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9:37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第1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一、社区群众文化的现状

(一)社区文化生活较单一,缺乏新意

现如今的社区建设,除了对房屋各方面建设的提高,也更加注重对社区环境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尽管政府对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来了极大的重视,但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普遍现象。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仅仅表现在拥有一个共同的娱乐的地方,而这些简易的娱乐设施在各小区中普遍的存在,所以使得大多受居民提不起兴趣,再加之现代人工作繁重,压力大,也无心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锻炼身体,这就导致了许多小区中的娱乐设施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居民不愿参与社区文化生活,文化设施的建议,种类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物业对社区群众文化的不重视

社区群众与小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买卖,或租赁的关系。小区建设好了,有人进去居住了,他们也就没什么事了。除非是建筑方面存在着问题,小区居民也就和物业之间没什么必要的联系了。相对而言,高档小区更加注重社区的外部环境及文化生活。他们的小区里的花园也是精心打造的,不像一般小区,仅给你种几多花就完成了。他们有规律有设计的在小区里种上合适的树,而不是像普通小区,在宽敞的地方栽上那么几棵就算完事了。他们会留出一大片空地建设一个大的运动场地,包括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等简单方便的多人运动,还会建设一个游泳池,让小区中的居民能够在炎热的夏天享受到一丝的清凉。而普通的社区中只会有一些简单的运动器材,与之相比,也就显得简易多了。

(三)社区居民对群众文化的不认识

说实话,很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甚至在一些普通社区中,居民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的群众文化。大多数的人们把目光都放在了工作上,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他们忽略了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居民吧小区中的文化设施仅当做活动四肢的工具,更甚者觉得文化这个词显得很高,那是有钱人家才会享受的,从而忽略了社区发展文化建设的本质。这也不能怪群众,毕竟打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处在一般水平上,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努力认真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外界对社区群众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四)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程度低

在小区居民眼中,大多数会觉得社区举办的类似文化活动显得无聊幼稚,并不具有任何实质的意义。所以他们并不愿意去参与,更多的人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上上网,他们觉得这样的休闲娱乐方式才是舒适的。而小区中的文化设施也显得低级缺乏趣味,居民也不愿腾出额外的时间去使用小区中的文化设施,这也使得小区中的这些文化设施显得形同虚设。

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失衡

在一些高档富裕的社区中,他们的文化设施相对比较丰富完善,文化活动的开展得更加顺利丰富,居民活动质量相对比较高,这些设施的配套性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而一些老的,贫困的社区,要么缺少文化设施,要设施简单粗陋,使居民的文化生活根本得不到发展,而社区文化生活也难以开展。这种两极分化的对比,更加的使得普通社区的居民不满,他们更加不愿意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他们觉得,反正自己居住的社区条件差,开展这些有的没的的活动都毫无意义,他们更加愿意把多余的时间精力投放在工作上。

(二)经费不足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想象,社区没有钱,它又有什么能力来发展,完善社区文化的建设,到头来,不过是空口说白话罢了。缺少钱,就算街道有这样那样有利于社区发展的好计划,也无非是纸上谈兵罢了。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资金的供给,以实际行动来支持社区文化的建设,使得社区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三)社区文化设施缺乏吸引力

先如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了,比如大多数小区中都有的那些建议娱乐设施,它们除了能供一些老年人活动一下四肢,打发一下无聊的闲暇时间之外,可以说是完全毫无用处,最主要的是它们基本是一个人的活动,这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一点帮助也没有。当下,更别说年轻人,大多数宁可在家上网玩游戏,或约上三五个好友出去逛逛街,也不愿使用小区中的文化娱乐设施。很多人上晚班之后就相当疲惫,而社区文化设施也不能带给他们舒适和放松。这些现象基本源于社区文化设施种类的缺少,新意的缺乏。

(四)年轻人对社区文化活动的不感冒

现在,基本上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众普遍是老人,退休人员,而他们也只是秉承着锻炼身体的目的,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识不足。而大部分的年轻居民根本就不知道社区中开展得文化活动,当然,我相信,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也是不愿意参与社区文化的。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些活动就是为那些老年人举办的,只要他们才会如此无聊,参与这些幼稚的活动。这些年轻人他们对于上网逛街会更加的有兴趣。

