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美术校外教育

美术校外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5:00

美术校外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国画;校外美术教育;重要意义

一、校外美术教育的含义

校外美术教育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然而关于校外美术教育的研究有很多,总结这些研究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校外美术教育是指在除了学校课堂外的场所,包括青少年宫、少年之家(国家为其提供教育活动的经费)等,在学生的课外时间,如双休日等,进行的美术教育。校外美术教育的落实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而且美术又是一门非考试类科目,因此校内美术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视,部分学生无法进行专业性学习。在校外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校外美术教育参与人数多,教学时间充分,学生可以接受更为专业和高水准的美术教育,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素质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画教学在我国美术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校外美术教育是开展中国画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如下:1.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学习绘画者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作品,包括中国画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画家的生平事迹以及该作品中包含的画家的情感、美好的心理期望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激发学习中国画的热情,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这些中国画中获得启发,引起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借此培养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如,徐悲鸿喜欢画马,他笔下的马具有一种“一洗万古凡马空”的非凡气势,让人看到画作的第一眼就会感到一种豪情万丈的气势,敬佩感油然而生。徐悲鸿还常常借助画马抒意,如借助画马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品是《奔马图》,这幅画是在1948年初冬创作的。在中国画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每一幅中国画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之后,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国画的精妙之处。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校外美术教育相对于学校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可以在校外美术教育的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学生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练习时可以不强调造型和意象,随意一些,只需要感受笔墨的变化,体会中国画的意境。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以学生的实际年龄作为重要依据,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中国画练习提出一定的要求,避免学生玩得失控。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就会产生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探索、创新的意识。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学习中国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艺术与文化修养。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通过学习中国画,学生会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喜欢、创作实践、产生对美的感悟和创造力,还可以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如,学习中国画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了解、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在中国美术发展过程中,书画同源得到了有力的彰显。所以,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还发扬了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校外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中国画教学,可以采取诗词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也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学习。这个过程是锻炼学生素质、修养的过程,中国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等。让学生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临摹画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绘画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书法临摹能力。

结语

校外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校外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相对而言具有灵活性,学生参与校外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而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校外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国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2]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校外美术教育儿童心理问题学习人际交往自信心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

校外美术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一部分,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发展特长,锻炼能力,提高素质,而且能调适儿童不良心理,使儿童心理得到正常发展。下面从我个人的认识、理解出发,谈谈校外美术教育对儿童良好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对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缓冲作用

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学校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不注意孩子自身的感受与需求,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容易形成各种压力,出现一些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一提学习就心烦,考试前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种心理问题在干巴、无聊的学校学习过程中难以得到缓解。良好的校外教育能够成为这种心理问题的一个缓冲器和矫正器。这是因为:校外美术学习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所以很容易引起兴趣,在学习中他们表现出热爱之情,在这里能使他们没有被完全压抑或者部门压抑的“小活力”、“小灵光”得到延展;校外美术教育,可以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分,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参加什么样的培训班,而且不用担心跟不上学习进度,完不成作业;校外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它不存在甄别与选拔,不存在升学的压力,不用担心考不好。由此看出,校外美术教育正是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为各种情况和各种能力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全纳性的空间。所以说通过校外美术教育可以缓冲和矫正孩子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能改善孩子们的人际交往

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明显,具体表现为交往困难、缺乏友谊、孤独。这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压力大,忙与工作、应酬,对孩子关注过少;独生子女增多;父母过度保护及住房独立有关。

虽然儿童在学校也可以结识伙伴,但是在学校的交往会带上学校的特点:在学校中,一个班级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人际互动模式,基本上决定了他在班里的位置,这就使他们不能够结识更多的同学,改变一些人际关系;在学校里一些孩子的学习情况也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学习好的无暇顾及交往,学习不出色的孩子自卑自责对交往也缺乏信心。由于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使儿童结识更多的伙伴、改变伙伴关系模式。

在学校教育中,按年龄、年级、科目严格分班,校外美术教育可以跨年龄、性别、地域等很多背景,体现出全纳性。这些校外教育的特点对他们重新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带来许多好处。

