕育期、发展期、兴盛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组织学习的概念呈现多元化局面,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根据概念定义的“种差”及“属性”的不同,可将组织学习的主要定义概括为以下五类。目前学术界对于“组织学习”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其原因主要是组织学习的相关研究往往是从某一角度出发,然后以此为基准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从而导致不同的研究结论,不过他们从不同的侧面都探讨了组织学习的本质。 1.2双环学习和三环学习模式 阿吉瑞斯(ChrisAr-gyris)和谢恩(Schon)在《组织学习》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双环学习的概念。在双环学习理论中,组织将现象观测、本质思考的过程拓展到思维框架,剖析思维模式深处的问题,同时不断反思改善这种思维模式,从更深层次修正自己的行为。双环学习是一种较高水平的生成性学习,能通过个人学习来改善个人思维模式。在一定条件下,个人思维模式逐渐影响并融入团队思维模式,进而影响组织行为时,就形成了组织学习。下面以戴明环为例子,在“计划———执行———验证———行动”的学习回路中加上了“执行———思维模式———检查过程———行动”的循环回路,便得到双环学习模式图。双环学习模式的个人学习独立于组织而进行,个人思维模式的改进不一定会融入组织的思维模式,也不一定能生成新的知识并在组织成员间进行传播与共享。于是,我国学者金光熙(2005)在研究“双环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环学习模式”,实现了知识的生成、创新与传播,形成了第三个学习循环“计划———行动———评价———理解———总结反思———提炼生成———交流传播———计划”。三环学习模式解决了个人学习如何融入组织学习的问题,将个人与组织的学习成果补充、提炼、创新,形成新的知识经验,通过组织成员不断地交流与传播,最终实现内外知识的共享。比如,工人在加工产品时,为了防止类似的机器故障在其它地方再次发生,他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别人,还将他的学习成果和相关专利提供给设备制造厂家,让有关的集体和个人都共享他的知识成果。三环学习强调的是知识的提炼生成与交流传播,是组织在战略上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变化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不断反思、质疑而形成的集体知识与智慧正是三环学习的根基。 2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分析 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过程中,通过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组织的学习张力,从而不断地改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质量和数量,保证企业人力资源长期动态、健康持续地发展。反过来,人力资源价值的不断提升与管理的不断创新又会激发组织学习的情感动力和组织边界三维学习张力,进而促进组织学习。下面从三环学习模式角度来探讨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2.1引导员工的自我超越———人本管理 通过不断学习纠正偏差,引导员工培养他们的自我超越意识,产生新的认知,是三环组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恰恰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内在需要的增长是激励员工不断追求、探索、创造的根源。所以,组织应该以“员工本位”为出发点,更注重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满足和深化内心深处的愿望,从而不断创造和超越,以适应知识“裂变”,创造和保持组织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核心优势,塑造企业的持久竞争力。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员工的主动配合。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组合式激励手段,引导员工自我超越,实现组织目标与员工目标的客观统一。 2.2改善心智模式,挖掘员工潜能———虚拟管理 组织学习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变革。三环学习模式是不断地对组织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提出质疑,并加以反思,而这一检查和改进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学习文化为根基,人力资源管理定位和反思应在“促进组织学习能力”上。比如说,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逐步代替传统事务型的人事管理,要达到这种转变,需要高素质员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心智模式的革新。心智模式是指从事某一工作而形成的根植在内心深处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称。改善心智模式就是需要打破传统的框框,消除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从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突破,运用新的方法和运作模式去管理企业,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比如企业可采用虚拟招聘,委托外部人才中介机构有效地筛选组织所需人员,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市场中的信息优势,并适当参与聘期管理、人员测评等各项事务。总而言之,通过三环组织学习,可以改善组织的心智模式,运用虚拟招聘等虚拟管理方法,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2.3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建立共同愿景———团队管理 三环学习模式的八个要素中“计划”是关键,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实现目标需要怎么样的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源管理从良好的职业规划开始,通过组织学习来建设学习型组织、实施团队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包括组织的总战略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其中,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是实现团队管理的基础,它可以引导员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划并确立符合自身意愿和组织需求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机会。团队管理的核心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有机结合,让个人的职业规划都建立在组织目标之上,同时使员工认同组织的价值观,以便营造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团队。总之,团队管理作为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培养团队精神,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逐步缩小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也是团队管理的重要内涵。 2.4改变培训理念,促使学习与工作融合———学习管理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组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培训可以为组织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员工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组织学习不能简单地等同个体学习的加总,因此,组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个体学习”层面,而应更注重“团队学习”和“知识共享”。三环学习模式体现的就是知识共享,营造有利于学习的良好氛围。因此,改变培训理念构建企业的知识共享制度,加强团队学习应该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团队学习可使员工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同时也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者集中更多的精力用于组织战略层面的思考。三环组织学习有利于激发知识员工的创造性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人数增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根据知识员工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来考虑选择合适的激励手段。那么,管理者需要从更高层次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营造终生学习的环境;强调团队学习,让他们与同行探讨更专业的问题,满足他们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组织学习理论主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生学习”,这些举措将会促使学习与工作融合,实现团队式学习管理。并且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交流不仅有利于集中力量创造组织成果和共享学习经验,也有利于组织成员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是组织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从微观上激发了组织学习的源动力。 3培育三环组织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3.1建立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培育三环学习模式的组织学习,应当建立在系统规划基础之上。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组织战略愿景和组织变革所需达成的目标。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员工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主动地学习是员工自觉地去探索、开发和试验,是源自内心的强烈学习愿望所驱动而进行不懈追求的学习行为。正如彼得•圣吉所说的:“千百年来,能一直在组织中鼓舞人心的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坚持并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以绍兴农村合作银行为例,2010年该行制定了十年发展愿景:把“农村合作银行”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中型农村商业银行和中端市场的领导者;并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五年发展蓝图:重视“精品”,扩大规模,成为国内收益较高、均衡发展的中型银行———瑞丰银行。正是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该行通过不断地组织学习改变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和内部流程等,使得业务垂直化、合规管理功能突出等特色鲜明的核心业务流程得以确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于员工个人而言,借助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够准确地认清自身的个性特点、优势和劣势,帮助员工找准职业定位,并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及时进行学习充电,增强职业竞争优势;对于企业而言,通过职业生涯管理能够深入地了解员工的发展愿望和职业兴趣,为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进行人才盘点,使员工感觉受到重视,从而提升员工忠诚度和满意度,降低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如上例中的农村合作银行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改善员工关怀体系,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因此,建立明确的组织战略目标和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了三环模式的组织学习,同时也实现了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客观统一。 3.2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反思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支对企业目标、企业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在三环学习模式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反思”。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反思,只有在传承中进行变革,不断修正企业文化中存在的缺陷,才能形成更人文、更健康的管理模式。因此,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善于塑造新的企业文化,多渠道聆听不同的意见,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运用三环学习模式,尤其是善于放低姿态,承认错误的企业文化。2009年联想出现大幅度亏损,创始人柳传志重新担任董事会主席,他明确联想困局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文化定位不清晰,复出的目的是为新联想集团重新塑“魂”,让联想变成一个更加融洽、更好的国际化企业文化公司。柳传志对企业文化选择的正确,使得联想经营回暖,重新走上赢利轨道。联想塑“魂”的实质就是反思,柳传志把反思作为主要使命可见其重视程度。又如微软的学习三理念:一是通过自我批评学习;二是通过信息反馈学习;三是通过交流共享学习。这种学习理念被国内外众多企业家所推崇。微软的第一理念和第二理念,通过自我批评、信息反馈学习,形成学习中的“去粗取精”反思文化,是三环学习的第二个学习回路。而通过交流共享学习,是属于高层次的学习,是三环学习中的第三个学习回路。 3.3激励企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增强团队知识的扩散力 在三环组织学习过程中,企业成员必须进行自我提升,完成组织内的知识共享,最终实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持续上升。自我提升的关键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创造一个鼓励知识创新的环境。首先,设立奖励机制,激发知识创新热情。其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筑安全护盾。最后,加强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提高相互之间的信任感,达到团队知识扩散的目的。比如云南白药集团之所以能走在云南药业之前,主要是源于他们优越的知识保护战略,每年投入近百万元资金专门用于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截止2013年6月,集团共申请专利447项,授权专利379项。云南白药集团以知识创新为核心,以专利技术为依托,大大增强了组织的创新动力。深圳研祥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每年都会奖励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三方面成效卓越的员工,创新奖金额超过10万。鼓励员工奖项有“啄木鸟奖”和“即时奖励”等,其中“即时奖励”是最具特色的奖励项目。部门经理一旦认可员工的良好表现,员工便在8小时内就能获得写有奖励原因、奖励金额的一张小卡片。同时,研祥还为员工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交流学习经验的机会,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团队知识的扩散。 3.4不断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育三环组织学习机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其核心工作就是对组织结构进行不断地完善与变革。完善与变革的目标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调整、工作流程重组、重建信息网络等。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建立更加灵活、更加柔性的网状结构,实现组织内的自主管理和充分授权。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三九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从原来的直线职能制结构到“两部———两院———四所”模式,把众多的事业部整合为十二大子公司。这种调整与不断完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集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促进了组织学习,增强了组织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在组织结构完善方面,浙江正泰集团另辟蹊径。自1994年成立企业集团之后,正泰以品牌为中心,横向联合,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加强组织结构的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企业内部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系统,改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如推广创新奖励机制、领导与员工座谈制度、全员培训制度等。这些都是构成三环组织学习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为知识创新与共享培育了成长的土壤。 作者:李小明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公路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桂林公路文化特色简述 本单位公路文化的特色可以从桂林公路的精神体现出来,即“团结拼搏、追求卓越”。这是根据桂林公路行业自身的性质、任务、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在长期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精心培育的、正在逐步变为广大职工的内在诉求和主导意识。这种精神具有团体和文化的双重性,其独特个性是“团结”、“坚韧”,其本质内容是“追求”、“进步”,靠团结拼搏求进步,靠不懈追求谋求科学持续发展。 二、公路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融合 (一)突出公路文化建设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在将公路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融合时,须突出桂林公路文化建设目标的地位。其的总体目标是:推进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形成统一完整的公路文化体系和工作机制;其核心理念、行为规范、视觉形象被广大员工所认同,并逐步融入到单位的生产、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活化于魂,使单位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明显提高,凝聚力、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形象明显改善,形成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1、价值观念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集体意识,使大家对公路理念体系有明确的理解,并通过实践,使公路核心价值观得到新的升华。 2、行为规范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增强集体领导者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增强单位管理者的责任心和忠诚度,增强广大员工的职业素养、进取精神,规范全局干部职工队伍的从业行为。 3、管理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引导管理人员用新的管理理念推进改革、完善制度,推动我局管控模式的高效运行,使单位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开放发展、跨越式发展。 4、社会识别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把单位的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改革发展、生产工作和广大员工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这套系统得到领导干部的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得到职工群众的广泛认知和自觉接受,得到社会公众的基本认同和密切关注(公路行业标志),为我局在桂林塑造一流的公路品牌形象奠定文化基础。 (二)公路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融合应用 1、注重文化认知度在遴选职员的基础性功能 在招聘职员以前,事业单位须将公路文化的价值理念与用人的标准加以有机地结合。面试官借助于多元化的手段,全方位地考察与分析应聘者的价值理念与个性等元素,如若与事业单位的需求并不吻合,那么便无需招录。通过面试之后,人力管理者能够挑选出与本单位公路文化相吻合的人才,从一开始便选出了与合适的工作对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让他们在潜意识中认可了本事业单位的公路文化,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基础。 2、突出相同愿景在加强管理职员的作用 衡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到位,还须“留得住”,在单位内部构建起有效地管理职员的体制。职员须认可公路文化,并树立起相应的远期发展目标。单位应全面地掌握职员的切实需求与发展目标与愿望,再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分配,发挥公路文化在激励职员积极工作的驱动力,提高工作的热情。在引导职员时,事业单位须让他们把个体的愿景与单位的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切实地规划自我的职业方向。职员也会了解自我和事业单位间存在着休戚休戚与共的内在关联性,即个体要获得成功,不能离开单位这个环境背景。若二者相匹配,职员即会清楚自我在整个单位中的意义以及事业单位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而激发职员自我的职责意识与使命感,提高工作的效率。 3、构建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文化 优秀的事业单位会营造合适的发展环境,并采纳合理的用人机制引入人才。通过激励机制文化确保事业单位职员在生活物质方面的需求,实施有效的薪酬机制,营建温馨合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精神激励可以总结为“信赖、尊重、肯定与关爱”,即基于人文主义与人性关怀的视角满足职员精神上的多元需求,在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以及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方面达到动态的平衡。毫无疑问,每位职员都希望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时,就应尽量做到公正、公平,规避由于处理不当而打击职员的工作热情,甚至造成厌恶反感情绪。当人力资源所制定的规则公平公正时,职员也明确自身的发展走势,并自然地产生相应的组织归属感。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化,我国公路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相应地凸显出来。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下国内绝大多数的公路事业单位均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在公路行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已领悟到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才可以有效地加强整个单位的竞争力,才可以落实好有关公路方面的管理工作,才可以推动我国公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莉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公路管理局 人力资源论文:人才留用机制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人才留用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分析 1.1人才留用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通过招录、甄选和培训等方式,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道德素养,最终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的管理手段。而人才留用机制是企业为了激发公司员工的潜能、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作用,减少人才无谓流失而建立的制度。所以从二者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人才留用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板块。 1.2人才留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顺利 进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企业之间竞争核心的人才就希望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有安全的制度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人才能力的发挥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人才留用机制的建设则能够较好的弥补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缺憾,让人才真正的感觉到自己有存在感,而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就会促使他们更好的遵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来。 1.3人力资源管理为人才留用机制的建设提供条件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人才留用机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避免人才流失而专门设定的制度。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要比人才留用机制的范围更大、所需的资源也更多,当人力资源管理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时,也能在人才留用机制的建设方面提供更充足的条件。 2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法律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法律是我国人民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守的规则,对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同样需要法律作为管理的基础。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和法规,但是在实践中仍然需要出台一些更细化的规定和指导原则来规范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2资金投放不到位 现代是市场经济时代,资金的投放和回笼过程就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但是一些新起的企业,在资金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不能调出更多的资金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活动等,另外一方面就是资金的投放要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然而我国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不能让资金的投放起到实在的效果。 2.3人才的选用不科学 企业在选用人才时,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人才结构方面考虑。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对于学历高的求职者来者不拒,而自己所需的人才却并没有真正招录到,或者有合适的人才时却没有了资金引进。这样就会造成企业人才结构的失衡,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沉重的负担,一方面是人才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价值,长此以往这些人才就会流失;另一方面需要的人才没有充裕的资金引进,对企业工作效率和业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对于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2.4管理制度不健全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尤其是激励机制的建设。但是现代一些企业对于激励机制做的非常不到位,到企业任职的员工走完一批又一批,看似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太大的下降,但是实际情况则是他们的形象、老员工创造的额外价值都失去了,这种人才的流失很难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公司总处于起步阶段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3通过健全人才留用机制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3.1人才留用机制建设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身价值和尊严的实现有更高的要求,要想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突破,保证人才留用机制的作用切实发挥出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领导人员重视人才的使用,在充分了解人才市场供给的情况下,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留用计划,一方面保证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制定适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使每个人才都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计划的制定要充分尊重人才,让他们精神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对人才产生很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3.2善于利用科技加快人才留用机制建设的步伐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速度非常快,只有善于利用科技掌握市场动态,才能制定完善的决策和部署。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也会限制企业业务的开展、经济效益的增长、人才的充分使用,因此通过科技产品提高人才留用机制建设的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北京宏景世纪eHR-专业版软件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出卓越的作用,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功能丰富而操作简单。eHR-专业版软件是借助开放式的平台,把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巧妙的结合起来,保证了信息搜集的准确性,只有参照市场的情况才能制定切实可行而有效良好的人才留用制度。而且它的功能非常的完善,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情况能够进行仔细的整理,包括工资结构、绩效体系等,而利用准确的数据对员工进行评价,也显得非常的客观公正;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制定提供支持,保证了经营决策的准确性,而且这种新颖的管理机制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于人才留用机制的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3.3完善薪酬考核制度以促进人才留用制度作用的发挥 企业的长远发展是要依靠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非常的大,因此必须丰富人才留用制度,其中薪酬考核制度对于人才留用机制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留用制度是为了保证人才充分发挥价值,避免人才流失而形成的制度,人才留用制度可以从制度层面给人才一种精神慰藉,但是仅凭精神上的慰藉很难保证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来,而薪酬考核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则能让人才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才能最终留住人才。 4结束语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规划。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留用机制二者的关系和问题分析,采用了转变观念、制度建设、薪酬管理和人才培训教育等措施,对于建立和完善人才留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人才流失问题的解决,不仅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要,也提升了企业的名誉及影响力。 作者:张锋 单位: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论文 一、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高速公路行业中实施相对比较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团队凝聚力以及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在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尽最大可能的发掘出人们自身的潜能,对本职员工的工作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人们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出色的完成,进一步的对人才队伍建设不断的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管理以及经营意识进行不断的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对高速公路的自身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提高。 二、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在对行业当中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职位体系,同时也要把每一个职位的特点以及所需的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如实的反映,形成一个相对来说层次比较分明的管理体系,这样也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奠定基础,对人力资源的综合性进行全面的提高,进一步的实现全程的管理模式,并且还要结合岗位的需求,将人员进行适合的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实干人才的技能培训进行有效的加强。 在和一些实干型的人才相比较,主动性的人才所拥有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在能够在关键时刻进行毛遂自荐,进而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带动周围的人,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活跃工作氛围,所以,在高速公路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对这类人才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也要不断的完善转岗的激励制度,在任何部门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才岗位的调换,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培养出一些能够适应在不同工作岗位的主动性人才,在目前阶段,转岗的激励制度不仅仅能够在中长期之内发挥出人员的配置优势,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证行业发展的活力,目前在高速公路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每个部门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进而也就导致了高速公路行业中存在着内部缺少复合型的人才,并且也不利于人员的转岗机制进行完善,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工作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针对高速公路人力资源而言,以上这两种人才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着比较大的潜力,所以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挖掘,进行细致化的管理可以进一步的对每一位员工的责任进行充分的发挥,这样才能够对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进行不断的发展和促进,一定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留下一些比较足够的空间,多根据不同的激励制度对员工进行不断的鼓励,对绩效考核评价进行做好,对高层领导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并且在这个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起到表率作用,进而营造出更好的工作环境,在实行精细化的管理过程中也要加入到柔性化的管理方法,以此来促进人力资源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所以,也要不断加强文化的建设,使每个员工在人文关怀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也能够更好的帮助领导进行决策,同时也能够通过各种的活动来增强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使各级工作人员的感情也方便联络,并且也能够使整个团队更加的具有凝聚力,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还要对利民的思想进行加强,使高速公路的每项工作能够落实的实际当中,更好的为广大人们群众的利益着想,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结束语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知道,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将会对高速公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潜力,必须要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以此能够更好的优化人才结构,使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作者:徐蕾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公路管理局 人力资源论文:公路企业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论文 一、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必然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可以帮助人们顺利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提高人们继续学习能力以及研究能力,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最大程度的强化团队建设的凝聚力量,形成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沿线地方经济发展跟公路管理企业两者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不断强化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整体服务意识,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公路管理经营意识的科学性,最后,使公路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并且吸纳更多的投资者,促进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建设自始自终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社会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需要管理好企业的人才队伍,所以,精细化管理应运而生。精细化管理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具备很强的实践意义。公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重视全员化精细化管理的同时重视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把工作贯彻落实,不留死角,有利于企业实现预期的管理目的。 二、公路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几点办法 公路企业开展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相对的管理方法,这样才可以实现预期的目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为公路部门的人才发挥工作潜力提供切实的保障。目前环境下,公路部门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主要依赖力量型的、实干型人才。虽然职位设置的不同,实干型人才均会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时刻保持一个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所以,实干型人才可以很好的适应大部分岗位工作的需求,特别是部分岗位,它们需要付出很长的时间、很大毅力以及精力才能担任,实干型人才则可以很快的上岗工作。所以,公路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建设一个较为健全的职位体系,把各个职位的特点以及担当这个岗位的责任需要的能力系统的表现出来,建立健全一个层次感强的管理系统。借助这个管理系统为实干型人才提供相应的工作准则,为日后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切实的保证,同时,可以通过建设岗位能力模型来有效的改善人力资源总体管理效果,公路部门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性以及全面性,实现全程化的管理方法,需要按照一个岗位的实际需要,把人才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中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对实干型人才的教育培训,让人才更快的掌握的专业知识,总体提升人才整体的工作素养。 公路管理部门的工作涉及的面非常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将岗位的具体责任全部体现出来,有利于让实干型的人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参考以及标准。主动型人才跟实干型的人才相比较而言,主动型人才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毛遂自荐,将自身的专业技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对周边的人起着一种模范带头作用,活跃工作氛围。公路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从根本上考虑主动型人才的特点,不断健全以及完善实现转岗激励机制。单位部门发展会影响到人才岗位调整以及互换,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的是培养一部分能够担任不同类型岗位的主动型人才。转岗激励机制的完成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将公路企业的人员配置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与此同时还能够保持发展的活力。 我国公路企业在开展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强烈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公路企业内部缺少复合型人才,同时造成内部人员转岗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通过一个完善的转岗激励机制,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升他们的整体专业技能。公路企业需要不断鼓励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使员工保持从技能要求较低的领域转向技能要求更高的领域。精细化管理的开展可以将各个员工的能力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为公路管理部门的不断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所以,公路管理部门发展的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需要留有足够的伸展空间,借此鼓励和激励员工,与此同时做好绩效考核以及评价工作,为部门的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文化建设,充分掌握大众的心声,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不断强化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上级和下级之间的交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公路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想要更深层次的挖缺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展开不同的管理以及培训,有利于充分优化人才结构,实现公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艳芳 单位:浙江省德清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心 人力资源论文:企业年金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企业年金的概述 1.1企业年金的概念。 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经济状况建立的,并为企业员工提供一定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制度,是企业员工福利的重要一部分。企业年金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吸引与留住员工而为员工设定的一种福利养老金。 1.2企业年金的特点。 一是具有养老保障性。企业年金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障员工在退休之后的生活,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补充;二是具有福利性。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法律层面上具有非强制性,因此企业建立年金制度具有很强的员工福利性,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政策;三是管理方式多样化。目前企业年金的管理模式存在多样性,有的企业有自己管理,有的则交由中介部门管理,有的则由金融机构负责;四是国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国家对企业年金的投资等活动给予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2企业年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企业年金的存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年金是人力资源投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年金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1企业年金有利于吸引人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获取优秀的人才取决于企业分配激励机制和保险福利机制,而企业年金的制度就恰好具有此种信号功能:笔者对海南省某家民营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进行调查:2009年该企业没有实施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员工规模为3020人,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为28.3%,2010年该企业开始实施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费用由企业与职工共同缴纳,年金规模2000多万;2011年,年金规模为3000多万,同时企业的员工人数增长迅速,已经有2800人,并且人才流动率仅为5%,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2.2企业年金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就业安全感。 企业年金是通过将员工的当期收入延期支付,实现了对员工的激励与稳定作用,在知识时代经济环境中,企业培养一名合格的员工需要消耗企业大量的经济费用,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然而员工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加并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因为优秀员工有可能被别的企业“挖走”,因此如何在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减少投资风险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延期支付方式,它能够有效地约束员工的离职行为,因为员工一旦离职企业年金中以养老储蓄积累的资产就无法支付,影响员工的经济收益。因此企业年金有利于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2.3有利于降低企业福利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缴费支出可以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中扣除,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企业因为建立企业年金而需要支付的税收费用,企业税收费用支出的减少,必然会降低企业经营费用成本,同时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构建的企业年金制度会大大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4企业年金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更新。 由于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及时根据市场发展要求补充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现有老职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不愿意退出工作岗位,在此情况下,企业通过企业年金制度可以促使老员工选择退休,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与调整有利于企业员工退休的方案促使他们选择自动退休,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企业员工的新老交替,及时保障人力资源的更新。 3企业年金应用于长期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3.1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首先,企业年金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针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具体法律法规,结果造成一旦出现企业年金纠纷就导致适用的法律存在争议,比如企业年金纠纷既属于合同法范畴也属于劳动法范畴,最终导致纠纷的解决难以实现统一化管理与约束;其次,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企业年金制度的优惠税收政策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每个省份所出台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由各个省份自己制定,这对于实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非常不利。 3.2企业年金的运作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狭窄。由于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目前主要的投资方向是银行存款和国债,这些投资渠道获得的效益非常低,满足不了企业年金的增值需求;其次,赋益权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对于企业年金的领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要等职工退休之后才可以领取,这样就会产生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最后,企业年金的成本比较高。社会基金管理公司在企业年金时要求的费过高,造成企业年金参与基金运作的积极性不高。 4通过企业年金激励员工的具体对策 4.1根据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合理确定企业年金计划覆盖人群。 企业年金建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吸引与留住优秀的人才。因此企业年金计划的制定一定要与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合理的企业年金体系不仅能够完善与补充企业的薪酬福利体系,而且还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相反不合理的企业年金制度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福利成本,还会引起员工之间的矛盾,影响企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年金的建立必须要密切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首先,企业年金的确定要考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且针对不同的员工制定不同标准的企业年金标准;其次,企业年金计划要与企业人员结构相匹配。企业年金在建立之前要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的人员结构,并且通过合理的企业年金方案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最后,企业年金计划要与企业产业类型相匹配。要根据企业产业的性质选择合适的企业年金模式,比如企业属于新型企业的话,企业年金方案就要重点考虑服务年限的限制,根据工作年限划分收益比例,以此避免人员的流失。 4.2提高对企业年金的认识。 一是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企业经营者要转变观念,树立起长期意识,充分认识企业年金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企业可以根据员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设计有差别的企业年金保险待遇,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管理;二是提高员工对企业年金的认识。员工要充分认识企业年金制度,转变自己的养老意识,意识到企业年金的重要性并且要转变自己的短缺利益观念,将实现企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明白员工个人利益的满足建立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上。 4.3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基于企业年金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要尽快出台针对企业年金的法律;其次,建立明确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一是要在资金来源上,对企业和雇员用于缴纳企业年金的收入,实行税前列支、计入成本的优惠政策,同时职工个人缴纳的部分应免交个人所得税。二是国家应对企业年金所形成基金的投资运营实行优惠政策,对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收益免征所得税,以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4.4提高企业年金管理的透明度。 为了消除员工对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不信任,除了国家制定相关的规范制度之外,还需要企业加强对企业资金管理,实现企业年金透明度,员工可以随时了解企业年金的运行效益情况,这样就可以避免员工在工作中需要考虑企业年金的运行效益的疑惑因素,促进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企业要给员工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员工参与到个人企业年金账户资产的增值保值中,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作者:何云 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管理论文 一、加强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的措施 人力资源计划由人力资源总体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及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这几个部分组成。电力企业要想加强人力资源计划管理,就必须认真把握人力资源计划内容,遵循两个前提原则:充分考虑电力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好当前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这样才能够确保人力资源计划管理工作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真正服务于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做好风险的预防工作;能够有效地保证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更深层次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与开发。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管理,需要做到遵循以下流程: 1.