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05 20:49:42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第1篇

投资近12亿元、总库容1.08亿立方米的青山嘴水库工程是楚雄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水库淹没区需搬迁人口1839户7298人,是搬迁人数最多、也是移民难度最大的建设工程。面对困难,楚雄州委、州政府在深入调查、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把创新移民安置机制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生动实践,通过三项举措使库区移民安居乐业。

党员包保,确保“搬得出”。安排楚雄市33个单位和镇、村、组近千名党员干部职工组成“包保”移民搬迁工作组,按照各自职能,划定包保责任范围,深入库区移民家中,就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医、就学等问题答疑解惑,努力做好移民思想工作。大力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各级党员干部详细了解移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并一一登记在案,从而不断细化移民搬迁中的工作措施。通过进村入户做移民的思想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了移民政策的透明度,使移民对水库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国家的方针政策、移民安置规划方案、补偿标准有了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使移民真正认识到党和政府对移民的关怀和照顾,有效地杜绝了搬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钉子户”现象。在走访调研中,民族宗教事务“包保”工作队了解到移民群众中有部分是回族的情况后,从尊重民族习惯、方便信教群众的角度出发,及时向库区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在回族移民聚集区建设清真寺的建议,并得以实现,让搬迁工作始终体现人文关怀,使移民群众愿意搬迁。

组织结对,确保“住得稳”。楚雄州委制定了“1+1”结对联系实施办法,通过安排医疗系统党组织与社区卫生体系尚不健全的社区结对等形式,开展对口帮扶行动。积极开展州、市、镇、社区四级党组织联动,对移民小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出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公开承诺,承诺内容紧密结合党员岗位实际,注重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张榜公示、显示屏滚动播出等形式,主动接收社会各界的监督。在司法、公安等综治维稳系统党组织的结对帮扶下,各移民小区均建立健全了接待室、综治室、调解室、警备站等机构,有效地构筑起人民内部矛盾调解体系。两年来,移民小区累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543件,调处成功率为97.5%,“平安和谐家庭户”创建达标率98.7%。与此同时,社区移民党组织也积极开展工作,在对口部门的帮扶下,先后完善了168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硬件设施,及时解决房屋、水、电、下水道维修等难题1620件,帮扶救助困难群众1270人次,开展专场文艺演出58场,放映电影728次,让库区移民群众过得充实,住得踏实。

多方参与,确保“能发展”。在移民小区中深入开展“三亮四进”社区活动,通过在移民社区树立公告栏、配当党员标识等方式,将党员干部、代表委员等身份亮出来,并组织在职党员进移民社区开展认岗定责,由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联系或协调州内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等措施,开展计算机、烹饪等上岗培训41期、参训5178人次。移民社区党组织还以“三亮四进”为契机,加大社区周边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主动与社区周边企业联系,积极争取各类就业岗位,安置小区适龄劳动力就业4044人、就业率达到96%以上,达到每户就业1人的目标。对移民社区内“4050”人群就业困难的问题,驻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通过人大提案、政协议案等形式,促成当地党委政府在移民小区内设立缝纫、保洁等家政服务岗,蔬菜交易市场,报刊杂志销售亭等设施,采取工商、妇联等部门统一管理的形式,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工作岗位。由社区自愿者发起的每月10日的“义务劳动日”主题实践活动,促进了“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建设,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使2010年的社区居民人均经济收入达到8211元,比搬迁前增长了4947元。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第2篇

全段广大干部职工面临各种新形势,大力发扬“厚德求实,载物奋进”的企业精神,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顺应铁路快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形势,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第三次创业”为己任,通过整合、调整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巩固路内市场,开拓发展工程物流,加强质量管理,稳定安全形势,使企业生产经营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理顺内外关系,努力构建一个物流中心,五个区域采购储备配送中心的内部物流运作模式。

1、理念上融合,树立一个品牌。

5月10日,我段与原襄樊物资采购中心合并后,辖信阳、襄樊物资供应站,武昌本部、江岸车间及武汉劳保站,两岸五地,担负全局范围内物资供应工作。通过不断地宣传和努力,“厚德求实、载物奋进”的企业精神,“诚信、严谨、快捷、双赢”的经营理念深入人心,全段上下紧密团结,协调一致,以“为您着想、帮您做到”为服务宗旨,全力打造“武铁物流”品牌。

2、流程上统一,实行一种模式。结合生产力布局调整后,两岸五地的业务管理现状,应用现代物流和供应连管理理念,全力推进统一的内部物流管理模式。段内部根据路局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对襄樊、信阳供应站、武汉劳保站和江岸车间实行统一管理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内部管理文件,明确了两岸五地的职责、权限。各部门加强与各站、车间联系,并召开“两岸五地”业务协调会和工程物流协调会,确定了一个物流中心和五个区域配送基地的管理构架以及四大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储备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资金结算系统)、一大平台(信息管理平台)的管理模式。

3、管理上规范,达到一个标准。

一是整章建制,对段内11*管理文件进行修改、整理、合并。截至目前,已经全部完成管理文件的整章建制工作,形成了新的管理文件目录。二是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定,各项工作按章办事,严肃考核,规范管理。将iso作为月度考核的重点,直接与部门效益奖挂钩,基础管理工作的效果由段质量目标和部门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来检验,达到标准化管理。

4、机构上精简,充实一线岗位。

精简了内部管理机构,减少机关管理岗位和生产辅岗位,撤销冗余机构。段内通过机构调整,成立了专业化的多经经营实体,一线岗位得到加强。撤销了江岸仓储车间和武汉劳保供应站财务设置,减少机构设置,加强财务统一管理。

(二)、认清形势,把握重点,精心组织,确保物资供应,实行“阳光采购”。

1、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站段变化。

根据“局直管站段”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具体情况,积极组织参与路局成立后的第一次物资工作会议,第一时间制定了《*物资供应段服务指南》,提供给用料站段。并以服务为宗旨集中精力,组织精干力量走访各用料站段,每周与用料单位保持一次以上电话联系,业务员每周不少于*走访站段,加强协调沟通,理顺供应关系。在站段合并、人员变动频繁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物资供应体系各环节的畅通,保证了物资供应的及时、准确。

2、把握重点,确保物资供应。

①确保基大改工程物资供应。实行第六次提速及其他重点工程专项管理,专人负责,盯住施工计划,掌握施工进度,落实料源,确保供应。

②确保新设备配件供应。克服新机车车辆更新快、且试用机型多,新配件规格型号变化频繁、供应量大的困难,掌握第一手机车配件资料,第一时间组织新配件供应,业务人员深入车辆段,用数码相机拍摄新配件照片,并请专业厂家确定配件的相关数据,及时更新物资采购储存计划。

③确保运营维修物资供应。每周至少与用料单位保持一次电话联系,摸清用料需求,掌握维修计划,及时组织物资采购,优化配送组织,确保供应合理准确,实现内部物流无缝联接。

截止10月末,物资供应额完成6亿元,是年计划5亿元的12*,其中,基大改物资供应3.14亿元;采购成本节约实现66*元,是年计划110.*。多元经营完成营业额6308.*元,是年计划980*元的60.*;经营收入1010.*元;创利万元。刚才进出库量38.*吨,装卸作业量53.4*吨。

3、“阳光采购”,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

①加强供方准入管理。从7月份开始,建立和完善供方及供方资源库工作,并在“武铁物流”网上对所有供方和供方价格进行公示。

②加强价格执法监察。段纪委和行政监察每月对供方、供方价格、采购成本节约情况进行执法监察,确保对供方及供方价格的管理法制化,实现成本节约。

③实行业务流程公开。严格执行《武汉铁路局物资集中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办法》,从用料需求计划提报、采购招标、供方及资源准入资格审查到供应价格公示、执法监察和服务质量调查与整改,都力求透明化、制度化、公开化。

④全力做好招标采购。对段管物资和受局物资管理处委托采购的局管一般物资招标工作,成立专门的招标采购组织,9月份段管物资招标采购工作已经圆满结束。

⑤不断完善售后服务。开展每季度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和每半年的服务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综合服务满意率都在9*以上,个别服务单项在9*以下的都得到了有效的改进,没有出现顾客投诉现象。

(三)、克服搬迁困难,明确经营思路,叫响“第三次创业”促进多元经营发展。

1、明确经营思路。确定了五大经营发展战略:构建铁路内部物流、稳定仓储物流、做强工程物流、发展贸易、开拓综合第三方物流。结合路局住宅开发的统一部署和我段面临搬迁的实际情况,以“第三次创业”的拼搏精神,积极正面宣传,稳定职工思想,及时与客户沟通,力求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逐渐稳住了阵脚,并努力开创生产经营的新局面。

2、调整经营机构。按照经营发展战略,整合多经优势,对段多经机构进行了调整。武汉武铁物流公司下设两个分公司,一公司集中力量进行仓储和物业服务,二公司组织精干力量重点做强工程物流,培育物资贸易,开拓第三方物流市场。

3、加大营销和市场开发力度。我段在继续做好武九扩能工程尾工的物资供应外,加强与“天兴州大桥(引桥)”工程指挥部沟通,签订了总体物流服务协议。参与“宜万线”工程和“武广客运专线”工程投标,分别中标*吨水泥和1*米锚杆。成为“武康二线襄湖段”、“武合线”等工程的前期钢材暂供单位,现正在积极准备参与投标。

4、启动信息系统建设。正在开发仓储物流和工程物流信息系统,预计年底全部系统开发完工并投入使用。这一系统的开发,将解决我段物流信息瓶颈问题,使我段物流信息处理和反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有利于更好的打造“武铁物流”品牌。

(四)做好武昌本部整体搬迁工作,降低影响,节约搬迁资金。

6月份,路局决定我段武昌本部整体搬迁,我段按照路局住宅开发和对我段整体搬迁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按时交接、及时整修、尽快搬迁,力求降低整体搬迁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以“必须、节俭、保持基本仓储功能”的原则,严格核定有关整体搬迁的费用预算,合理利用资金。目前,第一批搬迁项目已交接整修完毕,第二批搬迁项目正在办理费用审批程序。

