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9 15:36:23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第1篇

关键词:HSE工作;社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TE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加强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

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要开展风险管理,就要以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为风险管理的核心,监督管理生产作业环节全过程的危害加以识别和控制,从而,以风险管理的过程监控,保证生产服务作业各个环节的安全。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

1、首先考虑消除危害因素(如果可能的话),其次是考虑降低风险,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设备(设施)。

2、是尽可能对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对健康危害、人工搬运和机械伤害等进行单个评价。

3、是把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作为一项主动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性活动。

4、对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需要单位内每个员工共同参与。只有全员参与、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得三个过程真正取得成效。

5、考虑到危害识别、风险控制与风险控制过程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的规模、工作状况、性质、危害因素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程度等因素。对于危害因素很小的单位来说,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策划,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必须进行复杂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活动,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作业的风险管理,就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活动。

二、加强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要实现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对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环节进行危害识别,对识别出的危害进行定性的风险评价,从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环节的风险辨识找准切入点,采取科学、系统、符合实际情况的单元划分方法,确保既有利于辨识工作顺利进行、又同时避免辨识过程出现遗漏、重复、模糊等弊端,找出产生事故风险点。并对岗位设备、设施存在的危险点,提出消除、隔离、转移、降低、控制、防护风险的控制措施,由社区HSE管理部门组织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从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节点的风险辨识,综合其他安全管理技术和手段,进行生产服务节点风险分析和控制的制定,逐步完成社区各生产服务作业环节的风险管理。

1.完善风险管理为核心的HSE管理体系对策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辨识、分析、控制、改进”为主要内容的HSE管理模式,通过宣传发动,组织员工广泛参与生产节点的控制与管理,积极落实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增强员工HSE素质的提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生产实际,按照HSE管理体系要求对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梳理、清理和修订,为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提供可控依据,并不断改进生产服务作业各节点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与实施。

2.建立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对策

一是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将主要生产服务作业节点工序和主要设备设施的管理制度、标准和规程修订完善汇总,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生产节点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实施。二是建立目标体系。对生产服务作业节点明确相应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管理指标,将管理控制指标具体分解到每一个生产服务节点和岗位,每一个节点都有具体负责人,让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建立考核体系。建立社区管理中心、三级、基层生产服务作业节点考核体系,层层考核,确保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和目标实现。

3.完善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对策

进一步完善以督查、自查、互查为主的安全风险管理监督约束机制,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理念和“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的安全我尽责”的观念,开展“查找身边十大隐患(风险)”排查活动,查找人、机、物、环境各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控制生产服务作业过程和设备设施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积极开展作业岗位“七想七不干”:一想安全禁令、不遵守不干;二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三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四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五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六想安全用品、不配齐不干;七想安全确认、不落实不干。通过加强生产服务作业节点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让每名员工真正了解岗位风险,能够辨识岗位风险,能够降低岗位风险,做到相互间的安全监督、安全提醒、确保“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被他人伤害),真正做到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过程无危险。

4.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控制措施对策

风险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技术型风险控制,一种是管理型风险控制,这两种基本形式并非一种单一的而是一个控制体系,这两种风险控制体系相结合是理想的风险控制模式。具体说,技术型风险控制的原则就是优先运用无危险或危险性较小的工艺、技术、原料、设备、设施、场所等。同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应注意运用各种可以减少降低危害的安全技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各种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投入。管理型风险控制就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经验建立各种制度,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各种安全健康培训和考核,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健康监督工作,建立员工健康安全应急救援机制和预案。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主要按照管理型风险控制的理论,在以上主要生产服务过程中各节点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相应制定个节点的风险控制措施。

经过对社区每个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状况危害识别、风险分析,制定出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过程中各作业节点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基层单位落实到生产服务作业过程中,实行过程控制,同时,基层单位在遇有设施设备、工艺流程等调整,或者生产服务节点风险分析、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等情况时,各基层单位应及时对生产服务节点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修订,保持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总之,风险管理是以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防范生产服务作业过程中风险的管理过程,通过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将生产服务作业环节中的风险减至最低。运用风险管理的内涵,分析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风险管理思路和对策,建立和完善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环节危害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为今后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保障,从而,确保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作业环节风险得以受控,使到工作岗位和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得到控制或降低,员工自身的风险意识得到了提高,员工熟知岗位和作业环境的风险,会查找身边存在的危害风险,作业前先想安全风险和确认安全,先想后干,确保岗位和服务作业环节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地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67-03

[作者简介]万天舒,中国交通银行会计结算部风险管理处处长、高级经济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银行会计结算管理。

(上海200120)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巴塞尔协议”,决定于2006年开始在十国集团实施,并积极推动新资本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目前,已有近百个国家明确表示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同时这一协议也得到我国银行业的响应。新巴塞尔协议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继承1日协议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这三大支柱的同时,在“最低资本要求”这第一支柱中,独立提出了操作风险的概念,并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共同构成银行风险资本的计量和监管框架,使得操作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三大主体风险之一。

新巴塞尔协议第644条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中从业人员最多、业务流程最长、业务操作环节最复杂、直接使用账务处理系统、直接接触外部客户的业务条线,会计核算与支付结算部门最容易受到来自人员、外部事件、内部流程与系统等方面的风险威胁,会计结算领域的操作风险首当其冲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成因

(一)近年来我国几个典型的银行业会计结算领域操作风险案例

1.“内外勾结”挪用客户资金案件。2005年1月4日,东北高速有限公司在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的2.93亿元存款消失,此后数日接连暴出其他数家单位的存款失窃,总额近10亿之多。该案的主要作案手法是:该支行负责人高山与支行多名人员串通,上门为企业办理开户手续,然后中途把企业预留印鉴偷换,并调换成自己控制的印鉴,从而掌握企业账户的支配权,任意调度资金。同时,对企业出具虚假的存款证明和对账单,掩盖事实真相a

