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11 10:28:01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第1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25

[文章编号] 1671- 5918(2015)09-0053-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明确的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职生成长成才特点,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与方法,对学生进行政治、法纪教育、“三观”教育、心理情感教育、求职就业教育等,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才。当代大学生,包括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上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国内外环境变化、历史发展原因、教育改革等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树立自身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缺失,高职生所反映问题不断出现、情况也日益明显。党和国家对于高职生的教育培养有明确的规格和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于一线人才需要,但无视高职生个体发展的特点。如何让高职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树立方向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检验标准和依据。高职生方向感体现时代性、整体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同时,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职生方向感概述

方向指前进的目标。方向感是指有清晰的前进方向,有目的地采取一定行为。其特点有时代性、整体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高职生方向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引导下,学生自觉的清楚前进的方向。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政治方向、心理情感方向、价值观方向、职业方向等诸多内容,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指导,成材进取,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职生方向感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广义上讲,高职生方向感泛指一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法之一,来“帮助高职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指导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或达到预期的要求和标准。”所以,高职生方向感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导高职生理解教育目标;二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得高职生能够在“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达到党和国家对人才规格和标准提出的要求”,包括爱国情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等;三是如何切实提高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管理,自觉地参与或组织到学院、社会开展丰富多样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通过实践,从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做到真正的自我教育管理。从狭义上讲,高职生方向感,就是指高职生在政治、心理情感、价值观、职业观四个方面的素质上的要求。综上所述,高职生方向感是以教育目标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帮助高职生明确在政治信仰、心理情感、价值观、职业观四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实现自我管理,并达到党和国家所要求人才规格和标准。

二、高职生方向感教育现状与思考

当代高职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高职生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些高职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对时事漠不关心、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毕业生自主择业以后,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高校贫困学生人群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日前矛盾化,学生面对互联网提供的大量信息无从选择等。通过分析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生的方向感主流是明确的,是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一致的。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的原因,方向的明确与选择上出现一定偏差,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和学生努力发展的方向是不变的,就是做全面发展的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高职生方向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缺失。但是,党和国家对于高职生的教育,对人才的需要与培养有着非常明确的标准和目标,但是这种标准和目标,可能会出现政治化、理想化和抽象化,而没有关注到高职生个体的发展规律和需求,注重“灌输”,即“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这就需要调整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教育目标,做好自身定位,树立明确的方向感。

三、构建高职生方向感的对策

(一)充分重视课堂教育与引导。“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方向感的主渠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2008年7月中央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尤其对于高职生而言更是至关重要,高职生思想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课堂的正确引导,树立明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发展方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我们贯彻正确的科学理论知识、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方针,用知识武装学生头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打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思维基础的原则,“九五”规划部级重点课题中也提出了要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观点。要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原则,自始至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导向、凝聚、纠偏和激励作用”。

(二)学生管理体现方向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但教育的主体是不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被学生理解、接受,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学生才能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教育着眼于人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政治观念、道德品质、专业素质;“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及职业行为。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等外在形式让教育内化。如何真正形成教育内化,树立明确的自身发展方向感,就要使学生管理体现方向感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觉性,重视教育的引导,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意识。明确学生方向感,首先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没有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加强理论学习,包括政治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的学习,为培养自身明确的方向感提供理论准备。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帮助学生运用科学指导自身发展。实现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感构建,取得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在教育的引导下,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不断认识、体验而产生的自觉发展的心理,主动接受教育,理解教育目标,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谈到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通过理解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的落实,高职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教育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根据自身发展规律,使学生重视自身发展,由教育过程的接受者成为计划者、执行者,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教育效果。