诊断并评价现有人力资源状况 如果没有掌握本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那么难以保证人力资源计划的科学合理性,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四点:全面掌握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判断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否合理,运用“评价中心”或其他测评技术来评估重要人才,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总体统计。人力资源计划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调查来进行,例如利用调查表来帮助管理者评价组织中的人才;利用职务分析来准确做好人才规划工作。只有这样,人力资源部才能够拟订出科学合理的职务说明书及职务规范。 2.科学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及供给 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及发展战略直接决定其未来人力资源的需要。因此,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必须要与以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计划指标、现有员工状况为依据,这样才能确定年度人力资源总量及工种、岗位、职务等结构性指标。其次,需要科学制定招募、辞退、下岗分流及转岗调配的计划;通过对比人员短缺岗位与人员剩余岗位的需求技能,来进一步解决人员剩余与短缺问题。总之,要能够维持人员供求的平衡, 3.科学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方案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全面评估自身人力资源的现有状况及未来需求,进而掌握人力资源的短缺程度及后期可能出现超员配置的领域。然后,将预测结果与后期人力资源的供应推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拟订出人力资源发展方案,发展方案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总体计划、人员配置计划、职务编制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及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等等。 二、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的关键 目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技术操作而轻系统规划、重结果管理而轻过程控制。为了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水平,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电力企业全体人员需要统一思想,将人力资源计划纳人企业长期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的范畴。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电力企业各部门是用人的一线部门,对人员的变化需求最为了解,电力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各部门领导人员召开专项会议,使各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人力资源计划。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计划指导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本企业人员的数量及年龄,绘制出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长期变化曲线;通过分析人员能力及知识结构,制定各岗位卡片,做好各岗位人员替补准备工作,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分析电力企业的岗位情况,帮助员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使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统一。财人力资源计划进行全程管理并做好及时上报工作。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确定培训项目并制定培训周期;在将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指标纳人部门绩效管理工作;根据人力资源部门及各部门负责人在人力资源计划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在薪酬管理制度中设立与之相对应的薪酬待遇。将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纳人ERP系统,进一步简化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流程,提高人力资源计划管J则之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有战略性及主动性的。电力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给人力资源预测工作增加了难度。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通过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来促进电力企业的稳健发展,需要各电力企业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与研究。 作者:张恺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孝感供电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济论文 1人力资源管理构成分析 1.1人力资源概述 目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我国为例,我国已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转变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在知识与信息的吸收方式上日趋多元化,这一方面提升了其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其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保证。另外,信息在创造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价值观念、技能水平,而不是人的数量。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并不是自然就有的,而是投资者投资管理的结果。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主要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和教育投资管理,以便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1.2人力资源发展的性质 要想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人力资源的性质和特征。“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0年以后。人力资源明确地说明和阐释了人力资本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管理者的分析和绩效管理。此后,人力资源逐渐取代了“人力”或“人事”等传统概念。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财政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集中程度过高,此时人在组织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2人力资源及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初始化发展阶段,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认识不足,缺乏全局发展观和长期战略定位,人才储存和管理不到位,造成了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2.1人力资源发展的时代挑战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纷纷确立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国优势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升企业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武器,已成为一种新的竞争战略手段。随着当前世界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劳动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必须优化人力资源构成结构,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只有这样,企业乃至国家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诸多挑战,最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提升其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各国纷纷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并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力度,以有效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2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整个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竞争方式也进行着悄无声息但却深入持久的变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另外是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应用。 3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各国对人力资源发展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全面科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发展无论在观念形态上,还是在实际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我国企业要想有效地提升其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导向功能,站在全球战略视角分析其管理的优势与不足,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为员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2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各国在发展中的分工日益明确,其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有效地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体来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得到高、中、低三个层次管理者的重视和认可,强化其管理职责;二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战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其职能范围,完善其管理功能;三是实现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协调统一,明确各级管理目标和发展方向。 4我国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点低、发展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主要包括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全球化、劳动力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市场要素进行跨国界自由流动,各国家和地区相互影响和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形成一个清晰认识,加快高素质人才的流动,最终实现预期管理和发展目标。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会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 4.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人本管理”策略探寻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质量,因此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企业要想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发挥其管理优势,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具体来说,企业可以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坚持人本管理方针,关心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员工绩效激励机制。此外,企业还可以加强传统管理体制改革,及时更新管理理念,树立新型人才管理观,强化其人才管理和培养意识。 5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主动出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才能准确把握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发展趋势,未来人力管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呈网络化、扁平化,以学习型为形态的团队工作方式,职能出现分化,更多的企业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企业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创新,及时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最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赢得一席发展之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周厚齐 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探讨 摘要: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贡献者,本文围绕医药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薪酬模式,从产品、社会责任及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分析管理者绩效的成因及激励,最后,对中国企业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激励的对策和思路进行初探。 关键词:医药企业 管理者 绩效—薪酬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贡献者,薪酬是激励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如何保证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成果与企业组织及企业所有者的目标相一致,是管理者激励与约束问题的核心。 医药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对产品(即药品)的质量,即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更严格的要求。2)企业目标包括企业本身经济价值的实现,还包括社会价值的实现,体现了更多的社会责任。3)经营管理及市场活动过程中受到更多的外部因素影响,比如政府规制、社会舆论监督,医院、药店等终端产业的制约或遏制。 因此,相比其他行业或企业,医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任务就具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表现在:1)管理者在关注产品方面,既要重视产品的市场表现,又要重视产品的质量,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内容既要包括市场表现的正面效用,又不能忽视因产品质量问题可能为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2)管理者的任务既要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为股东实现每股收益最大化,又要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因此管理者的薪酬结构必须体现对社会贡献的项目。3)管理者的精力既要投入在企业内部的协调与运作上,又要处理好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因此医药企业的战略不仅要停留在企业内部有效性的提升,又要保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进行有利的调整。 1 管理者绩效 斯旺森(1999)把绩效定义为行为结果。吉尔伯特(gillbert,1978)认为,在组织背景下,绩效是一种有价值的成就。个人认为,绩效就是有价值的行动产出。管理者绩效有别于企业绩效,企业绩效是企业各层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而管理者绩效是管理者个人的绩效,是管理者个人有价值的努力。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认知结合管理者个人特质作出决策,过程中还受产品、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生态圈等的影响。本文仅就影响医药企业管理者决策的这三个因素进行分析。 1.1 管理者绩效与产品质量 由于市场营销目标和财务盈利目标对企业管理者的导向作用,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导致管理者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进行很多产生短期效益的决策,比如占据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销售额。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众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同类型药品的企业过多,导致行业竞争混乱。企业可以把严格的质量管理转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形成产品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过多的药品质量问题会严重削弱企业和产品形象,所以企业必须对药品质量严格管理。因此,从产品质量的角度看管理者绩效,严格的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应该做也是必须做的工作。 1.2 管理者绩效与社会责任 carrol(1979)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总和”。国内学者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徐光华、周小虎(2008)从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维度分析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式[2],贺小刚和徐爽(2007)从策略性绩效的角度分析企业绩效的成因,认为“企业的目标是如何实现其战略目标而不是简单的财务目标。所谓战略目标就是企业在竞争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3]。”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管理者必须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除了关注财务指标外,还要关注非财务指标。管理者社会责任管理的努力可以体现为管理者绩效指标体系中的非财务项目,也可以体现为长期战略项目或者公众形象建设。 1.3 管理者绩效与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管理是管理者应对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有效手段。同时利益相关者对管理者的绩效有着明显的影响,bourgeois和eisenhardt(1987,1988) 发现,决策速度在高度变化的环境中对公司绩效是至关重要的。judge和miller(1991)的研究发现,决策制定的速度仅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与绩效有关。出于这样环境中的企业将从拥有更强有力和更具决策性的经理人员身上获益,而不是利用各方相互妥协来达成协议的决策制定方式。而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保持高度的联系更有利于管理者收集有利信息、制定决策,提高管理者制定决策的速度和质量。医药企业管理者面对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政府、医院、供货商、竞争企业、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等。目前的网络组织理论已成为管理研究的前沿,组织网络是由跨边界合作形成的新型组织,企业间的分工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网络,相互结合能产生一种协同效应[4]。从长期战略角度看,利益相关者管理提高企业绩效及管理者绩效。 2 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将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相联系是西方企业管理体现激励制约机制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一定努力会产生一定的绩效水平,并且这种努力所带来的收入或报酬对个体是有吸引力的,激励力由主观努力程度和主观信任组成,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战略绩效标准与管理人员的报酬是明确地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是,期望的战略绩效与报酬相关。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管理者劳动强度或经营本领以外,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战略绩效,管理人员薪酬方案覆盖了一批管理人员而不论其业绩是否来源于个人努力。比如搭便车行为。管理者黄金降落伞问题的存在尽管解决了企业整合过程中的人事安排问题,但对于管理者绩效和薪酬问题的处理没有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刘斌等(200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ceo薪酬具有单方面的激励效果,而没有预期的制约效果。增加ceo薪酬对提高企业的规模和股东财富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建议,在明确管理者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医药企业的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最近的关于管理者薪酬模式,倾向于为管理者的贡献付酬的形式,也就是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的建立,这种模式的实施,要求坚持一系列原则,比如:1)明确绩效标准、对绩效水平进行测量。2)把薪酬和绩效联系起来。3)明确报酬分配的对象和原则。4)劳资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5)不违背相关法律的责任和义务[5]。关于管理者薪酬和绩效挂钩的研究已经得到有效的支持,学术界和理论界也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支持,但是从产品质量、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角度重新审视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仍值得探讨。周三多、陈传明(2000)在其《管理学》教材中评价指出,“强化理论忽视了诸如目标、期望、需要等个体要素,而仅仅注重当人们采取某行动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强化并不是员工工作积极性存在差异的唯一解释”[6]。有效的管理者薪酬管理可以根据管理者特质进行适合的薪酬激励,即仅通过对管理者行为的管理很难达到企业期望的管理者行动,这方面可以通过满足管理者需要的方式弥补。另外,根据许多管理学者的普遍看法,在薪酬激励的过程中注重对管理者道德的培养能够帮助提高管理者绩效。 3 中国医药企业中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在中国医药企业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具有可行性: (1)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目前薪酬手段仍然是国内企业管理者激励的主要手段。中国医药企业起步较晚,相应的管理者的需求层次较西方国家偏低,国内经理人市场并不完善,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公司所有制形式不同的企业间的薪酬差距都很明显,薪酬一方面体现了管理者身价的差别,一方面又成为企业在不成熟市场中垄断优秀经理人的有效手段。同时,医药行业相比其他行业企业管理者薪酬偏中,社会责任和产品质量要求又过高,这种收入-责任比明显偏低于其他行业的特征,表现在医药行业管理者薪酬激励明显不足,因而薪酬激励在目前国内企业中仍然是有激励优势的。 (2)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要求:基于绩效的付酬方式体现公平性和竞争性,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医药企业侧重产品和市场两端,而这两端职能部门是相对容易进行定量化的绩效评价的,企业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制度的有效性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比如服务行业就更偏向于无形产出,这些无形产出的绩效评价相对较难。刘、周方召(2008)指出,“经理人的报酬不仅具有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促进经理人市场的均衡,即能够实现能力高的管理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否则,企业就不能吸引有能力的管理者留在本企业工作。” (3)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战略导向的企业管理要求整合各种企业资源,而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激励可以有效保证战略的实施。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经理人的有效激励来源于有效的薪酬管理,刘、周方召(2008)认为,企业绩效对管理者能力的敏感程度越高,企业就越愿意支付较高的报酬寻找能力高的管理者。而企业绩效则反映了企业战略的实施成果,即企业通过薪酬激励的方式将高管目标与企业目标联系在了一起。黄志忠、冯燕金、郗群(2008)通过对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所有可获得数据的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样本,调查研究了前3名高管2002至2006年的薪酬及结构,发现,从薪酬增长速度看,设置了激励机制的公司高管薪酬的增长幅度总体上并不比未设置激励机制的公司高,反而低了,这从侧面反映了激励程度过低的状况。因此,希望通过高管薪酬的激励方式实现企业战略则需提高高管的报酬。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强化成本管理之思维 摘要:根据目前医药 企业 面临生产成本上升,药品价格下调,银行收缩银根,贷款困难的形势,本文从成本结构入手,控制生产的入口,销售的出口,做好技术进步,搞好环保处理,最后达到降低成本,加大收入,实现利润,使企业顺利度过难关。为医药企业的 发展 开拓了新天地。 关键词:数学模型;生产成本;进口;出口 随着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贷款利率增加,环保治理的加强,市场竞争继续白炽化,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医药企业特 别是原料药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利润空间快速缩小的形势下,强化成本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不失为企业抵抗竞争风险,开辟生产经营的新天地的一个良策。本人对企业如何更好地做好成本管理做一简要探析: 下面本人借助于数学模型对成本构成进行剖析并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在这里主要以原料药及制剂车间的生产成本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例如:a.将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原料药的成本:设月平均放罐单位为a1,平均有效体积为v,平均收率为a2,平均批数为n那么月产量为t=a1*a2*v*n;原材料消耗量b1,原料价格为q1,动力消耗量为b2,动力成本为q2,固定制造费用为b3,变动制造费用为b4,那么车间成本为x=(b1q1+b2q2)*n+b3+b4,单位成本为x1=x/t. a1、a2、b1、b2反映生产水平好坏、技术指标的高低;v反映企业生产规模也就是实际生产能力的大小,一般有企业新建时确定或扩建时确定,中间一般不宜变化,n有开工率来决定;q1反映了物质采购的能力;q2由动力运行车间来控制;b3、b4由产量来决定。 b.将制剂类的产品设主料单价为q1,主料单耗a1,包材价格为q2,消耗a2,产量为t,加工费用为b1,那么加工总成本为x=q1*a1+q2a2+b1,单位成本为x1=x/t. a1、a2反映了技术生产指标; b1由产量来决定;q1、q2与物质原料采购有关。 两种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都体现了价格、产量、技术进步、环保治理等方面,价格从物资采购及动力生产控制来加强,产量从加大技术进步,增强销售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方面来把关。分析了成本的结构及每一项指标代表的意义,就可以对症下药,逐项进行严格把关,严格考核,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步步为营,最后以达到降成本促效益的目的,现在我们来进行逐项分析: 一、首先把好“进口”物资采购关; 其次把好“出口”关,以销量拉动生产上量,以最大负荷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加强技术攻关,提高技经指标,深入挖潜,从内耗中降低产品成本 1.从2007年下半年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就不容乐观,特别突出的一些以粮食类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产品、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价格将持续上涨,在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技术进步是企业生存的必经之路,通过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动力 经济 运行,控制和减少支出等手段消化原材料、环境等要素价格上升的空间是一个思路”,一位经济学家曾说一些企业十年前已预见到这种情况,他们依靠科技等手段提高了生产率,产品价格出现下降趋势,抢占了国内大市场,如:哈药公司坚持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抗生素上规模和生物技术及中药 现代 化为切入点,精心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把研发中心尽力纳入到集团的整体发展框架中,投资1亿多元改造新药研发平台,并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一个中心五个分中心”的新药研发体系。通过这六个平台,集中力量对自己有优势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进入深入研发,加快有完全仿制到创新性研发方向的转移的步伐并利用4年的时间将7——aca生产技术指标大幅度提高,将成本每公斤降为400元以下,仅此一项不但为哈药创造丰厚的利润,也拉动了产品链升级。鲁抗公司也在2007年度依托科研的延续成果,将一批新产品推上大生产,象lk-0618、lk-0628、lk-0701等,同时不断开展技术创新,结合精细化管理,公司做好了青霉素、7aca链、大观霉素链三大系列产品链的降成本工作,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大观霉素链降低成本达500多万元,青霉素是鲁抗的拳头产品,通过引进新菌种,产品技术经济指标显著上升,成本大幅度降低,在2007年降成本达到1千多万元。 2.对于动力运行车间,为了降低动力成本,(1)合理进行技术改造,在改造方案制定时,就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效益评价等基础性工作,避免在机组投产后有缺陷在进行技术改造。(2)加强生产过程的系统控制。实行费用承包制,同时配备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设备管理,控制设备维护检修费。在设备管理过程中,可实行状态检修制度,注意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 三、加大投入搞好环保为持续生产增加产量降成本开辟新天地 随着政府对环保治理的加强,同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排污标准,原料药 企业 在政策倒逼之下纷纷加大投入,出血本治污。高昂的设备投入和运行费用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部分小原料药企业回天乏术,行业优胜劣汰已成定局,以此部分依靠提高技术,加大环保投入,改善生产管理和着力控制成本的企业将度过难关,取得最后胜利,例如:鲁抗集团把治污与资源的循环利用相结合,舍得投入,措施到位,循环 经济 初见成效。鲁抗投资7000余万元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兴建了两套cass系统,使鲁抗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6000吨,cod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1999 年6月,鲁抗废水排放全面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达标验收,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家 工业 废水全面达标排放企业。2005年,鲁抗投资数百万元,大力建设循环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使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以后陆续上了大量的溶媒回收蒸馏塔,并成立了专门的溶媒回收车间。通过此措施的实施,节约了大量的化工原料的采购费用,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化解了环保压力。同时,鲁抗对抗生素菌渣进行了厌氧生化处理,不仅解决了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且生产出深受农民朋友欢迎的新型饲料添加剂,由过去花钱请人处理变成拍卖挣钱;动力炉渣则通过招标,高价外销给建材行业,实现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由于环保工作做的切实到位,2007年不但保证公司生产车间全部满负荷生产,而且还抓住了有利青霉素钾盐涨价的行情,取得了丰厚的报酬。 四、结论 做好“两口”管理,夯实基础管理,大搞技术创新,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将排污大户改变为环保排放全部达标的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定能使医药企业可持续 发展 之路越走越宽广。 医药管理论文: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来为医药企业开展实施知识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医药企业 知识管理 问题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 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 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 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 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 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 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 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 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医药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匮乏是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缺乏熟悉计算机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其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再次,企业尤其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推进企业知识管理是否成功、降低风险的关键;最后,鉴于医药企业的专业特性,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还应当具备医药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药行业正面临巨大变革,其中医药分销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不断压缩,逐步进入微利时代。在这一背景之下,医药分销企业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提质增效,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其中,对于运营资金的管理,也是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自身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文章首先对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运营资金管理的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运营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管理 一、引言 在现代财务管理中,资金被比喻为企业的血液,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某种程度上说,资金流被认为比单纯的账面利润更为重要。对医药分销企业来说,近年来,由于一些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并购扩张,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如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迈入千亿销售大关,另外一些区域性龙头医药分销企业在当地发展速度也较快,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商业分销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产生资金沉淀,这给企业筹融资、有效管理资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因此,能否有效筹集和使用资金,对医药分销企业将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其次,可以控制资金风险,维护资金安全。再次,虽然资金的直接管理部门是财务部门,但资金流转涉及到企业多个部门,只有多部门积极配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和使用资金,从这一点来说,这将促进各部门的协同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和经营质量。长期以来,企业的财务部门被赋予了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筹资,筹集足额资金以保证公司购销业务正常开展。但实际上,企业的背景、实力、经营状况等对企业能否筹资、以何种方式筹资以及能够筹集到多少资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财务部门的筹资能力是受限于企业整体情况的,财务部门更重要的职能是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现状 对于医药分销企业来说,如果企业制订的战略就是快速扩张发展,那么应收账款的增加以及资金的大量沉淀不可避免,而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应全力配合做好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目前医药分销企业普遍存在着应收账款周期较长、余额较大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巨额资金沉淀在应收账款的情况较为突出。 (一)资金筹集方式与成本 企业的筹资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有些企业外部筹资能力较弱,可能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加上合理利用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保持一定的销售规模或较小的增长规模,对下游客户进行选择,只选择与回款账期较短的优质医疗机构或其他商业客户开展业务,等等,也可以保持正常运营;规模大一些的能从银行筹资,从抵押借款到信用借款条件不一而同,甚至还可以通过保理、商票保贴等方式向银行筹资;大的集团公司则可以通过资产支持证券化、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筹资。筹资成本主要是根据企业情况、筹资方式和当时的市场行情来决定的,因此,在不同企业、不同银行,或筹资方式不同、时间不同,差别较大。 (二)资金预算及预算准确性 长期以来企业更为关注的是筹资能力和规模,因此对于资金预算及预算的准确性要求相对较低,一些企业甚至没有资金预算。一般来说,财务部门根据存量资金和预计回款作为可用资金,然后结合预计的采购付款情况,来判断资金的盈余或短缺,进而做出相应资金安排,这个预测周期可以按年、按季度、按月度以及按周。但销售回款的估计和采购付款的估计需要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作出,其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整个资金预算的准确性。从实际情况来看,销售部门的回款和采购的付款预计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涉及到考核,销售部门倾向保守估计,常常导致实际回款金额大于预计回款金额,而采购部门恰恰相反,倾向于激进的估计,又导致实际付款额小于预计付款额。这样一来常常造成资金预算不准,通常的结果是筹集了比实际需求更多的资金。 (三)资金管控及资金管理效率 资金管控是财务管控的一项基本内容,从岗位设置、不相容岗位分离、印章使用乃至资金收付的监控等都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定,企业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并严格遵照执行即可。但实际上,由于不同企业规模不同,组织架构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规定执行,因此容易出现漏洞,一旦出现薄弱点,就可能会造成损失的发生。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效率主要体现在控制财务费用,虽然筹资方式和筹资成本基本由公司整体情况而定,但财务部门对资金的管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能够对资金成本产生影响,比如对于企业暂时盈余资金如何处理、不同银行资金如何归集、如何处理归集成本差异(不同银行手续费差异)等,这些在资金量不大情况下可能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资金收付频繁、资金量较大时,就会出现较大差异,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并未仔细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订一个最优的资金操作方式。 (四)对业务部门的资金管控 资金管控实际上涉及企业多个部门。一般来说,销售部门因为有较大的销售指标压力,因此一般重销售,轻回款。对于回款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和估计,造成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回款预算往往不准;而采购部门为了保证采购,同时,也为了维护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有可能会应供应商要求提前回款,这样一来,财务部门如果根据业务部门的回款和付款计划筹集资金,往往会造成筹集过量资金的情况发生,不利于企业降低财务成本。 三、运营资金优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 医药分销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如果融资方式非常有限,只能通过合理控制自身发展规模以及选择优质下游客户来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对于较大的医药分销企业来说,一般是优先选择成本低的筹资方式,当然,这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综合判断,不能一概而论。如向银行筹资,也因为不同银行之间要求提供的担保方式、资金成本、服务品种不同而不同,企业需综合比较后,选择合适的方式筹资。而大型的集团医药公司因为能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这样成本会更低。 (二)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资金预算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尤其是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其预算准确性直接影响整个资金预算的调度使用。首先需要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提高对资金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将认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比如销售人员应保持与客户的密切沟通,在综合了解客户的采购、使用情况以及一些突发的特殊因素之后,根据当月实际情况,与客户确认当月应回款金额,并应及时将客户回款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财务部门,以便财务部门确认核实;采购人员原则上应坚持按协议约定编制付款计划,如因供应商原因需变动付款计划,应严格按审批流程,不得擅自决定。 (三)加强资金管控 医药分销企业应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依据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合理设置相关岗位,并严格依照制度执行资金的收付操作,确保资金安全。同时财务部门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暂时闲置资金作出相应的安排,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短期资金都有多种期限和额度的理财产品以及类似产品,其收益率远高于银行的活期存款收益率。而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现金池方式归集资金,每日末子公司层层集中上存闲置资金,既满足了集团集中管理的要求,又降低了整个集团的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不同银行之间各种产品项目的收费标准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财务部门应进行详细比较,选择手续费最低的银行进行长期合作,如果必须与某一银行开展合作,而其手续费用又相对较高,可以与其协商,要求其降低相关费用。 (四)加强对业务部门的管控 在加强资金管控的同时,应加强对业务部门的管控。首先,财务部门应协助销售部门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由于在销售之前,销售部门都向公司申请了客户资信,核定了其资信额度和资信账期,财务部门可据此每月编制相关报表,按销售部门和客户分类,全面反映各客户的应收账款余额、应收余额账龄分布情况、资信内账期余额、超资信账期余额等情况,使销售部门清楚了解各客户的回款情况,督促相关销售部门负责人、销售业务员加强清收;同时财务部门应加强应收账款对账的管理,协助销售部门准确了解客户应收账款余额,及时发现和处置可能发生的退货、破损、过期等情况。其次,针对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应严格依照采购协议复核其资金付款申请,根据采购协议约定的付款条件、方式、期间及返利支付方式进行复核,是否已满足约定的付款条件、是否是协议约定的付款方式,是否在约定期间内最后一天付款,等等。如果因特殊原因不能按照协议约定付款要进行审核,采购部门是否已经申请特殊付款审批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挤掉付款预算中的水分,做实做准付款预算。从而编制出较为准确的资金预算,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 四、结束语 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运营资金管理需要整个企业管理层重视,并层层分解落实,各负职责,同时也需要改变运营资金管理责任仅在财务部门、运营资金管理主要是筹资的观念。只有如此,通过财务部门执行和协调,企业多部门积极协助配合,才能真正实现运营资金的优化管理,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作者:袁德清 袁丽娟 单位:国药控股江西有限公司 湖北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模式改革 摘要: 本篇文章首先对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从了解层度不够、没有树立明确的创新意识两方面入手,对当前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我国医药企业对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 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 一、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整体条件较为滞后,这给企业财务发展水平带来了制约。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财务机制以及财务管理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就给财务管理理念以及财务管理元素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力我国财务管理各个元素的快速改变,针对财务来说,不管是实现局部性还是全面性改革创新,其主要作用就是想要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迎合当前时展变化,给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财务管理创新是实现经济全球发展的重要需求。随着时代的飞速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来临,要求着各个产业结构都要在全球范畴内发生调整和改变,这样可以落实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经济效益关系,并且这些经济效益之间需要采用的计算方式会有所差异,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必将可以迎合经济全球化要求。 二、当前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了解层度不够 针对医药企业运营管理而言,假设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对财务管理有全面的了解,那么就会给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带来阻碍。假设我们站在社会角度来探究,高效的医药企业管理层级,可以在明确企业发展标准的同时,还能对企业运营范畴进行合理规划,以此给有关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直接影响。但是,结合当前情况来说,大多数医药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对财务管理层面有深入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其在企业运营和管理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这就给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影响,他们更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没有投入创新措施,进而导致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处于窘迫的局面。 (二)没有树立明确的创新意识 就根本而言,财务管理创新并不是说将一些新型的管理措施融合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而是利用一些新型的方案以及管理方式,来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以此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同时还能提升医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进而给医药企业的今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就当前医药工作实际情况来说,医药企业大多数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没有建立明确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意识,这就使得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不管是从财务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发还是在财务工作效率方面,都没有达到企业管理标准。大多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依然采用原始的财务管理模式,针对这种管理模式出现模糊界现象而言,一般没有注重上报问题,导致问题积累逐渐增多,进而给医药企业埋下更大的财务隐患。 三、我国医药企业对财务管理工模式创新措施 (一)加强财务风险应对力度 要想实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就要从财务风险的视角出发,应用高效合理的应对措施,把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进而保证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一,站在医药企业税务风险的角度来说,医药企业需要保证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严格依照国家制定的财务管理需求来落实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医药企业还要对税收方式进行规范,实现企业投资的转型,尽可能根据一些风险业务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控制措施,从而保证各项新型业务的统一管理。针对医药企业退税风险而言,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解决出口业务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和国家退税机构进行交流,同时将企业现阶段出口信息汇报给国家税务机构,确保医药企业可以得到国家给出的退税资金。其二,医药企业可以应用合理的措施来处理资金链条出现的各种风险。一方面,医药企业通过延伸对外融资途径的方式,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发展投资资金。另一方面,医药企业需要加大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及时对库存货物进行处理,提升资金流动量,防止给医药企业带来更高的贷款利息。 (二)规范创新企业财务管理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医药企业要想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财务管理模式规范的方式来实现财务分析方式的创新。首先,针对规范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来说,医药企业需要具备充足的高能力、高素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给其足够的信任,要求他们及时把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上报给企业领导人员,并且,医药企业还要培养一些后备人才,以备不时之需。其次,医药企业还要对财务分析模式进行创新,利用财务横向对比的方式以及和其他企业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此外,医药企业还要做好运营情况管理和解析工作,借助高新技术来实现财务分析。最后,医药企业还要制定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财务管理原则进行适时调整,结合医药企业运营管理标准来落实财务管理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在满足企业运营标准的基础上,来实现企业原有业务或者新增业务的创新和完善。 (三)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 为了实现医药惬意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转变,就要做好相应的财务管理应对措施,构建一支具备高能力、高素养的财务管理队伍。其一,医药企业可以利用多岗位培训的形式,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各个岗位职责的认识,例如,医药企业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让企业工作人员可以掌握不同的财务知识。其二,企业需要全面发挥企业老员工的指导效益。医药企业可以不定期安排老员工和新员工的信息沟通,同时采用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方式,全面激发老员工的引导效益,同时还能确保新员工可以尽快的适应工作。其三,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激励制度的形式,来全面跳动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在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医药企业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工作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各项活动的运营,同时也决定着企业今后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医药企业要想得到稳定的发展,就要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通过采用加强财务风险应对力度、规范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等方式,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力度,从而促进我国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 作者:许传青 单位:山东省日照医药集团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在简单分析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三个方面探究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相关管理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中的药物流通直接面向市场,依靠市场进行生存,所以各类应收账款较多,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倒闭等问题时有发生,使得企业需要面临着一定的应收账款风险,加强对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文章将结合时展的客观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与浅见,希望能够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 应收账款风险指的是市场因为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债权和债务关系在解除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赊销企业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风险因素。