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杂志简介:《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245/X,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环境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环境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研究、环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环境科学应用技术研究、生态环境研究、环境工程研究、环境管理研究、环境经济研究、环境法...

主管单位: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主办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6504
国内刊号:42-1245/X
全年订价:¥ 696.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环境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9
复合影响因子:0.94
总发文量:5404
总被引量:46274
H指数:57
引用半衰期:4.7515
立即指数:0.0508
期刊他引率:0.9159
平均引文率:9.1488
  • 基于因子分析的太湖湖湾污染物分布特征

    作者:李钦钦; 胡维平; 邓建才 刊期:2011年第07期

    根据太湖三大湖湾的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方法对该湖湾7种污染物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讨论了水体中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梅梁湾第一污染因子主要是TN、TP和Chla,第二主因子主要代表NH4^+-N和高锰酸盐指数,NO3^--N对第三主因子贡献明显;贡湖湾第一污染因子为TN、TP、高锰酸盐指数和Chla,第二污染主因子为NH4^+-N...

  • 城镇生活污水高效化学处理技术研究

    作者:魏基业; 刘明庆; 陈英文; 祝社民; 沈树宝 刊期:2011年第07期

    采用高效化学方法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到快速处理并回用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电解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微电解材料为铸铁屑,铁炭比2∶1,pH 4,反应时间80 min,COD去除率达到53.1%。Fenton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 3,反应时间60 min,过氧化氢的加入量0.08%(体积分数),COD去除率达到79.3%。经过后续混凝、化学脱氮等步骤,污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

  • 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中PBDEs分布特征

    作者:孟得磊; 马利民 刊期:2011年第07期

    文章对A/O法中的各工序污水以及污泥中PBDEs的含量以及分布状况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采集了水体、污泥共56个样品,经过萃取、净化、浓缩之后利用GC/MS仪器进行分析测定。讨论了PBDEs的污染情况,并对PBDEs与水中常规参数作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所采集的样品中均检出了PBDEs,经污水处理后PBDEs主要残留于污泥中,同时污水中的PBDEs主要存在于污水...

  • 电气石和微生物对水溶液中铅吸附研究

    作者:王翠苹; 常颖; 孙红文; 冯晗; 戴美新; 方燕; 吴济舟 刊期:2011年第07期

    论文探讨了电气石、不同微生物、以及电气石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简写B.subtilis)联合对Pb^2+的吸附效果。研究表明,溶液pH=5时,电气石吸附效率比B.subtilis高7.9%,当溶液pH值升到5.5时,B.subtilis和电气石对Pb^2+的吸附效率均升高,但B.subtilis比电气石吸附效率高15.35%;当溶液pH=5时,130 min前B.subtilis对Pb^2+的吸附效率...

  • Ti/SnO2-Sb2O5/PbO2阳极电化学氧化降解苯甲酸研究

    作者:蔡国君; 沈钢; 王波燕; 黄成翔; 范铮 刊期:2011年第07期

    文章研究了Ti/SnO2-Sb2O5/PbO2在两室电解池中氧化降解苯甲酸的性能,主要考察了电流密度、初始pH值、初始苯甲酸浓度和支持电解质这四个参数对TOC去除效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初始苯甲酸浓度为0.5 mmol/L,支持电解质(Na2SO4)为0.1 mol/L的条件下,经过6 h反应,TOC去除效率达到65%。初始pH值对TOC去除没有显著的影响。

  • 超声波联合无机混凝剂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作者:李定龙; 张志祥; 申晶晶; 马建锋; 冯胜 刊期:2011年第07期

    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开展超声波联合无机混凝剂PAFS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有较好的协同效应,污泥的脱水性能明显改善。联用时两者的排列顺序对处理效果有明显影响,先超声后混凝联合方式明显优于先混凝后超声。超声波联用调理剂能有效减少混凝剂PAFS用量,提高脱水效率,降低成本。

  • 伊乐藻中有机酸的GC—MS分析及其抑藻作用研究

    作者:王红强; 朱慧杰; 张丽萍; 张胜花; 刘碧云; 胡陈艳; 葛芳杰; 吴振斌 刊期:2011年第07期

    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是当代资源、环境、生态领域重大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与热点之一。利用水生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抑藻技术在近年来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伊乐藻超纯水浸提液的乙酸乙酯萃取浸膏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20种有机酸,还研究了其乙...

