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产管理课程

生产管理课程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05 15:34:23

生产管理课程

生产管理课程第1篇

关键词:生产管理系统;课程制作;PHP;MySQL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6-0-02

0 引 言

近年来迅速崛起的MOOC在国内外掀起了一场在线开放教育的热潮,由此推动了在线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许多专注于为各大在线教育企业、全国院校、教育机构及传统企业等提供课程制作服务的机构应运而生。这些机构或公司主要提供课程策划及设计、4K影视摄录、后期剪辑制作、动画与3D特效等制作环节的一体化服务。随着客户订单的增多,客户工期要求与制作产出率的矛盾日渐突出,为有效完成客户课程制作任务,实现制作过程的全流程监管,建设一个在线课程制作的生产管理系统成为公司实现高效运营与管理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对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详细设计分析了数据库表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制作生产管理系统的开发。

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课程制作的服务对象统称为客户,当公司承接客户的课程制作任务后,由公司领导确定该任务的具体执行人,称之为工作量管理员,再由工作量管理员组织相关制作人员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制作人员认领到具体任务后实施课程制作,按公司制作规程完工后提交给工作量管理员审核,所有制作环节都完工后,课程制作内容才能交付给客户。为了更加准确地捕获生产过程的系统需求,我们使用用例来描述客户对系统的要求,即在不考虑功能实现的情况下客户所期盼的系统功能。图1所示为系统用例图。

从用例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包含系统管理员、工作量管理员、制作人员、公司领导四种角色。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用例有课程管理、客户管理、模版管理、权限管理、模块管理、角色管理、工作量统计。课程管理实现课程制作任务的新增、删除和修改功能;客户管理实现客户信息的维护;模版管理实现模板文件的上传与查看;权限管理实现角色的权限控制;模块管理实现系统功能模块的添加与删除;角色管理实现角色信息维护;工作量统计实现对制作人员完成工作量的统计。工作量管理员使用的主要用例有员工管理、分配工作、交工审核。员工管理实现对制作人员的信息维护,分配工作用例用于将课程制作任务分配给具体的制作人员,交工审核用例用于对制作人员提交的任务进行审核。公司领导使用的用例主要是工作量统计,实现对各工作量管理员和制作人员工作量的统计。制作人员所使用的用例主要有交工和查看任务,交工用例用于制作人员完成任务后提交给工作量管理员审核,查看任务用例实现查看已完成任务和待完成任务详情。

2 数据库设计

课程制作生产管理系统的主要表结构有客户表wms_client、客户课程表wms_client_course、工作量表wms_workload、工作量分配表wms_workload_assign、模板表wms_model、工作量钐表wms_wla_status、用户表wms_user、部门表wms_department、用户角色表tb_role、模块表 tb_module、模块类型表tb_moduletype、权限表tb_power。其中,表wms_client与表wms_client_course通过字段客户号wc_client_id关联,客户课程表包括课程号、课程名、客户号、交工日期、期数、级别、总时长、分工数及创建时间,表wms_client_course与表wms_workload通过字段wcc_cc_id关联,为一对多关系。当表wms_client_course中增加一条记录时,将同时在表wms_workload中自动生成若干条记录(每条记录表示一项制作任务),记录数等于分工数,每条记录中字段ww_wl_name的命名由客户课程表中的字段信息组合而成,规则为“客户名+期数+课程名+总节数-节”。工作量分配表wms_workload_assign有四个外键,外键ww_workload_id与表wms_wokload关联,外键wm_model_id与表wms_model关联,通过该字段指明任务采用的制作模板文件,外键wws_status_id与状态表wms_wla_status关联。工作任务共分为6种状态,即“制作中”、“待审核”、“修改中”、“错误”、“修改中”和“通过”。当工作任务分配后,状态为“制作中”,当制作人员交工后,状态将自动变为“待审核”;若工作量管理员手动更新为内部通过或客户通过时,状态变为“通过;若工作量管理员审核为返修,则状态转为“修改中”时,被修改的工作量一旦被重新交工,状态又更新为”待审核”。表wms_workload_assign的第四个外键为wu_user_id,与表wms_user关联,表明任务由哪位制作人员承担,表wms_user存储系统的用户信息字段wu_role_id用于区别用户类型,wu_name和wu_login_pwd用于登录验证。角色表tb_role、模块表tb_module、模块类型表tb_moduletype和权限表tb_power相互配合,用于系统权限控制,以控制每类角色登录系统后所呈现的导航菜单、表单元素及所能操作的功能。表tb_role通过表tb_power与tb_module关联,实现多对多联系。图2所示为生产管理系统的实体关系图。

