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学报

化工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China)

杂志简介:《化工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2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946/TQ,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技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技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1)热力学(2)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3)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4)分离工程;(5)过程系统工程(6)表面与界面工程(7)生物化学工程...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国际刊号:0438-1157
国内刊号:11-1946/TQ
全年订价:¥ 2200.00
创刊时间:1923
所属类别:科技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19
复合影响因子:1.26
总发文量:7190
总被引量:57086
H指数:48
引用半衰期:4.2186
立即指数:0.0644
期刊他引率:0.8338
平均引文率:15.0998
  • 液-液相变溶剂捕集CO2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许咪咪; 王淑娟 刊期:2018年第05期

    化学溶剂吸收法是最有应用潜力的燃烧后二氧化碳脱除技术之一,较高的溶剂再生能耗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工业应用。液-液相变溶剂由于具有降低吸收再生能耗的潜力,成为新型吸收剂的研究热点。综述了液-液相变溶剂的研究现状,从溶剂组成及其相变机理角度出发,将液-液相变溶剂分为热致相变溶剂、有机胺-低吸收速率胺溶剂、化学-物理溶剂、有机胺-离子液...

  • 生物质合成气甲烷化机理及催化体系研究进展

    作者:林江辉; 王琼; 王捷; 王洪涛; 马光远; 徐艳飞; 定明月 刊期:2018年第05期

    天然气的供需矛盾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天然气资源,其中利用生物质合成天然气(Bio-SNG)的替代技术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在整个工艺过程中,生物质合成气制取甲烷是关键技术,而甲烷化催化剂是其核心要素。简述了近年来生物质合成气甲烷化机理及其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合成气中CO甲烷化、CO2甲烷化反应机理,以及甲烷化催化剂中活性金属、助...

  • 基于COSMO-SAC模型的分子筛选方法用于咪唑类离子液体吸收甲苯蒸气

    作者:张文林; 闫佳伟; 孙腾飞; 张宾; 兰晓艳; 李春利 刊期:2018年第05期

    采用基于COSMO-SAC模型的分子筛选方法,对作为甲苯蒸气吸收剂的咪唑类离子液体进行了筛选。建立了100种常见的N,N'-二烷基咪唑阳离子与阴离子构成的咪唑类离子液体的s-谱图,在此基础上计算了303.15 K下离子液体对甲苯的吸收势,并以此为热力学评价标准对吸收剂进行筛选。选取6种离子液体进行甲苯蒸气的吸收实验,通过其饱和吸收量验证此方法的可...

  • Fe3O4协同H2O2气相高级氧化单质汞的机理

    作者:周长松; 杨宏旻; 孙佳兴; 祁东旭; 毛琳; 宋子健; 孙路石 刊期:2018年第05期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分别研究了H2O2分子在Fe3O4(111)、(110)和(001)表面分解特性,并对单质汞在H2O2/Fe3O4体系的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比不同构型的结合能、Mulliken电荷转移和分态密度分析,详细讨论了H2O2分解产生羟基的规律以及Hg0的氧化态中间产物成键特性。结果表明:H2O2分子在Fe3O4(111)、(001)A和(110)A表面更容易分解产生羟...

  • 容器内自蔓延高温合成固化过程的热力学数值模拟

    作者:陶钧; 张继军; 毛仙鹤; 赵建伟; 张东亮; 蔡溪南 刊期:2018年第05期

    自蔓延高温合成固化是一种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处理高放废物煅烧灰、污染土壤等固体放射性废物的方法,在密封容器内对放射性废物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固化技术可有效提高产物的致密度并控制有害气溶胶的扩散。通过分析自蔓延化学反应机理和过程,建立容器内自蔓延高温合成固化数值模拟模型,对固化过程容器内温度-压力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COMSOL...

  • 催化裂化提升管末端旋流快分系统消涡板结构的数值模拟

    作者:王瑛琦; 卢春喜; 鄂承林 刊期:2018年第05期

    在大型冷模实验基础上,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一套572Фmm×3000 mm的旋流快分系统(SVQS)装置上部气体引出空间加设消涡板前后的气相流场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旋流快分上部空间加设两种不同结构消涡板都可以有效缓解边壁处的高速旋涡区。通过对比发现:在沉降器内壁面加装消涡板可以有效降低压降,降低消涡板上方气流即螺旋程度。直型消...

  • 耦合EMMS曳力与简化双流体模型的气固流动模拟

    作者:邱小平; 王利民; 杨宁 刊期:2018年第05期

    提出了一种耦合EMMS曳力的简化双流体模型,该模型忽略固相黏度,用简单的经验关联式来计算固相压力,并且耦合考虑了介尺度结构的EMMS曳力模型来计算气固相间作用力。采用简化双流体模型成功模拟一个三维实验室尺度鼓泡流化床,数值模拟结果与完整双流体模型以及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耦合EMMS曳力的简化双流体模型模拟结果与完整双流体...

