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9 16:27:23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兴趣 语言艺术 课外活动小组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归纳出如下几种方法。

一、引言“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引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在地理新课开始时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抒发激情,或以旧引新,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比如,在讲《西亚》一节时,这样设计引言:1990年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为何那么卖力,出兵出炮,充当世界宪兵?日、德等国为何如此慷慨解囊,支付巨额军事费开销?(石油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石油产销的波动必然导致石油价格的波动,从而波及美、日、德等西方石油进口大国的切身利益,而西亚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地区)。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二、教学语言艺术,在风趣的教学语言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涵,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为提高学生兴趣,在概述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描叙:“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渊源流长,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我国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有的湖面广阔,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绕,湖水如镜,山水相映,景色秀丽。”通过如诗如画的语言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当然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使学生在一种美的感受中急于想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具体情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随着教师的描述心绪沉淀的地理课堂中。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谚语、诗、词、歌曲、民谣等来配合教学。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得多。

三、运用电教手段触动感官诱发学生地理的兴趣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基本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教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更无味。这种恶性循环,正是学生对本来趣味无限地理却不愿学的真正原因。多媒体课件能把大量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知的影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效果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无论如何讲,学生也是难以完全接受的,而电化教学可以利用其独有的手段,将这种过程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取得最佳效果。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如“夏季风的进退和雨带的移动”、“季风的形成”、“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的形成及危害”等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投影片或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更能直观的感受来自地球外部和内部力量对地球的影响,把无法想象的知识转变为直观概念,学习地理兴趣大增,对知识掌握程度也大为提高。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真情感召学生地理的兴趣

俗语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例如我所教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地理基础差,知识面窄,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内心纯朴,对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容易满足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多亲近,多鼓励,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有效地指导和帮助。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有效的提高地理学科教学效果。

五、成立地理课外活动小组,促进学生地理的兴趣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第2篇

一、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主要分为以下三点:第一,方便理解,学习容易。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的积累相对较为薄弱,再加上初中数学知识比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难度更高,初中学生又是刚刚接触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学生需要一个高效、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来辅助自身的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学习方法的设计和应用都是在完全充分地考虑到初中学生本身的年龄、性格、理解能力等特点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它具有理解方便,应用难度较低,方便使用等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第二,灵活性较高,趣味性较高。初中学生由于本身的性格特点,相对于枯燥的初中数学课本的文字和单一的学习方法,他们更容易趣味性较高、灵活性较高的学习方法和事物所吸引,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正是充分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建模思想方法的设计中融入了灵活性和趣味性的元素,从而有效地激发和吸引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水平。第三,学习方法和思想理念科学高效。初中数学是一门集理性、严谨性、逻辑性和灵活性于一身的一门难度较高的学科知识,因此,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的核心部分在于它重点关注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思想理念、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建模思想教学方法辅助初中数学的教学。

二、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

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辅助和帮助作用主要体现在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上,因此,初中建模思想教学方法的培养方式非常关键。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以下2点:第一,培养初中学生把握整体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初中数学知识和题目当中,容易出现很多干扰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思维方式的信息,或者延伸多个题目和知识点的信息,这些干扰信息很容易导致初中学生在理解初中数学知识和解答初中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提纲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影响到初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而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把握整体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比如说苏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中关于《概率》这一知识点的题目:“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放有印有1、2、5、6、9、11数字的白色巧克力糖,小明从中随机取1个巧克力糖果,万方从中取1个随机的巧克力糖果,请问小明和万方各拿出的巧克力糖果相加的和大于9的概率是多少?”初中学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快的得出答案。第二,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初中数学具有灵活性较高的特点,对于同样的一道初中数学题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初中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为有效、便捷的解题方法,而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满足这一要求。

三、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两点:第一,在初中数学题目解题中融入建模思想教学方法辅助解题。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下册中《三角形的锐角与钝角》这一章节知识点的题目为例:“一个钝角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锐角1为32度,另一个锐角2为43度,而另一个锐角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钝角为148度,请问这个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哪两个角存在互补关系?”由于这道题目中的信息量和数据量较多,初中学生光从书面的题目文字中来理解相对而言较为困难。这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初中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方法来建立实际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模型来解题,将抽象难懂的书面文字转化为简单、直观的模型,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能力。第二,在初中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来辅助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观察、研究、总结从而形成的较为理性、科学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的目的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因此,初中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必须联系实际生活来完成。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初中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方法来辅助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能力。

四、结语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地理衔接教师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14

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教学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做好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学科的衔接工作,更能体现科学教育的整体性,为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地理学习做好铺垫。

