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火锅店辞职信

火锅店辞职信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01 21:55:05

火锅店辞职信

火锅店辞职信第1篇

今年37岁的黄望香和餐饮打了近20年的交道。与大多经营者不同的是,初次创业出奇得顺利,以至于使黄望香“忘了”做生意的风险意识。结果是,在后来转行时不到一年就亏光了老本。

10年赚到百万元

1968年,黄望香出生在汉口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黄望香10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为了养家糊口,一直做家庭主妇的母亲不得不在江岸区一个街道上办了一家小餐馆。

1983年,黄望香初中毕业,当时的政策允许子女顶父亲的班,母亲就让黄望香到父亲生前的单位武汉市拖拉机工具厂上班。母亲则转行在汉口江汉区卖早点。每天黄望香都要帮母亲卖早点到7时左右,然后去上班。

1985年,母亲将餐馆的规模做大,取名“黄记小炒”,店里也有了十多张台位。黄望香下班后,常到厨房给母亲帮忙,对餐饮这一行的认识就这样渐渐加深。

一次,母亲身体不舒服,店里客人较多,黄望香请了一天假,专门帮母亲打理店里生意。一天下来,黄望香累得直不起腰来。试想,黄望香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都累成这样,黄望香50多岁的母亲又如何受得了呢?于是,黄望香提出辞职帮母亲打理餐馆。

怎样才能帮母亲呢?黄望香开始研究武汉餐饮市场,通过走访发现,武汉火锅店市场的发展空间较大。辞职回家后,黄望香向母亲仔细分析了开火锅店的前景。母亲认真听完黄望香的分析后,同意一次借黄望香13万元,让黄望香自己开一家火锅店。

经过近3个月的考察,黄望香在汉口黄兴路一带租了一个门面,创办了“太珍天外天火锅城”,虽然黄望香对经营火锅店没有经验,但凭借多年餐饮业的熏陶,黄望香直觉认为火锅市场大有可为。

开张后,黄望香就整天泡在火锅店里。经过近一年的潜心经营,店里的生意开始出现排队现象。黄望香暗暗琢磨生意好的原因,结果发现到火锅店吃饭的多半是外地人,他们出差到武汉吃火锅图的就是经济实惠。于是,黄望香就将火锅店定位于适合大众消费的经济实惠型餐饮店。由于在价格上占优势,武汉一些本地人也开始到黄望香的火锅店消费。

黄望香每天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店,生怕有一天火锅店也会出现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也许正是这种战战兢兢的想法催着黄望香向前跑,黄望香才能每天都用心去经营。一晃10年过去了,28岁那年,黄望香的资产终于超过了100万元。

1998年,汉口的火锅店也开始多了起来。黄望香想自己在这个行业干了十多年,也不过赚了百余万元,如果再守下去,估计也不会有多大起色。于是黄望香决定转做中餐生意。

黄望香说,当手中有钞票之后,想法就越来越简单,那就是如何让这些钱生出更多的钱。

一年亏了100多万元

1998年5月,黄望香事先并没有向业内专家请教,仅仅凭着自己开火锅店的经验,就大胆地投入150多万元开了一家“旺旺酒楼”。酒店有80多张台位,员工也有近百人。

开业没多久,生意就出现不景气的兆头。但黄望香认为,生意要守,过个两三个月,生意肯定就会有起色的。很快,9个月过去了,黄望香却不得不面对现实:黄望香投进去的150多万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蒸发”了。无奈,黄望香只好转让店面。

为了还清欠款,黄望香卖掉了项链、戒指等贵重物品。黄望香知道,虽然自己亏了本,但不能给人留下不诚信的印象。记得在还清所有欠款那天,黄望香穷得连坐公交车的钱都没有了,只好一步一步地走回家去。到家后,黄望香不吃不喝,闷头睡了两天两夜。

“醒来之后,真是揪心的痛啊。自己辛辛苦苦赚了十多年的钱,转眼之间付诸东流。”黄望香说,那种感觉如今仍然历历在目。

黄望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任何人说话。当时黄望香就是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在18岁时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却在30岁时变成一个穷光蛋。心情低落时,看周围什么东西都觉得不顺眼,黄望香几次试图说服自己接受事实,但心里就是无法面对无情的现实。黄望香整天在家中心烦意乱,既不想去上班,也不再考虑如何东山再起,除了消沉还是消沉。

大约有两年的时间,黄望香都是在极力反省自己。黄望香认为自己错在过于自信。也许是最初创业时太顺利的缘故,以至于自己后来有点过分地相信运气,而忽略了一个经营者应有的冷静和为企业作好准确市场定位的职责。

明白了失败的原因,黄望香开始思考如何再爬起来。母亲知道黄望香的想法后,就在汉口江边找了一个门面,让黄望香到那里开一家小饭馆。

但以什么项目为主打呢?黄望香想起自己几年前曾经到重庆考察当地餐饮市场的情形,黄望香记得重庆的一些火锅店个个都很有特色。刚好有一个亲戚从重庆回来,他说重庆的火锅非常好吃,并建议黄望香不如回头去做老本行――经营火锅店。听了他的建议,黄望香就想,能不能把重庆的火锅模式引到武汉来呢?

说实话,在决定重新创业前,黄望香虽然恢复了一点自信心,但有了此前的失败,这次对于是否把重庆的餐饮模式引进武汉,黄望香还是慎之又慎。因为这毕竟既是机会也是挑战,黄望香不能确认自己的抉择是否正确。最后,‘经过反复权衡,黄望香决定找朋友借1000元,与几个熟人一起到重庆考察当地的火锅市场。

再次创业终腾飞

到重庆后,当地的朋友把每个火锅店的情况作了详尽的介绍。然后他们有选择性地作了一些实地考察,最后通过反复比较,认为重庆德庄火锅比较适合武汉人的口味,于是决定将其引进武汉。

看准这个行业后,黄望香就回家跟家人商量,侄子黄伟认为这个行业大有可为,当即承诺借给黄望香全部启动资金。母亲为了支持黄望香,毅然将自己住的房子都卖了,并将所卖房款全部给黄望香,作为黄望香第二次创业的资本。

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黄望香发誓这次创业一定要成功,结果还是事与愿违。2001年,黄望香与人合伙在武汉开办了首家德庄火锅店,后由于双方经营理念不一,黄望香与合伙人不欢而散。

说实话,跟合伙人分手后,黄望香虽然有点伤心,但更多的是不甘心――难道自己真的与财富无缘7次年5月,经过重庆公司总部负责人的授权,黄望香获得在武昌地区使用重庆德庄火锅的经营权,于是黄望香将从合伙人那里拆回来的资金全部拿了出来,在武昌彭刘杨路开了一家店。

火锅店辞职信第2篇

草根创业初期,几乎都缺钱,捉襟见肘,甚至狼狈不堪。重庆“奇火锅”创始人、总裁谢莉,在创业初期一样面临资金困境,但是,她漂亮地挺了过来,她让每分钱都沸腾,还加点辣。一个最初靠7张桌子小店起家的女子,2008年参加第三季“赢在中国”创业真人秀,赢得冠军。从那一刻起,谢莉成为无数创业者的新偶象。获得无数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NTA创业基金大赛全国总冠军、2008中国创业英雄、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大使、重庆市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2012重庆优秀民营企业家等……

奇火锅:中国十大火锅品牌、已连续7年荣登中国餐饮百强企业榜,先后荣获重庆市著名商标、中国连锁百强、重庆火锅连锁十强、重庆商贸流100强企业等近80余项殊荣。全国13000余名奇火锅人,每天为10万名顾客提供美食服务。经过15年的发展,它已成长为一家全国知名的大型餐饮连锁集团,为社会提供了13000余个就业岗位。

因为爱情,所以创业

1997年5月一天,谢莉从单位辞职后,对丈夫余勇说:“现在我跟你一样,都是没有工作的人了。”她装着很兴奋,其实笑容之后是自己也不知道怎么面对的迷茫。

谢莉原是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月工资一千多元,在那个年代,还算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为什么要辞职?原来是为了与丈夫“捆绑”在一起,共患难去。当时,丈夫余勇正处于人生低谷,生意失败,不仅赔进了所有积蓄,还欠了十多万元的债,深深陷入了自责、自卑的情绪当中。

谢莉不知道怎么帮助爱人,第一感觉就是要与他站在同一个战壕,于是冲动地做出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辞职陪丈夫一起创业!

