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母婴年中总结

母婴年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3 11:36:48

母婴年中总结

母婴年中总结第1篇

关键词:艾滋病;咨询检测;母婴阻断;系统管理;项目

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对控制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已为国内外医学专家的肯定,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来宾市从2010年开始,将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列为科技攻关项目。在全市孕妇中,做第一次孕检时同时开展艾滋病咨询检测,检出阳性者进行艾滋病母婴阻断系统管理(包括对感染艾滋病母亲及所生婴儿按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方案按疗程足量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实施安全助产和对婴儿人工喂养指导定期跟踪和随访等综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现对项目6年运行情况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资料来源于来宾市2010—2015年艾滋病母婴阻断科研项目统计报表资料。1.2艾滋病(HIV)咨询检测孕妇在第一次参加孕检时同时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血样标本采集及艾滋病抗体检测严格按照(HIV)标准操作程序(SOP)进行操作[1],血样标本先用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测定,阳性反应标本再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测定,结果判定由各检测实验室(检验科)采用酶标仪判断,两种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则判断为初筛阳性,对初筛阳性标本送来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同时进行CD4检测。确证为HIV抗体阳性者纳入本项目观察对象,进行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系统管理。1.3对感染艾滋病病毒孕妇纳入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系统管理1.3.1艾滋病抗体阳性孕妇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抗体阳性孕妇在怀孕14周开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口服双脱氧硫代胞苷(3TC)每次0.3g,每天一次;齐多夫定(AZT)每次0.3g,每天二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400/100每天二次至临产时加服奈维拉平(NVP),按0.2mg/kg一次口服,分娩方式选用择期剖宫产。1.3.2艾滋病抗体阳性孕妇所生婴儿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抗体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在产后24h内按婴儿每公斤体重2mg服用单剂量奈韦拉平(即0.2mL/kg,混悬液);同时按婴儿每公斤体重4mg服用齐多夫定(即0.4mL/kg,混悬液),每天2次,服至出生后28d。在哺乳期指导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免费提供奶粉)和护理。1.3.3婴儿艾滋病早期诊断及抗体检测婴儿出生满42d和3个月,按照项目合同规定进行艾滋病早期诊断,满18个月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艾滋病早期诊断按照广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进行,即婴儿足跟采血,制备干血斑(DBS)统一送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由该院将标本送国家婴儿艾滋病早期诊断广西区域实验室检测。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孕产妇艾滋病咨询检测情况2010—2015年,全市6年共有孕产妇209600例,参加艾滋病咨询检测的有207861例,孕产妇艾滋病咨询检测率为99.17%(207861/209600);检出艾滋病感染孕妇325例,检出阳性率0.16%(325/207861)。见表1。2.2艾滋病抗体阳性孕妇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情况对选择生育的艾滋病抗体阳性孕妇,在孕14周就开始给予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其中按疗程足量服药的孕产妇227例,总体服药率95.38%(227/238);另有87例孕产妇选择终止妊娠。艾滋病阳性孕产妇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情况见表2。2.3感染艾滋病母亲所生活产婴儿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情况感染艾滋病母亲所生活产婴儿232例,按疗程足量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221例,总体服药率95.26%(221/232)。婴儿服用抗逆转录抗病毒药物情况见表3。2.4婴儿艾滋病早期诊断及抗体检测根据本项目合同方案要求在婴儿出生后满42d和3个月按照广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对婴儿进行艾滋病早期诊断,诊断结果检出1例阳性,检出阳性率0.45%(1/221);另对198例出生满18个月的婴儿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未检出阳性者。

3讨论

母婴年中总结第2篇

【关键词】 婴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

近年来,婴儿高胆红素血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婴儿高胆红素血症120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120例。男74例,女46例,年龄20 d~2个月,表现为新生儿黄疸不退者110例,进行性黄疸加重者10例,母乳喂养儿115例,人工喂养者5例,2例有头颅血肿,2例有大便色浅或陶土样大便,患儿入院后常规查血常规、肝功、腹部B超等。

2 结果

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血清总胆红素在90~330 μmol/L,转氨酶异常者3例(50~260U/L),转肽酶异常者88例,巨细胞感染者2例,所有患者没有明显的感染和溶血的证据,诊断为母乳性黄疸者105例,入院后给予蓝光照射及口服茵栀黄5 d左右痊愈,2例因为黄疸不退转上级医院诊治,追访知诊断为婴肝综合征。