3 系统实现

系统开发环境使用WAMP架构,在Windows环境下采用PHP服务器端脚本语言开发, MySQL为数据库,Web服务器软件使用Apache,前台端连接使用PHP封装类ez_sql_mysql。数据表的设计使用Navicat for MySQL,该工具为数据库管理、开发和维护提供了直观而强大的图形界面。代码编辑工具使用Notepad++,其特性具有所见即所得功能、语法高亮、字词自动完成,支持同时编辑多重文档等。HTML网页代码直接使用Mozilla Firefox浏览器的firebug调试。在前端界面设计过程中,我们使用jQuery EasyUI 前端框架,由该框架提供易于使用的组件,使Web开发能快速在流行的 jQuery核心和HTML5上建立程序页面。图3所示为使用EasyUI 前端框架设计的系统界面。

4 结 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先进的生产运作和管理模式,把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快速交到客户手中。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进行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事业优先选择的策略。本文分析并设计了用于课程制作生产过程监管的生产力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工作任务分配、工作监管、工作量统计等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许登旺,邹天思,潘凯华.PHP程序开发范例宝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2]滕文.基于MVC模式的PHP程序开发[J].科技视界,2012(28):262.

[3]孙鹏程.PHP网络开发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4]赵启志.活用PHP与MySQL建构Web世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5]张海藩,牟永敏.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6]刘亚栋,白海涛,费利军.使用PHP语言建立企业内部网站设计与实现[J].物联网技术,2016,6(8):93-94.

生产管理课程第2篇

关键词:《服装生产管理》 实践教学 "模拟工厂"

一、前言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学生必须接受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需要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然而从目前来看,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为学生安排的理论课多于实践课,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传授,少部分时间用于工厂参观。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无法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贯通能力,难以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从而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教学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正所谓"教学无法、贵在得法",《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有多种形式,但其中的"模拟工厂"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集情境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可以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情境中参与动手实践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1.采取"模拟工厂"教学模式

所谓"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就是在高职院校中利用实验室的服装生产设备,模仿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并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参与真实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具有显而易见的特点,一是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期望和企业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以前安排的实践教学中,也有设置企业实习环节,但是学生去企业实习一般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所以难以得到企业的真心欢迎,而企业也出于自身的考虑,往往为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当学生满怀期待地去企业实习,往往难以学到真实的本领,最终失望而归。二是能有效解决校内实习中学生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模拟工厂"就是高职院校特地为学生组建的仿真性工厂,每个学生在"厂"里承担不同的职责,扮演不同的角色,学到不同的技能,最终成为复合型劳动者。

在"模拟工厂"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具体的工作职责,可以感受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组建"模拟工厂"的步骤并不难,比如一个班有40个人,可以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0名成员,小组自行决定厂名和logo,并成立财务部、生产部、设计部和销售部等。这4个部门下面再设置不同的子部门,维持整个"模拟工厂"的运行。

2."模拟工厂"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服装生产管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实施"模拟工厂"实践模式,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模拟工厂"综合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一系列小组,组建"模拟工厂"。按照具体的各小组人数,教师引导学生设置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还要选出厂长和职能部门,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开展操作活动,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管理环境中,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践。

(2)指导教师为学生安排设计主题,比如夏天T恤、秋天风衣等,使各个"模拟工厂"展开竞争。

(3)每个"模拟工厂"都要亲自参与市场调研,明确产品定位,设计出详细的方案,共同讨论,直至最后确定服装的款式细节。

(4)各个小组制定生产计划,制作工业样板,计算工时,并按步完成。

(5)按照样衣试制,并合理估算原辅材料用量,然后着手相关的生产准备工作。

(6)各个小组设计科学的裁剪方案,然后正式进入排料、铺料、裁剪、分扎等工作中。

(7)制作好成衣后,对其进行严格检验,然后进行包装。

(8)商量好衣服价格,投入销售进程。

在所有实践环境中,教师要进行全程指导,要保证实践过程的顺利进行。毋庸置疑,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可能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对学生加强引领,使学生学到真实的本领。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加强实践教学,还需要有"双师型"教师做支撑,即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还要有实践能力,方能引导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一是要对教师群体进行继续教育,使他们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二是从优秀企业中聘请富有渊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较强专业能力的技术骨干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为学校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他们来自企业一线,精通企业技能,由他们开展教学活动,必能使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三是鼓励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主动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提升综合能力,并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四是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育,选拔教师骨干,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活力发展。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具备强烈实践性色彩的课程,《服装生产管理》需要加强实践教学,要以市场为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胜任各项工作,这是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价值的必要路径,也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Z].2004.

[2] 刘国联.成衣生产技术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桂霞,张一非.高职教育多元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29):32-33.

[4] 徐涵.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15.