当时,谢莉手中只有3000元资金。没有任何技术和经验的她最终决定开一家小餐馆,相对门槛低,而且资金回笼快,当天就可以见利润。夏天最热的三个月,谢莉顶着烈日走过一条又一条起伏的街,四处寻找着合适的店面。那些日子,她不敢想过去,也不敢想将来。忙碌与劳累充实了自我,也冲淡了那些胡思乱想的思绪。

三个月后,谢莉终于从一份报纸上找到了一个看起来很合适的店面。这个位于大坪的小店,原是一家只有7张桌子饭店,800元的转让费,每月1300元的房租,唯一的问题是,房租需要按季度交付。手头很紧很紧,要提前预付3个月房租,那也是要捉襟见肘的。

找店主商谈,谢莉了解到那家店铺产权属于附近一所学校的,24岁的她灵机一动,扮成学生模样,直接找到学校有关负责人,绘声绘色诉说学生创业的困难和艰辛。学校的老师被她打动了,终于同意谢莉每月付一次房租。

1997年底,一家小而美的火锅店终于开业了,看着只有7张桌子的小店,谢莉用“7”的谐音给小店取名为“奇”火锅。

后半夜的星光渐渐靠近晨曦

1998年初的重庆,彻骨阴冷,没完没了的细雨。谢莉坐在自己的小店里,冷,眼神迷茫,心情如天色。奇火锅开业整整两个月了,却很少有顾客光顾,门可罗雀。每天都在扔钱,没一个回响,本想赚钱“资助”爱情、巩固婚姻,结果又生出一个新的烂摊子,谢莉心急如焚。她赔不起!

怎样让顾客知道奇火锅,是她的当务之急。饮食店,本就是创业项目里最平实的,不容易制造什么广告效应,更何况还缺钱呢!冥思苦想之后,谢莉想到一个办法:她发现,重庆的出租车司机习惯于凌晨两三点钟结伴就餐,而这时,很多小餐馆已经打烊。如果延长营业时间,抓住这个冷门的“档期”,“细分”出租车司机这一特别族群,就可以为自己的店劈出一条新路子,杀出一条血路,不在大,而在于有效、捷达。她眼前一亮,说干就干,把目光锁定在夜班的出租车司机身上……

白天不知夜的黑,晨昏颠倒,是一件很伤身体的事情,但是,为了活路,她必须去奔突,去适应。常常是周围已经一片黑暗,只有奇火锅依然热气腾腾,灯火明亮。为了做出租车司机们的生意,谢莉坚持营业到凌晨三四点。9个月的时间里,她每天只能在店里拼起的两张椅子上睡上一两个小时。然后又是重复的忙碌。日复一日。夜以继日。

很快,很多出租车司机都知道,大坪有家凌晨营业的奇火锅,并把这里作为聚餐的首选。奇火锅渐渐开始积累起了人气,开店的第七个月,谢莉惊喜地发现,自己终于结束了连续半年亏损的局面。

好事多磨与祸不单行之间,还有一个折中的痛苦,叫“不如意”,就在奇火锅开始赢利之时,谢莉突然接到通知,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她的小店马上就要拆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消费群,面临瓦解,意味前面的努力全要清零,恐慌和无助刹那间占据了谢莉的心。那个夜晚,她仿佛听到碗碟跌落粉碎的声音,所有的坚强与坚持瞬间化为无奈与无措,一个人在店里哭,那夜特别漫长!

清晨的第一道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对面墙上的时候,谢莉缓缓抬起头,擦干了眼泪,心里传来一个声音,天无绝人之路,更何况奇火锅已经开始赢利,这才是曙光,是晨曦,是希望,也是信心。她站立起来,不自觉伸个懒腰,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她有了新的能量,她可以的。

资金依然是最大的困难,钱啊钱,这是创业者多半都会遇见的拦路虎,而如何弄到盘活的钱,各人有各人的招数,谢莉找到父亲,不敢告诉他真实的情况,而是说自己生意火爆,准备扩张,需要一些资金。就这样,骗父亲把房子做抵押贷了2万元钱,这是最地道最有温度的一笔“天使资金”,谢莉深感它的分量,她很明白,对这份金钱的敬畏,让她的斗志与胆魄愈发强悍,1999年初,奇火锅在大坪大黄路重新开业,规模从7张桌子扩大到18张。很快,老顾客回来了,又不断带来新顾客,奇火锅每晚爆满。2年的时间,谢莉赚了20万元,终于积累下第一桶金。

强化资金的活力与激情

就在奇火锅生意最是红火的时候,同样的打击再次降临到她身上:店面再次面临拆迁!

有个段子:美国宇航员登上火星后,发现一石头上竟然有两幅画和一行阿拉伯数字,他们认为这是火星人曾到达过地球的历史遗迹。于是召集了许多科学家和数学家进行分析,始终破译不出那11位数字的意思。最后,一个科学家怀疑那两幅画是汉字,查了字典,肯定地说:这绝对是汉字,这两个字的发音是――“chaiqian”!

这一次,谢莉没有哭,苦笑了一下,冷静下来,她开始思考奇火锅未来的方向,何不如趁机坏事变成好事,危机变成转机?开怎样的店,决定着能做多大的生意。为什么不能把奇火锅华丽转身,做成一个品牌?看着店里人声鼎沸的喧闹,信心满满的谢莉在那一刻决定:将奇火锅做成规模化、高档次的火锅店。

经过考察,谢莉在两路口发现了一间合适的店面,营业面积达1200平方米。然而算下来,要开起这样一家火锅店,至少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而当时她手中只有20万元。

经过三年的经营,谢莉对火锅行业有了更深刻细微的认识,可以说驾轻就熟,基于对行业前景与自身能力的把握,她很有信心让奇火锅更上一层楼,她决定冒险,她想看到资金的深呼吸以及它的戏剧性,于是一鼓作气从一些朋友那里借了60万元,加上手中的20万元,装修费用基本解决了,然而流动资金又从哪儿来?

谢莉想到了之前的那些供应商们。生意往来,包括金钱往来,人是有感情的,所以即使是买卖关系,也可以从中捕捉到人性的美,收获到金钱以外的友善。

由于大坪店拆迁紧迫,很多供应商的账还没来得及结清。在大坪店的原址上,她贴出一张告示,留下自己的电话和地址,请未结清账款的供应商找她结账。在结账的过程中,谢莉向供应商描绘两路口店的前景,提出新店开业后仍请对方做自己的供应商,但希望推迟两个月结账……鉴于谢莉的口碑以及同是创业者的惺惺相惜情结,供应商都愉快地答应了,在他们的支持下,奇火锅终于具备了做大的条件。聪明的谢莉,把精神性的资本落地成为真实的资本,从路边店变成品牌店,谢莉长袖善舞,挥洒出渐渐澎湃的豪情。重庆是著名的“火锅之都”,市场早被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品牌企业占据,奇火锅作为后来者,如何能从这些知名品牌手中抢夺市场?

顾客是上帝,在这里更是一种生死攸关的支持力量。谢莉决定利用开业的时机,迅速打开奇火锅的知名度。2001年,奇火锅两路口店隆重开业,在报纸上同步打出广告:开业期间,吃100送50,啤酒免费。这些现在看来也许寻常的促销手段,在当时的重庆火锅行业中,谢莉却是第一个使用。让利幅度巨大,是大手笔,这样的促销,很危险,但是也很有诚意,良性的市场效应呢?

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业市场被这场促销震动了。谢莉赔钱赚人气的举动,吸引了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目光,奇火锅迅速成为重庆火锅行业的焦点。“不要进来了,这楼承受不了!”那些天里,谢莉每天都要站在门口,大喊着阻拦不断涌入的人群。更重要的是,被促销吸引来的顾客中,有70%成了奇火锅的回头客,这正是谢莉的最终目的,其实你的好,总会被人接受,因为心里准备好了,一切冒险就成了最安全的风险。

奇火锅,究竟奇在哪里?

初战告捷,一片赞叹声中,谢莉依然清醒。要建立起长久的竞争力,仅凭促销远远不够,必须在同行当中,打造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就像有顾客经常询问:奇火锅,究竟奇在哪里?

