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测绘概论论文

测绘概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18 20:06:53

测绘概论论文

测绘概论论文第1篇

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是立足于对地观测与卫星导航等国家重大需求以及现代测绘发展趋势,按照全面具备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3个二级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的专业素质规划课程体系,一、二年级实行测绘通识教育,三、四年级按照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工程与工业测量、航空航天测绘、地理信息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各方向学生在对应的专业方向课程里选课),要求毕业生掌握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卫星导航定位、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数字化信息工程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成为“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与课程体系

1.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传统的教学计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以课程设置为主线。在构建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信息化测绘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重塑了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测绘工程专业2013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遵循了以下5个原则:1)强化通识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研究型测绘工程专业教育。2)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测绘工程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培养复合型宽口径高素质人才。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大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加强专业和课程创新探索与国际化建设,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与国际视野。2.构建创新型、复合型课程体系2013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总体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大部分。通识课程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国情教育与社会实践”以及“英语、体育”课外,还包括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等七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选修一定的学分。交流与写作类课程有“表达与沟通”“科技写作”“PracticalEnglishWriting”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数学与推理类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数学素养、统计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人文与社会类课程有“道德、法律和公民意识“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四书》导读”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人文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对自身和社会深入思考能力等;自然与工程类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大学物理”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的方法分析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等;艺术与欣赏类课程有“音乐欣赏”,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与欣赏能力等;中国与全球类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史”“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开阔世界眼界、国际化思维、战略思维等;研究与领导类课程有“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网络信息检索”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专业课程有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3大系列。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有:测绘学概论、GNSS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图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专业主干课程:摄影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大地形变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工业测量、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空间数据库原理。实验和实践课程: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毕业设计。10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所有专业方向的必修课,其中“测绘学概论”等8门课是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而“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这两门课主要是针对信息化测绘要求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而增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课程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专业方向必修的课程,另一部分则按专业方向分模块设计,具体情况见表1。在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中我们加大研究型课程的力度,每个模块的专业主干课程都配有课程设计或实习或者两者兼之,老师在主讲此类课程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留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或者实习得到解决,这种主干课程配课程设计或者实习的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加强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我们加大了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在专业课程系列中,开设部分全英文或者双语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材大部分应用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主讲这些课程的主要由学院聘请的外籍教授或有留学背景的教授、副教授。目前开设的课程有“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er-rortheoryandleastsquareadjustment)”“GNSS原理及其应用(GNSS: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大地测量学基础(fundamentalofgeodesy)”“工程测量学(engineeringgeodesy)”“物理大地测量学(physi-calgeodesy)”等。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毕业需要的学分是15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是66.5,占总学分(150学分)的44.3%,专业课程学分80.5,占总学分的53.7%。在专业教育中,其中必修课程学分39.5,占专业教育学分的49.1%;选修课程27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33.5%;集中实践教学8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9.9%;毕业论文或设计6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7.5%;各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学分(含毕业设计、课间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情况是: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方向27.1学分,占总学分的18%;工程与工业测量方向29.8学分,占总学分的19.9%;航空航天测绘方向29.5学分,占总学分的19.7%;地理信息工程方向28.5学分,占总学分的19%,具体见表1。任意选修课程是作为专业补充或个人兴趣爱好而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学院对学生的选课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方案中有3学分的任意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2%。此外,我们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规定本科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的创新学分可以作为任意选修学分。

三、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

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2012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以“面向工程、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培养依据,以测绘行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与测绘企业密切结合,整合已有的专业课程,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不细分专业方向;以卓越测绘工程师和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全面的测绘技术,熟悉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具备卓越的解决测绘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拥有测绘产品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技能;加强工程实践环节,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测绘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13版培养方案,对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修订,其中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与测绘工程专业相同,而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和空间数据库原理)则涵盖测绘工程专业的4个专业方向。实验和实践课程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共分3个模块。一是工程基础实习模块,有“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和“地图编制实习”;二是工程专业实习模块,有“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和“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三是工程综合实习模块,有“管理与市场开发实习”“测绘专题”“专业实习”。第三模块的工程综合实习以及本科毕业设计都将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总学分(含课间、集中实践及毕业设计环节)是37.3学分,占总学分的24.9%,明显高于其他4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代表了工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也与世界先进的工科教育理念相接轨,其最大的特色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测绘概论论文第2篇

