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观摩交流材料

观摩交流材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09 22:15:27

观摩交流材料

观摩交流材料第1篇

一、引导家长了解区角、走进区角

1 宣传区角活动的重要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区角活动指导工作,如安排谈“区角活动与幼儿素质教育”、观看幼儿园“区角活动”光盘、分析“区角活动观察与指导”,定期组织、帮助家长提升对区角活动的理论认识。

2 开放班级区角活动:①设计好“家长区角活动关注栏”,把区角活动的设置种类、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互动、孩子的探索能力与学习能力在栏目中一一注明,让家长主动地学会与“栏目”交流,提高认识。②在开放前,教师事先集中家长,把区角内容向家长重点介绍,侧重指导家长观看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操作能力,注重过程观察。③在观摩中,让家长思考一些问题:你的孩子喜欢玩什么,怎样玩的,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如何等等。④观摩后,有问题可以找老师,也希望家长把想法用书面形式进行交流,欢迎面对面探讨。

3 横向、纵向观摩学习:通过跨班级观摩,让家长更客观地认识到区角活动对孩子的教育价值,如果只在自己班级观摩,家长往往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很少去关注别的孩子,就会出现评价不客观,角度单一的问题。而跨班级观摩,家长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材料的教育功能等就会有客观的认识。

二、帮助家长创建家庭区角活动环境

1 合理布置、拓展空间。

根据家庭居室大小创设合适的区角活动环境,我们建议每一处空间都可以做些点缀,每一片天地都可以为孩子所用。(可参考下图)

2 注重收集材料。

引导家长“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努力使每一块墙面都能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如爱养花的家庭可以种植物给孩子观察、探索和感受,让孩子懂得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根、不同的叶子、不同的茎、不同的花和果实。尤其是对拥有一片土地的农村家庭,可以抓住教育时机与孩子一起整理上地、翻土、拔草、种植、施肥、观看生长过程。喜欢科学探索的孩子,你不妨为他准备水、力、电、空气、磁等材料供他操作。有些孩子喜欢拼拆,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玩具汽车、小闹钟、小自行车、各种零部件拆卸、拼装,支持他们的发现,并为他们的成功喝彩。

观摩交流材料第2篇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

幼儿园要组织教师认真领会《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要充分认识到幼儿自主性游戏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做好观察记录和适时指导的必要性,积极做好引领和指导工作。

(二)带着问题培训

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如何做到有效观察和适时介入""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如何培养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创造性"等存在许多难点问题,为此,我园多次外派骨干教师去上海、南京、武汉、合肥等地参加相关培训。如外派教研组长去上海参加华师大组织的"关于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实战研修"培训,实地观摩上海市虹口区实验幼儿园开展的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去合肥观摩省级示范园开展的"联动教研"――"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介入的适宜时机及方法",并现场参加研讨。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每年我园都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师外出学习,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教科研水平。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实现自主性游戏的观察和指导

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主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在班级较好地利用空间、区域、角落等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使幼儿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

(一)重视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

1.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自主性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

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合理投放是幼儿实现自主性游戏的前提,创设环境时,要求教师考虑游戏材料的层次性,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同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来投放游戏材料。

2.不定时开设材料投放观摩评比。

根据学期计划,幼儿园不定时开设材料投放的观摩评比活动。从环境创设的整体构思、环境布置的教育内容、材料的利旧用废、空间的有效使用以及能否体现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自主性游戏环境的创设检查和交流评估。通过检查评比、观摩学习与研讨交流等,有效地促进教师创设自主性游戏环境的能力,为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重视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但要使游戏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师对游戏进行科学的指导。

1.通过环境的创设实施隐形指导。

在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过程中,重视发挥教师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隐形指导作用。首先,教师通过创设图形标志隐形规范幼儿的游戏行为。如创设幼儿熟悉的图形标志、实物标志以及角色标志,实现游戏场地的合理规划,营造游戏的氛围,给幼儿在不同区域可以玩耍的许可和自由选择的机会,减少幼儿与同伴之间以及不同区域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次,教师通过游戏场地的设置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尤其是在区角游戏中,教师为满足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要充分考虑动态区域和静态区域空间的范围与变动情况,除了既成的、待定的游戏场地外,再专门设置一些自由区或备用区从而满足幼儿在不同区域实现自主性游戏发展的需要。