三、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凝聚力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民族文化创造力,使得社会文化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也使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文化是将一个民族有力团结在一起的的重要基石,它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民族的荣誉感,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现代大多数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而拼命的工作,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从而忽略了文化生活。社区文化的建设,让一些闲暇时间较多,没有额外娱乐活动的居民有了一个好去处,也让一些孤独的老年人有了玩耍的伙伴。对于上班族来说,他们不用因为缺少业余时间而放弃参与文化生活,因为他们只用走出门,在小区中就能参与文化生活;他们不用因为纠结与自己改参与哪一项文化活动,因为小区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一定会有他们的所爱;他们不用每天只能在家上上网,看看电视,因为社区中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加强城市竞争力

在如今的社会中,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各城市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在进行着。由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提高,也会使得社区居民对文化建设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个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得到改善。每一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都和谐发展,那么他们所在的城市也会表现得更加完美,使其与其他城市缩小差距,从而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每一个社区的发展,带动了每一个城市的发展,而每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和谐,更加强大。

四、增强社区群众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文化设施的建设

既然我们想要社区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升,那么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上不能在循规蹈矩,就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健身器材就将居民给打发了。这里的创新并不是要推出一些没有见过的文化设施,而是要挺高居民的参与程度。在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多人参与的活动,比如说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等多人运动,这样既挺高了居民的参与度,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提升了居民的身体素质,使得社区能够和谐发展。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小区举办一个运动会,既锻炼了居民的生活素质,拉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完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约束来改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做得更好,社区文化的建设也不例外,毕竟有太多的人并不理解所谓的社区文化,这时,就需要社区文化假设的相关体制来硬性管理了。政府应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让社区居民可以尽情的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将法律与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社区文化的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三)提高居民参与程度

不管什么事情,外界的影响始终是薄弱的,而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为了让居民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居民的主观意识,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文化生活的参与程度。社区应该举办一些有趣的比赛,将社区中的能者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较,更重要的是互相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区,所谓建设社区文化,人人有责,我们都应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我们要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建设,这也会使得我们实现和谐社会的脚步更加进一步。虽然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我相信我们的城市会更加的美好,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也会进一步得到实现。所谓滴水穿石,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理性透析[J]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01).

[2] 杨萍.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6).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城市和谐社区 建设 途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重要论断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我们不断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工程指明了方向。城市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建设城市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社区主要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小社会”。城市和谐社区是一种理想的社区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也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就像一个个细胞,城市就好比一个完整的组织器官。只有一个个社区“细胞”健康发展了,才能保证每个城市“器官”的正常功能;只有局部和谐了,才能保证整个社会肌体正常地、系统地、和谐地运转。因此,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和谐社区的建设是维护城市稳定有序的重要举措

社区是居民群体的聚居场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今天城市社区的主体构成也日趋复杂,主要由以下类别人员组成:城市居民和社会机关工作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群体;老年人和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未成年人群体等。外来务工人员是社会主要的流动人口,同时也应该是社区的建设者和建设成果的享受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他们的利益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因此他们也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群体的再就业需求和各种救助需求十分迫切,如果安抚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可塑性,但是如果缺少必要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就能建立良好的治安秩序,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区安全稳定,使各种家庭、不同人群和谐相处,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

2、和谐社区的建设能够促进社区政治文化的发展

笔者调查表明,目前城市社区虽然有管理机构,但在社区生活中还存在不民主、不文明的现象。在政治方面,社区居民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实现自我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基层民主有待完善。在精神文化方面,虽然居民总体上向往歌唱、舞蹈、棋类、书画等高雅艺术,但是黄、赌、毒等低俗丑恶文化现象仍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引起的连锁反应将会给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潜在危害。只有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才能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健全社区各项民主制度,使居民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中切实当家作主,形成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健全社区各种组织,明确职责,形成民主协商机制。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文明的业余文化活动,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落后社会现象,促进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和谐社区建设能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科学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谐社区的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社区的建设发展必须依靠社区群众。社区群众既是我们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又是我们党在城市的监督者;他们既是推动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运动的主体,又是建设成果的享有者。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就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和谐发展。

二、建设城市和谐社区途径的探索

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复杂工程首先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同时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和谐社区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同志在2005年8月27日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今后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区,应当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这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内容和目标,建设城市和谐社区的途径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城市社区经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指明了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本社区企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来增加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是社区组织要充分利用本区资源,发挥桥梁作用,把本社区企业与就近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技术资源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社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二是成立职业培训机构,加大劳动力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力度,拓展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失业和下岗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三是建议社区企业成立公益事业基金,作为和谐社区建设资金投入的重要来源,社区的自然环境改善了,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形象就会逐步树立起来。

2、加强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政治保证

高度完善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居民“当家作主”的真实体现,是我国社会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只有切实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继续保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保障广大居民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中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建设城市和谐社区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居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次,依法加强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队伍建设。这不仅要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而且要通过公开公平的招聘形式吸引高素质人才担当职业社区工作者,从制度和人员两方面保证和谐社区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创造文明环境

