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二历史提分方法

高二历史提分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9 16:08:28

高二历史提分方法

高二历史提分方法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活跃 高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72

高中历史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印象并不怎么好,学生总是觉得历史课呆板无聊,对历史的学习主要是背,背过就好。带着对历史这样的印象学习历史,学生不免在历史课时容易走神,导致课堂沉闷,历史课堂效率低下。所以学生要转变这样的学习历史的态度,老师要为学生打造一个活跃高效的历史课堂。本文主要从历史课堂出现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来解决,从这两个方面简析一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和效率,下面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方式太过于古板,教学模式不够新颖。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老师针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教学时,首先会先讲述这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像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具体内容、参与人和结果,然后历史老师会进一步的讲述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它对后世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课堂让每个历史事件的教学都变成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没有新鲜感可言。学生对高中历史课堂感到无聊,课堂效率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改变传统高中历史课堂的呆板无聊是非常急迫事情。

第二个方面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主要靠死记硬背,没有找到更好的记忆方法,而枯燥的背书会让学生坚持不下去、让学生感到无聊。例如,在学习王安石变法时,学生要学习变法的时间是在宋神宗时期,目的是解决“三冗”问题和抵御内忧外患,内容有发展农业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还要学习变法的结果、影响和失败的原因。上述的这些方面都需要学生来进行背诵,大段大段的文字,学生感到困难,背不下去也是很正常的。改变学习历史时的死记硬背也是改变老师课堂呆板、低效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三个方面是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不够重视。高中历史在部分学生的心中没有语数英那么重要,在学习历史时,对历史的态度难免会懈怠。高中语数英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历史高,学生对其重视的程度自然就高,并且现在的高中还是分文理科的,所以部分觉得自己肯定要去学理科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自然就不够端正,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上课走神导致历史课堂的效率提不上去。

二、针对高中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活跃课堂气氛,打造互动课堂

高中历史老师要想打造活跃、高效的历史课堂,一是要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历史老师在讲课时不仅要将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讲述清楚,还可以讲一下,一些历史名人的轶事。例如,在讲王羲之的书法时,老师除了引领学生赏析王羲之的书法,还可以给学生讲述王羲之“书成换鹅”的故事,王羲之喜欢观察鹅,因为他可以从鹅中观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他看上了一个道士养的鹅,道士想要他写的《黄庭经》,他就用《S庭经》与道士换到了鹅。历史老师通过给学生讲述这样的名人轶事,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是建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课堂,老师可以抽出来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课,这样,学生就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历史老师可以找一节理论性不是很强的课程,让学生来讲课。讲课学生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备好课,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试讲。讲课学生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再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听课同学更加喜欢听历史课,讲课同学在备课过程中早已对这节课了熟于心,提高历史的课堂效率。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早已走入课堂,多媒体的出现也在推动着传统历史课堂的改变。历史课堂不仅仅靠老师的讲述,不仅仅靠黑板和粉笔传述。在多媒体课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看历史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事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们在学习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件时,历史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戚继光抗倭的动画片,通过观看动画片,学生能够将戚继光抗倭的画面录入脑子中,比通过文字转化更加直接、更加深刻,让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住历史事件,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三)发散学生思维,改变背书方式

传统历史的学习方式很大一部分是靠学生背诵,通过机械的记忆来达到学好历史的目的,过程枯燥而且艰辛。而且现在高中历史练习和考试的很多题目都是要靠学生理解,通过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才能将题目做对。所以,在现在的历史学习中仅仅靠死记硬背已经不能学好历史。目前的形式下,历史老师要通过发散学生的思维,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在背诵历史事件时,可以通过一些联想方法,一些简便方法,一些对比方法,来提高记忆效率。

例如,高中历史在学习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时,就可以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做对比。可以将两者的时代背景、阶级、发展程度、结果做对比,通过将两者做对比,可以找到两者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一下可以记住两个历史事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重视程度

一个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才能够发展的更好,高中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高中生学习历史,通过历史进行反思,学习前人优秀的精神,分析前人的错误,以免自己重蹈覆辙。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矫正自己的三观。历史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历史的意义,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才会从心底提高对历史的重视度,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和效率。

高二历史提分方法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学科素养  历史思维  历史研究  历史方法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素质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条件日显重要。基于此目的,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行了立足于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方针。

