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16 08:15:44

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史料解读能力;培养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都清楚明白史料的现实意义,然而从整体角度分析,初中生对史料的把握能力不足,对相关知识点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史料题丢分现象严重。另外,中考现已经发生变革,史料题目也不再仅仅局限在材料题之中,在选择题中同样占据了重要的比例,所以积极提高初中生史料解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初中生史料解读存在的问题

从全局出发分析,初中史料解读是提高学生历史水平的主要因素与载体,然而由于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生史料解读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史料运用不足

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现阶段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对史料并不重视,在日常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为主,大多数时间是让学生背诵知识点。因为学生见得少、读得少,所以对史料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其中在教材中,材料只是让学生自己看看,历史教师并没有依据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加强应用,无法补充材料。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会不断提快教学进度,对史料解读有所忽略,或者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便无法与史料信息相互挂钩,无法对其内容加以理解,导致看不懂材料。

(二)答题存在问题

其一是答题不规范。有接近80%的初中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文不对题,思维不清楚,或者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有的学生答题比较笼统,分不清重点与难点,无法紧扣得分点。还有部分学生在答题的时候比较繁琐,不够精炼,出现答案重复现象。当前在中考阅卷时要求比往年要严格,很多学生经常写一大堆,但是却得不到分,导致对材料阅读题丧失兴趣。其二是答题缺乏方法,一般情况下,一些学生在看到材料的时候并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且大多数初中生看不懂史料,对题目的要求把握不准确,这样一来会影响答题的质量。还有一点是有的初中生并不会捕捉史料信息,无法根据已知信息解读史料,甚至包括史料的出处、史料应用的时间、史料所对应的历史特征等,都不甚了解,无法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

(三)初中生对史料解析题存在畏难情绪

有非常多的初中生只喜欢做选择题,碰到材料题比较惧怕,其中在学习文言史料的时候,很多学生更是表现出惧怕的心理,并不看材料便胡y答题,导致答案不对,无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还有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直接放弃材料题,历史科目成绩比较低。

二、提高初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策略

(一)历史课堂中加强对材料的应用

毋庸置疑,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已经明白材料的重要意义,且历史考试中也不再以死记硬背的题目为主,在新时期为从根本上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史料。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因为每一个学生差异不同,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在重点以及难点教学中,可以在教学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归纳与整理,得出结论,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二)帮助学生规范答题

现阶段在初中历史材料题答题中,大多数学生答题不规范,在此发展背景下需要历史教师指导学生规范答题。首先,历史教师需要告诉学生答题规范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答题规范程度与分数之间的关联性,要在语言表达上具有逻辑性,争取每一道题都条理清晰,字迹工整。其次,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答题规范性,比如课堂测试或者普通模拟考试,可以增添卷面分以及答题规范分,提高学生的答题兴趣,保证在日后答题中能够做到规范与认真。再次,要教给学生解题方法。众所周知,正确的解题方法至关重要,关系到教学质量与历史成绩,在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通过材料能看到什么,要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另外还需要告诉学生材料题中的问题属于哪一种类型,可以根据材料内容回答吗?另外还需要根据材料所给予的已知条件回答问题,在答题的时候将学习到以及掌握到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要保证回答的问题能够与史料相结合,还可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要联系自身,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阅读材料的时候找出关键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史料解读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因为有的初中生对史料解读有所畏惧,导致史料解读能力呈现出不容乐观的现象,在此发展背景下,最为主要的便是要积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从平时做起,要将学生紧张的情绪改善,要告诉学生材料题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仔细阅读是非常简单的,尽可能通过多种方法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另外,历史教师还需要通过储备史料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史料阅读题,难易分明,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还有一点是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给予表扬,让学生积累自信心,不断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与自信心。

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教学方式,其不仅关注了学生对历史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问题解决”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或师生讨论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接着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最终解决历史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有这几种:

