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02 18:12:46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第1篇

生命、生存、生活,对我们来说,生命是根本,没有生命,谈何生存呢?而生存是关键,没有了生存作基础,生活不可能称其为生活了。生活也恰恰是我们拥有生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方向和目标。

尽管张一百老师的教材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真正的实施,但是从中我们不乏发现很多东西,“三生教育”已经引起重视了,也有学校将其纳入了现今的课堂中,成为了发展学生德育的一部分!想想看,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事物,哪一样是没有生命的?纵观宇宙,似乎很难找到。很多事物都赋予了一种人性,而其中的人更是高级的了,那么生命对我们来说,又何其宝贵!生命的意义何在?

母亲的十月怀胎,谁能体会那种辛苦?母亲的分娩,对一个孩子来说,是种给予,一种生命的给予;孩子的出生呢,对一个父母来说,不仅是爱情的结晶,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如果亲眼看到母亲分娩的全程,那么你会比看着记录下来的片段,更加的震撼生命的开始,母亲的伟大,也会因此而更加地爱护自己,珍爱生命的来之不易!

还记得“5*12”地震中那个含着母乳存活下来的婴儿吗?母亲不仅给了她生命,而且为了挽救她的生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记住妈妈永远爱你……”,一条尚未发出的信息,记载了多少感情和爱,传递着千言万语,同时给人们的震撼和启示也是数不进的!因此“三生教育”更是引起了众人的共鸣,所以把其纳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之中,是一种时事趋势,更是一种客观需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味生命的可贵,生存的美好,生活的乐趣。

生存是一个人生命的继续,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关键。

一切空幻中的现实也许是现实中的空幻,只有踏踏实实地迈出坚实的步伐,才能在平淡中寻得一份真,走完人生的每个驿站。存在着是如此的美好,像那天边出现的彩虹,午夜盛开的昙花等等,虽然短暂,给人留下的不仅是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彩虹不和白云争夺天空的碧蓝,昙花不和百花争其斗艳,仅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地盘上出现,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绽放。能够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如此的美好,不仅可以享受世界的美好,还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有的人可能会常常抚往追昔,忘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忘记了去把握自己,抓住机遇。但那种似幻尤真,似近尤远的东西,太过模糊,何必去较真儿它是否存在呢?

尽管青春正在渐渐逝去,尽管在规则和潜规则的夹击中,世故、麻木甚至冷漠不断侵袭而来,但我时刻告戒自己:打开内心明净的部分,以一种奔跑的力量,点亮理想的光芒,牵动向上和向善的情怀,永不止息……

虽然高耸入云的的高楼,把天空切割得很碎,人群拥挤,却彼此冷漠,绿草茵茵,却只是点缀。太多的秩序,太多的规则,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看似流动性很大的空间,实际上却很淤堵,一个人想要在这样的空间里奔跑,非得学会生存不可,不然四处都会碰得头破血流。

学会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安全感。“三生教育”教我们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学会生存,体味存在的魅力!

在当今人才竞争的社会里,到处都有优胜劣汰的迹象。我们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有平时踏踏实实,认真打下基础,才能成为众人中的佼佼者。胜利对于人们来说是公平的,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平时的付出。

“适者生存”,对于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适用的。

孟子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就是像冷开水冲的果汁一样,开始的几口,果汁没有完全溶化,便带有丝丝的苦味;过一会儿,果汁基本上溶化,开始有了原味;喝到底的时候,果汁全部溶化,甜味会让你从头爽到脚。这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在拥挤的城市,停一下匆忙的脚步,望一望飘扬的旗帜;在人群汹涌的地铁站,让一辆列车开过,静候下一辆车的来临;在彻夜难眠的夜晚,推窗,接受月光的朗照。

有一份闲淡的心情,无所事事地在太阳下洗眯着眼睛;把身上那些紧绷着的零件松一松,不紧不慢地东扯葫芦西扯瓢;心存感恩,手有余温,乐呵呵地知道前程。

……

这些都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三生教育”不仅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生存的美好,还让我们了解到很多生活的乐趣。带我们发现美,体味生活中的爱,去发现那些细微的感动。花瓣在桌上留下鲜艳的痕迹,使人心动不已;李易安的“旧时天气旧是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又让人感慨;甚至《圣母抱基督哀恸像》中圣母脸上那沉睡中含蓄的悲情也深深打动着很多人。

生活是种方向,也是目标。无形中牵引着我们向前迈进。睁开惺忪的睡眼,闻到阵阵香味的早餐;干净街道旁的青青碧草;困惑时朋友的援手,都让我们想到了感谢,感谢父母的关爱,感谢小草为环境增添了优美,能让我们更舒适地生活,感谢朋友之谊……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第2篇

采访过程中,罗厅长提到,“最大的挑战是不知道挑战,一旦知道了挑战就能够想方设法去应对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云南教育界在罗厅长的领导下,一定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实现云南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

〔关键词〕生命教育;三生教育;专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 (2012) 08-0009-04

记者(以下简称记):自2008年云南省率先提出实施“三生教育”以来,已经在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和先进学校。请罗厅长简要介绍一下“三生教育”这些年开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

罗崇敏(以下简称罗):2008年“三生教育”实施以来,引起了广泛共鸣,社会反响良好。我们从六个方面全面实施“三生教育”。

第一,制定文件,统一思想。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层面对实施“三生教育”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框架文件及其配套文件,成立了“三生教育”领导小组,分别召开了实施“三生教育”的社会各界座谈会、专家研讨会、工作会和经验交流会,举办了不同层次的“三生教育”论坛。

第二,编写教材,培训师资。2008年组织编写了分别供幼儿园、小学(分为低段和高段)、初中、高中、中职、高校使用的“三生教育”7册系列教材,为实施“三生教育”提供了教材保证。2009年修订出版了第2版“三生教育”系列教材。把“三生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分层次、全覆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资培训,做到管理有人抓、研究有人搞、具体工作有人做。