卓越测绘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为了达到《测绘卓越计划》的目标,测绘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

1.1 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测绘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熟悉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表现在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学、环境等人文知识,了解一般的社交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遵守测绘工程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相关测绘法规,了解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规定,熟悉测绘行业及相应企业技术标准,熟悉《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及测绘行业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学会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和公民意识,能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1.2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包括: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 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沟通与创新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认识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的能力。

1.4 解决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及其发展动态;了解测绘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和新软件;掌握测绘工程生产流程的方法和技术。工程设计中,能理解工程应用要求,掌握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方法,严格贯彻专业设计规范和专业设计流程,选用合适仪器、布设与施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参与工程设计文件(设计投标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设计书等)的编纂,并能进行设计方案说明与详细方案比选;具有一定的测绘数据处理软件编制能力,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和新的仪器或技术方法,能够根据要求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针对测绘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技术问题能提出技术改造、工艺设计或者技术创新初步方案。

1.5 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具有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与质量及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的能力;并能根据测绘项目的工期、成果质量要求及投入的资源,计算成本和利润,分析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等;具有按照测绘项目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组织编写专业技术设计书并判定其与项目设计书的符合性和可行性、细化分解项目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调配资源等确保工程实施的能力。能够依据《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根据测绘项目的作业现场环境,进行人员、仪器设备、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防护用品用具、数据存储及备份机制,制定安全生产方案。能够根据《测绘绘技术总结规定》(CH/T 1001-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推,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能够在测绘工程项目实施中,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协调工作团队按工作进度进行工作。

2测绘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1 培养目标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坚实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以及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质,并具有从事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优秀人才。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具备助理工程师基本能力,毕业后经过 3 年~5 年具体的工程实践,即可申请并获得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师技术资格,并具注册测绘师相应的能力,可从事交通等行业工作。

2.2 测绘卓越工程师课程设置为了实现测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学位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VB 程序设计、大学英语、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基础、GPS 测量原理与应用、地图制图基础、GNSS 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工程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基础实习、GPS 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毕业实习、测绘工程监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等。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 185 学分方可毕业。符合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的,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结束语

测绘概论论文第3篇

关键词:WebGIS 房产测绘 三维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022-02

在我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房地产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服务性工作—— 房地产测绘,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以及交易提供基本的信息服务。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依托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完善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是房地产测绘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的现实需要。

1 概述

1.1 房产测绘信息及其特点

地理景观对象从空间认知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场为基础的对象,如地形、土壤种类分布等,这类对象在空间上连续分布。另一类是以离散实体为特性的对象,如房屋、树等,这类对象以独立的个体而存在。

房产测绘信息包括房屋及附属建筑物、各类界线(房产界线、境界线)、各类房产要素相关点(控制点、界址点、境界点)、交通要素(公路、铁路等)、水体要素、绿化用地、其它要素等。但其中主要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疑是房产建筑物。

房产建筑物边界清晰、功能完整属于离散实体的范畴。故而,房产测绘信息的主体信息—— 房产建筑物应该属于离散实体的范畴。房屋的特性除了离散性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大多比较规则且具有相似性,尤其是大多数小区中的房屋形状、样式、外观基本相同。

1.2 基于WebGIS的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的概念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指在人脑中形成对事物、现象的心像,是一个心理处理过程,促使对事物的观察力及建立概念等。三维可视化,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和运算结果转换为三维图形.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等一系列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是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房产测绘领域的具体应用。房产测绘信息二维可视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以三维可视的形式表达房产测绘信息。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应遵循着突出房产要素,淡化其他要素的原则进行。因此,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房产测绘信息的主体部分—— 房产建筑物的三维可视化上。

基于WebGIS的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是指在WebGIS的环境下实现房产测绘信息的三维可视化。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实时查看自己关心区域的房产测绘三维场景。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WebGIS环境下实现房产测绘信息区域三维场景的实时构建。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它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的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相互关系。通过对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它可以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

