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古诗解析

语文古诗解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22 15:22: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古诗解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古诗解析

第1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作者:字牧之。号 。主要擅长写七言绝句。与当时另外一位诗人李商隐合称“小李杜”除本篇以外杜牧的七绝《赤壁》建议学生背诵。

2、诗文分析: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山势的高峻。三四句写深秋美景。通过对夕阳中的枫叶和二月的花朵的对比,突出了红叶特有的美。

描写景物的顺序由远及近。

3、相关考题。

(1)小李杜是指________ ,李杜指( ),王孟指( )同为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韩柳指的是( )

(2)仿照例子填空。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3)古人写秋常写秋的悲凉,而这首《山行》却是秋的颂歌。诗人刘禹锡也有一首诗是颂秋的,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 夜宿山寺就是夜晚借宿在山上的寺院。

2、 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楼的高,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3、 危楼,这里指高楼。 而不是快要倒塌的楼

4、 直译: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5、 相关考题。

(1)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第2篇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鼓藏节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唯一以苗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自古以来该地区就素有“苗疆腹地”之美称。因此,黔东南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苗族现存的诸多传统习俗文化中,“鼓藏节”是规模最大、消费最高、最具有影响力的苗族节日活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历史传统,对我们在当今时代批判继承和发展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黔东南苗族“鼓藏节”概述

“鼓藏节”是苗族人民原始而传统的祭祖大典,现今黔东南广大地区仍然流行着这一传统习俗。这一节气的祭祖内容十分丰富且庞杂多样,各地有同有异,即使是相邻的两个“鼓社”之间,也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祭祖内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鼓藏节”习俗的研究和考察。原因在于,“鼓藏节”作为苗族社会多年来普遍存在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有着共同的祭祀内容和祭祀程序。据《贵州通志》记载:“每十三年蓄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鼓藏。因其以肉分赠亲友,而以肠脏饷客,故名。”1如是观之, 黔东南苗族地区的“鼓社祭”活动每十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历时三年完成,即起于子年,经丑年,终于寅年,主要程序如下:

(一)公推鼓头。先由群众公推第一鼓头,其条件是:已婚男子,家境较好,为人正派、公道、能干。然后,由他指定四名副鼓头,分别负责各种有关事务。

(二)准备祭祖牯牛。经济状况较好的,每户准备一头,经济困难者可几户筹资共买一头。祭祖牛选购回来之后,派专人精心喂养。此外,各户还得准备相应数量的猪、鸡、鸭等祭品,以便配杀。

(三)制鼓、醒鼓 、接鼓。苗族祭祀用的“鼓”分为单鼓和双鼓。在苗族人民心中,单鼓是人类始祖蝴蝶妈妈的象征,双鼓被视为苗族祖先“央公”、“央婆”的化身。平时单鼓藏于鼓山林的石窟中,双鼓放在鼓头家。制鼓,即砍树制造单鼓。在农历子年十月下旬举行砍树仪式,于寅年五月再制成新鼓。醒鼓,也就是敲击单鼓,在子年八月子时举行,主要是预告祖先,子孙将要杀牛祭祖了,请祖先回来享受。接鼓,在寅年农历十月再次醒鼓,将其接下山,同时把原存放于上届鼓头家的双鼓转至新任的第一鼓头家存放。

(四)杀牛祭祖。寅年十月举行。杀牛由舅父或女婿执刀。杀牛有一定的次序,即先杀鼓头家的牛,然后再杀群众的牛。合资购买的牛,则由出钱最多者的亲友执刀宰杀。杀牛之后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如祭祖、“拥牛角”、“浇花树”、“过桥”,最后送鼓、藏鼓等。

在上述主要活动过程中,苗族人民都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需要进行祭祖、跳芦笙等活动,在神圣而庄严的祭祖大典中增添快气氛,以显示出苗族节日的娱人性质和功能。

