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25 09:57:30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第1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10

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04~2015年,连续12a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绿色农业,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的相关研究,系统分析绿色农业发展相关文献,对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绩效评价以及发展路径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未来绿色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与帮助。

1 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绿色农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的,依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围绕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绿色农业发展阐述。刘鳎2013)提出绿色农业发展是依靠科技环保技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融二者为一体的经济模式。[1]孙一鸣(2012)阐述绿色农业是以生态农业为出发点,利用高新“绿色技术”生产无毒无害绿色农产品,有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对自然造成伤害,以便树立民族绿色意识,开辟国内外绿色农产品市场,最终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种体系。[2]张海翔(2011)提到绿色农业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将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管理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确保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最终实现生产、生态和经济三者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3]

根据绿色农业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满足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4个方面。持续性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超越环境的有限承载能力和牺牲未来资源为目标的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开放性是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发展;高效性是以采用集约型增长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发展;标准化是以农产品实行“从田间道餐桌”的标准化全程质量控制为目标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发展。党银侠(2008)围绕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提出绿色农业发展中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综合效益、区域发展基本路径。[4]晁团光(2009)围绕依靠科技、资源环境、农产品标准化,提出发展的基本特征。孙一鸣(2012)围绕公平性,阐述了绿色农业发展是在满足代际公平基本要求下的发展。[2]刘雁(2014)围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了绿色农业专注于农业经济发展,注重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5]

2 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

对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是在建立绿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运用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化评价,对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纵横比较,寻求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

国内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较多地围绕资源节约和综合效益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任运河(2006)围绕绿色农资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营销和绿色文化五个方面,从理论上构建了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四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取脂定价、渗透定价、组合定价方法来进行绿色营销产品定价,以期分析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6]张新营、佟连军(2006)围绕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支持四个方面,构建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建设初期(1999~2003年)的发展水平。[7]崔元锋、严立冬等(2009)在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中,通过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绿色农业、食品安全以及绿色农业效益,从生态效益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在专家打分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2006~2007年样本点环境质量状况和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水平[8]。李静静(2011)在对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中,采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分析法相融合,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筛选指标,建立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生态农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嫡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省9个省级生态县2007~2009年间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寻求四川省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阻碍因素。[9]谢沂希(2013)在研究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中,运用综合集成赋权法,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方面构建三个准则层,建立了一套能够综合反映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江油市2001~2010年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10]。王俊杰、王娟娥、方金(2014)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以资源节约型农业内涵为出发点,运用层次分析和专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水、土地等各类资源的丰度与利用两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山东省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及趋势和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支撑度,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进行评估[11]。

3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围绕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主要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特征,需要增强绿色意识,加强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普及力度,促使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江治贤、康超勇、陈波(2014)围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广元市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为依靠广元山区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寻求具有生态优势和低碳路径的特色品牌;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12]。陈淑艳(2013)结合吉林省舒兰市实际状况,制定绿色农业统筹发展规划,依据资源优势,由东向西分区分片建立农业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13]。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开放性特征,需要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任洪伟(2014)以东北省大石桥市为研究对象,明确提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运用生物、信息等农业高新科技,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及运用,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高附加值低污染,增强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发展路径[14]。赵硕(2013)围绕技术支撑,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方面,提出提升绿色农业发展路径[15]。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高效性特征,需要寻求集约高效的发展路径。胡鹏辉、田牧野(2014)围绕从事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三个方面,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向职业农民和专业化的现代市场主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增长动力必须向投入现代化农机设备装置转变;农业生产对象必须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以便实施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人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路径[16]。曹艳双(2014)围绕加强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要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农民组织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来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17]。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特征,需要严把质量标准制定与实施关卡。王慧娟(2013)在分析沈阳市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产品认证,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18]。刘琴(2014)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绿色农业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围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各环节各部门实行标准化管理,充分利用舆论力量来监督体系运行,引导绿色农业参与者共同创建和维系绿色市场[19]。

4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绿色农业发展中,需要满足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有效地体现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进行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围绕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寻求适应其研究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涵功能、必要性、现状问题、模式与路径等方面的宏观层面,对其发展中的绩效评价研究较少,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国外绿色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

[2]孙一鸣.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3]张海翔.迈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与绿色农业的升华[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2):1-4.

[4]党银侠.我国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晁团光.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6]刘雁.山西省广灵县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6]任运河.山东省绿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7]张新营,佟连军.吉林生态省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综合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1).

[8]崔元锋,严立冬,陆金铸,屈志光.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6).

[9]李静静.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10]谢沂希.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11]王俊杰,王娟娥,方金.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

[12]江治贤,康超勇,陈波.广元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

[13]陈淑艳.关于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及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12-13.

[14]任洪伟.大石桥市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5]赵硕.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

[16]胡鹏辉,田牧野.农业绿色转型:意义与道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 46C49.

[17]曹艳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4,34(11).