第三,全面实施,全程服务。2008年秋季学期开展了实施“三生教育”的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全面实施“三生教育”。成立了“三生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了科研工作,举办了“三生教育”巡回报告会和教育教学系列活动,开通了“三生教育网”。成立“三生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和“三生教育”研究会。

第四,广泛合作,整合力量。省教育厅会同中国教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中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论坛”。与中国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签订了“三生教育”第三版教材出版发行合作协议,从2010年起“三生教育”第三版系列教材由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出版社在全国出版发行。依托社会资源,建立了一批“三生教育”实践基地。

第五,创新方式,增强实效。教育过程注重认知、体验和感悟的结合,通过认知、体验、实践,促进感悟、领悟、体悟、顿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为习惯。教育途径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以学校教育为引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保障,构建育人合力。教育目标注重抓基本、打基础、重实效,从生命、生存、生活和做人、做事、做学问及成长、成人、成才等最基本、最普遍、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下移重心,夯实基础,增强实效。

第六,目标管理,总结提升。把实施“三生教育”工作的情况作为加强学校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部分学校进行专项督查。评选表彰了“三生教育”首批示范学校和优秀学校,发现典型,提炼经验,为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提供了依据。

实施“三生教育”的成效也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推进了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生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现代教育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和大众化。实施“三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把教真育爱理念贯穿始终,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追求幸福生活,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二,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三生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着眼于让学生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懂哲理、明事理,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一脉相承。

第三,推进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三生教育”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关注每个学生主动、健康地成长、成人、成才,关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基本问题,强化实践育人,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建构个体成长的基础,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第四,推进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三生教育”是主体教育、和谐教育,其根本在于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加强文化育人是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教风、学风、服务作风“三位一体”的优良校风的培育。

第五,推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生教育”作为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的提出,作为一项创新事业的实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动力。“三生教育”围绕发展云南现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制度教育为保障,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受教育者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得到加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办学体制改革、高校学分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中考试制度改革、学校现代管理体制改革,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引资办教、教育国际化、民办教育等都取得新的成果。

第六,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三生教育”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激发了社会、家庭参与和支持素质教育的热情,有效整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

记:“三生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前景,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已经在全国各个省市的地区和学校展开,大有辐射全国、走向国际的趋势。“三生教育”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的提出和实施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罗:多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认识到“三生教育”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思想,促进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了现代教育价值,促进了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三生教育”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对教育活动及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它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等方面指导和引领现实教育和未来教育的发展。什么是教育?我们认为,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从根本上讲,教育是引领性和创新性事业,引领人类、引领国家、引领民族、引领团队、引领每个人的发展。什么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根本,以价值为灵魂,以能力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以公平为基础,适应当代社会需要,引领时代不断进步的教育。“三生教育”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思想,“三生教育”表达了以人为本、教真育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和谐开放、自由幸福等现代教育思想。“三生教育”调整和完善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建设各民族和人类的共同精神家园。

“三生教育”促进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现代教育体系是国家现代教育事业的总和与总称。世界各国都在建设国家现代教育体系,我国在建设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在校学生达2.6亿,教师达1500多万,已经形成“八类教育”和“三个机制”构成的现代教育体系。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八类教育,以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保障机制、国民享受教育权利保障机制。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具有人本性、公平性、民主性、法制性、开放性、个性化、创新性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广泛开展“三生教育”,将“三生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对加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生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价值。我们认为,一切价值实际上都表示“对象为人而存在”,“客体为主体而非存在”。教育价值就表现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和评价态度。人类活动的一切价值都是人的主体价值的外化,也就是说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都是人的价值的外化。教育创造了人的主体价值,培养了人对自身的本质信仰。人类最大的危机是教育危机,教育危机的核心是教育价值流失。现在存在的教育把人的主体性异化为物性,教育工具化、功利化、庸俗化,教育创造力严重缺失,都是教育价值流失的结果。世界上存在的战火纷飞、残害生命、疾病肆虐、社会动荡、饥荒频发、环境破坏,都与教育价值流失有密切关系。“三生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为人类基本价值和国家核心价值建设奠定基础;“三生教育”,使人认知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养生活的信仰,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三生教育”,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

“三生教育”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制度兴国,体制兴教。“三生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三生教育”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兴趣培养、能力培养和行为培养,特别注重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责任能力的培养。这样,“三生教育”的实施必将促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转变,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评价体制的变革。

记:“三生教育”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科学的途径和方法,请您介绍一下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罗:实施“三生教育”需要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大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主体教育理念、快乐教育理念、和谐教育理念的要求,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

第一,抓好学校教育。首先要强化课堂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专门的“三生教育”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编写教材,列入课表,保证学时,给予学分。同时,要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其次要突出实践活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再次要注重文化育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以培育服务作风、教风、学风“三位一体”的优良校风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第二,抓好家庭教育。教育部门要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实施“三生教育”。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特别是要帮助家长提高综合素质,用积极、良好的行为给孩子作榜样和示范。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交流会和个案分析会,召开家庭教育咨询会、研讨会,推介家庭教育书籍和家庭教育影视片,开展家访、与家长交心谈心等方式,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

第三,抓好社会教育。教育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争取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主动参与优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以多赢和共赢的思路,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三生教育”。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社会教育单位的作用,建设一批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劳动基地。抓住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及大部分县(市、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的机遇,大力开展校外教育。依托社会资源,建立“三生教育”实践基地。联合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联合申报“三生教育”省院省校合作课题。分别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等机构合作开展“三生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和研究。2011年4月,我省制定组织“三生教育”百项体验行动的指导意见,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从幼儿园到大学、覆盖全体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

至于基本方法,实施“三生教育”要通过认知、体验、实践,促进感悟、领悟、体悟、顿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为习惯,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

一是主体教育。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鼓励、引导受教育者成为“三生教育”的主体,把教育过程和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行为实践的过程统一起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教育利益。

二是认知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着眼于知行统一,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对“三生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方法等晓之以理,为学生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固之以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行为教育。要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教师和家长首先就要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要增强生存意识、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要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用自身的行为给学生作示范、树榜样,以此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四是差异教育。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家庭之间、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注意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和因材施教。

