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进展

化工进展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杂志简介:《化工进展》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954/TQ,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化工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化工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进展与述评、研究开发、应用技术、行业动态、节能技术、化工过程与装备、能源加工与技术、工业催化、材料科学与技术、高分子及纳米材料、...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国际刊号:1000-6613
国内刊号:11-1954/TQ
全年订价:¥ 226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化工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8
复合影响因子:1.06
总发文量:6780
总被引量:53152
H指数:63
引用半衰期:5.3926
立即指数:0.1
期刊他引率:0.8907
平均引文率:28.8
  • 酶自固定化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林源清; 李夏兰; 张光亚 刊期:2018年第12期

    固定化酶有诸多优势,传统酶固定化方法通常需要外界辅助,但额外的固定化流程无疑会增加酶使用成本。近年来提出的酶自固定化则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自身固定化,简化固定流程,为降低酶的成本、促进酶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系统、深入介绍了无载体类型、自催化类型和自结合类型酶自固定化的方法,并指出其各自特点:无载体类型无需载体成本;自...

  • 电火花改性表面池沸腾换热特性

    作者:何照荣; 范志卿; 王大成 刊期:2018年第12期

    通过电火花成型加工技术在铜基换热表面制备微纳结构改性表面,以自制换热表面性能测试装置进行改性表面的池沸腾换热性能实验。改性表面随加工电流改变而具有不同粗糙度、孔隙率和粗糙度因子,表面接触角范围在117.4°~133.5°。实验结果表明,改性表面的微纳结构提高换热面的池沸腾换热效果,临界热流密度较光滑铜表面提高了26%~87.8%,最大传热系数...

  • 蛋白土与硫酸铵煅烧反应产物及过程动力学

    作者:刘阳钰; 贾宏伟; 潘永泰; 郑水林; 孙志明; 李铭哲 刊期:2018年第12期

    蛋白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其自然白度较低制约了其开发应用。蛋白土硫酸铵煅烧法可去除其中的显色金属氧化物,提高蛋白土的白度,同时提取其中Al2O3。本文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同步热分析与红外质谱(TG-FTIR-MS)联用系统,结合X射线衍射对煅烧过程的固相及气相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明析了其化学过程。结果表明,蛋白土中的Al2O3和Fe...

  • 理想范围内充液率对环路热管温度振荡的影响

    作者:胡卓焕; 周宇仁; 许佳寅 刊期:2018年第12期

    为研究充液率对平板式环路热管(flat loop heat pipe,FLHP)温度振荡的影响,设计并制造了一类带有透明蒸发器外壳的平板式环路热管,以实现蒸发区域、吸液芯和储液槽内蒸汽与液体流动的可视化研究。实验通过改变充液率对环路热管的启动和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在低热负荷条件下,当充液率较低时的环路热管运行温度出现第一类周期性振荡,而充液率增...

  • 聚合过程贝叶斯统计学习质量模式监测

    作者:高爽; 郑年年; 栾小丽; 刘飞 刊期:2018年第12期

    聚合过程由于反应机理复杂、过程非线性强等特点,使得其质量监控问题成为过程控制领域的研究难点和热点。本文结合聚合反应过程的特点,利用聚合生产过程中与聚合物的物性参数相关的过程参数数据,引入质量模式监测的概念,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模式指标的贝叶斯统计学习方法,以解决聚合过程的质量模式监测问题。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将观测空间数据的...

  • 白钨矿连续酸浸槽内固体颗粒的流动特性实验及模型研究

    作者:曹国祥; 唐忠阳; 李江涛; 李永立; 赵中伟; 伏虎 刊期:2018年第12期

    以停留时间分布(RTD)为评价指标,对硫磷混酸浸出白钨矿的连续浸出槽内固相颗粒流动行为进行实验研究。同时探究了进料流量、搅拌转速、连续浸出槽中物料进出口位置组合对固相颗粒流动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进口流量的增大,一开始槽内的返混程度得到了增强,量纲为1化方差变大,但是继续增大进口流量,进口处物料的横向迁移速度加强,使槽内...

  • 气相质谱法研究CO2-O2钢液脱碳反应

    作者:严红燕; 胡晓军; 罗超; 李晨晓; 朱荣; 周国治 刊期:2018年第12期

    采用气相质谱法研究了CO2-O2在Fe-C体系中的脱碳反应,将气相质谱仪用于气-液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且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科研、经济价值。通过质谱分析脱碳反应,考察了气体取样口位置、CO2喷吹浓度、喷吹高度、气体流速、原始配碳量及反应温度对脱碳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取样口位置为1cm、气体喷吹高度为3cm、气体流速为150mL/min时为最佳气...

