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二化学期中总结

高二化学期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5 00:26:16

高二化学期中总结

高二化学期中总结第1篇

关键词 经济波动;产业结构;Granger因果检验;ARDL-ECM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035-05

经济发展以物质和技术为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提高,资源配置发生转移,对产业部门造成冲击,同时产业政策引起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都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波动。因此,国内外許多学者都在关注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的内在影响原因和机理。

国外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对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代表经济学家有卡拉克、库兹涅兹和钱纳利等。帕西内蒂认为产业结构在适应需求变化,有效利用技术情况下,使得资源从低效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从而就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波动。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但对于产业结构和经济波动关系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近10年,研究者们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探讨。徐敬君等(2005)分析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我国三次产业的经济波动有各自显著特征,对经济整体波动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孙广生(2006)认为经济波动实际上就是各个产业波动的综合效果。李云娥(2008)的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引起宏观经济波动,而宏观经济波动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原因。童光荣等(2009)研究发现制度变迁不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一、二产业波动是引起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石柱鲜等(2009)借助VAR模型等对我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干春晖等(2009、2011)借助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认为1978-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宁晓青、陈柏福(2008、2011)通过对中国1953-2007年间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周期波动和产业结构变动相互影响显著。方福前等(2011)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波动平稳化趋势有着显著的熨平效应。李鑫等(2012)采用HP滤波、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分析认为,三次产业都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长期来看,一二产业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在下降,第三产业作用在上升。

现有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部分研究只是初步分析三次产业与总量经济波动的相互关系,或者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波动的因果关系,没有进一步探讨产业结构变动的哪些方面导致经济的波动,影响程度如何等;其次,在经济变量的数据处理上,大家的方法都不尽一致,从而导致分析结果有出入;第三,在分析经济时间序列时,没有充分考虑数据的基本特征和一些计量模型对时间序列的要求,把数据直接带入模型进行分析,这就导致一些分析结果的可信度不高。

本文首先对1952-2011年三次产业经济和整体经济的周期波动特征和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从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特征;最后,在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有相互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变量的数据特征,借助ARDL-ECM模型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我国经济波动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本文把全国1952-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换算为1952年为基年的不变价,在此基础上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产业构成等指标。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便于使用和分析,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用PI、SI、TI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便于后文的分析,对各变量取对数,表示为:LNGDP、LNPI、LNSI、LNTI。

(二)经济波动分析

1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可以反映出经济波动的情况,但是为了更清楚地衡量和观察经济周期波动,本文采用HP滤波法对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分解,各变量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周期成分变化情况见图1。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在改革开放以前波动频繁,并且波动幅度大,改革开放以后波动逐渐趋缓,波动频率减少。第一产业比国内生产总值波动领先1-2年,2000年以后第一产业波动比总产值波动相对平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出的波动周期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周期在各时期都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2 波动相关性分析。为了能够进一步分析经济的波动性和相互关系,首先计算各变量的标准差来分析和判断经济的波动性,并利用标准差之比来判断各变量的相对波动性,计算结果见表1,然后通过交叉相关系数的计算判断国内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产出之间的相关性,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1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波动性最大,总产出和第三产业波动性相近,第一产业波动性最小,并且二、三产业与总产出相对波动性在1左右,第一产业最低,只达到总产出的0.4。从表2的交叉相关系数可以看到,当期第三产业和总产出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总产出滞后1-5期,相关性次序基本为三、一、二产业,总产出滞后6-10期,相关性次序基本为一、三、二产业;总产出超前1-10期,相关性次序基本为一、二、三产业。

二、我国产业结构变迁

对产业结构变化或演变的特征描述有多种方法,最常见的是产业结构变化Moore值或产业份额之间变化总夹角的测算,本文考虑从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一)产业结构变化速度

Moore结构变化值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把产业分成n个部门,相邻两个时期两部门向量夹角进行测算,公式如下:

Wi,t表示第t期第i产业比重,Wi,t+1为第t+1期第i产业比重。为便于后文的分析和使用,进一步定义产业份额之间变化的总夹角为CT,对M取反余弦得到。CT值能够更精确地反映产业结构变化速度,CT值越大,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就越大;反之亦然。本文测算了1952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份额变化的总夹角,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2显示,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夹角在改革开放以前变动频繁,变化幅度较大,说明产业结构非常不稳定,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产业结构变动越来越小,并且在90年代末期以后保持稳定。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反映三次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程度,同时也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和优化组合情况,进一步体现了供需平衡状况等。本文采用结构偏离度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表达式为:

SD为产业结构偏离度,n表示产业部门数,Y表示总产值,Yi表示各产业部门产值,L表示总就业人数,Li表示各产业部门就业人数。SD越大,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SD值越接近于0,经济越接近均衡,产业结构越合理。本文测算了1952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见下图3。

我国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前都保持较高的偏离度,大部分时期都在4以上,虽然在1958年低于2,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快速上升到4以上,70年代初开始逐步下降,80年代中期以后变化相对平缓,变化幅度不大,2003年又开始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

克拉克定律采用非农业产值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通常非农业产值比重越大,产业结构越高级。本文用PNA表示非农业产值的比重,即二三产业产值之和与总产值之间的比重。1952年以来的非农业产值比重变化趋势如图4。

图4显示,我国非农业产值比重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有明显的增长或下降趋势,70年代以后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上升和逐步优化,但随着产业结构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优化产业结构的难度越来越大,优化进程放慢。

三、产业结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时,首先判断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其次利用相关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变动对经济波动的长期动态影响情况。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经济增长是通过经济波动实现的,经济波动又是在经济增长趋势中进行的。现代的经济理论中,周期常指“增长周期”,表现为总体经济活动的相对水平有规律的上升、下降等交替和循环。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便于数据的分析,我们借助经济增长率GDPR来反映经济波动的情况。

(一)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波动的Granger因果检验

对经济变量GDPR和产业结构变动夹角CT进行平稳性检验,ADF单位根检验结合PP检验结果显示,在1%和5%显著性水平下,GDPR和CT均为平稳序列I(0)。进一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下表:

我们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从滞后2阶开始,在5%显著性水平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波动的Granger原因。滞后7阶开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波动的Granger原因。

(二)ARDL-ECM模型分析

在分析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波动有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本文具体考虑产业结构变化的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考虑到经济波动的完整性和数据的有效性,采用移动平均法的原理对研究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相同跨度求标准差,表示为GDPRSD,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标进行相同跨度的移动平均,分别记为PNAM和SDM,跨度周期统一为5。

对GDPRSD、PNAM和SDM进行ADF单位根结合PP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经济波动GDPRSD是非平稳一阶单整序列I(1),产业结构高级化PNAM为平稳序列I(0),产业结构偏离度SDM为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I(1)。因为要分析的变量有平稳序列I(0)和非平稳序列I(1),本文考虑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对我国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变动关系进行长期动态模型分析。ARDL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不管回归项是I(O)还是I(1),都可以检验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并进行模型估计。

对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特征变量进行长期关系的边限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滞后1阶时GDPRSD和PNAM和SDM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即PNAM和SDM对GDPRSD有长期的影响。以AIC和SC准则及回归标准差等综合判断模型为ARDL(1,0,1),ARDL模型和相应的ECM方程估计见表3。从ARDL模型可以看到,经济波动自身对后期的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高级化指标PNAM为负,说明PNAM越大,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越高,我国经济波动就越不明显,也就是说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波动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SDM为正,说明SD越小,即产业结构越合理,则经济波动越小,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样对经济波动起到抑制作用。从模型的效果来看,经济波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都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非常显著。从表中ECM模型可以看到修正项的系数小于零,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当受到一个外部冲击后,经济系统会以56%左右的速度向长期均衡调整。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从1952年至今,我国经济波动对自身有显著的冲击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中对经济波动作用最大的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非农业生产,也就是二三产业的发展,这其中第二产业占的比重最大,所以第二产业对经济波动的作用也是最突出和重要的。模型结果和前文中分析出的经济波动与第二、三产业经济波动一致相吻合,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是一致的。一直以来农业处于稳步发展状态,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经济主要靠工业的发展来拉动,第三产业长期增长缓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经济波动有一定的反向控制作用,也表现出一定的长期性。

