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10 03:32:45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大学英语课堂情景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将校园文化引入英语课堂,开展课堂情景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大学英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心灵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衡量大学实现教育目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创新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素质教育主要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大学基础学科,英语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优质的英语教学活动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必要条件。英语课堂情景剧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平台,营造一个个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另外,良好的校园文化又可以促进英语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

一、大学英语课堂情景剧扩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英语教学不能简单的看作是英语知识的传授,而要更注重其实际运用的内涵。随着我国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逐步加深,大学生毕业后对于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趋上升。因此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型过渡到能力培养型。大学英语教学要把学校,社会作为教育的内容,形成一种多样性、持久性和丰富性的大学英语教育。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是大学生毕业后马上要进行的实践活动,在学校中让大学生开始了解社会对他们来讲是很重要的。因此,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把校园生活作为社会实践的对象,从而能使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英语情景剧的创作及表演这一教学活动是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模仿社会实践的问题让学生来创作情景剧,激发学生提高英语实践能力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由此,通过英语情景剧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校园环境和富有核心,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用情景剧带动学生及全体教师升华自己的价值观,道德意识,理想信念,及心理素质等,形成一个热爱生活,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

二、大学英语课堂情景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教书育人是学校之本,在大学英语改革下,大学英语课程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学理念的改变,应该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

(一)陶冶情操,育人为本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引入情景剧这一方法,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从情景剧的创作准备阶段开始教师就应该充分发动学生去搜索筛选资料,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中我们体现学生的思想活动。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学生通过情景剧能认识到英语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认识到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做人,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的加以引导,通过情景剧使校园文化充满英语课堂,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真正做到育人为本。

(二)发展主体,培养合作

无论是欣赏情景剧还是创作情景剧,个体都要有主体意识,因此我们要通过大学英语课堂情景剧发展学生的主体。校园文化通过主体展现。情景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展示自己丰富的独特感受。这·活动不追求统一和确定,而是体现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运用情景剧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和提高。合作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体现之一。在课堂情景剧中,学生根据兴趣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分工合作。从最初的剧本的选择,改编,排练,演出,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之一。

(三)改变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第2篇

【关键词】隐性课程 二语习得 大学英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教学长期来一直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可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总是反映出“耗时低效”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英语显性教学模式的问题,我国大学英语显性教学在教学时间及空间上一定程度地限制着大学生语言输入输出成立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加强大学生二语习得环境的优化。下面将从隐性课程及二语习得理论的介绍出发,探讨我国大学生英语隐性课程建设及二语习得环境优化的措施。

一、隐性课程及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1.隐性课程概述。早在柏拉图时期,隐性课程就已经存在,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是JohnDewey,他在《民主主义及教育》中提出的,他当时将隐性课程概括为附带课程,他指出,在学校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单单是大纲所指定的课程内容,还包括正规课程之外的知识。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教室中的生活》中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指出,隐性课程就是存乎于社会、家庭、学校的对学生未来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非计划的课程环境,是学校正式课程教学之外的额外的学习内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往往是无计划性的、没有预期的。总之,隐性课程就是一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知识输入,在学校中,这种隐形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班风、校园活动、校园建筑等等,在社会中的隐形课程如社会交际、社会舆论等等,在家庭中如家庭成员职业、学历、价值观念等等,这些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未来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涉及到课堂外的许多方面,涉及到正规课程之外的许多实践场合,如校园英语沙龙、英语社团实践活动、英语课外酒吧或咖啡厅以及大学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等等。

2.二语习得概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二语习得理论就深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二语习得理论将语言看成为一种学习掌握并加以应用的工具,人们不仅需要对语言知识进行学习,而且还要进行语言应用和语言输出,促使语言在交际中发挥应有的效用。二语习得理论经历了“输入假设说”、“可理解输出假设”、“环境论”等许多论点。二语习得理论各种论点都认为,学习语言其实就是对语言进行感知、理解、吸纳、加工整理,并不断地反复、交互以上环节,最终实现语言的输出应用及实践。语言学习其实并不是语言知识简单的内化和实践应用,其必然受到语言文化背景、学习者知识范畴、学习者母语影响、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作用,语言学习根本不能抛弃对社会文化的关注,文化影响或者说环境影响对于语言学习非常重要,其对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及效果产生影响。总之,二语习得理论强调着语言环境及社会文化对于二语习得的作用,在二语习得或者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及其彼此的差异对于二语习得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二语习得的学习背景及氛围也对二语习得存在着一定的作用。

3.隐性课程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二语习得理论强调语言环境及文化对于学习的影响,在二语习得整个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及两者之间差异的关注,而这些一般需要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课内课外共同作用。因此,二语习得理论在强调课堂内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课外环境及社会文化熏陶的重要性。而隐性课程指出知识的学了正规课程教学之外,必须重视正式课程教学之外的额外的学习内容的输入,如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知识输入,在学校中,这种隐形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班风、校园活动、校园建筑等等,在社会中的隐形课程如社会交际、社会舆论等等,在家庭中如家庭成员职业、学历、价值观念等等,这些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未来教育。可以看出,二语习得理论跟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存在极大的迎合点。因此,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仅仅一些显性的英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想要获得充足的语言知识并加以应用,实现英语的自由表达,其必须扩充大量的隐性内容,隐性课程在此过程中将发挥一定的先导作用。所以,二语习得跟隐性课程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第一,二语习得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及实践,英语学习不能仅依赖于正式的上课内容,其还需要隐性课程的扩充;第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效果还需要教学内容的生动、趣味性、可理解性的支撑,而正式的英语课堂教学往往是一些纯理论性和语言性的内容,这需要隐性课程来加强第二语言学习的实效性;第三,由于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认知上的差异,统一的显性课程不能针对性的满足各位学生的学习要求,因而更需要隐形课程为二语习得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使其符合各种认知水平的学生。

二、二语习得理论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措施

前面已经提到,在二语习得或者大学英语学习中,隐性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其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必须加强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优化二语习得环境。下面将从大学学校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环境优化和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的措施。

