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会计论文

建筑会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03 02:17:46

建筑会计论文

建筑会计论文第1篇

(一)采用分级管理与核算的方式

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是比较鲜明的。一般而言,他们的施工活动较为分散,同时施工地点比较偏远,施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需要采用分级管理和核算的方式。从而保证施工生产能够和会计核算相统一,尽可能避免脱节情况的出现。

(二)单独核算工程项目的成本

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会承包多个施工项目或者项目工程由几个单独的工程所组成。在确定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单个工程项目的造价。建筑企业的施工活动同时具有多样性和单件性的特点。因而在对工程的单位成本进行核算的时候,不能只是按照总工程量和总成本来核算,需要采用“定单计算法”来分项核算工程的成本。采用这种核算方式更加有利于对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分阶段进行成本核算和价款结算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工程造价是比较高的,同时生产周期比较长。如果建筑工程竣工后才进行价款结算,势必会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导致会计核算的滞后。面对这样的情况,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工程周期较短的项目采用一次性结算的方式,而对于周期较长和项目资金较多的工程而言,则需要分段进行成本核算和价款阶段,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的手段较为落后

核算方法不够合理由于在会计核算的时候没有选择合适的方式,导致建筑施工企业频繁出现会计信息置后和核算不及时的情况。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和会计核算无法实现同步,导致项目工程的成本核算和实际成本出现严重的偏差。除此以外,建筑企业项目工程所涉及的工作是非常多的,同时部门和人员繁多。如果无法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及时性,将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制定,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以此来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财务制度。由于不同的工程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的情况下,给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例如在核算中所使用的会计科目的区别,导致会计账目混乱,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够准确,严重影响了企业施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现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电算化的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收工记账方式。电算化核算方式不仅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保证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电算化的应用对跨级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财务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没有为财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加之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繁重,会计人员没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这就导致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三、完善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对策

(一)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会计核算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对会计核算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意识到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其次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是非常繁杂的,很多时候会计人员都无法对施工活动进行准确的记录,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会计人员则要及时的对施工的材料和设备设施进行清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二)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核算方法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工程项目或者是不同的往来客户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需要引起会计人员的重视。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支出是在工程竣工以后才能够核销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明确“在建工程”等账户的核算方式。工程前后期的会计核算对工程结算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而要保证各个环节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此外,项目工程需要核算的内容比较多,应当及时对各项活动进行处理,同时还需要注意备查账簿的设置,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三)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新的会计制度和专业知识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最后则是让会计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得会计人员对施工流程有着一定的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四)将会计电算化应用到会计核算中

建筑会计论文第2篇

1.在合同成本中包含分包成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分包成本直接在合同的总成本中表现出来。在这种方法下,需要总承包单位把对相应承包单位的支付资金当做施工成本,在与企业承包的工程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这种方法需要工程分包单位通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成本投入的发票提出相应的结算单,并且能够将承包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投入明确的反映出来。但是这种会计核算方法忽略了营业税,并且没有考虑到附加税金中的分包部分,就很容易在最终结算的时候出现差错。

2.在合同成本中不计税金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合同的成本中将税金计算在外,只对没有税金的成本进行反映。这中方法很好的解决了由于没有考虑到税金问题而出现的最终结算的偏差。但是,在这种方法的实行过程中会出现总承包单位对分包业务进行资金投入时的分包成本没有包含税金,而工程分包单位在结算时包含税金的现象,从而导致结算偏差。同时,这种方法并不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且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投入情况,从而在对生产总值的衡量过程中出现问题。

二、两种会计核算方法的比较

1.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第一种会计核算方法中,项目总承包单位的会计分录是按照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的差额部分,贷记应付账款;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税金,并且对分包部分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税金给予统计,贷记应付账款。这种方法由总承包单位统一进行会计核算,记录简单,但是需要项目总承包单位对整个工程实施的分包单位进行统一的监管。第二种会计核算方法中,要通过项目分包单位和总承包单位进行分别核算。项目分包单位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营业税金即附加。项目分包单位的成本投入是通过项目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提供与结算单的金额相应的发票,再从项目总承包单位处获得的。总承包单位的会计核算项目包括借记应付账款和贷记银行存款。当分包单位从总承包单位处获得了相应的工程资金之后,会计的核算科目为应交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银行存款,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总承包单位的最终营业额是通过总承包企业依据整个工程的产值收入对工程的总价款进行计算,用计算值减去对各个分包企业的工程投资来得到的。工程总承包单位通过对分包单位的税务凭证和工程进行分包是与相应单位签订的合同到税务部门办理相应的缴税手续,对税务进行缴纳。

