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危机下的机遇

经济危机下的机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0 15:51:23

经济危机下的机遇

第1篇

>> 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调整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林业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西部金融业应注意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金融危机时代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后的中国低碳经济革命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机遇与优势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业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机遇与对策 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旅游的探索 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的若干难点与对策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给文化发展的机遇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也是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媒体的世界眼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C].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IPCC.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国家计委,等.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5]《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7.

[6]江上舟.加大节能技改力度,推进技术进步和节约增效[J].上海节能,2000,(9).

[7]任奔.健全上海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体系的若干建议[J].上海节能,2008,(3).

[8]魏蔚,乔为国.国外促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措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1-05.

[9]上海市经委,发展改革委,统计局.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06.

第2篇

从哲学的高度辩证看待形势的逼迫

逼迫本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发展到十字路口所呈现的一种境遇,是原有生存方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生存环境而亟待改变和重新选择的危机状况。汉字“逼”与“迫”从“口”、“田”、“白”、“走”,仅从这里我们已经大致可以体认到“逼迫”的基本含义,即衣食无着、一穷二白、远走他乡等等。

逼迫常常是一种遭遇,一种挑战,但也常常是一种机遇,一种发展进化的契机。生物进化就是自然逼迫的结果。一种食草动物,当其食草方式不再能适应环境时,便有几种可能,或固守原来的生存方式而苟延残喘,或彻底失去生活资料而消亡,或选择新的食物而进化为新的物种。生物的多样性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人类的诞生也是自然逼迫的产物。由于自然界的食物不能满足猿人的需要,于是猿人便逐步学会了制造工具并自己生产生活资料,从而升华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获得了无限广阔的生存空间。

社会发展和变革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矛盾所推动的。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代替封建主义,是封建主义逼迫的结果;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要提出来,并逐步变成现实,是资本主义逼迫的结果。资本主义是维护资本利益的社会制度,这就决定了它发展到一定时候,必然会造成资本占有者与社会劳动者的矛盾,形成经济危机,逼迫着人民起来反对这种制度,或改良它,或它。目前正在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的表现。它逼迫人民再次思考替代资本主义的方案。于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在西方便重新受到重视。而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且比较成功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奥运会,2008年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年”,社会主义重新受到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正在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既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大灾难,又是一次新的发展进步的机遇。正如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所说:“这次金融危机期间及其后,如果美国发展成了社会主义,或者欧洲更加社会主义化,并不会使人感到惊讶。”

今天提出科学发展观,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矛盾逼迫的产物。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给我们的逼迫也十分严重,但如果信心很足、应对及时、措施得当,就会变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在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面对危机的逼迫,有几种态度:一是漠视危机,缺乏紧迫感,甚至盲目乐观,僵化保守,自满自足;二是恐惧危机,以致丧失信心,情绪悲观,手足无措,无所作为;三是正视危机,既有紧迫感,又能够坚定信心,沉着应对,临深履薄,未雨绸缪。第一种观点是不对的。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不到矛盾,迟早要失败。第二种观点也是不足取的。在危机面前,如果失去信心,乱了方寸,也必然招致恶果。我们应当持第三种态度,把逼迫变为紧迫,变为智慧,变为内在的强大动力。

在危机面前,坚定信心是取得胜利的根本。而信心来源于智慧,来源于对主客观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判断,来源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对危机中机遇的充分利用。中国古代的诸葛亮面对敌人的百万雄兵,之所以能够信心十足,成竹在胸,成就“借东风”等千古美谈,被奉若神明,并非他真的有什么神机妙算,而是因为他能够科学运用自然规律,正确把握形势发展的走向。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我们首先要学会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分析它,把握其发展演化的规律和趋势。尽管今天的金融危机与19世纪有很大不同,但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仍然是有效的。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爆发,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两级分化发展演变的结果。马克思还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个周而复始、愈益加深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不能解决这一矛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还不太明显,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或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后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的理论。尽管1929年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借鉴社会主义的做法,形成了凯恩斯主义,主张对市场经济进行国家干预,这一理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纳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仍然存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和这次金融危机,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球经济危机的表现。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主要是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宏观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当然,由于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能不受到影响。而且,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大海般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还很难发挥显著作用。