那些日子,谢莉每天在熙攘的繁华中观察着,思考着这个问题。有一天,她听到一个年轻的女顾客说:“味道是好,如果能吃了不上火就更好了。”谢莉眼前一亮,问题里找到了新思路,于是成立了火锅研究所,找到有关专家对底料进行了研发,经过两三年的研制,研发出了不上火的火锅底料……“现在我的火锅生意特别火,我想跟‘不上火’这个原因分不开。”“奇火锅,奇就奇在吃了不上火。”凭借着这句广告语,奇火锅作为一匹黑马,迅速从激烈的火锅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

2003年,谢莉在大坪开起第一家分店,与相距不远的两路口店遥相呼应。接下来,渝北空港店、沙坪坝店相继开业,7张桌子起家的奇火锅,终于开始走上了扩张之路。身在“火锅之都”,无论哪条美食街,都是火锅店火拼的战场。同样的档次,同样的价格,同样的菜品……这就是商界所谓的“巷战”。谢莉不想陷入这种巷战,她为奇火锅制订了错位经营的发展方向,在没有火锅店的区域开店,这样奇火锅进来了,同样的火锅店就很难进来,形成一片专属的市场。

2005年4月,从内蒙远道而来的肥羊府火锅败走重庆,留下了一排3100平方米的超大型店铺。有了失败的先例,一时间没有人敢接这块场地。谢莉对这块场地进行了分析,发现这里位于区政府旁的三叉路口,车水马龙,四通八达,且附近建材市场、政府机关、高档小区林立,具有得天独厚的消费潜力,应该是一块经营餐饮的宝地。更重要的,附近没有大型火锅店。

看准了市场,谢莉毅然盘下了这块场地。为了分散风险、聚集人气,她找到一家品牌,共同打造这一旺铺。餐饮与娱乐联手,产生了奇妙的互动效应,奇火锅沙坪坝旗舰店一开业便门庭若市,别人手中的“死地”,在谢莉手中变成了“宝地”。谢莉有一种奇特的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资金到商机,从人情到市场……她左右逢源。

随着店面的不断增加,人员和原料供应开始出现了缺口。为了保证各个分店的味道完全一致,火锅的各种原料需要统一制作配送。谢莉建立起自己的火锅底料加工厂和人员培训基地,做好了这些扩张的准备,她开始考虑将奇火锅打造成一个全国性的知名品牌。

怎样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进行品牌推广?谢莉把目光瞄准了重庆的中央商务区解放碑。作为重庆的地标,这里是外地人到重庆的必游之地。从2006年底至2007年初,谢莉以每月一家店的惊人速度,在解放碑连开三家店。“将当时可以开店的地方都开了。”谢莉说,在同一区域内开三家店,不仅能形成规模效应,还可以限制竞争对手的进入。

2007年,当谢莉看到“赢在中国”的报名宣传片时,敏锐地感到这是一次品牌推广的良机。带着自己的奇火锅,她走进了这场创业真人秀,历经了半年多的考验,一举拿下了总冠军。奇火锅的品牌,随着她夺冠的一刻起变得格外响亮。比赛改变了谢莉的管理思路,也吸引了更多优质加盟商,更重要的是,谢莉由此获得了由软银赛富、IDG、今日资本三家国际著名投资机构提供的1000万元人民币创业基金,在被大佬青睐之后,谢莉一不小心也成了众多草根创业者的“偶像”……

火锅店辞职信第3篇

女护士辞职下海,和丈夫比翼双飞

1997年 5月,谢莉还是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资在当时令人羡慕不已。然而,她为了帮商场失意的丈夫走出困境,毅然辞职,和丈夫一起下海打拼。

当时,夫妻俩手中只有 3000元资金。没有任何技术和经验的谢莉最终决定开一家小餐馆。夏天最热的三个月,谢莉顶着烈日走过一条又一条起伏的街,四处寻找着合适的店面。三个月后,谢莉终于从一份报纸上找到了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店面。这个位于重庆大坪的小店,原是一家只有 7张桌子的饭馆,800元的转让费,每月 1300元的房租,惟一的问题是房租需要按季度交付。那家店铺原是附近一所学校的房子,24岁的她扮成学生模样,诉说学生创业的困难和艰辛。学校的老师被她打动了,终于同意谢莉每月付一次房租。

1997年底,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火锅店就这样开业了。看着只有 7张桌子的小店,谢莉用 “7”的谐音给小店取名为“奇火锅”。

1998年初,重庆的冬天有着被细雨笼罩的阴冷。奇火锅开业整整两个月了,却很少有顾客光顾。看着手里越来越少的资金,谢莉心急如焚。她赔不起!怎样让顾客认识并且接受自己的小店?谢莉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她发现,重庆的出租车司机习惯于凌晨两三点钟结伴就餐,而这时很多小餐馆已经打烊。如果延长营业时间,就给了顾客一个选择自己的理由。

周围已经一片黑暗,只有奇火锅依然热气腾腾,灯光明亮。为了做出租车司机们的生意,谢莉坚持营业到凌晨三四点。几个月的时间里,她每天只能在店里拼起来的两张椅子上睡上一两个小时。

很快,很多出租车司机都知道,有家凌晨营业的奇火锅,并把这里作为聚餐的首选。奇火锅渐渐开始积聚起了人气,开店的第七个月,谢莉惊喜地发现,自己终于结束了连续半年亏损的局面。

成功边缘苦苦挣扎,汗水和风险成就财富

就在奇火锅开始赢利之时,谢莉的火锅店接二连三地受到打击。

一天深夜,谢莉的火锅店里稀稀落落的还有几桌客人,她刚要坐下来准备结账,就在这时,突然冲进一个男人,手里握着菜刀,踉跄着直奔谢莉而去。谢莉眼前的这个男人掀翻了灶台,砸烂了桌椅,惊慌失措的客人们四散而逃,谢莉吓得目瞪口呆,大气都不敢出。冷静下来定睛一看,谢莉才发现这个醉汉不是别人,正是隔壁火锅店的老板。他歇斯底里地对着谢莉大骂了一场,之后便扬长而去,留下的只有满地狼籍。

更让谢莉痛苦的是,火锅店开业的第 10个月,她突然接到通知,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她的小店需要马上拆迁。恐慌和无助刹那间包围了谢莉。一年的努力,走过那么多路,吃过那么多苦,成功刚刚到来,就这样毫无预兆地什么都没有了。

那个夜晚,所有坚强的防备在突然的打击面前破碎,她一个人在店里放声痛哭,不知天色什么时候亮了起来。清晨的第一道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对面墙上的时候,谢莉擦干了眼泪。奇火锅已经开始赢利,这让她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希望。

资金依然是最大的困难,谢莉找到父亲,不敢告诉他真实的情况,而是说自己生意火爆,准备扩张,需要一些资金。就这样,骗父亲把房子做抵押贷了 2万元钱。1999年初,奇火锅在大坪大黄路重新开业,规模从7张桌子扩大到 18张。很快,老顾客回来了,又不断带来新顾客,奇火锅每晚爆满。两年的时间,谢莉赚了 20万元。

就在奇火锅生意最是红火的时候,和此前同样的打击再次降临到她身上:店面再次面临拆迁。

这一次,谢莉没有哭,冷静下来,她开始思考奇火锅未来的方向。为什么不能把奇火锅做成一个品牌?看着店里人声鼎沸的喧闹,谢莉在那一刻决定:将奇火锅做成规模化、高档次的火锅店。

经过考察,谢莉在两路口发现了一间合适的店面,营业面积达 1200平方米。然而算下来,要开起这样一家火锅店,至少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而当时她手中只有 20万元。

对行业和自己的信心让她最终决定冒险。从一些朋友那里借了 60万元,加上手中的 20万元,装修费用基本解决了,然而流动资金又从哪儿来?

谢莉想到了自己之前的那些供应商们。她向他们描绘两路口店的前景,提出新店开业后仍请对方做自己的供应商,但希望推迟两个月结账。在供应商的支持下,奇火锅终于具备了做大的条件。

2001年,奇火锅两路口店火爆开业。谢莉在报纸上打出广告:开业期间,吃 100元送 50元,啤酒免费。这些现在看来也许寻常的促销手段,在当时的重庆火锅行业中,谢莉却是第一个使用。市场被这场促销震动了。谢莉赔钱赚人气的举动,吸引了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目光,奇火锅迅速成为重庆火锅行业的焦点。“不要进来了,这楼承受不了。”那些天里,谢莉每天都要站在门口,大喊着阻拦不断涌入的人群。更重要的是,被促销吸引来的顾客中,有 70%成了奇火锅的回头客,这正是谢莉的最终目的。

女老板出奇制胜,火锅“灭火”“赢在中国”

一片赞叹声中,谢莉依然清醒。要具备长久的竞争力,仅凭促销远远不够,必须在同行中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就像有顾客经常询问:奇火锅,究竟奇在哪里?