2.收入与成本的反映的比较

第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即在合同成本中包含分包成本的方法,在收入与成本的反映方面较全面。这种方法虽然与《营业税暂行条例》中的相关规定有一定的偏差,但这种偏差是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的,不会影响总承包企业的最终核算。这种方法在制定成本的时候就对分包成本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无论是在建筑工程方面还是合同制定方面符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这种方法将分包单位的工程收入纳入到了整个企业的收入中,方便会计在进行处理时增加宣传费、接待费、物料损失费、设备损失等费用,能够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能够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能够济效益。第二种会计核算方法,即在合同成本中不计税金的方法,虽然能够满足相关税务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但是由于在合同的成本中没有将税金计算在内,所以不能对总承包单位在整个建筑项目中的收入与成本有效的反映出来,并且不能够像第一种方法那样起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3.税务报表的核对

第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在向税务部门和相关审计部门报送报表时,需要总承包企业将所有的报表进行整理和上交,这就加大了总承包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在上报报表的时候,需要总承包单位对各个分包单位的成本投入、资金收入等进行统一的信息采集和登记,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现偏差。相比较而言,第二种会计核算方法在向税务部门和相关审计部门进行报表报送时的工作就简单的多,因为各项报表可以通过各个分包单位的总结进行统计上交,总承包单位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可以直接从单位的财务系统章导出,不需要进行调整,并且能够对工程的成本状况和税金缴纳情况进行清晰的统计和反映。这大大减少了总承包企业的工作量,并且对各个承包单位进行了合理的工作分配,对实现财务核算的高效性有着重要意义,对整个工程的总成本费的统计有着积极影响。但是这种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到税金,在总承包单位进行成本金额与分包单位提供的结算单的核对中容易出现问题。

三、结语

建筑会计论文第3篇

(一)采用分级管理与核算的方式

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是比较鲜明的。一般而言,他们的施工活动较为分散,同时施工地点比较偏远,施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需要采用分级管理和核算的方式。从而保证施工生产能够和会计核算相统一,尽可能避免脱节情况的出现。

(二)单独核算工程项目的成本

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会承包多个施工项目或者项目工程由几个单独的工程所组成。在确定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单个工程项目的造价。建筑企业的施工活动同时具有多样性和单件性的特点。因而在对工程的单位成本进行核算的时候,不能只是按照总工程量和总成本来核算,需要采用“定单计算法”来分项核算工程的成本。采用这种核算方式更加有利于对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分阶段进行成本核算和价款结算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工程造价是比较高的,同时生产周期比较长。如果建筑工程竣工后才进行价款结算,势必会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导致会计核算的滞后。面对这样的情况,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工程周期较短的项目采用一次性结算的方式,而对于周期较长和项目资金较多的工程而言,则需要分段进行成本核算和价款阶段,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的手段较为落后,核算方法不够合理

由于在会计核算的时候没有选择合适的方式,导致建筑施工企业频繁出现会计信息置后和核算不及时的情况。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和会计核算无法实现同步,导致项目工程的成本核算和实际成本出现严重的偏差。除此以外,建筑企业项目工程所涉及的工作是非常多的,同时部门和人员繁多。如果无法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及时性,将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制定,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以此来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财务制度。由于不同的工程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的情况下,给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例如在核算中所使用的会计科目的区别,导致会计账目混乱,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够准确,严重影响了企业施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现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电算化的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收工记账方式。电算化核算方式不仅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保证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电算化的应用对跨级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财务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没有为财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加之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繁重,会计人员没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这就导致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三、完善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对策

(一)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会计核算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对会计核算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意识到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其次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是非常繁杂的,很多时候会计人员都无法对施工活动进行准确的记录,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会计人员则要及时的对施工的材料和设备设施进行清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二)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核算方法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工程项目或者是不同的往来客户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需要引起会计人员的重视。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支出是在工程竣工以后才能够核销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明确“在建工程”等账户的核算方式。工程前后期的会计核算对工程结算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而要保证各个环节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此外,项目工程需要核算的内容比较多,应当及时对各项活动进行处理,同时还需要注意备查账簿的设置,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三)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新的会计制度和专业知识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最后则是让会计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得会计人员对施工流程有着一定的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四)将会计电算化应用到会计核算中,提高信息化水平

