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二上历史总结

高二上历史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7:26

高二上历史总结

高二上历史总结第1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于中学各个学科来说,作业都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反馈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及操作运用情况,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却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思考的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作业模式。比如我们在许多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本XX页的作业做完交上来”。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有限,成为长期制约历史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历史作业模式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完成历史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传统历史作业模式下,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欠缺;

第三、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使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思维方式容易程式化,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不大;

第四、历史老师长期将班里的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一锅烩”式的作业布置,就会造成优秀生觉得没意思,学困生无法适应等状况。从而降低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所存在的这些弊端,若不尽快改变,将会给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针对上述这些传统落后的作业模式,试图通过调查、实验、论证、分析、研究,找出这些传统作业模式的缺陷,并针对这些弊端,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新颖的历史作业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通过这些新方法使历史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理念,同时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作业感受,让学生们由过去的应付历史作业到现在的喜欢做历史作业,进而使学生在这种新颖有趣、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历史作业之中越来越喜欢上历史课,愈加喜欢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历史学习能力。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课题名称的界定

所谓“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学生,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评价进行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课题名称的解读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作业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研究,对于教师,在研究中试图给他们一种既能全面掌控学生,又能逐步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带给他们一些自己比较喜欢、便于操作而且行之有效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在课题研究方向上,我们紧扣“创新”二字,从理念和方法两方面入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将有趣和有效两点结合起来,总结开创一种先进的历史作业布置与评价理念和一些新颖灵活的作业布置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还要结合国内外一些先进教师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召集课题组及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对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进行充分的整合、分析、论证,并在实验班级进行有效的尝试,进而总结出一些对历史教学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作业布置理念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听课调研、师生座谈、跟踪实验并结合有关文献理论的研究等方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x年4月初——9月初)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召开课题小组会议,讨论研究筹备课题的申报立项等工作,并将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即由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申请报告,并考虑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即开题报告);考察并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即陕鼓子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课题组成员张涛老师具体参与实验,并负责搜集和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编写和收发问卷调查表及调查分析报告等。课题组在对课题进行研究之前,要对课题实验学校以及周边一些高中进行走访调查,力争掌握更多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将涵盖各校历史老师对历史作业的常用布置方法;学生对各种作业布置方式的看法;老师对历史作业布置的一些想法及学生对作业布置方式的建议等。

2、中期实验阶段:(201x年9月中旬——201x年1月上旬)

(1)课题组将对调查搜集到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整理,并针对整理出来的数据,初步得出区域内历史作业布置上的问题所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吸收国内外的一些优秀历史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的奇思妙想,来展示一套先进的的作业布置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

(3)结合课题实验学校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划定的高一年级六个实验班内进行分层次、分组别的具体的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一些操作性较强而且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

(4)在充分验证、反复实践之后,课题组将对有关作业布置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汇总、成文,由课题实验老师撰写阶段性教学实验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实验小结。再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小课题中期报告。

3、后期总结结题阶段:( 201x年元月中旬——201x年5月底)

收集前期所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概括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由张涛老师撰写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由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主件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交给西安市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准备好所有课题研究的文本资料与影像资料等待结题。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课题成果预期

1、总结并推出一套全新的历史作业布置理念;总结出若干套具体的历史作业布置方式供教师借鉴;

2、在实验学校老师中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风气;

3、能让这种全新的作业布置模式带给学生对历史作业的热爱并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4、进而通过教研室,逐步在全区推行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改革尝试。

二、课题成果的呈现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研究论文;

3、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形式下的作业布置实例若干;

4、《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高二上历史总结第2篇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容量是左脑的100倍,左脑记忆的效率和持久性弱于右脑。左脑负责的是文字、逻辑、数字、顺序、线性、分析、清单等,而右脑负责节奏、空间感、整体概念、想像、颜色、大小等。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习惯于用左脑思考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板书都是语言文字,使得学生右脑很少被开发。

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示,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图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应用,与广大同行交流切磋。

一、正确理解图示教学法

历史图示法是用简明图案、符号和简练文字以及不同颜色来表示历史知识结构和系统,表现其表象和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从广义上说,历史图示教学法不只限于图形和图象,也包括图解和表格。其实质是使科学知识形象化、抽象化、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以便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二、图示法的分类