3 讨论

婴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年龄满28 d后皮肤仍有黄染的婴儿,正常时血清胆红素为4~17 μmol/L,其中80%为未结合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 μmol/L,即为高胆红素血症,在17~34 μmol/L称隐性黄疸,大于34 μmol/L称显性黄疸,即皮肤黏膜可见黄染。胆红素的来源、运输、摄取、结合、排泄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引起胆红素增高。临床结果显示,目前引起婴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为母乳性黄疸占87.6%。母乳性黄疸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有学者认为引起黄疸的原因为:①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道内,使肠道内已结合的胆红素又分解,小肠吸收量增加,而使肠肝循环量增加。②母乳喂养患儿肠道内能使胆红素转变为粪胆原的细菌减少所致。③母乳中有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孕二醇。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其特点为:①约30%母乳喂养的孩子可发生母乳性黄疸(60年代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仅有1%~2%,随着对母乳喂养的认识的提高以及近年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以来,母乳喂养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②患儿无任何症状,吃奶好,体重增长满意;③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会继续加重,胆红素生后2~3周才达到高峰,如不经治疗,6~12周才逐渐消退,胆红素值可高达342~531 μmol/L;④停止母乳48 h,胆红素可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可再次上升。⑤由于黄疸高峰期在生后2~3周,此时期血脑屏障功能已较成熟又无其他高危因素,尚无发生核黄疸的报道。本病确诊方法:停母乳喂养后3 d,黄疸下降,即可确诊,母乳性黄疸一般临床上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相似,即在生后2~3 d出现,4~6 d达到高峰逐渐下降,迟发型如上述特点所述,临床结果显示,婴儿高胆红素血症以母乳性黄疸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好,愈后较好。

母婴年中总结第3篇

【关键词】母婴用品;乐友孕婴童;网络营销

0 引言

孕婴用品行业是 21 世纪的朝阳行业,是目前乃至以后发展潜力最大、收益最为丰厚的行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意识、育儿理念的提升,母婴用品在居民消费比重上不断上升,而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新一轮“婴儿潮”的出现,婴幼儿用品销售量将有大幅度的提高,母婴产品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抓住这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将会给商家带来巨大的销售利润,并有力的推动母婴产品市场的发展,这就注定了中国孕婴用品行业的未来将是牛市。

1 母婴产品的市场现状分析

1.1 市场发展区域不平衡

在一线城市,拥有着众多国内外丰富的母婴用品和优越的母婴市场资源。而在二三线城市,母婴产品市场仍以国内品牌和地方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服务和配套都不健全。

1.2 母婴产品质量缺乏保证,市场监管不力

由于母婴市场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完善起来,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从而使得市场上的母婴用品虽然繁多,但是质量却是良莠不齐。特别是震惊国内外的三聚氰胺事件,使国人对国产奶粉彻底寒心。由于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市场竞争秩序混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很容易遭受损失。

1.3 母婴产品企业产品结构单一

现在的母婴产品跨度很大,种类繁多,涵盖了数十个行业。然而纵观我国都是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涵盖范围不广的企业,并没有像迪士尼那样,生产从婴幼儿哺养用品、玩具到床品、童装等一系列婴幼儿产品。因此,我国的母婴企业要想走向世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2 我国母婴产品消费基本情况

2.1 母婴产品消费趋势

2016年5月24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京东正式对外了《2016中国母婴产品消费趋势报告》,报告中指出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每年可新增超 300 亿母婴消费。从全国母婴用户的分布来看,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成熟市场,因此中西部新兴市场拥有巨大消费潜力。

2.2 消费群体年龄结构

80 后是消费主力军,90 后的消费群体在慢慢增加。80后的独生子女相继进入婚育期,这一代人构成了目前我国母婴产品消费的主力军,而90后正逐步步入婚恋大军,在母婴产品消费群体中悄悄崛起,母婴产品消费群体的年龄结构正面临着重大变革。

2.3 追逐品牌消费

目前母婴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 80、90 后,独生子女居多,从小条件较好,消费观念与上一辈不同,他们会在经济允许的情况内,尽可能给自己的孩子用最好的东西,这是目前母婴产品消费群体追逐品牌消费的主要原因。

3 乐友孕婴童集团概况及网络营销问题分析

3.1 乐友孕婴童集团概况

乐友孕婴童集团是全国领先的母婴用品全渠道零售商。其成立于 1999 年,与全球 21 个国家的 530 多家供应商有合作关系,销售包括童装、孕装、玩具、喂养用品等在内的 16 大类孕婴产品,在全国有 400 余家门店,网上商城拥有 700 万注册会员,并通过乐友 APP 提供便捷购物服务。2015年6月启动了“互联网 +”深化战略,全面整合母婴领域的线上线下资源,布局母婴垂直生态圈,打造深度体验式消费。这使得乐友成为国内首家体验式跨境母婴电商。

3.2 乐友孕婴童集团面临的问题

3.2.1 同行业竞争对手日益增多

随着经济水平和新生儿数量的提高,母婴用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牌不断增多。未来几年内,母婴用品的竞争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因此如何吸引消费者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3.2.2 物流问题

乐友采用了三种物流方式:即“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门店的区域物流”,乐友在物流配送方面虽然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其发展并不完善。

首先,自建物流发展缓慢,虽初具规模,但是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缺少全国性的物流布局,导致物流服务偏低。

最后,本身的物流信息化不够完善,一方面物流配送的技术和设备没有及时更新,另一方面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也比较落后,这些都制约着乐友物流更好地发展,为商城的进一步扩张造成不利影响。

3.2.3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质检总局在央视了2015年跨境电商进口消费品质量抽查情况,其中跨境电商母婴类不合格超三成。对玩具、服装、餐厨具、湿巾等进行了质量抽查,总计抽样654批,检出不合格217批,不合格率为33%。因此,把好产品的质量关是非常重要的。