四、总结

本文利用1952-2011年我国相关经济变量数据对经济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并充分论述了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以及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一)我国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

我国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影响作用非常大,如改革开放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不能很好地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所以我们看到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受到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经济的全面开放,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等,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波动逐渐趋缓。产业结构不再是盲目调整,而是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逐步优化和升级。

(二)我国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变动互为因果,互相依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经济均衡发展要求供给满足实际需求,引起生产部门的调整,从而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和波动。

(三)长期来说,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我国经济波动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波动的熨平作用相对较弱

高二化学期中总结第2篇

1测定指标及方法

土壤和污泥基本理化性质的测试方法参照《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总磷、总钾、总铜、总铅、总铬、总砷、总锌、总镍采用HNO3-HF-HClO4微波消解ICP-AES法;重金属形态采用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将土壤中重金属分为:可交换与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氢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与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态,并采用ICP-AES测定各形态重金属含量。小麦种子发芽试验:小麦种子为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组06-4069号。供试土壤取经风干研磨后的0.25mm标准筛下物。改良初期共设12个处理,包括蒸馏水对照、盐碱土对照及脱水污泥与盐碱土混合样品10个(污泥体积比分别为10%、20%、30%、40%、50%、60%、70%、80%、90%、100%),每个样品取10g,加蒸馏水10mL,其他试验土壤为孵育试验花盆中的改良土壤。上述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均用4分法从纯净种子中选取种子50粒放入培养皿,种子之间保持1~5倍的间距。培养皿用酒精擦洗消毒,滤纸作床放置于25℃恒温箱中。发芽过程中注意每天定时加水、通气,并记录种子逐日发芽情况。当胚根突破种皮,长度为种子长度一半时计为发芽种子。待发芽结束后统计发芽率、发芽势,3个重复取平均值。发芽率=(n/N)100%(1)式(1)中:n为种子正常发芽粒数(计数时间:第8天),N为供试种子总数。发芽势=(A/N)100%(2)式(2)中:A为发芽种子数达高峰时正常发芽种子数(计数时间:第5天)。

2结果与讨论

2.1污泥改良对土壤盐碱化特征参数的影响土壤容重、pH值、水溶性盐含量、碱化度通常是表示土壤盐碱化程度的重要参数,这些指标值越高表明盐碱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植物生长。图1表明以污泥为改良剂可有效减低土壤容重、pH值和碱化度,改善土壤的盐碱化状况。由图1(a)可知:未经改良的盐碱土即使通过物理翻混,仍然维持较高的容重,在20个月的孵育时间内始终在1.31~1.35g/cm3之间。随着污泥投加比例的增加,土壤容重不断降低,尤其是污泥比例超过30%的改良土壤容重降低更为明显。这与之前研究总结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与容重的变化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这一结论相一致[13]。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一次污泥改良后的土壤在植物生长期结束后土壤容重均有回升的趋势,这与有机物的不断矿化关系密切。在二次污泥改良后土壤容重继续降低。图1(b)表明:随着污泥投加比例的增加土壤pH值显著降低;污泥投加比超过30%,可降低pH值1个单位以上,唐银健等在施用污泥堆肥改良碱性滩涂土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14]。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土壤pH值基本维持下降;在一次改良后8~20个月之间土壤pH值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在有机质分解和硝化作用中产生了有机酸[12],有机酸不断产生和分解的过程导致了pH值的波动。图1(c)表明:污泥改良可增加土壤水溶性盐含量。一次改良后的20个月内,污泥投加量在20%以下的土壤中含盐量有略微增加的趋势;而投加量在30%以上的土壤中含盐量却不断降低,可能的原因是低污泥投加量的土壤由于物理性质改良效果不明显而出现返盐现象,而高污泥投加量的土壤由于其容重降低明显,土壤孔隙率增高以及作物生长期植物的覆盖作用使得土壤排盐效果增强。经过二次污泥改良后的土壤含盐量进一步增加。然而,土壤碱化度随污泥添加比例的增加明显降低(图1(d)),说明尽管污泥可增加土壤的水溶性盐含量,但可有效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中交换性钠的比例。一次污泥改良后,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土壤碱化度变化不大;经二次改良后土壤碱化度进一步降低。

2.2污泥改良对盐碱化土壤养分性质的影响

2.2.1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植物所需各种矿物营养的重要来源。由图2可知:土壤有机质随污泥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由于有机物的矿化作用,改良后土壤有机质均有所降低,且高污泥投加量的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也越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5]。在孵育期15d内有机物降解速率最快,3个月内,污泥投加比例在30%以上的改良土壤中有机物达到基本稳定。8个月后,30%以下污泥处理的土壤已接近原土的有机质水平,而50%以上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约为对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2倍左右。二次改良后的土壤中有机质又明显增加,并随时间的延长继续降低。

2.2.2氮磷钾氮磷钾是植物生长的最重要的三大营养元素。图3表明,土壤总氮、总磷随着污泥投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且投加比例超过30%增加趋势更为明显,这与李伟等在研究污泥改良石灰性土壤中得到的结论相吻合[16]。总钾含量受污泥改良影响较小,说明原土壤中钾盐含量丰富,这也是苏打盐碱化土壤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次改良后的20个月内,土壤总氮磷钾在基本不变的基础上略有降低,二次改良后有明显增加,说明污泥可视为氮磷钾的稳定供给源。由图3可知:土壤速效氮磷钾也随着污泥投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一次改良后8个月内,速效氮在污泥投加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增加明显,随后逐渐减低,说明污泥在土壤中有缓释氮肥的作用,但缓释肥效持续时间有限。二次改良后又明显增加。污泥量在30%以下的土壤速效磷含量维持稳定,而50%以上污泥投加的土壤速效磷处于较高的水平。一次改良后20个月内始终处于增加状态,约为孵育初期的0.5~1.5倍。说明污泥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效磷肥含量,还具有缓释磷肥的作用[17],且肥效期较长。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二次改良后继续增加。一次改良后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整个孵育期内变化不明显;经过二次改良后明显增加。

