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30 15:09:01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第1篇

一、通胀情况下企业面临的困境

1、企业资金需求不断膨胀

通货膨胀对企业最明显的影响是使企业资金占用量不断增加,资金需求迅速膨胀。这是因为:(1)由于物价的上涨,是同等数量的存货占用更多的资金;(2)在通货膨胀时,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涨价所受的损失,或想在囤积中获得利益,于是提前进货,超额储备,资金需要量增加势在难免;(3)在通货膨胀期间,资金供求矛盾比较尖锐,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比较严重,应收账款的增加,也是引进资金需求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4)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会计上如果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就会造成成本虚低,利润虚增,资金补偿不足,企业要想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追加资金。

2、资金供给持续性短缺

在通货膨胀时,企业的资金需求迅速膨胀,然而,企业的资金来源却受多方限制,以致于资金的供给量持续性短缺。这是因为:(1)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不得不抽紧银根,这必然减少货币资金的供给量;(2)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利息率上升的幅度往往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而且在物价波动剧烈时,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产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购买外汇等投机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收到严重阻碍,大大减少了信贷的来源;(3)物价快速上涨,这就增加了企业在资金市场上筹资的困难,(4)在物价不断上涨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也随之上升,这迫使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更加小心谨慎,对财务状况较差的公司往往拒绝贷款,即使是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贷款的条件也更加苛刻了。

3.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

货币性资金包括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两部分。货币性负债是指由企业承担的支付定量货币的义务,这类负债主要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利息、应付公司债等。货币性资金的数量不随物价变动而升降,但他们所实际代表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却直接的随物价的升降而上下波动。在物价上涨时,币值下降,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务,因而,此时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丧失一部分购买力,而遭受可以按一般物价水准来计量的货币购买力损失。

4、实物性资金的相对升值

实物性资金主要指各种实物资产,如原材料、在产品、固定资产等。在物价变动时,实物性资产的货币额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都随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涨,随物价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因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各种实物资金占用具有在货币计量上不断升值的特性。当然,由于物价上涨对不同资产有不同的影响,各种资产的升值幅度并不完全一致。

5、资金成本不断提高

通货膨胀是通过影响利息率来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一般来说,物价上涨,利息率也随之上涨。利息率一般有三部分构成,即纯利率,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补偿率。

实际报酬率是由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如前所述,通货膨胀时资金的供求矛盾比较尖锐,会引起实际报酬率的上升。风险报酬率是由不能偿付的风险来决定的,通货膨胀时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所以,要求有更高的风险报酬。通货膨胀补偿率是由通货膨胀的程度来决定的,通货膨胀越严重,这部分补偿率越高。这就是说,通货膨胀会使构成利息率的三个部分都升高。那么,利息率上涨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财务策略和措施

1、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企业资金筹集

(1)发行债券时采用浮动利率。通常,债券的利息在债券的发行年限内保持固定,这对发行债券的企业和投资人都十分方便。为了对付通货膨占,顺利发展公司债券,西方许多企业发行了浮动利率债券,这种债券的利息率随物价变动而变动,使投资人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不至于因通货膨胀而遭受损失。另外,在通货膨胀时,银行发放长期贷款,往往也用浮动利率,这也是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的一个新变化。

(2)利用股票集资时采用高股利政策。在高速通货膨胀时,为了保证股东的实际报酬不致降低,必须增加股利的发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普通股股票的吸引力,使企业的股票得以顺利发行。因此,在通货膨胀比较激烈的时候,企业股利的发放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3)改变了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的结构。在通货膨胀时,虽然利息率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有时利率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从而造成实际利息率下降,个别年份甚至成为负利息率。采用借款方式筹资资金,则对企业十分有利。所以,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时,西方企业都改变了传统的资金结构,增加了负债资金的比例。

2、通货膨胀条件下的投资管理

在通货膨胀期间,无论是进行证券投资还是直接投资,都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进行证券投资,要避免投资于那些有固定收益的证券,而应投资于变动收益证券,普通股股票,浮动利率债券则属于比较好的投资对象。

3、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营运资金管理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第2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验教训 启示

一、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

通货膨胀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当时葡萄牙、西班牙等少数国家物价异常上涨,但与20世纪相比,涨幅和持续时间相对有限,对经济的影响也较小,之后,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物价有过飙升,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幽灵般困扰着世界各个角落,一战期间欧洲国家价格高速上涨,二战过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经受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影响,1953年-1968年,拉美国家物价严重高企,1969年~1980年,开放型经济国家出现高通胀、经济滞胀、高失业并存的现象,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等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多次较为严重的通胀。总之,20世纪以来的百年,通货膨胀频频发生,它严重扭曲市场价格,导致货币贬值,由此极大地破坏了市场运行规律,成为危害世界经济的罪魁祸首,它在引致大多数国家严重经济问题的同时,也对政治秩序产生消极影响,带来诸多社会动荡。

二、通货膨胀的内涵、起因及影响

通胀膨胀是复杂经济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概念是商品和劳务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为了具体和量化它,国际上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两个核心指标来进行测度。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其表现形式大相径庭,通货膨胀复杂化、严峻化成为趋势,因而对其成因分析的流派众多、莫衷一是,诸如包括流动性泛滥、成本推动、需求拉动、供求混合推动、制度性通胀、结构性通胀等等,此外,国别和立场的不同也影响分析者的判断。

