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9 11:18:11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第1篇

摘要  通过对危险任职岗位对人员心理素质涵义、结构的分析,提出的基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训练是提高岗位心理素质主要渠道的思想,并结合脱险过程中的危险对人员心理素质要求的特点,认为脱险岗位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进而提出了“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并对各种培养模式的具体训练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任职课程  岗位心理素质  培养模式

         在一些任职岗位中,由于可能面临着一定的工作危险或需要对险情进行有效处置,要求岗位任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如在未来战争中,各种超强度的刺激将会引起官的心理高度紧张和恐慌,而过度的紧张则会对心理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出现心理疾病,破坏官兵身体各部位器官协调,引起思维混乱,从而对官兵作战技能、智能的发挥形成严重的障碍。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再高的军事技能、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英勇顽强的精神,也将难以体现出来,从而严重制约作战能力的发挥。因此, 弄清楚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及其结构,探讨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开展这一类任职教育教学应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1.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及其结构

        1.1 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涵义

         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职业心理素质的组成之一,它特别强调面对岗位危险对任职人员心理素质的要求。从心理素质的角度,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可以定义为人的心理素质在任职岗位上面对风险时的适应性程度,它强调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在风险任职岗位的具体化;从岗位素质的角度,把任职岗位心理素质作为岗位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指从事风险岗位任职活动所必备的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强调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数量。

         将这两种角度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认为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个体拥有的对风险岗位活动起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质与量的有机统一。首先,它是风险岗位对其任职人员都要求具备的心理品质,不同的风险岗位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对心理素质特点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从事面对风险岗位所需的基本心理品质,任何准备任职此类岗位的人均需要这些品质。如在潜艇失事后,所有潜艇艇员都面临着离艇脱险的风险,要求潜艇艇员必须具备脱险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及相应的心理素质,否则就难以适应脱险岗位的要求,导致脱险失败甚至牺牲;其次,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1.2 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

         目前,对于职业心理素质应有的结构尚没有定论,同样,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也缺乏统一的认识。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心理素质特点和要求,因此,不同的岗位也应有不同的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潜艇艇员脱险救生是指当潜艇失事后,艇员着脱险装具从潜艇内通过救生通道到达艇外,再经过必须的水中上浮过程到达水面的过程。就潜艇艇员脱险救生行为而言,我们认为脱险岗位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

         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是指面对潜艇失事后的复杂、危险的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主动地实施脱险行动的心理素质。潜艇失事后,潜艇舱内面临着进水、失火、浓烟等各种危险和困难的情况。同时,艇员在黑暗的艇内和水中脱险本身也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因此,艇员具备较高的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是有效完成脱险的必要保证。

         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是指能够成功应对脱险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由于艇员是在黑暗的艇内和水中进行脱险的,在此过程中,众多因素可能对脱险产生不利的影响,艇员如果不能正确处置这些不利的影响,将可能危及艇员的生命。而艇员具备较高的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是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心理保证。

        2. 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岗位心理素质的形成即有先天因素的作用,后天的培养同样不可缺乏。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结构,因此,不同的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应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以下将结合潜艇脱险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对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进行研究。

         潜艇失事时,水下脱险是艇员救生的基本途径之一。此时,潜艇内可能存在断电、固壳破损、部分或全部舱室进水,艇内常压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而这些都将成为艇员出现心理反应的应激源。在这些应激源的作用下,艇员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变化,有的甚至产生心理危机,如恐慌、恐惧、紧张等,从而导致无法完成水下脱险,甚至造成无谓牺牲。因此,加强潜艇艇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潜艇艇员的成功脱险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对潜水与脱险心理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心理结构分析和心理素质测评,仅有个别研究是针对心理素质培养的,尚未有针对艇员脱险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报导,在工作中也缺乏有效的实践。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我们结合潜艇脱险救生课程的改革,对潜艇艇员的脱险心理素质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认为,岗位心理素质机既可以通过一般的心理训练得到提高,而岗位教学与训练应是提高岗位心理素质的主渠道。针对潜艇指挥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的要求,结合潜艇脱险岗位上可能出现的复杂、危险情况,提出在课程中采取“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训练模式来提高艇员脱险岗位心理素质,并通过在实践中的反复探索与实践,分别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