2.借助游戏观察,选择适当的机会介入指导。

邱学青在《学前儿童游戏》中提出,"观察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中,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做好相关记录,无论是表格、文字记录,还是拍摄照片记录幼儿游戏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细致观察。通过自主性游戏的前期观察,教师知道什么时候只看不介入,什么时候试探性介入,什么时候应当深入其中,什么时候可以退出,哪些信息将成为以后教学的依据,全在教师对幼儿发展的把握之中,因为细致的观察让教师看到了幼儿的不同学习过程,看到了幼儿经验能力的差异,看到了生成教育的契机。教师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会有力地推动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的开展,保证自主性游戏活动的质量。

三、以自主性游戏为主题,开展系列教科研活动

(一)业务学习围绕自主性游戏的主题来开展

幼儿园每周都有全园教师的业务学习时间,可要求各班教师将自己的精选案例,插入图片制作成电子文本或PPT形式,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上边播放边介绍,开展关于自主性游戏的"案例分享"活动。这样,每位教师都能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活动过程、自我反思、教育策略等内容,然后进行集体研讨,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借助这个学习平台,大家都愿说、有话可说、有水平地说,总结交流,共同提高,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科研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充分保证教科研活动的成效,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可以年级组为单位,来进行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园本教研活动。如我园开展了班级区角活动观摩,主副班教室轮流观摩,并讨论和反思;不定时提供个别幼儿的区角活动情况,供教师观察、反思和讨论。这种有针对性的园本教研,使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形式更加全面和灵活多样,也吸纳更多的年轻教师参与到园本教研中来,并在教科研活动中成长。

四、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促进家园共育

观摩交流材料第3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91-01

案例是通过一个或一类例子来阐述理论、公式或道理的教学片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化学生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初中物理理论论述较多,我们应充分援引案例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讨论案例教学,促进合作交流

实施初中物理案例教学应该遵循新课改理念,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互助实践,在案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展开讨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创新和探索实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创设“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或“未来能源发展趋势”讨论话题。结合已经学习的物理、生物知识,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一个主题,并鼓励学生课下展开对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相关资料的收集。课上展开辩论比赛,就如何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提出可行性建议。由讨论案例的学习过程,学生了解到科技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利与弊,提升节能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研究如何保护环境。

二、观摩案例教学,引导思考分析

观摩案例教学方式是依托一定教学方法或教师的演示过程,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析、理解,以此达到观察与模仿的目的,提升物理科学素养。教师在运用观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电流与电路》时,教师选取“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探究案例展开对串联、并联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深入了解串、并联连接方法的运用。教师运用观摩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对电流规律的分析,通过猜想构思、连接电路、实验展开、数据记录、规律总结等过程,感受和分析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观摩小灯泡亮度、电流表示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规律。由此分析出节日用彩灯应该串联,而家用电路应该采取并联措施等。

三、模拟案例教学,激励思维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或科学道理用语言阐述比较单调,而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又不太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模拟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转变研究材料和方法,不改变研究内容和主题,展开对相同知识的研究。运用模拟教学案例,可以使得课堂教学便利化,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的应用》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关于船漂浮与潜艇上浮、下沉的演示图片;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都是利用了什么知识?继而鼓励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拟材料――可变质量的球、盐、醋、水等,展开对比模拟案例的教学。运用同样质量的球展开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球在醋中沉底,在水中悬浮,在食盐水中漂浮。另外,不同质量的球在水中也可以出现沉底、悬浮、漂浮三种情况。由学生的自主总结过程,得出浮力的基本知识F浮=ρgv排,由此得出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潜艇上浮、下沉是改变了自身的质量,而船漂浮是利用了水的浮力等于船和货物质量的知识。

四、实践案例教学,鼓励自主探究

知识的收获与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靠教师传授,需要学生真正的动手实践与反思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行动能力。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学应结合实践案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自身智慧和集体交流与合作探讨得出的方案,制订较为完善的实践方案,由实践案例的学习过程,提升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电与磁》时,可以结合“研究电磁铁”实验展开实践案例学习。结合实验猜想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从通过电磁铁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这两个方面出发,探究改变可变因素,得出对应的结果,继而将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总的结论。由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线圈匝数一定,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磁性越强;电流一定,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能吸引的磁体(大头针)越多。通过实践案例教学,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和探究,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观摩交流材料第4篇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探究活动;生活化;系列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5-0054-03