2.3污泥改良对盐碱土中重金属的影响

尽管生物对许多微量重金属元素都有一定量的要求,但是由于重金属的稳定性和富集性,环境中过多的重金属将会对生命活动起限制作用。由表1可知,原泥中Cu、Pb、As、Zn、Ni、Cr总量均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CJT291-2008)标准。图4表明,即使是连续2年污泥投加量为70%的改良土壤中重金属总量仍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旱地土壤pH>7.5)最高允许浓度值。其中:改良土壤中Zn含量随污泥添加比例的增加明显增加,而Cr、Cu、Ni、Pb、As含量略有增加,原因是污泥中Zn含量远远高于土壤背景值。一次改良后,随孵育时间的延长,土壤中各重金属总量均有所降低,说明较长的孵育期更有助于重金属的迁移。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生物有效性。低污泥投加比例的改良土壤中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占总量的60%以上;随着污泥投加量的增加,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的Zn含量均增加明显。一次改良孵育8个月后,污泥投加比例在30%以下的土壤中,其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的Zn基本消失,20个月后有机物与硫化物结合态的Zn明显降低。二次改良后,各污泥改良土壤中Zn含量均明显增加,9个月后仍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Zn降低明显。一方面活性较强形态的Zn可能被植物利用,另一方面向更稳定的形态转化。污泥改良后土壤中Cr和Cu在土壤环境中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占总量的80%~90%,其次是有机物与硫化物结合态,占总量的8%~15%,且随孵育时间的变化不明显。Ni和Pb在改良土壤中残渣态比例占总量的50%~69%,其次是有机物与硫化物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一次改良后经过8个月的孵育期,所有改良土壤中的重金属仅可提取到残渣态和有机态的Ni和Pb,说明改良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性有所降低。二次改良后,20%以上投加比例的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的Ni增加明显,且9个月后仍以这2种形态的Ni降低为主,而Pb的增加则以残渣态为主,且随时间变化不明显。30%以下污泥投加比例改良后的土壤中残渣态的As占总量的80%~95%以上,其次是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As;当污泥投加量大于50%时,改良土壤中出现有机态和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的As。2次污泥改良后,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的As含量不但随着污泥投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随孵育时间的延长也出现增加的趋势。可见污泥改良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活性较强的是Zn、Ni和As,在土地利用时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Cu、Pb和Cr以稳定态为主,环境毒性相对较小,该结论在之前的研究中也得到过类似的验证[18]。

2.4污泥改良盐碱土对小麦发芽生长的影响

2.4.1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种子发芽可以一定程度上诊断盐碱良效果和土壤的污染程度,污泥投加比例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见图5。研究过程中蒸馏水(对照)处理的平均发芽率超过90%并达到相对稳定,说明随机选取的种子平均质量较好,可用于进一步的发芽试验研究。图5表明随着污泥投加比例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也有所提高。污泥体积比在30%~60%之间,小麦种子发芽率超过60%。盐碱土对照处理和脱水污泥对照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均不超过50%。但是继续加大污泥投加量并超过60%,表现出种子发芽时间推迟,平均发芽率降低,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污泥中的有害组分对种子发芽起了抑制作用[19-20]。一次改良后,随着改良土壤孵育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均有所提高。改良后90d,污泥投加量在30%~50%之间的改良土壤中小麦种子发芽率接近70%,240d可提高到70%以上,在20个月的孵育期末接近80%。二次改良初期,小麦种子发芽情况与一次改良初期相近,经过9个月的孵育期,种子发芽率可达到75%左右,说明污泥的稳定化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促进种子发芽,而污泥对作物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改良初期,具有暂时性而非永久性[21],因此在播种前3个月进行污泥改良,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2.4.2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连续2年污泥改良的小麦盆栽试验表明:出苗期,以污泥投加比为30%和50%的长势最好;一次改良条件下,70%污泥投加的土壤中第二年种植小麦的长势好于第一年。但是两年盆栽试验各处理都出现病虫害导致的小麦出苗2个月后逐渐变黄,枯萎的现象,至抽穗期只有30%和50%污泥处理的土壤中种植的小麦结有麦穗,但产量较低,相对盐碱土对照处理的小麦生长情况仍有一定的改善。

3结论

高二化学期中总结第3篇

关键词:历史资料;产业结构;历史演进;生产方式

1 引言

建国之初,新中国几乎是个纯农业国,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所占比例约为58.5:25.9:15.6。这样的比例结构,甚至低于库兹涅茨所描述的“标准结构”中最贫困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时期,国家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恢复生产、增加供给、稳定市场、调节供求,为下一阶段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打好基础。通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一些供给严重短缺的产业得到了加强。虽然从总体上看,旧中国留下的产业结构并未得到较大的改观,但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却是趋于优化的,并具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和时代的特点。

随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全面建立起来。1953-1978年期间,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得到了强化,产业结构总体上在失衡中演进。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演进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经济调整”、“”和“洋跃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2 封闭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探析:1953-1978

“一五”计划(1953年至1957年)期间,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这个中心任务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45.87%下降到1957年的40.26%,第二产业由23.36%上升到29.68%,第三产业由30.76%下降为30.06%。产业结构的这种演进是符合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当然,这种演进主要是由“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所要求的,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所要求的。可以看出“一五”时期的产业结构是趋于优化的。其决定因素主要在于:第一,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成功,在改造的同时实现了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第二,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渐建立了起来,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势也便发挥了出来,这使得该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第三,“一五”后期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运动方式,并以生产为中心进行,虽然时间不是很长,影响也不是很大,但这为所有产业奠定了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第四,“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各次产业发展的措施。在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同时,也注重发展轻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次产业;重视从苏联、东欧以及其他国家引进人才、资本、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国外资源;在重点建设重工业的同时,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等。

在1958年至1978年间,曾经出现过两次以行政性分权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变动,其结果并没有触动以行政指令为主要手段的计划经济体制,反而使它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总体上是趋于严重失衡的。从1958年开始的连续3年的“”,结果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1960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7年的40.3%猛跌至23.4%,第二产业由29.7%猛升至44.5%,第三产业由30.1%上升到32.1%。这些数据表明:第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发展过快,第三产业上升过于缓慢。总之,产业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但从1961年开始,持续进行了5年的经济调整,到1965年,第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又依次转变为37.9%、35.1%和27.0%。显然,以往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状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并大体趋于协调。

1966年至1978年,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以及两次经济过热,结果造成这段时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纱窝现厥Ш猓而且又未得到及时调整,结果导致1978年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65年37.9%下降为28.2%,第二产业也由35.1%上升到47.9%,第三产业由27.0%进一步下降到23.9%。该数据表明:产业结构失衡已经演变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1958年至1978年间,在社会生产力以及其他相关条件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条件下,尤其是宏观经济政策受到“左”的思潮支配下,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指令性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点,因而这成为了产业结构失衡最基本的体制根源。第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或许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重要战略,但这一关系到经济全局的战略却被盲目地、片面地、长期地延续下来,使其本该具有的积极作用走向了其反面,这成为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重要根源。第三,在1966-1976年期间,长达10年的“”导致政治运动取代了生产,这种状况导致了各次产业失去了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宏观环境,而且也成为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第四,由于国内外因素特别是国际因素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地区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结果造成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当然也难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第五,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能创造价值,而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均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价值。因而,当时严重存在着“轻非物质生产部门、重物质生产部门”的政策偏好。上述因素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造成这段时间的产业结构趋于失衡。当然,这是就该期间总的趋势而言的,并不否定这期间产业结构有趋于改善的情况。

3 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探析:1979-2011

3.1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

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工商业体制改革都是从农村开始着手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业改革的同时,农村的乡镇出现了大量的个体手工业、商业和乡镇企业,随后慢慢形成了中国的民营企业。期间,特区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978-1992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恢停基本实现了工农业产品相对富足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第一产业由1027.53亿元增长到5866.6亿元,增长了5倍多,第二产业由1745.2亿元增长到11699.5亿元,增长了近7倍,第三产业由872.48亿元增长到9357.38亿元,增长高达11倍,三次产业之比由28.1:47.9:24.0转化为21.8:43.5:34.8。但这一时期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产业结构比例都是不稳定的,尤其是经济增长波动性极大,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引起的。具体原因有:一是受左、右思潮的干扰;二是农业受气候的影响;三是没有先例可循,缺乏经验,在试错中前进。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时期的产业结构

1997年到2002年这段时间为国有企业改革、调整时期。经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方面使原有大型国有企业增强了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拓展了国际市场,进而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增长,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经历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非典”考验之后,2003年,国民经济增速为10%,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8:46.0:41.2,显然这一比例比1993年的19.7:46.6:33.7更加趋于合理,即农业比例大幅度下降,工业比重基本平稳,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