4 乐友孕婴童集团的网络营销对策建议

针对乐友孕婴童集团网络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4.1 更好的保持企业优势

4.1.1 经营模式

乐友采用的是“连锁店+网上商城+直购目录”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是一家有实体店的电子商务企业。

4.1.2 核心竞争力:ERP系统

乐友自主研发的ERP系统,是乐友管理层和员工进行决策及日常营运的管理平台,支持着乐友高速平稳发展,堪称“管理魔方”。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营,使企业实现了全面信息化管理,为乐友的连锁店、网上商城、直购目录三大渠道和物流体系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化支撑,成为乐友开拓全国市场的强有力保障。

4.1.3 全球供应链体系

拥有更多的全球合作伙伴,成为很多母婴品牌的中国区全球独家总。

4.2 乐友孕婴童集团物流模式改进建议

4.2.1 大力发展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

目前乐友的自建物流体系以一线城市为主,二三线城市覆盖范围仍旧有限,因此区域物流中心的配送中心建立非常关键,随着乐友不断发展,配送范围肯定不会只局限在一线城市,急需一个全国性的配送网络,为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2.2 建立第三方物流联盟

第三方物流在效率、成本、专业、物流资源等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 因此为了降低物流成本与未来开拓市场物流带来的限制,乐友应该建立第三方联盟。

4.3 乐友孕婴童集团质量安全问题对策

4.3.1 引入第三方机构,做好质量监管工作选择可靠性高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为顾客们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让顾客买的放心,用的安心。

4.3.2 线下开设体验店

体验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公司的产品,不仅可以看到实体产品,还能得到公司服务人员专业、详细的讲解,对母婴产品可以有更深入的认识,进而对公司产品及公司品牌更加信赖,提高客户忠诚度。

5 总结

如今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母婴产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顺应时代的潮流,随着二孩政策的彻底放开,母婴产品市场目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提高,给我国的母婴产品市场发展提高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但是一个企业不能稳步不前,不应着眼于眼前,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才能做到更强。

【参考文献】

[1]赵巍.谈母婴市场的广告营销[J].新闻爱好者,2012,13(16):85-86.

[2]蒋盛光.长沙妈仔谷连锁母婴用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经济研究,2015,55(09):38-40.

[3]李晓,夏杉珊,王明宇.我国母婴电商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中国商论,2016,05(03):57-58.

[4]郭园园,侯东梅.中国母婴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研究[J].智富时代,2015,08(06):40-41.

[5]项雷文.中国母婴产品消费趋势报告[J].中国食品学报,2016,16(05):187.

[6]邹艳梅.全面二孩背景下母婴产品市场开发与营销对策[J].现代营销,2016,16(09):81-82.

母婴年中总结第4篇

[关键词] 住院期间;母婴分离;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009-04

分娩是产妇的应激原之一,对产妇心理和生理造成双重应激,产妇可出现产后心理精神障碍,而初产妇情况更复杂,不良的情绪甚至导致精神功能紊乱。产后抑郁症严重影响到产妇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主要的心理问题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1]。初产妇没有做母亲的经验,新生儿的到来使其产生了多种的心理变化,包括母亲角色适应的问题。初产妇产后心理健康状况与人口学因素、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等因素相关。本研究调查母婴分离的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其应对方式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并母婴分离者120例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初产妇,年龄20岁以上;②母婴分离,因新生儿疾病,分离时间超过24 h,调查时仍然处于分离状态;③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够顺利完成调查问卷;④无精神病史、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⑤无严重产后并发症等;⑥知情同意。另选择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等与选择初产妇匹配的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

1.2 调查方法

1.2.1 初产妇一般资料调查 年龄、婚龄、孕次、孕周、分娩方式、分娩并发症、新生儿性别、对新生儿性别满意度、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家人的照顾、夫妻关系、喂养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病情、新生儿是否入住NICU、分离原因、分离天数等反映产妇和新生儿的一般资料。

1.2.2 两组心理健康状况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测量母婴分离初产妇和健康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90个项目、9个症状因子(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1个症状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分0~4分评分法,从无为0、轻度为1、中度为2、偏重为3、严重为4,得分越高则身心健康水平越低。

1.2.3 初产妇的应对方式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3]调查母婴分离初产妇的应对方式。共由20个条目,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条目1~12为积极应对维度,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条目13~20为消极应对维度,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采用4级评分法,在每一应对方式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相对应0、1、2、3分。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积极应对评分较高时,心理问题或症状分低;而消极应对评分高时,心理问题或症状评分也高。

1.2.4 初产妇的个性特征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4]调查母婴分离初产妇的个性特征。共88个条目。每个项目只回答是或者否。共4个量表,E:性格内外向,得分越高越外向;N:情绪,得分越高情绪越不稳定;P:精神病质,得分越高敌意越重;L:被测验者的掩饰程度。