一、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7至11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11至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小学阶段学生大多依靠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认识、感知世界,进入初中后,学生逻辑、抽象思维逐渐加强。六、七年级处于认知发展过渡阶段,同时又处于小学升入初中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学科间的过渡出现脱节,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小学科学、初中地理等课程。中、小学在教学方法上会有很大不同,小学科学由于其教育对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原因,在课堂上通常会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科学实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初中地理教师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如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大部分的初中教师认为造成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脱节的原因为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例如五年级科学《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中学生从表象上知道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图片上了解了林奈的花钟,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根本原因必须等到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了初中地理才能明白,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的衔接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

二、初中地理c小学科学教师交流的必要性及方法

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最佳方法就是教师交流,初中地理教师深入小学科学课堂,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掌握两者基本理念共通之处。

例如五年级科学《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本课主要内容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活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昼夜交替的影响,揭示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本课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对一些资料的观察和分析来认识;第二部分,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了解昼间活动的动物和夜间活动的动物;第三部分,选择典型的夜间活动动物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动物适应昼还是夜的活动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比如动物的身体构造、天敌活动的时间、食物来源等。学生们知道一些,可是有时他们并不明白生物的这些特点是由于昼夜交替而引起的。而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是初中地理中关于地球自转的内容涉及的。初中地理教师交流至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带着学生探究昼夜更替的成因以及对动植物的影响,十分有利。

初中地理教师交流至小学科学课程,随着新成员的加入,中小学教师之间能产生新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学习外来的新知识与经验,初中地理交流教师也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并展现自我,双方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交流会激发教师们的工作干劲和潜能,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交流可以让学生接受相对公平的教育,各种不同风格的、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师会让学生们的视野更开阔,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思考问题能够更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渗透学科意识。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初中地理学科内容,在过渡期教学中开始向学生渗透地理学科意识,有助于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尽快适应学科的分化,了解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地理的学习。

其次,融合教学方法。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由于其教学对象年龄上的差距,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大差异。这导致学生在中、小学过渡过程中不能适应,从而产生教学的脱节现象。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交流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中、小互补,让学生逐步适应两个学段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同时两个学段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做好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师的交流工作,能够使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学科更好地衔接,为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小学科学向初中地理学科的过渡更自然、顺畅。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第4篇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仅作为“次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我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初中已有知识

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需要占用高中的教学时间,如果在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容量,提高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效率。同时,地理学科因其本身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这样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

3.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环节。比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1.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

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初中的地理课堂多数以“师讲生受”进行,而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强调理解的是质而不是信息的量,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地理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23

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文化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环境识、掌握地理技能、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的重要途径。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初中地理课程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根据新课标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来看,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有用的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与时展的需要。

现阶段,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经历了新课程改革,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和发展,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的学习模式方面,然而,从现有的地理教学实践来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而极大地妨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得地理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因此,针对初中地理教学的不足,教师要主动探究构建有效课堂的科学方法,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有效初中地理课堂构建的内涵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这里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指课程教学,而是包括了教学内容相关的所有教学活动,其中,有效的含义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能够得到切实的进步。因此,有效的初中地理课堂,即是指教师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成长,从而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优秀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并且实现人格、学科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构建有效初中地理课堂的科学方法

为了构建有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师要主动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深入详细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从而探究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有效初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注重课堂导入的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从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来看,由于其在考试中的分值不高,因此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往往存在不合理之处。在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情况,地理课常被安排在学生精力相对难以集中的时间,例如下午第一节等时间段上,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进而妨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难以达到课堂学习的要求,经常出现走神和打瞌睡等现象。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感受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从而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课前导入。

从课堂导入来看,其关键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创造条件。具体而言,课堂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导入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的效果有所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和设计导入方式,尽可能地采取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渴望。从实际的教学来看,通常所使用的课堂导入方法包括: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发、时事热点法、图片导入法等等,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导入方法,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导入方案,切实推动有效课堂的构建。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有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支持

从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来看,地理知识的内涵十分繁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地理规律、地理概念、地理图像等等,要求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的内容非常多。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重点总结了下面这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一,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在于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地理学科本身涵盖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传统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很难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图像的展示和规律的讲解方面,多媒体教学能够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图像展示、数据分析等等方式,让抽象概括的教学内容转变得形象具体,增强学生对相关地理规律的认知。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该内容时,学生会对地球的公转、自转等运动存在疑惑,而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和规律,便于学生对其中的地理律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问题教学法,这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合理地设置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加以理解和分析,并且推动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在不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增强。

第三,情境体验法.根据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图像和声音都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而这些正是构建科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也十分重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地理现象能够有更深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推动有效初中地课堂的构建。

第四,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讨论交流、解决冲突等方面,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应合作学习要求的内容,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教师能够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包括角色扮演法、课外教学法等等,教师在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把握构建有效课堂的核心目的。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教育;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3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19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中学教育实业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对初中同学们的物理学习压力压在不断增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随之变得更加灵活。但是新课标教育虽然已实行多年,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没有相应的优化,其学习方式依然比较传统、死板。因此,浅要讨论几种初中物理学习必会的方法,使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方法灵活多变,更快更好地解决物理难题显得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初中物理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方法,概念、原理理解混淆不清