社会主义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精神支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第一,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第二,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娱和体育活动;第三,通过深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具体措施有:一要有硬件设施,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城市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配套设施要跟上;二要充分发挥本社区的文学、艺术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成立舞蹈、棋类小队,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三要与社区内的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共建活动,要通过各类专题的讲座、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文艺晚会等活动向社区居民群众宣传新的理论成果和健康的文化形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增加社区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凝聚力和归属感。

4、加强城市社区微型社会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社会保障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在由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社会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研讨会上发言时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要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建设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目前出现这些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了结构性矛盾:经济结构已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改变了,但社会结构并未同步跟进,导致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影响城市社区这些微型社会。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的微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关心人、帮助人、发展人。

加强城市社区的微型社会建设,关键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城市社区人们的根本利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拓展社区服务范畴:一要构建和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要拓展社区助残服务;三要发展城市社区就业再就业服务;四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为老服务,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五要深化社区优抚,体惜国家和社会对优抚对象的特殊照顾;六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七要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方便居民生活;八要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看病。同时要根据现代城市人口增长的实际,积极开展为农民工家庭送关怀送温暖的活动,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5、加强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强的领导

第一,要扩大党组织的覆盖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团体中成立党组织,并积极发展和吸收各行各业的先进人员成为新党员。第二,巩固城市社区原有各党组织的建设,大力提倡党员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通过党组织和党员互相寻找的方式把下岗人员和流动人口中的党员接纳到居委会、街道党组织中来,让他们尽快有个新的“党员之家”,过上党组织生活。第四,在党员中经常开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动,提高城市社区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促进城市社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把城市社区扎扎实实地建成社会主义城市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1]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3] 李学举:建设和谐社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N].中国社会报,2005-08-29.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第3篇

尊敬的市妇联赵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姐妹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7周年临近之迹,参加区妇联在这里举办的首届“民营经济杯”和谐家庭建设论坛,非常高兴。首先,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对论坛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论坛的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也借此机会向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的女性朋友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要把我区建设成为富裕、靓丽、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区的奋斗目标,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举办和谐家庭建设论坛是区妇联“创新在妇联、创意在妇联、创造在妇联”的实际行动,这必将对我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区各级妇联组织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紧紧抓住家庭这个工作领域,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将和谐家庭的创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坚持以提高家庭成员素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列活动,丰富活跃了妇女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但和谐家庭的创建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任务。不仅需要各级妇联组织的积极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下面我就今后和谐家庭创建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和谐家庭创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二、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坚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增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这项活动作为建设和谐村镇、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全区的广大家庭都积极行动起来争创健康、文明、和谐家庭,积“小和谐”为“大和谐”,以家庭的和谐促进整个房山的和谐。

同志们,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举全区之力,锐意进取,务实拼搏,共同为建设富裕、靓丽、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区之力,锐意进取,务实拼搏,共同为建设富裕、靓丽、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区而努力奋斗。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第4篇

一、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和谐决定的。人是具有思想意识的社会行为主体,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提高人的素质、做好人的工作出发,充分发挥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具有指导功能的科学理论来筑牢共同的思想基础

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以思想的统一稳定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一个基本途径。执政者总是通过主导和调控意识形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使主流意识形态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亲和力统领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形成思想共识,实现社会安定和谐。而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也总是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如果主流意识形态丧失统领和整合功能,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就会造成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动乱。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主导社会文化,整合社会思想,指导各项工作,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具有导向功能的舆论宣传来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舆论是影响公众心理、群众情绪、社会思潮乃至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舆论导向正确,能够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能够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的释疑解惑,可以起到社会“减压阀”和“安全阀”的作用,促进矛盾化解与社会稳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舆论氛围,以舆论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具有激励功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动员和团结全民族为共同理想目标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激活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这种精神力量的推动和激励。因此,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争先创优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跨越。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具有教化功能的道德建设来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

道德规范是营造良好社会秩序、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约束人的行为,增强人的自觉意识,减少和避免社会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通过这种非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来调控、约束、教化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倡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友爱互助、扶贫济困、宽容谅解、平等相待的社会风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建设是事业成功、社会稳定、民族兴旺、国家繁荣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前提。因此,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与良好的人际环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具有陶冶功能的优秀文化来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优秀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能够开启心智、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艺术素养,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因素。许多国家和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社会的祥和安宁、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的富足安康,往往与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化氛围、发达的文化产业、繁荣的文化市场以及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文化成为这些地区最闪亮的品牌和最具价值的象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文化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文化的繁荣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谐。

