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全民健身重要性

全民健身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09 17:12:55

全民健身重要性

全民健身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全民健身;身体素质

2016年6月23日,经总理批准,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以下简称《计划》),为今后的全民健身新时尚以及体育教育改革等做出了部署。因此,该文旨在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帮助其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这也有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目标的实现。从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出发,探讨了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然后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的互动与融合,并对高校教学与全民健身进行了全面分析。

1高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关系

1.1高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科学化

根据体育的主要形式、任务和方法将我国体育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等[1]。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地,负有对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之责,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高校体育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带动我国体育事业与全民健身的发展。第一,全民健身运动已经包含了大学体育教育,能够增强高校学生的体育知识,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同时还可以促进全民健身的科学化。第二,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体育要以高校体育作为基础和前提。体育锻炼、体育教育、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就要提高高校体育师资力量,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逐步将科学运动的观念与体育的人文精神带给整个社会,使全民健身运动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1.2全民健身对高校体育的要求与影响

全民健身计划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计划》的主要任务要求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这就使高校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有所转变,将之前比较普遍的,认为体育课只是修学分的思想转变为体育课是切实为了学生的健康服务的思想。其次,为了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还要求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进而使全民健身成为民众健康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名片。由此可见,高校在全民健身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高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发展的战略关系

2.1高校体育教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高校体育教育为全民健身计划服务。高校体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健身观念、健身技能的全民健身组织者与参与者。高校要在将现状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确立能够为全民健身计划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与此同时,高校体育还要把握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与手段,通过多种方式为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其次,高校体育教育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2]。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体育观念具有塑造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与合理运动观念非常重要。最后,高校体育教育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高校的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持久性相契合。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与合理运动观念,在走上社会之后仍然能够进行合理的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注重对运动方法与运动观念的传授,这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2高校体育教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人文特征

首先,全民健身需要体育人才,这就推动了高校体育教育的转型,培养了新型体育人才;其次,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激发了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加了体育运动次数,增强了青少年的体质;最后,由于体育设施的完善,又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情况。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要重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就要认识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属性,改革体育教育,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基础,进而提升学生未来的生活品质。

2.3高校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的结合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主要是转变教育观念,由重视阶段性教学转向重视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全民健身计划具有持久性,正是实现终身体育运动的最佳途径。因此,高校体育思想的变化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思想基础。此外,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展开,人们对科学合理的健身越来越重视,许多与体育健身相关新职业的出现就是证明。这会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也会因此而更加重视体育教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可以促进全民健身计划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如此便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2.4高校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的融合

要想使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能够有效融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其次要发挥高校优秀体育管理人才的组织职能,使高校教学与全民健身能够互相配合。当然,终身体育意识也是促进二者融合的重要工具。全民健身运动的宗旨就是培养广大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意识,长时间的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3]。

3结语

总之,将高校体育工作置于全民健身视角之下,审视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从全民健身体系中把握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能够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所做的贡献。高校体育课程应该充分贯彻终身体育意识,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为全民健身的实施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全民健身运动还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改革,加强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卫辉.关于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24):186-187.

[2]张建萍.浅议高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关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1):160-161.

全民健身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 健美操运动 全面健身 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全民健身工程活动的重视,全民健身工程活动得以快速的发展。早在1995年6月就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全民身体健康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明确了20世纪末到2010年全民健身工程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全民健身工程的对象,即面向全国人民,以青少年与儿童为主要对象,并划分了各个阶段的任务与目标等[1]。依据我国大众全民健身意识还不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重不大的现实,2009年10月1日又颁布施行了《全民健身条例》,让“公民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该条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从五个方面对全民健身工程作出了规定。第一,明确了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工程中的权利;第二,强调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第三,结合不同人群特点,规范和促进全民健身工程活动的开展;第四,大力推动已有体育设施开放,利用各类公共场所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第五,规范全民健身服务,保障安全,推动体育市场与产业发展[2]。本文根据《全民健身条例》五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健美操运动的项目特征,阐明了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工程中的参与价值,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指出了利用健美操运动实践全民健身工程的途径。

健美操运动项目特征

1.广泛适应性

健美操形式多样,分为竞技健美操、表演健美操、健身健美操等几大类,运动的强度与量可以根据运动参与者的身体条件、个人能力等选择不同形式的健美操运动内容,运动的强度与量可以自主随机调控。健美操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不高,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器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健美操运动。健美操运动对年龄也没有限制,所以健美操运动因其要求不高,参与面广等特性,符合很多锻炼者的需求,具有广泛适应性。

2.健身、健心效果明显

健美操能有效提高身体机能,通过长时间的有氧锻炼,能改善心血管的功能,提高人的基础代谢率,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对一些肥胖参与者有着明显的降低体重与血脂的功效[3]。同时,可以改善人的外在形象,提升锻炼者的精神面貌与气质等。

3.艺术表演与欣赏性

健美操运动通过肢体的动作,辅以节奏明快的旋律,能充分体现身体的美,动作力度与美感,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很好地提高审美情趣,在表演与欣赏中,体现动作的健美,合理的编排等,给参与者与欣赏者都会留下美好的印象,健美操运动表现出的“健、力、美”能充分体现出健美操运动的艺术性[4]。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工程中参与价值的可行性分析

1.有效实践《全民健身条例》的基本要求

《全民健身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对全民健身工程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群众体育与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视,该条例第一条 “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1],阐明了全民健身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健美操运动简单易学,场地取材要求不高,运动保障投资较少,锻炼效果好等优点。一方面,可以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健美操运动提高了参与者的基本身体素质。所以,健美操运动符合《全民健身条例》“提高公民身体素质”的要求,能有效实践《全民健身条例》的基本要求。

2.健美操项目广泛适应性,适合在群众中开展

健美操对运动参与者的要求不高,场地设施没有特定的要求,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健美操运动本身具有随意性,可以覆盖的年龄段广,不受身体条件、性别等限制。锻炼人群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与基本条件,自由选择健美操项目,到达锻炼与娱乐的目的,所以根据健美操强身健体,老少皆宜的特征,该项目具有广泛适应性,适合在群众中开展。

3.节约资金,减少投入

现阶段我国人均体育锻炼的投入经费还很低,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每个锻炼者在特定的场地与器材条件下开展全民健身工程活动。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保证全民健身工程的正常开展,健美操运动就为这一思路提供了范式,健美操运动不需要特别的运动装备与特殊的场地器材条件,能最大程度地节约国家与个人体育锻炼的支出[5]。