通货膨胀是各类经济体发展绕不开的难题,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断言:恶性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的损害比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更加厉害,它在摧毁一种现存体制方面比战争更有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货膨胀往往引发经济衰退。众所周知,通货膨胀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超额的货币支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价格上涨和工资增长之后,由于对通胀的恐惧,政府往往不再采取有效的刺激需求措施,更多的是抑制投资与货币发行,而这种反通胀措施的副作用有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即造成经济衰退。二是通货膨胀从长期看,会使失业问题更加严峻。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虽然指出失业率也与通货膨胀率成反比,但是正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一些国家采取了激进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社会总需求,试图降低失业率,短期效果的确十分明显,然而20世纪七八十年达国家的高通胀、高失业并存,证明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不能解决就业问题。三是通货膨胀深刻地影响着全社会的收入与财富分配。通货膨胀最大的危害性是对社会上各阶层影响的不均匀性。依靠固定工资收入、拥有不具备出售条件的债主、退休人员以及银行存款和国债购买者在通货膨胀中受害较深;一些拥有物产并且能够自我调节价格加以出售的生产者与投资者是通货膨胀中的受爱护对象。四是通货膨胀导致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低下。正因为通货膨胀会减少人们实际购买力,人们也就以各种方式来节省开支,企业也是如此,尽量选择保守策略,以尽可能降低预期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全社会的即时需求,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同时,投机资金兴风作浪,助长了房产、收藏品等市场的火暴,反观实体经济却被无情的摧残。五是通货膨胀扰乱政策的实施效果。众所周知,应对通货膨胀需要实施紧缩的政策,但是紧缩政策的轻重缓急很难拿涅,如果此药方下的轻缓,解决不了问题,下的太重,反而会形成既治不了通胀,还可能把经济打下来的结果。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国家经验和教训

对于通货膨胀的认定和相应反通胀措施的选择是现代各理论学派区分的本质原则,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只有低级的通货膨胀才在危机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发挥相似的作用,并把通货紧缩政策和收入政策作为反高通货膨胀的措施。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只有反需求型通货膨胀的措施才是有效的,而对成本型通货膨胀只能靠提高市场竞争来解决。而供给学派则把促进商品生产和供应的措施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支点。

依据不同学派的观点,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的实施反通胀政策,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其具体措施千差万别,实施效果亦参差不齐。研究各类成功的案例,在多数情况下,反通货膨胀措施各有特点和侧重,但基本上都是综合性措施。德国近30年的历届政府始终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宏观管理的首要地位,稳定货币和物价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8O年代,发达国家保守政府,包括美国的里根政府、英国撒切尔政府等均明智的选择把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理论方法结合起来,例如严格价格管理,加强市场调节,通过采取强有力的减税、削减政府开支等手段,来减轻居民和企业负担,以促进生产。拉丁美洲中的玻利维亚和智利完全或主要依靠货币措施成功克服了高通货膨胀,墨西哥则成功地运用了收入政策,90年代,阿根廷和巴西广泛运用了非货币方法制止了恶性通货膨胀,泰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充足的农产品供给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格,成为世界上控制通胀最好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反通胀失败的例子也有,最为典型的国家是俄罗斯,1991~2009年俄罗斯始终饱受高通胀的影响,通胀最低的2009年,也达到了8.8%。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1991年苏联解体引发经济动荡,经济的垄断性和非市场性较长时间存在,阻碍了积极的经济和结构改革,新货币信贷体系亦迟迟未形成和完善;二是价格机制未理顺,原材料,尤其是电力能源等上游资源价格节节攀升,对通胀压力构成极大的威胁;三是卢布内部自由兑换失败等体制障碍重重,国家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流失国外。

综合来看,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入思考。一是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以稳定和降低通胀率。1984年~1990年,欧共体12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保持在2.3%~4.2%之间,与此相关联,通胀率也保持了较低水平。二是抑制通胀是一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美国政府从70年代的严重通货膨胀到80年代的反通货膨胀成功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必须始终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世界银行对80年代88个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通胀率较高的国家,经济发展率较低,由此可见,以牺牲物价来促进经济发展是绝对不可能的。三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稳定物价的基础。美国、泰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保政策增加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了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起到了稳定其他物价和经济全局的作用。四是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两大法宝。美德央行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方面的绝对地位,保证了其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战后,英法日等许多国家为了抑制通胀,都坚持实行“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稳健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化解通胀的效果。五是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成为抑制通胀的又一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日本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产业的政策,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推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实现了集约效益型经济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良好的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物价过快上涨,成为了反通胀的潜在力量。

四、当前我国的通胀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曾发生过几次明显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时期通货膨胀率超过GDP增长率,第一个时期为1988―1990年,因进行物价改革闯关,大幅度提高物价和放开物价管制,导致物价大幅度上涨,引起全国性商品抢购风潮。第二个时期为1993―1995年,因未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全国又进行了一次经济运动,经济过热造成物价大幅度上涨,经济难以持续。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又出现了一轮同以往不同的上涨情况,总体呈现物价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的趋势,上涨的范围从终端食品逐步扩展到基础农产品、工业出厂品、大宗商品、资源类产品等,其复杂的国际背景和持续性,已经影响到了民众吃穿用行等方方面面以及预期,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对于当前通胀的成因,国内各界的看法分歧很大,对通胀成因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到应对通胀的策略和政策工具选择。因此,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本轮通胀的“病情”,客观分析“病因”,以准确定位其形成机理,这对于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当前通胀预期,以致对症下药,卓有成效的治理好复杂通胀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货币超发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过多,流动性泛滥,必然诱发通货膨胀。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动投放货币,刺激信贷扩张,同时,以外贸、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外贸顺差和热钱大量涌入,央行被动购汇,投放了过量货币,据统计,2007年至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分别同比增长16.72%、17.82%、27.68%、19.7%,而同期GDP分别增长11.4%、9.0%、9.1%、10.6%,货币发行量大于经济增长速度,泛滥的货币为寻找出路,大量投机于地产和股市,推高资产价格和金融泡沫,物价的上涨成为必然。同时,2009年以来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国际货币扩张寻找套利机会,美元的国际流动扑朔迷离,虽然目前暂无证据表明国际资本大举流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但利差、汇差的存在,客观上刺激着国际资本的贪婪欲望,给我国防通胀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压力。