因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全面把握思想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中的功能作用,着力在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等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厦门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当前,我市思想文化领域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宣传思想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意识形态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前进,呈现出全面推进、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从未间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文化领域多样性、复杂性、自主性特点更加凸显;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和格调低下的东西在某些方面还有影响。此外,有少数人不能以理性合法的形式来表达利益要求以及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产生的某些心理失衡等情况,也给社会和谐带来不利的影响。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推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厦门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开展科学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在全市深入开展科学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广泛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宣传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成功实践,引导人们自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推动和谐厦门建设。当前,要在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大力宣传厦门在全球化背景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所处的位置和重要作用,大力宣传省委对厦门发展的“一、二、三、四、五、六”的总体要求(一就是发挥“一个作用”即经济特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二就是作出历史性贡献,即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三就是发扬“冲、冲、冲”的特区精神;四就是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这四个关键;五就是继续在“特、港、创、建、带”五个方面下功夫;六就是按照“认识、发展、思路、定位、落实、形象”六句话的要求,实现新阶段的新跨越),大力宣传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的发展目标、思路、措施、重点,把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的精神上来,把全市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目标上来。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积极为厦门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

舆论宣传要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突出发展与和谐这个主题,为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为构建和谐厦门鼓与呼,呐与喊。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要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形成合力,通过多种形式突出主题宣传,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要通过正面宣传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全面领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全面领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牢固树立发展是前提、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的思想。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促发展。通过舆论宣传,在全市迅速形成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加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占领发展制高点,努力促进我市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在全省九个设区市中争第一,在五个经济特区中争先进,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争上游,真正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

.坚持“守土有责”,切实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要充分发挥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强化阵地意识,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职、守土有方、守土有效,为推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厦门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要坚持党管媒体和政治家办新闻的原则,加强思想理论阵地的管理,确保期刊、出版物、课堂、报告会、讲座、论坛等思想理论阵地的正确导向,把好关、把好度。要积极占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阵地,建设和完善互联网宣传监控体系,加强和改进对网上新闻信息的监控和管理。要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决不给错误的、反动的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和谐厦门必须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当前,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要大力推进实施创建文明社区的“温馨工程”、文明行业的“满意工程”、文明村镇的“新风工程”和文明学校的“成长工程”,狠抓薄弱环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攻坚克难,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并逐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精心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爱祖国、爱福建、爱厦门”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弘扬厦门精神,推广“爱心超市”、“博爱超市”经验,推动我市文明道德新风尚的形成和传播。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增强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的自觉性,为打造“平安厦门”、推进依法治市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要坚持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引导与热情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宣传教育群众的任务渗透于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活,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要更加关注青少年、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来厦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思想引导。当前,要围绕征地拆迁这一制约厦门发展的难题开展工作,努力用最浅显的语言、最亲近的接触、最真诚的感情做好群众工作,用人性化的态度对待人,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人,用具体的政策说服人,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各种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发展,激发广大群众推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感,凝聚起更大的合力,形成更大的气势,取得更大的实效。

.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建设,是推动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厦门的重要环节。要根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认真研究制定厦门市文化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的远景目标,制定和完善我市文化事业发展项目建设和文化产业政策,加大对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全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要继续深化广电体制改革,推进报业改革,加快文艺团体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完善我市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机制,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要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和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普及工作,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闽台关系“五缘”“六求”的要求,充分利用厦门的对台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对台文化、经贸交流,利用海峡卫视等新闻媒体和图书交易、学术研究等文化活动,加大对闽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台湾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促进祖国统一。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第5篇

构建和谐社区,基层党组织必须提升服务居民群众的水平和层次,增强扶助困难居民的实际效果,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省党建学会近日召开理论研讨会,40多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党建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围绕“提高基层党组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课题深入研讨,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层党组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与会者认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如何,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直接影响。

省党建学会副会长顾耀昌认为,党的基层组织能否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取决于自身建设的强弱。当前,基层党组织亟待在加强党的领导中发挥组织保证作用,在联系群众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完成各项任务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带领群众推进“两个率先”中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世南认为,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和价值追求,而依法办事意识、人民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则是基层党组织法治意识的主要内容,学习教育、民主监督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实践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法治意识的根本途径。

徐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对党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执政理念的开放程度伴随着政治体制开放程度的深入而逐渐增强”的结论,提出树立开放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连云港市委党校教授席佳铭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空间在基层。当前,随着社会形态转型,党的基层组织有可能出现弱化现象,必须采取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激活党的基层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堡垒。