1.加强校园英语氛围的营造,构建隐性课程的物质环境。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学生课堂所学的英语知识往往是有意识所安排的语言结构,并不是实质性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加强英语语言的充足输入和大量的实践输出方可将课堂上的知识转为英语语言能力,所以,学校和英语教师在课外还应该为大学生们创作充足的可以丰富二语习得的内容及环境,将显性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化为其自身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而站在校园的角度,学校首先应该从校园建设出发,将校园环境营造成一个大学英语学习的隐性课程,加强校园英语氛围的营造,构建隐性课程的物质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英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大学校园方面隐性课程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筑物的隐性课程功能。大学校园中的建筑物形形,各种各样,功能异同,如餐厅、报告厅、图书馆、生活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宿舍楼、办公楼、教学楼等等,而这些建筑物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大学的办学风格、办学理念、办学宗旨以及所具备的教育气质。同样的,这些建筑楼在大学英语教育中也应承载着一定的教学功能,学校管理者应该在这些建筑物的各处合适的地方增添许多英语的色彩,比如餐厅、报告厅、图书馆、生活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宿舍楼、办公楼、教学楼等等墙壁上的名人字画、通知栏、警示牌、指示牌、路标、等等使用英语。总之,让大学生们置身于英语的校园之中,无处不见英语,无时不接触英语,使得他们不学习英语将妨碍其正常的大学校园生活。第二,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工具开展隐性课程建设,比如大学广播电台,每天可以有针对性地播放英语新闻、英语歌曲、英文电影片段等等,让学生学于乐、乐于学。第三,大学还应该加强现代化硬件设备的建设,如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语音教室建设等的,这些硬件设备的建设能为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

2.加强课堂上隐性课程的建设,优化二语习得的内在动力。除了校园隐性课程建设之外,教室中、课堂上的隐性课程建设也非常重要。课堂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和主要场所。课堂中的布置以及设计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在英语课堂中,桌椅的摆放也可以成为英语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比如桌椅办成半圆形、U形等等,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坐在中间跟学生们进行平等交流,改变传统教学下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感和排斥感,使学生在自然的宽松的环境下畅言自己 观点,跟教师大胆的对话。其次,在教室布置中可以多使用英语元素,如黑板墙可以增添英语专题报道、经典笑话、小评论等等,教室中墙壁上可以增设一些英语的名言警句,教师某角落可以放置一些英语报刊等等,通过教师的英语化布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浓厚的英语氛围,促使他们英语学习的潜移默化,扩大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学习知识面。第三,加强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英语正式课堂上,也可以增设隐性课程性质。必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学生合作化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和交流中。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造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除了校园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建设,还应该注重学校中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建设,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入校训校风班风等等,这些文化因素也可以用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各种英语文化活动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如组织举办各种英语戏剧表演、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等等;其次,学校可以聘请或者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开展专题的英语讲座;学校也可以设置英语教师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学历、阅历以及经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质量,因为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学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就像一部生动、丰富、鲜活的人生教科书,所以作为大学外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外语环境,让学生“ 沉浸”于这种环境中。第三,大学生还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组织商业型的活动,如开设英语吧、咖啡屋、休闲茶室等实践基地,学生在这里可以充分用英语与同伴交流。如果有条件的话,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短期与外国学生交流的活动等,甚至还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加一些外事交往和翻译活动,扩大学生的语言接触面,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单单是大纲所指定的课程内容,还包括正规课程之外的知识。二语习得理论强调语言环境及文化对于学习的影响,在二语习得整个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及两者之间差异的关注,而这些一般需要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课内课外共同作用。二语习得理论跟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存在极大的迎合点。因此,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仅仅一些显性的英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想要获得充足的语言知识并加以应用,实现英语的自由表达,其必须扩充大量的隐性内容,隐性课程在此过程中将发挥一定的先导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优化二语习得环境,本文从大学学校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环境优化和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的措施,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加强校园英语氛围的营造,构建隐性课程的物质环境;第二,加强课堂上隐性课程的建设,优化二语习得的内在动力;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造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

参考文献:

[1]姚宝梁.预制语块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4(4).

[2]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程设置 改革 多元化

1.改革的大背景和理论依据

随着英语教学在中学和大学的推广和深入,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蔡基刚 2004;张杰 2002,2005)?特别是在教育部2003年推行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的9年以来,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照高中英语课标和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 发现二者无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诸方面都基本接近甚至相同:普通高中毕业生已达到大约为3300的英语词汇量,其中优秀高中毕业生竟可达到4500的词汇?优秀高中生的英语水平竟在大学学习之前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对一般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越来越紧密,我国的国际交流和对外经贸活动日益频繁,国家急需一大批既精通经济?管理,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高级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国际分工跃跃欲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他们既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

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今非昔比,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如此种种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进行改革以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各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2.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这新要求一出台,全国高校大学英语立即结合各校办学实际,展开了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改革的主要共同点表现在:1?分级学籍管理?本着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新生定位考试(包括口试)的成绩,把学生分A?B?C三级编入A?B?C班学习?2?分级教学模块?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在打好语言基础?语言基础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前者指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后者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深层人文素质,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各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除英语基础类必修课模块和英语提高和应用类的限定选修课模块外,特新增人文素质修养类的任意选修课模块?分入不同级别的学生在第一模块中完成必须课模块的学习后,再根据各课程的选修要求选修第二模块?第三模块,最终达到毕业要求的该课程的全部学分?

3.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同时要求各高校开设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课程,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对照全国大学英语的现状和2007年的课程教学要求,不难发现:经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这种因材施教的分级分模块教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都有了更多的人文关照?但是,由于各校课程建设?学籍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原因,迄今开设的大学英语相关课程的线条依然不够细致?对于占学生主体的B班,强调听说写等语言应用能力的初衷在四?六级等的压力下还是没能得到课时上的保障?鉴于此,我们应该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并细化该课程设置,以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

3.1 建立适合校情的水平测试,进行更为客观的学生分级?此水平测试必须是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在内的语言技能测试体系?所有的新生只要通过了此水平考试就可以免修基础英语的所有学分直接进阶拓展类课程?没通过此水平考试的学生根据成绩和教师的建议进入基础英语不同分段的学习,直至通过此考试?向全校所有学生同时?常年开设各种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使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而不需要被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所束缚,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讲,也不影响他们循序渐进的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能把现有的分级教学落到更细致的实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更为细致的思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因此受到激发?

