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25 22:43:59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制度建议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实践中,要充分重视毕业生正确思想认识的树立,二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具体说来:一方面,新时期,面对新问题、新状况、新瓶颈,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在就业指导中重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应有之义,为社会输送能力素质强、思想品行端的人才资源是大学育人的根本目的之一。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指导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有机统一共同服务于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的。那么,既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无论从目的到措施到执行人员都具有一定的重合性,那么是否可以尝试通过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指导相结合来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1、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1.1学业规划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设置在就业指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课程中,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的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就业指导能给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促使大学生把自己的行为都集中到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上来,从而起到一种目标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利用这种导向功能,通过价值取向的引导、未来指向和及时纠偏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把大学生引向关注社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上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技能培养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要加强思想引导,着力培养坚忍不拔和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养成勤学好问、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求职技能培养中,不仅要关注简历制作、待人接物、谈吐衣着等具体技巧的培训,更要从根本上帮助毕业生树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德取胜。

1.3职业理想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个人职业理想的确立是依据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而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是帮助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可以通过在毕业生的职业理想确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毕业生树立既符合自身能力素质、兴趣爱好又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职业发展目标。

2、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制度建议

2.1机构建设:领导与执行力量的重构。挖掘现有的机构设置,扩展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成为其本职工作之一。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领导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执行上,一是加强核心执行成员的培养。对于核心成员的培养,主要是加强其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提高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二是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培训。

2.2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工作队伍。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突破口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促进二者深度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择业心态、竞争意识、能力素质无意识重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愈益迫切。这就对从事职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成为必然趋势。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人才队伍时,首先应挖掘那些从事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资源。其次还应该对进行着力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2.3理论建设与制度建设:系统化与程序化。明确了领导机构和执行人员以及抓队伍建设之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明晰的,即从制度建设着手,把就业指导工作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取得实效。只有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才能保障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结合得到真正落实。

一是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化。首先,由于当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够丰富和系统。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还需要更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其次,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零散见于课堂,就业指导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尚未形成系统的整体,与普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杂糅一起,缺乏专门化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框架,专业特性不突出。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发挥实效,就必须结合就业指导的特殊情况,发展出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汲取养分再结合就业指导工作特点形成专门的系统理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门化,提高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首先,领导机制建设。合理划分职权,明确部门和工作人员职责,各岗位分工合作,形成分管领导总揽,层层落实的机制。其次,激励机制建设。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益评估标准和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把工作责任明确到部门和个人,使软的任务变成硬的指标。第三,监督机制建设。通过领导、纪律、师生、舆论等监督形式,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保证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质量。第四,监测机制建设。掌握毕业生思想状况的发展动态,针对思想上的变化及时调整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第五,考评与反馈机制建设。结合目标管理方法并按照绩效管理原则,确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政教育的考核标准,根据各分类指标对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以此为依据进行奖惩。同时,及时反馈考核结果,以便改进不足,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各类机制建设,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

2.4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兼具目的性选择性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传递,是教受双方思想品德内心体验相统一的过程。因此,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极大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形成良好的氛围。尤其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学校教育能对学生产生先期效应,通过与学校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大学生能从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发生深刻的转变。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使得广大毕业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秉持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端正的态度走向工作岗位,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张体勤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朱凌云,蒋西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 协同学 校社衔接期 毕业生 政治认同

1 界定政治认同等相关概念

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个体的或群体的)对政治体系的能动的认识、判断、评价和行为反应过程,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伴随着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并经过一定的政治意志努力而形成的对一定的政治体系的价值认可,并自觉地按政治体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积极地参与、维护和促进政治体系的运行、稳定和发展的一种政治心理过程,体现着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政治心理因素的统一。[1]

毕业生政治认同是指大学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运作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在政治生活中与政治体系一致下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2]

校社衔接期指的是大学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在实习/择业(通常为半年)和新就业(新入职半年)这段时间,是毕业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和“政治人”角色转换的过渡期,是人生的转折点。