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惠春在分析了当前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后提出,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强化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意识和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省党建学会副秘书长李天华认为,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亟需提高六种能力,即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的能力,依法办事和民主决策的能力,化解矛盾和处理危机的能力,社会调剂和促进公平的能力,弘扬正气和引领新风的能力,整合资源和示范引导的能力。

省委党校教授、省党建学会副秘书长董连翔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基层党组织必须提升社会价值导航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化解社会矛盾能力、协调社会各方的能力以及自我创新的能力。

二、构建和谐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以巩固核心领导地位、引领群众创业致富和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为重点

连云港市党建学会认为,村级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农村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构建和谐农村这一新要求,村级党组织建设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提高对传统阵地的巩固能力、对新生阵地的跟进能力、对惠民阵地的拓展能力、对边缘阵地的引导能力、对队伍阵地的建设能力,筑牢构建和谐农村的执政基础、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

扬中市委组织部提出了建设和谐乡镇领导班子的四条途径,即:运用“组织调控法”解决好两个一把手配备的问题;运用“交叉任职法”解决好配少配精配强的问题;运用“民主选拔法”解决好创新发展选拔配备方法方式的问题;运用“拓展渠道法”解决好选人用人领域和视野不宽的问题。

盐城市盐都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顾其斌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各种复杂因素,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处理复杂局势的能力还比较弱,与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要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一支适应复杂局势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

三、构建和谐社区,基层党组织应以服务城市居民、扶助弱势群体、提升市民素质为重点

与会者认为,构建和谐社区,基层党组织必须提升服务居民群众的水平和层次,增强扶助困难居民的实际效果,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淮安市委组织部在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社区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强调必须着眼于夯实队伍基础,加强社区党组织骨干力量建设;着眼于夯实思想基础,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着眼于夯实共建基础,加强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沟通协调;着眼于夯实物质基础,加大对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投入力度。

南京市下关区委组织部提出,要建立网格化的组织体系,以全面覆盖、核心渗透提高社区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的能力;创新发展基层民主机制,以集合智慧、畅通渠道提高社区党组织推进民主自治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以瞄准需求、完善措施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以有效组织、群防群治提高社区党组织保障安全稳定的能力;广泛创建各种载体,以丰富的活动、繁荣的文化提高社区党组织营造和谐氛围的能力。

常州市钟楼区委组织部毛建国认为,网格管理为社区党建和社区管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维方法。运用网格化管理推进社区党建,构建和谐社区,要本着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以新时期社区发展新趋势为方向、以探索区域性党组织设置为突破口,把社区内各类资源、关系、力量有效整合起来,逐步建立区域性党建的组织管理网、工作机制网、资源共享网和服务群众网,使街道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四、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党的建设工作

与会者一致认为,和谐社会的建成取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素质和本领,取决于各级党的组织作用发挥得如何。

泰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兆江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组织部门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拓展工作内容,创建工作方式方法。要着眼于造就坚强的执政骨干,通过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活力来构建和谐社会;着眼于夯实牢固的执政基础,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构建和谐社会;着眼于壮大执政力量,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第6篇

这次会议,是在区委班子换届调整之后召开的第一次文明委全体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本荣同志宣读了关于调整区文明委成员的意见,张红同志对去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安排作了简要说明。大家围绕今年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讲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区文明办要根据讨论情况,抓紧修改相关文件,尽快下发。对已经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组织、狠抓落实,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要带好头,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进和谐*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全区上下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各方面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新一轮评选的关键之年,中央和市委讲了新的要求。

关键之年,要有关键举措。今年,我们要瞄准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创建、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和谐*建设;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力争早日跨入全国文明城区的行列。我主要讲四点意见:

一、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的目标,就要在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思想引导的水平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讲有两大方面,一是先进文化,一是和谐文化。所谓先进文化,是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所谓和谐文化,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整合和引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弘扬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大力倡导和坚持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先进文化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前进方向,是核心,是主导;而和谐文化则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是适应我国社会阶层变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经济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二是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动;三是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四是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明显。这既增强了发展的活力,也必然带来种种矛盾和问题。面对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面对思想领域的多元化趋势,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提高思想引导的水平。