五是全面教育。实施“三生教育”要依靠和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记:“三生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也碰到了一些困难,请您谈谈这些困难是如何解决和克服的,希望能给其他省市和地区开展“三生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罗:“三生教育”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观念上的挑战和障碍,有人担心“三生教育”会和素质教育、德育冲突,其实“三生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就是德育,“三生教育”的开展其实是加强了德育。二是体制上的挑战。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体制模式,“三生教育”课程和教材如何纳入素质教育体制范围内进行设计,还需要研究。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上的挑战,“三生教育”课程涉及到人文和科学,课程要顺利开展,需要复合型的教师。四是评价方面的挑战。如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还需要探讨和研究。

对于深入实施“三生教育”带来的这些挑战,我们始终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不知道挑战,一旦知道了挑战就能够想法设法去应对挑战。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我们总觉得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组织形式。要组建由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方面人士、学生代表等组成的“三生教育”教学团队,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分工合作问题,以及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协调问题。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班、团、队活动和专题讲座、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等结合的有效形式,着力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认知教育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有条件的学校由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专题教学,以及由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协同开展教学。

二是创新教学方法。要以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基础,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为关键,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被动接受式、整齐划一式的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教育式、分类分层式的方法。要大力推行主体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说理教育法、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疏导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具体方法。

三是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要根据学段特点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三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建立多元的“三生教育”评价体系。对“三生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方法,更要重视过程;既要强调终结性评价,又要强调诊断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既要突出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又要突出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记:对于深入推进“三生教育”,云南省教育厅下一步的目标和基本思路是什么?

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三生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眼于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追求幸福生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以板块教育、专题活动、渗透融合的方式,从管理体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文化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育人合力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三生教育”的课程化、实践化、学术化、社会化、国际化、本土化和常态化。

我们要继续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基本环节,推进改革创新,使“三生教育”成为惠及学生、造福人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第3篇

〔关键词〕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政府教育工作;全体学生;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1-0007-04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缘起于应急管理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性水平提高产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分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源于西方,最初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心理咨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职业指导、测量技术和心理治疗的兴起而出现的。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性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分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现代生活的发展,使很多青少年的成长障碍、行为偏差、认识畸形越来越不能用传统的思政工作来解说和解决,于是,传统思政工作就分化出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领域。心理咨询需要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的多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具有崭新的学科基础和特殊的方法技术要求,超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从而真正确立了新的专业分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校心理咨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这是我国最早在高等学校成立的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机构。目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已被确定为德育的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家认识和行为的层面上,正式从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与思政德育工作互为呼应,共同关注着学生成人、成才的专业领域,并在各级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心理事件多发的应急管理的必然的专业性选择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在高校兴起,随后,随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问题发生率增高,使服务对象逐步扩大。事实上,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和教育根源,可以说是不可避免、难以消除,这就使得应急性心理咨询应运而生,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从社会环境来看,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变迁迅速、观念多元、竞争激烈,无形中对学生施加了过重心理压力。从教育环境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业成绩为惟一标准,使得大批有各种潜能的学生成为应试竞争中的失败者,这种失败者的心态会带给学生缺乏自信、行为退缩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校仍有不少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出现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这些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应对这一情况,大部分学校都迅速建立了相关的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其主要教育方式是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和障碍问题进行咨询辅导。可见,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心理事件多发的应急管理的必然的专业性选择。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是应急管理的技术性成果

随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改善,应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创建了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机制。建立系统的网络组织,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支撑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二是创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队伍。大多数地区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依托高校或研究机构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实现行政力和学术力的有效统合,充分发挥行政主导和学术支撑的合力作用。多数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电话和心理咨询网站等,聘请了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了心理学教师,学校医疗保健部门的医务工作者也参与到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来,积极为有咨询需要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和倾诉途径。三是能够经常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积极应对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咨询和救治,大部分公众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加以化解,取得了良好的应急业绩。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1.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是服务面窄。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从中受益。二是资源浪费。由于服务对象过窄,心理咨询室的资源时常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为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设一个或几个心理咨询老师,大多数老师并不参与这一工作,这一庞大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并且,由于这些老师没有或者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责任,还可能会成为心理问题的制造源。三是精神病学倾向严重。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一种以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化的倾向”。四是育人功能缺失。缺乏对学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对学生情感和心灵的关注;注重疾病事实的解决,而缺乏对学生的价值导向的功能性干预。五是脱离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脱胎于西方社会,深受西方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影响,与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生活习俗以及当代学生独特的人格特征有较大差距。任何心理问题的心理根源与解决方案都必须考虑到文化的视角与向度,从西方文化中根植与滋生的问题体系与解释体系以及育人方向和目标都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学生的问题解决。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当前国际社会所追求的先进教育观念。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还是社会和家庭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心理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解决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谋求和谐的社会及家庭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再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是学校育人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将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最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的成才道路的选择将会多样化。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学生必将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既包括智力潜能的发展,更包括非智力因素,如人格、情感方面的发展。学生们能在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整个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发展,从而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切合学校的根本价值取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应成为当前我国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教育是满足人类自身不断发展需要的工具。教育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教育价值关系是一种以尊重人的自身价值为本体价值的价值关系。”现代教育这种人本化的价值取向要求教育要发展人,特别是发展人的潜能和人格,提高人的价值。与这一价值取向相切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发展人性、提升人格,改善生活、创造文化,赋予个体以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它应当以促进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以发展学生为目标,以发展每一个学生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一生发展为目标。这恰好正是学校育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转型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必须实现指导思想的三个转换

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已成为共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换: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换为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教育模式;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和危机干预模式转换为以支持性、预防性为主的发展性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专业人员的单兵作战转换成心理专业人员和工作网络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全面整合的全员性教育模式。