(二)社会总需求骤增

2008年底,我国政府开出4万亿投资计划,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等领域,必然增加对钢材、水泥等原材料需求以及能源的需求。随着资金逐步进入实体经济,政府投资以及财政赤字必然引起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致使PPI高企并带动下游和终端产品价格上涨,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三)价格改革,国内要素成本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资源价格低位运行,政府管制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近年来,公用事业资源价格改革提到日程,并持续进行,且有加快之势,这些要素定价的纠正,必然增企业生产成本,并通过产业链向下转移。同时,我国人口红利在逐渐弱化,“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劳资冲突时有发生,纠纷和矛盾加剧,据统计,我国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3年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认为,预计在2017年、2018年,我国总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如果劳动力持续短缺,以致供不应求,加之劳动者加薪和维权意识增强,肯定进一步抬高用工成本和工农业生产成本,进而引起工农业产品价格的相应上涨。

(四)输入性通胀和游资炒作并存

近几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加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缺乏必要的定价权和谈判权的情况下,中国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等上游产品,致使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高,国际通胀环境对我国的“发酵效应”凸现,从而抬升了国内物价。

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各路资金尤其是游资动作可谓神速,它们洞察入微,行动灵敏,不管是股市、房市,还是期货市场、现货市场,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而且所到之处必然兴风作浪、大肆炒作,助推各类商品价格的疯狂上涨。

(五)气候、地缘政治、战争等影响

近来,冰冻、极寒、干旱、洪涝频频出现,世界饱受极端天气的影响,造成粮食短缺,全球农产品供求失衡加剧,国际粮价持续攀升。中东和北非国家政局动荡带来的地缘政治因素和日本地震海啸触动着全球大宗商品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国际资本随机游走,国际油价和金价大幅上扬,基本维持在每桶100美元、每盎司1400美元以上运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紧随其后,轮番上涨,我国通胀压力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影响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升温,资本市场持续动荡,折射出经济前景遭受严峻考验。

(六)经济的内生低效率

中国当前“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位置,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占用了大量经济资源,尤其是超前建设了很多项目,这虽在当期形成了好看的GDP账面数字,但低效投资的广泛存在,必然在通胀上反映出来。除此之外,让社会诟病的物流重复征税,物流成本高企,也是推动通胀走高又一重要原因。

五、应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最佳途径选择

针对物价上涨和持续的严重形势,我国政府应科学借鉴国外反通胀的先进经验,着眼我国国情,适时调整发展节奏和调控政策,建立和完善公共政策框架体系,丰富政策池资源,合理进行政策叠加,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一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农民持续增收。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二是积极推进产业调整,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品质量。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要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打破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切实放开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合理引导“漂移”、“浮萍”般的巨量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不再扮演资本市场的“搅局者”和通货膨胀的幕后推手。三是要积极改变主要靠投资、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遏制房价过快增长,以稳定公众通胀预期,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重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缓解贫富分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消费发挥拉动经济的核心作用。

(二)实施审慎的宏观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众多学界人士认为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再具有长远优势,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大搞建设,追求靓丽的GDP数字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唯有经济平稳发展,通胀水平才可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更易于抑制通胀。因此确保经济稳步发展是防治通胀的一个必要条件。

要坚决选择稳健货币政策同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的政策组合,发挥正面叠加效应。货币政策方面,要注重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工具的有机搭配,应时收放货币供给,有效控制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尤其要严格控制M2的上涨幅度,防控和打击热钱。财政政策方面,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分配权责,改革税种,减少重复税负和不合理税收,降低物价的税负压力,要合理确定财政资金投向,控制支出规模,缩小财政赤字,提高使用效率,要认真对待和清理不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弱化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减轻财政和物价压力。

(三)适时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

借鉴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国的经验,在继续完善央行独立性建设、汇率改革和责任建设的基础上,适时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货币政策框架,发挥通胀预测钉住,目标明确的优点,解决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达到最优的效果。同时,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改变通货膨胀目标制单纯钉住CPI的方式,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考虑的因素,构建一个包含股票、债券、土地等资产的广义物价指数,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与有效性,以成功控制通货膨胀率,实现价格的长期稳定与经济的平稳发展。

(四)合理进行通胀预期管理

通货膨胀预期推动通货膨胀的观点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等的不断提高,因此要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通胀产生的实质影响,将通胀预期纳入货币政策制定范畴。一是提高货币政策的明确性和透明度,结合通胀目标制的要求,给公众指明恰当的预期方向,稳定和合理引导公众实施各类经济行为,并谨防通胀预期过度。二是在宏观经济政策设计中加入通胀预期管理政策,切实关注不同人群的预期差别,科学建立不同人群的通胀预期数据库,并实施分类管理。

(五)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国际化进程

一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在升降交错中,实现人民币有序升值,寻求遏制通胀压力与减轻经济增长放缓之间的动态平衡。二是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积极实施人民币“走出去”战略,减少对外投资的限制,合理引导国内过剩流动性向国际市场输送。三是适度增加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资本份额,提高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加大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遏制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家滥发货币,转嫁经济危机的行为。

(六)建立物价监管体系

一是成立类似于韩国和法国的跨部门物价监测和稳定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部门包括财政部、央行、发改委,工作组跟踪物价走势,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商和制定相应政策。二是发挥发改委作为我国物价管理部门的权力,强化对生产、供应、销售等各环节的监控,重点关注原材料、日常消费必需品、公共服务品领域,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及时曝光和制裁价格垄断行为。三是建立物品供给基金,完善政府储备管理,根据市场物品供需变化,及时进行储备投放等举措,平抑物价;同时,政府要切实关心民情,认真倾听消费者对物价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强化民众监督。

参考文献

[1][俄]C・M・尼柯金博士.世界各国反通货膨胀的经验.《特区经济》,1994.2.

[2]陈敏.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与国际比较.《浙江经济》,2007.22.

[3]王美丽.通货膨胀压力与宏观经济策略选择.《华北金融》,2008.5.

[4]陆岷峰,高文芳.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治理通货膨胀.《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5.

[5]谌争勇.“中国式”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海南金融》,2009.1〔6〕.

[6]徐杰.各国应对通胀的非货币性政策措施.《学习时报》,2010.12.

[7]王茹,王健.审时度势,治理通胀.《中国经济时报》,2010.11.29.

