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工程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ngineering

杂志简介:《内燃机工程》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255/T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工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整机、零部件、附件与交流、工作过程、增压技术、冷却传热、测试技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内燃机学会
国际刊号:1000-0925
国内刊号:31-1255/TK
全年订价:¥ 40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工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4
复合影响因子:0.67
总发文量:1374
总被引量:11189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5.4688
期刊他引率:0.8723
平均引文率:8.6957
  • 用PODE3-4煤基燃料改善汽油/柴油宽馏分燃料的燃烧与排放特性

    作者:刘浩业; 王志; 王建昕 刊期:2016年第06期

    研究中向汽油/柴油宽馏分燃料(WGD50)中添加体积分数为109/5~30%的PODE3-4配制成汽油/柴油/PODE3-4宽馏分燃料,在一台直喷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烧与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向宽馏分燃料中添加PODE3-4能显著缩短滞燃期,使低负荷时宽馏分燃料的燃烧效率提高,循环波动降低;中高负荷时,添加PODE3-4能够降低宽馏分燃料的压升率...

  • VNT对柴油机NOx排放特性优化的研究

    作者:倪计民; 高旭南; 石秀勇; 陈泓; 王琦玮; 沙长泓 刊期:2016年第06期

    为了研究可变喷嘴涡轮(vNT)技术对降低柴油机NQ排放的作用,首先对带排气旁通阀涡轮增压器(WG)和文丘里管高压废气再循环(vEGR)的WG-vBGR涡轮增压柴油机原机,运用GT-Power软件和AVL眦软件进行Ⅵ盯的匹配,对柴油机综合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确定欧洲稳态测试循环(ESC)工况最优VMT开度规律,组成VNT-vEGR柴油机。随后对WGvEGR柴油机和vNT...

  • GDI喷油器高速电磁阀动态响应监测方法的研究

    作者:姚春德; 银增辉; 陈志方; 耿培林; 窦站成 刊期:2016年第06期

    以缸内直喷汽油机高速电磁阀喷油器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速显微摄像判定喷油器喷雾开始和结束延迟,同时利用数据采集装置DAQ同步采集喷油器脉宽信号、线圈中的电流和喷油器入口压力变化。试验发现:喷油器高速电磁阀的开启、关闭延迟和喷油器线圈电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喷油器开始喷油时,线圈电流变化率达到最大值;喷油器喷油结束时,线圈电...

  • 不同海拔高度下自然吸气柴油机经济性及热效率研究

    作者:刘胜吉; 陈勇; 王建; 曾瑾瑾; 韩维维 刊期:2016年第06期

    借助内燃机高海拔大气状态模拟试验系统进行了不同海拔高度下自然吸气柴油机的性能试验和缸压采集,试验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增加,柴油机燃油经济性变差,最低比油耗工况负荷略有减小。指示热效率随海拔升高在标定工况时下降最多,中等负荷下降最少。在实测缸内气体压力的基础上采用FIRE软件建立仿真模型探讨高原环境下油气混合过程的变化,模拟...

  • 重型柴油机高海拔严寒冷起动性能试验研究

    作者:楼狄明; 阚泽超; 徐岩; 胡志远; 谭丕强 刊期:2016年第06期

    利用高原环境模拟试验台,以某型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为试验对象,进行了高海拔严寒冷起动性能试验,研究环境温度及海拔高度对柴油机起动转速和怠速等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20℃环境温度下,海拔每升高1km,起动过程中初始期持续时间平均增加了0.5s,升速期平均转速升高率平均降低了44.6%,最高转速平均降低了35r/min,起动时间...

  • 柴油机可控机械复合涡轮系统总能效率优化研究

    作者:谢辉; 何诗洁 刊期:2016年第06期

    针对重型柴油机余热和余压能回收利用,提出了一种可控机械复合涡轮系统。该系统采用废气旁通阀和无级变速器,根据发动机运行工况动态调节增压涡轮和动力涡轮的运行状态,以获得最大的总能效率。在基于GT-SUITE的发动机及整车仿真平台上,从设计域层面研究了动力涡轮通流面积与传动速比对柴油机总能效率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增压涡轮、动力涡轮与...

  • 喷雾引导分层燃烧部分负荷喷油点火策略研究

    作者:宋东先; 王帅; 张秀珍; 裴培; 王宇; 高定伟 刊期:2016年第06期

    在一台中置多孔喷油器的直喷汽油机上进行试验,研究了喷雾引导分层燃烧技术在部分负荷(n=2000r/min、BMEP=0.2MPa)下,喷油点火策略对发动机油耗和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点火(IGN)时刻处于喷油结束(EOI)时刻附近时,可以实现稳定的分层稀薄燃烧。在IGN时刻与EoI时刻等高线图中,THC排放与NO:排放呈现矛盾折中关系,CO排放随EOI时...