4.健美操运动娱乐性强,可以实现锻炼身心的要求

健美操项目内容丰富,风格迥异,技术要求不高,运动强度可以灵活自控,可以作为一种体育娱乐消遣方式进行活动,这就符合了广大群众锻炼的兴趣要求。随着健美操运动项目的不断发展,健美操分类也越来越细密,搏击健美操、啦啦健美操、街舞、健美操等日益普及[6],这些项目的娱乐性特征,尤其在城市社区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锻炼时间的增多,都能成为广大群众实现锻炼身心的主要手段。

5.丰富体育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健美操运动崇尚“健、力、美”,它在培养群众审美情趣,丰富群众业余文化体育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体现了其社会文化价值,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它将精神的愉悦也最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群众参与健美操运动对提升社区、城市等文明素质,建立和谐社会等都有重要的作用[7]。群众可以利用公共活动场所,进行一些健身操、器械健美操等活动,即增强了体质,愉悦了身心,拓展了人际关系,这些都丰富了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健美操运动实践全民健身工程的途径

1.加强对健美操运动的推广

健美操运动强度适中它具有经费投入少,场地要求不高,不受时间、季节限制,广泛适用各年龄段等特点,能够很有效地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但与这些鲜明的特征相比,健美操运动的锻炼特征一般群众还知之甚少,特别是在一些社区,锻炼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由于锻炼人群年龄结构原因,参与锻炼的人群年龄较大,相应的锻炼知识欠缺,选用的锻炼项目的正对性与科学性不强,基本上处于模仿锻炼阶段,对一些健美操运动了解较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体育锻炼知识的宣传,增强锻炼的意识,科学地选择锻炼的项目,同时,在社区和锻炼人群聚集的场所,利用展板、传单以及组织健美操技术教授与示范活动等,主动让锻炼人群介绍锻炼的意义,开展《全民健身条例》、健美操运动项目特征的社会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使得普通群众能了解到锻炼的必要性,以及健美操锻炼的广泛适应性,逐步树立起坚持体育锻炼的健康观念,特别是中老年锻炼人群建立起“多流汗,少吃药”的正确体育锻炼观念。

2.拓展健美操运动内容

近年来,虽然我国健美操运动得以蓬勃发展,内容也在不断地拓展,但健美操运动的竞技化趋势在我国还比较明显,即使在一些社区举办的体育活动中,也经常以健美操竞技比赛的方式进行活动,只有那些身体素质好,年龄比较小,运动能力强的群众才能机会参加,这和健美操广泛的群众适应性特征背道而驰。所以在巩固健美操竞技成果的同时,坚持青少年向竞技健美操方向发展,继续拓展竞技健美操的内容,中、老年健美操运动应当以健身、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拓展健身、娱乐健美操运动内容与形式,在编排上可以借鉴一些舞蹈动作技术,加入健身球、红绸、扇子健身器械等,尝试创编更多内容丰富、群众适应性强的健美操内容,使得健美操运动项目的发展体现多样性特征。

3.加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

任何有效的体育锻炼手段,都需要群众的亲身体验。这就要了解群众体育活动的现状,所以,要加强对群众体育调查研究,分析群众体育发展的趋势与特征,积极探索群众体育发展的难点与重点,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使得群众体育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强健美操运动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研究,为健美操的创编提高科学的依据,通过针对性的科研活动,把适合群众锻炼的健美操内容遴选出来,选择不同的人群进行实验,对生化指标等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健美操内容通过科学依据。

4.培训体育指导员,加强健美操运动与教授能力培养

群众体育锻炼一方面靠自身的学习与自觉性,但要切实提升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效,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起各级体育指导员队伍,通过不同的渠道选拔指导员队伍,并进行针对性培训。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内容要加大健美操运动的比重,侧重选择健身、娱乐健美操内容,同时,要提高体育指导员健美操运动的示范、讲解能力等。

结 语

健美操运动以其时尚、动感的运动形式,较为灵活的锻炼内容,受到广泛的欢迎,它对运动者身体机能的改善,身体形态的影响,以及对运动者精神面貌与气质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全民健身过程活动中,健美操能有效实践了《全民健身条例》的基本要求;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实现手段;健美操易开展性,能有效增加体育人口;节约资金,减少全民健身资金投入。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过程中要进一步推广,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健美操运动的推广;加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继续拓展健美操运动内容;培训体育指导员,加强健美操运动与教授能力培养等。

参考文献:

[1]沈铁.女子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气质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1):170-171.

[2]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R].2009,8,29.

[3]马杜霞.健美操普修课教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2005.

[4]金池秋.健美操价值探索[J].鸡西大学学报,2006,6(6).

[5]符巍,常允涛等.不同等级健美操对高校女大学生身体机理的影响[J].林区教学, 2011,169(4):125-126.

[6]马晓燕.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中级规定动作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4,(12):160-161.

全民健身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项目;全民健身;运用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可见,党和政府已经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呢?我们不得不继续提一提“全民健身”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

2014年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机制和工作要求,成立了多部委共同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进行专题调查、政策研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完成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修订工作;与财政部门就加大地方各级政府全民健身财政投入政策进行了研究;与全国老龄委共同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老年人健身展示大赛等等。

体育部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努力做好各项体育工作。以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做好各项体育活动工作,努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足以看出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重视。

目前,全民健身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从不同层面分析,主要有:首先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差。有很多人运动前根本不做热身、运动后也从不做拉伸等等,不科学、不专业的健身行为比比皆是,这样的健身行为会给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其次健身场地匮乏、利用效率不高。我们相关部门所提供的器械仅仅满足一小部分健身需求,器械并没有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导致很多器械往往成为居民们晾晒被褥的“专用工具”;再次全民健身意识不强。现如今,商业化的健身场所也不少,但是往往人们会觉得花钱健身有些“不值得”,可见,并不是消费能力阻碍了全民健身,而是意识上没有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最后是体育项目与全民健身没有很好的结合,不管是技术、场地、意识都没有把全民健身落到实处,因为相关体育项目的竞技性很强、难度大,一般民众根本不可能完成相关动作,导致一些民众喜欢某项运动却因为做不了而放弃,这就需要把相关体育项目平民化,让相关专家把动作编的简单易学,让大家的健身项目选择增加。

如何将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生活化,平民化,简易化。具体我将从以下几点举例说明:

健美操项目的平民化,大众化。家乡的广场上随处可见跳健美操的阿姨们,有时也有些叔叔伯伯。健美操已然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锻炼方式。健美操运动具有显著的生理锻炼价值,健美操不仅突出力,更强调美。健美操集各种舞姿于一体,充分展示人体健美的体态和优美的动作。健美操也有心理上的促进作用。由于健美操运动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因此它的运动气氛是轻松而又活泼的,能够更有效地达到健身的目的。最后,我们有出色的国家健美操教练和编排组,可以让健美操编的更喜闻乐见。

