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06 14:44:59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第1篇

关键词:实验;观察能力;想象力;探究能力

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教师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知识梳理和运用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还特别应重视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反思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学生的反思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两方面:第一,应试教育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物理实验课的评价方式不利于物理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形成。物理实验课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实验的探究性,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所以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在的物理教学中,实验课常常被上成说实验,或者是演示实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初三的理化生实验操作,占30分,由自己的教师为其打分,一般升学有望的学生成绩高些,而不管实际做的怎样。这样为提高升学率,而进行的功利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第二,教师的无奈。首先,物理课的课时数比较少,初二物理一周是两节课,而初三物理最多也不超过四节,做实验不如教师讲学生听进度要快一些,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物理反思能力的形成的;其次,没有专任的物理实验教师,都是谁教谁领着学生去做,包括仪器的准备、仪器的修理都需要教师的准备,尽管知道实验对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但有时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二、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在实验探究的各个阶段,如果不加以反思,就不会学习得很深入,更不会真正地“学会学习”,所以要在实验探究的各个阶段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对学生进行反思的训练,所以在科学探究中,到底应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学生都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训练学生每一步做完以后,应进行有计划的反思引导。

(一)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中的反思。

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可做以下反思:能否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自己头脑中总是想着所见到的现象与物理学有关吗?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吗?能用书面或口头准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吗?提出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那么要想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就需要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中的反思。

实验设计是做实验的依据,没有好的实验设计也就不能顺利地做好实验,做实验时也就没有了方向。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学生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没有思路,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实验设计的前后没有反思的习惯,不注意总结规律而造成的。学生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对实验设计的思路进行反思,对设计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反思,对实验步骤进行反思,对实验的记录和观察数据进行反思,并注意总结设计规律。①对实验设计思路的反思。就是说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怎样想到这一思路的。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然后根据所确定的实验原理确定需要测量的量,接着进行实验步骤的设计,再根据所设计的步骤去选择所使用的实验器材。比如:测一个小石块的密度,确定了原理ρ=m/v后,明确需要测得的量为小石块的质量m和体积v,可以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测出小石块的重力,求出它的质量,再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小石块将小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测出其示数,然后用浮力原理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最后用密度公式求解。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是否还有其它的测质量和体积的方法。②对实验设计中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反思。在物理实验的设计中要想确定思路,有时还要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比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要想使学生会熟练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这些方法不断地加以提示,还要靠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中不断地自己去领悟、吸收和运用,因此,当实验设计完成后应引导学生做如下的反思: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了哪些物理研究方法?它们是如何运用的?这样的研究方法以前在哪些地方用过?③对如何得出实验结论的反思。在物理实验的设计中,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反思在实验中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论的,也就是反思实验设计和记录的数据,比如,在焦耳定律的探究中,怎样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所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呢?这就牵涉到了实验现象的问题。在课本中很巧妙地通过煤油吸收热量,再通过温度计的示数来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所放出的热量的多少。再比如,在研究电磁铁时,我们通过电磁铁所能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判断其磁性的强弱,而不是凭空地无原则地去判断。也可进一步地让学生反思一下这里用到了什么研究方法。④对实验步骤设计的反思。把前面的三步考虑好以后就要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了,当实验步骤设计好以后,要引导学生反思:设计的步骤合理吗?实验操作可行吗?在做实验时需要先做哪一步?比如:前面的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在测量的过程中,到底是先测质量呢?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也就是说,当步骤设计好后,要反思一下步骤的合理性,包括测量的先后顺序,实验的可行性等问题。

(三)在分析、论证和评估中的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第2篇

专家界定: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指导自己此后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孔子曰:“吾日三省五身”!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教学反思,并着重在计算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总结出“三结合”教学反思策略:

策略一:课前质疑反思、课中分析反思、课后归纳反思相结合

1、课前质疑反思

在设计好每节课之际,课前总是多问问自己这样设计合理吗?教学目标能达成吗?差生能掌握新知吗?教学重难点能突破吗?这样的课前反思会让我们能有意识的去细致斟酌自己设计的每个细节,从而减少设计的盲目性,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开始设计的把情境图全部呈现出来,但设计好后我仔细反思,这样设计会不会很长时间都引不到新知去。于是我就把与新知相关的情境出示出来,不相关的情境想办法遮盖起来,学生就从有效的情境收集信息。结果实践证明我经过反思而修改的设计是合理的。而之后我听了一个同事上此同样的内容,他就采用了全部呈现情境的方式,结果教学时间大量被耗在情境的引入上,教学效率大大降低。由此可见:课前质疑反思能大大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2、课中分析反思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被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课堂行为牵着鼻子走,有时很被动,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如果我们进行课中分析反思,时时注重对每个环节的把控、对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对非预设情况发生的处理进行反思,及时、尽力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因势利导,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关于“求经过时间的计算”,在小组汇报自己探究的方法时,一个同学的方法非常好,但他的讲解同学们半天听不懂,于是我即刻反思发现其中原因是,用教具钟面进行演示,开始时刻不能记住,从而求开始和结束时刻之间的经过时间就让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抽象。于是反思后我立刻调整教学设计,立刻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钟面,发言的学生在钟面上标出开始时刻,再标出结束时刻,用曲线标出分针的路径,通过这样同学们都从直观的图上理解了发言同学的思路,掌握了方法。如果不通过反思,而让那个同学一直讲自己的思路,并且直到同学们明白的话,可能教学时间会大大的耗费,教学实效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课中分析反思非常重要。

3、课后归纳反思

在上完一堂课后,我总是在归纳反思这节课中印象较深的收获和愦憾是什么;反思哪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处理得不妥,哪个环节比预设的还好。这样提升了对教材把握的认知,也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下次再教学此内容就多了一份得心应手。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教材例1先教学被除数最高位比除数小,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如324÷4。在学生基本掌握算法后,再教学例2,除数比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如528÷2。结果学生对于百位上余下的数总是遗漏记不住把它写下来,并且感觉理解它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用十几个十去除以除数的算理有些困难,从而造成学生作业错误很多,计算正确率非常低,同年级的教师都有同样的感受。于是我静下来进行分析和思考反思后决定:下次教学先教学例2,在学生掌握了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后,再教学例1,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结果学生理解起算理来容易多了,计算方法掌握得也非常好,作业正确率和教学实效大大的提高了。如果没有我课后的反思,那在下次教学此内容时,用同样的方法反复讲反复练来达到教学目标就走了弯路。可见,课后反思能帮助我们调整教学设计,让教学再设计更得心应手。

在课后归纳反思这个环节中,还要特别注重把反思到的问题,及时用进练习设计和巩固提高中,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提高练习的实效

策略二:个体比较总结反思和集体对话行动反思相结合

1、个体比较总结反思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个体比较总结反思即:同课异构个体设计,即同年级每个教师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而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公开课,并请其他年级的教师来听课,其他的教师针对每个上课教师提出2加1的评议。上课教师教研课后进行反思总结写出反思文稿。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同年级的四位教师中的其中三位教师都根据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自我独立设计,然后利用教研课进行公开教学。课后上课教师说说自己设计中和另外两位教师最成功的地方和设计不太合理的地方。再请其他年级的教师作出评价。最后这三位执教教师写出反思文稿交给第四位教师让他反思总结为再设计作准备。

这样个体比较总结的反思对教材的把握更广更深。通过对比反思,教师感受颇深,受益很大,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就知道该怎样去做更合理。

在教学中,我很注重自己对自己的个体总结,对于一个课题,自己有个设计构思,然后再听其他教师上同样的课题,特别是看名教师上同样的课是怎样处理的,看看他们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样进行个体对比总结反思,我从中常常是受益匪浅。

2、集体对话行动反思

个体的眼光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个体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教研组进行集体对话:讨论这节课每个环节该怎么样设计更合理,这样的集体对话行动反思,找出了“得”与“失”,也找出了问题的症结,然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再进行优化的设计。再把通过集体对话研讨出来的较优化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行动反思。反思后的课堂教学实效非常高。同时,通过多次集体对话行动反思活动,全体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