二、“鼓藏节”习俗的社会作用分析

(一)“鼓藏节”具有维护苗族地区社会和谐的功能

我们知道,苗族同胞世代迁徙平凡,他们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没有固定的疆土,四处散居。因此,他们只有以祭祖的方式体现公共的民族标识。在苗族同胞及其落后的世界观中,对祖先的忠诚就是对自己本民族的忠诚。正是基于这一点,苗族同胞不惜一切代价杀牛祭祖。于是他们以氏族或宗族为基础建立鼓社,以“鼓社”为单位,通过举行“鼓藏节”活动祭祀祖先。“鼓藏节”期间,方圆几里或数十里的苗族同胞都来参加节日活动,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我们认为,通过这种活动的举行,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团结与交流、减少人们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正如罗义群同志所说:“鼓社祭像一根无形的线,一头拴在氏族成员的手里,一头拴在氏族成员的手里。无论你走到哪里,你和他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你跌了跤,他那头就把你来起来。只要还有这根游丝在也就够了,民族认同的意念就会从这根游丝上传递过来。”2 如是观之,苗族祭祖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凝聚力,通过祭祖使人们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网,这个网状结构就是:以共同的原始祖先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鼓社”内部所有成员都归向自己的祖先,共同维护和遵守本“鼓社”的一切规章制度。表面看来,一个“鼓社”似乎就是一个苗族大家庭。苗族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思维方式,把人们天然的人论情感升华为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对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苗族社会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已缓缓迈进了现代社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广大苗族集聚区依然是中国欠发达的地区,语言障碍、风俗习惯等多种原因使我国的各项政策难以在苗族地区得到顺利贯彻执行。“鼓藏节”等苗族习俗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不可替代的社会调节功能,因此,苗族“鼓藏节”习俗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二)“鼓藏节”的传统消费观阻碍了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用现代经济发展眼光看,“鼓藏节”不利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鼓藏节”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的活动,既生动地体现了黔东南苗族同胞的传统文化,又展现着他们热情好客的民情风俗。但是这种祭祀活动,祭品选用的是水牯牛,而且是上等水牯牛,举行一次“鼓藏节”,每个村寨一次性要宰杀十几头甚至几十头水牯牛,这些被宰杀的牯牛均在血缘家族和亲戚朋友中分吃掉。如果以现在物价水平衡量,一头上等牯牛至少五六千元,如果是善于打斗的牯牛则高达七八千元乃至一万余元。除了牯牛,各家还要自备各种节日消费。粗略估计,一个家庭过一次“鼓藏节”的开销,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这对于目前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黔东南农村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过于奢侈的消费。这种节日消费不但会使苗族同胞数年的积蓄在几天内迅速消耗掉,而且还会助长各血缘家族间互相攀比排场的不良生活作风。如果我们都把这些奢侈的消费投入到农业生产或其它经营活动中去,则更有利于苗族同胞的脱贫致富。

有学者认为,“鼓藏节”的传统习俗不算奢侈消费,其原因有二:一是广大苗族同胞可以借节日活动从事商业买卖;二是节日期间前来祝贺的客人也会赠送一定的礼物。这两项收益可以弥补杀牛过节付出的巨大损失。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又只看到表面现象。从现实看,并非所有杀牛户都有能力在节日活动中通过经商来赚钱,这正如我们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具备经商条件一样。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更有可能是节日活动中的看客和真正的消费者。虽然前来祝贺的客人也会赠送一定的礼物,但“鼓藏节”毕竟不同于婚、丧、嫁、娶等酒宴,客人仅是象征性地赠送礼物,这些礼物根本不足以维持他们长达数天的生活花费。更何况节日结束时,主人还要增给客人一定的肉、酒、糯米饭等信物。