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力学、电磁学两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并没有对概念和原理清晰掌握。有的甚至没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这些基本的概念,对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相关定理也相互混淆。在电磁学学习中,有些学生懒于思考、动手,不认真画电路图,之后反映电磁学难,不深入的理解、主动学习。多日之后,便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不善于归纳、总结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死板的学习,做完一道题,正确的就不管了,错误的看一眼也不去细细思考,他们不善于思考、总结、归纳自己的错误,不善于将不同的题型进行归纳分类,更不善于归纳整理自己存在缺陷的学习方法,这样很大程度阻碍了他们物理的学习发展。

(三)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社会的需要,新课标下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应有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但有些学生并不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思进取,不善于开发自己的思维,他们墨守成规,并不会亲自研讨,只等教师来讲解,并不愿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快乐的喜悦,不注重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三、初中物理学习常用的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1.定义: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物理学习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一些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要性:控制变量法是在学习初中物理过程中的一个必会中重要方法,其在物理学习中具有很多重要的应用。作用这个方法,可以巧妙的探究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理想倾斜试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等很多问题。

3.应用实例:在探究位移与速度、时间的关系时,s=vt 这个公式可以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我们可以让一辆小汽车在路上匀速行驶,先控制时间不变,以4m/s的速度行驶3秒,记下位移12m;接着以10m/s的速度行驶3秒,记下位移30m,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同样的时间里,速度增长了几倍位移就跟着增长几倍,因此位移与速度成正比。再用同样的方式探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二)转换法

1.定义: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2.重要性:掌握转换法及其应用,有助于体会物理等效思想的内涵,有助于提高考生的科学素养,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终身的学习、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3.应用实例:例如我们通过马德保半球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利用雾的出现通过转换思想可以得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结论,利用指南针的南北指向可以得出地球存在磁场等。

(三)画图法

1.定义:画图法即作图法,是指在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画图的方式揭示事物的现象,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帮助的方法。

2.重要性:画图法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变的具体化、简明化,使学生们更轻易地接收、理解所学的知识;画图法在学生处理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具体化、变得一目了然,使学生们的做题效率,做题准确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方法对于初中物理学习来说,是一种具有极大帮助的方法。

3.应用实例:在学习受力物体运动的时候,我们应经常采用画图的方法,现对一个受力物体或一个受力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分析结束之后,就能很好地掌握这道题的关键所在,也就可以清晰的解答出答案。

(四)类比法

1.定义:类比法是类比推理方法的简称,指通两个对象在某些关系或者属性上相似性而推出在另一关系或属性上可能具有相似性的推理方式。

2.重要性:学生们在学习一个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新问题时,由于新知识、新问题的抽象化,不易理解。但是通过类比法,学生可以很轻易地将新的知识或问题与自己所熟悉的另一种事物或问题进行类比,找到他们的共通之处,建立起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新问题的解答。类比法是解决初中物理乃至整个理科问题时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3.应用实例:例如学生在学习电流的时候,可以通过将电流类比为具有一定的规律运用的人流、车流等;再例如这道题:一个质量m的小虫在一个漂浮在水中的质量M的树枝上爬行,阻力不计,小虫直线爬行距离H后,虫和树枝相对水面移动的距离。学生们在解决这道题时,应该很轻易地将这道题通过类比法归类为人船模型,这样便能很好的解答。

总之,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应该善于总结归类,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地解决物理难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益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研究与建议[J].科学咨询,2012(9).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第7篇

一、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内涵以及关系分析

我们经常所说的数学思想,其实就是大家对于数学学科的一种宏观认识。与此同时,这种认识不仅仅包含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包含对数学方法的认识。数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指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其中,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简单来说,数学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数学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所以,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培养以及训练,可以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宏观教学和微观教学。

学生在经过长时间数学方法的学习之后,就能够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思想。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时,可以首先培养学生学会相应的数学方法。

二、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1.运用差异化教育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业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标准,而不是过高或者过低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分为三个等级:了解、掌握以及运用。

对于部分数学思想,学生只要求了解即可。然而,在数学学习中,对于经常运用的数学思想,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以及灵活运用。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引入合适的数学思想。与此同时,需要运用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表达相关的数学思想。从而使得学生将数学思想由抽象化为具体。

不同阶段的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思想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给予差异化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以及差异化教育。