策略三:思考总结记录反思和实践运用推广反思相结合

1、思考总结记录反思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记忆容易遗忘,所以收集、整理、记录就显得特别重要,把反思变为可贵的教学体会与教学经验。那么我们的教学失误就会更少,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但很多教师就不善于记录、特别是不能坚持记录、也不知记录什么。记就要记成效高之处;记成效低之处,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记学生精彩发言等任何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性资源都要记。总之,教学反思的记录,我们要养成随时记、坚持记、节节课都记;我们要记在数学书上、记在笔记本上、记在备课本上;还要分时段归纳整理收藏。这样长期的反思记录可使我们的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也是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财富,更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实践运用推广反思

学校教研组常常举办年级教研组反思活动,把所有的反思而得的经验很快的进行同年级资源共享:教学进度快的教师把反思后的好的资源和教学进度慢的教师分享,老教师反思积累的资源与新教师分享。

综上几种反思策略不能只运用一种就能达到反思的实效,必须几种反思策略相结合才能更有效的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全面的达到反思的实效。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第3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Java程序设计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015-02

1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诸多教育专家都强调要在教育中引入反思性教学,这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性具有重要意义。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在创办学校的时候就提到过,全校师生每天都要对自我进行反省。反省亦为反思,是指教师为了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而进行的一种自主行为,并非受外界压力所迫。陶行知先生还说过,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以求长进,这样才是师道的可敬之处,要一边学、一边教。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然而,教学反思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不可盲目进行。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进行回顾、分析以及反省,从而不断自我修正。若在回顾过程中遇到有可取之处,则要予以自身肯定。这样就能在不断的批判以及自我反思过程中,使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2 反思性教学的特征和要求

2.1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灵活地进行观察与分析

反思性教学的根本就是研究与分析教学行为及决策,从而达到彻底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带有点研究式的反思性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不再是按照既有的教学大纲及流程,根据课本上的内容来教导学生,而是有了新的教学反思模式在课本知识及教学要求的标准上,教师开始关注自身教学的效果,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析原因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实行教学的过程中,改善教学上存在的不良因素。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灵活地进行观察与分析,像研究学者一样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开拓、摸索,直接从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将它及时解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多多学习,善于总结从而丰富教学经验,努力开展对教育知识的相关学习和教学理论的研究,积极地参与其他教师对于教学的深入讨论,从中吸取到大量的教学方法,渐渐地转变为一个有能力指导他人教学的教师。

2.2 教师教学做到反思性教学

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如果没有让学生学会,则是无效的。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学目的又有了新的变化,学生不仅要学会,教师更要学会教。教师在实施反思性教学的过程当中,心里始终要牢记以“两个学会”为首要目标,教师为了有效教学必须得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的方面进行思考,以达到“两个学会”的目的。这一主要特征也体现了教师开放的学习态度,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协助。教学终究不是一个人的事,它具有群体性、互动性。反思性教学就是在强调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及备课时教师相互交换意见而增进的交流,善于在交流里观察和分析问题,找出处理问题的正确措施。教师应在交流的过程中多听别人的建议,勇于采纳外界的意见找出自身的缺点,对于错误的教学或不甚完善的方式方法,教师要敞开心扉正视自身种种不足,学习和改进教学方式,以便于在教学的康庄大道上走得更远。

2.3 反思性教学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化进行教学实践注入了新动力

教师在教学事业中务必保持强烈责任感,带着积极充沛的情感不断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推新,教师需要不间断的教学和积累知识,世界的千变万化也在不断提醒自身必须坚持学习,以便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学习的理念和对学习的坚持,将合理化教学当作自己的终身追求,这才是现代教师应尽的使命。

3 Java实验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

Java是大众普遍运用的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正因为它得到广泛的使用,许多学校将Java单独设立为一门课程,搬上了课堂以便学生学习。由于Java程序设计比较复杂,需要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才能充分地了解及运用,学习Java相关理论与实验操作的课程是等分的,所以Java教学当中实验课程占了很重要的一个比重,实验教学对于加强学生对Java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起着积极作用。上机编程实验是检验课堂效果的实践环节,下面针对Java实验课讲述反思性教学的有效实施,通过反思性教学理论可分为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分别是实验教学前反思、实验教学中反思以及实验教学后反思,通过这三方面反思来促进Java实验课教学的提高。