(四)建立校园、社会、家庭相统一的教育方式。教育是学院、社会、家庭的共同使命与责任、三者相辅相成。因此,要构构建校园、社会、家庭相统一育人工作格局,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校园要始终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但如果没有社会、家庭教育的配合,就会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连接。因此,必须实现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统一,才能树立起整个社会一起关注、支持、理解、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情感性、亲和性和补充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教育具有宣传性、导向性、政治性特点。新闻、媒体等机构要明确政治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明确先进方向。总之,树立高职生理想信念、培育思想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明确发展方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关心,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五)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教育工作不断探索、创新的方法。面对信息的大量涌人,学生对于网络等媒体接受力是惊人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实现网络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学生能力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大量专业教育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会面对大量的负面信息。这就要求“把教育融于服务之中,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其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原教育部部长周济2004年10月30日在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引导学生进入网络学习专业、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与交流以及就业服务信息化,各级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职业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职业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存在的困惑和难题。职业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然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职业导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业难的问题是大学生面对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职业导向应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职业导向目标的重要途径。职业导向目标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具备就业必须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创新的载体等优势,促进职业导向目标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导向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明显的叠合。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问题突出。

1.就业理想目标的缺乏: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没有前进的动力和期望,不是主动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平台,积极准备材料并参加供需见面会,而是过多依赖父母和社会关系,坐享其成,甚至部分学生因害怕激烈的竞争,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抱负,刚大学毕业就成为失业人员。

2.就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性: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导向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功利化,盲目选择大城市、大公司、机关事业单位等酬薪和待遇高的地方就业,以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标准,片面地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脱离开来。

3.就业诚信意识的淡薄: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企图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方式获得就业单位的认可和赞同,出现严重的诚信意识危机。比如,虚假填写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更改个人履历等。同时,部分学生在签约后随意违约或毁约,不履行协议或合同,缺乏应有的诚信意识,影响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

4.就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出现紧张、焦虑、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急功近利、虚荣、冷漠、失落等负面情绪,失去健康稳定的就业心态,严重影响和阻碍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向缺失。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不够重视,组织保障体系不健全,对于就业教育往往更多地流于形式,在外界的压力下被动地开展工作,缺乏对就业教育工作的准确定位,忽视就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推动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意义,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迫切需求,无法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这主要表现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缺乏了解就业工作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专业队伍,无法满足就业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偏重单一的择业技巧,忽视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课程形式不规范,缺乏个性化指导,课程设置不科学,没有将课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途径单一,信息传递局限于网络、广告和供需见面会等。

(三)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不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比较薄弱,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明显不足,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工作主要是归属于学校,由学校来负责完成,欠缺政府、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没有创建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界环境和氛围,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性举措欠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动机和动力缺乏、学校就业教育合力体系的缺乏、政府推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举措缺乏、社会容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缺乏、家庭开展就业教育意识缺乏等。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的不足,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欠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无法解决。 转贴于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教育。各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精神支柱,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成才观,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认知自我和社会,科学进行就业定位,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相结合,将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锤炼自己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高校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j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的诚信意识教育,将诚信作为重要的内容,始终贯穿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为诚信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开设就业心理课程、就业心理讲座、心理咨询门诊等多种举措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消除就业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实现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为成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努力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丰富和创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职业素养、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为实现大学生就业服务。优化就业指导课载体,通过丰富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法、视像教学法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了解职业规划和求职技能技巧等;优化专业课载体,深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我发展方向;优化社会实践载体,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实习、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价值,锤炼意志,深化对社会发展形势、就业趋势和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第3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模式

随着“90后”逐渐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明显变化。“90后”的大学生生长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个性特征。高职学生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其自身定位、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本科生有着一定的区别,面对高职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如何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一种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特定素质的人的教育活动,是构建和巩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软实力。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指向性,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理论为指导,必须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同时,高职生源比较复杂,主要来自“三类生”和“高考落榜生”,他们大多有成长的“失落感”,人生目标的“短视性”明显,价值取向功利性突出,但他们个性鲜明,思想独立、崇尚自由,有渴望成才的愿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生源构成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为高职教育突出技能而被忽视,相反,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

二、科学发展观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1.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性,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把学生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统一起来,通过机制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心坎上。