1.问题性

问题解决教学方法主要是以问题为基础展开的教学,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提出的问题应围绕教学的重点或难点,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要知识。

2.交流性

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师设定问题之后,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或教材中的知识探究问题。同样的历史问题,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见解与解题思路,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兴趣以及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差异,对待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种相互交流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首先要设计问题,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其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营造探究知识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问题,达到教与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获得启示。

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两步走:第一,设计问题,形成问题;第二,进行课堂教学探究。其中第一步是最重要的部分,其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突出教学的重点知识,加强一些细节问题,使学生掌握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在设计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比如,在学习《收复新疆》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就是左宗棠,你会怎样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这就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分析问题中。之后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认为左宗棠是好人还是坏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巩固以往所学的知识。

2.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在学习完这节知识后就提出较难的问题,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的问题,会导致学生难以回答。也不能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无法发挥问题的价值,也就无法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3.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部分进行设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八年级《甲午中日战争》中,教师应围绕《马关条约》设计问题,比如,《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之后再进一步细化《马关条约》内容,比如,条约中的赔二亿的有哪些危害?之后再针对教学难点内容,提出问题: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较强的情况下为何战败?这样设计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T。

总而言之,问题解决教学法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教学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其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围绕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使学生积极讨论分析,通过相互合作、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

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伟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社会课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分析[J].才智,2011(4):87.

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第3篇

笔者教学历史六年,有三年担任初三历史教师。这其中有历史学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但更多的是对于初三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困惑和感伤,尤其是面对新课改提出的加强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问题,让笔者倍感压力,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适合初三历史教学的最有效途径,逐渐发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若干对策。

1 初三学生仍不重视历史极其对策

历史在初中属于小学科,部分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都不太重视。初一、初二时,历史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教学方法多为读读、画画、背背,并以历史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毫无兴趣的结果。而到了初三,面对中考,如何有兴趣的学习历史,进而有效地提高中考历史成绩,成为初三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

(1)走下讲台,用心搭建起师生之间的互识桥梁。首先是让学生对教授这门学科的老师感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记》)。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亲其师”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学习历史、共同探讨历史问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造出学生对历史教师的赏识。《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详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也是历史教师搭建赏识学生桥梁的关键。首先收集初三学生在初一、初二时的历史考试成绩,并将这些成绩进行比较,再向其班主任了解具体情况,然后对他们进行分类记忆。在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将你所了解的某个学生情况透露出来并适当提出一些合理建议时,学生心里会产生很大的震动,他会认为你一直在关注他、重视他、赏识他,从而把你当做“知己”来信任,进而产生“信其道”的效果。

(2)激情教学,让学习和课堂一样激情。学生在激情教学下,往往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身心的巨大潜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初三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充分挖掘、提升、拓展学生的情商,从而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怎么才能让激情充满课堂和学习呢?首先,初三历史教师要充满积极进取的信心,通过鼓励性的语言、表情、动作和细节来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激情和共鸣。其次,初三历史教师在教授具体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投入激情,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如:麦哲伦满怀激情进行环球航行;爱迪生为研制成功灯泡而试验上千次等都能激发起师生的共鸣。再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处于初三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满怀激情的时刻。初三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挖掘出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潜能,让历史学习也疯狂。

(3)激励质疑,给学生一片思考的天空。巴尔扎克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历史课上,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让他们尽情展示才华、抒发对知识理解的机会——质疑提问,给予学生一个深入思考的空间,来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因此,笔者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在质疑提问过程中,不仅激发和加强了初三学生的求知欲,还发展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初三历史复习知识繁冗,记忆困难及其对策

初三历史复习包含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六册书的内容,尽管每年历史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有所删减,但知识容量仍然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初一、初二的知识和良好习惯的积累,仅凭初三一学年的时间来记忆、整合,任务还是紧张而艰巨的。面对中考,如何在短时间内帮助初三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记忆与整合,也是初三历史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策:

(1)采取艾宾浩斯记忆法。人的记忆周期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短期记忆的周期为5分钟、30分钟、12小时,长期记忆的周期为1天、2天、4天、7天、15天(艾宾浩斯遗忘周期表)。根据这个周期,我们可以确定五个复习点,最大限度的提高背诵历史知识的效率。准备好一个能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把每天计划要背的历史要点记录在上面,背会之后,按记忆周期在2、4、7、15天重新复习。这就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周期制定的艾宾浩斯整体记忆法。

(2)对于具体的历史知识采取特殊方法。具体历史知识可采取特殊方法:理解记忆法、扩展记忆法、归类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理解记忆法:理解了历史年代与其相关连的史实之间的联系后记忆。如: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扩展记忆法:要求学生牢记关键词句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扩展。如:华盛顿为什么被誉为“美国国父”?①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贡献。②在国家初创中的贡献。再根据自己的语言组织扩展完善。归类记忆法:同一年的同类历史事件归并记忆。如: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等。联想记忆法:由关键词加以联想。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由关键词“转折、拨乱反正、开端、新时期”联想记忆。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以上方法加以记忆,快而深刻。

3 初三学生历史纵横知识联系差,应试能力薄弱及其对策

初三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而忽略历史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直接导致了其归纳、分析问题和应试能力的薄弱。

对策:

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第4篇

一、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但实际上,种种因素却影响着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加大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1. 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差异,造成知识链的脱节

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三维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

知识侧重点不同,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而高中教材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能力要求不同,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要求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初高中也存在差异。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以主题的形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历史的时序性,但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而高中历史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

以上差异就造成目前初高中历史知识链脱节严重,也增加学生对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解的难度,不利于课改目的的实现。

2.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也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相对欠缺,而且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历史学科长期不被重视,缺乏正规的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高中历史课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从而使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且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深奥、抽象,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体验,也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知识要求。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衔接,也就成为高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针对历史教学现状探究对策

1.加强校际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校组织初高中教师学科交流活动,以及下乡支教等,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

2.钻研课改标准,分析新教材的重难点。

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明确课标内容的主题是按文明史来构建历史课程体系的,分别介绍了人类的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领悟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明白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可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而高中历史课标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这样,依据课标的内容与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使教学教学详略得当。

其次,借鉴不同版本的教材,开阔教学视野。每套教材都是编者对《标准》的理解,通

过对教材的研究,找到其共性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教学的重点,课标的要点。如人教版和岳

麓版的教材,两者间是骨与肉的关系,前者注重知识的概括,后者注重史料的解读。

3.加强对学生新课程知识的指导.从历史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和内容方面突破,逐步消除初中阶段的旧习,通过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逐步养成,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适应课改的要求。

4.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能力的提高。

(1).要重视课前预习。初中历史学习停留在“被动学习”状态的,普遍养成了机械的学习模式。然而,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此外,高中课程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必要,这样上课才能抓得住学习要领,才能弥补初中知识的不足。

(2).要讲究教学策略,整合教材知识。

首先,针对教材内容多和时间少的问题,应讲究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课堂中,采用挂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历史知识,可节省课堂时间,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高中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提升概括和归纳史实的能力;而教材编写理论性、概括性强,历史概念多,这都超出学生认知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教学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通过案例分析,或合理的情境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历史规律。故此,在实践中要注意:以新课标理念的更新来促使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以研究学生的变化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重视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新课程在学习能力方面强调“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所以,学会搜集和整理材料,加强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训练,是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解的能力。

第四,重视史料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通过“读-找-想-答-查”,抓住材料主旨,获取有效信息。

5.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面对“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浓厚的教材,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专业进修。只有通过专业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6. 充分利用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第5篇

根据《历史课程课标》《2015年福建省初中历史考试大纲》的精神,初中历史试题充分体现课改理念、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体现发展性。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试题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二、中考题型解读