3.2 建立多样化的拓展通识英语教育和一般学术英语课程体系,体现其人文性?实用性,涵盖高级英语技能类课程(英语视听说?英语演讲与辩论?商务谈判?商务英语BEC?实用英语写作?英汉双向翻译技巧?英汉双向口译等)?中西文化类课程( 英语报刊选读?西方经典文献选读?英语国家概况?欧洲文化入门?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论(双语)?国学导读(双语)?英美小说选读?英汉文化比较? )和相关专业概论双语课程(根据专业特征设置课程,辅助专业学习,增强求职竞争力)(商贸英语?计算机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概论等)?第二外语(日语?法语?德语?韩语等)?国内外深造准备课程(雅思培训?托福培训?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英语论文摘要写作等)?

3.3 加强双语课的建设,让所有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门用英语开设的专业课?一改本校双语课即为英语课件中文授课的旧模式?双语课的建设可以由英美社会文化?中国文化概论?国学导读等公共文化的双语课开始,切实提高学生深层人文修养,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

3.4 完善课程考试评估制度,在加大力度建设英语第二课堂的同时,把学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的表现也纳入成绩评估体系,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完善对语言实践的考量?

4.结语

灵活多样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以语言学习为载体,既能兼顾不同生源的个体语言学习差异,还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平衡发展的个性文化需求,更是对学生的就业?继续深造有了人文关照?这样的课程设置必定是大学英语发展的趋势,也是大学英语发展的最终归属?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 外语界,2004(2): 22-28.

[2] 蔡基刚. 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 [J]. 外语电化教学, 2010. 3-12.

[3] 蔡基刚. 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试论重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J]. 外语界,2002(5).

[4] 张杰. 语言全球化:一体化与多元化[J]. 外国语, 2002(6):56-60.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第4篇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创新研究

1.引言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的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国内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标,细化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但对课程设置仅仅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并没有列出具体课程。可见,“这一做法有助于各校在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王守仁,2008),但同时新的问题应运而生:如何设置课程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的学分在压缩,课程设置在呈多样化,学校的英语自主学习环境在改善”(蔡基刚,2010)。此次新一轮改革是“一场更激进的教学改革,它将引发整个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师队伍,乃至目前的考试体系和教材编写的改革,引发的是根深蒂固的整个教学理念的改革”(蔡基刚,2010)。因而,在目前新的形势下,结合本校特色建立有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仍是各个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注重学生的人文主义熏陶、人格完善与修养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识教育的实施必须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完成。语言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可以投入大量的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扩充学生的宏观知识基础。因此,对于贯彻通识教育内容,大学英语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有能力且应当承担起贯彻通识教育内容的重任,反过来,这样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2.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2.1理论基础

要完成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首先得明确课程的含义,并进行科学的课程分析和课程规划。现代课程理论把课程视作一种目的,认为课程结构应遵循泰勒原理(TylerRationale)――20世纪美国课程研究的一大范式,其“是一种基于行为科学的课程理论”(钟启泉,2008)。它强调规划课程时应该按照以下顺序:首先,调查社会生活、学科知识和学习者,以确定教育目标;其次,根据学校种类和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决定教育内容;再次,明确具体化的课程;最后,建立有效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检测该课程的有效性并确定推广策略。而后现代课程理论则认为课程是在满足社会种种需求的过程中生成的,是不确定的,并认为课程规划应遵循多尔(W.Doll)原理,从而“实现课程的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钟启泉,2008)。后现代课程论以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基础,强调课程的适应性、变化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是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韩戈玲,2009)。每个学校新建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具有“适量”不确定性,这种不能预先决定的“适量”,需要在教师、学生和社会需求之间不断协调。同时,新建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架构应该是开放的,需要教师不断发展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不断开发新的课程。

2.2国内外研综述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夏纪梅,2002;束定芳,2004;吴鼎民,2010;王守仁,2009;文秋芳,2010;蔡基刚,2012等)开始对课程设置做本土化研究。他们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以及社会外部环境,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和延伸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了多种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如:双语教学模式,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及学术类英语延伸教学模式等。此外,陈彦华在《人文通识教育理念下的综合英语课程改革与建设》一文中,指出应该用人文通识教育的思想对英语课程进行重构,通过加强完善第二学堂、改进教学方式等手段,对英语课程进行修正和完善,培养出人文知识和素养丰厚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010年,戚田莉在《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结构单一、深度不够、缺乏复合型的师资等,并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改革大学英语课程的对策。沈骑在《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及其实践模式探讨》中指出:“传统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需要全面的进行改革”,他提出了课程整合和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概念,并对实施条件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英语课程整合的相关建议。2010年,丁秀芹在《通识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文中分析了以通识教育为视角构建英语课程框架的理论背景,从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三个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框架,并对课程改革的亮点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

3.高校特点及其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

3.1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定位

目前,国内大多数民办高校基本属于应用型大学。笔者所在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搭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培养有道德,会思考,能表达,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见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词是“应用型”,非“学术研究性”,服务面向定位大多为:立足某某地区,面向全国,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3.2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问题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英语的时间大多为两年,基本上以课本或定制教材为中心,虽然基本都使用了网络多媒体教学,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仍未有所提高。部分是由于初高中实行《新课标》后,教学资源不均衡,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此外,大学英语学习目前大多仍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中心,仍然“为学英语(拿学分)而学英语”;在英语课程设置上,表现重课堂教学,轻视第二课堂教学,许多学生不常参加或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英语学习耗时多而效果差,学生学习很被动。

3.3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实践

基于以上诸多问题,笔者在学院进行了课程改革尝试。

目前我校大学英语的学制为两年。2012级大一学生第一、二、三学期的英语课为通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第四学期的英语课依据学生大学英语四级成绩采取分类教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未通过的学生可以选择考级辅导班或原先的英语基础课来强化英语基本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差异选择《跨文化交际》、《视听说》、《学术英语》(社科类)、《科技英语》(仅供工学院学生选)、《商务翻译》(仅供文学院和商学生选)、《学术英语管理》(仅供商学院学生选)或《学术英语医学》(仅供医学院学生选)。