[18]王慧娟.关于进一步深入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对策建议.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第2篇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营销;PES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一、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分析,P指政治环境(Political System),E指经济环境(Economic),S指社会环境(Social),T指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这四项因素是衡量企业所处背景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中对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也适用PEST分析法来进行产业内营销影响的宏观分析。

(一)P政治环境

(二)E经济环境

(三)S社会环境

一是人口环境。营销市场的发展受人口、购买力的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不仅针对本省内部,更多的是销售到省外市场。截至2014年5月,我国大陆总人口数量达13.6亿人,黑龙江省人口数量为3835万人。伴随着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被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是人文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偏向健康、营养、环保的绿色消费,这有助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根据我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报告得知,被调查的人中73%认为开发绿色产品非常必要,他们支持环保事业,在他们看来绿色产品有助于改善环境状况。根据我国消费者协会市场调查资料得知,76%~84%的消费者愿意主动购买绿色农产品。绿色消费的观念使得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不关注社会环境利益的观念得到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环保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逐渐被我国公民所接受,这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提供有利条件。

(四)T技术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发展。新型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方式能够减少产品流通的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营销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到一起,通过无纸化贸易、信息贸易、电子广告、网上采购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全球化、个性化、价格公开化、渠道直接化等特点。

二、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对策

(一)提高绿色营销观念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企业应该树立绿色的营销观念,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将绿色营销的意识传承下去,将绿色营销的观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从原料农产品的定价、包装、宣传、服务到销售都需要进行绿化。同时注重培养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在全社会树立起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对消费者负责的公众形象,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展绿色分销渠道

营销渠道的通畅对绿色农产品企业的营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依据中间环节方面分类能够分为零层营销渠道、一层分销渠道、二层分销渠道。企业绿色农产品零层营销渠道是指绿色食品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主要通过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部门、专卖店等实现农产品的销售。零层营销渠道是从产销一体化的方向着手,促进生产与销售的有机结合。黑龙江省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做好售前宣传、售中使用、售后咨询的配套服务。

(三)提升品牌影响力

黑龙江省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加大宣传,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这是进行绿色农产品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增强,绿色食品产业日益融入三农工作,成为食品安全工作重要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建设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打造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是必然选择。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绿色转型;农民增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并开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尽管全球对绿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仍有一定的分歧,但是不妨碍绿色农业的迅猛发展。通过查阅图书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利用网络进行搜索,笔者发现关于农业绿色转型方面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对于农业绿色转型对于农民增收的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绿色转型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农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外研究主要从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可持续农业展开,可以追溯到1908年美国土壤物理学家F.H.King出版的《四千年农业》和1940年英国植物病理学家S.A.Howard在其编著的《农业对典》中提出的“有机农业”的思想。Andrew Jamison(2001)在《绿色知识成型:环境政治和文化演化》这本书中,作者作为一个同时是学术和环境的活动家,为他的同道的环保人士们和其他的感兴趣的同行者们提供了他认为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道路上的“有进步的报告”。Peter Wallshall(2002)在《绿色转型的精神》一文中,作者从历史的高度来看环境保护主义者在对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以及对绿色概念的传播所起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学术界对于农业绿色转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严立冬(2003)提出的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并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绿色农业是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制定更优势的价格,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

农业绿色转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农业绿色转型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充分应用绿色科技水平,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加入“绿色”的成分,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大众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绿色农业增长模式。

二、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

国外对农民增收研究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因此这部分不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而是研究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农民收入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的相关文献资料,主要集中于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两个方面。

在影响农民收入因素的研究当中,胡鞍钢(2002)认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不仅导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而且也导致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过于悬殊。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存在造成了中国社发展的极不平衡,也产生闻不公平的原因。吴敬琏(2002)认为农村人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增高这种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很难收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成效。

在提高农民收入对策方面,林毅夫(2003)认为应通过增加财政对农业投入来促进收入增长,目前不应该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而应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就是用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为中心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既可以启动农村广大的存量消费需求,又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现代化。陈锡文(2003)认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建设现代农业,也要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

综合上述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于这一问题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目前都是从外部性的角度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没有从农民这个职业本身所具有的内部性进行相应的研究,没有建立起具有长效机制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当前所面临的收入问题进行探讨,缺乏可持续性。

三、农业绿色转型对于农民增收的相关性的研究

在农业绿色转型对农民收入的研究方面,国外的学者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命题,而国内的专家则主要从某个具体的城市着手来研究相关的问题:

Andrew Jamison(2001)在《绿色知识成型:环境政治和文化演化》这本书中,作者作为一个同时是学术和环境的活动家,为他的同道的环保人士们和其他的感兴趣的同行者们提供了他认为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道路上的“有进步的报告”。陈静、陈宁(2012)认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许多问题缘起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自然资本消耗的冲突,因此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是绿色转型。然而,目前对城市绿色转型评价分析还缺乏较为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孙钰(2012)认为当前阶段,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污染减排与环境治理的形势十分严峻,环境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污染减排目标以及解决好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关系,必须加速推进绿色转型。

四、综述评述

综上所述可知,国内外关于这一命题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尤其是国内的学者对于农业绿色转型对农业收入的研究没有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都主要着重于介绍农民发展绿色农业以后对于当地的农民收入有提高,而对于绿色转型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和为什么要推动农业的绿色转型并没有相应的研究,缺乏理论高度。另外,许多的学者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模式对这一命题进行实证研究,文章的结论缺乏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静,陈宁,诸大建,等.基于灰熵理论的城市绿色转型评价模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1).