毕业生政治认同实现方式是指以何种手段、方法达到实现大学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政治认同的目的。本文以协同学为指导,通过建立党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家庭社会系统相互联系的方式,以党政法系统为统领、教育系统为重点、家庭社会系统为补充,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毕业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毕业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2 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1)西方政治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渗透。党的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欧美通过民主论、“普世价值”论和实用主义等思潮,利用一些途径,对我国青少年施加影响,冲击我国现行的政治体系。(2)毕业生的政治素质关系国家的未来。近年,中职生每年毕业人数达600万左右,大学生每年毕业人数达80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中职毕业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毕业生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3)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思政教育边缘化问题。毕业生实习/择业半年期与新就业半年期是人生的转折点,适应岗位和融入社会的过程通常伴随着心理不适和政治迷茫问题,此时他们最需要来自各方的引导与帮助。然而,多数学校在毕业生校社衔接期采取“放羊式”管理,党政部门和用人单位在毕业生新就业期也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引导,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思政教育缺位严重。

3 基于协同学的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

协同学是由前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立的一门关于系统各部分协同工作的科学。哈肯认为,自然界是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称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3]大系统中的小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系统整体效应大于各个子系统独立总和的协同效应,即出现“1 +1>2”的结果。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在这个过程中,各子系统之间避免相互制衡,它们在个别的序参量作用下保持方向一致,形成最大合力,实现了系统的协同效应。

我们从协同效应中得到的启示是,若要使复杂系统变成有序结构,其关键是促使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产生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的运动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采取一定的方式加强它们的关联运动,使其逐步成为系统内部运动的主导力量。可见,协同学的研究内容是系统,其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在这个“有序”的过程中,序参量起着决定作用。对于校社衔接期毕业生的政治认同教育来说,最为关键的三个序参量是党政法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家庭系统。只有这三个序参量通力合作并协调运动,才能实现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最佳效果。

3.1 建立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宏观系统

政治认同问题是个阶级性很强的意识形态问题,开展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需要整合党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家庭系统各方资源。见图1:

(1)h政法系统。党政法系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党负责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党的意旨,制定正确的政治法律法规,并监督行政、司法机关落实毕业生政治认同工作情况;行政部门贯彻党的精神,重点搞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建设法治政府;司法部门维护政治法律法规的运行,提高司法公信力,开展“净网”行动,打击网络政治谣言,对政治违法犯罪进行惩戒。

(2)教育系统。教育系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本文仅指职校和高校),其任务是落实党的政治教育精神,负责对党政机关及毕业生家长的信息沟通及协调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指导职校和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工作,职校和高校一要负责毕业生的政治认同教育,二要做好毕业生学业期的绿色通道和就业半年期的咨询引导工作。

(3)社会家庭系统。狭义上说,社会系统主要包括毕业生生活的社区与工作单位。社区要创造有利于毕业生政治认同的环境,工作单位要发挥工会、党/团支部等相关组织的作用,开展富有特色与成效的政治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的政治认同。家庭系统包括毕业生家人及亲戚朋友。家长负责毕业生的政治观督导工作,及时反馈毕业生情况,配合职校和高校做好毕业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工作。

3.2 建立校社衔接期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微观系统

在党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家庭系统中,党政法系统是统帅,教育系统是关键,社会家庭系统是辅助。其中,职校和高校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毕业生政治认同的主阵地,要对职校和高校的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工作进一步细化,构建政治认同教育的微观系统。见图2:

(1)组织机构。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组织机构采取层级模式,由职校和高校团委、政教处、就业中心及学校网络中心组成,开展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工作,校党委负领导责任。

(2)队伍构成。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队伍主要由学校政工线人员、思政课教师、班主任、毕业生骨干构成,他们既分工又合作,共同致力于毕业生的政治认同工作。

(3)任务分工。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任务分工:一是在职校和高校党委领导下,在学生的毕业年,由校团委组织精品的政治实践活动,如青马工程、学生时政社团活动、学生参加社会的政治实践活动等。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作为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课程教学,并打造网络思政名站名栏名师,促进学生的政治认同。三是要发挥毕业生骨干的作用,鼓励毕业生骨干在学校及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毕业生分布状况,组建毕业生临时党/团支部(如果毕业生分布过散,可采用网络组建)。毕业生临时党/团支部要充分发扬奉献精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借助网络平台,对同学在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就业帮扶、人际交往、专业技能提升等方面开展服务工作,并要及时准确地向母校反馈毕业生情况。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制度,学校要协助用人单位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调适、人际交往和专业技能指导等工作。[4]

