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古诗解析

语文古诗解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4-04-22 15:22:52

语文古诗解析

语文古诗解析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4

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中生在经过了多年的基础诗歌的背诵和学习,对诗歌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思维和学习习惯,因此,为了深入拓展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加大对古典诗歌学习的重视。除了要求学生们完成必要的诗歌背诵和默写之外,重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尤其是引导他们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整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人心态,实现对诗歌的全面了解,将对诗歌学习的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继而拓展学生们古典诗歌的艺术视野,丰富语文基础知识储备。笔者认为,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古典诗歌的字词教学

高中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首先是要弄清古典诗歌中相关字词的意义和语法用法,继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诗歌句子意义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到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对他们今后独立完成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针对学生们的字词教学,可以从字词的类别来进行。高中生所学习的古典诗歌主要分律诗和歌行体,对诗歌中各句的结构划分应该有一定的语言辨别能力,继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对个别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引导学生们对诗歌中的七言歌行进行语法和语义的划分,这种划分基本上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语义的基础上实现对部分实词虚词的理解,继而为接下来的翻译和鉴赏诗歌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从字词的对仗技巧的角度教授学生们学习古典诗歌字词理解的互文。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会追求对偶的特点,因此,在分析和解读古典诗歌时,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字词分析方法,还可以利用诗歌中的前后文实现对相关字词的巧妙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既是字词解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在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强大魅力和技巧性。

二、古典诗歌的翻译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完成了基础的古典诗歌字词教学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们完成对古典诗歌的翻译。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整篇意义是可以为读者读懂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将古典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力争做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针对所翻译的诗歌中的句子,进行重点标记,遇到模棱两可的句子翻译时,应该回归到全文或段落中进行反复对比和思考,继而得出最合适的翻译效果,这就是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精准,也就是信的体现。这是诗歌翻译的基础,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学生们只有做到了正确的诗歌翻译,才能在接下来的诗歌翻译中保证信达雅的艺术层面的标准。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合理编织现代白话语言完成古典诗歌和诗文的翻译,在保证语言通顺的同时,尽量体现语言组织的逻辑和优美。优秀的诗歌翻译,往往能够进一步升华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相通性。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明确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的准确翻译,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态,以第一人称的翻译视角感受作者的语言写作的张力,继而在现代文的翻译中加以体现。学生们在这种翻译教学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字词类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诗歌写作翻译的技巧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语文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教学

相较于初中阶段古典诗歌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教学,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锻炼学生对诗歌艺术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这是对传统诗歌教学内容的升华,也是现代教育模式下诗歌教学手段更新的体现。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古典诗歌的深入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诗歌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征的分析,学习和了解古代诗人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素,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严谨性的同时,体会他们语言的表现力。尤其是针对部分诗歌中作者的炼字和炼句的艺术技巧,思考作者选取该类字词的原因和意义,继而从语义和语法的层面探究和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例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诗歌艺术鉴赏时,可以鼓励学生们从诗歌的体裁、语言表达、形式技巧等层面进行分析,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鉴赏和思考的能力。

语文古诗解析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2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76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古诗词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很大的难点,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重点研究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突破教学瓶颈,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本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由于高考的压力非常大,教师为了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通常让学生通过背诵的形式来记住古诗词,只是大概地给学生分析一下词意,并没有深入讲解,从而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不到古诗词的意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使学生在单一的教学形式中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以至于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缺少对古诗词个性化的讲解

在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和学习时,学生一定要有独特的想象力,在阅读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古诗词进行独特的认知和鉴赏。但是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对古诗词个性化的讲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再加上学生自己人生经历不够丰富,以至于最终影响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没有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古诗词学习的,古诗词教学也只有教师讲解、布置作业等单一的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的状态非常消极。高中阶段,古诗词的教学主线就是翻译、背诵,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感受到古诗词带来的情感,从而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诗词学习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教师若从词汇开始讲解,会给学生一种非常乏味的感受,因此一定要创新教学策略,创设相应的古诗词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从而带着丰富的情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咏怀古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边塞的歌曲,将其当作教学背景,给学生讲解昭君出塞的故事,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从而让他们学好古诗词。又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望海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朗诵的视频,伴以充满感情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设计朗读环节,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情感

