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出差管理制度

出差管理制度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4 21:58:20

出差管理制度

出差管理制度第1篇

关键词:医院差旅费问题办法建议

医院差旅费一般是指医院工作人员离开本地城区(不含出国出境)开展公务活动所必需的各项费用。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医院差旅费的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差旅费在医院的开支中所占比例一般不大,而且报销差旅费的人员中医院领导干部比例居多,不少医院对差旅费的管理不够重视,报销审核不严,从而造成违法违规的事情发生。笔者认为,医院应加强对差旅费的管理,确保各项开支合法合规。

一、医院差旅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制定相应的差旅费管理相关规定

各地财政部门会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当地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医院也应根据本地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结合本院实际,将本地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细化,制定本院的差旅费管理办法。但当前不少医院并未制定本院的差旅费管理办法,而是笼统参照当地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执行,不利于管理。

(二)领导不够重视,制度执行不严

有些医院领导差旅费管理意识不强,不重视差旅费管理,审批随意,不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或未以身作则,对差旅费报销实行双重标准,领导一套,职工一套,造成混乱。

(三)职工对本单位差旅费管理的相关规定不了解,缺乏基本的财务常识

医院对基本财务常识、差旅费管理的相关规定宣传、普及不够;职工普遍缺乏财务常识,不重视差旅费管理规定的学习,不了解相关规定,给差旅费管理造成困难。

(四)审核人员不坚持原则,未按规定办事

或过于坚持原则,处理事情不够灵活、不够人性化,造成违规报销或同事间产生矛盾。

(五)出差审批管理制度未建立健全

有些医院未建立出差审批管理制度,或出差审批制度不健全,出差审批较随意,对出差日期、时间等规定不严,借款销帐时限未作规定等,均不利于差旅费管理。

二、解决办法

(一)加强制度建设

为了保证医院出差人员工作与生活的需要,规范差旅费管理,完善公务接待制度,医院应根据本地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结合本院实际,将本地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细化,制定出本院的差旅费管理办法。

(二)领导提高重视程度

医院领导应重视本院差旅费管理相关规定的制定和实施,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差旅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时应大力支持财务部门特别差旅费审核人员的工作,为其按章办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加大宣传力度

医院应加大对本院差旅费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使全院职工了解并尽量掌握差旅费管理的相关规定。

(四)财务科应指派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负责差旅费的报销审核

报销审核人员应加强自身素质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报销审核人员应敢于坚持原则,顶住压力,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本单位差旅费管理的规定,对差旅费报销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接受,并向单位相关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同时,应严格按规定发放伙食、公杂费补贴,对不符合规定情况的不得发放出差补贴。

(五)建立健全出差审批制度和借款销帐制度

医院应建立健全出差审批制度,对出差人员严格“工作人员出差审批单”的填写,严格控制出差人员和天数,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廉政建设,严禁向下级单位或其他单位转嫁差旅费。工作人员出差审批单除应填清出差的基本情况外,应特别注明出差起止日期、出差时间、出差人数,以便财务人员在审报时核对。另外,对出差回院后差旅费的报销、借款销帐的时限作出具体规定,如规定出差回来后必须在半个月或一个月内报销差旅费、归还借款,否则不予报销差旅费,借款从工资、奖金中扣回。

三、两点建议

(一)目前有的医院按领导分管部门

金额审批差旅费报销,造成审批权限分散,存在漏洞,不利于统一控制。建议医院对差旅费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所有差旅费报销均由医院一把手统一审批。

(二)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建议灵活把握相关规定,实行人性化管理

如对于报销的原始发票,由于出差人员发票常识缺乏、开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种种原因,常有日期、单位等原始发票填写不完全符合规定的情况发生,若予以退回,要求其更正、补充,显然不太现实,因此,如果没有原则性问题,发票整体符合规定,出差事实存在,应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予以报销;又如对于开私家车出差的职工,肯定没有车船票凭证,医院可凭其过路费、加油费等票据,给予车船费一定比例的奖励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财行

出差管理制度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差旅费 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24-02

差旅费是因公务出差的工作人员在外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补助费等各项公杂费的总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教职工参加培训与外出学习、调研的机会越来越多,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高校差旅费支出数目也不断高升。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实施,许多高校的超旅费管理方法也日益完善。但是,整体来看,高校差旅费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高校差旅费管理过程

高校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教职工因公出差发生的合法有效的机票、船票、车票、住宿费等。高校差旅费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借款环节、财务审核环节、会计结算和报销环节。其中,在借款环节,教职工需要按照学校规定填写借款单,借款单填好后还要请学校主管领导签字。然后在财务人员做账后,教职工方能领取现金或收到银行卡转账。高校差旅费财务审核环节的重点是,因公出差人员出差归来后,填写差旅费报销单,在贴存单上粘贴相关票据。然后在票据粘贴完毕后由审批单位、经手人和负责人签字,再交给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验算后得出应报销差旅费金额,最后再交给财务部门领导签字。在会计结算环节和报销环节,会计人员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要做账、进行差旅费结算,还要通知报销人领取或交回现金,至此,差旅费整个借支、报销过程才算结束。

二、高校差旅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费用超标,双重报销现象严重

高校教职工出差交通费、住宿费是差旅费的构成,也是差旅费报销主要项目。关于差旅费报销标准,各高校都有明确的规定,严格规定出差人员在交通和住宿方面要遵守高校规定等级,不符合报销标准的不予报销。不过,在差旅费管理中,指定费用超标现象仍旧是极其常见。就以交通费来讲,许多学校都规定出差人员要按照规定等级选择、乘坐交通工具,否则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但是一些教职工在出差时,时间较紧,符合学校规定级别的车票已经售完,所以他们要么按照职称较高的教师标准来购票,要是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并且在自付部分票款上,他们经常会有意见。为了安抚他们,学校只能为他们支付这些费用。虽说差旅费数额大小与出差路途远近、天数密切相关,但是,那些在大型景区和旅游城市办的学习班、研讨会等,所需费用会更多,与会者的差旅费支开支也会随之增多。一些高校虽然规定有接待费的,不再发伙食补助费,但是许多人仍旧会违反规定,要求接待费和伙食补助费双重报销。在这些情况下,指定费用超标也在所难免。