2.“监守自盗”窃取金库库款案件。2007年4月14日14时许,河北省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案,两名管库员任晓峰、马向景共盗取库款近5100万元人民币。任、马两人相互勾结,利用掌握金库密码和钥匙的便利,先后多次进入库房直接大肆盗取现金。但由于该行金库管理混乱,监控不力,一直未被发现。

3.“空存实取”盗取银行资金案件。2006年8月23日-10月10日期间,山东省德州市建设银行平原支行短期合同工刁娜共挪用、盗用银行资金2180万元,用于购买体育彩票。主要作案手法是:一是空存现金,在没有收到实际资金的情况下,直接虚增存款;二是直接盗取现金。刁娜在作案期间,多次在中午闲暇时直接盗取现金交予柜台外同伙,或下班后自行夹带现金离开,甚至直接将现金交其他柜员存入同伙账户。

(二)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基本特点

以上几起案件都是近年来广为披露并造成极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是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在不同地域商业银行会计运营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的典型表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基本特点:

一是特定性。操作风险不同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它更多地内在于、内生于银行内部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发生往往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参与,银行员工的违规行为,或不按既定流程和要求的行为所导致,风险的大小受到不同的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操作风险因素主要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中,操作风险事件前后之间也有关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风险程度与大小之间不存在可以定量界定的关系。

二是差异性。作为会计结算领域的操作风险,因发生在不同部位、不同业务环节或不同地域,其表现形式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有些环节由于业务交易量大、办理业务人员多,受到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损失往往可以控制。有些环节尽管接触到的操作人员较少,业务量也不大,发生操作风险的频率相对较低,但是一旦发生,损失将有可能无法限量。由于所在地域的不同,会计操作风险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如在有些地区,会计操作风险呈现出高发频发态势,风险环节相对集中。而在有些地区,会计操作风险表现得较为散发,风险环节也相对分散。

三是复杂性。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源于多种因素,其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一种突发性和隐蔽性事件,常常带有鲜明的个案特征。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部门来说,很难准确监控那些对于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来说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也很难像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那样,对操作风险发生的趋势进行判断和预测,或对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计量和估算。

(三)引发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

尽管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风险的发生也不遵循某种规律,但综观近年来发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商业银行的各类型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人员和外部事件是两个最主要的风险诱发因素。

人的因素在操作风险的产生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人是业务操作的主导者和实施者,银行员工的道德水平、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业务知识、操作熟练程度等将直接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或者可以直接预防和控制操作风险。

外部事件也对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商业银行位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各类外部政治、社会、经济事件,或多或少,或快或慢,或直接或间接会影响到银行会计结算体系中,成为诱发风险的因素;另一方面,作为经济中枢、社会资金结算中介和现金流通集散场所的商业银行还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环境中各类觊觎银行内部资金的欺诈事件侵扰。此外,银行内部员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导致一些因道德风险引发操作风险的事件发生。

作为诱发会计操作风险的两大因素――人和外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得会计操作风险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

二、会计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特点。《晏子春秋》中有句古话说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形象地说明了在不同地区环境的影响下,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我国是一个大国,一是地域广大,陆

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川、河流星罗棋布,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二是文化博大,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使得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在不同地区不断传承,形成了各个地区特有的人文风俗和文化特征。这些地域性差异突出地反映在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上,突出地表现为人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金融产业的成长是金融产业的空间运动长期演化的结果,银行业作为金融业中重要的一环也不例外,也需要通过对地域环境的适应,不断调整内部结构,达到区域内的平衡。在这种调整下,整体上必然会出现非均衡、不同步的特征,从而导致不同地域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和特征存在差异。

2.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同地域由于其外部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人文文化风俗各有特点,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存在不平衡,风险的特点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管理者要结合不同地域文化,深入分析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特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而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模式来看,基本上总行层面都是全行一盘棋式的“大一统”管理模式,管理要求全面,全行标准统一,但没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分行的特点,突出针对性的管理要求,失去了风险管理的敏感性。各分行层面更多地侧重于按照既定的规则和要求进行业务管理和操作,缺乏对自身特点的深入分析和深刻认识,往往身处在特定环境中也很难对自身管理弱点和重点进行深刻把握。进行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分析,实施有地域特色的会计风险管理措施,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会计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思路和框架

人和外部事件是影响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的主导因素,但影响人和外部环境的地域性因素也是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我们在对不同地理区域进行地域性会计风险因素分析时,也应按照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分别展开。

1.地区人文文化的继承性对会计操作风险特征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由于其地理区位和历史背景不同,在人文和文化上也会产生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思想状态、风险偏好等方面,使得不同地区银行业会计风险管理中面临着不同的状况和问题。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版图的最东和最北部,历史上被称为“关外”或“关东”。清朝开始的“闯关东”,使得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口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相互团结、讲究情义的人文环境,也造就了东北人民风淳朴、粗犷豪放、结朋交友、讲义气、好面子的民俗风貌。而这一人文特征在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本地区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中内外勾结作案较多,“一条龙”式的窝案多发。近年来,东北地区发生的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案件几乎全部集中在基层营业机构,绝大多数属于内外勾结作案和集体作案,银行现有的制度、流程和系统约束作用有限,给我们及时识别风险、有效防范案件带来了更大难度,需要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甚至是非常规的管理和防控手段。

