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21 10:25:32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第1篇

一、引导学生更多的观察生活 

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物,是写作的本源和坚实的基础。部分高中生在进行写作下笔时脑袋空无一物,不知道改写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写;还有的学生写作脱离实际,不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凑字数只能胡编乱造。发生以上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注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生活积累的少,没有养成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例如对议论文的写作,有的学生能够列举出相当多的现实论据,引经据典不在话下,而有的学生却只能望着试卷,脑袋里空无一物,不知道自己要在作文中定义什么样的论点,采取什么样的论据。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的去观察这个世界,细心留意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即使是在课堂上,他人的一言一行也可以给学生很多启发性的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才能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 

二、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 

熟读唐诗三千首,不会写来也会抄。这句话正是说明了阅读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高中生虽然课业繁忙,业余时间较少,但语文教师仍然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准备一定的阅读素材,在课余时间也应该向学生推荐有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的课外读物。现代高中生接受课外读物的方式有很多,电脑、手机等等,但是对于阅读物的选择却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推荐学生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例如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加入给我三天光明》、《飘》等等,这些书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虽然阅读时间耗费不多,但对学生的思想影响确是巨大的。此外,这些书籍还有助于学生学会语言的运用,这对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能够助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气势积累和思想积累。 

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当前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常多元方式的发展,允许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自己的兴趣。高中教师应该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写作,增加写作的兴趣、例如可以给学生播放当代青年作家韩寒的访谈,让学生理解写作对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性,或者将那些优美的作文在多媒体上制作情景播放出来,向学生讲解特定情景以及特定事物的描写。以此为论点或者论据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这一以电影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在叙述完马谡失街亭这一论据后对论据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开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写作练笔 

对于高中生来说,可能自身的思想已经产生了一些沉淀,对生活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练笔的机会不多,因此对语言的运用描述就不是很得心应手。对此,教师应该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要求学生始终保持对写作的练习,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将自身生活中和阅读中的积累发挥出来。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议论文的写作方式,教导他们议论文写作的要点。例如议论文写作,首先要开篇破题,教师应该学生何为开篇破题、开篇破题对议论文写作的作用、如何进行议论文的开篇破题这一战略。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写作方式中开篇破题与排比开头、比喻开头等方式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开篇破题对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以此为根据向学生布置议论文的开头写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第2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艺术 教学质量

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探索

1.演讲的形式。

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或名段,可以背诵古诗词……通过课前演讲,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积累知识的形式。

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首诗歌或短文,这样长期坚持,必将大大增加知识储备,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2.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三、教学过程的探索

1.课堂提问。

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还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三是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2.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传统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格式死板,大都以文体或知识点组成单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教材不是简单的语文知识罗列,而是用人文话题组成的一个个专题,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活学、活用,成为教材的研究者与改造者。

四、拓展和延伸的探索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阅读法。首先,学生应把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地放过,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并在重点和难点处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联想法。联想应该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发展想象力。

(3)设问法。预习时学生不仅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还要变换思维角度,一题多问,故设难关,提高自学能力。

(4)整理法。预习时,学生要通过分析整理,概括学习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并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老师讲解时重点领会和感悟。

2.课外阅读。

阅读永远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且不仅要“阅读书”还要“阅读事”。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3.课外练笔。

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写读后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整理读书笔记等,都是课外练笔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渗透;意义;必要性;方法

素质教育的推广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审美观、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促进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高中语文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具有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功能。作为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德育渗透的意义,了解德育渗透方法的必要性,并深入探讨德育渗透的方法尤为重要。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推行以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看。

一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中生还处于人格形成的初期,对其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还具有重塑性。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需要自身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基础的思想道德教育知识。从这一层面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的同时,也是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探讨渗透德育方法的必要性

一方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探讨德育渗透的方法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另一方面,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高中生是社会建设的后备军,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竞争强烈的社会中扎稳脚跟,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需要从学校教育着手,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高中语文作为高中生的主要学习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中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就教师层面来理解,教师作为引导者,具有导向作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正确的渗透德育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3.1深入理解教学理念,制作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的指向标。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弄清楚教学的目的,并针对教学目标制作出可行的教学方案。

3.2发现真善美,引导学生向善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向善应该作为人的本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真善美的事。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向善。

3.3从教材内容出发,以课文育人

高中语文中的课文具备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育人的功能。例如,在给学生讲授的《沁园春雪》一文时,就应该让学生理解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以及勇往直前、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又如,在巴金的《小狗包弟》一文中,就应该让学生学习巴金敢于说实话,敢于反思自己,敢于自责的精神。