体育舞蹈的大众化。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起的体育项目。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里的一种高雅活动。舞蹈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劳动和情感,是一种人体文化。舞蹈艺术居艺术之首。研究表明,各种舞蹈都起源于原始舞蹈,体育舞蹈也不例外。体育舞蹈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原始舞蹈――公众舞――民间舞――宫廷舞――社交舞――新旧国际标准舞等发展阶段。体育舞蹈的前身就近来说是社交舞。国际标准舞分为拉丁舞与摩登舞两类。而每个类别又有五支舞种。正是由于体育舞蹈的娱人性、健身性、大众性、社交性等特征,还有体育舞蹈动作本身的多样性,多变性,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应该加大体育舞蹈教师的培训力度,拓展体育舞蹈的普及面,使体育舞蹈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健身项目。

艺术体操的普及化。分为一般性艺术体操和竞技性艺术体操,竞技性艺术体操难度很大,讲究精准,不适合大众,所以我们就要加强一般性艺术体操的普及与宣传。一般性艺术体操结合队形的变化,可进行集体表演,也可作为普及性的比赛内容。这些练习可以广泛地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因为它不受场地器械的限制,灵活性强。如今,我国不少地区已把艺术体操列入体育教学内容中,成为体育教育的一种手段和开展课外活动的内容之一。

当然,全民健身与体育运动项目结合远远不止这简单的几个项目,还有各种球类也相应的运用到其中来了,而且普及度相对较高,跳绳,花样跳绳也渐渐被大众所接受,自行车骑行队伍也在扩大。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正日益走向平民化、大众化。

结论:针对目前现状,关于全面健身也提出了几点设想:一是政企共建健身场所。政府要从政策扶持、项目审批、税费征收等方面对提供健身场地和服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二是加大各种体育项目宣传力度,改进动作难度,扩大教师教练队伍。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使全民健身真正地“全民化”,起到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作用。体育运动项目大众化,真正在全民健身中有效地运用,才能把全民健身的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崔小梅,高晖.体育舞蹈的发展及其在高校教学的开展开展。体育学刊,2001.8(3):114~116

全民健身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3-0056-04

Abstract:The new sports fitness of rural farmers effectiveness of construction is to ensur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rural areas essential element of service system for building an important fitness component.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building of the rural farmers develop fitness backgrounds in China, exploring rural sport fitness project reco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socialism new rural, study summary new fitness project farmers in rural area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 social value of rural farmers for new construction and sport fitness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ference.

Key words: socialism new rural; rural sport fitness project; reco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social value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国60多年来,由于我国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村体育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体育发展差异较大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1]。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现有场地850080个, 乡(镇)村66446个,仅占8.18%。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1.03m2,农村农民人均体育场面积仅有0.6 m2,且功能单一、设施简陋、标准较低[2]。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影响着农村建设的大局。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任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子系统,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支持实效性建设。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是推动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研究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社会价值,这对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事业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之关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对全面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效性建设是一项“亲民、便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效性建设既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3]。

自从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起在全国试点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发挥的功效是有目共睹的[4]。以山东、江苏、河南和安徽为例说明。

山东省截止到2009年年底,共投入体育公益金4000多万元,实施了7期“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为山东省1915个乡镇、3927个行政村、2800多个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捐赠了体育器材,山东省初步实现每个行政村建有一片以上篮球场的目标,同时投入公益金为山东省大部分乡镇文体站捐建体育场地,改善体育设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山东省体育局组织实施的“一点三线” 全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展顺利,已经形成了以济南市为中心点、以16个市级城市为支点的“沿海、沿黄和历史文化” 3条全民健身景观线[5]。目前山东省政府资助建设的157个全民健身中心已竣工10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经完成近3.8万个,力争到2010 年年底完成40000个行政村建设有以水泥硬化篮球场为主、小型实用的体育设施,方便农民就近就地参与健身活动。如潍坊市昌乐县在2006-2008年度第一批就为全县的435个行政村中的 174个行政村安装了健身器材,顺利完成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任务。截止2009年年底,昌乐县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任务已完成96%。如今在昌乐县昌乐镇的东风村,新建成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由标准的水泥硬底化篮球场和几张室外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组成,篮球场周围还开辟了宽不少于5m的平整空地供村民观看比赛使用。每天清晨或傍晚,在东风村新的健身广场上,不少村民前来打球和开展其他健身活动,该村还把篮球场当成多功能场所,村里的聚会、文娱表演、放电影等均在此举行。目前,山东省通过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的建设,推动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和体育活动项目,如潍坊的风筝节,泰安、青岛的登山节,青岛、威海的沙滩运动,菏泽的武术表演,日照和聊城的水上运动等。这些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和体育活动项目,为山东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供了支持。

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就把农村文体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中,省政府把100%的行政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2006、2007年的50项重点工作。截止到2007年年底,所有行政村100%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其中苏南绝大部分村、苏中苏北部分村还增建了健身路径、室内健身房、室,乃至健身广场、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在全国第一个高标准实现“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目标[6]。

河南省体育局从2006年开始与省发改委联合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仅2006年就在全省完成了570个行政村的建设任务。2007年在焦作市武陟县三阳乡小刘村举行了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启动仪式[7]。从2007年正式开始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争取利用4年的时间在全省48064个行政村完成1/5惠及约1400万名农民体育场地设施。目前,河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如淇县2007年已建成13个高标准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8年建成6个村,2009年建成17个村,计划2010年建成的16个村,现以完成10,争取提前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任务。

