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26 15:05:45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第1篇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我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我厅组织制定了《广东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遵照执行。特别是已建或将建核电站的市,务必结合实际,做好各项前期准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核与放射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方针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2.2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2.3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

2.4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

2.5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

3.医学应急准备

3.1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

3.2通讯联络保障

3.3相关技术储备

3.4相关物资储备

3.5经费保障

3.6培训与演习

3.7公众宣传教育

4.核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4.1核事故分级

4.2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

4.2.1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行动

4.2.1.1应急待命状态(四级响应)

4.2.1.2厂房应急状态(三级响应)

4.2.1.3场区应急状态(二级响应)

4.2.1.4场外应急状态(一级响应)

5.放射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5.1放射事故分级

5.2放射事故应急响应

5.2.1放射事故应急响应原则

5.2.2放射事故响应程序

6.应急响应的终止

6.1核事故应急终止条件

6.2放射事故应急终止条件

6.3医学应急响应终止程序

7.后期评估总结

8.附则

9.附录

附录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图

附录2: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附录3: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附录4:省、市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名单

附录5: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仪器设备基本配备标准

附录6: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救援仪器设备及药物

附录7: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

附录8:核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

附录9:放射事故的等级划分

附录10: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图

附录11: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

附录12: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提纲)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我省突发的核与放射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避免或减少因核与放射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促进我省核能和平利用和辐射应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卫生部核事故与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送审稿)、《广东省核应急预案》、《广东省广东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场外应急计划》、《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GBZ/T170-2006)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订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广东省内发生的核电厂和核设施等核事故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工作。

1.4工作方针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坚持“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国家核应急工作方针。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广东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核管委”)的统一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核与放射事故,负责做好全省核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工作。

各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相应的核与放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辖区内核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工作。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包括:省、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分别组建的省级与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以及指定的省、市级医疗救治机构和后备机构。根据事故性质和需要设立临时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见附录1。

2.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省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见附录2),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厅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省核应急工作方针和省应急计划与预案,组织承办省核管委交办的核与放射医学应急工作;负责组织制(修)订和审批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组织指挥、指导、监督、管理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向省级核管委提出医学应急和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和建议;组建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医学应急专业队;指定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疗救治机构和后备机构;建立和完善相关人员、技术和物资等医学应急准备的保障机制;组织省级医疗卫生力量,对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应急工作进行支援。

2.2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见附录3),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特别是已建(或在建、计划建)核与放射设施的地级市,负责组建本市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专家组职责是:提供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技术建议;参与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的制定及修订;参与对核与放射防护、救治等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参与核与放射事故后的卫生学评价;参与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工作或参与现场处置的指导工作。

2.3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

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本市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特别是已建(或在建、计划建)核设施的地级市。专业队人员专业应包括放射医学、核物理、辐射防护、核辐射损伤救治、血液、流行病学及心理辅导等。

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由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及省人民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南方医院等单位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医疗救治、辐射防护、剂量监测及医学应急信息的报告与相关数据库管理;根据现场剂量估算和临床诊断估算剂量进行合适的医学处理及定期医学跟踪观察;根据监测结果提出公众防护建议;负责检查监督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措施的实施及稳定性碘片的发放、服用及其它卫生监督工作。2.4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

省级和已建(或在建、计划建)核与核设施的地级市分别指定1-2间本级医疗机构,同时指定1间医疗机构作为后备机构(见附录4)。指定的医疗机构与后备机构承担核与放射事故的医疗救治任务,与现场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衔接,共同完成事故现场救援、伤员分类转送、接收及救治的处置过程。

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为指定的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疗救治机构,南方医院为后备机构。

2.5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

省和事故发生地的地级市、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故救援需要,设立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医学处置工作。

2.6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

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的职责是:组织起草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组织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演习,保证医学应急工作的设备、防护器材和药品等处于良好状态,组织对核与放射事故损伤病人在事故现场的初步医学处理及对严重损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核电站事故时具体负责对受伤污染人员的现场医疗救护,负责医疗队的组建和派往各定点行政村巡回医疗、心理咨询,将受伤、受污染及生病人员及时送往现场及有关医疗单位进行救护和治疗,对应急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和碘片发送,负责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计划区公众(包括撤离安置人员)的健康管理。

3.医学应急准备

3.1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的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具体由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执行。各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并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应急组织机构人员编制。

3.2通讯联络保障

省卫生行政部门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通讯联络指挥系统是省核与放射事故通讯联络指挥系统的一部分,在省核管委的统一配置下,保持与省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各专业技术组及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的通讯联络畅通。

3.3相关技术储备

省、市两级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及其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责,积极研究受照人员的外照射剂量和内照射剂量快速估算方法、快速诊断分类方法、医疗救治技术、饮用水和食品放射性污染快速检测方法及相关技术条件,尽快完善相关技术储备。增加资金投入,研发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3.4相关物资储备

省、市两级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及其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责,组织完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所需仪器设备、药品,并使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应当储备并及时更新下列物资:

(1)必备的医疗设备,包括现场检测和医疗救治设备等,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按照国家核辐射医疗救治一类基地配备标准进行配备(见附录5);尚未建核电站的市、县按附录6的辐射应急仪器设备配备。

(2)医学应急药箱及个人防护用品,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配备足够数量并有效的放射损伤防治药物、放射性核素阻吸收和促排药物、污染防护服、带呼吸器的防护面具、带滤膜的防护口罩、防护靴、防护手套等(见附录6);

(3)其它应急设备及物资,包括核辐射应急监测车、担架、救护车等。

3.5经费保障

各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的专项资金由同级核管委统筹安排解决,用于人才培养、应急物资配备与更新、培训与演习,以保障核与放射事故应急情况下医学应急行动能够及时快速启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向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处置核与放射事故所需的医学应急专项经费,并负责组织落实。定期监督检查经费落实情况。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经费的补偿按照《广东省核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费用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确实无力全部承担的,可由财政专项经费支持解决。

3.6培训与演习

为提高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省及已建核与核设施的地级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核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演习,积极参与核管委组织的演习。

3.7公众宣传教育

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公众广泛开展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损伤降到最小,宣传内容包括核辐射的一般知识(包括辐射量等)、核与放射事故的危害及防护措施、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可能采取的应急措施和公众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行为等。注意对核电厂周围居民定期进行心理效应的健康教育,对公众宣传防护措施,指导居民常规防护。

接受省、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委托,省、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组织编写核与辐射方面的医学应急科普知识和公众心理健康宣传材料。

4.核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4.1核事故分级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广东省核电厂事故应急状态分为四个级别: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场外应急。核事故分级及响应级别由省核管委确定,医学应急处置在统一指令下(传真、电话等)协同进行。

4.2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

按照《广东省核应急预案》的规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省(地方)核管委下达的指令后,所有相关专业组织、专家组、专业队立即进入相应的应急响应状态,根据响应级别,按照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见附录7)进行处置,并实时组织专家组对事件的健康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省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由省卫生厅、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省第二人民医院协同已建核设施的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有关技术支撑单位承担。

4.2.1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

4.2.1.1应急待命状态(四级响应)

出现可能导致危及核电厂核安全的某些特定情况或者外部事件。省级及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进入戒备状态,并保持与省核管委及有关部门的联络。

4.2.1.2厂房应急状态(三级响应)

事故后果仅限于核电厂的局部区域,主要在厂房内。省级及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做好应急人员、药品、器材、物资和仪器的各项准备工作,集结待命。

省应急医疗救护组带领应急专家医疗队专家到现场待命;市指定医院准备10-20张病床,准备接收来自核电站的伤病员,并将准备情况报告市级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分别向市民防办和省医学应急领导小组报告;通知当地应急医疗救护组事故情况;辐射防护组准备好应急照射剂量测量用的车辆、仪器、个人剂量计、表格、碘片等,立即出发到现场待命。

4.2.1.3场区应急状态(二级响应)

事故后果蔓延至整个场区。省级及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开设辐射剂量监测点、辐射防护站、医疗救护站、碘片发放点,向周围公众发放碘片及其它应急药品,对公众开展心理咨询。