3.4从写作方面进行,将作文命题德育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思想以及品行。而在一些高中语文写作的教学中,往往只是在写作技巧上的教学,对文章表现的内涵都忽略了。因此,高中语文中的作文命题应该灌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思想。

3.5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要从课堂上着手,还应辅以学生的课外活动教育,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更为直接。在课堂外开展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精髓。例如,在上《廉颇蔺相如传》一课时,安排学生课后将课文改为话剧表演,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相互团结的重要性。

3.6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渗透德育

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较为繁重,面临着高考的压力,疲劳和压力都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此阶段利用高中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思想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四、结论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在教学中对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探讨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渗透德育的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第4篇

关键词:思维品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②”。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语文问题解决的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1)积极探索和发现问题阶段;(2)识别问题和筛选问题阶段;(3)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阶段。反过来,语文教师在处理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又包括:(1)问题的探索性原则;(2)问题的诱发性原则;(3)问题的适应性原则;(4)问题的民主性原则。

二、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设置情景,提出疑问,引发思考。(2)结合情景,边读边思,讨论交流。(3)情景突破,解决疑难,强化新知。(4)练习巩固,提升能力,形成新疑。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形成较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之环。第二环: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之环。第三环: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之环。

“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错误”又形成了新的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这往往是走向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为了操作,我们进一步明细化“六步”,即:第一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第二步:问题定向,明确目标;第三步:自主探究,设计方案;第四步:合作研讨,解决问题;第五步:交流展示,反馈检验;第六步:巩固提高、拓展延伸。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三、实施语文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意义

奥苏贝尔在谈到问题解决教学时说道:“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③。”

第一、语文问题解决过程应天然地将知识、能力、态度培养等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不存在三者孰轻孰重或顾此失彼的问题。

第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或者说学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习知识。

第三、学生获取知识的轨迹不是学科知识的体系,而是问题解决的需要。

四、语文问题解决教学的培养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语文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和策略上,放在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的心理气氛,以便于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式探究学习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桥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问题去,始终保持一个“有问题”的头脑,思考的头脑,始终有一种探究的精神和毅力,使所有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注意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教给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我们语文教师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转变教师角色,确立学生主体地位;(2)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实施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4)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对话”、“互动”的场所已是共识。 “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仅仅能提出问题并不是不是问题式探究学习的目的,相反我们要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引导学生去追求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以求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并且要善于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而当今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始终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实践。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我们每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天赋、灵感抑或其他?我们都切身地感到过好奇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东.试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学习方式[J].中学语文教学,2003(4):114-117.

[2]耿士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学周刊,2012(3):88-89.

[3]张熊飞.诱思教学导论[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

注解

①刘文东.试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学习方式[J].中学语文教学,2003(4):114-117.

②康小红.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式探究学习[J].读与写杂志,2010(7):194.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第5篇

培养学生做老师需要一个连环的训练过程:初始阶段,我在课堂内外采取多种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第二阶段,我利用课前五分钟学生才艺展示活动锻炼学生胆量;第三阶段,进行片段讲课尝试,利用早自习,给部分敢于尝试的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老师“连帮带辅”协助他们完成简短的讲课活动,既消除了他们的畏惧感,增强了信心,还激发了不少学生想讲课的欲望。第四阶段,分段实践,为了满足多数学生的要求,我利用早自习的后半部分时间,选取部分优生进行分段讲课;为了提高讲课质量,我培养部分讲课优胜者选讲简单诗词。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讲课产生了极大兴趣。

为让学生做老师更规范化,我重点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指导:

一、 学生备课指导

要讲好课,首先应备好课。学生初次上课,不知道怎样备课,所以必须做好备课指导。

为了满足多数学生讲课的愿望,我把愿意讲课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段讲课的训练。每组指定一名语文成绩好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负责,小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进行查找资料、研究教学方法和分段教学的合理分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集体备课指导。这样才能做到省时省力提高备课指导的效率。

(一) 集体备课指导

进行小组备课指导让更多学生体验备课环节,既是为大部分学生当老师做准备,又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恰当地选择资料、巧妙地组合资料的技巧,从而掌握自学方法。

1.备课前的准备

解读课文。预习时学生可分组讨论或独立完成对课文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课文的重难点。

分工查找资料。可以通过“教辅资料”“读书笔记”“电视节目、网络资源”等途径,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 组长审查资料