1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历史图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感知和表象阶段的图示,也可称模象图示。新教材上的图示,一般可分为想象图和文物图两种。想象图虽然不是历史的真实,却是真实历史的想象,可以用它来再现历史的真实。二是思维推理阶段的图示,亦称概念图示或概念系列图示。也可分为两种:一是结构图示。如战争示意图、历史人物活动图等简单结构图。二是体系型概念图示。主要示意历史发展序列、历史基本线索和规律等。如,中国近展基本线索图示、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对比等。

2 依照图示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图示。如教材中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1954年步入日内瓦会场;197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跨越大洋的握手”。

3 从图示的表现形式看,又有课本插图、挂图、板图与综合地图、专题历史图之分。这些图是课本内容知识的延续和补充说明,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4 依据图示的色彩,可分为彩色图和黑白图两类。它们都是历史的记录和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例如黑白图包括古代水墨山水画、书法艺术;而彩色图则大多是现代照相技术的成果,也有古代的彩绘和外国的油画。

三、图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1 图示法要区分对象和阶段。对于高一学生要多用感知和表象阶段的图示,因其缺乏扎实系统的学习基础,教学中要多准备一些图片、配之以视频、音频等直观感性的材料,以便还原鲜活历史史实,增加生动的历史场景。对高二、高三学生要多用思维推理阶段的图示,因其已经有了明确的学习方法和较为系统的知识,教学中应重点采用具有分析、理解、综合等意义的图示。

2 图示法要依据“总――分――总”的原则,通过“分”掌握“总”。首先让学生看图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轮廓,然后分别讲述具体事实,最后找出整个历史时期的总规律。比如观察《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清明上河图》、《明清时期的城市分布图》,让学生思考:①分析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就是开头的“总”。②概括唐朝时期“市”的特点。这是“分”。③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这是后面的“总”。

3 图示法要与展示、讲解法相结合。这种结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先图示后讲述;二是边图示边讲述;三是先讲述后图示。讲解过程中也可以与其他教法相结合,如讨论法、比较法、谈话法。这样将图示法与其他讲授方法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图文互证,既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左右半脑功能相互协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图示海要尽量与电化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声音记忆和图像记忆的有效统一。这样既能体现课堂上知识面广、容量大、综合性强等特点,又可以节省时间,化动为静,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图示法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 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如学习中国古代瓷器发展,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的演变,在课堂上展示相应瓷器图片,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这些瓷器相对应的朝代、形象及其特点。用直观教具取代实物,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识记能力。

2 重新整合课本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综合概括等能力。图示法教学内容上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比较;时空上还可以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图片图表中,准确全面地解读历史知识或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图出,图论结合。如用图表总结英、美、法、德、日五国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对比这些国家元首的产生、议会权利的大小以及各国的宪法等,可以形成对这五国政治知识的比较、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3 挖掘隐形知识,激发其探求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看必修Ⅱ“西风东渐”中《穿官服戴朝珠的晚清官员》图片,让学生探究:①清朝文武官员朝服上绣的图案,司法官员朝服上的图案。②根据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与和等官员的朝服,说出他们官职的品级。③清代官服等级划分的目的是什么?由此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让学生自然而然掌握一些文化常识。

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必修Ⅲ的一次课外作业中,有一幅北京奥运会会徽图片,请学生谈一谈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的艺术门类和艺术风格,体会“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深刻寓意。会徽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5 利用图示知识向外辐射,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高考文综试题最后一道大题是政史地综合,学生可以利用图示教学进行很好的综合训练。如就教材中《新航路的开辟》地图来说,它可以涉及如下地理课知识: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历的风带?麦哲伦航行时按时间顺序受到哪些洋流的影响?所涉及的政治课知识是: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应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而在历史课上,可以拿它与郑和下西洋在目的、规模、航程、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高二上历史总结第3篇

一、教会学生自读

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学生按照提纲预习教材内容,思考预习题目,既可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新旧知识联系,发现疑点,解决一般问题,增强听课和笔记的针对性,又可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掌握读书、自学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而规范的读书习惯和深钻、多思、善问的学习品质,提高阅读理解、综合概括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主要通过抽问、学生讲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预习读书、思考后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可少讲或不讲;教师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精讲基本的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1、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2、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和专题知识归类,按专题把教材中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系统化。二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总结,即在把握专题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评价,把零散的认识整理成系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会学生运用史料