        2.1“超前抑制”的岗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由于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是指艇员心理能够预先适应脱险过程中固有的危险情况的心理素质。如果能够让学员预先了解脱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并尽可能的事先有所体验,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员的脱险心理适应性。因此,我们提出了“超前抑制”的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就是在教学训练中尽可能地呈现潜艇失事后和脱险过程中的复杂、危险的场景,让学员事先做好接受各种残酷情景刺激的心理准备,从而提高艇员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由于艇员脱险是在潜艇舱内进水、失火、浓烟等各种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进行潜艇脱险训练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培养艇员对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具体采用的方法有:一是视觉冲击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影视资料中近似真实的潜艇失事情况,让学员感受失事潜艇艇内复杂、危险情况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为此,我们截取了俄罗斯《水下72米》等电影中的脱险视频在教学中使用。二是情景描述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教学中,提供了典型的潜艇失事及脱险案例,通过案例及案例教学,让学员了解案例中所描述的潜艇失事和实际脱险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危险的情况。三是环境设置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实作训练中,采用遮盖发射管上观察窗、关闭脱险塔内照明光源等办法,营造近似于实际的潜艇脱险环境进行训练。

        2.2 “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由于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是指能够成功应对脱险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如果能够让学员预先了解脱险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并尽可能的有所体验和处置训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员的脱险心理稳定性。因此,我们提出了“危机模拟”的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就是通过模拟近似于实际脱险过程中可能发生、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突发事件,进行相关的应对训练,以提高学员应对危险突发事件的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在潜艇艇员脱险过程中,将有众多的对脱险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与事件,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进行相应训练将有助于提高艇员脱险过程中危险处置的心理素质,即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

         结合脱险救生课程训练规范中的有关应急预案的落实,在课程的实作教学训练中,设置了“紧急退管处置训练”、“肺气压伤的救治演练”两项典型的应对危急情况的处置训练。在经鱼雷发射管出艇脱险时,进行人员退管的应急处置训练,管内人员敲击所发出的紧急信号,将震撼每一名在场人员的心神,提高了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艇员在失事潜艇舱室内处于高压下或在脱险时,肺气压伤是可能发生的疾病之一,通过在训练中设置虚拟的肺气压伤事件,并对模拟的发病人员进行紧急救治,提高了学员在处置相应事件时的心理稳定性。

         目前,“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脱险岗位心理素质训练模式与方法已成为潜艇脱险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计划所规定的固定教学与训练内容,分别在潜艇预选士官、潜艇初级指挥等教学班次中开展,较好地促进了学员脱险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学员和部队的广泛肯定。

        3.结论

         本文通过对危险任职岗位对人员心理素质涵义、结构的分析,提出的基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训练是提高岗位心理素质主要渠道的思想,并结合脱险过程中的危险对人员心理素质要求的特点,认为脱险岗位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并进而提出了“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和方法,并在潜艇脱险课程教学训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对涉及到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任职教育课程的教学具有比较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前景。今后的工作主要有两种方面,一是由于条件限制和训练中风险控制的要求,在“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中所采用的方法尚未能反映出需要艇员自身在脱险过程中处置的险情,这有待于今后通过通过进一步的方法研究和训练条件建设加以解决;二是对心理素质培养效果方面,仅是通过一般的对话,来初步了解任职课程的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效果。今后,可进一步采取心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培养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基于专业岗位任职课程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施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秋风,刘勇等. 心理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大均, 余林. 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2(2): 1-7.

【3】 修俊贤等.潜艇艇员水下脱险心理危机与干预措施[j].潜艇学术研究,2008,(5):63-66.

【4】余浩,肖卫兵,何存道. 潜水员心理素质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3,26(5):980-863.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探讨 素质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85-0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最终落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落实到教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从两个方面去做:从教师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承前启后的知识传授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好坏,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兴衰,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方法。这就更需要教师从思想、业务、心理上提高自身素质。

一 在思想上,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的言行不仅反应自身师德修养,而且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处处为别人,特别是为学生做出榜样,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思想品德在教育中会渗透于全部的教育过程,它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并且一定要做好,否则,就不可能有教师风范。

教师的师德修养不高,不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不到引领作用,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使学生从心理上疏远教师,并在行为上排斥教师,教师的说教在学生心目中贬值。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根本不听,就连应试教育的目标也达不到,更何况去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呢?