从2013级开始,我们对大一学生的英语课采取分级教学。依据学生入校时高考成绩,由高分至低分将班级分为A类、B类、C类班。第一学期大学英语课程授课内容为:A类班的学生完成《综合英语》第三册的教学内容;B类班的学生完成《综合英语》第二册的教学任务;C类班的学生完成《综合英语》第一册的内容。第二学期授课内容如下:A类班的学生升级为《综合英语》第四册;B类班的学生升级为《综合英语》第三册;C类班的学生将学习《综合英语》第二册。

从二年级即第三学期开始,依据专业,给学生开设专门用途或行业英语课,例如:为工学院的学生开设《科技英语》,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学术英语医学》等;而第四学期的英语课则由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选择。

以上即为我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面改革的结果。相对于2012级学生的课程设置,2013级的课程淡化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分级教学也使得因材施教得到优化,部分解决了高中学生英语两极分化的问题,给不同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平台;此外,行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使得《大学英语》课程得到了最好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学术研究的发展。

4.后续改革思路

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很多高校减少了大学英语必修课的课内周课时数,并将其称为3+1模式或3+2模式或3+x模式。这里的1、2或x课时就是用来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如:“英语演讲大赛”、“影视配音比赛”、“英语辩论赛”、“应用文写作大赛”等多种活动。语言学习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创造语言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及成就感。可以建立英语俱乐部制度,并每学期以俱乐部为单位开展各种英语类活动。

根据课程设置理论,课程的变化必须有一套与之适应评价体系相匹配,改革评估体系,将过程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并且加大过程性评估所占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制定第二课堂中学生的隐形表现转换学分制度。此外,严格学习过程中的学籍管理制度。

5.结语

通识视野下,课程设置改革必须以《课程要求》为依据,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不同,其课程设置模式及内容就有所差异。因此,课程设置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多元化的、内涵式的。本文所分析的仅仅是笔者所在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及后续思路。从研究层面而言,这些改革还有待评估性研究,特别是课程设置改革对人才教育与培养的影响程度,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跟踪性定量和定性研究。

参考文献:

[1]Nunan D.Syllabus Desig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Posner G.Analyzing the Curriculum[M].New York:McGraw-Hill,Inc,1992.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201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3).

[6]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7]韩戈玲.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践和研究[J].外语界,2009(2).

[8]胡学文,吴凌云.大学英语社会需求调查分析报告[J].FLC,2011(9).

[9]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1).

[11]王守仁主编.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2]文秋芳.拓展大学英语课程内涵,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R].重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3]吴鼎民.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

[14]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5]夏纪梅.教材、学材、用材、研材――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J].外语界,2008(1).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环境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覃晓琪(1982- ),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周柳琴(1970- ),女,安徽桐城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广西柳州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区域经济环境下的地方院校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084)和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年外语学科建设重点项目“桂中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项目编号:12WY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20-03

一、引言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对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起着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得人才培养工作目的明确,循序渐进,事半功倍。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广西科技大学位于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市,作为桂中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依托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柳来河”(柳州、来宾、河池三市)一体化经济发展区的地理优势,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确立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复合型英语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等多维度构建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模式的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英语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还要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我院针对区域经济特色,依托区域经济优势中的可利用资源,提出了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的经贸、科技翻译等知识的英语人才。目前我院开设了商务方向和科技翻译两个方向的英语专业:一是培养具有国际贸易知识,特别是针对东盟国家经济的英语人才;二是培养具有工科基本知识,例如汽车相关知识的科技翻译方向的英语人才。培养创新不仅是理论创新,也是实践创新。它不是单纯地破旧出新,“一刀切”地抛弃以往的经验和知识,而是辩证性地继承前人成果,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求新发展。

三、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院实行的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涵盖三个方面:课程设置创新、教学环节创新和实践环节创新。

1.课程设置创新――“三个平台”。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而又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性高校英语专业的迫切任务。目前复合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强调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不够系统,经贸、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课程寥寥数门充门面。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我院提出了“三个平台”的课程设置模式。“三个平台”分别是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为基础,专业课程平台为深化,公共课程平台为补充。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科必修和学科选修课程组成。学科必修课程是指针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模块的基础课程,学科选修课程则包括教学法、词汇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中外文化概论等语言知识拓展课程。为突出商务和科技翻译英语的复合型特点,我院还分别开设了商务礼仪、商务英语阅读、秘书英语、理工职场英语、文学翻译等课程供学生适时选择。

专业课程平台涵盖专业必修课、方向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必修课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阅读和写作的巩固课程。方向限选课则是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商务方向的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实务、市场营销等夯实商务英语相关知识的课程;科技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开设高级翻译、专题翻译、法律文书翻译等深度训练翻译技能的课程。专业任选课是为了继续深化区域经济特色,例如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东南亚概况和文化、旅游英语等。此外,鼓励英语专业学生跨专业选课,选修其他学院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拓展相关专业知识,比如工商专业英语、汽车专业英语、机械专业英语等。

公共课程平台包括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公共课程平台能拓展英语专业学生的视野,有效满足学生强烈的课外知识渴求,学生在无过分心理焦虑的状态下学得的知识也较容易内化。为此我院开设了公共必修课程――第二外语(包括日语、俄语、越南语和泰语等),以及英语电影赏析、英美国家概况、英语演讲等公共选修课程。

综观我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发展(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学科基础课程总量减少,所占比重下降。专业课程总数虽变化不大,但所占比重增大。专业课的三种类别课程(必修、方向限选和任选)分别所占比例日趋均衡。需要注意的是,学科基础课程减量不减质,专业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两手都要硬化”,双管齐下。过分重视或忽视某个模块课程,都极易出现短板现象,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质素培养。

早在2005年,王金洛曾撰文提出外语选修课种类和领域的扩增,不仅使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灵活多样化,而且对英语专业学生各种潜力的发挥、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多种技能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质、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素养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选修课比重仅占20%左右,相比国外选修课所占比重为35%~45%,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适度增加三个平台的选修课程门数,提高学生选课自由度,是构建创新型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举措。选修课程不能仅仅是个摆设,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发挥学生的创新个性,使选修课的优势作用最大化。