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也就是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高二上历史总结第4篇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岳麓版高二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总体教学目标

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清河中学学校特色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争取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

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习题要精选。

教师要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习题。做到习题要精选,反馈要及时。要通过习题讲评评出方法、规律,同时还要强化学生对试题的掌握。进行复习时,重在理清每一专题的框架,尽量使每一专题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高二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2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尽管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但总体的学科能力不强,对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发展脉络模糊不清;学习方法上存在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重点抓好基础,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使学生逐步清楚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发展的大致线索;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历史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多种品质。

二、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三、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

①备课组高度统一,分工协作,精心备课

②注重基础,不简单赶进度

③注重知识(教材前后、中外知识)联系,注重规律性知识总结

④注意学习方法介绍,注重能力培养

⑤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2、注重训练质量

①练习试卷尽量自己组编

②努力做到每练必批,每批必评,每评必透

③考后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到纠错本上

④针对问题较大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⑤每节教学内容都有配套练习,每章都有阶段练习,练过后附发参考答案

3、加强基础训练,增强学法指导,教学工作计划《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2》。

高二学生文理分科后,学习模式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高二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继续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根据学校和教务处本年度教学工作要点,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教学教法,积极开展各类学习、研讨活动,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落实“高质量,有特色”的目标要求,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二年级的历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努力!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以学期教学进度为标准,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资料,统一练习,精选学习情景材料,扩充教学内容,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了解掌握学情,开展希望班师生的交流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3、研究课标和现代教育思想,研究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组内学术研讨,开展拓展型课程的集体备课活动。

4、定时定点,规范集体备课制度。

备课组成员及时到教室阅览室集中,按集体备课工作安排,认真开展集体备课。

(二)加强高一高二高三互动教研,把握高考方向,交流高二会考的经验和课改经验与反思。以备课组为载体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实抓常规教学——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⑴课堂上,做到精讲到位,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从点、线、面、体(立体)的知识网络图,上课求质量不求进度,真正提高课堂实效。文科班实验班重抓培优扶尖,勤抓帮困促稳,在注重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⑵课后布置适量作业,做到及时巩固。作业方式以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检查方式以定期上交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订正方式以集体订正与个别面批相结合。

⑶通过阶段测试和点评,检验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每月底备课组各科要进行一次自测,自测时间和方式由任课老师协商决定。

⑷加强听课评课,学习优点,指出不足,提高实效性。

(四)以科研促教研。围绕“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学习方式优化”、“提高课堂实效”等方面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五)积极参加县市等单位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加强学校的教研交流。

高二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级部颁发的《20__级高二第一学期级部工作计划》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巩固内涵、全面发展”的教育主题具体落实到历史教学的细节中。

把教学目标定位于高效完成历史必修3的教学工作。

2.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一切立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养成。

3、在教学方式上,坚定不移地推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在高一认知、感悟、收获的基础上,高二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多数同学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内在需求已比较强,所以高二上学期历史教学除了仍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外,还要进一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向适应高考要求的过渡。当然,由于我们在高二年级要实行选课走班,对选择人文(科学)倾向的同学务必做到区别对待,对选择科学倾向的同学,教师仍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泼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地帮助学生通过会考。三、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4)在不同层次、不同学情学生的班级教学中,课任教师要从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管,切忌在教学标准和训练任务上搞“一刀切”,力争做到个人的教学设计是适应所任教班级的设计。

(二)具体措施:

1、精心备课

(1)按照级部安排,继续加强学科周集中教研活动和日常研讨机制

教学组长提前思考每周集中教研活动的议题和内容,即按教学进度,须提前一周备好下周要上的课,并将不同的议题内容分配给教师个人,提前准备发言提纲(包括每课时的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环节),会后由主备人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教研会纪要于学科网。

(2)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完善三次备课机制。第一步,人人自备,形成初始教案。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前自己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具体要做到,在教案中,要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框架明确,便于其他老师操作。多阅读教辅资料,使题目精选,要求学生彻底完整解决并记忆。教研会上叙述简明扼要,切中要害,突出重点)1