3.1 Java实验教学

Java实验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在准备实验课前的阶段,做好实验教学的相关工作和实施计划,可先在脑海预演一遍教学情境,以便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Java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收能力,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容易理解,而没有相关基础的学生,通常学习时感到有些困难。教师可根据学生对于学习Java能力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在给没有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的学生授课时,学生无法理解课本上的内容,这时教师则要将课本暂时的放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专业因地制宜地设计实验。只有充分的理解课本的内容,配合教学大纲具体的实施实验及操作步骤,才能正确地设计实验,教师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生搬硬套教给学生,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将书本内容进行分类,根据知识的困难程度划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将书本内容条理化,容易出错的内容放在一起计划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

3.2 通过协作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教学中仔细观察,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思考,针对现存的问题在实验教学当中分析出具体的处理措施,当下可进行调整,确保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充分解决,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教学设计预想得再完整顺利,但在实验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往往谁也无法预料。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觉得学生需要花上一点时间来理解的难点,可能学生并不觉得困难,反而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感觉学生容易学习和吸收的内容,却让许多学生一时没办法理解,反复实验而导致无法顺利跟上实验步骤。

许多学生在编写Java程序时,将方法写到类的外面,事实上Java语言是一种纯粹面向对象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方法都应当写在类的里面。学生会犯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将Java语言与C++语言相混淆了。教师检查学生实验问题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些学生的错误不过是打错格式,没有区分大小写等常见的输入问题,由于细小的疏忽造成实验无法跟上步骤。教师在Java实验教学中,必须要做出教学方式的调整,让学生学会通过协作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的不同点,激发学生对于Java实验教学的浓厚兴趣。

3.3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判断实验计划是否可行的标准

Java实验教学完成后,教师对本次教学实验的实施作出评价。针对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仔细研究认真观察,找出正确的处理措施。教学后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判断实验计划是否可行的标准,经过总结和研究出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是为了今后实验教学获得经验积累知识。教学后反思主要是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改变,具有创新意义。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对于之前实验教学中所发生的错误问题及不足,给予自我批评和完善,有利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4 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如教师在观看其他教师教学时,可以结合自身学到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能够给予教师反馈建议等。教师可以将自己获得的宝贵经验通过书写记载到本子上,进行及时反思。第一教师应反思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学生在实验教学当中能否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第二教师要反思超过预期计划的原因,然后再进行思考与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在课堂上可进行补充,实验课与理论课起到了很大的互补作用,理论知识不理解的内容,实验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则能弄懂。师生间的交流、师师间的交流对于反思性教学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善用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来促进反思性教学的顺利实施。

4 总结

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中反复的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或通过合作去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交流学习与合作能力。而教师除了教导学生之外,还需要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地思考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还要与其他教师讨论交换教学建议。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麻烦的过程,在原本的工作上又增加了不少的负担。教师需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教学中主动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不一定要非常的全面,它是在教学中获得宝贵经验的一种方式,Java实验教学由于教学特性的原因很适合采用反思性教学,这将是改变Java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良好方法,教师经过反思改变了自身的教学思想,才能进一步地提高教学质量。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1)

参考文献:

[1]王进,陈建平.反思性教学在Java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

[2]贺向光.Java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S1).

[3]杨智祯.反思的哲学理由——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5).

[4]王清.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现代商贸工业,2013(16).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第4篇

摘要:当前,微课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能够指导具体设计的研究成果却很少。为此,从情感化的设计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人脑对信息加工的特点,建立一个情感化设计的三层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策略分析研究,从而为其他教师进行微课设计和制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高职;微课;情感化设计;三层模型;实施

作者简介:党保生,男,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信息资源中心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06-03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很多微型课程以其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首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并且开始组织微课教学大赛;2012年,为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中国微课大赛”;201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又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参与到微课的建设事业中。然而,根据有关调研资料,我国教师目前的微课制作水平还不高,而微课的研究工作还主要集中在理论的阐述和应用前景上,对于能够具体指导微课制作的研究成果很少。因此,本文试从情感方面入手,将情感化设计思想融入微课设计之中,以期为广大教师同行进行微课设计和制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微课的情感化设计理念

