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21 15:45:42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知识产权 管理体系 构建

知识产权工作做好了,能给企业带来的益处也非常多,比如,企业的竞争力大幅提升、企业的产品市场影响力扩大、获取到额外的专利垄断性利润、形成技术壁垒阻止外来势力轻易进入本领域等。因此,中小型企业也需要从内部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内涵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包括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协作机构等;软件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等。可以统一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知识产权能力建设。

2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对企业意义重大,它的创建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要统一于企业的战略思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常采取自上而下、自里而外的方式,在企业确定实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品牌建设战略后,企业最高管理者任命一名高管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全权负责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以保障体系建设能够正常有序推进。管理者代表再通过合理调配各种资源,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构建。

3 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并完善:

3.1 组建知识产权专职机构 组建知识产权专职机构,确定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负责部门,并拟定其职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没有专职机构,知识产权工作就是师出无名,许多工作可能无法正常开展,而且会在企业各部门之间产生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问题。即使企业很小,也应至少设置1名专(兼)职人员主要负责知识产权工作。同时,知识产权专职机构由一名企业高管直接领导,全权负责企业的知识产权事宜。同时指定知识产权的合作部门,在技术部、法律事务部、生产部等与知识产权相关部门设置1名知识产权工作兼职联络员,负责将涉及本部的知识产权工作与知识产权专职机构进行无缝对接,不留死角。

3.2 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现“制度治人”而不是“以人治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办法、商业秘密保护办法以及创造奖励办法等。前四项制度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内部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理顺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制定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工作程序。而创造奖励办法鼓励企业员工进行发明创造,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最活跃的个体。

3.3 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任何事情的关键因素,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也不例外,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定的战略目标。在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工作中,中小型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不同级别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评价,以保障培训效果。主要做法有:①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知识产权部门组办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培训班,派遣知识产权专职人员或联络员学习相关知识。②请国家、省、市知识产权部门及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到企业现场,为领导层、知识产权专职人员、科研人员集中讲课。③由知识产权专职人员搜集相关知识产权基本知识、有趣案例在企业的各种例会上向与会员工讲解10至15分钟,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这种方式用时少,气氛活跃,取得的效果却很好。④由知识产权专职人员联合企业工会人员,每年制作3到5期知识产权知识黑板报,向广大员工宣传相关知识,提高员工知识产权意识。⑤进行知识产权知识考试。由专职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普通员工、专业技术人员及公司领导层等多个组别,分别设置与其相关的知识产权题目,由其解答。对不同组别设置不同的奖惩方式,将趣味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考试每年可进行一到两次。

3.4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是企业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纲领性文件,解决了企业今后的研发方向、创新方式、知识产权战略侧重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对研究课题题目进行系统的专利技术分析、趋势分析、经济分析、市场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及国外同类产品技术分析,获取完整的专利战略分析报告,这是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

3.5 知识产权能力建设

3.5.1 创新平台建设。搭建一个高效运行的创新平台对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搭建一个高效运行的创新平台:①建立专业的专利信息搜索平台。专利检索分析系统在项目研发前期、中期、后期,直至项目完成后,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对失效专利技术的再运用、开阔视野、启发设计思路以及规避专利陷阱、防止专利侵权等。与专业机构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专业的专利检索分析系统,可以大大方便广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专利检索分析,拓展技术人员的设计思想,科技创新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②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创新机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不能过于狭隘的去理解“创新”,以为只有完全利用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独自创造出技术才是创新。作为企业,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在创新过程中,应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专业人才深厚的理论知识,这是企业所不具有的,通过取长补短,正好弥补企业的不足,这其实就是一种创新,善加利用会取得丰硕的成果。③实施专利商标申请渠道建设,保证智力成果及时高效转化。对待同样的发明创造,我国法律规定是早申请者在没有发现被驳回理由的情况下即可获得授权,晚申请者不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这就使得项目研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将创新成果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以获取国家法律的保护。

3.5.2 企业研发项目实施专利化管理。研发项目专利化管理是指在项目立项之初,制定出项目专利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知识产权专职人员紧紧跟踪项目,及时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提炼出项目的技术创新点,整理好后与专利中介机构联系、商讨,撰写专利文件,办理专利申请。研发项目专利化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大大缩短从技术研发到专利申请的时间,而且更易提炼出项目完整的技术创新点。

3.5.3 增强中小型企业对知识产权环境的适应能力。一些企业申请专利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同行或竞争对手侵权,或者防止其他人抢先申请专利后反过来打压自己。中小型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知识产权的各项内容,熟悉知识产权运行流程,洞察知识产权利益相关方的真实意图,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和外部知识产权环境之间寻找较佳的平衡点。

3.5.4 提高专利运用能力。专利运用能力建设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因为专利运用能力强大可以挖掘出专利的许多潜在价值,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想追求获得的。专利标准化指企业将专利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形成企业软实力的能力。专利产业化指企业利用拥有的专利权,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将专利技术产品实现规模式生产,创造价值的能力。专利市场化指通过专利市场营销手段,发挥专利的市场影响,使专利产品占领市场的能力。

四种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专业人才去完成,企业需要从培训人才着手,才能不断挖掘出专利的潜在价值,通过提升专利价值,实现产品的增值,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时增长。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中小企业都有其特殊性,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使命和理念的企业,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也不尽相同,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握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共性,不断积累经验,解决体系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构建并完善适合于自身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促进科技创新、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钟德惠.知识产权战略在中小企业中的实施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7).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第2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内部审核;外部审核

1引言

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对企业来说,可以降低企业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与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竞争优势,创造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管理。贯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对企业知识产权专员个来说,可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拓宽个人视野,拓展工作人脉,提升综合能力。

2步骤

2.1总动员

因为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涉及整个公司:人力资源部、物资采购部、生产技术部、科研部门、质量管理部、技改部、行政管理中心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等,所以企业要统一思想,齐心齐力,完成最后的认证工作。

2.2制定相关制度文件

为了健全和完善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活动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手册,要制定知识产权认证管理制度文件以及程序文件,要制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记录文件目录、空白记录表单格式并执行。制订公司《知识产权手册》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配套文件,真实地描述了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过程与运作程序。知识产权手册在整个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纲领性文件,对内作为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法规性文件,用以协调公司、统一知识产权管理活动;对外可以阐明整个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作为对外提供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保证和第三方审核(例如中知、中规公司)的依据;是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运行时需遵守的纲领性文件,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准则,是公司以此统一和协调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产品实现过程的各项活动纲领性文件,是监视评定、评价企业满足顾客、法律法规和自身要求的能力。所以要求企业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并贯彻执行知识产权手册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相关文件里面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以满足企业知识产权认证的要求,更好的创造、运用以及维护公司的知识产权。

2.3贯彻执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企业要充分运用专利手段,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制度,强化公司各阶层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运用能力,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经济发展。围绕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以逻辑性强、规律排布的方式整理公司产品、技术信息,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检索查询,使之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充分利用专利技术成果,改善研发工作效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重点围绕公司核心技术、产品申请专利,提高保护力度。重视对竞争对手及同行的技术进展监控,定期提交预警报告,作及时作出应对决策。