有一天,她听到一个年轻的女顾客说:“味道是好,如果能吃了不上火就更好了。 ”谢莉眼前一亮,她何不在火锅底料中加入各种中药,研制出不上火的火锅底料?“奇火锅,奇就奇在吃了不上火。 ”凭借着这句广告语,奇火锅作为一匹黑马,迅速从激烈的火锅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

2003年,谢莉在大坪开起第一家分店,与相距不远的两路口店遥相呼应。接下来,渝北空港店、沙坪坝店相继开业,7张桌子起家的奇火锅终于开始走上了品牌扩张之路。

2005年 4月,从内蒙远道而来的肥羊府火锅败走重庆,留下了一排 3100平方米的超大型店铺。有了失败的先例,一时间没有人敢经营这块场地。谢莉对这块场地进行了分析,发现这奇火锅的火爆场面里位于区政府旁的三叉路口,车水马龙,四通八达,且附近建材市场、政府机关、高档小区林立,具有相当的消费能力,应该是一块经营餐饮的宝地。更重要的,附近没有大型火锅店。

看准了市场,谢莉毅然盘下了这块场地。为了分散风险、聚集人气,她找到一家品牌,共同打造这一旺铺。餐饮与娱乐联手,产生了奇妙的互动效应,奇火锅沙坪坝旗舰店一开业便门庭若市,别人手中的“死地”在谢莉手中变成了“宝地”。

为了保证各个分店的味道完全一致,火锅的各种原料需要统一制作配送。谢莉建立起自己的火锅底料加工厂和人员培训基地,做好了这些扩张的准备,她开始考虑将奇火锅打造成一个全国性的知名品牌。

怎样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进行品牌推广? 2007年,当谢莉看到“赢在中国”的报名宣传片时,敏锐地感到这是一次品牌推广的良机。

报名参加“赢在中国”,从 15万人中海选出来进入全国前1080名 ,谢莉可谓毫不费力。2008年 6月 3日“赢在中国”总决赛,谢莉因为“5•12”大地震救灾而没有来得及做任何准备。但她依然以从未有过的淡定从容迎接最后的挑战。

“你如何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在“赢在中国”第三季6月 3日的全国总决赛最后环节,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柳传志首先向谢莉提问。“女性创业者面对事业要有怀,而对家庭要有小情怀。 ”谢莉冷静地回答,并最终走上了“赢在中国”冠军的宝座。

火锅店辞职信第4篇

“糊涂楼”以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得名。说起“糊涂楼”,不能不提它的创办人贾如意,就是这样一个地道的北京汉子,偏是要让来“糊涂楼”吃饭的客人都吃得舒服,吃得明白。

贾如意是在军队大院里长大的,父辈们的军人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使他具有着一份定要干成大事业的坚定。1986年,他辞去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担任的公职,从亲朋好友手中借了二万七千元钱,买了一辆加长130型汽车干起了长途运输。为了早点儿还上钱,他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吃住在汽车里。一年后,贾如意不仅还上了车款,还办起了拥有三辆汽车的小型运输公司。由于他待人真诚,为人厚道,又能吃苦耐劳,所以做什么生意,都经营得有声有色,用老话说,这叫善有善报。到28岁时,贾如意已是在京城拥有十几家大型餐饮娱乐企业、资产上千万的大老板了。虽然事业有成,但贾如意却一直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态度,从不张扬。他平时少言寡语,也没有什么特殊爱好,只是坚守着创业之初对事业的执著并保持着诚信为本、老实做人的率真。贾如意非常欣赏美国著名实业家默克多的一句话――“没有人满足已有的成就,如果我们觉得满足了,我们就是一个已经半死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不想做一个“已经半死的人”,促使他一步步走上了北京难得糊涂饮食娱乐投资公司总裁的位置。

来过“糊涂楼”的人都知道,现在的“糊涂楼”是重开张的“糊涂楼”。20世纪90年代初,“糊涂楼”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别具一格的餐饮形式以及面向大众的经营而火爆京城。到1995年,“糊涂楼”不仅在京城遍地“开花”,而且把分店开到了全国部分城市和澳大利亚。著名电影导演凌子风吃完“糊涂楼”的烤涮一体火锅后赞叹道:“糊涂馆,明白吃,好不好,来了知”。当年有人曾这样形容“糊涂楼”的繁荣:“欲问火锅何处有,路人皆指糊涂楼”。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宾馆、高档酒店如雨后春笋,转眼间便在京城林立起来,给传统餐饮业以巨大冲击,“糊涂楼”也一度沉寂下去。

2001年秋,贾如意和他旗下的“糊涂楼”又一次成为京城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经过几年风雨洗礼的糊涂楼又以崭新的面貌重现京城。除保留烤涮一体火锅外,更是在文化特色上标新立异,别具一格。在经营内容上依据近几年餐饮业的特点和京城百姓饮食传统结构的变化,集各种火锅精华于一体,又创出自己的特色火锅;在经营理念上,以低价、实惠、满意为目标,面向普通百姓。他们推出了一种不用底料的火锅,把羊羯子、羊棒骨、小公鸡直接用火锅炖,鸡肉可以吃,羊棒骨可以吸骨髓,火锅汤可以泡饼。人均消费15至20元钱左右,特价的牛肉、羊肉、鱿鱼、鱼头常年5至8元/盘,并且酒水免费。这种风格和这样的价位,让广大消费者又重新走进了糊涂楼。

火锅店辞职信第5篇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女孩看上了这个不起眼的重庆保安?他们的爱恋经历了哪些曲折?

加拿大美眉对你一见钟情

今年27岁的郑云飞,出生在郑州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98年5月,郑云飞应征入伍。退伍后,他去了北京,在一家私人侦探所里担任保镖工作。

2003年4月,郑云飞回到重庆,在重庆一家著名外资公司给老板做私人保镖。不久,他被破格提拔为公司保安部经理。

2004年5月的一天,郑云飞跟随老板一起到重庆江北机场接一位从加拿大来的公司客户服务部经理。在候机厅里,郑云飞第一次见到了老板口中的客户服务部经理――一个漂亮金发的时髦女郎。让郑云飞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公司的高级经理年纪并不大,长得眉目清秀,眉宇之间竟然有一种中国女人的温婉。第一次见面,郑云飞便记住了这个有些中国气质的加拿大女孩儿。

见她手上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郑云飞便跟上前去将她的行李提到手里。由于长途跋涉,这个漂亮的加拿大女孩已经疲惫不堪,但精神却非常好,向老板和郑云飞问这问那。走到停车场,郑云飞小心翼翼地将行李放好,然后将行李上的灰尘小心地拍掉。郑云飞这个无意识的动作,却被她看到了,她心里一动:中国男人居然这么细心。

这个加拿大女孩名叫KATHY,她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车红林,当年26岁。车红林家住加拿大中部的一座城市,大学里学的是亚洲贸易。车红林对亚洲国家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中国,在她眼里更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在到中国前,车红林专门学了两年的汉语。于是,当有机会到中国来工作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然而,当她第一次来到中国,面对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她显得特别紧张。当看到老板和郑云飞来时,她一颗紧张的心才缓和下来。

第二天,老板召集公司各部门经理开会,公司保安部经理郑云飞也在其中。入座之后,郑云飞发现,坐在他对面的正是他昨天到机场接的那位漂亮加拿大女孩。当他们发现对方就坐在自己对面时,两人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报以微笑。

大家都入座以后,老板微笑着给大家介绍说:“今天,我介绍一位新同事给大家,车红林,来自加拿大,公司客户服务部经理!”郑云飞友好地带头鼓掌欢迎车红林的加盟。车红林用并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我叫KATHY,也可以叫我车红林,希望以后和各位同事合作愉快!”车红林在这次见面会上也知道了保安部经理郑云飞。

在公司里,郑云飞是车红林认识的第一个中国同事。由于工作的关系,两人经常照面。渐渐地,彼此之间也不再那么陌生。车红林对郑云飞说:“听说重庆火锅很出名,味道一定很特别吧!”郑云飞对她说:“火锅是重庆的一张名片,有空我带你去尝尝!”

车红林到重庆的第一个周末,郑云飞带着她到沙坪坝区秦妈火锅尝鲜。走进大厅,车红林便四处张望着,看着一桌人围坐在一起,从沸腾的锅里夹着东西,她开心极了……当菜还没有煮好时,车红林就禁不住跃跃欲试。然而,当火锅烫好后,车红林却不太会用筷子。只见她两只手各拿一根筷子,硬是没能把菜从锅里夹起来。坐在一旁的郑云飞禁不住大笑起来,他小心翼翼地帮车红林烫了一块毛肚。然后,郑云飞耐心地教车红林使用筷子。两个人笑个不停,嘴里吃着火锅,加上不娴熟的汉语和英语,他们边说边手上比划着,一顿火锅下来,吃了快三个小时。

车红林对重庆火锅赞不绝口,辣得她直掉眼泪。这时,郑云飞又给她讲重庆火锅的历史。随后,两人又去沙坪坝陈家湾吃酸辣粉。一盏盏变色霓虹灯将重庆的夜装扮得风姿绰约,车红林吃着美味可口的酸辣粉,看着这迷人的夜晚,她陶醉了,并爱上了这个城市。

那以后,郑云飞经常带着车红林走遍了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尝遍了重庆的各种特色小吃。车红林不仅爱上了这个城市,也爱上了这个城市淳朴的市民。 让郑云飞和车红林意外的是,公司此后的每次开例会,他们的位置总是隔着桌子相对而坐。每次,他俩看到对方都会会心一笑。

车红林的工作很快就上手了,然而在语言上她仍然感觉到有些吃力,一些俗语和重庆方言她都听不太懂。为此,郑云飞特意到附近的新华书店买了本汉英辞典,送给车红林。一有空,郑云飞就教车红林汉语。

由于车红林在加拿大学过两年汉语,底子比较好,加上又有郑云飞的指点,她的汉语进步得很快。而郑云飞学英语差不多是初中时候了,尽管他英语基础不错,但是和车红林英文对话他深感吃力。有时,他们俩中文、英文都无法完成沟通时,就拿出辞典,将自己要表达的词语找出来。