今年厦门中考题型由选择题,组合改错题,感悟题改为选择题、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综合阅读题。从题型的变化看今年中考历史难度增加,同时注重学科素养,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内容上看更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又兼顾学科素养。

三、中考历史在初中课程的地位

厦门为等级闭卷考试,ABCD,这等级对学生考高中几乎没有影响;对非历史学科的老师及初三老师来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P值只算及格率,所以只要把不及格的同学落实清楚就行,特别是和占20%中考分数的政治同时考试,学生、家长和非历史的科任老师都说把时间花在政治上,拿下尽可能多的分数,历史没有关系,两节课搞定。这对历史老师来说,特别是对初三历史老师而言,想让学生花时间读历史,那是老师的个人魅力。

四、值得商榷的地方

历史教育的终极价值是领悟人生智慧,服务人生。初中历史教学为学生高中学习服务的理念下,我对初中历史中考提出几点看法。

1.关于题型

省纲的题型为选择题、组合改错题、辨析题、材料题、综合题,今年厦门市的中考和福建省其他省市的命题有一些不同。厦门中考的综合阅读题对学生能力和阅读的拓展显然是很有帮助的,增加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但材料题对初中学生来说,设问增强指向性、严谨性,尽可能让学生看材料就能提取关键词和关键信息,降低门槛,让学生尽可能得分。

综合阅读题题型对初中学生而言,训练他们对材料的积极反应,能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展开联想,结合现实,学生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升华,体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很好的题型和素材。但建议对初中学生来说,尽可能和所学的知识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2.关于内容

结合省纲和福州的命题看,试题的趣味性和初步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有待提高。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创设,在再现识记能力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建议在选择题中出一些材料性的题目和材料题,这和省纲相符合,也有利于学生高中的学习。

3.关于解题方法

2015年的试题出现了许多史料(文字、图表、曲线、柱状、图像、漫画),《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所有这一切的实现,归根结底都取决于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课程的内容更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图片、自由阅读卡等,使课堂的阅读量增大。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已经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怎么在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运用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需要平时的训练。但2015年有些选择题题目过分简单,有向学生灌输现成答案的嫌疑,这种题目看起来虽节省了时间,但学生没有思考,无法体验初始的困惑到正确答题时的喜悦。如果经常出现类似的题目,学生对学习兴味索然,是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学习”。

4.中考对老师专业成长的促动

(1)命题导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潜在的,学科研讨,钻研教材,专题意识;专题意识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抓手,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起来,客观上把握知识的脉络。基本历史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关,教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背景、意义、活动及评价要逐一落实到位。

(2)平时注重史料教学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的材料教学,历史材料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体现和能力要求的载体,阅读历史材料(文字材料、经济数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事实材料由具体到一般)、运用知识回答问题是材料分析的主要要求。

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内容创新;研究

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分析能力等实践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做好初中历史教育实践研究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成了历史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学创新的方式,提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主要问题研究

1.历史问题中重视表象问题,轻本质研究

在当前的历史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育者在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历史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现象轻本质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到历史教学课程课时的制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问题本质的教学过程需要大量的教学课时进行分析。但是因为当前的初中历史属于副科,在教学课时资源中往往学时较少,本质教学难以得到开展。二是教育大纲的内容限制。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大纲对于历史教学内容缺乏教学工作指导,这就使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难以很好地按照教学大纲开展历史教学工作。

2.历史概念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与运用

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初中教育而言,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利用教学工作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对历史内容的理解与运用,保证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的历史教学重视记忆教学内容,轻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主要与我国初中历史的教育理念有关。在我国长期的初中历史教育中,重视理论内容,轻视历史实践内容对学生的指导意义,重视历史时间段、概念的记忆,轻视历史对我们的影响,一直是历史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创新研究

1.利用辅助教育内容做好历史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素质教育的实践效果,我们可以利用辅助教学模式做好历史教学工作。这些辅助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模式:一是兴趣学习模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历史与传统文化发展研究是社会的重要文化研究内容。所以对于历史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较多。利用兴趣研究开展业余文化小组活动,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开展课题教学工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较为简单的历史问题,利用学生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这种研究的开展,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了解历史本质,保证历史学习效果的提高。

