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通货膨胀现状

通货膨胀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2 14:48:51
通货膨胀现状第1篇

关键词:汇率波动;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自我衍化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4-0004-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01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由此带来我国CPI一路走高。截止到2011年第一季度,月度CPI同比上升5%以上,超过了政府年初制定的通货膨胀上限。较高的通货膨胀不仅会导致一国价格扭曲,进而影响到经济正常运转并影响到一国福利水平,同时也会进一步拉大我国的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控制通货膨胀一度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进入2012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以外需减少导致外贸出口总量的减少,导致2012年物价总水平同比出现下滑的趋势。众所周知,高的通货膨胀水平诚然需要政府花大力气进行治理,然而若物价水平持续下降也绝对不是一件好事。问题由此提出,影响高水平通货膨胀与低水平通货膨胀自我衍化规律的区别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鉴于此,本文拟采用最新发展的时变转换概率的马尔科夫机制(MS-TVTP)来捕捉低通货膨胀和高通货膨胀自我衍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为规律。

二、文献综述

关于通货膨胀的动态性,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其动态性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于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形态的研究,如Taylor(1980)[1]、Calvo(1983)[2]的交错契约模型等。由于这类模型不能解释通货膨胀率动态演进的特征事实,因此,一些学者本着“让数据说话”的理念,采用包括ARMA或ARMA-GARCH等时间序列模型对通货膨胀率进行动态刻画。然而,由于微观主体异质性的广泛存在,使得传统的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并不能捕捉这种因于微观主体异质性所导致的宏观变量结构性变化。最近几年来,由于非线性计量方法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动态特征,采用的主要方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Engle(1982)[3]提出的ARCH模型及其推广形式GARCH类模型;二是Tong(1983)[4]年提出的门限回归模型及其推广形式自激励门限自回归(SETAR)模型;三是由Hamilton(1989)[5]提出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MSVAR);四是由Granger和Terasvirta(1993)[6]提出的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STAR)及其推广形式LSTAR与ESTAR模型。Conrad和Karanasos(2005)[7]利用GARCH类模型研究了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Enders和 Hurn(2002)[8]利用TAR类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率调整的非对称性。Cogley和Sargent(2002)[9]利用MSVAR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的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率的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两者正相关。Skalin和Terasvirta(1999)[10]采用STAR类模型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区制转移线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调节特征。

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借鉴国外非线性计量方法研究国内通货膨胀率的非线性特征。王少平、彭方平(2006)[11]应用ESTAR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的非线性调节、通胀和通缩的非线性转换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非线性调节,通胀和通缩的转换具有非线性指数转换的特征。张屹山、张代强(2008)[12]采用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并将我国通货膨胀率划分为加速通胀和减速通胀两种状态。赵留彦(2005)[13]使用两区制马尔科夫转换模型研究了我国高通货膨胀与低水平通货膨胀的非线性转移特征。张凌翔、张晓峒(2011)[14]采用LSTAR模型刻画了我国通货膨胀率周期阶段划分、通货膨胀率波动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动态特征及其转移的路径与机理。

已有文献虽然普遍采用非线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对通货膨胀的区制进行刻画,然而并没有指出不同水平通货膨胀路径衍化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货币当局对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以保证调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现有文献并没有回答通货膨胀率在不同状态之间转换的概率是如何刻画的。赵留彦(2005)采用马尔科夫域变模型考察了1985年1月—2003年12月经济中低通胀状态和高通胀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然而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经历了多次大的调整,高低通货膨胀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不大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是时变的。

通货膨胀现状第2篇

关键词:国际油价 通货膨胀 相关性

石油是一种主要的能源,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近段时间中东的动荡已影响了全球石油市场,国内油价也随国际油价上行波动,对中国国民经济、物价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通货膨胀是否有影响及影响有多大对稳定中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选取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数据,运用变系数的状态空间模型来分析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相关文献回顾

在现有文献中,研究国际石油价格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中部分学者认为中国通货膨胀与国际油价波动之间的关联性较不显著,如陈彦玲(2007)利用1995年2月至2007年4月之间的月度数据,研究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和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显著,而中国CPI受到的影响却不明显,国际石油价格每变动1%,中国CPI平均变动0.045%。王彬、李成、马文涛(2010)利用VAR、多元GARCH-BEKK和DCC-GARCH模型,考察不同经济周期下中美两国通货膨胀与国际油价间的溢出关系。结果表明,美国通货膨胀与国际油价之间有双向明显的均值和波动溢出效应,而中国通货膨胀与国际油价之间没有任何方向的均值和波动溢出效应;国际油价与美国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明显强于中国,国际油价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冲击和影响很不明显。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曾林阳(2008)、赵笑宇(2006)等。