二 在业务上,教师应不断拓宽知识面

在一个学校里,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学问、业务技能的要求更高。

当今科学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现代信息瞬息万变,新知识、新问题、新矛盾、新经验不断出现,学习新观点、新方法成为教师的必修课。新的学习任务正严峻地摆在教师面前,面对现实,必须加强学习,否则,不仅是时代的落伍者,而且会成为学生排斥的对象。同时,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要求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既应当具有多方面技能,又要掌握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要摒弃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法,应用教育学规律,掌握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

三 在心理上,教师要有爱生如子的心理素质

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间关系的重要心理素质。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不断交往、互相影响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否亲密友好、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上,以及对学生严格的要求,这种爱不仅包含着情感因素,也包含着理智因素。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思想品德的优劣来评价学生,必须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去爱他们,用师爱架起实现素质教育的桥梁。构筑一条师生友爱的通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得到教师的爱,才会把这种爱迁移到对教师的爱、对同学的爱,以至于对祖国、对集体的爱上去。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 市场营销; 测评;大学毕业生;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156-03

[作者简介]葛晓鸣(1978-),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应用型、实用型、操作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应该能够迅速熟悉工作,并很好地承担起社会职责。可是,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羞涩、怯懦、懒惰、容易气馁、喜欢抱怨,存在易骄傲,甚至自负等心理问题。

营销专业的职业特点是压力大、竞争激烈。毕业生在未来就业中所面临的职业压力较其他专业比更大,这种压力来自于业绩要求、管理工作、学习发展、沟通、工作与生活协调等方面。同时工作中始终存在激烈的竞争,使很多学生无法面对和承受,最终不得不放弃专业,转入其他行业。这造成了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对学生本人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同时还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心理素质的好坏,成为关系营销专业毕业生事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心理素质的专项培养,提升其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最近几年,高等院校围绕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知识体系建立和完善、动手能力的增强等方面都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教改探索,成绩显著,但一些院校却较少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探索。因此,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是未来教改探索的关键。

二、研究内容

(一)确立“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以确立“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突出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特征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为落脚点,以专职教师构成为条件,构建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使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方法的探索具有明确方向,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综合业务素质与实战技能,以适应未来市场营销实际工作的需要。

市场营销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教学中必须以锻炼学生实战技能为出发点,所以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该学科教学中首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尤其在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的实践中,设计一些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操作项目,是培养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各专业学科知识点的必然选择。

(二)运用陈湘赟心理素质模型选择调查对象

1.设定研究对象

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0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动员后,将其中积极要求参与此次研究的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实验组13人和对照组12人(如表1)。

表1研究对象

1实验组1对照组性别构成1男:5 女:81男:3 女:9毕业后选择1就业:10 升学:31就业:11 升学:1行业选择1营销:9 改行:41营销:9 改行:32.问卷方式和心理素质模型进行调查和测评

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难以调查营销人员心理素质与业绩之间的关系,所以本研究直接选取了陈湘赟在《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研究与测评》中所使用的包含115道题的调查问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调查问卷所反映的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4个方面14个测量项目具有普遍适用性,可推广到所有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研究中,在心理素质测评项目构成上具有一致性;陈湘赟的模型经过多次反复检验,在类似研究中被证实有效;陈湘赟的模型是对已就业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剔除了与业绩弱相关的心理因素,比对陈湘赟模型可以找到在校生心理素质上的不足。

14一般创造性

16直觉创造性陈湘赟在研究中验证了保险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模型与业绩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与业绩之间呈正向强相关关系。本研究直接采用陈湘赟的调研问卷和心理素质模型,对在校营销

专业学生进行研究。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为了找出在校大学生与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差异,本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对参与实验的2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使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通过t检验寻找出在校学生与营销从业人员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4个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3:

表3心理素质各分量表t值

1f11f21f31f4t11.77312.954**12.451*12.586*注:*p<0.05,**p<0.01

4.对学生心理素质t检验结果的评价

(1)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两项心理素质水平显著低于陈湘赟对保险营销从业者的测试水平。说明本校营销专业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可能将影响未来的业绩水平发挥。

(2)学生的创造性心理素质水平显著高于陈湘赟当年的调查数据,陈湘赟之前的研究显示创造性与业绩间存在明显正向强相关,说明营销专业学生在创造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可以通过加强训练将其转化为未来从业的竞争优势。