校外美术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变座位,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与学习,在一起讨论、评价而且不受学校教育那样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这样就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也学会了一些交往技巧,懂得了如何交往,改善了以往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通过校外美术学习,可以让孩子们在同一种志趣爱好中体验到交朋识友带来的好处,让他们在共同话题中走出孤独的阴影。

三、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

不自信和没有责任感也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对孩子的消极评价过多;家庭对孩子又过度保护。所以一些孩子存在着不自信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

让一些在学校或家庭中丢失自尊自信的孩子在校外教育的某一个空间、某一个时段找回一些自尊和自信。也是校外教育所具有的功能。尤其是美术,是没有错误的学科,它表达的是个人自身感受,是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校外美术教育对孩子的不自信心理问题能够起到调适作用,使儿童自身心理得到正常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学什么是学校给安排的,前程是爸爸妈妈给设计的,自身学习及远大前程似乎都不用自己考虑了,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与未来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在生活、学习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不良心理。

在校外教育中,学习什么知识,更多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选择的,无形中增强了他做好这件事的责任感。我看到过这么个孩子,在他强烈的要求下,父母允许他参加了一个校外美术辅导班,孩子无论刮风下雨,都按时到辅导班上课。有一次,父母等到很晚孩子还没有回家,于是父母想:“这下完了,三天的热度过去了,不知又到哪里玩去了。”处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他的爸爸还是从家一路的寻找到校外美术辅导班,隔着窗户玻璃爸爸看到儿子那独自学习的身影,当时爸爸很感动,真的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进门一把把儿子搂在怀里,说道:“不知道我儿子也会这么热爱学习”。由这个例子看出,正是因为孩子有权利选择了自己的学习,所以就增强了他做好这件事的责任心。所以说校外美术教育在孩子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

四、能帮助孩子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由此看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可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

他们表现为遇到困难饶着走,一点委屈、挫折也受不了,很难独立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这主要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关系。

在校外美术学习中,想使作品得到很好的表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要经过一次次地失败才能成功,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地失败中孩子们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他们的作品也会受到老师、同伴们的评价,老师同伴们会指出作品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只有接受批评,改正不足,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进步。所以通过校外美术学习,他们学会了了解自我、正视自我、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确的看待别人。因此说,校外美术学习对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起到很好调节作用。

校外美术教育作为校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承,形成互补之势,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在场地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师资队伍、设备器材、科学研究等方面还要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广大少年儿童兴趣爱好场所,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使它成为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因能施教

我们总是谈到因材施教,意思是说根据学生的能力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但是事实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作为青少年宫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善于发现少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来实施美术教学的内容,就像刚刚出生的宝宝只会牙牙学语、等到一岁就可以喊单音节词语和简单的双音节词汇、要到二至三岁才能够朗诵唐诗一样。少儿美术绘画也要考虑到:今天这群孩子能画什么?稍微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还得思考:学生们是不是有了进步?学画的少儿是不是比以前更动脑子、更懂事了?观察能力是不是更强了?是不是能把自己的想法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这样,由少儿启蒙的儿童画到少儿素描画的各个层次阶段,都要重视学生的客观问题,根据在什么年龄段解决什么问题的实际,进行美术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二、鼓励少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少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我们可以利用少儿以自我为中心“泛灵论”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热情,特别是用拟人化、主观情绪化的手法画一些人物、动物,他们就像画他们自己。鼓励少儿自由想象、自由创造,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加油,让全体少儿为他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画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怪我,扫除了少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地安排好自己的想法去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每个少儿都有创造的欲望,而传统的教育总是喜欢让孩子适应成人的世界,要求少儿照样画葫芦,孩子的想象受到束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创造的兴趣和信心。美术教育没有既定的模式,每次在上课时都像是带少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想象中的旅游,不拘形式,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创作。

三、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少儿绘画的过程是用心灵重新建构世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在从事青少年宫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少儿经常重复画以前画过的或熟悉的东西,如女孩子反复画花草树木、男孩子反复画枪炮军舰等。究其原因,我认为与孩子不能细致观察和体验周围事物与现象有关。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少儿常常把握不住事物的全貌和本质特征,也不知道如何表现,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不是教少儿绘画技巧,而是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如何让孩子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需要出发,创设一些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们能自然地、恰如其氛地融入到情境氛围,使少儿在一种轻松愉悦、享受快乐、感受自然、丰富直觉等各种美的情感体验中进入观察感知的思维状态,调动各种感官的积极性,使感官直觉向敏锐的程度升华。