一次,郑云飞在酒吧教车红林说汉语,车红林对成语“指鹿为马”总是不能理解,郑云飞费了好大的劲又是打比方,又是做手势,然而车红林还是不能理解。郑云飞很着急,而车红林也很着急。两个人着急地比划着,却忘记了手中拿着酒瓶,酒吧的服务生还以为他们俩喝醉了,忙着上来劝导……

郑云飞为了弥补上英语,缩短和车红林的距离,他每天早上差不多5点钟便起床,在房间里朗读英语,背诵英语单词。晚上在寝室也是一样,随处可见默写英语单词的本子。郑云飞的书桌上、抽屉里、床头到处摆放着英语书。

2005年初,一次车红林到郑云飞住的地方找他,发现他家里到处都贴着英文单词的纸条,她眼里湿润了,她为郑云飞的学习精神所感动。

然而,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加上要长期不固定地跟着老总走,时间没个准儿,另外还要负责财务室、小区业主的安全,协调保安内部队伍,郑云飞常常睡眠不足,没有时间学习、背单词。但是他仍然坚持着,这一切让车红林感动不已。 渐渐地,两人的私人交往更加密切。车红林发现这中国小伙子骨子里透着一股执著、上进,彰显出中国男人独特的魅力。而郑云飞也觉得车红林非常贤惠、善良,也对她产生了好感。

有你相伴何惧人生风雨

2005年6月,郑云飞决定回郑州老家看父母。因为,他一直在外面漂泊,已经有几年没有回家看看了。临行前,郑云飞向车红林发了一条短信:“我要回老家,马上就要上火车了!”没想到,短信发出去没多久,车红林就打来了电话:“你不要走!我需要你,需要时时在我身边。”车红林以为郑云飞不会回公司了,想到心上人要离开,她忍不住哭了,她声音哽咽地对郑云飞说:“你知不知道,我一直都喜欢你!”车红林顾不得害羞,向郑云飞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郑云飞听了,心里一阵发紧,其实在和车红林相处中,他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然而,在他看来,国界、民族习惯等差异是横在他和车红林之间的一道鸿沟,所以一直不敢告诉车红林他的爱恋。此时,听到对方的哭声,郑云飞心都碎了:“KATHY,其实我也喜欢你!”得知此时车红林正在解放碑,郑云飞提着行李一路小跑,招了一辆的士直赶往解放碑。两人见面时,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然后紧紧地将对方搂在了怀里……

从解放碑回来以后,车红林电话请了假,两人回到了车红林的住处。终于,郑云飞的一句话打破了小屋的宁静:“KATHY,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呢?”车红林害羞地说:“我怕你会拒绝异国的爱情。”车红林坦诚地说:“我喜欢你,可是我只是一个保安,无法给你财富和高品质生活!”车红林抱紧郑云飞,偎依在他宽厚的肩上,深情地说:“我爱你,不在乎你是贫穷还是富有,再说我们可以一起挣钱啊!” 那以后,他们开始相恋了。

每天车红林下班,不管是中班还是晚班,郑云飞总是早早地在公司外等候。然后,郑云飞挽着漂亮的车红林回家……他们天造地设的爱情,让同事们羡慕不已。要是郑云飞确实有事抽不出身来接她,他也会发给她一条情意绵绵的短信。

每到周末,郑云飞都要带着车红林逛街、逛商场。一次,郑云飞在重百南丰商场为车红林挑了一双高档皮鞋。当营业员拿出最大号的给车红林穿时,她居然都穿不上。这时,车红林转过头来,看着郑云飞,眼里透着失望和无助。郑云飞心里也暗暗发愁,看着车红林失望的眼神,郑云飞拉着她离开了重百商场。

第二天,郑云飞独自一人来到这家商场,买下了那双皮鞋,回头找到一个皮鞋制作点,找人照着那个式样做了一双大号的,并找人包装好,悄悄地将鞋送到了车红林的办公桌上。

当车红林回到办公室后,发现这双精致、漂亮的皮鞋后,禁不住惊喜地叫了起来:“Oh!My God.Darling.”发现郑云飞此时正站在她身后,她不禁给了他一个热吻……

2005年11月的一天晚上,车红林给郑云飞打电话,话筒那边的车红林带着哭泣的声音告诉他:“我今天收到了加拿大驻北京总领馆的信,叫我到北京的总领馆工作……”这一下,让原本没太多心理准备的郑云飞吃了一惊,他第一个念头就是分居两地,爱情如何维持?郑云飞甩掉烟头,说了一句“KATHY,你等我,我马上过来”然后穿着拖鞋,急匆匆地打车跑了过去。

一进门,郑云飞便看见车红林坐在电话旁,手里也拿着烟,大口地吸着。郑云飞快步走了过去,从背后抱住了车红林,深情地说:“KATHY,我尊重你的选择,到北京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我不会拖累你的!”车红林说:“我不想去北京,我要留在你的身边!”然后,他们相拥而泣。

为了和自己的恋人在一起,车红林给北京领事馆回了信,拒绝了公司安排。迫于压力,车红林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爱情守住了,而她却失业了。

洋美女南滨路开夫妻店

车红林失去了工作,郑云飞却一直心怀歉疚。他经常对车红林说:“因为我,你失去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车红林却安慰他说:“但是我却收获了一份真家,不是更好吗?”车红林搬到郑云飞的住处,住到一起,为他做起了专职的“家庭主妇”。

郑云飞却不想让女友做一个“家庭主妇”,就经常留意给女友找工作。然而,由于车红林的具体原因,一时却无法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

2006年3月,郑云飞和车红林到南坪一家东北饺子馆吃饭。他们看着菜单,将所有的饺子各点了一份,并要了两瓶啤酒,他们开心地品尝着各种口味的饺子。”

“在我们加拿大,饺子馅儿多数都是土豆泥,这里的饺子味道太美了!”车红林赞不绝口。“那好,以后我们就经常来吃吧。”郑云飞说完将饺子送到车红林的嘴里。

偶尔,车红林拿起筷子将饺子送到郑云飞的嘴里。一不小心,饺子掉到了桌上,两人扑哧大笑起来,两个人又开始了手舞足蹈的交流。吃到开心处,车红林给郑云飞建议:“吃饺子真是一件浪漫的事,以后我们也开一个饺子馆吧!”郑云飞听了,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创意的事儿。

晚上,郑云飞想起车红林说开饺子店的事,他想开了:车红林当时到重庆时,对重庆的口味很不适应。如果有一家实惠的饺子馆,不仅会受顾客欢迎,他们也可以将饺子馆办成一个老外们交流的会所啊!想到这里,郑云飞对车红林说:“我觉得你今天说开饺子店的创意真不错!其实我们可以真的开一个,趁我们年轻,尝试一下当老板的滋味!”得到了郑云飞的支持,擅长厨艺的车红林也决定开一家饺子馆。

接下来的时间里,车红林和郑云飞做得最多的就是,每天看报纸,重庆的所有报纸他们差不多天天都买,从报纸上寻找适合开店的店面。

就在这时,南滨路第四街区的洋人街正在招商,虽然这里目前人气还不是很高,但这一条街修得非常有特色,而且又紧临着长江,最重要的是,这里为了聚集人气,三年内不收租金,这可是一个最大的优惠政策。

郑云飞和车红林去考察后,觉得餐馆的位置非常好,只要味道做好了就不愁客源。加上,车红林本身就比较喜欢餐饮,相信他们一定会做好!

店面选择后,郑云飞和车红林就开始筹备了。要装修,要打造自己的风格,要请厨师,车红林那些日子忙得晕头转向。

这时,郑云飞觉得,他更知道重庆人喜欢什么口味,他不想让车红林一个人那么累。于是,他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书,一心一意地帮助女友车红林筹备开店!

饺子馆的名字让郑云飞费了一番心思,到底取一个什么名字才会吸引顾客呢?郑云飞和车红林想了几十个名字,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后来,郑云飞想到一个老歌《再回首》,他脑海一闪:“真是得来不费功夫,叫‘再回首’就不错嘛!”郑云飞决定将店名取为“再回首”,意思是吃了还要回来吃的意思。这时,女友认为“再回首”太直白了,于是有意改为“再回手”。郑云飞给车红林解释说:“人家肯定会想,手是错别字,应该是首,然后再一想,肯定是外国人开的。这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经过一番筹备之后,郑云飞和车红林的“再回手”饺子馆于2006年7月开张了。

让两人没有想到的是,开张第一天,平时人气不是很高的洋人街却聚集了不少的人气。开业第一天,准备的饺子便全部售完。第二天,饺子卖完之后还有不少顾客上门询问。 郑云飞和车红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火锅店辞职信第6篇

她发现的到底是一种什么致富奥秘?为何别人视而不见,她偏偏破解并神奇地获得了成功?她的成功经历,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刘杰今年32岁,她的命运转变源于肯德基也始于肯德基。23岁那年,这位文静娟秀的女孩,要不是放弃了武汉大学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或许,她至今也不会成为一名叱咤京城的千万富姐!