(3)在就业动机这一心理素质上,营销专业学生与陈湘赟的模型结果无明显差异。

5.针对营销专业在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确定项目研究重点

陈湘赟在研究中提出:“自我调控能力占心理素质结构的核心地位,对其他三种心理素质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美国著名的推销专家ferdinard在其著作中也提出:“营销始于失败,营销员做的第一步就是推销自己。”对于营销人员来说,面对顾客的拒绝,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就是“对挫折失败的容忍性”、“目标的自律性”和不同情景下“正确的判断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教弱,是制约营销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和工作绩效水平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因此,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营销专业在校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模式提高学生心理综合素质

营销专业学生由于特定的知识结构层次,在就业中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突出表现在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本着以需求导向为主的教育改革精神,客观上要求在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实现动态的适应和有效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体现高等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教学生明确职业心理训练的目的

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和职业环境认知。了解自我包括对职业心理素质中的心理调节系统和职业能力系统的充分认知,了解职业特点、职业气质、职业现状和前景,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从而积极乐观地接受未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挑战,能够自主调动积极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拥有团队合作精神等。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把职业看成人生的一种体验,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学会动态地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

2.学——学习帮助及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将模拟实战教学的方法引入课堂,以推销技巧课程为试点,强调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通过不断的练习磨练性格,提高心理成熟度,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在实践课上增加心理辅导,结合破冰式的团队建设和团队拓展训练,强调学生自我控制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实时监控,不断调整心理辅导的频率和方法。

3.做——强调学生参与,积极分享心得

在试点课程推销技巧的教学中以及校内实训中,强调学生参与,弱化考核,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实验组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多次不同角色参与实践,并针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辅导和小范围的心得分享。使学生减弱心理压力,增加自信心,同时积极分享心得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提高心理素质的作用。

另外,利用校企联合平台,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实验组部分学生选送到平安保险公司进行为期一周的寒假实习,利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内训和实践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将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并与实验组其他同学分享。

(四)心理训练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采取封闭式训练方法,由项目参与教师采用经过精心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教师遵循认真、严肃的程序进行讲授、引

互动、干预和主控气氛等活动。

选取实验组学生13人,采取自愿形式参与。训练的方法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穿插个人拓展训练、团队游戏、团队竞技、故事分享、头脑风暴、音乐影视激励等手段,具体训练内容见表4。

操作方法:

1.经验分享。由教师和有从业经验的学生与实验组学生分享从业心得,通过讨论的形式,分析每个成员的性格特点和缺陷;由教师讲解营销行业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训练积极性。

2.团队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团队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干预。每次选取一个模块的一个训练,模块间交替进行。在一次训练结束后, 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感受分享。教师对于情绪不稳定者进行个别辅导,引导他们如何管理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3.反思内化。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经验交流,通过思考、讨论、分享、总结和互助等形式,把训练的成果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品质。学生通过不断反思和强化,将有目的的性格培养变成学生习惯性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湘赟.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研究与测评[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6):58-61.

[2]丁茂芬.创新“教学做合一”训练方法,提高职业实战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72-173.

[3]彭移风.大学生心理训练及其效果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2):74-76.

[4]彭移风.大学生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与效果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46-51.

[5]涂勇.市场营销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初步构想[j].决策管理, 2005(17):51-52.

abstract:in order to avoid that the graduates give up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or fail to play to the best professional level, this paper carried on the grouping study on market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using spss17.0 software for items questionnaire data of chen xiangyun to carry on t test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workers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our aspects. on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tense train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eventually form examination system.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必要性;途径

一、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而高校辅导员是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其工作实效如何,可谓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自然关系到民族命运,其自身素质成为推进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多年来,高校辅导员培养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可以说已取得很大成绩,确保了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而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积极、健康的趋势,辅导员的工作水平逐年提高,不过,也应该看到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致使辅导员工作实效尚未达到理想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及途径,从而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性

1、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可进一步强化其职业意识,具体包括职业意识的树立和职业道德的强化等几个方面。树立职业意识即认识到高校辅导员是传授思想理论之道;培养职业情感就是培养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让其充分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及较好的社会声望,以其精神力量去鼓舞人和陶冶人。