(二)报销范围被人为扩大

所谓报销范围被人为扩大指,许多高校虽然明文规定了哪些差旅费、哪种范围的差旅费可以报销。但是,许多教职工在出差途中,经常会因公务而在传真、邮费、通讯上有所花费,而这些费用又不在学校所规定的可报销范围之内。为了减少个人“损失”,一些教职工就会通过多开住宿费、虚报出差天数等手段,变相报销这些费用。如此这般,学校差旅费报销范围就被人为扩大。此外,在差旅费报销中,这种现象也极为常见:一些教职工去旅游胜地或等景区去出差时,不仅会要求报销路费,还会将景区门票、手续费甚至购物票据、酒水招待费等夹在可报销票据中要求报销,或故意拖延出差时间,借公费旅游。这种公私不分的行为,只能损害学校利益,按理说不能纵容,要坚决抵制的,但是,仍有一些领导干部、财会人员会大讲人情,只要票据属实即给报销。长此以往,也助长那些铺张浪费、假公济私的不良行为。

(三)出差借款备用金积压严重

根据财务规定,教职工出差前可先向学校借款,出差完成任务后再报销冲账手续。但是,由于差旅申请、审批、报销流程繁琐,所以许多教职工出差回来后,都来不及还款冲账,导致差旅费借款严重挤压,进而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一些教师甚至离职后,还在之前任职的学校欠有借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有的人借领导不在单位不能签字之际,故意拖欠借款。再就是教职工出差频繁,出差人次较多,这次还款冲账尚未完成,下一次出差任务已经开始,资金积压在所难免。

三、规范高校差旅费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差旅制度,修改报销条例

在2015年高校财务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明确指出:要向管理要效益,务必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效益。这就要求高校相应号召,以制度建设入手,针对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等差旅费管理现象,在管理上多下功夫。如高校要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对学校差旅费管理进行科学安排,明确差旅费报销范围、付款方式、开支程序,制定适合学校的差旅费管理制度。通常来说,学校差旅费管理制度要包括以下条款:教职工出差审批程序与工作职责;交通工具、住宿标准级别与选择;信用卡和现金使用条款,出差餐饮、通讯费用、交通费用条款;差旅费报销程序等。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在现有差旅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差旅费报销条例。即高校要根据当前消费水平,J真审核学校差旅费自出标准是否过低,然后秉承“适当补助”原则,根据出差天数长短适当增加因公外出人员的通讯费、交通费,如出差20天之内的补助多少钱,30天的补助多少钱。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相关费用共报销不符合规定等问题,还可以使一部分暗中报销的差旅费变为报销范围之内的差旅费,严肃差旅费报销制度。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公差人员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提高出差效率。

(二)狠抓差旅费超标问题

对于各行各业来说,差旅费超标都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的。学校可以任命一名负责人专门负责教职工差旅费管理,赋予该负责人以下职责:参与差旅费管理制度制定工作,确保差旅费管理制度有效运行和实施;负责向教职工宣讲学校的差旅费管理制度,在学校规定和教职工之间起到一个媒介作用,使教职工对学校差旅费管理制度、对该负责人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从心理上重视、服从学校管理;对教职工差旅活动进行监管,包括差旅费产生过程监管、报销管理等,提高差旅工作质量和差旅费管理的有效性。安排专门的差旅费管理负责人,不过是控制高校差旅费超标问题的第一步。高校差旅费报销一般都需要各院系领导签字审批,但是在差旅费结算上,许多高校施行的都是年终结算法。这显然是与财务专款专用原则相违背的。为了解决差旅费超标问题,高校要本着专款专用原则,定期对差旅费支出状况进行审核,同时要求各院系在年初对差旅费进行科学预算,在日常支出中开源节流,禁止超标,一旦差旅费用完,拒不再批。

(三)增加差旅费使用与管理透明度

公务卡支付是一种现代支付结算工具,也是一种新型的财务结算方式。公务卡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务报销的信用卡。公务卡具有携带方便、使用便捷、透明度高等特点。利用公务卡结算的好处有:支付行为、实际消费项目和金额都有据可查,入账和出账的渠道都公开透明;减少了现金支付结算,避免账目模糊。在信用支付时代,交通购票、餐饮、住宿等都可以利用信用卡来支付。因此,高校要根据时展,对信用卡的全面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大力提倡公务卡结账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差旅费和资金使用效率,还可以因公出差人员携带现金出行的风险。对于学校教职工来说,信用卡支付的好处就是在差旅费预支、报销方面省去了很多麻烦。如在出差前不用再预借现金,出差时不用再担心携带现金出行风险,只需凭借发票和刷卡凭证就可以进行差旅费报销,学校只需将钱打到信用卡即可。需要注意的的,利用会务卡来结算差旅费的前提是,学校要选择常用的商务信用卡发卡行,要与之签署公务卡服务协议,还要制定专门的会务卡管理办法,由专人对信用卡信息进行管理,如办卡、注销等。此外,高校还要明确信用卡的用途、额度、适用范围、还款及利息承担等相关事项,避免因为信用卡使用不当而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四)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水平

财会人员的管理水平、责任意识,会给高校差旅费管理工作乃至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直接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和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建设高质量的财会管理队伍。具体来说,高校首先要重视财会队伍建设与培养,根据学校财务管理需要招聘专业财务人员,对应聘者的年龄、学历、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提高财会人员准入门槛。其次,高校在财会队伍管理方面,要以培养财会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为首要任务,定期召开针对财会管理技能培训、知识讲座,要求财会人员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观,依法履行管理职责,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主学习,不断学习专业财经法规政策,以满足高校财会管理工作需求。如有可能,高校还要加强财会人员再教育,为财会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如请社会培训机构来校为财会人员辅导讲课,为财会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学习提供更多时间,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外出参观学习,与其他高校开展学术讨论和业务交流,以提高财会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差旅费是学校的一项经常性的支出,在高校财务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差旅费报销制度、规范高校差旅费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高校要将差旅费管理当做财务管理重点工作来抓,不断探索差旅费管理新方法、新路径,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范利静,曹红萍.高校差旅费报销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会计,2015(8)

[2] 杨德慧.高校差旅费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3] 安.差旅费报销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考[J].对外经贸财会,2003(3)

[4] 张寅晓.规范高校差旅费支出管理促进高校经费合理使用[J].电子制作,2015(1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出差管理制度第3篇

