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课辅导员工作计划

文化课辅导员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5 15:41:08

文化课辅导员工作计划

文化课辅导员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unselors

QIAN Lu, LI Xiaox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ongfang College, Haining, Zhejiang 31440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concerned social issues, the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the state of colleges and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guidance related courses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s.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guidance"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ssues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alysis counselors as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the focus on the fit of Independent college counselors with the daily work of combining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guidance teaching.

Key words counselor;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guidance; teaching mode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东方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不断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经过逐步地探索,2012年制订并实施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教育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和经验,但是从课程开始以来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教学。

1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第一,对课程重视不够,资源投入力度较低,没有形成比较健全有效的实施体系。首先,缺乏专职的师资队伍。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的老师大部分都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或者在其他岗位的行政人员兼任,他们往往是在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或其他事务的同时兼做职业指导工作,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这些半路出家的教师相对于专职教师来说,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造成了在上课过程中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缺乏专业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课时安排较短,课程间隔较长,导致师生间交流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对大学生应有的作用。最后,由于开设该课程时间较短,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尚不完善,职业规划测评和培训欠缺,实践教育缺乏等等,没有形成较健全有效的实施体系。

第二,课程流于形式,学生意识淡薄,教学效果有待实践检验。首先,该课程主要以专题讲座和公选课的形式开展,采取较为传统的老师上课学生听课的形式,仅停留于理论层面,没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教育流于形式。其次,由于大学生本身知识、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职业规划不重视,缺乏主动性,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知道制定目标和计划,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就是为了修到学分。最后,学校对该课程的安排具有临时性,上课时间并没有提前在教务系统的课表上做出安排,而是在开课前临时通知任课老师和学生。导致该课程开课时间与任课老师日常时间安排出现冲突,老师调课情况时有发生。对学生来说,由于上课时间由辅导员临时通知,往往会出现学生忘记上课的情况,课堂上缺勤人数也较多。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学效果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东方学院2012级学生第一次实施全程化教学方案,实际教学结果还有待检验。

2 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2.1 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全程化。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一直贯穿始终,工作是连续不断的。这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提供了条件。辅导员可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四年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并使各个阶段有机联系、相互贯通,教育更有实效性。

(2)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第一线,更加了解学生,有利于实现指导的具体化。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指导、 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的职责。与一般专业老师相比,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更多,相处时间更长,掌握学生相关信息丰富,对大学生个体的了解也更直接,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性格、心理及目标规划,同时能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学习、 生活状况和职业生涯各阶段目标的实现情况,很容易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具体化的指导,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辅导员能较便捷的与毕业学生取得联系,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实际就业的后续影响。

2.2 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1)辅导员日常事务较多,投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辅导员的工作是多头开展且持续不断的,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各类学生党建、团学社组织和班级建设、学生公寓管理、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指导等工作,这些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辅导员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教学工作中,导致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被随意应付,教学效果不佳。

(2)辅导员专业背景不一,欠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专业知识。高校招聘辅导员时往往对专业不限,后期又只经过简单培训就开始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因此很多辅导员的关于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薄弱,使得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课程内容单薄,根据课件照本宣科,无法实现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3)辅导员上课机会较少,课堂教学经验不足。辅导员承担课程较少,相对缺乏课堂教学经验,课堂缺少趣味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际教学效果欠佳。

3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教学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教学模式探讨

(1)课上课下双向互动模式。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课时较短,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时间有限,因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的优势,合理利用日常工作时间在课堂下与学生展开互动。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等方式,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融入日常工作中,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建立课上课下双向互动模式。

(2)专业教研室团队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专业能力以及上课技巧,要以现有的辅导员就业创业团队为依托,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研室”,通过团队的形式开展教学资料的搜集工作,共享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对授课辅导员进行课程教学指导,有助于辅导员提高课堂授课能力,强化课程效果。此外,以教研室为中心,组织授课辅导员强化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专业知识,开展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

(3)思政教育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模式。.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就业观念。随着大学生的三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若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会过多关注个人的、眼前的物质利益,无法了解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因此会在职业规划上迷失方向,无法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做出合理的规划。承担授课任务的辅导员通过建立思政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模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同时,结合学生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以个人长远发展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对大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有深远影响。

(4)第二课堂教育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模式。第二课堂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创业精神、沟通协作意识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最终目标。辅导员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第二课堂教育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如大学生职业规划比赛、岗位分析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此外,辅导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课堂带出校园,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单位、参与社区服务、进行社会调研、参加社会实习、兼职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和岗位认知,了解岗位需求与自身素质的差距,不断调整、改进、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小文.从辅导员视角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13:87-89.

[2] 郝晓丽,仲爱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73-274.

[3] 张菡.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79-80.

[4] 张秀梅,王越芬.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心骨[J].文教资料,2011(10):169-170.

文化课辅导员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课外体育教学 普通高校 体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147-02

高校课外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在开展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确保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成效,不但能够弥补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课时不足和教学内容不足等问题,而且还有助于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及任务。鉴于此,该文就针对高校课外体育教学设立体育辅导员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1 高校课外体育教学设立体育辅导员的意义

1.1 设立体育辅导员有助于课外体育教学的推进

在实施体育辅导员制度,设立体育辅导员之前,多数高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然而惰性是人的天性,这一点在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不例外。由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活动的频率、次数以及质量等,都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以至于影响了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推进。然而,在体育辅导员设立之后,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因为体育辅导员的介入开始变得更加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这对于课外体育教学的推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1.2 设立体育辅导员能够为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在设立了体育辅导员之后,体育辅导员会进入各院系,并按照各院系所制定的体育辅导计划,来科学的开展学生的课外体育教学,而且还会及时的将课外体育教学的开展情况、进度以及所遇到的问题等与各个学院的主管领导进行沟通,由此可见,体育辅导员在学生课外体育教学中的介入,使得学生的课外体育教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能够有效与院系的主管领导进行及时的沟通,及时的发现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寻求科学的解决对策,而且还能够协调各学院的资源来更好的开展和配合学生的课外体育教学活动,从管理层面、资源层面等多个方面为学生课外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1.3 设立体育辅导员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设立了体育辅导员之后,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和组织形式,并据此来有针对性的安排和组织与此相对应的课外体育教学活动,例如: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互动、体育摄影展、趣味体育竞赛等,让学生逐渐体验和发现体育运动的乐趣,积累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助力。