应收账款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直接风险指的是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受益,使得企业受益降低,具体包含资金周转风险、机会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坏账风险等等;间接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应收账款直接风险而造成的各类企业利润降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等风险。 (二)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首先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应收账款风险产生主要是由于市场变化条件而引发的各类企业行为造成,比如一些企业以赊销的方式吸引顾客,久而久之便会引发故意拖欠的问题发生[1]。其次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风险意识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匮乏等方面因素所造成,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构建完善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风险预测与风险评估能力不足[2]。 二、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药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应收账款风险,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强同时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结合市场变化条件,注重合作单位综合能力的分析,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缺乏信用管理部门的医药集团势必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素,不利于医药集团的可持续发展[3]。 (二)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 医药集团相关管理人员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意识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较为注重经济效益,注重销售的过程和药物的研发,然而却忽视了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合作单位的风险评估意识不足[4]。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医药集团发展中就会产生较多的风险隐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应收账款风险水平。 (三)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 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发生几率,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中的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没有结合医药集团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制度。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就会易于发生赊销审批过程不合理、销售绩效考核不合理等问题,销售人员考核指标完全只考虑销售额而与应收账款的回收毫无关系,这就不能调动销售人员催收账款的积极性,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方式分析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进行科学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应收账款事前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各类风险分析的发生几率,是新形势下医药集团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医药集团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进而为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1.设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 医药集团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中所遇到的各类销售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中的管理人员需要与销售部门、财务部分相互合作,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工作中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够科学分析市场环境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为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多的数据保障。 2.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 信用政策是由信用条件、信用标准和收款政策所组成,完善的信用政策能够保证各类活动的有序开展。新形势下医药集团需要重新规定信用审批人资格和权限规范审批流程,明确医药集团中销售人员申请赊销期限、现金折扣、赊销额度等财务部门复核具体情况,各类销售活动需要通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综合评估,对客户的道德品性、资本实力以及偿付能力等进行总体评估,并将道德品性作为评价客户的第一指标。 (二)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应收账款事中控制中,主要是通过规范合同管理以及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等方式开展,将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1.规范合同管理 规范合同管理主要是在客户下单之后,对医药产品的优惠幅度、产品质量以及产品数量方面存在疑虑的客户进行综合管理,避免客户拒付款或者延期付款等问题发生。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需要细致分析销售合同,保证各项活动需要符合公司产品真实性。同时,需要特别注重付款的时间以及需要承担的各项责任等等。 2.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越长,其收款难度也会增加,最终变为坏账的几率提升。所以新形势下,需要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医药集团可以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账款的对应分析,逾期的欠款需要特别注意,一旦逾期欠款金额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不断提升,则需要及时与销售部门联系,做好催款工作,及时跟踪账款结算情况,确保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与循环利用。 3.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 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需要不断完善应收账款催款制度,结合不同的拖欠时间、拖欠期限,采取不同的催款方式,将第一催款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将个人催款的落实情况直接与其绩效相互联系。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销售政策,明确规定销售中只有产品质量或包装问题才可以退货,制定完善的退货标准、退货订单以及退货验收制度,通过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保证各项活动的科学、合理运行。 四、结束语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医药集团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保证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真正解决当前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存在的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为医药集团的快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降低各类应收账款风险几率的发生。 作者:彭强 单位: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思考 摘要 作者通过对中医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如科研管理观念落后、科研项目管理体制落后、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等的分析,提出不断更新中医药院校科研管理观念、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对策、建议,有助于科研人员意识到当前科研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改进,使科研管理工作更为科学、高效,促进中医药院校科研创新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科学;高效 科技创新是当前世界各国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点,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是知识创新的阵地,尤其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基地,在知识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加强中医药院校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中医药事业才能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 1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中医药类高校的科研评价侧重的是较为直观的量的评定,而在质的方面却没有提要求或者有要求但贯彻力度不够;国内一流的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数量近年来变化不大,国际范围内的知名中医药专家更是屈指可数;中国的高校管理模式趋向于科研人员兼任行政职务,导致学术资源分配不均,中医药高等院校内部部分学科发展迅速而部分学科发展停滞不前;在大型或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申报或者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有效的组织者来承担负责人的角色,这不利于重大科学技术重难点的攻关;再有学校的科研人员积极致力于科研项目的申报,申报成功后对于项目的实施与结题并不看重,有的甚至到了结题时间根本未达到结题要求;顺利通过项目结题验收的老师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导致其科研成果未能成功转化而产生社会效益等。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权威崇拜、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问题是很多高等院校的共性问题。 2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高等学校拥有一支水平较高、数量较大的科研队伍,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科研队伍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认定都离不开好的科研管理工作,俗话说“三分科研,七分管理”,科研管理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它在实施的过程中与国家的发展规划挂钩,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1科研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科研人员相对分散。不仅仅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科研人员相对分散,各个院部、实验室之间的合作交流有限,实验资源未能建立很好的共享平台,面对重大的研究课题或者是交叉性学科课题的研究,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受到限制,科研创新潜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国内目前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国际三大检索:SCI、EI、CPCI,其中SCI收录要求最高,因此SCI被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阶段性科研成果、学术奖励等的重要评价指标。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重点主要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但是作为国粹之一,中医药知识和产业并未得到部分发达国家的认可,有关中医药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一直不大。虽然近年来中医药高等院校的SCI论文收录数量保持逐年稳步增长趋势,但是与其他综合性高校和其他国家医药类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间接反映出中医药高校科研水平比较低。 2.2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经费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随着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高校科研项目立项数及立项经费都大幅增长,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日渐凸显。部分科研经费编制预算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科研项目立项时,由于项目负责人多数对财务知识不了解,对按财务制度报账不了解,以至于编制预算不能真实地反映所需成本;科研经费私有化现象引起科研资金流失严重,一般高校都会针对横向或纵向科研项目收取不同比例的管理费。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意识不强,经费审核监督机制不完善,审核尺度较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2.3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科研项目立项情况及获资助金额是衡量该校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及项目结题环节都有体现。在申报立项环节,科研管理人员未能做到很好地指导科研人员,对项目选题把关,因而出现很多申报书不符合项目申报指南;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经费未能及时到位,或科研管理人员未能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或者监管力度不够,从而阻碍了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致使项目不得以延期结题或者出现弄虚作假以求顺利结题的现象;在项目结题验收环节,科研管理人员或没有认真做好验收工作,导致课题资源浪费,或科研管理部门缺乏一套完善的验收制度,导致验收工作不能顺利实施等。 2.4科研成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分基础性研究与应用型研究,根据研究类型的不同,科研人员产出不同的科研成果:论文、实用专利等。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成果多,专利少,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尤其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因其传统特点及其系统研究的复杂性,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不一,导致科研成果的权威性及激励效应不够,科研成果无法得到推广应用,科研管理工作中。 2.5科研绩效评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缺乏整体规划与构建,高校内部承担多种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有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及科研平台等,对这些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和平台的绩效评价采用同一绩效评价制度未能符合客观实际,指标设置不尽合理、实施率低等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科研管理相关对策及建议 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不健全,科研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等。中医药高校追求科技创新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1)更新高校科研管理观念,完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强化管理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观念提高科研管理水平,通过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提升科研管理队伍的能力;同时树立市场观念,使科研与生产密切地结合,并强化科研成果报奖和转化的策划观念,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高校科研管理和科研人员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对专利知识产权流失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保护。 (2)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 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在科学研究上要有所创新,应在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只有一支布局合理、多层次、高素质的科研项目管理队伍才能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正确的项目选题,提高课题的中标率,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管,完善机制,保障中医药科研课题的顺利开展。其次,通过创新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推行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机制,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对科研项目进行考核、评价及奖惩,建立、完善科研绩效档案,并将之作为科研人员年度考核与职称评定重要依据。 (3)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如何合理规范使用高校科研经费,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带来最大效率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面对的问题,中医药高等院校也不例外。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根据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经费管理制度,并对经费预算、费用支出、经费外拨、结题经费转结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对经费管理责任制强化,分级明确责任主体;对编制预算进行细化,严格经费的使用程序,落实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查所有款项的支出、使用结果,做到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监督和控制不合理开支;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搭建科研信息网络平台,使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快速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重视过程管理,科研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成果转化,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才能让中医药专业院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进一步提升整体科技创新实力,为我国中医药科研事业及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孙媛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科技处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研究 [摘要] 近几年,我国的医学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医药事业也随之发展。医学药品事业的发展关乎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国家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事业。随着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事业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强,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加强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就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医药企业;信用管理;销售管理 信用是一个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在医药企业的经营之中,信用销售管理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为了避免账款回收中所存在的风险,大多数采用现货现款的交易方式,或者是先付款后交货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对新产品的推广有所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这种经营方式与我国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不相符,进而对我国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有所影响,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医药企业应该加强信用销售管理。 1我国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医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功能,甚至有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信用管理知识没有任何了解和涉猎。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忽略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没有理解信用管理在一个企业之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医药企业之中,多数管理者缺乏信用管理的意识。由此,我国大部分的医药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进而无法有效地利用企业信用进行市场的开拓,导致医药企业的发展止步不前。 1.2不能准确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效益实现 如果企业实行信用销售,那么在企业销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和物流不相符的现象,致使企业无法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并且使产品销售所消耗的资金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充,最终导致企业在这项交易之中投放新的资金,影响企业的利润。虽然信用销售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入利润,但是其并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增加,通过赊销方式所带来的收入,是以企业的信用为基础,进而获得某些虚拟的资产,并不能带来实质上的收入与利润的提升。 1.3没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其对企业信用管理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缺少专业的管理部门。部分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职责并没有明确的部门进行管理,有些企业由销售部门承担、有些企业由财政部门承担。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管理,进而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销售部门的基本职责是加强企业的业绩,而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企业的资金流量,其对客户的信用背景并不重视,进而无法准确地判断交易中所存在的风险,导致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产生工作活动上的冲突,致使销售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促使企业信用销售管理质量下降。 1.4对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有所缺乏 对客户的信用档案缺少了解会使公司出现诸多问题,总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在业务管理方面,业务人员没有对医药零售药店的客户进行相应的调查,对其资信状况并不了解,可能出现企业在收账的过程中发现该药店已经倒闭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资金无法回收;企业对赊销客户没有充分的了解,如果销售人员没有合理全面地进行工作的交接,那么很容易出现赊销客户查询不到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账款无法回收;面对数量庞大、关系复杂的信用客户,有些企业在核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并且无法及时发现这种错误,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收款的动态和债务企业的营运详情缺乏了解,从而造成人为坏账的出现,为企业带来损失;如果追回、索要应收账款的相关凭据出现丢失、散落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时收回应该收取的账款,并且只能收回部分账款。或者有一部分账款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回收,然而由于凭据的缺失,没有足够的证据,进而导致账款无法收回,最后为企业带来损失。 2建立有效的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机制 2.1加强医药企业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是企业建立有效信用营销的基础。企业之中,信用管理部门相当于财务部门,其都是企业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为了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该部门可以由企业的总经理直接领导。从事信用管理工作需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其要求信用管理的总负责人具有扎实的信用管理知识,熟练的信用销售技巧,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内勤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档案管理技术,能够进行有效的信用分析;外勤人员需要具有相应的法律知识,能够依靠法律知识进行符合要求、具有效率的电话催款、商账催收等业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诸多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辅助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 2.2完善对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 完善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是医药企业提升信用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企业需要执行相应的信用政策,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通常,按照销售渠道的不同,其可以分为五类:企业直接对客户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物流配送企业的配送,再通过医药批发商、零售商,最后销售给顾客。根据这五种分类,企业可以对医药的批发商、零售商、商以及物流配送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信用档案管理。根据营销管理可以分为两类顾客,一种是普通客户,另一种是核心客户。其以“二八”原则作为基本的划分标准。具体来说,如果80%的客户实现了20%的销售额,那么这种客户就是普通客户。反之,为核心客户。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地域或省份进行划分,或者根据客户与企业之间合作时间的长短进行划分。完成客户的分类之后,企业要对客户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其需要收集的主要内容有三项:首先是客户的基本情况———法人代表的相关信息、企业的注册信息、企业的经营范围等内容;其次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政状况,尤其要对该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的信息加强了解;最后就是对本企业与对方公司的合作情况的了解,其中包括双方的合作时间、合同内容、结算方式、付款进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进而对合作方的品德、资本、能力、条件、抵押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地判断。除此之外,在进行企业信息归类管理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尤为重视。一种情况是企业通过零售商对顾客进行销售的这项销售渠道之中,零售商大部分为医药店或者医院。如果零售商为医院,并且这个医院正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仅根据上述三项内容进行判断,因为这类医院经常会进行长期且大量的医药企业货款的占压,用这种方式减少医院从金融企业中的贷款,进而减少利息费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医院院长会在几年内进行更换,而新院长常常会以各种借口对上一任院长所欠下的货款进行拖欠,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增加收账费用或者导致收账困难;另一种情况就是医药企业与将要进行制度更改的药商进行交易,这其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性质的药品批发、零售商都需要进行制度的更改。如果医药企业对药商需要改制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其需要加快催款的步伐,避免改制后货款的拖欠;或者用仓库中的过期药品进行抵账。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回收账款困难,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2.3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程序,加强对日常应收账款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管理工作必须建立符合操作的工作程序。为此,可以建立三段式的管理,也就是对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有效的事前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拖欠风险的发生,实施事中控制能够避免部分拖欠的情况,事后控制可以挽回拖欠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全面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坏账。日常收账的管理也是企业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产品销售给客户之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那么企业就无法完成经营周期,进而导致企业得不到相应的利润,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2.4提升销售人员的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 销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账款的追收效率,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销售人员能力的培养,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为此,企业需要将回收率和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进行捆绑,从而促使销售人员更加积极地做好回收账款的工作。在考核指标的创建方面,其需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销售额;另一方面是坏账的情况。 3结论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是企业经营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加强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有利于企业对风险的规避。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销售管理制度,加强账款的回收,提升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企业的发展。 作者:段嘉 单位:武汉联合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论文 1、医药行业财务预算概述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并由此产生管理效益,是检验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活动中,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是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医药企业对于公司未来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就怎样取得资源以及使用资源问题的一份详细计划就可以称得上是该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医药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企业对于未来公司整体的经营以及规划的全面安排,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的手段,能够协助管理者进行控制、计划、协调以及对于业绩的评估。发达国家早已具有十分丰富的并且很成功的企业医药企业预算管理经验,我国也开始和先进行列接轨,推行预算管理,来提高医药行业管理水平,提升医药业的竞争力,最终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2、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2.1缺少财务预算监督和检查机制。 企业的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过程。财务预算的具体操作必须是建立在完善的监督机制之上。当下的医药行业,很多企业并不重视采购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完全不具备相对应的监督机制,他们往往过于重视成本的用途和流向,忽视了对于成本的事前控制,也缺少检查和监督机构的管理。这样往往会造成医药企业的经济收益下降,虽然收入匪浅,但是由于支出的无预算,不控制,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在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总收益。可以说一个完善的财务预算监督机制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 2.2财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编制时间不合理。 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是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其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间较久,对于时间的要求较严格。财务预算的编制不是一个人或者部分人就能够完成的,必须整个企业上下全力合作,共同出力。当下,我国很多医药企业对于财务预算的编制并没有鲜明的概念,对于编制工作并不是很重视,对于编制时间的安排也不是很合理。这样就导致了财务预算报告的滞后性,造成企业对于公司财务的错误评估,影响企业正常运作。有些医药企业虽然花费时间用于编制财务预算,但是由于方法的不科学,市场嗅觉不够敏锐,导致了财务预算报告质量较低,漏洞百出,难以经得起详细研究和考证。 2.3没有将员工绩效纳入财务预算考核。 尽管有些医药企业具有十分成熟的财务预算编制报告,但是由于公司执行力的不足,仍然难以对企业起到催化作用。重编制,轻执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当下很多的医药企业并不具备相对应的财务预算考评制度,没有将员工的业绩作为财务预算考核的一部分,使得公司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脱节,理想的编制却难以执行下去。第二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的考核意识并不强烈。整个企业缺乏一套标准的考核指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衔接和交流不足,缺乏责任意识和整体意识,只负责本部门的工作,编制好财务预算之后就不在关注是否能够得到具体的实行,后续追踪不足,原本的预算目标难以实现。 2.4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的管理。第一,公司内部各个业务板块,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性较差,公司的具体管理要求和财务预算报告并不能及时的传递到各部门以及各个业务组,使其行之乏力。第二,公司没有财务预算管理的传统和氛围,缺乏一套完整的方法流程,常常调整乃至变换编制的方法和预算口径。第三,预算是否达成的检测标准仅仅停留在公司表面的账目数字,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和探究。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给公司带来麻烦。 3、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方法措施 3.1强调预算管理的重点性和针对性。 企业的营业收入、成本支出和现金流向的管理工作是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点。其中营业收入是重中之重,其多寡直接关系到企业获利情况。所以对于营业收入的预算编制十分重要,做的好坏与否都关系到预算的编制质量和可行性。至于成本,同样是医药企业重点关注的要素,它也是同样直接关系到企业获利情况。因为医药企业的收入往往随着市场的饱和而停止增长,每年只能维持基本水平,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的收入。当然并不是不顾质量盲目降低成本,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革新,提高生产力来降低成本。现金流量预算是企业的统筹预算,从整个医药行业的经营周期出发,系统性的现金流量统筹管理能够保证企业资金链的稳定。 3.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财务预算管理专业性。 医药企业财务预算工作如果得到良好开展,就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对其支持,使企业内各部门都能够在统一制度标准开展工作,避免因标准不一而导致财务问题。医药企业应从行业特点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与企业自身相符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对预算制订执行及管理等要求,使企业财务工作能够有规章可依。可以说制度建设是财务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保障。 3.3加强财务预算的监督和检查。 监督和检查在任何行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想要保持一个企业的纯粹性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监察制度。在执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定期的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绩。可以通过委派专门的监察专人或者考核小组,达到对预算日常执行情况的随时掌握目的。有违原本财务预算编制精神的执行情况需要及时向上层反映,予以处罚,以此来保证企业的战略,财务的预算能够顺利协调运营。主要监督的对象就是资金,通过账目的调查,判断资金的支出是否已经超出预算,或者有不明资金的流向,并不是之前预算中详细制定的资金用途,对于以外状况的资金挪用必须报备,有详细记载。对于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予以及时解决,调整资金使用方案,使其符合财务预算。3.4重视执行过程和考核工作。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让一切经济活动都能够围绕着财务预算进行。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还必须要相应的监管制度,让企业管理策略和方法融合到财务预算管理中。此外,企业的管理者也要避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财务预算的执行重点,更不能随意的更改和曲解预算执行规定。针对医药行业预算执行力度不强的现状,企业应当对将预算管理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做法可以刺激企业的员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能够及时反映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为了保证预算有效的落实,得到全面性的贯彻和执行,就必须依托于完善的考核机制,并且重视预算的执行过程,从过程中需找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3.5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对于医药行业的企业来说,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利于保障财务预算制定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获益的最大化。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阶段是财务预算的编制;第二阶段是财务预算执行的追踪;第三阶段是财务预算的成绩总结。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应该根据公司董事会的预算目标要求,结合经营预算已经确定的销售、采购及毛利目标,组织制定财务预算方案。从利润预算、资金预算、费用预算、运营周期预算四个方面着手,制定出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案。财务预算的执行追踪应该采用跟踪分析法。如果出现和预算存在偏差的情况需要及时分析原因,通过改进使其始终不偏离最初设定的年度目标。建立常规分析和专项财务分析相结合的体系,常规性分析始终跟进,阶段性的开展专项财务分析。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在年底,整个医药企业进行全年总结的情况下,根据这一年度的企业收益,全面性的总结分析该年度编制的财务预算的合理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提出财务预算编制以及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个年度避免再犯。通过三个阶段的财务预算的完善可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实现制度化、科学化。 4、结论 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确存在或多或少的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根据上文分析,只要遵循科学的管理手段就能够使得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方向,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首先是财务预算的编制,必须实事求是,遵循市场行情和往年企业的运营状况,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报告。其次是在财务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应该保持跟踪分析,通过监督和考核的方法来维持预算的执行不出现偏差,遇到问题应该及时反映,及时解决。最后是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回顾总结,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在接下来的管理过程中完善自我,为企业创造最大化利益。 作者:矫萍萍 单位: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科技查新知识管理探索 一、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的理念是美国专家卡尔•威格最先提出来的。这种管理方式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应用,最大化的实现知识的共享。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管理,其本质与信息管理有一定的差距。信息管理是人们理性认识世界,记录世界,以完成对信息配置为目的。知识管理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通过知识创新来达到知识的最高水平,这种管理通常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而是通过集体智慧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知识管理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集体的力量,将组织机构中的知识进行创新、重组、开发,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知识管理通过对资源的归纳整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将知识管理引入中医药的科技查新机构中是一条符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有益尝试。 二、目前中医药科技查新的状况 我国科技查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应用,成为审查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有效缓解了以往对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情况,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我国设立了大量的查新机构,在长期的查新工作中,查新机构独有的优势使得与中医药的联系逐渐密切。但是由于中医药的范围较广,查新工作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第一,查新人员的问题。查新工作需要查新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中医药的查新工作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有过硬的检索技能,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专业知识。当前的查新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中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只停留在表层阶段。 第二,查新流程的问题。传统的查新流程过于繁琐复杂,工作人员和用户之间的沟通耗时过长,不论是通过电话邮件还是现场申报,都缺乏高效的沟通,造成时间浪费,效率不高。此外,查新员在填写查新报告时必须将申请单重点内容重复填写,增大了工作人员的任务量。 第三,客户方面的问题。客户在申报查新成果时,对查新的具体要求不了解,使得送查的内容不符合查新的相关要求。或是因为对查新工作不够重视,课题人员寻找委托人代替自己进行查新,委托人由于对内容的不了解,造成对课题内容表述含糊,不利于和查新人员的有效交流。 三、知识管理引入科技查新的必要性 查新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能够熟练地筛选和搜集相关的信息,笔者认为将知识管理引入到科技查新机构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查新人员顺利的开展工作,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知识管理引入科技查新的必要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工作的质量。知识管理的引入能够让工作人员对中医药的知识有更加深层的了解,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检索出具有专业性的文献,帮助客户制定更加科学的查新报告,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第二,查新机构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在进行科研立项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知识管理引入到科技查新机构中,能够提升整个机构的专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为科研人员提供更深层更专业的信息资源,为科研人员做好配套工作,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查新人员在知识更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通过科研人员提供的课题针对相关的研究方向可以最快捷的了解,通过知识管理的引入,能够对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所掌握的最新资料,对客户进行追踪,例如:某机构对委托客户进行追踪,将刚提交委托的新用户记录为“已经提交”,对于已经通过审核的委托人记录为“已经受理”,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及时向客户提供最前沿的研究素材和研究方向,提高了科研课题的整体水平。 第四,将人力资源和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知识管理的战略,促进查新人员对机构中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挖掘,全面了解机构中的资源情况,将文献中与课题相关的数据、观点快速的筛选出来,将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归纳。这种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运用到工作中,能够激发查新人员的业务能力,将知识和人力充分结合起来,使知识的效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四、结语 知识管理查询在科技查新中的应用,是在传统查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这种新型模式能够提升查新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查新机构的权威性。同时,能够更好的为科研人员提高最前沿的信息和研究方向,提高的客户对查新机构的认可程度。 作者:袁苏 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院校成教学生管理思考 1中医药院校成教管理工作的现状 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面对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职业情感、职业定向、职业意志已经基本形成,表现为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明确,但成教学生管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生源结构复杂、工学矛盾突出、教学和管理方式呆板、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的经历,总结日常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了成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中医药院校成教学生管理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1.1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经济因素加剧了工学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既是具有很强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事业单位,同时又是经营性的经济实体,提高经济效益是办好医院的前提条件,而医院的经济效益则源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多是医院的骨干,或科室负责人,往往承担一定的医疗任务和管理责任。另外,由于成教学生年龄较大,大多已经组建家庭,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庭负担和责任。这使得他们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参与学历教育,处于两难境地。目前的成人教育大多采用集中面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国家规定,医学类专业成教学生要求每学期到校参加面授辅导1次。由于行业的特点,中医类甚至整个医学类的成教学生,多是来源于一线医务工作者,几乎没有统一、固定的休息时间,因此,他们很难保证按时到学校参加学习,这必然导致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突出。 1.2新时期成教学生表现出新的特点 (1)生源结构复杂,思想表现差异化明显。成人教育学生多以在职人员为主,不同身份的学生对于学习、工作和个人成长都有各自的需求和见解。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多是来自医疗机构的在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趋于成熟,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丰富,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更表现出思想状况的多样化。 (2)学习目的性明显,功利性突出。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多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大多是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他们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定向性,认为与本职工作关系密切、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才是重要的。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提高其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学历层次,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不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比较务实。 (3)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集体观念淡薄。成教学生在人生观方面,注重追求个人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离开自己单位到新单位学习,对新的集体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表现为自我调节能力差,缺乏集体意识。 1.3成教学生管理处于“真空地带” (1)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并未出台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制度,各类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实行的管理制度多依据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及学校自身情况针对性不够强。 (2)校方对成教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关注更多的是成教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有的高校认为,成教学生大部分是在职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有单位负责,学校只负责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因而对成教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作为成教学生的工作单位也认为,现在的成教学生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是单位出资进行委托培养,成教学生到高校去学习都是自筹学费、自愿学习的个人行为,单位无法对其形成一定的约束和管理。这便造成成教学生的管理“两张皮”现象更为突出,使得成教学生管理工作处于“真空地带”。 2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对策 2.1创新思路,破除束缚,缓解工学矛盾 (1)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医疗机构鼓励本单位人员接受成人学历教育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除在职人员接受学历教育的工作束缚,缓解成教学生工学矛盾突出的状况。 (2)针对工学矛盾,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逐步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于成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让成教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习。例如,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出适合成教学生学习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 2.2转换观念,以人为本,由“管理”变“服务” 目前,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成教管理依然沿袭的是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管理理念,重管理,轻服务。这不利于现阶段成教学生的管理,很容易与成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冲突,造成情绪对立,不利于形成成教学生对新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将其融入新的集体当中,使得管理愈加难“管”。为此,成教学生的管理人员应转变管理理念,将被动的“管理”转变为主动的“服务”,让成教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校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认同和自觉接受管理,调整心态,提高集体意识。 