这就告诉我们,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危机也不会长期持续下去,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经济又会重新复苏,从而平稳发展和繁荣起来,直到新的经济危机爆发。只有当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调节机制在世界经济体系内建立起来的时候,才能对全球经济进行合理的宏观控制,从而根治经济危机。当然,即使到那时,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平稳地进行,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会多少影响经济的平稳发展。

这就告诉我们,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不能惊慌失措,而要坚定信心,冷静应对,理性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并学会利用其发展趋势,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这次经济危机中蕴藏着的巨大机遇,抓住机遇,为新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抢抓机遇是应对危机并促进发展的关键

危机之中既有“危险”,又有“机遇”。生物进化也好,社会演化也好,都要通过危机来实现。只有通过危机,生物才能实现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社会也才能实现弃旧图新、发展进步。抓住机遇,就能避免危险,获得生机;丧失机遇,就会步履维艰,甚至失去存在的根据。机遇犹如火花,常常纷繁复杂,甚至令人眼花缭乱,但又常常具有偶然性,稍纵即逝,可遇不可求。这就需要我们高度警觉,敏锐观察,仔细捕捉。

要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最关键的是要抢抓机遇,利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放缓的机会,大力完善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在危机中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当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特别是应当发挥我们党强大的政治组织优势,发挥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发挥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的作用,发挥我们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的作用,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改革不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把积极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在应对危机中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魅力。这样,就不仅能够增强我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增强社会主义对世界人民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还应当充分利用世界经济放缓、生产要素价格走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的机会,加快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储备和整合,为下一步快速发展做好准备。

第3篇

2009年,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挑战的一年,同样也是充满发展机遇的一年。

这一判断,是基于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在激流勇进30年之后,正全面驶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说:“国家这一次下了很大的决心,虽然是应对金融危机,但不完全是,它是要加速中国经济的转型,要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增长,平稳较快、协调增长。”

因此,与其说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不如说是一次机遇!

当前经济回调,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一方面。还有这一轮经济周期性下行,即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周期的波动使它进入了回调期。但正是周期性下行和国际金融危机两个力量的叠加,使此轮回调用力过猛。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危机与机遇往往是孪生兄弟。因此,面对危机,我们不能因它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蕴藏着的发展机遇。景俊海说:“自从中央提出4万亿投资规模之后,很多省、很多部门都抛出了本系统、本区域的投资规划,非常大。所以,这个对陕西来讲可能就是一个机遇。”

总理曾提出,面对危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在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这次“危机”。基础是我国的经济面很好,中国人口多、市场条件大,回旋余地大。其次,中央即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将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培育有利因素,才能获得更多话语权。

对于企业,这次危机将是练好内功的契机;引进高新设备和高新技术,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带动下,交通、电网、电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将进一步加大,重大装备建筑施工、冶金、建材等行业的企业也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企业要善于化解危机,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在逆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有一位民营企业家说得好:当前这场危机就像一场大雪,冻死了弱苗,留下的一定是好的。应当看到,当前是企业抓基础工作、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夯实管理基础,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

对于农村,“城乡统筹兼顾”被提到重要位置,土地流转的系列新政策及进一步解放农民、释放农村生产力的改革刚刚开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变,同时也孕育着中国内需中重要一环的突破。

对于市民,扩大内需十项政策措施,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且扩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也为未来扩大消费创造了条件。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快农村沼气、饮水、通路、通电、邮政工程;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低收入群体收入,以及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和消费信用等。这些都有利于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

而这一切,对个人、对企业都孕育着新的机会。

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框架中,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正在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对于西部,总理说:国家将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大开发支持力度不应减弱,不能减弱,也不会减弱。但从诸多方面看,在国家在完成区域发展布局后,“人为”制造政策阶梯的空间变得很小,西部将面临新一轮发展着力点的变化,特色产业和市场驱动将成为西部发展的新一轮源泉。