由此看来,多数苗族同胞的致富路劲不可能通过传统节日活动来实现。虽然近年来广大苗族同胞在生活水平上有了一定提高,但这绝不是通过传统民族节日来实现的。客观上讲,这种相对富裕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开放,苗族同胞家庭内部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结果。因此,如果苗族同胞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奢侈消费换来的只是少数经商者盈利的话,这种做法实在有点得不偿失。故此,我们应在继承“鼓藏节”这一苗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进一步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倡节约精神,鼓励理性消费,将一部分可贵的资金有效地转移到人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中去,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步伐。

三、发挥“鼓藏节”的传统文化功能,推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黔东南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加快其经济发展步伐是历史的必然。同时,黔东南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其境内有以苗族为主体的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不但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黔东南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的文化资源。再者,黔东南处于祖国西南边睡,远离经济发达的工业区,因而拥有较为完备的生态环境。所以笔者认为,加快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当然,我们在坚持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时,要尽可能地删除其中的神秘色彩,增添现代性的文化内容,使传统民族文化从信神向娱人方向过度。就“鼓藏节”而言,我们在坚持这一节日文化范式的基础上,依然可以推陈出新,采取每个家族或每个村寨杀一头牯牛的方式,这样以来,不但杀牛的数量大大减少了,而且苗族节日的风俗传统依然存在,这既有利于节制苗族同胞过度消费的不良生活作风,又有利于加速苗族地区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简化节日期间烦琐的祭祀仪式,在其间开展各种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竞技文化活动,如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划船、民族艺术展等,用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实节日的文化氛围,提升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吸引人们回归自然的力度,让黔东南成为广大旅客游览观光的阵地,从而有力地推动该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开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在保护、继承、宣传和弘扬黔东南苗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应当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些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合理成分,充分发挥它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复兴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加快黔东南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9。

[2] 周大鸣,刘志杨,秦红增. 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 罗义群著.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Abstracts】Guza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in QianDongnan , and it is also indispensible important content when people research the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 The essay regards Guzang festival of Miao nationality in QianDongnan as base, further analysi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roles of Guzang festival by the two pros and cons aspects, point out that Guzang festival custom plays an important economic significance in tourism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regions.

【Key words】QianDong-nan,Miao nationality,Guzang festival.

注释

第3篇

关键词:徽州 古村落 空间布局 风水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village development in Huizhou,and then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village from village location,water system,entrance,roads and buildings based on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geographic and culture.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protecting and studying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other non-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 feng shui space layout of ancient villages in Huizhou

一、徽州古村落发展的历史背景

徽州自秦置郡县,距今已有2300余年。先秦时期的徽州处于山越时代,这时期形成的村落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在历经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之后,徽州村落从定居型村落转变为迁徙型村落。从南宋到明中叶的300多年是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稳定发展的时期,也是徽州古村落稳定发展时期,农耕社会、习尚知书是这一时期徽州古村落的基本特征。明中叶至清中叶徽州社会经济文化达到勃兴鼎盛的时期。清康熙年间歙人程且硕《春帆纪程》描述了歙县村落盛况,“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廓,殊足观也。”据此可见当时徽州村落的辉煌。清中叶以后,徽州古村落逐渐走向衰落,一些昔日辉煌的古村落历经时期战争的破坏便一蹶不振[1]。

二、中国古代村落的传统地理文化特征

2.1古代村落建设的文化观

人类自出现以来,选择居住环境时的趋利避害之心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文化的兴起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态,即“风水学”理论的诞生。谈到“风水”,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一般认为“风水”就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布局、某些技术的运用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对生前居住环境和身后墓葬环境的选择和处理”[2]。“风水”是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风水”甚至被誉为“环境科学”,渗透到风俗习尚与民俗之中。因此应该客观的看待“风水学”,发扬其积极的成分来指导城镇的规划建设。

2.2古代村落选址原则的风水观

古代村落的选址建设是传统风水思想运用的典型代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黄土高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以及发展至今的宜宾古城就是这种风水思想运用的典型实例(图1、2)。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点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即“风水学”中所谓的“合口”形局。