2.3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消除“真空地带” 学校要与学生所在单位、家庭加强横向联系,建立“学校、单位、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形成管理合力。 (1)学校应建立一支以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班干部相结合的管理队伍。辅导员由管理学生的专职人员担任,负责成教学生在校期间的宏观管理。班主任通过公开选聘,由热爱学生工作、年富力强的兼职人员担任,重点负责与成教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其工作、学习、家庭情况和思想状况,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以班主任为纽带,加强与学生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借助单位的力量,协同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工作。 (3)借助学生干部的辅助力量,了解成教学生家庭的后顾之忧,通过学校和单位给予帮助和解决,共同为学生安心学业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通过“三位一体”管理体系的构建,以消除成教学生管理工作的“真空地带”。 3结语 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由于已步入社会,受到社会各种影响较多,其社会角色比较复杂,在人格和心理方面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学校管理者除了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之外,还应通过心理咨询、道德教育、职业意志锤炼和专业素质培养等,消除其心理障碍,使其处理好单位与学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求学期间保持一个乐观向上、心情舒畅、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庞亚丽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专项档案管理思考 1专项档案管理影响因素 1.1专项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申报单位的领导及项目负责人员档案意识淡薄,没有档案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地位,缺少机制保障,在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时较少提及档案,不注重项目进行过程中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项目组成员对项目各环节自然形成的原始资料如方案论证、项目启动、结题验收等归档把关不严,对项目验收所需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和真实性带来影响。 1.2专项档案人员素质较低 项目管理部门或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都为临时抽调、身兼数职、没有经专业培训,不懂档案业务,影响归档质量。 1.3专项档案管理规范化不强 中医药专项涉及子项目多,时效性强,项目执行过程中有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多环节,形成资料也多,如项目申报书、中医药项目专项资金有关文件、项目工作任务方案、任务书、建设方案、实施方案、经费下拨的文件、中期检查报告、考核评估、验收结题报告,验收成果证明,成果登记,获奖情况等,各环节的档案资料收集不及时,归档文件材料签署日期不符合要求,缺归档章,卷内目录题名填写不规范。 1.4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部分项目申报单位档案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有档案管理部门的单位对项目档案缺乏有效监督和指导,未组织专项检查工作。专项档案归档机制,无人及时接管档案,造成专项档案管理缺失。 1.5与项目同步管理或超前管理未能实现 在项目筹备期和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不重视项目档案和项目同步管理,对于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一种超前管理的意识,造成档案资料整理不及时,文件材料的复印件较多,原件较少。在档案管理工作前期投入精力不足,项目后期才开始突击收集、整理档案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项目都是在快结题时,集中几天时间突击做好档案资料,以便应付结题验收。 2中医药专项档案管理的特点 2.1专业性 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例如国家科技“973”计划专项,在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建立了COPD、老年性肺炎、恶性肿瘤基于病人报告及医生报告、病症结合的临床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评价体系从文献研究到问卷调查都产生许多专业性很强的文件材料和原始数据,应根据项目特点将各环节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分别进行收集、整理、归档,根据验收规则,每个环节都应该有独立、系统、完整的档案资料。项目承担单位对这些专业性强的文件材料应坚持“平时立卷,定期归档”和“随办随归”的原则,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已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分门别类地归入预备立卷类目内。 2.2复杂性 有些中医药项目涉及未公布的关键技术、配方等为部或国家秘密内容,对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有着较高保密要求。例如在973计划中的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对煎煮时间、给药剂量、提取方法、炮制品种、配伍方式等科研人员应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档。 2.3连续性 完整的中医药项目需经过申报、审批、研究、分析、结题等阶段,使许多专项档案成为跨年度,各个项目的前后形成周期长,跨度大。例如2010年国家重点投资40亿建设16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建设周期3年,各级项目参建单位应根据《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相关要求,做到各时期档案工作与科研、设计、基建、勘察等工作的同步管理。一般跨年度的建设项目,应放在针对建设项目的第一年归档。本年度作下年度的项目计划、预算应放在针对的下年度归档。 3专项档案科学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3.1做好专项档案“三纳入”“四同步” “三纳入”:将专项档案工作纳入专项建设计划;将专项各类文件材料形成、积累和归档要求纳入专项工作计划;将专项工作各类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要求纳入各部门和单位专项工作职责和有关人员岗位职责进行考核。“四同步”:要将专项档案管理与业务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总结验收。项目申报单位要坚持将档案管理和项目开展同布置、同整理,做到项目建设和档案管理同步进行,保证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同时将项目档案纳入项目结题验收考核,对项目档案不齐分散的项目单位,不予验收结题或推迟验收结题。 3.2建立健全专项档案文件材料归档机制 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及时制定或修订专项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目录,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项目和建设与参与单位可参考《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与档案整理规范》等,会同主管单位负责编制相应种类的专项档案归档范围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专项档案数字化、专项档案立卷编制操作流程、专项档案保管期限、专项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规范、专项档案的开发利用等工作制度。 3.3各负其责,分级管理 要加强专项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创新整合专项档案资源,实现专项档案资源管理的新模式。探索建立专项档案国家级—省级—建设单位三级统一的远程管理平台,各项目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完成对专项档案资料的报送,对项目文件资料的形成、流转、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等全过程管控、监督;各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档案资料时,可按照归档要求向上级项目主管单位移交原件或复制件。根据专项档案管理规定,制定项目材料归档分类方案,统一档案装具和项目档案录入格式等,完善检查、考核机制,明晰项目管理部门和申报单位归档范围和责任,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中医药项目档案事业协调发展。 3.4发挥信息网络支撑功能 建设数字档案馆(室)是档案信息化的重点。(1)积极配合国家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建设,开展项目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探索,包括项目建设人员与档案人员管理一体化、纸质项目文件与纸质档案管理一体化、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一体化,将项目文件材料的动态管理与档案的静态管理相结合,从中最大限度有效地加强项目档案的前端控制,同时更有效地通过前端过程控制保证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系统。(2)通过对项目执行过程文档分类,进行档案数字化扫描,建立电子档案目录,形成电子文件自动导入相应专项档案管理系统,切实推进档案存储数字化和利用网络化。同时将电子文件目录通过专项档案远程管理平台上报有关项目管理部门,形成中医药专项电子档案库,以平台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式,支撑全国、各省中医药专项执行监督管理和跨省远程档案查询等业务,积极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检索查询效率,方便各单位、各部门查考和利用,为专项下一阶段工作提供前端指导。 3.5保障专项档案经费投入 中医药专项档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关系到今后整个中医药专项的申报、管理、发展的有效利用。建议将专项经费的1%~2%纳入专项档案建设预算中:①加大项目建设人员培训的投入,定期组织项目人员进行档案培训,探索建立项目档案远程教育平台,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对专项档案工作优秀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表彰和奖励。②加大专项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档案数量、结构及管理方式,配置相应的档案扫描仪,专项档案管理软件,电子档案存储介质等,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与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 作者:唐心怡 沈绍武 陈伟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科研管理现状探究 一、从专利角度看我国中医药科研管理的现状 我国中医药源远流长,然而发展至今却仍欠缺现代化的科研管理模式与激励机制。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致使其与我国乃至国际的专利保护模式难以契合,同时整个中医药行业基于专利保护进行科研管理的意识还相对薄弱,进而造成了国内中医药市场流失与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一)科研成果保护力度不足 1.中医药与专利授权之“三性”难以契合。 对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授予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之“三性”。新颖性指该发明创造不属于现有技术,在申请日前未被公开发表使用过;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创造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产生积极效果。然而,中医药学的大部分药方都是历经岁月传承至今,很多制剂经过临床前反复实践也被公众所知,这样的特性使得中医药科研成果难以符合现行专利法中“新颖性”的标准。 2.中医药专利侵权现象严重且难以界定。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利法》的实施时间不长,整个中医药行业的科研管理及专利保护意识还相对薄弱。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一万多种中成药,同方异名、处方雷同而功能主治类似的情况高达10%左右,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的严重现象,专利侵权泛滥。相比于西医,中医药的药品搭配及组合方式灵活复杂,没有精确量化的数据,也难以通过化学结构或化学反应方程来表述。在我国当前申请专利的中医药科研成果里,中药复方占最大比例。中药复方一般是由很多种药材组成,不同剂量的各种药材经过不同熬制方法产生大量化学反应,进而实现疗效。然而,通过剂量或者部分药材的增减替换而具有类似药效的新产品,往往很难被认定为专利侵权,现行专利法中也没有对中医药侵权进行相对明确的标准界定,导致了专利权人的权益受到损害。这也诱使部分人为了利益以此作为投机取巧的方式,制造大量仿制药投入市场,乃至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中医药资源随意利用和抢注,大大削弱了我国中医药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致使我国生物药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二)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我国自有的中医药专利数量不多,且转化率更低。有报道称,我国的中药专利突破2000个,真正转化运用的可能还不足1%[3]。导致转化率低下的原因不少,其中最主要在于并没有将“产学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据统计,近几年我国中药专利申请中90%为个人申请,而机构申请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医药类高校。个人由于资源的有限和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得专利融资,甚至是出于“祖传秘方不外传”等思想,导致被授权专利的科研并没有得到推广。而高校对于发明创新的经济利益诉求并不高,加之发明专利进入市场的渠道不畅通,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经济融合、科技创新转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下,一方面造成资源和经济的损失,另一方面使科研的进步无法广泛运用造福百姓。 (三)通过专利进行科研管理的意识不足 一项关于广东省中成药制造企业专利知识和认知水平情况调查发现,有66.67%的被访者认为单位基本没有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相关知识的培训。当前,我国专利法的推广程度仍不算高,中医药行业的科研管理活动中还没有普遍形成专利保护的意识。 1.合同管理意识不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6、8、10、12和15条规定,专利权遵循合同自由原则,专利权的权属、使用、转让及保密义务等均可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来予以保障。然而,由于当前人们在科研管理中的合同管理意识尚不足,往往因为事先没有签订协议或者是对于所签订的条款内容不明确,致使科研成果的专利权归属及使用权利方面产生了争议,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有一些内部员工或研发参与人因保密意识不强且事先未进行合同约束,造成了技术秘密的泄露,导致该项科研成果最终无法获得专利保护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科研全程管理意识不足。 专利保护并不是项目研究完成时才开始的,而应在项目计划阶段,甚至是选题阶段就已开始直至被转化。然而,当前的科研往往“重结果轻过程”,简单认为专利是科研完成后才需考虑的事,在专利授权可行性报告分析、跟踪性专利检索、关键性数据及阶段性成果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审查制度方面都有所欠缺,直接导致科研成果的质量不高或是难以获得有效的保护。 二、通过专利保护完善中医药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相应法律及制度体系 1.调整中医药专利的审查标准。 当前对于中医药产品或方法的专利审查仍然按照西药的标准进行操作,而正如前面所述,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往往使其与专利之“三性”难以契合。但是,并不能因为标准的不契合而忽视了中医药科研成果的作用与意义。比如,现行《专利法》规定,发现有药用价值的天然物质并不能授权,然而中医药本就是以发现天然物质的药效为研究基础,现行的审查标准与其特性存在冲突,因此调整中医药专利的审查标准就尤为必要。我国应当自主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与特色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适当调整“三性”在中医药中的定义,重视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从而促进中药领域的知识创新和保护。 2.完善中医药专利侵权认定标准。 基于当前中医药专利侵权难以认定的情形,我国政府应尽快确立对应的侵权认定标准。笔者个人认为,可以采用以有效部分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模式进行侵权认定。对于中药而言,有效部分是指组成这种类似或相同化学物质的一大类化合物群,利用系统溶剂分离技术和加工提取识别中药的有效部分,通过鉴定有效部分的差异性作为侵权的主要判定标准。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以加强中医药科研管理及专利保护力度为目的,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专利转化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出台鼓励措施与政策、构建技术平台、创造市场契机等方式引导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建立专利权质押数据平台,促进中医药专利质押的推广,为中小型企业专利转化的融资提供便利。政府调控作用的加强不仅能够起到宣传和激励科研的作用,还能透过政府的力量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运用与推广,促进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正在飞速发展,加强中医药专利信息化建设也尤为必要。借鉴印度政府为保护其传统医药建立传统医药非专利防御性数据库的制度,我国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非专利防御性中医药数据库,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中医药信息进行编译和数据化存档,并区分公开、非公开两个板块,非公开板块与各国专利局对接,防止“海盗行为”,让信息能够安全地保存与使用,而公开板块则为科研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 (三)增强专利保护贯穿科研管理的观念 1.加强宣传教育。 当前,在中医药行业的科研管理活动中还没有真正形成专利保护的意识,对于许多研究人员或企业而言,他们缺乏对专利保护的了解,错误认为不公开或是透过行政保护更为安全和便利。因此,应通过对中医药科研人员、销售人员等举办学术会议、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专利保护的宣传教育,让中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更加了解专利制度对于科研管理的核心作用,旨在从根本上提高中医药领域的专利保护意识。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中医药领域非常缺乏有中医药专业技术背景且熟悉专利知识的管理人员,直接导致我国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在国际市场上往往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力。因此,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得到重视,鼓励培养集医药专业知识、管理技能与知识产权法学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或是构建三种学科人才密切合作的团队,最大限度提升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水平与效益,让科研管理更科学和高效。 三、结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了中医药难以得到现行专利制度的完整保护。然而我国中医药正不断传承发展并迈向国际化,因此探讨通过专利保护进行科研管理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透过强化专利意识与实施专利保护,弥补当前中医药领域专利制度的短板,让我国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够得到更多的鼓励与保障,从而实现中医药科研成果医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朱乐莹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论文 一.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经济改革之前,医药企业可以通过药品批发商等中间环节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再销售到患者手中,也可以直接将药品投放到医院当中,并以高回扣、降低价格的方式获取医院市场以及非处方药销售市场,致使整个医药行业的销售网络十分混乱。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持续和深入,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取得国家认证资格的中间商才能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和各零售环节。另一方面,随着医药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医药企业都将目光集中到少数几类获利高的药品上,同类药品过量生产,类型繁杂,使得市场销售更加困难。随着同类药品的过度生产,使得药物的推销和滥用加剧,对于低收入者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 现代医药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适应新的医药市场规律,努力完善自身营销管理,建立建设有序的销售体系。首先、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将熟悉医药和营销专业的人员组建在自己的销售团队中,可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进行招聘。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熟知企业文化,忠实于企业的经营理念,掌握企业产品和竞争产品的特点以及自身产品的优势,掌握市场情况,充分培养他们对企业产品销售的自信,成为市场销售的生力军。在维护渠道和市场秩序,开展区域促销活动和反馈市场信息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第二、理顺销售渠道:包括理顺现有销售渠道和发展新的销售渠道。不同产品对销售渠道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企业的独家产品适合与区域销售实力强的知名渠道合作,按照其对市场的辐射能力可分为一级渠道或二级渠道等,这一方面可增强产品在该地区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也保证资金的回笼。质优低廉的普药产品适合与区域销售覆盖能力较强的连锁企业合作,以增强产品的覆盖面和上柜率。当然,不管是新产品和老产品,都应该对合作企业有不同的销售政策给予支持,以体现互惠互利,维护共同发展。随着医药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医药连锁逐步成为一种崭新的模式,很多大型的医药商业同时经营医药连锁,使药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逐步减少,医药商业利益得到保障、积极性得以提高,药品价格也更加实惠。第三、全面加强销售成本管控突破价格制约瓶颈:随着国家对药品管理的加强,药品招标、基药价格管控等使企业药品价格得到了相应的控制,特别是基药产品价格的控制和稳定非常严格。另一方面,企业面临药品成本的节节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工成本的逐年提高和产品更新周期的缩短都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如何保证质优价廉、如何使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不仅仅是对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对销售环节成本的管控也非常重要。只有合理控制销售成本,才能突破国家对药品价格的制约,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全员营销 (一)全员营销的营销理念 全员营销是以市场为中心,将企业资源和手段进行科学管理的营销方式。企业对产品、渠道、价格、促销与成本、需求、服务、便利等营销手段进行组合,使营销过程更具有完整性。企业全员将市场以及营销部门视为核心,以顾客为导向进行营销工作。全员营销需要企业的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各部门目标统一,企业全员达到统一。随着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医药企业要建立以市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高低直接意味着企业的营销成果高低,努力提升客户的服务质量,完善医药企业的相关售后服务,不仅能够使本企业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也能保证能够在市场上长期保持优势。 (二)激发企业整体潜能 在全员营销理念下,医药企业各层、各部门需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使企业的整体潜能得到提升。首先高级管理层需要完善企业的顶层设计,制定出良好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中要格外强调使企业各部位全体人员结合为一体。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全员的力量,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此外,企业营销部门需深入市场调研,努力了解市场销售状况以及消费者的反映情况。只有充分了解市场的情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才能有目标、有针对性地生产出市场上需要的产品,才能更好的占有市场,获得更大利润。而随着企业营销策略的不断完善、营销人员能力的提升,产品销售量的上升,营销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也将得到提升,这样不仅个人的业务和能力得到肯定,企业的利益也将得到体现。营销部门与售后部门沟通交流也非常重要,及时了解企业产品的售后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小结 医药企业要取得更好的市场利润,除有好的产品外,还要有适应市场的营销策略和良好的营销管理。加强营销管理,完善营销策略,使企业内部实现有机统一,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营销成果。 作者:殷俐 单位: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卫生局加快发展医药行业管理计划 一、"九五"医药行业发展状况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中关系人民健康,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向的重要行业。"九五"期间,浙江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全省医药工业系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7亿元(按90不变价计算),5年年均增长26.9%,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从第3位上升到第1位;医药商业销售额157.1亿元,5年年均增长16.2%。行业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名列前茅,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成就令人瞩目。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批大产品竞争优势明显。重点培育的36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品,多数技术经济指标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九五"末,这些产品的销售产值已占全省医药行业的1/4,并成为创利主体。化学药品出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抗肿瘤系列、抗生素系列、抗寄生虫系列、甾体激素系列、VE及中间体系列、心血管药系列、头孢中间体系列等产品在全国化学药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产业组织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年末,列入"五个一批"的19家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60%和55%。*集团和*医药集团进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行列。6家规模最大的商业企业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占全省医药商业的30%和50%。这些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柱。 (三)科研投入加大,技术成果丰硕。"九五"末,全行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近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共开发新药546种次,其中中药一类新药2个,中、西药三、四类以上新药135个。完成国家级各类科技项目24项,省重大科技开发项目13项,省重点科技开发项目2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2项,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4项。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四)资本规模壮大,投资规模扩张。"九五"末,医药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达88.6亿元,比"八五"末增长2.2倍;"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亿元,比"八五"增长1.4倍。 医药行业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龙头作用尚不显著,中小企业"低小散"状况仍需改善;一般产品雷同较多,低水平重复较为严重;高污染的原料药能力过剩,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水平不高。二是企业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与人才储备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工艺落后。三是流通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三级批发格局打破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形成,药品流通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严重。 二、"十五"医药行业发展背景和趋势 (一)市场需求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市场开拓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十五"期间医药市场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据国家行业管理部门预测,未来五年全国药品需求量年均增长12%,到20*年达2180亿元,比*年净增940亿元;国际药品市场需求年均增长8%,到20*年达5400亿美元。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行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非处方药品(OTC)、疗效确切和价格低廉的药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及《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以及适销对路的医疗器械产品等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医学、药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影响和渗透,药物资源将得到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纳米技术药物、海洋药物、天然药物等一些新兴药物将逐渐崛起并在药品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二)产业发展趋势 跨入新世纪,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竞争格局看: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医药行业竞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凸现。目前,全国已设立1700多家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均已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这既为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提供了机遇,也促使市场竞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展开;既为企业提供了接受技术辐射的机会,从而带动医药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从而增加新药开发的难度。 从政策趋势看:国家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对医药工商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企业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整顿药品市场秩序、建立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对依靠"高定价、高折扣"和"高进销差率、高费用率"营销方式生存的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对以依靠调拨购进为主、无总总经销品种优势、终端销售能力低的商业企业产生较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保监管的加强,也将使高污染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丧失生存空间。 从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看:长远分析,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促使医药企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医药新产品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借鉴国际先进的医药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短期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降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开放药品流通业,将对药品流通和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较大冲击。 总的看,"十五"时期,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药品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医药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政策引导,保持快速发展,提高增长质量,是浙江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十五"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接轨国际为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和扩大化学原料药优势上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的转变。 医药强省的内涵是:规模大、技术强、素质高、效益好。 规模大--进一步聚集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进一步保持经济总量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发展一批企业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控制力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扩大区域产业优势。 技术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开发一批专利技术或行政保护的高新技术产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队伍。主要产品在国内确立技术优势,部分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素质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员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部分企业逐步由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医药行业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显现。 效益好--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国际划分的安全型企业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销售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技经指标达到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二)主要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医药产业层次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全面接轨国际,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能控制国际市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初步建立起医药强省的框架。 2、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目标 "十五"时期,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均比"九五"时期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左右;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年,净资产利润率达15%、新产品产值率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突出观念创新,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带动技术、管理和市场创新,企业竞争力全面提高。 3、经济结构目标 (1)产业结构方面。到20*年,中药产业占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医疗器械产业的比重达到10%,生物药品产业的比重达到5%。 (2)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领域:按规模形成三个层次的骨干企业。第一层次: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其中1家超30亿元,2-3家开展跨国经营;第二层次: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20亿元;第三层次:2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三个层次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省总销售收入的75%以上。流通领域:发展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大型区域性批发企业5家;鼓励大型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批发企业,市、县级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形成完善的区域性配送网络。 4、接轨国际目标 3-5家企业发展成为在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有跨国特征的现代制药企业;制剂技术与产品上取得突破,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药品出口结构由原料药向制剂的战略转移;重点培育的品种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医药行业重点建设的"三大工程" "十五"时期,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以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中药现代化工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三大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创出特色,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医疗器械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主导品种,巩固和扩大化学药品的优势;加快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医疗器械的调整提高,向光机电一体化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独家或少家生产、科技含量和出口创汇高、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的主导产品,形成以规模化产品、专利产品以及行政保护产品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孔多管过滤机、智能化多功能过滤机、全自动瓶塞清洗机等自动化、智能化制药设备。采用先进、节能的空压设备等公用工程装备,提高用气质量。 三是全面推行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提高药品生产规范水平。企业要按照GMP规定,在改造硬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十五"期末,制药企业全部达到GMP规范要求。 (二)推进产业组织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着眼于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继续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对中小企业加大扶持;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和利用外资;着眼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1、培育大公司大集团 以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企业重组为抓手,促进大公司大集团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发挥行业的示范、带动和整合作用。一要引导大公司大集团处理好自我积累型发展和资本聚集型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提高企业规模和经营水平,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二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在"九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员工持股计划,鼓励经营者适当持大股,向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公司制发展。属于民营企业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加快向规范的公司制转变。各类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通过资产重组设立的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筑法人治理结构,从思想认识上、组织体系上和企业的运行机制上融合一体,使联合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资源得到最大优化。争取更多的大公司大集团股票上市,成为经营规范、效益优良、信用可靠的高素质上市企业,成为全省行业发展的典范。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制订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市场开拓、外贸指导、人才培训等多方支持的行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发展或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在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中重新定位,谋求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在某个小品种、小类别中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促使更多企业向高科技的"小而精"型、具有特色优势的"小而特"型、专业配套的"小而专"型的"小型巨人"企业发展。 3、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注重吸收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扩大和优化资本规模。推进工商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改组,吸收海内外法人、个人参股控股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条件成熟的依法改制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引导大企业集团、各类投资机构对我省医药工商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购并,完成一批企业的嫁接改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继续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帮助优势企业做好争取上市工作,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力争"十五"期间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实施国际经营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医药行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需求空间。 1、适应流通体制改革和药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建立"高效开放、宏观调控、有序竞争、科学管理"的医药流通新体制,实现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加快物流、提高效益的目的。推动医药工商企业发展总总经销,逐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调批零一体化的母子公司制企业集团,形成全国总、地区分销商、零售连锁店的工商一体化的流通格局。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发展零售业。 2、实施全球营销策略。以全球战略眼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坚持国内外市场并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采用自营或委托进出口业务等多种形式,发展与东南亚、西欧、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自办、联办跨国公司,以资本扩张促进商品扩张。重点出口企业要从依赖商为主,转向逐步自主开发国际药品市场,逐步控制更多的营销渠道,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营销队伍。 3、积极探索建立医药物流中心。坚持社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建设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配套发展商品流和信息流。适时配置计算机管理系统,真正实现药品配送的科学管理,达到高效、低耗、安全、方便、快捷的目的。 4、重点培育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发挥营销主力军作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市场调查和市场信息处理研究部门,组织一支富有开拓能力、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分销网络;运用新的营销策略,加大市场开发投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落实促进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对已出台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对需推出的政策积极争取,尽可能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省社保部门优先推荐本省的制剂大品种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用药乙类目录。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药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经贸委加强和社保部门沟通,及时调整乙类目录。按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委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抑制药价虚高。 2、引导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健康发展。对工艺技术先进企业、产品出口型企业、国外大公司进区优先鼓励,对以贸易为主的工贸企业、污染不能治理的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限制入区。基地生产的产品必须是轻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基地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项目,所需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予以计划单列;产品报批优先给予审批,尽量缩短评审时间;已批复生产的产品,其他企业原则上不再布点生产。申请新公司、新车间,简化审批程序,优先立项。指导和帮助药品生产企业尽快通过GMP认证。 3、争取设立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用以引导、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由政府出资,吸引上市公司、国内外财团、民间资金入股,筹建中药产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重点面向前期投入风险大、市场前景好、具有广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中药产品和中药项目的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4、经批准进入医药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均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经认定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项目或企业,征地手续优先办理,征地费用给予优惠并可采用首期付款30%,其余分3-5年付清的付款形式。将"*市生物基因工程产业化风险资金"改组为"*市医药产业投资基金",资本规模从40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覆盖面从原来只对两家企业扩大到全行业,并争取向国内外财团、金融机构和民间募集资金,最终达到4亿元以上的资本规模。 5、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并结合浙江医药经济的实际,研究制订产业指导信息,引导企业和行业发展方向。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关停目录和标准,压缩淘汰过剩落后生产能力。对列入关停范围的企业,行业管理部门配合监督部门收回生产许可证,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银行停止贷款,电力部门停止供电。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价格改革管理 摘要:几年来,国家在整顿规范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秩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仍是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焦点问题。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失衡,药价虚高,医疗服务费用增涨、利用率偏低,医药价格调控效果不显著、价格监管乏力,是目前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医药价格管理改革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医药价格;管理改革;措施 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必须花大气力,扎实有效地推进医药价格管理改革,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安排,协调各方,优化配置,整合资源,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本文试就深化医药价格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向目标、具体措施等进行粗浅研究。 一、指导思想 深化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定位,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医药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价格秩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力度,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群众提供方便、有效、价廉、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 药品价格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定价与市场形成价格相结合,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兼顾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利益,合理确定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的比重;压缩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抑制企业自主虚高定价出现药品价格上涨的势头;完善政府药品价格管理制度,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提高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制定和调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依据医疗服务项目的社会平均成本,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及政府考虑的其他因素;有利于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有利于医疗技术进步;体现优质优价,适当拉开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不同水平的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差距;保持医疗服务项目合理比价关系,有利于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扶持和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方向和目标 “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目标近期内难以实现。国家提出新的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是:2010年实现我国对WHO“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所有居民全部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新的改革方向应该按照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把公共产品的性质和适度、有效、科学的管制与市场化的手段相配套,整体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措施 1.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发展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新路子。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医疗服务和药品经营分开、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改革思路,不断完善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理顺各类关系,坚决纠正准商业化、市场化的错误做法,明确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基本定位,优化整合医疗资源。通过财政补偿的方式来解决非营利性医院的生存发展和公益性服务问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开放部分医疗市场,通过产权置换、经营方式改革、新建民营医院等,加快营利性医院发展步伐,提高医技质量,强化服务功能,充分满足医疗服务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实行医药分业(如南京市创新药品流通微观机制,试点医院药房托管的准分业改革),切断医生、医院和药厂之间的利益链条,净化就医环境。继续强化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医疗公共卫生的规划、服务、监管的行政管理职能。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不断改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和水平。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建立、发展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着力办好公立医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比例不仅很大,而且不断提高,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这也是执政为民的根本所在。作为政府的公共财政,要按中央规定的“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的幅度应不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要求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可根据各地的财政收入等情况,以保证本地公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确定若干个非营利性医院,即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制定,政府免征税收,所需经费不足部分全部通过财政拨款解决。其他医院应完全走向市场化道路,实行医疗服务价格的市场调节,依法纳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营利性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向社会融资,鼓励民间资本或外资投资入股,改制成股份制医院。营利性医院主要面向中、高消费人群提供高档和专业的医疗服务,以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3.进一步强化对药品的源头管理,切实解决厂售价差过大的突出问题。一要合理规划统筹布局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我国医药市场现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和100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药监部门每年需要审批上万个新药,显见很不合理。这就需要加强药品的源头管理,合理控制药厂数量和药品批文,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提高药品生产流通的集中度。二要加快现代药品物流工程建设。建立“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医药物流配送体制,在确保药品流通全过程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药品市场的集中度和透明度,推进药品分销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高效的药品市场监管体制和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的行业中介组织,促进他律和自律的有效结合,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进一步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降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比例。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采取不同的政策将各类人群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扩大覆盖面,逐步将三资、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纳入医疗保险实施的范围。同时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多形式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种类医疗保障体系,满足参保人员的多层次医疗消费需求。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大筹资力度,提高对农民的保障能力。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强化参保医疗服务管理,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增长,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大力加强医保基金的使用管理工作。 5.进一步加强医疗行业管理,依法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医疗行业管理规范。一要探索建立医院管理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合理用药、合理检查,规范医生开方用药行为,严格执行费用清单制度和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公示制度。二要积极推广医院之间大型设备检查报告和各类检测报告互认共享制度,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检测。建立和完善大金额处方、病例、用药量的医生分析通报制度。积极探索和推广单病种限价管理办法。三要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坚决制止和依法惩治医药购销回扣和用药开单提成等商业贿赂行为。四要清理和规范公立医院开办的特需医疗服务。严格限制公立医院竞相购置大型先进设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使用效率。五要完善医疗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医疗服务诚信体系。健全医疗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医疗信用秩序,建立医疗失信行为制约机制;完善医疗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信用评级制度,规范医疗服务业信息传递机制;建立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自律机制,把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去,实行患者及其家属接受医疗服务回访制度,主动接受社会评判和监督;倡导“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医疗经营理念,开展“廉医、诚信、为民”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实行价格公示,做到统一公示项目、内容和地点,进行医院与药店药品比价公示,为群众选购药品提供参考。 6.进一步改进定价政策办法,全面推进医院收费成本监审和收费方式改革,强化价格监管措施。一要适当扩大药品定价范围。处方药品、中央和省医保目录药品均应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以防止通过替代品变相涨价。二要适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针对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情况,依据《价格法》,适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以有效遏制价格过快上涨。三要健全药品价格专家评审制度。用好专家评审平台,进一步提高药品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四要完善药品招标价格管理办法。实行相关部门联手运作,规范招标价格行为,降低中介机构服务收费。五要建立药品成本价格联动机制。国家定期、适时、统一公布相关成本、费率,制定价格联动的实施细则。六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督检查。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帮助医院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医院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和收费标准,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行为。七要正确核算医疗服务成本。落实成本监审制度,执行社会平均成本标准,明确成本要素,区别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计算医疗服务成本。八要改革医疗服务收费方式。通过实行“按病种付费”等收费方式的改革探索,规范医生的诊疗和处方行为,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