第4篇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冲击着全球经济,我国、我省、我市经济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面对金融危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任务。经济发展要始终遵循应有的规律,违背经济规律必将会受到惩罚。就我市经济发展走势看,下一步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重点产品市场萎缩,企业效益明显下滑,投资者的信心有所下降,重点项目投产达产难度已经显现。这些冲击和影响有企业自身管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密切相关。我们要面对危机,正视困难,增强应对危机的紧迫感,增强忧患意识,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要迎接挑战,在危机中实现国民经济新的转机。任何一次危机都必然带来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我们要善于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不利的条件下捕捉加快发展的良机。一是工业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结束了10年工业亏损历史,结束了10年财政低迷历史,结束了10年没有大项目支撑历史的基础上,今年全市经济仍然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一个巩固、两个领先”的目标基本实现。到10月末,全市生产总值增幅仍在20%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33.7%,固定资产投资增幅51.8%,工业总产值增幅40.3%,工业增加值增幅22.9%,利润增幅44.2%。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工业增加值增幅、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都排在全省前三位,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企业体制、机制的适应力明显增强。

企业改制后,机制的灵活、体制的创新,为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应对今天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转化经济风险的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我市工业企业多、产业门类全,在金融危机面前,风险和冲击大大分散,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四是支柱骨干企业发展的势头仍然良好。在这场金融危机面前,很多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可喜的是**的骨干企业仍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冶金业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红钢仍满负荷生产,市场前景看好。其他一些骨干企业虽受到一些冲击,但下一步发展的机遇大干挑战,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五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断改善,金融部门对地方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六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央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拉动内需的10项措施,对于像**这样的投资拉动型城市来说是个重大机遇,为解决资金困难创造了有利条件。七是发达地区产业、资本转移的速度加快,为我市承接项目提供了良好机遇。这些都是我们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积极应对挑战,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大有希望,就一定会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第5篇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期 湖北 经济 发展

目前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仍然较脆弱,复苏过程将缓慢曲折。我国经济外部环境有所改善,国民经济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湖北经济同样因为在此次危机中暴露出了较弱的抗风险能力,需要正视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8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1330.38亿元,同比增长13.4%,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2009年湖北经济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了一点回落,湖北经济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首先是湖北省的一些传统工业,尤其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减产甚至是停产。而省内其他企业也因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效益急剧下降。湖北省实体经济倍受冲击,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消化损失。其次是湖北就业率下降,社会消费增长减缓。以农民工和大学生群体最为突出,据统计,2009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0万(含大专生和研究生),由于招聘企业用人数量大幅度下降,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湖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湖北省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看,在金融危机产生之初,由于湖北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随着时滞效应的减弱,后金融危机时代湖北经济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湖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竞争优势

湖北的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取向是追求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而不是来自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首先考虑的是与权力资本的结合,热衷于跟政府之间的交易,其次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经营,再次是产品的竞争经营。只有少数有长远战略眼光和发展抱负的企业才冒风险从事技术的自主创新。正是由于湖北众多企业长期没有自主创新动机,导致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倒闭。

2、湖北省出口困难增大,对外贸易相对集中

目前湖北省外贸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欧盟是湖北省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零售商店销售额增长大幅放缓,严重影响了湖北出口的发展。2008年,对欧盟、日本、美国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全省的比重高达42.64%,与香港、韩国、东盟、澳大利亚的双边贸易值均在10亿到15亿美元之间。市场过于集中直接导致了湖北省贸易风险增大。2008年,湖北省共遭遇14起国际贸易摩擦,涉及钢铁、蜡烛、可拆卸轮胎、汽车动力转向系统、圆珠笔等十几个产品,涉案企业达60多家,直接导致湖北众多外贸企业陷入出口困境。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同时,湖北由于对外贸易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导致湖北企业出口增量不增值;由于进口市场相对集中,湖北企业因跨国公司垄断出口价格而利益受损。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明显下降。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湖北经济发展的机遇