根据我院近三届毕业学生的评教结果,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反映1~4学期的低年级课程数量相对较少,且课程种类相对单一;而5~7学期高年级的课程相对密集,学习任务过于繁重。为此,我院在不增加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平台的课程数量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公共课程平台的课程数量,并在2~4学期开设。主要开设英语文学、中国文学和文化、英语演讲等文化素养相关课程,以及依托东盟自由贸易区,突出区域地方院校特色,相应开设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东南亚概况,第二外语(越南语)等课程。该措施既有效补充和丰富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学科基础课程知识,又为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环节创新――“一引导,二提挈,三反馈,四激励”。教学创新,就是进行反思性教学,培养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应该加强该模式的应用。

“一引导,二提挈,三反馈,四激励”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模式。首先,教师以导师的角色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不过分参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但也不是彻底放手,冷眼旁观。通过“一个好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其次,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知识重点和难点方面,应有意识地点拨学生,使其思维发散,发挥其创新能力。再次,在帮助解答学生疑惑的过程中,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反馈不应固定在课堂教学结束或是下一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进行,应贯穿于引导和提挈环节中,不时地与学生发生教学互动。最后,课外教学监控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延伸,而学习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极大地帮助课外的教学监控。学习激励机制包括硬性激励和软性激励。硬性激励指的是平时成绩等终结性评价。教师通过课程论文、读书笔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并给予一定的分数;软性激励指的是精神鼓励和语言的赞赏。教师在课前的点评或者是通过网络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其更加努力学习。

3.实践环节创新――“四个渠道”。杨贤玉等在2011年提出适应新时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呈现平行四边形形态,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独立且平行,随着学期的推进,理论课程学时越来越少,而实践课程学时随着理论课程内容的深化逐渐增加。为此,我院提出集中实践环节的“四个渠道”,包括课程实践、第二课堂活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

第一,课程实践是为具体的某门课程所搭建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我院开设的课程实践内容按照技能模块进行系统训练,学生通过外语学习网络平台和同声传译系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自主模拟训练。此外,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商务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具有丰富国际贸易知识甚至东盟国家经济知识的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国际商务模拟训练;而科技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则因地制宜,立足柳州市工业重镇的经济特色,建立科技方面的口笔译工作坊。

第二,依托柳州市或学校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资源搭建的外语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全国性、自治区级和柳州市举办的各种英语竞赛和活动。例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广西英语翻译大赛以及“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柳州)――东盟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博览会”等。建议第二课堂活动中的英语竞赛在低年级阶段积极开展,鼓励高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强调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国际性活动。

第三,毕业论文采用“四步走”:第一步,专门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为学生搭建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内容、方法等的总体框架。第二步,师生双向制。导师和学生就论文方向和题目进行讨论,导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专业方向和区域特色制定论文框架,但应给学生更多的自,发挥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第三步,第二导师制。聘请专业方向相关学院的教师承担不同方向论文的第二导师,比如财经专业或工科专业教师,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自我创新能力的突破。第四步,双向匿名评审。双向匿名进行论文二审,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更公平公正。

第四,我院每年组织学生前往已挂牌签约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根据校市相容、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国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社会的积极性和树立自我创造的信心,使校内知识学习的创新思维在现实中得以发散和验证。

以“三个平台”的课程设置创新为基础,以“一引导,二提挈,三反馈,四激励”的教学环节为手段,以“四个渠道”的创新实践环节为目的,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和集中实践环节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理论课程教学,也要兼顾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不仅仅由教研室或系部负责,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也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四、结论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这进一步要求高校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区为打造广西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打造西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新型城市群的整体战略定位。我院依托“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突出其地理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自身的专业特色,遵循英语专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开创出一条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模式,力争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深艳.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6).

[2]黄振定,黄艳春.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刍议[J].外语教学,2013(1).

[3]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5(5).

[4]杨贤玉.地方高校特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外语教学,2011(1).

[5]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职教论坛,2006(5).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第6篇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本文提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创建大学英语个性化课程体系涉及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学评估进行论述,分析构建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方法。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

科学、系统、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既要符合英语学科的逻辑体系,也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教育的需求。笔者将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能力,它使我们能够沟通、学习、思考、判断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学习一门语言实质是学习一个共享的语言含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以课堂为媒介学习一种新语言和文化的过程。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学生能获得知识、技能以用于交流,能够进行跨语言和跨文化比较,扩展对汉语的理解,扩宽交流互动平台,并加强自身素养,在当今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成为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应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还需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应包括用英语进行交流,理解英语如何作为一种语言体系,理解英语语言文化,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拓展和丰富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的潜在技能包括:交流沟通,理解英语语言,理解英语文化,跨文化交际,加深理解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发展国际视野和思维,等等。另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注重知识结构与学生思维方式的结合,即知识和能力的结合。

(二)课程理论与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创建应以一定课程理论为基础,这些课程理论包括二语习得理论、需求分析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等。就英语教学课程内容而言,英语教学包括语言和文化的概念讲授。语言包括语言形式、规则、顺序、句子和文章结构以及特征、听说读写技能、与他人交流所需的动态资源等;文化包含环境、地理、历史、艺术、舞蹈、音乐、习俗、食物、节日,也包含价值观和信仰等。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应既包含语言形式和规律的讲解,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实用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的渗透。此外,可以英语为媒介,适当引入学术英语和某一学科专业和通识知识等,如国际或社会热点问题、跨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等。因此,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应在对相关课程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符合语言学规律和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构建科学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离不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创新。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专业和基础进行分层教学,并针对不同程度的班型设置不同课时。例如,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ELS课程会进行听、读、写、语法、单词的考试,根据学生入学测试成绩安排他们进行分级学习,如果学生某一科英语成绩高于班级其他同学,也可提出申请学习高一等级的该课程。可见,分层教学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就教学方法而言,也可借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ELS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他们以交际法和认知法相结合,强调语言认知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交际化的教学活动。此外,清华大学英语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提倡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可作为参考和借鉴。另外,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课堂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全英语教学,以及外籍教师讲学等多样化语言学习环境也会给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一定帮助。总之,个性化英语课程体系建构需要有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支撑,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材选择和教学评估

