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发展策略

农业发展策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9 16:27:24

农业发展策略

农业发展策略第1篇

[关键词]中部崛起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大力发展农业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农业,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这是由中部的历史、地理、人文、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是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安康富裕。中部五省“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目前普遍面临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缓慢等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是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2.是促进中部崛起,缩小地区差异的重要保证

中部六省居我国腹地,幅员辽阔,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08年中部六省主要农产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31.6%,油料产量占全国的40.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33.5%,猪、牛、羊肉产量占全国的31.8%,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17.6%。中部六省输往省外的粮食占全国省外粮食输出量的50%以上,相当于全国近5亿人的口粮由中部地区提供。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也要以农业为基础,因此,农业的发展部不仅是中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的关键,而且对于缩小要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3.农业是实现社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保证

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3.2亿农业劳动力中,种植业实际需要1.5亿人,加上20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人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单单依靠城镇化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依靠农业自身来吸纳与承载过剩的又暂时无法转移的劳动力。

二、中部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中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的限制,生产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耕作方式,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还没形成,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规模小,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产品加工行业,农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阶段,附加值低。

2.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民整体素质低。

农民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部地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1/3左右,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很低,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中部分布在第一产业的科研成果不到全部科技成果的18%,并且农业科技力量主要集中于产中领域,产前、产后科技力量匾乏。

3.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人口转移困难重重。

据农业部测算,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按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速度测算,我国每年大约可新增10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可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按照这样的速度,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才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去。在拥有9058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中部六省,如何对这些劳动力资源进行转移是其面临的巨大困境。

三、中部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中部地区要在特别注意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的基础上,抓好农业优势产业链的建设,推进优质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流通,把中部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尽可能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良性互动,走农业精细化、规程化、工业化、科技型、内涵型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2.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中部地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技进步与实用水平和推广应用的程度。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推广,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在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包装等环节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以培养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干部为重点,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他们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和能力。超级秘书网

3.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渠道,减少中部地区农业人口。

目前我国仍旧维持着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得进城农民的的子女入托教育难以保证;他们自己则因劳动收入低、时间长、几乎不享受社会保障,难以保护自身业已形成的人力资本和进行人力资本再投资,这些给农民进城增加了直接的成本和心理压力。因此,要为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研究制定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的政策措施,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帮助中部地区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训计划,加大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和技能,促进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总之,中部地区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本地区农业特色,扬长补短,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把农业和工业统筹起来,使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相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建设相协调,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从而实现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树华,汪秀婷.中部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4.6.

[2]胡文海.崛起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农业发展策略第2篇

1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一系列进展,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方向迈进。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虽然传统型农业在逐步缩小,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但是我国农业的弱质性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弱质性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性消除,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对其进行扶持,从根本上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传统农业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传统农业需要政府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从传统农业的发展特点看,其风险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导致其产量的下降风险,同时还有农业丰收之后产生的收益性下降问题。从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风险角度看,需要政府运用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对农户进行补贴,如果是农产品丰收之后造成的收益性下降风险同样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性保险对农户进行补偿。农民丰收之后其收益性会发生变化,农业政策性保险对传统农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粮食需求弹性角度进行分析,当粮食丰收的情况下,粮食的供应量会增加,但是粮食的价格会随着粮食产量的上升而下降,导致农民的整体收益性下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粮食缺乏需求弹性。从粮食供应角度看,农户供应粮食满足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粮食生产与其他商品生产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具有公共物品性特征。但是从农户收益角度看,粮食越是丰收农户的收益性下降越快。因此政府需要承担粮食丰收之后造成农民收益下降的风险,或者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粮食供应将会产生问题,这对我国粮食安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政府需要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保障农民收益。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和保护,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导致农业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业产业化导致农业加工、种植、农产品流通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弱质性说明即使农业产业化承担自然灾害的风险比较小,但是也要承担第二第三产业的价格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导致农业产业链增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农业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需求状况对农民收益性影响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对现代农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纺织工业品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原料的深加工品供需状况,当纺织品的供应量增加的时候,其价格发生下跌,纺织品生产企业获取的收益比农户获取的收益要多,所以纺织品工业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弹性。