安徽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健身中。如铜陵市截止2009年年底,全市所辖15个乡镇(办)和140个行政村,已有13个乡镇(办)、127个行政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镇(乡、办)工程覆盖率高达90.3%(超过城市社区健身路径79%的覆盖率),力争到 2010年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铜陵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追求的不仅仅是在农村建成体育场地,更重要的是推动农民体育发展。在工程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使用率的问题,5个省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4个建设在农村学校,1个建设在人口集中的村部,极大的解决了农村学校无体育场地的问题。工程建成后使用率十分高,学校体育课走上正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为孩子们的游乐场和农民的休闲地,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群众知晓度达到95%,满意度98%,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体育下乡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截至2009年底,我国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已经超过100万个。中央和地方总投入资金超过36亿元,全国已建成7.9万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正在建设的2.1万个,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建设兵团, 使长期落后的中国农村体育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给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目前,随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实施的加快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庆、广西、河南、福建)乡镇农民体育工程支持的发展机遇。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成果更加深入人心,农民更加关注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效性问题,并更多地参与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活动之中。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于增进农民体质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质、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移风移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发挥重要作用,对全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对农村各项工作扶持的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农民余暇时间增多,消费需求逐步增长,消费结构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2月公布的统计公报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2004年45.6%下降到2006年的43.02%,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已经从温饱型步入小康型。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70%以上为绝对贫困,60%左右为相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文体活动日益丰富,精神面貌日益更新。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日渐有了物质基础。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在着重抓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各级体育部门要全面加大农村体育工作力度。推进农村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站(点)的建设,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带动和指导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坚持与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并形成制度。做到组织到位、骨干到位、活动到位,引导更多的农民群众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切实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8]。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加的事业,它以广大农村居民为参与主体,以健身、健心、益群、合作为基本特征,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一致。传统的农村社会通过宗族关系联结,但随着生产活动的家庭化、社会工作的流动性和独身子女制度的实施,以宗族血缘为联系的社会结构在不断地瓦解,同时农村社会分工日趋细致,农村居民在利益、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因此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整合就非常必要。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应围绕“一个理念的转变”(由偏重富裕乡镇农村建设到贫穷乡镇农村全面重视建设的理念)和把握“两个重点与难点”(发展农村特色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质持续增长和西部贫困山区农村和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农村)及“实现四个提高”(各级领导意识、健身锻炼率、竞技体育人才和综合体质);使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现融自然、人文、场(馆)于一体,充分体现“以农民为本”的体育理念,突出“健身促进健康”的主题,建立科学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总体目标[9]。通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的一些集体性体育健身活动,如篮球、乒乓球、体育舞蹈、健身秧歌、体育趣味运动会等,使农民在体育健身活动过程形成同一个集体,消解村民之间潜在的冲突和矛盾,增加了农民对生活的认同感,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凝聚力,减少了农民因无所事事而引发的吵架斗殴等矛盾发生的机率,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如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党委和政府近年来以每年一次的农民运动会为平台,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实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在举行农民运动会期间,把招商印资对象作为贵宾请来观看农民体育表演盛会,使农民体育运动会成为展示全民健身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果、物资交流、招商引资3大功能。通过农民运动会,不仅吸引成功人士返乡投资、也把本地的农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2009年大王镇实现生产总值113亿元,镇级财政收入2.5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8840元。镇政府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投入也逐年增加,仅2009年,镇政府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活动的投入达80万元。大王镇的实例表明,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农民体育不必仅仅把体育资源作为一种福利向农村输入,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把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发展农民体育作为一种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手段。根据200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调查及目标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在山东省的调查研究发现,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对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是显著的(见表1)。

从调查表1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1156位当地农村居民中,有574人认为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对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190人认为对促进新农村和谐乡村建设有重要作用;有156人认为对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有76人认为对促进体质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有44人认为对休闲娱乐与放松具有重要作用。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是提升农民开展科学健康文明健身活动的载体,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在利用这个载体提供新农村体育服务的过程中,使农民身心素质的提高促进了自我发展需求的不断增长。第一,农民通过利用这个载体开展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给农民更多的满足和愉悦,使农民身心获得平衡,而这种身心平衡是农民自我实现,获得幸福感的基础。农民依个人意愿选择喜欢的体育健身器材和活动场所进行健身活动,更易获得有意义的体验和生活自由,更利于农民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第二,农民通过利用这个载体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农民个体发展完善的热情与活力;农民在闲暇时间里从事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不仅让农民可以得到娱乐和休息,还可以净化了自我心境和提升自我情操,发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断得到重视的农民与社会的矛盾逐步化解,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中涌现出了一些经验典型特色模式,为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借鉴,这些成功典型主要有: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胡集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胡集书会相结合”的文化体育广场建设发展模式;河南省温县番田镇东口村――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实施的基础上,开发以休闲娱乐为特色的体育服务发展模式;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中共山东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小学体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以政府为主导投资建成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假日风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山东省青州市弥河镇张家洼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花园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山东省平阴县玫瑰镇丁口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玫瑰之村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河南省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双赢发展模式;广西省桂林市龙胜自治县和平乡平安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德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山东省邹平县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社区体育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这些经验典型特色模式使农民对体育健身工程得到认同,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村居环境,为村委会广泛联系群众和村民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了平台,为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方式的改善提供了重要条件,满足了农民体育活动的需求,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3 满足农民健身需求,体现 “以农民为本”理念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是全民健身事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十一五”时期体育场地建设的重点,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体育大政方针的重要举措,又是落实让广大农民共享公共体育资源服务的成果展示。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要从“以农民为本”的体育理念出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体育健身纲要》和《“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等文件为指导,综合运用体育社会学理论、农村体育发展理论、农村体育管理理论等,采用现状分析与预测未来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分析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建设环境、健身资源、发展潜力和发展障碍要素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制定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发展策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农民多样化的体育健身工程需求。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是由于农村社会的需求和农民生活需要而存在和发展的。就农民体育体育健身工程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是社会选择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而不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选择社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必须附属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才能找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关键问题是解决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问题。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总体目标所具备的能够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本能力是农村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引擎;既是是农村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村容整洁的内在要求;又是农民增收和劳动力平稳转移的根本之计;更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新型农民健康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使农民的身体素质差,造成机体免役功能的下降,削弱了生产力的发展。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效性建设能够引导农民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健身意识,开展既健康文明又简单的体育健身活动,建设花钱少、对场地要求不高、健身养生效果明显的健身活动场所,使农民“少吃药,多流汗”,获得强身健体之益,享受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带来的乐趣,满足农民的健身需求,是 “以农民为本” 体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以农民为本” 体育理念,就是以农民为主体,坚持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在坚持农村、农民实际和慎重发展的前提下,明确 “三个重点,一个标准和一个难点”的建设思路,即: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主要以行政村为实施对象和重点在有经济条件的农村建设发展;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整个农村;重点提倡在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和在尊重农民体育意愿的前提下,增加健身面积、体育器材,形成体育文化广场;坚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应以“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两张室外乒乓球台的场地建设”标准;突出解决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中的难点,即:从农村体育实际出,遵循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农民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当地需要什么,我们就建设什么。在总体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建设与农民体育项目相适应的场地和器材,特别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根据当地环境和农民健身习惯,选择与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适应的场地与器材,使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不仅能够建得起来,更要用得普遍。通过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使广大农民形成健康的休闲方式,形成健身运动与农村体育文化的有利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有利于农民的身体健康,更能缓解心理压力,促使被压抑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生活的质量。

4 培养了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和体育娱乐方式,为文明乡风和村风建设提供了人文精神支持

新农村建设应包括新房设、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美德、新风尚和新的体育风貌等诸多方面。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宗旨为以农村居民(包括学生)为主要参加者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场地,逐步改善农民的健身环境,提高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根据课题组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8个首批试点地区不同类型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80个行政村的调查发现,通过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参与,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为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健身条件,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有效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使农民健身不再打“游击”,体育广场、健身路径、场所等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农村体育设施落后的面貌,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