【作者简介】庄春梅(1964),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幼教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尊重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发掘和利用适合幼儿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构建具有地域特点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体系和活动方式,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指导能力。通过对科学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和幼儿学习方式的提升,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探究环境的营造——创设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科学氛围

(一)显性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多样的探究空间

根据幼儿的注意力和建构经验具有随意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不应仅仅体现在集体活动中,还应该蕴含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在幼儿园的环境中。

1.让科学角成为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的区域。我们在每个班级设置科学区角,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这些材料虽然只是一些普通的瓶子、盖子、纸片、塑料管等,但对于幼儿却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

2.将活动室变为幼儿亲历探究过程的空间。在活动室里,教师引导幼儿完成了一个个实验探究活动。如,大班的光电、纸、影子、蛋宝宝等活动;中班的好玩的水、膨胀系列、各种各样的叶子等活动;小班的有趣的泡泡、糖果、颜色等活动。

3.把种植园变成幼儿观察探究的乐园。植物是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什么时候土豆发芽了?爬山虎怎样才能爬得高?为什么要给植物浇水?这些问题在种植园里被孩子们津津乐道。自然角和种植园成了小朋友探究大自然的沃土。

4.使走廊、墙面成为发现互动的场所。如,大班主题墙“电世界”,旨在让幼儿在拼拼连连中了解简单的电路连接。中班楼道“走迷宫”系列,设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迷宫,让幼儿想办法走出迷宫。小班的走廊天地以“感官总动员”为主题,设拼装小汽车、敲敲打打、摸一摸、绕一绕四个版面,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二)隐性环境——营造民主平等和支持接纳的心理氛围

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教师要创设支持、关怀、接纳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发现。

1.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在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大胆探索,遇到了什么难题,是否需要帮助等,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行为来激励幼儿。如,在进行“奇妙的透镜”活动时,幼儿发现通过不同的透镜观察同样的物体,物体的大小不一样了。于是,教师引导孩子们用眼睛仔细观察透镜,用小手去摸一摸,让他们自己发现,原来凸透镜的影像是放大的,而凹透镜的影像是变小的。

2.学会等待,允许幼儿出错和失败。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索并非每次都会取得成功,一不小心把水弄翻了或把工具弄坏了,这都是很常见的事,教师简单的指责或批评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扑灭孩子求知的火花。面对幼儿的失败和过失,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再来一次”或“想想其他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他们继续探索的愿望和信心。

3.鼓励同伴间的交流、分享和相互评价。在活动中,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能有效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究。这是因为幼儿在与同伴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新经验和新信息;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幼儿的不断思考;同伴间的相互质疑和辩论会引出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

二、探究内容的选取——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生活选择内容

(一)关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孩子们的小脑袋里藏着许多问题:蜗牛喜欢吃什么?蚂蚁为什么搬家?种子怎样才能发芽?为什么泡泡都是圆的?磁铁到底能吸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幼儿提出的种种问题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同时教师也要进行价值判断,从中选取有科学探究价值的内容组织活动。如,

“好玩的磁铁”正是迎合了幼儿的兴趣而组织的探究活动,教师让幼儿带着明确的问题,给予充分的时间、充足的材料去实践探索,进行实验观察,从而了解磁铁吸铁、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以及磁力具有穿透性等特点。

(二)提取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科学价值

生活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多契机,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选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蕴含科学性的物品或事件,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也能帮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知识,形成概念。如,植物、水、沙和土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经常接触的,蕴含着许多科学探究点。我们就利用大沙池、小山坡、种植园等场所,从玩泥、玩土、玩沙入手,让孩子和沙土做朋友,有目的地观察和探索,开展了“好玩的泥土”“揉泥团”“泥土和沙谁存的水多”“玩沙”“量沙”“运沙”“沙漏”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从生活中了解沙和土的特性。

三、探究材料的提供——充分挖掘并利用适宜的材料支持活动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任何的科学探究活动都需要相应的材料来支持。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实现主动建构科学知识的中介物。

观摩交流材料第5篇

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合理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等教学流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并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接下来的物理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规律的总结总是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是此次教学的重点

教师为学生实验准备必要的器材,其中包括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木块、正方体木块、等质量等底面积的铁快和铜块、木板、玻璃板、毛巾、小木棍、实验记录表格。教具准备齐全后,学生分组实验,由他们自行选择他们认为应该用到的实验器材,以便证明他们猜想的正确性。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应介绍此次活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各个小组自行安排,做好组员任务分工,做好实验记录,共同完成此次实践活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各个小组的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3.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分享实验成果