供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第二步,集体备课,形成备课组教案。每周确保集体备课的时间充分、人员到位、主备人落实,在中心发言人发言基础上,教师人人都要主动参与和发言,解决好疑惑的问题,同时严格落实分课时备课的要求;第三步,精细备课,形成课堂教案。在教学组集体备课、集中研讨、统一思路的基础上,教师个人依据组教案再次进行深入具体的思考、归纳,形成更为细化、实用的课堂教案。

2.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针对课时少,必修3内容多,还要在本学期进行会考的紧迫形势,我们应全面优化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准备课,高效落实课,开诚布公听评课,认真反思提升课。

(2)进一步完善三种课型的基本环节

新授课的基本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当堂训练

复习课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讲评课基本环节:考情展示个性纠错生生互评变式巩固补偿训练。

3、进一步完善学案导学模式,落实并完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倡导和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管理理念。为了解决选课走班规范办学行为带来的课时少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让全体学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消化重点、难点,解决思想、方法问题。课前精心编制学案,充分发挥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作用;课堂高效落实学案的导学功能;课后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延展功能。(4)在巩固环节上,力求做到日日清、月月清。

(1)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做到日日清。

(2)根据人文倾向学生实际和教学任务重的现实,实行“一月一集训”的制度。每月进行一次总结测查,把当月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利用习题课进行)

(3)利用级部组织的考试,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4、做好“师徒结对”工作,继续强化听课制度。

新教师要坚持随堂跟踪听课,带徒教师每周听评徒弟课2节,备课组长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其他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在教学组内计划地自主开展学科组内部教学活动,组织好组内教师的说课、听课、评课和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使学科教研、学科教学活动常态化。

高二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5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1)(2)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尽管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但总体的学科能力不强,对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发展脉络模糊不清;学习方法上存在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二、基本思路:

重点抓好基础,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使学生逐步清楚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发展的大致线索;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历史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多种品质。

三、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

①备课组高度统一,分工协作,精心备课

②注重基础,不简单赶进度

③注重知识(教材前后、中外知识)联系,注重规律性知识总结

④注意学习方法介绍,注重能力培养

⑤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⑥努力做好讲练结合

2、注重训练质量

①练习试卷尽量自己组编

②努力做到每练必批,每批必评,每评必透

③考后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到纠错本上

④针对问题较大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⑤每节教学内容都有配套练习,每章都有阶段练习,练过后附发参考答案

3、加强基础训练,增强学法指导。

高二学生文理分科后,学习模式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高二上历史总结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兴趣;认知;思维

所谓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帮助后人了解过往历史事件、人物等一切信息的总称。

一、史料的运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过去性是历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总是觉得历史知识的学习与自身有着难以接近的距离感,在这种观点下,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

而历史史料的合理运用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上述现状,能轻松调动起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例如,在教“二战后各国实力对比”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用了如下史料:“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1943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的发言)。”学生们被这个形象的比喻吸引住了,笔者趁势讲:“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根本上取决于其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二战后,美苏实力相均衡,其他国家则普遍衰落,这就形成了以美苏为主的两极世界格局……”在笔者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们听得格外专注认真。

二、史料的运用能有效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认知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有着较强的抽象概括性,高中学生很难真正实现对部分历史知识的深刻认知与理解。

历史史料包括图片、文字、故事等形式众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恰当运用史料,能很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帮助高中学生实现对历史的深刻认知。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如,在教“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与局限”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用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居民总数在25万至30万之间……成年男性公民,或许不超过所有成年人的30%……

――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

透过上述两则材料,学生们不难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主张“在民、人人平等”以及局限性“其民主只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身上,是少数人的民主”,得以辩证地看待“雅典民主政治”。

三、史料的运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历史常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当通过相关的知识点教学锻炼、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而史料在具体历史知识点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就可以很轻松地达到上述效果。如,在教“”时,笔者就向学生呈现了如下的史料:

布衣改制,势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请尝试从上述康有为的政治观点中探讨、总结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有的小组认为以康有为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存在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变革的积极进取愿望,这表明了他们有向传统封建势力挑战的先进精神;有的小组认为虽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存在变革封建社会关系的意愿,但是他们在传统势力面前也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学生在展开探讨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历史探究性思维。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引入贴切的历史史料素材,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历史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二上历史总结第6篇

