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

建筑师杂志 部级期刊

The Architect

杂志简介:《建筑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142/TU,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建筑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建筑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建筑论坛、建筑评论、建筑理论研究、建筑历史研究、近代建筑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建筑设计研究、传统建筑研究、民居研究、住宅、设计研究...

主管单位:建设部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国际刊号:1001-6740
国内刊号:11-5142/TU
全年订价:¥ 470.00
创刊时间:2003
所属类别:建筑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68
复合影响因子:0.37
总发文量:1248
总被引量:4929
H指数:25
引用半衰期:5.4118
立即指数:0.0175
期刊他引率:0.9474
平均引文率:9.4649
  • 巴黎爱乐乐厅变奏曲——一部法国当代文化建筑的危机史(下)

    作者:邹强 刊期:2017年第06期

    巴黎爱乐乐厅的成功也在于它的声学创新,在建筑师和声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三代音乐厅得以实现i公共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被私有化的背景下,捍卫公共利益的建筑师权力受到限制,导致了巴黎爱乐乐厅工程建造过程中建筑师的困境,最终遭受损害的是公共利益。

  • 马岩松的反骨

    作者:叶余 刊期:2017年第06期

    见到马岩松的时候他才开完会,穿着灰色棉线T恤,精神抖擞。发际线精心地修剪过,眼神笃定。采访开始前,当他听到《中国百名建筑师》英文版的收录邀请时,就乐了起来。"中国哪儿有一百个建筑师?"他说,"一百个,听着害怕。"有些建筑师的艺术风格与行事作风相去甚远,但马岩松不是。你坐在他对面,只觉得一切都十分合理:把一些疯狂曲线立在天地之间...

  • 可置换的类型:意大利形态类型学研究传统与多元发展

    作者:Marco; Trisciuoglio; 董亦楠 刊期:2017年第06期

    基于"类型"概念的意大利形态类型学研究拥有丰厚的积累和传承,不仅是解读和认知城市的研究方法,也是基于传统、面向当代的设计方法。然而由于历史文化语境和城市组织方式的不同,用形态类型学方法研究中国城市问题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本文简要回顾意大利学派的研究和实践,以及后续学者所作的跨文化、跨学科多元研究。针对中国城市丰盛和多...

  • 区域视角下城市肌理的协同演化研究

    作者:张帆; 张伶伶; 张蔷蔷 刊期:2017年第06期

    通过对城市肌理"恒定-转化""拼贴-融合"二元属性的诠释,揭示了肌理演化中城市结构复杂动态的发展规律;以区域不同类型的外部制约和内生动力为前提,分别通过"补形""变形""分形"和"生形"四种基本的城市肌理操作策略,回应区域城市的关联性需求,实现建筑与区域肌理间的协同演化。

  •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作者:徐苏斌; 赖世贤; 刘静; 青木信夫 刊期:2017年第06期

    基于整体结构性地认识和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及工业建筑建设基本历程的需要,对其发展进行历史分期尤为重要。以相关研究综述为基础,从历史分期的标准和依据、分期的方法、分期的时间跨度、分期的节点坐标等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以资料史实分析为主、并借助GIS工具建立数据库验证分期方案,即针对不同研究...

  • 近代鼓浪屿城市转型中的空间竞争与文化适应

    作者:严何 刊期:2017年第06期

    从居住、政治、宗教等方面探究近代鼓浪屿城市转型过程中,华、洋不同势力对鼓浪屿城市空间的控制和争夺,及其呈现的城市文化象征。并讨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适应现象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威尼斯宪章》之后:当代意大利建筑遗产保护的思潮

    作者:陈曦 刊期:2017年第06期

    文章通过对意大利1964年《威尼斯宪章》之后保护理论思潮的研究,总结了当代意大利的四种典型的保护思想:包括基于史学维度的整体性修复,偏重对于历史遗址不断演变层积的延续;基于美学维度的"批判性修复",偏重对于艺术品批判性的阐释过程;"保护性修复",其特点是避免剥离历史纪念物的本体,新的加建要用当代的语言;以及"维护性复原",强调建...