就高中历史学科而言,早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①在课程性质上又再次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②反观《2011年历史科高考考试大纲》也对文科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做了很高的要求:“历史学科考查学科素养和学科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从以上引述,可见历史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与突出地位。

何谓“历史学科素养”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含有这三个方面:一、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二、历史学科特别的研究方式;三、历史学科特殊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基于以上具体目标,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渐进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个方面,关于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

(一)、准确把握“历史时间观”: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必须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时间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历史时空,这是历史教学的老大难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学到了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1、让学生完成特定历史时空的历史作文。如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的变化,加入你是五四运动中的一员等等。

2、训练学生准确定位特定历史阶段历史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如数轴定位法。

3、历史阶段特征训练法。训练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归纳本阶段的基本特征,再从历史阶段特征回忆反映这些特征的历史事实。

只有让学生“走进历史”,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学生逐步准确地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二)、教会学生“历史地思考”

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习惯,首要问题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地思考”,也就是教给学生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历史的“三分法”、“背景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和“历史结果分析法”等四大类。

分析历史的“三分法”,就是历史事物由“背景”、“过程”、“结果”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三分法”,这是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背景分析法”是教给学生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方法。历史背景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出历史背景分析的“公式”:历史背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组织+群众+军事+民族……。接下来每当分析历史背景就由学生轮流上台演示。

“过程分析法”是教给学生掌握历史过程的基本方法。由学生总结自己掌握历史过程的心得体会,总结出阶段分析法。

“影响分析法”是引导学生如何得出历史结果。要求学生必须思考: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胜利原因和失败原因)历史事件如何定性?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个方面,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使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得以开发,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中,特别要求学生要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二)加强历史直观史料的鉴别评判能力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研究能力,还应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培养学科素质。

(三)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

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是最能够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探究历史往往是在运用各种史料和接触相反的看法时发生的。进行历史探究的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励学生去分析各种史料,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利益和背景?这些材料是对事件加以叙述的全部依据吗?作者依据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最终提高历史的阐释能力。

第三个方面,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能力和认知水平?我在教学实践中在以下地方做了一些探索:

(一)、教会学生“整理历史”

人类历史“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文科综合考试对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就是对历史现象联系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现象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和学科联系的能力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联系的方法和不同学科知识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必须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整理历史知识,将知识系统化。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历史发展变化全貌的整体性认识。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在课堂上尽可能展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并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其次是在复习课上打破教材知识体系,让学生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如整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线索”;最后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历史小专题,并作为作业考核。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容易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整理历史”。具体从以下三个地方加强“整理”: 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是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运用知识结构,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加强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键是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高二历史提分方法第3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比较研究方法 功效

比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就是从两种以上的事物之间找出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使得事物的规律性显而易见。比较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古今中外运用者不计其数。近些年来,鉴于宏观综合研究历史的需要,历史比较研究法又重新得到重视,并在一些国家流行且有所发展。这一研究方法也日益引起了我国治史者的兴趣和重视,对此,他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在研究实践中广泛运用。

比较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历史教学常用的基本方法。因此,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提出来。科学地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而在进行历史比较研究时所建立的思维模式,即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类型,具体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比较对象的选择十分宽广,可以纵横驰骋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之间,因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被称为“比较史学之父”的法国学者马克・布洛克把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比较”,另一类是“历史的比较”。他通常将历史比较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历史类型性比较,如国家发展道路、国家制度差异性的比较;第二类是历史“渊源”上的比较;第三类是历史上国家之间相互影响的比较。

其次,从时间范畴来分,有共时性比较和历时性比较。比如把发生在同一时期内的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加以比较,就属共时性比较;而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即属历时性比较。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比较,俄国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命)的比较,印度近代史上历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等。

再次,从空间上看,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国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1857―1859年民族起义的比较,中国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17―18世纪法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改革的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的比较,二战后德、日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等等。同时,可以有宏观的比较,也可以有微观的比较,还可以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历史的比较研究,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宏观比较是站在历史整体角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其目的是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较,鸦片战争前二百年中国和英国历史的比较,中国旧民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等等。微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或局部的、个体的历史问题进行具体的比较。对具体历史过程从经济、政治、思想各个不同侧面的比较,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观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都属于微观比较。如希特勒和拿破仑的比较,德、日法西斯建立的比较,等等。