2.4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建立

企业要按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标准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形成了文件,包括知识产权手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程序文件、记录表单及其他管理、技术标准等系统化文件。实施和保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适宜性。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知识产权方针和目标;知识产权手册;知识产权管理程序文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记录表单。

2.5知识产权管理程序文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立

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承担以下职责: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参与监督和考核其他相关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司知识产权相关部门负责落实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根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标准要求,企业应当规定建立、实施并保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及支持组织过程有效和高效运行所需的文件,包括相关记录。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程序文件、知识产权记录的编写。这些体系文件的编写要求必须是流程优化、接口处理、语言表达、节点控制、进度跟踪、文件审核、修改调整、最后统稿成批、报批运行。

2.6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审核

(1)审核包括审核的启动、文件评审(文审报告)、现场审核的准备(审核计划、检查表)、现场审核活动的实施(审核技巧、不符合报告)、审核报告和审核完成、审核的后续工作。(2)内部审核:有时称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者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管理评审和其他内部目的(例如确定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或者获得用于改进管理体系的信息),可作为企业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中小型企业,可以由与正在被审核的活动无责任关系、无偏见以及无利益冲突的人员进行,以证实审核的独立性。(3)外部审核:包括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独立的审核组织进行,如监督机构或提供认证或者注册的机构。(4)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的依据与标准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和知识产权管理法律法规,审核包括审核准则、审核发现、审核证据、审核结论;审核方案、审核计划、审核范围等相关内容。(5)审核应覆盖受审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涉及重要知识产权管理要求的每一个现场和部门(例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研发部门、专利或商标使用部门现场等)。(6)审核的原则:保密性、独立性、基于证据方法的原则,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审核员应对审核过程获得的信息保密,审核是要建立在可得到足够信息样本的基础上,而且抽样的合理性也与审核结论的可信性密切相关,要保证审核的公正性、审核结论的客观性,整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审核必须具有客观性、独立性与系统性。(7)审核完成后,就要形成审核报告,审核报告应提供完整、准确、简明和清晰的审核记录,审核报告应当包括的内容有审核目的、审核范围、审核组长和成员、现场审核活动实施的日期和地点、审核准则、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8)审核结论是评价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保持和改进。(9)后续活动:包括审核后续整改及证书颁发,受审方确定和实施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并向认证机构报告实施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的状况,认证机构委派的审核员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其有效性进行验证,验证纠正、措施在现场验证、书面验证。

3结语

最后形成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度文件、程序文件,也通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后,企业就要为保持目标,保持整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持续发展的后续运行。让验证获得证书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继续满足审核准则以及有关认证要求,确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长期性、稳定性以及常态化。

参考文献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第3篇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10YJA8801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YBXM145/2012YBXM044)。

摘要:国内知识产权评价研究主要围绕“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该领域在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对于知识产权评价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形成了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从研究现状与现实需求的角度看,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研究内容的整合化趋向、研究重心转向管理绩效评价、评价方法趋向于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研究视角更关切实践应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评价;管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D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5-0080-07

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鉴于其突出的交叉性、理论性与应用性,亟待探索和开拓的问题很多。知识产权评价是运用专门方法对于知识产权战略以及知识产权价值、保护、管理和运用绩效的评定和估价。知识产权评价研究作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丰富知识产权学科体系、指导知识产权工作实践、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意义重大。在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知识产权评价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关注,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但知识产权评价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厘定和澄清。只有不断深化和密切政产学研的沟通与合作,在这些核心问题上取得广泛共识,才可能确保该领域研究和运用的健康发展。

一、知识产权评价研究的三个层面

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宏观上,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中观上,是特定区域或行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微观上,是地方政府、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战略实施。无论那一个层面的战略,其规划、布局和运行效能的高低,都需要得到科学评价,以确保战略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

1. 基于宏观层面的评价

宏观层面的知识产权评价主要是关于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绩效评定和估价,可以简称为国家战略评价。由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8)颁布刚过五年,目前相关的评价研究还不够充分。从文献梳理结果看,这类研究目前还处在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的介绍以及对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的一般原则、基本方法、主要指标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公认的应用模型。

最具权威性的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机构当属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简称IMD)。该机构自1986年起,每年发表《世界竞争力年鉴》(简称《洛桑年鉴》)。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评价指标是构成《洛桑年鉴》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和排名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我国学者在论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时,《洛桑年鉴》中的有关评价原则、指标通常被看作是基本参考依据之一。陈昌柏在对《洛桑年鉴》知识产权评价指标进行简要分析后提出,评价我国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可以依照该年鉴中的指标体系[1],即按照R&D支出、R&D人员、技术管理、科学环境、知识产权等5个子体系设计国家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相丽玲等人从知识竞争力的层面对包括《洛桑年鉴》在内的国际知名的三大竞争力评价体系(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以及罗伯特・哈金斯协会的《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2],并力图重构知识竞争力模型。

国内学者对于日美等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的研究较多。例如,唐杰等人通过对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指标研究的历史演进及其具体应用进行了系统考察和梳理,对其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积极意义与不足作出了比较深入的剖析[3],以期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评价及方案调整提供理论支持。陈昌柏也对日本2004年的《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进行了介绍,并切合《洛桑年鉴》的指标体系,着重就国家宏观层面的知识产权战略指标作出了细致阐述。马慧民等人则对日本1999年版知识产权战略指标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还介绍了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专利评价指标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企业技术评论》杂志在CHI专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的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专利记分牌》[4]。

在消化吸收国外有关知识产权战略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的相关问题。易玉[5]、唐杰、陈昌柏、颜[6]等学者都主张,其指标体系应由政府主导构建,并纳入官方统计体系,以确保其权威性和导向性。在有关知识产权评价指标的构建上,易玉提出了一个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估的三级指标体系,该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构成;在一项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软环境评价研究中,孟奇勋等人[7]也提出了一个三级指标体系,该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构成。虽然这两个指标体系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分歧之处还十分明显。在有关知识产权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上,国内学者大都倾向于使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提及最多的是层次分析法(AHP)[8],另外还有模糊综合评价法[9]、综合评价指数(IPSCAI)[8]、Black-Scholes模型[10]等。同其它相关问题类似,有关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目前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2. 基于中观层面的评价

所谓中观层面的知识产权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研究,二是特定行业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研究,三是关于知识产权特定构成部分的战略评价研究。

杨晨等人[11]关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的探讨和雒园园等人[12]关于区域知识产权竞争力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此类研究的代表。前者在对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遴选出了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价的基本因素,并尝试构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后者则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产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赵莉晓等人[13]对环渤海区域知识产权现状评价以及屠文娟等人[14]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于特定行业知识产权评价问题,有两项研究成果值得关注:一是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的一项有关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5];二是陈润生等人[16]的一项关于军工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研究。前者对自主知识产权进行了界定,并从质量和数量两个层面提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评价指标体系;后者则针对军工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借助相关案例,提出了军工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特征、范围和方法。