浅谈通信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通信工程建设的现场安全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人们对通信的要求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对此,通信企业很有必要增强通信工程建设的强度,提升通信建设的管理水平,满足社会对于通信的需求。但是在目前的通信工程建设的现场安全管理中,发现存在很多不足,阻碍了我国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通信企业务必加强通信工程建设现场安全管理力度,确保通信工程的正常进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通信工程;现场安全;管理 正文: 1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安全管理理念对于通信工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完善建设工程施工的体系,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其次,安全管理能够健全施工企业、监督单位以及政府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保证整个通信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在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第一,政府对于通信工程建设的现场安全管理的监督和管理;第二,通信工程企业的安全自治工作;第三,监理单位对通信工程建设的现场安全管理的安全监理。只有做到这三点,才可以保证通信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的安全,提高整个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现如今,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按照“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工程建设原则进行现场安全管理,提升通信工程的安全施工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最终,增加通信工程投资效益和工程经济效益。简而言之,通信工程安全管理能够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施工进度,实现通信工程的投资效益。 2我国通信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设备、施工环境都是属于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对象,安全事故的发生是起因发展结果等一连续的变化过程,其发生变化的因素是因为不利原因的影响,进而形成事故的变化,对于事故而言,主要是人与物的等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交叉作用产生的效果,其中,交叉的空间和时间同时随着变化的因素进行变化,不断的更新。因此,对于引发事故的原因进行总结,分别是人、机、料、法、环。 2.1从人的因素来讲 首先,由于通信工程企业的多数施工人员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来自农村的比较多,没有接受比较全面正规的施工安全培训和教育,施工知识匮乏,安全意识不足。其次,通信工程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坚持只进度重要,安全其次的错误意识,部分施工人员心存侥幸,冒险精神大,对于现场施工的突发情况没有正确处理的能力和安全知识的学习,导致安全事故的扩展,造成企业的过多损失。 2.2从机械的方面来讲 有些通信工程企业对于安全投入不够,对于陈旧老化的设备没有进行及时的维修和保养,导致设备带有问题进行施工,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另一反面,机械设备的错误操作和故障时,有的设备可以进行发现和消除,最终实现设备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对于施工设备没有进行安全防护装置,增加人机系统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2.3从材料的方面来讲 对于通信建设的材料筛选没有严格暗战国家标准,质量不合格,不能满足网络需求,增加网络安全事故。 2.4从管理方法来讲 部分通信企业因为内部管理的不正确,导致管理流程和制度过于形式。造成施工现场安全存在盲从性和处在无序动态中。 2.5从环境因素来讲 由于有些通信企业对于作业场地没有进行全面的调研好考察,导致施工现场的认识不全面,导致不能及时对突发隐患进行清查和解决。 3加强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在对通信工程进行建设中,需要全面的进行质量管理的精髓思想学习和应用,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原则,不断健全通信企业的质量管理系统和制度,采取主动式管理模式进行现场安全事故的预防,积极消除通信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这就很有必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管理,不断矿大安全管理的范畴,最终不断提高通信工程的整体建设水平和实现工程建设目的。对通信工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中,务必保证预防和改进是管理关键,对引起安全事故的变化因素进行处理和管理。在实施企业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通信工程企业必须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安全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从基本抓起,对其与老员工共同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待通过后,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进行施工。对进入工地的人员进行学习教育,增加其对施工现场的认识和熟悉,增加安全意识的普及,从而降低安全事故额发生率,为通信工程的安全保证提供基础。以工程项目分解的管理理念为前提,对通信工程的现场施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高处作业、动火作业以及动土作业等。并且对关键作业点进行区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务必将关键安全点设置为现场施工的重点管理目标,不断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质量和提高整个施工管理效益。在以上的管理前提下,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严格把控影响因素,将安全思想落实到现场管理中,通过关键作业点的设置,完全有效的打破施工现场的专业壁垒,不断满足施工一体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推动通信工程现场的安全管理的发展。除此之外,对施工现场的关键作业点进行施工,对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实际的施工这两个环节,所以,务必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内容。 44P现场管理的内涵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卓越现场4P管理内涵,不断完善4P管理体系,其中,主要的管理内容有:人员要求、前期准备、过程控制等,同时有二十一个关键作业点的施工管理内容。 4.1人员管理 由于新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阶段的企业已经逐渐对人员资质管理投以关注,因为人员资质管理属于人员管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员是生产企业的基本承受体,是整个通信工程建设的主体,其主要的角色是操作者、管理者、决策者等。所以,很有必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能培训和施工安全知识教育,保证施工人员是持证上岗,提高整个施工现场人员管理水平。 4.2前期准备 对于现场施工而言,可以从时间角度进行区分,现场施工管理的首要步骤是施工的前期准备,保证工程正常施工进行。施工前期准备主要包括对材料、设备、施工方法、施工环境等内容进行考察和准备。准备的工作内容有对施工现场布置、对技术方案的确认、施工设备的准备、施工材料的购买和准备,同时还有施工安全防护用品等。 4.3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属于通信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第二阶段,是整个施工现场管理的安全控制关键。过程控制内容主要有通信工程的实施和收尾环节。对于机械环节的控制,控制的重点是机器的按章使用和机器操作内容。对于施工方法的把控,主要侧重于工程施工方法和工艺内容。对于施工坏境的把控中,主要是对于工程施工的安全控制和安全事故的清除。 4.4卓越现场 卓越现场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通信工程建设的安全目标是“零违章、零隐患、零事故”。第二,通信工程建设必须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第三,对于通信工程施工的布置要有很明确的划分,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警示和安全教育的工作,保证施工安全的生产。第四,要对施工中的建筑垃圾和噪音污染进行处理和控制,保证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4.5关键作业点 对于施工现场的关键作业点主要有:野外临时电用电作业、管线井作业、室外光缆布放、敷设吊线作业、设备加电作业、安装走线架作业、吊装作业、设备搬运、打孔作业、电梯井作业、割接作业、机房临时电用电作业、登高作业、等等。总而言之,在通信工程现场安全管理中,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同时,这也是我国的重要建设政策,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方针。由于施工安全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关系密切,是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保证施工安全是构建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因此,施工企业必须保持安全和生产统一发展,保持安全思想贯穿整个工程,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总之,安全管理属于生产管理,两者联系密切。 作者:戴乐 浅谈通信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信息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文章基于信息通信工程的施工作业特点,从信息通信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分析了在工程实施各个阶段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以及工作重点,从而实现信息通信工程全过程的全面安全管理。 关键词:信息通信工程;安全管理;检查;危险源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是与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支撑密不可分的。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信息通信网络已进入多样化、快速化、全方位、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时代,同时也为信息通信工程的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1信息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信息通信工程施工环境复杂,高处作业、涉电作业较多,作业条件差,不安全因素多,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实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全面安全管理和控制[1]。 2制度层面的安全管理 信息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中国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2.1安全生产责任制 作为所有安全管理制度中的基本和核心,安全生产责任制以“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这一基本原则,明确了各级负责人、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及各岗位生产人员应负的安全生产责任,责任分解到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班组长及各岗位的作业人员身上。 2.2对施工企业和人员的安全管理制度要求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企业要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组建安全生产的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才可以从事生产活动;必须取得与从事施工范围相对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且严格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工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政府安全管理部门的考核,获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后方可任职,项目负责人必须由有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通信工程中的电工、电焊工、爆破、登高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 2.3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规定了对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普通员工安全教育。管理人员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等。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新员工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改变工艺及变换岗位的安全教育、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这3种形式。对工程施工企业而言,新员工上岗前三级安全教育是指新员工上岗前通过企业、项目部、施工班组三级教育和实际操作训练,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改变工艺及变换岗位的安全教育是指企业实施新技术、工艺、技术或者使用新型材料、设备前,以及员工岗位与工种的变换、离岗时间在一年以上又重新上岗时,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经常性安全教育是指对安全教育必须常抓不懈,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进行思想、态度的教育,促使员工重视和实现安全生产[2]。 3通信工程安全的三阶段管理 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要按照工程项目准备、施工和竣工验收等三阶段进行管理。 3.1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项目 准备阶段着重下列工作:(1)通过分析施工现场和项目作业的特点,查找和识别出危险源,分析和评价出重大的危险源,针对重大危险源来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2)明确安全控制工作的目标,施工组织设计中要包含安全控制的具体措施。(3)针对重大的危险源,组织全体项目参与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4)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人员演练。 3.1.1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价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者疾病,财产的损失,工作环境被破坏,或上述状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称为危险源。危险源一般分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类。信息通信工程中所涉及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有通信线路工程中的电力线,未做防护的杆坑、光缆沟,人手孔内的有毒气体,使用不当的喷灯;通信管道工程中的地下电力线、煤气管道,不牢固的挡土板;设备安装工程中带钉子的机箱、有缺陷的工具和不达标的防雷系统、放置不牢固的高处重物、静电、激光和辐射等。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野蛮作业和违章指挥,违反安全规程的施工作业,长时间连续作业以及未经安全培训即上岗作业等。工程开工前要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评价危险源引发事故的可能概率以及事故发生后影响的程度大小,对具有高度风险的危险源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重点控制。 3.1.2安全技术交底 安全技术交底是保障安全控制计划落实以及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必要工作。安全技术交底的时间必须为开工前,在项目经理的组织下,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主讲,交底对象为参与工程建设的全体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如果项目规模大,参与人员多,则安全交底要逐级纵向延伸到全体施工人员。主要内容为项目的施工作业特点和危险点,针对危险点的具体预防措施以及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等。 3.1.3安全应急预案 安全应急预案是为了使项目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在风险控制措施失效情况下所采取的补充措施以及抢救行动。安全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应急期间负责人,应急措施,特定作用人员及专家的权限、职责和义务,疏散程序,危险材料的识别,外部应急机构的联系方式,重要设备、记录的保护与识别方法,应急期间必要信息等。为了证明应急预案的可行性,项目经理部还应组织各关键岗位的人员至少每半年一次进行应急演练。 3.2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 施工阶段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制定的安全控制措施,定期或不定期现场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安全检查可以发现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3.2.1管理层面的安全检查 管理层面的安全检查主要检查施工企业是否严格执行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如是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设置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了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否取得了《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具有《特种作业操作证》;是否严格执行了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和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等。 3.2.2现场安全检查 现场安全检查是安全检查的重中之重,主要检查是否规范使用安全防具、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作业、正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以及事故隐患排查等方面的内容[3]。 (1)规范着装和正确使用安全防具。信息通信工程的登高、涉电、人孔作业较多,故施工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每名施工人员必备近电感应式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鞋、反光衣、试电笔等安全防具;每个施工班组必备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特指绝缘手套等安全机具。 (2)按安全操作标准和规程施工作业。要求登高作业人持特种作业证上岗,佩戴安全帽和安全带登高作业,穿绝缘胶鞋,有人防护;遇大雾、大雨和六级及以上大风时禁止进行高处作业。电力线路附近作业应与电力线保持最小安全距离,作业过程中遇有不明用途性质的线条,一律按电力线处理,必须佩戴电力感应报警安全帽,必须用试电笔确认有无电源。人孔作业前必须先通风,用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确认无有毒有害气体后方可下井作业等。上述安全作业规范均为现场作业检查的重点。 (3)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在道路拐角或转弯处、有碍行人车辆通行处、跨越马路处、地沟、杆坑处、光电缆接头处、揭开的入孔处以及有碍视线处,均应设置明显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 (4)事故隐患的排查。易发生和曾经发生过安全事故、存在有事故隐患的部位或者工序,专职安全员在施工现场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材料堆放场所、施工现场的防火、安全用电及低温雨雪天的防滑、防雷和防潮;施工机具、车辆的安全使用;施工涉及的水、电、气等其他管线的安全隐患的排查。现场安全检查均应做好书面记录,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整改,重大隐患必须停工整改,将安全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3.2.3跟踪检查存在的问题 专职安全员要对照安全交底的内容和记录、对照现场检查的记录和发现的问题,要检查整改情况,对未完成整改的安全隐患坚决不能放过。 3.3竣工验收阶段的安全管理 在竣工验收阶段,应采取措施妥善保管已完成的工作量,直到完成向维护单位的移交,同时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补充完善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4结语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的推进实施给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安全控制措施,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行全面的安全管理和控制,才能实现信息通信工程建设优质、高速的要求,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作者:谢志强 单位:中移铁通长沙分公司 浅谈通信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试论通信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意义及创新对策 【摘要】 伴随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通信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通信工程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但一些通信工程建设中却出现了只重效益不管安全的情况,致使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强调通信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安全管理创新对策,对帮助通信工程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通信工程 施工 安全管理 对策 一、通信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通信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形成。通过通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施,能够让参与工程施工建设的各方更加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促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进而保障通信工程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其次,有助于通信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针对工程施工建设,我国目前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实现三重监控[1],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二是施工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三是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理。这种监控机制督促施工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安全管理水平。再次,有助于预防、减少或杜绝通信工程施工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最后,有助于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实现最大化。通过在施工现场开展安全管理,在预防、减少或杜绝通信工程施工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同时,自然也确保了施工进度的顺利开展以及工程的顺利完成,从而有助于投资的回收,让投资效益实现最大化。 二、通信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对策 2.1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力度 通信施工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力度,将安全文化思想灌输进每个员工心中。一方面,通信工程施工企业应当经常组织全体成员学习各种安全法律、法规,各项安全制度与规定,提升员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帮助员工树立起正确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只有如此才能促使企业各个阶层的员工均能认可企业安全文化,从而保障施工人员在施工建设中提高安全意识,降低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几率。一方面,通信工程施工企业还应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2],针对安全生产工作表现较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针对安全生产工作表现较差且屡教不改的员工,要严格按照奖惩制度给予一定的处罚,并辅以一定的宣传手段,将表现较好和表现较差的一并进行通报表扬与批评,向企业全体上下展示企业重视安全生产的决心,并向企业全体上下贯彻落实严谨、科学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生产观。此外,通信工程施工企业还可以尝试编制集警示性、趣味性、知识性的《通信工程施工建设安全文化手册》这样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在企业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2.2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力度 通信工程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内容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二是技术教育。思想教育即是指有意识地宣传一些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警觉性。尽可能避免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情况的出现,进而避免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比如开展安全生产警示教育活动[3],引导全体员工要将过去的事故当现在的事故看待,做到警钟长鸣、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要把隐患当成事故看待,防止侥幸心理酿成大祸,通过警示教育活动,形成人人受教育、人人要反思、人人有行动的良好氛围,从根源上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思想和认识问题,促进通信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安全技术教育即是指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增强其风险防控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等原因而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2.3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力度 通信施工企业应对现有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予以健全完善,建立日常理性检查机制,以便切实掌握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加强安全检查力度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安全生产检查的落实情况;三是施工活动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相关制度及规定;四是对照安全生产标准分析物的状态以及施工人员的意识及行为,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设备以及不在工作状态的施工人员,应立即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并跟踪复查;五是要填写完备的安全生产检查记录,以便事后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信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于通信工程施工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本文着重从加强安全文化建O力度、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力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力度三个方面论述了做好安全管理的对策。 此外,通信工程施工企业还可以从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打造多元化的安全责任主体、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作用、做好重大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等方面完善安全管理。 浅谈通信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析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及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随之产生的通信工程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安全事故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所以加强对于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从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以及建设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从而对通信工程的安全建设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断的促进我国的通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通信;工程;安全 引言 在国家鼓励打破垄断,引进竞争的形势下,我国电信行业的竞争会不断加剧。为了加强核心竞争力,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通信工程建设,引进现代化的项目管理就成为必然。针对我国通信工程建设复杂、专业化、技术程度高、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我国通信工程应该进行现代化的项目管理,进行项目管理是现代通信工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章从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以及建设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提出了一定的意见。只有不断的加强和落实企业的责任机制以及完善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不断的促进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一、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1)提高通信建设的安全水平。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一般包含了三方面:一是政府对通信工程的安全生产的有效监管,二是施工单位对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和控制,三是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管。加强这三方面的监管能够扩大安全监管的人员和范围,有效的防止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通过政府的介入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市场的调控职能,对施工进行有效的监察,从而不断的提高通信工程监管的水平。 (2)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对于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安全故事的发生。尤其是监理人员的加入,为施工提供了技术过硬的人才,能够适时的指出一些安全隐患,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3)保障通信工程的效益。安全事故的p少无疑会大大的降低不必要的损失,为保证工程的质量作出了贡献。同时还能为工程带来一定的美誉度,从而增强企业的投资效益,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 二、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1)控制参建单位人员素质。 参建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通信工程质量的好坏,所以在选择参建单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技术过硬、口碑好以及对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具有很强的流程管理的单位进行合作。此外对于合作单位参建人员的素质也要进行考察,要求参建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强烈的责任心以及相应的证书等,这样才能保证参建人员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具备能够良好的处理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2)加强企业人员责任心。 一方面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到安全事故的危害性,不断的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心。此外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让员工填写相应的《安全承诺书》,明确指出每一位员工在所处岗位享受到的权利和义务,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从而更加明确自己所承担的安全重担。员工的责任心对于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保障通信工程的安全,所以加强员工的责任心是很有必要的。 (3)确保资金的有效投入。 通信工程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不足,资金的短缺不能保证材料的供给以及设备的先进化,从而使得工程的质量受到考验。安全资金以及安全设施是保障通信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所以在进行建设以前,建设单位就应该列出安全支出的费用,并在委托监理合同的监理费用中得以说明,同时还可以实施一定的奖励条款,使得监理单位能够在监查的过程中提高积极性,完善自己的监查任务,提高通信工程安全系数的比例。从而为通信工程的安全和效益做出贡献。 (4)提高员工生产意识和技能。 安全事故往往就发生在一念之间,所以在通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始终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建设理念,注重对于员工生产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其中员工的生产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在每一个建设的环节都能够做到细心和检查。 只有员工拥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才能自觉的遵守每一项安全的操作流程。另外对于员工的生产技能的提高则需要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建立安全培训的流程和机制,对安全技能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表扬和奖励,从而不断的增强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三、总结 通信工程具有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要求高、施工复杂,投资大、项目风险较大的特点,并且在建设过程中,遭受的干扰因素,例如环境、市场需求等的变动都会对工程造成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对通信工程进行有效地项目管理。 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也就是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进行的一个管理和监督,对整个工程的一个系统的规划和统筹,从而达到安全施工,保证质量的施工目的。通信工程建设的好与坏关乎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也关系着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信息交流,所以加强对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能够切实的保障人们的利益,不断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通信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强化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地不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通信工程行业的建设也进行了许多必要的改革,将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解决,这对我国未来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通信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部分,它健康安全的发展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了,而且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可以让各行各业的发展更有力量,更为稳定。利用通信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可以更为妥善,更为便捷,更为安全的储存通信资源。所以我们现在应大力加强通信工程技术的安全管理的力度,保证公民的信息保存的更安全,交流更放心。 [关键词]强化;通信工程;安全管理 前言:我国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设在近些年有较为明显的加强,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经通过介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分析我国各通信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办法及措施,让读者初步了解通信工程技术的安全管理技术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我们应大力加强通信工程技术的安全管理工作,实现通信资源的安全使用,使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更为便利。 1 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风险预计不足 在目前经济发展如此迅猛,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日益增高的前提下,我们发展通信工程技术有时会有点激进。在发展通信工程技术的同时,我们不能只是仅仅拘泥于眼前的利益,也不能一昧的追求速度的快速增长。我们在进行通信技术的革新时,我们必须清楚,必须预计到这种技术的革新是不是安全的,会不会带来风险,又会带来怎样的风险。如果带来风险,我们是否可以解决,是否可以控制。 不得不说现在通信技术的发展实在是太迅猛了,就那最简单的手机卡的类型,从最初简单的打卡,到现在较为广泛的小卡,现在又开始风靡的迷你卡,整个过程发展没有超过十年;从直板机,到风靡一时的翻盖手机,旋转手机,再到现在普遍的智能机,通信K端的发展令人害怕,人们感到了通信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却也在被动的进行消费。没错,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平更新速度太快了,通信公司之所以如此迅猛,都是因为不断上升到市场需求,有了需求,就有了通信技术以及通信产品的不断革新,就有了通信市场的利益。 不得不说人们会被眼前的暴利而蒙蔽了双眼,觉得只要够新奇,够吸引人的眼球,就不顾在发展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技术时会存在的风险,确实在商人的眼中,利益是第一要义,风险可能会被他们所忽略。但是任何风险都拥有巨大的破坏能力,一旦被忽视的风险爆发,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估计的。就算一个风险,一个bug不会被发现,也许十个风险,十个不过也不会被人发现,那么无数个bug,无数个风险呢?答案是十分肯定的,这个通信产品会被人们所丢弃,会被更加新型,更加稳定的通信产品所替代,最终退出通信领域。严重的还会对人们的隐私信息造成损害或者泄露,这是更加致命的。 所以为了能不在酿成大错,我们在进行发明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通信产品,或者在进行革新时,都必须对它们所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测评,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实验,确保不会造成问题后在进行市场投放试用,试用没有事情后,在进行大规模的市场销售,这样不仅仅可以保证通信技术或通信产品不会造成问题外,还可以保证通信市场的安定,发展更为稳定,更为安全。 1.2 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监督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如今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可控制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监督机制来控制通信市场,使得通信市场的发展更有规则,更为安全。现在的通信工程的网络环境良秀不齐,有时将资料录入电脑或者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流后,可能会有不法之徒利用网路盗取资源或其它重要的资料。一旦成功后对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将是一项不小的打击,这不仅仅有损于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还会打破行业间公平竞争,实现共赢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首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大力加强有效的监督手段和监督机制的安全建设,绿色建设,并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不法之徒,还给网络一片清静之地。使得网络上进行通信网络或通信设备间的交流更为安全,更让使用者放心。 1.3 生产活动存在不安全因素 现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生产活动存在不安全因素,这个问题是相当致命的。第一就是因为现在通信技术发展速度是相当迅猛的,但是现在很多工厂的生产水平达不到通信技术的发展需求,无法真正有效的实现落实通信技术,无法带来与通信技术相符的生产活动。第二点就是我国的技术人才知识储备程度,技术程度不够。虽然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或者通信技术的人才有很多,但是能真正融会贯通,真正能把技术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的技术人才并不多,使得我们在使用或发展这项技术时并不能快速有效的使用起来,发生故障时,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偿失。所以我国应大力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教育资金,发展潜在的技术人才,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第三点就是现如今的通信的生产产品的技术地区发展不均衡,像是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吸收新鲜知识的速度会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快,技术发展也会快不少,长久以往下去,地区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不利于偏远地区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这项技术会不断的被消耗,不利于生产技术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体制,成熟的技术。 2.通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办法及措施 2.1 安全组织管理 安全组织管理是解决通信项目安全管理存在地问题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安全管理离不开安全组织管理。有计划有组织有条理的进行管理,可以使安全的管理更有目标,管理更为行之有效,行动力也更为迅速。一切计划的实施都离不开事前的组织方案,所以安全组织管理是相当重要的,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安全组织的管理队伍建设也是我们现在的一个热点问题。 2.2 行为控制管理 通信技术以及相对于衍生出的通信产品的广泛使用,将缩短我国的创新周期,提高我国的创新实力,加速科学技术地快速发展。特别是因为它自己本身的优势,为很多大型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对通信工程的行为控制管理为不断完善我国的通信发展体系,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 2.3 场地和设施管理 我国现有的场地和设施是很受限,现在对它的管理发展还有着很多问题,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的解决现有问题,为通信工程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3.结语 不断增强通信技术的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发展是具有积极影响的,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现如今经济形势的一项正确举措,我们必须对这件事情提起相当大的重视,也希望过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使得这项技术能安全、稳定、快速的发展。我国也应尽快提出加快通信工程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不断提高通信工程技术的利用率,使用率,真正实现通信资源共享,为各行各业科学和谐发展提供服务,进而加快我国经济的更为快速、安全、稳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大数据概念和对现代生产的意义 (1)大数据概念。百度百科对于大数据的解释: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并不是对信息的多少进行概述,而是一个范畴概念,是指一定的数据之下,没有办法通过现有的模式进行分析、管理、处理的数据。在现阶段,如果不启用新模式来进行大数据分析,很可能会接收到过时、无效、错误信息,导致损失结果的发生。 (2)大数据对现代生产生活的意义。互联网科技为我们带来了大数据时代,仅仅面对一个简单的搜索词条,我们就可能接收到上百万的信息,更何况在专业层面。充分利用大数据能压缩人们的生产时间,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早在19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成功的例子。美国统计学家赫尔曼霍尔瑞斯为了统计189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其发明了一台电动器来读取卡片上的洞数,该设备让美国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原本耗时8年的人口普查活动,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数据处理的新纪元。在现阶段,充分分析大数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其在社会多方面都存在重要意义。大数据的多功能用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作用,提升了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大数据分析能为需求者带来更多更科学的选择机会,提升了企业活力和健康发展。同时其为我们更为完整的定义了消费和生产的需求关系,从根本上促进了供求关系的和谐,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同时,减缓资源浪费情况,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大数据促使组织形态产生变革,大数据将推动网络结构产生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正如同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组织的出现和繁荣。大数据时代对人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我们能接触到更多更全面的信息,生活交友范围区域更广阔。同时,个体的面对的选择更多,更趋于多元化。 二、财务信息化的概念与作用 (1)财务信息化概念。财务信息化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能够将繁杂的财务信息在信息平台上记录、计算并生成结果的财务信息计算、存储方式。财务信息化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完整的信息系统将现代科技融入信息管理之中,财务信息化是分别将会计处理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相互连接,将片面的系统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出现,衍生出了会计电算化、MRPII等体现信息化思想的企业管理流程。我国财务信息化起步较晚,且多用于企业改革之中。这种模式,将财务人员从烦琐的记账、计算中解脱出来,让财务人员能更多地将目光放置分析、管理、决策层面,从而促进企业更科学决策、合理推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做良好的铺垫。 (2)财务信息化在经济市场层面的直观反映。财务信息化是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也是企业优化管理执行能力以提升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财务信息化是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之下引入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要素,谁就拥有更高的发言权,在这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更有优势。而这类信息,就是基于大数据分析之下的各类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同时,财务信息化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变革,能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支撑,获得更多具有时效性、价值性的信息,为企业做出更合理、科学的决策,让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三、高校财务信息化的积极意义 (1)加强资源共享。