(4)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师生工作、学习评价体系,引导师生重视并参与学生政治认同工作。在学生的在校学习期,教务处通过执行教学事故制度等途径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纪律,引导教师把学生的正确政治观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中;思政课把正确政治观引入学生考试与评价范围。在学生的校社衔接期,学生处/政教在班主任、辅导员的评优评先制度中体现毕业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工作,对在毕业生校社衔接期政治认同教育工作中成绩显著的教工给予表彰。

校社衔接期是职校和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思想迷茫期和思想政治教育空档期。通过建立党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家庭系统三位一体的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 1+1+1>3 的协同效应;通过党政法系统人员、职校高校人员及毕业生亲友,共同致力于毕业生政治认同教育,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校社衔接期政治认同教育既能保障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也是帮助毕业生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和“政治人”过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第3篇

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1、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企业文化的广泛性教育可以避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理论化,避免空谈误企,在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真正为企业需求培养学生,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总体教育目标。

一是企业文化教育使学生成长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在工作中有了充足的挑战与希望,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打牢了基础。

二是企业文化可融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进行解读,教育涉及“团队精神”“狼性文化”等具体的理念,往往这些口号比较形象,容易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比较具体地对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提出了要求。

2、新形势下全面提升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紧迫性

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 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成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形势不容乐观,用人单位在择才用人方面出现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

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其思想品质、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身心素质和社会协作能力成了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具备的两项最基本个人素质。

敬业精神和诚信观念也是用人单位重用毕业生的必备要件 。对专业对口有所减弱。过去,用人单位对专业对口的要求很高,故“用人所学”和“学有所用”成为潜在默契的定式。现在,用人单位更青睐于语言表达好,性格开朗,沟通、协调能力强,可塑性强,为人处事机灵醒目的高素质的毕业生。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树立以“企业人"、“社会人”的形象完善自我,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大有益处。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就业能力,可以快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渗透企业文化教育,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中的内涵、企业的人文精神,感知到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渴望以及体会企业中优秀人才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强烈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提高职业能力的理想。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定长期融入企业文化的规划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中都要切实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渗入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营造企业化氛围,把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各种技能素质贯彻于各专业教育教学环节中。

2、政治授课教师是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文化认同感的传播者

长期任职专业教师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将所得到的最新理念、信息注入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教法;同时邀请行业中层领导或技术能手到课堂上讲课,与学生互动,宣传企业文化;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园介绍自己成长的过程;学院定期或不定期邀请高水平的行业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技术讲座。

以最新的职业观念和技术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及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当然这一切要制定专门的奖励制度及措施,督促专业教师去企业,接“地气”,确保学院教师的教学不脱离企业实际,能把最新行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落实企业文化传播

企业文化强调诚实、守信、创新、团队合作、社会责任等,都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相衔接的。很多内容是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鉴、运用的。

这种融入形式要求:

(1)在案例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尽量多运用学院对接的相关行业企业的实例,始终渗透企业文化的理念。

(2)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有关“理想信念”的内容中,将企业文化精神内涵与职业技能的内容进行相互融合,在第三章“人生价值”的内容中,学院加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教育教学比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价值标准的学生,在第六章“职业发展”的内容中,以专题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行业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

(3)在第八章《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关于“经济”的内容中, 可以引入大量与学院合作企业的相关案例,把企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政策融入教学过程中,在第十章有关“文化”的内容中,也可以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以专题化教学模式进行宣讲。

4、让学生以实践教学环节为平台,积极倡导企业文化

实践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传承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企业文化教育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解企业文化,从而达到传承企业文化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切实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特别是为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适宜土壤。实践证明,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企业文化教育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具有许多优越性。

以往,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组织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其内容和形式主要学习普通高校的经验,涉及的内容过于空洞和宏观,从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来看,无实际内容,或者过于肤浅,有部分学生甚至模仿或抄袭网上的相关文章。近年来,我们通过利用“顶岗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的平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学生的心得体会、调查报告有了深刻的变化,写得更加实际,与企业文化精神联系更加紧密,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第4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给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就业,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指导

当前,每年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高校办学、治学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素质。随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及社会人才标准的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也应由以往的就业技能指导转向对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的指导教育。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就说明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没有系统的计划,只有当大学生到了毕业时碰上很多困难和问题时,才会就问题谈问题,使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所以,这种教育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就业实际,缺乏针对性。

2.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就业实践不能紧密结合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咨询、讲座等大课堂式的指导模式,主要是“灌输式”“填鸭式”地对学生做就业形势、就业技巧方面的辅导教育,不重视职业道德、价值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辅导。就业指导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离,抑制了学生参与就业的积极性。

三、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政策教育

积极宣传国家和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

2.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淡薄。因此,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加强大学生公德心、责任感、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和成才至关重要。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困惑越来越多,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的一大难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必须针对这种现状,掌握相应的心理知识,成为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

要切实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就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就业指导必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发挥好这一载体作用,必将会推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文).