[8]王东.大宗商品价格攀高 全球通胀风险升温.《中国经济时报》,2011.3.25.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发行,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的上涨,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经济秩序,生产经营活动规则,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变化较大,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此起彼伏地发展,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国际结算状况恶化,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所以,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但是,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第4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通货膨胀;成因;对策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为此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陷入了低迷状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外汇储备及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了保持我国的经济稳健、激励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帮助我国抵御了金融危机、从而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经济逐渐改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但物价却不断上涨,诱发通货膨胀的相干因素不断积聚,并最终致使了最近一轮传播范围广且延续时间长的通货膨胀,如图1所示我国2007年-2013年3月的通货膨胀率,这就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破坏性的。为了使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在温和通货膨胀时期采取一定措施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而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正处于温和通货膨胀时期,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物价上涨的问题。

二、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

1.通货膨胀定义查阅文献发现,关于通货膨胀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主要有三点: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货币量的过度增长、生产成本增加;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过程。2.通货膨胀度量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可以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来度量。3.通货膨胀成因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一般包括:货币因素型;需求因素型;成本因素型;混合因素型;结构因素型;输入因素型;预期因素型。4.通货膨胀程度划分通货膨胀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其中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3%~6%之间,普遍认为温和通货膨胀是经济允许的、合理的通货膨胀;奔腾通货膨胀指在较长时期内,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持续上升,年通货膨胀率一般在两位数以上,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一般认为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恶性的通货膨胀是指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的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加速度增长,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稳定是破坏性的,甚至还会现社会动荡。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及特征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增强国际农产品价格主要通过对期货市场和一些贸易依存度高的农产品的价格影响来影响我国国内的价格。例如,在2010年7月后,国内大连、郑州的商品交易所的粮食期货价格指数全面上涨,而这一定程度上是受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粮食期货价格上涨影响,这又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现货的价格上涨。并且,国际原材料价格的迅速上涨对国内农产品的成本有不利影响,进而导致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2.商品价格上涨为主由图2可知,CPI与PPI变动基本趋于一致,说明以生产资料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是引发近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现实生活中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我国通货膨胀经历了四个时期,1994年-1997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至今,而期间食品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分别为51%、88.5%、85%和70.2%。所以可以看出,近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而最早时期的通货膨胀是由食品与非食品价格上涨推动。食品价格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而不同时期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是不同的:前期的推动因素主要是量时价格上涨,而2009年至今的推动因素主要是猪肉、肉禽的价格上涨。3.外汇储备过度增加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出口额与日俱增,贸易顺差总额曾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巨额数字。在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额位居世界首位,超过3万多亿美元。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维护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度,我国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而如果中央银行没有实现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量过度扩张从而增加我国通货膨胀压力。4.虚拟经济的膨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胀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当前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在最近一轮通货膨胀中,我国证券资产价格和房价的涨幅,远远大于其真实商品价格的涨幅。随着国内资金不断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的流向,直接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阻,引发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生产受阻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不能达到有效供给。而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不断的升高,使人们产生财富效应,同时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抬高了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最终发生通货膨胀。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

1.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使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增加信贷投放力度这一举措放松了贷款要求,让以前一些达不到贷款要求的企业如今很容易可以获得贷款审批。然而在实体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一些企业把贷款的钱用来投机房地产业并从中获取利润。这样就导致了在在增加社会流动性的同时,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节节升高,直接导致货币释放途径可能发生变异。一些资金被用来进行期货投机,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后果。2.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后金融危机时代成本推动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在外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城市吸引力降低,人们素质不断提升等因素,导致在外务工人员数量相比以前数量有大量减少,一度出现劳动力空缺现象。因此企业要想招募劳动力必须提高个人工资水平,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再把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水平上升必然引起生活水平上升,人们又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来应对生活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通货膨胀的不断发生。3.通货膨胀国际联动性增强我国初期的通货膨胀发生都是由国内因素引发的,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近几年发生的通货膨胀除了国内自身因素还需要考虑国际市场价格及主要贸易伙伴国国内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即国内外综合作用。2009年以来,通货膨胀也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月平均通胀率达到4.45%,其中,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中国“金砖四国”的通货膨胀特别严重,分别为5%、12%和6%、5%。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新兴市场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由0.38上升到0.59,这充分表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如今我国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1.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首先,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寡头垄断的市场。我国资源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实施“引进来”战略,可以利用拿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有利机会来扩大国内资源战略储备;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具有国际眼光,通过收购境外资源类公司等形式在海外建立国际大宗商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其次,增强国内厂商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在国际贸易中努力获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2.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是预防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建立多元化房地产融资体系,除了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主要来源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个人住房贷款以及部分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以外,还可以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企业中短期票据、私募基金甚至委托贷款等多渠道为房地产企业融资。其次,提高房地产税,如增值税、所得税等。人们之所以进行房地产投机,是由于通过房地产产权的买卖活动从而获取的高额利润,因此提高房地产增值税,可以有效的管制房地产投机活动。3.加强外汇储备的调控首先,政府应选择合适的货币对冲政策,其中包括对冲工具和对冲数量的选择。当前我国只通过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方法来对冲外汇储备上升造成的流动性增加,对冲工具过于单一而使调控效果不佳,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冲销工具的范围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利用外汇储备对国内外进行投资来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加对海外的战略投资,加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减小了外汇储备的冲销压力,解决了外汇储备过度增加的弊端,使得外汇储备量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迪.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D].吉林财经大学,2014.

[2]孙志军.通货膨胀成因再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3,(03):8-11.

[3]肖文兴,陶盈,彭应兵.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5):491-495+505.

[4]陈雅琳.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通货膨胀成因与治理机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5]李晓俐.国际热钱的进入影响中国房地产价格[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144-145.

[6]潘健平.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08):3-6.