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一种体现,其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作者的不同感情,比如愤恨、舒缓、愉快、凄凉等。教师要认真引导,让学生将古诗词有感情地朗诵出来,从而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古诗词。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涉江采芙蓉》的教学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基础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应该怎样划分朗读的停顿,朗读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哪些词汇上,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古诗词的朗读,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找到问题之后进行改正,再次朗读,直到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最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或小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古诗词的中心思想。总而言之,朗读是一种外在的教学方式,通过朗读能够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不仅是一个深化学习内容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

(三)多角度进行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宝藏,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要学会从多角度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方式一定会带来非常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方面的价值,更要让学生注重作者在创作中应用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形式。这些内容都会在古诗词当中体现出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古诗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中《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完词的表面含义后,应该引导学生对该首词的创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写作手法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而古诗词的价值层面有很多,教师可以应用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奥妙,让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另外,古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非常好,如果将古诗词的字音转变成音律,让学生进行朗诵,他们就能在朗诵中体会到古诗词的内在情感,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角度的入手点,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不断探索,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三、结语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将古诗词的内容、情感、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意境等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朗诵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知识。

参考文献:

[1] 刘B.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 课外语文,2015(6).

语文古诗解析第3篇

古诗词赏析 古典文化 语文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是当今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模块。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被人们推崇了千百年。我们学校的校本课选取了古诗词进行诵读赏析。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还能弘扬我国古典文化,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一、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

吉林省通化县马当学校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秋夕》、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析。

1.诵读诗歌,感知情境

学生初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反复诵读,读出情感。最终能够熟读成诵。

2.解析诗歌,进入情境

我国古典诗词大都言约义丰,内容含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是简单生硬的翻译出意思即可。而是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要了解诗词的语言,作者的表达技巧,诗词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录音、图片等教具,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所感受。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到古诗词的意境。

3.品味诗歌,深化情境

教会学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力;教会学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教学生注重品味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让学生透过古诗看诗人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对话。从而领悟古诗词内涵,把握古诗词立意。

总之,要以学生诵读为主要手段,在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方法进行学习。以达到“一课一收获,一首一新得”的目的。

二、古诗词赏析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各地风俗

我校所选取的古诗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这些古诗词的作者在古代文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可以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思想主张。例如,通过李白那豪迈瑰丽的诗学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豪放飘逸的,是金钱如粪土的,处在诗坛之巅的诗仙。通过李清照的词学生们可以看到她巾帼不让须眉,是婉约派的宗主。通过李煜的词学生们知道了他的词是“词苑国色,哀歌绝唱”……

很多古诗词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描写了各地的地域风光或者风俗人情,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够了解各地的地域特征以及风俗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古诗词赏析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1)积累字词和古诗

古诗词中有许多生字生词,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扫清字词障碍。我们班级的学生每学期赏析30首左右古诗词,整个初中阶段就会积累100多首古诗词中的字词。学生积累100多首古诗词,对学生的诗词储备有很大帮助。

(2)有助于对联内容的积累

对联知识是整个中学阶段考试中都有的内容。有些对联是根据古诗词出的,如果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了解其内涵与意义,就会对对联知识有所帮助。

3.古诗词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在赏析古诗词之前一定要反复朗读,朗读古诗词时,对感情的投入要求很高,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阅读现代文或者闻言文时,尤其是诗歌朗诵时,能力也会增强。

4.古诗词赏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和现代诗歌完全不一样,它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一种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情境中。那种清新雅致的意境能使学生的心情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学生养成不骄不躁的性格。

5.对学生现代文学习有所帮助

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比理解现代文含义的难度大,如果理解了古诗词的内涵。学生在学习现代文中关于文字内涵、作者情感以及对所学习文章中出现的古诗词意思、内涵的理解都会有所帮助。如:《说屏》一课就文白相杂。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及“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都出自古诗或古文。学生在赏析了多首古诗词之后就会轻而易举说出这几句古诗和古文的意思。

6.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在写作文时就会根据具体内容选取不同的古诗词嵌入其中,这些古诗句在作文中就会起到画龙点睛或者增强美感的作用。

7.为高考语文中古诗词赏析作准备

高考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赏析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我校的古诗词赏析课在初中阶段就对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上高中以后赏析古诗词时就不会特别吃力。这样就是提前三年为高考语文的古诗词赏析作了充分准备。