(五)强化安全基础,加强安全管理,实现安全有序可控。

结合路局“安全活动月”、百日安全大反思及“三查”活动,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和监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针对气候和作业条件,加强组织协调工作。重点加强现场控制,落实干部盯岗制度,抓好标准化作业;做好设备的检修、保养工作,落实机械设备计划维护制度,特别是做好起重设备的定期养护;特别重视防暑降温工作,高温作业现场要备足清凉饮料和相关药品,防止中暑,确保人身安全;抓好防火、防爆、防盗等各项安全工作,特别是坚持动火管理制度,加强作业、仓储区域禁烟管理。

截至目前,实现了1*月无一切责任事故,安全生产有序可控,力争继续实现安全年。

(六)、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加强引导,确保职工思想稳定。

一是针对路局住宅开发和我段整体搬迁工作,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与广大职工群众谈心,听取职工的心声,收集职工意见和建议,并做好解释宣传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整体搬迁工作引起的职工思想波动,确保了职工队伍稳定。

二是针对原襄樊物资采购中心合并后收入降低的问题,段党政高度重视,做好疏通工作,并通过两地相关部门的沟通,做好融合和内部协调统一管理工作。

三是针对职工群众比较关心的住房问题和劳服公司所在地住宅开发问题,耐心地与职工解释。

四是针对内退职工要求提高待遇问题,在路局有关内退职工待遇政策没有出台以前,按照原武汉分局的政策,做好疏导工作。路局政策出台后,我段认真贯彻执行路局关于内退职工待遇的政策,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七)加强财务管理,加大债权债务清理力度,确保企业经济效益。

1、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在路局往来欠款达500*元左右,应付款达1.5亿元,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统筹安排,盘活资金,加快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运作效率,不仅保证了资金链的正常运转,保障了运输生产的物资供应,而且大大缓解了路局的资金压力。

2、成本控制上继续推行科目负责制,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实行节奖超罚,针对存在问题加强成本控制和日常管理,做好“预算编制、过程控制、结果考核”工作,做到先算帐后决策、先预算后支出,确保有权支出在可控范围内。

3、加大债权债务清理力度,常抓不懈。对应收账款和料款的清理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人,避免了坏帐损失,确保了企业经济效益。

4、做好资产清查。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路局的要求,认真做好实物盘点,做到帐物、帐帐、帐表相符,并提出对积压、报废、损失的具体处理方式、建议,按程序做好相关工作

(八)强化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我段一贯把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强化职业文化知识教育,重点加强现代物流知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2期,培训49*;送外培训12*。同时,对从事叉车、行车、装卸等一线工种的职工开展了多次练功比武活动。通过脱产培训、集中教育、自学、岗位练兵、文化业务考试等形式,强化职工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钻研业务的自觉性,从而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逐步优化我段人力资源,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新形势下企业快速发展打好基础。今年还完成了路局范围内的汽车驾驶员、材料工、汽车维修工计32*的技能鉴定。

二、明年的主要工作思路

(一)、加快和完善内部物流体系建设,保障供应,降低成本,节约资金。

1、进一步理顺关系,细化管理措施。内部完善“两岸五地”协调统一管理体制,加强业务沟通,共同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局新型内部物流体系。按照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念,做好物资集中采购、批量招标工作,合理规划储备分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配送组织,降低运输配送成本,为路局运输生产服好务,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高全局经济效益。

2、加快物流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加强职工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深入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制度化管理、标准化作业,严把物流服务全过程质量关。不断完善“四大系统、一大平台”,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处理和反馈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更快、更好地为路局生产服务。

(二)、周密部署,积极准备,安排好武昌本部整体搬迁工作。

按照路局住宅开发进度,合理安排搬迁批次,保证住宅开发用地按时腾空,同时最大限度利用生产设施,创造利润。盯紧武东新址的审批工作,积极筹划武东新址搬迁计划,一旦武东新址计划审批完毕,立即启动直接搬迁武东的方案,减少搬迁环节,节约资金。

(三)、积极开展营销,稳定和发展经营,叫响“第三次创业”。

积极开拓路内外市场,稳定仓储物流;做好全局范围内工程项目的综合物流服务工作,全力拓展路外工程物流市场;以工程物流为依托,积极发展贸易和综合第三方物流,努力开创生产经营的新局面,叫响“第三次创业”。

(四)、加强安全稳定管理。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安全管理。根据各阶段的气候变化情况,做好防暑降温、防汛防寒工作,确保职工人身和作业安全;强化标准化作业,落实干部盯岗制度,盯死安全关键;加强设备保管保养工作,落实机械设备计划维护制度,特别要做好起重设备的定期养护;要抓好防火、防爆、防盗等各项安全工作,特别要坚持动火管理制度,加强作业、仓储区域禁烟管理。

2、畅通沟通渠道,做好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团结、凝聚和依靠广大职工,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做好基础管理和其他重点工作

1、继续做好仓储物流和工程物流信息系统二次功能开发工作,完成岗位、职责及部门的规划,实现仓储物流和工程物流信息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2、做好工资一单制发放实施的宣传解释工作,促进“两岸五地”协调一致,正式在全段范围内实施。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第3篇

移民现状

洋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山区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2%。多年来,山区群众饱受基础条件落后及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遭受着较大的威胁。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为彻底改善洋县农村居民居住和生活现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据摸底调查,洋县十年需搬迁37253户137113人,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42个,计划总投资569970.9万元,需建设用地7450.6亩。预计通过十年移民搬迁,可节约土地1.5万亩,使洋县城镇化率提高24.3个百分点。2011年,建设集中安置点28个,共完成搬迁2661户,入住率100%。2012年,建设集中安置点37个,共完成搬迁4277户,分房入住3800户,入住率89%。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84个,完成搬迁10258户、33840人,一直走在全市前列。

移民措施

强化政策宣传。一是编制印发《洋县移民搬迁政策宣传册》4万余份,将政策宣传到镇、村、组、户。二是抓住春节民工返乡的大好时机,通过电视广播、社火游演、街头宣讲和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全面宣传移民搬迁惠民政策。三是加强对镇、村干部的思想教育,要求镇村干部、尤其是村组干部要加强学习,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宣传好、执行好、落实好陕南移民搬迁相关政策。同时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宣讲移民安置政策,发放移民搬迁政策明白卡,做到政策宣传深入到户、搬迁对象具体到点、入住资格确定到人,充分地取信于民,调动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氛围。

扩大上楼安置。在集中安置基础上,扩大上楼安置比例,2011—2012年,楼房化安置2042户,占集中安置的37%。2013年我们进一步扩大上楼安置比例,建设上楼安置点5个,计划安置2161户,占集中安置任务的71%。上楼安置三年可节约建设用地3000亩。在楼房化安置中,我们严格执行搬迁户60平方米出资1万、80平方米出资2.5万、100平方米出资4万元和特困户不出钱的要求,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搬迁积极性。

推行六项工作机制。一是推行部门包抓责任制。确定县级领导及部门包抓各移民搬迁安置点,并将包抓工作列入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形成推进合力。二是推行电视公开承诺制。由各镇党委书记、各包抓部门主要领导围绕全年任务,在县电视台公开进行承诺,接受全县人民的监督。三是推行每月考评通报制。每月由县考核办、监察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对各镇、各包抓部门当月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评打分,并将排名结果在全县进行通报。四是推行难题会商研判制。每季度召开移民搬迁工作例会,逐镇点评、逐点分析、逐个会诊,合力破解工作难点、焦点。五是推行县级领导抄告制。县搬迁办每月对各镇、各移民安置点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研判和整理,提出意见建议,抄送各包抓县级领导和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一手资料。六是推行“一票否决”追究制。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列入对各镇和相关部门的“一票否决”内容,对连续三个月考核排名在全县后两位及年终综合考核排名居全县后两位且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镇和部门“一票否决”。

严格控制成本。一是严把工程预算关。聘请3名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工程建设,把关审核各项预算决算,确保了投资科学合理。二是严把配套项目关。因地制宜确定各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及规模,对投资进行测算核定,杜绝了配套设施贪大求洋、浪费资金。三是严把房价核算关。制定了《移民搬迁安置房屋价格核算办法》,按照不同类型,分别明确计价内容、计算办法,计算结果由各镇上报,县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县电视台进行公示,增加了房价透明度。四是严把房屋分配关。出台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细则》,对确定的安置户名单进行村、镇、县三级公示,楼房化安置房屋由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部门参与监督,以公开摇号的方式进行房屋分配。五是严把专项资金规范关。印发了《洋县移民搬迁安置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洋县移民搬迁项目资金拨付制度》等文件,用文件和制度来规范资金使用;同时,由县级领导带队,坚持每半年对移民搬迁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保证了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

拓展工作思路。在严格执行移民搬迁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践多种移民搬迁安置模式。在探索土地增减挂钩模式、企业代建模式的同时,重点探索了陕南移民搬迁、农民进城落户和保障房三项政策结合模式。2012年,洋县拿出828套廉租房用于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对移民搬迁对象中愿意进城落户且符合廉租房申报条件的,可申请取得廉租房认购资格。从实施情况看,政策的出台很受搬迁群众欢迎,房屋供不应求,顺利实现了政策统筹配套、共用共享、叠加推进,促进了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目前,洋县又以省、市相关文件和市上《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移民搬迁与商品房结合模式,出台了《洋县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统筹安排实施办法》、《洋县移民搬迁与商品房统筹安排实施办法》,将进一步丰富洋县移民搬迁安置模式,不断增强工作活力。

遇到问题

观念思想有差距。个别镇、部门及少数干部对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还存在等待观望、心存畏难等现象,工作推进力度不大,速度缓慢。部分符合条件的移民搬迁对象对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坚守祖业、故土难舍的思想情结根深蒂固。另有一些搬迁对象习惯有天有地的院落,不愿上楼居住,但单家独院建房成本较大,农户自筹资金多,一定程度妨碍了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顺利实施。