[7]刘启云.我国外汇储备存在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137.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第5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投资策略 物价指数

一、对通货膨胀的分析

1、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分析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货币派”和“物价派”。“货币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普通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是由于货币过度供应引起的。“过度的货币追逐相对不足的商品和劳务”。“物价派”主张用一般物价水平或总价格水平的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当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已没有增加产量和就业的作用,物价便随货币供给的增加作同比例的上涨。

两派分歧的实质在于对物价上升原因的解释。我们可以借助这样一个“模型”来理解货币和物价之间的变动关系:假设市场是一个天平,货币是天平的左边,物价是天平的右边。当市场上货币量超出实际需要货币量时,大量的货币追逐一定的物品,物价就会上升;当市场上货币量一定时,由于物品供给的减少,也会使物价上升。实际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种区分,前一种情况下,是货币的绝对过剩,这种情况引起的通货膨胀我们称之为绝对通货膨胀。后一种情况下,是货币的相对过剩,这种情况引起的通货膨胀我们称之为相对通货膨胀。

2、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从货币和物价两个方面去探索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1)货币流动性泛滥。2006年以来,货币流动性过剩状况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内外经济失衡。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以及中国人消费观念的原因,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当中,内需一直是不足的。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是靠大量的基础投资和迅猛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强制结售汇体制下,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意味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并且累积下来导致了截至到今年6月底,我国外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今年前6个月,累计对外贸易顺差达到11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1%。庞大的外汇占款迫使央行不断地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经过货币乘数作用之后,市面上创造出大量的可流通的存款货币,从而导致货币供给增多,流动性过剩。②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利用1992~2003年的资金流量表,分解出我国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年间,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主要归因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储蓄率,而居民储蓄率则是相对下降的。这意味着,推动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不是个人,而是政府和企业,尤其是政府。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收入已经连续数年以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在增长。税收增加的同时,政府的福利开支却出现了相对下降。政府没有在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机构方面发挥积极的正面作用,而是更多地用于投资。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投资的冲动很大。

(2)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当前我国物价水平不断上升,有着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影响。①国际方面的影响。自2005年中期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出了一波快速上升的牛市。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需求大增,导致矿产资源供给吃紧。以铜为代表,有效突破3000美元/吨的历史高价后,更是在随后近一年的时间内创下8825美元/吨的天价。由于战争、限产等原因,石油价格也持续走高,一度达到80美元/桶的高价,高盛等美国著名投行甚至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油价会突破100美元/桶的大关。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生物能源替代政策等使得国际粮食减产,面对没有减少的需求,国际粮价也持续走高。种种原因造成的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再通过进口成本传递到国内市场,引起同类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②国内方面的影响。定价权缺失是导致国内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副产品在价格上没有主导权,一来有国家限价,二来本身进入门槛较低,秩序混乱。农副产品价格每上涨1个点,其结果是农资产品上涨几个点。绝对来看,好像价格上涨了,农民增收了,其实是由于成本上升速度快于收入增加速度,所以反而是辛苦了一年,回头一算,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两种局面:产品生产成本是决定产品价格水平的内在因素,粮食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成为粮食价格上升的内在动力;农民开始考虑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不再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进城务工,农田抛荒比例明显增大,从而造成粮食连年减产,导致产不足需。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表现为稳定的、缓慢的上涨,即温和的通货膨胀。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在实际生活中,又区分为两种表现:一是在实物资产方面,表现为货币的相对过剩;二是在金融资产方面,表现为绝对过剩。因而在投资策略上也要分别对待。

二、通货膨胀对投资的直接影响及其策略

通货膨胀对投资的直接影响又可以视为通货膨胀带来的投资机会。这种投资机会分布在实物资产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上。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实物资产方面主要是实物资产供给不足,金融资产方面主要是追逐金融资产的货币太多。可以针对这两种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

1、实物资产的投资策略

认清了上涨的本质在于供给不足之后,有助于我们制定明确的投资策略。

以铜为例。1992年以来,我国铜消费量激增,年均增长率15.16%。2002年消费量414.04万吨,占世界铜消费量1495.65万吨的27.68%(四分之一多)。已经超过美国(237.24万吨)、日本(116.39万吨)和德国(106.34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建国以来我国矿山共生产铜1113.94万吨,1999~2002年矿山产量在52万吨~59万吨之间徘徊,加上国内每年回收30多万吨废铜,国内原料生产的铜的供应量约85万吨~90万吨/年。以2000年的消费量239.5万吨为基数,假设从2000年到2020年间,我国铜年均消费增长率为10.0%,2010年的届时需求量约410万吨,2020年约665万吨,20年间累计需求量为8710万吨。2010年国内原料生产的铜,只能满足需求的20.49%,2020年为13.53%,供应严重不足,矛盾日趋扩大。像铜等矿产资源,煤、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产品,生产投资周期长,可替代性差,如果发生短缺的现象,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它们的价格上涨具有持续性,就算因此而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政府和企业也只能接受而不可能违反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强硬措施。因而对于此类的实物资产投资,可以买入并长期持有至市场基本面发生改变为止。而像大米、猪肉等粮食,玉米、棉花等农产品,增加供给是一件不算很难的事情,因而,假如要对它们进行投资,只能是看准时机,快进快出,获得市场波动的价格差。

2、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

在当前的通货膨胀下,由于我国的低利率政策,实际上大家手头上的货币是不断贬值的。因而,不管是对于普通老百姓,还是高收入家庭,保值增值成为了大家的一致共识。

从资金层面实现保值升值的途径无非是储蓄、住房、证券、保险、外汇。目前储蓄率持续低于CPI指数,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预期当中,因而储蓄、外汇基本上不会成为大家的投资选择,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保险只是备万一之需,解决意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大量涌入住房和证券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是在住房受到了政策打压而且高企的房价超出了老百姓承受范围的情况下,面对火爆的股市,储蓄进行搬家便成为普通老百姓唯一的途径,股市的“疯狂”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解释,这种预期一旦形成,这将是一个过程,不会是短暂的结束。人与人、货币与资产之间的博弈生生不息的进行下去,直到预期改变为止。这场博弈在当前,主要表现为房价的高企并顽强上涨,股市的火爆并不断创出新高。在实际情况中,尽管房产价格高到超出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之上,供过于求(相对而言,大多数人买不起房,有效需求不足),股票价格远高于其内在价值,资产证券化率达到了100%以上,市盈率偏高(高出成熟市场一倍以上),但是,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场博弈才刚开始,或者说是才开始不久,更精彩的在后面,后面还有充足的时间和巨大的空间。