省应急医疗救护小组派出一名副组长和应急专家医疗队直接到卫生院指定现场处理站,如未经过三级响应,则在二级响应时立即派出;指定医疗机构救护车处于待命状态;市指定医院准备50-100张专用病床,准备接收场外应急人员、核电站及卫生院转送来的伤病员;赴现场人员携带仪表、剂量计、登记表、碘片(应急人员用)等立即赴现场设点,对进入烟羽应急计划区的应急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和发放剂量计,每人派服碘片(一片)并嘱其立即服用,派2名成员携带剂量率仪随巡测队沿巡测线测量工作人员及核电站附近的辐射剂量率;省辐射防护组立即派出队伍携带各种仪表、剂量计、登记表、应急人员用碘片等直接赴或在事故当地控制点,与现场人员一起开展工作;当地卫生院应急医疗救护人员启动,收治常见病伤病员,对怀疑受到辐照的伤病员转送现场处理站作初步处理,对公众做好心理咨询,组织医疗队,准备到所辖烟羽应急计划区域进行巡回医疗。

4.2.1.4场外应急状态(一级响应)

省级及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省核管委或相应指挥部统一指令下,全面启动应急工作,专业队伍立即赶到现场分组处置。具体处理流程见“核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见附录8)。

省应急医疗救护专业组通知指定的广州地区医院做好准备,等候命令,腾出专用病床,一旦市级医院腾出的200张病床住满时立即通知指定的广州地区的医院辟出200张备用病床;市应急医疗救护组赴当地卫生院帮助开设应急医疗救护现场处理站,当地应急医疗队立即赴烟羽应急计划区各定点行政村开展巡回医疗,各医院支援区卫生院的医疗队如尚未组建时立即组建,开赴对口卫生院支援;现场处理站和各医院立即腾出专用房100-200平方米,或搭建临时场地,100-150平方米作为现场处理站工作用房,按岗位划分一条龙流水作业,即登记-测量-去污、洗消及更衣-初步医疗救治-分类-转送;各乡、镇卫生院要积极救治辖区内公众的常见病,遇有疑难和怀疑受到辐射损伤和放射性污染人员时,及时送现场处理站,弄清确实情况,逐级上报,由上级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委派专家协助处理。

5.放射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5.1放射事故分级

根据放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放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见附录9)。

5.2放射事故应急响应

5.2.1放射事故应急响应原则

按照《广东省核应急预案》的规定,放射事故分级及响应级别由省(地方)核管委确定,医学应急处置在统一指令(传真、电话等)下协同进行。各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本级核管委关于放射事故的指令后,实时组织开展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工作,实施相应应急响应。特别重大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直接指挥下,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开展;重大、较大、一般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分别由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挥、组织开展,必要时可请求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援。具体工作按照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见附录10)进行处置,

省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由省卫生厅、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省第二人民医院协同事故发生地的各市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有关技术支撑单位,按照分级响应、属地处理的原则,分别或协同承担。

5.2.2放射事故响应程序

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处理按照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程序进行(见附录11):

(1)人员救护:对伤病人员进行现场救护,普通伤病员和轻度放射损伤伤病员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治疗,中、重度放射损伤伤病员送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治疗;

(2)现场辐射监测:开展与人有关的事故现场辐射监测,确定放射性核素种类或射线种类,剂量率大小,为救治放射损伤病人和病情的判定提供剂量依据。

(3)受照剂量估算:对有可能受到超剂量照射的受照人员进行受照剂量估算;

(4)饮用水和食品的控制:对放射性污染事故,采集饮用水和食品等样品进行分析。超出干预水平的水和食品及时提请政府禁止食用。

(5)污染处理:对放射性污染事故,在事故现场设立人员放射性污染洗消站。洗消站配备放射性污染监测仪、放射性物质洗消液等去除污染的设备和用品,受污染人员经初步去污处理后送医院救治。

6.应急响应的终止

6.1核事故响应终止条件

核事故已经得到控制,核电厂已经或即将恢复到安全状态;放射性释放剂量已降至正常运行的规定排放限值之内;人员得到有效救治,采取的放射防护措施可以保证公众免受污染,事故可能引起的长期照射效应降至合理的最低水平。

6.2放射事故响应终止条件

放射事故源项已经消除,放射源受到控制,放射性污染得到清除;人员得到有效救治,未出现新的放射损伤人员且原有伤员病情稳定。

6.3医学应急响应终止程序

由负责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响应进行评估,提出终止医学应急响应的建议。核与放射事故的最终响应终止权在省(地方)核管委。应急状态终止后如有需要,应当继续进行人群健康状态追踪和评估工作。

7.后期评估总结

核与放射事故处理结束后,参与处置的各级技术支撑机构根据自身工作内容,在10个工作日内将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提纲见附录12)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抄报同级核管委。重大或特别重大核与放射事故的处理及评估报告上报卫生部,抄送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

8.附则

8.1本预案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8.2本预案自之日起实施。

9.附录

附录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图

附录2: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附录3: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附录4:省、市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名单

附录5: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仪器设备基本配备标准

附录6: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救援仪器设备及药物

附录7: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

附录8:核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

附录9:放射事故的等级划分

附录10: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图

附录11: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

附录12: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提纲)

附录1

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图

广东省核管委

(办公室)

医学应急专家咨询组——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市级医学

(办公室)应急组织

广东省核事故医学应急专业组

医疗救护组放射医学防护组公共医学与传染病防治组碘片发放组食品与饮水监测组心理防护组

附录2

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人事变动时由该职务相应人员负责)

组长姚志彬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副组长黄小玲党组书记、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黄飞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廖新波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成员:吴圣明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办公室

陈祝生处长广东省卫生厅规财处

伍岳琦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应急办

吴少林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

李建中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疾控处

温伟群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卫监处

徐庆锋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

黄汉林院长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张永慧所长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欧景才院长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附录3

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单位组别姓名职称专业

省职业病防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杨宇华主任医师放射卫生

省职业病防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郭义曹主任技师放射卫生

省卫生监督所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冯瑞林副主任医师放射卫生

省人民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唐安戊主任医师核医学

省第二人民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王玲主任医师急救(血液)

省信息中心信息情报组李奕明主任信息统计

省健康教育所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组汤捷副主任技师健康教育

省医学情报所信息情报组苏焕群编审医学信息

中山大学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刘长征教授核医学

中山大学附一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副教授核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核事故/放射卫生组丁振华教授放射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核事故/放射卫生组邹飞教授放射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组解亚宁教授医学心理学