通过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培养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和体育娱乐方式,革除农民身上的不良传统和习惯,防止不良风气的形成,这是乡风和村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的体育场所开展的健身活动形式上看是一种人的有机体物质运动形式,但伴随着人体运动时,更突出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产生了变化,从快速、多变的动作过程、动作的效果、目标实现中,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顺利与挫折中,体验在体育健身运动中的娱乐感、参与感、自我效能感和满足感,人的精神思想产生超越,促使人的身心健康整合与调适,在塑造健美身体的同时,健全人的心理,实现着健心和健身活动的统一,达到“身心双修”,“身心和谐”的健身与健康目的,为文明乡风和村风建设提供了人文精神支持。

5 结论与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新理念,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绩效的最大化。农民体育健身作为一种新型的深受农民欢迎的“新民、便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基层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1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是投资少、见效快、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健身需求,而且还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悄然变化。政府应在抓住《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日” 颁布实施的契机,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现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镇(乡)、村级体育健身工程的制度管理,将好事办好,使人民满意,为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是制度化、全民化、社会化的生动反映,是促进农民健身与农民健康同行长效化、机制化,提高农民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更加充分地发挥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综合效益和巨大社会作用的重要杠杆,是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巨大力量。建议在正确认识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重要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工作的示范效应,做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加强与健身工程建设配套的其他系列建设。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李林,茹秀英.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7.

[2]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2005-02-03.

[3] 曾翰民.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科教文汇,2007(7):37-39.

[4] 胡庆山,王健,王维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J].体育科学,2007,27(10):40-48.

[5] 关博,懂新秋.对影响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若干因素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1):60-63.

[6] 李一宁,戴伟,金世斌.新农村 新体育 新生活――江苏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调查[N].群众,2008(3):67-69.

[7] 赵金龙.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启动[N].焦作日报,0007-12-07.

[8]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Z].2006-03-01.

全民健身重要性第5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要求,全民健身提高体质也逐渐被国家和人民重视。全民健身计划对进一步增强全民体质,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全民生活以及提高生活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民健身计划一被提出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调动了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从而也提高了全民的健康水平。现如今,大众健美操以能增进身体健康,塑造完美形体,改善气质,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为主要目的,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因此大众健美操已大范围的普及了。

关键词 健美操 运动 全民 健身 作用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的计划,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完善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生活质量,更有利于维系和谐社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大众健美操作为深受人们青睐的一项健身运动项目[1],其主要功能在于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进行实施,从而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大众健美操能增进身体健康,塑造健美的形体,改善气质,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不仅如此它还有终身受益的功效,能提高人体的各项身体机能,让人们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当然还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让自己拥有好的生活心态。本文就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以襄阳的市民为调查对象,分析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湖北省襄阳市社区居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索关于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方面的文章 25篇,作为理论研究基础。

2.问卷调查法:襄阳市人民广场、诸葛亮广场、南湖广场、鼓楼商场门前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发群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有效问卷420份,无效问卷65份。

3.数理统计法:运用 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定量分析提供依据。

4.逻辑分析法:根据统计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结果分析

(一)民众选择健美操的原因分析

健美操作为一项简单易学,种类繁多,场地不受限制的运动,是人们健身的不二选择。通过调查发现,选择健美操的大多数为女性,但是男性比例也不是很低。可见健美操在大众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他们选择健美操的原因大多相同,是因为可以强身健体,塑造美丽的形体,丰富自己的生活,听听音乐放松心情,减轻生活压力[2]。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选择健身的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别,农村居民大多时间都要忙于农活,闲暇时间较少,并且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他们健身的意识还不强。但是综合来说,在众多的健身项目中,选择健美操做为健身项目的还是占大部分。因此对于具有动感,难度系数较低,种类多,易学的健美操来说收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

(二)大众健美操对全民锻炼的意义

1.增强体质

大众健美操的动作以"健"、"力"、"美"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长时间练习健美操,可以使肌肉的弹性提高,还可以消除多余的脂肪,使自己的身体曲线更加优美,其次还能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提高稳定性和灵活性。对人体的发育具有十分有利[3]。并且跳健美操还能提高和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血管的舒张功能,使得心搏有力,身体更加健康。与此同时,还能让心情变好,增加食欲,还能消除人们紧张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培养坚强的意志。

2.塑造形体

长时间进行健美操运动,可以帮助自己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使其自己的身体曲线更加完美。不仅如此,还能培养自己的高雅气质,让自己的整个身体始终保持端庄,挺拔的姿态。

3.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健美操的练习,可以培养人对各种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好的创造力。提高音乐,舞蹈等好的艺术素养。同时,身体健壮后还能更好的适应恶劣的社会坏境,当然通过跳健美操还能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交际能力,让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训练身体能力

健美操的身体能力训练是对身体的速度、柔韧、耐力、平衡性以及协调性等等运动能力的训练。它对改善身体的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和身体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能够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保持稳定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身体健康。

5.历练顽强的意志

健美操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项目,如果想要把一套完整的健美操跳好,无疑是需要下功夫,多练习,只有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健美操动作达到一个新高度,跳的更加完美。因此,长期锻炼可以磨练顽强的意志,锻炼自己的专注度和不服输的精神。

三、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大众健美操的动作以“健”、“力”、“美”为主要表现形式。能够消耗过多的脂肪,使其自己的身体曲线更加完美,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还能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让人们的速度,耐力,柔韧平衡性以及协调性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并且健美操的种类繁多,练习方式更是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进步,健美操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适合各个年龄阶段,不同的职业。因此有很广泛的适用性。在健美操的舞蹈中,还有优美的音乐,让人听后身心愉悦,缓解生活压力。大众健美操正在以独特的魅力风靡全国[5],让全民健身可以更好的开展,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四、结论与建议

健美操是一项具有非常重要锻炼意义的健身项目。它可以促进人体健康,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还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不仅如此,还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培养好的心态以及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因此,为了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推进全民健身操的发展势在必行。建议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并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软实力也有更好的前景。注重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让农村的人也可以有健身的机会,促进大众健美操的全面普及。群众在选择健美操锻炼的时候,要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健美操。以达到更好的健身目的。并还可通过网络媒体,电视广播,多进行大众健美操的宣传,让更多的民众可以了解健美操,并能进行健美操锻炼。只有人们都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国家才能大步发展。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化社科项目(全民健身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鄂西北地区为例14G341)。

参考文献:

[1] 硕红, 张亚峰.现代健美操的基本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0(9).

[2] 郭素玲.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作用与优势分析[J].体育文献报. 2010(6).

[3] 王广宇,占伟.浅谈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地位和作用[J].景德镇高专体育系.2006(6).