1.2.5 初产妇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5]调查母婴分离初产妇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问卷共10个条目,包括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总分即10个条目计分总和;2、6、7条评分之和为客观支持分;1、3、4、5条评分之和为主观支持分;第8、9、10条对支持的利用度。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个性、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

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见表1和表2。

2.2 新生儿一般资料

新生儿一般资料见表3。

2.3 两组心理健康状况

初产妇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见表4。两组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差异(P < 0.01)。见表4。

2.4 影响初产妇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学资料中孕周、分娩方式是影响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见表5。

2.5 新生儿一般资料影响初产妇组心理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一般资料中,5 min Apgar评分、母婴分离原因和是否入住NICU是影响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见表6。

2.6 初产妇组个性测评结果

产妇组个性测评结果见表7。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母婴分离初产妇组EPQ的E、P、N、L四个因子与SCL-90的总分分别做相关分析,结过显示,P、N与SCL-90的总分具有正相关的关系(r = 0.301、0.614,P < 0.01),L与SCL-90的总分呈负相关(r = -0.216,P < 0.05)。

2.7 初产妇组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

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与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呈负相关,而社会支持中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见表8。

2.8 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周、神经质因子、消极应对、分离原因和掩饰性因子是影响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见表9。

3 讨论

妊娠后期孕妇黄体酮水平以及雌激素水平明显升高,甲状腺素和类固醇也会升高,而分娩后,以上激素水平会突然下降,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降低可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减少,影响脑活动;产妇经过分娩,身体非常疲惫、加上精神紧张,导致内分泌状态不稳定,同时在产后两周内产妇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身心障碍[6,7]。初产妇在分娩后心理和生理双重应激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产后心理精神障碍,而不良的情绪可导致精神功能紊乱。有研究显示其主要的心理问题是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怖。初产妇没有做母亲的经验,新生儿出生后需要面对角色的转换问题,而母性角色的达成是一种经过一段时间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过程,母亲在此过程中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母亲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满足。而在母婴分离期间,产妇无法亲自照顾自己的孩子,使其不能顺利进入母亲角色,导致其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产妇易出现躯体化、忧郁、人际敏感症状群,强迫、有的甚至可能出现自杀。产后精神病是产后抑郁最严重的情形,一般产后很快发生且十分严重,持续数周到几个月,有增加自杀和伤害婴儿的危险。

母婴同室可促进围产期保健[8],但在特殊情况下,产妇必须与新生儿暂时分离,这一生活负性事件无疑会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与康复。产后母婴分离不利于初产妇的角色转变。产后母婴分离也会影响到母乳喂养。在本次调查中,母婴分离初产妇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妇女,说明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积极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社会支持是促进产妇身心健康的重要资源,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9,10]。匮乏的社会支持会导致产后抑郁。家庭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家庭成员的支持可提高初产妇的产后适应能力。分娩前后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细心照顾、亲戚朋友的支持,产妇会感到亲切温馨、情绪稳定,产妇发生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的几率就会下降。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对心身疾病的易患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产后抑郁症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成熟度不够、好强、敏感、情绪不稳定、认真、固执、与人相处不融洽、社交能力不良等人群中。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是个体对应激应答的调节因素之一。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而不良的应对方式不能宣泄和逐步消除应激造成的心理紧张,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在单因素分析中,孕周和分娩方式是影响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孕周是直接影响新生儿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产后母婴分离的初产妇更关心的是新生儿的健康。剖宫产的产妇可能担心手术对自己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也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新生儿体征中,5 min Apgar评分、分离原因及是否入住NICU是影响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新生儿因疾病暂时与产妇分离,产妇更关心新生儿的健康。Apgar评分是评价新生儿临床状况的方法。Apgar通过对婴儿的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肌张力及对刺激的反应等五项指标评分,以区别新生婴儿窒息程度。Apgar评分越低,新生儿窒息程度越重。新生儿窒息时间越长、程度越重,则预后越差,因此Apgar评分是影响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在分开原因中,早产儿对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最大,早产儿由于器官发育不成熟,容易并发多系统疾病,往往需入住NICU接受治疗。因早产或其他病理因素导致新生儿与母亲分离,会影响母亲角色的转变,同时加重母亲对孩子病情的顾虑。

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E维度测定内外向倾向,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L维度是测定掩饰性的因素,N维度与植物神经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遗传对之有强烈影响;P维度测定精神质倾向,也与遗传有关。在本次调查中,P、N与SCL-90的总分具有正相关,L与SCL-90的总分呈负相关。母婴分离初产妇多具有神经质个性特征,神经质个性特征多表现为不稳定性个性,面对压力容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应对方式是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不同。在本次调查中,消极应对与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呈负相关,说明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差。良好的应对方式可有助于缓解产妇的精神紧张,降低由母婴分离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客观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是个体对被尊重、理解、支持的体验和满意度。对支持的利用度反映了个体对外部支持的利用程度以及缓解损害健康的能力。在本次调查中,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说明母婴分离初产妇在母婴分离期间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综上所述,住院期间母婴分离初产妇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中孕周、神经质因子、消极应对、分离原因和掩饰性因子是影响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结合这些影响因素,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晶. 妇产科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调查[J]. 医学美学美容,2013,3:261.