配套政策跟不上。截止目前,省市虽然出台了移民安置方式、用地规模、建房面积、补助标准等政策措施,但搬迁后的宅基地处置、土地林地流转、户口迁移管理、后续发展等政策还不明朗,导致搬迁群众有后顾之忧,不敢冒然搬离。另外,洋县目前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重建设,轻发展的问题,除磨子桥等少数移民点移民增收有规划外,大多数安置点重在抓建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落后,搬迁户的医疗、上学、转户、增收等问题尚未真正提上日程,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差距较大,群众看不到光明前景,积极性不高。

资金压力十分大。一方面,洋县是一个部级贫困县,财力十分匮乏,而要全面完成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任务,县级配套资金压力巨大。另一方面,移民户自筹资金困难,在列入搬迁对象的37253户中,90%以上都属于贫困人口,除政府补助资金外,大部分搬迁户无力拿出自筹资金。

土地矛盾仍突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且审批难。另外,部分山区镇“地无三尺平”,按照省上30户以上集中安置的要求选址难度大,往往需要削山填沟造平地,增加建设难度及成本。据统计陕南移民搬迁每年约需800亩用地,而洋县每年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地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同时,移民搬迁安置用地审批仍然不够快捷,一定程度地制约了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推进。

对策建议

深化宣传教育,增强思想共识。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级干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部署、政策措施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消除畏难心理,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落实省市重大决策和全面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上来。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工作人员上门到户、移民政策宣传到户、群众疑虑解答到户,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引导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及取得的成效,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移民搬迁带来的实惠,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搬迁主动性。

集约利用土地,科学规划选址。要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提高上楼安置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到节约用地。要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合理选点,争取用移民搬迁的杠杆撬动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移民点选址要坚持“三高三避”原则,把安置点选择在靠近城镇、中心村庄、公路的安全地带,绝不能把新建移民搬迁安置点从一个地灾隐患点搬到另一个地灾隐患点。针对山区镇集中选址难的实际,要加大县级统筹力度,增加县级安置点数量及规模,逐步退出镇级建点,鼓励跨区域安置。要积极探索实施土地占补平衡,引导搬迁群众及时退出宅基地,参与土地整理开发,弥补搬迁土地、资金不足。

多方筹措资金,缓解融资压力。采取“省市补一点、财政投一点、项目捆一点、规费免一点、社会融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各级要千方百计争取中省市支持,积极化解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资金配套压力。继续遵循“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各计其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扶贫、发改、国土、水利、林业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财力,捆绑使用。要通过盘活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有价值的土地资本、配建商铺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多元化筹措资金。同时要加强各项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第4篇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江西目前仍有38个特困片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3400个贫困村、385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还有100多万贫困地区群众居住在生存发展条件较为恶劣的偏远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而此前开展的有土安置移民搬迁,随着形势变化越来越难以推进。为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施搬迁移民扶贫的新途径、新办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近年来,江西在修水等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无土安置扶贫方式,并取得了较好成绩,闯出来一条新路,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扶贫方式顺应时代

随着形势的发展,江西已实施十年的有土安置搬迁移民扶贫方式逐渐凸显出两个问题:一是有土安置点难找,接收地农民难以或不愿提供土地给搬迁来的移民;二是有土安置搬迁虽然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存问题,但仅靠少量耕地难以解决其发展问题,搬迁移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因而,移民更希望搬迁至城镇或工业园区,并且原来已搬出的贫困群众也要求向城镇和工业园区二次搬迁。而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至城镇或工业园区,进行无土安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第一,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潮流的明智选择。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与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值比重基本相当时,劳动力转移才能基本趋于稳定。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50%,预计2040年将达到80%左右,基本与发达国家水平持平。近十年来,江西城镇化步伐也显著加快,2012年达到47.5%。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则,从江西目前农业生产总值来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农业人口却仍占总人口的55%,两者相差甚远。因此,江西必须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较快发展。

第二,是贯彻落实十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精神的有效举措。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十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同步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将有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农场或种植业大户及农业企业集中,并同步促进农民向市民、农场主、农业产业工人分化,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能够迅速壮大经济实力,积累更多的财富,以更大力度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公共福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显然,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有力地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第三,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两大突出矛盾和同步推进“四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是有利于大规模快速、高效地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就江西而言,通常一对青壮夫妇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年务工收入均能达到5万元左右,其收入提高速度和水平远远高于就地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而且此举还解决了其子孙后代的发展问题,阻断了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另外,相比就地扶贫,此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节省大量物力财力。

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发展。有专家研究指出,中国要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应寄希望于大幅度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据粗略计算,农民搬迁进城,收入可以增加三倍以上,消费也可扩大三倍以上,再加上搬迁移民过程中建房等消费,其扩大内需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是有利于破解人口城镇化难题,提高城镇化水平。这些年,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即土地城镇化发展较快,人口城镇化进展缓慢。通过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极大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四是有利于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大规模将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工业园区居住,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就业,既可以有效破解招工难问题,又可以解决园区企业各自解决职工生活设施成本高的问题,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壮大,同时可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五是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引导农村人口进城进园,充分激活农村人力资源,促使农村各种资产得到盘活和利用,对整个农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尤其是可以大大促进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置换和流转,宅基地复耕,为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六是有利于拓展现代信息的空间形式和依托载体,大力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进而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拓展空间。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对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三农”工作,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件成熟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亦是如此。各级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创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第一,各级财政及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江西财政收入也突破2000亿元大关,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1564.1亿元,占全省收入的76.4%。各级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民生支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性收入逐年提高,加上在外打工等收入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2012年,江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28元,比上年增加936元,增长13.6%。随着各级政府财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的能力大大提高,贫困群众也产生了搬迁进城的内生动力。

第二,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专项资金逐渐增多,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资源整合拓宽了渠道。

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加大,各种直接涉及支持农民建房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江西涉及农民搬迁建房的项目总数约50多万户,按户均4人计算,惠及人口可达到200多万人。如果将这些政府部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全省每年可专项安排搬迁人口至少达100万人。同时,这些年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的项目和资金也大量增加,如交通部门的村组公路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的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卫生部门的农村医疗诊所建设项目、林业部门的绿化项目、新村办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也可统筹整合用于搬迁移民安置点道路、饮水、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行政策,搬迁扶贫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单项专项人均补助约4000元,按一家4口人计算,户均约为1.6万元左右;整合相关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有可能人均达6000元左右,户均可达2.4万元左右。

第三,国家出台的土地政策,为减轻搬迁移民的经济负担提供了支撑。

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部分试点省通过整治节约部分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调剂的方式按规划调整到城镇使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结构、高效利用农村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西可以充分发挥试点省的优势,争取在组织实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试点过程中,用足、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政策,既可解决搬迁移民所需土地,又为县城经济发展增加用地指标,同时能为移民搬迁筹集较多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资金压力。按照现行政策和各地做法,此项政策补助移民户均可达5万元左右。

第四,县域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为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总数达到94个。目前,移民群众相当一部分已在外务工,留在农村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后,完全可以充分就近就地就业。

第五,移民搬迁愿望迫切,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会,对那些年轻、文化水平高、有追求的农村劳动者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顺应了广大贫困地区移民群众进城安置的现实需求。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无疑完全符合现阶段省情和民意。特别是事关搬迁移民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即资金筹措和就业安排,条件基本具备。就资金而言,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可为安置区无偿置换土地,通过有效地整合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可解决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建房直接成本基本可控制在1200元/平米左右。如果按商品房价格出售一部分商铺,还可进一步降低房价;搬迁至乡镇或中心村,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建房方式,建房成本可控制在800元/平米以内。搬迁农户如选择与自己财力相适应的房屋面积,依靠专项补助和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偿,可获得资金6万余元左右,加上自筹(包括向亲朋好友借款或房屋抵押向银行贷款等),基本可筹措到所需资金。对于贫困户和特困户,通过采取提高补助标准或享受政策叠加补助,以及社会帮扶等措施,也基本可以购置与其财力相适应的房屋。至于就业问题,据调查,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已外出务工,只有极少数青壮年和为数不多的中老年进城镇后,需要新增就业岗位,而从当前城镇就业岗位供应状况来看,还是比较充裕,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招工难,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问题基本可解决。

五个关键问题

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显著不同于过去的有土安置方式,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迁徙,而是一项重构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涉及面极广、面临诸多问题、情况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好这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级各方共同努力,精心组织、周密谋划、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资源聚合、功能综合”。在工作中,要特别把握和掌控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确立“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以县城为龙头,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基本框架,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中央、省、设区市、县(市、区)、乡(镇)五级行政单位中,县是三类产业齐备、行政机构相对齐全的最低层级。在一个县中,可以比较好地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四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此,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应当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在县级层面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常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完备,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岗位比较多,在县域规划中,县城人口布局通常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在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中,应当以县城为龙头。但搬迁,无论是前期搬迁安置、还是后期社区管理、人员就业、土地流转,都涉及到县、乡、村三级及各方面,因此,实施搬迁移民,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以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于县一级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沿,县级党委、政府就相当于前线指挥部,各项政策和措施都需要他们去组织实施。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应允许县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省和设区市应加强对县的指导,并赋予县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活力。

第二,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要求,坚持移民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综合推进。

搬迁移民扶贫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始终坚持整体搬迁。因此,在搬迁对象选择上,要以农民居住点为整体搬迁单元,有条件的可以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整体搬迁单元。考虑到搬迁农户对搬迁地的多种要求,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梯度安置方式:一是进县城进园区安置,二是乡镇安置,三是中心村安置(包括敬老院、养老院安置)。由于搬迁移民就经济状况而言,有富裕户、一般户和特困户,为保障他们整体搬得出,宜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实行差别化扶持。针对自愿搬迁的特困群众,可采取相应提高其建房资金补助标准,或采取补助政策叠加措施,或动员和引导社会(主要是企业和个人)“一对一”帮扶等办法,帮助特困户解决资金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