湖北发展经济具有自身的潜在优势,农业大省优势、中部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金融支撑优势以及中部崛起的政策优势。自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至今中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区域。此次危机的爆发促使国际和沿海产业向内陆加快转移,湖北正好可以抓住时机,充分发挥在国家区域经济格局中的独特优势,积极推进和承接产业转移。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正在加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转型,对于湖北来说,现在是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借此进行湖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大好时机。由此契机,正好可以促进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业突破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次,开拓新型市场的机遇。湖北通过大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充分利用科技新成果、新设计、新技术、新产品,可以实现拉动内需、创造需求、引领发展、培育和形成新兴产业,并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产业结构调整 挑战 机遇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开来,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日本继续失落,欧洲债务危机越陷越深,全世界遭遇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全球化的加深,我国在这场危机中也不能够独善其身,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的速度变缓。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虽然较过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农业部门,仍未彻底摆脱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工业部门中,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处于次要地位;核心竞争力不强,许多产品的核心部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工业规模大而不强。

随着我国人力成本地上升,我国制造业的低端制造、低成本竞争、低附加值出口的模式将逐渐走到尽头。再加上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使我国过去的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高污染、高能耗、成本上升以及出口乏力等因素已经倒逼着我国经济结构到了不得不进行转型的地步。

我国很早就提出产业结构转型的口号,中央政府多次强调并提出了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方案,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缺乏长远规划,引入一些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迟迟无法实现。金融危机下,一方面我们要保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增添了压力;另一方面传统发展模式也难以为继,打破了地方政府的幻想。因此,金融危机既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也是一大挑战。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给了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一些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甚至大量破产,导致了大量农民工返乡,农民的增收受阻,使得我国通过提振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计划受到影响。

其次,金融危机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增大了我国就业的压力。由于人口结构的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必须保持8%的增长速度才能够消化掉每年新增加的就业人数。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我国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数,必将对我国本就比较紧张的就业形势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影响社会的问题和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再次,在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由于投资不慎,遭受巨大损失,直接加剧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从心理层面影响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惨淡,几大股指连连失守,市场活跃度变低,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融资功能。

最后,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其负面效应正逐步涉及到欧洲和其他地区,导致全球经济明显下滑,从而也加大了我国经济复苏的难度。在保增长的压力下,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增添了新的制约因素,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是正所谓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依,金融危机在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些机遇。

首先,给我国企业到海外拓展业务带来了契机。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企业为了保住核心业务,不得不断臂求生,从而使得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变得相对容易一些。如金融危机后吉利汽车成功收购了沃尔沃,三一重工并购了德国普买次斯特。一方面这些海外业务拓展在这些企业面临低谷的时候发生,是作为低位进入的投资,可以说是一种抄底的行为,在全球的救市计划实施的大形势下,前景比较乐观。另一方面,通过资金换技术的方式,这些投资使中国掌握了一些核心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其次,金融危机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金融危机前,我国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在国外持续旺盛需求的刺激下取得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但由此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内需不振的局面,长此以往必将加大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阻碍经济的协调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如提高最低工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来拉动内需,但许多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增长速度,主要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使得这些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的持续经济危机使得国外市场的需求不再像以往般旺盛,这种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也难以为继,要继续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靠扩大内需来拉动。因此,金融危机倒逼着地方政府必须要从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向提振内需的内向型经济结构调整。

最后,金融危机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危机前,欧美一些国家将制造业大量向我国转移,使得我国享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由于创新不足,我国企业基本上只是欧美企业的代工工厂,无法涉足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最底层的地位,没有话语权。以苹果iPhone手机为例,华泰联合证券对苹果利润的研究报告显示,每部iPhone手机,苹果公司占据其58.5%的利润,韩日及其他国家公司占据约10%的利润,而中国大陆劳工成本只占1.8%,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供应商数量占苹果全球供应商近10%。同时外资的存在也挤压了民营企业的成长空间。金融危机后,为了解决国内就业问题,欧美一些国家提出了制造业回流,欲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国内转移。这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影响比较大,导致了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从长期来看,外资撤离正好给我国企业进军相关领域提供了空间,外资撤离后大量的熟练工人正好可以为我国企业所用。同时对于代工工厂来说,无法继续成为代工工厂将迫使他们想方设法开发自己的品牌,将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从而抢占产业的“制高点”,完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变。