2.社会管理状况的复杂性对会计操作风险特征产生影响。人是社会中的人,商业银行也是社会中的重要资金集散机构,一个地区的社会管理状况和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外来人口比重相对较高,人口结构相对年轻,整体的社会心态比较活跃,一夜暴富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蔓延。加之毗邻我国的港澳地区,一些地下赌马、、“”等不良社会活动也日益猖獗,这些不良的生活内容与不稳定心态相互碰撞,给商业银行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些博彩方式往往都是被庄家完全操控,参与者一旦身陷其中,投入的资金几乎是有去无回,越赌越输。一旦银行内部人员沉溺于赌博、等活动,在自己投入的钱亏空了以后,就往往会想方设法利用银行及客户的资金进行翻本,从而钻取银行管理和操作的漏洞进行作案。因此,在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中,因赌涉案的比例非常高,加强会计人员异常行为排查与管理在东南沿海地区会计操作风险防控和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第3篇

【关键词】财政风险;特点;影响

财政风险以其客观实在性蕴含于财政运行的全过程。县乡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的基础,其稳定性直接关系着基层政府职能的发挥。目前我国县乡财政系统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县乡财政风险的特点及其应影响还有待于再认识。

一、我国县乡财政风险的特点

(一)我国县乡财政风险带有明显转型期的特点

我国自1978年实行财政体制改革以来,相继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尤其实行分税制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明晰了事权与财权的划分,但是在省以下政府对此却没有清晰的划分,这导致上级政府利用手中规则制定权,上收财权下放事权,引发县乡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倒挂现象,造成县乡政府自身职能弱化,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长期供给不足。众多县乡政府依靠借款和欠债维持其基本职能,债务负担沉重。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乡镇一级政府负债约在 25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乡镇500万元以上。虽然我国县乡财政风险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但却体现出明显的转型期特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带有巨大的惯性,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乡镇企业层次低、发展缓慢,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近几年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农村居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农村居民对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欠债过多,县乡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达不到与公共需求同步增长的程度,由此造成收支矛盾加剧,增加了县乡财政风险,但是这样的财政风险又是可以随着县乡经济体制的调整,上级政府加大对县乡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以及事权与财权不断调整规范而逐渐减少,因此我国的县乡财政风险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

(二)我国县乡财政风险地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即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强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7省3市占全国领土面积的10.8%,但是却生产了全国60.8%的GDP(2010年),这反映了不同地区间县乡财政发展的不平衡。从财政收入看,中西部地区县乡财政收入远低于东部地区,且收入质量也不及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平均每镇财政收入2832万元,而西部地区的乡镇则只有477万元。在未取消农业税之前,西部地区县乡农业四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越是经济贫困地区,对农业税依赖越大。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如何增加中西部县乡财政收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财政收入低、质量差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中西部地区县乡财政负债严重,赤字县、赤字乡占本省县乡比例较高,从而使中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薄弱,这又制约了中西部地区县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县乡财政风险呈不断积累的趋势。

(三)各地区县乡财政风险形成原因差异较大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方面引起了不同地域之间县乡财政风险程度不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各地区县乡财政风险来源的差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收入偏少、质量偏低引发的财政风险而言,东部地区县乡财政收入充裕,整体水平较高,工商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财政支出结构却存在偏差。由于县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领导人的政绩直接挂钩,其有更多扩大支出的冲动,但是财政支出方向并非完全按照效率原则优先投入到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而是优先建设某些形象工程,这些工程的实用性并不高,因此东部县乡居民也并未随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的增长而同步提高对公共产品的享有水平,当有突发事件爆发时,这时财政风险也会骤然显现。2003年的非典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在东部地区,县乡政府还热衷于为招商引资提供优惠政策,为本地县乡企业提供担保,使县乡政府背上了沉重的或有负债包袱,由于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易于使县乡政府的或有负债变为直接负债,从而加大了县乡财政风险的可能性。

(四)居民对县乡财政风险认识不足,从而加大了化解难度

根据我国《预算法》规定,县乡政府不允许出现赤字,也不允许存在负债。因此在预算报告中,县乡政府总会想尽各种办法使预算平衡,这样会使本地居民虽然会对财政收支情况有一个大体的感受,但是对财政收支真实情况难以有清醒地认识。由于我国主要以流转税制为主,居民的税收支出与财政支出难以有效挂钩,在经济人理性条件下总是不愿意多纳税而愿意享有更多的公共产品,这样使财政收入受到制约,财政支出不断扩大。当面对政府的赤字和债务时,由于流转税的特点,居民总是难以与自身境况变坏联系,而其得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却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这又会进一步要求扩大财政支出,收支差距加大的过程也是财政风险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居民对县乡财政风险认识的模糊性,又会使化解财政风险的难度加大。

二、县乡财政风险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财政是县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财政风险是否存在以及风险程度的大小会对县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巨大影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县乡财政风险影响经济发展

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早已被实践证明,虽然县乡由于自然条件、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动性等影响,财政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在国家层面表现的明显,但是财政对于县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仍然不可忽视。财政风险作为财政在资源配置过程引发损失的可能性,其对县乡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巨大的。分税制改革以来,县乡财政出现日益拮据的问题,表现在县乡政府债务问题加重,财政收入难以实现政府职能,尤其在西部地区,80%以上的县级财政出现赤字,多数县级政府为维持基本的运转以借债、拖欠工资福利和挪用专项支出度日。许多县乡政府为完成自身职能挪用社保资金、专项资金、项目专款,变卖国有资产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乡镇一级私自截留县级财政收入,使本已困难重重的县级财政雪上加霜,这样会进一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县域经济作为乡镇经济的外在“宏观经济环境”必然又会影响乡镇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种连环式的相互作用,县乡财政风险对县乡经济的影响逐渐放大,形成经济发展缓慢-财政险加剧的恶性循环。