搬迁移民扶贫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搬迁移民对经济和社会巨大的促进作用,必须十分注重全面协调、综合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在保证整体搬得出的前提下,建立新型社区网络和管理体系,要切实加强搬迁移民的就业培训和宣传教育及其他服务工作,帮助移民尽快地就业,并适应城镇生活,较好地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巨大转变,确保搬迁移民能长期稳得住。同时,要以搬迁移民为契机,同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和山林流转,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第三,施行“移民原有权益不伤害,现有权益可增加,未来权益可预期”的基本政策,切实保障搬迁移民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彻底打消农民“想进城、怕进城”的思想顾虑。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优惠政策及扶持制度,真正让利于移民群众,确保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山林、水面的承包权及所有权不变,收益仍归移民所有,引导移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在原有权益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让农民享受到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助,以及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创业服务贷款等。同时,政府在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特困户还可以享受政策叠加补助。

在处理政府与搬迁移民户利益上,应尽可能让利于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时,政府应尽可能照顾搬迁农户的利益。修水等县在搬迁移民扶贫中,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在移民住房上实行“四享受一支持”、就业上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和保障上实行“二转一选择”,即:在住房上,享受移民扶贫政策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旧房拆除补偿、县城购商品房和小户型安置房的财政奖励、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等;在就业上,优先扶助贫困家庭每户3至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中职和高职、免费创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在保障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互转、农村和城镇低保互转、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保险自由选择,切实保障移民的各项权益。

第四,注重“规划引领、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基本方法,促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有序开展。

搬迁移民扶贫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规划的可行、财力的支撑、合理的措施以及稳步地推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等都要在规划中体现。要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确保经得住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既要科学制定规划,又要严格实施规划,既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不因人而变,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完善,保障搬迁移民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要制定县域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新村建设、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由点到面、梯度推进、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合理规划本地人口结构布局,具体明确县城、乡镇、中心村居住人数。一般而言,未来40-50年,大约50%左右的人口住县城、25%左右的人口住乡镇、25%左右的人口住中心村,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搞好县城规划建设、乡镇规划建设、村庄规划建设,确定需要保留哪些乡镇、中心村或自然村,明确乡镇、中心村的范围及规模,并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

二是要制定搬迁移民规划。按照“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具体分析搬迁移民基本情况、县城的承载能力,确定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的总体目标,明确搬迁对象、范围及安置模式,资金筹措与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

三是要制定年度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计划,确保稳步有序开展。按照搬迁移民规划要求,根据当年财力和农村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要求以及城镇承载能力,在广泛征求移民群众的意愿,充分了解村情、民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同时,要认真搞好设计,注重考虑特色和建筑艺术。

第五,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基本原则,实现搬迁移民扶贫的新突破。

搬迁移民扶贫的主体是贫困农户,是弱势群体,而搬迁移民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面临的问题诸多。因此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只有政府才能够整合和调动各方面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推进目标。

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农民,因此,必须要以农民为主体,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让他们参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城镇化所产生的红利,应主要由农民获得;所选择的路径,也应符合农民的愿望和实际利益;在城镇化中,还应为农民建立一系列“接应”的配套措施。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当采取市场化运作,将有助于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在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在农民选择搬迁安置点、房屋楼层、房屋面积以及处置商品房店面等诸多方面,都可采用市场化运作方法。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第5篇

2010年“7・18”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视察灾区,第一次公开提出将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山民搬迁出去的想法。此后不久,陕西对外公布了陕南区内240万人的移民搬迁计划。2010年12月7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获得陕西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原则通过。陕西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起,该省将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分别涉及搬迁居民240万人和39.2万人,规模远超139.76万人的三峡库区搬迁移民。时任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表示,将用10年时间,彻底解决陕南地质灾害问题,让民众生活在安全、便利的环境中。为此,陕西省专门成立了陕西省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和陕南移民搬迁项目指挥部来组织协调移民搬迁的各项工作。2011年5月6日,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正式启动,同时,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揭牌,将作为资金周转平台,参与该移民计划。该公司由陕西有色集团与陕西省财政厅共同注册成立。该平台的作用是,在政府财政力量暂时无法支撑搬迁的情况下,先行垫付补贴。起一个资金运作和时间缓冲的作用。根据工程规划,移民搬迁首期任务需投入资金60亿元,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0亿元,其中财政厅出资10亿元,出资比例为33.33%;陕西有色出资20亿元,出资比例为67.67%,其余30亿元的资金缺口将通过银行贷款解决,由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提供担保。

2.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

陕南指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因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并威胁到山区群众的生命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陕西省决定利用十年时间,安置陕南60万户240万群众。其中,因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12.39万户49.16万人,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搬迁9.3万户32万人,扶贫移民搬迁28.97万户116.6万人,生态移民搬迁12.7万户46.88万人。

陕南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分两个阶段,2011年至2015年,将重点安排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频发易发区、贫困山区以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38万户约140万人。2016年至2020年,安置移民搬迁22万户约100万人。

2011年5月6日,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和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陕西省安康市举行。与此同时,由陕西省有色集团和省财政共同组建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将作为资金周转平台,参与该移民计划。按照规划,首期任务需投入周转资金60亿元,其中陕西有色集团筹集50亿元,省财政配套10亿元。

搬迁资金如何筹措?

面对如此庞大的搬迁计划,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搬迁资金如何筹措一直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总体规划,陕南地区搬迁投资共需1109.4亿元,主要包括移民建设投资772.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40.9亿元,公共服务及其他投资159.4亿元,自主拆迁投资12.1亿元,以及24.8亿元的土地整理项目投资。按规划中“三四三”的补助方案,意味着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地方政府需支付360亿~420亿元的补贴,其中半数需要市县一级财政来筹备。这对地方财政收入仅10余亿元的陕南来说,压力巨大。

对此,陕西省采取了政府与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联合注资成立相关搬迁工程公司,来破解资金困局。2011年5月6日揭牌的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就是为移民工程而设立的资金运作、工程运营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30亿元,其股东分别为陕西省财政厅和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前者出资10亿元,后者出资20亿元,其余资金缺口将通过银行贷款解决,由陕西省有色金属集团提供担保。该平台的作用是,在政府财政力量暂时无法支撑搬迁的情况下,先行垫付补贴,随后政府财政再填补进来,起一个资金运作和时间缓冲的作用。未来10年里,该公司将在陕西省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在陕南移民搬迁项目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配合陕南三市各级政府,以社会性和公益性为宗旨,由企业以项目建设的模式,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另外,在陕北移民搬迁中,陕西省、市、县和神华集团将共同筹资22亿元作为搬迁的启动资金。

神华协助出资,让外界多有猜测,其中有人猜测是否搬离之地地下存在某种资源,从理论上说,谁出资谁受益,对于这些猜测,陕西官方给予了否认,政府相关人士表示,陕西是神华战略布局的重要之地,还有颇多合作之处,其言外之意,神华要在陕西进行开采,也需要有“义举”行为。对于此次出资,神华人士表示是一次“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

对此,当地有学者认为,“此次启动移民搬迁工程,将大国企纳入,延续了陕西省让大型国有企业参与地方重大民生工程的一贯思路。这种做法其实在国内是一项模式的创新。”

不过,当地官员也坦陈,尽管目前已经找到了首批移民启动资金,但后续高达千亿元的资金在哪里?目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但是从陕西省政府对此重大工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多方筹资模式的探索不难看出,陕西省决心将“最大规模移民工程”变成一项让群众、国企、政府三方多赢的标杆性民生工程,同时亦是“样板”性政治工程。

有当地官员认为,千亿资金筹措虽难,但是面对“要用愚公移山精神解决搬迁”的意志,一切复杂的问题都将会得到破解。专家认为,与其他大型工程建设进行的省外移民不同的是,首先,陕西移民是在本省进行,搬迁后老百姓很容易适应新生活;其次,政府提倡“开发式”移民,也能为搬迁的老百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再次,陕西大规模移民最终是为减少贫困人口,并探索减灾移民新路径。上述种种都与以往的工程型移民搬迁有很大的区别。也正是在这些区别之下,陕西的移民搬迁工程才备受各界关注。

实际上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对于实施者来讲,无论是从人居环境,还是城镇化推进以及减灾扶贫等诸多方面,将是一次全面的提升。

对此,5月21日《中国经营报》指出,面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无论是参与其中的国企、政府还是搬迁的老百姓,最终都渴望实现多赢的局面,而多赢局面最终有赖于执行者有力地执行。

移民补偿怎么补?

关于移民补偿的数额问题也是大家极为关注的一个焦点,补助的标准成为极为敏感的数字。尽管移民搬迁的配套政策尚未正式公布,按照陕西省政府的初步要求,补偿标准可能为“三四三”,即每户直接补贴3万元,特困户补贴4万元(特困户是按照移民总数的10%来确定的),另外,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每户再投入3万元的成本。相关人士称,上述补助资金需要政府支付大量补贴。然而,按照陕南地区60万户、240万人的移民规模,每户6万~7万元的补贴标准,仅安置一项,陕西省就需支付360亿~420亿元。据称,这部分费用可能将由陕西省财政和市县财政分别负担50%。

在最初的规划意见中,曾有专门章节提出陕南搬迁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规划中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共需投资1109.4亿元,其中移民建房投资772.2亿元,基础设施、土地整治、公共服务及其他投资等325.1亿元,自主迁移投资12.1亿元。其中:建房投资772.2亿中,村民自筹715.9亿。省级财政扶持资金每年2亿,十年20亿,按5∶5的比例市县两级地方再配套20亿,另外再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0亿。此外,规划还建议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对口支援”8.4亿元。

事实上,政府用于补助村民建房的资金仅60多个亿,真正的大头,还得村民自己出。按照规划,政府出的大头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的325.1亿,但这一笔资金同样令基层官员为难。按规划,这一部分由省发改委、建设、民政、扶贫、水利、交通、国土、电力、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本着积极支持”的原则,通过项目建设的方式解决。一位了解内情的官员表示,省政府的思路是,整合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各类搬迁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但中央每年通过各部门下来的资金都有专门预算,超出的部门怎么办?