从学生的整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三个转换”,必须把握好几种关系。第一,处理好少数与全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现代心理辅导的观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潜质,都可以改变及成长,因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有权利被接纳、被教导、被爱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协助他们成长,关注他们的快乐和福利。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不仅要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旨归。从事心康教育的工作者不仅包括心理教师和心理治疗医生,而且包括全体教师,在校外还应包括家长。第二,要处理好应急与预防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和偶然突发的公共心理危机,因而需要建立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正常性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开发潜能,因而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治疗为辅开展工作。第三,要处理好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是个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的品质都是在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还需要优化教育环境,改造、重建学校生活。只有整体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自由和爱心的学校之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成为可能。可见,从学生整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关键是落实工作的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完善技术层面设计

落实上述三个转换,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层面设计。

首先,着眼于工作理念更新,突出教育主体要求。一方面,要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全程关注、整体调整,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目标,整体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动态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长期性。另一更重要方面,要以“全体教师”为主体要求。人的心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环境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最为关键的环境和条件。因此,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关注并参与。

其次,着眼于和谐心理的取向,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较强的个别性、类群性,在实际工作中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并不科学。要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教育时期,建立初级、中级和终极三级目标。初级目标是预防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困惑;中级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第三,着眼于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校园的取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级工作体系。五级工作体系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危机干预预警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一是通过环境创设、课程设计、教育活动等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创设是指对学生所处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进行主动积极的干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课程设计是指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通过相关必修课、选修课,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心理调适技能,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二是以个别咨询为主,以团体辅导为辅助,以体验式心理拓展训练为补充搞好心理咨询服务。个别咨询是当前心理咨询服务的主要形式。以往个别咨询多集中在解决学生的障碍性问题,而“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心理咨询还要为学生提供成长训练、成果咨询等不同水平、层次的咨询服务。此外,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和体验式拓展训练,将知识的教育变为智慧的教育,提倡共同参与,强调自我领悟和内化所习得的心理学知识。三是通过动态监控等方式做好危机干预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动态监控是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以及一线有关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和心理咨询技术的辅导,建立动态监控工作队伍,健全学生心理动态监控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对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或适时转介。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整合

立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走出应急性咨询的桎梏,融入学校整体育人工作体系,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具有可行性。首先是根本目标一致。两者教育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其次是彼此渗透、互为补充。思想问题不一定是心理问题,但任何思想问题都可以在心理层面找到它的部分成因,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思想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健康心理状态的保持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往往能够起到巩固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效果。再次是在教育途径上相类似。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要通过课程教学、学科渗透、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校园环境优化、家庭、社会、网络等进行实施。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整合和相互支撑,一是要整合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要突破传统的德育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二是要整合教育内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相互交织,要有效解决这些新问题,就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借鉴和吸收相关的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知识,将这两者的内容有机结合、联系渗透。三是整合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各有特点,双方应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有选择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通过集体教育、榜样教育、实践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适当引入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四是整合教育队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支工作队伍在人员构成上存在相当比例的重合与交叉。高校要进一步整合两支工作队伍,推动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使他们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目前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的“心灵守望”“朋辈互助”“师生互助”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实践证明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的有效载体。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创新工作机制

第一,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开展,全过程进行。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课、在学科及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这就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主体,涉及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咨询、家庭社会教育等多种渠道,因而学校内部资源需要整合咨询员、辅导员、教师等多方力量,同时需要借助社会医疗机构和家庭教育,才能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

第二,创新专业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学校要按照心理咨询行业的国际执业规范,选择最专业的从业人员,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伦理和提高个体咨询服务的有效性,并以专业的评价标准去评估以推动工作。建立畅通的转介机制,保障学校的心理工作,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同时,要防止全盘西化。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当代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思想根基,要扎根历史文化沃土,积极从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和养分;要根据国情、民情和学情,有针对性地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心理咨询技术,加以本土化改造,着力提高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三,创新教育环境的改造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最关键的是创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这需要广大教师的通力配合,创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以及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都可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当前首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每个教师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责任,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且符合规律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落实工作举措

从以上分析可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一整套工作举措来推进落实。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重点是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全面发挥领导管理职能。转型后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全员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家校沟通,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全面发挥学校领导管理职能,包括组织协调、管理激励和示范引导。学校领导要亲自挂帅,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和学期计划,以学校全员心理健康育人的工作网络构建为目标,做好具体部署和各部门、各实施渠道的协调配合;还要运用管理措施推动工作的进展和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加强对教师全员培训,提高科研水平。有必要对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改进教育教学的行为范式。同时,在专业队伍中,强调提高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以科研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师生全员参与的共同事业。

第三,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是产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又一个重要根源。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整合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应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利用家长学校、家访或家校沟通、亲子交流活动等多种渠道和方式,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知识和技巧,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稿件编号:091222004)

参考文献:

[1]张华,祁畅,李发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J].社科纵横,2009.1.

[2]王小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建构过程[J],学术研究,2002.11.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第4篇

【关键词】三生教育;初中教学;重要性

1 “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三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

1.1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让他们知道,母亲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极不容易。十月怀胎、分娩过程所经历的痛楚,是做子女难于想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为它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着家人、朋友的真挚的爱,那种想活就活、想死就死的念头是一种对亲友极不负责的表现。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生命和他人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2 生存教育 。

“生存教育是关键”。生存的概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涉及生存意识和逃生、救护知识。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逃生救护知识适宜于专题讲座和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二是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只能处在最低要求的状态和由此产生的意识和行为。三是一般意义的生存,也就是人的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通过生存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1.3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要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要帮助学生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人生在具体时空中表现为生活,生活的总体就是人生,对生活起指导作用的人生观,是解开“三生”之谜的金钥匙。

2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学家将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这时期的学生感觉特别敏锐发达,思维特别活跃,开始对各种事物提出疑问,并试图去探索和解答,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生理变化又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三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安全意识方面,不知什么是危险,更不知道什么是“安全隐患”。于是,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某校一名男生,入学才一个月,夜晚到宿舍楼顶的水池里打水,不小心踩空,跌落下来;另一所学校的一名女生,因打电话给一个男生被拒绝,气愤地把电话砸了,然后从二楼跳下去。而某校初一新生入学不到一个月,一个年纪八个班里面,竟有40多个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是在上学的路上摔断了手脚,有的是在走道上打闹损伤了头脑,有的是在体有课上弄成骨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正是由于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显示出独有的特性,决定了初中教育与小学、幼儿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高中教育也有较大的差异。初中生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他们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中生中展开“三生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3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我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学时,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体做法如下:

3.1 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三生教育”。

通过对“三生教育”基本内容进行学理分析,由此来认识“三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学生为本,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系统的教育。有教育人士说过,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前,不少中学生的生存能力较弱,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学习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当代中学生叛逆思想很严重。比如回家跟父母要钱,如果要多少给多少,就说爸妈真好。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对父母说:“你们是不是我的爹妈?”或者说:“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这让父母听后很痛心。许多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衷,上学不用功学习,常常惹是生非,甚至跟父母“唱反调”。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在“三生教育”课上,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现身说法。具体办法是,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父母”角色,几个同学扮演“子女”角色。让他们自己来明辨是非,探讨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亲子矛盾”,怎样做才能让家人和谐相处。通过这种教育活动,让大多数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而达到了“三生”课的教育目的。

转贴于

3.2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到事例,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我校选用“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得很好,知识覆盖面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学生理解和体会起来不觉得吃力,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珍惜生命与爱同行》一课时,创设了两个情景。第一个情境:2008年8月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一幅幅悲壮而惨烈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一种悲壮的氛围中。第二个情境:播放了媒体《生命的列车》,并让学生轻轻扑在桌子上闭上眼睛,然后想象自己和同班同学被困在一个小山洞里,山洞就要倒塌,只有一个人有离开的机会。而老师则随着媒体中的悠扬口哨声,轻轻朗诵着“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搭车旅行……”媒体播放完后,抬起头来的学生们都已热泪盈眶,有的女同学甚至泣不成声。当问到“你会把生的希望留给谁?”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是自己,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而在模拟写遗言时,很多同学都写到“爸爸、妈妈:请原谅我的不孝,我无法报答你们的恩情……”通过两个情境的设置、音乐的烘托和教师激情的渲染,把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步一步推向了高潮。这是一堂成功的三生教育课,它不仅仅是说教,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3.3 充分利用社会新闻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材是一本有字书,社会生活却是一本无字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活教材”,使用好这本活教材,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 多与家长联系,利用好家庭中的有利因素,沟通亲子关系,排解亲子矛盾,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有家庭责任感是初中生必备的思想品质,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长大才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应具有家庭责任感,,应培养初中生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体谅父母的疾苦,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论年龄大小在家庭中都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一个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贡献一份力量。让初中生具体做到主动承担家务,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分忧解难,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等。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带动在家庭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3.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6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先学会做人,即按照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去为人处事,严以律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号召同学们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反映,让那些诸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乱涂乱画等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学校强化“三生教育”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和篮球比赛等,进一步落实“三生教育”的课程化,丰富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学生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三生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举止言谈规范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

3.7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自我完善和提高。

经常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是迅速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好办法。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写遗书”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以“轻生者”的身份来给家人写一封“遗书”,尽量回想父母给他们倾注的关爱,想象“永别”之后给父母及其他亲人带来无尽的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从而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感悟到:一时轻生,永世遗憾!这种特别的活动,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教育效果显著,真正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轻生的可悲、死亡的可怕、懦弱的可耻!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尝试活动,亲身体验,如针刺疼痛的感觉;学踏板车摔倒了,自己站起来,不叫痛,继续滑。等等(当然,跳楼等危险动作是不能尝试的)。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活动中真正体验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

4 结论

“三生教育”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的途径,它能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与神圣,能让学生从小就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现实,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把“三生教育”放在首位。

“三生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教育主体、多种教育内容的系统工程,既有思想教育,又有能力培养,甚至还涉及到专业知识的教育,它表现为一种教育活动,而不是以一门课为代表的单一教学活动,还需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持、齐心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生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三生教育”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将贯穿于初中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创业教育;应用

一、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系统完整的高等教育应该做到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统一。在我国,1989年年底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学者们对于大学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邓成超认为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素质包含三个方面:创业精神、创业个性和创业能力。何海宴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形成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在创业教育中,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层次要正确定位,要构建优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资源。朱惠斌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知识和能力教育、创业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刘巧芝对大学创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创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项目实习、学科竞赛、自主创业及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王占林和林丹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包含四个方面:创业知识、创业情感、创业意志和创业能力。李虹研究制定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与评估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三个方面,即学校、学生和创业项目,这三者构成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李芳凝和张建哲构建了以个性特征、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为维度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张建华提出了提升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四重维度,认为大学创业教育要从创业理念、企业家精神、困境下的自立和自我发展意识入手。李幼平提出了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从三大平台入手,即管理平台、教育平台和实践平台。王饮寒和李伟利用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指标,并且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雷卫平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几个方面入手。林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入手。苏益南,朱永跃,陈永清从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构建了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费英秋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创业模式和合作伙伴的选择方面有较为成熟的态度,他们更加注重选择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成功经验的人作为合作者,而不是看重学历。肖海平和邓银城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课程内容空泛、教育对象精英化、教学模式局限于知识传授等问题。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创业教学必须转变创业教学导向、优化教学队伍、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打造实践平台、改革教学方式。总结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创业教育内涵的研究;二是对于创业教育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层面。这些研究的着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足之处,较少从积极层面思考,如何通过激发大学生创业潜能,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优化。本文以学者们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研究如何通过挖掘大学生潜能,开发出创业潜能,从而实现大学创业教育的优化升级。

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它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奋斗的目标是达到幸福状态。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在主观的层面上,强调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非常强调积极的主观体验所发挥的作用。这些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主要是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感(主要是着眼于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积极的主观体验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改变个体和群体的主观感受,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最终达到幸福状态。

(二)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

积极心理学所指的这些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通过这些特质的研究,找出个体特质中有利于成功的因素,有利于增强人们幸福感的因素,从而达到幸福状态。