建筑会计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建筑会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

[1] [2] 

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建筑会计论文第6篇

1实践先行―共同的生存诉求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建造活动都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然而,随着从无意向到有意向的转化,建筑的作用也从最初的纯物理功能演化为具有意义载体的功能,它不仅要具有基本的物质功能,也就是遮蔽功能,还要经常被要求具备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哲学功能。在情感功能方面,令人感觉或亲切柔美、或庄严肃穆、或富丽堂皇、或清素典雅……在社会功能方面,建筑也经常成为显示主人身份和等级,同时还会起到防御、教化、规训等作用(如城墙、寺庙、讲堂和监狱);在哲学功能上,建筑的形制经常要与宇宙和天象联系起来,反映了人的宇宙观。正是这些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哲学功能的需求,才推动了设计或者意向的发展,从而诞生了专业的建造师(在中国是匠师)。反过来,建筑师又在实践中提炼诸多设计手法和技巧,结合自然条件、地域特征以及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从而形成法式或规制。但是,这些法式仍不能被称作理论,因为它们仍然还只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经过抽象和推理,没有形成理性认识,更没有演绎。

2理论产生―不同的生成背景

西方的早期建筑理论,得益于包括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和数学在内的古希腊文明的整体支撑,并拥有古罗马帝国大量宏伟建筑活动的实践支持。最早的建筑理论,要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被埋没了很久,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被人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相继出现了阿尔伯蒂(意大利)、布隆台(法国)、拉斯金(英国)等许多建筑家的理论着作。总体来讲,18世纪以前的理论,是以数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为基础的,理论家们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被一种数学法则所控制,他们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的美妙,从中推演出万物所应遵循的比例,而建筑作为宇宙的模型,也应该遵循这些比例。这些理论,往往是个人观点和心得,主观性较强,理论本身所涉及的内容也往往局限于形式法则,对于建筑结构、建筑环境以及建筑人性化研究几乎都没有涉及,所以对于实践的指导也很有局限性,通常适用于大型宗教和行政建筑的规划布局和立面形式,并不关心内部空间和人的行为及心理。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用建筑,在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依然自发自觉地进行,并创造了建筑历史的主体。18世纪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和欧洲启蒙运动的推进,学术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崇尚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些影响到建筑理论,也将近代科学技术理性主义包容进来。到20世纪(尤其是中期),西方建筑理论家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语言学等多学科先进成就进行跨学科结合,从而建立一了系统的现代建筑学理论体系,使建筑理论的体系化超脱了个人而成为一种群体活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思维活动,是在与欧洲古代文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地理和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立国的国家,与收获相关的节气与天象成为原始文化的核心,同时,与收获相关的水利管理及地理因素推动了中央集权的政治进程。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建筑理论与西方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范畴、体系与机制。在中国文化的宏观定位下,一方面,“天生神物,圣人则之”“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于成器以为天下利的百工给予表面上的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对整体世界的把握需要,将人类的社会与思维活动分为五个方面:“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张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即将无形的观念把握与有形的器物制作这两种活动分割开来,并与社会身份相联系。从而设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与维系社会等级相关的思维活动纳入到礼制及典章范围,称为“道”,与有形的器物制作相关的思维活动被纳人“工”的范围,称为“器”,道与器的巨大鸿沟,加上后来的“治人”与“治于人”的对立,使得中国的建筑匠师长期未能完成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设计与施工、建筑于结构的专业划分。即便如此,中国古代建筑活动中也依然产生了少量的具有理论萌芽的建筑技术书籍。最早,也是最系统的应当数北宋时期由王安石主持编写的,由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也兼有施工手册之用)―《营造法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书中资料主要来自历代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这本书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因在苏州重刊而影响江南一带。

3当代建筑理论

当代建筑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基本理论(如本体论、价值论、创作论……)、应用理论(设计原理、方法论、工具论……)、跨学科理论(如建筑史学、建筑教育学、建筑社会学、建筑行为学、建筑心理学……)以及建筑评论等。基本理论属于建筑哲学范畴,反映了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理论是有关设计方法的学问,它是伴随着传统无意识设计到有意识设计而诞生;建筑历史与理论是研究建筑发展历程与动因的理论体系,主要涉及技术、文化与艺术等因素;建筑设计原理是专门研究具体建筑类型的设计原则与范式的学科,也是直接指导建筑实践的理论层面。当代建筑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哲学思想与跨学科理论两大范畴进行,因为这两大范畴对建筑创作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表明了建筑师对于建筑创作的态度。