1.4 设立体育辅导员有助于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课外体育教学是组织高校学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不仅承担着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同时,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而高校体育辅导员的设立,能够让学生所组织和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从而让课外体育活动更具组织性和引导性。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辅导员的设立,对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 高校课外体育教学设立体育辅导员的现状

课外体育教学是高校课内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有效延伸,虽然说,近些年,很多高校都已经逐步开始实施课外体育教学制度,并有针对性的开始设立体育辅导员。但是,在体育辅导员具体的工作开展方式、监督考核等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体育辅导员来说,由于体育辅导员在学生组织的各类活动中都会有所介入,因此,对体育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就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一专多能”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辅导员队伍明显还没有达到上述的要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体育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如何科学的组织体育辅导员团队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其次,由于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辅导员都是由其它的任课教师兼任的(多数为体育教师),他们不但担负着学生课外体育教学辅导的任务,同时还有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以及竞赛和科研等任务,因此,常常会由于压力太大,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或者是由于时间方面的矛盾、观念上认识的不足等等,无法全身心的投入体育辅导员的角色中去,甚至是抱着敷衍应付的态度,以至于影响了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最后,由于体育辅导员制度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因此,体育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等仍然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高效的、可直接套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仍然较为少见,所以,急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3 充分发挥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中体育辅导员作用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中体育辅导员的作用,在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首先,注意规范和完善学校的《体育辅导员考核办法》。高校体育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是确保高校体育辅导员的作用得以充分、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要注意规范和完善学校的《体育辅导员考核办法》,并据此来正确的评价和监督体育辅导员的工作实绩,调动体育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以及主动性,以此来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例如:在规范和完善学校的《体育辅导员考核办法》时,要注意体育辅导员工作安排的细化,如,各学院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安排、地点甚至是临场指挥等等都应有详细的量化指标,以此来督促体育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确保体育辅导员职责的高效履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其次,重视体育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重视科学的体育辅导员团队的构建。要有效的满足高校课外体育教学对体育辅导员的需求,一是要重视体育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学校不但要定期的组织体育辅导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而且还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激励机制,激励体育辅导员积极主动的去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二是要重视科学的体育辅导员团队的构建。要满足高校课外体育教学对体育辅导员的要求,重视体育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是根本的措施之一,而科学的组织体育辅导员团队则是最为快速有效的措施之一。为了满足高校课外体育教学对于体育辅导员多样化的需求,可以通过选择体育教师中具有较为全面的技能水平和突出的优势特长的任课教师,并且要注意不同的体育辅导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互动有无,通过优势互补和互动有无,来确保体育辅导员团队结构的全面、合理、科学,确保学生体育课外教学的全面、高效、高水平的开展。

再次,要注意课外体育教学计划和课内体育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通过合理的安排,来最大限度的避免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教学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不仅如此,还要综合考虑体育辅导员的教学训练任务和科研任务,及时解决体育辅导员任务过于繁重的问题,通过教师团队任务均衡化的方式来缓解的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增加体育辅导员的配备数量。

最后,要注意对体育课外辅导员进行宣传和教育,让他们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体育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现状,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课外体育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其对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与课外体育教学相关的科研工作的开展,以此来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徐永生.课外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5).

文化课辅导员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 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内地高校学生工作 启示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高等教育也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从传统化向国际化转变。香港高等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典型,以其出色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教学享誉世界。学生事务作为香港高校教育的重要模块,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一、浸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况

香港浸会大学(以下简称“浸大”)创立于1956年,1983年由浸会学院改为政府全面资助的高等学府,至1994年获得正名,成为香港浸会大学。其办学模式沿用了英国模式,是一所英式大学。

1.浸大学生事务工作的基本理念

浸大的办学理念是“卓越・创新・培育全人”,除课堂学习以外,学校还十分注重学生在思维、文化、社交和体育方面的锻炼,力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群、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学校的发展策略,浸大学生事务处的工作理念主要立足于“全人教育”和“以生为本”两方面。即除了优质创新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文化素质外,学生事务处还开设了多方位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增智拓识;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及专业服务,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工作中,以学生为本,服务至上。学生事务处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置了对应的专业服务部门,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力求做到事事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贡献社会。

2.浸大学生事务的机构设置及其工作内容

香港高校学生管理机构一般称为“学生事务处”,由多个学生工作部门组成,负责学生除功课以外的各项事务。以浸大为例,其学生事务处共包含有四个中心(部门),若干个分支机构,设置及工作内容如下。

(1)事业策划中心(Career Centre)

香港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就业辅导机构,以便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辅导服务。这些机构,有的隶属于学生事务处,有的独立运行,人员设置和经费配给都非常充足。浸大“事业策划中心”是隶属于学生事务处的下属部门,人员有中心主管一名、就业辅导员一名、高级就业服务主任一名、就业服务主任两名、助理就业服务主任两名、就业服务助理两名、行政人员一名,工作内容包括:

①职业导师辅导:聘请专业成功人士为学生介绍当下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和专业需求等,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确立职业理想、制定职业目标。

②职业导航辅导:通过一系列的定向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潜力和兴趣,协助其制定符合个人需要的生涯规划。

③就业技能培训:以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形式,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和讲座,提高学生言谈、表达、组织、协调等职业技巧。

