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03 22:07:01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1篇

[关键词] 科技农业;低碳农业;休闲农业;低碳旅游

一、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概念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是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展示、农业科技培训与科普、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转化于一体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农业试验、农业展示、科技培训及成果转化,实现扩散效应,辐射带动现代农业由“点”向“面”扩展,推动整个农村与农业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休闲娱乐品质[1]。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作为一种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低碳旅游农业的一种新的模式。

低碳科技旅游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科技农业、休闲农业、低碳农业与低碳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是指以田园景观、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和旅游景观、销售、物流、服务等过程,通过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低碳技术来武装农业、改造农业,精心营造科研试验、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的综合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2-4]。

二、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提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为农业部属科研机构,自1957年以来,为了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和典型热带经济作(植)物的科学研究,先后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所部、万宁市南桥乡,万宁市长丰镇和琼海市大路镇建设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60hm2。1997年,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香饮所建立起“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2000年,香饮所被科技部列为“分流调整、机构转换试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之一,探索“以市场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尝试以产权为纽带,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加速科技产业化步伐为目标”的试点方案,促进了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推广,推进自身的壮大和发展,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年开发收入5000万元以上,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5]。

近两年,香饮所根据国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海南省打造国际旅游岛、低碳海南、生态海南、休闲海南的要求,结合自身职责和特点,探索一条以基地为平台,以旅游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农业科技旅游发展道路,建立起集种质资源保存、科研、试验、示范、科普、观光、生态为一体的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该园区的建设和示范,对加快推进现代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业发展,丰富休闲农业内涵,促进科技、旅游、文化、生态、经济与农业的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带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地区休闲产业效益,引领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生态优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1.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以香饮所万宁市兴隆(兴隆热带植物园)、万宁市南桥乡,万宁市长丰镇和琼海市大路镇4个试验基地为基础,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料饮料作物试验示范基地。一是建设我国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有应用前景的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加大作物遗传基因和品种资源保护、创新利用与展示。二是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优良种苗繁育基地,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选育、繁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优良品种,加大高产高抗主导品种展示与推广。三是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加大热带香辛饮料作物高效优质栽培模式、立体种植模式、节水栽培模式、节能栽培模式、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病虫害生物安全防控模式的试验与展示,促进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

香饮所现己建成标准化科研试验示范基地60hm2,其中种质资源圃6.7hm2、种苗繁育基地(农业部南亚热带优良种苗繁育基地)10hm2、试验示范基地43.3 hm2(胡椒6.7hm2、咖啡4.7hm2、香草兰20hm2、可可5.3 hm2、苦丁茶4.7hm2、糯米香茶2hm2)。在海南各市县主推“胡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中粒种咖啡标准化栽培技术”、“香草兰标准化生产技术”、“香草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可标准化生产技术”、“糯米香茶高效生产技术”、“热带经济林下复合栽培技术”等低碳种植技术,以及印尼大叶种胡椒、8个无性系中粒种咖啡、墨西哥香草兰等主导品种,提高技术和品种集成配套推广应用程度,解决了种植产量低、效益差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示范地区作物单产与海南平均单产相比,胡椒提高38%、咖啡提高25%、香草兰提高29%,可可提高50%,苦丁茶、糯米香茶提高23%,平均增收60240元/hm2,并且节约生产成本15%以上。近两年通过示范基地带动新增和改造热带香辛饮料作物面积1333.3hm2,推广林下间作模式80hm2,带动农民转变传统种植经营模式观念,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2.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以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一是利用高新技术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开发茶叶、香水、巧克力、青胡椒等高附加值的系列科技产品,提高产品低碳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应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已有的传统加工工艺,降低传统焙炒咖啡、胡椒等旅游商品生产、保质过程中碳排量,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与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构建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培育热带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兴隆咖啡地理标志产品”等产业升级。

香饮所开发的香草兰、咖啡、胡椒、可可、苦丁茶、椰子、糯米香茶、玉兰花等8个系列科技产品,拓展海南特色农业市场发展空间,丰富海南省旅游商品内涵,提升海南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兴科牌”兴隆咖啡系列产品、香草兰茶叶系列产品被授予“海南省名牌产品”。与海南彬村山华侨农场、海南国营东昌农场、海南文昌天际食品有限公司、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云南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近10个企业,联合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热区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5%以上。

3.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

以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海南农业科技110香料饮料服务站为平台,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一是建立国内专题网站“特色香料饮料网”,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低碳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共享。二是设立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和远程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围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及时为农户和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三是开发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智能专家系统,集成品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产品加工等低碳技术成果,构建覆盖海南网络化的产业科技信息化体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水平。

近两年,香饮所结合“中部六市县农民增收十大科技活动”、“百名专家兴百村,千项成果富万家”和海南省科技活动月等,投入经费180多万元,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救灾活动37次,累计派出专家13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农户及技术骨干3400多人次,免费发放技术小册子7种3万多份、VCD光盘400多张,免费赠送种苗4.6万多株,以及化肥、农药、遮荫网等农资,农业科技110共接农民求助250多人次,电话解决200多次,为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等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4.建立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平台,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特色水果、功能性植物等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一是严格按照国家4A级景区质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开展园区运营管理工作。二是营造生态农业等低碳旅游吸引物,配置完善现有旅游交通、游览、接待、卫生、安全和资源能源供应设施等低碳农业旅游设施,集成绿色建筑、电动游览车、八国语言翻译系统、直饮水系统、环保厕所、垃圾生态化处理、节能照明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捕虫灯、控温控湿智能温室等10多项低碳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三是开展植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向广大社会公众和青少年普及热带农业科普知识,展示热带农业先进科技成果,拓展农业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功能。

兴隆热带植物园低碳热带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建立,已收集保存有热带作(植)物2300多种,培育出具有特色的热带观光农业产业,丰富海南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了海南特色农业新功能和市场发展空间,带动热带休闲农业经济发展;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游客提供健康、安全的旅游氛围,推进了植物园的环境生态良性循环,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海南绿色崛起提供了展示窗口,为海南科学普及提供了特色平台。近两年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80多万人次,接待中小学生2万多人次,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园区较好地解决周边居民600多人就业问题,带动就业3000多人,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促进周边农业劳动者致富,创造健康、安全、殷实的小康生活。