2.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强大动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全面”就是要求以育人为中心,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全面、健康地发展;“协调”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培养相协调,促使学生知行统一,身心和谐;“可持续”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内化为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3.要坚持统筹兼顾,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要统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制订教育计划、落实教育决策,还是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都要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要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统筹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行为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深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目标,构建“线、点、面”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即以成才教育为主线,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以“三全育人”为结合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以成才教育为主线,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学生的成才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成才愿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学生只有志向远大、成才意识强烈,才会在行动上积极进取。尽管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有体现自我价值的成才愿望,但同时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成才目标不明确,对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信念还不牢固,对“怎样成才”的认识也有偏差。因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学生自我成才的愿望,以成才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好“成什么才”和“怎样成才”这两个根本问题,把希望成才的愿望提升为明确的目标和实际行动,从而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转贴于

2.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高职学生的成才规律也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生导航”教育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怎样成才”的重要切入点,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未来,对今后从事的职业进行正确认识和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成才观,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明确并强化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把“人生导航”教育与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与身心素质培养和健康人格教育相结合,与人文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优化相结合,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把“人生导航”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完善,引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的优秀人才。

3.以“三全育人”为结合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学校所有的育人资源,全面渗透、融合,着力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要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立体化”的转变。

一是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机制。动员全校力量,形成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教职员工要强化育人意识,自觉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专业课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评估考核办法,引导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管理和服务部门要挖掘育人潜力和育人资源,通过提供学生实习、勤工助学、担任成长导师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纽带作用,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是建立健全全过程育人机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的内容和要求,贯穿到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要坚持教育引导的整体性和一贯性原则,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确立阶段性的发展目标。要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从学习、生活、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导航专题,如开展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安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专题,每项专题教育都要制订具体详细的方案,做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让每一个管理环节、服务细节都有教育意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第4篇

【关键词】工作需求导向 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5-01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在培养工作技能的同时,要始终以未来工作需求作为自身教育的目标。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高职院校普遍都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了未来好就业的专业设置上,重视毕业的招生就业上,往往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工作需求的导向下,高职院校理解出现偏差,普遍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上,专业课和实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但是,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并没有给予重视。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更没有人重视了。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方法陈旧。虽然学院领导一直提倡师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当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是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配置过少,教师综合素质比较低,他们普遍专业素质较差,工作热情不高。当前的思政教育的内容仍然保持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陈旧。这些都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

二、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要根据未来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形势教育。要根据未来就业形势的变化不断革新就业形势预测与就业知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陈旧僵化,教育方法单向,学生一般不爱听。但是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来就业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自身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听讲,并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

2.择业观教育。择业观是指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时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择业观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择业观教育中,要向学生进行择业功能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要在工作中服务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还要教育学生对工作待遇有正确的认识,对工作前途有明确认知,教育学生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自我的地位,多为社会做贡献。

3.利益观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和物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不能受功利主义影响为了挣钱不择手段。要教育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道德与金钱的关系。我们要教育学生 “目光放远,心态放低”,不能盲目要求高工资、舒适的工作条件,要做好吃苦的奉献准备。

4.诚信教育。要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诚信教育,“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在工作中也务必坚持诚信原则,不然无论什么岗位都不会干长久。大学生应该将诚信放在将来就业的最重要的位置。

三、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途径

1.在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大部分高职大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他们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陈旧模式,首先就应该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企业文化的教育,从而培养大学生对未来工作职位的了解,增加他们对职业的兴趣,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进一步完善择业观,明确未来就业的方向。[1]

2.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学习中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很多高校规定学生必修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中。教师可以在就业指导课上传授学生法制知识,使学生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有所了解,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确立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观,坚决与不良社会风气做斗争,更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3.在日常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大。因此,学校辅导员要在日常的管理中融入就业教育。辅导员要让自己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对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育大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导学生能够知轻重、顾大局,教育学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在校企合作的环境下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当前的高职院校都实行了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开展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实行工学结合,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实践自身学习的劳动技能,锻炼自身能力。经过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可以随时了解企业实际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将这些情况反馈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对最新形势有所了解,早做准备。在学生实习毕业后,企业和学生都彼此熟悉,在今后的工作招聘上也会优先考虑实习学生。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将自身学习的劳动技能付诸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对就业后的工作环境有所了解,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第5篇