2.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进行相应地融合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运用数学方法。然而,数学方法的思想基础就是数学思想。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综合讲述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能够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的教授。与此同时,还需要在课下让学生运用习题解答的形式来运用以及强化数学方法。只有经过不断地练习以及强化,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数学方法的精髓。同时,就能够较为灵活地运用相关的数学思想。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同时其学习经历也比较少。所以,他们的理性思维相对来说还比较差。然而,初中数学中的部分数学思想较为抽象。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将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与此同时,能够运用较好的实例,对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进行有效地应用。这样才能够通过对数学方法的使用,让学生熟悉相关的数学方法。从而为数学思想的理解以及掌握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3.在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

正是由于数学方法相对于数学思想来说比较具体。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首先学会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与此同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多多练习学过的数学方法。经过长时间数学方法的练习,学生能够理解甚至应用相关的数学思想。由数学方法的运用到数学思想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够操之过急,要一步步地渗透才行。

4. 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掌握数学方法的运用规律

数学教师在初中教学中所讲解以及要求的数学思想,只是全部数学思想的一部分。初中数学中所要求的数学思想,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所以,数学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思想,抓住数学思想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快速、更有效地掌握其他数学思想。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目标;高中课标;初中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22-02

初中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以下简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表述上,初看之下只是要求知识程度上的递进,如高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初中表述的基础上,有“进一步认识”、“不断积累”、“不断加深”等动词。但再仔细看时则会从中发现目标制定者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较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有质的变化,这正与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密切相关。目前有系列“过程与方法”①目标讨论文章,围绕“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体性等问题进行热烈地讨论。笔者就初中与高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的同异,从初中和高中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作几点探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别针对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一、从“结果”谈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异同

“过程”与“结果”是相对应的一组词。按一般常理,在重视成绩、升学的今天,应该更加注重“结果”,这直接关系着学生是否升入好的高中或大学。为何反而把“过程”列为目标呢?事实上强调过程并非对结果的忽视,相反地,大家仍更注重的是学习结果,但是学习结果具有外显性,通过考试等手段,家长、教师、学生对此都可以对结果做出评价,对此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暂且不论。相反地,“过程”是内隐的,对学习的“过程”获得与否,教师传授是否得当,如果不加以强调,教师、学生对此都不会对其有所关注。但“过程”对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长远重要的影响,所以明确提出“过程”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样地,之所以不提出“结果”目标,是因为大家会自然而然的重视,“过程”目标的提出为“结果”的数字量化赋予一定的文字表述说明。下面笔者就试着从课程制定者所期待的“结果”来谈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异。

在21世纪来临之际,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根据时展的特征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观。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观点,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在此大时代背景下,我国课程目标制定者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其中“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其亮点之一,初中课标中对“过程”的表述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高中课标则是“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关于“方法”目标方面,初中“方法”目标表述为,“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高中的“方法”目标的表述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比较发现,初中和高中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涉及历史观察、历史调查、历史比较、历史分析与综合、历史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具体表述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出观点”的过程中“得”出方法目标。而高中“方法”目标,是学习历史学家们那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辩证思维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目标、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的目标。可见,“方法”目标是在考虑学生的不同时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来的,同时,制定者希望通过制定过程、方法目标来促进学生思维的阶段性的发展任务。

二、初中与高中“过程与方法”主体性的同异

同样地,通过对初中和高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比较,结合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都迅速的发展但其发展形式、发展水平都存在,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少年期和青年早期②的思维是不同的。“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个体又各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国内的研究表明,在校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处于占优势的地位。可以看出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与内在学习思维过程,均成动态的,所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也呈现变化趋势。在初中阶段前期,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推测此时段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占主导地位,由教师作为主体引领着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但随着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初中阶段的中、后期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比重呈下降趋势。反观高中学习阶段,学生们辩证思维已处于占优势的地位,此时教师的“教”的“过程与方法”则作为手段,从属于学生的“学”的“过程与方法”。当然“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也会随着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教师的经验、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等改变而改变。

综上所述,初中和高中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的不同,正是因为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异,这同时也反映了新课改中设定“三维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正如聂幼犁撰文中“三维目标与原来从任务角度作出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分类相比较,最大的优点是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实现过程在学科特征、心理特点与教学特性上的一致性、立体性和发展性,而且突出了学习主题的人格特征。

注释:

①相关文章如: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9(1);陈辉: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初探历史教学问题,2009(1);周仕德: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再审视,历史教学,2009(11);张汉林: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点思考,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3);朱继军:浅论“过程与方法”,历史教学,2009(3);於以传:中学历史课程“史学方法目标”初探,历史教学问题,2009(5);朱煜:教师的“过程”目标哪去了,历史教学问题,2009(3);张汉林:谁的“过程与方法”,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 7);林荣高: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6)。

②根据年龄的划分,“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11、12岁到14、15岁这段时间可称为青春期,这个阶段的个体正处于初中阶段。从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这个阶段的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P320-321).

参考文献:

[1]张汉林.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点思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3).

[2]周仕德.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再审视[J].历史教学,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