四、结语

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发展低碳休闲农业做了有益的探索,对拓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功能,促进我国现代低碳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拓展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功能,促进其发展低碳休闲农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根据园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统筹农林、旅游、科技、文化、信息环保等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加快形成低碳技术集群,普及低碳旅游理念,才能更好地发挥低碳休闲农业的示范作用,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休闲农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洪再生,朱凤杰,连东军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初探—以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10):33-35

[2]刘军,邓文,刘贝.创意休闲农业的起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J].湖南农业科学,2012(8):50-54

[3]王青,郑红勇,聂桢祯.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12(3):1-7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2篇

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示范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高标准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以片带面,示范区建设重在示范

我市重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市域内“四横三纵”(成都至青城山旅游快速通道、彭州至青城山、聚源至青城山、蒲阳至中兴四条横向道路和成灌高速、成郫灌干道、成灌快速通道三条纵向道路)骨干道路为轴线,覆盖两侧各一公里范围的集中连片农村地区,总面积达11万亩。示范片涉及5个乡镇、26个村、23520个农户家庭共70269人,在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示范片是立足特色资源,加速转变发展方式的展示区。都江堰市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优势。我市地处岷江上游,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所产粮经产品品质优异。通过在示范片实施以“四大基础工程”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对我市加速构建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自然人文和谐的产业体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示范片是统筹城乡发展,辐射带动广大农村的核心区。目前,整个10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将由上海投入5亿元,并吸引带动灾后重建、土地整理等各类资金投入超过30亿元,集中打造成为灾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样板区。其中,示范片投入将超过20亿元。处于示范片内的青城山镇是四川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石羊镇镇域内万亩川芎基地已列入“四川省100个特色效益农产品基地”;崇义镇是我市与上海共同打造的设施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物流基地;胥家镇已规划建设了亚洲最大的万亩红阳猕猴桃出口基地。示范片的建设,必将对我市全域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

统筹推进,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将新农村规划纳入城乡一体化视野,汇集全球10家顶级规划设计联合体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中,突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则,引领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我市对示范片内1.5万余户农户实施了住房重建。在加快农户自建住房的基础上,我市还将林盘整治、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住房重建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全市20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其中示范片内共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91个。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6-0068-02

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包括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核心区位于长沙至望城主干道雷锋大道两旁3个乡镇的8个行政村,面积1.45万亩;示范区为环绕核心区周围的6个乡镇,面积9万亩;辐射区为示范区周边的13个乡镇,面积45万亩。园区现有示范基地1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个。

一、基本情况

㈠示范基地

从2002年至今,园区先后批复13个示范基地,其中长沙天歌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因故取消,我们对园区12个示范基地进行了调查统计:面积9953亩,完成投资3870万元,年产值2990万元,年纯收入497万元,带动周边5000农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辐射总面积达50000亩,带动农民人平增收近200元,各示范基地已成为了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园区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望城县雷锋镇真人桥村建立了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示范村,突出抓好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修村网公路15.5公里,修建沼气池120多个,新建敬老院1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600余亩,其中实现连片种植苦瓜1000亩、无公害蔬菜1000亩和葡萄(红提)300亩。

㈢试验示范基地

为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迅速向示范区和辐射区推广,园区把县农业技术中心设立为园区试验示范基地,凭借其雄厚的专业技术力量和完善的技术推广网络,有效地将引进的名、特、优、新品种、技术和设施向周边推广。2007年,县农业技术中心工作重点是:一是推广以红晚籼3号、岳优360等品种(组合)为主的优质稻45万亩,其中在大众院推广以红晚籼3号为主的优质晚稻10万亩;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万亩,复合肥、复混肥施用面积50万亩;三是推广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和高效适用药械,推广应用1000台新式喷雾器。

二、示范取得的效果

㈠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加速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几年来,示范基地共引进示范新品种67个、新技术31项、新设施37项,推广应用新品种52个、新技术22项、新设施25项,推广面积25万亩。如推广了白毫早、株叶齐、碧湘早等无性系良种茶叶500亩,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技术5200亩,畜牧无公害化处理技术3.5万头,花卉蔬菜设施栽培技术1100亩,水果无公害专用袋套果技术550亩等。由于技术应用到位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得以提升,示范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处于全县领先水平。

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几年来,示范基地共举办技术培训118期,培训人员1.1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8万份,播放农业科技影像220场次、观看人数达15000人次,举办技术讲座咨询22期,参与人数达5000人次。示范基地周边群众技术入户率达到85%以上,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示范基地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增产增收效果实实在在地展示在农民面前,激发了农民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示范基地向农民提供优良种苗、农资、信息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如乔口示范基地,成立了乔口特种水产养殖协会,现有会员71户,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使珍珠养殖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仅此一项,项目区内人均增收400多元。

㈣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示范基地在开展科技示范,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的同时,向农民反馈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开拓市场;有的示范基地与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联合起来,共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推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如真人桥村蔬菜板块基地与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稳定了2600余亩的蔬菜种植,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现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建立一个蔬菜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示范基地建设特色

㈠形成以科研、科教、试验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种养科普基地

县农业技术中心基地每年承担上级农业部门、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及农业种子公司等单位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开发、试验、示范与推广,将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我县科技贡献率。望城县原种场是农业部确定的长沙良种繁育基地,一直担负着我县水稻良种繁育和科研工作,保证了全县乃至长沙地区的水稻良种供应。近年来,该场着力内部资源开发,积极引进项目和招商引资。2005年,争取上级主管部门良种繁育项目资金400多万元,对场部进行了田园化改造,仓储软硬件设施升级,水利、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同时,引进高等院校、大公司合作开发,先后引进湖南农大、农丰种业、湘农种业、德农种业等单位的合作项目,盘活了场部闲置土地和房屋设施,提高了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2007年,生产早稻优质原种500亩,计划生产晚稻原种400亩(其中多本繁殖湘晚籼13号200亩),计划生产原种30万公斤。并承接了长沙市种子公司22个中稻品种的品比试验和湘农种业6个晚稻品种的比较试验。