关键词:差旅费;经常性支出;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差旅费作为公务支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许多单位财政支出比例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强化财务部门管理和服务态度,进行全面的财政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坚决杜绝一切不良开支,努力减少在单位内部经费的不合理使用情况,财务部门仅仅是作为一个服务业来使用的,对于财务监督的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的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差旅费管理开支范围大,涉及面广,有着管理难度大、预算不易控制等特点。

一、差旅费不当使用产生的因素

1.资金浪费和使用不当

单位差旅费长期超额支出容易造成单位内部的资金占用情况十分紧张,单位的财政支出都是限额拨款的,长期不正当的进行财政支出,容易造成单位资金链断开,但往往还会出现在外地旅游购物花着单位的钱办自己的事的行为。往往在每年财政部门查账时,总会查出差旅费超支的情况。

2.助长了单位内部的不良之风

由于有些人在出差时会想着反正可以报销,唯恐亏待自己,花起钱来也放开手脚起了劲的花,住高档宾馆,吃星级酒店,来回更是飞机往来都是打车等,回来后面对超额花销,更是费劲心机的去报销;受到现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现在某些单位内部以组织学习交流和学术研讨为由,以开会为目的,大吃大喝,大量消耗单位内部的财政拨款,以国家的钱来满足自己私欲,使得单位本来就有限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这也是单位内部差旅费一年比一年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3.没有正确引导出差人员节约差旅费的方向

出差或者学习回来后,一般都需要以在旅途中的开支发票作为凭证,这就成为了员工们在外选择自己行动方式的标准,例如,为了领取住宿费和补助,去亲戚家借宿,或住低价格的酒店,却想方设法开高金额的发票。这种种行为使得单位内部的不良之风盛行,一人跟着一人学,最后变成单位内部一种潜在的规则,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国家利益,毫无节制意识。

二、加强对于差旅费管理的措施

1.正确引导思想,加强教育学习

首先领导要重视,不能形成“灯下暗”不按规定报销差旅费的情况,其次积极宣传,做到人人心中有规定。规定制订出来后,关键是抓好落实,而抓好落实的 首要工作又要从领导开始,从规定的宣传教育入手,力求规定深入人心,这也是实行计划管理和进行事前控制的“前奏曲”。搞好宣传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差旅费管理的透明度,防止和避免报人情票和私事票,做到人人心中有本账,既加强了大家对于差旅费使用情况的正确认识,又充分调动大家共同管理差旅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财务部门掌握差旅费管理的主动权,便于财务部门对差旅费管理进行有效操作。可以采用随机教育、专门学习等手段,树立大家主人翁意识,节约差旅费的管理和开支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一家的事,也是整个单位内部全体人员共同的责任,必须要依靠全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差旅费的节约情况,提高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为社会主义做贡献的精神,自觉抵制一切不良之风。要勤俭节约,为单位节约每一分资金,是大家都必须要具备的责任。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和单位的绝对利益得到保障。

2.制定合理的差旅费报销制度

可以结合单位实际,对差旅费开支情况进行分类,搞条块切割。针对不同情况,分类逐项实行经费包干,责任到人,权利下放,超支不补,节余不收,使责任、权利、利益统一起来,调动大家共同管理差旅费的积极性。一是机关的业务公出差旅费,一律在本部门业务费中报销,不占其他业务费指标,同时,根据各部门业务性质、任务等特点,合理分配一定数额的差旅费机动指标,由部门首长包干控 制,使事业任务和差旅费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对特殊 的业务性公出差旅费,实行“一事一包”的因公出差报告 制度。先由本人提交出差审批报告,说明出差事由、地点、人员及预计时间,审批后由财务存档。三是对特定常规活动的费用支出,根据前往的地点、里程、人数,按有关规定,将住宿费、生活补助费、来往的车船费用一次结清,超支不补,节余归己。四是针对当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住宿费相差悬殊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近期凭证、收集信息等手段,划分类区,明确住宿费限额,控制出差人员住宿就高不就低和低住宿高报销的现象,超出限额部分不予报销。

3.建立健全公务出差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禁止性规定,把好人员外出关

出差必须按规定报经单位有关领导批准,填写出差审批报告表,不得随意涂改,从严控制出差人数和天数,节约经费。未经批准,所用费用不予报销。严格差旅费预算管理,控制差旅费支出规模。严禁无实质内容、无明确公务目的的差旅活动。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变相旅游。严禁无实质内容的学习交流和考察调研。

4.严格差旅费报销审核和内控管理,把好审核报销关

相关领导和财务人员对差旅费报销进行审核把关,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完整、正规。关注的是出差的证明材料和票据,差旅费的证明材料如出差的任务,会议的通知单、培训的通知证明文件等等均应附在差旅费报销单的后面作为附件。财务人员坚持原则,严格执行标准,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上下级一个样的原则,对差旅费进行审核报销。

5.强化对差旅费管理开支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违规问责

出差审批控制不严,虚报冒领差旅费,擅自扩大差旅费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都要责令改正,追缴全部报销款项,依法依规追究审批人员、报销人员责任。

出差管理制度第4篇

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间的“委托-关系”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关系,由此引发了对于委托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思考。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委托人必然会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导人为了股东利益而努力工作。为了使激励措施更加有效,不可避免的会引入差异性薪酬,即薪酬差距,以此影响管理层行为,从而影响公司业绩。显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薪酬差距、管理层自利行为与公司业绩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高管薪酬研究理论基础

( 一 )“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 通过对筛选出的相关文献进行汇总整理可以发现,学者对于薪酬差距、管理层自利行为与公司业绩各种方面的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存在差异:当学者在研究薪酬差距时,往往采用“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锦标赛理论”的出现是为了解答传统理论中的一个无法解释现象,即lazear、rosen(1981)所指出的“一旦某人从副总经理晋升为总经理,他的薪酬水平可能会在一天之内成倍增加,但我们很难说(这是因为)这个人的能力在一天内就翻番了”。“锦标赛理论”认为,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应当根据工作强度来制定奖励计划,更多的依靠合理的“额外奖励”或“加大薪酬差距”来鼓励高管的内部竞争,即增加薪酬差距可以改善高管工作态度,提高公司绩效。与此观点不同,“行为理论”则认为较小的薪酬差距在利于改善高管之间协作的同时,也更利于减少高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提高制定薪酬者的权威性。总的来说,行为理论强调的是通过提供“更少的额外奖励”或“缩小薪酬差距”,使薪酬分配趋近于均衡,以此鼓励高管人员间更多的合作,从而提高公司绩效。