今年要在全区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坚持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社会”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解决一些同志存在的理想信念淡化、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偏移、精神状态不够振奋等问题,使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的目标,就要在文明创建、和谐创建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水平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广大干部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把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社区、基层单位的重要载体。文明创建活动,是我们坚持多年的传统特色活动,还要继续抓好,还要有新的发展。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也是今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今年,我们要在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同时,着力在研究探索和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上下功夫。一要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共创和谐*”这一主题,在全区广泛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实施和谐创建“百千万”工程,力争年内创建百个和谐社区,千个和谐楼门、万个和谐家庭。二要把和谐创建活动同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培育和谐精神融入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三要把和谐创建活动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紧紧抓住迎奥运这一有利时机,广泛开展文明风尚、文明礼仪宣传普及活动,着力解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四要把和谐创建活动同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解决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消除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崇尚和谐、促进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三、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的目标,就要在突出特色、弘扬先进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典型引路的水平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好,还是某一方面的工作也好,要保持常盛不衰、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典型。没有特色,没有典型,就形不成优势,就缺乏影响力和持久力。俗话说,典型典型,反映工作水平;特色特色,体现工作活力。这几年,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抓特色,抓典型,抓亮点,总结推广了许多有价值、有指导意义的特色活动和典型经验,全区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双学”活动、全民读书活动、文明小区“五个一”创建活动等成为全市有影响的特色品牌。同时,总结宣扬了一大批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其中李秀清、康海龙等重大典型在全市、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今年还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典型引路的水平。一是在文明小区“五个一”建设方面,今年要打造新的亮点,培育新的精品,并进一步向创建特色小区方向发展。二是要加大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力度,在水上公园街整街建制创建和谐文明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建范围,今年,要推进体育中心街、*街整街建制文明和谐社区的工作,总结推广新的创建经验。三是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双学”活动、读书活动、“和谐*”艺术节活动、“三创”等传统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四是要继续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培养和宣扬,今年全区力争再推出一到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更好地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区各系统、各单位都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抓工作特色、选树先进典型上下功夫,不断推出新的工作亮点,创造新的工作经验,涌现新的各类典型。通过先进典型的行为示范、精神激励和思想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四、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的目标,就要在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共创共建的水平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第7篇

关键词:语际和谐;多语民族杂居区;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28-02

语言和谐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冯广艺在《语言和谐论》中指出,语言和谐中的“和谐”包含“语际――平等互惠”等内容。中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体,在这个文化统一体中,每个个体都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区别于其他个体,同时又都以主流社会文化或地域性主流文化作为与其周边文化交流的媒介,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多元文化互补性共存、以一种主流社会文化作为交际导向的文化生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个体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不可替代的媒介。研究多语民族杂居区的语言关系、语言接触和语言交际问题,探讨多语民族杂居区语际和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深入认识多语民族杂居区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语际和谐问题首先涉及到语言与民族的关系问题。对应民族来讲,语言可称为民族语言(简称民族语),民族语言中又有在全民族范围内通用的民族共同语(或称族际语),也有在一定区域中使用的方言。中国多语民族杂居区一般通用汉语,以汉语为民族共同语,也有通用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并以该语言为民族共同语的。就目前的研究和认识成果来看,语际和谐问题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认识表现为:

第一,任何一种语言都依附予某一个民族。虽然,也出现过像世界语这样的人工语言,但现在通行于世的语言还都是民族语言。哪怕是在一些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内使用的国际通用语,比如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欧盟的工作语言都是选用某种或某些民族语言。

第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萨丕尔说:“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充分发展的语言。最落后的南非布须曼人用丰富的符号系统的形式来说话,实质上完全可以和有教养的法国人的言语相比。”“许多原始的语言,形式丰富,有充沛的表达潜力,足以使现代文明人的语言黯然失色。”因此,我们无法把两种语言放在一起说哪种语言更先进,而只能看某一种语言是不是能够满足该民族的交际需要。文字也是如此,我们只能从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上看这种文字是不是能够很好地记录它所对应的语言,如果能,就是较好的文字,如果不能,这种文字就面临改革的境地了。

第三,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属性与特征,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活动范围十分广阔,它同人们的认识能力、生活环境、社会实践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民族的生产特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婚姻状况、等,在语言上往往都有反映,即使是远古社会的现象也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里保留一些痕迹。所以,从语言上往往可能看到一个民族在某些方面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讲,语言就是民族的边界。早在18世纪末,赫尔德就认为,语言和民族之间存在着同一关系,并提出过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等同的观点。洪堡特沿袭并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他认为,语言和民族特性有密切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区别性结构,这一结构能反映并形成使用这种民族语言的人们的思想和表达方式;语言有民族心理特征,也是使用某一民族语言的人们的民族特性的象征。因此,语言构成了民族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依据。