除了家庭、社区、幼儿园以外,我们要引导少儿走进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去,扩大他们的视野。如:观察山水、动植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博览会,了解人类科学、艺术的优秀成果;观察建筑物、环境设计、产品装潢、广告设计等,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观看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从不同形式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这样,他们的绘画题材就会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渐丰富,为绘画表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正面评价,增强少儿自主学习的信心

教学活动的结束不应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评价作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作品评价过程中,要培养少儿的自信心、成功感。在整个绘画活动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少儿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并记录其思维闪光点,随时对积极思维的少儿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少儿积极地思维想象,使少儿在愉快、充满自信心的情境中进行绘画创作。

第4篇

评价活动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情、自信,关系到其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不注重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所以在学生的学习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压力,一提起学习就烦。而作为校外美术教育主要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的,所以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这里他们没有被完全压抑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校外美术教育的生源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的美术爱好者。学生的年龄、层次、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所掌握美术知识、技能和技巧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面对这些不同年龄段、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一、对于儿童美术作品不能用“对不对”作为评价的标准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问题:儿童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的绘画作品往往充满奇思妙想和大胆的夸张和变形,和现实生活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和科学错误,比如“太阳和月亮手拉手”“小朋友在天空像鸟一样自由飞翔”“人的身子长出了动物的脑袋”等等。对于学生这样的作品,有些家长回去看过后,就说:“这是什么啊?你看你画的画,一点不符合生活实际啊,哪的人长出了动物的脑袋?山为什么是紫色的?”这一些成年人认为非常科学的论断,结果往往就限制了学生头脑中自由想象的空间,思维模式日益僵化。如果我作为教师自作聪明地给孩子解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那么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科技重视准确性而绘画可以用夸张和变形、想象等手法将自己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在我们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就要考虑到小学生自身知识不足、经验不丰富、理解力差等因素。只要能在作品中把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无论是否符合科学的标准,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今后绘画的风格、兴趣培养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影响都是深远的。

二、不能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学生美术作品的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家长和我交流,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往往就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学生作品好坏的标准,我认为这种评价太片面、太主观了。孩子对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知识技能也没有成年人高,但是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有着成人无法比拟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对于这些作品的评价,更应该注重作品的内涵,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的情感世界。教师不能一味地只注重技法,不能用简单的像与不像作为评价的依据,否则培养出来的孩子,也许画出来的东西非常写实,但是长此以往,可能培养的结果单纯就是培养了一个画匠而不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艺术天才。

三、不能以喜不喜欢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

这个误区涉及到个性的问题,教师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怎样处理好这对矛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审美观,但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以自己的审美观作为参照,要学生都向自己看齐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都有对于美的事物的见解和主张,不能简单地成为老师的复制品。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来说,我所教过的学生有几千人之多,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观都培养的和我一样,那么世界上岂不是多了成千上万个相同的我了吗?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不同,评价的标准也比较模糊,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要充分地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等级不要分得太清楚,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向更高的艺术殿堂发展。

四、校外美术教育要重视过程的评价而不是结果的评价

校外美术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社会各界的美术爱好者,学生学习时间长短不一,对美术技能、技法的掌握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果用传统的“通过一次比赛获奖情况或完成一件作品的好坏”来决定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很显然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没有促进作用。因此,在我的美术课上,我会尽量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例如“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大胆的想象,哪怕是怪异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较高的

[1] [2] 

热情去画。哪怕画得不好,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应该关心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建立美术成长的记录袋,增强评价的实效性

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家长会问:“我的孩子学习怎么样啊?”在教学的最初,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只是从好与坏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可是我发现对于那些被评价为不好的学生来说,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打击,往往有的学生就此放弃美术的学习。看到这种结果我发现作为老师来说,我简单的评价可能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每个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每一个进步的过程和不足,我通过建立美术成长记录袋来进行记录。它包括学生学习时间、学生每一次的成长进步、学生作品反映出的个性特征和不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结果、师生互评结果,既有测试性评价更有非测试性评价。这样就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改变教师一言堂,真正体现学生成长过程,增加家长对学生了解,改善师生关系。