知识产权一般由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力构成。目前大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专利评价这个方面。专利评价研究既有涉及专利价值、专利保护、专利运用、专利管理、专利人才队伍与培养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性评价,也有单就其中某一个方面的评价。

3. 基于微观层面的评价

微观层面的知识产权评价主要是指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绩效的评量。理论上说,微观层面的评价主要包含地方政府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绩效评价,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价值评价、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管理的绩效评价,高校或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创造的价值评价和知识产权运用的绩效评价等内容。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评价研究主要指向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知识产权工作总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研究;二是关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价研究;三是关于知识产权实施或管理绩效的评价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张阳对于企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特点、意义、问题以及注意要素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17];郭秋梅、李迎波等人运用理论建构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方法等问题[18] [19];张涛等人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价值来源问题[20],并提出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产权价值定量评价模型[21];企业知识产权实施或管理的运用研究在近几年受到普遍重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和国防科工委的科技攻关或基础研究项目都在支持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如洪少枝等人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系统研究”[22]、李迎波的“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23]、杜晓君等人的“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24]研究、徐建中等人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性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25]以及唐杰等人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价研究” [26]等。

高校是知识产权创造的重要主体,高校知识产权评价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同企业相比,高校知识产权评价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可以找到的有一定影响的研究主要有郭秋梅和李迎波等人有关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7],该研究结论同她们有关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评价的研究成果近似,在此不再赘述。

二、知识产权评价研究的制约因素

纵观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在对象、内容、方法以及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分歧,对于知识产权评价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构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 知识产权评价与专利评价

专利申请与保护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先引起重视的一项工作。专利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也是最完备的。与此相对应,涉及专利保护、应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起步也最早。从我国知识产权研究文献和研究项目的分类分析可以看出,有关专利工作的研究文献和项目不仅起步最早,而且总量、层级和水平也最高。知识产权工作其它方面的内容,如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成果数量和水平也相对较低。

事实上,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学者的研究视角已经逐步由分类研究转向知识产权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研究。在这类研究中,尽管一部分学者致力于将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以及其它一些新兴智力财产权作为统一的对象来研究,但是限于知识背景或认识原因,这类研究依然存在重专利权轻其它知识产权的倾向。以知识产权评价为例,相当一部分研究主要建立在对于专利评价的基础之上,部分研究甚至以专利评价代替知识产权评价。即使是那些注意到著作权和商标权评价的研究中,其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也相当低,分析和探讨的篇幅和深度也十分有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积累有关,因为专利权的研究起步较早,学者们关注时间较长,因此容易出现重专利权轻其它知识产权的倾向;另一方面与其它知识产权受重视程度较低有关。仅从国家和省市级基础项目立项情况看,有关专利权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支持力度远远大于对商标权或著作权的支持强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后者的研究层次和水平。

显然,知识产权不等于专利权,知识产权评价也不等于专利评价,这是一个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加以澄清的重要问题。解决知识产权评价体系中的畸重畸轻问题,一方面要求学者的研究必须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另一方面要求各级主管和应用部门必须切实加强协调,提高对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其它知识产权研究的支持力度。

2. 法律、制度与管理

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心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明确但却存在不少认知偏差的问题。知识产权工作包括对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应用,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就目前我国的现状看,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心还主要停留在保护层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并修订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多部其它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在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中还明文规定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司法机构对于知识产权违法案件的受理数量不断增多,处理能力和力度也逐渐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仅做到了有法可依,而且也表现出了相当的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水平,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部分肯定。

保护无疑是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心。从战略视角考量,将知识产权视为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其重心实际是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实践证明,只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数量上和技术含量上得到稳步提升,才可能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水平的提高奠定稳固的基础;只有那些高技术含量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为产业所充分利用,才可能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搞好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这首先让人联想到的可能是诸如研发力量、资金投入、政策导向、制度保障等影响因素。显然,科技研发中智力资源的培养、组织、引导以及政府与企业对于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的力度和导向等无疑都将直接影响知识产权的创造;同样地,知识产权的应用需要国家宏观政策提供指引,需要相关制度规范作为保障。换言之,搞好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关键是管理。

尽管知识产权管理通常被看是是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个部分同创造、保护和应用并列,但实际上,知识产权管理不能同其它三项工作分割开来,而是贯穿于创造、保护和应用的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是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的管理。管理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知识产权其它工作,尤其是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效能和水平。

3.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知识产权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新兴交叉领域,该领域既涉及公共管理,又涉及企业管理。换言之,知识产权管理既是政府相关部门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企业管理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不同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既相互关联又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主要区别是二者的管理目标和任务的侧重不同:前者属于宏观管理的范畴,强调引导、协调和规范;后者属于微观管理的范畴,强调具体组织和运行。其共同点至少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二者都涉及对于知识产权全过程的管理;其次,二者的运行效能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知识产权战略绩效的高低以及战略目标的达成。这也就是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抑或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性。

绩效评价是衡量知识产权工作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前文涉及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评价是对知识产权工作或知识产权战略绩效的评价,但其评价的结果实质是知识产权管理有效性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评价的核心主要围绕知识产权管理绩效展开。

在方法学上,知识产权评价不外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取向。就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实践而言,主要采取的是定性评价的模式;但在理论探究的层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定量评价的研究取向。譬如我国目前各级政府在对基层知识产权工作的评价中,通常采取看总结、听汇报、调研、访谈等定性的方法,根据评估组成员的主观判断进行评价;但在一些学者的研究项目和发表的论文著述中,较多倡导采用量化指标的分析、数据采集和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客观”评价。众所周知,定性和定量各有利弊。前者简单易行,容易掌握,对于评价者专门知识的要求不高,缺点是主观性太强,可比性较差;后者相对繁琐、复杂,对评价者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高,属于专家型评价方式,不易为一般管理者掌握,其优点是相对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定性和定量取向分别存在于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领域,尚未出现彼此融合和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要加速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沟通和互动,既不能不顾现实盲目追求纯粹定量的评价体系,也不能因为存在某些主客观困难而排斥定量评价的作用,以一种着眼现实的、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有效融合。

4.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知识产权评价的方法论取向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之间呈现出的脱节或分离现象,根源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之间的分野。理论研究强调科学性,实践运用则更重视可操作性。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强调“科学性”的基本表征便是研究的客观性,亦即研究对象可观测、研究内容可量化、研究结果可重复。我国当前知识产权评价研究也不可避免的沿循着这种客观性路径追求其研究的科学性。但在实践运用领域,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研究机构的知识产权评价工作,目前都无法完全实现这种客观性诉求。这一方面是由实践运用的现实需求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实践运用领域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的,同时还与理论研究的成熟程度存在密切关联。首先,知识产权评价实践要求评价工作易于掌握、便于操作、行之有效;其次,从事评价工作的人员大都是各类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他们大多对于数理统计、模型建构、因素分析等专门知识涉猎不深,更谈不上综合运用,从而限制了客观性诉求的实现;第三,从当前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看,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为多数人认可的、对实践应用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