2现代农业保险模式缺陷研究

当前我国拥有多家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服务,比如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但是只有安华保险公司在代替政府开展政策性保险服务。从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情况看,主要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政府给这些商业保险公司一定补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一部分费用,农户承担少量费用的保险管理模式。这种农业政策性保险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性,因为商业保险公司毕竟是做商业保险出生的,其对农业生产的特征并没有全面把握,其在保险过程中会呈现一定的问题,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过程中需要专业化保险公司承担保险业务,可以保证各项保险业务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对整个农业保险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对农业实施商业性保险之后农民收入状况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农业政策性保险产生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商业性保险对农户收入产生的影响。商业保险机构对受保农户确定无差别收益曲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真正发生了巨灾,或者农产品价格出现的下跌,农民获取的补贴通常情况下比较少,与农民收益预期相差甚远,所以可以看出有商业保险机构代办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保险作用很少,无法真正弥补自然灾害、价格下跌等问题造成的农业收益下降问题。因此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缺陷,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相关措施,规范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运行机构,保证投保农民真正获取收益,促进我国农业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农业发展策略第3篇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产业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为产业发展调控主要手段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在中国耕地资源仅占世界的7%、水资源占世界的6.4%、水土光热配比的耕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0%的极度紧缺地理资源基础之上,农业的净化环境等多元功能和价值El趋丧失,市场并没有成为对此进行等价支付或补偿的手段,农业越来越直接以“作为产业的农业,作为商品的农产品”的面貌出现。当前的农业“产业化”是以机械化、化学化、设施化以及经营的专业化、单作化、连作化为主线推行的.种种“化”的结果确实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解决了粮食不足和供给不稳定的问题,进而满足了大量流通和大量消费的高速增长时期对农产品的需求。但与此同时,农业的“产业化”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和缺陷,石油能源、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成为必然。从而污染了土壤、水和空气,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农业污染已经远远大于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成为面源污染最大的产业。,00$m哝药的大量喷洒不仅损害了农民自身的健康,还削弱了动植物的生命力,导致病虫害的多发。由此引起饲料中抗生物质的添加和作物栽培中农药剂量的增大。这种恶性循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也降低了食物的安全性。农业的这些以物质生产及其效率为至上使命的做法所派生出的诸多负外部效应,成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最大不利条件。

(二)存在于小农生产者方面的群体特点、制度局限、技术和资金缺乏等问题。从事有机农业需要有知识、高素质的农民,而当前的现状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当农民.作为农民的人也越来越对农业的规律缺乏真正的认识。首先,从农村留守群体的特点来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在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工资水平较高的外出务工,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大都剩下了妇女、老人甚至儿童。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从事重体力劳动和精耕细作,而此时。农业产业化带来的机械、化肥、农药的快捷、便利、高效恰好解决了他们因精力和体力不足无法精耕细作的问题,于是他们不去集农家肥,而普遍使用化肥,以达到高产的目的。其次,从小农经济的制度本身的特点来看。家庭承包制的本质是恢复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天然地存在着这样一个特点:保守和随大流。由于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农产品的数量有限,农民整体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分散的农民缺乏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信息资源和组织资源,特别是缺乏农业协会等类似的组织,从而成为一个极其容易被“诱导”的群体。[4](plO0-0g)追逐资本利润最大化的涉农工商企业,在其资本下乡过程中采用多种“花样”.例如名人代言、抽奖、赠品等方式吸引农民购买“实惠”的农资产品,其中不乏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这些化学合成物质长驱直人,深入到全国各地的农村。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不但缺乏定价权,而且难以辨别真伪,主要凭借经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村里人用什么化肥农药.自家地里就用什么化肥农药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化学化、农药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中.大部分农民依然认为只要多用农药、多施化肥就能高产.只要种植的作物高产就是好的栽培模式,忽视了对土壤、对环境的培育和保护。农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此外,农户也缺乏有机农业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当前,诸多风险下农户资金和有机种养技术投入依然不足。农业生产中,劳动过程因作物种类的繁杂而多变,农业又具有生产的季节性和生产周期的固定性,受特定的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充满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一个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需要经过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转换期,这个时期生产的产品不是真正的有机产品,只能以普通产品的价格出售,对于普通农户来说,经济风险毋庸置疑,作为单个农户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或者有机耕作的崇高信仰,很难承担如此大的风险和负担。再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绝对不使用农药、化肥,它需要大量的现代农业科技。例如微生物发酵技术、堆肥沤肥技术等,目前在有机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系统化的技术措施的研究,技术壁垒问题成为发展有机农业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1q一般的农户很难具有足够的有机种养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支撑这样的高风险和高成本。