全民健身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 全民健身工程 服务体系 现状调查

基金项目:2012年博士生后期资助研究项目2012BS018;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资助项目(课题编号:09JK058)。

全民健身事业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和主体,它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基本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研究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本研究正是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以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为对象进行量化研究来验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并对其中各个构成部分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对西部地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进西部地区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服务。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CNKI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西部部分城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查阅了有关国家、全民健身文件、统计年鉴、电子资料以及相关政府文件。

2.专家访谈法。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西部地区高校7位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西部地区部分城市体育局群体处9位管理干部以及6个市(区)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3.问卷调查法。本问卷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4]。选用数据库中西部地区数据。该调查以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主。以西部地区25-65周岁人群为调查总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四川成都、重庆、贵州贵阳、陕西西安、甘肃兰州、青海西宁、新疆乌鲁木齐等17个城市发放问卷。城乡群众调查问卷发放总量为1700份,回收1564份,回收率为92.7%;有效问卷1479份,有效率为87%,共计1479份;社区(乡镇)管理组织部门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有效问卷450份。

4.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与AMOS17.0软件进行处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主要运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验证性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服务体系中的各项因子之间的关系[5]。

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西部地区的体育锻炼人群。本研究借助国家体育总局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对西部地区25-65周岁人群为调查总样本。根据调查手册,实施随机入户调查填写问卷。第二类为西部地区体育政府机构的群众体育管理人员及西部地区高校群众体育科研研究人员。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成因素分析

为寻求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因素的内在联系,采用以上设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标准化问卷对20位专家,30位省、市(区)体育局群众体育管理者,70位社区与农村乡镇健身站(点)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回收115份,回收率95.3%,整理有效问卷107份。利用SPSS17.0对107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删除不合适的问项。KMO 及 Bartlett's 检验结果可知KMO=0.852,大于0.6以上,说明可以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2=1261.919,自由度为197(P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因素分析

1.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分析

在对所搜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时,各个指标的平均得分基本都超过了3.7,这说明指标设计是合理的,在调查对象中认同度较高。即衡量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的发展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一是政府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如何;二是社会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如何;三是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四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优秀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肯定是组织凝聚力高,社会效益显著。同时我们注意到有4项指标数据标准差不到1,说明调查对象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当一致,有的问题设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2.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分析

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因素描述性统计如下。这一部分指标得分差异很小且分数较高,说明了指标设计中所涉及活动信息、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因素、全民健身文化与活动宣传报道以及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信息影响因素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群众体育活动信息的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服务,与群众体育活动场地使用信息的活动报道形成一致关系或融合,这样,全民健身信息系统作用采用全面体现出来;同时全民健身信息系统要根据当前政府既定方针政策制订相应的全民健身方案并全面推行。

3.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分析

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因素描述性统计如下。全民健身组织体系除了有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硬件设施和资源的保障外,还要有俱乐部内部的有序、高效的管理;此外,还要有和谐的内部关系。俱乐部组织管理者对自身在俱乐部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组织管理者、体育指导员和其他会员的关系,还有俱乐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较强的关注度。

4.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分析

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因子描述显示,从每项的指标得分均值可以看出,得分差异小,且分数较高,说明在设计指标是上述5项指标构成全民健身活动指导提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调查数据显示,日常健身活动指导比较匮乏,政府对此管理力度不够,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总体不高,在城镇社区分布比例不合理。群众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健身活动不科学、不规范,因此不能长久坚持锻炼,所以该项指标是健身指导体系的重点因素之一。

5.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

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描述性统计显示,消费财政体系主要从健身物品、健身服务消费和政府财政支出方面进行统计。从均值来看,各项指标超过了3.4,说明指标的合计较为合理,在调查对象中认同度也较高。通过分析,三条指标基本可以反映出消费财政体系的构成,为进一步调整消费财政体系合理化奠定了基础。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成的验证分析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题项数值达到了0.69。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第三次全民健身调查数据提到,我国全民健身场所中企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位列第二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路径系数为0.67。因此,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系统成为服务体系的构成因素之一。

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信息题项数值为0.72,在信息供给系统中位列第二位。I3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数值为0.43,I1群众体育活动信息数值为0.61。从因子值分析发现,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其因子值所占权重较低有待于提高,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对其他因子影响较大,首先是对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影响达到了0.63,全民健身消费市场体系影响,路径系数在0.62,意味着全民健身信息体系没提高1%,那么全民健身消费市场体系将有0.62%的提高,简言之,全民健身消费市场受到来自全民健身信息系统超过一半以上的影响。因此,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成为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通道。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活动指导体系的测量模型发现,其中日常健身活动的开展系数为0.77与全民健身体系的相关性较高,其次是日常健身活动的指导,系数为0.63属于中度相关。全民健身大型活动的开展、社区经常性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与全省每年全民健身运动这三项系数为0.54、048、041,属于中度相关。

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社会组织题项系数为0.77,占据该项最大的数值,说明全民健身组织建立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成立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其数值达到0.72,位列项目中第二位。接下来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体系的建设系数为0.68。从题项的系数来看这些因子较好的代表了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因子系数的高低代表了该因子在整个因子的重要性。依据理论设计组织体系是信息与活动指导体系等三类的中介变量。假设验证通过。从验证性因子检验发现政府财政支持居于首位,因子值为0.88,该因子较好的代表了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其次,是全民健身物品消费,因子值为0.69,全民健身服务消费值为0.41,居于第三位。因子值的高低很好地反映了全民健身中消费财政支出的现状——国家支出为主要支柱。个人消费中以物品消费为主,服务消费次之。消费财政体系对活动指导体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路径系数显示消费指向活动的系数高达0.87,意味着消费每提高1%,活动将得到0.87%的提高。这说明消费财政体系对活动体系的支持。信息体系对消费财政体系的路径系数为0.62,表示信息提高1%,消费财政体系将得到0.62%的改善。以此可以得出,缴费财政体系成为服务体系最为关键的支柱体系,对其他体系形成制约。

结 论

西部地区全民体育场地设施系统中政府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居于主导性地位;全民健身文化与活动的宣传报道在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居于首位,全民健身的信息宣传是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手段;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体系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体途径和有效手段,全民健身组织建立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成立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领导机构,信息体系通过组织体系对活动体系的影响力度为最大,从客观角度分析,组织建立的多与寡、成功与否对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的影响是非常有效的;政府财政支持在消费财政体系中居于首位,其次是全民健身物品消费。

参考文献:

[1]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2]陈秋斌.构建小康社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12-14.

[3]芦平生,朱忠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41-44.

[4]李相如.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

[5]董新光.对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含义、特征和架构的讨论[N].中国体育报,2003,5,29.

[6]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7]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7-10.