  • 基于分形理论和热重分析的柴油机颗粒物物理特性研究

    作者:陈鬃; 梅德清; 顾萌; 袁银男 刊期:2016年第06期

    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热重分析仪(TGA)等仪器及分形理论,研究柴油机高低负荷工况下不同粒径级颗粒物的表观形态及对有机可溶成分(SOF)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负荷工况下,随粒径级减小,SOF含量从20.31%增长到37.90%。由分形理论计算得到的盒维数亦对应地呈现增大趋势,而在相同粒径级下,由于低负荷工况时吸附较多...

  • 基于线性主动抗扰的共轨柴油机轨压控制器设计及验证

    作者:凌健; 谢辉 刊期:2016年第06期

    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前馈、静态前馈和观测反馈的高压共轨柴油机轨压控制器。该轨压控制器采用了基于物理模型的轨压动态前馈控制、基于查表法的静态前馈控制及基于线性主动抗扰控制器的轨压观测反馈控制。利用ETAS公司ASCET软件实现了该轨压控制器,在与自主高压共轨柴油机控制器(ECU)进行集成后,开展了柴油机台架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

  • 双循环EGR对VGT柴油发动机NOx排放和油耗影响的模拟分析

    作者:杜锴; 孙跃东; 姚建明; 赵钦忠 刊期:2016年第06期

    对一台采用高压废气再循环系统(HP-EGR)的VGT柴油发动机进行台架试验,结合试验数据用GT-Power软件搭建出原机仿真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添加一条低压废气再循环(LP-EGR)回路,构成双循环废气再循环系统(dual—EGR)。仿真分析在某些稳态工况下,HP-EGR和LP-EGR所占废气再循环总量比例变化对该柴油机氮氧化物(NOx)排放和比油耗(BSFC)...

  • 甲醇汽油对发动机沉积物和润滑油的影响

    作者:李昕晏; 王银辉; 帅石金 刊期:2016年第06期

    试验研究了中国市场的93#汽油、M15(甲醇体积分数15%)甲醇汽油和M100(甲醇体积分数100%)甲醇燃料对发动机进气系统沉积物(IVD)、燃烧室沉积物(CCD)及润滑油性能的影响。在一款非产品化的进气道喷射(PFI)甲醇汽油机上进行试验研究,按照设计的循环工况运行100h耐久试验,收集IVD和CCD进行拍照和称重,并收集30、60和100h的润滑油样品...

  • 铜基菱沸石催化剂——适用于未来中国柴油车排放法规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作者:杨晓帆; 唐为勇; 陈海波; 斯坦·罗斯 刊期:2016年第06期

    详细介绍了更严NOx的排放要求带来的挑战及基于小孔分子筛(菱沸石)的铜基SCR催化剂技术(Cu-CHA),然后研究了催化剂的老化因素(如碳氢中毒、水热老化和硫中毒等)对该催化剂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钒基SCR和大孔铁基分子筛(Fe-Beta)SCR技术,表明此Cu-CHA选择性还原技术具有优异的低温活性,并且该技术具有极高的热老化稳定性,对...

  • 压缩比对汽油HCCI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作者:张开强; 李忠照; 章健勇; 方俊华; 吕兴才; 黄震 刊期:2016年第06期

    通过优化动力技术对一台四缸汽油机进行改造设计,安现均质混合气压燃(HCCI),考察了压缩比对汽油机HCCI负荷拓展及冷却液和进气温度对HCCI燃烧排放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压缩比可以在更低的进气温度下实现SI/HCCI燃烧模式的切换,CO排放升高,HC排放下降,NOx排放呈下降趋势,且在高负荷工况时下降得更加明显。在压缩比为15时,HCC...

  • 点火定时对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用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微粒排放的影响研究

    作者:左子农; 曾东建; 裴毅强; 秦静; 韩志强; 李翔 刊期:2016年第06期

    在一台增压直喷(T-GDI)汽油机上,燃用甲醇体积分数分别为0%、10%、25%、1009/6的甲醇汽油混合燃料(依次记为M0、M10、M25、M100),进行其微粒排放特性研究,分析了点火定时对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燃用M10、M25燃料时,增压直喷汽油机微粒数浓度主要集中在核态区域,微粒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积聚态微粒区域;相同点火定时...

  • 柴油机低氮燃烧及排放性能研究

    作者:谭亲明; 胡以怀 刊期:2016年第06期

    大量研究均通过缸内或进气道喷水、废气再循环(EGR)、替代新能源等技术来减少柴油机氮氧化物(NO。)排放,但均都是通过降低缸内燃烧温度控制NOx生成,都需以牺牲柴油机的经济性为代价,难以突破NOx-C排放瓶颈。基于柴油机燃烧化学反应机理,NQ的生成主要来源于进气中的氮气(N2),提出通过控制柴油机燃烧室内氮气的含量来控制柴油机NOx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