四、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来应对。

首先,可以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相关产业的支持。采取这一系列措施以后,既可以解决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拉动内需。

其次,可以借鉴20世纪30年代美国解决经济危机的做法,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建设投入力度的方法来提高就业,促进经济的复苏。2012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压力变大,中央和各地方都出台了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建设力度以提振经济的方案。

再次,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重拾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金融危机表明,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能过于放松,靠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不能够支撑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过于宽松的监管会导致“囚徒困境”的出现,贪婪的金融机构会选择追逐利润而不顾金融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短视策略。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为此,可以在金融监管体制上强化协调与配合,扩大监督范围,实现全领域、全过程和全参与者的覆盖,同时为了强化机制的“可实施性”,所设计的金融监管制度应该简单明了。

再次,改善企业融资环境,解决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的一些金融机构赚取了高额的利润,如2012年上半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赚取的利润总和超过民营企业500强的利润总和。这反映了我国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实体经济赚取的利润大部分被金融机构拿走。长此下去,实体经济的血液将会被抽干。为了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构建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环境,有效改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信贷待遇。

最后,发展高科技产业,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真正实现成果转化的不到10%,科技成果绝大多数没有走向市场,没有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中。这一方面是有些研究成果与市场脱节,另一方面是没有厘清利益共享的机制。因此,可以改变高校科研的定位,使高校科研成果尤其是工科的科研成果更加着力于市场,以利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转变。对于那些不利转化或者转化时间较长但具有的发展潜力的科研成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孵化器的作用,先在孵化器里面孵化一段时间再推向市场。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融资、人才引进和税收上对企业的研发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同时为企业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推广提供市场支持,比如说政府采购时可以适当地向创新型产品倾斜。

参考文献:

[1]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2]孙阿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与法,2011(5)

[3]马超龙.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及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国际金融,2011(12)

[4]易醇,张爱民.“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4)

[5]王岳平.“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9(21)

[6]闫妍.从经济危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联系探索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J].特区经济,2010(10)

[7]林川成.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路径探讨[J].中国外资,2011(11)

[8]毛克贞,王超.金融危机过后的反思―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10)

[9]易剑柳.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J].宏观管理,2009(1)

[10]王楠.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选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11)

[11]杨先明,张国胜.金融危机下的我国资源型产业结构调整问题[J].经济界,2009(5)

[12]李丰乾.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路径[J].江南论坛,2009(9)

第7篇

时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主任施罗伊斯教授认为:金融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将削弱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财力和政治意愿。另一方面,金融危机让全球投资者关注那些有长期增长前景的投资领域,如新能源领域。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能源效率的提高,因为提高能效意味着降低成本。

同时,她还认为,金融危机为中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中国已在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要想在未来更具竞争力,能源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需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而投资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效的行业既有利于当下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

多向解读一

危机与机遇共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危机,我们不能因它的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蕴藏着的发展机遇。抓住了这一机遇,就可能在未来的世界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

适用话题

勇气危机与机遇辩证看待危机

多向解读二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这次金融风暴是怎样产生的?危机它的危害有多严重?它将持继多久?它除了对金融业产生危害外,还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们就能从它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它的特性,从而采用应对的措施!

适用话题

问联系表象与本质

多向解读三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的人谈“金”色变,以为世界经济将由此而倒退不知多少年。影响是肯定有的,但我们更要有面对危机的心态。有的人悲观失望、只看到消极影响,于是惊慌失措;有的人乐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因而镇静自若。不同心态必将决定不同的命运,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适用话题

积极面对悲观与乐观态度决定命运

多向解读四

面对危机,我们只能一筹莫展,毫无办法?肯定不能,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潜能,运用慧眼,找到克服它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危机降到最小的程度,也才能在这场危机中安然无恙。

适用话题

智慧潜能给我一双慧眼

多向解读五

这是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若罔闻,受害的不仅仅只是自己。因此,大家精诚团结,才能达到共赢。

第8篇

英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马丁・雅克在今年6月出版的新著《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终结》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可能的未来景象:哈佛商学院的一位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上海说:“这里,我的梦想在这里”;在非母语国家旅行的游客拦住一位当地人问:“请问您会讲普通话吗?……”