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以山水元素的具备为最佳,所强调的就是“关巧相通”之理。所谓 “关”指穴位,“巧”指水口,择居之时就是要检查山势与水口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其实质就是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通常称为“枕山环水面屏或背水面街”。古人讲究居住环境的封闭,“顺局宽旷,则取塘以聚气”,“引沟渠环绕村落而取吉气”[3]。

古人择址以水口为上等之地。水口一般多选择在山脉的转折处或者两山夹峙、清流左环右绕的地方,并修建一些公共性的建筑物,常见的有桥台、楼塔等,辅以树亭堤塘,以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在文化性要求比较高的聚居点处常建有“文昌阁”、“奎星楼”、“文峰塔”、“祠堂”、“风水塔”、“观音庙”等建筑(图3)。如泉州就有三大水口,以三塔层层引入,构成了城市极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三塔构成泉州市的门户(图4)。平原地区的水口常在去水中央立洲或土墩,在其上建阁或庙,由于中国历来有敬祖先的习惯,因而宗祠一般都建在村中此类最佳地段。

三、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结构特点

徽州古村落处处透出了一种朴素的生态观,这种观念体现了徽州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土地的珍惜。村民通过改造水道和借助山势的手段,把建筑、水系、山体、道路等各种造景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塑造出徽州特有的古民居建筑群。

3.1总体环境

徽州古村落的建造大多依山傍水、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总结出了“藏风聚气”、“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等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最佳模式。现代景观学中对此类模式有十分详细的描述(图5),图中显示村落位于山坡南向,首先能够得到充分的日照,迎接夏季东南向的凉风,同时背面的山体不仅可以阻挡西北的冬季寒风,而且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南向的水环境可以提供方便的用水条件,还可以为人的生活、动植物的驯养、农田灌溉以及消防用水提供充足水源。

徽州传统乡村聚落还具有仿生学的布局形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比如宏村的“牛”型结构,九曲十八弯的水圳形似“牛肠”,月沼状如“牛胃”。溪水经过滤后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南有“牛肚”之称的南湖。围绕水系而建的140余幢水榭民居,鳞次栉比,构成了村落的重点¬――“牛身”。村中的雷冈山构成“牛头”,村前两棵大树为“牛角”,村西跨溪而过的四座桥为“牛腿”,完整的体现了“牛”形村落的结构形态。

3.2水系的分类

1.水口

徽州村落将水口视为财源茂盛、人丁兴旺的象征。为了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水口的建造成为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村落水口往往是依山势、水势自然建成。一般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村庄的界限,二是起到隐蔽防御的作用。村落水口一般建在离村1~2公里处,为村中流水的出口,是村落外部空间的重要标志。村内的拦水坝使留出村的水蓄积在村口然后缓缓流走,这无形就抬高了村内的地下水位,使村中井水丰沛、植物茂盛。由于水口出口与村落的通行路口方向一致,水口就成为了村落的门户,于是人们对水口刻意营造,在这里建筑桥、台、楼、阁、塔、庙,种植大量树木,留住财气、扼住关口,使村内中的居民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安全感中。

2.水塘与水圳

水塘和水圳也是徽州古村落水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塘多位于村庄核心地点,靠近祠堂等公共建筑,一般呈方形或圆形,基本是活水,是村庄重要的景观节点。水塘具有消防、排洪、调节气温、净化水体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村民共享的交流空间。水圳是村落引水的基本手段,一般宽10~30厘米,由地势略高处沿着街道或者巷道顺流而下。它既是引水水道又是路边明沟,穿村而过形成“家家门前有清泉”的村落特色。村民利用水圳进行日常的洗衣淘米,夏季还成为村民纳凉的天然空调。