实际上,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客观性、科学性等理念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反思。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可观测的、可量化的、可重复的未必就是客观的,客观的未必就是科学的。而在实践应用领域,一个不争的现实是科学的未必就是可操作的。这是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脱节或分野的根本原因所在。回到知识产权评价上来,以客观性、科学性为指导形成评价体系和方法,其基本特征便是评价指标的量化、全面、权威,评价方法的数理化、抽象化和模型化。这种“完美”的方法、体系和模型往往难以得到应用实践的支撑――研究者通常无法从知识产权工作实践中获得全部甚至大部分必要的采样和数据,实现模型的执行或验证,其结果便使得那些“完美”的方法、体系和模型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指导知识产权评价和管理工作实践。

解决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脱节与分离局面的基本路径是要转变两类队伍的思想理念,即研究者队伍中的唯科学性理念和管理者队伍的唯可操作性理念。唯科学性取向容易令研究者无视客观现实和管理需要,片面追求“完美”,而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唯可操作性取向则可能使管理者轻视评价工作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本准则,片面追求实用性与可行性,而陷入长官意志与形式主义的泥沼。这也就是说,要使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达成有效的融合和互动,理论研究必须关注实践应用对可操作性的关切,实践应用则必须努力体现理论研究对科学性的诉求。

三、知识产权评价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知识产权评价的现实需求以及研究进展情况分析,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发展方向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研究内容的整合化趋向、研究重心转向管理绩效评价、评价方法趋向于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研究视角更关切实践应用。

1. 研究内容的整合化趋势

所谓整合化趋势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知识产权评价三个层面的系统化发展趋势;其二是以知识产权为统领的专利权评价、商标权评价、著作权评价的一体化发展趋势。首先,尽管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研究已经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但这三个者间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关联性,各自研究的进展状况不同,其中微观评价研究起步最早,成果相对较多;宏观评价研究起步最晚,成果相对较少;中观评价居于二者之间。随着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基于宏观层面的评价研究必将受到高度重视,以期对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评价发挥应有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但是,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中观或微观层面的评价,彼此是一种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不可能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因此这三个层面的研究必将走上系统化发展的道路。其次,众所周知,知识产权是一个包含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它新兴智力财产权在内的智慧财产权的总称,但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在知识产权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中,重专利评价轻其它知识产权评价的倾向却是十分明显的,这对于知识产权工作,乃至知识产权战略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知识产权评价必然要走向专利权评价、商标权评价、著作权评价的一体化发展道路。当然,无论是整合化还是一体化,都必须建立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基础之上。简言之,一方面就是要改变目前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管理分置的状况;另一方面就是要转变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与管理平台的局面。

2. 研究重心转向管理绩效评价

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研究发端于专利价值评价,随着知识产权概念的提出,专利价值评价研究随之转向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价。除了价值评价外,随着相关法律规章的建立和落实,知识产权保护评价研究也随之得到一定的加强。但是,知识产权工作是一个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应用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随着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事务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其工作的重心开始由单一化逐渐走向多元化,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应用日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知识产权管理问题便成了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研究亦随之得到了普遍加强。毕竟无论是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还是应用或产业化,都离不开各级各类组织的有效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知识产权管理,将无法真正使知识产权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因而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作为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将成为知识产权评价研究的一个重心。实际上,这种趋势已经在理论界和管理实践中初露端倪,近两年一些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期刊开始创立相关栏目,研究成果也开始出现在一些学术刊物上,一些研究机构和基金组织也开始将其纳入的项目指南。可以预期,在未来的五年左右,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将会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3. 评价方法趋向于质化与量化相结合

在理论研究领域,知识产权评价已经开始由质化研究走向量化分析阶段。在经历了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消化吸收阶段之后,运用调查研究、数理分析、模型建构等量化方法构建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方法论体系,已经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总体走向。当然,由于不同学者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不同,现有的研究成果还缺乏共通的对话平台,对于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还不够强。在实践应用领域,知识产权管理队伍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局限,知识产权评价的主要以定性的质化方法为主。显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这种相互隔离的局面应该也必须被打破。其核心就是在评价方法上寻求量化和质化的融合,其基础就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领域的彼此关注和相互促进。简言之,质化与量化的结合是知识产权评价方法的基本取向。

4. 研究视角更关切实践应用

尽管目前知识产权评价主要集中于理论的、应然的研究层面,但其能否取得具有突破意义的进展,关键要看研究成果能否得到管理实践的检验和应用――那些不能引起政府、企业等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关注或者不能对其管理实践发挥借鉴或指导作用的研究成果,就不会获得重视和支持,研究的价值或生命力也会随之丧失。换言之,要使知识产权评价研究由开创阶段逐步走向提高和成熟阶段,其研究的视角必须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方向是由重视应然的、理论化的研究转向重视实然的、应用性的研究。所谓重视实然的研究,就是要求研究者重视知识产权评价实践的基本现状,基于现实状况和现实需求,提出迎应之道。唯有如此,才可能为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可能以此为起点,建构反映实然的理论方法并用以改造现实、指导实践。所谓重视实践性的研究,要求研究者走出书斋,走向政府、企业以及相关公共组织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同他们一起探究知识产权价值、保护、应用和管理评价的现实状况、困境与瓶颈,同他们一起寻求问题解决的可行路径和创新对策。唯有如此,才可能使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在知识产权评价工作中的分离局面得以解决,使理论和应用达成真正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昌柏. 借鉴国际经验设置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J]. 中国发展观察, 2007(5): 12-13.

[2]相丽玲, 汤亮亮, 薛全胜. 知识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模型―基于国外三大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4): 515-517.

[3]唐杰, 黄颖.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指标研究[J]. 情报杂志, 2009(5): 37-41.

[4]马慧民, 王鸣涛, 叶春明. 日美知识产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介绍[J]. 商场现代化, 2007(11): 301-302.

[5]易玉. 建立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J]. 知识产权, 2007(1): 32-36.

[6]颜. 我国政府知识产权绩效管理初探[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5): 12-15.

[7]孟奇勋, 黎运智.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软环境评价指标研究[J]. 电子知识产权, 2008(6): 25-28.

[8]郭民生.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综合评价指数[J]. 知识产权, 2009(1): 27-34.

[9]姜秋, 王宁.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5(6): 73-76.

[10]林圣哲, 薛求知. Black-Scholes模型应用于知识产权评价的研究[J]. 科技导报, 2005(11): 43-47.

[11]杨晨, 杜婉燕, 陈永平.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2): 246-250.

[12]雒园园, 田树军, 于小丹. 区域知识产权竞争力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4): 68-71.

[13]赵莉晓, 马虎兆, 陈兵. 环渤海区域知识产权现状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8): 8-12.

[14]屠文娟, 宋晓慧, 宋东林.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江苏商论, 2012(4): 144-147.