[2]孙钰.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侧记[J].环境保护,2012(16).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第4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8-0115-02

二十世纪末以来,有很多国家提出并且同时了响应了联合国倡议,宣传环境保护问题,对于环境影响非常大,自然资源保护”绿色革命”也逐步兴起,在生产以及流通消费方面并逐渐成为世界趋势。现代物流成为商品贸易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高效节能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提出绿色物流对于企业是非常关键也是非常重要的。食品农产品绿色物流不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关系到人体健康食品的更重要的问题。

1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意义

1.1 降低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的物流的效率,从而能够压缩成本。绿色物流的本质属性――最有效地利用资源。面对日益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利润空间较小,循环物流是通过资源回收公司,能够达到节省原材料成本的目的,从而能够减少社会消费;通过对物流过程的合理安排,实施先进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可以减少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绿色管理战略的实施,黑龙江省绿色物流体系方面的建设,能够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物流效率,及与其他相关供应链的联系,对整个供应链物流优化都是非常关键的,组织角度来看,绿色物流主要是通过不断循环系统建立整个社会经济对于包括绿色、绿色制造、绿色营销以及绿色消费供应在内的循环系统,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关键,黑龙江省农业企业需要不断的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达到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整体效率的目的。

1.2 简化物流环节,提高效率

简化物流环节,从生产上缩短消费者的农产品,使其资本货物流环节所耗时间缩短,这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回报,同时也降低了农产品的运输风险在,提高黑龙江省绿色物流配送的效率,并合理计划安排,选择最佳方式,直接提高汽车的装载率,降低运输次数,使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环节能够简化。

1.3 提升企业形象

绿色物流的实施将在短期内增加成本,但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发展从农产品的种植到最终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环境因素方面的分析,能够赢得消费者信任,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声誉,增加品牌价值及延长寿命,从而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竞争力,由于正确使用逆向物流正确的使用,从而可以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2 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不对称

由于目前黑龙江省农产品自我成长以及自然环境条件不到位,农产品在营养丰富、质地、味道和其它质量特性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所以只有卖方知道农产品的质量情况下,买方只能通过产品品牌、卖家信誉现场检测分析产品质量,因此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的必要的。黑龙江省主要通道,农产品流通以及农产品批发的自由市场,农产品市场品牌、意识较低,值得信赖品牌不多;用小资本卖家的高流动性和企业难以建立一个可靠的品牌质量,难以在消费者心目中有非常好的信誉;质量检测技术领域,政府配套设置还是非常落后;在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从而使绿色农产品质量下降,生产者消费者之间信息也会不对称,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者误认为市场价格反映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平均质量,LE市场“逆向选择发生”,绿色农产品质量差对于农产品带动市场是非常不利的,绿色农产品质量是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2.2 技术落后

农产品绿色物流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没有绿色物流技术方面的支援,黑龙江省绿色物流技术与国外差距不少,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方面。黑龙江省农产品使用开放卡车运输,或者封闭货车,并配有机械制冷保温箱冷藏车,缺乏对农产品有效保护,损失率非常高;农民在一定的程度上节省成本都是通过使用报废车辆,在汽车排放及对环境汽车噪声污染情况更严重。物流技术落后。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仍以常温物流或物流形成非常关键的形式,新鲜冷藏设备及技术缺乏,在物流发展过程中,使腐烂的绿色农产品的,质量下降。以2013为例,黑龙江省有总值高于640万美元的腐烂食物交付。由于利益驱动,农产品经销商为避免腐烂,延长其有效性,在物流链中超剂量使用防腐剂,一般都有毒防腐剂使用。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如在黑龙江省过于依靠手工操作,速度非常缓慢,如果接触产品次数很多,损耗不低。包装可重用情况不容乐观,生物降解及绿色物流的要求之间差距很大。先进物流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自动化情况不好,农产品物流规划不到位。物流规划车辆增加运输数量以及分布不合理,交通堵塞现象严重,也使物流效率低,并使环境污染加剧。

2.3 信息化程度低

第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较落后。缺乏一定的适用性,适用于农产品物流专业软件不多。不能和农产品物流企业客户信息系统兼容。导致应多边共赢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妨碍农产品物流发展。信息系统非常弱。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只包括一些基本的模块,不能在优化过程以及运行中发挥作用。然后,在物流企业信息意识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懂信息技术又了解物流的人才缺乏。配备非常有限信息设备,健全信息网络尚未形成。由于黑龙江省的闭塞和有效信息缺乏,农民不能根据市场信息来安排生产以及储存,增产不增收现象是非常常见的,销售存在很多困难,逆向物流建设不到位,形成农产品成本环境污染,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者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对农产品流通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导致生产和物流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

3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策略

3.1 加强对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控制

在统一标准体系下进行分析,黑龙江省加强硬件软件市场建设非常关键的,具有食品卫生质量保证,美化环境功能完善销售网络。与标准以及环境保护要求都是非常符合的,按照黑龙江省统一的标准进行分析和加工,实现物流设施现代化。在黑龙江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肉类批发市场或大型零售商店的储存设施建设不是非常的完善。现代技术的应用,不断的加大质量管理,从而能够提升黑龙江省食品采购制度坚强性,不符合要求就不能销售。大型农产品批发及零售市场要配备简单的有害残留物检测设备,检测是根据进行有关标准及技术规范,有害物质形成超过食品市场。保证无公害食品安全,完善绿色食品,完善销售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完善的销售新鲜食品。建立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鼓励销售包装食品,精制食品。

3.2 加强对技术方面的提升

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工艺相对复杂,未经加工的农产品不适应长距离流转,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增值加工环节多,价值是随着提高加工环节逐渐增加。在黑龙江省的新鲜农产品,和水产品应采取冷冻处理,大量不符规格和质量参差不齐的农产品必须实现手动或机械分类处理,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需要分割,清洗,包装和加工销售。

因此,增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良好的运输保护工作能延长农产品的储存时间,拓展农产品销售范围,农产品的最终价值将得到很大的改善。目前,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主要集中在初加工,规模小,水平低,能耗高,较低的发展阶段,未来应向深加工、精细的方向发展。