最后,采用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的历史真实性角度分类。事实比较是对已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历史比较都应是事实比较。反事实比较是在比较命题中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因素,然后进行比较。常用的技巧是增加或减少某些因素,创设“虚拟前提”。如,增加某些因素: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减少某些因素: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本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这些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有比较才有鉴别,鉴别的知识靠比较来获得。因此,历史的比较研究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对所比较的事物,要清楚其产生、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搞清基本史实,这是一个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问题。第二,所比较的事物必须是可比的,不能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拿到一起进行比较。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第三,必须有正确的观点进行指导。在历史比较研究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与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才能搞好科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我们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总结、归纳出一系列历史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在向学生讲清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概念、意义、范围、条件、目的之后,以秦、隋二代的比较作为实例进行研究和讲解。两个不同朝代的比较研究,秦、隋两代可以作为一对典型的范例。它们都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它们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秦、隋两朝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二)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大统一;(三)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统一;(四)都兴建了巨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五)都实行了残暴的统冶;(六)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因之而灭亡;(七)秦、隋二朝灭亡之后,继其后建立的汉、唐二代之初的统治者都接受了它们灭亡的历史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其后不久出现了盛世时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秦、隋二代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到底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其一,秦在统一前,面临的是七国争雄的割据局面,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经济、军事实力增强,超过东方六国,在秦王赢政时,消除了东西的对抗,灭掉六国,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隋在统一前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经济、军事实力超过南方。隋朝在建立后,灭掉南朝陈,结束南北对峙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大统一。其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的,主要是开国皇帝秦始皇本人,而隋朝实行残暴统治的,则主要是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其三,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压迫激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而隋朝时与炀帝的暴政同时存在的,还有三征高丽的对外战争和连年严重的天灾,等等。对秦、隋二代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归纳出一系列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比较分辨异同,从而总结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一系列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大致说来,应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命题,选择类型。比较首先要有命题、有中心。确定命题应以存在可比性为前提,以命题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价值为标准。第二步:分别加以研究,对应进行比较。比较要以分析为基础。个案分析是对“单位”历史现象的分析,即对被比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现象分别逐一进行分析。第三步:综合比较。要求能从彼此相似的比较对象中找出不同点,从彼此相异的比较对象中找出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第四步:揭示规律。通过过对异同点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

当然,任何比较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比较法绝对化,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运用比较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比较对象应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指被比较的历史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联系,它是比较的前提条件。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硬凑在一起比较,就违背了逻辑,必然得出荒谬的结论。(二)要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唯物史观是最科学的历史观,是中学历史教学总的指导思想,也是比较教学的行动指南。(三)把握比较教学的特性。历史比较教学和比较研究的方式、步骤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目的看:比较研究是为了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比较教学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从内容看:比较研究需要大量的历史材料,特别是新的原始的材料;比较教学主要依托历史教材,把教材内容比较清楚即可。从主体看:比较研究过程主要是史学家的事;比较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显得特别重要。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特性,比较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科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是正确发现和深刻阐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具有重要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一)比较研究历史有助于克服历史研究中的狭隘性和孤立性,把研究的个别事物纳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为探索历史规律、研究宏观历史提供了最重要的认识手段;(二)历史比较研究可以增强历史论证的鲜明性;(三)比较历史研究法要求在研究过程中弄清比较研究的对象,对要研究的双方或各方要有一定的研究,这有助于研究者突破局限、开拓视野,产生新思想,提出新观点。而且由于比较研究方法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因此相对于一般历史教学方法来说,它的优点更多,可挖掘的潜力更大。用于中学历史课的国情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比较研究法除了反映历史教学过程的表现形式之外,还揭示了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模式――把比较研究方法传授给下一代,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认识国情,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规律,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历史比较方法是研究历史十分有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历史的比较研究,不同文化、历史文物制度,历代治乱兴衰之道与成败得失之故,等等,都可以由此真正地表现出来。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和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性,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深远的渊源和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运用历史比较方法来分析问题,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历史比较中展望历史潮流的发展和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历史科学规划小组,史学理论组编.史学理论探索丛书・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10.