[5]刘艳红.从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谈高职英语有效教学策略[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生产管理课程第3篇

【关键词】生产管理;项目化改革;案例教学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500余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在校生达15万人[1],其中浙江省46所,从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学校的物流专业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等专业演变而来的,其专业定位基本为培养面向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实际上,从物流运作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采购、储存、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专员(或称为IE专员)、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运输、保管、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

从目前浙江省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很少有学校关注到面向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与管理岗位群(例如生产计划员、物料管理、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专员(或称为IE专员)、质量管理员等),其实,浙江省内目前拥有众多的制造企业,截至2010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83.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总数突破60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459家。众多的工业企业为高职毕业生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里针对生产管理类的岗位群开设《生产管理》课程并大力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有其中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生产管理》或《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但是很多学校是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没有给予该课程相应的重视程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系列与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的问题,例如好的项目化教材难找,传统教材大部分根据本科教材改编而来、教师教学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生产管理类实验实训条件缺乏等。如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培养制造企业需要的企业内部基层作业与管理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本文仅从《生产管理》课程的改革出发,探讨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1 目前高职《生产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适合高职层次的项目化教材少,本科教材改编痕迹明显

时下,由于各大出版社竞争日趋激励,几乎所有出版社均开发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系列教材,数量众多,品种繁杂,从各出版社开发的《生产管理》教材来看,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教材,有的只是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改头换面或者是沿用本科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从教材的体例来看,目前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体例,只是将生产设施选址与布局、生产计划制定、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进行盲目堆砌,章节内容页没有一个明确的先后顺序,缺乏一个主线将上述内容串联起来。有的高职教材中还包括了很多对高职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的本科生才能学懂的内容,例如柔性制造系统、网络计划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生产等;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早已讲授过,例如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

1.2 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

根据笔者的调研和与兄弟院校教师交流情况来看,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缺乏《生产管理》所需要的实训场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理论学习为主,高职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足,而《生产管理》课程又具有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特点,教材中往往涵盖了工科专业的部分术语和内容,这些特点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介绍生产计划的制定时,一般会先介绍生产计划的定义和分类,再介绍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方法,最后做一个课堂练习,但此种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的痛苦,学生听的枯燥。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虽然相继建设了实验实训场地,但主要集中于仓储和配送方面,而关于生产物流的实验实训室很少,少部分也仅以流水线的模式来建设生产物流实训室,例如让学生在流水线上装配一个机械部件或玩具,其工艺数量少,岗位简单,实训下来,学生变成了装配线上的工人,校内实训室缺乏不断更新的来自企业真实的数据(如销售数据、物料信息等),最后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感觉利用生产物流实训室进行实训,难以组织和开展。还有高职院校在生产管理方面实训投资以软件为主,如ERP软件,但是由于市面上真正能应用于制造企业的ERP软件都比较昂贵,能购买此类软件的高职院校也不多见。

1.3 理论考核为主,能力考核偏少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生产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核为主,也就是通过卷面考核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高职学生来说,平时的理论学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足,以理论考核为主的结果可想而知。

2 对高职《生产管理》课程项目化进行改革的措施

对《生产管理》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必须了解本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然后梳理出本课程的主要工作任务,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来制定教学项目。以长三角一带为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包括如下几类:各行业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运输管理员、商贸企业配送管理员、外贸及货代企业跟单员、货运员、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其中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具体具体来说,又包括生产计划员、品质管理员、助理工业工程师(IE专员)、设备管理人员、生产现场管理员等,因此,应该根据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设计《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2.1 设计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项目时,应该始终贯彻“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一个典型制造企业从无到有、从战略层到操作层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生产管理》课程可以以“生产管理历史与现状”――“市场决策”――“生产布局”――“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生产改善”为主线,将相关章节内容串联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中:

“生产管理历史与现状”主要讲述生产管理的有关概念和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生产的类型和生产管理的演变历史;“生产布局”包括工厂选址和厂区及车间平面布置;“生产设计”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属于技术性比较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生产计划”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等内容;“生产控制”包括生产进度控制、设备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等;“生产改善”包括质量管理和工作研究等。

2.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相关工科专业的基础常识和术语,如各种工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觉难度较大,而且有时还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2]。

1)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案例,让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对于生产能力的核算问题,可以通过服装企业的生产作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的产能受到员工裁剪能力和缝制能力的双重影响,其中的瓶颈作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能力[3]。

2)视频、图片教学法。教师可以收集相应的图片、视频材料、Flas,把图片、视频材料等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这对某些章节的理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解各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时,可以运用“汽车百年”等专题片,让学生了解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历史和特点,掌握节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在学习“动作分析”内容时,可以通过跨栏、斯诺克等体育运动中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动作分析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意义。

3)利用3D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教学。通过3D仿真软件如Flexsim,来模拟流水线的平衡问题,通过仿真软件的运用,让学生对生产线的平衡有一个感性的认知[4]。