④实习工作体验:浸大非常注重学生的实习体验,专门制定“环球工作体验计划”、“大都会体验计划”等实习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寻找工作、求职、适应工作的能力。

⑤就业资源服务:浸大拥有完备的就业资源系统,包括一个与其他几所高校联网的网络资源库和一个独立的就业资料室,毕业生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搜索招聘信息、联络校友、寻求帮助,还可以在资料室中查询香港行业资料、公司企业资料、海内外升学资料、就业参考书等,同时,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中心还会向毕业生提供针对性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就业。

(2)辅导中心(Counselling and Development Centre)

从20世纪70时代起,香港高校就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香港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心理研究小组发展至90年代初,香港所有高校都设立了由专职心理导师负责的心理辅导机构。“辅导中心”是浸大学生事务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员设置为一位中心主管、一位资深心理辅导主任和三位心理辅导主任。中心主要职能是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协助学生更有效地探索和了解自我,促进其健康成长。中心工作内容包括:

①专业辅导:以心理辅导为主,辅导范畴为智力、社交、情感、健康、功课、事业等方面,主要采取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心理评估这三种途径,帮助学生排疑解惑。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主约见心理辅导主任,进行一次或者多次的个别/小组辅导;还可以由他人将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转介到辅导中心,由心理辅导主任提供专业支援,帮助其顺利渡过难关。

②课程活动:浸大辅导中心开设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活动,来提高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帮助他人的能力。诸如“大学生活工作坊”,它是浸大一年级课程的一部分,每年开学时辅导中心都会举办大学生活工作坊,以增加新生对自己个人成长阶段状况的认识;促进新生对大学生活的统筹规划;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的机会和资源,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个人蜕变计划”,通过“学生成长任务及生活模式评量表”(SDTLA)的测试,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协助其按照自己独特的成长状况、需要和个人选择,设计和订立个人的蜕变计划。在一年内完成蜕变计划的学生,还将获得相应证书。精神健康是健康生活、个人发展必备的基本要素。中心不仅仅关注学生个人素质养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关爱、帮助他人精神健康的品德素养。“精神健康活动”,是辅导中心关爱精神病患者,关注精神健康的系列活动。它通过不同形式的课程活动来提升学生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增加学生对精神健康的了解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察觉力,帮助理解他人及自我;增强学生对大学精神健康服务资源的认识。学生在完成十二个小时课程之后,还可获得澳洲墨尔本大学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精神健康急救”证书。

(3)领袖素质中心(LeadershipQualitiesCentre)

香港高校非常注重学生领袖素质的培养,学校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提升学生领导才能、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的环境。浸大领袖素质中心工作人员有:中心主管一名、资深学生发展主任一名、学生发展主任三名、助理学生发展主任五名、执行助理一名、学生发展助理两名、系统助理一名。其主要工作包括:

①课程训练:为了培养学生“自我领导”、“审时度势”、“乐于奉献”及“团队协作”等素质,中心组织开展了独具特色的训练计划,帮助学生个人成长。浸大传统的课程训练计划:一为“浸大‘领’族营”:通过“领袖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检视个人的领袖才能、潜质、思维;在活动中体验、实践如何有效带领团队、提升凝聚力;探讨领袖的真正含义,协助学会以领袖的角度思考问题;设置不同的研习小组,透过活动探讨社会议题,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另一为“使命导航计划”:以认知、体验、反思及行动宗旨开设培训课程,增强学生对香港和内地政制及社会事务的认识,巩固他们对时事议题及政策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从而确立其在社会及国家中的定位及角色,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理性、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增强个人责任意识等。

②社会体验:除课程训练外,中心还和校外社会团体联合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主能力,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群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心主要活动计划一是“义工领袖计划”:活动旨在为有心服务社群的学生提供机会,通过身体力行了解及关心香港、内地甚至世界的社会现况,帮助有需要人士,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关心祖国,乐于奉献、敢于承担的品德。一是“外展训练计划”:通过野外生存实践,帮助学生突破自身极限,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同学的领导才能、团队精神、野外生存技巧、沟通及决策能力。

(4)学生舍堂(StudentHousing)

高校学生宿舍不仅仅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香港高校的学生事务部门不仅仅要负责学生宿舍的申请、分配、监管和筹建等管理工作,还要负责舍堂学生的教育工作。浸大学生舍堂一共有四个:蔡元培堂、杨振宁堂、宋庆龄堂和周树人堂。每幢舍堂都配有“舍监”一名,负责舍堂的教育活动,是舍堂的最高领导;“舍堂主任”一名,协助舍监,负责宿舍内部事务的处理,帮助宿生解决心理、生活、沟通等问题;舍堂每个楼层都设有“驻舍学长”一名,负责该层学生活动的指导。“宿生会干事会”是学生舍堂独立的学生组织(类似学生会),设有主席、内务副主席、外务副主席、内务秘书、外务秘书、财务秘书、文化出版干事、公共关系及福利干事、宣传干事等,负责舍堂具体学生活动的开展,如新生联谊、专家讲座、美厨大赛、素质拓展等,努力让每位宿生融入大学生活。

香港各高校学生舍堂设施齐备、服务周到,为学生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以浸大蔡元培堂为例,每两位学生共用一间配有电话、网路、衣柜、冷气机等设施的宿舍;每个楼层都有休息室(Lounge),内设电视、冰箱等可供学生开展联谊活动;舍堂一楼设有电脑室,为学生提供网络查询、影印文件等服务;舍堂十九楼设有自修室,为宿生提供宁静、方便的学习环境;同时,还有洗衣房、会议室、健身室、音乐练习室、视唱娱乐室等,方便宿生的生活娱乐。除此之外,舍堂还有精密的安全设施来保障住宿生的安全稳定,比如在舍堂入口处设有身份识别器,宿生进出都需要识别住宿卡,以辨别身份;舍堂底楼设有监控室,主要针对危险角落进行监控,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二、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色