3.3入口处理

徽州村落的入口除了设置水口以外,还通常设有牌坊、古树等标志性元素,通过水系、构筑物、植物共同界定村庄的入口边界。入口通常设置在交通便捷和景观特色突出的地段,并借牌坊、亭子等特殊元素塑造村庄肃穆、淡雅之色。村口空间由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及构筑物构成,空间尺度适宜。村落的风水轴线也是贯穿入口广场和村庄的功能轴线,它控制着入口空间以及村内公共设施整体布局的秩序。通常沿着主轴线布局一系列吸引游客的文化和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沿与主轴线相交的其他辅轴线方向设置方便村民进出村落的道路。两类空间轴线共同构筑了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图6)。

3.4道路系统

徽州古村落道路的走向和尺度一般顺应地形,随地形变换,形态各异。村落路网走向基本结合水圳形成系统,路网密度较高,这不仅为村民步行提供了多方向的选择,而且也体现了村庄内部空间的多样化。村落街道尺度宜人,道路宽度以0.6~2米为主,有的道路仅能容一人通过。村落道路的另一个特点是道路与水流走向和建筑的布局保持了良好的关系。道路与水圳始终保持并列走向,二者结合展示了村庄内部线型空间的结构特点。街道宽度、坡度的差异以及与周边不同高度建筑的配合,从视觉上展现了村庄内部多变的空间形态。

3.5建筑布局

徽州民居建筑空间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思想,受楚、吴越、两淮、建安、桐城、徽商几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建筑色彩的黑白、明暗对比使村庄整体与背景山体和水体相互融合,产生一种浑然一体的原生态景观。

古代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低层楼房。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且一屋多进,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图7)。天井的数量不等,少则2~3个,多则达到36个。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围绕天井构成的普通民居大多为三开间,较大点的住宅亦有五开间,这类结构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院内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

四、结语

徽州古村落的建设构思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地理学思想。从总体布局到住宅单体,“风水”思想成为主导建设的核心指南。挖掘中国传统地理文化中的科学部分对当代中国建筑规划强调充分结合传统特色文化的手法能够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徽州古村落的建设是中国古村落建设思想运用的典型代表,对现代村镇的规划建设依然有着非常高的参考价值。通过解析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结构,挖掘传统地理文化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各种类型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借鉴参考。

注释

1)吴丽霞.风雅徽州[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2)程建军.藏风得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于稀贤.法天象地―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与风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陆林,凌善金,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5).

2.张倩.徽州民居空间艺术初探.室内设计[J].2004(2).

3.刘彦顺.水口:徽州民居的择址观念[J].文史知识,2000(6).

4.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5.阮仪三,等.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1).

6.彭一刚.传统村镇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全部国有资产中占较大比重,它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经济资源,是事业单位在开始业务活动中的基本物质条件。如何管理好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它的职能,在保护固定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同时,使其保值增值,这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事业单位需要迫切改革的课题。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强

首先,负责人的管理意识淡薄,主要着眼于购置而轻于管理和使用,使得资产管理未落实到实处。其次,因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支出,与工作人员自身的利益关系不大,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了一种漠不关心的心态,所以造成责任意识的薄弱,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不重视,而导致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不能得到保证。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1.财务核算管理落后,造成资产的潜在流失

财务人员在对于各种资产是否应该入账,与记入何种账目的这些方面产生了分歧,因此在财务的管理中出现:入账不及时、不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建账不明了等因素。

2.在购置固定资产中,有法不依

大多数事业单位不遵循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3.没有合理处置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资金或是实际使用率,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在处置固定资产时,应按照相关程序向主管部门等报告,并履行所有的审批手续。而在处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国家的财务规定程序进行合理处理,就直接地导致了固定资产的流失。

4.单位制定的管理机制不够到位

目前,从固定资产管理来看,单位对设置资产管理部门的意识淡薄,未派有专人管理,没有分清职责,或是职责交叉。以至于在管理时不够及时,管理的范围不全面,这样就不能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建立的监督机制不够全面

往往单位的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因为没有建立可靠的考核标准、完善的机制,并且没有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账物分离以致账实不符。