[2]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高二历史提分方法第4篇

一、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步:确立目标教学的核心地位,教会学生读书。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提纲一经列出,本章就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要点明晰、重点难点突出了。学生按照提纲预习教材内容,思考预习题目,既可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新旧知识联系,发现疑点,解决一般问题,增强听课和笔记的针对性,又可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掌握读书、自学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而规范的读书习惯和深钻、多思、善问的学习品质,提高阅读理解、综合概括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搞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抽问、学生讲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预习读书、思考已解决的问题可少讲或不讲;教师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遵循大纲、考纲,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紧扣知识要点,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贯彻教学意图的有效手段,就是把教学的内容和指导的方法,以练习的形式具体化。章节练习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单元练习、阶段性练习重在知识过关;专题练习、综合练习、模拟训练应注重能力培养。练习宜精不宜多。一般说来,好的练习在内容上要有代表性,在思路上要有启发性,既能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巩固、深化和活化所学知识。练习中一要注意良好审题习惯及解题技能的培养,规范答题;二要加强材料题的训练,提高解答主观性试题的能力;三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临场经验的积累;四要重视练后讲评,上好讲评课,矫正补偿,启发指导。

第四步:根据反馈信息,做好辅导答疑。这是教学工作的弥补环节,也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疑难和暴露的问题,兼顾普遍性和个体差异,通过集中辅导、个别答疑、互矫互补、错例示众、达标测评等方式,分析差错原因,指导答题方法,弥补知识缺漏,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二、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有透彻解释,归纳起来就是: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反映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反映国情的内容以及建立在主体知识之上的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学科理论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即历史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基本史学原理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历史阐释的能力。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根本保证,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一)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再次,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和专题知识归类,按专题把教材中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系统化。二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总结,即在把握专题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评价,把零散的认识条理成系 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能力培养、发展和升华的关键。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专题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系统,专题之间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归纳历史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有利于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二)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如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一切历史现象互相联系并受因果关系支配;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呈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更不能主宰历史。上述基本观点在历史教材中虽无直接表述,但却渗透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叙述与分析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

高二历史提分方法第5篇

【关键词】历史图片高中历史教学关系

引言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考试,不仅仅只局限于对于课本内容的掌握,它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以开阔的眼界进行历史的学习,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应当高于课本、位于课本之上,要求每一个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历史图片或者历史视频等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在讲课时让自己的学生观看,从而使得每个学生能够深入、直观了解历史。

一、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就高中学生来讲,他们年纪并不是很大,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不喜欢教师在台上进行枯燥讲说,更喜欢通过直观的事物来吸引自己进行学习,其次位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要面对升学的压力,每天都是进行学习,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之中,历史图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讲解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的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如果单单用文字来描述这项制度时,学生会很难理解,甚至有些学生直接就不愿意听讲,一旦教师利用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示意图进行讲解时,学生在快速理解历史的同时激发了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既有助于学生的对于知识点的快速理解,又能够在枯燥无味的历史学习中给每一个学生增添其快乐与兴趣。

(二)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

历史教学当中历史图片是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教学中通过引入历史的相关图片能够高中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近距离的了解历史、懂得历史和接触历史,通过课本中的历史材料之间的结合,并且借助历史图片,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情形的演绎。此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高中学生提高自身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提高高中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学习中,在学习到第二节《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素称发达的官僚手工业的这一部分学习中,教师仅仅告诉学生古代官僚手工业发展悠久,且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之中。此讲解方法只能让高中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官僚手工业发展十分好,但不能真正懂得我国官僚手工业的发展,高中历史在进行讲解时常常用到三里头青铜器、三星堆青铜礼器、唐代秘色瓷、宋代瓷器等图片的展示,从而使得高中学生在自己脑海中浮现出不同时期官僚手工业是怎样鼎盛的,在加深历史知识记忆的同时,也增强了高中学生对于图片的辨识度、理解力和想象力。

(三)更加充分理解教材

存在一部分历史知识是无法利用语言进行清晰地描述,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使用历史图片来对其所学内容进行强调与解释,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言语教学的同时附上几张与其相对应的历史照片,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历史课堂教育教学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也使得学生们能够深入探讨知识点。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八课《殖民的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中,进行“日不落帝国“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单纯用言语来进行讲解时,学生也仅仅是大致聆听,并不能真正懂得“日不落帝国”的真正含义,课本会给出一张1750年英法在北美的殖民地的图片。教师在讲解时,通过与图片进行相对性的讲解,带领学生认真观察英法对于全球各地的侵略顺序,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去探讨英法惨无人道的行为,让学生切身去感受英法殖民地之多,明白“日不落帝国”的含义是英法侵略国家过多导致太阳照耀的地方总有英法的殖民地。