3.3 建立和完善技术保障体系

3.3.1 应用科学并且建立技术体系

加大畜禽病防治力度,技术研究以及应用开发产品保鲜加工强度都是非常必要的,特别要注重良种繁育,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以及加工实施;主张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道路的建设;应用风险分析理论,对“好农业实践逐步实施”,“良好食品生产规范”以及“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伤害”。

3.3.2 卫生质量认证体系方面的加强,不断规范市场主体

通过分析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争创绿色市场以及绿色通道,通过分析和建设绿色基地,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按照有关标准和科学的识别措施,并实行动态管理。

3.3.3 食品卫生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大中型城市建立绿色产品的卫生质量以及多层次的市场检测站点监控中心的完善,发展成为卫生质量检测网络遍布,并建立完善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食品的退出市场机构的机制,建立食品质量检测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倩.浅议农产品物流[J].中国改革论坛,2012,(4).

[2]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J].商业经理人,2011,(5).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第5篇

摘 要 农产品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和日常生活用品,其营销创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绿色农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经济,无不渗透着社会科学大类中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原理。社会科学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指明灯,唯有正确分析绿色农业中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并采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绿色农业的欣欣向荣。

关键词 绿色农业 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 约束因素 措施

一、引言: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

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黑色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绿色农业”转变。它涵盖农业生产行为、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不但可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我国人口质量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绿色农业也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食品安全问题,绿色农业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在国内外市场上,农、畜产品质量特别是安全性已经成为决定竞争能力和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走绿色农业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是推进农产品产业腾飞发展、滚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各地市场上绿色食品价格均比同类的普通食品价格高,这主要是因为绿色食品生产的成本比一般食品高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价格上要高出普通同种食品价格的 20%--50 %,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左右。由于绿色食品生产既要求生产的环境无污染,又限制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证了消费者食用的卫生、安全、健康,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食品生产既有经济效益,又可带来社会效益。

发展绿色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发展绿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生态系统平衡与良性循环。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发展瓶颈之技术创新

为简化分析,我假定劳动与土地价格比率不变,为降低最小成本均衡点,需向下平移技术水平。这有赖于绿色农业综合性生产技术变迁而不是单一性的技术改进:使用优质、高产、抗旱、耐贫瘠品种,实行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增加有机肥料投入,开发生物质能源技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等。其根本原理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投入的效率,增加总产出,生产优质绿色产品,使产出品总价值提高,相对而言就是降低最小成本均衡点。

三、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缓慢,缺乏政府扶持

我国的农业集约化历史时期较短,虽然政府在不断号召农业应当实施由数量增长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的过渡,但国家的宏观政策从整体上作用不大,粮食生产仍然以区域自给和粮食部门为主要渠道的销售为主,瓜果蔬菜等副食品生产虽然已经放开,但市场组织仍需较长的时期才能建立起来。

(2)市场体系无序化,缺乏整体形象

绿色产品市场无序化特点非常明显。首先,许多的非绿色产品以 “绿色产品”的名义进行市场交易,一些不法之徒假冒绿色食品的商标欺瞒消费者,大大损害了绿色食品在市场上的整体形象。其次,大量绿色产品因为缺乏可识别的显著边疆经济与文化标志反而被市场排除在外。最后,绝大份额的绿色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价格,经过市场竞争形成最终价格,有些经营者就利用绿色产品来牟取暴利,扰乱了市场秩序。

(3)绿色市场空间小,产销渠道不平衡

首先,与传统食品相比,绿色食品生产规模非常小,即使再发展更多的蔬菜、饮料、粮油类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依然很小。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空间距离加大了绿色食品的供货渠道困难,造成产销脱节,同时因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水平差别,导致绿色食品市场消费发展缓慢。再次,绿色食品市场发展依然存在着营销手段不科学的状况。

(4)营销观念滞后,网络建设不健全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存在工作滞后问题,诸如营销网络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完善,营销人员素质低等导致营销效果低下的许多问题。具体表现有: 一是不注重消费者需求已向多样化、高层次发展,仍然以单一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二是不注重产品外在包装和内在等次的有效统一,失去吸引力和竞争优势;三是绿色食品无显著的绿色品牌和商标,无法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印象。

四、实施绿色农业采取的措施

形成共识,各国都来关注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要对实施绿色农业高度重视。把实施绿色农业纳入本国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规则,提供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亚太理事会要利用亚太地区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信息网向各成员国传播绿色和有机生产信息,实践经验,开展绿色和有机农业的培训和理论研讨,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者、加工商、经营者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纳入亚太经社理事会议程,争取联合国的支持。亚太理事会要把绿色和有机农业项目重点投放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并要提供学习考察机会和寻求开发资金的支持。

中国要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的引导和带头作用。要积极响应亚太会议提出的31条倡议,加入亚太地区绿色农业联盟,认真参与联盟即将组织的亚太有机农业博览会、亚太地区绿色和有机农业贸易交流会。

综上所述,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和成功之路,对“产、加、销”各个环节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和带动功能,必将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第6篇