[15]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 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电子知识产权, 2007(6): 57-60, 59-63.

[16]陈润生, 曾勇. 军工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思考[J]. 科研管理, 2005(5): 90-95.

[17]张阳. 企业知识产权评估探析[J]. 科技与法律, 2006(4): 68-70.

[18]郭秋梅 ,李迎波.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电子知识产权, 2007(8): 29-33.

[19]郭秋梅, 杨柳堤, 纪秉林. 基于经济分析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的设计与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80-85.

[20]张涛, 李刚. 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及其评价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6(8): 23-26.

[21]张涛, 杨晨. 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价体系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07(2): 92-102.

[22]洪少枝, 尤建新, 郑海鳌, 邵鲁宁.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系统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10): 182-183.

[23]李迎波. 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1): 71-74.

[24]杜晓君, 张序晶. 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2): 80-88.

[25]徐建中, 任嘉嵩.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性绩效评价模型[J]. 商业研究, 2008(9): 47-50.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第4篇

关键词 企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战略 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X9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即为知识经济的竞争,谁拥有高新的知识谁就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谁拥有了知识产权谁就在竞争中拥有了主动权,因此,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竞争中,知识产权已成为市场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是否拥有知识产权以及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现代企业也已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始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然而再实施的过程中并不尽人意,系统中还存在着很多缺陷。知识产权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国际上一直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的一个制高点,在企业开拓市场和保护市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知识产权对跨国企业的技术形成与保护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代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通过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价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影响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并制定有效措施,使现代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其运行效果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衍生性,对其进行定量化评价的关键环节是构建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和独立性的原则,从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能力、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企业知识产权市场运营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五个方面构建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构成,具体见表1.1所示。

2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模糊综合评价

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根据表1.1中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采用邀请专家对指标进行打分,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和模糊关系矩阵,并判断一致性通过情况,进而确定现代企业知R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隶属度。

(1)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现代企业知识产权运行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建立层次分析结构图,并邀请专家构建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见表1.2-1.7.

(2)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得,各层次一致性比率CR分别为:0.06、0.048、0.082、0.041、0.032、0.051,由结果可知,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进行模糊综合评价。① 评价标准的确定

指标评价标准见表1.8

表1.8:指标评价标准

②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根据各指标的特性,以及实际易操作性,拟定其隶属度函数为线型函数,求得隶属度函数解析式为:

其中,,,,,分别表示指标隶属度于“差,较差,一般,较好,好”的隶属度:u为指标无量纲化结果。根据上述隶属函数即可求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将上述评价结果作适当排列。即得评价矩阵

,设下层中同隶属于上层某个元素或指标的n个元素或分指标的单元(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47页)素隶属度向量为,又知该n个元素的权重向量,则该上层元素或指标的单因素评价为

=(b1,b2,b3,b4,b5)=(0.04,0.16,0.34,0.14,0.06)

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最大隶属度为0.34,根据评价结果可知我国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为一般。

3 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通过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结果显示影响我国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为现代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能力、现代企业知识产权设计能力、现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以及现代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共同努力。

(1)宏观方面,政府要健全知识产权相关法规,完善知识产权配套政策,如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和政府专利奖,强化各类评奖与考核中的知识产权导向,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等,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工作,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实施的支持。

(2)微观方面,提高现代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能力,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从现代企业自身做起将问题解决,改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彻底提升企业竞争力。① 通过培训提高研发部门工作人员的研究能力,加强现代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行业的技术壁垒;② 建立现代企业知识产权的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形成现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的相关评价、保护和运行机制;③ 大力宣扬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将知识产权战略融入到现代企业文化当中,使知识产权战略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不断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明珍.中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04).

[2] 龙泉.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02).

[3] 陈伟,于丽艳.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知识产权战略系统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第5篇

【关键词】产业园区;知识产权;创新驱动;战略

【Abstract】The Industrial Park has rich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optimiz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groun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of industrial park intellectual property work. Thecorresponding mean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industrial park i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o make contributiton to the innovative country construc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park;Intellectual property;Innovation-Driven;Strategy

0 引言

截至2013年底我国分布于各地的部级产业园区共有482家,高新区实现全口径生产总值6.6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0.4%。产业园区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有着优化的发展环境,成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旗帜[1]。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产业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产业园区管理机构需提升园区科学发展水平,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保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1 产业园区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现状

近年来产业园区在知识产权服务工作方面尽管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仍然存在着与经济、科技的联系不够紧密、体制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园区发展重经济指标,轻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目前,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管理机构在前期的招商引资及后期的管理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企业的规模、税收等经济效益,相比而言,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出、运用、保护等方面重视程度不足。除少数如中关村自主示范区之类的先进园区外,大多数园区管理机构在园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管理等方面存在缺失,缺乏园区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未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

1.2 知识产权服务专业人员不足,综合服务能力欠缺

国内产业园区一般针对特定行业建立,如软件、电子、通信等,因此,知识产权服务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行业特点及行业目前发展趋势,而且更要具备相关的知识产权服务知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管理、运营等都要有一定的掌握。虽然各类产业园区基本上配备了知识产权服务人员,但人员规模有限,多为兼职人员,仅具备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高端综合型服务人员稀缺。

1.3 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多头分散,缺乏有效整合

当前产业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多样化显著,包括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维权中心、知识产权服务站等,部分地区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甚至在园区内也设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多头、分散的服务机构一方面降低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效果,削弱了财政投入引导作用[2];另一方面导致企业在具体知识产权服务需求时不对口、不便捷,增加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成本。

1.4 企业服务需求掌握不充分,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多数园区管理机构主要关注企业申请了多少专利、取得了多少著作权、获得了多少技术合同收入等容易出政绩的亮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引导工作关注薄弱,对企业具体的知识产权服务需求了解不充分,不能及时掌握其知识产权服务诉求,没能主动承担起帮助企业保护、运用、维护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服务职能,不能很好的协助企业充分挖掘、利用其获得的各类知识产权。

1.5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薄弱,服务内容相对单一

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建设。当前园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在系统化、多元化、综合化方面还相对薄弱,提供的服务主要以基础性的信息咨询、知识产权培训、维权援助等为主,较少涉及行业知识产权预警分析、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等高端知识产权增值服务,涉外知识产权产权事务处理能力尚未形成,此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式、发展方式等,还未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

1.6 知识产权服务供需环境建设不足,纽带作用未完全发挥

作为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沟通、协调、组织作用的园区管理机构,目前还未充分发挥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园区企业之间的架桥人作用。一方面未能有效引导企业知识产权服务需求,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保护应用工作方面尚有不足,激活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市场。另一方面在吸引实力显著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园区,培育知名、高端、全流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方面有待加强。

2 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提升对策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园区企业及园区快速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知识产权服务良好环境,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效率:

2.1 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搭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平台

园区管理机构紧密结合当前全球化下企业紧迫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的需求,采取由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主办,政府大力支持的模式,邀请业内专家作为专题演讲嘉宾,围绕企业遇到的知识产权热点实务问题,提供国际知识产权专业服务资讯,为企业和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进行信息交流、开展项目合作搭建新平台,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