2.2 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科学家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所谓可视化,就是对人脑印象构造过程的一种仿真,以支持用户的判断和理解,具体的说,它将科学计算过程中及计算结果所产生的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信息。并可进行交互式分析。可视化技术成为信息爆炸时代人类分析和驾驭信息的有力工具。

2.3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R)是当前计算机图形学的热点,首先应用在军事和航空领域,在技术产业化后,才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速度可以与电脑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拟。虚拟现实技术是三维可视化的主要应用技术,也将可能成为GIS三维可视化的核心。

2.4 WebGIS技术

WWW是目前Internet上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Internet网上最重要的信息检索手段。早期的WebGIS页面(Home Page)主要用来传递静态HTML文档,后来由于CGI接口,特别是Java和JavaScript语言的引入,使得WebGIS页面可以方便地传播动态信息。近年来,动态网页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JSP,ASPNET等技术的出现大大便捷了WebGIS的开发。利用这些技术可以设计出具有动画、声音、图形/图像和各种特殊效果的WebGIS页面。

3 技术难点研究

3.1 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场景WebGIS上实时构建难以实现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地理信息可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地面模型(DTM)和城区景观可视化的研究上。这方面的研究现在已取得了很多成果。诸如用数字形态学、分形学、小波理论等新兴理论和方法对三维建模和数据结构的改进和优化。

测绘概论论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测量”最原始的定义是先“测”再“绘”,先测量再绘图。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这门学科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准、绳、规、矩”到“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 “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和手段,使得传统的“测量学”正发生“质”的变革:从过去单纯的测量、绘图、工程放样,到现在与计算机技术结合,通过GPS的观测得到连续、实时导航定位并建立相关地理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高校测绘工程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也应该随着测绘行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技术的发展。

关于测量专业应该如何设置专业课,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侧重点上是不同的。本科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在充足的学习时间(一般4年)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知识体系,而高职教育的设置则是服务于两个导向: 市场导向, 就业导向。即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就是符合市场和就业需求的技能型的人才,这是与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就应该以此作为出发点去考虑,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测绘学科的发展方向,更新教学观念,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出发,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及合理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测绘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结合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在课程概念、原则、目标几方面对高职教育和课程体系将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课程设置的概念、范围

(一)高职测量专业的课程

高职高专的课程是个宏观概念,它包括两个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型的技能学习。

高职测量专业除了学习必需的专业知识之外,为了尽快适应职业技能的要求,还应该包括职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在测量专业的学习当中,与其他课程相比突出的特点是,课程本身也是需要实践的,还有课程结束时的测量大实习、测量软件的学习,这些都属于“课程”。

(二)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了哪些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即如何科学构建所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实践所形成的完整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取适应市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课程设置的研究过程主要是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订过程。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要考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基础情况,不能盲目的仿效本科院校科目去开设。因为高职高专学生属于高考录取第三批次,所以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而且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职业的需要。课程设置时如果有些难度较高的课程避免不了一定要开的话,可以考虑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把握好高职教育理论教学“够用、必需”的原则。这个原则把握不好势必会造成偏难或偏易的情况,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必需,即可以满足专业与职业能力的需要。够用,是指教学中不必讲求严密的逻辑性,讲求实际、会用。一些难度的较高的公式不必非要一一推导,会用就达到目的了。比如:《测量平差》这门课就比较难,在教学内容可以适当的调整,一些没必要的逻辑推导会使得学生对这门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一)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课程设置和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然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的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目的。那我们可以分析市场需求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市场要求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我们就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比如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应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测绘工程毕业生最起码要掌握的基本仪器、方法、软件的应用要一项一项的明确,确保课程里面有讲到。

(二)课程设置的形式要多元化。除了必修课的设置,也可以考虑适当的增加选修课程。但选修课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喜好和教师本身的优势开设,同时要兼顾两者的关系,选修课的设置不能影响正常专业课的教学。形式可以是测绘相关课程,也可以是和就业有关的技能课。

比如一些同学往往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由于口头表达能力、简历做得不好等原因碰壁。我们可以考虑一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一些相关的职业咨询课。