此刻,对于各小组的实验结果,无论他们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肯定他们敢于猜想,大胆实践的勇气。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要公布正确的实验结果,强调在计算有关摩擦力的大小时,应先判断该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再根据通过实验推算出的公式进行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f=μN,式中的μ叫动摩擦因数,也叫滑动摩擦系数,它只跟材料、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接触面积大小无关。N为正压力。经过总结,让学生发现静摩擦力与物体的平衡条件的相关关系。公布正确实验结果以后,布置学生完成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观察家里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并指出其属于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测量出摩擦力的大小。作业批改以后,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特殊的奖励。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殿堂的启蒙培育,它主要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来获取物理知识,训练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这个阶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身综合能力的养成等对于接下来的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摩交流材料第6篇

二、教研重点:

1、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规程》精神,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从养成教育入手,认真观察孩子,用心了解孩子,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努力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2、提升大班年级组的教科研水平,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科研活动模式,开展各年级组互相观摩研讨活动,通过观察、评价切实增强“磨”“研”的能力。3、加强教科研工作力度,做好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同时加强园本课程建设力度,在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实效性方面作有效的探索。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作用,拓展教研工作新思路,优化教研活动的方式,在活动中进行实质性的探讨、研究。上好研讨课、观摩课等。4、做好本年级组的协调工作,以便开展正常有序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运用,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5、教科研组长组织好每周三的教科研活动和周四的课程审议工作。教研组成员积极开展“研讨课”、“评优课”活动。

三、教科研目标及措施

1、教师之间要加强“研”的氛围,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要紧紧围绕问题的产生——如何解决问题——反思教研活动过程等,在内容上要形成专题化、系列化。扩大教师的视野,抓住到市各园的听课机会,学习别人的长处,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科研组长经常到各班听随堂课,教师与教师之间也相互听课,及时交换意见,做好反思工作,达到共同促进、提高。2、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观摩,回园后进行介绍交流,认真学习并运用他们的先进教育方法并进行尝试、实验。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进修,给自己充电。经常翻阅《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幼教博览》等幼儿杂志,加强对园本课程的研究。经常上教育网提高相应的能力。3、平时班与班之间进行互相听课,交流学习。探讨平时教学活动得失,鼓励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勇于创新,撰写教育随笔和读书笔记,期末写出有质量的专题总结。4、做好家长工作。设计家长园地版面,做到美观新颖,题材多样。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填写“家园联系手册”。本学期继续举办好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展示幼儿在园活动情况,在工作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唤醒家长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家长主动参与、积极合作的热情,为幼儿园献计献策,使幼儿园与家庭融为一体。

观摩交流材料第7篇

摘要:加筋土挡土墙是依靠拉筋与填料之间的摩擦力来拉住墙面,用来支挡路基填土或山坡坡体的墙式结构物。通过了解加筋土挡土墙的型式、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能够准确的布置和使用加筋土挡土墙。

关键词:加筋土挡土墙;墙面;拉筋填料;摩擦力;强度

加筋土挡土墙是一种由竖直墙面(面板)、水平拉筋和墙内填料三部分组成的加筋体。它通过拉筋与填料之间的摩擦力,拉住墙面,阻止填料塌落,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复合结构,再依靠其自重抵抗墙后的土压力作用。加筋土挡土墙,材料消耗少,施工较简便,外形美观,占地少,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也较低,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因而常较其他类型的挡土墙经济,适用于路肩墙和路堤墙。

1构造

加筋土挡土墙的构造可分为墙身、基础、填料、排水和接缝等几个方面。

1.1墙身。加筋土挡土墙的墙面可用金属板构件或混凝土预制板拼装,金属面板质轻、富有韧性、抗拉强度大,适于运输困难或只有轻型吊装设备的场合;构件一般长10m,有效高度为33.3或25cm,厚度为3-5mm,断面大多呈半椭圆形。混凝土面板不易腐蚀,使用寿命长,因而获得广泛使用。拉筋可用钢带(分光面和有肋两种,常镀锌防锈)、钢筋混凝土带、聚丙烯土工带和多孔废钢片等。一般拉筋的横向间距为0.5~1.0m,最大不超过1.5m,竖向间距为0.25~0.75m。拉筋尺寸由加筋体内部稳定和外稳定的计算确定,但其最小长度为3m并满足0.4倍加筋体高度的要求。前面构件(面板)与拉筋之间可通过连接件(如螺栓、锚头、销钉等)或其他方式(如咬口、焊接、胶合等)连接起来。此外还可采用化纤无纺布(土工织物)作为墙面和拉筋材料,实现柔性联结一体化。