建筑会计论文第7篇

【摘 要】文章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及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希望对现代建筑设计向良好方向发展有些帮助。

【关键词】建筑设计;意义;设计方法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非常快,同时带来的是城市的污染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能源枯竭成为了城市的隐患,交通拥堵使城市失去了活力……回首我们城市以往走过的发展道路,是不是该放缓脚步,面对问题思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设计,满足社会需要,减少对环境和城市造成的损害。我们明确这些目标,运用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来实现对现代城市建筑的优化设计。

1 关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结合了科学、艺术、逻辑,形象等多学科,来组织空间,创造环境的劳动。这种劳动与普通的劳动不同,它是一种将抽象状态的理念构思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建设用途图纸的过程,这种过程具有反复、循环上升的特点。在设计的进程中,由于设计条件的变化或建筑方案自身改善的要求,时常需要返回以前某个阶段重新推进。但这种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对设计的改进和提升,使之更加完善。这是一种循环上升的进程。项目图纸交付完毕也并不代表这种进程的结束,业主使用后对项目的优劣评价,自己对项目运作的总结分析,都是最宝贵的经验财富。这些经验将被带入下一个项目的循环运作中,促使后一个项目获得改进和提升。因此对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进行的思考和分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属于建筑设计的一项延续内容。

2 建筑设计的意义

2.1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古代人们首先是根据生存环境,选择在河流的渡口或者是道路的节点来聚居,渐渐就形成小的村镇。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繁荣,居民的要求日趋复杂多样,不同功能的建筑开始出现,慢慢演变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由此可以看到建筑是城市的必要组成元素,相互之间是系统从属关系。对于城市来说建筑就如同大海中的水滴,森林中的树木。

建筑从属于城市,但也能反过来影响城市。建筑是具有表现力的,它的形象能够表露建筑的功能用途,或者体现当时当地的特定思想符号和审美取向。在城市结构中,这种表现力超出了单个建筑,存在于它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空间中。单体建筑的审美价值取向与该城市的主流是否相同,决定了它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与否,也决定了该单体建筑对城市整体特色起到的影响是好还是差。

2.2 建筑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建筑是凝结了所处时代科学、艺术,文化、思想的综合成就。它是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在满足功用的前提下,它的形象受其所处时代使用者的精神理念和审美观支配。当这种理念和审美观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并在大多数建筑形象中体现时,建筑就会超越它本身的形象成为这一时代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传承。

作为阶级社会产物的建筑物,它为相应的统治阶级服务。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它有严格的建筑形制,反映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阶级思想,形成鲜明特征。而这建筑形制本身,则成为了封建时代的代表。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中就反映了当时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以高大的城楼为起点,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如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以及虹桥码头区的繁华景象。虽然所画皆是具体建筑形象,但这些建筑所用的建筑形制正是封建社会的代表,因而画作所体现的是整个封建时代的文明和繁华。所以,建筑设计在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2.3 建筑与人的关系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影响人。在建筑设计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设计首先要解决人的生理问题,如坐、卧、行、遮阳、避寒、进食、排泄等。另外建筑还应满足人们的社会性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如设置影剧院为人们带来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在车站中设立母婴候车室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空间等。最后建筑还应考虑人的心理和审美倾向。比如政府部门的建筑,具有庄重的特性,主流审美倾向就会偏向于对称的布局和立面形式,这些都需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予以考虑。我们要先明确目标再进行建筑设计以及探索建筑设计方法才是正确的。

3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3.1 关于现代城市建筑设计原则

建筑师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首先要把握设计的原则。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方法,这都是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它也是城市建筑设计质量的基础。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3.1.1 专业要求

就是指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所传授的关于建筑学的要求,它包含了建筑设计中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安排和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等基本原则。

3.1.2 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我国按照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可控性,标准化等颁布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建筑质量。它包含设计规范、强制条文、技术导则,建设标准等。

3.2 关于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3.2.1 建筑设计方法学

建筑设计方法学是建立在设计目的基础上的,由设计对象、设计环境、设计主体、设计程序、设计工具、设计指标共同形成的结构体系。他是用以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们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凭建筑师的经验和直觉来进行创作。拿到建筑任务就先根据功能开始绘制平面图,接着进行立面设计,再配以剖面及效果图。这种设计方法是一种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建筑造型被置于一个次要的位置,容易造成机械呆板的建筑外观,这种设计方法在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的年代是适用的。但随着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民经济提高,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了,必须要对建筑设计方法进行更新。