南方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王全师教授核医学

广州市疾控中心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张林副主任技师放射卫生

附录4

省、市医疗救治机构及后备机构

单位地址值班电话

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海康街68号020-84198181

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一号大院020-89168222

南方医院广州市广州大道北路1838号13076876416

附录5

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仪器设备基本配备标准

序号设备名称需求数量

1γ能谱仪1

2α、β测量仪1

3全身测量仪1

4液体闪烁测量仪1

5放射性去污装置1

6血球分析仪1

7生化分析仪1

8染色体分析仪2

9个人防护服60

10数字式个人剂量仪50

11个人剂量报警仪50

12个人剂量测量系统1

13辐射巡测仪2

14表面污染仪2

15野外γ谱仪1

16中子周围剂量当量仪1

17人员去污设备2

18除颤仪1

19现场急救器械5

20辐射应急专用车2

附录6

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救援仪器设备及药物

类别仪器设备

序号名称序号名称

(一)医学应急装备1外科器械

2输血装置

3一次性注射器

4血细胞计数器

5显微镜

6制作血液涂片的设备

7收集和储藏生物样品(血液、尿等)的容器

8穿刺箱

9救护面罩

10心脏除颤器,电池和充电器

11急救箱(1)止痛剂

(2)强心剂

(3)抗低血压和抗高血压药物

(4)止吐剂

(5)抗生素

(6)利尿剂

(7)局部抗生素药膏

(8)生理盐水

(9)抗放药物

(二)辐射应急

监测仪器1辐射巡测仪

2α、β或γ表面污染监测仪

3中子当量仪

(三)个人防护设备1自读式剂量计

2累积剂量计

3防护服

4防护靴

5线手套

6塑料手套

7橡胶手套

(四)现场去污箱15%的氢氧化钠溶液

25%的NaHS03

30.1md/L的H2S04

4饱和高锰酸钾溶液

50.1mol/L的HCl溶液

6去除污染伤口和皮肤的消毒剂

7外科棉签

8鼻拭棉签

9遮蔽胶带

10标记笔

11刷子

12石蜡纱布敷料

13拖把

14指甲刷

15鼻腔导液管

16头发剪子、刮胡刀、肥皂和刷子

17清洁剂

(五)普通装备1可调频率的便携式无线电

2移动电话

3PC-笔记本

4备用电池

5塑料布

6外科服

7床单和毯子

8便携式担架

9不同规格的塑料袋

10不同规格的塑料带子

11标签和带粘胶的标签

12医学信息表格

13意外受照病人(或人员)表格

14帘子

15废物袋

16后勤保障供应给品

17装运箱

18手电筒

19辐射警示标志

20识别标记

21辅助资料(1)操作手册

(2)程序文件

(3)病人运输报告表格

(4)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联系目录

(六)其他装备1移动医院

2帐篷

3供暖装置

4空塑料容器(容积20—30L)

5应急救援装备车

6救护车

类别药物

序号名称简介

外照射损伤防治药物1“500”针剂剂型:混悬油针剂,10mg/ml,每支1ml,药物及制剂性质稳定。

作用:减轻射线对造血系统的损伤,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主要用于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治。

推荐用法:预防性应用时,以照前6天内一次肌注10mg效果较好;治疗应用时,可于照后1天内尽早肌注10mg。

副作用:用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胀痛或硬结,月经失调,前者不经治疗可消失,后者可纠正。

注意事项: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2“523”片剂型:白色片剂,每片含“523”5mg。

作用:升高白细胞,改善照后造血功能,减轻白细胞下降程度,主要用于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预防或治疗。

推荐用法:预防急性放射病时,可于照前2天至照前即刻一次口服“523”30mg,治疗急性放射病时,在照后1天内尽早口服本药30mg;照前预防和照后治疗联合应用时,可在照前2天至照前即刻口服本药20mg,照后1天内再服10mg。

副作用:同“500”,但表现较轻。

注意事项:本药口服后消除缓慢,多次给药可有蓄积作用,故一个月内用药不宜超过30mg二次。

3“408”片剂型:本品为中药提取物制剂,糖衣片,每片100mg

作用:改善造血功能,使受照的骨髓细胞加快成熟和释放,主要用于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推荐用法:受照当天一次口服本药300mg,每隔2~3日口服一次300mg,用药次数以3—5次为宜。

副作用:本药无明显副作用。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防治药物1碘化钾剂型:白色片剂,每片含碘化钾100mg,避光密封保存。

作用:口服后碘化钾中的稳定性碘进入甲状腺内达到饱和、抑制和阻断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减少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蓄积,降低甲状腺受照剂量。

推荐用法:在可能受到放射性碘内污染前或内污染后,应及时口服本品一次100mg(1片),最迟不宜超过内污染后4小时。在持续摄人放射性碘的情况下,可于第二天继续应用本品100mg,每天2次;第3天口服一次,每次200mg;第4天起每两天口服一次,每次200mg;用药总量不宜超过1g。

副作用:本品无明显副作用,但对碘过敏者不宜使用,对孕妇不宜长期大剂量应用。

注意事项:本品应密封、避光、防潮保存,以防失效。

2裂叶马尾藻褐藻酸钠剂型:本品是从裂叶马尾藻提取的褐藻酸钠,呈淡黄色粉末状,临用前配成2%褐藻酸钠糖浆使用。

作用:本晶口服后在胃肠道内基本不被吸收,它与摄人的放射性锶作用后,形成褐藻酸锶盐,随粪便排出。体外实验表明,它也可与Ba、Ra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主要用于意外摄入大量放射性Sr、Ba、Ra等核素时,或在上述放射性核素严重污染的环境中停留或作业的人员的防护。

推荐用法:经口摄人放射性锶者,应即刻服用2%褐藻酸钠糖浆500ml,超过4小时服用,效果不明显;意外吸入放射性锶等核素后,可采用分次服药的方法,每2—3小时1次,每次2—3g,每天总量不超过12g,连用3-5天。

副作用:按上述方法给药,未见副作用。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少食富锶的食物,如茶、核桃、海产品等,并辅以多渣食物。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的病人禁用;习惯性便秘者慎用。

类别药物

序号名称简介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防治药物

3普鲁士蓝(亚铁氰化铁)制剂:胶囊剂,每个胶囊含本品0.33g,性质稳定。

作用:普鲁士蓝口服后,在肠道内不被吸收,可有选择的与摄人的或肠腺再分泌的放射性铯结合,形成稳定的的亚铁氰化铯盐,经粪便排出,减少放射性铯在体内的吸收和沉积,降低体内的受照剂量。主要用于意外摄人、吸人大量放射性铯或长期在放射性铯明显污染的环境中作业者的防护。

推荐用法:每次口服1g,每天3次,连用5天为一疗程,停用1周后再用第二疗程;若条件许可,可将上述总药量分成9或10次服用。

注意事项: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的病人禁用;习惯性便秘者慎用。

4氢氧化铝凝胶药名:氢氧化铝凝胶(中国药典二部)

英文名:AluminiumHydroxideGel

用途:为一放射性锶的阻吸收药。

用法与用量:市售氢氧化铝凝胶1次服用100ml,或日服2次,每次50ml。不良反应:便秘。

注意事项:严重便秘者慎用。

5促排灵(五醋三胺钙)药名:五醋三胺钙,促排灵;DTPA-CaNa3,化学名二乙烯三胺五醋酸钙钠盐。

剂型:10%水针剂,每支5ml;25%水针剂,每支2ml。

作用:促排灵是一种络合剂,在体内能选择性地与体内沉积的放射性核素等结合,形成稳定的可溶性络合物,很快经肾排出体外,减少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沉积量。本品主要用于加速稀土、超铀及超钚等放射性核素的排出。

推荐用法:内污染早期,尽早用药,肌注本品0.5g,1天1次,连用3—5天,或吸入给药,120mg,1天1次,连续7天,停药1周后可重复用药数疗程。内污染晚期,肌注0.1—0.25g,1天1次,连用7—10天或按上述吸入给药,必要时可重复数个疗程。

副作用:按上述用药无毒副作用。

注意事项:孕妇、严重肾病患者禁用;急性呼吸道或咽部炎症患者禁用。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防治药物6新促排灵(五醋三胺锌)药名:五醋三胺锌,DTPA—Zn,DTPA—ZnNa3,化学名称二乙烯三胺五醋酸锌钠盐。

英文名:Pentacin—Zn,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acidzinctrisodiumsalt

用途:本品为一稀土(Ge、Pm、Y)和超铀(Pu、Am)等核素内污染的防治药。

用法与用量:静脉给药0.5-1.0g加于5%葡萄糖液500ml,每日1次,连续3-4天。肌内注射,每日1—2次,每次0.5g,连续3—4天。

不良反应:偶见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停药后即可恢复。

注意事项:患严重肾病者禁用。

附录9

等级划分内容

特别重大放射事故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大面积释放、泄露事故;铀矿冶及放射性伴生矿“三废”(废水、废料、废渣)处理设施失控,造成放射性物质大量向环境释放,直接威胁饮用水源安全和当地群众生命健康。

重大放射事故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泄露或局部污染;铀矿冶及放射性伴生矿“三废”处理设施失控,放射性物质污染到三类以下水体或可能威胁饮用水源安全和当地群众生命健康。

较大放射事故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涉及放射性物质少量泄露和小范围污染;铀矿冶及放射性伴生矿“三废”处理设施部分失控,放射性物质释放可能对当地群众生命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一般放射事故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制的照射。