1.2基础。加筋土挡土墙基础,应视地形、地质条件,埋设足够的深度,以保证挡土墙的稳定性。对于土质地基,基地埋设深度一般应在天然地面以下不小于0.5m;受水流冲刷时,应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0m;有冻害时,应在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但非冻胀土地基,可不受此限制。对于岩石地基,应消除表面风化层;当风化层较厚而难于全部清除时,可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及其相应的容许承载力将基地埋设在风化层中。当墙趾前地面横坡较大时,基础除嵌入岩层一定深度外,还应留出足够的襟边宽度,以防止墙趾前地基剪切破坏。当挡土墙位于地址不良地段,地基内可能出现滑动面时,基础底面应埋置在滑动面以下(稳定岩层中的深度应不小于0.5m,稳定土层中的深度应不小于2.0m),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挡土墙随滑动土体滑动。

1.3填料。加筋土挡土墙墙后填料是加筋体的主体材料,由它与筋带产生摩擦力,填料宜采用透水性好的砂砾或碎石材料。为增加拉筋与填料间的摩擦力,宜选用饱水内摩擦角大于25°的砂砾等材料,但最大颗粒的尺寸不应超过25cm,其中料径大于15cm的颗粒不得超过25%。使用金属的墙面和拉筋时,为防止遭受到严重锈蚀,还应限制填料的PH值和电阻率等。对采用聚丙烯土工带的填料,不宜含有二价以上铜、锰、铁离子及氯化钙、碳酸钠、硫化物等化学物质,因它们会加速聚丙烯土工带的老化和融解。

1.4排水。加筋土挡土墙必须做好挡土墙及其附近的排水设计。因为加筋体内部的填料被水饱和时,将在水压力作用下使筋带所受拉力增加,而且当填料中含有细料土时还会降低土与筋带之间的摩擦力;此外如果水质中含有对筋带产生腐蚀性的盐类等物质,将影响筋带的使用寿命。因此应设置必要的排水或防水工程。例如设置截水(排水)沟、夯实地表松土和铺封闭层等,用来防止雨水和地表径流下渗,以免地基承载力下降、墙后推力增大和拉筋腐蚀加速。1.5接缝。为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而给墙身受力带来不利影响,在地基性质和墙高等情况突变处,应设置沉降缝。对于非岩石地基,宜每隔30m设置一道沉降缝;对于岩石地基,其沉降缝间距可适当增大。沉降缝的缝宽一般为2~3cm,自墙顶做到基底。在渗水量大而填料容易流失,或冻害严重地区,宜采用沥青麻筋或沥青木板等具有弹性的材料,沿墙内、外、顶三边填塞;当墙背为填石且冻害不严重时,可不嵌填材料,仅设空缝。

2布置

在设置加筋土挡土墙的地段,应根据墙址处的地形、地质和水文等情况,考虑材料来源和施工条件,结合技术经济比较,进行挡土墙的布置和设计。布置一般包括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横向布置:在路基横断面图上选定挡土墙的位置,确定墙身断面,拟定排水设施,指定墙后填料等。纵向布置:在墙址纵断面图上进行,内容有:(1)确定挡土墙的起旋点和墙长,选择墙与路基或其他结构物的连接方式。墙端可直接嵌入山坡,或与路堤以锥坡相衔接等。(2)按地基和地形情况进行分段,确定深降缝的位置。(3)确定各段挡土墙的基础。墙趾处地面有纵坡时,挡土墙的基底应做成不大于5%的纵坡;而地基为岩石时,为减少开挖量,也可在纵向做成台阶,其尺寸随地形变动,但高宽比不宜大于1:2。

3工作原理

加筋土挡土墙的受力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尚无完善而统一的设计方法。主要介绍比较公认的加筋土工作原理和常用的设计方法。