一、历史图片的应用方式

(一)课堂导入。

万事开头难,教学亦如此。好的导入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单纯地用知识、语言导入,总是觉得很乏味的,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运用恰当的图片导入,正好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老师所要讲述的知识当中,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课堂质量,利于课堂知识的教授与展开。比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时,开篇就用PPT滚动展示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仁人志士的图片,并配上音乐和学生的旁白,很多学生很受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

(二)知识解读。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文字所记述的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很多的人物神态,一些历史的细节等是很难用少量文字描绘出来的,而历史图片却能够将这些知识完全地、细致地表现出来,让知识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让同学们在学习当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比如在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我会向学生展示书本23页上的“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图片,让学生讨论通过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很热烈,最后老师指出图片远端有三个人在树十字架,这说明新航路开辟还有宗教因素在里面。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课堂气氛也很好。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把本堂课学习的知识简单梳理,这样的课堂小结显得平庸,简单,没用内涵。相对于完全文字化的课堂小结,必要的历史图片总结,要更加容易让同学们接受,并提高学习效率,也更加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发挥同学们的个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对于相对的重难点知识更加容易吃透,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形成历史表象。比如讲中国改革开放格局时,我最后使用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上黑板,把学到的开放过程在图上展示出来,这样更能让学生掌握,学生也得到知识的总结升华。

二、应用历史图片的优势

(一)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主观能动性。

历史图片本身的直观性,表现的多样性,这无疑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个体中感官器官的使用,尤其是视觉的使用。这样避免了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培养了对历史图片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实现了形象记忆法。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对历史图片中地图的认识和了解,清楚了整个路线和沿路的商品分布和历史变化,比大段文字描述更加有效。

学生的能力一旦养成,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占领主动地位,从而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并获得各自的历史认识。在练习过程中或自我涉猎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符合现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

(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审美。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图片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历史知识有很多,而图标能够很好地理清其中知识逻辑,帮助同学们理清历史逻辑从而形成更强的知识整理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历史图片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及思维能力。分析历史图片时,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有助于良好人格的形成。

(三)吸引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远比老师填鸭式教学所获得的知识记得更牢,理解更透彻。高中历史课堂一般给学生沉闷的感觉,而历史图片能够缓解这种感觉,将大量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幽默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接近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证明史实,提供证据。

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针刺一样,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表明,历史图片像历史的一个无言的证人,为教学和学习提供补充和诠释。用无声的影像给我们局部诠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给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提供了宝贵财富,虽然可能是片面的,但是留下了一个侧面,让我们去研究和感受,历史图片作为一种史料,能够给我们史实证据。例如侵华战争中的那些历史图片就很好地证实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是他们现在所不能够抹去的。

高二上历史总结第7篇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请笑纳!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又是一年高三,有必要进行一下总结。

我主要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历史教学问题;另一个是班级管理问题(其中谈谈尖子生培养问题)

工作四年了,这两年学校对我确实委以重任,连续两年带高三毕业班。下面对高三这两年历史教学进行一下总结。

通过连续两年高考,我认识到,若想赢在高考,在整个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做到熟悉性、连续性、制度性、整合性。

首先是熟悉:包括课本和学生的熟悉。课本指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要十分的熟悉,应能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这一点我是能够做到的,但通过去年高三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既是我们对学生很不熟悉,不知道他们刚上高中时掌握到什么水平。我们总是抱怨学生笨、学不明白,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讲明白(排除学生上课不听的因素)我们对学生没有比较彻底的了解,没有给学生仔细解释明白每一个知识点。严重点说,从高一入学时我们就落后了,高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弥补基础上,这样对知识的整合、处理,提高解题能力等这些关乎高考最终分数的训练便无从谈起了。