(三)在群体的层面上,重视公民美德和积极社会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积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个体积极的个体特质的形成,也有利于群体的整体发展。所以要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提升个体和群体成员整体的幸福感,最终达到理想的幸福状态。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大学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尽管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考察,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不太明确。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目标理解成知识教育,普遍的做法是课程内容设计以知识传授为主,结果是传统教学模式被复制到创业教学中去,结果导致不能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目标。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确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社会的要求,明确本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主观体验

大学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大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在大学创业教育过程中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但是不能代替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现有的创业教育中更加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基本上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创业知识为主,创业技能的提升方面做得不够。在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得到的不是积极的主观体验,而是被动消极的情绪体验,结果是很多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应有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现有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增强现有的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师资的配备,还是教学方式都要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创业教育内容方面,应该多选用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生从对案例的分析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师资配备上选用具有创业实践的老师作为授课老师,还可以聘用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这样实践性更强,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更能够主动参与,进行亲身体验。授课地点应该多样化,多到企业创业一线进行参观、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创业的乐趣和辛劳。

(三)重视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创业心理品质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多项优秀的心理素质,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勇气和信心与激情,这是创业的基础。二是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这是创业成功的保证。要取得初次创业成功,需要你的专业素质,对要从事的行业有非常深的了解,这样投资成功率才会高。三是毅力和信念,每个人创业时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只有坚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才能保证创业成功。四是良好心理适应能力,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有承担失败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过硬的创业心理素质。平时有意识地参加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公众演讲,户外拓展活动等,以此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勇气和信心。要多交朋友,从与朋友的交往活动中获得信心、获得友谊、获得有用的信息。还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因为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显示出竞争优势,更加有利于创业成功。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第6篇

【关键词】三生教育;职业教育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关于报道在校学生轻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存能力低下等方面的文章日益的增加。据教育部和公安部的调查资料,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青少年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而在学生出了社会之后,由于找不到工作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也占不少数。开展“三生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三生教育主要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通过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可贵,同时对生命具有感恩的心。

2.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

3.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

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活教育,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若干方面组成;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二、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让学生在学校里有当家作主人的心态,而不是进了学校就是被老师给管着的。比如,让学生作为纪检部的成员,陪同纪检老师一同去查学生的出勤、宿舍卫生等等,让他们认识到,在学校里,他们是主任,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不同常规的上课方式,不说教、不照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出门以后用得上的课程。简单地说,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无法成批量生产;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的灵魂,是学校的根本职责所在。所以对教育来说,老师们要学习管理的方法,并不是一味强压给学生。

三、三生教育与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关系

1.职业教育与三生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具有共性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无论是三生教育或者是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怎么样的人事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正是三生教育与大学生职业教育强调的重点。在如今的道德水平的情况下,强调三生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就成为了重点。在职业教育与三生教育中,其核心都是让同学们能有更好的心里素质与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2.职业教育和三生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职业技能的传授,三生教育更多的体现在同学们的生活当中,那么这二者有什么联系呢?三生教育是让同学们更加的热爱生活,职业教育则是让同学们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种途径。前年富士康跳楼事件炒的沸沸扬扬,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的消失了,不禁让生着思考,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年轻的生命如此不堪负荷,走上不归路?苏格拉底曾说过:“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莫过于生命本身了”。通过生命教育,让同学们认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意义远远不止于生存这么简单。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们学会尊重生命,感恩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在生活中,不单单是自己的生命很重要,其他人的生命也很重要,同时还有其他的动植物的生命。不必为了小事就大打出手。也不能随意的虐待小动物。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要懂得各种急救措施。职业教育是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假设,没有了生命,又对谁做职业教育呢?

生存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如今的社会,如何生存、要过怎么样的生活不单单是白领的所要考虑的事情,更是刚毕业的学生所要考虑的事情。大学可以说是在学习的生涯的末端,处于学习与工作的交接线,如何把控好这两者的平衡关系,更为重要。在大学里,学习的是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在编写大学教材的时候,可能刚编写进去的内容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等待审核、印刷之后,发到学生手里的教材可能不在具备时效性了。这时,学习到得知识可能会跟实际工作中会有落差,就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达不到就业单位的要求,从而有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性。生存教育不单单要教导学生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更需要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学生对于这个社会的接受程度。不能一味的让学生感觉到找工作太难,从而丧失了他对工作的信心与对生活的热情。就算是生活上有挫折,但是依然能充满信心的去面对。通过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与时俱进的工作知识与经验。让找工作变得更加的容易,生活更加的顺畅。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第7篇

与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其独有的特性。(1)社会认知度低,自我认知偏差。当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识仍存在一些偏颇。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要比本科院校的学生低很多,知识背景较为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可塑性也不及本科高校学生。这也使得高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觉得低人一等,很多高职毕业生找工作积极性不高;(2)自我期望值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生自我期望值普遍较低,基本没有升本继续深造的打算,更没有考研或出国的动力和期望。多数学生对学业甚至人生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也很迷茫;(3)心理素质脆弱、自卑情绪较强。很多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没有进入理想中的本科院校,而被迫选择高职院校,加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偏见,因而比较自卑,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甚至有心理素质脆弱的学生因此放弃学业;(4)个性过于自我,学习态度不端正。调皮、任性、不受约束、不成熟是他们的典型表现。学生个体的自我约束力弱,自律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常常反应“上课没劲”、“听不懂”,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考试过后混日子。高职学生的特殊性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实际的应用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最基本的前提是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所谓人才,首先必须为“人”,然后是“才”,“人”是根,“才”是叶,没有根,叶也只能是无源之水。作为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品格,那也终究成不了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才,而制约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优秀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学生的瓶颈并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关键在于素质教育方式制约了学生奉献精神、爱心品格等优秀素养的开发,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索出一个完善的育人模式来突破这种制约,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