语文古诗解析第4篇

一、提升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必要性

古诗词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年前的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眼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应运而生,这些浮躁的气氛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于这种这会环境,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责无旁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1.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多了解一些文学典籍,增加文学底蕴,提升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只有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保证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古诗词讲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2.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思想,将学生在作为教学主体,并时刻注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热情。

3.注意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把握,⑹词进行合理分类。例如按诗人的性格分为忧心于天下的杜甫,洒脱的诗仙李白,隐居山水的陶渊明等;按诗词类型分为送别诗、怀古诗、思乡诗、边塞诗等。在保证对诗词背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为以后的古诗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对诗词进行分类,将特殊案例单独记忆,鼓励学生从诗词的具体内容入手,牢牢掌握各类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如讲解李煜的《相见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所描写的具体内容,然后再换个角度分析当时的描写背景,这样才进一步的体会到诗人离乡去国的N心之痛,以及身为亡国之君的哀思之痛。

4.培养学生品析诗词的语言能力

(1)教会学生学会分析诗词的修辞运用,并能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主要是从一些妙处着手。例如在分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茅店”、“鸡声”等处,以便于从这些富有特点的景物中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在赏析古诗的时候多从诗词的运用技巧和语言风格加以深入分析。

(3)鼓励学生多读品析诗词节奏、音韵等。使学生能够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心境。找准诗词的关键句,分析其中动、静结合的含义和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不要讲解的太深奥,言简意赅,鼓励学生多接触些常识性的典故,以便更好的品味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与此同时从多个角度剖析诗歌语言的各种技巧,理解每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目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和最终效果。

5.培养学生赏析诗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能力

(1)让学生熟练掌握拟人、比喻、夸张、双关、反复、对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判断诗词的表达方式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

(2)第二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想象、烘托、白描、映衬、渲染、先声夺人、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等各种表达技巧。

(3)多开展相关训练,锻炼学生学会分析诗人的总体思路是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还是先景后情。从而能更加准确的判断诗人所使用的的是何种手法技巧,然后进一步结合诗句阐释使用这种技巧的原因,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的是“情景交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归纳方法,从诗意中解读意象,在意境中分析景物,把握好相关规律,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晓燕. 诵读阐释感悟深化――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教师,2011(1):61.

[2] 陆贵芹. 简议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 文理导航,2011(16):55.

[3] 杨振春.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 学周刊,2015(11).

[4] 刘诗. 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J]. 基础教育研究,2015(03).

[5] 彭丽娜.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 才智,2015(18).

语文古诗解析第5篇

语言学中国古代诗歌语音学文字学一、中国古代诗歌评论概述

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诗歌传统,从最初的《诗经》《楚辞》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再到有唐一代的诗歌盛世,一直绵延到宋元明清的封建同时代时期。清朝王国维曾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是诗歌毫无疑问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学体裁。而对于诗歌的评论、分析、研究也有着深刻的历史,从东汉毛亨的《诗经训诂传》开始,中国古代文人就着眼于诗歌的研究,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价值极高的诗歌评论作品,诸如南朝梁・钟嵘《诗品》、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洪迈《容斋续笔》、清・翁方纲《诗法论》。

然而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史,学者们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对于诗歌“意”的研究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诗歌语言的分析。清朝王国维关于读书的三重境界的论述正可以作为一个古代中国学者在诗歌评论上的三种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正是在这种注重个人理解的维度上不断前进着,审美主体通过个人感悟的形式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解读诗歌。

但是,诗歌和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也已经有了一些评论家关注到了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诗歌,而不仅仅是从个人感悟和诗歌意境的层面去评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从语音学和文字学两个方面进行的,语音学主要指的是诗歌的用韵、平仄,文字学则主要关注的是诗歌的用字、对仗等问题。

二、语言学角度出发的诗歌研究

1.语音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语音学角度的诗歌分析,是由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格律、声韵的特点决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押韵要求,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沈约提出了汉语四个声调的问题,并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诗歌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时极盛一时的“永明体”。这种讲究格律、对仗的诗体到了唐代全面繁荣,形成了有唐一代的格律诗,并且影响了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格律诗讲究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因此从语音学的角度去分析诗歌是有必要的。