2、有助于工作创新

辅导员若继续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模式及机制,已难以适应大学生需求,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既要继承好的传统,同时又要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与手段,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和引导,努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并综合利用美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实现教育工作更具说服力,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等手段探究学生工作,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工作空间,提升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3、有益于塑造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所谓的人格,指的是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是凭借其真才实学所造就的人格吸引力,具体表现为辅导员的才、情、智等多方面感染力的综合。辅导员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可通过在德、才、识和能等多个方面的自觉锤炼,具体要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维持良好仪表等等,最终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三、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具体是指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及品质,是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立场、态度及信仰的综合表现。就高校辅导员而言,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高度的政治觉悟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体现。

2、知识文化素质

知识广博的辅导员更容易赢得大学生的信任,进行学生工作时可以从各个角度找到切入点,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掌握运用系统科学、科学决策等手段去调节大学生的各项活动,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3、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指的是人在认识并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动性。

(1)组织管理能力。高校辅导员必须有能力将大多数学生团结起来,组织他们一心所向,策划实施计划,善于调动起不同爱好的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开拓创新能力。就高校辅导员而言,开拓创新能力是学生工作得以改进和发展的动力,作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需要在把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能够因时、因地、因人运用不同的方法,解放思想,开拓新思路与新方法,从而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3)良好的沟通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需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抓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平等心态走进学生心里,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为其创造发展空间。

4、心理素质

作为合格的高校辅导员需具备以下心理素质:首先,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努力探索的愿望,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激情和信心,敢于正视挫折和困难;其次,能够积极解决问题,不回避矛盾,利用有利条件和有效方法妥善地解决问题,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第三,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平静的心态,在挫折下可以保持理性思维,显现积极的情感特征。

四、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途径

1、树立依法管理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法治化的社会日益@现,这也深刻地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树立法律意识,才能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权威性,确保其地位,保证受教育者的共同遵循,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着力培养法律意识,在学生工作中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最终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2、注重自身学习

处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变化、发展,作为高校辅导员若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则有必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这就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仅要广泛学、深入学,更要全方位多层面学。首先,积极从广播、电视、报纸及各级各类会议中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教学知识,从而使自己拥有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次,要争取机会外出学习培训,以此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再次,把握工作特点,高校辅导员需树立跨世纪观念,保持历史的责任感与危机感,通晓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知识外,同时要熟谙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及哲学等知识,努力构建多棱面的知识结构,处理学生工作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锐意进取,勇于创新

作为高校辅导员需不断地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摆脱老观念束缚,积极树立创新意识,努力探寻创新学习的途径,注重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特别是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五、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神圣使命,辅导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需不断探索,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同时,要与时俱进,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增强学生工作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冯书铭.辅导员自身素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

[2] 杨斌.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科技信息,2009.

[3] 高美云.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

[4] 张作祥.试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自身建设[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3).

[5] 高亚丽.谈重视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08.

[6] 夏金元.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2).

[7] 程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J].改革与创新,2009.

[8] 肖晓兰,邹涯梅.做好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增强人格魅力[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心理素质自我提高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新的世纪,对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没有良好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谈不上在改造社会和创造社会中有所作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教师素质的概念及构成

关于教师素质的定义描述较多,如:

(1)“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2)“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有关教师素质的结构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

(1)“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七项因素”。

(2)“教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智能、个性三方面的静态素质和协同性、系统性、事业性三方面的动态素质”。

(3)“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等”。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地影响尤为重要。“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KarlMenniger)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情感过程、职业兴趣、智力与能力、人格特征和教育信念等。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从能力方面看,教师的基本能力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力等。这些能力是从事教育事业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此外,教师的特殊能力还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决策、教学监控等多方面,如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教师的智力和能力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带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而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不但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地健康发展。

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动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发展和形成”。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非认知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性格开朗,自我悦纳,胸怀坦荡;情绪稳定,自信乐观,有轻松愉快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乐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地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健康地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长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如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都会通过影响神经生理机制、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损伤机体的功能,导致生理上地不健康,甚至病态。反之,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促进生理健康。其次,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而不良的情绪与心境则会直接抑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甚至消蚀其意志与事业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的关系的建立与性质,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沐春风;而自身情绪紧张、烦躁、忧郁的教师,常常使教室形成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如坐针毡。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从外部条件看可通过政策、管理等加以改善,如加强职前、职后培训,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等,但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1、热爱教育事业,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所授学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极其复杂而艰巨。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