(一)微课概述

对于微课,社会各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阐述:(1)微型视频课程就是微课,其能够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围绕着教学内容的中心、重点和难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任务,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丰富学习的资源;(2)所谓微课,就是借助视频这个主要的载体,对教师所讲述的重要知识点和内容进行记录的一种较为简单而完整的活动;(3)一般微型课程是一种时长大概为5-10分钟的课程,视频是其主要的方式,它以精简、时间短、内容精等优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同时,还可以与个人的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完美结合,使人们随时随地得到很好的教育资源,获得移动化、片段化的学习体验;(4)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来提供一些学科的重要知识点或者重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的传输介质是互联网,它能够构建一些情景化的新型课程,可以支持多种学习方式;(5)微课一般在时间上远远小于传统的课堂,只有10分钟甚至更少,具有很准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是专门针对一个问题的简短课程;(6)微型课程的目的是阐释某个知识点,在其短小的视频中常常会蕴含着非常精华的内容,它是一种网络教学视频课程,具有很强的教学应用性。

根据上述分析,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虽然对微课有不同的阐述,但他们都有着对微课的一些共同认识:(1)微课的主要载体是视频,虽然,我们在微课中能够看到音频、图片、动画等资源,但是,这些还是必须附加在视频这个载体上;(2)微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围绕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设计的;(3)一般来说,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往往会在10分钟以内的时间里,包含很多学习的精华;(4)微型课堂的学习形式十分自由,能够支持多种自学模式,学习者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终端设备进行自主学习。

(二)情感化设计理念

情感化设计是设计师在设计产品中所使用的设计理念,情感化设计通俗地说就是“以人为本”。情感化设计能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以商业领域为例,我们在对一个商品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情感,要使商品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进而导致购买行为的发生。目前,随着对情感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情感设计理念已经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环境设计、外包装设计、服装设计以及一些服务行业的模式设计。

情感化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要融入情感因素,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微型课程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商品。它不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能够丰富学习者的情感。因此,在微型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和情感特征,可加入一些贴近学习者情感经历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者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情感化设计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微型课程设计时,可将其作为指导理念。

二、情感化设计的内涵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微课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课程。其通过运用学习者的情感特征和情感需求,制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视频教学课堂,从而使学习者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于“积极情感”的正确认识

人们的情感有正负之分,所为正向情感,就是能够增加人们正能量的情感,如愉悦、感激、信任等,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学习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依据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可以分为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积极情感可以起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目前,在对情感的理解中,还无法完全对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进行很明显的划分,因为同一情感随着不同的情景、时间和地域会有着不同的结果。当正向的情感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能够起到激发积极性、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时候,就可以说是积极情感;但是,当正向情感会触发学生的心事儿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时,正向的情感就会对学习起到消极的作用。比如,课堂上老师讲一个无关课堂的笑话后,学生很容易沉浸在这个笑话中,这样过度的兴奋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属于消极情感。一般在多数情况下,负向情感会造成忧郁和伤感,使思想显得比较偏激,对解决问题非常不利。

(二)微课设计属于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微型课程的设计是新出现的,其情感化设计具有很明显的教学设计特征,但还包含着情感化的元素,这就使得微型课堂的情感化设计很独特。同教学设计相比,它在遵循传统课堂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其独特之处在于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将情感因素融入到课堂设计中。如果从产品的角度看,相对传统教学设计而言,微课是更加重视用户体验的。

三、三层设计模型简述

为了使学习者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要在其脑海中形成“反思”、“行为”、“本能”三个层加工过程。其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加工信息的时候产生的情感体验。学习者的情感可以根据人脑的信息加工特点分为三层: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

(一)关于本能层的设计

人的大脑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会突然产生习惯性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通过后天培养而形成的技能。因此,在做出危险判断后,会向人体的运动系统发出指令,控制相关的活动,这是基于人脑水平的反应。当对人体有危险性的东西接近,或者突然遇到危险情况的时候,人们的肌肉就会变得很紧张,精神也会高度集中,随时准备奔跑或者躲避。在遇到使人们身心愉悦的情景时,人们就会产生放松的情感。生物种类决定着本能层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生物与生俱来的,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就会立即产生。本能层获取外界刺激的途径是通过人体的感官,如味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本能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受到刺激后就会立即产生情感反应,从而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关于行为层的设计