  • 个性、自治、平等与关于房间的想象:20世纪初中国城市中等阶级居住观念中的理想住宅——居住:从中国传统城市住宅到相关问题系列研究之六

    作者:诸葛净 刊期:2017年第06期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世纪上半叶发表于各类期刊的有关理想居住环境、新式住宅等方面的讨论,探讨20世纪初期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中等阶级变化了的居住观念,及其与该阶层所认同与向往的居住形式间的关系。论文最终指出,在1920年代,以新文化运动为思想土壤,对自己的社会身份有自觉意识,以个性、自由、平等的新式家庭生活为理想的城市中等阶层,将...

  • “平台与高岗”——伍重建筑中的跨文化地景及其精神体验

    作者:姚冬晖; 卢永毅 刊期:2017年第06期

    在以往国内对丹麦建筑师尤恩·伍重(J?rn Utzon)的作品研究中,其富有表现力的屋盖及建构(Tectonic)特征被一再讨论,并与中国传统建筑乃至《营造法式》联系起来。相比之下,伍重建筑中极具特质的地景般的平台基座却少有关注,与之相关的重要的论文"平台与高岗:一位丹麦建筑师的思考"也少有人问津。在笔者看来,这正是伍重设计思想的起点,建筑...

  • 空间的体验与感知——诺伊恩多夫别墅设计解析

    作者:徐燊; 杨基炜; 李保峰 刊期:2017年第06期

    诺伊恩多夫别墅是约翰·帕森(John Pawson)和克劳迪奥·席维斯金(Claudio Silvestrin)在设计生涯初期合作设计的作品,被西蒙·昂温(Simon Unwin)誉为每个建筑师都应该了解的20座建筑之一。设计者在诺伊恩多夫别墅中创造出丰富而又有深度的空间层次,本文从空间体验和空间感知两个方面对诺伊恩多夫别墅进行解析——从形式推导和形式生成入手,分...

  • 解构主义叙事性博物馆/场的设计及潜力——基于丹尼尔·里勃斯金及彼得·埃森曼的建筑实例分析

    作者:张鹏 刊期:2017年第06期

    叙事性是博物馆的内在特征。很大一部分现存博物馆中的叙事会被安排为线性模式,往往忽略了事实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性、片段性和模糊性。而本文用实例去说明解构主义博物馆因其自身固有的叙事性特质及非线性、不连续、片段化、模糊性及反清晰(并不是不清晰)的原则,可以创造出博物馆的空间叙事能力并让博物馆成为叙事行为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使...

  • 1958-1966年“设计下乡”历程考察及主客体影响分析

    作者:叶露; 黄一如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乡村营建经历了四次专业技术人员大规模的设计介入,而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下乡"始于""止于""。文章梳理了"化"运动期间"设计下乡"的历程,并从公社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分析"设计下乡"的具体实践。通过剖析此次"设计下乡"行为对乡村空间客体和专业技术主体所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阐述了这一时期国家意志...

  • 乡村:作为一种批判和思想的力量

    作者:王冬 刊期:2017年第06期

    当代中国建筑学与当代中国乡村有着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互动中,中国当代建筑学自身不断地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的力量。文章以时间线索为脉络,解析了自1950年代至今建筑界介入"乡村"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建筑学在实践及理论话语方面的流变,探讨了乡村以及乡土建筑作为一种"反思"的力量,对当代中国建筑学现代性建构所产生...

  • 哈雄文和他的建筑人生路——纪念哈雄文先生诞辰110周年

    作者:邹广天 刊期:2017年第06期

    哈雄文1927年在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32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和艺术系,1958年由同济大学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筹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他是我国第一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留学生和前辈建筑师之一,是我国近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设计大师、学术大家、政府高级行政官员、职业团体领导人、教育家。本文谨从富国利民心、建筑...

  • 生活在六朝山水间

    作者:陈薇 刊期:2017年第06期

    特定的时空区域因缘历史的风云际会,对文化的嬗变和传承举足轻重,六朝金陵地对于山水文化系统的形成和影响便落在这个坐标上。论文通过“风生水起金陵地、风华流连贵族群、风情万种生活态、风轻云淡山水情”四部分,既从时间梯度上也从空间维度上,揭示了中国山水园林在审美、本源、形态和传播过程中,金陵“生活在六朝山水间”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