[2] 何丽琴. 个性化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价结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1):2171-2172.

[3] 凌玉芳,区凌冰,黄艳青. 低位性直肠癌结肠造瘘患者应对方式调查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2):180-181.

[4] 雷辉,戴晓阳,朱熊兆. 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版)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325-327.

[5] 徐琳,谭小林,周建初,等. 农村社区健康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重庆医学,2013,42(6):668-670.

[6] 陆丽,代莉,刘岚. 导乐分娩对预防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6):23-25.

[7] 张情芬,靳倩莹. 产后抑郁症现状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1):164-166.

[8] 张素卿. 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56-657.

[9] 梁景煜,陈芳,裴大军,等.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学报,2012,19(10):1-4.

母婴年中总结第5篇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全程干预;成功阻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02-0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是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之一,如果不做有效干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达30%-40%,而接受全程母婴阻断干预措施的孕妇,可以将母婴传播率降低到2%。虽然当前艾滋病以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为主,但母婴传播危害性和社会不良影响却最大,目前全国约有数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面临生育问题。全面启动孕妇免费艾滋病筛查工作,并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免费实施母婴阻断,才是防止母婴传播的有效手段。对全县检出的HIV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纳入规范随访管理、采取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对HIV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有效的母婴阻断综合干预,可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效果。将我县2011年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工作开展2年来在随访干预工作中的情况作分析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县2011年1月~2013年12月HIV感

染的14例孕产妇全程统一管理。其中4名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阳性孕产妇引产,1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阳性孕产妇进行追踪随访管理。

1.2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的孕产妇提供艾滋病的相关检测和咨询服务,孕14周前就进行免费“HIV”抗体检测。若医疗机构无法开展检测工作,医务人员应建议孕妇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检测。

1.3发现艾滋病阳性孕妇后,助产机构严格按照首诊负责制,对其进行充分的咨询和指导。对于选择终止妊娠的孕妇,要为其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和避孕指导,避免再次非意愿妊娠。

1.4对于选择继续妊娠的孕妇,应将其转至县妇幼保健院,由县妇幼保健院为其提供孕产期保健、随访、干预和治疗等服务。确诊后及时应用了三联预防性抗病毒药物,药物由县疾控中心发放,保健院对整个孕期服药、产前保健、CD4细胞等HIV相关检测进行随访追踪。

1.5加强对选择继续妊娠的艾滋病感染孕妇的管理,要求其提前住院待产,严格执行剖宫产指征,提倡阴道分娩,避免产科损伤性操作,积极处理胎膜早破或临产早期出现胎膜破裂,尽量缩短产程。

1.6对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纯母乳喂养时间最好不超过6个月,尽早改为人工喂养。在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免费的预防母婴传播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治疗,每天1次,至出生后4-6周。

1.7对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由县妇幼保健院在其满1、3、6、9、12和18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提供常规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监测、感染状况监测、预防营养不良的指导、免疫接种等服务,并详细记录儿童随访的相关信息。

1.8县妇幼保健院对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应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采血送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阴性后即可排除母婴传播,不再进行下一轮的检测,并纳入正常儿童保健;阳性者继续干预,至18个月仍为阳性者转入县疾控中心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

2 结果

2.1 生育情况 4例HIV感染孕产妇选择引产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率为28.57%;有10例选择生育,生育率为71.43%。

2.2 抗病毒治疗情况 选择继续妊娠10例孕产妇应用抗病毒治疗,治疗方案为三联药物。8例孕产妇孕早期全程服抗病毒治疗,其中只有2例妊娠中期服抗病毒治疗,服药期间无副作用,无漏服现象。10例HIV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儿12小时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总体孕妇和婴儿服用抗病毒药物依从性良好。

2.3 孕期保健情况及分娩方式 10例孕产妇定期产前检查,至少都产检5次以上。10例提前住院分娩,其中2例 孕产妇是疤痕子宫, 10例选择剖宫产。

2.3阻断效果 保健院已对10例艾滋病阳性孕产妇进行了及时规范的母婴干预处理,已经有6例阳性孕产妇的婴儿两次艾滋病早期诊断检测均为阴性,18个月查艾滋病抗体检测结果呈阴性,确诊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收到了预期效果。其他4例正在随访中。

3 讨论

艾滋病的流行规律表明,早期以吸毒和同性恋者为主要感染人群的传播模式在经过一定时期后,最终将向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一般人群蔓延[1],孕产妇作为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指标人群,其疫情变化趋势对整体疫情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的实施有赖于及时发现感染的孕产妇,只有发现了阳性的孕产妇,才有可能对其实施干预措施,尤其是在孕早期及时地发现感染者,为感染的孕产妇尽早提供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是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的关键一环[2]。因此,提高孕期保健的覆盖面,尤其是提高经济状况较差的非户籍人口孕期保健工作是重中之重;此外,加强婚检、孕前期保健工作将发现的关口前移,有利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

为提高广大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意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的减少因艾滋病母婴传播造成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璧山县严格按照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县孕产妇在各医疗机构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将免费享受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相关检测服务。艾滋病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将享受国家有关政策补助。