㈡以长沙百里水产走廊为重点,形成一批以水产养殖为主体的垂钓、休闲、观光都市休闲生态种养农业基地

东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地、乔口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千龙湖都市农业示范基地、新康金城水乡生态种养基地、乌山枫树生态养殖示范场、中华城养殖基地等6个示范基地都是以水产养殖为主体,大部分基地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垂钓、休闲、观光等休闲生态农业项目。千龙湖都市农业示范基地以广阔的水面,开发高档旅游休闲业,特点是档次高、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基地开发大量闲置土地和水面,全面提升其效益,吸纳300多名劳动力就业,并进行精深加工;新康金城水乡生态种养基地特点是交通便利、生态环保,年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西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和乔口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特点是特色养殖、带动辐射功能强,两基地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优势,做活“水”字文章,大力开发珍珠、闸蟹、鳜鱼、南美白对虾等特种水产养殖,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㈢形成一批高档次、高品质种养基地

西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示范基地、雷锋建明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长沙中崛果业有限公司示范基地、乌山高桥茶场和长沙天锦茶业生态园等基地都是走生态、无公害、高档次、高品质的种养道路。西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瘦肉型生猪养殖企业,实现自繁自养,年出栏生猪600头以上、出售仔猪1000头以上。雷锋建明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成立蔬菜种植协会,统一技术、统一配送,打造品牌,具有特色,效益可观。长沙中崛果业有限公司开发高档水果红提,去年栽种红提280亩,今年就开始挂果,预计可采摘红提20万公斤,产值400万元。乌山高桥茶场和长沙天锦茶业生态园把更新改造茶园为重点,开发高档优质茶叶,为茶园生产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存在的问题

㈠示范基地的项目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了解,部分示范基地在新品种、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引进方面加强了投入,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中崛果业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选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势头良好。但部分示范基地在项目的选择上没有注重科技含量,大部分开发的是大路品种,也没有进行技术开发,导致科技含量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大,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㈡示范带动功能不够强

东城养殖基地、乔口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雷锋建明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等示范基地都以基地为基础成立了种养协会或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配送等手段,做到风险同担,利益共享,打消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带动作用大,辐射功能强。但部分基地由于项目的科技含量不高,没有成立协会组织,加上宣传发动力度不大,有的甚至实行封闭式管理,有的效益不明显,农民了解不多,参与积极性不强,这样造成辐射功能不强,示范带动不够。

㈢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园区及当地政府对示范基地的支持有限,示范基地业主又受多方因素影响,发展资金筹集困难导致投入不足,难以做大做强。

五、建议

㈠巩固现有基地,适当增加特色项目

对于园区而言,在巩固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每年适当增加1-2个有特色优势项目基地,增强农业产业多元化示范效果。就每个示范基地而言,要想方设法增加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增加示范内容,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影响,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提高辐射能力,要把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农民科技培训的学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城镇居民度假休闲的乐园。

㈡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研究工作,广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培育农村乡土人才带领农民致富,在实践中造就出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基地持续创新能力,提升基地科技支撑水准。

㈢创新融资方式,增加资金投入

各示范基地要解放思想,提升思路,扩大视野,开拓创新,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融资。既要多向上级争取支持,又要多利用信用、入股、外资等渠道扩大经营资本,当地政府要鼓励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技术协会,增加基地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营造优美宽松的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4篇

【关键词】优势;路径;机制

1.杨凌示范区发展优势

1.1 体制优势

杨凌是我国唯一的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示范区或示范区),由国家19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陕西省成立了由34个厅局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示范区管委会享有地方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被国家批准成为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和全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

1.2 区位优势

杨凌示范区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杨凌向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示范、辐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1.3 科技优势

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把杨凌原十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目前已经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格局。

1.4 历史文化优势

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以前,农业始祖后稷在杨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深厚的农耕文化成为杨凌发展农业旅游的基础。杨凌在西周、两汉、隋唐等历史时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为杨凌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

2.杨凌示范区发展路径

2.1 确立主导产业

杨凌示范区应继续以农业经济产业化为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为目标,重点发展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生物工程(制药)四大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涉农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带动上游的原材料基地和实验基地的建设,使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并且延长产业链。按照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相关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壮大主导产业。

2.2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根据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加快研发与之相适应的适用技术和技术模式,技术研发重点从大宗农产品,转向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从产中拓展到产前和产后领域。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标准化、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2.3 发展生态旅游

充分利用杨凌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景区,例如后稷稼教园、隋文帝陵及太子沟等,带动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增加观光旅游的文化底蕴。可以再现古代社会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古代农具,模仿古人进行农事活动,建立农史博物管或农史园区。建立生态游农场,让游客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将吃、住、游、劳、购有机结合。

2.4 举办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农业部等17个部委与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每年11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定期举行。它是我国农业高新科技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大型综合展会,被誉为“中国农业奥林匹克盛会”。因此,今后要继续打造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这一品牌,充分发挥其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辐射平台、涉农项目投资洽谈平台、农业信息汇集与扩散平台、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交易平台等多功能作用,不断提升办会层次和水平,提高国际化程度,在参展参会规模、科技含量、展示效果、交易额度、辐射效应、信息交流、组织服务、影响力和权威性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真正成为“国家主办,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及产品博览与交易盛会。

3.杨凌示范区运行机制的选择

3.1 科技传导机制

杨凌示范区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平台,引导激励多方组织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中去。位于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承担着教学和科研工作,还担负着重要的技术推广的任务。以大学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示范、推广实用新技术为中心任务,以专业户、农民协会、龙头企业为结合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大学科技人员直接建立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示范区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2 资金筹措机制

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保障杨凌示范区的平稳发展。对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当扩大科技贷款规模,积极争取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贷款项目。同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进入示范区投资建设,并积极利用外资。集中各类资金建立园区发展基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生产技术培训、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等。

3.3 技术选择机制

因地制宜地选择自己的技术体系,是体现农业示范区特色的关键。因此,在选择技术时应遵循复合多元原则、智能原则、优质高产原则、资源节约原则,积极引进并采用农业实用技术。在注重农业“硬”的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还应该重视“软”技术的发展,促进经营技术、组织技术、信息技术和创新技术等以市场和农民的需求为导向。

3.4 信息网络机制

以杨凌信息港、教育部农业高校网络联盟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络中心、杨凌科技信息网等为基础,建立公司化运作的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及时将各种技术及市场信息输送给农村、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户。以信息网络为纽带,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普及教育等各个环节的需求,搭建供需交流的平台,为市场科技需求主体和供应方提供连结机制。

在建立信息咨询网络的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以较为简便的方式让农民和推广专家、科技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意愿和积极性,降低农民参与的成本,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部分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江涛,李录堂.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8,4.