6.未建立定期盘点的制度,或者建立了而并未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三)在资产的配置方面,没有制定完善的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在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完善的标准配置,不能够实现公正、透明、科学以及适当的原则,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没有科学有效地管理手段,而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手段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产生管理不到位、监控不力、信息闭塞的现象。还有许多人员的业务素质跟不上,不能运用先进的科学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来加强资源管理。

二、固定资产的解决方法

(一)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应当树立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

首先单位各领导应当意识到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单位的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态度和心态密切相关。可见,我们要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让固定资产管理这一任务得到重视,与此同行才能将管理制度完善,切实做到工作有人抓,管理制度有法执行。

(二)增强管理意识,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与规范

加强各个部门的具体负责人对资产管理的认识,从国家利益出发,同时也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的情况,根据国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依法健全各项制度,并将管理制度细化。同时设置具体的管理岗位,安排相应的管理人才,将岗位责任制具体化。

(三)认真执行资产清查工作,做到账、卡、物相符

为了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资产清查制度的建立尤为重要,因为这是资产管理的基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资产清查制度,从而达到对固定资产的处理及时和全面。一、建立定期清查制度。各事业单位应该摸清财产现状,进行定期核对资产的盘亏或是盘盈,并找出原因,分清责任。二、建立重点抽查制。重点部门重点抽查,做到各项账目的完整与真实。三、建立离任核查制。在单位各部门人员离任时,办理好接交手续,防止资产流失。

(四)为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定期对人员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培训

进行定期培训学习和各项考核,做到奖惩分明,引导管理人员积极向上,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第一,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责任感。第二,熟练掌握新的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职能。第三,加强内部的监督,完善单位内部的控制结构。

(五)不断总结各种固定资产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三、结语

总之,正因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占事业单位总资产的大部分,而它的利用又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所以对于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应当得到极大的重视,使其管理方略拥有切实的保障。本文总结出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找出根源,归纳总结了改进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些解决方法。只有结合这些方法,改善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才能提高现代的事业单位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为提高国有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开创了新途径,进而推动了国家经济资源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22):108-109.

[2]杜芳.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58.

第5篇

古诗是语文教材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体裁,它言简意赅,意境深邃,生动形象,表现手法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是中国文坛上璀璨的明珠。它描绘出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低头思故乡”的万千愁绪,以及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学思考……古诗教学是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艺术鉴赏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性情

古诗中有歌颂祖国山河壮丽的,描写羁旅生涯辛酸的,也有抒发佳节形单影只的凄苦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的。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有效地将格调美、意境美、哲学美完美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欣赏这样的诗句,让他们身受艺术气息的熏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西湖的景色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可以配合一首古典音乐烘托气氛,为学生构建美的意境,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解析古诗中描写西湖景色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欣赏这样的诗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性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类似的诗句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碧玉装扮的妙龄少女的妩媚之美,“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动静相宜之美,以及“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视觉冲击之美……这些都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启蒙诗句。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敏,然而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却不能准确把握古诗的意境。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进入特定的古诗情景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转变学习方式,以编故事、绘画等形式对古诗的意境进行再造,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语文教师可以着重讲解陆游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编制一个时代缩影,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古诗情景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巧设问题情景:从“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中你能看到什么画面?学生:在病榻之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奄奄一息地念着自己的宏图大志。儿孙围在他的周围,只见这位白发老者艰难地从口中蹦出几个字,随着一声凄厉的叫声,这位白发老者带着他的壮志未酬消逝于低矮的房屋之中。这是学生想象的画面,让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景象进行意境再造,对古诗的言外之意自己通过联想补充,也是一个艺术再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意,也能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第6篇

一、顶针式

例1(常德)班级举办诗歌朗诵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诗词拉力”。要求同学们将所给诗词上句的最后一个字,作下句的第一个字。请你完成下面的拉力。