10例阳性孕产妇,怀孕后来到保健院,项目工作人员为其制定了详细的干预计划,耐心咨询指导,建立患者信心,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少排队,医护人员从未歧视过他们,整个孕期医院都进行了随访追踪。注意关键环节的处理,在孕早期就进行“HIV”抗体检测,确诊后及时应用了三联预防性抗病毒药物,整个孕期坚持吃药,无漏服现象。产时提前待产,产科操作规范,避免了增加感染风险的操作,新生儿娩出后立即预防性用药28天,并进行人工喂养。同时保健院也按照项目要求每3个月发放500元奶粉钱,经过一年半的持续跟踪服务,6例个案每个关键环节均进行规范处理,而且病员配合,所以预后良好。

该6例个案阻断成功,为我县的HIV阳性孕产妇的母婴阻断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必将推动我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的开展,最大程度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

参考文献:

母婴年中总结第6篇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依恋”。

美国著名依恋问题专家安斯沃斯发现,1周岁左右的婴儿大部分存在类似玛丽的依恋表现,但也有个体差异。她与同事一起创设了一个“陌生情境”,观察儿童的表现,作为评定婴儿依恋的方法――

研究者让母亲单独带婴儿进入一间实验室。在这间屋子里有三把呈三角形放置的椅子:一把是儿童椅,周围摆着许多玩具;一把是母亲坐的椅子;一把是给陌生人坐的椅子。

事先设计了一系列的情节,母亲和陌生人都按照“情节”行动。“陌生情境”由一组八个3分钟的情节组成。借助这些情境,观察“婴儿与母亲在一起”、“婴儿与一个陌生人在一起”、“母亲和陌生人在一起”和“婴儿独自一人”时的表现。

情节1: 在研究者的伴随下,母亲和婴儿进入房间,研究者离去,在场的人物是母亲和婴儿;

情节2: 母亲把婴儿放在地板上,在自己的椅子上坐3分钟;

情节3: 陌生人加入母亲与婴儿当中,陌生人在自己的椅子上坐1分钟,与母亲交谈1分钟,然后渐渐地接近婴儿,时间也是1分钟;

情节4: 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和婴儿一起在房间里呆3分钟;

情节5: 母亲回来,陌生人悄悄离去,留下母亲和婴儿在房间里呆3分钟;

情节6: 母亲再次离开,婴儿被独自留在房间3分钟;

情节7: 陌生人又回到房间,与婴儿一起呆3分钟;

情节8: 母亲再次回来,陌生人离开,母亲和婴儿在一起。

研究者通过单向屏观察了56位49~56个星期的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各种行为。婴儿的探索、接近、寻求接触和维持接触等行为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研究发现,婴儿的探索行为(走动、摆弄玩具、视觉搜索)当只有母亲在场时出现最为频繁。当陌生人进入房间,婴儿的这些行为就急剧减少;在母亲离开,只有陌生人和婴儿在一起的那段时间里,婴儿的探索行为大都保持着低水平。当母亲第二次离开房间时又一次减少,当陌生人再次进来时,又进一步减少。

婴儿要求接近和寻求接触的行为在这些情节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母亲在场的几个情节中,婴儿取得和保持与母亲接触的努力是微弱的,在短暂的分离期间则明显增强了。在与母亲第一次重聚时(情节5),婴儿保持与母亲接触的反应上升,而在第二次重聚时(情节8),这种行为更急剧地增加。

情节4、5和情节6、8是关键的场景:婴儿和母亲分离,与陌生人在一起或独自一人,直到母亲重新回来。安斯沃斯观察到每个婴儿有明显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出以下三种典型行为:

A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内部在场并不是很在意。母亲离开时,他们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短暂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一类儿童能够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

研究者的观点:这些儿童并未形成对成人的依恋,暗示着母婴之间缺乏真正的感情联结,是“无依恋”的婴儿。

B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能安心地摆弄玩具,而且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与陌生人一起玩,并不是一直依偎在母亲身边。当母亲离开,孩子的探索行为会到受影响,明显表现出一种焦虑和苦恼,尤其是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当母亲重新回来时,他们会立即扑向母亲,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在母亲的安慰下能很快地平静下来,继续独自游戏和探索。

研究者的观点:这类儿童被称为“安全依恋”婴儿。

C 第三类婴儿在母亲离开之前就显得十分紧张、警惕,有些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紧抱着母亲不愿她离开。但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安心地玩玩具。他们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表现出明显的拒绝。见到母亲回来会立刻扑向母亲,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过分亲近,如他们会要求母亲抱,可刚被抱起来又挣扎着要下来。在经历母亲离开、回来,又曾经有陌生人介入地情境之后,让他们重新去玩心爱的玩具似乎不怎么容易,时不时朝母亲看。

研究者的观点:这类儿童被称为“反抗”婴儿。

为了进一步研究婴儿为什么会表现出如此不同的依恋行为,安斯沃斯和同事长期观察了乌干达和美国家庭中母子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深入研究了26对母子在婴儿出生第一年的互动情况。