1引言 随着经济和市场型措施在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生态补偿成为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补偿最初仅限于自然生态补偿范畴,之后扩展到社会经济领域,被理解为促进资源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手段和利益驱动机制[1~3]。 国内研究的生态补偿接近于国外的生态服务付费(paymentforecosystemservice,PES)或生态效益付费(paymentforecosystembenefit,PEB)概念[2],但目前国内外学界仍没有对生态补偿的统一定义。卡普鲁斯(Cuperus)等认为生态补偿是对发展中受损的生态功能或质量的替代或交换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进受损区域或创建新的生态功能和质量的区域[3],比利亚罗亚和普伊格(Villarroya&Puig)接受了这一定义,并强调生态补偿相对于环境赔偿来说,有利于避免出现诸如自然资源的损耗是易于被资金赔偿或支付的观点[4]。国内学者对生态补偿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具有共同之处,即理论来源是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包括对自然的补偿和对人的补偿,应用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手段,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2,5]。尽管生态补偿至今无明确定义,但其相关实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国内外展开。国际上较有代表性的生态补偿项目如世界银行在拉丁美洲开展的针对改善流域水环境服务功能的PES项目[6]、欧盟各成员国推行的生态税措施,目前生态补偿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农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7]。国内的生态补偿实践从矿区生态恢复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逐步展开,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开展的大型林业建设工程、新能源建设、流域水资源管理、农田保护方面的相应补偿政策使生产补偿机制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5]。 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研究一直是该领域讨论的重点问题,本文在评述对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进行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借助博弈分析手段研究了政府和供需双方在形成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消费链条中的作用和冲突,其结果将为绿色农产品产业相关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一定参考。 2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讨论 本文所研究的绿色农产品指依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特定方式生产,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类经专门机构认证,具有绿色标志或环境标志认证的生态、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和食品。随着健康安全取代满足温饱成为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目标,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将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然走向。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避免或减轻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及其消费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健康损害,提高了社会总体和消费者个体效用,其产生的正外部性及相应成本是对其进行生态补偿的前提和保证,而现阶段实施其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可归纳为如下思点。 (1)制度方面的必要性。现阶段我国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的条件下,仅依靠受益者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完全承担绿色农产品在生态建设上付出的成本仍较为困难,为维持绿色农产品产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必要建立一套包含政府支持的生态补偿制度,而类似的对低害或无害化农业生产的生态补偿方案(PES)已经在国外实现,如欧盟的“Agri-environmentMeasures”的操作中(此补偿包括用于弥补使用该技术所产生的额外成本的赔偿和应用这些环境友好的农业实践中符合农业环境合同所产生的收入,详细情况可见ec.europa.eu/agriculture/envir/measures/index_en.htm的介绍),农户若采用超出了法律义务的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则将获得补偿。 (2)环境安全方面的必要性。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中已经付出了高额的环境成本,严重威胁环境安全。采用生态补偿手段建立生态管制政策引导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是扭转当前农业生产中大量负外部存在的形势,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有效途径。 (3)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必要性。其一,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了市场准入成本、生产环节的环保成本、流通环节的营销成本,实施生态补偿有助于化解高成本带来的绿色农产品高售价与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冲突;其二,也为生产方实行技术创新,提高绿色农产品产量提供了资金支持。 (4)国内外市场拓展方面的必要性。针对当今世界食品消费从满足温饱时代转向满足健康和营养需求时代的需求变化,实施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使生产方有实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冲破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绿色贸易壁垒。 3补偿主体的博弈分析 生态补偿的主体问题即“谁补偿谁”的问题,一般认为国家或政府在生态补偿主体中占主导地位,但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不应忽视其他主体存在。本文认为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既产生全社会共享的公共物品,又会在其被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提高消费者在维持身体健康方面的效用,消费者对高于普通农产品售价的绿色农产品的购买,事实上即包括对绿色农产品在健康方面价值的实现,也包括部分对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公共物品的支付,是对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所造成的额外成本的一种社会补偿的实现形式,是一种隐含和间接的生态补偿。此外,政府对消费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进行经济杠杆和道德文化上的调节和倡导,可视为政府对消费者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补贴”。本文将通过一个博弈模型来说明实现绿色农产品的稳定供需关系下,生态补偿的主体设计及绿色农产品供需中政府、生产方(企业或农户)、消费者三方的相互关系。 假定绿色农产品供需过程的博弈主体为生产方和消费者,博弈双方均为理性决策主体,其目标是追求自己的利润或效用最大化,政府的目标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通过实施对生产方的生态补偿和可能对消费者的补贴来影响博弈双方决策。生产方的纯战略选择为生产或不生产绿色农产品(生产普通农产品),消费者的纯战略选择为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和不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消费普通农产品)。该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图1中,πgp表示政府对生产方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支付的生态补偿,Ugc包括消费者消费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而享受的政府的优惠或补贴、消费者认为表示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所能获得的认同及对自身环保和生态意愿实现的满足所带来的非物化的效用。π1为生产方在市场上售出绿色农产品得到的利润(收入-生产成本);π2为生产方在市场上售出普通农产品得到的利润;Uc1为消费者权衡消费绿色农产品所获得温饱和健康的满足和购买成本后,认为得到的效用;类似的,Uc2为消费者消费普通农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对照现实情况,消费者对等量的绿色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的效用判断与价格密切相关。