在2009年,无论是伦敦“20国集团(G20)”峰会、“金砖四国”峰会还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所受到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世界的新“中国观”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用“创造性破坏”一词来分析大萧条。他认为,周期性的衰退和萧条扫荡了陈旧的经济体系,使新的结构取而代之。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衰退无疑是加速国际格局变动的有利因素。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力量”。

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阎学通看来,金融危机使得许多国家经济出现了困难,也使得他们对中国市场出现了更大的需求。为了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他们在政治关系和经济合作方面都会做出一定的妥协。

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出口额达5217亿美元,超越出口额为5216亿美元的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今年上半年的房地产交易额达312亿美元,比美国的162亿美元和英国的137亿美元之和还多。

国际经济调查机构“HIS环球透视”在8月初预测说,中国到 2015年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中国经济正在彰显力量的证据无处不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全世界收购企业、技术和资源。在全球银行的排名榜上,三年前,中国还没有一家银行的市值跻身世界前二十名。2009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分列前三名。

中国持有超过八千亿美元的美国债券。今年6月,当美国财长盖特纳访华,在北大演讲时说“中国在美资产非常安全”时,全场响起一片意味深长的笑声。

今年4月,曾在1998年至2000年负责白宫亚洲政策的布鲁金斯学会学者李侃如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这样表示:“在过去两个月,我相当惊讶地发现,中国像一个大国那样谈论事情。中国可能会第一个或者紧跟美国之后摆脱目前的经济危机,而且到危机结束时,中国将是极少数不需要政府债务高筑就摆脱危机的国家之一。”

如果还需要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产生明显影响的例子,7月27召开的第一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就是其一。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待中国代表团时表示,两国关系会“影响整个21世纪的进程”。主席也表示,中美两国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肩负着重要责任。

最近在欧洲的一项调查表明,80%的受访者甚至认为中国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强国”。也许这一结论有些夸张,反映了遥远的西方民众对庞大而发展并不均衡的中国的不够了解,但是这也说明,金融危机正在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

“其实早在1985年,就有人提出了中美共治的概念,就是G2,但是没有人重视这一概念,美国人在金融危机中提出来后,马上就炒作起来了。”阎学通告诉记者。

中国政府和许多社会精英并不赞成“G2”的提法,但是,“世界开始谈论中美共治世界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地位是大幅度提高了。”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告诉记者。他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

在去年10月的亚欧首脑会议之前,中国国家主席表示中国会“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办事。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告诉记者,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姿态反映了国际格局中中国的话语权变化。在上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时代,几乎所有的政治观点都对当时衰弱的世界经济局势选择袖手旁观。

不过,仍有不少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经济重要性并不会完全转变为地缘政治分量。就中国的情况来看,构成其成为真正全球大国的因素,例如军事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等,仍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的新“机遇观”

在这一年里,从首尔到伦敦,很多媒体都在喧嚷着中国已成为“大国”。

今年6月的美国《国家周刊》刊发了题为《美国之后:中国世纪》的文章。文章中,美国人忧心忡忡开始讨论“中国若成第一,美国应该怎样”这个假设命题。

“倘若有朝一日美国醒悟,发现它不再是世界首屈一指,换成中国人坐在最高位置上,那时美国可能最终不得不进行长期遭到抵制的必要改革,这些都涉及到美国面对形势如何做出调整。”《国家周刊》这样说。

“中国世纪”对美国来说就是末日来临吗?这是美国一些人的担忧。19世纪英国被一战拖垮,国内财力消耗殆尽,那时的新兴债权大户美国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极为抢眼,但还并没有在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对于这样的情况,历史学家通常的解释是:英国无力为之,而美国则不愿介入。

有人认为,如果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上次大萧条时期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那这场戏就应该如此上演:在当前对于谁是世界经济的领导者的争论上,美国出演当年英国的角色,一个气喘吁吁精疲力竭的债务国,而中国则取代当年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刘建飞认为,金融危机使得几个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会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与巴西四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举行元首峰会,这也是金融危机的一个副产品。”

然而,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幕幕戏会以抓人眼球的方式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再次上演吗?