二、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

高中历史课堂在运用历史照片时并非单一无聊的,高中历史教师在利用历史图片进行课堂讲解时对历史图片有清晰、准确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即历史图片是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但其作用却是十分重要的。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处理好历史图片与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与运用,从而为高中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

(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在高中的学习中,课前预习准备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让高中学生在上课前对课堂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在脑海里具有一定知识的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更好的图片展示,将图片的深层次内涵介绍给学生。

(二)选择最适合课堂的历史图片

历史图片有许许多多个,但是历史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当选取适量适合本节课的经典图片来便于教学。首先,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辅助教学的,并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完将图片完全取代文字的教学,图片过多不能造成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在幻灯片中放入过多的图片不仅影响教学进度,更重要的是高中学生会对这些图片进行走马观花的欣赏,不能真正做到对图片的掌握,在考试中遇到此类图片不能快速分辨出图片的含义和出自哪里。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选择适量的经典照片供学生进行学习浏览。

(三)选择历史图片要符合高中科学的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教师们在进行挑选历史课堂有关图片的过程之中,必须要根据高中学生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学习水平,选择一些比较直观、明显、极具代表性的历史照片,让学生在观看照片的同时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为高效率的科学的高中历史课堂提供方便,真正发挥其照片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作用,让高中历史教师们所选取的历史照片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从而便于高中学生进行历史的学习。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图片的选择时,应寻找符合高中科学的历史课堂的图片。

高二历史提分方法第6篇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课堂授课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讲求高效、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以及对学生今后工作生活的情感态度都相当明显。因此,悉心研究探讨课堂授课艺术,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48-0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立足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作为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目前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依据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并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教学的真谛。课堂授课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讲求高效、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以及对学生今后工作生活的情感态度都相当明显。因此,悉心研究课堂授课艺术,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分层教学,奠定基础

我校(此处指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下文同)是一所市级普通中学,学生绝大多数中考成绩在一般校的录取线以下。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一定难度,如果按照统一安排教学,势必造成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教师应参照学生能力开展分层教学。它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现实情况,是学校和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举措。

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出发点。一般情况下,学校根据学生的中考入学成绩的高低,将学生分成精英班班、实验班、普通班等几个层次,师资分配和教学安排各不相同,这是一种显性分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还有的学校实施隐性分层,也就是说由教师在班内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分组,对每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分层相对来说比较灵活,虽说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麻烦,但学生的上升活动空间比较大。

但是,如何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尤为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采用的方法一定要得当、科学。如,我们通常把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的过程中既能学会知识,又能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这三个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即首先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和史实,然后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分析指导学生的学法,学生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地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度教学目标时高低应有不同,教师在备课时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方法,在课堂提问、知识讲解、巩固练习上也应有不同的质和量的要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学生,既要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又要设计出应用型和开放型题目以拓展知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吃得下”“化得开”,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分层的目的。

二、鼓励实践,掌握方法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的方法与能力要求明显加深,理性色颇为浓厚,理性思维有所提升,教师要着力训练学生的历史观和以古鉴今的审视观念。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习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注重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历史资料的分析方法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史实及历史信息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学会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最后,教师还要善于通过当下重大事件的剖析教给学生去历史地看待问题,历史地解析问题,让历史课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和大脑,从而更加厚重、有内涵,为以后走上社会岗位奠定基础。

例如,《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节课堂教学中,关于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课堂训练以2009年浙江高考卷第38题为例。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尤其是对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对此可从主观目的、客观背景、主观心理认识(人的行为态度、思想观念的反思及认识分析)三个层次分析,进而形成分析历史问题原因的程式化思维。教师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去搜集历史资料,提高他们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以“史”为境,以“史”激情,在解析过程中不断渗透给学生作为新时期青年建设者的责任和担当,鼓励学生要大有作为。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强调为: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等。历史课堂教学应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历史事件,追溯它的前因后果,分析兴衰更替,让历史鲜活起来,立体起来,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教师要关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

高二历史提分方法第7篇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堂 自主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在高中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那么高中生就需要提高对这一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历史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历史学习方法,构建完善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体系,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以及学习的主人。下面就高中生如何展开高中历史的自主学习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同学提供方法借鉴。

一、注重看书

勤看书是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一种主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基础方法,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历史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多样,所需的阅读量极大,因此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看书计划,带着一定的计划来自主学习和阅读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保障自学效果。在制定看书计划时,可以以周为单位,根据自己的时间规划以及历史学习需要来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先看薄弱的部分,接下来再循序渐进地逐步攻克难关。