[2]丁溪,侯银霞.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世界,2008,5.

[3]周健,李茜.杨凌示范区主导产业分析与确定[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5篇

一、辽宁省创意产业版图 近些年,辽宁省陆陆续续有城市开始注重大力发展创意产业。2004年,大连抓住全国第一也是惟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机遇,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方面异军突起;同年,沈阳的软件及动漫产业起步,目前已成为沈阳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末,阜新启动“万名动漫机台工”培训计划;2007年,鞍山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的转变。伴随着这些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辽宁创意产业逐渐从概念走向实践、从萌芽走向发展,其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趋势。目前,辽宁省拥有1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园区、2个部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辽宁省创意产业集群化的特点 辽宁省创意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点:1.在创建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培育创意产业集群优势自2004年以来,辽宁省建设成1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园区、2个部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园区都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为辽宁省创意产业培育集群化优势奠定了基础。2.在城市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创意产业集群优势辽宁省创意产业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旧城改造和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政策优势将创意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创意产业。2004年,大连抓住全国第一也是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机遇,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方面异军突起。沈阳市动漫基地起步时已经拥有很好地产业基础,软件开发企业400家,软件开发人员2万余人,软件学院5所,培训学校100余所。3.在错位定位的基础上构建创意产业集群优势辽宁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结合作用,创意产业集聚区定位较准确、错位发展,避免了同质竞争倾向。沈阳形成“北部现代传媒产业基地、南部动漫产业基地、西部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东部影视旅游基地”;大连有“迅速崛起的软件业、独具特色的会展业、持续繁荣的旅游业”;盘锦发展“书画、雕塑、图书、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经销展览”;阜新培育“玛瑙产业和动漫产业”。 三、辽宁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辽宁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不大 从城市角度看,辽宁14个城市中,大连、沈阳的创意产业有一定规模,但在“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公布的《2007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排名上,大连仅列第15位,沈阳则没有上榜。从行业角度看,旅游业、软件业初具规模,动漫产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演艺等都有发展,但规模不大。 2.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 辽宁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呈现出梯度推移发展态势,目前看有三个梯度,沈阳、大连处于一级梯度,呈现出了集聚态势;鞍山、本溪、阜新、盘锦处于二级梯度,集聚态势还不十分明显;抚顺、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辽阳、铁岭、朝阳处于三级梯度,还没有显现集聚态势。 3.产业园运作层次低 一些园区由于前期缺乏深入细致的市场研究和论证,对产业园区的战略定位等方面还处在初级认知和实践阶段,大多数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只是简单的物业配套服务,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产业只是简单的招商,园区仅仅成为产品、生产的集聚,靠收取租金盈利,没有考虑建立文化产业的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等配套。 4.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从目前看,园区除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体系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依靠的还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模仿、、代工阶段。这是辽宁创意经济最大的不足,对其今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5.区域品牌意识不强 辽宁创意产业集聚区域,在总产量上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缺乏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很难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四、构建辽宁创意产业集群优势的五点建议 1.加强对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与规划 加强创意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对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规划辽宁省创意产业全局发展的布局,尤其重点关注二级、三级梯度地区的规划,精心论证、科学规划园区内项目的布局,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过度竞争。 2.大力培育创意产业集群主体 创意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其主体的成长壮大。因此,培育优秀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成为实施创意产业集群战略的首要任务。在培育优秀创意人才方面: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的培养;二是鼓励“产学研联合体”人才培养方式,采用产校挂钩、项目教学等模式,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三是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研究院所;四是通过举办各种创意论坛、展览和博览会等,为本土创意人才提供与国外同行交流、沟通的机会,造就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大师,构建文化创意人才梯队。在培育创意企业方面,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创意产业集群大多由中小企业聚集而成,所以应该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创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p#分页标题#e# 3.积极营造多元、开放、宽容的创意环境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多元的文化、和谐的治安、完善的设施、宽容的氛围成为吸引创意人才和企业聚集的重要因素。为此,辽宁省在实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时,不仅要不断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积极营造尊重创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4.增强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 首先,政府在指导集群发展时,应有意加强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构建完整协调的产业链,提高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其次,以大中型创意企业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以更好地发挥集群的协同效应和信息共享。最后,通过组织新产品展示会、博览会和交易会等方式,为企业进行产品技术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推动集群内企业建立联系。 5.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 区域品牌的建立对区域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区域政府应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区域品牌的形成和推广。对外,区域政府要积极宣传区域品牌。单个企业没有能力组织代表区域形象的大型宣传活动,区域政府要发现自己区域内该产业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准确定位,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组织参加各种博览会、建立商品批发零售中心、举办相关公益活动等形式,塑造区域该产业集群的良好整体形象,宣传推广区域品牌。在内部,区域政府应促进区域企业品牌化经营,并致力于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品牌运作环境。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6篇

关键词 “两型”社会;现代农业;示范区;山西清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48-02

1 研究背景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管理和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倡导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3]。

近期专家学者对“两型”社会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两型”社会与区域发展研究和“两型”社会与产业发展研究。周 艳等[4]对“两型”社会城郊型小城镇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并为每个生态功能小区提出了生态建设措施。马爱慧等[5]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综合运用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跨区域的生态补偿问题。李春华[6]为提高长株潭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友好性利用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分析“两型”社会建设和建设用地集约友好性利用的关系,阐释建设用地节约友好利用的内涵,然后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友好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长株潭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友好利用演变趋势进行动态分析。许抄军等[7]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从“两型”产业的初步界定、产业聚集及结构升级、具体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出发,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研究进行综述。但“两型”社会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研究甚少。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部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但近几年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山西省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日渐突出。基于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山西省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8]。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应以全局循环、高端循环为着力点,探索“两型”社会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两型”社会下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内容