( 二 )“最优契约理论”和“管理者权力理论” “最优契约理论”认为,在委托关系下,为了使人的行为与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委托人可以通过有效的契约安排将管理者薪酬与股东财富紧密联系起来,以激励管理者为提高股东利益而努力工作,并假定负责制定高管薪酬计划的董事会及其薪酬委员会具有完全的缔约权力,对于董事会开出的薪酬合约,管理者没有议价能力,因此只能选择要么接受,要么拒绝并另谋高就。与“最优契约理论”相反,bebchuk等(2002)的“管理者权力理论”则指出:因为存在内部人控制,内生性很可能存在于高管薪酬契约的制定中,即高管人员有能力借助控制董事会来影响其自身薪酬的制定。而现实中,经理人市场并不太关心管理层从企业抽取了多少租金,而更多的关注管理层曾经的经营业绩;产品市场也不太关心管理者薪酬的多少,而是更多的关注企业整体利润水平和业务量。这两方面的关注层面直接导致难以形成市场有效的约束,而信息不对称的干扰又使得股东难以有效行使自身权利。上述理论除了合理性以外,也有各自的局限性。“锦标赛理论”对于不同行政层级的巨大薪酬差异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同级不同酬现象却无法解释,该理论对于“按序排位”的过分强调可能会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人之间为了达到获胜的目的不惜抑制合作、相互拆台,从而导致效率的缺失;“行为理论”虽然对于高管薪酬制定过程的互动性和薪酬合理与否的公平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对于现实中的高管薪酬制定目的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最优契约理论”对于管理层激励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该理论成立的前提假设是董事会的有效谈判、市场的有效约束和股东可以行使权力,理论的适用性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管理者权力理论”认为高管人员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制定对自己最有利的薪酬组合与薪酬水平,众所周知,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形式存在额外的风险,依照管理者权力理论的逻辑,风险相对较小的短期激励形式在高管薪酬中所占比重应该更大,而近年来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形式在高管薪酬中所占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实际就与管理者权力理论的分析有所差异。

二、薪酬差距、管理层自利行为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

( 一 )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 (1)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关系 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呈现正相关关系。林浚清等人(2003)采用1999年至2000年的年报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团队内薪酬差异程度与公司业绩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发现,薪酬差距和公司未来业绩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大的薪酬差距可以提升公司业绩,该结果直接为锦标赛理论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作者指出,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才是影响我国公司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公司自身的经营特点和面临的外界市场环境等因素。我国上市公司应该通过适度降低国有股比例、改善股权过于集中的现状等举措,对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适度改革,在此基础上提高公司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从而为锦标赛激励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来源。lin等人(2005)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异程度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也发现公司高管薪酬差距越大,给公司带来的业绩越好。由此作者指出,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已采纳了近似于锦标赛理论的薪酬结构。陈震、张鸣 (2006)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数据,并按成长性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以研究薪酬差距问题。研究发现,成长性低的公司中薪酬差异与eps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成长性高的公司中薪酬差异与公司年末股价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作者由此指出,锦标赛理论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成立。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呈现负相关关系或无相关关系。根据行为理论和竞赛理论,张正堂和李欣(2007)提出了高管团队内核心成员之间的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竞争性假说,并在衡量高管团队内核心成员之间的薪酬差距时采用了相对薪酬差距和绝对薪酬差距两个指标。研究显示,采用的两个薪酬差距的衡量指标均对公司绩效产生负向影响,研究结果为行为理论提供了支持。张正堂(2007)利用2001年至2004年国内264家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公司高管团队内薪酬差异程度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但技术复杂性、企业规模与薪酬差异程度交乘项却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但张正堂(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团队内薪酬差异程度对公司下一期业绩的影响的研究中则发现高管/员工薪酬差异程度与公司未来绩效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其他结果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但作者并未解释为何部分结果符合锦标赛理论而另一部分却支持提倡公平的行为理论。(2)高管团队外部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关系。吴联生等(2010)以2005年后国内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管理层薪酬为背景,将2005年和2006年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公司股权性质考察薪酬外部公平性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发现,管理层薪酬具体信息披露后,正向额外薪酬与非国有企业业绩显著正相关,而没有发现其与国有企业业绩存在相关性,也没有发现负向额外薪酬与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业绩存在相关性。

( 二 )管理层自利行为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 目前对于管理层自利行为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研究主要反映在管理层自利行为中的某个侧面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个方面。(1)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国内不同学者对在职消费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大都认为在职消费具有负面效应,会降低企业的经营业绩。张仁德和韩晶(2003)从我国国有经济特征的实际出发,将其委托关系演绎为政府作为人、全民作为委托人的第一等级委托关系和国企经理作为人,政府作为委托人的第二等级委托关系,并认为后者在国有经济发展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陈冬华等人(2005)指出,作为第二等级委托人的政府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薪酬实施管制,从事实上剥夺了国有企业管理者进行薪酬谈判的权力,并在我国国有企业特有的薪酬管制背景下,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职消费成为了国有企业管理者在薪酬管制出现后的替代选择,同时这种在职消费与国有企业的业绩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罗宏和黄文华(2008)对国有企业公司高管的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与最终控制方非国有时不同,最终控制方为国有时,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同时证明了在显性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增加以在职消费为主要载体的隐性自我激励必然成为管理层的优先选择,以最大限度的弥补显性激励的不足。周仁俊等(2010)基于产权基础不同的视角对国有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高管在职消费程度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时发现,二者为负相关,尤其在上市公司为国有控股时体现的更明显。这些证据表明管理层自利行为中的在职消费作为管理层自我激励的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代价,甚至抵消了其对公司业绩的正面影响。(2)资本投资与公司业绩。辛清泉等人(2007)以国内上市公司2000至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对在企业资本投资决策方面经理薪酬发挥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有更多的证据显示:过低的高管薪酬导致了投资过度现象的产生,但与私有产权和中央国企控制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上市公司不同的是,只有在地方国企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制的公司中才存在此种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如果管理层的经营才能和努力工作不能通过薪酬契约的实施得到有效激励和补偿时,就极易诱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其后果以管理层的资本投资行为表现出来,通常表现为“过度投资”或“卸责”,管理层在这种情况下的自利行为,必将对股东财富造成损害,对公司业绩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 三 )薪酬差距与管理层自利行为关系研究 根据研究样本可以发现,国内直接研究薪酬差距与管理层自利行为的文献极少,个别文献间接提到了薪酬差距与管理层自利行为的影响,也有文献从管理层自利行为的角度研究高管薪酬,相对应的有以下观点:陈冬华等人(2005)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职消费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并发现,非国有企业中,高管相对薪酬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说明非国有企业中相对薪酬对高管人员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但国有企业中的发现与此不同,在国有企业中相对薪酬对高管人员的激励作用可能不明显,表现为国有企业高管的相对薪酬对企业业绩无显著影响。吴联生等人(2010)在对薪酬外部公平性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的研究中指出,由于国有企业的高管人员对于自身政治前途更为关注的缘故,仅在非国有企业中,正向额外薪酬的激励作用才成立;而在现实中,负向额外薪酬的抑制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重要的抑制或激励工具,薪酬作用的发挥要受到股权性质、外部公平性等因素的影响。吴育辉和吴世农(2010)通过从管理层自利行为的角度对高管薪酬进行的研究发现,高管控制权越大,其薪酬水平越高。这一研究结果支持管理者权力理论;同时也发现,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高管凭借其自身的控制权提高自己的薪酬比国有控股的上市高管更容易。作者还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管理层的自利动机确实会导致其在提高自身薪酬水平的同时降低或消除薪酬的激励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现今文献中主要还是研究管理层自利行为与高管薪酬的整体关系,对于能否从高管薪酬整体中剥离出薪酬差距,从而探讨其与管理层自利行为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