按规划,安康十年要搬22万户,平均一户补3万,要66个亿,其困户(增加2万补助)按20%比例有4.4万户,需要再加8.8亿。加上基础设施大概有115个亿需要政府买单。平均每年十个亿,按照目前省级和市县各负担50%算,安康一年至少要拿5亿,但现实情况是,安康很难拿得出这笔钱。这是个现实问题。所以,安康市向上级政府提交的书面建议中,提出的第一条就是,“要加大中央财政统筹资金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以及对口资金的扶持力度。”

牵头负责陕南搬迁的陕西省国土厅相关负责人称,希望规划能够上升到国家层面,请求国家发改委予以立项、扶持。国家各部门能够制定支持移民搬迁的特殊政策,予以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

移民如何安置?

为了鼓励村民搬迁,陕西省政府在最初的搬迁规划中承诺:新建筑的选址首先保证安全的地质与水文条件,有较丰富的可开发土地和耕园地,还要便于居民出行,解决水电等基础设施。同时,创造160万个就业岗位;新的住址确保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全面解决群众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问题;争取每个搬迁户有1个以上的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培训或技术培训;每个移民安置地区将通广播电视、通电话。

陕西省扶贫开发办相关负责人指出,整个搬迁将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发展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将按照农民进城、小城镇建设、避险避灾及扶贫搬迁四位一体的思路进行。目前确定的搬迁方式共6种,包括农民进城、进镇、新村新社区、小集中安置点、农民自建房和鼓励外迁,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自愿选择。

一位曾在安康实地调查过的地质专家提出疑问:“在地质灾害高发的山区,适宜居住的土地本来就不多,陕南地区如何找到足够安全的土地安置移民?”在陕南山区,可供选择的安置点很少。以安康所辖的一区九县为例,比较开阔的平地只有平利县城、汉阴县城和安康城区,其他的7个县城不是建在坡上,就是建在山沟里,本身也面临安全隐患,大规模移民对当地生态无疑是一种挑战。

如何解决这一土地矛盾?陕西省国土厅称,此次搬迁将陕南三市移民安置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安置区、适度安置区和不宜安置区。而搬迁安置移民主要集中安排在适宜安置区和适度安置区。其中适宜安置区陕南秦巴山地山前冲洪积扇裙、浅丘地区、汉江、丹江沿岸二级以上河谷阶地、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商丹盆地以及各县(区)零散分布的相对平坦地块。适度安置区主要分布在地块比较零散的秦巴山区河谷、低山和丘陵地带。

对于土地指标的疑问,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规模和安置方式,规划期间共需新增建设用地规模11171公顷(约16万亩),户均增加173平方米。

该厅解决的办法是,抓住陕南三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契机,与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充分衔接,重新核定和调整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适当增加安置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范围。同时积极与国土资源部协调,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争取移民搬迁10万亩建设用地指标。

陕西省国土厅一位官员透露,最终能否争取到指标不好说,但政府已经在努力。最初,整个陕南的规划都由省发改委以工代赈处牵头,但后来省里决定改为国土厅牵头,正是为了在以后土地利用规划及指标申请上更加方便。2011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到陕西省代表团讨论的时候,对十年时间整体搬迁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国家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检验标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1年5月6日召开的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上,省长赵正永强调,要以“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作为检验标准,切实抓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措施的落实。通过加大财政补助、整合各类资金、争取国家支持以及吸引民间资本等途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尽量让搬迁群众少出钱或不出钱,确保群众搬得出。统筹推进城镇和居民集中区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文化等条件,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增加公益性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解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确保搬迁后群众生产生活的稳定。切实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鼓励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增加群众的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确保群众能致富。

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这是陕西省政府对这项计划的要求,从目前来看,这项规模庞大的移民计划目的明确,意义无可辩驳,但在操作层面,许多问题仍没有找到答案。现在安康市已经与陕西省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相当于军令状,但许多问题地方上还没有明确思路。

安康市移民搬迁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称,目前确定的搬迁方式共有6种,包括农民进城、进镇、新村新社区、小集中安置点、农民自建房以及鼓励外迁,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自愿选择。从安置成本比较,农民进城的成本是最高的,安康房价现在每平米的价格为3000~4000元,其次是进镇,每平米成本约1500~1800元,如果在村子里就近安置,成本就比较低一些,自建房的成本大约每平米900~1000元。按照陕西省方面的要求,今年陕南需移民搬迁24万人,这意味着这项工作“必须在年底前看到成果”。为了节约耕地,政府决定建设一部分商品房小区作为安置房,现在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征地,26日前必须动工,才能保证年底之前有一部分搬迁农民入住。

“搬得下”的同时还要“稳得住”,需要政府支付大量补贴来实现。以每户农民3万~4万元的现金补贴为例,据透露,陕西省财政、市县财政需要分别负担50%。尽管一个资金周转平台已经建立,数十亿的费用对于这些年财政收入仅十余亿规模的陕南地市来说,仍是巨大的困难,从眼下的财力看,也确实没有能力。困难还不仅在于此,如何让搬迁农民进一步做到“能致富”,将进一步考验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陕南三市区位、自然环境情况类似:耕地少、可利用土地少,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从汉江取水,面临严格的环境标准,大量工业项目不得审批。在地方官员看来,耕地少一方面减少了“搬得下”的压力――因为耕地少而贫瘠,大量农民以外出务工为生,并不十分依赖务农收入、依赖原有耕地;但同时也让“能致富”压力大增。

2011年,陕西省政府确定安排陕南三市移民搬迁安置6万户24万人。其中,汉中市和安康市各2.2万户共17.6万人;商洛市1.6万户6.4万人。目前,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重点示范镇、汉中市城固县崔家山重点示范镇、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重点示范镇等建设项目已经集中开工建设。

重点示范镇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为解决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的问题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也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为农村居民进城创业和提高生活质量搭建平台。

3.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

白于山区是陕西省主要贫困地区之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实施白于山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是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为此,由陕西省扶贫办牵头编制的《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已经2010年第21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陕西省政府正式印发了该规划(陕政发〔2011〕13号)。

十年搬迁安置39.2万人。规划指出,2011~2020年共搬迁安置39.2万人,“十二五”期间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具体为定边县9万人、靖边县5.7万人、横山县3万人、子洲县2.3万人、吴起县1.25万人、志丹县3.25万人、安塞县0.59万人、子长县1.74万人。平均每年搬迁安置5.37万人,其中榆林市每年4万人,延安市每年1.37万人。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项目共涉及8个县90个乡镇,其中榆林市47个乡镇,延安市43个乡镇。

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努力实现白于山区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环境有改善的目标。一是贫困户有安全、经济、适用住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二是每户有1~2人掌握实用技术,每村有1~2个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安置的群众每户有1.5~2亩设施农业大棚。三是交通、电力、通信、能源、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完善,达到或超过当地城镇水平。四是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五是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搬迁到城镇的群众收入力争达到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搬迁到中心村或园区群众的收入水平力争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平均水平。规划中指出,安置移民分四种方式。

安置地址要选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育、医疗条件较好,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开发前景,能为搬迁户提供可开发的立地条件;符合抗震设防和防灾减灾要求,无地裂、滑坡,不受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

移民搬迁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农户住房建设、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贫困户能力建设、生态建设五部分:1.农户住房建设项目包括在城镇、中心村、现代农业园区、国有农林场等建设房屋以及旧房改造等。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村巷道硬化、通村道路、村组道路、人畜饮水、电力、新能源、村容村貌治理、污水垃圾处理等。3.产业开发项目包括现代农业基地在内的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等项目扶持、技术推广和市场体系建设等。4.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包括农民创业及实用技术培训、雨露计划、建立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5.生态建设项目包括小流域治理、基本农田改造、封山禁牧、草场改良、植树造林、新村绿化等。

建房补助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直接补助。“十二五”期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规划概算投资139.77亿元。按区域分:榆林市投资117.46亿元,占84%;延安市投资22.31亿元,占16%。按建设内容分:搬迁户住房建设投资57.83亿元,占41.4%;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08亿元,占25.1%;产业开发投资27.81亿元,占19.9%;搬迁户能力培训投资6.85亿元,占4.9%;生态建设投资12.2亿元,占8.7%。

参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和现行扶贫移民搬迁补助标准,确定白于山区移民建房补助标准。即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上补助财政扶贫资金3800元,每户宅基地整理费补助1000元,特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特困户比例控制在搬迁户总数的10%以内。每搬迁一人,市、县财政配套合计不低于1500元。进城落户的搬迁户,享受全省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相关优惠政策。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补助2300元。

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计划总投资139.77亿元,其中省级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市级财政投入22.55亿元,县级财政投入38.54亿元,部门投入资金35.36亿元,群众自筹23.32亿元。2011年,省上和榆林、神木、靖边以及神华集团各安排4亿元,定边县安排2亿元,横山县安排1亿元,子洲县安排0.2亿元,延安市及相关县结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项目安排资金5.09亿元,从2012年起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此外,规划还强调,要强化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各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项目指导、督促与检查工作,年度计划任务下达后,要逐级做好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工作。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资金监管与审计工作,推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建房补助资金由县上通过“一卡(折)通”直接补助到户,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4. 陕南移民的旬阳样本

过上更好生活的迫切愿望,鼓励移民搬迁的实际支持,还有灾难频发的环境逼迫,使陕南人口迁移现象多年来从未间断。陕西省政府在“十二五”起步之年作出承诺,要在未来5年实现搬迁240万陕南贫困人口的目标,更使这一“移民运动”日渐勃兴且进程加快。在陕南,一个大的人口变迁时期正在到来。旬阳县正在实践中的“富人进镇、穷人下山、工业入园、资本流转”模式,以其体现出的移民搬迁时代特征,对其他地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以集镇方式满足较大规模农民进城需要

陕南农民富裕程度不对称,富裕阶层相对成型,能人、精英阶层有迫切的进城愿望,陕南人已经意识到,移民搬迁是陕南发展的根本之路,这也是破解人口密度过大、人均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保任务艰巨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而,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成为当前搬迁的首要群体,搭建低成本的进镇平台成为县上推进城乡统筹的重点举措。经过摸底调查,旬阳采取了统一编制住宅规划、统一征用调配土地、统一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办理各类手续,房屋由农民分户建设的“四统一分”的办法,在棕溪镇等8个集镇统征土地414亩,以最低价为农民进镇建房提供土地。