(二)县乡财政风险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县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靠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合理搭配以实现,因此县乡财政风险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财政作为县乡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的物质基础,其存在风险必然动摇县乡公共产品提供的数量与质量。例如财政收入实际量低于期望水平,县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以减少数量,或以降低质量,或以借款的方式满足当前的支出需要,但是这种方式必然会使未来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受到损害。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风险会使一些公共产品的供给过剩,而另外一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这样无论从公共产品的数量、质量还是结构上,财政风险都降低了县乡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实际享有水平。另一方面财政风险阻碍了县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县乡经济是居民收入来源的“宏观环境”,一旦这样的“宏观环境”由于财政风险问题而破坏,县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根基就会受到影响,会使居民消费商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受到影响,降低了县乡居民的福利水平。各种债务是引致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农村税费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原则,但是农民减负的过程也是县乡政府减收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上级政府解决了县乡政府业已存在的巨额债务,但是债务产生的根源并没有得到消除,新的债务还会不断产生,在县乡政府无力解决而收支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向居民伸手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这样县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无法得到保障又是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影响。

(三)县乡财政风险不利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统筹县乡社会事业发展是新时期我国促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财政是县乡社会事业发展的财力保障,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均离不开财政的支撑。由于我国县乡经济发展不充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需要得到财政的有力支持,但县乡财政风险却使这种支持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县乡财政风险使支出结构偏离了最优状态,一些投资跨度大,见效时间长的项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农村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长期低于应有水平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频发,县乡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而彰显当地官员政绩的工程却资金充足,这些都破坏了农村各项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目标。某些社会事业由于财政风险的存在得不到应有的财力支持而难以发展,当遇到某些重大不利因素时,必然会对县乡政府产生巨大的支出压力,一旦县乡政府无力应对,那么财政风险必然转变为现实的危机。

(四)县乡财政风险影响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出现职能移位

财政风险弱化了县乡政府汲取财力的能力,导致县乡政府缺乏有效履行其职能最基本的手段与能力。一个强有力政府的重要标志就是该政府拥有足够强大的财力,目前大量县乡政府成为“看守政府”,县乡财政成为“吃饭财政”一点也不为过。县乡政府生存困扰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工作目标转向自身,其职能严重扭曲。当以保工资、保稳定成为县乡政府中心任务时,必然对那些能尽快增加自身收入的工作增加兴趣,投入力量,而对公共目标变得冷漠起来。财政风险会破坏县乡政府的公信力,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对立,激发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财政风险还会降低县乡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使县乡政府难以筹措到急需的资金以备应急之需,而更为严重的财政风险则会使县乡工作人员人心浮动,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因此财政风险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事关县乡政权稳定,干群关系和谐和农村社会安定团结的重大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清楚认识我国县乡才癌症的特点和对社会福利的不利影响是治理县乡财政风险的第一步,后续的各项配套措施才能有效实施,不断降低我国县乡财政风险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何振一.理论财政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风险分析 油田社区 风险控制

一、财务管理风险与社区财务管理

1、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是指企事业单位在各项财务活动中因出现难以预料或者是难以控制等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事业单位具有蒙受损失的可能。造成风险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营风险和和财务风险。基于这些风险的客观存在,企事业单位必须具备减少风险和分散风险的能力。

财务风险的大小与企事业单位筹资数额的多少和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密切相关。企事业单位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只有正确衡量财务风险的程度,确切计算风险价值并掌握,才能把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2、社区财务管理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主要是指在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伴随我国石油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重组及油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油田社区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服务对象呈现出成分多元化。油田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和需求,规范社区财务活动已经成为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社区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上级拨付,即以费用补贴为主的经营模式时期,这是主要的经费来源;二是社区开展便民服务的收入;三是社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捐赠。实践证明,要管好用好这些资金,社区财务就需要更加严格、准确和规范,并且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专业素质与责任心。从社区的全局出发,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后勤服务及供应保障,同时,坚持依法理财并做好事前、事中监督工作。

二、油田社区财务管理风险分析

1、对社区财务工作认识不足,管理水平偏低

主要表现在: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设置不规范,财务管理无法适应社区专业化发展,加大了财务风险产生的概率;②领导认识和重视不够;③缺乏专业财务人员,如专业财务人员配置向油田主业倾斜;④缺乏科学的财务信息传输和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

2、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财务管理不够规范

油田社区是从油田二级单位分离出来的社会服务单位,介于油田企业和社会性质之间,社区管理只注重效果,不注重管理的效率和成本,造成社区基础管理尤其是财务基础管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①油田社区非专业化管理的性质,导致社区会计管理无法作为“企业”一项基础管理,会计基础工作必然薄弱;②油田社区大锅饭的管理历史背景,使得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流于形式,低效、高耗的管理模式,使得成本居高不下;③出租、服务收费等营业收入欠规范,容易导致集体利益受损等问题。

3、财务公开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为:①社区的财务公开过于形式化,内容过于简单;②公开时间不及时,财务管理透明度不够;③公开程序不合理;④财务公开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及时,使得各级管理层决策落后、效率低下,无形中增加了财务风险,甚至带来一定负面效应。

4、财务监管乏力

主要表现为:①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个别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导致集体利益受损;②会计监督不到位,监督系统不够健全,导致审计监督稍显薄弱等问题。

三、油田社区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建议

针对目前油田社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油田社区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对领导者进行财务管理风险培训,逐渐完善财务机构和会计人员,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成本核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的对油田社区财务管理风险加以控制,加快我国油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议如下:

1、完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升级财务管理模式

经济制度的主要目标和作用都在于节省交易成本。社区沿用油田二级单位的行政型管理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的不协调,社区财务管理层次多、效率低、费用高;同时社区管理中心若干单位繁多,社区机关设置复杂,致使财务管理成本较高,而管理效率较低。针对这种现象,油田社区已经进行一系列自身的整顿与改革,如水、电、气、暖等各专业化公司的相继成立,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对财务人员、领导定期进行财务法律、法规等方面学习,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