出差管理制度第5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挣值法;偏差标准

1.引言

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它一般包括五大环节,即成本的预测、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而成本控制是五大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对工程项目成本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最终使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获得好的效果[1]。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项目管理开始逐步与世界接轨,项目的目标控制效果有了较大改善。但总体来看,项目成本超支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与此同时,工程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较而言,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成本管理失控现象更加严重。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的竞争相当激烈,实施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帮助企业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施工企业的迫切需要。本文简要介绍项目管理领域的成本控制原则与方法,并据此为企业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成本控制方法的基本原则

2.1 动态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指:为实现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对工程项目所消耗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控制与纠正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费用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即要想有效控制成本,必须做到成本的动态控制。

为了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必须动态地搜集项目成本的进展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由专人统计工程成本的实际消耗情况,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对比,以更好地了解项目成本的发展情况,便于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2]。成本数据信息既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表示,也可以用图形的形式表示。简易的动态成本跟踪监控图如图1所示:

图1 动态成本跟踪监控图

如图1所示,通过对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监控,能够帮助项目经理更好地发现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对产生成本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纠偏措施,尽量使项目成本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2.2 整合的成本控制(与质量、工期结合起来考虑)

工期、质量和成本是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显然,对一个工程来说,工期、质量、成本三者不可能同时达到最佳状态,只能期望三者之间达到相对的最理想状态。质量是项目的生命,每一个施工企业都必须把质量管控放在首位,本着质量为本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合理安排好工期以及做好项目的成本计划对于项目的成败也非常重要。显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想要较紧的工期,必然会增加一些项目成本。而无限拖长工期,且各种资源管理不善,更会加大开支。因此,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准备工作中进行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经过科学分析确定合理的工期,选择在工期、质量合理的情况下工程成本的相对最低值,以增大经济效益[3]。

2.3 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是贯穿项目全过程的一个行为,不仅在施工阶段,而且在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有成本管理[4]。从项目的投资决策起,便应该建立一套初步的成本控制体系,明确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并采用规范化的成本管理模式确定成本管理的组织结构及相关流程;在设计阶段,应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合理测算出基本建材的需求量,避免浪费;在招投标阶段,应本着成本控制的原则,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从收费方面对多家投标单位进行比对;在施工阶段,更应该做好现场管理,建立一整套成本控制班子,下至基层施工员及施工管理层,上至项目管理的决策层,都应该将成本控制的理念牢记于心,建立各自的财务分析体系,在成本偏差出现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在竣工验收阶段,应该做好项目预决算的比对,并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成本进行分析,找出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所在,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经验教训[5]。因此,成本管理也应贯穿于项目成本全过程管理,如图2所示。

图2 全过程成本管理图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招投标阶段方法

项目执行过程中控制的关键是及时准确地分析项目进度状况和成本状况,尽早地发现和预测项目中成本的差异与进度的延误情况,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目前,在项目成本控制领域运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挣值分析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引入一个中间变量“挣值”来帮助项目管理者分析项目成本和进度的变动情况,并给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相关变化的信息,让项目管理者对项目发展趋势做出正确与科学的判断[6]。

3.1 挣值法

挣值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引入一个中间变量“挣值”来帮助项目管理者分析项目成本和进度的变动情况,并给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相关变化的信息,让项目管理者对项目发展趋势做出正确与科学的判断[6]。该方法通过引入已完成工作预算费用BCWP(Budgeted Cost for Work Performed)、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Budgeted Cost for Work Scheduled)、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ACWP(Actual Cost for Work Performed)三个基本参数,并在这三个基本参数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费用偏差CV与进度偏差SV,或费用绩效指数CPI与进度绩效指数SPI来监控项目实施中成本与进度的状态,当CV

图3是运用挣值法管理的具体示意图。在图3中,通过计算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可以得出当时的挣值。

图3 挣值法的图形表示

3.2 基于偏差标准的成本控制法

项目经理通过挣值法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后便可知道项目的成本进展状态,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成本偏差出现之后,项目经理应及时对偏差进行分析,找到引起偏差的原因,并通过分析预测因成本偏差带来的项目超支的严重性,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或采取哪一类型的措施。很显然,偏差的大小不同,对项目顺利实施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对偏差进行量化的分类管理很有必要。为此,本文将偏差分为正常偏差、一般偏差与重大偏差三类。

(1)正常偏差,即较小的偏差,其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小甚至消失,此时可以不用采取任何措施;

(2)一般偏差,即比正常偏差稍大的偏差,该种成本偏差的存在尚未达到影响项目最终顺利完成的程度,只要采取一定措施,项目仍然可以在企业可接受的成本偏差范围内完成。

图4 偏差标准设置方法图示

(3)重大偏差,即较严重的成本偏差,此种偏差的存在说明项目成本已经严重超支,且超支程度已超过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此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关的成本纠偏措施,否则项目将无法在可接受的开支范围内完成。