论文摘要:从大学生就业的视角出发,理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应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要树立就业服务意识,采用“模块化”和“弹性化”的教学模式,还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研究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贯彻到新的环境和新一代的思想中去。因此,总结历史经验,探讨效果优异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将是“十一五”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与此对照,从目前看,新的现实问题是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涉及到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学生就业如何已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关键,成为衡童一所学校、一个专业教学质盆好坏的重要标记。随着国际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来临,理工科院校与其它综合性院校一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发展的内生性矛盾和外生型变童,不断出现新情况与新问题。那么以就业为考量,理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对理工科院校就业的价值

笔者认为理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为,理工科院校所其面临的困境不仅具有与其它高校一样的共性,而且还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理工科院校就业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一)理工科学生特殊的知识结构,需要更多的人文浸润。

理工科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相比,人文课程相对较少,学校文科的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这造成他们缺乏与综合性院校竞争的“人文优势”: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结构健全,人文结构“头重脚轻”。如果不能认识到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缺乏和社会需要,并把两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严重影响他们的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从本质上影响学生的主体意识、职业理想、择业观念和敬业精神,从而赋予学生以源源不断的职业创新动力。从这一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学习指向是一致的。

(二)理工科院校学生实现普通技工向科技人才的提升,离不开哲学智慈的浸润。

以前我们将理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之为“科技人才”,但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精英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理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成为普通技工了。要想实现从普通技工向科技人才的跨越,离不开高级技能的获得。技术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与技术有着根本的区别。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既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又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

科技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职业技术,更需要有一个善于获取技术、运用技术、更新技术的头脑,这些技能的获得就需要哲学智慧。技能于实践中养成,并不是几年学校教育就能简单得到的,而是在学校培养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通过辩证地观察、分析、总结、推理而摸索出来的。如何促进普通技工向科技人才的转化,已经成为理工科院校教育和整个产业经济不容忽略的一个大问题。科学研究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思考,是否具有思考等方面的技能。科学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表明这一点。正如恩格斯说过,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连两个简单的事实都无法联系在一起。当代科学技术领域的竟争,往往表现为不同思路的竞争。理工科院校学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提升自己的理想和道德境界,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善于总结经验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三)理工科院校学生就业的竞争性和工作的动态性,客观上要求长效的精神支律和心理浸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而且,对于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人口总量仍然在不断增长,由此带来的总量过剩性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人,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等矛盾也日渐突出。就业的竞争性和工作的动态性向理工科院校学生提出了终身就业能力问题。有学者认为,面向21世纪的人们,除了应该持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外,更重要的还应持有“作为人之道德意识之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通行证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即终身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因科技变化所带来的工作技能的适应性,还包括相对固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职业软能力。虽然劳动者下岗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除了技能的转换和升级等硬能力外,主要的原因是劳动者如何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的问题、创业精神与市场潜在机会的匹配问题。因此,为使学生自觉适应就业的竞争性和工作的动态性,为其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构建长效的心理机制和精神支撑,应是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责任所在。

(四)理工科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凸显,特别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浸润。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重荷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急待重视。随着上一届同学或自己就业愿望的落空,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开始在一些学生的心里弥散。严重的消极情绪会使人心理失衡,认为自己的言行很难融人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去,造成少数学生厌世和人格等不良心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方面,我们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不够重视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实效性差与期望值过高的矛盾,学生在就业中一且出现思想或道德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把矛头指向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改革,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并不是要放弃“灌输”的基本教育原则。“滋输”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它强调的是科学理论转化位个体人思想的科学化过程,但我们必须要正确地理解“灌输”,“灌输”并不是不研究社会状况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不分清红皂白地灌输,而是必须研究接受对象,提高针对性,讲求内容的有效性。不研究接受对象,不提高针对性和讲授的有效性,就不是科学有效的“灌输”。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方向。就业是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把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很少和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改革就是要把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行为方式等教育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单一性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到课率”,使学生真学、真信、真懂。这就要求:

(一)教学内容要精、要管用。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院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坚持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向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要求是一致的。笔者认为,邓小平说的“精”,指的是要讲授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不要面面俱到,过于强调系统性,避免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他说的“管用”,就是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相联系,学的内容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假大空。落实到教学改革上,“精”就是在教学内容上精益求精、在教学形式上精心设计,精品教学,允许学校在一定范围内自行减少学时数,避免整个大学的四分之一时间都在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管用”就是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形势和专业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职业生涯、贴近学生就业,密切联系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着眼于就业需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要做到“管用”就必须重视对企业的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以达到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理念要树立就业服务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早已是人们的共识。服务意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新要求。从产业的角度看,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标准是教育服务的质量,即高校能否提供给受教育者最优质的服务。同样,衡量理工科院校教学的质量,也要看其课程的服务功能,课程是否能大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就业。在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要树立满足学生需要的理念,以学生就业和社会适应、再发展为关注焦点,以实现学生满意为目标,将学生的需要转化为教师教学改革的自觉理念。就是要加强服务的主动意识,弥补知识体系中就业理论的不足,善于从上一届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和交友过程中提取就业内容,主动寻找就业和教学的契合点,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三)教学模式要实行“模块化”和“弹性化”。

理工科院校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不可能具备文科院校那样严密的学科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理工科院校可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订单”要求,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吸取一些来自工作岗位和产业现场的信息,设计不同的专业模块,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强弹性,帮助学生开发专业能力、解决与职业有关的道德问题和适应问题,培养敬业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模块化”和“弹性化”并不是要抛弃健康向上的、积极进步的价值观,它是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是相吻合的,它有利于消除学生职业发展的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第6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思政理念;企业发展;作用

0 引言

一个成功的企业想要成功最大的资本就是人才,而人才不但要拥有专业的相关技术,还要具备积极健康的思想品质。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完善的思政理念,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品质和敬业精神,挖掘出职工内在的工作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完善的思政理念,具体作用于企业发展的哪些方面呢?本文将分别做出全面,细致的解析。

1 思政教育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是通过企业有关部门,对职工进行有计划的影响,使企业职工的思想品质得到提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企业职工的思想品质会得到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都会随之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对于企业的发展具体起到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思政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企业的思政教育,是不能脱离企业的经济核心单独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开展也要围绕在企业核心任务的经营,使企业职工的思想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首要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整个的思政教育也是为了企业的核心生产任务而服务的。企业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职工思想上的"政治教育",还要让职工牢记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双管齐下,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每个过程中,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动力。

(2)思政教育是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的坚实基础

企业文化是由一个企业独有的价值观,经营模式,商业理念等等元素组成的文化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思政教育通过对企业职工的教育,使得职工与企业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增强职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和归属感,在树立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企业员工的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想要稳定正常的运转,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协调好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解决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这样才可以在稳定企业正常运转的同时,加速对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思政教育企业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优秀企业文化的建立,又是一个企业加速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与开展。

(3)思政教育可以提升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企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协调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可以对职工的思想品质,品德修养,业务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转变一些职工的思想偏差,使企业职工认真执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清楚的认清自己的职位和职责,减少工作上的纰漏和违纪现象的发生。这样产生的职工队伍,才是一支优秀的企业职工队伍,才是新时代需要的职工队伍。这只队伍的建立,和队伍整体的素质提升,都离不开企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4)思政教育可以加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前文提到过,新时代的企业要"以人为本"。这个"人"不是指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指企业所有工作人员这样一个团体。每个团体都需要自己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职工这个团体的凝聚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帮助。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把企业与职工凝聚在一起,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从职工的角度出发。在职工关心的方面选取教育内容,让职工感受到企业是为自己着想,感受的企业的亲切与温暖。同时还要注重解决职工思想和生活上的困难,了解职工工作态度的变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生产生活中职工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在解决职工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使广大职工将心比心,主动为企业做出贡献,加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促进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还为企业文化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思政教育还提升了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明思政教育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2 思政理念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思政理念就是思想政治的正确价值观,它引导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与否。正确的思政理念会通过作用于思政教育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稳定。

(1)思政理念可以引导思政教育的方向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念是过多注重政治上的需求,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正确方向。通过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可以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偏离的方向引导向正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保证通过思政教育促进企业的发展。