4)工厂参观法。《生产管理》课程可以借鉴校内实训工厂或校外企业,也可以参观机电类专业的实训室,让学生了解机械行业的车、钳、铣、刨、磨、线切割、焊接等工艺,对于课程的学有裨益。

5)软件操作实训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ERP软件操作,让学生了解有关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方法。

6)课堂模拟法。对于与工作研究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动作分析”,可以让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某一项事情,在课堂练习进行动作分析。笔者曾经让学生在课堂练习“刷牙”的动作,以此掌握动素符号的运用,效果十分理想。

2.3 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兼顾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掌握知识程度、能力水平等几个方面,考核的形式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例各占50%。过程考核侧重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包含出勤、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讨论问题情况;结果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测评,例如考核学生在操作ERP软件、动作分析模拟、流水线平衡、生产计划编制等方面的能力。

3 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生产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好的适合高职层次的项目化教材少,本科教材改编痕迹明显,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理论考核为主,能力考核偏少,然后提出了对该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的措施,包括设计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2]贵文龙.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大众科技,2009,7:154-155.

生产管理课程第4篇

【关键词】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77-03

【作者简介】潘浩,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12)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教学。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一个核心要求是:依据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专业课程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

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特点,充分吸纳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成果与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总结和建构的基础上,进行该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所选首期开发的四门课程中,“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作工艺”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服装生产管理”和“服装CAD制板与放码”为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都是学习该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能体现该专业的岗位职业特色,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性、发展性和科学性。

服装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与学校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生产管理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已关注与企业的联系,模拟企业生产环境,仍然很难做到无缝对接。根据国际服装生产加工趋势,我国很多服装企业已由简单加工逐步转变为高级成衣加工或自主品牌加工,该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只有密切联系大型外贸服装企业或品牌开发企业的流程,方能与国际服装发展接轨。可以说,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是适应现代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在围绕工作岗位要求,对接职业标准,突出岗位能力的同时,还注重规范操作、文明生产等职业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等内容的融入,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是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方案》确定的,包括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编制说明。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是针对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功能、特点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概括性描述。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这门课程的性质是“该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能力”。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进程安排表”,从课程性质中我们可确定“服装结构制图”与“素描”“服装制作工艺”“服装材料”课程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设,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和了解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学习热情,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指导作用。“服装结构制图”是基础,为后续“服装CAD制板与放码”“服装制板推板技术”“特殊体型纸样修正技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它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始终。

(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充分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1.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服装制板工、裁剪工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以能力为本位

现代服装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受流行趋势影响,服装款式的变化层出不穷。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对接职业标准,本专业课标制作理念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中突出的是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要求和基本岗位能力,精选、提炼典型服装款式素材,科学确定课程内容。

3.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

探究是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活动。“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依照服装企业实际产品种类,设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项目,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学习任务,根据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设定知识点和技能点,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三)课程目标分析

1.课程目标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对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的目标,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等引导学生形成学的目标。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目标是从运用服装CAD软件,完成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的基本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上进行设计。同时,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考虑教学内容的项目设置,建立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把项目2“西服裙样板制作”的任务2“西服裙放码”这部分内容的目标分为四层:第一层次,掌握服装放码的基本原理;第二层次,学会西服裙各部位档差计算方法;第三层次,熟悉放码界面操作,会使用点放码表工具;第四层次,熟悉CAD放码流程,能独立完成西服裙的放码。

2.课程目标明确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达到“会……”“能……”,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对学生实践素养要求“具有独立运用服装CAD进行常见款式的制板能力,具备分析流行款式、研究板型结构、解决制板技术问题的能力”。

3.课程目标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培养是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重点考虑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服装CAD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成本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编写,首先在项目或模块的编排上,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全盘考虑项目或模块的设置,尤其是项目或模块总量以及项目或模块之间的结构、衔接关系。其次,在任务的设定上,也充分考虑各任务之间的梯度结构和教学推进关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最后,内容及要求中知识点的产生是以“必须、充分、够用、可测”为原则的,是从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三个维度来考虑的。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其课程内容与要求是根据教学规律及服装企业制板工作岗位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六个侧重点各不相同的项目,使服装结构制图教学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本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170学时。这六个项目涵盖了“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内容,是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各项目之间相对独立,各有要求,可独立考核,如裤装结构制图,通过此项目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男、女西裤基本款和变化款的结构制图及裁片配伍;同时,各项目又相互联系呈阶梯递进关系,如在学会衬衫结构制图的基础上学习夹克衫结构制图项目,然后再学习西服结构制图项目,从而掌握各大类上衣的结构制图。