三、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分为两个大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体系,二是适应市场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⑴第一层为基础课教学

以高等数学、英语、体育这些基础课程的教育为主。这些基础课程的一些专业知识对测量专业的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测量平差》这门课,是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如果前导课程的知识点没有讲,后面的专业课学起来就会存在问题了。高职院校的现状是,这些课程没有经过统一安排,高数中有些平差需要的知识内容没有讲,这就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⑵第二层是专业课教学

测量学基础、施工测量、测量平差、控制测量、地籍测量等基础课和专业课教育。由于测量课本身具有理论+实践的特点,理论课上介绍的仪器和方法要经过实践才能使学生达到会用的目的。所以专业的学习已经包括仪器方法的使用这些基本实践了。

(二)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层。

⑴基本实践课:就是专业课讲授的时候,本身已经有实训课了,《测量平差》特殊一点,实践课是软件的应用。

① 单项技能培养;通过各门课程的测量大实习或课程设计来实现。像测量学基础、施工测量等课程结束的时候,布置一个单独的测量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一周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测图、教师负责提供咨询、评价等工作。使学生学会使用课上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② 综合实训:设置一个综合实训项目,分阶段实施,时间是一学期,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是前面所学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③ 顶岗实习:由学校或者学生自己联系具体的实习单位实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有关问题,达到毕业就能直接上岗从事有关生产工作的要求。

相关知识经过课程本身、大实习、综合实训、定岗实训形成点、线、面、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关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使得学生真正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成为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J].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11.

测绘概论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数字城市的最早概念来源于美国前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据统计,人们的生产生活80%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延伸,同样是一种战略目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数字城市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地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现实虚拟技术,在城市发展中起到整合城市数据、分享城市信息、合理规划城市、城市安全建设、城市科学管理、辅助经营管理、便利市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

在数字化城市时代,一个城市的经济和发展已经不再仅仅被纳入整个社会的分工体系当中,并且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竞争力都将和这座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化水平密切相关。不管这个城市愿不愿意,社会的进程都将把城市带入一个没有空间限制,开放的平台中。如果这座城市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进行数字化城市建设。随着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基础测绘部门承担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更新与维护工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和实施保障,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数字城市的概念

数字城市的最早概念来源于美国前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据统计,人们的生产生活80%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延伸,同样是一种战略目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数字城市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地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现实虚拟技术,在城市发展中起到整合城市数据、分享城市信息、合理规划城市、城市安全建设、城市科学管理、辅助经营管理、便利市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三。、基础测绘在数字化城市中的作用

1、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城市各职能部门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集成,它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市政公共设施、环保、消防、防震减灾预测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是数字化城市的基础,没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支持,就谈不到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数字化城市的提出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建设的步伐,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为城市各职能部门和各行业提供统一的、实时的、精确的基础地理信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建设直接影响数字化城市建设。

2、基础测绘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基本特征是空间位置的关联性,它主要表现自然与人文要素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地图。而基础测绘就是一个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手段,专门从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更新和提供的产业,毫无疑问,基础测绘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主干产业,是数字化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产业。

3、数字城市与基础测绘

近年来,随着以3G技术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基础测绘得到迅猛的发展,数字化的测绘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步由传统测绘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化,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力保障,社会各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因为,发展数字城市必须首先建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制定空间数据标准,建立地理数据的共享机制,使全社会都能充分共享地理空间数据。

测绘概论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测量平差;教学改革

测量平差课程是测绘类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其研究对象是水准网、平面控制网、GPS网等外业的观测数据,平差课程的研究目的就是提供处理这些外业观测数据的原则和方法。测量平差课程内容主要围绕两大任务进行,一方面根据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方法求最可靠值,另一方面评定外业观测数据及其函数的精度。也就是说测量平差课程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等方法求最可靠值和评定观测数据及其函数的精度。测量平差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强,需要数学基础比较多,包括高等数学的拉格朗日乘数法,全微分,求导,最小二乘法,线性代数的矩阵计算,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方差、中误差、数学期望,概率密度函数等知识点。因此,在完成求最可靠值和精度评定两大任务时需要知识点多,计算量大,比较繁琐,且容易出错。本文通过测量平差教学改革,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实用性,以适应现今测绘等行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测量平差教学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着重于学生理解