2.1 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现代农业示范区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2]。促进农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9]。

2.2 建设条件

清徐县位于东经112°28′~137°47′,北纬37°28′~37°47′。总面积609 km2。处于吕梁山以东,晋中盆地以西,太原市南端,东西长40.5 km,南北宽35.8 km。西部、南部与古交市、交城县、文水县接壤,东部与榆次市、太谷县、祁县相邻,北出小店区、晋源区通太原市。清徐县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短暂天气晴朗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2 m/s。降水量集中在6—8月,年均降水量438 mm。年均气温10.2 ℃,极端最高气温39.4 ℃,极端最低气温-25 ℃,无霜期186 d。最大冻土深度80 cm。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全县辖10个乡镇(及街道办)、193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30.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77万人。清徐县是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畜牧业发达。全县拥有耕地面积2.93万hm2,年产蔬菜67万t,粮食逾11万t,肉、蛋、奶总产量6.8万t,是太原市确定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县。

2.3 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需要围绕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展开。基于“两型”社会,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生态环保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倡导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两型”社会下县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路径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应根据“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将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成绿色、有机、安全的生产基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成绿色食品标准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示范区;主导产品蔬菜等无公害产品率均达90%。

2.4 基本功能

清徐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路径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提高生态效率,应将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工作结合,使产业都要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都要走向生态产业的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相应的功能:①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功能。包括新品种引进试验和良种繁育、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展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先进栽培管理技术的示范推广、食品和饲料加工需要的原料生产功能、农业观光采摘功能(如红高粱观光、甜玉米采摘等)。②绿色葡果生产示范功能。包括葡果新品种引进试验、“五化”标准果园创建示范、葡果观光采摘、葡萄酒酿造和品酒文化展示、现代高标准果园基础设施展示。③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功能。包括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瓜果观光采摘;庭院经济“四位一体”模式示范,即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在农户庭院或田园,将日光温室、畜禽舍、沼气池和厕所有机结合在—起,使四者相互依存、优势互补,构成“四位一体”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实现产气和产肥同步、种植和养殖并举、能流和物流良性循环,成为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模式。④珍贵苗木与花卉生产示范功能。包括珍贵苗木新品种引进试验、工厂化育苗、高科技苗木生产技术示范、规模化苗木生产区、苗木观光销售。⑤畜牧健康养殖示范功能。包括完善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⑥农产品加工示范功能。以醋加工、葡果、蔬菜、畜牧等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一方面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同时,结合科技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等措施,形成具有市场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区。⑦农产品物流会展与科技研发服务示范功能。设立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及会展中心、农业高新科技孵化与科技服务中心。

2.5 基本模式

2.5.1 “公司+基地+农户”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模式。通过公司建基地,形成“公司+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营模式。如山西普大集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号召,紧扣山西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战略部署投资建设了山西大禾现代农业低碳生态科技示范园,预计总投资25亿元,建成以农业科技技术研发、生产、培育、展览展示、会展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园。目前,已建设6.0万m2的高架栽培、基质培养等先进设施农业智能连栋温室,3.5 hm2的日光温室,1.8万m2大禾科研办公和会展会议楼,4.0万m2大禾农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主体工程。相关基础配套工程、园区绿化、园区管网水暖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现已完成或部分完成。在山西大禾现代农业低碳生态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基础上,将整合形成集“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科技会展博览基地”于一体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新模式,加速形成新型农业科技推广经济全效产业链条,充分展现太原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方向,对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和绿色食品产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可带动清徐周边、晋中地区乃至全省农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安排当地农民工、下岗职工或待业青年就业,为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2.5.2 “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模式。清徐县各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果蔬新技术,不断扩大销路,实施品牌战略,涌现出像清徐县日前果业专业合作社、清徐县小武蔬菜专业合作社、太原市同兴养猪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目标,逐步建设完善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清徐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0个,其中省级示范社7个,市级示范社24个,县级示范社30个。合作社行业类别包括蔬菜、葡果、粮食种植、农业服务、加工、科技、农资等27类,全县入社农户8 800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1.3%,带动农户逾2.5万户,合作社人均收入预计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6%。

3 对策

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9]

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各项生产活动中注入生态因素。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生态化。工农业生产中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型工业;构建绿色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园、生态城市和生态农村,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化[10]。

3.2 依靠科学技术推动产业全面、全过程生态化

与区域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合作平台,引进与产业生态化结合的新机制,推广产业生态化技术,建立环境工程技术、无公害高效种养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产业生态化链接技术等。同时,还要拓宽技术供给渠道。培育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实现生态技术供求、生态技术与生产的广泛结合[11]。

3.3 完善产业生态化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尽快制订能源与资源循环法、清洁生产法、资源综合利用法等产业生态化立法。完善产业生态化政策,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原则融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研究制订适应新型政策体系,涉及金融、财税等,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建设的管理方法等,有效结合产业生态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构建企业、产业共生网络的高效机制。建立职责分明的政府、企业、公众三级社会参与机制[12]。通过强制性技术政策、产权的选择和界定,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消除负外部效应和市场失灵,促进生态经济效率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姜慎.青竹湖两型社会生态人居规划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2] 王飞,郭平.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形象塑造研究[J].知识经济,2010(17):81-82.

[3] 刘安长.两型社会背景下的湖南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研究[J].企业导报,2011(19):181,208.

[4] 周艳,葛大兵,.两型社会城郊型小城镇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长沙市宁乡县夏铎铺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5):20360-20362.

[5] 马爱慧,张安录.跨区域土地生态补偿——以“两型社会”试验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1):14-18.

[6] 李春华.长株潭地区建设用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1):1-8.

[7] 许抄军,吕渭济,王亚新.产业支持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1(10):32-35.