1.国际化

香港处于一个特殊的国际地位,香港高校从理念、课程、生源、师资、设施来看,都具有国际性。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标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国际化人才,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管理方式,造就其国际化发展趋势,也为其带来挑战和发展契机。

2.全人化

“全人教育”是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核心理念,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学生管理事务处通过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生活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成才,注重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尊重个体的不同,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成长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专业化

香港是一个多元发展的社会,学生成分复杂,学生事务工作需求不一,必然要求从业者具有教育、管理、指导学生的能力。在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大多具有一到两个硕士学位,包括教育、管理、心理咨询、社会学等不同专业,并且有一定社会工作经历,能熟练操作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同时,明确的管理制度、细致的工作细则也是香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三、对内地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1.完善学生工作运行模式

在内地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一般包括:“学工部―学生处―学工办―学生班级”、“学工部―团委―团总支―团支部”和“学工部―党总支―党支部”这三个纵向管理系统。从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长到学工部负责人、学生处工作人员、团委工作人员,再到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一层一级专职的学工人员不下几百人。这种运行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学生管理的精细化和体系化,但也造成了学生工作的被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香港,高校学生事务机构只设在学校一级,院系没有对应的学工组织。工作人员从十人到几十人不等,却负责了全校上下成千上万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工作。除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外,这种差别,与学生工作的运行模式也有一定关系。香港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感,学生一般比较独立,不存在万事找辅导员的局面,与内地高校“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截然不同。学生事务的工作人员所做的更多是引领、指导的工作,而不是事必躬亲,学生的管理、教育依托于学生组织。

内地高校学工部门可以相应精简学工人员的设置,调整工作重心,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各院系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明确,善于借助学生组织的协作功能,赋予学生在管理中的自、发言权、建议权和知情权,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作用,提高学生工作的整体效率。

2.改进学生工作理念

一直以来,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秉承“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服务至上”的工作原则,时刻将学生的需求放在工作首位,以辅导和服务作为学生工作重点;内地高校则更侧重于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学生自主意识得不到充分重视,学生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个人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内地高校这种学生管教式的工作状态已经不合乎“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当今大学生对于平等、民主、自由的向往强烈,“双向、服务”型的师生关系亟待被肯定。

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社会更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心理素质稳定、具有领袖才能、甘于奉献的全面人才,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读书”上,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引导学生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将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理念结合起来,把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目标。

3.提高学工人员专业素质

文化课辅导员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转型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过程中的引导员,其担负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特殊群体教育管理、党团组织建设、学风建设、班级建设、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贫困生资助等综合性工作。高校的转型发展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环境,如何转变自身的工作职能,融入学校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转型发展对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与辅导员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专业背景的差异与辅导员专业化要求相矛盾

我校的辅导员大部分都不是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因此,大多数辅导员仍然是以自己大学毕业的专业支撑着辅导员工作,这与学校转型发展要求辅导员不断实现专业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例如:三明学院辅导员共有75人,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仅16人,占辅导员总数的21.33%,辅导员的非专业性状况比较明显,专业性匹配问题比较突出。

2.繁多的事务性工作与辅导员专家化要求相矛盾

我校的辅导员较为年轻,大多为“80 后”,“80后”大多成长环境安逸,没有经历太多的波折和磨难,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加上辅导员工作包含着许多的事务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占去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辅导员更多的扮演了学生“保姆”的角色,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面前,“80 后”辅导员很可能产生厌烦和消极的心理,导致整体辅导员工作的水平和层次的降低。[1]因此,在现有的状态下,我校辅导员工作是杂而不专、全而不专、弱而不专。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转型和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求辅导员工作职能的转变

1.学生工作重新定位的要求

近年来,我校学生工作围绕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思路,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坚持“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加强引导和服务,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彰显可量化和可考核的精细管理,准确把握住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内涵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工作科学化发展。面对学校的转型发展,学生工作如何重新定位,切实发挥其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学生工作在二级学院内的有序、稳步开展,也牵涉到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如何适应学校改革转型发展,学生工作的重新定位和转型要求辅导员工作也应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而改变。

2.新时期大学生个性特点的要求

高校辅导员要准确把握学生成才需求,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我校辅导员直接面对的就是“90 后”的大学生们。目前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 后”大学生在思想、心理、理想、社会认知各个方面都彰显出诸多新特性。随着3G、4G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发展趋向多元、开放、交融,这批90年代的大学生既得力于这种发展环境,物质生活更为优越,思想比“70 后”“80 后”的大学生都更为解放、见识宽广、思想更加多元化[2]。对于辅导员来说,如何在学校转型发展时期做好这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良好的专业学习的态度,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成为了首要的艰巨任务。

二、高校辅导员应树立三大意识融入学校的转型发展

为适应高校发展的新形势,辅导员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工作职能,冲破原有的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采取相应对策与措施,主动融入学校的转型发展战略中去。

(一)树立学习提升意识,主动转变观念,加强自我建设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好坏。在学校转型发展时期,辅导员担任着大学生引导员和领路人的重要角色,辅导员不断的学习提升,加强自我建设对于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1.转变观念。我校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学校学生管理者,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一个学校的转型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思想认识和办学观念不统一,因此,辅导员自身要充分认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冲破固有的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大胆探索,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只有辅导员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引导大学生转变原有的观念,为开展下一阶段工作扫清思想认识方面的障碍。

2.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如果辅导员自身没有得不到好的发展,学生也就难以发展。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3]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首先就必须注重自我建设,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一是要提高自身的职业期望,坚定思想信念,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确立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二是要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努力完善自我设计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朝正确方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提升专业素养。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支力量,同样也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辅导员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外,还需要在专业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强化自身对所带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还要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规律,从而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管理同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更好的协助提高教学质量。