放射事故的等级划分

附录12

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

(提纲)

1.事故的医学应急处置过程、措施;

2.处置过程的经验与教训分析;

3.事件后期评估,估计群体受照射情况和健康危害后果,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第2篇

【关键词】 放射工作人员; 外周血指标;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R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009-03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放射诊断、临床核医学、放射治疗及介入放射学等电离辐射技术的应用,接受医疗照射的受检者日益增多,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也日益加重。人体的造血系统对电离辐射比较敏感,机体受到小计量的照射,造血系统可出现一定损害表现为WBC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数增加,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微核率畸变等[1-3]。对本院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指标进行分析,以了解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情况,以进一步做好放射人员的放射防护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放射接触的医务人员90名(观察组)和非放射接触的医务人员85名(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2012年度健康体检外周血的检测资料。

1.2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年龄20~53岁,观察组男性占37.77%,女性占62.22%,对照组男性占41.17%,女性占58.82%,观察组与对照组男女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抽取的研究对象在性别构成上有较好的可比性。相关数据见表1。观察组各科室男女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各科室性别在构成上有较好的可比性。相关数据见表2。

2.2 两组男女血象指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男、女性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常规(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R、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糖GLU、甘油三酯TRIC、胆固醇CHOL)等11项指标进行比较,其中男性组淋巴细胞构成、血小板、肌酐和胆固醇等四项指标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调查对象性别构成情况 例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数增加情况比较

2.4 接触放射人员各科室间四项指标结果比较

按照科室分,各接触射线的医务人员的微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微核细胞数和微核细胞转化率的比较,内科、介入科、医学影像学科、核医学科和放疗科各间医务人员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核细胞数和微核细胞转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7 接触放射各科室的医务人员外周血相关结果情况

进一步对微核细胞数和微核细胞转化率进行各组两两比较,放疗科与医学影像学科、介入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微核细胞转化率的各科室两两比较放疗科与介入科、医学影像学科和核医学科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8 接触放射各科室医务人员微核细胞/数科室间两两比较情况

2.5 接触放射的医务人员不同工作年限的各项指标情况比较

按照接触放射的工作年限分15年四个组,对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微核细胞数和微核细胞数转换率等四个指标进行比较,各工作年限间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项指标的差异与工作年限无关。见表10。

表10 接触放射的医务人员不同工作年限的各项指标情况比较

3 讨论

男性组淋巴细胞数、血小板、肌酐和胆固醇等四项指标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表明现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同样也在放射工作人员间存在,如脂肪肝、高血压及心电图异常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要注意加强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女性组的淋巴细胞数、血红蛋白等两项指标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但淋巴细胞数的异常数与对照组统计无差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提醒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和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射工作人员长期低剂量职业照射后,眼晶体、指甲和甲状腺异常比例增加[4],可使人体白细胞下降,抵抗力降低,淋巴细胞相对数增加,微核率升高等,所以专门针对这几项指标做了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的个别人员白细胞降低和淋巴细胞数增加,但与同期的非射线接触的人员做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说明个别放射工作人员的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数增加有异常。

微核细胞转化率、人体微量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两项指标除了可以作为急性放射损伤的生物计量指标外,亦可作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的常规检测及慢性损伤评价的重要指标[5-6]。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开展大规模研究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体内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细胞的远期危害无法预测,有必要对长期小剂量的接触者进行追踪研究和资料积累,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严格控制放射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计量和时间,加强和完善个人防护措施,定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筛查和体检。长期接触放射线的,给予适当的休息、疗养,损伤严重者调离放射岗位,以保证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杨爱初,刘移民,杜柳涛,等.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4):22.

[2]仲志鸿,韩方岸,宋生.387例放射人员淋巴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1247.

[3]韩方岸,胡云,朱庆安,等.辐射工作人员受照计量与淋巴细胞微核的相关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260-1263.

[4]郑建英.上海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资料分析[D].复旦大学,2010.

[5]李伟均,郑巧玲.医用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0):12-13.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第3篇

1.1辐射检测仪器及方法

为确定核医学科辐射情况,对某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检测,所有使用的仪器均在检定的有效期内。在检测过程中,采用BH3103X-γ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测量;在进行表面污染检测时,采用PCM-100(α、β、γ)进行测量;对于个人计量检测和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采用FJ-377热释光剂量计进行测量。

1.2检测结果分析

该医院核医学科所用的辐射源可以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两种,密封源主要有241Am源、90Sr源、137Cs源;非密封源主要有131I源、99mTc源、125I源。经过检测,发现该医院核医学科的测量结果为:放射源库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12-0.26μGy/h,分装室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09-0.15μGy/h,分装室操作位置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3.19-4.03μGy/h,给药室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10-0.25μGy/h,治疗室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10-0.15μGy/h,骨密度室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10-0.22μGy/h,放免室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09-0.14μGy/h。核医学病房表面污染检测情况为:放射源库的活度浓度为0.34-0.43Bq/cm2,分装室的活度浓度为0.16-0.27Bq/cm2,操作者手的活度浓度为0.21-0.24Bq/cm2,给药室的活度浓度为0.13-0.26Bq/cm2,治疗室的活度浓度为0.12-0.22Bq/cm2,放免室的活度浓度为0.14-0.20Bq/cm2。敷贴器贮源箱表面100cm处,平均致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0.26μGy/h,在个人剂量调查中,参与调查的人数有10人,按照最长工作时间每年2000h计算出年个人有效剂量范围为0.05-2.22mSv。

2.当前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防护问题讨论

在该医院核医学科目前没有半开式防护通风橱,而按医院核医学科最长工作时间为2000h/a进行计算,可以得出99mTc源操作人员的最大工作量为8.06mSv,比年个人剂量约束值5mSv高,但比年个人剂量限值20mSv低。因此,需要购买防护通风橱,通风橱投入使用之前暂时采用流作业。敷贴器贮源箱表面韧致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0.26μGy/h(100cm处),比国家的相关标准限值低,但将个人受照有效剂量转变为年有效剂量,发现最高的一人年有效剂量为8.88mSv,超出个人剂量约束值。因此,需要购买有机玻璃防护屏或者有机玻璃防护眼镜,防护用品未使用之前暂时采取工作人员轮岗制。

3.医院核医学科辐射防护对策

3.1提高核医学科人员对辐射防护的认识

在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中,辐射主要来源于接触科内放射污染源,但由于有些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辐射防护教育,加上辐射是无形的,因此,工作人员很容易在思想上麻痹,从而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例如分装放射源时不戴防护手套、在出入标记室时,没有换鞋,这些不良习惯很容易引起放射性污染。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对放射性污染的认识,提高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放射污染[1]。

3.2加大对含有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管理

医院核医学科必须加大对含有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管理,对于核医学科产生的废气,需要经过活性炭过滤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对于工作现场污染物的冲洗废水,需要经过衰变池储存衰变,当放射性核素的活度低于相关标准后,才能排到污水排放管道中;对于没有使用完的原液和高浓度废水,需要集中收集起来进行处理,处理合格后,才能进行排放。

3.3进一步完善外照射防护措施

医院核医学科需要进一步完善外照射防护措施,在进行分药操作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穿戴好防护手套、铅帽、铅衣,同时操作人员还要戴好专用的防护眼镜,避免β射线照射工作人员的眼睛,在分药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在通风柜中进行操作。在分药前,工作人员需要用铅砖将药液屏蔽,当分药、派药结束后,要及时将托盘等装药物品清洗干净,最后工作人员还要在派药完成后持续通风一段时间,从而有效地降低放射性核素的活度[3]。

4.总结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第4篇

摘要:[目的]有效识别核医学检查的病人,减少受检者对门诊周围人群的辐射。[方法]安装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当辐射剂量超过设定的报警值时报警装置启动,发出警报声音。[结果]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能有效帮助识别核医学受检者,及时发现辐射源。[结论]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解决了发现核医学受检者的困难,利于管控现场辐射场所,提高了对周围人群的保护。