2、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油田与政府协作社区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根据瓦格纳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和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发展模型”,在我国油田社区都存在着公共支出增长快于GDP/GNP的规律。在油田企业自主经管油田社区的过程中,油田企业提供部分政府服务时,是提供政府服务的成本,属于公共支出范畴。因此,企业与政府之间应在社区管理财务支出上进行更合理有效的合作与分工。

3、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加强内部控制

油田社区应当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同时应制订体现本单位的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编制财务计划,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反映、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财务纪律的执行情况。

加强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优化财务预算。在成本管理中,要强调细处管理,提高支出成本的运用效益。加强企业现金的计划管理,对支出和流入的现金进行控制,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实现资金循环,避免现金流的中断。

本文分析我国油田社区财务管理的现状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同时总结管理应用经验,从而为我国油田社区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不对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段平,张德才.浅议社区财务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7;7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第5篇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概念及内涵

拥有着100多年发展历史的社区银行,是美国先进的银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家协会(ICBA)的定义,社区银行即“在一定地区内自主设立并独立运营,主要为该区域的中小企业、家庭和个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并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的小银行”。在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介于1000万美元至数十亿美元之间。根据美国联邦保险公司网站提供的信息,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全美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数量达到6791家,占总银行数量的98%以上,资产规模达到2.85万亿美元,占比19.43%,平均资产规模为4.2亿美元。

致力于为本社区中小企业、家庭、个人客户提供全面、细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社区银行在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个人家庭客户的金融需求满足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于大银行,社区银行明确其中小企业与个人家庭客户的市场定位,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目标客户群拓宽与加深自身业务链的广度和深度。在传统存贷业务方面,社区银行以其较其他银行低的手续费、“一对一”式的金融服务等优势吸引存款。在贷款业务中,社区银行的客户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因信息公开不完整、账务账目不健全而难以在大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客户;第二类为对业务办理速度要求高,资金滚动速度快、偏好“快借快还”的客户群体;第三类为因信用记录缺失或收入较低而难以通过大银行取得贷款的家庭、个人。社区银行深入当地,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在吸引较高利率贷款业务的同时,将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除去传统存贷业务,社区银行不遗余力地针对目标客户群进行新产品开发,满足客户群体的各方面需求,提高个人客户的生活质量,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更为便利的融资条件。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

自诞生以来,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伴随着政府相关政策、法律的出台,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社区银行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与之相对应的,美国在该时期出台了Q条例、《麦克法登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条例对美国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做了限制,对小额存款利率设置了上限管制并且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范围做出严格的限定,从而保证了社区银行专注于传统的存贷、结算等业务,在各自区域内针对特定客户群,做深业务链。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美国对银行业管制的放松和政策的变化,利率市场化得以推行,银行的跨州经营被允许,众多社区银行不仅面临息差缩小的风险,同时要与跨州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竞争,因而,在这一时期,社区银行出现大量倒闭和整合的现象。

作为一个整体,那些经历一系列政策、法律变化所留存下来的社区银行,作为美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起到了提高银行业整体经营效率,降低整体经营风险的重要作用。

三、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

(一)明确的市场定位

美国社区银行定位当地,以中小企业、家庭、个人客户为目标客户群,与以公司客户为主要目标的大银行形成优势的互补。明晰的市场定位有助于社区银行有针对性地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改良已有金融产品或服务,开发新产品,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清晰明确的市场定位有助于提高社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其经营效益。

(二)灵活的制度安排

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银行能够形成灵活的经营制度。社区银行之所以能够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得益于其与大型银行不同的灵活高效的经营制度。大型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银行在处理对公业务、为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有专门化的人员配备与制度流程;而社区银行着力个人客户、中小企业客户,以其方便快捷的业务处理速度、量身定制化的客户服务,为目标客户群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美国有非常发达的中小企业,其外部融资很大部分来源于社区银行。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条件,极大地改善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将提高社区银行的盈利,推动其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流程,最终实现双方共赢。

(三)低廉的服务费用

服务费用低廉是社区银行经营的又一大特点。据美国联邦保险公司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社区银行的服务费用低于大银行服务费用的15%左右。低廉的服务费用为客户提供便利,更易取得家庭、个人客户的信任,有利于双方保持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提高社区银行在存贷业务中的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客户来讲,其资金流动性高,存贷款频率较高,低廉的服务费用有助于中小企业节约资金成本,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高效的信贷审批制度

与大银行的固定的标准化的审批流程以及需要财务数据、信用记录等要求不同,社区银行在处理信贷业务时,采用的是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的审批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关系型信贷审批制度。社区银行深入当地生活,在进行贷款的审批时,不仅仅依靠财务数据、信用记录等硬性指标,而且依靠员工所掌握的“软信息”。对于一些硬性指标无法衡量的贷款申请人的性格、品质、日常开支习惯等信息,作为邻居的社区银行员工能够据其了解灵活进行信贷的决策或提出审批建议。这样的贷款制度不仅能够提高贷款发放的速度,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控制风险。

(五)完善的风险控制能力

社区银行面临的风险类型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社区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包括内控机制和外部监管部门的风险监控,其中,内控机制包括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和董事长高管层的有效监督。集中的所有权有助于防范委托代理问题中的道德风险,关系型信贷有助于降低信用风险,核心存款有助于降低流动性风险。此外,由于社区银行深入当地、熟悉当地情况,其对当地的产业及相关企业掌握的信息更为全面和具体。在信贷审批的过程中,有助于简化审批手续,同时降低信用风险;在放贷之后,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进行资金运用的监控,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因而整体来看,社区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好。

四、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2006年12月20日,全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在湖北、四川、吉林等6个省(区)的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村镇银行遍及全国31个省份,覆盖1083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7.6%。

根据《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村镇银行的发展有以下几种现状:

1.地域限制在县、乡、镇。村镇银行根据不同的地域级别,对于其注册资本有着不同的要求。

2.市场定位农户与当地中小企业。村镇银行有着明确的市场定位,主要服务于“三农”以及在大银行难以取得贷款的中小企业。

3.根据现代公司组织标准建立和设置组织框架。村镇银行按照科学运行、有效治理的原则,按照扁平化管理结构进行公司治理。该管理结构具有管理层次少、中间不易断开或时滞,决策链条短、反映速度相对较快的优点,从而保证业务流程结构与农业产业的金融资金要求紧密贴合。

4.发起人制度和产权结构。村镇银行的创新之处“发起人制度”是指银监会规定,必须有一家符合监管条件,管理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发起银行,并且单一金融机构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同时,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企业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该项规定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声誉风险,促进其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五、美国社区银行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分析可以看出,社区银行是美国成熟的银行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经营模式具有许多先进之处值得学习。我国的村镇银行与社区银行相比,其在市场定位、区域经营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因而,我们可以借鉴社区银行先进的运营经验,促进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1.积极以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和渠道建设。以客户为中心注重产品创新是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特色之一。作为驻扎县乡镇,致力于服务当地农户和中小企业的村镇银行,也应随着当地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地企业的发展以及个人客户消费、生活习惯的变化而进行产品的改良和创新,以便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进而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业务关系。以美国社区银行的代表??富国银行为例,它对自己的分支机构称为商店(store),非常重视渠道建设,柜台、自助机具(ATMs)、网络和电话等渠道建设十分完善。富国拥有全美覆盖范围最广泛的网络之一(包括物理网点和网上银行等),使得公司能够拥有更多零售客户,获得更多低成本存款。由富国银行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随着金融产品及科学技术的创新,渠道建设能够维持社区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是创新产品广泛应用的基础。这一点对于村镇银行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面对日益普遍化的电子银行,村镇银行也应加快自己的渠道建设,通过便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存款。

2.实施联动营销战略延伸服务链条。村镇银行定位在金融并不发达的县乡镇地区,部分当地居民对于银行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当一款新的金融产品向市场推出时,村镇银行的网点不仅应当起到传统的业务办理功能,还应适当增加创新产品体验区,配以专业人士的指导。此外,还可以通过“一对一”客户服务等各种渠道实施联动营销战略,进而延伸服务链条,增加业务链的深度和广度。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第6篇

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总体发展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各地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开展程度不一,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主要表现在:①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社区灾害风险管理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较落后;②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减灾能力建设依然十分薄弱。

2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首先,表现在社区居民还未真正参与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如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制等活动很少吸收当地居民参与;社区民居参与群测群防、疏散演练的积极性不高,减灾的责任感不强,需要落实经费补助。其次,当前我国主要致力于减灾救灾的民间组织发展缓慢。究其原因:①自身內部制度不完善,如财务、监督和培训制度[35];②有利于民间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民间组织面临体制约束、社会资源不足、社会资本匮乏、制度性支持缺乏和公益捐赠不足等局面[35-36]。此外,企业支持社区减灾工作存在问题和局限。中小学在社区减灾能力建设中的作用也发挥不够。

3缺乏有效的社区减灾综合协调机制

从当前中国的现实看,社区减灾工作基本都是依托社区村(居)委会来组织落实,社区干部基本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社区干部缺乏防灾减灾知识,临灾应急处置的专业水平不足,难以有效地承担起社区减灾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一方面,社区减灾还没有列入部分村(居)委会重要日程;另一方面,社区村(居)委会对增加社区社会资本(社区网络)的重视不够,社区成员间信任度不高等。这些都不利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难以形成政府、组织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和配合。社区缺乏有效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对防灾减灾效果有很大影响。例如,群测群防在具体操作层面运行难度较大,存在组织、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点建设运行不规范、信息报送不畅通、重监测轻预防、经费不足等问题[30]。徐玖平等[24,26]研究了NGO参与灾后援助联动和重建的综合集成模式,对NGO开展社区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但在当前社区减灾工作中,企业、NGO、政府、专家及社区民众之间怎么有效协调有待进一步探索。

4社区缺乏有效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近年来我国“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大多数社区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有的社区预案只是模仿上级部门的预案内容,应急预案没有充分体现社区的特殊性、资源的整合、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等[37]。防灾规划、应急预案的编制大多靠政府完成,公众参与度不高,且大多数预案没有经过演练和实践的考验,公众对防灾规划和预案的知晓率较低。Pearce[38]认为公众参与社区灾害管理规划是可持续减灾的重要保证。Brenda等[39]认为制定社区灾害管理规划必须了解其中高危人群的社会和经济现实,要充分重视弱势群体的作用。

5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部分政府和社区公众对灾害风险存在侥幸心理,对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缺乏制度化保障[40],尤其在中小学校、农村社区和企业施工单位,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缺乏长期性。由于防灾教育的不足,公众灾害防范意识普遍薄弱,自我安全防护知识匮乏、参与减灾的主动性不高,即便是城市社区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社区应急文化体系[41],如上海市有近91.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缺乏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技能,希望更多地了解、掌握”[42]。灾害风险意识不足一方面导致人们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如砍柴取薪、滥垦土地、随意建房、施工、开矿等,为安全隐患埋下伏笔;另一方面导致灾害应急能力不强,如2012年“6•28”宁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共造成白鹤滩水电站施工人员20人失踪,20人遇难[43]。从近年来的灾情统计看,工矿企业发生群死群伤的概率较多。印度尼西亚政府在反思印度洋海啸的教训后指出,最大的教训是没有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和缺乏对居民的灾害教育培训[12]。Srinivasa&Nakagawa[44]认为人们应树立危机意识,以印度洋海啸为契机,学会更好地为未来的灾难做准备。因此应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6社区防灾减灾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由于缺乏有效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社区防灾减灾资源缺乏有效地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灾害预警预报精度不高;②缺乏统一的应急队伍,参与社区防灾减灾的志愿者呈老龄化;③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管理及维护权责不明;④减灾资金有限且有限的减灾资金没有得到有效使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垂直层级分配资金,社区层面资金往往不足[45]。设立社区防灾减灾的专项资金,并纳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是可持续减灾的重要保证[46]。然而,当前中央财政并没有明确支持社区减灾工作的经费预算,地方政府对社区减灾的投入也受制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此外,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滞后,造成融资渠道不畅[47],从而加重了政府应对灾害的财政负担,在片面政绩观驱使下当地政府很难保证将有限资金用于灾前防御,这个问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此外,由于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各涉灾部门资金分散使用且不注重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减灾效果不显著。