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就是资本,是生产生活的重要指标。高校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能促进资源共享,提升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高校财务信息的特质,进行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财务公开,便于广大师生对财务信息进行监督,不仅促进财务信息公开化还能保证财务管理的廉洁性。同时,财务信息化促进财务信息资源共享,为高校带来更多的有效信息,促进高校进行资源整合,节约信息资源成本,加强高校的信息交流,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对高校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信息终端进行财务信息处理,并且自成体系,提升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工作,方便广大师生进行财务信息报备。同时可以杜绝一个报告需要多人重复盖章,一项工作需要重复计算排查的工作现状。因为计算机的计算比人力更节约时间,错误率更低,所以能更有效的信息。让高校财务信息人员从繁杂琐碎的碎片化信息中脱离出来,将目光更多转向信息分析。同时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以缩减财务工作人员需求,节约高校的财务人力成本。 (3)提供更多决策方案。高校的建设和决策也是要通过财务信息来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强大的数据分析,精准化计算高校需求,充分分析高校的资源输出和需要,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多、更精准、科学的决策方案,避免人为决策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 四、高校财务信息化面对的问题 (1)人员组织安排。现阶段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未尝不可,但是信息化建设对于人员的要求更高,也更精准。而高校的财务人员通常是会计从业人员,且人员数量较多,所拥有的也是事业编制。一旦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引进具有相关知识的人才,一方面这些人才的引进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这些人员引进之后,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员冗余,这些冗余的编制人员有待解决。 (2)没有明确建设意识。高校与企业不同,高校没有明确的利益需要,其属于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必然和企业有差别。高校在内部管理上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并不明确,加上高校的经费有限,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导致其更注重“计划性”。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发展与管理始终遵循“中庸”之道,并没有明确的经济发展方向。然而没有强烈需求就没有明确动力,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高校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不够重视的。 (3)信息化本身具有危险性。我们说过,财务信息化是基于计算机基础的,在财务信息平台上进行录入、计算、分析等一系列工作。虽然计算错误概率小,但计算机的执行需要植入一定的程序,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安全防护整体不够,尤其是针对重要的财务信息,如果一旦遭到入侵或被植入病毒,轻则信息泄露,重则会带来错误的分析结果,致使相关人员做出错误判断,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后果。即使是非营利性的高校也对财务信息化有严格要求,在面对一些负面案例之后更是不敢轻易进行全面信息化建设。所以导致现阶段很多领导还是愿意使用效率低的方式进行财务信息处理,习惯于面对面听汇报,白纸黑字的发公文,签署意见,而计算机设备仅用于打字以及复印、打印使用,并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作用,同时,也不符合现阶段无纸化办公的趋向需求。 五、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措施 (1)组织培训。想要改变,就要先针对人员的思维进行开拓,高校要想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一方面解决了财务信息人员的岗位安置问题,另一方面则加强财务信息人员的自身素质。同时更要组织领导人员进行思想培训,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高校也要抓住机会,招纳具有现代财务信息化思维的高校人才与会计从业人员,以加速高校本身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强高校现编人员的学习信念。 (2)引进先进设备。想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然要引入一批新型的设备来进行大数据分析。根据现阶段的高校发展需求,以及高校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高校引入相关的软件设施,就足以支撑高校信息化建设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市面上软件质量参差不齐,高校在选择上一定要注重安全性。 (3)加强内部管理控制。长期以来,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力不够强,传统的财务内部管理仅根据自身的工作进行责任承担,对于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处理不够全面。在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全面划分责任制度,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连带责任管理,以加强其危机意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组织的决断力。在实践中,我们更要通过责任具体化、个人化来进行风险防范,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避免舞弊现象出现。 (4)建立安全防护措施。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安全防护可以利用现阶段社会上本身的计算机科技公司或利用高校本身的人才自主研发具有防护性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相关的财务预警系统,设置防火墙,为高校财务信息进行多一层保护。高校财务信息人员及监管人员要把握财务信息软件、硬件的安全性,要避免在财务信息化软件、硬件上安装其他具有风险性的程序。要对财务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同时高校要定期对财务信息进行存档归类,备份保护财务信息,加强网络风险防范,防止信息泄露。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也是符合高校建设需求的。在高校建设中,高校也面临资金问题和需求问题,更需要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提供较为合理的建设措施,进行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并且更节约人力成本。 参考文献: 1.赵杰民.基于大数据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8(11). 2.王嫱凌.基于信息化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探讨.纳税,2018(30). 3.董玮.着力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5). 作者:朱琳 单位:河南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浅谈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及知识服务 【摘要】公共图书馆是城市中极为重要的服务设施,主要的功能是为人们提供知识服务,对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精神消费的重视程度也加深了,图书馆作为城市知识服务的主要设施,人们对于其职能和服务效果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本文对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工作进行研究。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 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开始重视精神建设,对图书馆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现在的很多图书馆都开始转变管理模式,对图书馆的定位、管理和服务都进行了创新。现在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极为重要,所以在进行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时也要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优化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给市民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管理模式,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识管理是将人与信息结合起来共同管理,在人际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知识的分享,运用集体智慧进行创新,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知识积累,防止知识随着某项具体的工作或者行动而消失。在知识管理中包括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共享三项原则,其中,知识交流处于最高的层次,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积累和知识交流的桥梁,知识交流是实现知识流通的途径,也是进行知识创新的最主要的途径,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不断更新、发展和创新,这是知识发展的方向。 (二)知识管理的重点目标。知识管理的重点目标是通过对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重点的记录和开发,对图书馆的服务重点、服务方向等进行及时的更正和调整,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适应能力。想要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最主要的就是对读者有足够的了解,重点关注读者的阅读兴趣等问题,这样能够及时地了解到管理的改进方向,及时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知识管理的组织机制。想要实现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满足管理的需求,现在公认的最有竞争力的组织模式是学习型组织模式,这种组织主要是通过培养组织的学习气氛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这是一种有机的、弹性的、能够持续发展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发展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极高的综合绩效,通过这种组织模式,能够将个人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使得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体会到工作的价值和人生价值,同时,通过这种共同学习的方式,员工自身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馆员实现自身价值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对馆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这样也能够促进馆员更加热爱工作,对工作更加具有热情,从而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二、图书馆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方式,人们的发展需求要求图书馆实行知识服务,这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 (一)知识服务组织。知识服务的组织就是在知识捕获和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挖掘,对信息进行精简、提取,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单元,并对其进行集合组织,使之序化,以便于人们识别和理解知识。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图书馆中科技的运用也十分普遍,尤其是图书馆中的网络信息检索服务,能够对图书馆中的信息进行共时、多向的检索,所以现在很多图书馆都对图书检索功能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建立起图书馆的信息库,对馆内的书籍和信息进行记录和更新,方便读者进行知识的查询和交流。在现在的环境下,图书馆实行网络资源的开发是极为重要的,能够将馆内的图书资源进行记录和管理,为读者的阅读和查询提供更加便利的方式。 (二)知识服务的开发。知识服务的开发是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将每天的海量信息进行挖掘和整理,从中寻找到对读者有意义和帮助的信息,如各种专业性的期刊和杂志之类,能够为读者提供很多的帮助。除此之外,知识服务的开发还要注意对读者思维中的隐性信息进行开发,将那些隐性信息显性化,然后图书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管理,建立相关的知识链接和知识库,为读者提供专业和细化的知识服务。 (三)知识服务的形式。知识服务的形式是建立在知识组织的基础上,根据读者的要求针对具体的用途和目标,系统地采集各个层次的知识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智力活动形成独特的知识产品,从而为读者进行各种服务,解决读者的问题。现如今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到读者需要或者感兴趣的信息,然后进行梳理和总结、记录,根据读者的各项需求,搜集和整理各种类型的信息和知识,并安排和协调有关的服务工作,建立服务机制,帮助读者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给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助力,加上现在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水平都要进一步提高,所以进行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是图书馆重要的发展方向。 作者:贾朕超 单位:天津图书馆 浅谈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摘要:公共图书馆要在知识经济下竞争,就必须实施知识管理。本文通过探讨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并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模式,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 网络的飞速发展,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字化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公共图书馆如何将信息网络建设成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相互作用的平台成为了现阶段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探讨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探讨公共图书馆如何以读者为中心,合理利用知识管理模式,将图书馆改造成为一个满足馆员与读者用户的平台,通过了解公共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意义,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模式,并提供对策完善知识管理模式。 1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 1.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回馈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1]。” 1.2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与信息管理有所不同。信息管理着重的是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但知识管理更着重于人。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仅要管理信息与人,还要把信息和人结合起来进行管理,更趋向于组织性的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及与信息资源有关的智力资源所进行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提高图书馆自身的管理效率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2]。在知识经济下的公共图书馆面临着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对知识的辨认、搜集、整理、组织、利用和分享都属于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而且公共图书馆还要针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和传播,在图书馆员和读者用户之间属于一个重要的知识体系,促进馆员与用户之间的知识互相吸收互相消化,促进公共图书馆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可行的且必要的。随着用户需求向多元化深化转变,信息服务也多元化和竞争化,整个知识经济环境与信息技术都需要变革,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够进行知识积累、知识管理、调整知识组织结构,这都对公共图书馆来说是至关重要并迫切需求。 2公共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意义 公共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可以提高效用性,更新公共图书馆服务观念,改善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其次,可以实行知识管理来改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让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拥有实现价值的发展空间,并能够创建出健全的科学体系,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配置,强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此外,还能够优化公共图书馆人员机制,提高公共图书馆对图书馆员管理上的创新,促进深化公共图书馆内容。 3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3.1创新知识管理模式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属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灵魂。知识管理比“物”更注重“人”,根据2010年的数据表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达到2913个,比2005年增加了139个,而公共图书馆对网络的需求也随之扩大,2010年公共图书馆拥有141682个,比2005年增加九万多台[3]。现在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拥有自己的网页,让读者通过图书馆主页检索和获取到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主页,我们可以轻易看到它提供了图书馆里馆藏文献搜索,也能够通过与其他相关网站合作,共享网络资源。随着信息经济的不断发展,由此看来公共图书馆很有必要实行创新建立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员主观能动性又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以信息服务为主网络技术为辅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优化组织结构,制定多变的知识管理策略,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建立以知识资源位依托的智能化知识库和文献、信息、知识保障机制。 3.2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的作用在当今阶段的公共图书馆中是显而易见的。图书馆员的素质决定着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水平。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专职馆员处理图书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没有素质高的专职馆员则无法保障知识的质量。现阶段,我国各大图书馆对新进馆员的素质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根据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如辽宁省图书馆中高学历的工作人员比例逐步扩大,馆员260人中硕士学位占7%,共19人,学士学位56人,占22%,大专学历186人,占71%[4]。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近5年来的招聘数据来看,新入职图书馆员的学历100%本科以上,研究生学历与本科学历的新进馆员比例约为1:5,说明公共图书馆对人才的注重逐步提高。尽管如此,公共图书馆依然需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工作,可以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加大力度培育图书馆知识馆员,注重专业技术的提升,不断补充和更新馆员的知识,强化知识积累,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进而优化图书馆的整体认知结构。图书馆也可以开展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根据馆员的兴趣与价值取向为馆员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职业空间,让每一位馆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追求并有机会得以强化和提高,此目的还能提高馆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创立一个和谐、发展的工作平台。 3.3调整知识服务能力模式 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网络有利于公共图书馆贯彻知识管理。公共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要正视不断改革所带来的新问题、新困扰和新挑战。转变观念,开拓新服务模式。在读者数量和类型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应该顺应这些变化,着力于分层服务,讲服务层次从被动变为主动,同时借助网络尽可能展现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同时根据读者用户的需求去调整、完善服务策略,创立满足读者用户需求的知识资源库,尝试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各种显性或者潜在的知识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加强开展对知识管理对增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公共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形成新的突破,对图书馆向读者用户提供知识的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知识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价值。 浅谈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摘 要]当今时代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成熟和发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经济社会;发展 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对知识管理各国各界人士有着多种不同的认识,有的人将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继承和发展,但更多的人则认为知识管理是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它是有着独特内涵和意义的新生事物,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环境信息实现创新,并通过不断创新来达到维持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其次,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产生的反应,它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也就是说知识与信息有着明确的区别,它只能通过人们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且依附于人而存在。所以,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的知识管理必然以人的知识运动为研究内容,只有人才是其研究的核心。第三,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社会从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经济时期,进入到以知识和知识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时期,这是一个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经济,再到知识及知识创新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正是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增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仍是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一、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更新 在当代社会,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国家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组织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拥有优秀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人才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现代人来说,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更突出了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大学毕业后,甚至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仍然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适应创新的需要。知识更新的潮流将扩大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社会需要更多、更好的图书馆为人们学习提供场所和方便。同时,政府和社会也会对图书馆事业给予更大的支持。这种形势要求图书馆加强馆藏建设,根据读者的需要,合理组织馆藏,使馆藏结构和内容更加符合读者的需要。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采访力量的配备,把知识丰富、熟悉读者需求的人员配置在采访岗位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采访人员的水平决定了图书馆的水平。在未来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中,馆藏建设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闲暇时间增多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收入增加,有更多的工余和闲暇时间。闲暇时间的增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休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的一种经常性活动。走进图书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休闲方式,图书馆成为度过闲暇时间的重要场所。面对这种情况,图书馆知识管理要重视人们的休闲需求,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升华人们的休闲需求,馆藏内容要丰富多彩。对于图书馆知识管理来说,并不是添置一些休闲类的馆藏就可以了,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休闲知识的管理和服务,引导和培养人们高尚的情趣和高雅的兴趣,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体现和发挥图书馆的文明教化功能。 (三)图书馆物质条件的改善 经济的发展使图书馆的物质条件大为改善。我国的许多图书馆建设了现代化的新馆,添置了大量的书刊和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布置了舒适温馨的阅览环境。图书馆物质条件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我们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图书馆物质条件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引起图书馆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变革。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普及、数字图书馆的建立,都在改变着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图书馆的管理越来越成为“有知识的人管理知识服务”的活动。 二、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社会结构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优势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势,并且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就业结构由过去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转变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城乡结构由过去乡村人口多数向城镇人口比例越来越高转变。经过几十年的社会结构转型,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不断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 图书馆作为文化设施,它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只有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能产生旺盛的对图书馆的需求和有充足的图书馆学业经费,图书馆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国的许多地区近来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登上了新的台阶,出现了建设图书馆和发展图书馆的需求。当今建设图书馆,在信息科技和数字图书馆浪潮的冲击下,迫切需要引入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图书馆只有采用知识管理,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和满足读者的需要。可以预见,图书馆知识管理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管理者所接受并运用于图书馆工作实践。 (二)社区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展很快,许多社区兴建了图书馆或图书室。这是一个图书馆事业重大变化的前兆。过去图书馆都是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水平,就是看它的规模和馆藏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图书馆,完全有可能做到小而全。社区图书馆有可能通过图书馆信息网络,获得远方大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衡量一个图书馆先进与否的标堆,不再是规模大小,而是信息技术水平、获取信息能力的高低。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将进一步凸显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有力地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三)终身学习观念的普及 现在,随着社会各个行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终身学习的观念越来越普及。终身学习的普及,将会使社会增加对图书馆的需求,有力地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会逐渐衰落。相反、随着文明的发展,图书馆会越来越得到发展。 总之,图书馆是文献管理的发源地,文献管理是伴随着图书馆的产生而产生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运用到知识管理中去。公共图书馆还拥有大量经过专业训练的信息管理人才,这都是公共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所具有的传统优势和人力基础。知识管理从社会手段上说,在许多方面只是公共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工作换了个名字而已。人们普遍认为满足读者的需求是重点,其实对于公共图书馆成功至关重要的是它的服务功能。与读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知识管理而言才是关键。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剔除,对图书馆的运作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服务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知识看作是一个金字塔,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是从金字塔的底部开始的,即原始文献。原始文献经过图书馆的加工处理,在对其进行分类、编目后,这些数据就变成了信息;当进一步加入参考资料后,信息就成了情报;情报经过证实就变成了知识;知识经过综合则变成了智慧。过去,图书馆只善于从原始文献里创造学术信息与情报,却不善于从情报中创造知识,知识管理就是发展与应用组织知识来提高图书馆效率的一种方式。所以说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继承和发展,是图书馆管理的高级形式,是现代图书馆发展必由之路。 浅谈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谈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的创新 [摘 要]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公共图书馆以读者和工作人员为主体,以知识信息为对象,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的管理。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国际上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是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方法,是公共图书馆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代公共图书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创新 一、知识增值 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知识来管理。知识与文献不同,文献是有形的、物质的,文献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而知识是无形的、精神的,知识是主体的一种素质。文献的价值是可以衡量的,价值的增值是有限的,而知识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增值是无限的。 对图书馆来说,把馆藏文献资源当作文献还是当作知识来管理,是大不一样的。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基本上都是把馆藏文献资源当作文献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就是物本管理,这样的管理不考虑文献中负载的是什么知识问题。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把馆藏文献资源当作知识来管理,要重点考虑如何使知识发挥作用和知识的传播问题,这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就是人本管理,就是使以知识增值为目标的管理。 以知识增值为目标的管理是一种知识导向型的管理,就是公共图书馆以文献的内容即知识来安排管理,以文献的内容和读者需要为导向的管理,为读者了解知识、分析知识、综合知识和获取知识提供方便条件,通过有效的管理,使文献中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所利用,为更多的读者所利用,转化为读者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分享知识的价值,从而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加。例如,一些现代图书馆从最大限度方便读者获取知识出发,采取开放式、藏阅借合一的书刊服务,随处可用大量计算机终端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馆藏知识按内容加以组织,大大节省了读者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精力。 二、知识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对图书馆馆藏知识的有效管理来促进知识创新,为知识创新服务。所谓知识创新,不仅是提出新理论、新知识,做出新的发明创造,而且包括对已有知识的组织、管理,展现已有知识中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的新内容,还包括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形成图书馆的知识创新团队。 (一)管理内容的创新 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1.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公共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3.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4.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5.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6.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二)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6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1.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2.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3.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4.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5.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6.认知(创新),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管理原则的创新 过去,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1.开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2.共享性原则。当图书馆成员间的知识得到共享时,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将成倍地增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参与,因此成员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3.激励性原则。图书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激励系统,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3]。4.发掘性原则。图书馆应该认识到知识在图书馆产品及其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图书馆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5.协作性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图书馆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 浅谈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在公共图书馆文献开发和利用中的应用 [摘 要]现代图书馆, 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图书馆, 很重要的社会任务就是将其组织的知识与信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用。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的提出, 为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水平,充实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研究领域的内涵拓展了新的空间。 [关键词]知识管理;公共图书馆;文献开发;利用 目前,对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关注点,通常放在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上,如虚拟咨询平台、知识库和专家系统、个性化服务系统等等,最基础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反而更被忽视。实际上,开发和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使之充分发挥效益,是最重要的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知识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关于图书馆的文献开发与利用,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和树立一个观念。一个问题是,谁是开发和利用文献的主体。一个观念是,图书馆要为读者开发和利用文献提供优质服务。 长期以来,在图书馆里,说到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习惯认为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方便读者利用,或者通过开发,实现文献价值的增值。有的图书馆学学者这样认为,文献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根据读者的不同要求对文献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多层次开发,深加工整理,把收藏在文献中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提供给读者,促使信息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直接或间接地为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按照这样的观点,有人把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揭示性开发,即编制完善馆藏目录、联合目录和专题目录,出版一系列的检索类、报道类刊物;二是聚变性开发,即把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同—内容和同一主题的知识与信息,加以发掘、整理和集中,编辑成一种新的文献信息产品,如专题目录、资料汇编、文摘索引等;三是再发性开发,即对知识进行整理、统计、作图、编辑、分析、研究,以便整理加工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形成再生知识产品,如综述、评论、专题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等等,它是文本文献资源知识开发的最高形式,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职能,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多年来,图书馆工作人员一直是这样理解和从事文献开发和利用的。实际上,这是对图书馆文献开发与利用的严重误解。对图书馆来说,文献开发和利用的主体是读者,是读者要开发和利用文献,读者来到图书馆,就是为了开发和利用文献。图书馆的根本任务就是为读者开发利用文献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而不是图书馆自己利用方便的文献资源条件,自己去开发利用文献。我们说图书馆开发利用文献,只能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为读者开发利用文献提供服务,或者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以读者的身份,为了一定的目标去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而不是图书馆作为主体去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因此,澄清开发和利用文献的主体的问题,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而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只有在这个问题上树立正确的观点,才能真正做好图书馆的文献开发和利用工作。事实上,图书馆所做的真正意义上的文献开发利用工作,只能是揭示性开发利用工作,即编制和完善馆藏目录、联合目录和专题目录,出版系列的检索类、报道类刊物。而所谓的聚变性开发和再发性开发,是一般的图书馆和馆员所做不了的,因为要做好这类开发工作,需要开发者有较高深的图书馆学之外的专业知识,而一般的图书馆馆员可能懂一门或几门图书馆学之外的其他专业,但是通常达不到本专业专家的水平,难以做出有价值的图书馆学之外的聚变性开发和再发性开发的知识产品。 所以,图书馆的文献开发和利用,应当是以知识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做好读者利用文献的服务工作,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发利用文献。而不能本末倒置,忽视对读者开发利用文献的服务,自己去做一些本不该做而又做不好的工作。 二、熟悉馆藏文献 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进行知识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先做好熟悉馆藏文献的工作,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够做什么,能够提供什么服务,才能做好知识管理工作。这就好像研究工作,一定要先进行调研,掌握有关文献信息,做好基础性的资料工作,然后才能开展研究工作,进行创新活动。 图书馆的基本工作,是为读者提供文献的检索、阅览、借还、咨询、传递等服务,要做好这方面的服务工作,首要的前提是要熟悉馆藏文献。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熟悉馆藏文献,才能向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熟悉馆藏文献,对不同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有不同的要求。 对馆长一级来说,要知道全馆各类文献的总量、各类文献的馆藏位置、有哪些重要的文献、各类文献的管理规则。馆长只有了解和熟悉这些情况,才能有效地安排和组织图书馆的工作、规划图书馆的发展、对外联系和洽谈图书馆业务工作、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对部主任一级来说,除了要知道全馆各类文献的总量、各类文献的馆藏位置、有哪些重要的文献、各类文献的管理规则之外,还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管理部门馆藏文献的详细情况。部主任虽然只是负责图书馆一个部门的工作,但是了解和熟悉全馆的馆藏文献情况,也是必需的。只有了解全馆的文献情况.才能做好与其他部门工作的衔接,安排好自己部门的工作。而且,部主任是图书馆的业务骨干,许多具体问题要他们自己设法解决,熟悉全馆的文献情况,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会更广一些。对部主任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管理部门馆藏文献的详细情况,这些情况包括文献的种类、数量、位置、重要文献和主要文献的内容和版本、本部门所能提供的文献服务。对阅览室管理员来说,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管理范围内全部文献的种类、书刊名、数量、位置、借阅管理规则、重要文献和主要文献的内容和版本、本部门所能提供的文献服务。阅览室管理员是图书馆最基层的工作人员,直接面对广大读者,他们对自己管理范围内文献的了解和熟悉情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代表和反映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文献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 图书馆里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因此,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检索工具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采用了计算机检索系统,使文献检索十分方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能够流畅地使用计算机,不少读者不会使用计算机检索。对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只能是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检索方法,能够熟练用计算机检索查找文献,遇到读者求助的时候,能够及时给读者以帮助。提供良好的检索服务,应当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图书馆之间互相传递文献、弥补自己馆藏的不足,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文献传递更加方便和快捷,只要把对方需要的文献用扫描或照相的方式复制下来,用网络传递,转瞬即到。但是,从大多数读者来看,还不知道图书馆有这样的服务,需要图书馆加以宣传介绍和推广。 总之, 运用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已经不能等同于以前的定义。首先,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是一个集成的概念,既有业务内涵,又有协调管理内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必须实行知识信息集成管理模式。知识信息集成管理以知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发展力,兼顾各方共同得益、协同推动图书馆及其知识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管理不仅强调人、财、物、技术等硬生产要素,而且更加重视运行机制要素在集成中的主导作用。其次, 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为条件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只有首先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进展,建立起支撑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技术设施。这不仅是实现知识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捷径,同时也是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的强有力方法。通过对需要进行保护的知识产品采用信息技术授予各种用户不同的访问权限,以达到既方便用户合理使用,又保护知识产品拥有正当权益之目的。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务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摘 要: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一项政策性强、考试专业(初、中级考试全国开考有100多个专业)和科目众多、各专业人数分布复杂的工作,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难以完成现有大量复杂的考务工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考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得以深层次的应用,这不仅保证了考务工作的顺利完成,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分析了系统开发的背景和国内外集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简要描述了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描述了系统的整体情况。 关键词: 卫生专业技术 资格考试 考务信息 管理系统 1.国内外研究技术开发状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尤其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的发展,人才考评平台得到了更好的支持,首先在局域网范围内对考试工作的每一个或多个环节进行更好的支持,比如报名可以多台机器同时录入局部共享数据,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个阶段对于大区域、大规模组织的考试支持已经逐渐成熟,并且随着Internet的日益发展,带宽的不断增加,使得人才考评工作一体化成为可能,在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人才考评工作系统会逐渐移到全部在Internet上。这种情况下,信息全部集中,有利于考试工作信息得到安全、可靠、高效的引用和管理。整个范围内数据共享,并可通过远程网络传送,实时性强,使得全局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可以更加高效地展开。 在国内,各个行业的人才评价大都采用JSP技术,这种传统的web应用允许用户填写表单(form),当提交表单时就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服务器接收并处理传来的表单,然后返回一个新的网页。这个做法浪费了许多带宽,因为在前后两个页面中的大部分HTML代码往往是相同的。由于每次应用的交互都需要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应用的响应时间就依赖于服务器的响应时间,这导致用户界面的响应比本地应用慢得多。 从各个行业人才评价体系的应用水平来看,国内的企业开发的管理系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在技术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基于Web应用程序开发方法的管理系统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各种技术的研究研发机构相对国内来说也多,致使其集团企业的基于WEB管理软件的发展一般都采用了JSP、Servlet、EJB、JNDI、JDBC、Ajax等j2EE技术,因此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都已经进行了非常紧密的多功能集成。从时间跨度上看,许多集团企业的管理化系统建设都经历了10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美国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扩展,例如英国培训机构的国际注册营养师,还有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简写 USMLE)是美国的一种医学考试,这两种考试内容的主要方法——基于模型的实践分析,主要采用的是占用Web服务器较少的Ajax技术,使得整个系统能快速迅捷地回应客户动作。 随着计算机尤其是Internet的发展,卫生行业人才考评系统目前也做到大面积实时连接到Internet,但技术资格考试考评管理采用的是基于Internet进行信息传输,大部分工作阶段数据是数据分布的,只有到报名结束时,数据再集中起来的方式,要想真正做到全面地移到Internet上进行考试管理,还需要一个过程。 2.系统概述 卫生专业岗位属于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也是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行业。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卫生事业单位要“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卫生行业要按照全国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要求,坚持“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逐步实现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应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个人自主申报、社会客观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准入制,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全国专业技术性强的行业,如律师、财会、统计、计算机等行业已经建立了资格考试制度,有近一半以上省市的卫生行业也实施了资格考试制度。根据三部对卫生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强卫生行业技术人员的行业管理,实施各类资格考试和资格评审是必要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卫生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职称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聘任卫生系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另一方面,每年参加各类卫生技术专业职称考试的人才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单凭手工方式处理报名考试工作,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任务重、周期长、出错率高,已远远不能胜任实际工作需要。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它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使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利用当今蓬勃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实现考试系统的自动化势在必行。这也引起了卫生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形式下,尽快建立先进的人才评价平台成为卫生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下文将针对人才评价、人才培训等业务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 从技术上要保证系统的规范性、一致性、完整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并采用可移植性好的JAVA作为系统开发语言。 