  • 气体干法净化旋流吸附耦合设备压降特性

    作者:高思鸿; 张丹丹; 范怡平; 卢春喜 刊期:2018年第05期

    气体干法净化旋流吸附耦合设备将旋流分离和移动床吸附/过滤分离有机结合,可适应较宽的温度范围,为高温气体净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不加尘及不同的移动床循环速率和旋风入口气速下对该设备进出口静压差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设备静压差在整个运行过程中较为稳定,有较强的可预测性,无量纲标准偏差维持在0.4%以内;实验范围内,移动床循...

  • 起伏振动状态下倾斜管内两相流多尺度熵分析

    作者:周云龙; 李珊珊 刊期:2018年第05期

    将振动装置和气液两相流实验回路相结合,在起伏振动状态下对倾斜管内气液两相流进行实验研究,观察记录流型并使用多尺度熵方法对压差波动信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条件下倾斜管内出现两种新流型为珠状流、起伏弹状流。同时对95种流动条件下的5种典型流型的差压波动信号进行多尺度熵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流型在低尺度(前9个)下的熵值变化...

  • 石墨烯纳米通道中富勒烯纳米流体的压力驱动流动特性

    作者:刘珍; 张忠强 刊期:2018年第05期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探索了水-富勒烯纳米流体在石墨烯纳米孔隙中Poiseuille流动特性。从富勒烯的微观运动及团簇行为的角度出发,考虑了驱动作用力、富勒烯体积分数和电场强度对纳米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机理。发现较大的压力驱动作用可以弱化纳米流体中富勒烯分子的团簇效应;富勒烯体积分数的增加会提高纳米流体剪切黏性,并促进富勒烯分子发生团簇...

  • 不同球径的多孔球层内无机盐溶液过冷度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笑锋; 章学来; 陈跃; 陈启杨; 李玉洋 刊期:2018年第05期

    无机盐溶液的过冷度极大地影响了相变材料的蓄冷特性。实验以NH4Cl溶液为例,研究了浓度与多孔介质对无机盐溶液的过冷度影响机理。通过改变无机盐溶液浓度与构建多孔介质小球的球径,探究无机盐溶液强化传热传质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浓度越高,无机盐溶液过冷度越低,离散程度越低,稳定性越高。当浓度达到15%时,溶液平均过冷度较5%浓度溶液可降低...

  • 新型高效中部阻波腔式气波管性能研究

    作者:邹久朋; 刘学武; 徐伟华; 代玉强 刊期:2018年第05期

    气波制冷机气波管内的运动激波,在管内封闭末端将反射回行。若反射激波回到气波管开口端,会加热已膨胀制冷的开口端气体,严重降低制冷效率。考察分析已有高效的末端吸收腔式气波管,其衰减和阻止反射激波的效果还不理想,因此提出了一种中部阻波腔式气波管结构。通过对管内运动波系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该中部阻波腔的综合作用机理:不只是对反射激波...

  • 垂直管气液两相环状流界面扰动波频率特性

    作者:孙宏军; 桂明洋; 赵宁 刊期:2018年第05期

    气液两相环状流的相界面存在扰动波,波动频率是描述环状流界面扰动波特性的关键参数,对环状流的传质传热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利用近红外光的吸收特性,设计了液膜检测装置,采用垂直对射光路设计,并通过置入式导光管屏蔽一侧液膜和气芯夹带液滴,实现了对环状流局部液膜的非接触式检测。在此基础上对界面扰动波进行了频域分析,运用功率谱密度估计,...

  • 带纵向涡发生器喷动床内颗粒流动特性PIV实验

    作者:尚灵祎; 吴峰; 马晓迅 刊期:2018年第05期

    针对喷动床内环隙区颗粒缺少横/径向运动的特点,通过实验将纵向涡流发生器及纵向涡流效应引入喷动床。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在内径为152 mm的喷动床内纵向涡流及颗粒设计参数对喷动床内喷射区及环隙区颗粒相径向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纵向涡发生器在扰流元件上方横截面内颗粒相运动出现大量二次涡流,相比较于无纵向涡流扰流件情况,喷动...

  • 入口结构对18 m气固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

    作者:毛晓阳; 王成秀; 蓝兴英; 高金森 刊期:2018年第05期

    在高18 m、内径80 mm的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分别考察了三种入口结构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入口结构主要影响提升管底部区域的颗粒流动特性,不同入口结构对颗粒流动影响不同。相同操作条件下,当采用多管式入口结构时,径向上提升管底部区域的颗粒浓度分布相对均匀,轴向上颗粒能够迅速达到充分发展状态,充分发展高度在9 m左右;当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