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看来,本次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程度性”的,而不是“性质性”的。“这次金融危机主要改变了大国之间在金融领域或经济领域的实力对比,没有改变在军事、政治这些领域的实力对比。”

金融危机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地位,还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地位。阎学通认为,金融危机改变了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而中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很可能就此确立。

不过,阎学通认为,中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绝对实力的增长,而应该主要归因于别人绝对实力的下降。

“这对国人产生的影响比国际社会还大。有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一个判断:本世纪最初的20年到底还是不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如果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期,那为什么在全世界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机会反而更好,而不是更坏?”阎学通反问。

在他看来,过去解释战略机遇期是说和平和世界经济高增长,现在世界经济低增长,世界经济遭到巨大伤害的时候,给中国提供的机会反而比世界经济高增长带来的机会更大。这是不是说,也许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机遇期,在各种状况下都会有机遇,也就是说,中国面临着无数的机遇,问题在于中国是不是能抓得住?

“所以,中国领导人要求增强机遇意识,要抓住和运用机遇。我认为,中国能不能崛起不是靠我们有没有机遇期,而是看我们能不能抓住随时出现的机遇。”阎学通告诉记者。

中国要有新“危机观”

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曾引发巨大的争论。肯尼迪认为,以前的大国都败于“帝国过度扩张”,这一看法当时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许多美国人对里根时代的预算赤字以及日本日益壮大的经济实力表示担心。

20年过去了,同样的担忧再次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监管着美国复杂的情报机构体系,该委员会每4年发表一份全球趋势报告递交美国总统。去年11月20日其最新的一次报告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报告的次日,英国《卫报》的头版赫然写着“2025年:美国统治地位的结束”。

该报告称,“作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结果,世界各国政府(国家)在经济方面的作用也许会得到提升。”而与此同时,美国在全球的“统治地位”也将会削弱――它将不再是冷战结束后再无对手的超级大国,而是一个更加松动、更加平衡的世界中的“平等成员的大哥”之一,布什时代的单边主义再也站不住脚。

这种新的“美国衰退论”,反映在金融危机这一年的种种预期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美国《外交》杂志前总编辑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世界》一书,据说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读过的唯一一本关于外交事务的著作。扎卡里亚在书中指出,中国是未来的“非对称超级大国”。此外,他还提醒美国人,在“他者崛起”的今天,美国的外交政策不能再我行我素。

第一次“美国衰退论”是在60年代,当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先进入了太空。1988年,当日本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并对美国造成冲击时,美国也曾出现过“美国衰退论”。最新一次的“美国衰退论”几乎完全由金融危机造成。

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看来,“美国衰退论”是美国社会非常健康的现象,“这是一种特别积极的舆论,其积极意义在于不断提醒美国人――我们面临着衰退的危机,这使得社会和民众不断反思美国犯了什么错误。”

“正是有衰退论,才使得美国衰退不断向后推迟。没有美国衰退论,美国衰退可能发生得更早一点。”阎学通说。

“中国现在缺乏的是中国危机论。如果中国不断有中国危机论,那对我们的发展和崛起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美国衰退论对美国维持世界霸主地位起到了重大的贡献。”阎学通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金融危机将使我国经济环境不断改善,政治环境也会有所改善,但速度慢于经济环境,而安全环境恰恰相反,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金融危机后我们有可能在国家方面面临的争夺会更加激烈,由于金融危机,很多国家更多地看重自然资源,在边境、领海,专属经济区这些利益方面的争夺可能会变得激烈。”阎学通告诉记者。

金融危机还带来了哪些挑战?在阎学通看来,金融危机给中国的最大挑战是我们不适应新来的这个机会,不知道如何处理发展中国家的身份问题。

“人家很多人不再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了,我们怎么处理这个矛盾?当世界认为中国应该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时候,我们国内还没有解决贫困问题。”

从这个层面上讲,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机遇,但这个机遇能否抓住和利用,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应对伴随而来的挑战。所以,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显得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