但我们还是要明确一点,这场博弈的起点是大家的保值增值预期。如何保值增值呢?只有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分享国民经济的成果才行,做到这一点,惟有投资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蓝筹股才能实现。因此,博弈的重点是有价值的蓝筹股,而不是大多数人所喜爱但不适用的垃圾股。

地产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但其牵涉面较广,又时刻会遭遇政府的大棒,作为投资对象来说,谨慎乐观对待为宜。

三、通货膨胀对投资的间接影响及其策略

通货膨胀是一把双刃剑,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超出一定程度后的通货膨胀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因而在对待通货膨胀的问题上,国家一直保持比较艺术的态度。既能容忍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又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就有进一步发展至恶化的趋势,通货膨胀对投资的间接影响就是要规避政府出台措施治理通货膨胀而带来的不利于投资的因素,同时发掘伴随之的新的投资机会。

对于实物资产领域对通货膨胀的贡献来说,治理起来相对简单,说白了就是要增加供给,比如现在的加大生猪繁殖,保障猪肉供应。而金融资产方面,很多变量不易统计,而且政策还有滞后效应,因而,调控的重点自然就在金融资产构成的通货膨胀方面。

这方面,调控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缓解和疏通流动性泛滥问题,政府已经采取加息、QDII、发行特别国债和人民币升值等措施,但这相对于当前的状况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循着上述提到的核心指导思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政府有可能推出以下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多次调整利率水平,最终使得实际利率为正并保持一定的正值

2、利用财政政策(减税、提高公共消费支出)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刺激居民消费

3、加大农业直补力度,保障农民收入

4、加大大盘股(央企为主要代表)发行力度,扩大市场容量

5、放开黄金交易,增加投资渠道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第6篇

关键词:经济 政府 物价 通货膨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共发生了五次通货膨胀,最近的一次也是2008年5月。2008年的通货膨胀是全球性的,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单一的经济现象,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及时、合理的反通胀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首先,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存。经济的过热,带来了通货膨胀可能性的加大。其次,物价迅速上升。不仅仅是农产品的价格,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用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也较大。最后,通货膨胀具有周期性。

二、国际反通胀

(一)美国的反通胀

在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就已使用凯恩斯主义整治通货膨胀,但是治理的结果却不是那么理想,一定时期内经济呈现进一步的衰退趋势,到20世纪80年代则出现了最严重的衰退。在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一改以往的做法。首先,他借鉴当时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主张,将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指向了通货膨胀,加强生产,控制供给的有效性和流通中货币的增长量。其次,在银行方面,则是采取措施鼓励人们将钱投入银行,或是拿去进行投资。再次,政府裁撤所设置的部分机构和政府人员,减少政府开支。最后在企业中,政府则减少干预,提高企业的自主性,增强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此外专门机构,联邦储备委员会获得独立的地位和权力后,在货币和信贷上采取紧缩政策,对宏观经济实行调控政策。同时联邦储备委员会还运用各种技术分析、预见美国经济的情形,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制。当然美国经济的及时调控与美国完善的法律是分不开的,详尽的法律、法规给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权威,能够更好的处理相关事件。

(二)日本的反通胀

在日本历史中,日本发生的通胀次数相对较少,物价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但它在反通胀方面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将物价的稳定、通胀的有效抑制,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在经济动荡时期,经济管理部门充分考虑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有效的措施。其次,在必要时期政府要进行市场干预。目前,日本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部分商品价格都是市场调控的。而在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形下,放开政府调控的手是十分危险的,比如能源、原料方面,单靠市场调控就会带来企业、工厂等的停业可怕后果。再次,日本政府在整治通货膨胀时,将物价同经济、信贷、产业、货币等政策结合考虑。单纯的物价治理物价是很难达到反通胀的效果的,而政府各部门的相互合作、协调则效果却是大不一样的。最后,坚持“两手抓”,既要抑制人们的总需求,同时还要增加市场上的总供给。一般的当社会上商品的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那么则产生了通货膨胀。这一矛盾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反通胀就需要将两方面的问题结合考虑,从而将反通胀的效果提到最佳。

三、国际反通胀对我国的启示

(一)保证央行在实行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

我国的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混合型通货膨胀,是需求、成本、结构、体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我国反通胀效果不佳与央行的有限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长期以来,央行过分的依赖政府,没有摆正与政府的关系,只是充当了政府的代言人的角色,没能做到单独行动。并且央行也没能对其他商业机构进行有效的指导、调控,反而受到它们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投资、信用受到膨胀。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反通胀教训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取得反通胀成功的制度保障在于央行的独立性。要去的反通胀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摆正央行与政府的关系,保障央行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央行的所作所为直接向人大负责,从体制上改变央行的现有状况。

(二)综合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整治通胀

通货膨胀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单纯的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并不能很好的改善通货膨胀,还需要结合法律、教育上的种种措施政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通货膨胀更是与经济、政治等改革交织在了一起。因此要彻底的解决通货膨胀就必须冲动各方面的力量,不仅仅是政府的,还有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自觉的参与到对通货膨胀的整治中,唯有如此来回赢得反通货膨胀的大胜利。

(三)发展我国的经济

国家经济发展了,实力壮大了,才能更好的应付通货膨胀。当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时,物价、汇率等各方面都保持着一个平衡的发展。在反通胀时,有的国家采取以牺牲经济发展的方式来抑制通胀,而最终的结果却是经济发展缓慢了,通胀率也只是相应的减少了些,危机没有真正的解决,社会问题却出现了一大堆,所以发展国民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控制通胀,解决通胀。

四、结语

发通胀政策的及时、合理的应用,不仅能够快速、彻底的解决通货膨胀,还能缩小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压力。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还在于合理的发展经济,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能够最大化的减少通货膨胀的危害性,经济发展是关键。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第7篇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形成原因 经济影响 解决措施