与本能层这种没有推理过程的情感反应过程不同,行为层的情感反应是基于大脑皮层水平的,人体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后,通过大脑的分析处理,从而指挥人体的相关运动系统进行相应的反应。比如有经验的司机开车的时候,当前方遇到对方来车,可以轻松地进行会车,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则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这就属于行为反应。当人们很好地完成了一个任务的时候,行为层的情感反应就随之产生,就会感到非常愉悦,就像一位音乐家完美地演奏完一曲音乐的时候所产生的那种快乐感觉。同样,学习也是一种行为层的大脑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情感反应。因此,对于行为层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关于反思层的设计

反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进行的一种大脑活动,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会经常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而企业员工则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省。反思是人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最高水平,相比以上两个层次,反思是人有意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思考的行为。比如在下课后,学生可以无意识地走到食堂吃饭,而他在路上反思课上的内容的行为,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一位资深的小提琴家,能够无意识地拉出美妙的音乐,往往会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而引起他产生这种感情的心理活动,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思行为。在进行反思层次的设计时,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思考活动来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微课的教学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四、微课情感化设计策略实施研究

(一)本能层情感化设计

本能层的设计,应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感官刺激,来促使学生产生对于学习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微课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很好的印象。微课的设计过程中,本能层的设计不仅要做到内容清晰科学、富有感染力,同时,还必须要注意教师个人的素质及教学场合和环境。首先,制作出的视频要有意义;其次,必须考虑到视频的美观。视频作为主要的微课载体,在制作中必须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法规,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情况出现。在拍摄过程中,必须符合视频拍摄和制作的规范。

(二)行为层情感化设计

行为层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习者的情感特征和情感发展期,灵活地将一些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应,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而进行行为层次的情感反应的引导过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情感变化,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设计一个教学中心点,之后,在各个环节加入需要学生有情感变化的设计,最后,让这些情感变化为教学工作服务。

(三)反思层情感化设计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第5篇

【关键词】 学生主体;高中历史教学;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部分课堂现象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由市里教研机构组织的观摩课,是位青年教师讲授的《辛亥革命》,下面简要描述一下听课所观察到的两个现象。

现象一:这位老师共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①如果没有四川的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能成功吗?②你如何评价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有什么作用?④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为什么?

这些问题比较有思考价值,但需要进一步思考:①是否都适合拿来作为探究活动?②一节课有没有时间完成4个探究活动?③仅仅提出问题是否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设计?④这样的探究活动是否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活动实则成了简单的课堂提问,没有活动的组织,更缺失探究的意义。

现象二:这节课老师的问题很多,整节课大约提了30多个问题,其中有几个问题让学生单独回答,其他问题由学生共同回答。

问题教学法使得课堂氛围显得比较活跃,但是这样的设计是否有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处理好课堂上的“动”与“静”的问题。教师应该适度把控问题的数量,需要精心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跟着“动”起来。

这些做法都在努力地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痕迹,突显学生的地位。但显然这些教学现象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学设计与传统意义上备课的不同,在于能否以“以学生为中心”或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二、教学设计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在20世纪末被提了出来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课程改革的灵魂。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理论思维逐渐形成;二是具有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步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具有主动学习的潜能。高中历史教学应该要遵循这一时期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大胆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本文简要地从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活动、教学反思几个角度谈谈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历史课程标准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三维目标”。历史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人格的发展。教学设计制定课时目标时要以历史课程目标为指导,但两者又是不同的。课时目标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历史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多数老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将课时目标也完整地表述为三维目标,不仅显得臃肿、累赘,大多流于了形式。这种没有考虑学情的教学目标往往无法达成,最终让其形同虚设。因此教学的三维目标分列不如综合,将“三维”的思想隐性地渗透到教学目标的阐释之中,撰写教学目标时将三维目标的形式抛去,将三维目标的意识留下。

教学目标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在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首先应该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否则定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本应是“泪点”的环节可能会变成“笑点”。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群体,更要考虑到学生个体。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要求。如《辛亥革命》一课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①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能分析并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②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可以进行简单的评价;③通过分析材料、探究活动能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④通过了解背景材料能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⑤通过分析补充材料尝试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分析整个专题去理解辛亥革命在整个民主革命中的地位,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其中①-④点适合大部分的学生,第⑤点适合历史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