(三)存在于消费者观念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产业化背景下的农副产品,从源头、加工、流通等环节上均出现了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人们被动地消费这些食物,食用后,各种化学物质都会沉淀在人体内,最终就会生出很多、怪病。∞这些现实问题虽然逼出了有机农业的发展.然而当前作为农产品末端的消费者对于有机农业的认识却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由于种种原因,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有机农产品的信息,而由生产经营者提供的信息,如果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消费者就很难接受。在有机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信息的验证问题十分突出,由于人为和非人为的原因,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信息的漏损和失真,从而使消费者对生产经营者产生不信任等负面影响,最终制约有机农业的发展。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失真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非常重要。当前,适合发展有机农业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在信息闭塞、偏远的农村.不管是有机农业本身的信息,还是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信息,都相对闭塞。机农业有严格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而这些规程和技术指标,生产经营者必须掌握,但是消费者并不知道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另外,公众对有机食品的消费还不够重视。当前消费者对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高,消费需求并没有受到充分刺激,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认知习惯有待改变;同时,消费者与有机食品生产者之间缺乏对话,消费者对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存在偏见,来自消费者的排斥性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必然不利。

(四)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虽然。国家已经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表明对有机农业生产的认识从国家层面已得到明确认识,特别是在国家发展农业的相关政策中已经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顺利践行,有机农业在与现代常规农业的竞争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近些年来,中国实行的农业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其中包括对生态农业的项目扶持,这反映了国家对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政策落实上.由于实行家庭承包制以后的农业实际上变成了细碎化的小农经济,这使得它与各级政府部门的交易成本提高;而且涉农部门大都变成了垄断利益者。因此,每年大量的农业补贴政策,诸如粮种补贴等等,除了以撒胡椒面的形式取得了人人均分的政治效果之外,其他的一些涉农项目、生态农业项目,大都成了大户或者公司与政府涉农部门结盟进行套现或者赢利的经济行为,一比如一些政府主导的农业生态园等政绩工程,对于广大普通农民或者一般意义上的有机农业示范推广没有多大关系。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难以普惠性的落实.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另外,目前国内认证机构的国际认可覆盖面和认证能力都十分有限,专门从事有机认证的机构与单位并不多.规模也都-~lL''''b,通过认证的产品种类也不多,有机农业的产品认证制度不够全面。此外,当前很多机构的认证只是形式上的一纸空文.在资本稀缺的恶劣条件下,认证机构因为亲资本而在认证有机食品的过程中走马观花.使得很多不符合有机食品标准的农产品混入市场,扰乱有机产品消费市场严重的是,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惊人,地方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一直在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农业耕地被圈占,农村的土地正在逐渐减少,所谓的18亿亩耕地警戒线也在一步一步地逼近,国家保护耕地的国策与地方工业化的制度安排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困境,这着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诸多制约因素,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和实证调研,笔者从生产者、消费者、国家三个层面提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事生态型劳动的组织化农民是关键。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注重饲料与饲养之间的平衡体系,有机农业的封闭循环没有外界的支援,要求只能在养殖生产体系内适度承载动物量,使种植和养殖处于相互平衡与制约的循环关系,要求实现养殖适载量和遵循动物自然习性饲养管理。[10](p7-9)因此,作为有机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不能使用农药、化肥等,而且要尽量靠自身系统内的自给自足实现“只出、不进”的良性循环,生产中不制造任何垃圾,种植多种可净化环境的非经济作物。不去制造污染、不去破坏的同时,去努力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从本质上来看,有机农业生产是一种生态学的农业劳动生产,它是建立在中间技术基础上的、大众化生产的、主要为了本地消费的、循环农业的劳动形态。[1l一-这需要生产者真诚地对待有生命的万物,并从大自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才是真正的有机农业生产。在有机农业生产中.农业技术问题很重要,就生产技术来说.现代农业都是在研究改变种子的基因生产出更高效的化肥、农药,从而得到更大的产量,但是却没有关于不使用化肥农药、不靠转基因的自然增产方式的研究。例如怎样靠其他作物的种植来保证主要经济作物不受病虫害的侵蚀,怎样的人工种养技术可以使作物及牲畜有更多的产量等等,用最自然的肥料、饲料来种养,用最贴近自然的方式让它们生长、生产,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最好途径。所以说,农业生产不能只想利用化学技术赶快除掉害虫,以提高产量,而应该探索实现大自然的天然平衡,探索依靠某种作物的种植来减少主要经济作物的病虫害。通过学习、试验,探索出纯自然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在近似于完全恶性竞争情况下的农户分散经营,定价权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搞有机农业也同样会遇到处于市场边缘地位的尴尬。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可能是克服这一制约因素的重要途径,农民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让更多的村民组织起来,几十家联合成立合作社,联合生产,联合销售,以增强有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何慧丽等f2](p43-52)~[-辨认为农民合作组织在提高耕地规模经营和利用率、增加农业收入、改善村庄社会关系、提高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形成主导产业生态化、品牌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农民合作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农村制度方面的实践性表现:家庭承包制为对集体化的否定,而农民合作组织事实上又高于家庭承包制、内含了其积极因子和集体化合理成份的超越式扬弃。克服这一组织瓶颈。是当下农村有机农业实践的起点和认识基础。