所谓“平仄”指的是诗歌中的汉字声调长短、平调与升降调或者促声调的交替使用。这对于保持诗歌的节奏有重要作用。平声与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相对应,是一种既平且长的声调;仄声则是指的上声、去声和入声,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相同,入声是一种短促的声调。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能够在诗句中形成高低起伏缓急相对的变化的美感。平仄的要求具体到格律诗中,就是讲究“黏”“对”“拗”“救”。“黏”是指一首格律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五言句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同;“对”是指一首格律诗同一联的出句与对句五言句的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反;“拗”是指的不符合“黏”“对”规则的平仄使用;“救”,则是根据“拗”的具体情况,在其他部位改变平仄规则,从而使诗句重新达到音律和谐的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用韵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需要把用韵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古典诗歌的押韵一般都较为规范,一般来说是隔句押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韵脚一般都落在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上。格律诗有着严格的用韵规则,一般来说按照“平水韵三十韵”的平声韵进行押韵,不押邻韵。但是对于古体诗,押韵的要求并不那么严格,有时可以使用邻韵,甚至还有抱韵、交韵甚至是不押韵的情况。押韵造成的语义作用是将汉语诗歌的句意后移,诗句的语义重心一般都落在“三字尾”上。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歌,还可以使用转韵的方法让全诗始终保持在一种较为和谐紧张的韵律状态。

此外,探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语音学层面,还要注意到汉语大量的连绵字。汉语中,特别是古代汉语,有着大量音韵和谐的连绵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双声联绵字和叠韵连绵字,这些对诗歌的影响都是广泛且深远的。

2.文字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文字学分析是由汉字强大表意功能决定的。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层级性,在汉语中,语素、字、词、短语、句子、段、篇、章等构成了一个等级鲜明的系统,而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更能明确看出汉字的特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提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问题,所谓“诗眼”,指的就是能够将生动形象表现出诗的意境、增加诗的韵味的特定字,一般来说都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下就将春风带来的影响,为江南带来无边春色的诗意生动地表现出来。再如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以及“推敲”的典故,都将个体汉字在诗歌中的作用完美诠释出来。

因此,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首先是要分析诗歌的“字”,将“练字”之法在评论诗歌时充分重视,这一点在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章中有生动表述。“练字”是将诗句中的重点字词不断修改、调试,以期达到语境中最佳诗学的修辞效果,所谓“点铁成金”、“一字千金”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

比字词更高一个等级的汉语单位是句子。古典诗歌的句法值得做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严格的句子字数规定,从《诗经》的四言,到汉乐府的五言,再到唐代的七言,甚至还有从三字到十字不等的古代歌行。单就格律诗而言,不仅字数固定为五言或七言,而且句子结构也有着严格规定,绝大多数格律诗的句式都是“三字尾”,亦即句末三字有独立意义。

汉语有大量虚词,虚词的使用在古代诗歌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句,虚词“与”在此作为并列连词使用,既连接“身”“名”两个单独的字,又连接“尔曹身”“名俱灭”两个短语,正是杜诗中虚词使用的典范,同时也是虚词在古代诗歌运用中的生动体现。

三、小结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成语音学、文字学两个层面分析中国古代诗歌评论的特点,提出了汉语中虚词、诗词在古典诗歌中使用的特殊性,并且对“诗眼”问题、平仄问题、用韵问题做了简要分析介绍。

参考文献:

[1]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

语文古诗解析第6篇

关键词:赏析 古诗词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56-02

作者简介:于葆青(1969―),山东成武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成武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人类家园中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它以细腻的感情、丰富的内容、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的。

一、理解诗词大意,整体感知内容

赏析古诗词最基本的就是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进而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内容,这是我们赏析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有几层意思?你能说出来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词中某句话所写的景色吗?

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共有两层意思,你能说一下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吗?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大意理解透彻了。所以,一首诗词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言志,表达的都是完整的意思。虽然受语言古今差异等影响,要让现在的学生完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难度,但入选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导也能读懂诗词的大意,再联系诗词的“上下文”去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诗词大意去辨析字词意思,不仅易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体会诗词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精神享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对抒情作了精辟的论述:“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此可见,抒情是诗词最基本的特点。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像读李煜的词,我们就要明白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他作品中的深重忧愁;读李清照的词,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某种特有的情绪,像用折柳表达送别之情,借明月抒发思乡之情,寄秋风以表忧愁等,也应让学生了解。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再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就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她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让学生结合全词看看是否确实体现了她前期的创作风格,是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来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得淋漓尽致。