刘杰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市七方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997年,刘杰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因为读书费用高,暑假期间,她开始在肯德基餐厅打工,并由此喜欢上了肯德基那种与顾客亲近的氛围。2001年秋,刘杰大学毕业留校做了文职工作。本来,这份工作让家人备感骄傲,但她仅工作半年,就觉得这个职业太压抑,于是决定辞职前往深圳。

2002年初,刘杰来到了深圳,在深圳一家证券公司担任销售经理。也就在这里,她认识了年轻帅气的林华。林华是公司一个部门的经理,由于有业务往来,两人在一起时间久了便互生爱慕之情。

2004年3月,刘杰和林华确定了婚期,林华开始凑钱买房,筹备婚礼。可就在这时,她却突然决定要去北京开餐馆!她的举动自然遭到林华极力反对,由于两人意见相左,谁也说服不了谁,僵持很久,刘杰断然决定独自前往北京闯荡。

2005年春,刘杰来到北京后,利用几年打工的积蓄和筹措来的10万元,在北京宣武区以年租金3万元的价格,租下了一问20平方米的门面,开了一家快餐店。

这样,经营一段时间后,她的小店终于有了些起色,但这时,厨师见她生意好转,突然提出加薪要求。刘杰见成本还没收回,便答应他以后赚钱了再给他加薪。结果厨师因为不满,故意增加饭菜分量、每天进回很多原材料。一气之下,刘杰忍疼炒掉了厨师。之后,她又陆续请来几个厨师,但因为同样原因导致生意每况愈下,最后,当她手上只剩下500元时,不得不关掉小店,找了一间地下室栖身。

2006年10月,刘杰眼看沦落到地下室也住不起时,便应聘到北京一家肯德基店做了一名收银员。而她却没想到,就是这个与餐饮毫无关系的工作,却让她的命运发生了根本转变。

上班第一天,刘杰就备感诧异,她明明应聘的是收银员,但该店却对她进行了包括在后厨应该怎么操作的整个工艺流程培训。

一天,店里的一名后厨因为生病,店长让刘杰去顶替工作。当时,她还纳闷,说自己从没做过后厨工作,也不会操作。可店长反问她,“你不是参加过培训吗,怎么不会做?”没有办法,她只好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开始按照培训内容操作起来。结果,她惊奇地发现,肯德基鸡翅、薯条的炸制和汉堡包加热都是按照标;隹化程序操作,任何经过简单培训的人都可以做出一样口味的产品!这种模式既不会因为更换大厨改变口味,又可避免厨师恃才傲物撂挑子。

为此,她决心利用所学的技术,山寨一家肯德基。

然而开店需要资金,刘杰初步计算了一下,如果在北京开一家这样的店最少需要10万元。可当时她身无分文,这一大笔启动资金如何解决呢?也就在她发愁时,她突然想起了暗度陈仓一计。不久,她给母亲打电话说自己马上要结婚,问母亲给她准备了多少嫁妆钱。刘母闻听,立即欣喜地告诉她,早已给她准备了5万元,并说这就去深圳帮她布置婚房。此时,刘杰见再也无法瞒住母亲,就如实相告,她正在北京创业,因为资金一时周转不开才向家里求援。刘母一听,当天就去银行取出了5万元嫁妆钱赶到了北京。

可当她风急火燎地找到刘杰租住的地下室后,亲眼目睹了女儿的穷困潦倒境况,却怎么也劝不动女儿和自己一起回家。刘母见实在拗不过她,便强忍泪水留下了那5万元返回家中。一回家,她就给林华打去电话,并一股脑地把刘杰的遭遇告诉了他。林华惊悉刘杰的艰难处境,想都没想,立即就把深圳的工作辞掉,然后变卖了全部家当来到了北京。

林华到来后,刘杰很快便在石景山游乐园附近,以年租金10万元的代价,租下了一个70多平方米的店面,并开出了山寨版的肯德基“快乐美食快餐店”。

可快餐店开出后,仅仅一个月,她便再次遭遇关门危机。因为肯德基和麦当劳深入人心,她的价位又和他们差不多,因此,不具备任何优势的她生意门可罗雀。刘杰决定加盟肯德基。

刘杰前往肯德基中国市场总部打听加盟一事后却大吃一惊,如果在北京开家肯德基加盟店门槛高得惊人,除了店址要选在繁华地段的大卖场,加盟者必须投入800万元人民币作为加盟费及店面装修、设备引进等!而像她这样的穷人根本不具备资格。

刘杰发现肯德基快餐厅只开在大中城市的商圈,而县城因为不符合加盟条件,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她决定去县城开家山寨版的快餐店。

2008年秋,刘杰经人介绍,辗转来到陕西省富县,她经过寻找,在市中心商业街物色了一家转让的中餐馆,以月租金1000元的价格承租下来。

2009年初,刘杰东拼西凑了5万元,然后对宫县的门店进行了简单装修,于当年2月在富县开出了第一家山寨肯德基。她才经营一个月就收入了7万多元。但是好景不长,刘杰经营风生水起时,两个月后,她的生意逐渐走向了萧条。

刘杰经过调查,很快发现生意冷落的原因是因为定价过高才造成很多人不愿再做回头客。为了重新拉回顾客,刘杰决定先卖名声,再想办法降低成本。将之前22元的套餐降到8.8元,可价格降下来后,刘杰很快就招架不住了,显然,她这种经营方式尽管赚足了人气,但这样做生意却是卖得越多死得越快。

在刘杰苦恼时,她因为一次外出散心,突然找到了降低成本的妙招。

2009年3月,刘杰应朋友之邀前往深圳弘法寺散心。中午时,一个朋友为了招待她,特意请她品尝了弘法寺素菜。她吃着吃着就忽然想:既然素食可以在中餐里使用,洋快餐为何不能使用呢?从深圳一回来,她就开始了试验。她以糯米和面筋为材料,分别做出了素汉堡、素猪扒、素鸡柳和素对虾等,她又印制了大批传单,前往乡镇散发。

这样,经过一番宣传后,刘杰的生意立即火爆起来。

但也就在她春风得意3个月后,她的生意再次趋于平淡,而生意萧条时,她一天的营业额居然不到5000元!刘杰询问顾客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顾客减少的原因大多是嫌她品种单一,吃多了就觉得不再新

鲜了。为推陈出新刘杰开始了研制创新产品。鉴于美式快餐的薯条只有一种形式,她便把其形状改成了孩子们喜欢的笑脸薯饼:之后又把利于人体健康、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的洋葱进行了巧妙使用。

一个洋葱可以切成12个小圈,每4个卖3元钱,一个洋葱就能卖出12元,净赚六七元。当然,这些玩意还只是小儿科,接下来,她发明的冰淇淋火锅和喷泉巧克力,却让她一举打响市场,彻底改变了颓势。

一次,刘杰和朋友吃火锅时,一位朋友的孩子拿着冰淇淋,幼稚地嚷着说要蘸着火锅吃。当时,大家都被这孩子逗乐了,笑着打趣说要他长大以后再去发明冰淇淋火锅。可这虽然是笑话,刘杰却当真了,她心想:如果自己真能发明出冰淇淋火锅,让大家围在一起吃的话,肯定会受到孩子们欢迎。

但如何把冰淇淋做成火锅呢?刘杰首先想到把固体巧克力加热融化成浆,然后用食品蘸着巧克力吃的方法。根据这种思路,她制作了一个圆形火锅,将巧克力放置里面,然后在下面点燃酒精,待上面的巧克力受热融化后,她再拿着钗子把冰漠淋放在火锅里涮一下,或者用水果、面包块等蘸着吃。吃的时候,这时冰淇淋就像冰糖葫芦似的,吃起来外热内凉,既有巧克力的醇香,又有冰淇淋的清香,别有一番滋味。

2009年5月1日晚上,刘杰前往天安门观看夜景,当时,她看到天安门前的喷泉时,一下想到了如何把巧克力做成喷泉的形式。后来,她通过咨询研究机械的大哥确实可行后,便借用喷泉的原理,请人做了一个巧克力喷泉机。这个喷泉机经过循环加热,可以把固体巧克力融化成浆状液体,顾客吃时,可以将薯条、鸡翅等喷上巧克力,或者拿水果蘸着吃,让人体验从未有过的新奇感觉,吃起来既浪漫又开心。

与此同时,刘杰还参照了鸡尾酒模式,根据果汁的不同密度分解成3层,上面一层是草莓味,中间是金橘味,最底层是水蜜桃,如果不要吸管则可以3种口味一起喝。她这样吊顾客的胃口,反而促进了更多人集中来店里消费,使得营业收入一举翻了几倍。发展到2009底,她每个月都能创下20多万元收入。

2010年初,她的喷泉机巧克力、洋葱圈和素汉堡发明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不久,她的系列商标也获得国家商标局批准。据此,她在原有风味基础上,又开发出花色冰淇淋、拉花咖啡、冰淇淋蛋糕和沙冰冰淇淋等品种,并结合中国文化,先后推出了不同大小、价格由低到高的各种礼品包装。经过打假和产品调整后,她的产品立即挤走了那些仿制品,生意再度红火起来。此后,由于影响越来越大,河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浙江和北京等省市的商家闻讯,纷纷找她合作,这样,她很快以迅疾之势将山寨肯德基复制到了全国40多个县市,一举大赚了1000多万元!