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方法在与国际接轨,国外众多的设计方法一下子都涌入了中国,这往往使我们目不暇接,难做选择取舍。比如,继承发展现代建筑运动的新现代主义流派采用白色简练方盒子为基础,谨慎穿插活跃元素的设计方法;“高技派”的建筑设计方法则侧重于展现新型建筑材料和先进建筑技术;解构主义采取了分解、显露结构构件作为造型特色的设计方法。此外还有从民族、地域文化中提炼建筑形式的设计方法、从仿生学角度出发模仿生物外形的设计方法、提炼古典建筑形制折衷运用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方法,以及从美学理论、哲学思想出发加以提炼的设计方法等等。多种多样,纷繁复杂,无法一一列举。

众多的建筑设计方法各有所长,但并非所有建筑设计方法都适合我们的城市建筑设计,这就要我们使用建筑设计方法学的体系结合建筑设计理论来进行综合衡量,从而选取最适合该建筑的设计方法。

3.2.2 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探讨建筑设计方法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了建筑设计方法的探讨。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研究通常是以1962年9月英国皇家建筑学院召开的建筑设计方法会议及出版的相关文集开始。第一代设计方法论是探讨关于设计程序,一个重要特征是将系统论引入。第二代设计方法论是一种倾向,是启发式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建立辩论的模型。通过西方学者的理论研究,结合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建筑运动的工程实践,人们逐渐就建筑设计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1)建筑设计应结合城市。

从城市整体出发研究建筑设计,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系统的要素,其形态、性质应服从于城市整体结构的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利于综合利用土地及市政设施,在城市动态发展过程中保持空间形态的完整。

(2)建筑设计要考虑人的行为。

即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由此发展出而来的行为建筑学是以人类行为为课题,结合心理学、社会科学等,研究人类活动对建筑的需求以及建筑环境对人的思想、价值的反作用。

(3)建筑设计要结合生态环境。

要以生态环境角度探讨建筑设计方法,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在一个建设项目中,只有对上述几方面都能较好处理的建筑设计方法,才是适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才能应用于工程设计实践。

3.3 关于现代城市建筑的评价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工程施工前的图纸设计。对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社会、业主的评价进行收集和分析,也是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现代城市建筑,往往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3.3.1 功能

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增加使用者的活动功能及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3.3.2 空间

特殊或适当的空间会引人驻足、体会。公共空间不仅容纳人群。还应促进公共活动。

3.3.3 文脉

建筑对城市文脉起重要作用,成功的建筑作品都会有其文脉根源和文化背景。

3.3.4 能源

好的建筑设计应以4R(Reduce、Renewable、Recycle、Reuse)为设计原则,节能减排。

3.3.5 交通

好的设计应立体布局,人车分流,避免流线交叉,减少安全隐患。

3.3.6 绿化

好的设计应通过立体绿化改善植被破坏的程度,创造富趣味的绿化体系。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各种建筑流派思想大量涌入,使我们在建筑设计方法的取用上产生迷茫。我们应认清建筑设计意义,明确设计目的,结合实际地形环境,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正确择取适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我们还要研究建筑设计的程序、准则及评价标准的规律性,将抽象的设计原则运用到具体的工程设计实践中去,对现代城市建筑进行综合设计,引导建筑设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建筑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建筑会计论文第8篇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学只是从其它各个学派借鉴了各种知识和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的各流派,几乎可以说,各种人文方面的学科流派基本上都对建筑发生了影响,不论是左的、右的;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只要是个理论最终或多或少地会被介绍到建筑中来,至少也要被一个建筑学的博士候选人选来作其博士论文。 随便翻开任何一本建筑学的杂志,总能从中看见其它学科的巨大影响。 在设计方法这个层面上,建筑学借鉴得较多的还是人文方面的东西,包括文学艺术等。对于科学上的东西用得较少,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人文理论涉及的范围和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和建筑学研究的范围有重叠,建筑学能直接用它的一部分结论,对建筑设计有一些帮助。

在早期,对建筑学有影响是神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中国古典建筑就是伦理学引入的代表性例子,最近10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学和近代哲学的发展,(这些学科都有分析和实证的倾向)新兴学科很快被引入了建筑学。其它学科和建筑设计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外来理论到底在什么层面上进入了建筑学,外来理论是否做了很大的改造。建筑学本身是否因此而改变?