旬阳县发展计划局负责人表示,目前旬阳的进城安居成本,县城大约是30万~32万元,集镇大约是16万~18万元。而且从市场开发、社区建制、居民管理、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综合比照,满足较大规模农民进城需要的最佳选择无疑就是集镇。当然,这些还不是集镇成为富人转移目标的最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镇域经济将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而集镇则是镇域经济的核。陕南经济的最低单元应在集镇,城乡统筹的重点也应在集镇。集镇就是“城乡接合部”,它承接着城市和乡村,最易于发挥集聚效益、产生发展效能。所以,集镇也是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的最大突破口。

把富人盘活,把穷人激活

这是在“富人进镇”后有效解决农村闲置资产,给农村贫困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引导“穷人下山”有序进行的一个例证。

目前陕南山区尚存在一定数量的绝对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15%。这些人要么因为祖辈居住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始终无法抗争出来,要么因为自幼残障或外出务工造成伤残而深陷贫困状态,无法获得较好的居住及生活条件,这也是陕南扶贫工作的重点群体。而同时,旬阳已有近万户农民迁入集镇,其中有6000多户还保留了在农村的住宅,这就使农村出现了大量闲置房屋。当然这些闲置房屋比贫困户的住房在位置、材料、设施等方面都要好,使用价值较高。同时,进镇村民还有部分遗留的土地、圈厕、沼气等生产生活设施也处于闲置状态。

这些有用资产的闲置,为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创造了天然的条件,盘活这些闲置资产,就成了一举多得的事情。旬阳县因此提出,将农村闲置资产向贫困区域农民转移。其办法是,由政府为贫困户购买进镇农户的闲置房,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转卖”给贫困户居住。这一办法实施一年来,迁入“新居”的贫困户“基本上在半年之内都实现了脱贫致富、安居乐业”,这一办法也受到了卖房户、买房户的共同支持。

在操作中,县上做到“盘活一个资金、获得双方自愿”,充分利用国家给贫困户的到户资金,由政府出钱买下闲置资产低价转让给穷人,过程中有严格的法定契约,买卖皆规范放心。这样,富人将闲置资产转化成一定的进城资本,穷人则马上获得必需的居住条件,两头解决了问题,也就是“把富人盘活了,让富人更富;把穷人激活了,让穷人不穷。”效益不仅仅在于一个房子,重要的是实现了闲置和价值的成功转化,把穷人和富人连接了起来。对穷人来说,在脱贫的路上可以少奋斗多少年,对富人来说,体现了致富以后的善心善举。当然,对政府而言,也体现了实实在在的公共责任和社会道义。

以县域生态工业园为抓手,创建就业创业平台

移民搬迁,贵在“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这也是检验移民搬迁成功与否的标准。要让农民搬迁以后还过得好,就业是根本。在就业方面,旬阳主要是以县域生态工业园为抓手,创建就业创业平台。

旬阳生态工业园位于县城近郊,包含有矿产开采加工、水泥生产、汽车制造培训、魔芋种植及烟草生产等多种企业厂房于其中的一个县域工业园区,已经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据介绍,目前园区就业人数已达4800多人,预计未来5年将达到25000人。

形成配套产业链,是园区增加岗位、解决就业的重要举措。如当地的尧柏水泥生产线,依靠配套产业尤其是下属公司解决了大量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依靠农民促进了资金流转问题,取得了多重效益。据悉,县域工业还给1万多名城乡居民提供了就地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增收的重要渠道。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第6篇

一、提出这个思路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修水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深山区困难群众。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修水县有24.9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34.1%。特别是还有8.2万人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他们的生存状况是“一少一差一分散,生产生活有六难”,即耕地少、设施差、居住分散;行路难、就学难、就医难、耕作难、增收难、娶妻难。他们迫切期盼改变现状、脱贫致富,共享城市文明和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引导扶贫移民进城进园安置,不仅既能解决山区群众当代人贫困问题、更能解决山区农民几代人贫困问题,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既是我们执政为民的职责所在,更是修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城镇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枢纽。修水县认真研判国家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新机遇,积极策应九江、岳阳、成宁联手打造中部地区“小三角”经济带的新构想,提出到2020年县城建成3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条件、有基础、有需求、有空间,需要快速聚集和增加城市人口,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这些年,我们按照“完善老城区、提升南城区、决战良塘区、建设大修水”的城建思路,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2009年6.7平方公里拓展到20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心两河六组团”的“大修水”中等城市格局。其中良塘新区正朝着“五年基本建成”目标快速推进,建设了学校、医院、车站、“四馆两中心”、五大专业市场等功能性、公益性项目,仅五大专业市场就有5000多间商铺,可以吸纳转移农民2万多人。目前,修水城市化率(42.5%)远低于全市46.08%、全省47.5%、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增加9-10万人。有专家指出,人类的发展,必然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因此,我们顺应发展规律,通过整体移民搬迁聚集城镇人气,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修水赶超发展。

三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我们着力探索一条以适度超前的城市建设带动相对滞后工业发展的路子。通过实施“强工兴城”战略,工业经济迅速扩张,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二产比重达50.9%;工业园区面积由2009年2.8平方公里拓展到13.7平方公里,有入园企业158家,新建公(廉)租房6210套、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可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修水县每年有近20万人外出打工,而园区企业却不同程度出现招工难。农村有一种现象,很多农民外出打工赚钱后,第一件事就是回来建房,有建在老家、建在集镇、到县城购房三种选择。如果用尽积蓄建在农村,他们还得外出打工,“房子在家里装空气,自己在外面住工棚”,抛家离子,出现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房子既不是生产资料,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资料。如果我们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激励、配套吸引等措施,推进整体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既可以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又可以缓解园区招工难,还可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致富农民,就是要减少农民,把农民从耕地中解放出来。如修水县溪口镇车头村1086亩耕地、9828亩山林分散在571户人家,像这样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采取整体移民搬迁,鼓励扶贫移民进城进园就业创业,才能加速土地流转,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从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最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三化”同步发展格局。

二、在改革创新中扎实推进整体移民搬迁扶贫

1、以全域规划为引领,着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我们着重从观念和思路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定式,从政策、措施和规划上重新审视和谋划县城经济发展。按照“全域修水、凸显特色、三个集中”的总体要求,投资1200万元聘请江西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全域修水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新村建设、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努力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六个一体化,形成覆盖全域、由点及面、梯度推进的城乡规划体系。分阶段推进城乡空间布局调整,即到建党100周年,实现全县农村人口“三分之一进县城、三分之一到集镇、三分之一在农村”的分布格局,县城建成人口规模达到3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机制体制;到建国100周年,形成全县人口“50%左右住县城、25%左右住集镇、25%左右住中心村”的分布格局,构建以县城中心城区为核心、渣津和太阳升等重点小城镇为副中心、县级示范镇为节点、120个中心村为网格的城乡一体空间体系。通过规划引领,打造“宜居乡村”,即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乡管理,建设宜居之地;打造“实力乡村”,即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转型、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打造“文化乡村”,即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充分利用城镇和乡村文化广场,定期举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休闲乡村”,即借助区位优势,依托农业基础,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发展“农家乐”等项目。同时,将整体移民搬迁扶贫纳入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编制了《修水县推进整体移民搬迁扶贫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3-2020年)》,明确了“至2020年,完成移民搬迁1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3年为试点启动年,计划整体移民搬迁8000人。

2、以“两分两换六联动”为路径,着力增强整体移民搬迁的新动力。我们坚持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两分两换六联动”,即在整体移民搬迁过程中,将移民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换住房、以耕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换保障,联动推进就业保障、户籍制度、社会管理、涉农体制、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六项改革,确保扶贫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后实现“五有”目标(即有信心、有住房、有就业、有户籍、有保障),均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其中,“两分”是前提,“两换”是核心,“六联动”是保障。在有信心上,随着修水城市的框架拉大、功能完善、面积拓展、就业岗位增多,广大群众目睹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和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对县城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对修水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越来越强,进入城镇、希望变成新市民的愿望十分强烈。在我们调研中,深山区农民特别渴望能移民搬迁到良塘新区。在有住房上,一方面,提高补助标准。即实行“四享受一支持”:整体搬迁移民享受移民扶贫政策补助;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农户,享受危房改造补助;享受旧房拆除补偿;享受县城购商品房、小户型安置房的财政奖励;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降低进城门槛。安置房价格按建筑成本价约1350元/m2计算。在有就业上,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即优先扶助每户3万元至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修水职高;免费创业就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在有户籍上,移民可以直接办理城镇居民户口,也可以保留农村户籍办理城镇居住证,可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继续执行农村计划生育等惠农政策。在有保障上,按照“群众自愿、依法流转;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结算到户、用于保障”的原则,对移民户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进行流转。流转收益用于缴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一方面,缴费标准由原来的每月100元提高到500-1000元。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出口的办法,养老金由原来的每月55元增加到164.35-221.01元(不含利息)。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互转;实行农村和城镇低保互转;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可以自由选择。许多山区群众说:“能住上县城的洋房,享受农村和城市两头的优惠政策,这样的机遇千载难逢,千万不能错过”。

3、以行政村为单元,着力实现整体移民搬迁的新突破。我们认真总结以往扶贫移民搬迁经验,改自然村搬迁为行政村搬迁。对地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洪涝灾害区、生态保护区等五类区域的行政村,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按照“农户申请、村组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进行。整村移民搬迁要做到“五个全部”:即居住人口全部搬迁;农民房屋全部拆除;宅基地全部复垦;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全部依法流转;搬迁人口全部参加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目前,有20个行政村、5223户20690人递交了2013年的整体移民搬迁试点村申请。

