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工程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杂志简介:《环境工程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591/X,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环境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环境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约综述、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态环境工程和...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1673-9108
国内刊号:11-5591/X
全年订价:¥ 1848.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环境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53
复合影响因子:0.8
总发文量:8455
总被引量:67068
H指数:44
引用半衰期:4.8639
立即指数:0.0513
期刊他引率:0.9519
平均引文率:8.8234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乡村环境卫生研究组

    刊期:2019年第06期

    研究方向面向资源化的以源分离为主末端处理为辅的县域乡村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科研理念以建设现代化乡村环境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为目标,开展技术研发与示范,实现成果转化研究重点生物性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以负压源分离的厕所重污染水与厨余垃圾为处理对象,采用厌氧发酵技术.

  • 本期推荐

    刊期:2019年第06期

    本期'专论与综述'刊发了由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吴世红高级工程师撰写的《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一文。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也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对其进行实时监测符合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战略需求。

  •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吴世红 刊期:2019年第06期

    城市黑臭水体泛滥是公众极为关切的城市环境问题,对其进行实时监测更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国家战略需求。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可实现业务化大面积监测,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物理化学过程的黑臭水体监测技术方面,利用遥感技术监测黑臭水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分析黑臭水体的实测光学性质和影像表观特征...

  • 二沉池出水有机物表征及膜污染机理分析

    作者:熊雪君; 徐慧; 吴晓晖; 贺昶; 章北平; 王东升 刊期:2019年第06期

    采用树脂分级将二沉池出水有机物(effluent organic matter, EfOM)根据官能团分类,采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排阻色谱等多种表征方式对EfOM及其分级组成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考察了EfOM及其分级组成的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研究了二沉池出水主要的膜污染组分以及膜污染模型机理。结果表明,憎水性有机物组分(hydrophobic, HPO)主要为芳香烃类有...

  • 有机磷酸化TiO2改性阳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

    作者:周璇; 周少奇; 郑可; 周晓 刊期:2019年第06期

    通过添加有机磷酸化纳米二氧化钛(organophosphorylated titania nanoparticles,OPTi)的方法提高聚氯乙烯(PVC)阳离子交换膜的性能,先采用氨基三亚甲基膦酸通过磷氧化学键合将纳米二氧化钛有机磷酸化,再将制备好的OPTi与PVC粉末共混制备阳离子交换膜。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OPTi的元素组成和表面特征官能团,通过扫描电镜...

  • 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啤酒生产废水

    作者:吴玥; 董军; 李文德; 王云; 秦传玉; 李燕 刊期:2019年第06期

    采用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啤酒生产废水,考察了啤酒生产废水中不同COD浓度条件下(475、1 968、5 640 mg·L-1)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评估了在此过程中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研究表明,当COD浓度为1 968 mg·L-1时,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对COD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3.5%;氨氮去除率随COD起始的增加而增加,当...

  • 钢渣污泥陶粒催化剂催化臭氧深度处理炼油废水

    作者:陈美玲; 颜家保; 胡杰; 俞丹青; 吴玲; 贾彪 刊期:2019年第06期

    采用固相混合法制备了钢渣污泥陶粒催化剂,SEM、XRD测试结果显示,催化剂具有较为发达的孔隙结构,活性组分以MnO2和CuO晶型形态分布于陶粒中。对含盐炼油废水生化尾水进行了臭氧催化氧化研究,考察了废水初始pH、催化剂用量、臭氧投加量等因素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初始pH为7.36、催化剂用量为15 g·L-1、臭氧投加量为4.21 mg·min-1...

  • Ag/AgCl改性碳纳米管薄膜连续流光催化去除水中亚甲基蓝

    作者:许凯; 杨胜楠; 沈忱思; 李方; 马春燕; 蒋晨晖; 刘艳彪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为了探究Ag/AgCl光催化薄膜在连续流状态下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性能,采用连续沉积方法制备了Ag/AgCl改性碳纳米管(CNTs)薄膜,以亚甲基蓝为目标污染物,利用光化学过滤器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脱色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900μW·cm-2光强下,Ag/AgCl-CNTs复合薄膜在连续流光催化体系中对10 mg·L-1的亚甲基蓝去除率可达90%,比传统序批式反应体系高...