[8]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

[9]吴明隆. 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全民健身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政府服务;绩效评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167

全民健身作为增强人民体质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国家要求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民健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成为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1我国全民健身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

《全民健身条例》明确规定,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全民健身作为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有为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义务。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保障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也无法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多样化健身需求的,因此在数十年的全民健身工作开展过程中,各地逐步形成并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从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等的规定来看,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方面所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完善全民健身制度。《全民健身条例》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制订全民健身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国家支持、鼓励、推动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国家支持、鼓励、推动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国家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对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国家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组织者和健身场所管理者依法投保有关责任保险,国家鼓励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公民依法投保意外伤害保险[1]等。可见,全民健身规划和计划、体育消费激励和体育产业发展、全民健身捐赠税收优惠、全民健身活动保险等这些政策的制定,自然是政府服务全民健身事业的应尽职责。

第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健身场地、健身器材等是全民健身的基本保障条件,《全民健身条例》要求有计划地健身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2]《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则更加明确到2015年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市(地)、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健身设施。50%以上的市(地)、县(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3]利用财政投入以及体育公益金收入、社会捐赠,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这是政府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任务。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事业单位自建自用的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也应成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统筹安排的内容。

第三,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条例》第三章对政府及其体育主管部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中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政府及其体育主管部门特别应当在三个时期做好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一是在全民健身日,要加强全民健身宣传,组织开展免费健身指导服务,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共体育设施;二是定期举办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三是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与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活动。此外,政府及其体育主管部门还应当对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开展的健身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和指导,以形成政府举办的与社会组织开展的健身活动相辅相成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第四,提供健身指导服务。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全民健身活动的终极目标,为此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来指导体育运动的开展。这些标准,既是全民健身活动成效的检验依据,也是政府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范围。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国民体质测定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并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积极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力宣讲和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传授运动健身方法,促进城乡居民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

总之,全民健身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做的事情涉及面广,必须要着力推进的基本任务。

2我国政府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

加强检查和评估,是保障工作任务完成的基本手段。国家体育总局在2011年11月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白皮书,对我国1995―2010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为制定《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则更加要求县级以上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14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3]国家体育总局为此还专门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评估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体育总局标准),用来指导各地体育主管部门开展评估工作。

体育总局标准共有10个一级指标、57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都分为A、B、C三类标准,其中B类标准代表到2015年《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周期结束时的全国平均水平,A类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C类标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一级指标是体育锻炼参与率、身体素质、健身设施、体育组织、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健身活动、组织保障、制度建设、经费支持、宣传教育,57个二级指标包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每万人体育场地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4]用以反映一级指标的状况。而这10个一级指标实际上可以分成3类,前2个是直接成效类指标,第3~6个指标是间接成效类指标,第7~10个指标是保障条件类指标。没有7~10个指标方面的基本保障,就很难有3~6个指标的间接成效和1~2个指标的直接成效,所以这3类10个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存在因果关系,其间也就必然有重叠和交叉,所以不能基于同一视角来进行综合成效评估。当然,作为工作评估,为便于查漏补缺,发现工作中哪些方面不足,以便找到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这样的设计也有其实际用处,但用来评价政府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效则有些不妥。

正如我们前面的分析,政府在全民健身方面所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在全民健身制度、体育公共设施、全民健身活动和指导服务四个方面。而全民健身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很难做定量评估,所以基于数据分析的政府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评价,可以只从体育公共设施、全民健身活动和指导服务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就在2011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要求,以场地设施、组织队伍、活动指导为重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可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主管部门也是把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和包括组织队伍健全在内的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2011年以来全民健身甚至整个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来加以强调。

把体育公共设施、全民健身活动和指导服务作为基本指标,来评价政府全民健身的基本公共服务状况,看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在用以评价的数据选择上和统计口径方面,却不能简单为之,随心所欲,而要特别注意这种公共服务的全民性和政府性。全民性要求体育公共设施尽量使用人均数据,全民健身活动和健身指导服务尽量使用人数而非人次数据,以参加(接受)人数与居住人口数的比率来反映,从而评价政府全民健身服务的人群范围到底有多大。政府性要求统计的体育公共设施应当是由财政投入或用体育公益金、社会捐赠兴建的,全民健身活动和指导服务应当是由政府组织开展的,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自建自用体育设施,政府参与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举办的健身活动是否计入,该如何计入,应当有合理的统计口径和计算标准。

再者,上述评价还只能反映政府在全民健身方面所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量,而质则需要用体育总局标准中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和身体素质这两个指标来反映。不过,体育总局标准中这两个指标下的11个二级指标,还不能直接用来评价政府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即质。因为,政府这方面的服务,到底对提升城乡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和身体素质的合格率、优秀率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是不是那些增加的体育锻炼人数和体质测定合格者、优秀者,就是因为政府提供了较好的公共服务而产生的结果,这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相关分析,看政府增加体育公共设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指导服务,对城乡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率、体质测定合格率和优秀率到底有多大的贡献,这样的评价才会有意义。

还有,服务是提供者与接受者的双边活动,服务质量评价要从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两个方面来进行。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推进工程”中“服务质量”课题研究的程龙生等,通过调研分析最终确定的通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就是顾客感知质量和组织支撑质量两个,而顾客感知质量通过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文明性6个二级指标来反映,组织支撑质量通过人员、设施设备、材料、方法、环境5个二级指标来反映。[6]虽然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在政府中,公平和平等方面的考虑在服务供给中起着重要作用,均等化是我国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指导思想,但是,公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感知质量也就是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也必须像企业重视顾客满意度测评那样,把它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因为,顾客满意度是衡量一个组织测评或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是评价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7]评价政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少不了对居民满意度进行测评。

3我国政府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从以上分析,我国全民健身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评价,应从政府服务维度、居民满意维度和服务效果维度三个方面来进行。其中,政府服务维度主要从公共体育设施、全民健身活动和健身指导服务三个方面共15个指标来进行评估,而居民满意维度可用满意度指数,服务效果维度可用服务贡献率来进行衡量,这样就构成了见下表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认为,顾客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有顾客期望、感知质量、组织形象、感知价值、感知公平、顾客信任、顾客承诺、顾客忠诚、顾客抱怨等,[8]因此,全民健身居民满意度指数可从这些方面构建模型来进行测量。而贡献率主要评估政府全民健身服务与居民体质合格率和优秀率之间的相关程度,从而评判政府全民健身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全民健身条例[EB/OL].(2009-09-06)http://wwwgovcn/zwgk/2009-09/06/content_1410533htm

[2]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通知[EB/OL].(1995-06-20)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0517

[3]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1-02-24)http://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

[4]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评估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4-07-02)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18/n33598/5480802html

[5]秦东颖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N].解放日报,2011-03-24(1)