2005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连续三年再次发生经济过热,经济增速依次达到11.4%、12.8%和14.3%。因此,中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对经济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但这次调整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与以往相比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国内经济周期从1999至2007年连续9年的上行阶段很快进入了下行阶段,而且来势非常迅猛;2008年国内自然灾害严重,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2007年第三季度遭遇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结果造成2008年、2009年经济增速迅速下降为9.6%和9.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10.8%下降到2009年的10.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47.3%下降到2009年的46.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41.9%上升到2009年的43.5%。显然,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2010年与2011年为“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的转换时期,在“调结构、稳物价、保增长、促和谐”的目标下,实现了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从2008年底全球共同以超常规刺激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到2009年底已经一年多的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基本上恢复到雷曼兄弟倒闭之前的水平,全球经济进入所谓“后金融危机时期”。该时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尽管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和以棉花等农产品为代表的消费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央接连出招稳定消费价格,打出了给力的政策“组合拳”,不仅实现了物价的理性回归,而且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和2011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0.4%和9.2%。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10.7%下降为2010年的10.1%,第二产业由2008年的47.4%下降为2010年的46.8%,第三产业由2008年的41.8%上升到2010年的43.1%。然而,中国2011年的产业结构与2010年相比,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五”(1953-1957年)计划的指导下,中国加大了对工业的投资,尤其是重点发展了重工业,这为我国建立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产业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期(1958-1960年)重工业发展过猛、过急,产业结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二次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而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结果造成了“”时期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但经过1961-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国的经济得以全面的恢复,产业结构又重新变得相对协调了。“”及结束后两年(1966-1978年)的这一时期中,中国在经济发展上主要是执行以备战为中心的建设指导方针,因而该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显示出了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但“”结束后的两年,我国经济上执行的基本政策仍延续了“”的做法,结果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并没有改变。显然,1953-197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是农业增长缓慢,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超前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一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一种依靠指令性计划推动的重工业主导型结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向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了以往优先重工业的战略,确立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的调整方针,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任务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由比例失衡逐步得到了优化。

参考文献

[1] 姜建华,邓强. 新中国产业结构研究思想演进路径分析[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2] 段文博. 资源约束下的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高二化学期中总结第4篇

关键词:LMDI方法;生产效应;结构效应;效率效应

一、引言

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能源的利用问题,节能减排也成为世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中国乃至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高物质生活的追求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的技术和产业结构等还不完善,能源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已超过50%。这种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高度重视能源高消耗问题,对我国能源使用和利用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全国的单位GDP能耗下降19.1%,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由于我国工业能源的消耗比例较大,整个社会中有70%左右能源消耗出自工业,并且全球环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也出自于工业能耗的废物产出。本文采用迪氏对数指数分解法对云南工业能耗的增长量从生产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能耗强度三个角度综合进行定量分析。

二、理论综述

其中E0为基期年份的能源消费总量;ET为报告期年份的能耗消费总量; E为加法分解,D为乘法分解。

能源消费的产出效应是由生产规模扩大和产能增加所引起的能源消费增长。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为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费的结构效应是指在产业生产时调节各产业的结构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能源消费的效率效应也称强度效应,是反应在生产时各产业间的效率情况,指产业内部由于技术进步、组织改进或设备更新等原因所引起的本部门单位能耗的下降。对各效应进行计算如下:

三、实例分析

(一)进入“十二五”后云南省的工业产值与能源消费情况

自2010年云南省的工业产值与能源增加值都呈上升趋势。且二者上升趋势大致相同。2012年较2011年相比工业生产总量增长有所减缓,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更快。三年的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量的差口是越来越大,由2010年二者相差17023639个单位到2012年二者间差距拉大为29114926个单位。在这三年中能消费总量增加了23.87%,生产总值增加了35.95%,可见在“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在产出方面对减少能源消耗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产出效应由2011年到2012年下降约2374%,节省能源为2246473个单位。2012年的产出效应的分解值较2011年少,即随工业产出量的增加而引起的能源消耗量的增加量在减少。通过表2也可看出2012年的总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均不理想,在结构调整方面并没有使能耗降低,而效率效应对减少能耗的贡献也低于上一年。

在对云南省工业能源消耗量进行乘积分解可知,2011-2012年的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分别为105.46%和85.80%,表明这期间,结构变化使得能源消费增加,而效率效应使得能源消费减少,产出效应为139.02%,三者的共同作用使得能源总效应为123.88%,略低于产出效应。

(二)主要部门的能源分解

选取12个主要部门,其总产量占云南省生产总量的86%左右,能消总量高达云南省整体的95%以上。通过对这12个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耗分解可以说明云南省在“十二五”初期这三年的工业调整对能源消耗方面的变化情况。

1、总效应

对云南省主要部门的LMDI分解中的总效应呈此消彼长的趋势。其中能源消耗量增长幅度最大的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而减少能耗最明显的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但并不能通过总效应就说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十二五”初期做出了积极的调整。总效应增长比较明显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产出效应

在2011年到2012年工业能源的产出效应是呈下降趋势。加法分解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四项在2012年的生产效应合计占主要部门的79.33%。产出效应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这些高能耗的产业占总体比重较大。这四项产业部门由于产量的不断增加所引致的能源消耗的增加量同比均有所减少,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最为明显。在产出效应中唯有农副食品加工业是随产量的增加而使能耗增加,而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产出效应所占比重较少仅2%以下。从总体上看产出效应对减少能源消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结构效应

“十二五”初期,云南省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总能耗增长。云南省工业的结构效应上浮94.52%。对于减少能耗有利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节能最明显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12年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使能耗减少,在总效应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能耗增加值减缓。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使能源消耗的增加值比2011年更高的产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中非金属矿物质品业在结构调整中最为失败,使能耗产生了巨大的增加。并且总量变动的结构效应也反应出2012年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能源消耗增长量值更大。

4、效率效用

主要部门的效率效应多数为负值,使能耗得到降低。效率效应在2012年相对2011年减少能耗贡献较大的产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质品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像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和医药制品业的效率效应也对降低能源消耗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基于2011年的效率效应对减少能源消耗量很大,在2012年难以突破,但仍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其他部门对能耗的降低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加工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效率效应增加最为明显。并且产业总计的效率效应2012年也不如2011年对能源消费减少的多。

(三)结构变化与效率变化

1、产业部门结构变化

在2010年至2012年间这十大工业主要部门中,烟草制品业的工业增加值有大幅速度的下降,其他部门产业增加值都没有下降的趋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这五个部门的产业增加值有所提升。云南省烟草制品业的工业产值比重是最大的,在这三年间呈下降趋势,而烟草制品业的能耗是最低的。产值增加比较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一个能耗较高的行业。农业食品加工业的产业增加值比重在上升的同时,其单位能耗也在增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判断云南省在“十二五”开始期间对云南省工业结构做出的调整并不利于降低云南省的工业能源消费量。

2、主要能耗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化

每个部门因其产业性质存在差别,单位能耗不同。烟草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是能耗小产值大的成熟的工业部门。从总体上看,能源消耗强度在逐年下降;按部门来看,这能源消耗最多的十大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除农副食品加工业有明显的上升外其余部门大体都呈下降趋势。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幅度最大,但由于其基数比较大,所以该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依然很大。也就是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的提升空间很大。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能耗强度是最应注意的,在这三年增长趋势凶猛,应着重关注农副食品加工

四、结论

通过对“十二五”初期的云南工业能源消耗分解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云南省的主要工业能源消耗是由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的,生产效应与总效应的大体趋势一致,二者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第二,结构效应也是导致能源消耗增加的主要方面,一些工业增加值较大的产业单位能耗较低,而单位能耗较高的产业增加值又比较低。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能源消耗的降低。第三,效率效用是遏制能源消耗的最有力因素。多数产业的效率在随着技术的开发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方面的加以改善,从而能源消耗也在逐渐减低。