小组成员把收集到的资料交由组长检查,组长认真审阅,挑选出与该课文关系密切相关的资料交给老师把关。

3.汇编资料,集体备课

利用自习课或者课余时间,老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集体备课指导。首先引导学生搞清备课的各个环节,再进行每个环节的具体指导,结合每节课文的内容,由学生逐个谈出自己对本节内容的讲法,准备选用什么样的资料,重点突出什么,进行哪些思想教育,进行什么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等等。再由记录者综合大家意见,定出本节内容的具体讲法,由负责本节讲课的同学形成教案。

(二)个别备课指导

讲课者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编写形成详细教案,交由老师当面审查,审查过程中肯定其优点,及时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落实其分段讲解的内容,并协助他们做好各讲课者之间的衔接工作。

分段讲课初见成效之后,再着手让学生进行全文讲课的训练。此时,学生做老师已经是轻车熟路,备课中的各个环节可由学生课余自行完成,老师只是审查教案,加以修正。

二、 学生上课指导

(一)预设课堂,课前教态指导

首先,要求小老师衣着要整洁、端庄、大方,神情要从容、镇定、自信,态度要亲切、和善、自然。

其次,训练小老师要能根据不同内容表达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或风趣幽默,或简洁精练,或从容淡定,,或朴素明白;讲课时语速中等,吐字清晰,说话流畅。

(二)跟踪课堂,辅助教学

教师自始至终认真观察每一位小老师上课的过程,如发现学生讲解有遗漏或不准确的地方,及时以教者的身份进行补充或纠正。

1.知识讲解遗漏时的辅助教学

比如:邓丽琼讲解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把故都的秋景概括成五幅画面,即小院赏秋―落蕊知秋――寒蝉啼秋――闲人叹秋――盛果绘秋,在引导同学赏析“小院赏秋”图时,就遗漏了一个内容:哪些景物具体体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便瞅准她找同学上台绘图的时机,巧妙地引导同学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理解景物特色,与作者情感相融合,归纳出故都之秋的特点。

2.知识讲解失误时的辅助教学

小老师讲解过程中的失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及时纠错。那次杨翅鹏讲解元稹诗歌《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他把诗歌抒情方式归纳为“借景抒情”,小老师讲课结束后的老师总结点评是惯例,我肯定他的优点后,巧妙地纠正诗歌的抒情方式应该是:情以事生,景因情异,情景交融。

3.问题讲解模糊时的辅助教学

对小老师讲解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及时从学习者的角度提问,这样既可以带动学生思考,又避免了尴尬局面,维护小老师自尊。一次,吴伯建讲解鲁迅小说《药》时,文章的双线结构、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寓意都讲解得挺清楚,但在引导同学归纳小说主题时却讲得挺敷衍,同学有疑问又不好意思提出,为帮助学生弄懂问题,又要避免小老师难堪,我故意举手示意后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问个问题吗?”同学们先是愣住了,继而发出理解的笑声,我便趁机提示式的发问:“小说的主题是从哪两个方面归纳出来的?”他豁然醒悟,便引导同学紧扣小说的明暗双线来把握小说主题。

(二)指导技能,提高能力

课堂中存在很多偶然因素,难免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刚踏入教学岗位的老师也常常遭遇这些尴尬,小老师遇到的几率就更高了,所以老师要及时给予应急技能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1.思维短路的指导

如果小老师突然怯场,思维短路冷场时,老师要设法活跃气氛,示意同学们积极配合,缓解小老师思想压力。引导学生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化解尴尬场面:或用一两句幽默的话语、或转换话题、甚至可以请一两个活跃分子即兴表演以化解尴尬局面。

2.疑难问题讲解的指导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第6篇

一、语感的涵义

语感,其实就是能够对语言文字进行较为迅速、直接的感知的能力,也是语文水平的组成部分。语感主要是对语言文字进行体会、分析和理解、吸收这一个过程的浓缩。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够在接触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产生有效的直觉。尤其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具有很强感知能力的人不但可以敏锐、迅速地把握语言文字所要传达的信息,还可以正确感知语言的意味以及其中的情感,进而领会其意境。可以说,语感是一种具有很强经验色彩的能力,涉及心理、学习、生活、情感、判断、理解以及联想等多个方面的经验。可见,语感并不是一种捉摸不定的东西,而要通过长期有效的实践才能获得。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