[8] 崔德涛.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区域生态效率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9] 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 吴驰.“两型社会”理念为核心的高校师资开发与管理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95-97.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7篇

[关键词]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

2009年12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指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项殊荣,为桂林乃至广西经济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桂林辖区内的永福县距离桂林市区45公里,是有名的长寿之乡。在社会热议如何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时,本人也在认真思考,并萌发了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下创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的构想。

一、关于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若干思考

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投入建设,桂林旅游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模式将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社会各界纷纷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出谋划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桂林市经济学会会长颜邦英提出了“中心说”,认为桂林应该发展成为中国南方、华南的旅游中心,中国、亚太和世界的旅游中心之一,以及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旅游经营和管理示范中心、旅游教育培训中心、旅游研究中心、旅游交流与合作中心等。阳国亮在颜邦英“中心说”的基础上,增加了将桂林建设成世界旅游集散中心、世界著名生态旅游休闲胜地、旅游文化产业与发展示范区、旅游区域合作与交流示范区、生态环境优化试验区等设想。我很赞同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并大受启发。我认为桂林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时应该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构筑自己的核心地位,形成强有力的辐射效应。

正如社会各界热议,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离不开这些内容,如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等。受颜邦英“中心说”的启发,从更微观的角度思考,我认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本身就是一个“中心”,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建设若干个旅游示范区。(如图1所示)。建立示范区的根本目的是对周边更广大的区域或是同类地区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更好地发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中心”作用,应重点建设对同类地区有较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示范区。在推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的同时,引导更多的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既然是“综合”的,就应该体现多元性、多样性。既然是“国家”层面的,就不应该局限在桂林城区,而是以桂林城区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县域乃至周边城市。在整合旅游资源中,创建各种专项旅游示范区,如度假、娱乐、商务、会展、农业、工业、文化、乡村、生态、森林、温泉、漂流、体育、科技、修学、红色等旅游示范区。比如,恭城是广西第一个获准通过的部级生态示范区和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三位一体”(恭城模式)生态农业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推广,可以打造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或乡村旅游示范区;龙胜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民族风情浓郁,可以单独或联合柳州三江县共同打造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永福是闻名遐迩的“福寿之乡”,福寿文化独具魅力,同时又是“养生产业示范基地”,可以打造成为养生旅游示范区。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的特点,以此类推,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示范区。

二、永福创建养生旅游示范区的可行性分析

(一)养生旅游的内涵

目前关于养生旅游的研究比较滞后,对于养生旅游定义有不同的解释,对养生旅游的本质界定还存在学术争议,养生旅游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先理解养生旅游的内涵。

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以健身活动与医疗护理项目为特征,满足旅游者追求放松、平衡的生活状态和逃避工业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的养生旅游以2002年海南省三亚保健康复旅游和广西南宁中药养生旅游为起点,随后在四川、山东、安徽、黑龙江、河南等省市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全国时尚旅游亮点。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身体、性命以达长寿。中国有着丰厚的养生文化积淀和历史悠久的中医中药产业,是发展养生旅游的基础。周刚在《对养老旅游及其可行性研究》中提出,养生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是以养生为目的来选择景点,安排内容和进展,考虑节奏快慢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的养生是泛指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浙江教育学院教授张跃西认为养生旅游是体现天人合一,融合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和生态旅游方式为一体的一种体验式旅游形式,是养生文化、科学与自然的一体化旅游。他进一步澄清的养生旅游与健康旅游的区别,认为养生旅游可以涵盖健康旅游和医疗旅游,养生旅游与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密切关联并双向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健康旅游以医疗卫生产业作为依托,是单向的支撑关系。他将养生旅游的范畴由原来的保健康复为主的健康旅游扩大为系统养生旅游,产品内容有自然养生、人文养生和产业养生三个方面,具体包括温泉养生、生态养生、滋补养生、运动养生、文化养生、艺术养生、理疗养生、国药养生、休闲养生以及茶饮养生等。

(二)永福发展养生旅游的优势

永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长寿之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彩调的发源地和“东方神果”罗汉果的原产地,蕴含着人世间最吉祥的福寿文化,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民风民俗,在创建养生旅游示范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福寿文化源远流长

永福县素有“福寿之乡”美称,2007年被评为中国首批长寿之乡。永福县有近2000年历史,永福的“福寿”文化起源于该县城凤山顶上的清代“福”字石刻和百寿镇著名的北宋“百寿图”石刻。“百寿图”于南宋绍定已丑年(即公元1229年)由一批书法家创制和石刻家镌刻而成,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大寿字内镶嵌100个不同字体的小寿字,取长寿百岁以上之意。据史料记载,该县最长寿的老人廖扶高寿158岁。目前,该县70岁~99岁以上老人有19599人,其中百岁以上老寿星36位,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13.33人,超过目前世界公认的每10万人有7名百岁老人的世界长寿之乡评定标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永福县人均预期寿命为75.24岁,高出全国人均预期寿命3.24岁。

2006年以来,永福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桂林永 福国际养生旅游福寿节。养生旅游福寿节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深入挖掘和开发福寿文化的重要载体。永福的长寿现象吸引了社会各界纷沓而至,前来调研探究人们络绎不绝。

2 养生自然资源丰富

永福地处亚热带交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1%,有“生活在树上的城市”之美称。境内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生态环境优越,长年身居其中,自然延年益寿。

永福县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拥有丰富的保健养生食疗资源,有黄芪、金银花、灵芝、板蓝根等药用植物资源、药用动物资源和药用矿物资源2741种。该县除利用好丰富的自然养生产业资源外,还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广西首个干亩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就在该县三皇乡创建。目前,该县共建有西红柿、罗汉果、优质米、柑桔等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30多个,无公害生产面积达30多万亩,拥有罗汉果、西红柿、柑桔、优质米等6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

永福空气清新,据桂林市环境监测站测定,2008年,永福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在三个评定标准中,该县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许多地方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5―12万个,比正常值高出50―80倍。

永福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享有“健康之水”、“营养之水”和“长寿之水”美誉。优质水资源是永福人长寿的要素之一。永福境内的水质具有小分子团,呈弱碱性、氧化还原低、矿物质含量丰富,矿化度优于国家天然矿泉水标准,水中含有硒元素四个特点。经勘测,该县许多河流与泉水的PH值在7―8之间,最符合人体内弱碱性环境,可使身体更有效抵制细菌和病毒的入侵,从而使人健康长寿。永福的土壤含硒也是使人长寿的重要元素。该县土壤为富硒土,硒含量为1.1mg/kg,为全国平均值0.29mg/kg的3.3倍,其土壤总体硒含量处于植物生长和人体吸收的最佳状态。该县生产的罗汉果、优质米等农副产品天然富硒。在这样的土壤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含硒量都比较高,经常食用有益人体健康。