一、引言

当前,通货膨胀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日趋严重的一项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说其他旅游消费、购买商品、健身娱乐,就说我们最基本的吃、穿、住、行都受到深刻的影响。通货膨胀造成的最显著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物价上涨幅度越来越大,虽然工资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价也相应地提高了很多。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通货膨胀确实是一件很让人烦恼的事。因此,我们通过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来探讨通货膨胀的解决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现象。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结果。

一方面,通货膨胀是由于市场上发行了大量的货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货币的真正价值,使得货币贬值,造成了物价抬高;另一方面,货币贬值导致人们在购物时觉得商品价格太高,不愿意承担高额的费用,放弃购买商品,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放缓,商家和生产厂家不能获得足够利润。另外,美元被大量发行的同时,中国的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导致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

另外,从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来看,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也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没有颁布相应的政策来管理市场经济,以及相关部门对市场经济监管的不严谨和市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紧密相连。

三、通货膨胀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使得贫富差距愈发明显

通货膨胀是政府大量发行纸币,使得钱不值钱,带来物价上涨等一系列的弊端。虽然少数人能够借机获取大量的利润,但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工资的上涨速度难以抵消市场商品货物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因而造成市场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的形成,日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对社会的经济体系、人民的生活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现象相伴发展,而通货膨胀又会反过来抑制我们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对我国各个行业的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通货膨胀的产生,不但导致市场上纸币的大量流通,降低了货币的价值,工厂生产出的产品由于价格高而少有人购买,导致公司利润降低,进而裁员,造成失业率地上升。一方面,由于货币贬低,更多的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钱在银行里贬值,将钱取出进行消费,这样的行为无疑又加重了通货膨胀现象;另一方面,公司员工面对物价上涨,也会要求公司涨薪,这在无形中抬高了公司商品的销售价格,导致商品价格提高,促使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严重。

四、我国通货膨胀的解决措施

(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其他国家有一些处理通货膨胀的成功案例,也有大量专家研究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这些事例或者方案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句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完全照搬别人的方法,在学习其他国家处理通货膨胀的一些手段和方法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国情,与他们的成功经验相结合,这样才能对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众所周知,纸币的发行受到政府的控制,我国政府在面对通货膨胀时应该适当地控制纸币的发行量,防止大量地发行纸币造成纸币贬值;强化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管控力度,对物价的涨幅进行调控,制定相关政策,防范金融危机。为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国家可以减少财政支出、限制价格垄断;也可以对农民或者其他生活困难的人群进行经济补贴,从而提高人们的商品购买力,促进货币的快速流通。这些举措对解决通货膨胀有积极的作用。

在对我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仅仅考虑解决当前通货膨胀的问题,还应该考虑在调控市场经济的时候,可能对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大起大落,要根据实际国情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防止由于经济调控过度造成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三)政府通过一些有效举措对中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人民的安稳生活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当今,通货膨胀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国家应加强对农业方面的关注,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采用奖励或者直接对其进行经济补贴的形式,保证粮食的正常供应,减少物价上涨对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同时,这种方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流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正面作用。另外,国家应该设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加强市场管理力度,有效保障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同时,通过宏观调控让股市得以稳定发展,防止由于经济动荡,造成更巨大的损失。

五、结语

当今时代,无论是信息还是经济都朝着全球化的方向飞速发展。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持经济的繁荣稳定,保证经济能实现稳定、高速、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在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应及时、尽力地解决通货膨胀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政策、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保证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通货膨胀这一难题。

(作者单位为唐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 邹红茹.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 2010(28).

[2] 王冕,谢佩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第8篇

关键词:不确定性;K-P博弈模型;信任机制;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75-03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公众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因而也是确定性的。Hall(1978)提出了消费的随机游走理论,指出了消费的不确定性问题。不确定性条件下,凯恩斯所倡导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会引起时间不一致性。最早提出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的是Kydland and Prescott(1977),他们在运用理性预期假说分析经济问题时,发现政府在预承诺条件下,相机抉择的策略会使公众的行为对政策产生抵销效应,由此他们提出了K-P博弈模型,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两人也因此获得了200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Barro and Gordon(1983)构造了一个无限期重复博弈的模型,认为中央银行在相机地采取“欺骗”或“守信”两种策略时,公众在重复博弈中总能找到方法来“惩罚”中央银行的“欺骗”行为,从而迫使中央银行保持“守信”的策略,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Barro(1986)运用KMRW声誉模型研究了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中央银行声誉问题。研究表明,当公众不能确定中央银行是坚定反通货膨胀的“强力决策者”还是放纵通货膨胀的“疲弱决策者”时,通过重复博弈可以迫使“疲弱决策者”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并持续申明来维护自己的“声誉”,而这种“声誉”会对其相机抉择倾向产生很大的制约。

彭璐(2008)阐述了KMRW声誉模型在动态不一致性分析中的应用,并指出要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更加重视公众理性预期的形成,由此应该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以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博弈论的引入为分析货币政策框架内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

徐亚平(2009)在理性预期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公众的自我学习机制。文章对比了公众预期模型(Muth,1961)、适应性预期模型(Bray,1982)和遗传算法(Marimon,1990)几种公众预期形成的描述方法,发现公众预期的形成很大程度是由于公众之间口碑相传式的信息传递。由此他提出了货币政策应加强预期引导,要保持货币政策的透明性、可靠性和权威性。

本文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信任机制下和非信任机制下的公众与中央银行博弈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建立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规则。

一、信任机制下的非重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建立一个简单的两期动态博弈模型。假设在t时期存在着较强的通货膨胀预期。中央银行对于t+1期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两种态度:一是坚定地防范通货膨胀;二是依据菲利普斯曲线,有意无意地让通货膨胀发生,以获得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效应。实际上中央银行会倾向于后者,但出于维护民生的基本国策,不会公开宣示这种通货膨胀政策,因此只会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公开告示要防范治理通货膨胀;二是不作任何表态。当然这两种策略都各有两种结果:发生通货膨胀或者不发生。