  • 一种复方洗手消毒液对两种微藻毒性的研究

    作者:杨弯弯; 孙燕; 张维昊 刊期:2011年第07期

    文章以小球藻和纤细裸藻为对象,研究了以三氯生作为主要灭菌剂的某复方洗手消毒液对其生物量和叶绿素荧光指数Fv/Fm的影响。结果显示:洗手液浓度大于0.1 mL/L时对小球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大于0.2 mL/L时小球藻的PSⅡ反应中心受到胁迫,且Fv/Fm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洗手液浓度大于0.2 mL/L时对纤细裸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纤细裸藻的PSⅡ反应中心...

  • 苦丁茶树土壤铅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作者:杜兵兵; 罗盛旭; 贾振亚; 罗浩瑜; 闫慧 刊期:2011年第07期

    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6种冬青科(Ilex)苦丁茶树土壤中铅的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冬青科苦丁茶树土壤中铅的形态分布均表现为:.残渣态〉有机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铅在此类土壤中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态存在,两者总量占土壤中总铅量的90%以上,显示出生物利用性较大的Pb形态含量相应减少。从非...

  • 芦竹和睡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效应

    作者:陈建中; 李利芳; 张海洋; 刘志礼 刊期:2011年第07期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南太湖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为材料,研究了挺水植物芦竹和水生浮叶植物睡莲的组织和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芦竹叶、芦竹杆、等质量的芦竹叶和杆以及睡莲叶、睡莲茎、等质量的睡莲叶和茎及其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0.5%芦竹组织提取液的抑藻效果优于0.01%、0.05%和0.1%的芦竹组织提取...

  • 常规工艺强化去除给水系统中的卡马西平

    作者:程起跃; 薛罡; 张良亮 刊期:2011年第07期

    卡马西平作为抗癫痫类药物被广泛使用,在环境中频繁被检出,且浓度较高,不易去除,通常作为环境中药品和个人护理品污染状况的指示化合物,由于它的潜在危害,日益成为新兴污染物研究的重点。模拟城市给水厂工艺流程,研究卡马西平在城市给水处理工艺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对常规工艺进行强化,找出去除卡马西平的最优条件。在预氧化阶段,氧化剂高锰酸钾...

  • 载铝改性人造沸石对含氟水除氟效果的研究

    作者:陈红红; 黄丽玫; 毋福海; 杨冰仪 刊期:2011年第07期

    采用盐酸浸泡活化和硫酸铝溶液浸泡改性的方法对人造沸石进行改性,用模拟高氟水样进行静态及动态除氟实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剂吸附速度快,30 min接近吸附平衡,吸附速率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饱和吸附量为5.07 mg/g,吸附平衡常数为0.060 2 L/mg。静态实验对浓度为10.63 mg/L的含氟水样投加8.0 g/L吸附...

  • 反冲洗措施改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水力特性的研究

    作者:马飞; 蒋莉; 熊洁羽; 曾婷 刊期:2011年第07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湿地基质堵塞,本研究尝试用反冲洗措施解决此问题。采用不同反冲洗方案研究了反冲洗措施对人工湿地堵塞程度的改善效果,同时分析了反冲洗措施对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改变和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冲洗措施对解决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堵塞有明显地改善;人工湿地发生淤堵使COD去除率下...

  • 复合人工湿地-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细菌多样性研究

    作者:姚延丹; 李谷; 陶玲; 李晓莉; 张世羊; 赵巧玲; 林玉良 刊期:2011年第07期

    于2009年8至10月对比调查研究了由人工湿地-池塘养殖复合构成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和传统池塘养殖系统中水体理化和生物特征,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了两系统中的细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池塘水温和溶氧随月份呈下降趋势,对照塘NH4^+-N和TP显著高于循环塘(P〈0.05),而循环塘间无显著差异;各池塘细菌丰度和多样...

  • 道路环境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研究

    作者:樊守彬; 杨力鹏; 程水源 刊期:2011年第07期

    由于交通扬尘和车辆尾气排放,道路环境颗粒物浓度高于城市其它区域,文章应用一种移动监测技术测试区域道路环境中PM10浓度空间分布,并进行了呼市城区道路环境PM10空间分布分析;采用降尘法对呼市城区不同区域30条道路进行监测,分析道路降尘空间分布规律,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文章给出了呼市城区道路环境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图和不同区域道路降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