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22 21:27:2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1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引导学生会自学,乐于自学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借用学生熟知的趣闻,亦可用诙谐、幽默的笑话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点燃学生自学的思想火花。一旦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学欲望时,就要适时地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之学会自学善于自学,让他们通过自学,体验到自学的甜头和乐趣,从而树立自学的信心,领悟到自学中获取知识的价值。如教应用题时,可以教给学生:“一读二抓三明确,四找五想六列式,七算八检九回答”的方法(即读题目、抓关键词语、明确题意、找数量关系、想解题方法、列出准确算式、检查并验算、写出答题),并要求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题型,采用不同的思路,寻求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去引导学生自学,以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自学例题前,教师可出示自学提纲,提供自学步骤;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提示,加以点拨;自学例题后,教师可引学生总结解法,探求规律;变式练习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各抒己见,释疑解难。这样,学生在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而乐于自学。

二、举一反三,恰当地运用知识的迁移

利用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学生将各部分的知识进一步同化、内化。如教学长方体时,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SH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再问学生: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应怎么算呢?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的计算公式。可见,合理地利用知识迁移,可避免课堂教学中的重复、罗嗦、累赘等现象,减少课堂教学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恰当应用知识的迁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

三、抓主抓重,精讲多练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自学的良好习惯,他们通过课堂中自学,大多数学生能理解教学的内容,这时,教师应着重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突破其难点,保证其重点,把握其关键。然后,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加以巩固提高。教师还应根据训练,加强反馈的信息,对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扼要讲解,对个别性的问题个别辅导到位。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能保证课堂效率的提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2篇

如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呢?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如下: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教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学习效率仍然很低,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差;老师“满堂灌”,用汉语讲英语,一讲到底,这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通过独立思考去主动获得和选择知识。因此,在英语课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是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记忆力才能深刻,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应在教学中指导和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法和学法同步,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成才的起点。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老师对学生态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的发挥。常常有学生说:“我不喜欢或我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之类的话,究其原因往往是学生不喜欢该门学科的老师,师生关系不融洽。

美国的心理学家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完美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信赖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通过努力都能掌握知识和技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不可少,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同时,还应多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交朋友,多理解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间的感情共鸣,有利于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还能运用有趣的简笔画、幽默、或富有声色的语调、动作、表情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坚持以训练为主线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反复训练、交际运用,才能达到熟练掌握该种语言的效果。量中求质是学好外语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练习量就谈不上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宝贵的四十分钟,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从而达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在四十分钟内,老师除用很少的时间进行精炼的讲解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应和学生一道进行紧张有序的语言训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维中心兴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四十分钟快节奏、高密度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消化。

四、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诺说:“成功的课堂外语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学习情境有多种方式。一种是创设入境入情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另一种方式是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它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寻求问题答案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地去研究它。我国古人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明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想法尽可能地将有关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穿去,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去感悟、去经验、去探索、去学习和交流。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单词和语法结构、启发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材料,归纳出语法规则,进而在情境中培养言语的交际能力和发展智力与情感,使课堂教学素质化、效率化。

五、利用直观教具和先进的电教手段,增加课堂内容的注入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3篇

课堂提问是课堂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运用得当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否有价值,是否能扣住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是否能有效地针对教师所提问题自主学习,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素。

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课堂中教师所提的问题,有的是一些没有讨论的价值、不能够切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有的是一些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或通过记忆、背诵回答,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毫无价值的问题;还有的教师在上语文课时,问题未经精心设计,经常提一些集体式问题,如“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这样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行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提出的问题不切实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的问题越问越窄,这纯粹是教学过程中“无效劳动”,没有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这种“问题”解决不了,必然造成课堂时间的严重浪费,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我尝试着做了以下探讨研究:

2.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革课堂提问的蔽端,找到课堂实效性提问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

最终通过实效性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水平,教科研水平。

3.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3.1 备课时充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提出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而不要随意提问和提一些表面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推敲》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重难点是: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诗人贾岛把诗句中“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改为“敲”会有什么不同?说出你的理由。从而看出贾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体会。2、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是“推敲”?