(二)发现和培养文明消费者是当务之急。有机农业的本质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打破这个农业恶性的生产——消费之链.就需要消费者觉悟起来,主动地去做一名文明消费者。让消费者明白,要使自己和家人持续地获得健康食品,就需要自觉践行公平贸易,即所购买的农副产品价格,不只是包含了供求的经济关系,而且还包含有使产品生长环境得到修复的生态价格.以及使生产者有售和动力维持生产的社会公平价格。有机农业因其倡导的健康生产和健康消费观念、食品安全意识、质量标准而被广大的消费者所认可,可以说有机农业的发展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是在消费者需求的引导下产生和发展的。但是,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群体的有机消费没有被挖掘.或者他们的有机消费意识并没有建立,这就需要在有机农业发展前期引入外部驱动,使消费者形成一种有机食品消费的健康趋向。因此,需要加强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提高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可以根据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的认知情况,按照消费者的不同购物习惯和认知习惯。开展长期持续的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同程度,同时,要利用“外发力量”着手建立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平等对话平台,消除消费者对于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的疑虑,逐渐实现城乡公平贸易。这也有利于有机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策略第4篇

农村经济发展是全国脱贫攻坚战最关键的节点,在较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的问题,并将“三农”问题作为新时期城乡发展规划的重点解决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眼下农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以农村农业产业为主要发展内容,对产业结构做出合理调整及科学规划,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农村发展的和谐局面。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意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乡村发展成为任务最艰巨繁重的工作,乡村兴衰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乡村是辅助城镇共同构成兼具生产生活、文化生态综合功能的居民生存发展空间,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及水平。乡村也是社会总体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矛盾的主要根源地,只有解决乡村发展的社会矛盾,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物质文化的全新需求,也推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但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农村经济仍较为落后,城乡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旨在完成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补短板”,协调乡村积极发展。此项战略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再次把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提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鼓励全国各地认真落实,大力推进各地区乡村的振兴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中国曾经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文化的底蕴来自于乡土文化,带有浓郁的乡土社会气息。但是现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居民生活贫困等凋敝衰落的客观现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为了把乡村和城市放在平等发展的地位上,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产业、文化、生态等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主动性,形成乡村发展的全新活力,从而建立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动乡村农业从产量向质量转变,有利于构建乡村发展的新格局,更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矛盾,最终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二、德宏州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德宏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独有的自然气候,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条件。近年来,德宏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产值连年攀升。然而,在农业产业开发过程中仍出现了产业效应与生态效益相排斥、产业规模与科技创新不适应等诸多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产业规模不明显;区域产业格局发展零散,产品特色不突出;产业科技创新力度不足,产业链接不完整;缺乏科学持续发展理念,农业生态不理想等问题。

(一)农业发展落后,产业规模不明显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许多地方一样,德宏州大部分县市仍处于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设施老化、生产方式单一、机械化水平普遍低下,这些先天条件,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山区乡镇还因地理环境的限制,难以有效运用现代化设备及生产要素,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薄弱。德宏州境内大概有20%以上的水田就分布在这些“靠天吃饭”的山区乡镇。德宏州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导致粮食、蔗糖、茶叶、咖啡等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发展步伐十分缓慢。

(二)区域发展零散,产品特色不突出德宏州具有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自然资源,但受区位条件和资金政策限制的影响较大,大部分地区农业均以零散发展格局存在,呈现以单个农户家庭粗放经营为主导的发展方式,难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农产品类型品种多样但规模不大,乡寨之间农业合作不明显,产品经济效益良莠不齐。存在一些发展缓慢且经济价值不高的产业,而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又因缺乏规模化合作社经营,无法发挥较大的经济带动作用。