2、教学难点的设计

教学设计往往需要考虑课标要求、教材逻辑、教师自身和学生的情况。但教学难点的设计应该将学生的情况放在首位。何为教学难点,即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地方。而这样的问题恰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精心构思的地方,处理方式往往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教师创造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并设计合理的问题探究去解决。例如:《辛亥革命》一课,学生对法制的问题接触较少,并且对短时段和长时段看待历史事件影响的思维方法不熟悉,理解相关问题可能就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难点可以考虑设计为:①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正确评价这一法律文件;②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3、教学活动的设计

课堂上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取得收获。教学活动要根据学情来设计,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材料,让学生清楚活动过程并留够活动的时间,教师要适时的引导、给予帮助并有效组织活动的开展,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如前面提到的《辛亥革命》一课,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可以考虑将探究活动精减为两个:①如果没有四川的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能成功吗?②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为什么?

首先,老师需要精选史料让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需要提供关于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及武汉兵力情况的相关史料,第二个问题需要提供辛亥革命前后各种社会现象的相关史料。如以下史料可供参考:

材料一 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选集》

材料二 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了已经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革命力量不可能轻松完成新阶段的这些任务有帝制复辟,有军阀作恶,有政府卖国,有社会黑暗,有官僚贪渎,有种种社会问题,这是正常的幻想革命之后一下子光明起来,太平起来,幸福起来,才是不正常的。

――李良玉《失败的革命?―中国革命意识形态中的辛亥革命评价》

材料三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被服兴,翎服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其次,老师应安排好探究活动的方案,怎么讨论,最后怎么呈现讨论结果等,尽量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和相互合作等方式参与课堂。

4、教学反思的撰写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有效思考和总结教学设计的情况,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经验,所以完整的教学设计应当包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包括每节课后的反思和一个阶段的教学反思等,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指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观自己的得失,思考并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和不足,提出今后的教学设想和设计,以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往往更多的是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的得失,这使得教学反思并不完整。教学设计经过课堂实践才能得到检验,所谓教学相长,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学习的效果,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生成的各种教学问题等,都是教师课后应该思考的方向。这样的教学反思才能使得教师今后的教学设计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应该无处不在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将其具体化。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活泼、可爱、有自主意识、有积极探索未知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认知发展特征去进行教学设计,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活跃、开放的课堂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回味,让学生从历史课堂中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赵亚夫.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3).

[6] 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分列不如综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9).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第6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再设计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发地对其教学活动进行认知和评价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提高。

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它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也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各个阶段,而课后反思更是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

课后反思就是教师上完课后,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反馈情况等反思,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以后教学借鉴。

有人曾提出,如果教师不善于课后反思,那么教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在教学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进步”。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

作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以下几方面重视和做好课后反思,对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一、反思课堂上的成功得意之处,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都有成功和独到之处,都有自己感觉满意的地方,如独到别致的教学引入,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趣的语言,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合理而恰到好处的补充实验,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设计,精准而有效的课堂练习以及适量而恰当的课后作业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这些成功之处及时反思回顾,整理、总结、记录供以后教学中参考使用,长期以往,不但会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会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二、反思课堂上的不足和失误之处并查找原因,提高教学能力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和失误之处,一节课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是在所难免的,贵在及时反思总结这些疏漏和失误之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提高。比如课后可以想想:问题的提出是否适合时机,提出问题后是否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回答是否给予了及时适当的点评,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演示实验的操作是否有不规范的地方,课后作业是否有过多过难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课后认真反思。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冷静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那么在下次的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故态重演,重蹈覆辙。

三、通过师生课后交流,反思学生意见和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许多学生极具个性,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经常有自己的看法思考和评价,也有自己的感悟,学生也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他们在某个具体问题上有时会有独到的见解,这种见解往往最有价值和意义,是教学反思的好材料。通过课后跟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的好思想、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同时也充实了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手段和内容,也会使自己的教学更接近于学生的实际。