这样的问题,学生不认真读书,不认真思考是答不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提问中,不宜把问题分的太细,如果分的太细,学生答问相对要轻松得多,但看似顺利、热闹的课堂,却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就解决了。本节课就依托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深入思考,归纳总结,最后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引导技巧,提高提问实效性。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启而不发”,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我们班的学生就是笨,启而不发,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就在想,真的是学生笨吗?恐怕还得从教师身上找原因吧。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了引导,但“启而不当”、“启不得法”。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课堂提问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实处。

3.3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多问广泛性的问题。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因为难度太大,而且也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各类学生都能收获答问的喜悦,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一节课不一定是人人有提问,面面俱到,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参与学习、探究的活动中,头脑是否思考,兴趣是否在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参与,从而诊断出共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查明某个学生学习的困难。教师提问时的亲切和蔼态度,有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参与到讨论中来。

3.4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通过提问,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我在教《伊索寓言》中的《蝉和狐狸》时,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3.5 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提问多是教师的行为,学生的主动提问是非常少的。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巧妙,训练的都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我们的传统教学有着极大的关系。

教师总试图通过课堂提问,来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走向,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正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先行设计和对问题答案的确定,于是,总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的方向引导。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一路地引导着朝一个预定的方向前进,哪还有过多的心思去思考呢?

而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找到课堂实效性提问的方法、途径,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

4.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自主学习研究,真正明确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研究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4篇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多了些新颖形式的同时却少了宝贵的东西———“效率”。由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教学经验。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用的知识,促使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却少了宝贵的东西———“效率”。由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强化思维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维是数学的载体,数学也是思维训练的最佳途径。没有思维的数学课堂,是气氛沉闷、思维呆滞的,学生从中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因此,数学课堂上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活跃了思维,学生才有自己的见解,才能学有所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心理学分析,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一般只有10~20分钟,因此教师得根据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相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与约束能力,对于师生间的互动已能形成一种自觉意识,但有时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就会导致他们的思维过程平缓、被动,因此需要采用一些方法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除了创设故事情节,还可以创设生活情节,让他们感觉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更积极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让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时是比较理性的、睿智的,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因此,教师应该在怎样学上下工夫,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思维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其中,体现主体作用,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在教学中,同样的一个授课内容,有些老师可以把这个内容设计得趣味横生,贴近生活实际,从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讲授“生活中的图形”一节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有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先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点、线、面的有关知识,感受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再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做必要的总结,鼓励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己设计画图,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寓教于画,“思”在其中。这样的设计就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成就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感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时,根据以往的经验,有一部分学生虽会运用公式计算面积,但当问到为什么这样用时却答不上来,原因在于对公式推导的过程不清楚。为了避免发生以往学生学习时出现的错误,在再一次讲授同一内容时,我将教学方法做了调整。将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合作一起探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理解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习效果自然就好。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开放式题,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策略的灵活运用,有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效率较高。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彼此间比较信任与了解的时候,事情办得总是比较顺利。在学习中也一样。师生关系和谐时,学生自然会乐意多学这门功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创新评价机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教师可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保证。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亲昵的动作、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带动他们情绪的变化,诱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在教学中,当孩子们表现比较积极时,可以用“很好”“真不错”这种简短的评价进行表扬;在解题时,可以用“你的方法是最简单的”“你的数学语言描述是最准确的”等话语给予鼓励;在小组合作时除了教师的点评外,还可以让同组的孩子找出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加以巩固与推广。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会迅速提高。

六、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其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不懈努力。

作者:吴冬梅 单位:金昌市金川区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5篇

关键词:弊端 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变化

众所周知,新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全面铺开,教育教学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本地的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面对中考、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学习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名校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教师讲课不超过10分钟”等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理解,看到他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决心。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储存器”。这种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与学全部围绕着课本转,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只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跟着老师转就可以了,无需“用心”,只要“用力”。这样,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 教师和学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固定的公式里,周而复始。学生缺乏自主思维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智育目标得到落实但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动手(实践);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只是锻炼了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单纯重视智能发展的培养模式,不遵从人性的自然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将来的个性化发展。这不符合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和要求。