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2-1。 3.系统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在考试组织实施过程中对组织机构信息、考生自然信息、考生报名信息、考场信息、试卷、成绩信息、考试科目、试卷信息和考生的违纪信息等的录入、审核、修改、打印、维护、计算生成和查询统计等一系列的操作和过程的管理,以便减少鉴定工作的成本和开支。 具体实施时,首先根据现有政策人才中心人才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人才研究、人才培训等各个体系的人才考评情况、分类原则及业务开展情况进行需求分析,建立被评审人员信息的合理存储方式,建立灵活的权限管理体系,实现考评人员检索及统计的快捷准确,方便统计工作。经过整体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提炼和抽象出相对稳定的考评人员资源数据模型及业务模型;其次根据各个体系的特殊性,对系统进行适当的配置与调整,满足各个体系具体业务的需求;最后在人才考评平台其他各个系统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平台与其他系统的整体统一。 卫生人才评价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起功能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人才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稳定的、不间断的、准确及时的、热情周到的“人性化”的卫生人才评价的综合信息服务,结合通讯、多媒体、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技术,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卫生人才评价综合信息网络体系。 具体的系统目标如下: (1)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能够加强卫生部有关部门的政府职能。 卫生部的有关部门作为政府单位,担负着对卫生行业的人员、单位和资源进行引导、管理、调控和服务等职能。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利用现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其政府职能,应该是这次建设任务的首要目标。 现代高科技手段与政府的管理职能相结合,实现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是加强政府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平台,为卫生行业的各级各类人员和各级各类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实质性的服务,逐步提高服务的质量,是加强政府职能的另一重要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积累、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对卫生行业的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更是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2)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能够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才评价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培养数量多、质量高的卫生专业人才,有效提高卫生人才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有效地引导和开展人才交流工作,可以加快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推动卫生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考务管理网络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对卫生人才评价体系的考务管理人员来讲,则是实现终身学习、保持知识更新的重要手段。 (3)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服务于人民大众。 考虑到人民大众对卫生医疗、保健与疾病控制等方面的极大需求,在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陆续为人民大众开设互动栏目,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4.系统功能 卫生人才评价业务管理平台是一个为卫生专业各种人才评价业务提供统一管理的系统平台;通过对人才评价业务中的人、财、物和事的全面管理,全面提升人才评价业务的规划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从而有力地保证人才评价业务的客观公正。 卫生人才评价业务管理平台支持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涉及的所有人才评价业务,包括初中级技术资格考试、职业技术技能鉴定、高级资格评审等;支持多种人才评价方式:纸面考试方式、机考考试方式、答辩方式、评审方式、量化指标考核方式等。 卫生人才评价业务管理平台的服务对象为参评人员、评价服务方;面向参评人员的服务以方便快捷的个人信息管理为主,面向评价服务方的服务以评价的组织实施管理为主。具体的服务如下: (1)面向参评人员的服务 网上报名;准考证查询;考场查询;成绩查询;证书查询。 (2)面向评价服务方的服务 组织机构管理;报名信息采集;报名信息审核;考场组织;试卷的和交付;成绩管理等。 5.系统发展预测 随着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同职业工种、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会逐步规范。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事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将有以下十大发展趋势。 (1)实行职业技能统一鉴定。推行职业资格统一鉴定,主要是采取理论部分的统一时间、统一试卷、统一考务管理,操作技能方面统一安排考场、考评员等统一考务管理的办法。其主要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实行统一鉴定,有利于集中力量加强考务管理。二是有利于统一职业技能鉴定统一标准和技能水平。可以避免因为试卷不同、考务管理严格程度不同造成的同等级或同分数的考生鉴定结果不同。三是有利于降低鉴定成本,大大减少考务管理工作量。 (2)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迅速扩大。一方面是鉴定数量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是鉴定职业工种的迅速增加。国家题库和省题库的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打下基础。 (3)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不断完善。国家陆续制定和颁布了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标准。随着政策的制订和完善,技师、高级技师的鉴定将成为2014年的鉴定热点。有强制实行就业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有非强制推行的职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有国内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行业共同推行的特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4)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控制意识不断增强。没有鉴定的质量,就没有鉴定工作的未来。严格控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5)职业技能鉴定中推行新的先进技术。智能化考试在不久将会被推行。考试中使用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试卷中出现了照片、录像、声音,使得鉴定更方便、更直观,逐步实现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于考务管理中。 (6)职业技能鉴定引导教育和培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许多学校、培训机构把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引入教学,加强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教学和考核。 (7)职业技能鉴定中新职业、新工种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职业、新工种不断出现,如公共营养师、医疗救护员等,各地陆续开展了这些新职业、新工种的鉴定工作。 (8)职业技能鉴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我国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目前,已经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注册的有英国城市行业协会C G证书、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的LCCI证书、国际认证与注册协会(简称IARI)的国际注册营养师证书等,全国正在掀起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热。 (9)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热情高涨。大中专学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上海同济大学等全国重点名牌大学也在校内开展针对本校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工作。 (10)创职业资格证书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结合行业、学校、地方特色创职业资格证书品牌已成为体现教育和培训特色的重要手段。 卫生专业岗位属于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也是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行业。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卫生事业单位要“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但各地自行考试缺乏全国统一标准,不能代表国家的资格考试水平。根据三部对卫生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强卫生行业技术人员的行业管理,实施各类资格考试和资格评审很有必要。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扬州市妇幼卫生信息管理 关键词 妇幼信息 管理 质量 在加强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规范化管理,提高妇幼卫生信息质量,发挥市级监督管理作用,以制度强管理,以规范促发展,适应新形势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质量考核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可有效促进妇幼卫生保健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现介绍如下。 完善妇幼信息管理制度 近年来,市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市卫生局分管局长、基妇处长亲自抓妇幼卫生信息工作,经常进行工作调研,掌握动态,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干预。市妇幼保健院协助卫生局进行妇幼卫生行业管理,院长、分管院长多次对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进行督导,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①台帐资料实行档案化管理;②建立数据核对、上报前行政审核制度;③妇幼信息考核、量化评分,实行信息反馈制度;④例会报告制度;⑤定期对信息资料分析并利用;⑥“两个死亡”调查评审制度;⑦建立分级质量控制等,从制度上保证了我市妇幼卫生信息工作更加规范化[1]。 健全网络、畅通信息 年报及“三网”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健全的年报及“三网”监测网络,充实、稳定的监测队伍,是做好妇幼信息工作的关键。因此,建立了完整的年报及“三网”监测信息上报系统,明确在城市:市保健所—市直医院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农村:县级保健所—乡级—村级三级监测网络,报表流程自下而上;质量检查由上而下,同时自查自纠,市、县之间有信息沟通。同时,规定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和辖区医院、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所不仅要有专人负责妇幼信息上报工作,各乡镇卫生院也要设立专兼责妇幼人员,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人员职责,明确责任,具体到人,确实地稳定了妇幼卫生信息的业务队伍。具体做法。 在城市建立市妇幼保健所—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转网络,市级监测人员接到上级领导布置的监测任务后,将项目任务逐一分解到市直医院和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市、区)保健机构监测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市、区)保健机构监测人员再将项目任务分解到社区和乡村。 在市直医疗机构和辖区医院均设有专人负责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定期向市妇幼保健所报送妇幼卫生信息报表,将《孕产妇保健手册》运转至各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妇儿保人员收集妇幼卫生信息并建立各种台帐资料,按月向市妇幼保健所上报相关报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保人员承担本辖区的产后访视工作,并及时收集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育龄妇女和流动人口等信息。 在农村按照分级质量控制,县级妇幼保健院(所)将出生、死亡等信息定期反馈到各乡卫生院,并收集、汇总各乡上报的妇幼卫生信息资料,经核对和行政审核后上报市妇幼保健所;各乡卫生院对村医所报告的资料和县级妇幼卫生机构反馈的出生、死亡情况进行核对,定期召开村医例会,利用例会对村医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村卫生室定期向本乡妇幼保健人员报告本村的孕产妇信息、出生缺陷信息、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和本村流动人口等情况,对乡反馈的妇幼卫生信息进行核对,做到不多报、不漏报。 市妇幼保健所对中心工作的开展提出指导性意见,传达有关妇幼卫生最新的工作信息,定期召开各县市(区)保健机构负责人工作例会,交流各地妇幼保健工作的进展、存在问题和创新思路,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上阶段工作;研究基层妇幼保健及行业管理的对策。 通过上述的网络和制度的建立,稳定了专业队伍,增强了妇幼卫生信息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促进了妇幼卫生信息互通,提高了妇幼信息工作效率。 重视业务培训、提高信息工作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妇幼信息管理水平,确保妇幼信息工作质量,每年年初制定对城区和县(市、区)的业务培训计划和督导计划,对县(市、区)每半年定期召开妇幼信息人员例会,根据当年工作计划,相互交流、布置阶段性工作、业务指导和信息管理,不断增强妇幼信息人员队伍素质,适应妇幼保健工作需求和妇幼信息上报要求。 对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定期召开妇幼信息人员例会,以会代训,穿插专题业务讲座、更新知识,进行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督导,特别是针对儿童死亡诊断标准和分类原则、填表要求、报表程序和报表质量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妇幼信息人员业务水平,确保妇幼信息工作质量。 分级质控、量化评分、信息反馈 在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市妇幼保健所结合本市实际工作情况,按照省年报及“三网”监测工作要求,制定了分级质量控制、及时量化评分和定期信息反馈制度[2]。 市级质控:每季度对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工作及妇幼信息上报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利用例会及时反馈质控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促进妇幼信息工作的提高;每半年市妇幼保健所在市卫生局基妇处领导的带领下,对全市市直医疗保健机构、各县(市、区)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妇幼信息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市级质控不是单一的数据漏报调查,而是对各级质控情况、流动人口和基础资料管理情况、妇幼信息人员业务知识掌握情况、《出生医学证明》发放台帐资料和窗口、孕妇学校硬件和资料及基本、重大公共卫生工作等进行督导,每次质控后形成市级质控报告上报市卫生局。 县级质控:县妇幼保健院(所)每季度对各乡卫生院的原始登记台账及表、卡、册进行抽查核对,每半年1次全面质控,同时量化评分,县妇幼保健院(所)将质控报告报市妇幼保健所。 乡级质控:乡妇幼人员每月利用例会组织村医对各类表、卡、册进行互查;每季度对本乡的孕产妇、儿童和育龄妇女漏报调查,同时量化评分,并将质控报告报县妇幼保健院(所)。 注重数据分析与利用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妇幼卫生信息,对收集的数据认真整理、定期汇总、及时分析及反馈,促进了妇幼卫生各项工作的开展。 每个月及时汇总全市各项妇幼保健调查相关统计报表,同时注意检查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及时写出分析报告,让主管领导随时掌握妇幼卫生工作动态。 每季度及时全面掌握全市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童数量、情况与,监督管理各保健单位对高危孕产妇、儿童所采取的措施及跟踪、回访力度,向分娩医院迅速准确地提供孕产妇历次检查数据,为保障分娩过程中母子平安提供条件,有利于降低全市孕产妇、儿童死亡率;每季度、每半年、全年对全市儿童死亡、育龄妇女死亡、出生缺陷进行1次书面分析,动态掌握全市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有利于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质量。 每半年对年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根据“两个死亡”评审的情况,提出干预措施,能有效地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数据统计与分析,既能指导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又能很好地服务于科研项目。 充分认识到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在妇幼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不可替代作用,只有妇幼卫生信息制度化、质量控制持续化和数据分析利用科学化,才能不断提高妇幼卫生信息质量,不断丰富妇幼卫生信息内涵,使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沿着良好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以市场为导向转变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摘要】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中的一个新专业,学生实际就业岗位与原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通过对盐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创办以来的138名毕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提出以市场为导向转变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 【关键词】市场为导向;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高职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在病案管理的基础上,随着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专业。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是高职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规划,它把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进度和实现方式等在总体规划中全部体现出来。高职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应该是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为社会经济服务,为地方建设服务。 盐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006年正式开始招生,在人才培养初期,我院对全省42所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了人才需求调查表明,42个单位中,仅信息人员就缺125人。对盐城市60多所乡镇、社区医院所进行的调查表明,其专业信息化人员几乎是空白,随着乡镇社区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乡镇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将成为专科层次的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就业的大市场。因此,对人才培养的岗位定位为:毕业生主要面向市级以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的分析、统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科层次人才。 随着我院2009年以来3届学生的陆续毕业,虽然我院就业率一直为100%,但针对他们的就业协议及电话联系随访发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并没有按照当初职业定位学生绝大部分在卫生行业就业,而出现了不同的情况,3年来就业情况如下表: 表1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1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从就业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2009年以来卫生行业就业学生平均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平均的41.3%,卫生行业就业率从2009、2010和2011分别为57.1%、45.0%和16.7%,三年来卫生行业的占有率呈下滑趋势。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受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没能进入卫生行业,经过调查主要有以下原因:进入卫生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学历要求普遍为本科及研究生以上,从个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医院的招聘简章上我们即可看出,现在连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录用人员是也提出本科学历,这是高职学生就业时普遍面临的巨大困难;各级卫生行业对卫生信息的专业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比如各级医院的信息科的成员仍然大都数由非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员构成,而由计算机专业、统计专业人员或由其他科室成员转岗而来,没有注重成员的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结合;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愿意从事其他信息相关行业,认为前景更好。介于此情况,我们必须扩大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实现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行业运作相衔接,实现学生与行业、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之路。所以我们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以市场为导向改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传统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大幅调整,认为“信息技术”才是当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而“网络技术”又是高职就业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所以设置课程时围绕网络技能核心,突出信息技术能力。课程设置改变如下表, 表2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6及2011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上表体现了我们在设置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科目和课时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减少其他科目,比如数学、医学类课程,将课时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上。课程设置围绕核心能力:《信息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实用的应用技能;《VisualBasi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原理》使学生可以学会编制小型实用软件;新开设的《系统维护》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课程,主要是训练单机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配置、系统环境优化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计算机网络》包括必备的网络理论基础知识和具体实用的网络基本配置,网络硬件连接,连接线制作及测试,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的管理和配置等,使学生对单位局域网及INTERNET网,不仅能做常规的硬件连接,还能通过对二、三层交换机及路由的配置,确保单位网络内、外畅通和安全;新增的《网站建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悉软件功能和网页设计思路,熟悉和掌握Dreamweaver和制作网站建设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或深入的设计打下基础。《卫生统计学及统计软件包》更加注重学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应用能力。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就业在目前卫生行业普遍重视学位的情况下难度越来越大,虽然基层卫生信息管理人才仍然普遍缺乏,但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在配套政策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人才培养必须为学生就业服务。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我们希望学生毕业后就成为能胜任各种包括卫生行业在内在内的各种信息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青海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 摘要:本文从我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处理的需求出发,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确定的目标为导向,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的J2EE的系统架构,设计、实现了系统的总体需求。在实现的过程中,大量直观的统计图表的动态显示问题,系统使用了JFreeChart组件来实现;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开发Web时采用了Ajax技术和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技术;为了保证系统的数据安全,系统采取数据的多份存储的容灾备份策略。 关键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J2EE;MVC设计模式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了从县到中央四级卫生防疫信息网络,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系统功能实用性差。管理系统的功能上基于日常业务考虑, 简单的将记录的载体从纸质变成了电子方式存储,系统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十分有限;(2)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采用的管理系统名目繁多,开发的管理系统无统一的设计标准指导,使用的管理系统数据接口不统一、数据存储不规范、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3)无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各卫生机构组织人力、物力开发的管理系统大多是单机版,存储的信息只供社区内使用,不能“流通”、共享、复用,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参照文献[1][2][3]提供的标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基于J2EE架构B/S模式的我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系统需求及目标 由文献[1]可知,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并合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服务项目有: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10项业务,这些分散的业务,归纳起来就是以辖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为中心,涉及了居民疾病防治、健康体检、妇女儿童保健等卫生服务过程,因此要设计的系统总体需达到: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围绕各级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需求,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信息处理平台,执行文献[1]的标准,规范信息收集、整理、存储等业务过程,实现信息高效的处理。通过对以上10项业务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如下的设计目标: (1)、功能实用化。设计的系统按照文献[1]的要求,设置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管理、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免疫规划项目管理、传染病报告与处理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诊疗服务管理外、还要设计查询统计、系统配置、机构管理、权限管理等模块,体现出信息化管理的强大功能; (2)、设计标准化。设计的系统设计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元标识符、数据类型、取值长度等须满足文献[2]的要求,确保健康档案数据信息符合国家标准,便于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国家公共卫生信息互通、互联;系统的居民健康档案编号执行文献[4]的标准,确保每位居民及其家庭健康档案编码的全国唯一性,便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检索、查询、处理和利用; (3)、管理规范化。设计的系统的健康档案要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实现人的出生、儿童、青年、成人、老年健康信息的连续、完整记录。因此,系统在进行数据管理时实行逐级审核,逐级上报,数据统一存储的管理模式。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层的数据采集点,由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上报辖区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数据至上级,数据统一存储在省级卫生服务中心; (4)、架构先进、网络化。设计的系统须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生命力强的开发模式,使用户通过网络就能快速的使用系统,实现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共享,为辖区居民的保健、就诊提供连续的、可靠的依据; (5)、安全保密化。设计的系统要考虑到涉及辖区居民的个人隐私等敏感问题,要保证系统做到一定的安全保密,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密码设置等方式实现;采用安全、高效、处理并发能力强的数据库系统,能够满足大批量用户的使用; (6)、使用简易化。设计的系统的要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机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因此系统设计的表单界面、查询打印表格等须与文献[1]提供的表单界面基本一致,体现出系统使用时的简单易用特点,达到方便用户操作的目的。 系统的设计 3.1系统架构 目前,我省有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各类卫生服务机构4500多个,这些机构担负着我省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本系统的开发就是要面向这些医疗机构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业务的网上信息化。因此,系统设计时采用了当前先进的J2EE框架B/S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系统架构分为4个层次: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客户端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数据采集点电脑上的客户层组件,由IE浏览器来完成;Web服务器是响应客户请求,为客户提供所请求的资料,主要包括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Web组件,主要采用的是Struts框架,实现了MVC模型中的视图部分和控制部分;业务层采用的是Spring框架实现,从客户端程序接收各种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并发送到EIS层加以储存;EIS层用以存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关键数据。 3.2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由于系统是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事业的医疗机构公开,随着建档居民的增加,系统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所以选择了Oracle 数据库,Oracle 10g 具有支持大数据的存储与多用户量访问,提供可靠、快速相应的服务;同时提供对数据完整性、一致性的有力支持;在安全方面,提供了坚固的数据和用户管理、维护功能;并且具有强大的可伸缩性,能够完全适应实际业务的快速增长。数据库设计阶段采用Powerdesigner15进行建模,根据文献[3]提供的公共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进行设计,基本按3NF进行设计,充分考虑程序的运行效率,适当地进行了字段的冗余设计。 4、系统的实现 系统在实现过程中使用了Eclipse开发环境MyEclipse的J2EE插件,Struts框架和Hibernate以及Ajax等一系列技术,web服务器使用tomcat,数据库使用Oracle,下面是几个关键技术的介绍。 4.1统计图表动态生成技术 系统设计的统计功能中,为了直观的反应统计的结果,本系统用图表的方式动态地显示统计结果,如人口结构分布图、社区人口年龄段图、育龄孕妇统计图等,在本系统实现方法是采用了开源的、低成本的、易于维护的JFreeChart组件。JFreeChart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统计图生成组件,通过它的开发包能够创建饼图、柱状图( 普通柱状图以及堆栈柱状图) 、线图、 区域图、分布图、混合图、甘特图以及一些仪表盘等2D或3D图片,并可生成PNG或JPG图片格式文件[7]。通过该组件在本系统的使用,缩短了开发周期、节约了开发成本,较好的实现了WEB图表的直观显示。 4.2 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的运用 当JSP页面需要频繁地访问数据库时,必然要频繁地连接和断开数据库。每次连接必须完成用户验证、安全上下文配置等任务,这就要占用一定的通信和内存资源,因此往往会成为最耗时的操作。所以当一个动态网站频繁地从数据库中存取数据时,为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本系统使用了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这个办法。数据库连接池是一个用于存储数据库连接的容器,它是编写应用服务时经常需要用到的模块,当应用程序需要连接数据库时直接从连接池中获取一个连接,当使用结束时,再将这个连接交还给连接池供其它应用程序使用。这样,一个数据库连接可以被很多应用程序实例共享,应用程序无需在每次与数据库交互时都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访问数据库的效率。 4.3数据备份技术 为了保证系统的数据不会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造成损坏和丢失,必须考虑系统数据的容灾备份设计。数据备份是系统和数据容灾的基础,目前备份技术主要有快照备份、异地存储备份等。本系统在总体设计中,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从硬件层面上进行多服务器设置,多台服务器实时的保存同一份数据的多份存储,目的就是避免物理故障,同时在系统中还有数据的复制功能,数据库的备份等,以此来保障出现突发事件后的数据恢复。 结束语 采用先进的J2EE框架设计的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的实施, 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电脑化、无纸化和标准化;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将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系统利用JSP技术使得Java与动态网页能够进行无缝连接,使用JDBC驱动程序连接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实现了对数据的存储、组织和利用;Ajax技术和 Tomcat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实现了系统的负载均衡,解决了多用户访问造成的并发问题。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信息管理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 摘要:文章结合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 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课程设置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大量的应用,目前中国数字化医院已基本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各医疗卫生行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数字化的工作环境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卫生信息管理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还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医疗卫生行业工作和学习时应具备的卫生信息技术,是卫生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卫生行业数字化水平的基本保障。 二、专业培养目标 数字化医院是目前各大的医院的发展方向,而信息技术应用维护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是医院数字化两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岗位是定位于信息技术应用维护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这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维护能力 培养目标是为卫生医疗行业培养能适应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般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维修和软件维护。此能力定向明确,专业技能突出,要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就业去向是卫生医疗行业的信息中心。 2.信息系统开发能力 其培养目标是为医卫生医疗行业培养能适应信息网络化建设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能够规划设计和开发相关应用软件,要向卫生行政管理提供发展的决策信息。就业去向是卫生医疗行业信息中心,担任设计开发和设计等技能性工作。 三、对课程设置的思考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融合了医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学等三门学科知识, 本文以系统观为指导, 在医学背景下,课程相关设置主要是拓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最终目标是扩大学生就业范围。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大块, 包括人文素养模块、医学素养模块和专业素养模块。 1.人文素养模块 基本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包括军事理论、德育、体育、数学和英语,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 2. 医学素养模块 医学卫生类课程是让学生有统计、图像处理系统和网站开发的能力,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医学信息应用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为其研究和开发医学信息资源奠定基础。 3. 信息素养模块 本专业此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工具, 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医院信息处理能力。侧重于以临床为为主的医院信息处理, 如病人信息管理、库房药品管理、电子病历管理、医嘱处理等等。二是医学信息处理能力。因为从事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维护信息资源,都涉及到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 包括程序类课程和网站建设类课程。程序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编写程序的基本功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调整让学生全面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巧, 要有C/S 和B/S 两种模式的程序设计能力;网站建设类课程培养学生制作网页,以及在不同浏览器环境下管理网络数据库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针对目前学生反馈的信息以及国内外在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已取得的经验, 笔者认为可以在现有课程设置上作一些改进: 1.精简医学类课程 在对历届毕业生通过专业实习之后, 反映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所学医学课只了解皮毛, 缺乏对医学知识的总体认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议把多门医学类课程合并起来, 让学生整体去了解。 2.系统化的设计课程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涉及到计算机、医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用系统化的方法来设计课,为后续课程和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能力做好准备。 3.关于选修课 参考必须课的三大模块,选修课也分为人文素养模块、医学素养模块和信息素养模块。 人文素养模块 大学语文,中华古诗词鉴赏,文学名著欣赏,高职应用写作,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与人生,书法欣赏与创作,中国音乐欣赏,西方音乐欣赏,民族舞蹈,体育舞蹈,健身瑜伽,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中国传统太极拳, 大众健美操,形体艺术健身,大学生社交礼仪,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人际沟通,摄影等。 4.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我院学生采取大三整个学期的实习阶段来加强实践教学,是对两年理论知识的一次总结机会。现在我院已经和一些大中型医院建立了作关系, 学生可以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可以在在此医院进行轮岗见习。 5.提高对毕业设计 的要求,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 毕业设计是学训练生专业实践能力一个重要途径, 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目标我院已经让学生组成若干项目小组,围绕几个项目,让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等。 五、后记 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三年制专科专业, 结合盐城卫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科特点,培养适应信息化卫生行业建设需要的,各个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医学管理知识,具有较高信息化处理能力,掌握系统化处理问题的方法, 能够从事卫生相关行业信息应用能力、系统设计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与科研的专门人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有医学背景知识, 能够从事卫生医疗行业类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工作。 因此更能在卫生医疗行业更能适应, 更容易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卫生信息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 学生毕业后如果继续深造, 可以选择医疗信息统计方向、卫生事业管理、网络设计以及网站建设等多个方向, 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信息管理的几点体会 摘 要:江苏省淮安市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在信息管理工作中,从强化经济信息共享、建立爱国卫生信息、多渠道、多形式收集信息等方面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在信息收集处理中,紧紧把握“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经济性”的要求,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为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信息管理中,正确处理信息管理与管理创新、媒介宣传、经济工作的关系,把信息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信息管理;爱国卫生;经济工作 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信息管理是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爱国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树立爱国卫生形象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为爱国卫生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与社会沟通提供平台,也有助于促进管理相对人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信息管理包括信息平台构建,信息的收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市爱卫会网站做到:一是信息及时更新,内容科学合理。全年爱国卫生工作信息196篇;二是服务功能实用。有首页、爱卫概况、机构设置、政策法规、政务公开、工作动态、健康园地、统计信息、资料下载9个版块构成;三是意见及时回应。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均达到在7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无法办理的予以解释说明,确保网民得到满意答复;四是制度规范健全。网站建立信息审核和保密审查制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市爱卫办还积极向省爱卫会网站投稿,全年被采用稿件73篇,高居全省榜首(第二名20条左右,其他都是10条左右,最少的是连云港才2条)。 1 跟上经济发展步伐,高起点构建信息管理平台 (一)增强信息管理意识,努力实现信息共享。爱国卫生管理把信息体系建设推上了前台和新的高度。在突发爱国卫生事件的处理中,信息的不灵敏、不对称使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吃尽了苦头。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基本上都在各自的“防区”埋头苦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复劳动、查处不一的现象。从全局意义上说,当前爱国卫生的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化建设仍然相当滞后。但信息建设滞后,信息管理不能滞后。信息管理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中共中央强调的科学发展观,要的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这个协调发展中,肯定有爱国卫生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化建设的一席之地;爱国卫生信息管理一定可以全面提高爱国卫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跟上时展的步伐。为了实现信息共享,我们建立了“上下联动、左右逢源、及时捕捉、迅速传输”的信息交互网。 (二)以建设“淮安市爱国卫生信息网”为基础,逐步发展爱国卫生信息平台。淮安市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已建成了“淮安市爱国卫生信息网”。该网站设有政府公告、政策法规、热点新闻、办事指南、监督概览、卫生宣传等栏目。其中“办事指南”主要包括许可申报须知、卫生许可程序、申报表格下载、许可审批、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网上电子监察等内容,具有网上申报、许可办理和许可查询等功能。 “淮安市爱国卫生信息网”现已成为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与国内和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宣传爱国卫生工作及其相关知识的阵地,为经济建设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场所。 (三)采取多种形式,广开信息渠道。信息管理重在开发,挖掘的渠道越多,信息量就越广,效果也就越好。除开通门户网站外,信息收集与传输的主要形式有:一是编印爱国卫生信息简报,定期将国家、省内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近期发生的重要爱国卫生情况以及上级有关要求整理汇编,分别发往上级领导机关、全省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和兄弟县市的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二是信息专报,定期向省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有特色的或专题性的工作。三是汇总上报各类爱国卫生统计报表。四是建立联动机制,与兄弟县市级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建立互查协查联动机制。五是组织宣传周和街头咨询活动,向社会发放宣传材料,接受群众咨询,受理投诉举报。六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扩大影响。认真进行信息资源处理,加强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2 把“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经济性”作为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 (一)时效与质量是信息的生命。为了达到“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广泛性”的要求,我中心制定了三条原则:一是好信息不过夜,当天上网。二是先核准再。本着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核查抽检结果。三是专人收集,照顾面上。每天有专人负责浏览省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网站和兄弟省市爱国卫生信息网以及有关报纸,将有用的信息摘录下来,或上网传输,或简报转载,或供领导参阅;并对全省各市、县有关信息的录用情况进行登记,尽可能在信息采用的内容上更广一些,地域分布上更宽一些。 (二)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深度上下功夫。在信息管理中,当大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在兼收并蓄的同时,更要过滤处理,把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深度的信息捕捉住。一是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政策观念和大局意识,掌握信息处理的“制高权”。二是知彼知己,明确爱国卫生工作的特点和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用他山之石攻本地之玉。三是将大量信息进行分类疏理,从每一类信息中选出精华,再加以比较,努力在信息的利用上“以一当十”。 (三)体现工作导向,避免“资料汇编”。在信息收集整理中,对信息的价值有一个判断分析的标准:一是要新,反映的内容具有独创性;二是要高,来自上层的声音,具有高屋建瓴的优势;三是要深,这些信息解决的是重点难点问题,看了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四是要实,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从网站的“热点新闻”中,从“爱国卫生信息简报”中,从有关信息专报中,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借助信息资源,发挥智囊作用。加强信息管理工作是为了给所领导爱国卫生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当前爱国卫生工作信息量大、头绪多、情况纷繁复杂,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使领导在充分掌握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避免单纯依靠经验决策和由于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盲目决策现象,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信息管理中,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寻找机遇,理清思路,当好参谋。 3 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把信息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处理好信息管理与管理创新的关系。信息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管理工作,要促进信息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信息管理,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管理创新。通过信息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基础管理,更为严谨、科学、有序了,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进一步明晰。信息管理推动了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分析、利用信息,为爱国卫生工作服务。 (二)处理好信息管理与媒介宣传的关系。向媒介公布爱国卫生信息,开展工作宣传是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管理工作就是要加强对拟向媒介公开的信息进行管理,归口管理全所的媒介宣传事务,统一安排媒介采访,正确引导媒介对社会公众关心的,或当前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树立爱国卫生形象。媒介宣传也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好则有利,处理不好会影响正常工作。信息管理工作中对媒介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采取主动措施,及时向媒介信息,表明立场、态度和事实真相,以避免媒介宣传中的猜测、杜撰,引起社会群众不必要的误解。 处理好信息管理与爱国卫生工作的关系。爱国卫生工作顾名思义是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的主业,体现爱国卫生工作服务中心职能所在,信息管理工作也要服从服务于爱国卫生工作。加强信息管理工作,既是爱国卫生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促进爱国卫生工作更好发展的手段。爱国卫生工作需要信息化来保障,离开了信息管理,失去了信息分析,爱国卫生工作就会失去重心,偏离方向。通过加强爱国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爱国卫生工作的提高,促进爱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每年根据爱国卫生相关抽检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确定第二年的爱国卫生工作计划、工作重点。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摘要】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聚焦专业发展,以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目标,积极推进医院和企业参与专业的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一、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近年来,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我院于2005年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本专业在广泛的调研基础上以行业需求为依据,坚持以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信息化复合人才。