关键词:辐射源;辐射剂量;报警装置;门诊;周围人群

为了有效识别核医学检查的病人,减少受检者对门诊周围人群的辐射,安装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非常有必要,现将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在门诊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安装报警装置的必要性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下面简称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随着肿瘤病人逐年增加,为满足病人治疗和复查的需要,我院核医学检查病人数量也呈逐年增加之势。据核医学科数据统计,2016年核医学检查病人总数约2.3万人次,相对2012年的约1.2万人次增长接近1倍。核医学显像与其他医学检查相比,辐射源主要来自于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核医学诊断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同时滞留在病人体内的放射性同位素,还会给病人、医务人员、家属及公众带来额外的辐射照射,存在一定的辐射危害风险。我院核医学科是以诊断核医学为主的科室,检查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和全身骨扫描(ECT)两个项目为主。在进行上述两项检查时需要给病人注射放射性核素造影剂,分别是18F标记的氟脱氧葡萄(18F-FDG)和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病人注射放射性核素后不仅对病人自身造成内照射,同时作为移动的辐射源,又不可避免地对周围人群带来外照射。典型照射条件下18F-FDG和99mTc-MDP检查所致周围人员受照剂量。注射造影剂后通常需等候1h~2h才接受检查,等候期间核医学科护士会以口头或文字告知留在候诊区,不得任意走动,但无法真正控制受检者的随意行动,经常出现部分受检者注射造影剂后或者检查后到其他门诊窗口进行治疗或就诊,对门诊的广大人群造成潜在辐射的危险。门诊作为医院服务窗口单位,每日接待病人及家属人数大约15000人次,人员密集,流动性快,导致受检者对周围人群辐射的人数增多。而受检者缺乏独有的特征表现,很难从人群中被识别出来,因此,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的应用,帮助解决了这一难题。该装置通过检测某距离范围内的辐射剂量,若超过设定的危险值就自动发出报警声,医护人员便能获悉该区域内有辐射源病人,及时提醒其离开,保护周围人群。

2报警装置的应用

2014年12月我院在门诊多个区域安装了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实现对受检者的现场剂量监测和讯响报警,下面分享一下报警装置的应用。我院统一安装的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是陕西卫峰核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WF-1000γ射线检测仪,由主机、探测器、外置报警灯组成,就地壁挂安装。主机的功能主要是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编号、测量值、单位、状态、时间,测量值范围为0.01mSv/h~100.00mSv/h。探测器主要将场所辐射剂量经探头并转换成电流,电流的大小正比于辐射剂量水平,经A/D转换后显示于主机LCD屏幕,当辐射剂量超过剂量仪预设的限值时发出讯响提示音,探测器与主机之间的有效传输距离为0m~10m。外置报警灯呈红绿双色报警灯,内置高分贝蜂鸣器,报警阈值共设低值、高值、故障(失效)3种报警,在测量范围内可任意设置,并在界面有运行状态指示灯,当检测辐射剂量超过设定的辐射浓度时触发报警装置启动,红色报警灯闪亮并发出报警声音[4]。根据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放射工作场所划分区域标准为2.5μSv/h,因此门诊设置报警值通常为0.5μSv/h~2.0μSv/h。若设置报警值过低可能受手机、电脑等干扰因素影响,报警次数频繁;若设置报警值过高则可能忽略了部分受检者或者较迟发现受检者。

3报警装置的应用效果

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旨在解决现行核医学科对受检者管控中存在的不足。核医学检查病人注射放射性核素造影剂后,护士会统一在受检者左侧手臂显眼处贴上特制的红色纸花,但除了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极少人知道这个特殊标志的存在和意义。尽管知道,由于受距离、衣服色差、障碍物等因素影响,识别病人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有个别护士自行购买了个人辐射剂量报警仪,监测剂量率为0.01mSv/h~50.00mSv/h,感应距离为5m内,如果测量值大于设定值,5s发出报警声音,识别效果比人工识别明显提高,但由于仅供个人使用,没有使用该检测仪的其他人群,仍然无法避开辐射源,保护人群范围具有局限性。使用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后联动可靠,灵敏度高,控制响应快,提示语音清晰,实用性强,根据人工登记统计,最多单天报警次数17次,监测最高辐射剂量为47.73μSv/h。门诊所有安装了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的区域,都会在装置旁贴上提示内容“报警铃响,请做了核医学检查人员自动离开”。听到报警铃响,门诊护士也会通过麦克风告知所有病人及家属,报警铃响是因为人群当中有病人身上辐射剂量过大,不适宜在当天进行诊疗,请改期再来。如果发现受检者病情危急,需做紧急处理,护士则应该单独安置病人,并穿上防辐射的铅衣为其护理。

4使用报警装置存在的问题

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的应用给门诊各区域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病人和家属对报警装置不了解,对报警声音突然响起容易引起病人和家属的恐慌,甚至引发部分工作人员的恐慌。因此,警报发生后工作人员应表现冷静,及时通过麦克风扩音器,对警报给予解释说明,并劝导受检者离开现场,安定病人和家属的恐慌情绪。发现病人和家属的恐慌情绪与警报次数、警报声音有关。报警值设置过低导致报警频率增多;或者报警声音设置过高,导致报警声音刺耳,都更容易引发病人和家属的恐慌。因此,合理设置报警浓度值和报警声音大小;在门诊宣传栏推出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专栏,为病人和家属提供核辐射知识和报警装置的介绍;加强工作人员核辐射相关知识培训,更加从容地应对辐射警报,稳定病人和家属的恐慌情绪。

参考文献:

[1]曹瑛,邱小平,葛双,等.放射性核素在核医学应用中的辐射剂量估算[J].同位素,2015,28(3):171-177.

[2]王春梅,郑海亮.辐射防护在核医学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践分析[J].环境影响评价,2016,38(2):82-85.

[3]易艳玲.临床核医学诊疗中的辐射剂量与防护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1.

[4]区域放射性监测设备[EB/0L].[2016-11-19].

[5]陈渝,向逾.核医学辐射场所剂量监控及语音提示报警装置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7):34-36.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第5篇

关键词:放射医学;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医学是随着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的规律,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医学监督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治以来,放射医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18%为放疗治愈。随着放射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进展[1]。放射医学同时也是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科学,在工业和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核电和国防现代化的大力发展,核电站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和核战争的威胁逐渐增多,同时与工业化进程和环境污染相随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2],鉴于此,放射医学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辐射安全教育作为放射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和事故的避免有着重要作用。

一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这是由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决定的

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各种医用放射性装备,后者产生的以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电离辐射的波长短、频率高,作用于人体时,能使机体内的水分子或生物分子发生电离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细胞损伤,并最终导致人体器官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临床常见的机体放射反应有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肠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放射性心包炎和心力衰竭、放射性肾损伤等。当全身辐照剂量超过1Gy时,即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放射病,重者可致死。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则包括肿瘤发生、生育障碍等。据报道50mSv-2.5Sv的受照射剂量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4]。

(二)这是医院辐射安全文化的前置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放射诊疗和核医学治疗的人数显著增加,CT、γ刀、医用加速器、核磁共振仪、单光子发射扫描仪、正电子断层扫描仪等新的成像和治疗设备的应用使得医疗辐照占普通人群接受总辐射的94%以上,这对于患者和放射医学从业人员本身而言都是潜在危险[5]。放射医学学生是医院放疗科室未来的主角,因此,在放射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把辐射安全教育贯穿于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在辐射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对于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按照辐射安全最优化的原则开展放射医学实践工作、减少医疗事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现状

国际著名的辐射防护专家Vetter教授曾指出:“医学人员必须接受辐射安全培训,建立安全操作意识,强调在教学训练中降低医疗照射剂量的最优化原则”[6]。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医院实习过程中接触到放射性设备和仪器的机会与医务人员相差无几,然而,我国目前的放射医学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辐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辐射安全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个别院校仅有针对学生和职工开展的不定期辐射安全教育讲座,这远远不能满足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的要求,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习以及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实践种下了安全隐患。据调查我国医学毕业生对辐射致癌的风险认识不足[7],这对于放射医学教学过程中的辐射安全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加强放射医学学生辐射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辐射安全相关理论课程建设