[2]教育部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11.21.

[3]朱宁.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探索.2008(12).

[4]殷向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10(5).

[5]张欣.浅议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价值体现.新西部(下半月).2008(5).

[6]蒋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并轨研究初探.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7).

[7]熊治梅.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

[8]王晓敏.论新形势下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2007(4).

[9]胡修池,郑兰霞.论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问题.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10]余燕.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6).

[11]2010年5月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分析.

[12]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方案.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2003.

[13]刘洋.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第5篇

1.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常常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专业技能,而今天社会不仅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急需的人才。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现在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日常的课程设置中偏重课堂教学环节,没有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再加上教学设备陈旧,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机制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的课堂,二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处于分离状态。这同样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在高职教育教学安排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者基本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研组成员或是辅导员。教育者针对被教育者的职业发展诉求,根据其职业素养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其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教材选用等方面也会左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质教育重视如何使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只从学生个体利益出发去寻找适合个体发展的、满足个体需求的最佳岗位,忽视社会、国家整体上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人自身的特殊需要出发,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另外,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将学生的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渗透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3.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是最终的目标都是为学生服务,使其在毕业之后有着更好的职业生涯。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是学生成功步入社会,成为职场中的一员的先决条件,更是为国家社会输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源泉。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4.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培养具有交互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和教学理念应该相互交融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与社会实践、理论与岗位要求的一致。

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与途径

1.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中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应结合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展开,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能强化课堂教学成效。

2.培养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在于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职教师须掌握从事职业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必备的理论和教育知识,既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善于利用社会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成长,又要熟悉相关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指导学生在毕业后适应未来岗位工作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3.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在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基础上,把探究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安排适当课时,将职业素质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同时,定期开办专题公开课,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课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使学生懂得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4.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评价体系实行职业素质考分存档制度,作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根据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表现以及职业素质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存档,考分合格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优秀毕业生证书,会在职场竞争中有优先录用的机会。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2004]16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通过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解,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高校必须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十分完善,大学生就业思想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生顺利走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1.择业观念存在一定偏差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但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不清当前的形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择业观、成才观严重滞后于当前就业体制的变革,没有从精英定位转向大众化定位,择业期望值过高,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表现在就业岗位选择上,很多高校毕业生仍然将目光聚焦在大中城市上,而那些急需人才的基层、偏远地区却少人问津;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机关、事业单位是众多毕业生关注和向往的地方,但很少有人考虑到中小企业就业;薪资待遇期望值过高。

2.就业心理素质较差

由于就业压力较大,竞争激烈,大学生因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呈上升趋势。很多毕业生存在自我认识过高、理想脱离实际、心理封闭、害怕困难等心理问题。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很弱;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差;自卑感强烈,缺乏自信,导致与人交流、沟通的障碍等。

3.自身素质存在某些缺陷

随着世界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表现在道德品质薄弱,缺乏诚信意识,专业知识不牢固,能力素质欠佳,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等方面。

二、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克服不良思想的影响

李岚清同志讲:“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自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还要探索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措施。”正确的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能引导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加强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择业观和就业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并给予适时引导,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克服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成才的择业观,鼓励大学生抓住当前社会的各种契机。

2.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法制和道德观念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启迪他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他们的职业感情,通过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志来养成个人对待职业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全面帮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自觉遵守毕业生就业市场规则,抵制各种腐败现象和违法行为。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尽快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以及正确分析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增强求职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对理想的坚定信念,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求职心理;同时,还可以及时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和失败,以积极和良好的心态去参与竞争,帮助他们克服坐、等、靠的心理和岗位终身制的不良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就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服务意识、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等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就业指导的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体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教育等。

3.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单纯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途径。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理论与学生实际脱节;要使课堂教学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等的综合作用;要把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要把就业指导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避免为了就业而教育,强化育人功能。

从创新角度而言,就业指导人员要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促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4.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由于当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够丰富和系统,因此,就业指导人员应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和理论成果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面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步入新的轨道。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不断探索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措施,正确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使他们在就业等各种压力和挑战面前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勇于克服困难,赢取胜利。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2009】3号文件的重要精神,在就业指导中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引导和服务,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2]尚丽娟.思想政治教育应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10).