近几年,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在长期探索、创新实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党总支为核心,以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为网络的爱心工作队伍,构建了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以“创建爱心集体,争心教师,培育爱心学生”为目标,以“以点带线,以线促面”为思路的“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即牢固树立“服务学生、帮助学生”的教育理念,在全系范围内具体生动地探索和推进“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在体验和实践过程中,以身边的典型事迹为依据,通过爱心活动来感化学生、熏陶学生、引导学生,使大学生将“爱他人,爱校园,爱社会”的思想内化成自主行为,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自觉高尚的人格修养。

(一)第一阶段:思想萌芽阶段———通过“感恩、启蒙”教育,触动心灵的自我体验

“感恩、启蒙”教育主要从情感需求出发,注重心灵感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该阶段主要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启蒙教育,比如通过新生入学系列教育活动和党团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心意识,帮助他们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观念的影响,促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二)第二阶段:行动体验阶段———通过“体验、实践”教育,感悟人生的自主践履

“体验、实践”教育具有亲历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是在前一阶段“感恩、启蒙”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做中学、学中悟、悟中行”,学生活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和实践平台的搭建,精心设计爱心活动,感化学生的内心,使学生自觉改变其行为方式。该阶段主要针对大二学生设计教育活动,不拘泥于教育内容的完整性,更强调学生即时的感受;不提倡单纯的教育理论灌输,更注重学生内心的体会与领悟;不局限于课堂、校内的知识学习,更强调在具体的体验和实践中领会和感悟。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生态度、观念的转变,从而变为学生自身高尚的人格修养。

(三)第三阶段:实现奉献阶段———通过“实现、奉献”教育,实现价值的自我追求

“实现、奉献”教育阶段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是对前两个教育阶段基础上的提升,强调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指导老师为引路人,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和技能,奉献社会、回馈社会,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多做贡献,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并使其最大化。“实现、奉献”阶段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自主实践、自觉奉献”,在前两个阶段的心灵、实践引导教育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将外驱力变为自主的策动力,自觉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

在“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中,机电工程系探索出“1+1+X”的工作思路,将教师党员和学生骨干的“1”和“1”有机结合,对其他学生“X”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以“找点、建线、促面”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将“三段式”教育落到实处。

(一)点:狠抓学生骨干的教育和管理

要求学生干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牢固树立为他人服务意识;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塑造先进形象;积极加强与共建单位老年知识分子联系,学习老党员的先进性。

(二)线:以先进的“点”来教育引领

“线”———机电系的特殊群体“特困生爱心群体”、“知心奶奶工作室”、“志愿者服务团”、“邻里好帮手”等特殊群体的主要负责人均是学生骨干,成员大部分是建党积极分子,在狠抓党员创先争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爱心工作室的作用,利用共建单位提供的资源有序开展活动,做出示范引领作用,在学生中形成正能量。

(三)面:即机电系全体学生

以“点”带“线”促“面”,以学生中先锋模范引领特殊群体的进步和发展,进而全面提升系部学生思想素质,正是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学生管理工作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标。以2012级学生为例,在新生刚入校第一年,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序地安排各种教育活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体验社会、院系、老师、同学、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和社会更多的责任感,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如开展入学教育及入党启蒙教育等主要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感情以及为别人服务的意识;通过开展“小太阳感恩”座谈会,引导他们体验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关爱;通过志愿服务夕阳老人树立他们对社会回馈的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参观烈士陵园等活动,让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充分感受革命先烈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热血付出,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等。在入校第二年,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大力拓展思想教育的形式,重点加强“体验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如通过深入农村支部开展主题文艺晚会、参观戒毒所、开展爱心助残工程、慰问社区重症儿童、组织爱心义卖、消防演习、暑期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分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特殊人群,增加感知、增强能力,提高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在团员青年和普通学生当中做好宣传和引领。在入校第三年,在“感恩教育”和“体验教育”的引导下,这个阶段更注重对学生的“实现、奉献”教育。如组织学生骨干为学院建设服务、利用节假日慰问结对困难学生、协助社区干部完成社区服务工作、与共建单位及企业开展就业创业活动,组织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无偿献血、感恩节关爱老人、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月等活动,由学生骨干、学生干部等先进分子引领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主动服务于班级、系部、学院、社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学生骨干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学生中起到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广大青年学生在先进学生的引领下也增加了对社会的感情,树立了为他人服务的决心。

四、“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实践价值

(一)创新性

充分发挥先进主体的优势,以“1+1+X”的工作思路确保“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取得实效,以先进党员教师引领青年学生骨干健康成长,增强系部思想教育工作活力,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实用性

“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依托人力和物力等有效的教育资源,“1+1+X”的工作思路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和利用,教育的形式也由空洞的说教变得生动具体,有了具体的抓手,通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将“校外先进分子引进来”与“学生先进分子走出去”相结合,建立校居长效联动机制,实现校居共建,加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作用。

(三)实效性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霍耐特 承认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阿克塞尔・霍耐特是德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现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主导人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承认为主题,提出了主体间交往过程中相互承认这样一种独树一帜的承认理论,并提出了这种承认关系在主体间体现的三种不同的承认形式,即爱、法律和团结,阐明了一种具有“好生活”基础的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表达了人类主体追求人的完整和实现理想社会的理想。在这里主要是从霍耐特的承认形式这个相关理念进行阐述。

一、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简要概述

霍耐特是在沿着哈贝马斯的思路,继续为批判理论重构规范,认为要走“规范性与经验性相融合的路子”[1],于是从早期的黑格尔那里寻找重构规范的思想资源。黑格尔首先将承认一词引入了哲学,他有观点认为,自我意识是一种主体存在,当自我意识相互承认的时候,自我意识能理性化,由此,不同主体之间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必须相互承认,主体之间有一种互惠的关系。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一步指出了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是不可分割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承认的才能使规范存在。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采用了黑格尔的“主体间以斗争为核心的发展方式”的思想,也继承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他的承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彼此承认构成了一种社会机制,所有的社会形式都是承认的秩序。“社会承认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规范中,就各自的地位、身份给予承认,也意味着我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拥有一定的自由”[2]。他还借助了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对“为承认而斗争”思想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提出了分辨现代社会的三种重要的承认形式,即爱、法律和团结。爱是个体在家庭主体间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相互承认关系;法律是存在于社会之中,自我和他者作为法律主体相互尊重,为社会个体寻求社会平等的承认形式;团结是个体在一个社会组织团体里得到相互承认关系。