研究者在头3个月中,每3周一次到他们家中观察母亲喂养婴儿的情况,记录母亲什么时候给婴儿喂奶;婴儿大声哭叫时母亲的反应速度;母亲给婴儿喂奶时是哄着吃还是强迫吃,等等。

当这些婴儿1周岁时,研究者利用创设的“陌生情境”来观察婴儿的各种表现。结果表明:

那些对婴儿喂奶需要十分敏感、细心的母亲,其婴儿都属于安全依恋类型;而那些对婴儿进食不敏感或表现拒绝、冷淡的母亲,其婴儿大都属于回避的或反抗的依恋类型。

接着,他们又对6个月以后的婴儿进行了观察,在这个依恋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发现母亲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婴儿的依恋。对婴儿的哭、叫唤、咿呀声有积极敏感的反应,对婴儿总是充满感情地微笑、谈话,给予婴儿较多视、听觉刺激的母亲,其婴儿在将近1周岁时会表现出安全的依恋。而那些对婴儿的需求和反应持拒绝、干扰或不敏感,甚至不理会态度的母亲,她们的孩子往往发展为不安全的依恋。回避类型婴儿的母亲表现更多的是拒绝、不敏感;反抗类型婴儿的母亲更多表现出干扰和不理会。

另两位研究者则深入探究了婴儿在环境发生变化,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对环境探索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置了两间相邻的没有家具的屋子,婴儿被放在其中一间屋内,待在母亲身边。婴儿的年龄都在10个月左右,都能用蹒跚行走或爬行的方式移动。母亲所在的屋子称为“出发室”,婴儿可以自由地探索这间屋子和隔壁的屋子,隔壁的屋子称为“开阔地”。

实验开始,在“开阔地”,给半数婴儿放进一个玩具,对另一半的婴儿则什么都没放。十分有趣的是,所有的婴儿都能离开母亲毫无顾虑地进入“开阔地”,而且两组婴儿在里面花费的时间并无差异。观察者发现有玩具的那半数婴儿在“冲”进“开阔地”找到玩具后,把玩具带回了“出发室”。返回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只要看一下母亲似乎就已经满足,并不总是要求接触。

母婴年中总结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07年青浦区2家具有助产资格的二级医院出生医学记录单,并录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编制的ACCESS出生数据库,导出后使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2007年青浦区共出生6 949例新生儿,其中本区户籍儿童2 201人(男婴1 097人,占49.84%;女婴1 104人,占50.16%),流动儿童4 748人(男婴2 602人,占54.80%;女婴2 146人,占45.20%)。青浦区2007年粗出生率为6.26‰,总生育率为24.19‰,总和生育率为0.97;出生性别比为1.14∶1。

母亲产次分布:本市户籍人口中,第1产占93.82%,第2产占6.13%,第3产及以上占0.05%。流动人口中,第1产占45.28%,第2产48.78%,第3产及以上占5.94%。

2.2 社会学特征

2.2.1 新生儿母亲年龄 新生儿母亲年龄集中在20~24岁,25~29岁这2个年龄组。2007年沪籍母亲的平均生育年龄为25.2岁,比2006年沪籍母亲平均生育年龄23.45岁有所提高,流动母亲的生育年龄与去年基本持平(表1)。

2.2.2 新生儿母亲文化程度2007年青浦区新生儿母亲文化程度分布情况:本区户籍人口中,母亲文化程度达到大学文化程度的占户籍母亲的28.85%,中学文化程度占户籍母亲的69.42%,小学文化程度占户籍人口的1.55%,文盲占总母亲人数的0.18%;外来流动人口中,母亲文化程度达到大学的占流动母亲总数的2.80%,中学文化程度的占79.23%,小学及文盲程度的15.17%。沪籍母亲和流动母亲的文化程度都较去年有所提高,高、初中文化程度仍占较大比例。流动新生儿母亲的户籍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河南,四川、重庆等省市,其中安徽居首位。

2.2.3 父母年龄差 本地户籍中父亲年龄大于母亲,最大年龄差值为31岁;母亲年龄大于父亲,最大年龄差值为12岁。流动人口中父亲年龄大于母亲,最大年龄差值为21岁;母亲年龄大于父亲,最大年龄差值为11岁。父母亲平均年龄相差2岁,说明大部分人还是愿意选择同龄人为偶。

2.3 医学特征

2.3.1 青浦区剖宫产率 青浦区医疗机构的剖宫产率相对较高,沪籍产妇剖宫产率(48.20% )超过流动人口(28.26%),多胎分娩方式更容易采用剖宫产。与2006年45.24%(沪籍)和27.56%(流动)的数据相比今年本区户籍及流动人口产妇剖宫产率均有所提高。

2.3.2 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布 沪籍男婴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2 500g)的发生率为0.91%,女婴为2.26%;流动男婴为2.54% ,女婴为2.47% ;巨大儿发生率(出生体重≥4 000g)沪籍男婴为9.02%,女婴为中5.71%;流动男婴为9.30% ,女婴为5.27% (表2)。沪籍儿童中,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 380.907g(s=465.39g),女婴为3 282.844g(s=436.22g);流动人口中,男婴儿平均体重为3 378.855g(s=486.54g),女婴为3 277.175g(s=456.89g)。多胎儿低体重占比例较大,流动人口多胎新生儿低体重发生率占50%。