[3]姚红雨.强化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J].皖西学院学报,2009(1).

[4]江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1).

[5]罗元.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6).

[6]刘俊峰.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作者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实效性;教学现状;对策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使命。

通常,教学实效是指“两课”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方法、媒介及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等方面获得的实际效果。“两课”史论结合、内容丰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但是,“两课”教学也同时存在着较多问题,如教学方式和方法单调陈旧、考试方法不科学,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等,导致其实效性降低。

一、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解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情况,探索提高高职院校“两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我们课题组认真设计了调查问卷表,共22题,主要从“两课”基本认识、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建议四个方面对浙江省两所高职院校的20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83份。调查对象涉及三个年级,涵盖在校学生及毕业班学生。

在问及“你对‘两课’是否感兴趣”时,17%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有20%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有17%的学生表示“反感”。关于“你想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吗”的问题,有37%的学生表示“很想提高”,61%的学生表示“想提高”,表示“不想提高”的只占总调查人数的2%。在问及“高职院校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有27%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46%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只有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回答“‘两课’对您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帮助”的问题时,有63%的学生表示“有帮助”,只有21%的学生表示“没有帮助”,另有1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数据分析表明,高职学生对于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有较高的积极性和欲望,并表示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对于指导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回答关于“你认为‘两课’能否帮助高职学生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时,有59%的学生认为“能”,16%的学生选择“不能”,另有25%的学生认为“不清楚”。在问及你是否喜欢上“两课”课时,有近3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22%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在问及“‘两课’教学效果”时,21%的学生表示有“很大收获”,69%的学生表示有“一些收获”,有10%的学生选择了“没有收获”。分析发现,只有21%的学生表示能够懂得“两课”所讲授的内容,却有68%的学生表示“似懂非懂”。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吸收情况不佳。“两课”教学没有完全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调查发现,47%的学生表示,“两课”整体教学水平一般。影响原因主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素质、社会环境、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不容乐观。“两课”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学生对于提高自己政治理论素质的渴求度较高。另一方面,“两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学生的主观需求契合度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方法、考核方式陈旧,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掌握情况。调查中,有63%的学生表示,“两课”理论性太强,教师又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缺乏现实案例和实践教学环节,再加上社会和媒体负面内容的影响,致使高达57%的学生表示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半信半疑。在这样现实的情况下,“两课”教学的实效性从何而来呢?“两课”教学也就无法起到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二、提高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1.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刺激学生的“需要”

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高职院校“两课”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形成知识需要、精神需求,并将这些精神因素内化为学习“两课”的动力。但是调查发现,学生对“两课”学习的目的性存在偏差,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也不足。同时,较多学生反映目前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存在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两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导致高职院校“两课”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所以,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追求真理,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做到“两课”教学与职业教育相契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相统一。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相融合,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这样才能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2.提高“两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两课”确实是政治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两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扎实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还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教学规律,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该精通自己的专业,有广博的知识,并努力反映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所以,“两课”教师自己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还要经常参加交流培训,不断地学习提高。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两课”教师想鼓励学生用交互式的上课形式进行课堂交流,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目前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教师的讲授风格、话语表达和学生的欣赏水平脱节,加上高职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存在一定的程度障碍,致使课堂交流出现困难。所以,“两课”教师应注重授课话语形式的创新,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化解政治理论本身的枯燥性。同时要注重话语内容创新,使课堂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使学生想交流、敢交流,并乐于交流,进而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3.调整“两课”的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它既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技能型的职高教育。因此,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内容必须根据“职业性”和“应用性”特点,以增强职业意识、专业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为主要任务,把社会的公民教育、共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纪律教育结合起来,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责任、团队精神的培养与提高贯彻在“两课”教学过程中,使“两课”内容进一步符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开发符合高职院校“两课”的教学教材显得尤为紧迫。