3 “养生产业基地”招牌傲人

世界养生大会首块“养生产业基地”招牌为永福所获,足以证明永福悠久的养生文化和丰富的养生资源不仅得到世人的认同,而且在发展养生产业方面潜力巨大,可以作为示范来学习推广。永福要打好这张金字招牌,把养生旅游与养生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旅游来推动养生产业的发展,以养生产业与旅游互动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升级,把永福打造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休闲养生之都。

三、创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的思路

(一)在政府主导下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规范

永福的养生旅游发展应有一个中长期规划与设想,并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保障。永福旅游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逐步向成长成熟阶段发展,比较适合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政府主导性战略是指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引导、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或接近最优状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抓好旅游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在政府主导下,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对永福养生旅游的现状作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因地制宜,制定出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规划,指导养生旅游科学、有序地发展。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运作,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措施,并将永福养生旅游的发展纳入到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加以考虑。

(二)以制度创新推动养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制度创新是推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传统旅游业走向现代旅游业。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相关制度应对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同样具有效力并起指导作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建设包括旅游休闲发展相关制度(如旅游产业政策)与配套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建设,具体涉及旅游休闲相关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标准等规范的创新建设。

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分开的管理体制,使行业行政性管理与自律性管理各得其所,形成市场、政府、社会之间的平衡机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指导协调区域旅游发展的综合委员会、互动合作机制。二是政策创新,包括旅游休闲相关的消费政策,诸如带薪休假制度、出入境管理制度、文化发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旅游休闲产业政策,诸如空间布局政策、结构优化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旅游用地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等,以实现旅游发展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获得综合效益。三是法规、标准创新。通过制定、完善地方与部门层面的各种法规,推进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旅游基本法的制定。制定有关示范区与示范产品建设、开发与管理的标准,并通过不断完善提升为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四是建立专家全程参与建设的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

(三)加强养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特色是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永久吸引力的根本。永福的福寿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养生主题为中心,以福寿文化为支撑,以旅游项目为载体,努力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构建特色鲜明的养生旅游品牌。积极探索养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养生旅游与福寿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养生旅游与山水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在养生旅游中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利用养生文化的深厚根基,将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以发扬传统文化为主旨,建立永福养生文化旅游景区;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既充分挖掘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又合理利用现代的方法手段,使传统养生文化能适应现代的需要,从而推动养生文化产业化。养生文化产业化的实质就是把养生文化融合到旅游业中去,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使养生文化资源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进入了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其内在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

(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海南旅游的突破口是宣传促销,旅游产品一刻也不能停止宣传促销。旅游营销不能依靠盲目炒作,要讲究方式方法,突出“养生”主题。要大力加强信息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书籍、光盘等各种传媒,通过举办福寿节,不断提高永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建立养生博物馆,展示长寿之乡的养生文化、长寿资源以及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物品,演示绿色长寿食品的制作方法,介绍百岁寿星的长寿秘诀。政府和有关组织还可以组织讲师团到各地去宣讲永福的养生文化、普及养生保健知识,增强人们的养生意识,从而唤醒人们对养生产业及养生旅游的兴趣。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推介,广泛、持久地宣传永福的长寿生态环境和健康长寿养生产业,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永福长寿之乡,懂得来到这里养生、疗养、度假以获得健康长寿。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8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园;概念特征;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内容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全国各地已成方兴未艾之势,在此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以促进农业生态园走上功能充分发挥的健康规范发展之路,是值得探求的一个重大问题[1]。

1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内涵

1.1基本概念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以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及教育培训为产业,研发并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新设施,从而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开发、示范基地[2]。它是集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农业技术示范与教育培训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1.2一般特征

依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如刘钻石[3]、苗志艳等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特征的描述及分析,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特征:1.2.1高科技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注重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引进及推广;积极运用信息化栽培、雨水收集、低碳能源技术等多样化新型农业高新技术,努力为园区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1.2.2创新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响应国家创新的政策,注重研发并推广使用创新科学技术,吸收引进具有创新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增强企业创汇能力[4]。1.2.3多效益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与建设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兼顾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进而使园区能够健康、长久、持续发展下去。1.2.4多功能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与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其基本功能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示范、技术研发推广、展示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

2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

2.1规划设计原则

2.1.1科技先行。引进并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并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以科技为先导,建立和完善高效循环的园区产业链,促进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示范项目的引进及开发,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1.2以人为本。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关注人的活动需求,从园区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工作者的日常活动到游客的观光休闲活动,在充分考虑这些活动能得以有序开展进行的基础之上,对园区的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及游览线路等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2.1.3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根据基地的详细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包括园区本身以及园区周边区域的资源条件等,如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耕生态文化、农业设施等各个方面。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挖掘本土优势及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促使园区达到与众不同。2.1.4统筹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进行可持续规划,兼顾近期与远期利益,综合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兼顾考虑园区发展的生态效益及文化效益,从而发挥园区的综合作用。

2.2规划前期分析

2.2.1背景条件。近些年,国家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和推动,国家农业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深入分析园区所在政府相应的政策方针,对园区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2.2.2基地资源。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全方面收集园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农业资源,分析其优势资源及劣势资源,充分挖掘其特色资源,规避其劣势资源,可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更好地对园区进行产业定位,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园区。2.2.3基地现状。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地现状,指的是其农业及相关联的现状条件,包括:园区与城区的位置关系,原有用地状况,园区地块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的资料,园区所在地未来发展情况等方面,深入分析并进行合理规划改造,以期指导园区稳健持续发展下去。