应借鉴发达国家在辐射安全教育方面已有经验,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放射性基础知识、辐射防护知识以及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相关基础知识和规章制度有较为扎实的掌握。放射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放射性衰变的现象与特点、辐射生物效应、各类辐射的特点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人工辐射源的可能来源与辐射水平等。辐射防护知识主要包括:辐射量与单位、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防护目的和任务、辐射防护标准及制定依据、各类人员剂量当量限制及相应危险度、外照射与内照射的防护措施、个人辐射防护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摄入、代谢与促排、放射医学相关岗位的安全操作技术、可能的工作失误及其后果分析等等。辐射防护相关规章制度则包括辐射安全管理的规定、规程、条例、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及辐射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8]。

(二)加强辐射安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辐射安全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以学生为本,更要以教师为本。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辐射安全师资队伍,才能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真正使辐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9]。具体措施主要有:1)建立和完善辐射安全相关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通过在岗培训、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辐射安全理论水平和素质。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辐射安全教育思想和方法。2)鼓励从事辐射安全教育的教师参加科研,建设研究型师资队伍。通过设立辐射安全教育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辐射安全教育的研究中,推动辐射安全相关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3)积极推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医院放射医学相关科室的辐射安全文化建设对接。使教师对放射医学相关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案例教学与监督管理相结合

案例教学具有真实生动、多样性、相关性、典型性等特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警示作用[10]。结合辐射安全相关真实案例,邀请安全生产部门相关管理或技术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和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辐射安全意识、增强辐射安全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放射医学相关教学单位需要把辐射安全教育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如加强辐射安全督查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定期检查射线装置和放射线同位素的管理、保存、使用、处置等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正,积极消除辐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放射医学相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同时也对现有的放射医学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目前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形式亟待改变。放射医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和使用各种放射源或射线装置,潜在地受到电离辐射的威胁,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辐射安全更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据统计中国的放射性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美国[11],因此,加强放射医学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规范其放射性相关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整个社会的辐射安全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伟炜,卢冰,唐劲天.肿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32(36):47-51

[2]ChenW,ZhengR,ZuoT,ZengH,ZhangS,HeJ.NationalcancerincidenceandmortalityinChina,2012[J].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2016,28(1):1-11.

[3]马水英,石莎,银爱君.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综述[J].北方环境,2012,28(6):9-13

[4]程运福,张岩,张胜文.医用放射性设备损伤分析与防护[J].中国医用装备,2008,5(5):21-23

[5]李德平,潘自强.辐射危害与医学监督(第一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00-221

[6]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7]倪瑾,周传峰,刘聪,高福,李百龙,蔡建民.应届毕业医学生(国防生)岗前医疗用辐射安全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412-14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S].GBZ-T149-2015

[9]张继延,曾德伟.试论高校学习型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38-39

[10]印小玲.案例教学在高校新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0:102-103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第6篇

【关键词】 核医学;恐惧;心理干预

核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很多患者及家属甚至一些医务人员都把“核医学”“放射性同位素”与原子弹联系甚至等同起来,产生恐惧,因此有必要分析和了解恐惧产生的原因,及时有效的对患者及家属等进行心理干预。

1 恐惧心理的产生原因分析

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而又无力应付是产生的情感体验,其产生不仅仅由于危险情景的存在,还与个人排除危险的能力和应付危险的手段有关[2]。

1.1 对核医学的恐惧主要是对核技术的恐惧,属技术恐惧范畴[3]。产生原因如下:

1.1.1 技术本身的因素 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缺陷或不确定性是造成技术恐惧心理的重要因素,任何技术都有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周期,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展初期,往往会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并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4],每次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都会引发公众的强烈心理震动,进而影响到对技术的认知和应用。

自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分离出放射性核素镭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死于白血病,而接受Ra(镭)治疗的肺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的人群有较高的癌发生率;1945年广岛、长崎受原子弹袭击后大批人员死于放射病,而幸存者很多都出现严重的辐射效应。还有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及其他误用放射性物质致癌等辐射效应……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的“防空、防核”宣传以及一些书籍在介绍放射性损伤及放射防护知识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使射线危害身体的概念根深蒂固,甚至“谈核色变”。而忽视了X-ray、CT及肿瘤放疗、核医学等在医学诊疗中重要而有利的一面,导致患者对核医学等产生技术恐惧。

1.1.2 技术认知的因素 由于核医学的设备较昂贵,特别是放射性药物、试剂存在物理衰变等特性,使得很多医院无法配置核医学人员和设备,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技术,或仅知道核医学的很多诊疗是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放射性药品后才能完成的,于是自然想到引发白血病或致癌等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产生恐惧,进而联想到自身健康和生存死亡等与生俱来的敏感问题,特别是当放射性核素已经引入体内,而患者处于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时,紧张、焦虑甚至恐惧会被自我放大并迅速地以非理性的方式蔓延扩展。

1.1.3 患者心理定势因素 人们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技能和环境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和安全感,而对新问题、新情况总会感到一定程度的困难,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射线是无色、无味、无形的物质,与日常的物体不一样,患者感到神秘莫测和难以琢磨,在想到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能穿透人体、墙壁甚至一定厚度的钢板等,“杀人于无形”的恐惧心理油然而生。

1.2 患者自身及相关因素引起的焦虑和恐惧

1.2.1 疾病忧虑 每位接受诊治的患者都有这样的矛盾心理:当机体不适的时候,总希望通过检查尽快查明病因进行治疗,但又担心真的查出什么严重病变甚至“绝症”;而当病变已确诊,选择哪种治疗时更是疑虑重重,既担心选错了治疗方法,又害怕治疗过程中出现失误或不良后果。这些心理在核医学这种大家认知较少的诊疗技术应用时尤为突出。是否诊治和结果如何的矛盾不确定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对核医学诊疗的配合。

1.2.2 经济担忧 核医学诊治的患者大多为久病患者,做了很多其他诊治,或其他医院没有核医学而转诊的,自然就会想到这种神秘的、“高档的”诊疗是否很昂贵,心理负担也较重。

1.2.3 诊疗等待 放射性核素显像整个过程一般都比较长,而且是在注射显像剂后一段时间才进行,患者及家属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作用的担忧会加剧等待的焦虑,如果需做多时相的延迟检查,时间会更长,受检者往往对延迟检查不理解,以为是疾病严重的表现,更为紧张;治疗也是一样,为了减少对放射性药物摄取的影响,一般在诊疗期间没有太多的其他药物和处置、而治疗后显效又相对缓慢,患者常会怀疑治疗是否有效;同时进行放射性药物治疗后一段时间患者处于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这些都无疑加重了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1.2.4 精神与环境 患者对核医学一知半解的状态下,非常紧张放射性核素的不良反应,容易产生心理应激,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以及自身内环境的稳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恶心、颜面潮红和苍白、心悸、头晕、血压及心率的波动等,同时机器设备的噪声或病房对辐射防护的特殊环境都可能使患者出现焦虑和恐惧,特别是对有幽闭恐惧的患者。

2 对焦虑、恐惧心理的干预措施

核医学诊疗中的焦虑和恐惧主要是缺乏正确的认知而产生的技术恐惧,从Weil和Rosen[5]所提出的技术恐惧构成公式(技术恐惧=0.194技术焦虑水平+0.566对技术的态度+0.223消极认知-0.129积极认知)可以看出:对技术的态度对技术恐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消极认知和技术焦虑,而对新技术的积极认知与技术恐惧负相关。因此,针对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层面的知识普及和心理干预,并贯穿诊疗的全过程,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核医学的积极认知,减少消极认知,改善对核医学技术的态度,克服和缓解焦虑和恐惧。