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如下因素,如教材、教学大纲、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首先,关于教材的选择要考虑教材是否充分满足学生个体第二语言认知需要,教材内容是否满足跨文化交际需要,教材难易程度是否适合该基础的学生、是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等等。在这一点上,清华大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编写了不同层次、不同用途的教材,如《新英语教程》《新时代交互英语》《体验英语写作》及自选教材和讲义,充分体现了在教材使用上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此外,建构个性化课程体系也要考虑到评估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估模式可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评估成绩与期末测试成绩相结合,其中平时评估模式根据具体授课班级和层次,采取不同难度和标准,评估内容也应包含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测评。

三、结语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 差异叉案例 品牌

1.引言

商务英语的出现是英语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国际交流的必然结果。商务英语将英语运用于特殊的商务活动环境之中,包括使用的过程和成品;作为经济全球化溢出效应产生的客观存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为中国与世界商贸交流、从事涉外商贸活动提供了语言武器,扫除了语言障碍;也成了推动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实践进程的重要交流工具。

对商务英语的本质界定,国内外专家持有不同观点,各有侧重,归纳起来可从“专门用途英语、社会功能视角及学科专业”[1]三方面进行阐述。从学科专业方面来说,商务英语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和专业,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要求的调整及商务学科和英语学科交叉的结果。这种交叉的非重合领域是商务英语学科区别于外语学科与商务学科的差异性和核心领域所在,是一种创新性的客观存在。这种差异性和核心领域决定了商务英语学科独特的学科内涵,也是该学科的生命力所在。

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将对外经贸大学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商务英语学科做一个综合性的对比研究,试图通过比较,得出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彼此的优劣势,通过对上述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提出对商务英语学科建设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文章分析采用数据统计的定量分析和分类总结的定性分析研究方法,辅以多渠道信息收集。

2.文献综述

语言学认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2],因此要了解商务英语的发展,就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出发,联系创造这种语言的人民历史进行研究,从其作为英语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的视角研究。

二战以后,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社会需要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进行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及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由于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雄厚,迅速成为强国,其官方语言英语也自然成了国际上科技和经济活动交流中最通用的语言交际工具;这也推动了整个欧美大陆上通过英语学习先进科技及发展经济的进程。这样的语言推广进程延伸到了非工业化国家,并且随着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英语学习的差异性特点,即在八九十年代,新一代英语学习者呈现出学习目的和动机非常明确的显著特点。这种变化冲击了传统英语教学,最终导致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或ESP)的出现,而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或BE)正是ESP的一个重要分支。

商务英语在中国的发展稍晚,直到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和国际社会交流的增多,为在中国进行商务英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发展起来的。几所主要的经贸类院校及外语院校招收了该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甚至是硕士研究生,这将商务英语的地位上升到学科的高度加以建立与巩固,从而为通过学科的构建、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商务英语教学设计等方面系统地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了阵地。商务英语学科的建立表明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也表明了商务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语言,是获取其他人力资源的资本。

3.案例分析

文章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我国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的龙头,2007年成为全国首家被获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大学。随后几年在商务英语理论研究、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及教学等方面颇有建树,走在了全国商务英语研究的前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商务英语发展也有很长的历史,2001年组建成立国际商务英语学院,下设英语和国际商务两个本科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学院从2004年起开设国际商务(全英教学)本科专业;自2008年起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形成了“英语+商务”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也成就显著。

综上,将两所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进行综合对比研究是可行也是很有意义的,通过比较得出两者的差异性、优劣势,这对双方互相借鉴学习,从而增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发展是很有益的,这也是该报告的特别之处。

该文将从以下几个标准进行案例的比较分析。

3.1BE资源配置

3.1.1无形资源

3.1.1.1学校品牌

对外经贸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其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现共有25个本科专业、14个博士点、39个硕士点、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部级重点学科和1个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BE建设方面,该校英语学院引领成立了国际商务英语研究委员会。

广外大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及教育部普通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非通用语教学与研究中心。独特丰厚的外国语言学资源能够为BE理论的发展提供最新语言学研究成果支持,这是广外大BE专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3.1.1.2新专业开发意识

两所高校都对新专业的开发意识很强。

自1951年创立以来,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下设语言文学系、翻译学系、商务英语学系和通用英语学系4个系。早在2007年获准设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以前,就开展了商务英语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设有商务英语语言研究和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两个支方向,2010年又增加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方向。

而广外大自2001年组建国际商务英语学院,下设英语和国际商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英语专业分英语(国际商务管理)、英语(国际贸易)、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国际经济法)等四个专业方向。经教育部批准,学院从2004年起开设国际商务(全英教学)本科专业,自2008年起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原英语专业各方向的名称分别改为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管理)、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商务英语(国际经济法)。学院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硕士点下开设了法律语言学、英汉语言比较、跨文化商务交际等研究方向。2008年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在全国率先成功申报并获批了商务英语研究硕士二级学科点。该学科点研究范围包括国际商务交际、商务英语语言、商务英语教学三个研究方向。

3.1.2有形资源

3.1.2.1生源

两所学校BE专业生源范围广,层次均为第一批次,质量高。

对外经贸大学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以2008年该校在广东省招收BE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为例,该专业只在理工类招收学生20名,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均为628分。

而广外大也是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招生批次均为第一批。通过对商英学院2006—2009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分专业录取情况统计表[11]分析,BE专业平均收分线文理科均在600分左右浮动,同样以2008年该校在广东省招收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为例,文史类及理工类的平均分数线均为600分左右。

3.1.2.2.师资

3.1.2.2.1现有师资

对外经贸大商务英语系拥有教授6名,副教授1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在读博士7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0名。

广外大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研究成果丰硕、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01人,全部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其士(含在读博士)32人,教授、副教授32人,讲师45人,8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留学的经历。此外,学院还聘请外籍专家8人,校外院外客座教授一批。

3.1.2.2.2教师教学

3.1.2.2.2.1创新教学

商务英语师资一直是困扰BE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解决基本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师资问题时可诉诸团队教学(team-teaching)。团队教学就是英语教师和学科专家组成团队,合作授课。这种方法是基于内容的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对学科专家和英语教学专家都有益处[1];这也是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有益探索。利用有限的师资进行创新性教学是两个学校都在钻研的问题,彼此都有所收获与发展。