#p#分页标题#e# 对博弈模型按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处理,分析如下:第一,当Uc1+Ugc>Uc2时,即消费者考虑消费成本后,认为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效用高于消费普通农产品,此条件下:(1)若π1+πgp>π2,即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利润(包括政府支付的生态补偿和市场上出售实现的利润)高于生产普通农产品的利润时,有纯战略纳什均衡解(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农产品),这是一个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理想状态。(2)若π1+πgp<π2,即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利润小于普通农产品的利润时,有纯战略纳什均衡解(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不生产绿色农产品)。这体现为现实中对绿色农产品存在潜在需求的地区或消费群体,但生产方因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而不愿生产的情况。第二,当Uc1+Ugc<Uc2时,即消费者考虑消费成本后,认为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效用低于消费普通农产品,主要体现为消费者对价格的不接受,这也是目前较常见的情况,此条件下: (1)若π1+πgp>π2,此时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πgp-Ce<π2,即当绿色农产品无法在市场上顺利出售时,生产方所实现的利润(政府支付的生态补偿与生产成本的差值)低于生产普通农产品的利润,由于存在Uc2+Ugc>Uc2,消费者仍表现出愿意接受的意愿,此时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生产方-消费者考虑混合战略。假设此条件下消费者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概率为P1,不接受的概率为1-P1;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的概率为P2,不生产的概率为1-P2,则: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1(P1,P2)=P1[P2(Uc1+Ugc)+(1-P2)(Uc2+Ugc)]+(1-P1)[P2Uc2+(1-P2)Uc2]生产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2(P1,P2)=P2[P1(πgp+π1)+(1-P1)(πgp-Ce)]+(1-P2)1[P1π2+(1-P1)π2]或联立U1(1,P2*)=U1(0,P2*),U2(P1*,1)=U2(P1*,0),均可解得:当生产方生产概率P2=P2*时,消费者效用U1(1,P2)=U1(0,P2),消费选择消费或不消费绿色农产品是无差异的,因此会选择混合战略或任意一个纯战略;解U1(1,P2)>U1(0,P2)可知,当P2<P2*,消费者会选择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反之,当P2>P2*时,消费者会选择不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可见,当P2*的值越大时,P2<P2*的可能性越大[13],越有利于消费者选择消费绿色农产品。类似的,当消费者接受概率P1=P1*时,生产方会选择混合战略;当P1>P1*,即P1*的值越小时,生产方选择生产;反之当P1<P1*时,生产方会选择不生产绿色农产品。同样的,当P1*越小时,生产者越趋向于选择生产绿色农产品。②若πgp-Ce>π2,即政府给予绿色农产品生产方高额补贴,此时有纳什均衡解(不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完全由政府“输血”,这种情况不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讨论中予以排除。 (2)若πgp+π1<π2,即政府及消费者购买实现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利润低于生产普通农产品的利润,此时有纳什均衡解(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不生产绿色农产品)。这种情况反映消费者难以接受绿色农产品的较高售价,但是消费者仍表示出对绿色农产品的认同,即消费者同时意识到Uc2+Ugc>Uc2的事实存在,这对应着目前调查中常出现消费者对购买绿色农产品的问卷中认同率高,但是转化为实际购买力却很少的情况。 在上述博弈分析的纯战略纳什均衡中只有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农产品的情况才能实现绿色农产品供需关系的稳定,其要求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方和消费者来说,生产与消费都是有利的,由于生产方在市场上获得的利润和消费者需要支付的成本是同步变化的,在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与政府相关的πgp和Ugc的调节相当关键:一方面,政府应核算生产方在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和出售的收益,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制定生态补偿πgp的标准,使此补偿标准不低于π2-π1。另一方面,提高Ugc的水平,政府对愿意购买绿色农产品设计一定的优惠政策或宣传,并提升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在食品和健康方面的效用衡量,从而有效减少财政支付额度,提高政府补偿资金的效力。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情况较为接近我国现状,即消费者认为购买绿色农产品成本过高不合适,但对接受绿色农产品有一定意愿,绿色农产品必须在市场上顺利出售,即生产方在享受政府和市场双重生态补偿和利润实现下才较普通农产品有利。此条件下,实现绿色农产品供需关系稳定,应分别提高P2*,降低P1*,当农产品售价和成本固定时,类似上文可以论证现阶段政府进行生产补偿的重要作用。纯战略和混合战略博弈分析都可以看到生产方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当生产方从消费者处获利π1增大时(P1*减小),生产方越倾向于生产,而消费者则会因成本的提高而感受到效用Uc2下降(P2*减小)倾向于不消费,即现阶段通过消费者购买而在市场上实现的生态补偿额度是有限的。 通过上述博弈模型的分析可知,对绿色农产品产业的生态补偿由政府和消费者(市场购买费用的一部分)共同实现,但基于我国现实,依靠市场运用不可能完全购买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公共物品,政府在现阶段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和消费都应进行一定的补偿或引导,对生产方补偿的设计合理的补偿标准,对消费方除货币补贴外应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消费的效用水平判断。而同样应认识到,政府对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的意义更多在于产业培育方面,长期依靠政府财政支付操作性不高,目前级差补偿是各国实践中常常采用的形式,在形成绿色农产品品牌和规模后,政府的投入可以逐步降低,直至取消。这是因为绿色农产品产业的瓶颈问题是生产规模问题导致的成本问题,由于技术进步的始终存在,绿色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会逐渐降低,直至形成生产规模和更强竞争力,其价值最终可完全由市场实现。 4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博弈模型对绿色农产品产业中各相关主体的分析可知,现阶段实施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1)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制度和相应的核算、考核体系。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对绿色农产品产业实施补偿的实践,如对绿色农产品相关认证实施奖励,但这些既有的补偿措施大多仍缺乏配套的科学合理高效的补偿标准量化核算方法,考核中补偿常不区分生产方环境公共物品的提供规模,导致对生产方分类指导作用不明显。应针对此情况建立量化的补偿标准体系和相应监督方案。#p#分页标题#e# (2)现阶段政府仍是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的主导方,应充分体现政府责任。通过政府对生产方的生产过程的生态补偿、建立价格补贴制度等全方位支持,保证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同时,政府应增强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宣传和培养,从而提高消费者对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效用值的衡量,规范认证市场从而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这是远景上实现绿色农产品生态补偿由政府补偿主导转向社会补偿主导的重要途径。 (3)积极促使绿色农产品生产方实施技术创新,实现级差补偿。绿色农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技术效率,农户才不会因机会成本的存在选择利润更高的普通农产品生产,才能保证其生产的持续性。目前绿色农产品产量偏低导致单位产品成本和价格偏高,其生产关键技术瓶颈仍待突破,政府应提高对其技术攻关的奖励补贴、强化生产技术培训、拓宽投资机制,从而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利润,采用级差补偿形式逐渐降低政府介入程度,减少财政负担,而实现规模化生产也是绿色农产品产业逐步成为农业发展主导模式的形势下,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第7篇