(三)产业创新不足,产业链接不完整完整的产业链应当包括农产品的技术研究、品种培育、实验种植、连片收获、初次加工、精深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但从整体来看,德宏州绝大部分的农业产业链并不完整,产业链接不紧密。尤其在技术研发及精深加工环节,由于缺乏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的科技研究运用,产业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农业产业总体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四)缺乏科学发展,农业生态不理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一对协同发展的矛盾体,如果没有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建设利益,往往会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恶劣后果。德宏州因地处西南边疆,世代多民族混合聚居,各民族之间思想意识差距较大,农业生态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加之政府并未形成科技政策、资金扶持、劳动力培养等元素构成的一体化生态服务综合体系,导致农民绿色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性不高,州内农业生态发展不太理想。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德宏州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德宏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州内农业人口和农业资源占全州总量的7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农业州。近年来,德宏州各级部门认真分析新时期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坚持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强化乡村振兴措施的落实,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提高农业资源开发,实现规模化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依旧是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经营,农业土地基本处于分裂状态,这样大大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整合各项农业资源,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例如对闲置或者荒废的农村土地合理实行流转承包,鼓励企业参与承包,培育以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合作社等大型农业经营方式,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程度。通过农业经济经营方式的优化升级,发挥新型经营方式的辐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

(二)抓住区域独有元素,形成特色化发展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域农业资源千差万别,农产品也各具特色。为加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特色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德宏州因其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农业产品极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高原蔬菜、热带瓜果、有机坚果、珍贵药材等等。但因地理交通和信息交流不便利,许多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并不高。为开拓销售市场,扩大产品影响力,德宏州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并借助魅力中国城、天天向上、第二经济视角等多家综合媒体宣传本地产品特色,以特色产品影响力助推市场销售,实现农业产品特色化发展。

(三)拓宽产销结合空间,推进产业化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农业振兴是根本,而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一直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种植和产品销售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农副业”、“农业+旅游”、“农业+养老”等新型发展方式,完成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例如德宏州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利用新的生产技术,开发出后谷咖啡、傣味干巴、热带果饮、中药制剂等农业产业的第二梯队。并结合区域农业特色,探索出乡村生态旅游、田园观光旅游、养老休闲旅游等绿色发展模式。因此,以产业融合为契机的乡村振兴发展可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以此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确保生态化发展德宏州历来是云南省的重点生态保护区,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德宏州始终坚持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农业资源的适宜性和自然选择。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兼顾农业经济与生态保护双重发展目标,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标准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的发展必须牢牢守住生态的红线,才能确保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策略第5篇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商洛

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

“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不够

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赵建华 刘宁 杨煜琛 单位:1.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 2.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兴明.党的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7]刘长文.山东移动打造“智慧农业”探出高效富农之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4):29-32.

农业发展策略第6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作用;发展策略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因而要想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相关部门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

1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

1.1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农业水利工程,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而农业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很多方面,如节水、灌溉以及防涝防旱等。农业水利工程在实际应用中,不仅进一步的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还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2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水利工程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还是提升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不仅如此,当地政府在农村地区修建农业水利工程,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避免出现旱灾、涝灾等状况;另一方面能够较好的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进而改善农民饮水情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之所以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促进生态文明现代社会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水利工程的建设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不可或缺的保障系统;相关部门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为农村防洪、供水、生态等提供了安全保障,因此,相关部门要不断的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当前我国在农业水利工程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现阶段,农业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当前的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不仅综合素质较低,在技术上也没有足够的成熟,这是不符合水利工程的相关技术和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工作环境基本上处于农村地位,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艰苦,福利待遇也不够高,因而大多数专业的人才都不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在近几年,根据相关数据研究得出,我国水利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占总职工的概率非常低,由此可知,我国严重缺乏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高技术型的人才。(2)我国农业水利设施不够完善。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在当前的水利设施上,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修补的;另外,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水利工程来说,由于设施年限过于久远,并且没有得到相应的维护,使得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3)农业水利规范不够完善。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其本身就属于一项比较艰苦复杂的工作,并且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当地政府在对水利工程建设上虽然大力支持,但是在资金上严重匮乏。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保障水利工程正常的投入使用。