2.3.3 新生儿出生孕周分布 沪籍人口的早产(孕周<37周)[1]发生率为1.14% ,流动人口的早产发生率为2.65%(表3)。

2.3.4 多胎发生率 2007年我区户籍人口出生双胎18人,多胎发生率为8.18%。流动人口出生双胎58人,多胎发生率为12.22%。

2.3.5 先天畸形分布 我区户籍新生儿先天畸形发生率为136.30/10万;流动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为358.05/10万。眼、耳、面、颈部和手先天性畸形构成比为35.30%,足先天性畸形为23.53%,腭裂为17.65%,唇裂和脊柱裂各为11.76%。

3 讨论

2007年青浦区共有2家二级医疗机构具有助产服务资格,我区一级医疗机构不承担新生儿接产工作。2007年在我区住院分娩的流动人口数大于沪籍人口,承担着本区的流动产妇特约分娩接产工作的一家二级乙等医院,外来流动人口出生数占该院总接产活产数87.35%,开展流动产妇特约分娩点政策效果显现。

自然产是首选的最佳分娩方式,但在有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可采用剖宫产,我区剖宫产率并不低,且每年呈递增趋势,可能与人们的观念有关。流动人口多数采用自然产,剖宫产率小于沪籍人口,可能与住院费用有关。针对这一现象应加强对沪籍人口的宣传教育,降低剖宫产率[2]。

流动人口低体重、早产、先天畸形等发生率高于沪籍人口,可能与其优生优育知识不足,不重视孕期保健,不及时进行产前畸形筛查等原因有关。另外,外来人口产次、高龄产妇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流动人口中广泛进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优生优育知识宣教,进一步提供便捷、优质、价廉的生育服务[2],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显得十分必要。

4 参考文献

[1]郑怀美,主编.妇产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68.

母婴年中总结第8篇

 

二胎政策放开后,母婴产品市场呈火爆增长态势。据国家卫计委最近公布的生育意愿调查显示,超8成人想生二孩,预计2018年将会有1808万新生儿诞生,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庞大的婴幼儿数量催生愈加火爆的母婴市场。业内人士估算,2018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将超过3万亿,如果从“妈妈经济”的角度看广义的中国母婴市场,市场规模更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倾向海外代购,青睐外国母婴产品,总认为“进口等于优质”。数据显示,关于奶粉、尿裤湿巾等产品,最受欢迎的前5大品牌均是国际大牌,其中奶粉的前5大品牌中有3种为美国品牌,尿裤湿巾的前5大品牌中3种(花王、大王、尤妮佳)是日本品牌。外国品牌基本垄断中国母婴市场的现象,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母婴产品“外国月亮更圆”现象有三大表现:一是外国品牌越来越挤压国内市场。比如,婴幼儿奶粉市场,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前十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而其中50%的市场份额均被少数几个洋品牌占据。纸尿裤更甚,虽然成长了一批优秀的国产品牌,但仍然没有改变洋品牌几乎垄断市场的局面,洋品牌市场份额超过70%。同时,国外品牌的孕妈用品也走在了国内市场的前面。二是消费者更加青睐外国品牌。当下,80、90后新生代父母的消费观念,朝着更高质量、更安全等多元化方向转变,年轻的家长们更愿意相信外国产品的质量和声誉,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稍微有经济实力的家庭都走上了“海买”之路。三是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催生海外代购。越来越年轻的购买者们,他们有知识、懂网络,并且他们的时间更加碎片化,无疑更喜欢在网上买买买,加上跨境母婴电商为国内买家解决了信息障碍、支付障碍、产品单一等系列问题,消费者自然愿意选择海外代购。比如,网易考拉海淘、国际妈咪、贝贝网等多家海外代购平台生意火爆。

母婴产品存在“外国月亮更圆”现象的三大原因:一是客观层面在于国内母婴产品相比国外在品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母婴产品发展历史悠久,有些甚至有上百年历史,质量高、品牌优、市场广。比如荷兰的牛栏、美素,日本的明治奶粉均超过百年历史,相比之下,我国母婴产品起步晚,以奶粉为例,国内奶粉行业的发展起步于建国后,真正发展较快是改革开放后,知名品牌少。二是主观层面在于相当一部分妈妈们内心深处对国内母婴产品的“不信任”。母婴产品特别是婴幼儿产品的品质安全至关重要,妈妈们十分敏感,宁肯缩衣紧食,也要追求好的,对市场上的产品认可度非常关注,加上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带来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影响,许多妈妈们对国内产品的信任变成了不信任甚至是怀疑,思想上产生了“国产等于劣质”的观念,很多时候“只选贵的不买对的”。三是技术层面在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拉近了消费者拥抱世界市场的距离。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和跨境母婴电商的崛起,促使消费需求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妈妈趋向于通过代购等方式选择质美价优的国外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