通过以上对三种偏差的定义可以看出,重大偏差是应该受到项目管理者优先重视的偏差,而一般偏差则是应该受到管理者次级重视的偏差,那么,偏差达到多大可以称作一般偏差,多大是重大偏差的标准则是成本管理中对偏差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而科学地、定量地设定偏差标准成为对偏差管理的关键问题。

为合理地设定偏差标准,可以项目能够承受的成本超支范围为依据。例如,某项目的预算为1000万元,经分析认为,10%以内的项目超支都能够被接受,即项目能够承受的成本超支范围为100万元。借鉴关键链管理中的静态缓冲设置方法[7],可以将可承受成本超支范围中的前33%作为划分一般偏差的标准,前66%作为划分重大偏差的标准(如图4),即,当项目的成本偏差小于等于33万元时,偏差为正常偏差,不用采取任何措施;当成本偏差大于33万元小于等于66万元时,需采取一定的纠偏措施;当成本偏差大于66万元时,说明项目成本已经失控,必须重新进行项目成本的预算,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偏

4.总结

基于目前项目管理领域的理论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并介绍了在项目实施中对成本进行监控与管理的挣值法与基于偏差标准的成本控制法,这些方法为科学管理项目成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校科研2014(38)”

参考文献

[1] 毕星.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 古映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8):145-148.

[3] 徐洪刚,胡鹏飞.工程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集成控制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3):131-133.

[4] 聂顺利.浅谈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建筑与预算,2002(2):9.

[5] 陈孟嫦.浅谈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中国建设信息,2005(10S):40-42.

出差管理制度第6篇

【关键词】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统筹措施

由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差异,致使城乡社会稳定发展受到影响,为此,我国政府部门需要采取统筹措施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统筹规划,一方面能够协调好城乡社会财产分配工作,确保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进而减小城乡存在的社会贫富差距,达到稳定城乡居民情绪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能突破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所以,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的分析和采取必要的统筹措施。

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差异

1、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范围存在差异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以及低保等各类社保项目,这些基本包含了所有社会保障项目。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目前只是试行养老保险制度,至于其它城乡已经制定的福利项目,并没有积极推行。[1]

2、社会保障支出费用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各项福利项目的支出费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为例,在2006年由我国相关部门统计得出,城市居民年人均享受的养老保险费用已经高达10000元,而在很多农村地区年人均享受到的养老保险费用只有700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支出明显存在差距。

3、城乡社会保障筹资存在差异

在养老保险方面,城市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都会由个人以及企业采取共同承担原则,其中大多数费用由企业缴费承担,国家政府部门也会给予财政支持。但是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大部分费用都是由农民自己承担,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非常小,进而造成筹资环节存在较大差距。医疗保险方面,城市企业职员的医疗保险所缴纳的费用,一般都是企业承担百分之八十,然后由职员个人来承担百分之二十。但是在农村因为推行新型合作医疗,所以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所缴纳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当地政府与个人筹资,而实际上这种保障水平还是会与城市存在很大差异。

4、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系存在差异

我国城市现阶段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拥有较为专业的社会保障机构,并且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数据库,为保障制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在农村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成立时间不仅比城市晚,成熟度也远远不如城市,除此之外,还存在相关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情况。例如,新农合医疗一般是由卫生部门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则是由劳动部门进行管理,至于农村低保更是直接由民政部门进行管理,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农村保障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2]

二、统筹规划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统一社会保障制度规则

我国至今为止还未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则。由于各个地区市场经济发展不同,以至于部分区域内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这致使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进行跨地区转移时,他们参与的农村社会保障不能任意调动,这也就是当前很多农民工没有办法享有部分社会保障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国政府不建立起一个较为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则,在开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时,就会花费更多资金成本。为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农村保障制度规则做出科学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以及统一规则时,应当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认识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重点,进而更快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划。

2、构建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是当前政府部门考虑的重点。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虽然已经建成,但是其中还存在过多管理不够规范的情况。为了有效改善当前这种缺失现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监督委员会需要加大管理、监督力度,以此来避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出现过多违法、违纪以及其他不规范行为。政府可以先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再按照区域范围缴纳标准、养老金发放、保障措施、收缴技术、账户管理、基金运营等进行统筹规划。首先,应当提升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层次,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统筹安排,帮助社会保障基金,对行业间、地区间作出合理协调;其次,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还能够更快适应农民工数量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连接与流动。由此可以看出,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高层次统筹非常重要。[3]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对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优化。政府需要对当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各类项目做出优化,将过于复杂的保障项目合并起来,交叉重复的项目直接取消,部分保障项目不够完善还需对其进行补充,促使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容易管理与控制;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多财政支持。农村低保是农村居民最基本的保障项目,因此,政府必须要对其加大财政支援,特别是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更要加强关注与支持。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础上,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强化保障制度管理,完善农村各项基础保险制度建设。对于经济水平较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政府需要加大对该地区的财政支持,给予更多补贴帮助。

4、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相应管理机构,应当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建立起较为统一、具体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相关工作人员能在数据库中对参保人员的保险基本情况以及服务信息查询,对缴纳、支付等进行存储,然后利用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对全国社会保障城乡数据库(MIS)加强运用,以此来实现各个区域内信息的沟通、交流。针对农民工数量多、流动性强等原因,通过信息系统能够较快的完成各类工作的交接与转移。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给城乡社会稳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而我国政府要想在短时间内减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差异,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必须要采取统筹措施,在制定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规划时,政府还应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实况,运用多层次统筹方法,对于经济较弱、过于贫困的农村地区,应加大低保资金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 薛兴利,厉昌习,陈磊,申海羡,于建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与统筹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38-44.