2.2 强化园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引导知识产权新思维机制建设

园区管理机构今后工作中要引导企业全面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管理,深入了解如何在国内外市场上实现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建立与企业事业战略相协调的知识产权战略,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切实提高知识产权效益。引导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提高市场意识,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知识产权交易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3 探索知识产权服务激励机制,调动、优化知识产权服务资源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价廉的专业知识产权服务。采取“专利服务券”等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满足小微企业服务需求,园区管理机构与具有优质服务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签订知识产权服务购买协议,专门为园区内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同时,引导同一产业领域内的园区企业成立知识产权联盟,构建交叉许可专利池,更好得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效益,大幅提升知识产权防御能力。

2.4 加强专业服务机构交流合作,拓建便捷高效服务渠道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网络,需加强各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形成资源互补、服务互补、优势互补的创新支持系统格局。与高校、科研院所、咨询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加强联系,将其纳入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中,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为企业提供内容全面的可靠的服务,使企业更加专注于其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核心业务的发展。

2.5 强化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学习交流,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加深知识产权相关业务知识的了解,如知识产权管理新思维机制、专利运营关键理念、知识产权交易重点等。加强对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动态、政策和重点行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科技、经济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作用,定期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讲座,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与咨询,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

2.6 营造企业、服务机构交流环境,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质量

为园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通风”环境,组织园区企业之间联谊和交流,促进企业之间的集体学习、经验交流和社会互动,产生创业者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和协作的乘数效应。同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社团组织作用,鼓励知识产权行业协会吸收园区企业入会,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切实维护园区企业合法权益。支持、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搭建各类中小微企业会员交流平台,开展专利信息共享、协同运用、管理咨询等活动。

【参考文献】

[1]任浩,甄杰,等.2014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第6篇

[关键词]云南省产业联盟;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60

1研究背景

目前云南省产业联盟发展迅速,联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企业的重视,相对于拥有专业知识产权法律团队的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中小企业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一般不会专门设立知识产权法律部门,一旦遭遇侵权,只能被动面对,常常遭受巨大损失。

中小企业在资金、规模上都具有特殊性。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将有限的资金致力于企业的发展,不得已只能忽视知识产权。并且,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往往不专门设置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在联盟中,由于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的缺失,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成为产业联盟知识产权管理中的短板。但若是要求中小企业专门设置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尤其是对于小企业来说,资金压力大,技术落后,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低,往往起不到较大的作用,得不偿失。

云南省产业联盟正在蓬勃发展,但面向产业联盟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平台研究成果尚未出现,亟须进行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本文的设计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平台的设计,有利于促进实践,帮助中小企业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避免因侵权造成损失,促进企业发展。

当前我国也有致力于设计专利管理系统软件和服务的企业,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企业信息化―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广东专利信息中心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平台”、上海汉光的“汉之光专利管理平台”、保定大为计算机软件的“面向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平台”等,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国外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平台的开发已经非常成熟,主要有专利信息管理系统、商标信息管理系统、版权信息管理系统。在专利管理系统方面有美国的Docket ExPress专利管理系统和CPi专利管理系统等。国外的商标信息管理系统也非常先进,尤其是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的商标信管系统。版权信息管理系统方面,如美国版权局电子注册记录与注册系统CORDS的开发建设,实现互联网数字作品的在线版权登记申请、注册与保存。国外因其知识产权立法成熟,企业管理完善,有相应的知识产权平台管理,中小企业有能力应对知识产权纠纷。

2本文创新之处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是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较弱的问题量身打造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平台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成为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网络管理部门”,解决企业面对的知R产权法律问题,保护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平台分为内平台和外平台两方面。内平台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包括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目的是为企业快捷管理自主知识产权,使知识产权管理网络化。外平台充分利用产业联盟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人才“私人服务”,以应对知识产权纠纷。内容包括知产助理、法律资讯、知产课堂等。平台特殊性在于企业登记的创新计划书(不需要核心技术,只需要创新技术名称、用途等基本信息)在产生知识产权纠纷时,可以作为自主开发的证据,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并且,平台仿效“淘宝”经营模式,企业在平台中可自行选择知识产权人才,自主沟通协议。企业与知产人才属于双向选择关系,知产人才同时也可以选择企业,以达到双方合意,保证服务质量。双方在平台中达成协议,知产人才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申请知识产权、检测侵权情况、帮助企业维权等。平台作为“中间人”,为双方提供担保,以及解决纠纷。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2014年对云南省成长型中小企业服务需求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ZW(]数据来源:云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云南省中小企业网。[ZW)],68%的企业主要需要保护的是注册商标,企业需要保密的技术和申请专利仅占38%。可见,大部分中小企业并不需要专门设立法律部门保护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对产业联盟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既可以节约企业成本,又可以达到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目的。同时,节约的成本可以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促进企业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又是创新的平台,联盟中小企业在平台中沟通交流,互相合作。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团队进行新产品创新。而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平台,联盟中小企业可以集结起来,合作研发新产品。同时,单个中小企业完成不了的创新产品,可以通过平合联盟中其他企业一起完成。并且,通过平台更能发挥联盟“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高校与企业可通过平台加强沟通,达成合作。由高校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企业创新。

3云南省产业联盟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构建

31平台构建基础

近年来,联盟的数量不断增多,联盟中企业数量也逐渐增多,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案件逐年增长,因管理不善,部分高科技企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联盟内部企业多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但相对于联盟中的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分析、管理、风险预测、维权途径与手段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中小企业资金较少,规模较小,并且没有足够的高科技人才进行创新,限制企业扩大发展。通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既可以保护既有知识产权,又可以和其他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合作开发新产品,促进企业创新。联合开发的新产品可以通过“专利池”共享,促进联盟内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同时,通过平台更能发挥产业联盟的优势。产业联盟中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平台加强沟通。例如,企业的创新计划缺乏科技人才,可以在平台中寻找高校合作;企业的创新计划缺乏资金,可以在平台中与政府沟通,以获得政府支持;政府的发展规划可以在平台中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促进经济发展等。建设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所需的成本可由联盟中的中小企业共同分担,这使得每个中小企业不必承担过大的资金压力,属于低投入、高回报模式。

32平台系统总体框架

平台资源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基础信息的录入及管理。企业将其知识产权相关信息录入平台,平台给予管理。平台资源管理包括企业信息、发明人资料、申请资料。平台创新提出管理企业登记的创新计划书(不需要核心技术,只需要创新技术名称、用途等基本信息)在产生知识产权纠纷时,可以作为自主开发的证据,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

平台文件管理主要是管理所有数据存储、使用和维护。主要包括四个板块:数据导入、导出、备份、恢复。其内容主要是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如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保密技术等。

平台用户管理包括企业用户和知产人才用户。对于企业用户,平台根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监督管理。在平台中,企业可以申请招聘知识产权人才帮忙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相关信息。知产人才(如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可以在平台根据自身优势,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管理。企业与知产人才可以达成协议,双方在平台上建立委托关系,企业将其知识产权相关信息委托知产人才进行管理。