第四,语言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民族认同,按维伯的描述,就是“个人视其自己作为他们民族国家成员的信念和程度”。通俗地说,就是个体对自己所在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或整合,即自觉地把自己视为整个民族国家的一分子。在这一点上,语言文字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如果说,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把整个民族从活动上联系在一起了,那么,作为民族认同的标志,语言则把整个民族从感情上联系在―起了。

二、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的认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是费孝通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提出的。费孝通认为,“一体”指中华民族这一实体;“多元”指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这是大格局。就每个民族来说,也是“多元一体”的,这是小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有着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内涵和交叉叠合的错综复杂的网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尝试解决“各民族发展与国家统一”这一当代中国社会的需要,在今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多语民族杂居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这些地区的语际和谐,对深化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

1.语际和谐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中国56个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构成了多采多姿的中华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是发展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多元文化的前提是要培养出大量的“双文化人”或“多文化人”,社会上只有存在大量的“双文化人”或“多文化人”,才能使具有不同文化的各民族相互交流,也只有这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上交流的存在,这个社会才能被认定为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而“双文化人”或“多文化人”形成的前提是“双语人”或“多语人”的存在。因此,毫无疑问,构建多语民族杂居区各民族语言的和谐是培养“双语人”或“多语人”,为发展多元文化的奠定基础。另外,语际和谐本身亦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承是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本身就包含语言传承的内容。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传承内容,甚至包括文化传承方法上的区分。因此,构建语际和谐就是发展“多元文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中的“多元文化”也是和谐语言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中“多元”概念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中国发展56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方针与政策,任何形式的所谓“语言融合主义”的错误思想都是与这一基本国策相违背的,都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2.“国家一体”与和谐语际构建的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中“一体”的其核心是指国家统一,为了达到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相互交流从而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各民族必须要拥有一种共同的族际语。选择汉语作为族际语,是由中国几千年各民族历史发展与现实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社会因素所决定并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自愿的选择。“国家一体”与多语民族杂居区和谐语际构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通过多语民族杂居区族际语(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或一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各民族之间语言相互交流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达到多语民族杂居区各民族在政治、经

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平等、全面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从而为“一体化”奠定基础。(2)就个体而盲。各民族成员只有通过族际语的学习,才能够具备顺利步入主流社会的条件。从而跨越文化障碍获得个人在主流社会的更大发展。同时,也只有各民族大多数成员顺利进入主流社会,国家的一体化进程才能够得以发展,国家的统一才能够得以巩固。

从哲学上讲,“多元”与“一体”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国家统一与民族发展的社会层次上,如何把握其理论上的内涵和在实践中的运用,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中央政府和各民族自治区、多民族省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语言和教育的法律、方针和政策,其中语言上的“民汉兼通”是各少数民族公开追求的目标,符合多语民族杂居区语际和谐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

三、有助于促进多语民族杂居区社会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和谐社会”便成为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诸多研究领域都在探索如何构建本领域的和谐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对语言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语际和谐。语言文字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文字的属性,决定了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和谐语言生活是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无论是最基础的语言理论问题,还是最前沿的科研问题,以及最广泛的社会应用问题,我们都要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来认真思考。

和谐是由不同事物构成的一个协调统一体,和谐并不等同于相同。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曾追求建设一个同质社会,并试图消除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异,结果是影响了一个正常社会多方面的活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和谐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语言也是如此。多语言、多方言是国家宝贵的经济文化资源,而不是和谐社会的障碍,语际和谐追求的是多语言多方言的共存共荣,“各种语言或方言不论大小,都能拥有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共同演奏中华语言使用的交响曲。”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就是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中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同时容纳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汉语方言,容纳多种民族文字和多种汉字字形,和谐共处,使得社会语言生活呈现主体化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第8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一个基本构成单位,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凝聚社区力量、维护社会和谐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及重要性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科学理论,对社区居民进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调动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促进社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也就是整合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逐步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新型社区的过程。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首先,和谐和会的建设对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具体说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曾庆红同志在2004年12月视察天津工作时强调,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构建社区和谐作为重要切入点。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创新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生搬硬套,照搬传统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妥善处理好社会各种矛盾,应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建设为关键,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城市社区和谐发展。

其次,和谐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围绕解决广大居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来开展工作。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社会结构体系,它包含着人们的多种社会关系,多种社会群体,多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小型缩影。社区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居民群体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实在社区。城市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政府的各项决策,有效化解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协助政府维护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些都是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却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因此,和谐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和谐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的呼唤,是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

(一)对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社区和城市社区由来已久,但是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还远远没有赶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与和谐的社区建设渐行渐远。