二、强化做题

作为一名高中生,往往难以回避题海,因为历史学习的结果如何还需要通过具体练习的方式来进行检验,同时也需要在做题当中强化对知识点和历史内涵的深入认知。而且如果是高明的水手,也就是掌握正确做题方法的高中生是不会回避大海的,而且能够在大海当中如鱼得水的畅游。另外,成功的高中生不会一味的坚持题海战术,也不会在题海当中随波逐流,丧失方向,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自主努力和学习劈波斩浪,顺利到达目的地,达成高中历史知识学习的目标。因此,高中生需要将做题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必须要学会聪明地做题,坚持举一反三的原则。

第一,掌握自主选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筛选能力,那么在选择高中历史题目的过程中完全具备自主选题的能力,而且只有高中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弱项,那么结合自身薄弱环节来有针对性的自主选题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目的性,掌握更加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例如,针对历史主观题丢分严重的问题,在平时训练中可以加强对主观题的自主学习,但是其他的选择题也要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第二,加强对典型历史题的分析和研究。自主研究典型的历史试题能够针对其中的一个题型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历史材料题,能够通过自主研究典型试题的方法来找到做题的思路,掌握挖掘信息和联系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二,在做题当中总结答题方法,自主养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在做题时不能边看书边做题,注意审清题意,在答题时注意规范和条理等。

三、加强反思

高中生在历史课程的自主学习当中,除了要将看书以及做题结合起来以外还必须要做好自主学习之后的反思工作,能够客观全面地思考自己在自主看书和做题当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今后的自主学习当中能够明确方向,提高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主学习后的反思能够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未来的历史学习以及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要秉持谦逊的态度以及乐学的心态,善于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扫清障碍,无往不克,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在做题当中的错题整合起来,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到最为主要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来帮助自己提高。可以根据错题的原因进行一定的项目分类,如完全没有涉猎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记忆不牢固、马虎错误、审题不清、知识掌握不全面等项目,这样就能够通过总结统计的方式来找到最为主要的薄弱领域。这样在今后的这种学习当中会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地减少错题的数量,从而出色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技能。第二,认真分析错题的真实原因,抓住现象看本质。很多时候审题不清有可能是做题时自己太过粗心,也可能是心理过度紧张,又或是思维定势的影响。那么通过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原因,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实到今后的自主学习环节。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历知识沉淀的过程,而且需要在具体的学习实践当中进行反思和总结,逐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历史自主学习方法,牢牢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刻理解历史内涵,提高历史素养。作为一名高中生,在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要善于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薄弱环节,坚持从实际出发,有效应用看书、做题、反思等历史自主学习方法来完善历史学习能力和促进自身历史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自主学习[J].新课程,2015,(07).

[2]哓晴.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6,(04).

高二历史提分方法第8篇

一、指导学法,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只管“教”不管“学”,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历史课程索然无味。要使学生打好历史基础,我们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以夯实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的根基。一是指导学生编写提纲,弄清历史发展线索。二是指导学生学会归类,使历史基础知识系统化。列历史图表、历史年表,按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类,都是很好的归类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从而提升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效果。三是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弄清楚相似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异同点。如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弄清楚两者的本质特征后,自然就很容易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基础知识就会得到巩固,分析历史事件时才能有条有理。

二、实施概念教学,提升基础知识教学有效性

历史学科虽然是一门人文学科,但是其中的历史概念却与自然学科中的概念一样重要。要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我们不得不重视对历史概念的教学。第一,我们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一般分为背景和后果两个部分,背景又可以具体归纳为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目的或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后果则主要指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和作用等。如“冷战”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发生的除武装战争手段之外的敌对行为,其发生的背景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在利益方面的冲突,由于两国实力相当而没有直接开战,故采取了冷战方式,其后果是苏联解体。历史概念的外延是历史事件的具体范围,包括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任务等,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外延,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掌握更加全面,便于区分相似的历史概念。第二,我们要注意由史实概念向理论概念过渡,即在具体教学时,要从较为直观的史实概念入手,步步分析、推理,深化为理论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第三,对比分析具有相似性的历史概念,防止学生混淆概念,提升学生对有关概念的准确把握。第四,借助习题纠正错误,进一步巩固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三、抓住主体内容,为基础知识构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