  • 转轮式分级器切割粒径的预测模型

    作者:冯乐乐; 吴玉新; 王景玉; 张海 刊期:2018年第12期

    针对转轮式分离器,建立不同结构参数及操作参数下的切割粒径预测模型有助于指导其设计和运行。基于相似理论以及对颗粒分离过程的分析,提出一种考虑结构参数的半经验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并通过实验以及文献报道的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与前人工作相比,此模型在不同的转轮分离器结构下显示出较好的通用性;此外,模型可以复现切割粒径随叶轮转...

  • 化学储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闫霆; 王文欢; 王程遥 刊期:2018年第12期

    化学储热技术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来存储和释放热能,其储热密度远高于显热储存和相变热储存,不仅可以对热能进行长期储存几乎无热损失,而且可以实现冷热的复合储存,因而在余热/废热回收及太阳能的利用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化学储热分为浓度差热储存、化学吸附热储存和化学反应热储存3类,并针对上述分类的特点及其应用,对化学储热技...

  • 水合物法分离CH4/CO2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李璐伶; 樊栓狮; 温永刚; 李淇; 陈秋雄 刊期:2018年第12期

    介绍了国内外水合物法CH4/CO2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首先综述了针对该工艺的促进强化措施,主要包括热力学促进、动力学促进与综合促进。其中,热力学促进能改变反应条件,但会降低分离效率;动力学促进能提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条件;综合促进集合了前两者的优点,但技术还不成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接着,讨论了针对该过程的数学模型,主要为热力...

  • 油砂沥青超临界水热改质研究进展

    作者:刘志远; 李永红; 徐磊; 朱江 刊期:2018年第12期

    油砂沥青超临界水热改质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工艺,具有原料转化率高,体系结焦量少,脱硫、脱硝、脱重金属效果明显等优点;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该过程的机理及相态变化情况仍无法进行准确的描述,尤其是对超临界水在体系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油砂沥青超临界水热改质技术的机理,重点分析了超临界水在体系中的作用,简述了供氢剂和催化剂...

  • 碱处理HZSM-5分子筛对神东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作者:张妮娜; 张壮壮; 李刚; 徐龙; 兰婷玮; 高婷; 马晓迅 刊期:2018年第12期

    使用NaOH溶液对HZSM-5分子筛进行处理,利用粉-粒流化床快速热解实验装置,考察了经过不同时间碱处理的HZSM-5分子筛对神东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碱处理能够在不破坏HZSM-5分子筛晶相结构的情况下在晶体内部引入介孔,且随着碱处理时间的延长,分子筛的介孔孔容、介孔比表面积增加,孔径分布变宽,总酸量先增大后减小。碱处理0.5h的HZ...

  • CaCl2-LiNO3/H2O三元工质对的热物性及应用

    作者:李娜; 李艺群; 罗春欢; 苏庆泉 刊期:2018年第12期

    围绕以LiBr/H2O为工质对的单级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因对太阳能集热温度要求高而难以实现产业化工程应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技术途径。即以改变工质对的吸收特性为切入点,探索具有优于LiBr/H2O的制冷吸收特性的新工质对。研究发现,CaCl2/H2O溶液具有良好的制冷吸收特性,并从利用CaCl2/H2O的制冷吸收特性出发,筛选出了制冷吸收特性明...

  • 相变蓄能-热泵多能互补供能系统冬季性能分析

    作者:蔡俊杰; 全贞花; 王岗; 姚孟良; 刘新; 赵耀华 刊期:2018年第12期

    研发了一种新型相变蓄能-热泵多能互补供能系统,该系统冬季可利用水结冰过程释放的潜热作为水源热泵的低温热源,再通过空气能融冰将热量储存于蓄能水箱中,可使系统保持较高的运行性能,同时解决了传统空气源热泵结霜问题。本实验对相变取能供暖、融冰蓄能及空气能直接供暖3种冬季运行模式进行实际测试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相变取能供暖模式下,平...

  • 毛细管网为末端的小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变工况实验研究

    作者:朱茂川; 周国兵 刊期:2018年第12期

    对毛细管网为末端的小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热源水温度、热源水流量、冷却水流量和冷媒水流量分别对溴冷机性能、冷媒水供水温度以及房间温度的影响。实验得出该系统相对较优外部工况为:热源水温度90~92℃,热源水流量1.5m3/h,冷却水流量4m^3/h,冷媒水流量2.5m^3/h。实验结果表明,提高热源水温度和冷却水流量可以明显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