4.增加“两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并长期坚持的优良学风。实践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亲身实践确认思想理论真理性的机会,能对学生产生更直接、更形象、更真切、更持久的教育作用。所以,“两课”教学同样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也是“两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调查发现,当前,“两课”教学多偏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薄弱。调查数据也表明,有87%的学生喜欢参加社会实践,只有8%的学生喜欢现有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讲授和理论分析偏多,学生兴趣不大,也就不能很好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吸收,并用于指导实践。所以,学校要增加“两课”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5.改革“两课”考核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采取一张考卷定成绩的方式。目前,很多高校“两课”教学大都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有困难。因此,高职院校“两课”的考核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采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部分是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到课情况、回答问题、演讲表现、课堂讨论等)、作业、义务劳动、暑期实践活动、外出参观、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情况。两部分内容按一定比例,定出学生的总评分。

6.关注毕业班学生“两课”接受情况

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两课”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验证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归根结底是要反映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日常生活中。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一般就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了,极少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学校教育,更没有机会接受传统的“两课”教学。因此,了解职毕业班学生的“两课”的接受情况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即将离校的毕业生,由于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要比低年级学生高,对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岗位的指导作用的认识也较为深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一般只在大一开设“两课”,并没有真正重视对毕业班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忽视了毕业班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知识的需求。重视对毕业班学生的教育工作,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于毕业班学生的“两课”教学,教师要结合社会和专业实际,增加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等方面内容,使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有所提升。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高职院校“两课”设置的任务和目的,以切实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金爱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3(11).

[2]熊丹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调查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周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反思及创新构建[J].文学教育:中,2014(05).

[4]高金华.增强大学思政课实效性的三个根本要素[J].现代教育科学,2014(05).

[5]杨晓光.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4(06).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提出了要全面、深入、创造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发挥创造性的作用。结合农业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就是要认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形势,进一步理清思路,创造性的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创业就业中的作用;同时,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培养其知农、爱农、惠农的意识,从而更好的发挥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分析

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学历等条件限制,他们的就业形势在受到限制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转机。据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在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高职远高于本科。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2007届、2008届、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6%、1.36%、1.6%,远远高于“211”院校的0.5%、0.54%、0.4%,和非“211”本科院校的0.8%、0.73%、0.8%”。

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近年来毕业生创业就业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促使广大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回家乡创业。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4号,明确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三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其中,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离校后创业的,可凭毕业证书直接向创业地县以上人社部门申请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作为享受政策的凭证[1]。

二是社会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需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四部分专门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是以生物产品生产为基础,并向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的一种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由此可见社会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需求相当大。

三是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色优势。一是专业密切结合市场的需要;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三是学生的就业观比较恰当。这就造成了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逐年赶上本科的趋势[2]。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行业特色极为显著。

2.紧扣现代农业产业链,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创业就业中发挥能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在其《发展江苏现代农业十项政策建议》一文中指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途径是:首先,从农业生产环节来看,通过土地保护与培育,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发展集约生态特色高效农业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其次,从保障与支撑条件来看,无论在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还是农业生产内部环节,都需要全程科技支撑与组织制度保障;最后,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来看,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在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3]。”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促进就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紧扣现代农业产业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促进学生的创业就业。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加大国家有关农业方面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指出:各地、各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正确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使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就业预期适应社会需求与现实,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社会、投身国防事业热情。国家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按规定特别给予相应补贴、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供人事户籍管理服务、入伍退役后优先考学升学等优惠引导政策[4]。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开设相关课程,使广大学生对国家政策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而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和积极投身农业的热情。

第二、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走进农村,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1] [2] 

活动。例如我们带领高年级学生深入滨海县农村参加暑期实践活动,参与我院对接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工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科技服务三农中的快乐,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扎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学生的创业就业夯实根基。通过聘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举办讲座或授课,使学生与企业的全面对接,树立起今后创业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深化校企合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培养联动,促创业就业

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号)指出: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农业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培养联动,促进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

首先,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强强联合,开设校企合作班。与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的合作开办的“正大班”、“大北农班”,校企合作办班,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融入社会。我们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需要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强化;二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训练到位;三是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需要的素质,如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人的角色,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等。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能够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使他们真正树立起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

其次,让学校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开设就业指导课。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技巧、中长远就业规划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创业就业中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培养了广大青年学生知农、爱农意识,增强了学生毕业后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