当前,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压力使教师经常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职业道德规范看,人们对于教师地德性要求显然来得更为严格。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常常担心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后者如孟柯强调“教者必以正”,要求教师“独善其身”;董仲舒提出“善为师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等等,如此种种,为我国历代教师规定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成为社会评定衡量教师的主要依据。然而,现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偶像地位的渐趋失落,造成了教师内心的惆怅、彷徨和失落。倘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Goleman(1995年)在他的《心理智力》一书中论述道“那些能进行心理调节即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并能理解和有效地对待他人的感情的人,往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占据优势。”

具体方法有:一是合理释放“宣泄法”。这是一种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不要闷在心中,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情绪转移法。转换情景,转移注意,改变心境。三是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讲几句话,笑上一阵,利用积极地心理暗示改变心情。四是升华转化法。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挫折化为动力,将压抑变为激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能使人忘却烦恼,给自己带来愉悦等等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第6篇

关键词:核心职业素质 培养 调研 路径

一、理论依据

1.职业素质教育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对学生素质的涵义、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和内容建构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四是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2.现代教育有关理论

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课程改革创新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其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以及人本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都对世界范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的思想,高度概括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教育的内涵。

二、研究意义

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共生共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现代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

当今,现代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尤其是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而技术技能反而要放在次重要的位置。

3.体制原因导致职业类学校及技工学校学生成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调研

1.调研目的

以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学生兼备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调研指标

(1)调研方法。由于本课题具有研究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其中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和专题研讨等)、比较法、实验法等,尤其注意运用了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

(2)调研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实习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

用人单位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建议、意见。

学校调研:旨在了解学生核心素质状况及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看法及改革需求。

毕业生调研:旨在了解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更好路径。

3.调研结果

(1)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把员工的团队协作、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创新能力等放在了前面,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放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认为学生核心职业素质重要性要高于学生的专项职业技能。

(2)职业类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也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校在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

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如图4所示。

认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情况一般,还有很大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校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力量,如图5所示。

教师认为,学校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情况一般、有欠缺,课外德育活动一般、有欠缺、没有实效。

在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现状,如图6所示。

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认为问题学生渐多。

(3)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能否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如图7所示。

图7

毕业学生对学校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还要进一步提高。

(4)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如图8所示。

图8

学生认为加强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同时,核心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

四、培养路径

1.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交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着力形成“课堂(实训车间)教育制度”“核心素质教育制度”“学生核心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2.开发核心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具体如图9。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立“传统文化专职讲师、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师”为主的团体辅导讲师、培训师团队,及以“心理咨询师、人才发展顾问师”为主的个体辅导专家团队;聘请由冠名办班为主的企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团队,为实施核心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必要保证。

4.构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以特色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环境的陶冶功能;以制度建设为平台,形成校园文明之风;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通用职业素质训练为平台,重塑学生健全人格;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平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平台。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第7篇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一套新的护理模式随之产生,且越来越得到人们关注。这套新的护理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不仅以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为中心,还要专注于患者的精神恢复。这就要求护士们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鉴于此,笔者将浅析人文素质在护理中作中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提高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浅析人文素质护理工作体现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的品质,它主要包括:1.具有人文知识。所谓的人文知识是指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基础知识。2.明白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支撑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基本知识,是其内在的逻辑。3.掌握人文方法,所谓的人文方法就是指认识和实践人文思想的方法。4.尊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尊重和维护关切人的尊严、价值观、世界观及命运,珍惜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将直接影响的患者的精神风貌和心理感受,关系到患者对医疗过程的满意程度。因而,人文素质在护理工作中的极其重要,加强对护士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将是未来护理工作中的一种趋势。

1 护士人文素质的具体体现

1.1 高的人文素质是护士掌握护理技术的基础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体现在护理领域就是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牢靠的基础知识,同时 还必须博学多识,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好的品质修为和完善的人格修养。因为只有这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才能使患者带到全方面的、多元化的护理,对病人进行科学的引导。

1.2 较高的人文素质能使护士“以患者为中心”

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护士能够以其对人、健康和护理的独到的见解,把单纯的护理和真诚的关心他人融为一体,将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时刻为患者着想,用细微周到的护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健康的关爱。较高人文素质的护士能够用更高人性化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将仁爱之心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1.3 较高的人文素质是护士理解病人的基础