(2)思政理念可以揭示思政教育的本质

透过思政理念,可以看到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引导职工正确的思想方向,贴近群众,使企业与职工成为一个紧密的团体。看到了思政教育的本质,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围绕这个本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工作拥有这么一个核心理念,不会偏离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企业职工在拥有了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后,就会有效的提升生产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加速企业的发展。

(3)思政理念可以开拓思政教育的思路

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到如今新时代的市场经济,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与时俱进的发生着改变。那么这个改变要遵循怎样的规律呢,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思政理念来开拓思政教育改变的思路。以前的思政教育围绕生产力开展,一切都是为了企业生产力的提升,效益的攀升,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职工心理需求。而创新的思政理念,就为思政教育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得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把重点放在了群众的角度。通过对群众关注问题的有效解决,从侧面提升了企业职工的业务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4)思政理念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方法

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不仅工作方向发生变化,工作方法也逐渐多元化。例如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除了用到以前的政治学,还增加了许多诸如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组织学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丰富,与新时代创新的思政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也加强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主客观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努力探寻和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所凸显的问题,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一、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考察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教育和受教育者,就目前情况而言,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还不够完善和健全。而受教育者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有诸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够完善。作为主体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其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上,随着高校扩招的深入,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目前就业指导中的专职人员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数量增长的需求,因此更不必说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的完善好和健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不尽相同,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就业指导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从学生工作队伍或其他部门抽调而来的,其知识结构不仅单一,而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 大学生自身在就业过程中问题频发。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道德观念与诚信意识淡薄。在当前大学生选择职业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和“诚信危机”,大学毕业生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机率,在制作应聘材料时弄虚作假,向用人单位任意夸大自己的学习成绩、荣誉奖励以及工作经验等,从而使不实的应聘材料严重影响了择业过程中的公平原则,这一现象不仅导致优秀毕业生就业机会的丧失,更使自身的诚信分量降低,进而玷污了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不仅使学校的声誉受损,而且还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混乱。

2、奉献精神与服务理念欠缺。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以自身利益为核心,在择业中往往坚持“宁做城市小职员,不下基层当村官”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纷纷涌进城市和东南沿海的大都市。而农村和西部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虽然国家政策不断的向农村、西部地区等倾斜,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却仍然改变不了大学生的就业趋向。由此可见,在面对现实情况,大学毕业生更多关注的是眼前职业的“含金量”,而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其奉献精神和服务国家、社会的理念下降。

3、就业观念与就业意识陈旧。随着大学毕业生总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其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陈旧,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不足,盲目的追求高薪酬,高福利的待遇,从而导致其就业期望偏高,使自己任然沉浸在“精英教育”时期的“天之骄子“的意识中,于是出现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以致使大学生最终不能顺利就业。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考察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考察,主要是考虑到其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内容不够全面和实效。针对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不仅包括国情、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的宣讲,更重要的是还涵盖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以及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等。但就目前而言,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集中在对就业率和就业结果的重视上,甚至有的高校狭隘地将就业指导与找到工作相等同,造成了只强调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而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面内容。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全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同时、完整的开展,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效化、针对化,进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作用,最终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认准方向,适宜就业。

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考察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考察,主要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而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言,其方法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有效实现。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够多样、灵活,多是进行就业讲座和就业报告的泛泛而谈,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而且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够新颖,没有得到真正的、时代性的变化,任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并没有与现代的网络等高科技进行连接,影响了就业指导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速度。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该不断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作用,从而使其思想政治教育以多样的方式方法展开。

总之,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要及时发现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以及介体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才能最终做到既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又促进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9.

[2]思想政治工作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7月北京第1版.

[3]冯国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读本[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1版.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第8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建国以来,基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高校曾经设立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等本科专业。其中前六者的学科基础是单一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行分类的研究和教学,后三者的学科基础是综合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有鲜明的教育性。随着学术的发展,前六者逐步从高校本科招生目录中淡出,后三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把后三者整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符合学科发展的逻辑,也是高等教育经济原则的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就要体现这种整合精神,既要培养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又要培养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者,并在此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一、为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