  • 还原氧化石墨烯/磷酸银光催化剂制备及其对卡马西平的降解

    作者:汤隽祎; 王宏杰; 赵子龙; 陈冠翰; 董文艺; 张家浩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为进一步增强Ag3PO4的催化应用性能,采用水热还原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磷酸银(rGO/Ag3PO4)复合光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表征;考察了氧化石墨烯(GO)掺量、溶液pH、光源对其光催化降解卡马西平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催化降解过程中活性物种的确定,初步推断其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有助于提高Ag3PO4颗粒分散性,增强其光响应能力和光催化活性。当GO掺...

  • 无机碳在厌氧氨氧化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作者:韦愿; 王华琴; 王敦球; 张文杰 刊期:2019年第06期

    基于厌氧氨氧化(Anammox)反应,采用13C同位素示踪法分析无机碳(IC)在工艺中的迁移转化路径,考查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固碳潜力及厌氧氨氧化菌相关的固碳机理;同时,结合微生物分子学等方法,通过比较反应前后NH4+-N、NO2--N、TN及IC的变化,分析推导出工艺的固碳机理。结果表明,在进水IC为10.70 mg左右时,系统平均固碳率在12.05%以上;经13C标记处理后的...

  • 紫外光降解硝酸盐体系中四环素

    作者:王雅洁; 罗迎春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为了考察紫外光照射下四环素(tetracycline,TC)在硝酸盐(NO3-)体系中的降解过程,研究了初始pH、TC初始浓度、NO3-浓度、腐殖酸以及磷酸盐等环境因子对TC光降解的影响,利用ESR检测和自由基猝灭实验,量化分析体系中不同氧化途径对TC去除的贡献率。结果表明:TC在NO3-体系中的光降解受pH影响显著;腐殖酸和磷酸盐对TC的降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3种固定式填料在中试IFAS系统中的性能比较及菌群结构解析

    作者:杨雅琼; 徐相龙; 韦琦; 王园园; 查亦飞; 莫惠珺; 王明玥; 余雨; 齐鲁; 刘国华; 王洪臣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为考察固定式填料在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IFAS)中的性能和菌群结构,选取弹性立体填料、组合填料以及自制填料3种固定式填料投入中试级别的IFAS反应器好氧池中进行对比,另于小试系统中进行3种填料的脱膜实验。结果表明:组合填料的亲水性最高(接触角为38°),生物膜厚且致密,加上结点的存在,易结团,脱膜率最高为63%;弹性填料21 d基本可以完成生物膜...

  • 三级串联式BCO反应器比耗氧速率及菌群结构分析

    作者:张淼; 於蒙; 潘婷; 黄棚兰; 姜友法; 王宝林; 庞晶津; 夏鸣飞 刊期:2019年第06期

    以厌氧/缺氧/好氧和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AAO-BCO)组成的双污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级串联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N1、N2、N3)中有机物浓度对比耗氧速率(SOUR)的影响,同时对比了各级处理单元的硝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N1、N2、N3分别在有机物浓度低于40、60和40 mg·L-1时,比耗氧速率随有机物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根据比耗氧速率粗略估计了氨氧化...

  • 连续流间歇生化反应器反硝化过程释磷规律

    作者:高兰; 兀晓鹏; 王庆; 艾庆华; 章北平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为了考察高进水ρ(C)∶ρ(N)时连续流间歇生化反应器(CIBR)中反硝化过程释磷现象,以NaAc为碳源,采用进水ρ(C)∶ρ(N)为800∶30和1 200∶30进行缺氧实验,探究反硝化过程释磷规律、机制和pH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2种进水ρ(C)∶ρ(N)下反硝化和释磷作用均同时发生,且先慢速释磷后快速释磷;碳源质量平衡分析得出反硝化过程中实际释磷量远小于理论释磷量,...

  • 硫自养与异养混合亚硝酸盐反硝化过程铵生成机制

    作者:刘双; 赵剑强; 王莎; 兰兰; 李晓玲; 芦昭霖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为研究亚硝酸盐型碳、氮、硫同步脱除系统的特性,采用SBBR,以亚硝酸盐、硫化物及乙酸钠为基质,探索6种进水COD/N及5种进水S/N下碳、硫混合亚硝酸盐反硝化过程铵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在进水COD/N高于2、S/N高于1时,NO2--N去除率高达99%;同时,当氧化还原电位(ORP)低于-400 mV时,会出现铵浓度明显升高现象,在此条件下,进水COD/N不变时,较高的S/N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