同时假设居民对于中央银行完全信任,则其在中央银行公开告示时不会做出防范举动;如果中央银行不公开告示,则采取防范措施。防范措施主要是调整个人资产负债结构如增加实物资产、增加当期消费和增加个人负债等等,另外也会强烈要求涨工资。

记C为决策者中央银行;Ca中央银行告示;Cn为中央银行未告示;R为对抗者居民;Ra为居民采取防范措施;Rn为居民不防范;F为发生通货膨胀;F’为不发生通货膨胀。由此可以形成中央银行与居民的博弈树(见图1):

图中X1、X2、X3、X4为不同的支付函数,每个支付函数中前面的数值为中央银行的报酬,后者为居民的报酬。

中央银行在预承诺条件下发生了通货膨胀,即发生了“欺骗”,取得了通货膨胀效应的最大化,将其报酬记为2;① 而居民在没有防范时面对通货膨胀,将蒙受最大损失,记为-2。因此X1=(2,-2)。

在预承诺机制和信任机制下,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虽未获得增长和就业效应,但增强了对抗者的信任程度,可赋值为1;居民因未作资产调整,报酬为0。因此X2=(1,0)。

没有预承诺条件下发生通货膨胀,中央银行既未取得通货膨胀效应,②又会因通货膨胀而被迫采取应急措施,还会进一步失去对抗者的信任,实际上蒙受最大损失,记为-2;而居民虽未获财务收益,但因提前进行了有效的对抗,将获最大报酬2。因此X3=(-2,2)。

没有预承诺也没有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报酬可记为0;居民未承受通货膨胀损失,但调整资产结构的行为致其资产结构不再最优,可赋值为-1。因此X4=(0,-1)。由此可以形成博弈支付函数矩阵(见表1):

表1 信任机制下动态博弈支付函数矩阵

从支付矩阵中可以看出,中央银行的最大解是X1,即在承诺且受信时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可以获得最大报酬,其他解都是次优、次差和最差,因此中央银行要获得通货膨胀的增长效应,最好的策略是“欺骗”;居民的最大解是X3,其他均为差、次差和最差,因此最好的策略是不管中央银行有没有预承诺,都应该采取防范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但是,不管是中央银行的最大解还是居民的最大解,都不是博弈的最优解,最优解为X2,在此解下没有一个博弈局中人受损失,实现了“刺猬效应”即帕累托最优;而最差解为X4,是完全的零和。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信任机制条件的博弈过程发生的概率很小,因为如果假设居民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当他了解到自己的得失分布后,会发现如果信任中央银行只可能获得次优和最差解,即(0,-2)的支付组合,其均值为-1,而不信任时却可以获得(2,-1)的支付组合,均值为0.5。毫无疑问,后者更有吸引力。

因此居民极有可能放弃对中央银行的“信任”,而不管中央银行怎样决策,都会采取防范以期获得X3,这样X1将不可能发生,即中央银行不可能获得最大解。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居民作为对抗者,在这个非重复动态博弈中是占优者,是在中央银行决策之后才开始决策的;而中央银行作为先决策者,不管是否有意“欺骗”,在居民作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后,都不可能获得最大解。这样就将中央银行置于不利的境地。

因此,中央银行又想要避免X3和X4,就只有一个选择,即宣示其决心并坚定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范通货膨胀的出现,即使在本轮博弈中无法获得X2的双赢解,也可以增强居民对自身的信任,以期在其后的重复博弈中占优。

当然,如果居民确实事前存在着对中央银行的绝对信任,不会在中央银行告示的条件下进行防范,那么中央银行的“欺骗”行为虽然在本轮博弈中获益,但受骗的居民同样会放弃信任,由此下轮博弈就进化为非信任机制的博弈。

二、非信任机制下的非重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由于信任机制是一个非常严格的条件,它的成立必须建立在中央银行是一个“强力决策者”的基础上,所以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非信任机制的博弈模型来进一步分析中央银行和居民的行为(见下页图2):

在下页图2中X1、X2、X3、X4均不发生变化;X5为中央银行预承诺及居民防范时发生了通货膨胀时的支付函数,中央银行蒙受最大损失,居民获最大报酬,故X5=(-2,2),与X3相同;X6=(1,-1),为预承诺且防范时未发生通货膨胀的支付函数;X7=(1,-2),为未承诺且不防范时发生通货膨胀的支付函数;X8=(0,0),为未承诺、不防范且未通胀的支付函数。

在存在普遍的通货膨胀预期时,中央银行没有预承诺而居民不作任何防范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X7和X8发生的概率较小。但考虑到不完全信息和居民行为能力的因素,部分居民可能没有采取防范行动,故保留X7和X8的选项。对应的支付函数矩阵(见表2):

从表2的支付矩阵看,居民选择防范时,其报酬的均值为1,不防范的报酬均值为-2,所以居民的最佳决策是不管中央银行是否作出承诺都采取防范;而中央银行因前述的原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获得自身的最大解,只能寻求次优解。如果中央银行为寻求最大解而实施“欺骗”,可能恰好有部分居民因各种原因而未做防范,这样就让中央银行短期实现了其通货膨胀目标。但居民在不断的认知总结与自我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现中央银行的真实动机,从而转向自我防护,这样中央银行的欺骗是不可能持续有效的。

对于居民,似乎可以在博弈中占优,但如前所述,博弈中居民并没有获得真实的财务收益,对其最大报酬的赋值仅仅是逃避了一次通货膨胀的损失。而且博弈的结果肯定是发生通货膨胀,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人可以在持续的通货膨胀中受益,反而蒙受最大损失。因此,博弈的结果一定是“零和”。

同样如前,非信任机制的博弈过程的最优解也是X2,即(1,0)的支付函数。这个解虽然都不是中央银行和居民各自的最大解,但却是整个博弈的帕累托最优解,这个解不仅效用总量最大,边际效用也是最大。但是,要获得这个解,不仅要求中央银行坚定地履行治理通货膨胀的承诺,还要求居民绝对信任中央银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中央银行与居民的合作呢?

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