(二)树立参与配合意识,创新学生工作载体,引领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我校全面推进学生工作的基础,也是我校一直以来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当今,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诚信素养、校园学习氛围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这对辅导员推动学风建设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应树立主动参与配合意识,从多方面入手推动学风建设。

1.加强宣传教育,严格规范课堂秩序。辅导员应该通过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明辨是非,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进一步净化课堂学习风气,同时,要占领网络教育阵地,积极营造文明课堂氛围,通过微信、微博、QQ群、人人网等网络载体宣传上课玩手机的危害,提倡让手机远离课堂,学生逐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让“低头族”重新抬起头,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

2.注重宿舍管理,提升宿舍文化育人功能。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发生率比较大,特别是宿舍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辅导员要加强学风建设,就需要在优良舍风的培育上下功夫。要通过“十佳学风优胜宿舍”的创建和评选活动,激发宿舍成员的学习热情,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通过学生宿舍文化艺术节,营造整洁有序、室雅人和的宿舍环境,形成学生宿舍“人人关注学风建设、人人参与学风建设”的良好局面。

3.引导开拓创新,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给辅导员传统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由此形成的新型校园网络文化对学风建设提出新的挑战。[4]辅导员应结合“90 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文明上网活动,积极推进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通过组织暑期科技下乡、专业实训、科研立项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和科研热情;通过“挑战杯”科技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树立支持沟通意识,教学与管理结合,促进因材施教

在学校的转型发展中,辅导员不应该独立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应与任课教师之间树立支持沟通意识,使二者形成科学、和谐的工作团队,实现“教”与“管”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1.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师生互动。辅导员应该为任课教师搭建与大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如在班级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总结,以及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参与竞赛、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应该注重汲取和采纳任课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完善管理制度及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辅导员应了解所带年级或者班级的教学计划、进度和教学大纲等基本的课程教学信息。在班级的管理中让任课教师参与其中,根据专业课程的进度和内容,将教学进度同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让班级管理随着教学安排循序渐进地进行,以达到规范班风和学风建设的目的。

2.认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是我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辅导员应该认真组织学生认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课外科技活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学术讲座等载体,让“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真正地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和发挥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3.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当注重增强自身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辅导员可以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全面了解所带同学的性格特点,在与学生的不断接触中获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特征等信息,为教学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在清楚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后任课教师就能因材施教,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指导,也做到“有教无类”。

随着高校转型发展大潮的来临,辅导员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向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在良好的品德、广博的知识之上,辅导员要做好工作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以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高校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春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独立院校辅导员队伍政治思想建设[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8).

[2]屈海香.“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文化课辅导员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工作档案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26-03

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建设好自己的工作档案是非常重要的。

一、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地位

1.辅导员工作档案是院系工作档案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档案管理走向制度化的今天,各项工作都应该做到有档可入,有案可查。就高等学校来说,二级系院的院务工作档案包含有许多方面,有教学工作档案、党建工作档案、学生工作档案,等等。辅导员工作包罗万象,其工作档案的涵盖面也就很广,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党(团)建、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二级系院整体工作档案的必要组成部分。

2.辅导员工作档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档案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工作中所形成的档案,能直接反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整体构思及发展路径,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佐证,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档案建设的一部分。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二)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的重要意义

1.辅导员工作档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辅导员工作档案记录了班级每名同学的家庭背景、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志向、性格特点、能力及成长过程等,因此它有利于辅导员利用这些资料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学业和职业生涯辅导、规划;辅导员工作档案还记录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参加活动、与人交往等的实际状况,这些具有实效凭证作用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真正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起来。针对大学生各种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辅导员工作档案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宝贵财富。

辅导员工作档案是辅导员开展班级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一份完善的辅导员工作档案不仅有辅导员与特殊学生的谈心教育记录、与学生家长联系的记录、对典型学生的思想情况及跟踪调查的记录等,更反映了每个辅导员开展具体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和措施。因此,辅导员工作档案为学工人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素材。

3.辅导员工作档案是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为真实全面考查辅导员工作绩效,应把专家评估、同行评估、学生评估和辅导员个人评估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无论是哪种评估方式,具体操作的时候都可以与辅导员工作档案记录相联系、相比对。实际上,查阅辅导员工作档案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查的重要依据。因为辅导员工作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真实性,反映了辅导员对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记录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成绩、经验及各种活动,是辅导员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的反映。

4.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有利于促使辅导员自身不断进步。

辅导员工作档案记录了辅导员工作的得失成败,有心的辅导员会充分利用这些档案资料,对自己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反思、研究、总结,从而有助于辅导员正确认识自我,并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促使辅导员队伍的不断进步和成长。

可见,档案工作作为高校辅导员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有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每一个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都应该努力建好自己的工作档案。

二、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

当前,不少高校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原因的限制,辅导员实际上集多种职责于一身,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日常生活管理、团建党建任务、课外素质活动拓展、安全维稳等等。

(一)在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上应包含的内容

1.班级基本情况。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住宿分布情况,班级干部名单、分工、联系方式及变动情况,困难学生、受资助学生情况,历年学生评奖评优、获奖及受处分情况,学生推优材料、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学生综合测评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班级制度建设情况等。

2.工作计划与总结。包括各学期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和各学期辅导员工作计划、总结。

3.学生思想教育。这方面的材料应包括与特殊学生谈心教育记录,与家长联系记录,学生思想教育典型案例(典型学生的思想情况)记录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典型案例记录分析等。

4.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档案应包含有所带班级的专业培养方案,各学期课表、授课教师及联系方式,各学期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材料,学生请假申请、安全责任书,学生上课、早操、活动、会议考勤记录等。