云南省在“十二五”期间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中,云南工业发展层次低、效率和质量不高、产能过剩并存、能耗高、科技准备水平低、人才不足等问题是导致在“十二五”初期云南工业能源消耗降低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在结构效用和效率效应中均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产业增加值比重为直线上升趋势,能耗强度有所减缓。建议云南在工业调整期培养新的经济点,同时通过优化提升现有化工、冶金、有色等传统矿业、烟草、制糖等轻工业,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效应和质量。(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富民.基于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的工业能耗分解研究.求索.2008-8

[2]张黎.基于LMDI的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解分析.研究与探索.2013-10

[3]向其凤、马晓兰.云南工业能源消费的效应分解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3

高二化学期中总结第5篇

上学期,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初中各年级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总分平均分都位于市所有参考学校首位,单科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大部分列市前二名,初二数学、初三英语、物理、政治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均列市第一名。高一、高二市统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总分平均分三项总排名均为市第6名(含市属三校),两个年级的总排名为市第5,单科合格、优秀率、平均分大部分列市前6、前8、前6名,高一英语、化学,高二数学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均列市第6名。校内统考科目成绩喜人。但有个别科目成绩不理想,在市或镇的排名靠后,个别老师的教学成绩与同级同科最好的相比,差距甚远。

二、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工作目标

1、完善、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2、继续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之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3、初一、初二各科的统测,初一1、2合格率要达到100%,英语、数学优秀率要超出全镇所有参考班级最高率的16%(语文10%),初一3两率要达全镇各初级中学重点班最低线。

4、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五名,理想目标为前三名,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引导工作。

5、高一语、数、英、物、化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6、高二语、数、英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四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7、高一、高二会考科目合格率、优秀率要达到全市的平均线以上。

8、高三高考上线人数要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优生成才率要达到前八名。

四、工作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各科组、级组根据学校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上,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2、抓好教学进度。各年级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争把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高考、中考、会考和市、镇统考备考工作主动权。(1)高三级:尽可能把三轮复习的进度安排好,争取每次模拟考取得好的成绩。

(2)高二级:语文、数学、英语应至少超前二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政治科要略有提前,物、化、历、生五科会考科目必须在第10周前结束新课。X科中的物、化力争把高三的内容讲完,政治历史争取把高三的部分内容讲完。

(3)高一级:地理科争取在第10周前结束新课,其他各科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应适当超前,为会考及市统考作好充分准备。

(4)初中部:初一、初二争取提前二周结束新课,初三力争在第6周前结束新课,为升中考复习提供足够时间。

3、抓好时间协调。本学期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比例和学科特点,把白天和晚上的自习课分到各科,以协调各科的教学工作。各科任教师要视当天教学内容和自习安排情况,合理调整好作业量,并教育学生利用好自习时间。

4、抓好备考工作。高考备考领导小组要加强班风、学风和教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好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其他各类考试科任要尽早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各科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在抓好单科优秀率和合格率的同时,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

5、初中毕业班,要正确处理好提高升中试成绩和为我校高中输送优秀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辅导好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又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报考意向,从关心学生,宣传我校高中重点班优势等着手,加强学生的爱校思想教育,做好初三年级的分流工作。

6、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导处和科组联合进行两次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

7、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各科组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本学期拟举办一次学生作业展览和三次(第6、12、17周)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8、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活动除必须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之外,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9、开展教改专题研究。各科组的教研工作要以目标分层教学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掌握操作方法、编好练习题、参加青优课评选。在形容过程中,各科组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检查将以目标分层教学为核心,全面检查、考核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目标分层教学的运用情况。

10、加强学风建设。班主任不仅要认真抓好班风,通过良好的班风带动学风建设,还要配合科任,参与各科的教学管理。班主任要多组织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任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11、培养青年教师。以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等形式,按照《新教师教学达标规定》和《教师结对子制度》中的有关要求,导师和新教师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12、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备课组要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本学期各科组要针对优生举行1~2次学科竞赛,继续开展上学期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活跃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13、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充实必要的器材、设备、报刊、图书和杂志等,进一步加大课本、辅导材料、练习资料等的订购和管理力度,科组长要切实负责,经常检查督促有关功能室的管理工作。

五、行事历

周次日期工作内容

1、2月3日~10日开学典礼;稳定学生情绪;上学期期末考总结会议

2、11日~17日制定各类计划

3、18日~24日学生作业展览;教师计算机培训

4、25日~3月3日高考综合科全市统一测试

5、3月4日~10日学风建设经验交流

6、11日~17日学习质量跟踪测试

7、18日~24日教学常规检查

8、25日~31日全市高考模拟考,教研工作检查

9、4月1日~7日教师结对子阶段性总结

10、8日~14日目标分层教学青优课评选

11、15日~21日教研工作阶段性总结

12、22日~28日学习质量跟踪测试;高考广州一模

13、29日~5月5日五一国际劳动节;

14、6日~12日高考工作视导

15、13日~19日市高考工作视导优秀论文评选

16、20日~26日教学常规检查

17、27日~6月2日学习质量跟踪测试;高考广州二模

18、3日~9日市高考工作视导,期末复习经验交流会

19、10日~16日教研工作检查,目标分层教学总结

20、17日~23日期末复习、初三升中考

高二化学期中总结第6篇

教育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为我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群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生命给予我们的只有一次,既然选择了,就踏踏实实的走下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高中高二物理老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1高中高二物理老师工作总结范文1高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担任高二(13)、(14)物理教学工作,圆满的完成了任务。现做小结如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本学期进行物理选修3-1和物理选修3-2的教学。主要工作如下:

(一)教学内容:完成了①选修3-1中的:电场、恒定电流和磁场。②选修3-2中的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的教学。

(二)作业批改:本着精留精练、不搞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符合新课改精神)。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完成质量进行分析,对错误解法进行剖析,对不同问题进行归类,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归类,使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三)测试情况:做到全部为全批全改,并进行试卷中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卷面分析和讲评。

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 ,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根据本学期新分班级的特点,并在了解每个学生在高一具体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情况下,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决定在一开始多注重物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指导。并对个别基础很弱的差生重点单独辅导,引导他们尽快入门,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物理的氛围,推动全班学习成绩的提高。

其次,在讲课上我尽可能降低台阶,多作知识铺垫,加强督促检查,抓好知识能力的落实。努力提高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

另外,高二学生是学习分化较严重的学习阶段,也是最易松散的阶段,根据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努力塑造一个轻松、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的热爱,让学生在高二这一关键时期打好基础,为高三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除了抓好课堂之外,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多为学生解难答疑,多关心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贯彻落实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物理成绩有较大提高,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有一些有待改进提高的地方,我将继续发扬育才人的奉献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工作,为育才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高中高二物理老师工作总结范文2高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担任了高二年级10班的班主任工作及10、11、20班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力争20__年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使下学期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常规教学方面

1、备课方面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本学期我校的教学方式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由传统的讲授法变成了以学教稿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虽然在之前的学校我有过这方面的教学经历,但显然我校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先进,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上更要下功夫。所以,每节课我都会进行充分的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尽可能去预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一个不了解学生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我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第一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由于这批学生是新接触的学生,所以这点为显得重要。第二,在课堂上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注意和学生沟通。我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或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学生聊天,侧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上课方面

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备课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上课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着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

教学形式上,我充分结合我校课堂自主教学模式,以学教稿为载体,小步子、低台阶,扎扎实实稳步推进高二物理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上,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同一班级,仍需根据课堂情况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做到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十分必要的。带着微笑教学,它能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求知的动力,调节课堂气氛。