2.做好实地考察学习工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学习内容为主的理念,对于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的内容,做好实践性教学工作,保证实地考察教学工作的开展。这种实地教学工作的开展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博物馆学习。在当前的历史教育过程中,各地区历史博物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历史博物馆中的各类文物与文献内容的介绍与参观,对于学生客观认识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历史实地考察学习。在部分初中历史教学中,做好实地考察教学工作对于学生历史观念的养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抗日战争历史教育中,参观当地的抗日战争遗址或纪念馆,促进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产生直观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学生历史观念的养成很有必要。

3.结合思想教育做好历史教学工作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与近现代历史中,各类思想家与名人在思想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进行初中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历史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工作,利用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历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是历史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具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将思想教育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对于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将历史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对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这种结合式的教学模式将是今后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好历史教学内容的创新工作,是做好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正因如此,在实践研究中我们针对当前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践工作方法开展了实践教学研究,提出了历史教学内容创新的工作措施,为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高久红.基于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历史人物价值引领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初中学生 历史学习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27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要进行更多学科的学习,其中历史就是一门新增的科目。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对历史教材里面的知识点也十分感兴趣,因此历史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本文就几种有效的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展开论述。

一、课前预习十分必要

初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较之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强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进行历史课前预习并没有必要。实际上虽然历史知识点较之于数学这些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少的思S障碍,但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同时,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因此不管在提升学生的知识点学习有效性方面,还是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为更加有效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也为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奠定基础。

二、掌握历史朗诵技巧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朗诵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是为了学生更加有效的记忆语文知识点,但是,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朗诵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也有重要意义。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响应该教学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认真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然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点,本人发现仅仅依靠理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与技巧,其中适当的朗诵对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知识点就有很大的帮助。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记忆历史知识点。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早读时间花费一段时间朗读历史课本,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声音刺激,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朗诵历史教材,大声的朗诵会让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做好课堂笔记

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环节着手,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否做好课堂笔记,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虽然初中阶段历史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从事件的重要程度、考试的要求及学生掌握事件的难度等多个方面来考虑,依然需要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记忆,其中做好课堂笔记就为学生区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等做好了准备。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笔记,也为学生课后有效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奠定了基础。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对做笔记引起重视,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机械的听教师讲解知识点,并没有及时有效的做笔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历史教材没有任何标注,结果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变得毫无方向,自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鉴于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做笔记,必要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做笔记。

四、在掌握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做一定的练习题目

我们说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不为过,翻开历史教材不难发现密密麻麻的全是知识点,但是,并不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就可以,新时期学生不仅要能够扎实的掌握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而且要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点,也为了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应用知识点,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目,加强学生的记忆。

(一)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问题

为了通过做历史题目达到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应用的目的,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会穿插一些问题。例如:本人在讲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会引入一些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作答,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及时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题目,对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课后让学生做练习题目

为了发挥历史题目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知识点,而且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后做相应的练习。当然,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练习题目的题量不能过大,同时练习题目也应该有较大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作为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方法,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练习题目引起重视,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加有针对性的练习。

五、科学复习

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标;教学衔接

在升入初中初期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角色转换问题,短期内由于没法有效融入新的学习环境,难免困惑不已;面对比以前厚实一倍又略显陌生的历史课本,比以前提问更多的老师,也开始滋生畏难情绪。新课程如何实施才能让学生稳步前进,接下来我们分三个阶段来展开进阶教学,各个击破,层层递进。

一、小学与中学历史进阶教学前期四项教学必不可少

1.心态教学

大部分初中学生刚入学时仍停留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是新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感官冲击和心理落差,是不是会被拿来与小学对比,甚至对新事物,新问题觉得不知所措,难免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新课改后学生对新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感到陌生,课程难度的增加也会使学生不知如何适应。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建立自信。首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认识到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还有很多时间来调整自己,提高自己 ,只要努力我们会比小学做得更好,同时引导他们进入初中生的轨道。