200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成功申报了商务英语部级教学团队,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并资助建设“部级教学团队”。商务英语部级教学团队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的精品师资组成,团队成员共27名,年龄结构合理,做到了老中青相结合,其中中青年骨干教师占主体。此外,团队教师大部分拥有博士以上学位,90%以上的教师拥有高级职称。该团队开设课程门类齐全,将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四个模块有机结合在一起;团队成员大多具有复合专业背景,分别负责各个模块,将科研成果和教学结合起来。在2010年,该校英语学院“当代商务话语研究”学术创新团队通过答辩评审,获得立项资格,这推动了BE理论的发展。

广外商英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成功地在所有专业推行全英教学模式。全英教学教师以英语为媒介授课、学生以英语为媒介学习某一门课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讨论、作业、考试和论文写作等环节均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知识积累和英语能力。实践证明,开展全英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系统学习商科专业课程的同时,全面掌握商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每年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学生成绩均远远高于全国外语院系平均水平,学生在各类学术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3.1.2.2.2.2精品课程

对外经贸大: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商务英语写作》常玉田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高级商务英语听说》陈准民/江春2007年;北京市精品课程(3个):《高级商务英语听说》陈准民/江春2007年、《金融英语阅读》沈素萍2006年、《高级商务英语阅读》王关富2004年;校级精品课程(4个):《大学英语》沈素萍2005年、《高级商务英语听说》江春2004年、《散文分析》蒋显璟2003年、《综合英语阅读》陈俐丽2003年。

广外大: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当代商业概论——朱文忠;省级精品课程:当代商业概论——朱文忠、法律英语——杜金榜;校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应用翻译、法律英语、营销学原理(英)、当代商业概论(英)、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会计学原理(英)、国际结算(英)。

两所高校精品课程层次都较高,在部级、省(市)级、校级精品课程都占有一定比重。前者精品课程较侧重于英语语言类,后者偏重于商务科目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两者BE本科学科打造的侧重点。

3.1.2.3图书及教学设备

对外经贸大图书、设备资源丰富:2008年入藏图书69123册,其中中文图书66306册,外文图书2235册,电子图书582册。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全馆累计藏书108万余册,数据库17个。

广外大图书馆两校区馆舍总面积5万平方米,全馆实行藏、借、阅、研一体化开放式管理模式,主要读者服务区每周开放时间达81小时。现有馆藏200余万册图书、3237份国内外报刊、26种中外文网络数据库资源,已实现16个语种(中、英、日、法、德、西班牙、印尼、泰、越南、意大利、俄罗斯、朝鲜、阿拉伯、葡萄牙语、世界语、希腊语)馆藏文献采购、分类编目、流通和检索网络化集成管理。

两者的图书馆等资源丰富,对推动学术发展、思想交流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广外大是一所外语外贸类大学,在外语类馆藏方面资源尤其丰富,突出了学校的专业特色。

3.2BE专业发展现状

3.2.1专业目标定位

对外经贸大的BE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宽厚的人文素养、掌握较宽广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各类国家政府机关、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广外大的BE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强、掌握系统的国际商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国际通用型人才。

两所学校的BE专业目标定位比较清晰,都强调培养商英学生基本素质,即英语应用能力与基本功、国际商务知识和理论。前者将学生就业发展方向明确纳入目标,制订规划,针对性较强;后者对学生应该掌握的商务理论和基本知识技能有系统明确的阐释,这对学科课程设置及教学操作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2.2教学大纲设定

对外经贸大的BE专业从商务英语技能、商务专业知识和实践、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文素养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以培养扎实的基本功、掌握商务知识、较强跨文化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复合人才。

广外大的BE专业分为四个专业方向,各专业方向开设共同的英语核心课程,包括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写作、英语口笔译、跨文化交际等,此外还开设商务交际、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技能课程,以及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等选修基础课程。

两所学校的BE专业教学大纲设定比较清晰,与其目标定位也比较匹配,在课程设置上都强调英语技能的核心建设,并将商务技能与相关知识等纳入课程设置。前者对课程设置有比较明确的归类划分,以对应相应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上看,商科类属的课程有一定比例,但较之后者,商科课程门类并未进一步细化,反而比较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教授,再辅以基本的商务知识与技能;后者强调了英语核心课程的建设,这符合其“英语+商务”人才培养的特色,并强调商务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几个方向均有共同的核心课程,也有彰显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程,这样将商科课程进一步在专业各个方向细化,并强调英语语言技能这一核心。

3.2.3专业层次规模

对外经贸大BE专业层次较高且分明,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均有开设,但以后两者为主;2007年之前,专业本科招生总体规模较大,但由于商务英语招生是包含在英语专业招生当中,具体比例无法了解;2008年以后,商务英语作为独立的专业进行招生,规模逐年增大。

广外大的BE专业层次高,分别在本科及研究生均有开设;2007—2010年,本科BE专业总招收人数分别为:416人、416人、386人、371人,由此可见专业本科招生总体规模较大,人数有减少的趋势。

3.2.4毕业生就业情况

3.2.4.1就业率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由于BE专业2007年才获正式批准成立,尚无本科生毕业,故无法进行数据统计;但在该专业未获正式批准之前,商务英语前身经贸英语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

广外大毕业生凭着强劲的就业竞争力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发展前景光明,呈现高层次就业和高就业率的良好就业态势。2004年至2009年六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9.1%,99.47%,100%,100%,99.60%,99.62%。

两所高校BE本科专业毕业生都呈现高就业率的就业态势,这表明了BE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两所学校都是比较成功的,复合型人才目标的设定和操作符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2.4.2就业行业

对外经贸大BE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外贸行业、金融行业、三资企业,这三大行业就业比例超过60%。除此之外,由于英语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还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部分民营企业;并在外交部、商务部、驻外使领馆、联合国等国家重要部门、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以及国有、合资等各大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

广外大毕业生就业去向为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外经贸、外事、政法部门、大型国企、著名跨国公司等单位,一批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不少毕业生到国外高校深造。

两所高校BE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都较高,就业前景广阔,其就业方向与其专业目标设定是比较吻合的。