跟学生的课后交流,在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充实自己课堂的同时,要注意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收情况,并通过对学生接收知识情况的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做到了因人施教,是否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跟学生交流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尽量让自己的课堂做到“为了一切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四、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进行教学过程的“再设计”,完善课堂教学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后反思需要教师自觉及时地进行,需要长期的积累,并坚持养成良好的课后反思习惯。课后反思一定要及时。首先,课后思路最清晰,思维最活跃,是课后自检的最佳时机。此时反思,往往能发现自己备课中的不足、授课中的疏漏,并能及时改正和弥补。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频繁的“撞击”,往往会有一些超常发挥,“灵感”顿生,创新出成功的教例,这些“灵感”由于是突然“冒”出来的,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不及时地、准确地记录下来,容易飘然而来,飘然而去,难以补救,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后及时反思,把“灵感”火花捕捉住,对增强课堂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技巧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课后学生的反应更是具体而真实,教师及时地将感受、反馈信息记录在案,能帮助和启发自己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通过课后反思,我们清晰地知道了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继承了教学成功的一面,同时发现了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对这些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发挥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改进失误和缺陷之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出更科学、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写出“再教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五、课后反思的点滴记录是教师教研能力成长的沃土

教学中课后反思,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经常的对教学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从而使课堂教学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自己关注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较浓的教学研究色彩,教师只要坚持课后反思并及时记录反思中的点点滴滴,就会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首先,教学反思的长期积累来自于日常教学,教师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出的课后小结、课后反馈信息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和宝贵资料,为教学研究和撰写教研论文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材料。另外,通过课后反思是教师构建个人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必要环节,只要我们能够及时持久地反思下去,相信会有更多地发现。通过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逐步从经验传承走向理性思辨,使教育行为更多地转化为教育智慧,只要勤于思考、勤于动笔、就会将零碎地反思上升为理论。通过课后反思,教师从中学会教学和教学研究,教师的定位就会发生变化,从职业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可以说,课后反思就是我们教研能力成长的沃土。

总之,课后反思贵在重视,贵在坚持,课后小结、教学反思札记的积累来自于日常教学,从日常教学反思中,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足迹,倾听自己的回声,对其加工整理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教师做好和重视课后反思,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发现教和学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设计和调整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趋于完善,从而不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人曾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课后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只要做有心人,重视和做好课后反思,教学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第7篇

[论文摘要]:年轻教师想在教学上快速成长,教学反思是有效且必须的环节。教学反思不仅只局限于课后,同样适用于课前和课上,只有三管齐下,方能提高分析设计、随机应变、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在这次变革性的洗牌中,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适应性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 g.j.posner )提出的: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 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2. 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

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对苏教版《化学2 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3. 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轻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1. 反思课堂气氛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 反思学生反馈

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年轻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 反思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在提倡教育“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一路铺垫化难为易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式值得推敲,学生是否真正克服了难点,能力得到了升华还是个未知之数,而且也违背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年轻教师不防试着尝试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争论中丰富提升认知。最后由教师居高建瓴地加以分析,排解学生存在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让学生突破了难点,也使年轻教师掌握了大量不同学生思维习惯、认知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教师只需顺势而发,不用考虑课堂的完整性节奏性等问题。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 反思成功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2)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3)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5)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加之年轻教师对其估计不足,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年轻教师更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3. 反思教学机智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第8篇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空气的教学中,要利用大气压测量氧气的体积分数,而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有关压强的知识。如何让学生理解,化难为易呢?我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最后决定以同学们熟悉的钢笔,胶头滴管吸水入手,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气体减少,水占有减少的气体的空间(即气体减少多少,水进入多少)。这样,通过对教学难点的反思,增强了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把本节课的难点变的浅显易懂。

 所以,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对利用大气压测量氧气的体积分数已非常理解时,我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水没有颜色,学生不易观察到现象,我及时调整方案,滴入几滴红墨水,效果非常好,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而用一张实验失败的照片分析该实验测得的值偏小的原因时,学生讲出了可能红磷偏少或氧气消耗得少。再也讲不出其他原因时,这是课前没有想到的,提示学生除了从药品和仪器方面考虑外,还可从什么方面考虑?学生还是讲不出。这时再提示:“我刚才为什么拿着瓶子转了那么久才打开夹子,为何不燃烧后马上打开,还要振荡?”这时学生受启发,想到了放热,要冷却。我想如果开始实验时,把教材上操作的关键词:立即塞紧瓶塞、振荡、冷却至室温等用红色的字重点突出,且先分析前面实验成功的原因: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变小,内外气压差把水压进瓶内。

 可见,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