2008年围绕专业建设,我们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熟悉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且胜任医院信息系统使用与维护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此目标定位下开展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立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初步形成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式。2011年围绕教学改革,我们又组建教学团队,重点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积极推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招生主要面向省内应届高中毕业生。历届已毕业学生327人,毕业生当年就业90%以上。 二、师资队伍建设中与企业的合作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人才教育发展的关键[1],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知识体系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缺。2012开始至今,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推进教研室整体师资教学水平的提升。一是骨干教师参加了各项省市级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学能力,还鼓励教师参加了企业顶岗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力能力;二是组织教改课题申报,以研促教提升团队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学团队的整体理论水平、执教水平都有明显提升。 在高职教师的培养体制上,我们鼓励教师去行业上以进修,顶岗实习等形式形式充实自己,已有多名专业教师在三甲医院信息科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修学习,零距离接触行业。目前我们和多家企业的合作正在进行,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了解了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进一步的促使我们对一些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以往我们卫生信息管理主要是课程讲授教学,而经我们在公司的这段时间的学习来看,很多技能符合市场的,课本里学不到。另外我认为我们急需要在数据库和网络等方面加大教学投入,并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工作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专业建设改革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1.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有校内实训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本专业做了很多努力,依托学院与省内外多家教学合作医院的良好关系,开辟有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及华夏口腔医院、苏州眼视光医院等隶属型医院和吴中人民医院等非隶属型合作医院等实训基地。医院不仅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而且其信息科专门技术人才还成为学生的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必要保证。 在企业中我们又先后开发了医疗软件企业实习基地,如上海金仕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他们不仅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实习通道,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从实习到就业的一贯制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模式提倡以就业为导向,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校企合作模式要求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在企业就业市场这块,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我们有很多长期合作的业内知名企业,比如上市公司上海卫宁健康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创业医疗软件公司苏州分公司、苏州麦迪斯顿医疗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等,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作实践,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可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对职业的感情,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保证我院学生的就业优势。 3.对未来的设想 目前我们的教育观念还需不断更新。进一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并以校企合作模式为指导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各项教学改革。另外专业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社会对卫生信息化人才的认识也不够,需要进一步和行业密切联系。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深入校企合作,互动介入,相互交融,深度合作,真正形成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加强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高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文章从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内容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 实训基地 研究探讨 一、引言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为了符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而确立的一种培养高层次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新教育模式。该专业将培养与卫生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集医学基本知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知识于一体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较高专业技能,能从事卫生信息管理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学生毕业后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根据本专业就业前景,结合卫生信息化要求,不断调整和修订专业课程,科学性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充分体现“突出专业特色,面向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引领下,高职教育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件,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决定高职教育应加强实训力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实训基地正是开展实训教学,实施专业岗位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场所。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因素。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多方向、浅而精、重技能”的特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以我校――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作为一所卫生医药类院校,医药类实训基地建设较完善,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实训设备略有不足,某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仍采用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适应新时期课改背景下,实施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与高职院校培养宗旨背道而驰。因此,集中力量加快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职业环境,是切实提高本专业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实训基地主要分两类。其一,校内实训室是本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其二,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体验企业文化氛围,学习所学专业关键技术的核心场所。 1.校内实训室 以本专业开设的《网络技术》、《综合布线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等课程为例,可以考虑以下建设方案。 (1)组建网络技术实训室 鉴于网络设备价格昂贵,网络技术实训室可以考虑以虚拟仿真软件为主。该系统应具有图形化的网络模块、交互式的操作界面、简约细致的实训功能。此外还应具备升级功能,以便后期及时获得最新设备的模拟实训数据,从而解决网络设备更新换代频繁的问题[1]。 (2)组建综合布线实训室 通过创设智能大厦综合布线工程、机房工程施工及SOHO家居办公综合布线工程环境,实施综合布线工程项目化教学,涵盖产品选型、方案设计、安装施工、测试验收等环节;信息模块端接,配线架端接,管、槽、机柜安装,常用布线工具的使用,光纤熔接,测试工具使用等知识和技能。 (3)组建电子商务P2P实训室 建立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购买合适的电子商务软件,让学生熟悉与掌握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创立淘宝工作室、电子商务P2P外包服务等模式,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网络贸易实践操作平台。 2.校外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主流教育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学习内容是工作,工作目的是学习。而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场所,将是保证工学结合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结合专业特点,遵循重点突出、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参与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四、专业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 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具备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作。 1.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训计划、大纲、考核办法等操作规程,保证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岗位。完善专业教师发展机制,培养优秀教师团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明确管理职责。校企合作确立以学校管理为主、企业协助的校企共管模式。由学校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五、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继续完善和革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优化实训基地发展模式,确保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1993年美国提出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到现在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互联网+.IT的各项技术日趋成熟,它的发展从深层次上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组织形成和发展方式。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布局谋篇之年。在过去的十二五规划中,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曝露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通过描述问题表现,剖析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籍此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统筹谋划;集中化 目前在公共卫生信息管理领域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在建设当中缺少地方和中央的统筹,导致了发展的低水平和重复性。同时在如何加强战略控制实现建设目标还是空白。本文将在这个领域着重进行探讨。 一、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的问题 1.缺少全局统筹规划,地方信息化建设陷入水平低重复性建设 目前在全国卫生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盲目发展。造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性,区域的东西失衡,建设的水平低,弟弟与地方不沟通协同,造成众多的信息孤岛。这样不仅浪费了财政资金,也不利于全国一盘棋的建设。 要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统一的观念。既要在全局上进行顶层设计,有全局统一协调指挥,地方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建设。我们在建设要有协同发展的思路。要严禁闭门造成的情况出现,多串串门,多了解了解行业的发展状态,其它省市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思路。在全国大一统的信息化统领下,各个地方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才能更快更好的建设事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 2.技术端口缺乏标准化,系统与系统不兼容 由于前期的统筹规划工作的失败,没有制定好技术端口的通用标准。造成地方之间,地方与国家之间的系统无法合并,形成不全国通用的网络系统。在医院内的信息传导机制上不兼容。我们要达到信息影像,电子病例,防疫监控,后期援助,等等内部系统兼容和一体化。要实现兼容必须制定通用的技术标准,实现内部的无障碍沟通。 3.缺乏信息共享建设,形成信息孤岛 目前的内部建设一般依靠软件的内部建设。虽然提高了内部的管理效率,但是不利于与外部的链接和缺少与外部的协同性效应,使得信息的作用打了折扣。缺少信息共享的造成了信息档案的重复性建设增加个公众的转移成本。公众不得不在转换新的就医场所后,重新登记相关信息,重新检查,导致信息的重复性也增加了公众的负担。 4.对外缺乏集成化便携式的网络节点建设,信息传播效率低 目前的公共卫生系统的信息仅供医院等相关医疗单位使用,最为最关心的公众对相关信息知道很少。对于公共卫生尤其是自身的健康档案了解,成为公众最新的诉求。 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问题背后的症结 1.缺少顶层设计和全局的布局谋篇和执行上的统筹规划 整体和局部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两面。由于缺少前期的准备工作,造成了后期发展的无序性和混乱性。所以让局部自由发展的思路是不正确的。需要共建一个技术平台,建立一个信息通用标准,这就给地方发展提供了思路和依据,在后期的一体化建设中就会形成系统的个体,不再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2.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我们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公众的关联性。部门割开联系来看待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出现的信息孤岛和卫生信息化与居民和社会脱钩,影响了全局的建设也满足不了公众的公共卫生的信息诉求。坚持联系的观点,有助于一体化的建设,实现上下互动,内外互动,形成信息共享信息利用的整体。 三、如何进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路径的探讨 1.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局的战略谋划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的设计,制定好路线图,时间节点,责任权利,任务分解,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等等,为公共卫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在传统的内部信息收集,处理,储存,传递,共享。着重加强信息共享的战略谋划,形成内外一体化的建设格局。 2.制定通用技术标准,实现技术的格式化发展。 加强卫生系统内部的信息化无纸化的同时,要加强内部各个系统的兼容和技术端口的通用以及之间的信息相互转换。只有这样能够减少转换成本,实现了信息的无障碍流通,降低了信息流程的成本和转换成本。IT技术是一门繁杂本身也是在不断探索的行业。不同的技术平台和技术门类下的档案信息化,必然会形成系统与系统不兼容,端口与端口不通用,最终影响国家大一统的信息化发展格局形成。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通用人才建设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所以我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发挥人才的智力智能,知识资源。目前人才队伍的建设面临总量少,存量流失,新量不足,存量内部知识结构老化,老中青三代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专用型人才居多,通用型人才少的局面。公共卫生的信息化需要具有计算技术,IT技术,管理技术和卫生技术的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存在。专业型的人才结构,增了内部沟通成本和认识不一致的现象。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的发挥。要吸收新鲜血液,要加强现有存量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 4.加强集中化和分权化的合理布局 作为研发卫生信息系统具有高风险,收益不确定的,智力资本要求高的特点。单纯依靠地方研发,会出现研发成果水平低,系统不兼容。而且地方的各自为政,重复性的研发都是浪费了宝贵的国家财政资源。所以要加强最高层次的集中研发制定通用的技术规范,地方只是使用通用软件或者针对各自特点在通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5.建设多元化执行监督体系,加强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制度制定,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战略的控制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执行,执行的效果决定了战略的成败。因此多元考核体系就是在必行。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要充分关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在综合平衡中重点考核的方面有,发展质量,发展能力,投入产出效率考核,不良建设浪费考核,信息化建设运行质量考核,资产结构健康状况考核,战略执行考核。 四、结语 公共卫生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只要我们在加强统筹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以及内部控制建设,就能最终实现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根据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等方式,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岗位进行调查,分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剖析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研究适应岗位胜任力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卫生信息管理;计算机;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也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类医疗机构都需要针对病人、医药等方面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这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们纷纷设立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岗位,也急需相应的专业人才。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指出: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1] 针对社会的需求,医学院校设立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以培养所需人才。高职专科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此类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1 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岗位要求 在各级医院,专门设置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是近十多年的事,医学院校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也是近些年的事。近些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速,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纷纷大力发展其网络数据平台,对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作了相应的调查。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部分往届毕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他们在医院的相应岗位就业;二是医院的信息管理科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涉及学生问卷160份,医院管理人员4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在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对于信息技术的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在医院,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归属于信息科,此岗位的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医院的信息系统即医院数据管理平台的管理和日常运行维护,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熟练掌握常见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和网络操作等等。 ② 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常见故障维修能力 在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中,一般由医院数据平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系统、诊疗系统三个部分构成。无论是哪个系统,核心是计算机,因此,管理人员要具备能够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维护能力。并且,对于计算机出现的一般常见故障,要能够迅速处理和维修,保障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③ 具备数据库基础管理能力 现在各级医院都设置了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院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所谓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其技术实质就是数据库的管理的应用。现在常见的数据库为SQL、ORACLE等,因此,管理人员应具备这些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④ 具备计算机网络使用和日常维护能力 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运行在计算机网络上,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必须保障的。因此,信息管理人员要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要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具备处理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常见故障的技能。 2 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我们明确了医院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但在高职专科医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有些脱节,即不能胜任岗位需求,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 ① 重医学知识,轻计算机专业知识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前几年主要开设在医学本科院校,这几年在医学专科学校也开设了此专业,但在专科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普遍都具有重视医学知识,轻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特点。学校的主导思想,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为主,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为辅。但是,专科院校由于学时限制的原因,没能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造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医学知识学习不够深,信息技术也掌握不好的局面。 ② 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重视不够 某些医学专科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知识、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三个部分构成专业的培养。这个人才培养方案看似不错,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 ③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 部分医学专科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照搬了本科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了本科院校的学制和专业培养的侧重点;或者仿照了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将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有机结合。毕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将所学立即用于工作之中。 3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前面的岗位胜任力的调查分析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① 重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论,结合卫生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选择计算机课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以涵盖适应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能。 ② 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得知,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标准是适应一般技能的,没有突出本专业所需求的技能要求,因此,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岗位的需求,增删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 ③ 改革教学模式,适应岗位能力需求 专科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要重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操作技能,学生才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 【摘 要】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具有产品属性的学生素质,强化高职院校“产品与质量”的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改革专业课程模块、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与优化教改步骤等方面,就如何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较高综合素质、能适应卫生信息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岗位需求 ;卫生信息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认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卫生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名称广泛涉及到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学等,其中以“医学信息学”居多。为了促进各国间对医学信息学的相互交流,早在1976年就成立了国际医学信息学会(IMIA);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认可的非政府组织,其政治宗旨是致力于推动世界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众多国家在医学信息学教学方面已做出了相当的成绩。 从国情分析,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从医情分析,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国家卫生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和其他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而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史看,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十几所卫生学校相继开办了卫生会计与统计、病案管理等相近专业,培养了大批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对地方经济及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9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化解金融风险,实施了财政紧缩政策,市场人才需求形势发生了变化。上述专业分工过细,专业面向狭窄,已经不适应市场职业变化的需求。跨入21世纪信息、网络时代以来,社会需要“高素质、宽知识、强能力”的实用型职业劳动者。将以上专业调整合并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符合“深化职教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精神,符合21世纪社会卫生人才的需求形势。 综上所述,并结合初步调研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开设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尽人意之处,与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非所求”。因此,我们认为,急需进行适应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细化基本要求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21世纪我国卫生行业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实践型信息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热爱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具有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现代卫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根据培养目标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限于篇幅从略)。 (二)精选主干学科与规范技能实验内容 目前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医学教育的漏洞,而人文教育却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不可小觑。为此,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将课程分为“素质基础课程模块”、“技术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和“专业技术能力课程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置相应的课程,将必修课的各模块明确规定课程、课时,选修课各模块规定课程范围、基本课时和基本学分,这样有利于培养既具有人文关怀又具有管理型、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完善技能实验内容和训练方法,如Office办公软件、SPSS软件,病案软件管理系统;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创建与维护,查询、报表、窗体的建立;硬件故障检查与诊断,计算机系统安装,网络管理系统、路由管理系统、服务器管理系统。 (三)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与完善效果评价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整合教学实验(训)内容,通过模拟实训和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中心等进行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岗位实习一般为40周,其中二甲以上医院(病案室、信息科、医务科、办公室等)和疾控中心等为32周,电脑公司或网络中心8周。学生要按照实施性实纲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完成实习活动。目的是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实习的主要科目进行出科考核,学生实习完后由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鉴定。最终由学院和系部构建成综合优化效果评价模式。 三、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现代卫生信息管理的要求改革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不同课程集群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与医药卫生行业的多层面、多渠道等软硬教学资源,开展“活用教材”、“项目教学”、“工学交替”等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医合作”往往是指学校围绕医药卫生行业第一线对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通过建立一种由医药卫生行业单位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卫生行业的两种不同环境及其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采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将学习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的“适应岗位需求的”教育模式。 (二)根据不同类别课程选用相宜培养模式 对统计类、软件技术类等课程,宜采用“项目教学”培养模式。而卫生管理、病案管理类等课程,宜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学生根据学习相关课程进度,适时适量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病案管理工作,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局、药厂、药店等参与卫生管理工作、挂任职务助理等。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四个新突破:将学生成绩考核转化为“行业式考核”;强化了教师的行业素质和实践素质;师生实现真实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实践”;实现教材内容与工作实际的“无缝对接”。 四、构建教学评价督导体系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医学专业或卫生管理专业,该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卫生行业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 (一)在教学新模式中遵循“四种意识”的结合 首先,教学始终遵循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服务行动领域及其对应的学习领域。其次,不同组课程集群,淡化学科意识,形成跨学科、多学科和整合性课程(如《医学基础概论》是由解剖、病理、内外科等多门课整合而成),依据其课程目标、教学类型、模式,运用多种有效的策略及方法,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整合性的专业能力与态度。再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体验或情景模拟,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特别是项目教学。最后,重视团组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管理中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与督导体系 (1)综合运用“运筹学与系统工程” 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方法,根据“完备性、独立性、和谐性、可测性、一致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等原则,构建教学评价体系。(2)以“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原则(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最优化等)作为方法论基础,总结概括教育教学规律,以“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三个子系统为“经”,以“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纬”,纵横贯通、依序衔接、条块结合、内外联系,构建教学实施体系、操作体系和督导体系。 五、转变教学理念与优化教改步骤 (一)教学改革的技术路线图 (二)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的基本思路是:(1)强化学生、专业与社会岗位需求三者统一;(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的典型任务(项目)为主线设计专业核心课程;(3)明确教学结果是学生表现的专业行为;(4)明确“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资源结构与形式)三者的角色与互动关系。 (三)改革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立“模块教学”方式与“模块考试”方式。对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引进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网络教学资源。 (四)优化教改步骤 教改步骤的优化思路是:构建课程体系拟订教学大纲完成教材精选选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摸索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成果再次教学实践完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五)注重学习引进 向同类院校学习取经,“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 六、结束语 在卫生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不断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具有产品属性的学生素质,强化高职院校“产品与质量”的新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工作任重道远,值得继续探索。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基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摘 要:本文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要求入手,提出该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具体的信息技术模块,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的建设,更好的促进医学院校和医疗系统信息化平稳发展,进一步的促进国家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信息技术;课程 国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指出,卫生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信息瓶颈问题突出,医疗服务机构之间总体协同效果差,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医学院校要适时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构建,这是医学院校信息化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 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1.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发展需要而确立的一种培养高层次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新模式。该专业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的卫生教育工作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医学基本知识,现代管理理念、医学信息管理和处理的,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其它从事医学软件开发的部门,开展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1.2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常见话语[1],三者各有各的重大作用,又密切联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岗位群包括: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信息采集与处理、疾病分类、病案管理工作;和医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实施、系统与网络维护工作;医疗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财务、管理工作;拓展岗位群包括:医疗相关企事业软件开发、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临床科室信息技术辅助工作。因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也应具备相关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知识要求 (1)熟悉科技文献查找的有关知识及文献检索的应用;(2)熟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的应用;(3)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及应用情况;(4)熟悉卫生管理软件的开发过程和卫生事业管理内容;(5)熟悉医院运行流程。 能力要求 (1)具备计算机基本软硬件知识、操作能力和实际维修技能;(2)具备必要的网络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实际维护能力;(3)具备医学统计的基本能力;(4)掌握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5)具备借助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分析和解决医学信息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6)能够从事医药卫生行业中卫生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工作。 从表1有关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可知,除了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相关知识外,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 2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是指人们基于对课程设计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一般包括市场需求、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原则。(1)市场需求原则。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设置与调整时,首先需要调查研究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就业和生源两个市场。由于就业市场常常决定着生源市场,所以,最终要以卫生信息管理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专业设置,进而确定课程设置;(2)课程目标确定原则。课程目标确定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发展必定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信息化医疗系统的快速发展也决定了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的重要性;(3)课程内容实施原则。课程实施是把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可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实施方法。 3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建设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技术路线图 由图1可知,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可包括四个模块,分别为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和信息技术实训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参考课程如表2。 信息技术应用模块的课程内容着重于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处理知识,能够处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面临的有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学生本身的计算机基础、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信息技术实训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着重于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卫生系统进行实习,以期巩固所学内容,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应用模块和信息技术实训模块的课程均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中的课程为选修课程。 4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课程设计的评价过程一般包括: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参考系、获取价值主体的信息、获取价值客体的信息和做出价值判断等五个环节。首先,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符合国家卫生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对该专业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进行模块建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信息技术,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征。其次,针对信息技术平台课程的特点,应将学生的参与情况、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训的表现情况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内[2],通过考察的方式检验课程体系是否适用。最后,应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信息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课程的价值做出新的判断,结合实际不断推进课程的创新。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体系的对策思路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很高,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良好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对其中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予以分析,提出相关的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是指,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具有严重的损害的、突然发生的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包括重大的食物中毒、群体性的不明疾病、重大传染并疫情等,其具有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紧迫性、非预期性、突发性等特点,在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管理是对整个突发事件进行控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将对此予以简单探讨。 一、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很多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很好的控制,我国逐渐建立起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运用这些应急管理体系,在突发性事件中,政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控制作用,非典期间,为了对其进行很好的控制,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并制定了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预案,组成了完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国务院还在2003年批准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扩大了各级医院的传染性疾病医院的建设规模,并在各级医院开展了紧急医疗救助中心的建设工作,虽然在一次一次的事件总结过程中,国家在不断的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但是在后来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不少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予以详细分析。 二、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在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虽然政府为了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为了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的成效,在不懈的努力,但是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与控制,是一项关系到全社会人员安全的巨大的工程,社会其他组织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政府在管控的过程中,没有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没有很好的动员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 (二)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有着重大的威胁,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处理工作是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实际的应急管理工作中,政府对于相关的处理知识的宣传力度的缺乏,导致很多地方的防疫人员并没有完全掌握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隔离、治疗相关的知识,这会对防控工作的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中枢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我国现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参与管理的政府部门众多,条块分割,很难进行统一的调度及指挥,在这种应急管理体系之下,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很难对分散的医疗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统一的配置。 (四)预警责任制度有待完善。在我国现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并没有对各级政府官员的责任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即使有人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处理不当,也没有法律依据进行相关的追责,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第一责任人,以便于出现问题之后,能够在第一事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进行问责。 (五)政府对于信息的公开度不够。我国政府在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对于媒体信息的报道,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为了避免在民众中引起过度恐慌,政府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的公开程度,是进行有选择的半公开,如在重大传染性疫情的信息的纰漏的过程中,通常会对死亡人数进行一定的隐瞒,媒体所报道的信息也是经过一定的过滤的,这样使得民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知情权,这也造成了民众不能及早的对公共卫生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三、完善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能够以自身的力量为主导,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控制与处理。 (二)应该在防控的过程中积极的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前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防疫人员及民众进行相关的突发性疾病的知识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提高防疫人员的应急服务技能,对民众没有进行相关疾病的知识的宣传与指导,很容易造成民众的紧张情绪,导致一些盲目的哄抢事件的发生,对公众看站相关的预防控制知识的宣教,消除民众的恐慌强徐,同时能够帮助民众进行科学的预防,能够有效的促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 (三)完善中枢管理体制。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的中枢管理,对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改善,建立起完整的、独立的应急管理部门,有利于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同时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 (四)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机制。不管政府制定出何种有效的预警机制,只有得到落实才能真正有效,这就需要在应急管理体系中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人员的职责,完善各级人员的问责制度的建设,促进应急工作的开展。 (五)加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公开度。政府应该建立起公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对于突发性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及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同时要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对于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及时予以公布,对各种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公开。 四、结束语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控制作用,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