5.班级活动与素质拓展。班级活动与素质拓展应记录学生活动计划、过程(图片、视频等)、总结等,还包含有学生科技活动、论文资料的统计。

6.主题班会和班会。包括主题班会计划、过程(图片、视频)、总结以及班会记录或班级日志等。

7.辅导员本人资料。这方面的资料既包含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法规、学生手册及其他有利于提高辅导员个人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学习培训材料,又包括辅导员公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以及辅导员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课表、大纲、教案等。

(二)上述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具有的特点

1.灵活性。辅导员工作档案内容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实际上,由于各高校辅导员实际承担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其工作档案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和变化。

2.系统性。辅导员工作档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从学校、系院到班级,从学生、授课教师到辅导员本人,从思想政治、班风学风到素质拓展等诸多方面。

3.立体性。在辅导员工作档案中,既有工作叙事,又有工作分析、反思和总结;既有典型案例的介绍,又包含了有针对性的工作方式方法的展现;既有学生评奖评优等各种结果的揭示,又蕴藏着大量的平时实际表现的动态记录……可以说,一份工作档案,实际上把辅导员工作情况立体性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4.细节化。辅导员工作档案非常注重细节性。比如说,学生基本信息档案除了要记录学生姓名、学号、性别、出生年月外,还要标明家庭成员情况、父亲或母亲姓名、父亲或母亲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家庭详细住址、家庭电话等(如果需要的话,主要亲戚及其联系方式也应想办法了解到);困难学生档案要对家庭人数、家庭经济来源、家庭月(或年)收入以及困难情况的摘要说明等有清晰的记载,受到资助的学生材料更要记清困难等级、资助时间、资助类型、资助金额等。

三、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的原则和要求

辅导员工作档案是衡量辅导员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实际操作上,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全面、正确地反映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各方面情况是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表明了档案建设的关键在平时,要注重平时的点滴记录和收集。

(二)动态性原则

辅导员工作档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完成的过程性,也就是说,它的完成不是短时间内实现的,而是贯穿于从学生进校到学生毕业离校始终。该原则同时要求辅导员发生更换时,原辅导员要将有关档案移交给下一任辅导员,保持档案的连续性。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强、体系完整是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又一重要特点。该原则要求辅导员在建设工作档案时要考虑全面,力求完整,既有宏观布局,又有微观揭示;既要务实,又要务虚;既把学生的生活、学习作为工作的主要抓手,又要考虑到与学生相关联的方方面面。

(四)创新性原则

一般说来,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内容方面差异不是太大,但在档案的形式、管理等方面完全可以根据本系(院)、本人工作实际而有所创新和变化。比如说在档案的管理模式上,既可以按内容分类建立档案,也可以按专业、班级等形式管理档案;档案保存形式通常是纸质版,同时提倡既有纸质存档又有电子版备份;当然,在数字化、电子化高度普及的今天,开发使用专门的辅导员管理软件进行辅导员工作档案管理更受欢迎。

(五)公开与保密相结合原则

辅导员工作档案里记载了大量的信息,信息具有秘密和公开的双重特质。一方面要注意档案资料的保密性。辅导员工作档案必然记录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个人信息,从保护学生出发,除工作检查和上级领导检查指导外,不要向其他人公开有关信息。学生毕业后,有关资料要由系(院)统一保存。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起到教育、引导、警示和设置议题的作用,有些信息又是需要及时公开公布的,如班级制度、计划总结、考勤记录、奖励表彰等。

[ 参 考 文 献 ]

[1] 葛红丽.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档案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1,(10):472.

[2] 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尹忠恺.论高校学生工作档案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38-39.

文化课辅导员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教学点;辅导监督员;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49-02

辅导监督员工作是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外教学点、教学班及广大学生与学校、教师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及时了解情况和解决问题促进继续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作用。为了落实责任和加强辅导监督员的管理,特提出加强辅导监督员制度建设的意见。

一、辅导监督员工作目标和任务

1.认真学习中央、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文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熟悉和掌握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创造条件、提供助学、督学、管理服务。

2.认真参加入学教育工作。

①按照《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手册》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开班典礼、入学教育并认真统计出勤情况。

②督促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管理有关规定,向学生介绍宣传成人高等教育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

③指导学生按时注册。

④协助教学点(班)制定教学计划、及时发放到学生的手中,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个人具体情况指导学生拟定个人学习计划。

⑤指导教学点(班)按教学班组建班委,成立班级学习小组。

⑥督促教学点(班)按主办高校教学安排抽查过程管理,并及时上报学科成绩。

3.建立辅导监督员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内容包括:教学、教务管理信息公告、助学服务、成绩查询、辅导监督员信箱。

4.每学期组织和参加两次主题直属教学班“班会”或教学点“座谈会”。

①开学初做好新学期动员会,对新学生入学教育教学要进行再动员,对老生要对上学期工作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布置新任务贯彻落实新学期教学教务管理等规定和要求。

②学期末,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对考生进行考前教育。

5.认真完成相关考核工作。

①督促检查学生到课情况、按时完成作业情况,及时掌握学习动态。

②了解教师授课及批改作业情况。

③学期末,按照学院教务管理相关规定,指导教学点收集整理教学、考务、毕业设计等原始材料上报教务科归档。

④对教学班(教学点)的机构履职情况写出评语。

6.配合教育教学部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①教学点(班)崔缴学费、发放学生课表、教材,督促学生证办理及时注册,按程序办理学籍异动。

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协助专业任课教师做好社会实践、实习、实验和毕业作业(设计)工作。

③加强教学过程监督管理应及时了解专业班级教学活动进展情况,了解辅导老师、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管理部门提高教学质量。

④做好面授辅导课的组织管理的督查工作。

⑤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实验报告、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环节。