我们以往测量平差教学中,一般按照测量基础理论、各种平差方法、误差椭圆等顺序进行讲授,这样需要的课时多,内容也比较深,不太适合现在高职高专课时少、难度不能太高的课程要求。因此,在教学计划与教材编写改革过程中,对教学重点进行了调整,本着学生容易理解、实用的原则,按测量平差基础理论、测量平差模型、测量平差应用、成熟的常用平差软件应用等顺序来讲授。测量平差模型章节中,简明扼要地介绍测量平差的几种数学模型,让学生对平差的理论过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测量平差应用章节着重于不同方法对比讲授,比如水准网条件平差、水准网间接平差两种方法处理同一平差问题,要比较两种平差方法处理问题的精度。在讲授平差方法时,首先要重点介绍水准网、导线网、测站平差、测角网必要观测数的确定,例如,在讲授水准网必要观测数时,要特殊强调有已知起算数据和无已知起算数据两种情况的确定方法。另外,在具体讲授计算过程中,逐渐简化测角网,测边网平差的内容,加入导线网的平差内容。在平差应用章节中,要让学生掌握,根据某具体平差问题,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进行平差处理及精度评定。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学生面对具体问题可以有目的性地完成整个平差过程。

2.加强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日趋重要,甚至取代了传统板书模式,但是由于测量平差课程理论性比较强,仅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单一,不便于理解,反倒影响了学生上课的效果。因此,平差课程不能摒弃板书教学,而要加强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一些理论推导过程中,要和学生循序渐进的板书推导,便于加深理解,同时在具体实例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整个平差的过程。板书与多媒体结合使用,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让学生一味被动的接受,而是要主动的参与其中。例如,某平面控制网问题,要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多余观测数个数,采用哪种平差方法合适。然后,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平差方法计算问题,同时用平差软件计算对比。最后要讨论平差

精度。

3.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操作技能的主要方法之一。现有平差课程改变了以往的纯理论教学方法,加入了平差软件应用章节,学生通过使用成熟的平差软件,直接计算水准网、导线网等外业观测数据,求得最可靠值和精度评定。目前,测量平差具有很多成熟的软件,包括平差易、科傻软件等。在讲授平差课程时,要求学生了解平差的理论过程和简单计算,对于比较复杂的整个平差过程可以借助成熟的平差软件来计算。这样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与准确率。在平差实验课程中,可以采用手算方式与成熟软件方式进行对比学习,加深理解,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平差问题的能力。今后的测量平差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引入Matlab,Excel等方法计算平差数据,进行平差数据处理。

测量平差课程作为测绘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要不断改善原有授课的枯燥模式,要明确授课重点,有的放矢,加强实用性,引入成熟的平差软件解决实践问题,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有机统一,从而提高平差课程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书毕.加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测绘通报,2004(05).

测绘概论论文第7篇

测绘科学技术涵盖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管理、应用等各方面,从数据获取、组织到提供服务,主要包括天空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快速获取技术,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空间信息分析与挖掘技术以及网络服务技术。其中,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是指运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等可视化形式显示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空间信息可视化包括地图可视化(VisualizationinCartogra-phy)、地理可视化(VisualizationinGeography)、GIS可视化(VisualizationinGIS)及专业领域可视化。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培养模块是在汲取模块化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将测绘学科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相关课程进行组合,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单元或者是能力诉求单元。为实现对测绘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在空间信息可视化理论与技术培养环节,课程的设置应该依据空间信息可视化学科理论与技术架构,形成相应的课题体系。空间信息可视化显示模块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掌握空间信息可视化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及基于可视化成果的分析应用。测绘工程专业设置是高等学校测绘学科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是为了使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专业口径,并富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和实践能力[9]。测绘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本质为培养具有获取、存储、处理和显示空间数据专业技能。其中,空间信息可视化显示方面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相关系列的课程学习,能够掌握地图学和图形图像学基本理论,运用计算机地图制图、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等可视化形式在某种介质(如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我国目前有近12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及参考部分高校网站上列出的专业教学计划提供的课程设置资料,将课程设置情况汇编成表,见表1。通过该表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空间信息可视化显示模块所设置课程的现状(所列高校涵盖矿业、林业、地理、工程、交通等特色)。根据表1提供的信息,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空间信息可视化模块单元,主要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1)空间信息可视化模块课程设置得到重视,开设课程基本涵盖了空间可视化原理、算法、实现技术及分析应用等方面。2)不同院校课程设置突出了自身的特点,每所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及其研究优势,所开设课程存在差异,但总体能够满足培养学生掌握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教学的目标要求。