绿色农业具有兼顾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市场前景广阔,产品目标和质量标准明确,注重人与自然、农业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特征,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致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2.1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委托的地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有42个,其中省级35个,地市级7个;各省委托的地市管理机构180个、县级管理机构840个。全国各级管理机构现有人员约2400人。全国共有绿色食品环境定点监测机构71家,产品定点检测机构38家。绿色食品专家队伍由全国各地超过70个专业的439名专家组成。

2.2绿色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9年,全国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297家,产品5865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到6003家,比2008年增长2.3%,产品达到15707个,比2008年减少1.7%。绿色食品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肉类、水产品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比2008年增长21.8%,出口额达到21.6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6%。绿色食品种植业面积达到127万hm2,约占全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63家、1090家,分别占30%和20%。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8.8%,比2008年提高0.4个百分点。

3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3.1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分析

3.1.1资源环境优势

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良好的环境质量。选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时,要求周边一定的距离内无污染源,农田大气、农田灌溉用水、农田土壤均符合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质量标准。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色农业所需的资源环境条件。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地形地貌多样,物种资源异常丰富;同时工业污染相对较轻,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场,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理想场所。

3.1.2产业开发管理模式优势

按照“保护环境、安全消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理念,我国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以质量认证为形式,以标志管理为手段”的绿色农业开发管理模式,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目前,已构建了一套“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了由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组成的工作系统,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

3.2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劣势分析

3.2.1产业规模劣势

绿色农产品年生产量在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中所占比例比较小。绿色食品中7类主要产品(大米、面粉、食用油、水果、茶叶、肉类、液体乳及乳制品),各自在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只有液体乳及乳制品、茶叶所占比例稍微高,但总体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化格局。

3.2.2产业布局劣势

除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福建、吉林、辽宁等省份及自治区发展规模相对较大、地区集中度相对较高以外,其他地区分布均较为零星、分散,不利于地缘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在绿色农业布局上,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各地区、各企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3.2.3产品结构劣势

绿色食品产品总量少,结构不合理,品种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产量上看,我国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t,比2009年增长2.9%。其中,夏粮产量12310万t,下降0.3%;早稻3132万t,下降6.1%;秋粮39199万t,增长4.8%。油料产量增长2.7%,糖料下降1.9%。2010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万t,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t,增长3.7%。从2006~2010年的粮食产量和增长速度来看,虽然每年粮食产量都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不稳定。绿色食品产品的增长比例也在波动,即结构和品种之间比例还不太协调,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市场上需求量大的畜禽肉类和水产类产品所占比例较小。产品数量偏少很难形成独特的、强号召力的绿色食品市场,供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小,造成消费成本较高。

3.2.4产业组织劣势

绿色农业户小、弱、散、乱,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地区分布上,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产品企业,但龙头企业比重较小,普遍生产规模偏小;产品加工链短,初级产品较多,而深加工产品较少;缺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3.3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机遇分析

3.3.1产业政策

绿色农业是利国利民的朝阳产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较为显著,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官方机构,负责绿色食品的认证和标志管理,并制订了专门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法规制度。显然,在绿色农业发展中,政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10年10月18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被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三农”发展高度重视,对其发展有辅助作用。

3.3.2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关税水平不断下降,关税对一个国家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逐渐降低,各国纷纷转向非关税壁垒来实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安全、优质、无污染的绿色好食品,已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成为有效破除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把利器。

3.3.3农业结构调整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我国农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为各地绿色食品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绿色食品产业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必将为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此外,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快西部农业的发展,必然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3.4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威胁分析

3.4.1监管不力

绿色农产品虽已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质量认证保证体系,但是对于全国地域分散的生产经营主体而言,监管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庞大的,使这一体系显得力不从心,在认证产品数量仍较为有限的情况下也缺乏开展严密监管的内在动力。在实际工作中,绿色食品认证机构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前期的考察与标志审批上,对后期的跟踪监测、检查与后续管理比较松懈,总体监管不严,导致原料生产不符合标准、加工过程及市场流通出现污染等现象,绿色农产品认证标志滥用,超期、超范围使用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3.4.2有效需求不足

首先,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信任度普遍不高。虽然绿色农产品标志建立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信息、旨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认证标识制度基础上,但是,认证标识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其功能的正常充分发挥,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甚微,故而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含金量或真实性遭受众多消费者的质疑,阻碍了潜在的需求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其次,绿色农产品高价位、效用不可感知性,增加了购买风险。而理性的消费者在做出绿色农产品购买决策之前,会充分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绿色食品价格高于普通食品;第二,绿色食品食用后的效用也无法被消费者立刻感知,无法引致重复购买。上述因素共同造成消费者较高水平的感知风险,制约了对绿色食品的积极选购。