1983年6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同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了批转该ⅸ纲要》的通知,认为纲要》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个很好的文件,其基本精神、原则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贯彻落实该文件,1984年4月,((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提出,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该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是我国第~次采取正规化的办法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1993年l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从这个文件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扩展到“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培养目标扩展开来,主要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1.高等学校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个服务对象。1984年设置该专业的当年主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年6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见规定其培养目标是使高等专科文化程度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毕业后继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招生对象为“在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三年以上的现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试办思想政治专业在职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规定,为了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1987年起试办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班。1987年9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仍然强调其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等学校及党政机关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

2.党政军机关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党的一大特色。但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加上有些地方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建设重视不够,许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服务于党建,为党务部门输送专门的政工人才是本专业设置的重要使命。行政机关以及立法、司法机关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是民意表达机关,行政机关是法律执行机关,司法机关是法律监督和裁判机关。在这个系统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实现领导的基本手段党组织和政工部门就是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国家权力系统得以有效运转。

军队政治工作是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是为军队建设和完成作战任务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其他服务的工作。政工人员主要由军事院校的军队政治工作专业来培养,但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还要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专业培养的人才来补充。因此,有不少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把为军队培养政工人才包括在内。

3.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它履行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企事业单位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工人运动首先发生在企业领域。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而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求专业化的政工人员来充实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摆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迈进。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全国性社会团体近2000个,其中有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近200个,其中,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的地位特殊,中国文联、科协、侨联、作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也有重要影响。这些社会团体是党团结和联系社会诸行业的群众性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这些组织的基本手段。正是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社会各行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为中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中小学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1998年3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和少先队辅导员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中小学培育德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职责。

1.为中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为中等学校培养政治理论师资是政治教育专业设置的初衷,195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提出,“各大行政区应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培养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按照这个指示,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开政治教育专业,逐渐铺开,全国设立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这一模式延续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的现象,拟将“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针对该专业只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不培养德育工作者的状况,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中等学校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这是一次重要改革,培养目标拓展到全部中学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1993年7月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师范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师范类)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保留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生)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非师范生)两个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仍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以上梳理看出,初始的师范类“政治教育”专业中间经“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最终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其培养目标一直有中学政治课教师,现在演化为中学德育工作者,这是一个逐步走向全面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第一,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中等学校一般设一名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德育队伍,审定德育工作计划,督促检查班主任工作,检查政教处工作,协调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部门的工作。第二,政教处工作人员。政教处(有的称教导处、德育处或教育处)是在校长领导下实施德育的职能部门,具体组织安排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三,班主任是班级实施德育大纲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工作做好了,学生德育工作就落到了实处。第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学校德育队伍的重要骨干。他们扮演双重角色,既要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又要做思想品德的示范者。第五,团队干部。共青团、少先队作为青少年的群众性组织,是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和政府进行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

2.为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我国建立了三级师范体制,即中师、师专和师范大学,分别培养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其中,中师培养的是全科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满足了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弱点是不利于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社会上并不太认同小学教师职业是专业性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历低是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近年来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1997年4月教育部“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立项,1998年秋,原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率先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专业,随后,首都师大、上海师大、东北师大相继开设此专业。该专业的设立解决了我国小学教师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又为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提供了新思路,但仍然不能解决小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培养的仍然是全科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校设置文理两个方向,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文理分工不是真正的学科划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正在发生的教师教育改革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出路。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提出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师范院校改革,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新世纪以来,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上是循着综合性大学的思路进行的,在综合性大学开设教育学院,在师范院校开设非师范专业,一些师范院校改制成综合性大学。这种改革符合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便于同国际接轨。从1998年始,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进行了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有的学校在前3年中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融为一体,不分专业。第4年,除开设少量的专业选修课外,综合性大学着重对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师范性素养。此乃“3+1”模式。有学者主张探索“4+1”模式(本科四年加一年教育专业课程)和“4+2”模式(本科加两年教育硕士)等。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改革是国际潮流,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既解决了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也解决了小学教师的专业问题。

小学德育工作者培养可以采取教师教育的模式,“3+1”模式、“4+1”模式和“4+2”模式均可探索。前几年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通过几年的培养,能够胜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然后让那些愿意从事小学德育的学生继续修教师教育课程,取得小学教师资格,成为高学历、专业化的小学德育工作者。