⑥统计学生到课率情况,抽查听课。

⑦做好考前动员,考试服务工作。

⑧配合教学点开展调研活动,组织学员参加座谈会、问卷调查、教师测评等工作。

⑨加强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并经常与教师沟通,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学习问题。

⑩做好优秀学员、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评议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11主动采取措施巩固生源,防止学员流失。

12按时出勤,按时参加工作例会,坚持对教学点(班)学生出勤率考核。

13积极组织校外活动。

二、辅导监督员队伍建设及工作考核

1.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由教务学生科牵头在继续教育学院内落实人员聘任。

2.辅导监督员应认真履行职责,履行职责的情况与岗位绩效挂钩。

3.辅导监督员所承担辅导监员教学点范围依据个人具体工作能力,兼顾工作量平衡,由教务学生科统一对应落实。辅导监督岗位劳务费按具体承担的工作量及责任大小核定,按月发放。

三、辅导监督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服务工作效果明显

辅导监督员注重学习过程监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教学点(班)的学习活动是重要的环节,是开展互帮互助的重要自主学习形式。学校要求辅导监督员深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直接了解学习的情况,同时指定责任心强、学习积极性高、乐于奉献的学生为联络员和助手,负责组织自学活动,督促各学习组自主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努力实现对学生学习监督,达到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提高自学的质量。

配合授课老师,认真落实形成性考核和实践性环节。形成性考核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业余教育的一大特色,主要考核学生平时完成作业情况、自学态度等,学校要求辅导监督员配合教师通过对平时作业情况督促检查,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协作完成作业任务,进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这是一项很好的有效的监督教学控制管理的举措,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有续的过程。

因人而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人高等教育业余学生来自社会各阶层,对部分工学矛盾突出和年龄较大的学生,学校要求辅导监督员要与学生交朋友,用服务留住他们,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对流动在外地工作的学生,辅导监督员要通过电话、邮件、网上答疑、在线讨论等形式和手段,定时与他们联系,了解自主学习情况,通过传递资源信息,帮助解决学习中多种疑难问题,力争学生一个也不掉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与时俱进,枳极创新工作方法,学校要求辅导监督员除做好常规工作外,还要积极创新,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有的建立了QQ群、专业学习博客,畅通与学生的联系渠道等等,学校多次召开会议让辅导监督员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经过不断的努力,辅导监员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综合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校外教学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川教[2007]94号).

[2]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校外教学点评估标准及开展2007年评估检查工作的通知(川教[2007]95号).

文化课辅导员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德育教育;形式与载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7—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自《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以来,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其配置已达到或基本达到1:200的师生比,许多有才华的硕士研究生涌进了辅导员队伍。经过多年的努力,辅导员队伍已成为高职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部分,而且日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并逐步朝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方向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开展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等方面很难成系统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德育课建设薄弱,其教育的形式和载体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有鉴于此,本文结合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德育教育工作情况,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德育教育的形式和载体进行一些有益地探讨。

一、以班级管理为基础,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高职大学生对班级干部选拔与培养、贫困认定与资助、班费管理、评优表彰、纪律管理与违纪处分、实习推荐等具体事务非常敏感。这就要求辅导员强化日常性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经常深入学生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公平公正地处理班级日常事务,提高辅导员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系统打造辅导员的特色主题教育活动。

(一)以爱党爱国为主线,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

辅导员德育教育应牢牢把握思想引领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国庆、一二九等重大纪念日时机,组织“高举团旗跟党走”、“我与祖国共奋进”、“理智爱国我光荣”等主题演讲比赛,开展“红色经典电影看不厌”、建党知识竞赛、“我和我的祖国”摄影作品展、红歌会等活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积极开展推优入党工作,强化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

(二)以“知恩报恩”为主线,大力推进感恩教育和青年志愿者系列活动。

辅导员充分结合国家奖勤助贷政策和90后青年特点,以演讲、征文、情景剧比赛以及校内外关爱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同时,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

(三)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线,加强民族团结和心理健康教育。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多民族融合的校园。辅导员以“奉献青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廉政文化进校园、民族风俗风情展、少数民族趣味运动会、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班会等活动,大力营造民族团结和校园和谐氛围。同时,通过组织心理调查、心理讲座与团体辅导、心理剧编排、5.25、12.5等专项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积极指导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学校艺术节、科技文化节、技能比赛为契机,辅导员积极指导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辅导员和学生间的沟通,提高自身在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大力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以辅导员德育课为平台,创新辅导员德育教育教学的工作模式。

(一)辅导员德育课的性质与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教育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包括教职员工的“三育人”活动、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指教育部编制的两课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思想品德教育课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成才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等内容,侧重于解决学生普遍关心的政治、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因此,辅导员德育课属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学院统一开设的限选课程。

(二)辅导员德育课的内容与管理:

推行学分制改革以来,学生管理部门承担了10个学分的教育管理工作任务,包括国防教育与军事技能训练课程(2学分)、辅导员德育课(3学分)、学生素质拓展活动(5学分)。其中,辅导员德育课设置《职业生涯规划》(1学分)、《心理健康教育》(1学分)、《就业指导》(0.5学分)和《创业教育》(0.5学分)四门课程。辅导员德育课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学生工作部德育教研室业务指导,班级辅导员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三)辅导员德育课教育教学的特点:

1、辅导员德育课的设计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辅导员德育课结合高职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行为和思想特点与需求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并根据辅导员对学生近期思想动态的掌控,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课教育教学活动。