3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策略

3.1进一步的加强整治

对于上述农业水利工程存在设施问题,相关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其进行整治,同时还要对一些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进行更新和改造。在改造的实际过程中,施工单位要能够结合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完善农田中的灌排体系。

3.2进行总体的规划

要想能够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出其具有的作用,相关部门则需要根据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来制定科学合理以及可行的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先由市、县组织,在让各乡镇负责实施,编制灌溉区总体规划,来增加灌溉渠道和配套设施等。在此基础上,要保证不打乱自然排水流势以及能够科学合理布置灌溉区,如:在资源充足的地区,施工单位要科学选择沟、渠,然后新建一些灌区,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还为农民灌溉农田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总体的规划,使得相关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农民灌溉农田投入的成本。

3.3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农业水利新机制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善农业水利工程新机制,我国相关部门要为其建设提供相应的财力支持,同时还要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能够做好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宣传工作,通过这种宣传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热情,进而解决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人力问题。

3.4实施水利惠农政策

在实施水利惠农政策上,我国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区域来制定相应的惠农政策,比如,适当的增加农民的水费和电费的补贴,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农民在经济上的负担;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增加对水库管护财政的补贴,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更好的保证水库正常运转,还能够防止水库出现无水可用的情况。

3.5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

在健全水利工程体系上,相关施工单位要坚持规划顺应民意,进而能够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由面上建设,分散投入到集投、由单项逐渐突破到整体推进。力另外,政府要对农业水利工程不断完善进行改革制度,并会给与指导和意见,这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类问题只有建全并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才能提高工程的质量。

农业发展策略第7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作用;发展策略

前言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当今时期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出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

一、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

1.1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水利工程,对于农业产生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出农业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以及防涝防旱等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使我国农业产业得到了持续、稳步的向前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和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其具有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农业水利工程在农业产业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农业发展。

1.2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水利工程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不仅于此,农村地区修建农业水利工程,一方面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避免出现旱灾、涝灾等状况,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的问题,保证农民的身体健康。

1.3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现如今,全球各国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各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均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工作内容中。对于我国同样如此,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也需要着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防止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便可以有效解决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业水利工程建成运行之后,除了可以保证最基本的农业灌溉工作,同时还可以发挥出防洪、抗涝、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我国在农业水利工程上存在的问题

当今时期,我国农业水利工程还不够完善,依旧存在着种种问题。第一、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专职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同时技术能力也不过关,不符合水利工程的技术和管理要求。同时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工作环境处于农村地位,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艰苦,福利待遇也不够高,无法留住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水利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占总职工的概率非常低,由此可知,我国严重缺乏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第二、我国农业水利设施不够完善。尽管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但是很多的农业水利设施,均是采取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修建、或者是设备较为老旧;同时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由于一些设施设备年限比较久远,又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导致当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到影响,不能够向前发展。第三、农业水利规范不够完善。虽说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但是最近时期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我国针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存在不足之处,由此影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水利工程实施改造建设,属于一项较为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地区政府尽管支持水利工程建设,但是资金严重匮乏,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必须针对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科学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以此确保农业水利工程可以长久、正常的投入使用。

三、关于农业水利工程采用技术

3.1节水灌溉技术

现如今所采取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管灌、畦灌技术、田间地面灌水、波涌灌溉等等方式。而其中的田间地面灌水技术,由于其具有20%左右的节水效果,可以在一些大水漫灌的地区大力推广和使用。利用短沟代替以往的长沟,能够对田间灌水量实施有效控制管理,由此促进灌水利用效率的提升。此外,也可以采取管溉的方式,其通常情况下能够节约40%的水资源;而微灌技术和地面灌溉技术,一般可以节约80%左右的水资源。

3.2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深耕深松技术,也就是利用土进行蓄水,之后实施深耕深松,以此增加了土层厚度,同时使土壤更加具有透水性,增加了土壤的需水量。如果所选取的农作物品种具有抗寒性能,那么便可以取得良好的节水抗旱效果;将有机肥均匀撒到旱地上,则能够降低55%左右的用水量,所以需要合理实施有机肥,利用肥料进行补水,可以使单位产量作物的用水量得到降低;对于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来讲,也就是正确运用耕种技术,实现土壤的水分有效维护和保养;对于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可以选用薄膜、秸秆覆盖等等一些容易找到的材料进行覆盖。在抗旱技术方面,除了上述两种技术之外,还可以使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保水剂、以及化学处理等等化学处理方式。