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___________

【解析】这里就像修辞中的顶针一样,用前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作后一句诗的字首。这里前一空可以填:“半卷红旗临易水;郁孤台下清江水;白毛浮绿水”;后一空“风正一帆悬;风雨不动安如山;风烟望五津;风掣红旗冻不翻”。

二、主题串联式

例2(三明)根据语境默写。

奉献是什么?奉献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 ”的坚贞不渝;奉献是龚自珍“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人生态度;奉献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是范仲淹“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今,奉献就是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成为美好的人间。

【解析】这里都是围绕“奉献”这个主题来串联诗句内容,所填的内容是围绕诗句的语境来填。答案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仿写式

例3(金昌)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仍以“幸福是”开头,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___________。

【解析】一般的古诗文默写都是只要填写即可,这里还与仿写互相掺合形成一种新的形式,可以说既是仿写又是默写。答案示例: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幸福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四、联想式

例4(咸宁)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

例5(黄石)游子思乡是我国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元人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 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来表达游子远离故乡的忧愁,唐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暮色四合时登高远眺所引发的乡愁。

例6(黄石)《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解析】这里的默写是一种联想式的,是一种相似的联想。答案示例:例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例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例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五、时政式

例7(丽水)从今年开始,国务院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和中秋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古诗词中有许多吟咏这些节日的句子,请你从这三个节日中任选一个,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

例8(达州)请根据提示和上下文用诗文原句填空 。

(1)大灾之后,有的亲朋离散,至今仍无音讯,让我们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来为他们祝福吧。

(2)只要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就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再建美好家园,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解析】这里的默写是与时政紧密联系的。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与政令,时事新闻等都是语文试题的设题材料。答案示例:例7.清明节可以填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或“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宋・黄庭坚) 端午节可以填写“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宋・文天祥) 或“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唐・李隆基) 中秋节可以填写“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例8.(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专题式

例9(临沂)古诗文默写。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而他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却只了了十字:“汝果欲作诗,工夫在诗外。”后学者普遍认为,这诗外“工夫”主要体现为伟大的爱国思想、宽博的恤民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明晰的责任意识和坚强的民族气节等。也正是有了这种种诗外的“工夫”,才有了无数启人智慧、教人向善、催人奋进

的妙文佳句。上面画横线的短语分别代表了诗外“工夫”的6个不同角度,请你任选其中5个角度,各默写出一个与其内容相符或相关的古诗文名句。

①爱国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恤民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道德情操:___________________

④理想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

⑤责任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

⑥民族气节: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就是针对一个诗人的专题性默写,都是要求写陆游的诗。爱国思想可以填写“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恤民情怀的可以填写“铁骑无声望似水。”,道德情操的可以填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理想信念的可以填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责任意识的可以填写“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民族气节的可以填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七、整段、整篇式

例10(赤峰) 默写课文选段。

(1)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至“则攸之、、允之任也。”

(2)郦道元《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至“良多趣味。”

例11(安徽)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我们接触的试题都是只要求写句子,这里要求写一段或一首诗。答案:例10略。例11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八、关联式

例12(苏州)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

② 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③ 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__________________》)

例13(长沙)王勃在《__________________》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慰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例14(盐城)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诗句中的“国”指当时的国都 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以往的默写都是局限在古诗词与现代诗歌中的名句,现在还要求填写古诗词的作者、题目与诗中的词语的意思等。例12与例13在填写诗句时还要求写出相应的作家与篇名,例13在填写诗句的同时还要求写出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答案:例12中①填写“一览众山小”与“ 杜甫”,②填写“但愿人长久”,③填写“长风破浪会有时”与“行路难”。 例13填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例14填写“城春草木深 ”与“长安”或“西安”。

九、修辞式

例15(河南)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这里所涉及的内容是诗的修辞方法,可以填写“千树万树梨花开、 家书抵万金、化作春泥更护花”即可。