(五)实施建议分析

1.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专业能力,还必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恰当、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比如:在“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教学中,针对服装企业管理各类表单和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制等重难点内容,推行案例教学法,可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使用情景教学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无论采用何种考核评价方式,都应以育人为目标,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运用CAD软件进行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建议关注学生CAD应用中的问题,关注课标中对结构设计的表达程度,注重学生实践中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吸纳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等多主体参与评价。通过这些评价能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也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保证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3.使用、编写合理有效的教材

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作为教师应注重教材的整合,这样在教学设计时才有可能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更加符合技能课程教学特征。比如:在“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材编写中,应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遵循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可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服装制作工”(四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使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4.突出与企业融合的重要性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有专家学者将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教学、评价、教材选用与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均突出了与企业融合的重要性。

生产管理课程第5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生产与运作管理;探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研究如何将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用,以便高效地创造产品和服务的一门学科,它是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职业教育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而言,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并举,通过一定形式的实践性教学辅助理论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学习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准备不够充分

主要表现有:一是活动目标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如将活动目标确定为“参观企业的现场管理”,但没有进一步明确现场管理的构成,这种没有经过具体分解的目标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模糊的,缺乏具体指导性,因而也就难以发挥理想的作用。二是对活动的过程控制缺乏准备,对活动中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缺乏思想准备。如活动中学生应该如何同接待人员交流,如何争取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更多信息,应该做好哪些提问准备,当遇到接待人员接待不热情甚至不耐烦等情况时应该如何化解等。如果这些工作准备不到位,就容易导致事倍功半。三是实习企业的接待准备不足。例如一些企业临时随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学生,接待中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然后带学生到生产现场转一圈就完事了,有的甚至没有基本情况介绍,只是纯粹的现场参观。四是实践过程和效果与学生期望相差悬殊,学生因此容易对实践活动全盘否定,进而对学校实践性教学的组织管理持否定和不积极参与的态度。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教师主客观上对这些问题的忽视,二是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对实习企业的较深入了解,因而难以对学生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指导,三是由于指导教师缺乏与实习企业以及接待人员的深入沟通,接待人员不了解学生的实习目的和要求,四是由于许多实习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客观上存在着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的思想。它们之所以同意接待有的是出于人情面子考虑。有的是出于自身宣传所需。五是由于有的实习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主观上对实践性教学采取敷衍态度。六是由于学生的实习目标制定不合理,他们对实习缺乏客观的认识。容易产生理想的期望。而事实上实践活动除了主观因素之外,还会受到诸如时间、接待场地、规模和接待人员等多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期望和实际总会有差距。

(二)实践性教学活动虎头蛇尾

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往往是以学生的顺利返校或学生上交一份活动报告为终结,教师没有安排活动总结,特别是缺乏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活动小结。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在主客观上的忽视。教师自己没有认识到总结对促进和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及对提升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做相应的教学安排。二是由于指导教师对工作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或者本身对实践性教学就是出于应付的态度。三是学校对实践性教学总结缺乏制度管理。目前,学校在对实践性教学的考核中,偏重于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而忽视了实验实习方案和活动小结等内容。

(三)实践性教学设计思想过于局限

主要表现有:实践性教学场地局限于制造业的生产一线教学形式局限于现场参观教学组织局限于整班集体活动。教学时间局限于计划内的课堂时间时间安排非常随意,没有体现及时性原则。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和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内容及其实践性教学方法,因而在教学形式上多局限于现场参观,在教学场地上也局限于制造业生产一线。二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实践性教学通常都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而组织实施的,因此它往往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事实上,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的时候,经常会影响到其它课程的教学安排,如果这样的机会多了,就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迫使教师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而减少实践性教学时间和次数,教学内容也就会相应受到局限。三是受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客观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无法提供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运作管理的条件,这客观上给实践性教学设计制造了局限。四是受学生安全管理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为避免校外课外实习实践给学生带来的安全风险,而采取刻意回避校外课外实践实习的态度。

(四)实践性教学缺乏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注重理论学习甚至于放弃理论学习,使实践性教学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指导。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不用学习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相当部分高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不够扎实,这客观上给他们的理论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他们缺乏对生产与运作系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就显得抽象枯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不是想办法如何克服困难学好理论知识,而是采取了放弃理论学习的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首先,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配合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是指通过深入社会,使学生加深对课堂上学习的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亲身感受获得新的体验。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实践性教学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通过教师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表象化,以帮助学生对一些较抽象理论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时间的确定上应该紧紧围绕理论学习需要,要满足有效需求和及时性原则。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也不例外。

其次,实践性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活跃在生产一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更好地在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他们区别于那些未上学而直接打工者的主要地方,也是他们日后能得以较大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为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拓宽实践性教学思路