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就必须抛弃传统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此我们提出了“‘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它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力图构建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师教学规律的新型课堂,并以此为抓手去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主要研究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课堂教学首要目标;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重点内容;将预习、展示、反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进行探索与实践的研究。

“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三大步骤达到有效,力争高效。

1.注重预习的有效性

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对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根据学习章节的内容制定导学案,并提前布置学生借助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把握文本并达成学习目标。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及时与学生进行预习交流,再次确定学习目标。对于不能达成的目标,有价值的问题,予以搜集整理通过展示课达成。

2.强调展示的互动性

教师分配任务,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学习目标中的难点,在全班中讨论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展示,达到全面提升的目的。这种展示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过程是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和见解的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鼓励、激励,在追问中不断总结,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学生的展示不是预习的翻版,是整体的提升;展示的内容是学生普遍困惑的、易错的,能够生发出规律、方法的;展示的目的是实现生生互动,在质疑对抗中,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水平,让学生在借鉴中再次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提升。

3.提高反馈的时效性

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教学的反馈评价不再是教学行为的最终目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师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反馈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的交流,借助倾听、应对、交流、对话来实现动态生成。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去研究课堂反馈,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状态,对其作出恰当的分析与判断,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也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有关自己学习行为及其效果的反馈,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形成反思总结,及时修正与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及方式,使自己在教学中处于一种正常而积极的状态。

三、“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

1.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师生平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其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这样,教学的过程就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三,强调师生互动,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培养“小老师”引领小组成员“兵教兵”,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脱离被动学习的苦海,转变为“我要学”的乐学大课堂。

为了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是十分必要的。小组成立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指以异质形态分组,每个学习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智力水平、个性特征、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组间同质”即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力求均衡,并无明显差异。“组内异质”是互助合作的基础,“组间同质”是全班各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组内设小老师或者小组长,在小老师的带领下,组内合作,展开组间竞争。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关注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但是要注意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人人都有任务,防止冷落学困生,还要用按号加分的方式鼓励学困生积极发言踊跃展示。每节课结束之前要评出金牌小组、金牌个人,表彰鼓励,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学习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多体验多感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师生关系的变化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育的民主,关键是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感受到自由、宽松、愉快,没有任何心理压抑和外界强制,才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探索,才有可能创新。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样的双向互动客观上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变化。新课改的课堂上,你经常会看到教师与学生同乐,一种积极探索、和谐融洽、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4.学校教研氛围的变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6篇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使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默契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气氛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也能使教师和学生在上课后感觉良好。语文课堂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学生的情趣不浓、课堂气氛沉闷等。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情感具有情境性,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真正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回答问题、探究学习。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耐心、热情地点拨,给予鼓励和帮助。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令人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信息,而且在这种互动氛围中,教师也能和学生共同成长。综观成功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着良好的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从高效课堂模式来看,小组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最基本的学习单元。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不同,喜爱学科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分组时,要尽量使每个组的人员组成基本相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每组五六个人,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如谁组织、谁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也就是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做些什么,使他们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合作学习的质量。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还可以进行分解,让小组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有事可做。在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学习的成果。最后,要总结学习成果,学生间互相交流、评价,还可以适当地拓展、提升,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接受信息后作出判断并反馈给学生。这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共享资源,也可以在付出劳动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另外,小组活动的方式不能单一,要灵活多样,把小组讨论与小组间竞赛、抢答、展示成果、表演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7篇

【 关键词 】教育目标 效率 优化 语文教学

现化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的教学成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并未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特别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优化教学目标尤其重要。因此广大教师一定要增强目标意识,从全册和单元、远期和近期的高度出发,在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突出体现其多元性、精确性、针对性、层次性、阶段性与和谐性。

根据素质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以知识教学为基点,以思维教育为核心,还包括以个性教养为标准,由“兴趣、目的、态度、精神、习惯”等构成的个性品质和由“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构成的思想教育组成的“德育目标”……因此,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克服其单一性,体现其多元性。