第5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德育渗透;渗透途径;有效实践

在教学中如何使中学美术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学情,实现美术教学美育与德育的完美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受到德育熏陶。现将近期学校开展的中学美术教学活动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探究的具体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如下:注重日常美术课程中的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性;开展全校性课外主题活动,探究美术学科德育渗透的开放性;走出校园,依托校外美术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渗透多样性。

一、注重日常美术课程的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有效性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充分认识与重视学科教学中德育功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以及形成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协调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之一,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是使美术教学的欣赏和观察、创作和训练两大活动阶段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纽带。学科德育渗透是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对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树立优良的教师形象,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要实现美育与德育的统一,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生动的语言、优秀的作品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爱艺术、爱生活。教师要实现课堂驾驭,应保持终身学习;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言行、思想去感染学生,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艺术素养、创新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语言”与“行动”的统一,用教师综合形象来说服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二)探究教材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切入点,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实现德育教育在教育互动中的有效实施。美术教育应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探究教材美育与德育切入点。应在传授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美的享受同时心灵得到升华。

1.美术教学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对美的认识过程,人们审美发生着变化对美的追求从表象走向精神。如东汉时期《戈射收获画像砖》砖刻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描绘狩猎场面,直观呈现了长弓欲射的紧张情景。下半部分描绘是收割的场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人们劳动的场景,弘扬了劳动的传统美德。

2.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平年代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再现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湘版《托物寄情》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新的理解,通过中国画花鸟画中植物、动物的人格化,寄托画家个人的精神情感,表现深层次的艺术家自我。

从现代优秀美术作品中了解我们革命战争期间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反映出的积极生活态度、优良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梳理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李桦作品木刻《怒吼吧中国》作者用黑白版画表现形式,用表现主义张扬有力的线条表现在统治区受压迫人民挣脱枷锁的意志和怒吼,揭露和批评现实。通过作品鉴赏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抗战史实,在潜移默化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构建有利于德育渗透的教学情境。现行高中美术课基本开设《鉴赏》《绘画》《设计》三个模块,初中美术课本涵盖欣赏、造型、综合、设计这四个部分内容涵盖面广。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德育内容,学生通过鉴赏古今中外各类经典美术作品,不仅受到艺术作品的视觉享受,而且通过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等信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的、轻松的受到美育和德育的熏陶。初中的课程有动手实践部分,老师可从学生作业角度来设计课程,解决好教学难点,设计符合学生能力的作业。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美术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美术创作习惯及课后整理工具保持环境卫生的好习惯。例如,在国画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用纸试墨养成正确的作画习惯。实践课程中对工具、材料、方法的了解和感受,有助于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实际生活的体验。从而感受劳动创造的成果,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成果,珍惜艺术品的美德。

实践课程中教师示范作用,以及课内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单独个别指导,形成师生之间合作的紧密关系,形成和谐教学氛围。同学之间分组协作内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塑造团体意识,有利于良好班风形成。

二、开展全校性课外主题活动,探究美术学科德育渗透实践的开放性

全校提出实现“全人”教育的育人目标,积极开展全校性课外主题活动,使“立德树人”的德育渗透真正落到实处,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全校性的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实现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切入点。要实现全校性的校园氛围,教师就要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探索开展全校性的美术学科活动、美术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特色校园文化。使全体学生受到“立德树人”的德育熏陶,净化灵魂,提升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寓教于乐,怡情冶性中感知美术教育“立德树人”的美好。

(一)开展全校性的美术学科活动,形成校园艺术氛围

在实践中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特色开发与设计,开展全校性“我的大庙山”校本课程及绘画活动,弘扬大庙山文化让广大师生深入认识大庙山校园。了解大庙山文化,增强爱学校、爱家乡、爱福建的情感。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课外延伸,使学生通过绘画活动去挖掘发现校园的美,使学生不仅实践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也收获爱校之情。学生更加爱护校园环境、设施,并且也给学校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学生活动的绘画作品还开展全校性的作品展览,展示了同学们的绘画实践成果。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校园布置展示,使活动功能得到升华,不仅美化校园环境而且增强了学校的校园艺术氛围。