除此之外,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进行反思,将反思详实的记录在学教稿的反思环节,注意下次上课时修正不妥的地方。总体上看,这学期在上课方面的收获很大,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改善和提高。

3、作业方面

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各个课改省市的练习题、测试卷,并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在作业的批改方面,我会尽量做到全批全改,对个别学生面批面改。整个批改既有批改符号,又有批改日期。

4、课后辅导方面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知识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对于尖子生的辅导,重在解题方法的引导、总结,以及他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为了提高尖子生本学科的成绩,我经常会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所遗留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并针对这些劣势,在知识结构上进行修复充电。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高考的考点,我会根据尖子生的掌握情况,对他们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直到他们彻底的掌握。同时,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也会将知识分门别类,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让他们对这部分知识有更生层次的理解。

5、考试方面

在学生的测试方面,不仅要注重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小卷子的周测。只有把每一周的周测搞好了,落实到位了,才能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每一次的周测我们物理组都会精心准备,挑选出适合我们学生的题来,做到了不难、不偏、不怪,提高了周测的有效性。

6、听课方面

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寻求更好的教学的方法,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我经常会听其他优秀老师的课,从中学习他人宝贵的教学经验,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积累,我的教学经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上课更显得得心应手。

7、编制学教稿

学教稿是我们课堂教学重要的载体,本学期在学教稿的编制工作上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每节课我们都会严格按照学校教研室提出的要求去操作,精心备课,选出高质量、有典型性的好题来。经过一学期的探索,我们的学教稿编制已有了一定的模式,各种课型的课怎样编制学教稿已形成了初步的模式。并且老师们也因学教稿的优势而体验到了教学的成果。

二、重视教材与教法的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三、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现有知识为“基点”逐步扩展和加深;不能急于求成,要让重点的内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所呈现。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性质的力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的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的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四、重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最终的目的。能力是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所造就的。而物理知识的获得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及所蕴含的实质。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要通过联系、对比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科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所以高一阶段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教学中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带着导学稿中的问题去阅读,解决问题并能找出自己的困惑。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二开学第一节的课,要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后要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但不论哪种总结方式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①通过课堂提问和例题分析,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道理”而不是凭直觉。

②通过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解答,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

析再解题的习惯。

③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六、自我提高方面

1.认真研究了我省课改以来这两年的高考题。

更好地把握了新课改高考的特点和方向,使教学工作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点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功夫,避免平均使用力量。

2.大量做题,做《中学教材全解》、《中学学科网《百度文库》上的题,力争选出高质量的考题。

3.努力向我校优秀教师学习,每月听课八节以上,并做好教学随便撰写工作。

4.在平时的听课以及做课中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使自己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本学期主要学习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并提高自己课堂管理的能力。

以上便是我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有不足之处,望给予批评指正。

2021高中高二物理老师工作总结范文3高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定银

本学期很荣幸担任高二(9)、(10)(13)班物理教学工作,和高二(10)班班主任工作,圆满的完成了任务。现做小结如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本学期进行物理选修3-1的教学。主要工作如下:

(一)教学内容:完成了选修3-1中的:电场、恒定电流和磁场。

(二)作业批改:本着精留精练、不搞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符合新课改精神)。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完成质量进行分析,对错误解法进行剖析,对不同问题进行归类,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归类,使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三)测试情况:①单元测试四次。包括电场、恒定电流、磁场和电磁感应。全部为全批全改,并进行试卷中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卷面分析和讲评。并找同学谈话,分析每个同学的得失。②期中考试一次(与选修3-1的模块考试采用同一张卷)。并进行试卷中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卷面分析和讲评,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 ,积极进行贝克族备课组活动和教研活动,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根据本学期新分班级的特点,并在了解每个学生在高一具体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情况下,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决定在一开始多注重物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指导。并对个别基础很弱的差生重点单独辅导,引导他们尽快入门,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物理的氛围,推动全班学习成绩的提高。

其次,在讲课上我尽可能降低台阶,多作知识铺垫,加强督促检查,抓好知识能力的落实。努力提高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

另外,高二学生是学习分化较严重的学习阶段,也是最易松散的阶段,根据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努力塑造一个轻松、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的热爱,让学生在高二这一关键时期打好基础,为高三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除了抓好课堂之外,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多为学生解难答疑,多关心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贯彻落实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物理成绩有较大提高,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有一些有待改进提高的地方,我将继续发扬育才人的奉献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工作,为育才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高中高二物理老师工作总结范文4本学期担任高二(7)、(8)班x科(物理班)物理教学工作,和高二(8)班班主任工作,圆满的完成了任务。现做小结如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本学期进行物理选修3-1和物理选修3-2的教学。主要工作如下:

(一)教学内容:完成了①选修3-1中的:电场、恒定电流和磁场。②选修3-2中的: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第一、二、三节)的教学。

(二)作业批改:本着精留精练、不搞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符合新课改精神)。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完成质量进行分析,对错误解法进行剖析,对不同问题进行归类,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归类,使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三)测试情况:①单元测试四次。包括电场、恒定电流、磁场和电磁感应。全部为全批全改,并进行试卷中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卷面分析和讲评。并找同学谈话,分析每个同学的得失。②期中考试一次(与选修3-1的模块考试采用同一张卷)。并进行试卷中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卷面分析和讲评,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学分。

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此外.我还积极参加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共96学时。

二、迎评工作:(迎接部级示范校和广东省教学水平评估,以下简称双评)

①认真备课,做到万无一失。②积极听从学校的召唤,出色地完成通用技术课的评估。

三、主要经验和体会:

根据本学期新分班级的特点,并在了解每个学生在高一具体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情况下,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决定在一开始多注重物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指导。并对个别基础很弱的差生重点单独辅导,引导他们尽快入门,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物理的氛围,推动全班学习成绩的提高。

其次,在讲课上我尽可能降低台阶,多作知识铺垫,加强督促检查,抓好知识能力的落实。努力提高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

另外,高二学生是学习分化较严重的学习阶段,也是最易松散的阶段,根据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努力塑造一个轻松(版权归:WWw.haOwOrD.COm)、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的热爱,让学生在高二这一关键时期打好基础,为高三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除了抓好课堂之外,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多为学生解难答疑,多关心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贯彻落实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物理成绩有较大提高,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有一些有待改进提高的地方,我将继续发扬育才人的奉献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工作,为育才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高中高二物理老师工作总结范文5本学期担任高二(7)、(8)班x科(物理班)物理教学工作,和高二(8)班班主任工作,圆满的完成了任务。现做小结如下:

(二)作业批改:本着精留精练、不搞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符合新课改精神)。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完成质量进行分析,对错误解法进行剖析,对不同问题进行归类,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归类,使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三)测试情况:①单元测试四次。包括电场、恒定电流、磁场和电磁感应。全部为全批全改,并进行试卷中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卷面分析和讲评。并找同学谈话,分析每个同学的得失。②期中考试一次(与选修3-1的模块考试采用同一张卷)。并进行试卷中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卷面分析和讲评,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学分。

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

,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此外.我还积极参加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共96学时。

二、迎评工作:(迎接部级示范校和广东省教学水平评估,以下简称双评)

①认真备课,做到万无一失。②积极听从学校的召唤,出色地完成通用技术课的评估。

三、主要经验和体会:

根据本学期新分班级的特点,并在了解每个学生在高一具体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情况下,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决定在一开始多注重物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指导。并对个别基础很弱的差生重点单独辅导,引导他们尽快入门,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物理的氛围,推动全班学习成绩的提高。

其次,在讲课上我尽可能降低台阶,多作知识铺垫,加强督促检查,抓好知识能力的落实。努力提高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