二、霍耐特的承认形式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共通

爱、法律和团结这三种形式,形成了主体间互动关系,相对应的有情感交流、平等尊重和社会重视,这三种形式构成了人类主体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念的条件,这三种形式的发展,有了情感的共通感、普遍规范的相互义务约束以及参与群体目标的能力、品质和特性的个人同一性,使得个人成为共同体和社会中存在的独立个体,认同群体的规范性形式、尊重普遍性的权利、相信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进而发展出了重要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和能力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个人和社会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当我们把这些承认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霍耐特承认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内在契合,再根据金生先生的教育承认思想,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承认,是爱、法律和团结,也即爱、权利尊重和社会重视三者连成的一个社会互动、社会交往形式,最根本的就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承认关系。

(一)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形式之“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

霍耐特认为“只有在情感上信赖共同关怀的连续性,才能使向独立性的过渡成为现实”[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对其的教导关爱,不断获得自信,不断自我发展,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自我。这一过程就犹如家庭之爱,父母对子女悉心教导,子女在父母的关爱之中不断成长。教育教学中需要这种情感归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的传授更多的是要通过学生的情感感知来达到效果的,有了爱的承认关系,教育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以情感交流的形式之中,潜移默化中就使得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到了内心。同时,“在爱的关系中,这种经验是相互的,所以承认就具有双重过程的特征”[4],可见,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情感联系是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达成的。

(二)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形式之“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

在法律中,“只有当我们反过来认识到必须对他者承担规范义务时,才能把自己理解为权利的承担者”[5],在教学关系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是很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一方面意味着教师把学生视为一个个的精神独立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使之充分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将自己真实人格展现给学生,从专业知识、言行举止等方面使得学生自愿服从自己欣赏自己,而不是强迫学生服从自己。这样,学生在得到平等的尊重承认之中,自觉正视自己,发展完善自己。

(三)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形式之“团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

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其他学科教学,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指导和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信念。纯粹灌输式地道德说教、知识传授,对于对学生的思想和信念的指导教育已经是落后的效果差的方式。思想信念是学生主体在真切的现实生活中超越性生成的,因此,学生的思想信念需要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世界作为其基础,需要周围社会对其自身的承认。正如霍耐特说“为了能获得一种未歪曲的自我关系,人类主体除了情感关怀和法律承认的经验之外,还永远需要一种允许他们积极地与其具体特征和能力相关联的社会重视形式”[6]。可见,学生需要外部生活世界对他们的个体自我特性价值的认可与重视,从而自己对自己产生正确的承认关系,进而认可自我价值,产生自我自豪感,使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促进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完善人格。

三、霍耐特的承认形式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霍耐特的承认三种形式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关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三种承认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共同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给予受教育者爱的承认,重视情感交流,使受教育者得到情感关怀;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权利,教育重要条件和方式等方面要给予平等对待,使他们得到权力承认;营造教育的和谐氛围,加强实践教学,带领受教育者们去积极获取社会的承认关系,使其得到社会重视,也就是要对受教育者能力和品质的认同,通过社会承认社会重视来使每个个体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人格和能力品质,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有更好地巩固。

(一)给予学生爱的承认,重视情感交流,使得到情感关怀

给予学生爱的承认,给学生爱的关怀来教育学生,指导学生改正错误的歪曲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交往过程,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无时不是在与学生进行一种交往,而鉴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别之处,教学效果的体现更多的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感知,先要心理感知这种思想意识,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情感交流是越来越重要,不要只是冷冰冰地进行强压,对于学生的不良的思想观念,要在这样一种情感交往过程中得到改善进化。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关爱的同时,要注重自身的学识素养、品德修养、言谈举止和仪表风范等各方面魅力水平的提高,以身立教,不断进行积极引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发自内心自觉地追寻这种良性发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爱的承认关系,师生之间呈现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权利,建立平等关系,使得到权力承认

为高质量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权利,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这就包括对待不同学生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上,也体现在对待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上。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权利,得到权利承认,将课堂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丰富创新教学方式,比如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等,丰富语言表达,不只是只有用一些套话来进行表达,可以站在学生角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使用一些他们所常见之语,也不乏可以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幽默的歇后语、流行语等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探讨,教师与学生之间减少心理年龄的差距,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层次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使得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营造教育的和谐氛围,加强实践教学,使得到社会重视

“学生的完整发展是教育的不懈追求和终极目标,也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7]。在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承认,获得了自我认同肯定自我意识,进而自尊、自信、自重。“承认使单个的主体与其他主体间具有了某种认同关系,而这样的认同恰是人社会性本质的内涵所在”[8]。人具有社会性本质,人需要在社会中得到承认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去积极获取社会承认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获取社会对其的承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所学知识理论落到实际生活,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获取自身肯定,赢取社会团体组织对其的承认、重视,从而进一步肯定自我,促进其更加奋发积极向上。

四、结语

爱、法律和团结,是霍耐特的承认的三种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承认中来说,可以是关爱、权利平等尊重和社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地给受教育者灌输一些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则等内容,同样地,也是要以平等的承认来促进人的精神全面发展。根据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最根本的是与受教育者建立平等的承认关系,以承认的方式来促进受教育者的品质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和应用霍耐特承认理论中相关理念,认真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导论、环境论、过程论和方法论等环节上所出现的漏洞与不足,相应地,以注重情感交流、教学关系完善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式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继华译.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 [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2.

[2]阿克塞尔・霍耐特.“正义理论:从‘个体自由’转变为‘相互尊重’”[J].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2013(9).

[3]胡继华译.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14.

[4]胡继华译. 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14.

[5]胡继华译,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15.

[6]胡继华译.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