火锅店辞职信第7篇

拉开“干锅”的春秋战国序幕

2003年,23岁刚毕业的赵国曾就职于一家网络公司任销售一职,工作几个月下来倒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正是这“成绩”引来了与直属领导之间的小矛小盾,初出茅庐的他稚气未脱,有些心高气傲,又天生叛逆,不愿走寻常路,一个冲动便辞职走人。

穷孩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读书只是第一步,他再三权衡后,下定决心创业。“大不了失败后就再去上班,年轻就是拼搏的本钱,有点孤注一掷的感觉。”冷静之后的赵国,思前想后觉得投身餐饮行业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时值重庆火锅高速发展的年月,随着潮流奔进去或许能够有一席生存之地,但面对日益白热化的竞争,打造一个品牌没有三五年的经营管理和文化沉淀又谈何容易呢?若是投身中餐,刚出校门的他又哪来那么庞大的资金?行业是选定了,但是究竟做什么项目,又得怎么来做呢?

其实之所以选择餐饮行业,也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策略。因为相对而言,投资门槛低,“比较符合当时我的创业资本条件,当然最后开店的时候,也有借债的。”当时餐饮结构的状态是,在重庆,火锅唱绝对主角,那最为鼎盛时期,全国遍地开花,开一家火一家,“而我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却也告诉了我不能踏浪尖,任何业态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学过市场营销的赵国很清楚,任何项目产品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都必须要差异化,要对自己的产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何不剑走偏锋呢?想避开竞争,就得巧打,打造属于自己的蓝海,运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最后,赵国选择做“中餐和火锅”中间的产品,找到特色,创造新业态、新需求。

在这个大方向确定后,赵国马上找到从事烹调技术的老同学,查阅大量书籍,一起反复地研究、烹调、试菜。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试验,硬是从中餐的传统烹制工艺流程中悟出了门道。其工艺出菜以后菜品口感干脆、闻着香吃着更香,结合当时势头正旺的火锅的“锅”字,故一种介于中餐和火锅之间,被命名为“干锅”的餐饮品种应势而生,他说,“我们的菜品在食完以后有个涮菜互动环节,为了能够迅速地导入市场就傍了个‘大款’,借用了火锅的‘锅’字做概念,于是干锅、香锅就是这样叫出来了……”而之后,他亦不断创造完善着现在已为大家非常熟知的“干锅”“香锅”等N锅品牌。

解愁秘诀:千万不要坐着躺着发愁

2004年初,由赵国创办的“九里飘香特色干锅”在重庆市北碚区正式开业。

当时主打菜品为“砂道罐罐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食客的热烈反应与好评,小店很快就聚集起了人气,甚至还吸引到了重庆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坐一两个小时车前来品评,排队候餐时时发生。这是赵国初次尝到成功的喜悦,可是好景不长,他迎来了创业路上的第一个波折。

2004年3月,禽流感疫情严重爆发,黎民百姓真真是“闻鸡色变”,以“砂道罐罐鸡”单一品种作为主打特色菜品的赵国“很受伤很受伤”,可谓重创。赵国说,那时候最差的一天仅两桌客人,营业额101元钱。员工需要发工资,供应商要来收货款……乐观的他,也不免忧愁起来,不过,他有个解愁秘诀:千万不要坐着、躺着发愁,这样会愁更愁,忧愁会堆积得越来越厚;最好的办法,是走,是跑,跑到能飞最好!动起来,让那附在身上的尘埃在奔跑里随风而散!

“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在那个最艰难的时候,员工们没有一个离开,还主动提出了暂时不要工资。员工们都相信我们能挺过这一关,如此有爱的团队我一旦放弃大家就都散了,我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与期望”。赵国如是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以及一起工作的员工给他极大的支持与鼓舞,赵国经过一番论证,终于找出了解决困境的方案。首先是研发新的菜品,不再只以鸡为主,而是推出了香辣佛手、干锅玉兔、红袍鲶鱼等系列也非常有特色的干锅产品。

研发出了新的菜品并不会马上宾客盈门,如何让以前的老顾客再次光临?又如何推广给新的消费者呢?赵国带着店员们在北碚各小区挨家挨户地进行了扫楼宣传,领着员工上步行街跑步。他再次上演自己“乐观秘笈”:动起来!扫楼扫得特别仔细、彻底,几乎给每位住户推荐新菜品,当时北碚的电梯楼房并不多,全靠大家一双双腿上上下下、汗流浃背地推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扫楼宣传加之避开了“鸡”这个敏感话题,赵国的生意又重新火了起来。回忆起创业时的艰辛,他忍不住感叹说:“非常感谢自己的团队,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我,到现在我都一直认为,任何时候团队都是最重要的,钱没了可以再挣,团队没了,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当然,做为首领不能悲观、不能垂头丧气,扛旗的先要自信,脸上写满正能量,就会感染到身边人的情绪与士气。

2004年底,九里飘香特色干锅从近郊北碚进入到主城区,在两路口盘活了一家一年换过四次老板的店,这下赵国才算正式进城了。很快九里飘香又在沙坪坝、南方花园开了直营店,生意都非常好。一时间,九里飘香特色干锅红透了重庆餐饮半边天。那时侯,九里飘香备受市场、媒体关注,不乏外地的加盟商加盟,从100元营业额到拥有8家店面的餐饮连锁,风头正劲,锐不可当,和重庆一线、二线餐饮品牌几乎并驾齐驱了。这时的赵国有了一点飘飘然,“一切都太顺利太成功”。

可以走麦城,更要走出麦城

2007年,赵国遇到了创业之路上的第二次波折。随着“九里飘香”的迅速崛起以及不断扩张,不能够深入到每个店面去影响和管理员工成为赵国发展的新难题,管理水平和团队的成长以及能力提升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了。赵国渐渐感觉到经营与管理方式上的各种弊端,于是琢磨着采取引进职业管理团队的方式来解决营运难题。赵国说:“那时侯,有不少的专业餐饮经营公司和人才来沟通谈判希望能与我进行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与考察,最终吸纳了一个公司作为合作伙伴。”

“刚开始的合作还是很不错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在一些经营管理的理念及方式上发生了分歧,并发现了很多管理上的漏洞,经营一路下滑……”经过多次沟通及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合作仅仅8个月,赵国忍痛离开了自己辛苦创立的九里飘香,败走麦城。从此,九里飘香成为赵国的历史。他说,凡事开头难,发展更危险,因为稍微偏离自己的计划,情况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收拾好失落的心情,同年年底,赵国回到缙云山下的北碚,回到最初的那个地方,重整旗鼓。在自己起家的区域创办了“尚膳厨房”时尚概念餐厅和“香锅年代”,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不能一笑了之,那就“再爬”了之吧!

2011年,他又启动了“蛙哇鸡”时尚香锅连锁项目,并在杨家坪步行街开设了直营店,受到了消费者的火热推崇。回望过去的经历,赵国表示,“感谢让我从成功的顶峰跌下来的人,感谢失败让我成长。”

再创香锅王国,“蛙哇鸡”一鸣惊人

为什么起了个“蛙哇鸡”的名称?赵国说,取这个品牌多少有点取巧,当然也很有调皮的味道,蛙哇鸡谐音是挖挖机,大家耳熟能详从传播角度来讲是满足了易记忆、易传播的条件;其次,蛙哇鸡几个字一看就知道是做吃的;蛙哇鸡到底是怎么个“挖挖机”,这样容易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并且刺激其体验欲望……曾经有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她6岁的儿子来店消费,站在大门口的时候,小男孩调皮地问:“妈妈,你怎么带我来吃‘挖挖机’呢?挖挖机在哪里呢?”他妈妈笑哈哈地抬手指着蛙哇鸡色彩分明的招牌说:“蛙哇鸡就在这里呀!”