2.1 做好窗口形象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核医学诊疗中存在辐射的特殊性,特别是基于对长期处于放射性环境的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的要求,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医患关系是一种相对短暂的、松散的。因此诊疗前的心理干预是关键的一步。医护人员应不断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树立心理护理意识,在接诊患者时,应着装整齐、仪表端庄,举止沉稳,面带微笑、热诚、主动而体贴地与患者交谈,倾听他们的诉说,体会他们的心境;并做到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根据患者的心态特点、年龄、文化程度等,耐心细致地告诉患者诊疗的相关知识,向患者说明核医学诊疗是无创伤、无痛苦的,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对人体无明显的不良作用及过敏反应,所受辐射量小于或仅相当于行一次胸部摄片所受的剂量,同时向受检者及家属简单讲解诊疗的原理、步骤、应注意的事项、大约所需的间以及诊疗过程如何配合,包括诊疗目的和价格等,并在整个过程中尽可能的应用保护性语言,让受检者做到心中有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陌生的环境、周围噪音水平、有不相干的人在场,很容易对患者产生消极作用,影响患者表达自己思想,造成医患沟通障碍[6],当医患之间接触时间短时,这点更为突出。其心理干预也具有特殊性,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慰和鼓励,细心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满足其的合理需求。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适当做出承诺和保证,解除不良心理因素;特别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患者,医师应常规询问和补充病史、做体格检查、查阅相关检查资料。通过我们的态度、言语、行为,使患者及家属对诊疗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并感到医护人员很关心和重视自己,迅速产生信任和依赖感,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提升医从性,从而主动配合和理解诊疗过程。

2.2 多种形式加强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 对相关知识的积极认知是降低和消除技术恐惧的一个重要手段,单凭医护人员口头解释,工作量较大,也无法系统详尽,而且可能产生一些歧义。通过板报、宣传栏以及小册子图文并茂的介绍,会让患者及家属对核医学的诊治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另外,在候诊厅循环播放一些核医学诊疗的实况视频可以让患者更真实的了解和理解诊疗的步骤、设施和环境,从而提高其对核医学技术的认知水平,同时也能分散患者及家属对核辐射及候诊时间的“专注”,降低或消除焦虑和恐惧;再者患者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已经诊疗完成或复诊的患者可以介绍亲身体会,通过相互的正性影响缓解紧张或恐惧心理。同时对科室工作人员专长、三级医师负责制及团队组合等做一些适当、客观的介绍,使患者对诊疗过程的质量控制和严格管理有一定了解,也能增加其对诊疗结果可靠性的认可。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与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核医学学科起步较晚,普及较低,而且目前只对本科以上部分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有一定的教学,使得很多医护人员,包括一些从事放射或相关专业的人员,因为研究和使用的侧重点不同,对核医学的认知也往往相对不足,甚至在向患者介绍核医学诊疗时会把损伤、致畸、致癌等副作用过度放大,使患者的心理恐惧增强。这不但阻碍了核医学的临床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及家属对核医学诊疗的认知和接受。因此与相关科室的密切联系、积极宣传不但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影响,也有利于患者诊疗时的心理疏导。

2.3 诊疗过程的心理干预 陌生的环境、人群以及仪器的光线、声音等,都会使患者产生恐惧、害怕、孤独感,更加担心操作者因操作不熟练、动作粗鲁产生疼痛或发生意外。因此首先必须保证诊疗场所整洁明亮,医护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以和蔼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用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每项操作动作要轻柔、迅速而又有条不紊,并让患者了解所做各项操作、检查的意义,同时减少暴露患者的身体,避免物品的碰撞声、仪器的报警声等刺激性声音增加患者的紧张心理。在患者摆等准备时,询问身体有无不适,再次讲解诊疗步骤和配合方法等,进一步宣传疏导;个别对噪声高敏感的癫痫和幽闭恐惧的患者可以让其先参观诊疗环境及设备,使患者对安全性有一定的确认,诊疗时让患者闭上眼睛,用耳塞(机)或棉球堵住耳朵,而且要告之检查所需的时间,对有头晕、胸闷、心悸者可少量吸氧;对精神过于紧张者,必要时鼻腔内滴注咪唑安定或提前口服适量镇静药并随时监视患者的反应;必要时在防护要求允许的情况下让家属陪伴并让家属用手握住患者的手或抚摸患者的肢体使其有安全感,配合医生检查。在需要做延迟显像或增加诊疗项目时,患者及家属会认为病情很严重,也可能会疑心医生诊断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或是为了增加收入所致,表现出紧张、不信任、不配合的态度[3]。对上述患者应耐心解释延迟显像或增加项目的意义,采取忍让、宽容的态度给予精神宽慰,取得信任,确保诊疗顺利进行。诊疗结束应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告知患者取检查结果的时间或诊疗后的注意事项,并留科室工作电话给患者及家属,如有不适及时随诊或来电直接咨询。

2.4 家属的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受检者大多心脆弱,身体状态欠佳,往往忧心忡忡、惶恐不安甚至愤怒等,认为自己生病很可怜,很痛苦或给家庭增加麻烦和负担,思想负担重,有时会不配合检查。除了对他们采用宽容、理解和同情的态度,进行耐心、细致的交谈、照顾以及心理安慰,尽量解除心理负担外,应充分调动家属的疏导作用。患者家属缺乏关心体贴和及时有效的沟通也是导致上述心理的主要原因。通过解释和健康宣教,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的规律,减少他们对患者的负面影响,甚至起到一定的正性作用。对一些低辐射剂量的诊疗,家属无怀孕者可适当陪伴,给以患者心理安慰、缓解其紧张心理,增加耐受性。并如实告知家属这样的偶尔一次低辐射剂量对身体无明显影响,同时帮助家属做好适当的放射防护。

2.5 患者自身和公共防护的健康教育 通过交谈和各种宣传媒介准确而恰当的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诊疗中放射性的客观存在,以及辐射在诊疗过程中的利弊关系,既不要过分紧张和放大其对身体的辐射影响,也不能忽视辐射的存在,指导患者及家属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根据药物的不同告知患者给药后多饮水或含服酸性食物或进食脂餐而加快“非靶”组织器官放射性物质尽快排除,减少不必要的照射。由于诊疗中放射性药物可能随唾液、尿、便、汗等排出,处理不当将污染环境,因此,应应告知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及大小便后用大量水冲洗厕所。使用剂量大的患者应住防护病房隔离观察,当体内剂量通过排出和衰变

3 小结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必须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心理干预是现代医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知识,增强责任心,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多层面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逐渐获得患者的信任,甚至形成医患同盟关系[7],可有效缓解患者在核医学诊疗中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保证诊疗的顺利完成及质量控制,而且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及投诉。

参 考 文 献

[1] 王世真.分子核医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2.

[2] 李红.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2-153.

[3] 陈红兵.国外技术恐惧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4):16-21.

[4] Campion M G.Technophilia and technophobia.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1989,5(1):23-36.

[5] Weil M,Rosen L D.Adult and Teenage use of Consumer,Business and Entertainment Technology:potholes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1995,29 (1):55-58.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第7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 放射性同位素 辐射安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33-01

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放射诊断、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等技术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已成为了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固有特性,在应用中会对周围的环境和工作人员造成了一定危害和损伤,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辐射防护问题及安全。

1 新疆放射性同位素在医疗行业中应用现状

在医学上同位素主要用于显像、诊断和治疗,另外还包括医疗用品消毒、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和生物医学研究。目前新疆医疗行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数量的也占有相当比例,截至2013年底全疆使用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单位201家,涉及放射源2977枚,其中医疗行业使用放射源数量544枚,占总数的18.3%;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单位20家,年使用量6.38E+13Bq,其中医疗行业使用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的有14家,年使用量5.36E+13Bq占总活度的84%。

新疆医疗行业主要使用密封放射源是60CO和192IR主要用于放射治疗;使用的非密封核素主要有99Mo-99mTc、131I、125I、90Sr、90Sr-90Y、18F和153Sm,其主要用途见表1[1]。

由表2可以看出,2004年医疗卫生部门使用密封放射源仅有31枚,占全疆总数(1598枚)的1.94%,2007年使用放射源数量282枚,占全疆总数(2021枚)的14%,2013年使用放射源数量544枚,占全疆总数(2977枚)18.3%。目前用于放射治疗的设备主要是电子直线加速器和60Co 放射源,这两种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大约90%以上的份额,由于60Co 源的γ射线能量偏低,在保证杀死癌变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吸收计量比例比较高。所以发达国家中60Co 源(包括γ刀)正被逐步淘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估计在近几年60Co 源的放射治疗设备和γ刀还会占有相当比例[2]。