全民健身重要性第8篇

论文摘要:把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融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之中,既可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广泛地开展,又有利于弘扬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在全民族健身活动中具有特珠的价住,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指导,推进其科学化、社会化进程,有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1995年国家体委在全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此《纲要》的提出旨在大力发展我国全民族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来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这是一件关系到国家兴盛,民族强健的大事。

关于少数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关系,国家体委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从政策上肯定了少数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活动中的作用,也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获省份,全省4 1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三分之一,共有52个民族,其中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35个,16个民族跨境而居,共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197个民族乡,是全国自治地区和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努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全面开展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活动,对推进全省全民健身计划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

1.丰富多采,便于选用 云南少数民族体育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云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繁多,运动形式千姿百态。在云南25个主要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都流传有多姿多采的体育活动,广布于全省各种地域和民族社会生活环境。有的民族体育活动适合在山区,半山区环境开展;有的则适合于坝区,河谷地带进行;有的适合于江河湖海中活动;有的则不受地理环境限制,何时何地都可随意从事。在纷繁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中,每个项目都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项目中,有的偏重趣味性;有的对抗性突出;有的讲究技巧;有的又强调力量。但无论哪个项目都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的显著功效,大都是全民健身活动中灵活多样,便于选用的体育内容。据统计,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的体育活动有298个项目,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所列出的少数民族体育676项中的44%,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民族体育项目体系。这是人们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不仅便于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对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也具有重要意义。

2.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民族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在欢快的身体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量。久而久之,有助于人体的机能形态,体质体能向着健康强壮的方向发展,并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从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对人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白族的登山和游泳对人的耐力、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大;彝族、哈尼族的摔跤对人的力量与意志具有直接的锻炼价值;傣族的跳竹杆可以发展腿部力量和人体协调性;布朗族和板族的爬杆能增进人的上肢力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壮族等民族的射箭、打陀螺可以提高人的臂力和判断的准确性。此外各民族中流传的民族舞蹈与民族武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动作自然流畅,简单易行。这些项目使人的全身上下协调运动,健身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结合,使之久练而不乏味,从而达到祛病健身,抗老益寿的目的。

3.可以增加体育人口数,推进体育杜会化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生活情趣,是群众喜闻乐见和乐于参与的,因而,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全民族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体育种类多,具有广泛适应性,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涵盖多个年龄段人们的运动。许多运动项目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限制,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进行锻炼。另外,由于一些民族体育活动竞技性、娱乐性较强而成为跨越地域空间的全国性民族体育比赛,如龙舟、摔跤、武术、抢花炮、珍珠球、秋千、射弩、陀螺、赛马、木球、毽球等,已成为全国各民族都乐于参与的竞技项目二有些民族体育活动简单易行,自娱性、健身性、审美性较强,已逐步走出大山,走出民族村寨。步人到城镇职工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方式。今天,步人云南各大、中城市群众性的展练环境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群中闪动的“烟盒舞”、“跳乐”、“跳歌”、月般王鞭’、“白族迪斯科”、“民族迪斯科“活动的身影。这表明。民族体育活动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及价值功能,已逐步被各民族认同和接受,已经超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限制,逐步成为民族地区和城镇职工、居民体育活动的内容,对于扩大群众体育锻炼队伍,有效增加体育人口意义重大。

4.减少体育投资,推动全民位身活动的开展 我国目前人均体育经费1年只有几毛钱,体育活动场馆、器材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孺要。云南作为一个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社会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山区多、贫困人口多、少数民族多、体育投资严重不足,其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这样。民族体育就成为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经济不发达的边疆山区省份最经济实用、最易推广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根基于各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环境.其具有淳朴自然、贝占近生活、简单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运动技术难度不大,许多项目只需一块平地或一片草坪,村前寨后即可开展,活动器材只需利用身边的生产、生活工具(如船、马匹、刀枪、箭、弩等)和自然资源(竹、木、藤、石等)即可解决,极有利于在少数民族中普及、开展:

5.促进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接轨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重要场所,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的贫困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困难,体育场地旺乏,体育师资不足的状况仍在困扰着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使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应根据各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依据人体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发展的规律要求,精选出一些民族体育活动项目作为民族地区学校的体育教材或乡土教材,在民族地区学校中大力推广、使用。既可克服体育资金短缺、体育场地医乏、体育教师不足的困难,又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还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后继有人。同时,也可改变我国学校体育中仅以现代体育为主.轻视民族体育的状况,使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在我国的学校体育中比奚齐飞。

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推进民族体育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精华荟萃,其活泼的运动形式和淳朴自然的丰富内容,既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又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近几年,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较快。其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已构成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主干二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和作用,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和改革,发展民族体育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增强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化、规范化、健身化、社会化等程度。使之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真正增强民族体质,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服务。

1.加快科学化、社会化进程 所谓科学化,即按照现代体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对那些依然附着在民风民俗中的体育活动进行改革,剔出其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意识的因素。对那些活动方式有较大随意性、缺乏有机联系与规则的民间游戏进行整理、提炼,使之与现代体育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接轨。使之逐步地从分散的民俗和生产活动中逐步分离出来。走上稳定、系统、独立发展的位置,这样才具有推向社会化的可能。同时,也要打破民族与地域间的限制,加强民族体育的传播与交流,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步推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

2.强调竞技化、规范化 竞技性是体育活动的精粹与魅力所在,竞争取胜、超越自我、战胜对手。更高、更快、更强是体育精神的本质内核,它与人类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相契合。因此,体育竞技能成为全世界最易接受的“国际语言”。应加强民族体育的竞技化发展和改造,要有完善的竞赛规则,能体现民族平等和公平竞赛的精神。这些规则要简明准确,便于操作、量化统计和名次判定。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武术、龙舟等项目,经不断改革,已制定出较完善的规则与胜负评判标准,逐步适应了国际体育竞技的要求: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有11项运动列人第六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中的射弩、打陀螺于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民运会上列人正式比赛项目,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的丰富与完善作出了贡献。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代表团积极参加全国民运会的各项比赛,在第六届全国民运会中共获得22枚金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中的射弩、陀螺、堆沙等项目多次外出,参加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和表演,云南白族的霸王鞭、彝族的跳月、哈尼族的茫鼓舞也多次到国内外许多地区进行表演。因此,竞技化、规范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的必备条件:

3.提高娱乐审典价值 民族体育的娱乐性包括自娱性和娱他性,使运动者和观赏者都能通过体育运动来娱悦身心、调节情感、陶冶情操,撷取运动感的审美体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质量提高,余暇时光的增加,体育运动逐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要有较强的竞技性,还应有较高的娱乐审美价值,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只要我们注意提高民族体育中的娱乐审美价值和文化品味,这些活动将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