2.观念教学

部分同学还没有完全了解小学与初中课程的差异,比如初中的历史学习多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用来应付考试,有时考试都是开卷的。所以刚入学时学生将历史视为副科,这种不重视的观念会导致后来的学习滞后。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小学阶段,对历史知识只是简单的了解,到了初中阶段历史知识才开始深入。

3.非惯性教学

所谓非惯性教学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理解,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直接切入主题,而是有一个了解学生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以便查漏补缺,还要规正学生学习习惯,例如划书,死记硬背等。而学生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等老师来安排,课内翻看课后忘,要开始培养新三部曲学习模式——预习,听课,复习。

4.趣味性教学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有强烈的感官感受,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视野,模拟课堂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二、进阶教学中期课程衔接及教学创新课堂攻略

在做好初期的准备之后,后期的知识衔接更是重中之重。首先要正确理解新课改的标准,要求学生能创新自主,探究合作,要求教师能教学相辅,增质减量。

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好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帮学生查漏补缺,形成完整的知识模块。当然要结合小学历史断续性特征及初中历史整体性特征来填补和巩固学生历史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更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创新合作的环境。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再举一反三,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多开小讨论会,设置讨论组,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集思广益,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再次,好的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新的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健全。学习三部曲是必要的,预习方能了解新课,认真听课以便深入探究,温故而知新。对不同的学生而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穿插讲解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原因分析法,举一反三法,逆向思维,知识迁移,分割组合法等,并提示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会存在基础不扎实,学习死板的现象,教师此时就要从课堂课外两方面去训练学生,灵活的课堂会使学生思维活跃,例如我们可以采取角色反串,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讲解历史课,老师来当学生来以身作则,这样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持教学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创新的元素也是重要的,那么在建立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挖掘教学新元素。例如如今互联网的普及,那么网络便成为我们最有力的教学辅助工具。须知历史源于生活,社会和现实也使学生最好的历史老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历史活动实践也是有效可行的方案。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要调整并优化教学,当然这就需要与学生和同组教师进行沟通和探讨。同组老师的探讨不仅可使教师集思广益,也可规避教学中的弊端。

三、进阶教学后期初中历史教学攻略

在做好教学衔接工作后,并不代表学生已完全进入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做好最后的监测工作。

首先要判别学生是否完全了解并熟悉小学与初中历史的差异,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是有效之法。其次看学生是否适应用初中历史的思维学习历史,这个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加入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再次要关注学生初中历史学习进度,在平常的小测试中教师会有所斩获。最后你的学生是否能深入历史课堂,在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中你会了然于心。

如果衔接遇到效果障碍会严重影响后期教学,而教学时空有限,那么此时教师就要快马加鞭的更改教学方案,对症下药。同时为提高教学效率,也要相应的给学生压力配合跟进教师的教学工作。

在进入正常的教学轨道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学无止境,这时候就需要教学相长。若教师一味的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会有厌倦的时候,也难保回到初中状态。所以后期攻略我推荐教学创新,与时俱进,不时的加一些新的元素,会使历史学习持续升温。因为人们对历史,对过去总会容易遗忘。新元素来影射历史不乏为一种即时有效的方法。比如最近英国威廉王子大婚在网上可是炙手可热的话题,如果以这个话题作为切入点回顾英国近现代史或中国的鸦片战争,学生会印象深刻。同时教师还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教材,教学设备,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这样既能扩大创造力空间,也能增进课堂趣味,为后期创新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小学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要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的课堂,老师更要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初中生的学习思维;只有两方面相结合才会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康琼.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衔接探析[J]. 西部教育研究, 2010年22期

[2]迟艳华,韩秀芳. 新课程体系下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