4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4.1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阻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借口。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破除国外绿色壁垒的根本途径。第一,实施和推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规定粮油、蔬菜、水果、茶叶、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际标准。这对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环保将发挥积极作用。第二,通过农产品生产、检验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第三,农产品出口生产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有利于环境优化的产品,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2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宏观管理体系

第一,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口提供法律保护,将农产品出口纳入市场化、法治化轨道。第二,加强农产品出口的宏观管理。改变农产品生产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和绿色产品意识差的观念。国家主管部门要从宏观上统一管理和协调农产品生产活动,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向绿色产业方面发展。第三,建立农产品出口企业服务机构,如建立农产品贸易商会或行业对外贸易协调会等。当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到不平等待遇或遭受绿色壁垒时,由商会或行业协调会组织相关企业应诉。

4.3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接轨

农产品出口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认证,认真研究和跟踪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目前,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主要为HACCP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主要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我国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农产品认证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快绿色农产品和食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加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竟争力。应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升级,加速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进程。同时,应做好农产品贸易壁垒防御体系的建设,农产品贸易壁垒防御体系是突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

4.4抓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工作,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信息服务跟不上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瓶颈。近几年,其他国家多次以技术壁垒或绿色壁垒为由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由于信息不灵,山东、浙江、江苏等省的企业近几年在出口农产品到日本时吃了大亏。所以,政府要建立权威性的网站,通过广泛收集国际市场信息,认真加以筛选,为农产品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应当抓紧建立有关国家贸易壁垒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动态数据库,及时提供各国外经贸政策变动情况和绿色壁垒情况,以便企业及时制定对策,为突破农产品绿色壁垒,使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第8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蔬菜;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78-1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对于人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人们对于食品的担忧也在不断加深,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蔬菜的种植,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尤为重要,而植物保护技术是绿色食品蔬菜中的关键技术,掌握好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注意要点势在必行。

1 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中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则

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是指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在合理选择蔬菜基地和加强植物检疫的基础上,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下面将根据绿色食品蔬菜的特点,分析植物保护技术在其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1.1 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

环境对于植物的生长是尤为重要的,适宜的环境能够促进植物快速生长,同时,也能够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病虫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重大阻碍之一,据相关资料分析,我国每年平均由于病虫害导致的粮食损失高达2000万吨,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讲,这种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国家要发展,人民要生存,粮食是根本,因此,无论是绿色食品蔬菜还是普通的蔬菜种植,防治病虫害都是农业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病虫害的发生离不开寄生作物、周围环境及其他相关条件。绿色食品蔬菜的种植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优化三者的组合,采用合理的轮作、耕作和施肥的时机,增强植物本身抗灾能力的同时,应保护病虫害天敌的生存环境,进行生物杀虫,从而建立良好的植物保护系统和制度。

1.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绿色食品蔬菜的种植要遵循防治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预防就是通过合理的耕作栽培技术,提高作物本身的抗病能力,以减少病虫害及其他疾病对其的危害。农业防治是绿色食品推荐的清洁防治措施。农业防治不仅仅对作物的伤害性较小,而且有利于环保,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由于滥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一些河流和湖泊都由于农药的滥用导致了水质的污染,给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对我们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1.3 使用生物防治技术,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食品的要求逐渐提高,绿色蔬菜产业兴起,而所谓绿色蔬菜即指无农药残留或者农药使用较少类的蔬菜,这类蔬菜对于人们健康是具有促进作用的。而蔬菜种植中无论构建怎样的环境,都会有病虫害发生,主要是对病虫害发生的解决方法问题。普通蔬菜种植针对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是使用大剂量的农药来解决,这虽然是解决蔬菜种植病虫害的一种方法,但在蔬菜成熟之后,会存在大量的农药残留,人们食用这种蔬菜对健康是大大不利的。而绿色蔬菜则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防治病虫害,即使利用农药也是小剂量使用或利用低毒性的农药。生物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主要就是利用有益活体本身,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自然生物界中存在一些天敌的生物,在蔬菜种植中就可以利用这种生物链,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赤眼蜂对玉米螟就具有显著的效果,这种防治方法能够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食品的追求,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 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农药使用原则

绿色食品蔬菜中是不建议使用农药的,但由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状况,对于绿色食品蔬菜的种植,有时还是需要使用少量农药的,但农药的使用是具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的,必须保证使用的农药是低毒环保的,这才能符合绿色食品蔬菜的种植原则和要求。绿色食品蔬菜的特点就是尽量不使用农药或者使用低毒性农药,按照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培养出优质、无公害的产品,绿色食品蔬菜种植的核心技术是植物保护技术。农药的选择要能够保证人、禽、牲畜还有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选择安全且无毒副作用的农药,保证农药的质量。其次,农药要符合易分解、无残留的特点。最后,农药的使用机制要多样化,靶标生物难于产生抗药性。总之,绿色食品蔬菜农药的使用原则就是要实现对作物和人类损害最小,但对防治病虫害效果最好的目标,从而实现我国农业成功向绿色农业转型。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年来,绿色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压力,但对于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本文针对植物保护技术在绿色食品蔬菜中如何应用和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我国农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只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在我党正确政策的引导下,不断创新,一定会建成绿色环保且高产量的农业,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