(二)切实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校性的美术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兴趣、需要和特长的个性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动漫社是我校传统优势社团,以早期美术班学生为主要成员发起建立,现已辐射到全校,形成校级动漫社。学生美术社团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一个重要载体,推动校园文化繁荣,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社团活动有效构建健康的校园氛围,陶冶道德情操、涵养艺术情趣、充实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形成全校参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美术与德育合理渗透。

(三)开展美育渗透的德育课堂,探索美育与德育结合

利用德育课堂开展主题性的美术活动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实现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宽松有趣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本校依托学校动漫特色校本教学的氛围在环保教育主题班会中分组完成创作“环保”主题漫画,并由其同学抢答漫画主题或理念。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强环保意识,还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形成团结的班级氛围。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德育课堂是我校研究的特色课题,有力推动学校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三、走出校园,依托校外美术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渗透多样性

美育课堂不仅只局限在校园内,应探索与更多校外教育资源合作。尝试将美术课堂搬进美术馆、博物馆。让学生直接面对美术经典作品得到美的熏陶。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面对美术作品直观的视觉刺激让学生在愉快、感性和形象的氛围中接受熏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如我校结合博物馆的福建本土文化专题常设展直观感受福建美术种类,体会具有福建本土特色的美术作品。福建瓷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三大瓷都之一的福建德化白瓷具有很强的美感。德化瓷不仅造型完美,同时也突出了白瓷品质。由于瓷造型变化及使用功能不同,大多数白瓷还需要进一步装饰,满足人们多样审美意趣。使学生体验美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在鉴赏课对鉴赏方法、美学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德化白瓷的直观赏析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白瓷的艺术美而且增加学生对本土艺术的认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美术馆也是重要校外美术教育资源。如美术馆通过展示画家创作本土风景画等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全省各地建筑艺术及景色风貌。集中展示美术作品,学生也直观感受到不同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及绘画手法。让学生在家乡风景美的图像感受中潜移默化进行了爱故乡教育,形成爱国主义情感。

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策略的艺术教育,依托美术馆开展的公共教育进行互动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美术馆可以在展示美术作品同时开展相关体验活动,学生亲手体验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并独自进行美术体验活动。美术馆可以组织参展艺术家为学生进行创作思路讲座,并进行创作方法步骤演示、讲析活动,之后学生再利用美术馆提供美术工具进行表现创作。在活动尾声时,可安排家长进入工作室和孩子们一起加工完善作品、分享快乐。这种美术实践活动不仅在快乐中感受艺术、体验艺术,更加深了亲子关系。使学生及家长都受到美术知识的普及教育,并且形成亲子之间的情感教育。

大型美术馆有场地、平台、作品的优势,对学生提高美术素养有重要作用,美术馆相关活动使学生在娱乐活动中体验美育。美育可渗透到大众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审美取向,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有效途径是丰富多样的,美术教师应立足美术学科教学本位,积极探究、充分挖掘美术教材德育因素,积极开展全校性课外活动及校外美术活动,探索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创新点。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在行为道德上受到升华,使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谈美术欣赏课中的德育渗透[J].赤峰学院学报.2009.4.第30卷第4期.

第6篇

关键词:学校;博物馆;美术教育

一、学校美术教育的特征

1.有固定的教育场地和特定的对象学校美术教育一般是在各班级教室或者特设的公用美术课教室中进行的,有固定的场地、教学环境和对象。学校美术教育大多以班级为教学单位。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到不同的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美术教师会针对处于相同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师一般对学生比较熟悉,师生关系较为密切。

2.拥有完善且系统的教学内容学校的美术课程一般是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设定的,有统一的教材。此外,这些课程内容经过了科学的组织和编排。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的组织与编排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选取一些基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其次,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选择;再次,符合学校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最后,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3.教育方式的强制性与有意义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学校美术教育课程大多是一些必修的课程。学校通过实施美术教育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学校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点。在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1.整合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整合各种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责任和义务,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应当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学校美术教育资源与外界美术教育资源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相互补充,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博物馆与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两大重要场所,两者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方面存在差异,能够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艺术品,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珍品。学生能够通过亲身观察艺术品感受艺术的魅力,这种直接性的体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讨论、参观浏览等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术技能。学校设置的美术课程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美术批评精神和美术文化的培养,而博物馆教育能够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这一不足之处。此外,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把博物馆作为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3.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美术素养在学生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美术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产品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相关教育者应当紧跟时展的步伐,将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充分结合,充分发掘并利用各种美术教育资源,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艺术人才。

作者:甄玲玲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珊.美术馆:高校美术教育的新资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4).