4、以集中安置为重点,着力打造移民进城进园的新平台。在安置方式上,实行梯度安置。有县城和园区统规统建公寓房安置、县城商品房安置、中心集镇安置、中心村安置和养老院安置五种方式。以县城和园区公寓房集中安置为主,中心集镇和中心村安置为辅。在选点布局上,注重就业保障。城区的安置点选在县城核心区的良塘新区,园区的安置选择在吴都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移民置业、就业、创业十分便利。在户型设计上,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移民公寓安置房有50m2、60m2、80m2、100m2、110m2、120m2六种户型,人均住房面积35m2。既照顾了非贫困户想要宽房子的愿望,也顾全了贫困户只求住得下的低要求,“穷人”和“富人”都满意。在小区配套上,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移民安置区完全按高档住宅小区标准规划建设,文化休闲、购物、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在后续管理上,实行社区化服务。搬迁后,实行社区化、物业化管理。现有村干部待遇不变,作为社区干部参与移民小区的服务管理。

5、以分类帮扶为手段,着力探索特困群体搬迁的新方式。搬迁是个大动作,农户自己也要花不少“挪窝”的钱。其中五保户、五保边缘户及农村“三类人员”等特困群体无疑成为整体移民搬迁的拦路虎。这些人都想搬,也应搬,但他们仅靠个人经济能力无法搬迁。我们把特困农户的搬迁作为工作重点,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在方式上指导他们,在政策上倾向他们,通过分层分类救助安置的方式,帮助他们也顺利搬迁。对分散五保户安置在敬老院,集中供养;对没有购买安置房能力的痴聋傻哑、鳏寡孤独等五保边缘户及三类特困人员,尽量纳入养老院实行集中供养安置;对不符合集中供养安置的特困户,在养老院为其统一建设安置房,实行“一院两制”;对特困户购买小户型安置房给予特殊帮扶政策;鼓励特困户投亲靠友、梯度安置;进一步加大对因灾、因病等致贫特困户的政策帮扶力度,实行单位部门和企业结对帮扶、社会捐助等形式,确保不留一户人家、不掉一个穷兄弟。大椿乡九曲村低保户廖祖武说:“我们这一代苦过了,不能让下一代再苦,再穷也要想方设法搬出去!”

三、在共识共为中开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局面

一是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农工部长为办公室主任的高规格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有“一办八组”,即综合办公室、搬迁安置组、土地山林流转组、社会保障组、安置房建设组、土地整理复垦组、县域规划组、资金整合组、户籍管理组等,从13个职能部门抽调33人,集中办公。县委以一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意见》,出台了规范农民建房管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公路沿线村庄整治提升等系列文件,召开了全县动员培训会和政策研讨会,並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评。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第7篇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江西目前仍有38个特困片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3400个贫困村、385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还有100多万贫困地区群众居住在生存发展条件较为恶劣的偏远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而此前开展的有土安置移民搬迁,随着形势变化越来越难以推进。为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新途径、新办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近年来,江西在修水等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无土安置扶贫方式,并取得了较好成绩,闯出了一条新路,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一、新形势下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形势的发展,江西已实施十年的有土安置搬迁移民扶贫的方式逐渐突显两个问题:一是有土安置点难找,接收地农民难以或不愿提供土地给搬迁来的移民;二是有土安置搬迁虽然解决了贫困群众生存问题,但仅靠少量耕地难以解决其发展问题,搬迁移民和其他大多数农民一样,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因而,移民更希望搬迁至城镇或工业园区,并且原来已搬出的贫困群众也要求向城镇和工业园区二次搬迁。而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至城镇或工业园区,进行无土安置的条件也日益成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1、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潮流的明智选择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由于农业初级产品消费弹性系数小,附加值低,且农业生产受到土地、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绝对值在不断增长,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因而农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承载的人口都极为有限。这一状况和态势,驱使人类社会不断由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与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值基本相当时,劳动力转移才能基本趋于稳定。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几十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必将加快。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50%,预计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2030年达到70%左右,2040年达到80%左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近十年来,江西城镇化步伐也显著加快,2012年达到47.5%。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则,从江西目前农业生产总值来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农业人口却仍占总人口55%,两者相差甚远。因此,江西必须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较快发展。

由此可见,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工作,将大量农村人口搬迁进城镇和工业园区,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潮流,切合当前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选择。

2、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精神的有效举措

扶贫工作属于“三农”工作范畴,解决贫困问题必须置于解决“三农”问题之中通盘考虑,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必须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筹考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十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同步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一方面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快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为工业和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为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减少农民,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对整个社会而言,这将有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农场或种植业大户及农业企业集中,并同步促进农民向市民、农场主、农业产业工人分化,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能够迅速壮大经济实力,积累更多的财富,以更大力度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公共福利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过程是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人进城、钱下乡”。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显然,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有力地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完全符合党的十精神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新举措。

3、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两大突出矛盾和同步推进“四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如两极分化严重,内需不足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社会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并同步推进“四化”发展。一是有利于大规模快速、高效地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将贫困地区群众大规模搬迁出来,是一项“多快好省”的扶贫举措。所谓多,就是一举可以有效地解决居住在偏远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农民的行路、上学、就医、住房等多重困难;所谓快,就是能快速有效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通常一对青壮夫妇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就江西而言,一般年务工收入均能达到5万元左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既可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又可迅速提高他们的收入,其收入提高速度和水平远远高于就地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所谓好,就是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解决了当代人的贫困问题,而且解决了其子孙后代的发展问题,阻断了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所谓省,就是相比就地扶贫可以更加有效地节省大量物力财力。由此可见,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破解当前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这一个重大难题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途径。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发展。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然而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一发展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制约。无论从当前形势还是未来发展情况来看,依赖出口和投资都将难以为继。因此,要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加大消费,扩大内需。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收入的增长将导致消费支出的增长,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远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生存的消费,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穷人的消费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生存消费层次,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其消费中所占比例不大。据粗略计算,农民搬迁进城,收入可以增加三倍以上,消费也可扩大三倍以上,再加上搬迁移民过程中建房等消费,其扩大内需的作用十分明显。有专家研究指出,中国要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寄希望于大幅度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帮助贫困人口进城镇进园区,无疑是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消费和扩大内需的有效重大举措。三是有利于破解人口城镇化难题,提高城镇化水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这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今后几十年,我国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仍要借助推进城镇化这一强大动力。但这些年,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土地城镇化发展较快,人口城镇化进展缓慢。江西城镇化率与全国相比差5个百分点,有些县城镇化率更低。通过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极大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四是有利于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江西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招工难逐渐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县域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江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外省。大规模将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工业园区居住,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就业,既可以有效破解招工难问题,又可以解决园区企业各自解决职工生活设施成本高的问题,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壮大,同时可解决农民因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五是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巨大潜能已得到释放,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引导农村人口进城进园,充分激活农村人力资源,促使农村各种资产得到盘活和利用,对整个农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尤其是可以大大促进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置换和流转,宅基地复耕,为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六是有利于拓展现代信息的空间形式和依托载体,大力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拓展空间,使信息化在城镇里更好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城镇信息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对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三农”工作,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每年计划安排搬迁10万贫困人口,未来十年,江西将完成10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如果将这项工作扩大到全省整个农村,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那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全省贫困发生率,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使江西城镇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省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总之,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切入点,是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新形势下做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的条件具备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乃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创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1、各级财政及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实力得到迅速的壮大,各级财力迅速增长。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江西财政收入也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1564.1亿元,占全省收入的76.4%。各级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民生支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性收入逐年提高,加上在外打工等收入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江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28元,比上年增加936元,增长13.6%。随着各级政府财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的能力大大提高,贫困群众也产生了搬迁进城的内生动力。

2、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专项资金逐渐增多,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资源整合拓宽了渠道

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加大,各种直接涉及支持农民建房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2012年国家下达江西农村危房改造指标是17万户,2013年可能达到20多万户。农垦危房改造2012年4.7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5.6万户。林业危房改造2012年0.8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1.4万户。搬迁移民扶贫2013年也增加到了6万人,2014年计划将扩大到10万人。公租房和廉租房全省高达30多万户。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江西涉及农民搬迁建房的项目总数约50多万户,按户均4人计算,惠及人口可达到200多万人。如果将这些政府部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全省每年可专项安排搬迁人口至少达100万人。同时,这些年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的项目和资金也大量增加,如交通部门的村组公路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的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卫生部门的农村医疗诊所建设项目、林业部门的绿化项目、新村办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也可统筹整合用于搬迁移民安置点道路、饮水、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行政策,搬迁扶贫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单项专项人均补助约4000元,按一家4口人计算,户均约为1.6万元左右;整合相关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有可能人均达6000元左右,户均可达2.4万元左右。

3、国家出台的土地政策,为减轻搬迁移民的经济负担提供了支撑

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部分试点省通过整治节约部分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调剂的方式按规划调整到城镇使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结构、高效利用农村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西可以充分发挥试点省的优势,争取在组织实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试点过程中,用足、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政策,既可解决搬迁移民所需土地,又为县城经济发展增加用地指标,同时能为移民搬迁筹集较多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资金压力。按照现行政策和各地做法,此项政策补助移民户均可达5万元左右。

4、县域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为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总数达到94个。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器,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平台,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而目前移民群众相当一部分已在外务工,留在农村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后,完全可以充分就近就地就业,一方面,有效解决工业园区用工难问题,另一方面,移民完全可以充分就业,为他们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