另外,高二学生是学习分化较严重的学习阶段,也是最易松散的阶段,根据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努力塑造一个轻松、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的热爱,让学生在高二这一关键时期打好基础,为高三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除了抓好课堂之外,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多为学生解难答疑,多关心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贯彻落实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物理成绩有较大提高,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二化学期中总结第7篇

开学以来教学工作

一、从假期的1月17日开始进行新学期的教学工作

1、假期高二上四周新课,目的在于提前进入高三课,为高三总复习创造些时间,以利提高学生成绩。

2、假期高三授课六周,各科进行逐节逐章的第一轮复习。

3、假期授课结束后进行了考试,做阶段分解,学有所获。

二、新学期开学以来的工作。

(一)高三工作

1、组织全体教师研究与分析高考形势,分析我校学生实际,特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对教师提出课堂教学、辅导、管理的具体要求,教学有效地进行复习。

2、组织学生参加省重点校的三次模拟考试。从总体成绩看低于兄弟校,与普通学校基本持平。

每次考试后组织教师进行成绩分析,即分析成绩,分析学生,肯定成绩,查找不足,制定措施,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同时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学生中进行认真分析以对学生的学习起检查与促进作用。

3、3月份开始,对文理科考试排名前列的优秀学生,开办了英语、物理、化学、数学提优班,学生反映较好,收到一定效果。

4、保质,按期完成了高考报名、体检、会考。毕生证发放等工作,现已在准备高考,填报志愿等工作。

5、高三学生总体队伍稳定,教学秩序井然,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常长、王凤铂、薄文娟等学生每天坚持学至夜里12点后。

三、高二工作

高二本学期起着重抓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队伍稳定等工作。

开学以来进行了月考和期中考试。教师注重管教、管学方面的工作,如对不写作业学生,都能做到逐个教育、则令改过。

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坚持各种检查、考评制度多数教师能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尤其是高二学年。高三有些特殊性,定向考核有一定困难。

五、制定了较详实的量化考核方案。

总之开学以来作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一定问题,在今后改正与弥补。

学生管理

根据院教代会精神,中职部学生管理工作已顺利完成了期中各项任务,实现了预斯管理的目标:

一、在学生主题思想教育方面初见成效

1、在全体学生当中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用主题班会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了大讨论,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2、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五四”前有一批青年光荣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新入团的14名学生,基本上能够按照团员的各项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如高二文班的张明,理班的赵鑫等同学入团后在学习、纪律、出勤、班级活动等方面处处走在前头,为班级同学树立了榜样。

3、通过开展育人教育,中职部加强了值周管理。严抓出勤,从学生到校到归寝,进行全程考勤,防止学生溜出校门上网及到校外滋事打架。从开学到期中这段学生无一起校外打架事件发生。

4、在高三学年中树立学习典型,强化高三意识。通过三次模拟考试的试题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考目的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克服了多数学生的浮燥情绪,整个高三基本上处于稳定备考的状态,这段时间班主任及全体科任教师既当“良师”又当学生的“益友”,在辅导学生同时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

高二化学期中总结第8篇

从学生会成立以来,各级领导和老师们都时刻关心着我们的成长,正因为我们迈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步,正因为我们肩负着开拓创新的重担,我们的将来才任重而道远。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学生会成立之初,我们就把的短期目标放在组织建设上,正因为有了这踏实的目标,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当这个学期结束后,我们学生会的成员纷纷拿起笔杆写工作总结,总结不足、总结经验、总结教训....总之一切都在实践中获得,理论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现在我代表学生会对本学期的组织建设作工作总结。

第一部分 组织制度建设

在学生会成立之前,系团总支就开始制订适应学生会发展的初步规章制度。在学生会成立之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就接过为学生会制订学生会章程的任务,另外学生会各部门也开始制订适宜各部部内的工作制度。

在学生会章程的制订过程中,我们参考了校区学生会的章程和其他高校院系学生会的章程,再结合了我们旅游管理系的特色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了《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学生会章程(试行稿)》。这为学生会的组织制度建设打下了基础,在制订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问题,犯过错误。首先,在章程的方向性上,表现为怎样建设学生会?建设怎样的学生会?我们一开始对学生会章程的概念很模糊,对章程的内容更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制订过程时曾带有主观色彩,带着“差不多”主义去工作,这对章程制订工作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次,在章程制订过程中并没有广泛地征求各方意见;再次,章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存在在实践中检验的需求;末次,章程的落实与贯彻上不力,从章程中的学生会“星级”评优制度的实施上可见一斑,由于学生会组织建设的不完善,章程自从制订之时起基本上处于空置的地步。

当然,我们也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绩,通过学习研究章程,我们学生会主要干部基本了解和学习了学生会的运营模式,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另外,通过章程的制订,使得我们学生会上下都明白了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得大家都不敢轻视,总的来说,学生会章程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会走向成熟起到相应的作用。

从学生会组建之后,学生会各部成员也在各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下着手建立自己部门的规章制度,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秘书处、生活部、外联部等等,其他的部门虽然没有将制度书面化,但是也有各自的特点。其中文艺部的“民主表决制”和女工部的“头脑风暴”都表现出了一个积极向上、有生命力的团队应有的素质。

第二部分 组织文化建设

就如现代企业一样,我们的学生会也需要团队精神文化来支撑整个组织。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们结合自身认识和系团总支的指导,阶段性地为学生会立下了方向性的精神文化标准。

首先,在学生会建立之初以“踏实工作、表现自己”为主。这个阶段,学生会刚刚组建,大批的零五新生加入到学生会,学生会各级负责人在抓好自身素质建设的同时,也加紧对新进干事的培养。我们经过分析,这时间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矛盾为:一、学生对学生会工作能力的怀疑,二、领导和老师对学生会的发展给予较高期望,三、学生会成员面对来自各方面压力而产生的焦虑。与此同时“速成论”和“必败论”也广泛存在。作为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我在学生会副部级以上干部会议上提了解决目前状况的五点的看法,总结出来就是----踏实工作、表现自我。在这个时候,学生会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抓自身建设,这取得一定的成绩。通过这些稳定思想的措施,学生会得以稳步前进。但是,学生会成员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娇骄二气,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本学期学生会工作的中期,学生会思想工作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为主。在这个阶段,学生会经历过上一阶段的努力工作和摸索,日常工作已经走上了正常轨道,各项工作也开始熟练,组织活动也得心应手,但是离“人人喜欢的学生会”这个目标越来越远,因为在这个时候根据系里面同学的意见,学生会与广大学生的关系僵硬,有些矛盾还比较尖锐。在这个时候,我们学生会上下都很重视,作为主要负责人,我积极与学生会各级成员进行沟通,在争取大家认同的前提下去实现组织目标。但是,结果也是有喜有忧,例如,在特色寝室文化月的活动中,学生会大部分成员表现出良好作风的一面,也有个别成员没有尽到自己应有职责。

末次,在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会自上而下实行“审视自己、重在总结”的要求。从君子一日三省吾身做起,在我们取得阶段性成绩的时候,学生会内部应该掀起总结经验教训的热潮。学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这是教条主义也是经验主义,但是,我们的学生干部在总结工作中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在交给系团总支的工作总结中存在着形式主义,这对下一步的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积极性来源于热情的带动,热情来源与成绩的鼓舞,没有总结何来成绩?从此以往,我们只会以偏盖全,管中窥豹,越描越黑。

正如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其人生路程的航灯,正如企业的企业精神是其生命力的体现,学生会的组织文化建设也是值得我们去重视。学生会的建立是必然的,但是学生会的组织文化建设却不是必然的,它充满了变数。我们的基础打得好,学生会未来的发展就会无限光明,我们的基础打得不牢固,学生会的发展就会亮起“红灯”。总的来说,学生会的组织文化建设在学生会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经过一学期的锻炼还是取的一定的成绩。在旅游管理系零五学年秋季学期总结表彰大会暨迎新年联欢晚会的后期工作中,我们只要求相关部门留下来做收尾工作,但是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会其他部门的同学也不顾身心疲劳,主动留下来协助兄弟部门开展工作,这使得整个晚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给学生会在本学年的组织文化建设画上了一个叹号。