实践性教学中的实践通常是指实习和实验等,新华词典中对实习和实验是这样解释

的:实习是指在教师或其它实际工作者的指导下,学生参加一定的实际工作,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取得实践经验、提高理论水平,锻炼工作能力,实验是指科学研究中为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操作和活动。按照这一解释,上岗操作、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典型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等各种操作或验证活动,都是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环境条件,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如有关工厂设计布置、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践形式就可以设计为调查分析。将学生按兴趣相近原则分成若干小组,选择包括学校在内的附近单位为调查对象,利用课外时间调查了解这些单位的总体布置和现场管理,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评价。在时间安排上,教师只需规定活动的起止时间,具体安排由各小组自由灵活决定。而对生产计划、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就可以给定生产环境,由学生按照有关原理、步骤在课堂上模拟编制。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甚至决定着活动的成败,开展一次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时间和方式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控制,以及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等都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全面系统的安排,为切实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工作。学校还应该从宣传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引导和保障。这里以参观实习为例谈一谈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准备内容。

一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时间,二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参观企业,三是根据教学目的提前对参观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学习交流的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四是加强与参观企业接待人员之间的沟通,让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并以此确定其介绍的内容和重点,同时建议其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提出学生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等。五是以提纲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参观过程中看,问、听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有备而来,六是帮助学生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的准备。比如对参观企业因临时停电而没有正常生产、临时接待人员的不热情等的应对措施,七是做好交通安全准备,八是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实习期望。如果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了主要的感知目标,那么这次活动就是成功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其它不足只是值得下次活动注意并改进的,并不对本次活动效果产生根本的影响,更不应全盘否定,所以活动前应帮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和实现它的主要措施。

(四)注重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

生产管理课程第6篇

【关键词】生产现场优化管理;必要性

一、5S简介

1.5S的起源

5S管理起源于日本,是对现场管理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为现场服务的。他是一种研究人、物、现场三者关系的一种科学方法。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安全生产、文明操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规定物品和场所的结合方法、程序和规范化,是一种对物的特定管理,最先重视和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从事制造业的质量管理专家。

日本企业将5S活动作为工厂管理的基础,推行各种质量管理手法,使“二战”后产品质量得以迅速提高,从而奠定了经济大国的地位。而在日本最有名的就是丰田公司倡导推行的5S,由于5S对于塑造企业形象、降低成本、准时交货、安全生产、高度的标准化、创造令人心怡的工作场所等现场改善的巨大作用,逐渐被各国管理界所认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5S现已成为工厂管理的一股新潮流。

2.5S的含义

所谓5S,是指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提高素养的活动。由于整理(Seiri)、整顿 ( Seiton )、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在日语的罗马拼音中第一个字母都是“ S”,所以简称为5S。5S可以说是教育、启发、养成良好“工作习惯”。以获得高品质工作环境、工作成果的最有效的方法。

3.5S管理的思路

5S管理的思路非常简单朴素,它针对企业中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方面提出要求,提倡从小事做起,做每件事情都力求完美,使每位员工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为员工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工作场所和空间环境。只要企业中每位员工每天按照5S的要求去做,工作质量就有保证,其最终结果将在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生产质量、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形象等方面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从而达到增加顾客满意度与企业美誉度,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通过推行5S可以使生产现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秩序、严明的工作纪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减少浪费、节约物料成本和时间成本以及确保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二、国内外开展5S的概况

1.国外开展5S活动的概况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5S起源于日本。日本的企业管理者认为,5S是现场管理的基石,5S做不好的企业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因此将5S管理作为重要的经营原则。

日本雅马哈公司是一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在该公司的本社和工场,无论是办公室的文具还是流水线旁的物品箱及工具板,所有放置物品都一目了然。无论厂房和设备的新旧程度,无论厂区内还是生产现场,都给人以协调、整齐、美观的外观形象。

5S管理在美国也很盛行。韦勒克斯公司实施5S管理两年以后,其生产力得到26%的增长,这种结果证明5S管理具有国际通用性。

5S管理不是企业管理的万能钥匙,而是现场文明生产的管理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环境、作业标准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55的管理意义必然会有所改变。一流的产品,只有在优美有序的现场环境,安全高效的生产秩序中才能生产出来,而5S管理正是支撑这样环境秩序的基础。

2.我国开展5S的概况

5S和QCC差不多是同一时代出现的日本企业内实施现场管理的方法。早在1978年,QCC已经传人我国。时至今日,在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的领导下,各省市每年都有优秀QCC小组的选拔。据统计,每年在中国各地企业内活动的QCC小组不低于100万个。