一些地方部门和部分政府领导对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首先,表现在还没有充分领悟到“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重要性。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理解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重视的是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GDP,造成了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前进与和谐的城市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缓慢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现了经济建设一手硬,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局面。因此,加快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发展势在必行。其次,还表现在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淡薄。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生活在大中城市,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参加社区的实践活动。即使有时间,也都大多贡献给了家务及现代的休闲娱乐。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外面世界的动态,也可以通过各种聊天工具进行交流与沟通。几乎无暇顾及社区活动,更有甚者,在社区生活了很久,却不知道社区委员会在哪,更无法谈及社区的和谐构建了。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出现的一系列的多样化使得社区居民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

首先,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多样化。在同一个社区里,可能既有白领,公务员等知识分子,又有下岗职工,待业青年,流动人口等居住。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一,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这就要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当前很多社区工作者没能适应工作对象的不断变化,往往将同一种方法贯彻到底。不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缺乏与群众的有效沟通,使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强,与和谐社区的建设背道而驰。

其次,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当今世界,是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承载着各种文化思潮、文化观点、文化观念的冲击。再加上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渗透。各种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不断的形成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社区居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随之不断变化,一些社区居民当中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诚信意识缺失等不和谐的现象,导致人际关系失常,社会公德缺失。危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三)对城市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

政府也不断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在一些城市社区已经配备基础的娱乐设施,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精神需要。但是,这些依然无法与高速发展的经济齐头共进。

首先,用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经费不足。目前,多数的社区没有真正的与现代化的发展接轨,没有自己的培训室、图书室和电脑室。有的社区甚至连社区工作者都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此外,社区活动经费相对短缺,使得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制约。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当下很多社区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尤其是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几乎没有设立专项经费。即使有好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想法,也都因为没有经济后盾而无法付诸于行动。而社区活动也只限于社区居民的自由活动,或者在节日时张贴标语等需要低消费的社区活动。

其次,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偏低,福利待遇差。据调查,目前社区的很多工作者是高中毕业的综合素质不高的人员。队伍结构老龄化,低素质化,缺乏社区工作者所具备的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他们依托的是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而且,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不高,有的根本无法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加上社区工作繁杂,缺乏吸引力,人们不愿从事社区的各项事务。而且政府有关部门的督导不力,只看结果和成效。很少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职业培训、教育和管理,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与和谐社区的建设脱节。

(四)社区工作分工不明确,机制不健全

和谐的城市社区需要有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起到评价,监督和促进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有些社区出现“一人多管、管理职能不明确,权责不清楚”等责权利十分脱节的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工作者、妇联、青联、残联等组织开展工作。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依托于社区的各类组织和机构。和谐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这些组织与机构息息相关。但是在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各行其责,自成体系。使得社区的资源无法有效地整合,也使得社区内部各类组织难以协调行动,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完善和谐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三、加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举措

城市是对外的窗户,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将城市的每个细胞建设好,才能更好的实现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不断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创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丰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广泛,其中涉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而传统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采用像出黑板报、贴宣传单、挂条幅等简单的宣传方式,这些方式都缺少互动性,而且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协调。因此,可以通过黑板报、广播和互联网络等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者通过开办知识讲座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在社区的一些醒目的地方,张贴文明用语、警示语以及社区的管理规范等。这样,有利于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监督、有利于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增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和谐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完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体系。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加大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力度。尤其是针对老年人、青年人以及社区的流动人口。首先,可以提供社区医疗服务,不仅治疗疾病,还可以提供家庭出诊、指导疾病预防等。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其次,可以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例如:书法、绘画、舞蹈和唱歌。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减轻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再次,可以开展社区教育,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室,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帮助,排忧解难。把做群众思想工作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办实事中渗透思想教育,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加强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注重以人为本,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构建和谐社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于人的精神、人的满意度、人的归属感。(1)因此,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从实际出发,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区居民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遇见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采取各种办法,说服引导、积极疏导,不能盲目的等同视之,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失去人性化,失去成效。同时,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以人文本,不仅重视社区居民的物质需求,还应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认真对待物质、精神、社会、心理等要素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注重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努力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健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

首先,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复杂艰巨性,决定了必须要有健全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2)以便更好的解决当前社区出现的民主管理多元主体并存的现象。同时,也能更好地对社区的资源进行整合,合理有效的发挥各组织的作用。其次,完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制度。通过开展各岗位职能活动,接受群众监督,将考核结果作为重要依据纳入年终考评。以此达到社区事务公开、公平、透明。有利于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也巩固了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之间的关系。为和谐社区的建设奠定群众基础,更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条件。

注释:

(1)邱其霖.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何伟,韦继光.构建和谐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

参考文献:

[1]张志华.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