平台检索管理是用户根据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特征查找符合用户所需信息的过程。在企业申请注册知识产权前,对已注册的专利、版权、商标等信息先进行全面检索是十分必要的,以防准备申请注册的专利、版权、商标等与已注册的专利、版权、商标相同或相似,最终无法注册成功。

33建设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障体系

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动力,维护企业知识产权保障了企业的利益,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作为管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平台,安全保障尤为重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是依托于知产平台的系统,其目的是维护知产平台不被恶意攻击,避免用户信息泄露,维护信息安全,保障平台正常运营的系统。其区别在于知识产权保障体系侧重于维护平台安全,在平台树立“防火墙”。

(1)技术保障体系。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技术保障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二是软件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平台的基石,是平台的硬件保障。软件服务平台是知识产权管理软件,软件应服务于用户,尽可能地满足客户需求。

(2)服务保障体系。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人员保障。组织保障需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成立领导小组,互相协作,共同构建平台。资金保障需要国家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充分吸收社会各方面资金支持。人员保障即需要大量的信息人才。平台的建设开发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信息人才为平台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3)环境保障体系。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环境保障体系指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政策保障指政府发挥导向作用,规划指导,规范市场运作,保障平台的规范运作。法律保障即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平台的健康运行。法律既是平台的保障,也是企业与知产人才利益的保障。

4结论与展望

基于对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细致的分析,从实际出发,本文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构建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围绕产业联盟相关理论、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平台系统分析与构建以及保障机制展开。研究建立在产业集群理论和知识产权理论的基础上,推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理论发展。同时,研究对促进云南省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是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较弱的问题量身打造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

目前,云南省产业联盟的知识产权管理平台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同时对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产业联盟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平台构建的基础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本文提出了平台构建的设想,但具体功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适应信息化发展。未来理论方面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实践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黄薇,王琳娜,赵国君产业集群的知识产喙芾砥教ü菇[J].情报科学,2010,28(5).

[2]王琳娜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管理平台构建[D].长春:吉林大学,2010

[3]涂赤枫,张晓丹,张旋建设创新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3).

[4]冯晓青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

[5]魏国华初探专利中介机构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设[C].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

[6]李喜蕊论中国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2).

[7]郑杰浅谈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平台建设意义[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2).

[8]Jean GuinetBoosting Innovation:The Cluster Approach[J].Innovation Clusters and Interregional Competition,2001(11):93-94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省知识产权战略,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以提高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为基础,以增强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为重点,以促进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为方向,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打造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实现富民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1.总体把握与突出特色相结合。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结合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立足我市实际和产业特色,着力发展知识产权事业。

2.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市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作用,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强化政府组织协调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促进政策,整合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3.激励创新与促进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知识产权产业化,形成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4.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整体推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同时,切实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知识产权工作。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显著增强,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明显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设立在我市产业聚集区和经济开发区内的规模以上企业消除零专利。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比重显著上升,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能够有效支撑创新型建设,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专项任务

1.大力推进专利战略,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以食品工业、盐化工、造纸、生物医药、信息产业、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支柱产业和特色领域为重点,在优势领域和支柱产业中形成一批核心专利,大幅度提升我市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例,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优势区域的培育,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提升。到2020年,年专利申请量超过6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进入全省前10位。

2.实施商标战略,培育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企业和主导产品、主导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行业。力争每年新发展注册商标150件,到2020年全市注册商标达到3500件,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3.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以主要农作物、畜牧养殖业、水产业、林果花卉、蔬菜、食用菌等新品种的选育为重点,推动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为动植物新品种权,加强新品种繁育推广和动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服务体系,积极申请动植物新品种及其种植、养殖方法、加工技术的专利,并积极寻求商标保护。对具有传统优势和独有地理环境的农产品,积极采取原产地和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提高全市农业产出效益和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知识产权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集约化生产、特色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4.加大对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按照继承保护、开发利用、创新提高、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开发与保护机制。扶持传统知识的整理和传承,大力挖掘我市的民间文艺作品和遗传资源,重点开发中医药、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民间工艺等资源。通过市场化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5.依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市场整治的重要内容,有效遏制群体专利侵权及反复专利侵权行为,打击恶意盗版、假冒专利等侵权行为,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创新,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部门协调、区域协作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有机结合。

四、主要措施

(一)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1.突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引导企业在研究开发立项及开展经营活动前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能力。引导企业改进竞争模式,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支持企业打造知名品牌。鼓励企业通过购买、联合重组、特许经营、补偿贸易、许可、专利联盟等方式获得知识产权,支持企业在境外取得知识产权。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打造出具有我市特色的驰(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2.提高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和基础设施优势。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科研开发、技术保密等各项规章制度。鼓励和引导在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企业构建产、学、研知识产权创造联合体,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一批关键性、前沿性的新技术、新成果,形成一批原创性知识产权。

3.支持群众性的发明创造、艺术创作活动。开展“杰出发明家”和“民间艺术家”评选活动,激发社会公众的创造积极性,鼓励群众性发明创造和艺术创造。

(二)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职能,建立健全工作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知识产权协调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以及知识产权、工商、质检、文化等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各相关部门的协同作用,逐步形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新格局。

2.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要配备专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知识产权工作较多的县(区)可设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或在当地的科技局内部设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

3.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管理机制建设。各级政府要将专利、商标申请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要建立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加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中的知识产权预警研究。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引导企业向国外申请专利。对涉及重点企业、行业的重大知识产权争端和突发事件,启动应急预案,提供法律援助,避免或减轻损失。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规章,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司法机关的主导作用,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发挥行政执法便捷的优势,开展专项行动和综合治理。积极探索建立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的保护机制。

2.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健全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构,充实基层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着力加强执法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协作、配合与衔接,完善联合办案、案件移送制度,建立重大纠纷的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应对机制,建立知识产权重大涉外案件上报制度和重大案件通报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举报投诉制度和维权援助渠道。

3.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实行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日常执法与专项治理相结合、重点整治与营造环境相结合,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和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加大海关执法力度。充分利用海关执法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维护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工作,制止侵权货物出入境,维护良好的进出口秩序。

4.构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协调运作机制。依法及时移送涉嫌刑事犯罪的知识产权案件,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优化知识产权审判资源配置,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法妥善处理知识产权案件,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

(四)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导向

1.引导企业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对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环保、节能减排等专利技术,市科技经费、市重点项目资金等要予以重点倾斜。对使用财政性资金或国有资产投入支持的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项目并购、重大技术设备引进等重大经济活动,实施责任主体要进行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和风险评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予以指导和监督。

2.对招商引资中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的立项要进行专利信息检索。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家、省、市重点扶持领域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对引进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在项目考核时应增加评价指标系数。

3.完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工作投入。各级政府应切实保障知识产权工作机构运转和事业发展必要的经费,加大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优势企业培育、专利申请资助、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和导向作用,形成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导向,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