随着核医学的发展,放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同位素的用量将继续稳定地增长,尤其是在代谢治疗、近距治疗和PET显像等方面。体内放射性药物的显像技术现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新的方法层出不穷。我国ECT每年增长5%,而PET数量更是每年增长15%[3]。PET进入临床标志着医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对人体内部脏器的形态与功能可进行动态、定量、立体地观察。核医学显像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体内放射性药物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超短寿命正电子药物适应了PET的飞速发展,其中放射性药物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 [3],由于既可诊断心肌和脑部疾病,又可用于人体任何部位肿瘤的定位,因而用量日渐增加。医用同位素除了在临床诊断上可发挥作用外,在放射治疗方面,尤其是近距治疗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3 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应用中存在辐射安全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1)有些医院不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买卖放射性同位素的医院仍然存在。

(2)而且医护人员缺乏相关的辐射防护知识,自身防护意识和对病人的防护意识较差。

(3)有些医院的放射治疗室建造年代较早,不能满足现在辐射防护的要求,特别是治疗室的防护门和监视窗屏蔽效果较差,射线泄漏问题严重,治疗室内排风系统不好,不能将室内有毒有害气体和感生放射性所产生的短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及时排出,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潜在危害仍存在。

(4)有些医院没有规范的候诊区,注射了放射性药物患者随意走动,对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一定的伤害,给管理上增加了难度。

3.2 解决措施。

(1)加大法律法规和防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使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认识到辐射事故的危害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使医疗单位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单位的自主管理水平。

(2)加强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严把辐射工作人员上岗关。按照《条例》要求,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必须参加相关法律法规和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否则不能上岗。

(3)加大执法力度,严把转让审批手续关。依据《条例》,对不经环保部门审批擅自购买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进行处罚;对辐射工作场所不符合防护要求的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否则不能开展辐射工作。

3.3 医护人员、患者和公众的防护措施。医院要通过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规范对注入放射源药品的患者管理,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受照剂量;也可以通过改进装置和采用低毒性的放射性药品来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受照剂量;采用必要的防护用品达到防护目的,如给患者注射放射性药品是采用铅袖式注射屏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手部剂量[4];通过模拟训练增加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缩短照射时间。

参考文献

[1] 郭志锋,放射性同位素医学的应用,同位素与辐射技术2004.6

[2] 包尚联,肿瘤放疗、医学物理学科和医学物理师制度,中国医疗,2004.2:39-42

[3] 蔡善钰,放射性同位素生产与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向,同位素1999.1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第8篇

【关键词】 核医学;分化型甲状腺癌;放射防护;管理

国内外临床证实对分化型甲状腺癌行手术+131I+甲状腺激素抑制三步方案是目前最佳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1】。然而该项治疗工作属于开放型放射性工作,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131I具有三个特点:一生物半衰期较长,物理半衰期为8.04天,服药后的患者便成为活体放射源,难免使陪护人员,家属及其周围人员受到外照射和环境污染;二它既能放射出β射线,又能放射出高能量的γ射线,故内外照射共存;三治疗甲状腺癌需131I剂量大,因此,放射防护与管理非常重要,为了保障人员与环境的安全必须加强放射防护与管理。我科2010年5月~2011年6月对20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行131I内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病人的满意度为98%,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现结合实际工作做一归纳。

1 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

131I治疗是一项特殊的医疗工作,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系统培训,一、学习有关放射防护的各种法规,学习131I的物理性质及释放出来的射线的性质等知识;二、学习个人防护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规程,严格执行外照射防护的三要素: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及屏蔽防护;三、严格把好“三废”处理关。对于放射性“三废”(废液体、气体、固体)的排放和处理,都需有专门的数量限值和行为准则的规定,以防止放射性核素向环境扩散而危害广大人群;四、工作人员应配戴放射计量仪,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

2 合理科室布局及设施配套

病房设立“三区制”,无活性区为医护人员工作场所,活性区为已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病房,高活性区为放射性核素储存、分装场所,三区之间需有严格的分界,每间病房均需设置可视对讲系统,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可视对讲系统与患者沟通,既不直接接触患者,又可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娱乐设施,如电视、书籍,使患者能够安心住院。

3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核医学病房除了具有普通病房的管理制度外,还要根据其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一、病区管理方面需坚持“环境与设施管理制度”、“住院患者守则”、“抱怨处理制度”等。;二、医疗管理制度需严格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三、高活性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放射性污染的应急处理原则” 、“放射性同位素定购领取保管使用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并严格执行,有章可循,以此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4 对治疗病人的管理

4.1 131I治疗前的准备

4.1.1 了解病史 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时间,停服甲状腺素片4~6周,停用含碘的药物或食物4~6周。

4.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担心核素进入人体会导致人体细胞的癌变或引起不良后果,再加上服用131I后需隔离的认识不足,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是核医学护理的关键。需要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人文治疗环境,热情接待,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让患者了解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原理,大致过程和注意事项,满足其探究心理。同时让患者知道我们本来生活的环境既存在有一定量的射线,称为天然射线。131I是低能量、短寿命的同位素,短期内即可衰减和排出体外,因而对身体影响不明显。核医学治疗与核武器及核污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其治疗用量被控制在绝对安全的范围内,不会对患者产生近期的危害,而且无创伤、无痛苦,治疗效果好。服用放射性药物后,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放射源,必然对周围环境和人群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对健康人群不必要的辐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隔离,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说明一般情况下,医护人员不与患者直接接触,医护人员会通过可视对讲设备系统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解决。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放射性的客观存在,以及辐射在治疗中的利弊关系,既不要过分紧张和放大对身体的辐射影响,也不能忽视辐射的存在,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4.1.3 服药前对患者的宣教 一、患者入院时详细地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病房内各种设施的使用方法,管床医生和管床护士,遵守如下规章制度:一、住院患者原则上无陪伴,特殊情况需经核医学科主任同意;二、患者应在指定的卫生间大小便,禁止随地吐痰,刷牙、漱口、洗刷餐具等均应在卫生间内的专用洗涤池内进行。污染的被服和个人用品应在其病室卫生间内作去污处理,并单独放置一段时间待其放射药物表面污染监测证明其低于3BqCM,三、服用放射性药物后,不得在病室内“串门”,患者住院期间一律穿病员服,患者要求户外活动必须征得医生同意,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进行。四、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根据国家规定出院时体内允许最大活度为1.1GBq(30mci)【2】。

二、因为患者服药后须隔离,医护人员不能和病人直接接触,所以服碘前教会病人自己测体温、脉搏呼吸并将大小便一起正确记录在登记本上,每天再由护士收集记录在体温单上。教会病人如何观察服药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以便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2 治疗中护理 指导病人服用131I后空腹2小时,及时排空大小便,多饮水或含服酸性食物,加快“非靶”组织器官的放射性物质尽快排除,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嘱患者按时口服泼尼松以减轻喉头水肿,对患者的病情观察,特别是服131I后3天内,一般通过可视对讲系统,特殊情况需到床边观察,医护人员应有防护设施(如铅屏),身穿铅衣,配戴铅眼镜,而且各项操作应尽量事先做好准备,以缩短与病人接触的时间。

4.3 治疗后的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在其出院后三周内仍需限定活动范围,避免与家人特别与孩子和孕妇近距离接触,减少公共场所逗留和污染【3】,131I治疗后女性患者一年内、男性患者半年内须避孕,嘱患者按时服用甲状腺激素,一是起到替代作用,使机体处于正常的代谢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外源性甲状腺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总结:大剂量131I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加强放射防护与管理,做好病人心理护理,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使患者自觉接受治疗;治疗后做好用药护理,加强放射防护,既保证131I治疗的效果又保证了辐射安全。

参考文献

[1]裴著果,核医学影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