蛙哇鸡位于杨家坪步行街立丹百货后面,该店自开业以来至今其火爆场面令人刮目,每天都有食客排队等候,翻几次台已成为家常便饭;更令人称奇的是,该地段其实曾被多家同行看好,但令人疑惑之处在于,都总是开业不久就关门走人,10来家餐饮品牌在此消沉,而蛙哇鸡现在的客流量则是史无前例的。

蛙哇鸡的店门不大,门头仅有6个平方米,半地下室的经营面积却有700多平方米,走进去就是别有洞天,其菜式、环境、服务都将餐饮里的各种元素混搭得有理有据或者无厘头,效果都很好,时尚界的混搭风在这里演绎到了极致,N锅演义,特别是主打菜蛙哇鸡更是干香嫩滑,入口窜香,充满“春秋战国(锅)”的遐想,回味悠长。

赵国介绍说,通过近10年时间的发展,干锅得到大众消费者的普遍接受,各类干锅店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日常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目前餐饮行业中的干锅品牌良莠不齐,不少店家仅仅依靠打价格战来获取生存,“这对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价格战会最终导致创新的停滞,菜品、服务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品质下降,随后将会带来行业发展的危机,创新和提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附加值才是唯一出路。”作为干锅的发起人,赵国仿佛背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思虑却不忧虑。提升服务档次、增加食客体验,蛙哇鸡香锅也由此应运而生。

“香锅”的创立,不是否定早前创立的“干锅”,而是齐驱并驾的产品。赵国特别强调,创业的关键字是“创”,要不断创新,而创新不是为了否定什么,更可贵的是“丰富”。事实证明,这一切是对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食客排队的场景是家常便饭。蛙哇鸡香锅店里,有温馨,有炫酷,有娱乐……混搭主题,应有尽有,其中也有海底捞式的服务等等,赵国说,越是乐观自信的人,越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目前,加盟店又在扩展中,其中“香锅年代”已被评为了重庆市著名商标,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6月1日到2012年11月底,有意加盟或投资这个项目的,一共有569位,平均是每天都有近2人,但是大多都被赵国婉拒了,“管理班子的成长太重要了,做大之前,还是先做好做强。”赵国说他的梦想不大,先把蛙哇鸡打造成为重庆香锅行业的龙头,引领行业的良性发展,至于更大的抱负,走着瞧。

因为“顽皮”,所以更快乐

曾经的失利让赵国在创立香锅年代时就更懂得分享,连锁加盟的启动让赵国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据投资人何志铁本人透露,从2008年投资香锅年代时至2012年8月份,他买了一栋联排别墅并购置了一台近百万的捷豹座驾,2012年底也由于业绩突出由加盟商升级为联营商。

赵国说他正在推行员工股改方案,通过股改,店里的员工能成为店里的主人,准确地说员工都是在为自己创业,大家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更能激发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

这样,为自己减轻压力,给员工主人翁的权益,他们也更快乐地工作,甚至也是快乐创业,一举几得,何乐不为?分配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赵国身边聚集一大帮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正是“合作、分享、共赢”这一经营理念使赵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塑造和吸纳了大量的人才。

蛙哇鸡也开通了新浪客服微博,专职客服人员跟客人互动交流,听取客人意见和建议。现在粉丝有近4万人,在众多餐饮企业微博中也是一个奇迹。“现在对蛙哇鸡来说最大的危机不在于项目和管理本身,而在于能不能拒绝诱惑”,因为有过经验教训,不能来者不拒地扩张,加盟者并非多多益善,毕竟这不是做简单的加法。

赵国个性随和、干练、多思,其实也包裹着一颗不为人所知的“顽皮之心”,它有些靠近坚韧,但是更像是乐观,创业可以沉着,但是不要沉重,保留那一点男孩的“顽皮”,其实是在减轻自我里的那些复杂负重,是自我拯救与升华的一部分。

火锅店辞职信第8篇

酒城飞出“小蜜蜂”

在万里长江上游的泸州市,随着“选择小蜜蜂,生活更轻松”的广告词为酒城市民家喻户晓,“小蜜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东平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

1998年,来自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太山村的杨东平在宜宾五粮液酒厂当了一名建筑施工员。两年后,年仅20岁的杨东平毅然辞去同龄人艳羡不已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泸州创办了全市首家家政服务公司――“小蜜蜂”家政服务公司,决心从别人打不上眼的家政服务业中掘金。

经过几年的磨炼和奋力拼搏后,“小蜜蜂”形象不断提升,所服务的对象也日益高端。2005年9月,杨东平成功地将保洁业务做到人民大会堂,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随后,杨东平又将高质量的保洁服务延伸至飞机、火车等重要运输工具并在国内开起了家政服务连锁店,目前在全国拥有了40多家连锁店。

创业成功的杨东平常常告诫自己,当初靠家乡党组织帮助联系提供贷款并招收首批员工才度过了难关,自己获得成功后理所当然应该为党和政府分忧。

杨东平把老家农村的200多名失地农民带到公司进行技能培训,并让他们在公司里就业,从而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一步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为了提高员工竞争能力,他创办了家政服务培训班,每年输出200多名高端家政服务人员远赴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就业……

据统计,仅泸州一地,“小蜜蜂”公司就解决了24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缓解酒城农民工和“4050”人员就业难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在全国40多个城市的加盟连锁店中,活跃着上万名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身影,他们的命运因“小蜜蜂”的出现而改变。

随着眼界的开阔,杨东平对帮助弱势群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捐款捐物只能解燃眉之急,要解决困难群众长久生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和收入,而这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若是有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成千上万的困难群众就会衣食不愁啊。

2006年7月,在泸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泸州市青年创业协会成立,率先倡议的杨东平担任首届会长。如今,泸州市青年创业协会会员已发展到100多人,名下企业安置劳动力上万人,成了泸洲市一支蓬勃发展的力量……

“爱心火炬”的接力传递

“昨天,我下岗创业时得到了一只‘爱心火炬’;今天,当火炬照亮我人生之路时,我把它传递给你;明天,当你获得成功时,再把它传递给更多需要关爱的人。”这是首届全球“微型创业奖”获得者,德阳市旌阳区城南街道失业女工张荣芳创业成功后,回报社会奉献爱心时恪守的准则。

10年前,在原德阳市丝绸公司工作了整整13年的张荣芳和丈夫双双下岗。凭着仅有的几千元安置费,张荣芳租了一间10余平方米的门面,做起了副食小生意,但由于品种单一,搞了好几年仅勉勉强强够糊口,还常常被不诚信客户拖欠货款,时时陷入困境。

城南街道党工委了解张荣芳的情况后,先是帮助申报了1万元小额贷款,同时又推荐她参加全市举办的创业培训班,使其不但有了扩大规模的资金,而且掌握了全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知识。张荣芳认真学习经营之道,仔仔细细研究和分析市场态势,对自己的经营进行重新定位。拿着政府提供的担保贷款,又有了新知识壮胆,张荣芳把店铺扩大到60多平方米,随即签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两种酒”试销协议,成为两种酒生产厂家德阳总商。

几年下来,张荣芳的经营渐渐步入了正轨,经营范围也扩大到烟酒米面等上百个品种,每年总营业额达到好几百万元,家里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收获之余,张荣芳思忖: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街道领导和社区干部关心支持,单凭自己肯定难以成功。社区还有许多找不到合适工作。仍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下岗职工。自己作为先富起来的人,不能对他们的困难袖手旁观,应该对这些困难人员伸出援手,为政府分忧解难。

张荣芳主动找到社区党组织,要求提供社区“4050”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随后招聘了一批下岗失业职工到经营部上班。并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为员工办理了社会保险,使受聘员工深受鼓舞。为了鼓励大家自强不息,张荣芳常启发大伙:“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肯拼搏,就一定能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近年来,张荣芳先后安置了22名下岗失业人员,其中有5人已自立门户:奉献爱心,联系帮助社区15户孤寡老人;捐资助学,使7位贫寒学子圆了大学梦……

小餐饮办出大事业

1996年,脱下军装不久的川东汉子何正刚毅然投身商海,在达州市开办了营养早餐配送公司,几年下来便拥有了数百万元家产。

2002年,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何正刚看到方兴未艾的农家乐餐饮业普遍以低价消费吸引顾客,处于无序竞争。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进军餐饮业的难得良机。于是,倾其所有创办了达州市第一家星级农家乐“石锅世家”餐饮有限公司,很快在川东北餐饮界崭露头角,同时迅速向全国各地拓展……

何正刚在经商致富的同时,时刻不忘共产党员的使命,处处带着感情回报社会和帮助困难群众,并经常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在总店所在地通川区北外镇高家坝村,何正刚每年都拿出3万元慰问70岁以上的老人……据粗略统计,何正刚每年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都在16万元以上。

在达州市餐饮界,何正刚素以关心下岗失业人员而闻名。近几年来,他在重庆、新疆等地先后开办了28家分店,每个分店开张招人时,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优先使用当地下岗失业人员,从大堂服务员到勤杂清洁工,尽可能使这些家庭困难、年龄偏大的求职者有一席之地。

许多同行对此很不理解:“前些年人家航空公司流行招空嫂,莫非你何老板也要赶这个时髦招服务大嫂?”

面对怀疑的眼光,何正刚却认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退伍军人,自己抓住改革开放机遇成了先富起来的人,理应在履行社会责任和扶持弱势群体上多下功夫。让一个下岗失业人员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社会就多一分和谐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