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展望

根据国内外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针对目前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需要加强的方面。

1促进社区灾害管理立法

我国针对社区层面没有出台相应的减灾法规,因而社区很难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未来我国应在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区减灾的法规建设,在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层面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的相关条款,如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的减灾职责和协调机制,合理分担各地及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比例,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规范等,并实现“预防文化”宣传教育的制度化。

2建立社会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

关注社区的潜力和需求是社会恢复和灾害管理的重要原则[48]。应充分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关注点、经济状况,社区的资源状况与社会背景,效益与效率等原则,探讨各利益群体的参与激励机制。主要考虑的内容有:制订扶持政策,建立伙伴合作机制,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宽松的活动平台,针对不同需求开展有效的培训等。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挑战之一是保持社区层面防灾减灾的持久化[49]。因此,如何建立长效的社会参与激励机制,营造全民自觉参与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文化氛围,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

3健全参与式社区减灾机制

加强各利益相关者在灾害风险管理各个阶段的协调性和参与性尤为重要[49]。我国社区减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参与式社区减灾机制,确保社区减灾工作高效实施。今后应该探索的内容主要有:建立社区减灾委员会,健全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协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模式,建立健全社区资金优化、信息共享(如预警预报等方面)、风险分担(如灾害保险)、人才培养、应急保障、群测群防、绩效评估、监督反馈(监控灾害防治工程、建筑施工及应急预案执行等工作)等减灾机制,保障社区减灾工作有效实施。

4加强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

在了解社区灾害应急能力的基本状况和综合水平基础上,通过宣传、培训、教育、演练等方式,提高公众灾害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50]。“你准备好了吗———市民灾害准备指南”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对社区居民进行灾害教育的范本[51]。该指南为家庭提供了如何针对各种灾害的具体指导,实践意义很强。我国的《震后贫困村恢复重建过程中环境风险规避指南》[52],在指导人们识别和减少环境风险上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尚未在社区普及,且该指南对使用人员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做好推广工作,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广大社区实际,针对不同灾种设计编制通俗易懂又具体翔实的实手册和挂图[53]。同时,还需要鼓励人们广泛参与社区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重视全民尤其中小学的防灾减灾教育,加强社区应急物资储备、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交通、通讯以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等,树立预防文化观念,以提高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5加强社区灾害资源化利用

自然灾害如果合理调控,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资源。如九寨沟昔日的一系列堰塞湖经自然保存,成了今日著名的海子风景区,同时增强了河谷岸坡稳定性,大大减少新的崩塌滑坡的发生[54]。加强社区灾害资源化利用,把防治灾害与脱贫工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实现减灾与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第7篇

一、精心组织,建好工作机构。为扎实推进岗位廉能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成立以区社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供销社主任为副组长,科室和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廉能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区社党政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区社廉能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时对供销系统开展廉能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及时修订完善风险内容和防控措施,加强日常廉能风险管理,和完成我系统的风险防控督办事项等。形成了“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负责人亲自抓,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网络。

二、找准风险,设计清晰的防控流程,实现岗位廉能风险防控的程序化。按照从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三个方面,全方位对区社工作的岗位风险点进行梳理排查。一是从业务、队伍、区社“三个层面”清权确权;二是从区社领导、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三个岗位层次”进行评估;三是坚持“三个不放过”。即“查不准不放过、查不全部放过、查不到位不放过”,对系统内各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并按照各部门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相应的风险点和防控措施,修订完善一套清晰的对涉及风险点案件和工作事项,实行上提一级、重点监控、分级办理风险防控流程,以强化对案件办理过程的监督制约。规定凡事涉及一级风险点的案件和工作事项一律提交党委会集体研究决定,涉及二级风险点的案件和工作事项报区社分管领导决定,涉及三级风险点的案件和工作事项由办案小组或科室及企业集体研究办理,报区社备案。

三、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实现岗位廉能风险管理的规范化。为实现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建立起预防廉能风险的制度防线,紧紧围绕业务、队伍、区社机关三项建设。一是在业务建设方面,制定了《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办法》、五项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面规范工作操作行为;二是在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建立了《绩效考核档案》、《个人廉能风险及科室廉能风险管理办法》等,激励和约束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勤奋敬业,杜绝不廉洁行为的发生;三是在区社机关管理方面,制订了《五项工作制度》等,实行办文、办公、办事标准化管理,对物品采购、公务接待、财务报销等进行全面规范,做到标准统一、程序严谨、结构透明;四是建立廉能风险档案。将廉能风险责任人分别与区社主要领导签订了廉能风险责任书和廉能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四、搭建平台,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营造岗位廉能风险防控的良好氛围。加强党员干部的廉能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行政职业道德,积极防范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一是搭建廉能教育制度平台。建立健全廉能档案管理、自律监督报告、廉能责任书和谈心谈话等制度,实行廉能建设“一票否决”制,党委定期召开党风廉能教育生活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思想形势分析会,党委成员经常与党员干部进行思想交流,廉能教育实现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二是搭建廉能教育文化平台。依托供销社网络设置党风廉能栏目,动态廉能短信、廉能格言警句、廉能故事等,并创建文化长廊,营造了浓厚的廉能文化氛围,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三是搭建廉能教育思想平台。有机结合每月一次的学习,将廉能教育实践考试作为学习检验成效,开展了“述廉”、自查“报廉”、民主“评廉”、承诺“保廉”等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教育实效。