加筋土的工作原理是拉筋与填土(通常是颗粒材料)之间的摩擦作用,可以解释如下:加筋土看作是由拉筋和土组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三轴试验表明,对干燥的砂土试样施加竖向压力,试样会产生侧向膨胀;如果土中水平放置不易延伸的拉筋后,由于筋土的摩擦作用,使拉筋受到拉力,而给予土料的侧向位移以约束力,这就好象在试样上又施加一个侧向压力。当竖向压力增加时,侧向约束力随之增大,直到土与拉筋之间出现滑移或拉筋断裂,试样才破坏。因而,加筋土的强度相应获得提高。

为使侧向约束力较大,一方面要设法增加土粒和拉筋接触面上的摩擦力,也就是采用料径较大的填料和表面粗糙的扁形拉筋;另一方面,应使用延展性较差的材料做拉筋;材料的延展性过大,拉筋将随土料侧向位移一起变形,而起不到侧向约束使用,就不能提高土的强度。拉筋一般应水平布设并垂直于墙面。拉筋在稳定区内必须有足够的长度,以防止拉筋被拔出。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论述,我们对加筋土挡土墙的型式、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有所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准确的布置和使用加筋土挡土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J03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第1版第5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观摩交流材料第8篇

反思上学期的教师成长情况,围绕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接受省一级幼儿园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在师资培训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有需要我们进一步思索、解决的问题,如:用什么样的途径和培训形式去推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怎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根据成长需要去阅读相关书籍?针对本园教师的实际情况,用什么样的培训方法能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进步?

二、本学期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及基本措施:

1、抓交流互动,促共同成长。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本学期的主要措施是:一,加大教研人员下班看活动的力度,通过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问题,或通过教师主动寻求帮助等形式,发现问题。个别性的问题,通过活动后教研人员与教师单独的交流,及时寻求解决方法。普遍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等形式灵活处理,让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二,教师业务学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增加对实际教学操作中的案例分析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业务学习时间设立“分享时间”“提问时间”,在日常学习中鼓励教师间的交流和班级之间的交流,教研、行政人员参与教师的交流,提供建议。

2、抓教师教学技能、学习技能,促教师专业成长。

1)提高教师的阅读能力。以前采用的多是集体围绕同一方面的内容去查找书籍。本学期在此基础上将加强教师根据个人需要而进行的读。刚开始可以由教研人员了解教师的需要,如遇到的困难,推荐书籍。后期可以要求教师定期阅读自己需要的书籍,并在业务学习时间内安排交流。

2)对幼儿的观察、评价能力。虽然上学期教师在这方面下了不少的工夫,许多教师的观察、评价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师在把握记录时机、处理记录言辞、如何分析评价这几方面普遍还需要加强。我们将就上学期《幼儿个人档案》进行实例分析,通过与优秀个案的对比,使教师这方面能力获得提升。

3)收集整理材料、自制材料的能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不仅需要有序而且还要具有艺术性,过去我们教师忽略的就是在环境创设中的创意和艺术性。教师要从材料的提供、布置的整体规划上多动脑筋,重视这个问题。可以请美术老师给予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在环境中增加自制材料和废旧材料。将通过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和专题的讨论活动、班级间的现场观摩、教研人员的不定期检查、业务学习时间的“分享时间”内介绍经验等形式,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

4)教师反思学习的能力。加强教师在活动后的反思、班级教师间的反思交流及教师和教研人员间的反思活动。通过经常性的反思,调整工作中的不足,得到快速的成长。

3、本学期在业务学习时间将以个案分析、专题讨论、现场观摩及级组研讨等形式,开展反思、研讨学习。重点如下:

1)对园本课程理念的深化落实。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将在业务学习时间专门设立“提问时间”帮助教师对园本课程的架构、理念、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巩固,促进教师在平时提高对园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研究。

2)为了加强教师对环境的重视,我们将开展“如何为幼儿提供丰富且具有艺术性的环境?”的专题活动,通过专题讨论、现场观摩等形式,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3)“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如何更好地发挥?”,是我们分析上学期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所确立的论题。主题探究活动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怎样在活动中尊重幼儿主体性,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转移?怎样体现活动的生成性?主题整理中,如何记录幼儿的语言和行为?教师如何进行反思、调整计划?等等都是我们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研讨、交流,我们将寻求更时候我园的形式,并且鼓励班级做出自己的特色。

4)促进教师教育活动中适宜教育行为的出现。教师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但落实到教育行为有个比较长的过程。我们将通过教研人员经常性的下班看活动和交流,以直接明了的形式,让教师获得尽可能大的提高。

5)如何对幼儿的发展进行分析、评价,是教师存在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