相比之下,5S传入我国相对晚些。1995年初.香港工业署邀请了英国Warwick大学万广明教授来港介绍5S。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以及经济全水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加人了WTO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越来越多,5S在外资企业,特别是日资企业中普遍推行。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88.2%的日资企业和台资企业将5S纳入日常工作,68.7%港资企业正在推行5S。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有70.1%的企业了解5S或正在推行5S。但真正系统有效地推行5S管理的企业仅有29.5%,而一些内地企业目前大部分还没有导入这项活动。

三、高职生开展该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生除了自主创业之外,大部分新毕业生都是进入制造型企业一线工作,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目前还没用实施5S管理,或者是实施失败了,原因是5S管理和其他的企业管理不同,5S实施的具体操作者是全体员工,对于办公室内的文件资料因为其流动性小,而且有相对固定的人员进行管理,所以进行现场优化管理操作起来要简单些。操作难度大的是生产一线。生产一线的加工工具、材料、在制品等物品流动性大,而且占地大,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征,所以要进行现场管理必须对生产现场的各类物品的特征都很熟悉并且有一定的现场管理知识,这样制定的物品管理方案才有可行性。

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对5S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原因是有少部分的国内企业曾经实施过5S管理,但多数企业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太多,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善始善终。2、很多企业都是聘请的管理专家到企业现场指导,专家在现场指导的时候还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专家一走,没用人再去进行监督。3、专家的管理经验很丰富,但只能提一些建议性的意见,进行方法性的指导,但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员工自己去制定并且进行实施,但是员工对这些管理理念的认识不够透彻,理解不到位,所以制定的方案在开始的时候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时间长了随着现场的变化,管理方案也需要从新进行修订时就遇到困难,使方案实施难以进行下去。4、很多企业只是让少部分的人员去进行相关培训,大部分的员工对现场管理的认识是少之又少,这样在执行起来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5、生产现场优化管理的成功与否贵在员工对其认识的程度,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坚持执行这种管理,现场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素养,就是需要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这种管理才能执行下去。要让员工对这种管理制度有充分的认识,必须要让员工彻底的去了解这种管理模式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要让员工对这种管理模式彻底的了解并且能够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我们的高职生就业后大部分都是在一线工作,在大学里开始这门课程使其对该管理方式有充分的认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高职生也有大量的时间在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实习,对生产现场也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去制定生产现场管理方案,相对比没有理论基础的普通员工来说要更可行。而5S管理能否成功有很大一部分也取决于一线的员工是否能坚持,而高职生他们对5S管理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这种管理方式能带个企业什么样的经济效益,而且管理方案也是他们自己制定的,所以他们就会带领其他的员工一起去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随着生产现场的改变也能随时去改变管理方案,适应新的生产现状,也能够使其他的员工认识到这种管理方式的优越性。

当一种好的管理方式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时,员工愿意去接受这种管理方式,其他的企业也会去试试这种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唐苏亚.5S活动推行与实施[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7.

[2]易发久,白沙.现场硬功夫[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陈建龙.生产现场优化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生产管理课程第7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逻辑关系;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74-02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院校、矿业类院校、电力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工程建设事业和房地产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基本统一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各院校在办学的实践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本院的办学条件及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风格和特色。[1]这使得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管理类课程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构成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课程体系尚处在完善和探索之中,本文对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相对于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稳定性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以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共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个方向。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平台课程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专业方向课程仅为主修该方向的学生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平台课程的设置不稳定。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5门专业课。在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合同管理6门专业课组成。在最近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另外,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定位不准。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和城市土地管理课程归入任意选修课。而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放入必修课中;城市土地管理放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中。

2.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2]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时间安排上有两种关系:一是顺序关系和平行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先后顺序关系,同一类课程中各课程间的平行或顺序关系视课程内容而定。二是有些课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少,但又是构成工程管理专业复合性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这类课程开课的时间则应根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统筹考虑。[3]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部分课程之间曾出现逻辑关系混乱,衔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如工程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做基础,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开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需要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后开设等。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但管理学原理在运筹学课程之前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帮助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前开设,但工程项目管理却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开设等。

3.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中管理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三大目标控制和生产要素管理原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性质和目的有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三大目标控制重复,工程项目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中均有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城市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均有土地开发的内容,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重复,房地产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内容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重复。