三、赏析诗词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奋进;有的感情细腻,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欣赏这些名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抑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如: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可引导学生主要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对名句的赏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等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学习诗词技法,指导学生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不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动人,其突出的表现手法更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这样思考: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当这些问题解决后,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种手法写作。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洁白的月光,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月光勾起了诗中人的无尽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两地离愁,不能一处,是多么的痛苦;两人相思,同时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指导写作的目的。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灿烂瑰宝,是铭刻于华夏儿女精神世界中的独特符号。中华民族历来有注重古诗词学习的传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在传承民族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更亲近古诗词,更热爱古诗词。

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上文所提及的几种,更好的方法还有待广大语文教师不断积累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悦群.沐浴在古代诗歌的阳光中――新课标下古代诗歌教学的新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2).

语文古诗解析第7篇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

语文古诗解析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手法鉴赏;摘字;解意

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是滋养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宝贵精神食粮。近年来,新的教育部不断革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古诗词阅读材料的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教学能够鉴别欣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技巧等,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形式之美。

但是,当代小学生教育明显仅停留在简单地‘授鱼’阶段,并没有真正的到达传授方法的新阶层,大多数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缺乏良好的学习素养。面临当代古诗词教育的问题,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在于创新教育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手法的能力水平。

一般而言,古诗中的手法广义上包括表达方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特点,本文中的手法仅指狭义上的修辞手法。以《咏柳》为例,本文具体讲解鉴赏古诗手法的方法,并从中找寻作者想描述的意境之美和意欲表达的情感活动。本文总结概括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使用手法的特点,并结合多位前辈的教学经验,将鉴赏此类古诗手法的方法简要概括为两要义:摘字、解意。在一首古诗词的分析中,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也需要灵活变通,“一条巷子走到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所谓“摘字”,即指摘取古诗中的关键字眼。在白话文中,许多手法在使用时难以避免“显山露水”的字词,古诗中也不例外。比如:“似、如、像、若”等字出现时往往使用了比喻手法,“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中的“似”将春风的细如丝的特点形象化的比喻为剪刀,从而更加突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拈、飞、裁”等动词出现时要尤为注意,诗人往往会将人的动作化用在物身上,拟人手法呼之欲出,《咏柳》一诗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的“裁”字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化的写出柳叶出芽时的娇小柔美。

“解意”,顾名思义,言为“理解意义”,在这里即指理解诗句基本内涵大意,通过理解发现诗句中隐藏的手法。“解意”是发现诗句中内藏的手法,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诗句本身内容时,不能简单地加以翻译,要结合语境,想象画面,用扩充语段的方式来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例如,《咏柳》一诗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通观本句,并没有使用任何显而易见的字眼,难以发现修辞手法的使用痕迹,再看在本句中,诗人想要表达的含义: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这里的“她”也就是指“柳树”,不难看出,诗人在此是将柳枝比喻为少女的丝带,使人不禁联想到《碧玉歌》中的“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碧玉美人”活灵活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诗运用了对比、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此类手法较为少见,在《咏柳》一诗中毫无痕迹可寻,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飞流的瀑布壮观的瀑布从三千尺的高处急冲直流而下,疑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在此处,诗人放空想象,将瀑布遥想成从三千尺高处落下的银河,其壮阔浩瀚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是写瀑布,在王安石笔下的“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俨然要灵秀三分;对偶手法的使用会使诗句上下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句子结构相同,同样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比如杜甫的《绝句》中有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鉴赏古诗手法时要遵循逐字逐句的分析方法,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意境,抓住诗歌主旨。

目前,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通病是仅能“授之以鱼”,不能“授之以渔”,教育家缺乏作为引导者的意识,更多的是盲目的灌输答案,而不能告诉学生最中肯的建议,学生往往关注一个点之后或得到一个方法之后就一意孤行,忘记关键所在。其实,无论学生选择先“摘字”,亦或是先“解意”,最重要的是需要全面通观诗词,这是赏析古诗歌的关键所在。小学生在学习阶段需要领会贯通学习要旨,切忌生搬硬套。

王国维曾说过:“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教育家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领会诗歌艺术境界的方法,这是由诗歌的跳跃性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鉴赏能力的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在小学生的启蒙阶段钻研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厚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