市政府对知识产权事业经费要逐年递增,重点用于知识产权维权执法专项行动、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保护工作,以及表彰和奖励在知识产权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对我市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发明人或设计人的资助按漯财教〔〕8号文件《市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执行,所需资金从知识产权专项经费中安排,并逐年增加。根据《中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有关规定,专利受益企业或受益人,还应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在其取得的经济效益中给予相应合理的报酬。对获得中国专利奖、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成功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参与起草或制定修订国家标准等重要知识产权工作的集体和个人,市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4.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重点解决制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瓶颈问题。在制定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人才引进等政策时要充分体现知识产权导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规范办理并逐步推广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充分发挥专利权的融资功能,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项目立项、资金使用、奖励评审、职称评定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工业园区申报、资质认定与工程实施验收的评价标准之一。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科技计划实施评价体系和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凡获得政府资助的重大、重点研究开发及产业化计划项目,必须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把是否申请有国家专利作为该项目完成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

5.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合理分享。正确处理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防止知识产权滥用,预防和制止不法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构建合理的获取与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成果的利用,实现知识产权成果效益的最大化。

(五)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1.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文学艺术创作人员、教师等社会群体的知识产权培训。

2.逐步推进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和学历教育。逐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机制,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在全市继续推进中小学创新教育,建设一批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高等院校应将知识产权课程列入在读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或专业必修课,加快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3.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各级党校的知识产权培训作用。逐步完善全市知识产权培训体系,将知识产权培训全面纳入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分行业组织培训,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4.完善知识产权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专家的咨询作用,建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把知识产权作为单位及科技人员考核绩效、评定职称、晋升职务考核内容的评价机制。

(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第8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和发挥现有产权、技术产权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作用,发挥市场基础调节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综合协调,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多元化,完善交易规则与制度,引导专业中介组织参与交易活动,促进知识产权公开公正有序交易,形成有效的保护和监管体系,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促进各类知识产权成果通过市场进行转化,落实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实施有利的金融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形成政府推动与市场化发展的互动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坚持重点布局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已形成的产权、技术产权、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条件,逐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准入制度,重点布局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避免重复建设。协调多级产权、技术市场、技术产权等市场发展,促进技术、资本等要素跨区域流动。

三是坚持规范发展与探索创新相结合。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构行业组织和自律机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围绕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核心环节,鼓励有条件的区域进行交易模式、交易品种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交易品种的标准化。

四是坚持加快发展与合理监管相结合。抓住我国重大战略机遇期,加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同时,加快建立有利于其发展的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规范交易主体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保证交易市场正常秩序,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市场机制和社会环境。

(三)总体目标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逐步构建以重点区域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主导,各类分支交易市场为基础,专业知识产权市场为补充,各类专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与国际惯例接轨,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充满活力的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二、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一)规范交易主体,提高交易质量。进场交易主体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在资金、评估、交易程序、运作方式、制度建设和专业人员配备等方面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水平,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较强。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交易主体信用制度,提高交易透明度与效率。

(二)丰富交易品种,创新交易方式。交易主要包含专利权、技术秘密、著作权及有关权、商标专用权、名称标记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各类知识产权,具备条件的市场可交易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载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等品种。交易可采取转让、许可使用、合资入股等方式。中小企业股权交易要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探索有利于企业股权流动、投资者便利进出的交易方式。

(三)建设交易市场,完备市场功能。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准入制度。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应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或认定并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备案的常设交易机构,可为事业法人或企业法人,其功能主要提供信息审核、信息、组织交易、交易鉴证、结算交割等服务。

交易市场应具备必要的交易场所,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的交易系统及信息系统,较完善的交易制度、交易程序和规范的运作方式,按规定公开披露交易信息,并有明确的发展规划,拥有专业从业人员,满易活动需要。知识产权可在省(区、市)认定的产权交易中心登记托管。

(四)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现有的技术交易市场、产权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市场等基础上优化整合而成。积极推进专业化交易机构发展,逐步建立国家交易市场、区域性市场和专业化交易市场组成的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

(五)整合资源,配套服务。根据知识产权交易需要和业务特点,交易机构可实行会员制,选择服务好、信誉高、能力强的交易中介为指定服务机构,进场从事交易服务。

三、规范知识产权交易行为

(一)严格交易程序,履行必要手续。程序主要涉及知识产权的真实性审查、价值评估、信息披露、竞价和撮合交易、合同鉴证与结算交割等。项目挂牌成交后,由转让双方签订合同并履行鉴证等相关手续。

(二)健全内部管理,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须建立健全交易规则及登记托管、结算交割、交易监督等规章制度,并报地方监管部门备案,接受管理和监督。项目披露应包括项目财务、经营管理、研发、人才储备、资金使用、价格评估、盈利分析及限制性条件等信息,由项目所有人选择评估、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经纪会员委托。交易机构履行挂牌审核、信息内容认定和披露、交易方案确定和实施、交易主体和结算资金监管等职责,确保市场安全有序运行,保护交易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与运营网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参与知识产权交易主体的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交易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信息的互联互通。

四、改进知识产权交易配套服务

(一)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有序运行,推进政策法规、信用服务、融资担保、资格认证及相关中介服务的配套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整合各类中介服务资源,积极发展技术中介、咨询、经纪、信息、知识产权和技术评估、风险(创业)投资、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知识产权顺畅交易提供支撑。逐步形成以知识产权交易机构为主,产权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创业)投资公司、资产评估机构等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和协调机制。

(三)加强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管理,提高执业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政策法规、执业能力培训及多种形式业务交流,提高市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培养一支多专业、懂法律、善经营的知识产权经纪人队伍,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政府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知识产权交易等市场发展,通过财税政策引导和鼓励交易市场或机构的信息平台与能力建设。

(二)建立适应知识产权交易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政策性银行按稳妥审慎原则,经批准应开展知识产权等的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贷业务。支持和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交易提供担保服务,探索建立社会化知识产权权益担保机制。研究开展知识产权权益托管服务。

(三)加大创业投资对知识产权交易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发挥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可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

(四)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投融资新模式。拓宽风险(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经批准在发展较好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开展未上市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股权流通的试点工作。

(五)国家鼓励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进场交易。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和支持的项目所形成的非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国家机密的知识产权应进场交易,促进民间资本投入所形成的和自然人所持有的知识产权进场交易。新晨

六、加强领导和监督管理

(一)加强对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指导。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大指导与协调力度,及时交易信息,促进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地方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法规和配套政策,促进交易市场的制度化法制化。

(二)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及部分省(区、市)级知识产权交易管理部门参加的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知识产权市场的指导和协调。依法建立和完善重大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的审查制度。各业务主管部门要依法建立对知识产权等重大交易活动的特别审查机制,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履行监管职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双方若出现争议,应协商解决,必要时依法采取纠纷调解、交易中止、撤销交易凭证、交易终止等措施解决,并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对非法侵害知识产权、制销假冒产品和技术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