十、综合式

例16(长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代先贤有这样风范的人不胜枚举,请写出初中课本内学习过的古诗词中能表现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的连续两句,并标明作者或出处。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或出处: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个题目既有所围绕的主题“表现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又要写诗句,还要写出作者或标题等,综合性很强。示例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④烈士幕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⑤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十一、图文式

例17(来宾)默写填空。

第7篇

对写作手法异同的比较,是难度较高的题型之一。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首要条件,这功底,既来自古诗文的学习,也来自现代文的学习。因为古诗文中的写作手法,与现代文基本相同,两者可互为补充。在判断出基本的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写作方法后,须依照要求抓两文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头来找寻“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

对古诗文写作手法的考查,集中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法作用等方面,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答题方略:

解答古诗文写法比较题的基本方法:首先要精读文本,这是答题之源,否则答案就是空中楼阁。其次,要熟悉古诗文的各种表现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第三,要认真组织语言,做到文从字顺。手法比较的内容主要有:

1.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平时注意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只要联系具体的语句作答就行了。

2.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了解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如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说明等,当然也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回答。

3.明确表现手法。常见的手法如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对这些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显然,不能只记些名词术语,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文来理解。

精题解析:

1.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象,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法的品析。阅读材料为课内诗歌,题干已指明了具体写法,选择其中一种结合全诗内容去把握即可。

参考答案:甲诗:把“我”的“愁心”当作物一样托付给月亮;将明月人格化,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己;通过晚风传送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乙诗:作者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寄托依依不舍的深情。

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第8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导学卡;自主探究;多媒体

在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放置在古诗词教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采用品读的方式融入古诗词的境界。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够逐渐独立完成古诗词的品读。

一、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不同的古诗词学习要求

1.以生为本,关注各学段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提升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同学段的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如低年级段的学生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每一句的释疑。教师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乐于参与,或者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进入诗词意境。而高年级段的古诗词教学就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必字字疏通,句句领会,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模糊解读,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增加语感。教师不要苛求学生理解诗人内心,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看图在体会、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理解古典诗词的能力。

2.不同学段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的学习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教师在不同学年段的教学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低学年段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反复吟诵,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鉴赏、感知诗词音调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形式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但是到了中高学年段教师就要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思考,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先思考诗词意思,了解诗词的美感,并为学生安排一些喜欢的诗词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度思考,重点探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思维。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二、古诗词教学需不断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1.巧设导学卡,让学生课前预习

很多学生在上学之前已经会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因此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安排一些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的新奇的教学点,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而要想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真正的关于古诗词的思考。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古词《长相思》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识记本课生字并正确书写,还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自我解析古词内容。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作者资料以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一步交流学生已经完成的学习内容,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在学生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授课,教师不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2.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愿意放手、敢于放手,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自主探究。当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遭遇进行古诗词解析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诗中人物的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还要让学生探究古诗词的行文方法与现代诗词以及现代文学表达上的不同。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过多给学生讲解理论层面上的东西,而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一步步了解诗词意境以及韵味。

三、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比较阅读,激活学生思维

1.比较阅读,品味意境

学生鉴赏诗词的过程,是想象的过程,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词意境接轨。学生不但要能够吟咏诗词,还要能够在头脑中再现古诗词的画面。当学生调动了自己的感官思考也无法体会诗词的精髓的时候,教师要采用比较鉴别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如在低年级段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李白的《静夜思》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静夜思的画面以及译文,让学生比较古诗词和现代译文,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通过动画的引导更好地品味古诗词的意境。而在高年级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诗词与课外诗词作比较,让学生运用课外所学的古诗词解析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型的另一首古诗。

2.采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古诗词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因其短小精悍、语言优美而流传千古。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逐步通过不断的训练自主完成古诗词的阅读以及理解。但是古诗词作者在进行写作时候的心境以及社会背景距离现在社会较远,作为小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古诗词。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图像以及视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拓宽课堂,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化,在古典诗词的浸润中获得古诗词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选择适合本学段的教学策略。教师还要擅长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中理解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