2空间信息可视化模块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探讨

2.1测绘计算机辅助成图1)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绘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地籍图、宗地图已成为专业测绘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本课程作为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掌握测绘计算机辅助成图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地图符号的定制、地形图及地籍图的绘制及测绘绘图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同时本课程设置,为进一步学习《数字测图原理》课程和进行数字地形图绘制奠定基础。2)教学内容设置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软件系统操作基础、二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绘图环境的设置、块、属性与外部参照的使用、测绘符号的制作和定制、地形图和地籍图的基本绘制方法以及系统二次开发。

2.2地图学1)教学目标地图学为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地理事象空间认知、抽象、地图表达的能力,掌握在数字环境下基于主流GIS或绘图软件的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培养学生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应用的专业能力,为专业后续课程(如GIS)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地学专业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2)教学内容设置本课程内容安排包括地图及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地图数学基础(地图投影、坐标系统)、地图数据源、地图语言与符号设计、地图的设计与编制、地图综合、普通地图、专题地图、数字地图理论与制图和地图的分析与应用。通过对《地图学》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图的本质、构成和基本要素,地图符号设计原则及方法,掌握数字化背景下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要素的表示,以及地图分析、应用、输出等专业知识。

2.3计算机制图学1)教学目标计算机制图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图形信息的一门学科。计算机制图学是研究图形生成,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图形信息的输入、输出和显示,图形的变换及人机交互式绘图等问题,是计算机的一个应用领域。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制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来绘制图形图像及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制图软件的学习,实现数据的获取、设计、绘制和专业相关的各种图形图像(如地图、遥感影像图等)。通过对《计算机制图学》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制图学发展现状,掌握计算机制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根据具体的数据和要求,实现计算机图形生成和进行相关的分析应用。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计算机制图理论基础、计算机图形处理算法、计算机制图数据模型以及计算机制图应用。本课程教学内容从计算机制图学的基本概念着手,重点讲解计算机图形生成,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达,计算机图形处理算法,人机交互式图形图像制作及计算机制图的应用等方面。

2.4电子地图1)教学目标电子地图是计算机技术引入地图后产生的一个新的产品形式,也是空间信息可视化输出的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得学生掌握电子地图的定义、电子地图类别、电子地图设计理论、电子地图的生成与显示、电子地图的存储、电子地图的管理和应用。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地图概述、电子地图设计、电子地图数据模型、电子地图的逻辑结构、电子地图制作、电子地图显示技术和电子地图应用。

2.5遥感数字图像处理1)教学目标本课程为在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遥感数据处理的一般原理、过程与方法,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应用。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应用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上机实践等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图像成像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这些理论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等)进行图像处理。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基本概念、遥感数字图像的获取、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增强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遥感数字图像分析方法等内容。实验教学环节基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经过上机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具有遥感图像分析的基本能力。

3结束语

测绘概论论文第8篇

【关键词】地形测绘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测绘技术 

在以前的地面地形测绘工作当中,主要是采用gps设备、人工携带全站仪等相关设备,对野外现有的测点信息进行采集,通过专业软件处理之后生成地形图,与新兴的地形测绘技术相比,固有的测绘方法即使较为稳定,可是,测绘工作人员需面对一些比较危险的状况、不容易达到边坡的标准高度,在采集数据信息的时候所需时间也比较长,测绘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特别容易有意外事故的发生。然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全更改了以往的测绘工作方式,缩短了外业工作时间,有效的缩减测绘强度,使得测绘困难获得显著的降低,使得总体测绘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概述 