出差管理制度第7篇

关键词 高校 教务管理 差错 因素 防范 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枢纽,它对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顺利实施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至关重要。

一、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差错因素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课程专业的不断分化,办学层次的逐渐增多,并且进行教务管理中课程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排课调课管理、学生选课、评教制度、考试考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实施,使得教务管理工作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量成倍增长,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也就必然使得教务管理工作中出现差错。教学差错是指学院教学单位、各级管理部门及其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在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因工作疏忽,对学院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而差错的产生原因不是单一的,它既有主观也有客观。

(一)人为的主观差错。

教管管理中的人为差错指的是在教务管理工作当中,管理人员有意或无意识的不作为行为或故意行使的有害行为。比如说管理人员之间的不协调、不互相支持甚至破坏影响他人的工作;还有就是违反规章制度,不按要求进行工作。虽然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很多,但其在工作当中由于是主观上错误行为,是不容易发现与判定的,所以这种错误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其不良后果也比较严重。

(二)客观的系统差错。

客观的系统差错是指客观存的管理体系本身的问题与不足所引发的管理上的差错,即管理系统的结构、制度或流程与教学管理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从而引发的管理工作中系统性差错。比如在教学课程变更后,变更后的课程代码需要更新重置,但是有部分增设课程却未能在系统中设置选择,从而导致的学生不能正常报名修课。

(三)存在的随机差错。

在教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可预见的人的因素、系统的因素和管理设施的因素等,使得在执行教务管理事务中出现一些随机性的差错。比如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没有对教室使用做出记录、查询就任意调整安排,使得上公共课的大教室发生使用冲突。另外还比如对教学资料或器材的准备发生纰漏,影响学生的使用,的材料通知中写错日期,等等。这些随机性错误的发生频率越高对教学的不良影响也就越大,虽然这样的错误是无意识的随机行为,但是在管理人员工作当中并不是不可以避免的,只要加强注意,多加核对还是可以减少其发生的。

二、高校教务管理中差错监控措施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而建立教务管理监控系统则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其工作当中只有防范好教务管理工作当中的差错,采取措施强化对差错的监控,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才能保障教学开展进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好高素质人才。

(一)针对差错原因防范差错发生。

首先,要减少人为因素差错的出现,这种差错的根源基本上都是人为的因素,是可以改进和调整的。可以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合理分配、资源优化、适当调整、改善环境、加强团结、增进关系、提升氛围等来解决疏通,并对管理人员进行评比考核,加强校内学生与老师对管理工作的监督,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差错发生。

其次,要从客观上加强系统建设,提升现代化程度和硬件配套设施,使用专业先进的教务管理系统,以适应新的教学体制、最大程度的满足高校现代化管理要求。制度方面要加强规范建设,制订标准的管理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学校要成立教学督导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此外就是重点对教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明确出校级督导团的工作职能不仅要督教、督学,更要督管。以此来提高教务管理水平使教务管理更加规范化,促进减少差错隐患。

再就是减少随机性差错发生的机率。对比其它因素,人的无意识的随机差错在差错比率中占绝大部分,所在要减少随机差错就要以人为本,及时掌握工作人员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以及生活和工作状况,积极的调整、引导,促使其保持积极向上、快乐轻松的工作心态,通过建设和维持良好的工作环境来改善和杜绝不良因素的存在,减少差错发生。

(二)建立实行差错管理机制。

通过差错管理机制及时有效的对差错原因及产生根源进行剖析,提高管理水平,消除不良后果。可以通过管理培训分析差错事件加强差错防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发展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机能;及时反馈、沟通差错的发生情况,建立差错反馈机制,使差错发生时可以及时的回馈到管理部门并得以快速解决,鼓励差错申报,有效调动管理积极性。

高校教务管理当中的差错虽然是不可以避免的,但只要认真分析、积极应对,加强监控防范是可以的降低和减少的,可通过制度建设、人员保障、体系提升,防范差错的出现,及时消除不良影响,真正做到“向管理要质量”,从而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参考文献:

[1]闵杰.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差错因素及监控策略.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2]石义林.教务管理中差错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 2006年第24卷第19期.

出差管理制度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目标成本;成本管理;管理与控制

abstract: the commercial bank in is engaged in the account executive active procedure, its deposit allowance disbursement, the commission, the loan and pay the fund the loss, to reduce the related expense and the general management expense with the investment book value and so on, constituted commercial bank's cost of operation. whether is the modern commercial bank in the advantage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realizes the shareholder rights and interests maximization, besides must expand the source of income positively,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is strengthens the cost the control and the management, guarantees the target profit re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st benefit” the analysis principle, the modern commercial bank already was not pauses simply to the cost management in matter's cost accounting, afterward cost analysis, but took in anticipation cost forecast and the plan, implemented the entire process, the whole staff and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o the cost, guaranteed the target profit by the time realization. the cost management and does the control effect direct relation commercial bank economic efficiency's height, whether relate it to be at the 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same business's competition, relates commercial bank's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thus the cost management receives various commercial bank's attention and takes seriously.

key word: commercial bank; target cost; cost manageme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目标成本管理的实质

目标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营业成本应控制的限额,或者说事先确定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奋斗目标。它是一种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约束性指标,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群体性,是商业银行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现目标利润为目的,以目标成本为依据,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进行全面的管理。它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基期的成本水平为依据,考虑到计划期有关因素变动对成本的影响来确定计划期的成本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所进行的成本管理,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目标利润水平。

(2)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侧重于事后算账,虽然也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但改进措施的实施要等到下一个成本管理期间。而目标成本管理则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按目标成本控制耗费,及时分析差异,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加强了成本的控制地位。

(3)管理的范围不同。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只局限于事中的成本管理,而目标成本管理的范围是将银行的全部经营活动作为一个系统,从事前的成本预测到成本的形成及事后的成本分析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将全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耗费都置于成本控制之下。

(4)管理责任的区分不同,传统成本管理以成本的形成作为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目标成本管理强调成本指标的分解归口管理,在各自责任范围内有效地控制成本,强调严格划分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

成本控制及其重要性

为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成本控制是最关键的一环,它也是管理会计中“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的中心内容。它根据目标成本及成本预算的要求,对业务经营过程中与成本形成的有关方面进行指导、监督、调节与干预,以保证目标成本和预算任务的实现。

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任何一项控制活动都是实施控制活动的主体(即“施控系统”)和承受控制活动的对象(即“受控系统”)所组成的,成本控制的实质是施控主体对受控对象实施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对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所规定的范围内。成本控制是成本施控系统对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预定的目标成本和成本预算范围内,并最终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这里的“成本施控系统”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各级对成本负有经营责任的单位,即成本中心。各级经营管理单位组成的成本中心,就构成了多层次的成本施控系统。