第三部分 组织工作建设

当学生会正式开展工作前后,我们都深深感到重如泰山的压力,同时我们也倍感欣慰。压力是来源于对工作方向的不确定性和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避免不了的感到放不开手脚,有劲使不上,欣慰的是我们都获得了调整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大家可以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求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会全体成员的组织工作水平。

在学生会成立大会上,面对复杂的情况,我们在系团总支的指导下,基本完成了任务,但是我们

还远远没有达到领导和老师的要求,该总结的东西还很多。首先,表现在计划的制订上,经验的不足是我们头号大敌;然后,在临场的控制上,我们学生干部还年轻,在事情的处理上不够圆滑和老练;最后,表现在实施计划的毅力上,在对困难估计不足的情况下,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学生干部表现出了意志力和毅力的不足。

在特色寝室文化月即将开展之际,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学生会中以工作组的形式,建立负责人负责制。在与特色寝室文化月的负责人沟通过程中,我们对工作计划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方向性上,我们考虑到活动的组织必须精彩有加,活跃我系学生的校园,同时通过组织活动提高学生会的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活动的定位;在可行性上,我们以零五新生进入大学后首先要面对的寝室及寝室文化为突破点,另外我们还考虑到作为“新鲜人”的零五新生的个性活跃,我们把活动定位在活跃、生动、有趣的层面,因此在修订特色寝室文化月工作计划时,我们在原有的计划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以寝室为主题的综艺型活动,以此来拉动整个活动的活跃度(最后实践证明正因为有了“寝室连环闯活动”,特色寝室文化月才显得与众不同)。另外,我们还考虑到了创新性,在活动的开幕式的选择上,我们举行了校区首次寝室亮灯,这也作为主打活动进行了宣传。在开展活动的前后,我对女工部和生活部的工作会议进行了参与,对两个部门负责的活动就有关问题和两个部门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在大家取得共识的前提下,把工作落实下去,最后的结果表明这是卓有成效的,也是必须的。

在学生会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们还进行校区一系列文体赛事的系内选拔赛和比赛的幕后工作。其中有校区第三届英语演讲比赛系内选拔赛、校区十大歌手比赛系内选拔赛、纪念一二.九运动诗歌朗诵比赛系内选拔赛、校区迎新年晚会节目的系内选拔赛、校区第三届篮球联赛、校区乒乓球比赛、纪念一二.九运动长跑、校区足球联赛。在组织工作中,我们的文艺部、学习部和体育部等等各部的同学在没有经验的基础上,在系团总支的指导下,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对系内选拔的组织工作的开展上尽量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高质高效的基础上,为我系选拔出最优秀的同学,代表我系在校区的比赛中为我系争光。我们也在从中的组织工作中成长,这与系团总支的关心和学生会成员的努力分不开。

本学期中,我们还组织了旅游管理系第一次学习经验交流会,但是这次活动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客观原因是一部分,但更重要是在我们自身找原因。一、负责人太过乐观,在组织工作的实施中考虑问题过于单纯,考虑问题没有从实际出发;二、负责人应变能力不足,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努力去作出改变,坐等事变;三、负责人考虑问题过于片面,在活动组织前期没有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这一切都是我们必须总结的教训,也是我们在组织工作中得出来的“血”的教训。

作为我系旅游行业专家系列讲座的承办单位,学生会在密切配合系里面有关方面的工作的同时,也在学习和摸索经验。我们承办了专家系列讲座有,第一讲:酒店行业知识讲座、第二讲:温泉管理知识讲座、第三讲:系主任刘云德教授的谈读书讲座、第四讲:旅行社行业知识讲座、第五讲:广东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的广东旅游及旅游文化讲座。在组织讲座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很了解讲座的流程,对一些细节处理上还存在着不成熟的想法,在工作的某些方面上还存在着欠缺,也走过弯路....在这种情况下,系领导和老师热情地伸出双手,给予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我们学生会的成员也积极总结经验,以求举办一次讲座就进步一点。在本学期专家系列讲座结束的时候,我们学生会也形成了一系列针对讲座组织工作的规章制度,如《旅游管理系讲座流程》、《旅游管理系讲座组织等级》,这些规章制度的制订是我们在实践中的总结,这都有利于学生会以后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会的组织工作的建设上,在这个方面我们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概而论之,本学期学生会的组织工作的建设获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首先表现在本学期后期组织较大型的活动的熟练度上;其次表现在组织活动的质量上,基本上活动的组织水平一次比一次进步,在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上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末次,在学生会中培养了一批有想法、有能力的组织人才,这对学生会的下一步发展非常有利。但是,问题也客观存在,一、作为活动的负责人,往往在实施计划目标时,因挫折而打退堂鼓,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毅力;二、作为学生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零五届新生获得的锻炼不多,在活动的组织上,没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三、活动的组织水平上与兄弟学生会相比还存在着差距,组织活动方式和方法还有待提高,在提高活动的参与度上还需要下苦功。这一切都是我们下一阶段务必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四部分 下阶段的目标

在接下来的学期中,我们学生会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求在未来激烈的院系学生会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作为院系一级的学生会,我们没有校区学生会航母级的资源优势,不过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有大批优秀的人才作为后备。所以我们在借助外部有益力量的同时也要抓好自身的建设,以“内塑团队、外树形象”为目标。

一、加强学生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会是有别于社团组织的单位,因为我们是学生的代言人而存在的,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学习,学生会是由干部与干事组成,我们是在“干”事情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如果靠着耍嘴皮子、拉关系而获得学生会职务,那么干部也应该改做“嘴”部或“拉”部。最具体的表现是在第一线的成员与同学们的接触上,我们要让最广大的同学们对我们感到信任,进而产生依靠感。在现今的校园中,社团的成员都知道一个社团的成败不在与所组织的活动大型与否,而在于面对学生群体开展工作时的态度是否端正。我们学生会必须加强自己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这样才能使学生会向前,向前!

二、加强学生会的活动组织和创新能力。我们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计划的策划原动力,而在于计划的实施意志力和计划的创新度上。我们要把自己的姿态降低,不要怕

失败,其实失败也是很好的老师,我们的每一次跌倒都是我们成功的起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永葆青春的关键,作为学生会的成员,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我们要保持青年人特有的激情,在组织工作上让更多的新元素添加进来。

三、加强学生会成员的管理和学生会的运营能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高年级的学长和学姐,我们有幸担任学生会的要职,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这个机会,在工作上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给予零五新生干事最热情、最真挚的帮助,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相互提高,把我们学生会的凝聚力提到新的高度。在学生会的运营方面,我们要积极听取系团总支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学习方方面面有利经验,采取“拿来主义”与“实用主义 ”相结合的办法,使我们的学生会发展得更完善。

四、加强学生会创品牌和运用品牌的能力。作为学生会的成员,我们有理由保持我们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在领导和老师的关切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在学生会建立之初,在各个方面为以后打好基础,建立我们学生会的品牌,从精英队伍到品牌活动,这都需要广大的学生会成员去努力。

五、加强学生会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建设。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的学生会是学生的代言人,学生会和学生是水和鱼,水和船的关系,只有取得最广泛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得顺顺利利,有声有色。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务必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居高自敖,脱离学生是学生会最大的失误。因此,在学生会的文化建设上,我们大家必须踏实工作,在表现自我的时候,注意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在学习中提高,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