连续性是今年高考后,我认识到的。现在的高考可以说完全脱离了书本,今年37分的大题,完全考察的是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以及解题能力,完全不是以前的高中生考察模式,倒像是大学的考试题;而选修更是书本上根本没有学过,死记硬背根本没用。而选择题中至少有2道题(总共12题)跟历史知识无关,只是考察理解材料、解析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另外还有2—3道题是历史基本素养、历史素质类题,高三的三轮复习根本不会涵盖到此类型题。上面说的这一切都应该是从高一抓起,在每节历史课,每次历史考试过程中不断去灌输,这就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既高一时以教材整体布局为基架,填补完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素质,高二时重点掌握知识点,解读并逐渐培养做题思路及方法,高三抓重点,抓思路,抓大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高考文综的藩篱,达到一个高的程度。

制度性:去年高三“走出去”比较多,去了二十、二中、抚顺二中、辽师附中、三十一等学校听课,我自己假期的时候还去了鞍山一中了解学习,并通过同学了解了一下锦州中学、辽阳一高的做法。总体来说,一个感受,这些学校的历史成绩之所以好,主要好在了制度性。历史教学非常的系统而制度化。

首先是教材被系统整合,以教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工整合,对教材进行在加工,使得学生更能够理解教材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整个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是基本固定的(经过多次试验的最好的一套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既不会出现失误,又能够不断的增加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不仅如此,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试题伴随,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试题也分成不同层次(鞍山一中、抚顺二中),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设置尖刀班,班型在30人以内,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做到全批全改,密切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心态及学习的变化,以保证成绩的绝对突出。

整合性:既是历史内部的学科整合,又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首先历史内部的整合,教材是经过整理、编写的,高一注重知识的基本框架、高二注重知识的具体内容、高三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解题技巧。不仅如此,与之配套的题也很有针对性,都是精挑细选,按照不同阶段做不同程度的联系,用他们话讲“没有一套题是白做的,要有效果,要解决问题。”另外各学科之间也要整合,这尤其在高三表现尤为突出。学校严格控制高三各科的作业量,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及课时分配,来规定不同学科的作业量,并严格规定自习时间,绝不可以随意占用,一定要保证学生自己学习时间(符合文科特点)。而且有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绝对不可以随便乱发卷子(尤其数学、地理等摧毁学生的科目),每套题在要求学生做之前,老师必须首先熟悉,并清楚每套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效果。卷子的讲解绝对不可以推着来,必须是有总结,有对比,达到训练效果。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这个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__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

(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

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3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抗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南京大屠杀》等。(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本人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层楼。

五、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4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转眼之间,__年春季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首过去,特对本学期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人在这学期担任__二中高一90、98班、高三74班、初三88班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四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年级不一样,但基础很弱,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劲头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虽然74班和初88班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但是在其他方面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针对以上的班情、学情,本人采取了以下诸多措施:

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从开学伊始,本人即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和想法,以便于以后的历史教学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在与学生的交流与交往中,以极大的爱心和平等的心态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旗帜的同时,让学生在心理上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的第一步。

其次,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为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人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积累更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在备课环节当中,努力做到“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生”,二者同时进行。经过充分的备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注意自己的对历史课堂的驾驭和控制、引导能力,并结合新课程改革和云安__年高考新方案的要求,努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导演”,从而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推陈出新。

第三,在上课环节中努力贯彻“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导演’”总原则。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线索的基础上,把历史教材上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去看、去把握。引导学生创造与当堂课所学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欢乐中和体验中,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要尽量避免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历史教学,而且适当的增加相关知识的练习量,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

课后注意对学生所做的练习进行仔细、及时的批改与讲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而教师自己则另外需要及时的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在反思中实现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并进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目标。

在教学成绩方面。

经过本人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在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当然,本学期还有一项最大的挑战--期末考试。为此,本人和全体学生将继续共同努力,加强复习引考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全力冲刺,争取再创辉煌。