2.3规划设计具体内容

2.3.1功能分区设计。根据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功能特征,可将园区分为农业生产区、科技示范区、娱乐休闲区及管理服务区,各区的规划内容各有相应的侧重,并始终以“科技示范性”为主题。第一,农业生产区:该区域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形、气候、土壤条件较好并方便排水及灌溉的区域,一般应远离园区的出入口、规划在园区的。与一般农业园相比,农业科技示范园更注重新型农业品种的研发、生产及推广,农业生产区主要包括农业种植区及农业养殖区。其中,农业种植区又可分为露地栽培区及设施栽培区。露地栽培区一般种植时令植物,注重作物间的轮作及间作种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设施栽培区常选用温室大棚进行规模化集中生产,并采用现代化、智能化温室设施管控措施。农业养殖区包括畜禽养殖区及水产养殖区,对园区有一定的污染,应规划在娱乐休闲区的边角地段和下风方向,并进行适当地隔离,远离游客的活动范围。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是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农业科普示范及农业科学研究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光照水分较为充裕的区域,可规划与农业生产区较近,可有效利用农业生产区的农业设施资源等;该区域的示范性项目可考虑规划在游客的主要游览线路周边,便于吸引游客进行参观学习,并能体现园区的科技示范主题。科技示范区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区、科技展示区和科普教育区。科技研发区是进行农业高新品种、农业技术研发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为农业科技示范园必不可少的场所。科技展示区展示农业科技、科技示范农业品种及立体栽培、循环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科普教育区常设有农业知识长廊、科普厅等,展示农业新品种及新技术,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是开展观光休闲活动的区域,是作为景区或景点最为丰富、最具乐趣的区域,一般较能吸引较多游客,因此常规划在靠近园区出入口,选择地形多变、景观层次多样化的区域,需要规划足够的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娱乐休闲区主要包括陆地活动区和水上活动区。陆地活动区,常建设小木屋、休闲竹楼等具有古朴农业风格的景观建筑,可充分利用农业新品种如葡萄等攀援植物,形成纳凉赏景的休闲空间。水上活动区围绕景观用水规划,可考虑开发水上垂钓、水上捕捞、水上划船等休闲项目。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是园区管理及提供服务的区域,并能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住宿等入园活动活动的区域,规划时应考虑该区域与园区主干道有方便的联系。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配套服务区及办公展销区。配套服务区为游客提供游览、餐饮及住宿等服务,可考虑建设服务站、餐厅、住宿点。办公展销区包括园区工作人员日常办公、园区农产品的展示与销售,一般规划在园区的主入口附近。2.3.2绿化设计。本文研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绿化设计,指的是园区园林绿化植物规划,不包括园区农作物的规划。规划时在满足植物布局规划美观的基础上,应以不影响农业设施功能为前提。园区绿化设计应与各区的农业作物保持协调统一,不同的功能分区其绿化的布局与种类选择也不尽相同。第一,农业生产区:农业作物生产区、温室大棚周边及生产道路两侧不宜种植高大乔木,以不影响农业作物的生长为前提,一般考虑选择种植小乔木和低矮耐成活花灌木,再合理搭配种植地被草花植物,以形成丰富的“上木-中木-下木”景观效果,在保证其绿化美观效果的基础之上,所选植物所需养分应不与农作物所需养分进行竞争。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的绿化树种选择相对于农业生产区应更加多样化,综合考虑色彩化、香味化和美观化,考虑与农作物及农业设施的搭配,烘托农业设施的科技先进性,共同展示其科技性、趣味性及观赏性以吸引游客,并兼顾对园区绿化季相变化的考虑。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的绿化规划可根据园区的主题,打造出不同意境的绿化景观效果。在游人活动较多的区域,需规划一定的开敞空间以保证游客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可考虑规划开阔的草坪,周围种植高大乔木以形成林荫效果。另外,该区域可考虑营建不同造型的花、果、菜和大花篮景观,从而展示园区的景观丰富度。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绿化设计较为多样化,既可以种植高大乔木并结合花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多样化的景观效果,也可考虑种植较为低矮的小乔木并搭配彩叶树种,以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化景观效果。对于后勤管理,其周围可种植高大乔木进行遮挡。2.3.3道路设计及水体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道路系统是连接园区各个功能分区的纽带,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基地原有道路状况,有效与自然地形、地势高差相结合,以达到用地的合理规划布局。园区的道路系统不仅担负着景观序列的组织作用,还能突出园区的生态功能,如廊道效应。同时,还应考虑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进行串联,便于游客的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水体设计可以分为生产用水体系设计及景观用水体系设计。生产用水,包括水渠、水沟,结合原有地形进行开挖和改造。景观用水,多为水池、河湖,周边可开发一定区域的垂钓区。农业生产区附近水系设计以满足农业生产主要功能,同时可兼顾水系的景观效果应兼顾生产及景观功能;娱乐休闲区可仅仅考虑规划景观用水。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整个水体规划设计需充分利用园区原有水体状况,并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结合进行合理布局和改造。2.3.4景观游憩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游憩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游憩项目、游憩服务设施及游览线路的规划设计,与一般农业风景园的游憩规划设计比较相似,但各个项目更加突出于园区农业的“科技示范”主题。游憩项目的设置加重农业科普教育类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考虑规划建设农业科普展示长廊、农业技术培训教室等场所,开展农业科技的讲解与推广、传统农业文化的普及农事工具的识别,也可以考虑开发采摘、种植浇水、施肥等农业活动体验项目,从而实现游憩空间与科技示范有效组合与渗透。游憩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游览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住宿设施、管理设施及宣传设施,规划时其具体设施项目可参阅下表1所示。农业科技示范园游览线路的规划,需围绕农业科技示范进行展开,将园区的科技示范项目有效合理规划在游览线路的周边,并形成主次合理、动静适宜的游览线路。在具体规划时,应结合园区基地原有现状条件,根据旅游项目在园区的布置,合理规划园区的游览线路,使得道路系统和水体系统有序结合,形成丰富并富有变化的游览线路,以增加游客的游览趣味性。

3结语

本文在总结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该类园区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以科技先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深入分析园区建设的背景条件、基地资源及基地现状,并提出了该类园区的功能分区设计、绿化设计、道路水系设计及景观游憩设计的主要内容,从而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保证该类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孟娜 单位:卓越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田雪慧,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应用理论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人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