5、移民搬迁愿望迫切,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与农村相比,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平整的道路,琳琅满目的商品,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同时,资本高度聚集的城市,提供了比农村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工作条件,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工作,也能及时地接受到现代思想与观念的熏陶和感染,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结识来自各地的朋友,丰富社会关系,扩大生活圈子。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会,对那些年轻、文化水平高、有追求的农村劳动者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农民在建设住房问题上还存在一种比较普遍且极不合理、不经济,堪称悲剧式的做法和现象。即有人把它描写成:外出农民工在城里辛辛苦苦赚了点钱回家盖栋房子,过个年住上几天后把门一锁,房子让给老鼠住;回到城里租个破烂房子又和老鼠一起住。如果就地大规模改造危旧房,若干年以后可能形成无人居住的空心房、空心村。这是当今急需改变的现状,它对农民个人财富而言是一种巨大损失,对于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和资源浪费。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顺应了广大贫困地区移民群众进城安置的现实需求,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无疑完全符合现阶段省情和民意。特别是事关搬迁移民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即资金筹措和就业安排,条件基本具备。就资金而言,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可为安置区无偿置换土地,通过有效地整合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可解决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建房直接成本基本可控制在1200元/平米左右。如果按商品房价格出售一部分商铺,还可进一步降低房价;搬迁至乡镇或中心村,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建房方式,建房成本可控制在800元/平米以内。搬迁农户如选择与自己财力相适应的房屋面积,依靠专项补助和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偿,可获得资金6万余元左右,加上自筹资金(包括向亲朋好友借款或房屋抵押向银行贷款等),基本可筹措到所需资金。对于贫困户和特困户,通过采取提高补助标准或享受政策叠加补助,以及社会帮扶等措施,也基本可以购置与其财力相适应的房屋。至于就业问题,据调查,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已外出务工,只有极少数青壮年和为数不多的中老年进城镇后,需要新增就业岗位,而从当前城镇就业岗位供应状况来看,还是比较充裕,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招工难,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问题基本可解决。

三、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应着力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

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显然不同于过去有土安置方式,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迁徙,而是一项重构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涉及面极广、面临诸多问题、情况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好这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级各方共同努力,精心组织、周密谋划、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资源聚合、功能综合”。在工作中,要特别把握和掌控好以下五个方面。

1、确立“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以县城为龙头,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基本框架,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中央、省、设区市、县(市、区)、乡(镇)五级行政单位中,县是三类产业齐备、行政机构相对齐全的最低层级。在一个县中,可以比较好地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四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在一个乡则不具备条件,因为大多数乡镇以第一产业为主,仅有少量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极少,业态不完整,行政机构不完全。设区市及以上层级单位,虽然一、二、三产业齐备,行政机构齐全,但单位过大,不便操作,难以组织实施。因此,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应当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在县级层面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城通常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完备,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岗位比较多,在县域规划中,县城人口布局通常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在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应当以县城为龙头。但搬迁,无论是前期搬迁安置、还是后期社区管理、人员就业、土地流转,都涉及到县、乡、村三级及各方面,因此,实施搬迁移民,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以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于县一级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沿,县级党委、政府是组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线指挥部,各项政策和措施都需要他们去组织实施,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应允许县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省和设区市应加强对县的指导,并赋予县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活力。

2、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要求,坚持移民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综合推进

搬迁移民扶贫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始终坚持整体搬迁,如果搬迁一部分留下一部分,不但扶持成本加大,而且极易造成搬富户遗穷户的问题,这有违搬迁移民扶贫的目的;也不利于土地“增减挂”政策的实施,影响整个搬迁的成效和进度。因此,在搬迁对象选择上,要以农民居住点为整体搬迁单元,有条件的可以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整体搬迁单元。考虑到搬迁农户对搬迁地的多种要求,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梯度安置方式:一是进县城进园区安置。即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尤其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打工的农户,引导他们进县城进园区集中安置,这也是安置的重点。二是乡镇安置。将一部分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乡镇的移民,集中安置到乡镇所在地。三是中心村安置(包括敬老院、养老院安置)。即将没有离乡意愿和条件的(包括一些五保户、智障和残疾人员)、打算长期在农村发展的农民搬迁移民到中心村(包括敬老院、养老院),这样既能缓解他们生存发展条件差的问题,又能确保这部分农民可以依靠自身能力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由于搬迁移民就经济状况而言,有富裕户、一般户和特困户,为保障他们整体搬得出,宜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实行差别化扶持。针对自愿搬迁而又因贫困无力搬迁的特困群众,可采取相应提高其建房资金补助标准,或采取补助政策叠加措施,或动员和引导社会(主要是企业和个人)“一对一”帮扶等办法,帮助特困户解决资金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搬迁移民扶贫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搬迁移民对经济和社会巨大的促进作用,必须十分注重全面协调、综合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在保证整体搬得出的前提下,建立新型社区网络和管理体系,要切实加强搬迁移民的就业培训和宣传教育及其他服务工作,帮助移民尽快地就业,并适应城镇生活,较好地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巨大转变,确保搬迁移民能长期稳得住。同时,要以搬迁移民为契机,同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和山林流转,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施行“移民原有权益不伤害,现有权益可增加。未来权益可预期”的基本政策,切实保障搬迁移民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彻底打消农民“想进城、怕进城”的思想顾虑。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优惠政策及扶持制度,真正让利于移民群众,确保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山林、水面的承包权及所有权不变,收益仍归移民所有,引导移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在原有权益不伤害的前提下,通过移民搬迁,让农民享受到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助,以及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创业服务贷款等。同时,政府在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特困户还可以享受政策叠加补助。要切实把各项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到移民身上,真正让移民得到看得见的实惠,并对未来的权益可以预期。总之,在搬迁移民扶贫工作中,政府在处理富人与穷人利益关系上,要充分体现优先扶贫扶弱、先富帮后富精神,尽可能向穷人倾斜。在处理政府与搬迁移民户利益上,应尽可能让利于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时,政府应尽可能照顾搬迁农户的利益。修水等县在搬迁移民扶贫中,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值得各地借鉴和参考。如在移民住房上实行“四享受一支持”、就业上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和保障上实行“二转一选择”,即:在住房上享受移民扶贫政策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旧房拆除补偿、县城购商品房和小户型安置房的财政奖励、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等;在就业上的优先扶助贫困家庭每户3至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中职和高职、免费创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在保障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互转、农村和城镇低保互转、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保险自由选择,切实保障移民的各项权益。

4、注重“规划引领、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基本方法,促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有序开展

搬迁移民扶贫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规划的可行、财力的支撑、合理的措施以及稳步地推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等都要在规划中体现。要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确保所制定的规划科学合理,经得住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既要科学制定规划,又要严格实施规划,既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不因人而变,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完善,保障搬迁移民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一是要制定县域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新村建设、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由点到面、梯度推进、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合理规划本地人口结构布局,具体明确县城、乡镇、中心村居住人数。一般而言,未来40-50年,大约50%左右的人口住县城、25%左右的人口住乡镇、25%左右的人口住中心村,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搞好县城规划建设、乡镇规划建设、村庄规划建设,确定需要保留那些乡镇、中心村或自然村,明确乡镇、中心村的范围及规模,并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二是要制定搬迁移民规划。按照“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编制本地的搬迁移民扶贫规划。具体分析搬迁移民基本情况,县城的承载能力,确定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的总体目标,明确搬迁对象、范围及安置模式,资金筹措与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三是要制定年度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计划,确保稳步有序开展。按照搬迁移民规划要求,根据当年财力和农村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要求以及城镇承载能力,在广泛征求移民群众的意愿,充分了解村情、民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同时,要认真搞好设计,注重考虑特色和建筑艺术。

搬迁保安门岗工作计划第8篇

一、征收搬迁主要任务

粮油公司土地面积为44.09亩,房屋建筑总面积19266.76㎡。内有三栋职工宿舍楼,均为单位产权,其中二栋为套房住有61户;一栋综合楼(非成套房),住有4户;征收搬迁户共65户。在2013年10月底全部搬出后将房屋等设施拆除完。

二、征收搬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在县工作组领导下,县粮食局成立粮油公司搬迁工作领导小组。

2、分工负责。粮油公司搬迁工作实行组长负责制,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包干到户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限时完成,纳入考核。具体见附表,分工原则如下:

一组负责:工业成套宿舍1单元12户,商业成套宿舍8户,非成套宿舍1户,共计21户。

二组负责:工业成套宿舍2单元12户,商业成套宿舍8户,非成套宿舍1户,共计21户。

三组负责:工业成套宿舍3单元12户,商业成套宿舍9户,非成套宿舍2户,共计23户。

3、工作安排。为确保完成搬迁工作任务,按照市工程指挥部要求,分阶段限时完成:

(1)、2013年1月前,召开搬迁动员大会,传达、宣传拆迁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搬迁工作总体要求,下达搬迁通知书,制定并通过企业改制方案。

(2)2013年2月前,对搬迁户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就其租赁房屋面积、家庭居住人员、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仓库租赁合同终止,租金清算,配合县房产局对公司房屋进行测绘评估。3月底完成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签订解除职工与企业关系协议。4月底,完成企业改制费用测算,并上报市、县企业改制办审核。

(3)2013年5月31日前,制定搬迁工作计划,清退仓库租赁户,收回出租的仓库。申请市工程指挥部相关部门对居住户面积、装修情况进行测绘评估,并复核确认,搬迁补偿项目进行评估核定,收集搬迁户保障性住房申请并交相关部门依规审核公示,入户做好工作。完成企业国有土地征收手续,筹措企业改制资金,结算土地征收补偿款。

(4)2013年6月30日前,施工队进场开始拆除仓库、谷棚等非居住的公建房屋设施,并清运建筑垃圾。

(5)2013年7月31日前,支付职工改制补偿款,结清改制职工所欠的社会保险费用,基本完成企业改制工作。

(6)2013年8月,移交企业改制职工档案,办理下岗等相关证件,企业改制扫尾工作结束。

(7)2013年10月20日前,完成各住户、租赁户过渡安置。10月31日前完成搬迁协议签订,收回房屋,筹措搬迁补偿资金,确定并公示保障性住房享受对象,依照相关政策测算搬迁户补偿金额。

(8)资金到位后,各搬迁户补偿、奖励金额报经市工程指挥部审核,审核同意后,按各搬迁户完成搬迁任务先后顺序,兑现其补偿、奖励等相关款项。

(9)2013年11月20日前,开始拆除剩余房屋,并清运垃圾。

(10)2013年11月底,拆迁工作验收,结算拆除工程款项。12月底,移交场地,拆迁工作结束。

三、工作要求

1、粮油公司征收搬迁工作是当前全局的中心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各工作组要通力协作、积极配合、吃透政策、认真谋划、整体推进,必要时候采取现场集中办公方式推进搬迁工作。

2、各工作组要各负其责,按照分工包干的户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征得他们的支持理解,同时加强沟通、搞好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按时圆满完成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