至于“成本受控系统”(即成本控制对象)是指银行内部各成本中心所经营的各种“责任成本”,成本受控对象是各该成本中心经营管理的责任成本。

成本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指标,为保证成本目标与成本责任预算的实现,需要商业银行各层次的成本施控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成本施控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级成本管理责任单位及人员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以保持经营目标的一致性。

成本控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由于成本形成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求所有人员都要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

(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后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现代的成本控制不是消极地进行成本控制,而应想方设法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应根据成本的效益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将成本与收益,以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找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只有这样,才能将损失和浪费消灭在成本控制前,从而有效地发挥前瞻性成本控制的作用。

(3)按目标管理的原则。目标管理原来是一种由企业管理部门把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营业收入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而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标成本通常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比较先进的成本限额。以目标成本为依据进行管理,将各项费用、成本的开支范围限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就会做到以较少的成本费用开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各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人员的努力。而要调动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有效的办法在于责权利相结合,即根据各责任中心按其成本受控范围的大小以及成本责任目标承担相应的职责,为保证职责的履行,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并根据成本控制的实效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对成本控制责任单位及人员给予奖惩,从而调动全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5)按例外管理的原则。在管理会计中对那些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叫做“例外”。日常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种责任成本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分析,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差异分析,找出影响成本概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由于成本是由多方面成本项目构成的,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为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西方国家对成本指标的控制往往根据按“例外”管理的原则进行。这就是要求各成本责任中心不要将精力和时间分散在全部的成本差异上,而是应突出重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属于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上。对于关键性的差异要查明原因,及时反馈给有关责任中心,采取相应对策加强管理,对其他的差异则可放弃。

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银行成本制度的建立,对于正确计算、估价与管理成本,建立业务经营活动法规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从时间角度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

(1)事前的成本控制。即在经营活动之前,为保事前的成本得到控制而建立起来的成本控制制度。

酌量性固定成本,其伸缩性较大,可由银行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的财力负担能力确定其开支金额的大小,如业务宣传费、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事前控制,主要是通过分项目,事先制定一个固定预算,确定一个总金额,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或是通过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来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在事前进行的预防性成本控制,首先要根据成本习性把银行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成本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制度进行限制、监督和调节。在实务中,对于变动成本通常通过编制弹性预算进行事前控制。对于固定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可按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分别进行事前控制。

对于约束性固定成本,银行管理部门的决策行动一般不能改变其数额。因此,对于它们的事前控制,主要应放在它们未确定之前进行,对约束性固定成本中的资本性支出,可根据支出预算中的数据,分项目制订固定预算,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如银行计划在预算期内购置新设备,就要按此项目分别编制与此有关的固定费用预算,如折旧费、保险费、财产税、水电费等,作为今后控制实际发生数的标准,其他非资本性支出的约束性固定成本,可采用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2)事中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责任成本确定后,关键在于成本的日常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内部对负有成本经营责任的各级单位,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前制订的成本目标和制度进行控制,并通过责任会计的建立,保证成本中心的各项成本指标的实现。在事中的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已发生成本差异予以纠正,而且要预防可能发生的成本偏差;不仅要执行成本控制标准,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标准。事中控制的主要内容及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各成本中心编制责任预算,作为日常成本控制的依据。第二,在日常工作中由对成本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遵照控制的原则,对成本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计量、限制、指导和监督。第三,各个成本责任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按日、按旬、按周或按天)编制实绩报告,并将各自责任成本的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或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计算出成本差异。凡实际成本大于预算的称为不利差异;凡实际成本小于预算成本或标准成本的称为有利差异。第四,各个成本责任中心根据业绩报告中产生的成本差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来指导、限制当前的经营活动,或据以修订原来的标准成本或责任预算。第五,银行管理部门根据各责任单位业绩报告中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对各成本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保证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需要指出的是,成本差异虽然是事中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评价与考核各个成本责任单位业绩的重要依据,但是成本差异表现出的有利与不利差异,不能简单地作为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的最终依据。这是因为实际数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而要客观地进行业绩评价和采取正确对策,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成本差异的性质及差异类型,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业绩评价与决策。同时,就成本差异产生的性质来看,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者采取错误行动而产生的执行偏差。这种成本差异的出现总是与特定的行动有关,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就应立即加以制止。如由于决策失误而产生的外币投资损失就属于执行偏差;有的属于在事先编制预算时,由于成本预测参数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预测偏差。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应及时对有关参数进行重新预测,使其尽可能与客观现实相符。如在预测利息支出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利率调整因素,致使原定利息支出标准偏低而造成的不利差异;有的属于事先在编制预算建立模型时,由于错误地确定影响成本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例如,错误地确定目标函数、变量、约束条件而使得预算脱离实际而产生的成本差异,这类成本差异一经发现,应重新修订模型,及时制订出正确的标准或编制出正确的预算;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计量错误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这类差异确已发生时,应及时对计量错误加以纠正,以保证计量工作的正确性,为防止这类偏差的发生。还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成本和由某种正确规定的随机参数的典型波动而产生统计成本差异。对于随机偏差应科学地规定其偏差范围,对于正常发生的偏差一般不予纠正;只对那些不正常的偏差,才应采取行动加以控制。

(3)依据相关原则,确定“例外”的标准。

(a)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按照成本差异的大小来决定哪些成本项目对银行来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需要成本中心管理人员给予足够重视。衡量差异大小指标,通常是将成本差异与原预算进行比较计算一个成本差异率,在成本差异率之外,再规定最低的限制差异的金额。如成本差异占10%以上,或绝对金额超过1000元的,均应视为“例外”。至于差异率及绝对额的确定,要视不同银行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质来确定。由于成本差异分为“有利差异”(顺差)和“不利差异”(逆差)两种。管理人员不应把注意力只放在不利差异上,还应注意有利差异中是否隐藏着不利因素。例如采购部门为了控制固定资产采购成本,购入劣质产品,这会降低采购部门采购成本,这是有利差异,但由此也会增加设备维护保养费用,从而给其他部门带来不利差异。

(b)可控性原则。由于银行业的成本项目中有些属于可控性成本,有些属于不可控性成本。有些公用事业费(如电话费、水电费)的收费标准经常发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各成本责任中心无法控制的差异。因此,凡属管理人员无法控制的成本项目,即使发生符合重要性标准的差异,也不应视为例外,不需采取措施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