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学核心是用常识解决复杂问题,建筑师们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寻找一种能将复杂事物抽象或简单事物的方法,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建筑师将外来理论当作设计的指导思想,而那些理论不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关注如下几点:

一、外来理论在进入建筑学后进行了多大程度上的改造,得留了原学科多大的特点。

其理论核心在进入建筑学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违背了它原来的宗旨?

我们知道建筑学的核心是用简单手段解决复杂问题。而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没有什么学科能真正在实用一级水平上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建筑学所受的影响是在文化、艺术层面上的。往往一件非常严谨的学术到了建筑学这里就变成了做设计的某一“契机”或是某一想法的“依据”。至于这种依据和原意有多大差别倒了成一件无人关心的事情,比如,生态建筑的动机据说是为了节约能源,节约能源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建筑师作出了大胆的意试,出现了一些据说是对生态节能有所帮助的形体,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新形体所多花费的钱,可能远远大于建筑使用寿命中所节约的钱;建筑师们对此到并不是很在意,而一些真正能带来节约效果的措施,如双层Low-E玻璃,新型保温材料等,倒是不能引起建筑师很大兴趣,除非这些措施能带来形体或视觉上的很大不同。

建筑师的这种态度倒是和服装设计师较类似,某一日本知名女设计师喜欢用黑色,她说:“我喜欢用黑色,因为它是死亡的颜色。”这句话并不是说,她再设计几件衣服就要死了,或者说穿她设计的服装的顾客们装备去自杀(尽管这两者都很有可能)。这只是说她喜欢这种艺术气质的东西。这就好比建筑师说“节能”、“环保”、“技术”、“理性”、“超越风格”——很大程度上是说设计师想表现这样的建筑艺术气质。基本上还是围绕形式做文章。

二、建筑学本身没有提出独特的,有影响力的思想。

建筑学近100年来基本没有提出什么能够影响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或观念,只除了C.亚里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对计算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建筑模式语言》对于建筑的影响又是十分小。亚里山大以前又是学数学的,只能算半个建筑师。

建筑学不能提出深远影响的观点,倒是从其它学科中借鉴了一批过时理论或是不严谨理论。或者是在借鉴过程中变得不严谨,从解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建筑就可以说是一次纯粹的找风格上依据的需要。

转贴于

三、建筑学的左派社会理想实践成果是令人怀疑的。

现代建筑的兴起和左派社会理想有很大关系。这里要要说明一点的是,现代建筑实践理论的左派倾向大多发生在欧洲、拉丁洲社会。(中国的知识分大多是右派)问题的关键大概在于建筑不仅仅是口号或专业设计。建筑是一项和社会各个方面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投资—消费活动。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因此单纯依靠建筑师进行社会改造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社会是复杂的,建筑师所要代表的“最大多数的利益”是抽象的;而业主的利益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师们无疑是会考虑 “公益的”但这种考虑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说是很强的,至少也是不强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件建筑如何进行更多的是由整个体系、而不单独的个人来决定,个人所能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指望建筑的左派思想倾向对社会能有什么大的作用是注定要落空的。

在高雅的贵族沙龙里大谈世界的革命是很“时尚”、“风雅”和“小资”的事情,但仅仅是闲谈而已。

四、某些建筑师的理论很可能是应时之作,或者纯粹是一种个人体验,不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说建筑上的“大理论”有空泛的倾向,那么一线建筑师们的东西更接近真实的设计,应该更有用吧,这也不一定。

有些建筑师的理论有神秘主义的倾向,纯粹是个人体验的东西到人很难掌握,作用不大,不知道路易斯。康算不算是一个例子。

其次,我们有理由怀疑某些理论和建筑形式出现的先后问题。

有相当多的建筑师宣称,根据其理论作出了相应的独一无二的风格或形式。

我们必然会有一种疑问,理论和实践的先后次序问题,有一个小笑话:某人枪法非常好,有一次去某处办事看到墙上有多小红圈,再仔细一看,圈中都有一个汽枪的弹洞,他深感惊奇,找到了打枪人,请教枪法,那人说,只要先开枪,后画圈,就不难做到。很多建筑师的理论很可能也是这样,只是为自己的形式寻找看上去很深刻的理由。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