布鲁姆认为:“教学计划和评价的第一步是清楚无误,毫不含糊的表述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对于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明确了,那么实现教学的目的要求,应该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也就比较具体了,教学重点就容易落实了。否则,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就难以落到实处,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为此,要克服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和模糊的弊病,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可评价、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并非难事,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则不是易事。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动机,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会导致在学习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具体进程与接受程度上的更大差异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达不到教学目标造成欠债、负重、落伍,进而厌学,造成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要克服教学目标的主观随意性和简单盲目性,杜绝在课堂上用同一的教学目标去教学,将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针对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纵观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有关知识的教学分为“知道(认识)、理解、掌握应用(运用)”四个层次。因此,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根据啊“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既要有新课程标准教材规定的基本要求,务必人人达到下限目标,又要有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制定的上限目标。这样,学生就都能有所收获,取得一定的成功,学生的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学生就有可能达到主一级的教学目标,从而进入较高层次。

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般都要通过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胸怀长远训练的总体目标,弄清每一阶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把握有关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使课堂训练有序进行,以保证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掌握有关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德育目标、认知目标、智力目标”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它们统一蕴涵在教材内容之中。认知教学是能力、智力发展的基础,智能的发展又有助于提高知识教学的质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学生,对于学生始终不会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地、自觉地、主动地追求新知,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凭籍,找准“认知目标、智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等交汇点,来求其最佳的结合方式,突出教学目标的和谐性,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8篇

一、课堂提问要适时有效

提问必须抓住时机提出有效的问题。那么,什么时候提问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呢?

1. 抓住重难点提问

所谓重点、难点,是那些对文章有统领作用的知识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抓住重难点提问,即可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构思巧妙、悬念迭出,引人入胜,值得探究的地方也不少,如果把这些问题都罗列出来,至少也有十几个。怎样才能抓住中心呢?倒不如提出简单一点的几个问题:①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②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反映出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就能提纲挈领地抓住文章的中心。

2.抓住模糊处提问

教材中的课文有的篇幅较长,有的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加之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在认识问题上经常存在模糊处。教师应当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的模糊处,给予适当的点拨,引领他们一步一步地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3.抓住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人们往往只注意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的六次变化而暴露出的丑恶嘴脸。如果我们这样提问:你认为小说中有几条狗,这些狗有什么特性?相信学生的反应肯定是热烈的。

二、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问题的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任何有悖于课程标准、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讨论。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生命与和平相爱》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知道犹太人主要生活在哪个国家吗?你能说说这个国家的情况吗?课堂顿时议论纷纷,话题很快转到巴以冲突上来了。这个问题孰是孰非,根本不是学习本文所要探讨的。如果把以色列理解成一个侵略性的国家,那么同课文表达的生命与和平的主旨就相背离了。因此,像这样的提问应力求避免。不妨这样提问:“在你所知的名人中,哪些是犹太人?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扣住了文章的主题。

1.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因此,问题的提出要紧扣课标,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所设计的问题有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切忌不着边际,脱离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一文时,首先要把握这篇课文所写的人物形象,课堂提问应围绕如何写贝聿铭这一教学重点来设置问题:(1)贝聿铭一生设计了哪些建筑?文中写了哪些?为什么只写这些?这样就明确了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精心选材,详略得当;(2)贝聿铭设计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是在什么情况下设计的?这样就了解了贝聿铭的性格特点。这两个问题紧紧扣住了文章的重点。

2.提问要有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像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那些不需思考即可回答的提问,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要有层次性

《学记》曾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就是说在设计问题时如砍木一样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课堂提问要突出层次性,是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三、答后评价要因势利导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接通、拨正思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必过多干预学生的思路,只有在学生对问题“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尤其对反应迟缓、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更要去指明思考的方向,接通学生的思路,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按照教师引导的方向思考,对问题就会作出正确的解答。

由于学生的阅读面较窄,语言感受能力差或作品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学生虽答对了一部分,但回答不完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拓展思路予以指导,学生就会较全面地理解问题,经过充分思考,得出完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