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

高校本科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要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一个专业为哪个学科输送生源决定于这个专业主要接受的是哪一个学科的规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调整充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孵化器职能

1984年ⅸ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规定的“专业必修课程参考目录”提供了3类理论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课程,专业课主要包括马列原著、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党团工作等。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构成一个体系,该专业主要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规训,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中共党史等学科输送生源。而这些学科又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不但跨一级学科,而且跨门类。这说明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不成熟,没有自己稳定的学科基础,接受的规训来自多学科,也为多个学科门类输送生源。正是由于它的不成熟,使它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学科恢复时期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孵化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衍生了哲学学科门类,有些学校在此基础上申报哲学本科专业;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经济学本科专业;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以及中共党史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政治学相关学科,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政治学本科专业;许多学校的法律专业本科也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法学概论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发挥得很充分,很多高校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以及文科专业的专业群。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调整充实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终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为本专业提供了属于自己的一级学科,该专业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就有了六个二级学科,形成了学科体系。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l2月64号文件的一段话:“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教学体系。在本科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梅荣政教授主张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之外另起炉灶,设置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生提供本科生源。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讨论不多。此问题关涉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是另起炉灶好,还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调整、充实其培养方案好呢?笔者认为,后者更好。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这是规范和改造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需要。该本科专业学科基础混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中共党史等学科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学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学术共同体。这些围绕一个本科专业来转,给人的印象是该本科是个大杂烩,学生是“万金油”式非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学生流向不同的学科门类,有的从哲学进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领域,有的从政治经济学进入西方经济学领域,有的从科学社会主义进入政治学理论领域,有的从国际共运进入国际关系领域,有的从党史进入史学领域,这种现象在其他本科专业中绝无仅有。第二,这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提供本科生源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很多,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有本科生源。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学位论文选题不规范,遵循本科路径进入马哲、政治、科社、党史领域,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空壳化。如果用该一级学科所属六个二级学科作为主干课程改造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问题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困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困境就能同时解决。第三,这种调整符合教育经济原则。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之外另起炉灶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专业,两专业同时并存,两班人马互不交又地从事本科教学,这是学术资源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贯通。两个专业同时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都将是十分尴尬的事,一所大学如果搞两套这样的建设,资源有限,无能为力,搞一套建设则与两个专业的名称不符。只有合二为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调整、充实、改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才能名实相副,有利于建设和管理。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明确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高校明确学科定位,整合学术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与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数学校都是分属两个部门,一个归属于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一个归属于社科部(或马列部),两支队伍分别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如果按照上面的论述,修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优势明显。原因如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一个培养目标是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高校党政部门、各院系党务工作者、辅导员都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二者具有一致性。这样,高校的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可以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教师资源将是十分丰富的,根本不存在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这些从事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上课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党的书记讲党建课,团的书记讲团的工作课程,太恰当不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二个培养目标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公共课教学部门进行大学生德育教学,根据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要求,中小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是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一致性关系,故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课程与大学生公共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要求具有一致性,这样,两支教学队伍可以整合。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三个培养目标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教师、公共政治课教师、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学科归属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三支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2.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特色专业因其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必然是高校品牌创建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教育部统一确定,全国趋同性较强。

如何在不违背专业性质的基础上办出特色是个普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首先要求是思想政治专业,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精神实质,其次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本校资源状况提炼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三个培养目标为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思路,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在某一培养目标上下功夫。第一,综合性本科院校可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上下功夫。1984年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开设此专业之初培养目标就定位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上。这类高校应利用其历史资源进一步凝炼特色,课程设置要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方向倾斜,比如党的建设、团的工作、社会调查等课程应得到重视。不同的学校还可在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体现特色,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等。第二,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发挥其师范教育优势,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着力。原来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德育工作者为主,且几乎所有高校雷同。而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小学德育工作者是一个亚目标。有些学校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定位,开设小学德育、少先队工作等方面的课程。第三,全国重点大学可以把特色定位在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上。重点大学学术资源丰富,本硕博学位点齐全,本科生素质较高。这类高校的课程应向理论性倾斜,如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专业英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