四、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策略

4.1加强整治

针对现有的农业水利工程,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灌溉排水泵,更加需要更新改造。同时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进一步完善农田的灌溉体系。

4.2进行总体的规划

为了保证农业水利工程更好的发挥出服务农业经济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更好的发展,有必要结合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制定出详细、可行的规划,各地区政府分级实施负责,对灌溉区总体规划合理编制,改造和引进灌溉配套设施,增加灌溉渠道;同时避免对自然排水流势造成影响。结合农村具体情况,保证灌溉区的合理性。比如说,在一些资源较为充足的地区,可以设置一些全新的罐区,以此促进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展,同时可以为农田灌溉提供便利,有效降低农民灌溉的经济支出。

4.3改进、完善农业水利新机制

在农业水利工程新机制的完成过程中,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发挥出职能作用,增加财力支出和补助,大力支出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将各市、县地区的中小型农业水利设施的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同时每年划分专款费用,切实解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改造的费用问题。此外,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大力宣传农业水利工程对于农民、农业的重要性意义,以此使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保护中,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人力问题。

4.4以重点县水利工程建设带动其他水利建设

通过建设重点县的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可以拉到其他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以此实现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范围的扩展。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还需要对相关的配套工作有效落实,切实保证农业生产可以顺利进行,有效实习旱涝保收的目标。

4.5实施水利惠农政策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增加对农民的各项扶持政策,可以结合区域面积,制定惠农政策。比如说,可以增加农民的水费和电费的补贴,以此降低农民经济负担;此外还可以增加水库管护财政补贴,保证水库可以正常运转,防止出现无水可用的情况。4.6积极建设中小型水利设施农业水利工程的未来发展,还可以加快建设例如小水池、小塘坝等中小型水利设施,结合当地区的农业状况,加强对各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比如说喷灌、滴灌等等;也可以扩大抗旱的面积和范围。

总结

总而言之,农业水利工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属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和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增产,提升农民经济,推动农业产生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同时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策略,使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于德军.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41(10):231-233.

[2]叶星,张庭芳.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分析[J].中华民居,2014,(27):283-283.

农业发展策略第8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96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不仅在一些重大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在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运用气象科技振兴农业以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然而,除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新形势的发展下,气象服务面临的形势还包括:我国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复杂多样,每个地方的气候特点还各不相同,加之农村属于气象服务的边远地区,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也比较薄弱等,这都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起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对气象服务部门在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以及人才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

1.1 重大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

由于我国的气象灾害频发,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端的天气,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气象服务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部门结合多年的数据积累,能够更好的进行分析,并对灾害性的天气进行预报,这样就可以及时把消息传送给农民,方便让农民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减少农业损失。

1.2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振兴农业的发展

农业气象服务部门通过对各地气候特点的分析,选择了合适的作物种类,并通过高技术对作物的长势及土壤进行分析,更好的指导和培育了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优化了农作物的种植,另外,还根据区域的地形特点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的综合化大生产,从而达到了振兴农业发展的目的。

1.3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工程。到2012年,我国的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的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设施农业从农业种类上划分,主要包括园艺和养殖2大类,由于我国设施农业大多数为农户自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而且农业又与气象服务工作紧密相关,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和灾害性,需要及时掌握天气预报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这就提高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性,使得农业气象服务增加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从而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气象保障。

2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气象部门提供的传统的农业服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目前,尽管许多的县都已经配备了气象信息员,但由于培训力度不大,技术水平低,导致气象预报存在不准确性和不及时性,这就很难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指导,这也说明了农业的气象服务水平还比较低。

2.2 基层设备还比较陈旧

虽然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气象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基层气象部门的设备却还是比较陈旧的,没有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现代化程度不高,依旧使用传统的测量手段,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布局气象局,这都导致农业气象部门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农业发展。

2.3 农业气象服务范围较狭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在逐渐多元化、综合化,然而农业气象的服务领域只是集中在粮食生产上面,针对其它方面的还比较少,尤其对设施农业,如林、牧、副、渔业的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的比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3 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策略

针对上文阐述的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的发展策略是: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完善气象服务体制,及时更新基层设备,做到预报气象灾害的准确性;要积极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

只有充分解决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才能更好的保证农业的稳产高产,从而完善气象服务工作,实现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叶清,焦庚英,许晓利,祝必琴,陈庆,肖金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及服务措施[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