2、辅导员德育课的内容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

辅导员结合所带班级的专业和职业特点,分年级组织德育课备课。对大一学生,辅导员结合新生适应性、专业导航、网络与情感等问题开展大学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大二学生,辅导员结合就业形势、职业和实习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开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同时,辅导员德育课还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量结合高职大学生近期生活别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来开展教育教学。辅导员将课程教学与当期思想状况的引导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实际问题,强化辅导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四)辅导员德育课的教育形式与载体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辅导员德育课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其课堂教学包括德育课教学和每周班会课。辅导员结合近期学生思想状况,将每月思想教育的主题活动设计融入教学单元模块;以师生互动、案例教学、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并辅之以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大赛、自荐书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心理测试、青春大讲堂、模拟招聘、社会实践等项目化教育教学活动,在大量的学生教育活动中提升辅导员德育课的教育效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德育课考试考核方式,把学生日常表现、思想品德进步状况、自身修养提升情况融入过程性考核,把项目化教育活动的参与情况融入技能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增强学生教育活动参与度和学生平时德育修养关注度的吸引力,大幅度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学校只有不断搭建更多的德育教育平台,创新德育课教育教学,才能有力地推动辅导员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也只有不断深入学生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不断改进自身德育教育的方式、途径和载体,真正做到德育课建设与班级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全面融合,才可能真正肩负起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的深化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文件,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文件.教社政[2005]2号

文化课辅导员工作计划第8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校本培训

21世纪,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校带来种种挑战,相信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研究和实践将成为被关注的热点之一。同时,伴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目标,将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发起向新一轮发展的阶段。新世纪的“校本培训”模式将真正成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辅导员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辅导员在职学习的最具效益和活力的培训模式。

一、校本培训的概念

校本培训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的界定,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 由学校发起组织, 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我国教育界在开展校本培训的同时, 也尝试对其进行界定,其中一种为: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学科学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包含三重含义:即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并为了学校发展;学校有充分自主权。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形式,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持续性。

校本培训是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在辅导员培训的过程中,要本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兼备科研”的开展工作。

二、校本培训的课程设计要配套与合理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4号令》的颁布,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后,高校辅导员队伍迅速扩大,辅导员队伍鱼龙混杂的局面也日益突显,这给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的难题。另外,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也迫切需要高校辅导员要将校外培训向校本培训的转化。而配套与合理的设置辅导员校本培训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

1、课程设计一:分专业设计培训内容。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迅速增加,导致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有所在院系专业的,即本专业;还有非本专业的。这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问题。其中在《24号令》中,辅导员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如此看来,缺少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或马列主义理论知识不扎实,将影响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学习,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而非本专业的辅导在学生专业指导方面又有所欠缺,如果将专业知识培训作为培训内容之一,加上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培训学习,将是完美结合。

2、课程设计二:分类型安排培训内容。

新时期下,高消费的高校教育行为出现后,使高校教育已经不是单一的教育管理模式,而是要转变观念,将教育寓人和服务寓人融为一体。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服务意识,做好学生思想行为引导;专业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勤工助学 ;就业指导等服务工作。这也就是所谓的日常事务管理服务工作。因此,加强五大类型的事务培训,使辅导员成为多面手,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

3、课程设计三:分阶段进行,贯穿于整个工作中。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学生工作也会碰到新问题。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就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新生入学初,各院系都给学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对专业有大致的了解,有助于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融入到大学生活,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学生必须要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才能把握好方向,进一步培养专业学习兴趣。辅导员的校本培训,也将如此。加上,随着学生的成长,新问题的产生,阶段性校本培训,对辅导员开展工作将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4、课程设计四:校内外交流,可吸取精华。

学校有组织地开展校内院系之间的合作交流小组, 这种集体合作,既可以实现经验交流,同时也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突破。校本培训虽然强调自培, 但学校之间应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另外,通过校际联系培训辅导员,还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辅导员施展才华,二是让辅导员通过校际间的对比,吸取精华,不断提升自我。

5、课程设计五:形成科研小组,提升工作质量。

课题研究,即通过研究课题的方式来实施培训, 以提高辅导员的教育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若能解决当前学生存在的难题(如沉迷网络游戏问题),甚至通过课题研究发现问题,使学生工作防患于未然。而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一、选择课题, 要从学校或辅导员及学生实际出发, 切实反映学校的需求; 二、要围绕课题选择材料; 三、开展课题研究, 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科研、辅导员学习与专家指导相结合; 四、课题研究结题, 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和论文, 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 反思学习中的不足。

三、校本培训中应注意的问题

1.培训前注意调查辅导员的实际需求。在确定培训内容之前要对辅导员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做好调查,才能使培训有的放矢,达到更好的效果。调查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学生和辅导员。可用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学校、学生和辅导员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2.精心制订培训计划、培训方案。要先有长期的计划,然后具体化为每学期、每月的行动计划。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辅导员需求分析,以辅导员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为基础,确定能力开发的项目与基本要求,再把这些项目内容组织化、系统化,形成结合具体实际的培训方案。

3.培训中注意辅导员的自我控制,调动辅导员参与的积极性。校本培训中应强调培训者与被训者的互动和共同参与,强调辅导员在培训中的自我发展过程,注意辅导员内部发展的需要和内在动力的激发,更多的是把培训看成是辅导员展示个性、完善自我的过程。因此,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更能调动辅导员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使辅导员成为反思的实践者和积极的研究者,从而更自觉地寻找学习的机会。

4.注意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手段。由于校本培训主要在校内进行,辅导员之间较为熟悉,有利于培训活动多样化,案例分析、观摩研讨、学术沙龙、讲座等可交叉进行。运用多种培训方式前,一定要了解有哪些方式可以运用,各种方式的优缺点,适合于什么样的情况下运用,且在培训前要准备好各种方式所需要的材料。

5.注意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思。在培训的每个阶段及整个培训结束后都应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测评的方法可以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了解辅导员对培训的感受及对改进培训方法的建议等。培训的组织者要多方面、及时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以便调整培训活动。同时也要对培训的本身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为以后更好地组织培训积累经验。

总之,校本培训是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保证学校和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培训方式。对校本培训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必将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冯光.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5期

[2] 刘欣堂.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