高二上历史总结第8篇

1.在“模块内容的框架意识”上下工夫,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第29题考查的是西方经济发展模式问题,隐含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线索,这些内容在课本中均属于主体知识,本题的特色在于通过比较美苏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体制建设道路”,实际上是将前苏联、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在一起,注重知识的联系、综合与运用,让学生拥有大历史观,俯瞰苏联和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做到胸怀全局。学生在回答第一问时,出现对斯大林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回答混乱的情况,除了审题不清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书中提到的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更应使学生明确“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中关于”经济发展道路“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目录总结关键词,学生一般都能从单元标题中总结出第四、第六和第七单元分别讲述中国经济建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前苏联经济建设,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分别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是学习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结果,在斯大林模式建立前存在着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在吸取前苏联和近代西方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理解上述三个单元内容间的联系。具体到各单元内的知识点,可以借助框架图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识记。“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1]目前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分别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进行编排,在复习时,教师应打破这种孤立,将教材的主体知识构建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分析思考历史问题时能做到纵横联系,从整体上看待历史线索、历史阶段和历史作用等。笔者建议一轮复习按照课本专题史的思路复习,遇到关联问题进行拓展联系;二轮复习按照通史思路、根据考纲进行复习,整合教材内容建立新的联系。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对专题及部分知识点建立初步认知,二轮复习时才能建立全面立体的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的时序性意识。

2.在“知识点的概念意识”上下工夫,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内涵。

历史基础知识是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依托,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上的“能力”考查无从谈起,所以新课程改革不会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对基础知识准确完整地把握是应对高考的必备条件,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第29题对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直接,不绕弯,比如第一问当中提到的“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第二问直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但从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举不出相应的例子。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当中,知识点或者基本史实的概念化有利于学生全面、清晰地掌握知识点。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结构的知识。授以基本结构的知识,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形成基本概念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历史知识的概念化过程是历史学习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学习者从众多的史实当中不断总结提炼并进一步深化的过程,知识的概念化有利于学生找出知识点的规律,掌握内在的联系。历史的知识概念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概念和理论性知识概念,即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史实和历史知识内在本质的概况。如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等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教学,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基本内容、特点和影响等。这需要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概念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适应专题史体例下的教学,抓住重点知识概念,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断地进行启发,使学生对知识概念化的认识不断深入。

3.在“解题的方法意识”上下工夫,完整表达自己的思路。

学生能否把自己的想法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或技巧,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准确组织语言得到高分,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如第一问当中问到“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本题是一道比较类题目,学生需要找出斯大林经济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点,然后把这些联系点前后变化回答清楚。这需要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当中,针对比较类题目或者“有什么进步性或者局限性”的问法等题目进行总结,让学生有规律可循,完整全面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除了这比较类题的这类解答外,还主要有“评价”类型、“认识、看法、启示”类型、“原因”类型的题目。(1)针对“评价”类型的题目,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回答,如:怎样评价西方殖民入侵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进步性的一面是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科技的传入,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灾难性的一面是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场所和原料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针对“认识、看法、启示”类型的题目。需要从对当时历史的影响、对以后长远历史的影响及对本国或世界的影响进行分析。如本题的第三问当中问到“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经济模式的认识”首先讲到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情况。(3)针对“原因”类题型的解答,一般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等方面进行回答。如山东卷第28题第三问“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回答时分别从中国国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入侵,政治方面是清政府的腐败和顽固,经济方面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弱小,思想文化方面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在日常的复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技巧训练,以避免学生拿到题目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使历史题的解答有迹可循。

4.在“史论的总结意识”上下工夫,提升思维深度。

这里的“总结”意识指的是对历史理论的感悟,是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反思的意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问题和现象,使学生能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看待历史问题。对第三问当中的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应辩证地进行分析,分别从他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该题体现出主流史观,折射出时代特征,通过不同的历史现象间的联系进行多视角分析,体现出“论从史出、史由政来”的原则。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史论总结意识?首先,学生史论意识总结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充电,注意学习最新的史学动态和史学观点,解读教材研读课标。建议在复习当中,抽出相应的时间从历史的角度专题讲解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从史实的角度加深对政治教师教授的唯物主义的理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应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本题的第三问,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自然能够发现20世纪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即斯大林经济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学生在进一步的比较过程中会发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完全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其进步性的一面,但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是不同国家制度间的趋势,学生进一步总结出,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其历史的个性和共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改革的动力在于不断地改革,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观。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新材料和新情境,允许学生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阅读材料——反馈结果——师生研讨——达成共识——总结升华”这一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获得解放,从而使学生对史论能够有所悟,有所感。

在现阶段,“高考的指挥棒”仍发挥着复习的导向作用,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去适应新的高考命题思想,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当中掌握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要通过训练科学掌握答题方法,使思路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缜密,从而真正实现学科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