1.1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地面地形测绘工作中,相继GPS技术之后便迎来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性革新,该技术完全突破传统的单一式测量,与以往传统的GPS测量技术对比来看具有较高的测绘效果,并且能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无误,同时还能够提供在物体外表之外的三维点云数据信息。所以,在日常的地面地形测绘工作当中可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来实现高精确度及高分辨率的准确测绘成果。按照基本测量原则将其划分为:基于三角测距原理、基于脉冲式和基于相位差。遵循用途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室内外两种,是从不同的长短距离原理入手进行的划分。 

1.2特征 

进行三维快速扫描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独特之处,而以往传统的测量概念中得知,地形测绘所输出的数据属于二维数据。 

随扫描仪之后形成了快速扫描,通过快速扫描之后测量速度能够高达1000点每秒,然而,通过一般的测绘技术会有2-5秒的浪费情况存在,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出现完全更克服上述的问题,促使测量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1.3工作原理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形测绘中的运用,促使光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目标外表点的三维坐标,以此可以较好的达到三维场景重建、提取地面详细信息数据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完整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激光测距系统、高精度动态GPS差分定位系统(DGPS)和高精度动态载体姿态测量系统(INS)。首先是激光脉冲二极管把激光脉冲信号发射出去,在通过旋转棱镜射至目标物,可使用探测器把反射形成的激光脉冲信号进行信息数据的接收,而记录器将全部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有信号进行全部的记录,将其转换为有用的数据信息,作为测绘工作者则需学会对数据信息的认真识别,将信息软件进行科学处理,从而进行实体模型的建立。 

1.4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其中,在进行点云数据处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将点云数据反射强度与地面物体对激光的作用信息当做以后运用点云数据来创建三维模型的重要参考因素,其中,对于三维模型的创建质量也会遭受较大程度的作用及影响。 

数据采集具体流程:现场勘查――相扫――精扫反射体――对目标区域的精扫――拍摄场景照片。

数据处理具体流程:(1)校准。对扫描仪坐标系与相机坐标系进行统一,因唯有将坐标系进行统一之后,才能够使得地贴纹理的精准度得到保证;(2)噪点清除。在受到一系列不可抵抗要素或者来自测量设备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必然会有一些噪点的出现,这对于数据质量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为此,进行云数据操作之前,需完全清理掉不干净的噪点;(3)点云拼接。针对坐标系实施统一的点云拼接基础设施,可为工程精准性测量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得出高准确度的数据信息。 

2 通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精细地形测绘 

2.1野外数据的采集 

对测绘周边区域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做出测站数量、标靶及扫描仪的实际方位,最大限度上挑选比较少的测站,这样才能够使得原始数据量得到相应的缩减,促使测量范围之内所使用的扫描得出完整的数据信息,与此同时,获取纹理数据与点云数据,这对于今后数据的匹配处理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根据采样进展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比例尺寸要求,采取逐站扫描的方式。 

2.2相关数据的预处理 

一般情况下,扫描点云数据是非常复杂的,通常是由不同的站点来最终获得的数据信息,如果将相关数据统一在同一个坐标系上,那么就需要在将点云数据进行扫描之后进行科学的匹配,这对于今后定量化的浅析及模型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在进行匹配方法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精准度较高的地理坐标前提下,能够利用GPS供应各个扫描站点,这样便能够达到在固定的地理坐标体系下包含全部的点云数据信息,此种办法可以得到非常精准的地理方位,便于今后的数据统计。 

2.3地物的绘制与提取 

可以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来对点云数据进行提取以及后期的相关处理,其中,在地物提取的时候可以从地物的具体特点入手,利用Gyclone软件从点云视图当中进行相关数据的提取,从而在文本文件当中进行对应格式的传输,同时也可以直接导入测绘图软件来进行地物的具体绘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具体的地形测绘过程当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促使一些存在一定困难的数据采集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针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探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可是,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过程会受到外界环境、目标物体反射面等因素的影响,为此,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运用过程当中最大限度上弥补客观方面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够获得准确的测绘成果。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孙德鸿,王占超.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形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二)[J].测绘通报,2011,(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