1. 培养学生反复诵读的习惯

对于一些好的诗文需要经过反复的诵读,并且要仔细揣摩,从而将文章的意蕴内化到自己的脑海中。可见,只有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揣摩和诵读都是语感训练的基本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对文章的揣摩和诵读。在诵读这一过程中,其实就是将文章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增加其词汇量,丰富语言句式,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语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正确发音,确定朗读的语调,同时要利用声音的轻重、高低以及快慢来更好地表达出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可见,也只有通过对课文中的情节描写、文章格调、布局构思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把握,学生才能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对语言规律的理解,然后再经过学生自己不断进行比较和思考就可以实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和把握,这样就可以真正分辨出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细微差别,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如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感,教师指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读出了自己的感悟,从而获得了情感的共鸣。

2. 传授适当的知识技巧,并与语言培养相结合

掌握修辞以及逻辑等语言知识和技巧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语感的必备条件。语文知识与技巧是一种理性经验,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见,语感的培养要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语感训练与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对语文知识与技巧的传授,并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对学生语感的实践训练,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例如,对语言流畅性的训练,它与句子的顺序、形式、句型变换以及每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对于语文阅读中的形象感与情感的训练,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相关的文字表达手法,还有联想、想象之类的知识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语文知识和技巧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接触并初步了解语法规则,这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语文听、说、读、写的指导,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经验的把握,从而不断丰富自身语文学习的理性经验,最终促使学生在语感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联想与想象

培养学生的语感,单单通过揣摩与诵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要经过亲身的生活感受和体验。这主要是因为一切真实的语感往往都是建立在亲身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的。因此,语感的培养和发展一定不能单纯从文字和语言上去揣摩,更要联系相关的生活经验,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利于加强学生个人形象思维的活跃性。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更要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效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满足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课堂的条件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课堂之所以教学效率不高,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式和构成教学课堂的元素单一、刻板、不灵活,教学形式不丰富,从而让学生感觉语文的学习没有新意。教师大多用“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实施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体验。所以,要想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进行,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1]。这种创新意识是建立在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感觉语文课堂有新意,从而全面参与到教学中。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初中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如果学生在教学中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动机,高效课堂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构建活跃的、有气氛的教学课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兴趣、性格等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初中生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但是由于各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家庭原因以及个人学习能力等原因造成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一样。基础较好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但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显得较为吃力。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仍旧采用一视同仁的教学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老牛拉破车”的情况,越学越糟糕[2]。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各种特点来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一样的教学。比如针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要求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自主地概括文章内容,总结中心思想。而对于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从基础做起,比如通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学中进行重点学习。这种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对不同学生的教学侧重点不一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各取所需。

(二)构建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性

情境构建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构建起来的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将要教学的内容通过情境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语文知识更加立体直观、生动形象,学生的思维会受到情境的影响,从而使其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参与其中,加强自身的学习体验性。构建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多媒体情境、角色情境、故事情境等,每一种教学情境都会起到独特的教学效果[3]。比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室中构建角色情境,将文章改为简易剧本,挑选合适的学生自主担任文中的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将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人以及夏洛克的心理充分表现出来,同时,由教师扮演鲍西亚律师,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这几位人物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掌握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提高该文章教学的有效性。再如,在教学《故乡》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构建情境,利用多媒体声画统一、动静结合的特点播放有关故乡的抒情音乐,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举措。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明清.巧用“金钥匙”,智开高效门: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提问艺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1(23):79-80.

[2]程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以会宁县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为例[J].才智,2016(4):135.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性;提问;阅读;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

一、有效教学的概述

1.有效教学概念

所谓有效教学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教学水平得到最好、效率最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有效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课堂质量,实现教学要求的目标,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

2.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特征主要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需要;明确让学生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教学的产出与投入具有高效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运用反思性教学;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进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有迁移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为此,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分析了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二、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现如今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也是一样,必须注重课堂的效率。目前来看,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存在偏差,教学活动盲目,教师提问时用心不够,缺乏铺垫,课堂教学小组活动低效等问题。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这些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有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结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相关资料,总结出如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师生关系好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效率也就提上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在教学中要做到以情感为纽带,注重情感教学。通过情感教学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和老师进行沟通,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就培养起来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2.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从根本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设置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抱着巨大热情开始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与课内有关的奇闻异事,必要时也可以放些有关的小电影等。通过这些奇闻异事和小电影等,学生可以明显地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地进行参与,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堂有效地进行提问,有效地进行阅读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有效地提问是一门学问。问一些质量高、有水平的问题,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解决遇到的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问些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问题,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4.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有些接受能力强,有些就较差一些。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力争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长足的进步。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提高效率,需要教师和学生配合,探索出适合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只有这样,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学生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1(01).

2.姜汉库.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21).

3.朱清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7(11).

4.邹永发.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