生产管理课程第8篇

一、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高职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缺乏理性认知。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更多地倾向单纯的商业教育,不仅因为办公室文职工作的体面与轻松,更是因为服务业领域的创业投资成本低,高职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倾向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领域,既使是去制造型企业,也是选择人事、财务、销售等工作,很少有愿意去生产管理部门。孰不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品生产是第三产业的基础,没有对生产与运作方法的理解,单纯的商业思维是缺乏系统性的,既无法做好管理工作,也很难创业成功。高职学生的感性认知是: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就是要去第二产业的工业制造业车间工作,不仅辛苦且收入不高。正是由于这种认知,使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脱节。《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拥有系统思维,在提供符合社会发展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利用系统思维从企业生产系统的各个方面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或服务业的运作成本,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于没有参观过企业生产,没有看过生产现场,没有进行过生产实习的高职学生来说,企业生产系统和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抽象的。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且理论教学又与企业实际实践相脱节,缺乏直观的感受与体验,不仅使学生难于理解相关理论,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与实用性。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受企业生产工艺、生产进度、生产现场管理等影响,尤其是生产制造领域的校企合作进展非常缓慢,即使有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也很少直接接触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过程。因此,大多数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以课堂理论“多媒体+板书”为主,虽然有些院校会辅以仿真软件、企业模拟经营软件,或在课堂中采用案例、项目引导、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方法,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与实用性,使得理论知识缺乏实用性、教学内容缺乏实操性的现象依然存在,无法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无法提高学生在真实企业的生产与运作能力。

二、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教W改革措施

基于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该课程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非常必要,校企深度融合才能使高职学生对于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认识从感性变得理性,才能真正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而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管理理论的适用领域非常广泛,《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论也是如此。如果有能力在中型生产型或服务性企业从事生产与运作管理工作的人,一定能够触类旁通地运用其能力在其他规模企业中生存与发展。因此,选择有生产与运作管理人才需求的中型生产型或服务性企业,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必须走出的第一步。不仅因为中型生产型或服务性企业的规模、设施的完备和企业的稳定性,更因为这些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且具有人才培养所需的物质、设施、师资等基础条件。高职院校要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进行沟通,寻找有人才需求、能够满足人才培养条件,又有人才培养意愿的中型企业,与其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2.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工作,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在选择好企业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工作,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该课程的传统教学体系是根据企业生产与运作系统寿命周期各阶段分述相关理论:概述(基础性知识)―战略的制定(产品设计、技术管理、工作设计、劳动定额)―系统的选址与布局―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生产控制(包括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等,除此之外,会增加项目管理、MRP与ERP、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其它先进生产方式等内容。而这种理论性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实际相结合,适当加以调整。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性教学过程改革,需要对专业所有课程进行系统性思考,并加以整合。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需要至少两个月的轮岗实训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尝试将“统计能力”纳入“质量管理”进行企业实践,可以将“计划能力”纳入“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进行企业实践等方式,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学生安排在企业生产与运作系统的各个领域进行定期轮岗学习实践,将企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变成理论学习的案例,把学生的课堂搬到企业。

3.相辅相成的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的培养。在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必然塑造相辅相成的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的教师团队。经过沟通建立起的企业兼职教师导师队伍会在企业实践的各个领域指导学生进行参观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教授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此时也是锻炼学生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的能力;学校的专业教师作为理论导师必须深入到企业中去,在学生轮岗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理论指导,对教师自身而言,既能真正将自身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能力,还能运用自身的理论帮助企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些专业教师在与企业兼职教师的交流、学习与沟通过程中,不仅能够将企业兼职教师的实际经验进行提炼运用于教学,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有可能进行一些有利于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创新性改革,真正实现校企共赢。

4.实施“校内专业导师理论教学+企业导师学徒制+企业参观、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多成功实施“学徒制”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技术类专业,而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素养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是隐性的,所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效果无法像技术类专业一样,在短期内就能见效。所以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适合采用“校内专业导师理论教学+企业导师学徒制+企业参观、实践”的教学模式。校内专业导师的理论教学可以安排在校内的课堂,也可以安排在企业的课堂,可以在实践前进行,也可以在实践后进行总结,重在对学生管理素养、管理思维、分析问题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进行培养。比如,企业5S现场管理理论,可以在校内课堂把理论讲解清楚,再让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实际观察,也可以让学生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把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后,再结合理论进行总结。企业导师的指导则在学生企业参观、实践、岗位轮岗的过程中进行。比如,作为生产总监的企业导师在指导学生认识工厂设施的布置时,让学生寻找企业实际的O施布置有哪些不足,如何调整能够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等。企业导师的指导重在对学生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

5.改革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方法,形成双元评价体系,全方位实施考核。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形成了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共同进行知识与能力传授的教学模式,势必也需要改革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方法,形成“双元”评价体系,一元为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考核,一元为校外企业导师的实践考核,全方位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理论考核由校内专业教师完成,可以采用阶段性理论测试的方式,重在考查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能力及管理素养的提高。实践考核则由校外企业导师完成,结合实践考勤,重在关注学生在实际实践工作中的能力、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沟通能力等。这种综合“双元”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作为一名职业人的工作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校内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的理论指导、校外企业导师进行的实践指导,也应有相应的指导记录与考核方式,依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也能调动校内专业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指导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校企可持续性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