[2]李瑞洪,杨理胜.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朝圣地.武汉文史资料,2013(6).

[3]江河.利用博物馆资源改进初中美术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

[4]孙婉姝.博物馆教育功能理念的新探索.沧桑,2009(1).

第7篇

(一)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对美术教学钻研不够教师学历达不到标准和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难以胜任高中美术模块教学工作,特别适应不了新的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致使一些学校还不能开足模块,未能按照高中美术新课程的要求设置课程。此外,部分美术教师的美术教学方法陈旧,照本宣科,应付了事,高中美术教学开展的平平淡淡。

(二)高中美术教育非美术化倾向和非专业化倾向造成美术教育的非专业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美术教师片面理解高中美术课程的价值和目标。很多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在价值,或者只将“是否能创作美术作品”作为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而这时美术教育的内在和根本价值。因此,必然导致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高中美术课程审美性、美术性的严重丧失。

(三)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高中美术教育评价制度学校美术教育与社会、家庭美术教育脱节,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分离,学习国外美术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等问题也较为严重地存在。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中学还未能很好进行多元化、多级性的评价,高中美术学习流于形式,普遍形成“开课容易上课难”的结局。美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易诱发各种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高中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探索适合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新途径,笔者根据素质教育和《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高中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探索中找到了一些改变和促进高中学校加强高中美术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转变观念,引素质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学校要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美术人才和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的培养,并把此举作为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这就是所谓的艺术特色教育。只有提升美术教育的地位并加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创造力,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全新的美术教学理念,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应是高中美术教育的首要理念,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美术教育的“光辉”,美术方面的各项能力切实得到提升。只有学校的重视,美术教育才能够积极配合素质教育的进程,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二)改善和丰富高中美术课程资源,强化高中美术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改善和丰富高中美术教学资源是实施高中美术教育的有利保障。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用有力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美术专用教室,逐步增添美术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挂图及幻灯和多媒体”。因此,学校应加大对美术学科的投入,以改善高中美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进一步推进我市高中教育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以校为本,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强校本培训,努力提高高中教师美术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教师学历达标奖惩制度,鼓励美术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提高学历层次,丰富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就要从认识艺术的规律入手,而认识艺术的规律又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通过鉴赏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可以有效地发现艺术规律,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形式多样的画展或者艺术作品展去领略艺术作品所带来的魅力。只有让他们真正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之中,进而导致审美基础和鉴赏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此外,应积极利用校本课程,系统介绍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通过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来谈及其艺术规律,提炼出美术及艺术作品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魅力根源。高中美术教育就应当通过审美形式,充分发挥美术的语言功能、设计功能、视觉感知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8篇

袁贵仁指出,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个人、—个学校、一个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把美育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深刻认识加强学校美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明显改观。

袁贵仁强调,201 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推动学校美育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5方面工作:

1.积极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开齐上好美育课。要构建以艺术教育为主体、大中小学相互衔接、课内课外相互联系、校内校外相互促进的美育课程体系。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时。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美育教育方法。

2.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美育活动。要将课外美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学生课外艺术活动记录制度。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项美育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活动内容要贴近校园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坚持因地制宜,形成本地、本校学生美育活动的特色和传统。

3加强区域内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美育师资短缺问题。要努力配齐配好专职美育教师,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国培计划”增加美育教师培训比例。充分依托高校、艺术院团、艺术家、民间艺人等多方力量。

4.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合力。要联合和依托各级文化部门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文化艺术场地资源,开展艺术教学和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5.建立评价制度,促进学校美育科学发展。要建设—批学校美育改革实践基地,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建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和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

黄坤明充分肯定了艺术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强调艺术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以美育人,教育引导人们学习艺术、认识艺术、实践艺术,普及与提高艺术素质的基础工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艺术教育战线的重要政治任务,把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贯穿艺术教育全过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艺术教育细微处,把培育创新精神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在追求,把人才培养作为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开创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