3.2.4.3用人单位反馈

用人单位对对外经贸大学毕业生普遍表示满意,对他们的评价可以概括为:好用、博学、诚信、务实、自信、乐观,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应变、沟通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纪律性。

从广外新闻网等途径得知,用人单位对广外大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英语专业毕业生专业是优势,但需要提高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

4.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比较粗略地了解这两所学校商英专业各自的侧重与优劣势。对外经贸大学BE专业发展较早,学科建设相对成熟,重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通过打造精英教学团队凝聚教学力量,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广外大BE专业是后起之秀,学科建设进步显著,由于该校语言学理论能提供强力的支持,有利于该校BE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在“英语+商务”的理念指引下,通过打造全英教学、精英班等方式,不断寻求自身的创新与发展;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当然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两校的BE专业也存在不足之处。两所学校商英专业毕业生均反映专业课程设置上商科类课程较少,并且缺乏操作和实践环节。同时,商英专业由于理论还不完善,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检测手段并没有针对性地提出,只能借鉴英语专业传统的专业四八级考试,这种检测具有片面性,对学生商务技能、商务知识方面的检测还存在遗漏。在专业测试上建议在笔试之外,开设口试、面试之类的时间操作环节,由学校单独操作,再进行推广,最终建立统一的标准与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佐成.商务英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张武保,严新生.商务英语专业的本质与增值效应研究.

[3]胡洁.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4]吴珂,陈丽霞.现代背景下的商务英语再认识.

[5]成登忠.商务英语的特点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

[6]孔凤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7]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

[8]http:///zysz.aspx?Next=zysz/zysz01.ht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官网.

[9]http:///beschool/seib2006/news_detail.php?classid=24&nid=VFZSUk5VNUJQVDA9.2006年各专业普通高考(广东)招生情况统计.

[10]http:///beschool/seib2006/news_de

tail.php?classid=24&nid=VFdwSmVFOVJQVDA9.商英学院2007年普通类专业在广东高考录取情况统计表.

[11]http:///beschool/seib2006/news_de

tail.php?classid=24&nid=VFdwcmVVMW5QVDA9.商英学院2008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分专业录取情况统计表.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输出驱动假设;教学模式

1 关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

加拿大著名的语言学家Merrill Swain在1985年提出了输出假设理论,对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提出了质疑,Swain“输出假说”认为可理解性输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语言输入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成功地习得语言,仅仅依靠语言输入是不够的,还要迫使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练习。可理解性输出在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语法结构和词汇、语用使用得体性,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

在我国,把输出假设理论运用到外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家与语言学家们的重视。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于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上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引起了外语界同行们对课程改革的浓厚兴趣。2013年文秋芳教授又在北京外研社举办的研讨会上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发展解释了“输出驱动假设”。其基本理念是:输出是目标又是手段,是促进输入吸收的手段;以输出驱动既能够促进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改进吸收输入的效率。文秋芳教授认为,以输出为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三个理论依据,符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需求。第一,学生有学业需求。普遍来看,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表达性知识大概占到接受性知识的四分之一。大学英语要扩大学生的表达性知识,把学生原来的知识盘活。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他的语言知识不能满足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第二,社会需求。现在的职场中,体现英语交际成效的终极手段是说、写、译的能力。听和读不在前台表演,但它是一个必需的后台支持者。如果只具有听和读的能力,可以断定,在职场上是难以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但是说、写、译三种技能中,无论是其中的一种或是两种,都能找到工作。因此,从社会需求的这个角度,我们要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输出能力。第三,学科需求,即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输入假设发展到输出假设,人们逐步认识了输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此外,20世纪9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了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文化派认为二语学习应该是学用一体,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学中用,用中学。

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危机主要表现在:第一,仍遵循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的体系性、规范性的传统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自我提高的动力不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转型。第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趋同化”,其效果是“耗时多但见效慢”,英语教学仍然普遍存在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经过长达10年的英语学习,大多数学生仍然很难用英语跟外国人进行简单的口、笔头交流。第三,随着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教师在学校学科建设上处于边缘化地位。

可见,外语教学中一味注重语言输入的作用,而忽略语言输出的功能是不行的。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重视口头及笔头语言输出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外语学习。

3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 转变教学理念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必须改变,由“传授知识”转向“实际运用”,也就是建立以“用”为核心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转型须具有前瞻性,包括:科研的前瞻性、教学的前瞻性、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及跨学科师资的培养。改变大学外语从属性地位的现状,充分发挥大学外语教学的引领作用。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危机,应该考虑外语教学的学科化和中国化,培养素质化、研究型,实用型、社会性人才。具体要求为:首先,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树立学生主体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焦虑心理,增强自信心,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一言堂地灌输语言知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养成了学生坐享其成的学习习惯, 湮没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树立重视输出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转换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促进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思、多问、多练习,积极地投入和参与语言输出的实践活动。

3.2 课程体系建设

以输出为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三个理论依据,即符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需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离不开三大体系的建设。第一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包括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EAP、EOP)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GE)。第二是建立和完善大学英语综合评价体系,应充分发挥四、六级考试的积极、正面的作用,要把四、六级考试作为综合评价体系的一环,也把它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环节。大学英语综合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应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类别、手段多样化。第三个体系,是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这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这个体系的建设,需要国家质量标准和学校自身标准的有机结合。

3.3 教学模式与方法

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依据,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采用以下教学模式:(1)以“教材、技术、资源、语言活动”为支撑的新型教学理念;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平台、视听阅读系统、智能作文评阅系统、个性化口语教学、智能测试系统六位一体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互动式教学模。(3)ICA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密集型(Intensive)口语强化训练;交际化(Communicative)小班课堂教学;自主性(Autonomous)课外诵读拓展。(4)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教学模式。同时,从课程视角出发,体现输出驱动的大学英语新课程应包含口头表达、笔头表达、口译、笔译/编译等输出模块。学生有权根据自身需求来自主选择课程学习。

【参考文献】

[1]Sw ain, M. Comm un icative com petence: som e ro 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 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 ent[M]//Gass, S. and M adden, C.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 is ition. Row ley, Mass. :New bury House, 1985.

[2]顾秀玲.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3]李萍.语言输出假设研究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黑河学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