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护士能够更多的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患者,关心患者的心理感受,能够通过有效地沟通时患者增加康复信心,给患者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这种护士能够利用其掌握的人文知识帮助患者处理战胜病魔的信心,让患者时时刻刻感受人间的温暖,这样有助于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从而使患者更早的摆脱疾病的困扰,更快的恢复健康。

1.4 较高的人文素质能使护士赢得患者的信赖

护士要想护理好患者不仅仅需要一流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同时他还需要患者的信赖和配合。有效地沟通是建立医患关系的重要方法。护士所接触的大都是在心理上或生理上有病的人,与他们接触需要较高的沟通技巧。护士一方面可以借助药物来帮他们减少病痛,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有效地沟通减少其精神上的折磨,使他们能够从护士的言行中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心和尊重。为此,护士在于患者交谈时应保持微笑,态度和蔼可亲,语气平稳温和。加之以合理的动作和同情理解的表情,这样在患者交流中可以赢得患者的好感,得到患者的信赖,从而使患者能够更友好的配合护士的治疗和护理。

2 提高人文素质的方法

2.1 明确什么是人文素质

在对护士进行人文素质的时候,首先要是护士明白什么是人文素质。护理的人文素质是要求护士能够积极主动的向患者宣传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改变因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等因素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护士的工作,加快他们的康复速度。

2.2 增加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保健知识

在日常中,通过宣传健康知识和指导保健方法,使得患者或普通人逐渐学会一些保健方法,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为此,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不断的提高专业知识,及时掌握刚刚新近的有效的方法和不断学习有关人文科学和保健知识,例如保健操等。

2.3 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采用因人而异的沟通技巧。不过通常情况下还是采用引导法,例如,以“您这次是什么地方不舒服”为题提出问题,让患者主动地将所存在的疾病及患疾病的变化过程诉说出来。这时,我们可以观察其心理变及心理需求,及时地、适当地指出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错误预防及错误方法,进而,再对症下药,给患者提供一些有效地治疗方法。最后,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此时,护士要用温柔的声音,关切的语言,积极主动地解释,安慰并鼓励病人,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取得病人信任,使病人有安全感。

2.4 护理人员要适时地掌握时间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疏导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所处的环境情况以及患者自身心理素质等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是在安静的、温馨环境中,避开各种嘈杂的外界环境以及各种影响注意力的诱因,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时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的循序渐进的事情,切不可操之过急。可以选择晨间护理,护理操作前后,做特殊检查前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要注意在针对病重患者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应用,切不可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在这个过程中,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讨论、提问、提醒等方法来与患者进行交流,掌握时间的长短,不可让患者觉得冗长无味。

总而言之,随着医学科学的日新月异,对护理工作也是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和要求。这其中,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越来越多的重视。为此,护士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时代的要求,不断的更新新的护理理念,加强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极力提倡人文关怀,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沟通能力,并将人文素养有机的融合到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从而将护理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周到,让广大的患者在接受护理时能够感受到真心的关怀,使患者能更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以便其早日康复,重获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安荣华.让护士的人文素质在护理工作中闪光.[J].中国健康月刊.2010(4):143

[2] 孟广君.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医学教育.2010(92):49

[3] 夏小兰 邱建文.浅谈如何做好健康教育.[J].中华临床医学月刊.2010(1):124

[4] 冯侯兰 贾改平 车欢娥.在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中,如何进行健康教育[J].基层医学论坛.2002(1):68

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低下,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体法。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例如在六年级数学的《负数》教学上,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科学家对负数的发现和数学的发展,启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引导他们对负数的符号美认识,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一)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小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符号化、数形结合、分类与讨论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分解与合成法、恒等变换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三)培养数学能力。

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三、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一)智力素质。

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二)非智力素质。

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数学素质教学的几点原则

数学素质教学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一)认识数学素质教学发展的阶段性。

数学素质教学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对传统的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统计初步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小学数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

(二)明确数学素质教学的指向性。

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教学。

(三)坚持数学素质教学的实践性。

一般他说,知识可以由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另一个人,而素质则不能用传递接受的方法去传授和掌握,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素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学的基本观点,要以数学建模力特征的数学教改模式来弥补我国数学教育重理轻实的缺陷。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通过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和其他学科的问题发展和提出数学模型来解,适当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四)力争数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