五、强化督查,建立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确保岗位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切实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建立了督查工作机制,做到了每月开展一次廉能风险排查,突出督点。对廉能风险防控情况进行评估,纠正存在的问题;每季对防控,并将督查结果及时通报。在督查的基础上,严格奖惩制度,积极将岗位廉能风险管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并作为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对认真落实岗位廉能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才有资格评选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对落实防控措施不好,导致出现违纪违法行为的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对该科室及基层单位负责人予以诫免或职务调整。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第8篇

风险管理递交创新成绩单

近年来,广西区联社在法律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工作的有力推动下,风险防控能力稳步提高,内审监督业务发展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2006~2012年,实现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济案件零发案,连续8年均无盗窃、抢劫、涉枪、诈骗“四类恶性案件”和重大群体性、安全责任性事故发生,全系统继续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广西区联社2011年荣获“全区纪检监察系统记集体二等功”和“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荣获“国企扬帆内审护航广西领军企业”称号。

随着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深入推进,广西区农合机构充分发挥在县域的普法宣传联动效能,不但促进了员工法律水平整体提升,企业自身依法经营管理水平也稳步提高,而且丰富了县域和社区群众的法律学习途径,推动了广大金融消费者法律素质和风险意识的提高。2011年,广西区联社荣获“2006~2010年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2014年1月中旬,广西区联社被广西推荐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

五大屏障保驾护航

第一层屏障:强化组织机构保障

2010年4月起,广西区联社、办事处及县级农合机构相继成立了法律合规部门或法律合规专岗。截至2013年末,全区农合机构设立法律部门67家,配备专职法律人员93人、兼职人员107人,其中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16人。广西区联社设立了合规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负责法律与合规风险管理领导工作,法律合规部则具体负责全区农合机构法律合规风险日常管理工作,并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提供法律合规风险分析评估报告。

第二层屏障:强化法律宣传保障

一是突出企业高层学法用法。将法律法规纳入各级农村金融机构党委中心组等集体学习范围,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二是举办法律培训班。2011年以来,共举办各业务条线法律学习或主题培训班186场,参与人数近5万人,全方位提高了全员法制工作水平。三是培养普法精英。适时分批选派法律骨干外出培训,打造普法精英团队,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四是开展“送法送规下基层”活动。近年来,广西区联社赴90家县级农合机构开展活动124场,实现全辖普法全覆盖,受训人数近2万人。五是与广西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组成农村普法志愿者队伍开展联合普法。举行了“法律进乡村入社区”“普法轻骑队边关行”“送法治电影进村”等主题活动,增强农村金融消费者的法律素养。六是多渠道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等主题宣传活动,着力引导企业、公民依法依规开展和参与金融活动。

第三层屏障:强化法律维权保障

一是坚持“全面指导、重点协调”原则,加强被诉案件管理,确保案件胜诉。对上报广西区联社咨询审查的法律维权案件,由法律合规部研究提出诉讼法律意见,经报区联社领导同意后,指定专人专管,专人跟进指导,做好协调沟通、调查取证等诉讼准备工作或派人参与庭审;对自治区(省级)以上法院受理或百万元以上的重大维权被诉案件,原则上派人参与案件诉讼庭审工作,以确保维权效果。广西区联社每半年对全区农合机构被诉案件法律风险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分析,并进行法律风险提示。2010年以来,共协调指导被诉案件84件,涉及金额9682.13万元,在已审结78件案件中,胜诉率超过60%,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871.71万元,尤其是银行卡纠纷案件,胜诉率远超广西金融同业。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力求实效”原则,加强贷款诉讼清收案件维权指导,确保清收效果。巧借法院外力助推,协调指导全区农合机构大力开展农信社胜诉未执行案件专项执行活动,开展依法清收农信社涉及海商事不良贷款等专项活动,依法强力收回2010年前存量不良贷款近16亿元。坚持自治区联社、办事处、县级农合机构三级上下联动,通过多层面、立体式协调机制确保维权效果。2010年以来,共协调指导贷款诉讼清收案件381件,实现现金清收3.8亿元,保全资产15亿元。

三是推进诉讼维权专业化建设,提高诉讼成效。下发《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律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和《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律中介机构资源库名录》,全面推进农合机构法律中介机构管理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建设,防范维权法律风险。广西区联社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外聘常年法律顾问,并实施顾问律师坐班工作制。

第四层屏障:强化法律服务保障

一是加强法律审查,严把风险关口。广西区联社制定了《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律性文件审查办法》,全面实行法律性文件审查工作制度,实施办公自动化(OA)系统法律审查,不断规范优化法律审查流程,并不断提炼合同审查风险要点,制定参考合同文本,提高合同审查质效;突出强调法律性文件用印管理,制定法律审查前置程序,提高法律性文件审查精细化管理水平。2010年以来,广西区联社共审查法律性文件609份,合同金额近250亿元,出具书面法律审查意见书近200份,提出修改建议800多条。二是坚持打造法律咨询热线、《法律合规实务参考》和法律风险提示三大法律服务主打产品,不断增强农合机构法律风险防控水平。2010年以来,共提供法律热线咨询事项近3000项,日均解答超3人次。先后编写《法律合规实务参考》三期,印发近2万册,分发全区干部员工学习。共编发新法新规解读、法律风险提示39期,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第五层屏障:强化合规建设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