与上述学者的观点相反,亦有部分学者认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中国物价水平明显上涨。如王风云(2007)在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基础上,运用H-P 滤波、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条件异方差模型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Granger因果关系的结果显示国际油价变化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存在显著的单Granger因果关系,经验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国际油价变化率的趋势成分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率趋势成分具有显著影响,并且整体影响边际系数是0.08。吴力波、华民(2008)总结了石油价格上涨的特点,采用非对称协整检验方法,研究分析2002年以来原油价格波动对美国、日本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与中国总体价格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会导致中国物价水平明显上涨。史丹(2000)、曾秋根(2005)等也同意此观点。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采用定性分析的比较多,定量分析的较少;且在现有的定量分析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协整检验等时间序列方法。然而随着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运用向量自回归等模型得出的不变系数来描述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可能已不太准确。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变系数的状态空间模型来分析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性,希望能由此得出更为合理的结论,进而为相关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状态空间模型由一组量测(Observation)方程和状态(State)方程构成,在可用来分析状态变量动态变化的同时,还可用来验证状态变量是否真实反映客观事实。为了清晰地揭示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如下状态空间模型:

(1)

(2)

方程(1)是量测方程,表示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的一般关系,其中P表示中国通货膨胀水平,oil表示国际石油价格,而参数αt称为状态变量,服从于AR(1)模型。方程(2)称为状态方程,用来描述状态变量的生成过程。εt和ηt分别是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的扰动项,它们相互独立且服从均值为零、方差是常数的正态分布。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大多数学者的做法,用CPI作为中国通货膨胀水平的代表变量;由于美国是石油最大的消费国,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即期合约被很多投资者视为国际能源市场衡量原油价格变化的基准价,因此本文用WTI现货价格代表国际石油价格。中国于2001年完成CPI重新修改的编制方法,同时可用于实证检验的最新数据截止于2011年12月,所以本文选择的样本区间为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有变量均采用月度数据。其中CPI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WTI现货价格数据来自于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网站。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提高实证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季节性调整和对数化处理。调整和处理后的CPI记为lncpi,oil则记为lnoil。文中运用的软件为Eviews 6.0。

(三)状态空间模型估计

本文运用Eviews 6.0软件估计上述状态空间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3)

图1给出了运用状态空间模型计算出的中国CPI与国际油价之间的弹性系数在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的变化趋势。

通货膨胀现状第3篇

一、引言

货币政策形成的非对称性可能是多方面的。Dolado(2004)认为导致货币政策非线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是非二次型的损失函数,也可能是供给曲线的非线性所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经济学人主观预期的非对称导致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理性的经济学人在经济衰退期和经济高涨期对经济前景形成不同的预期,从而导致了货币政策在调控过程中的非对称性。例如,Liu、Waggoner和Zha(2008)研究表明,理性经济人对货币政策执政当局的政策风格发生变化时会做出反应,使得其对未来的预期贴现发生改变,而对未来预期的改变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明显的非对称性。目前对非线性的货币政策估计多是利用泰勒规则作为货币当局的政策规则。

早期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运用主要是估计线性泰勒规则在中国适用性。对泰勒规则各种形式的估计发现,泰勒规则的利率变量具有很强的平滑性(谢平和罗雄,2002;卞志村,2006;陆军和钟丹,2003)。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加速,利率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不断增强,于是一些学者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运用进行了拓展,加入汇率、资产价格、货币供应量等变量(朱培金,2013;张庆坤,2012;郭福春和潘锡泉,2012;李琼和王志伟,2009),以期获得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泰勒规则。在这些扩展形式的泰勒规则研究中,学者对利率对汇率、货币供应量以及资产价格等变量的调整系数的结论各不相同,但对通货膨胀的调整反应系数却得到相似的结论,认为利率能够调整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并且对通货膨胀前瞻型的泰勒规则更适宜中国的政策规则。

以上研究泰勒规则在中国的运用多是从线性方面考虑,但当价格调整菲利普斯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在实际经济中呈现非线性时,货币政策也具有非线性,如果继续使用线性的泰勒规则进行调控通货膨胀和产出就容易使央行的损失函数变得更大,此时非线性的泰勒规则型货币政策就比较适宜(Sznajderska,2014)。

我国学者对泰勒规则的非线性也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郑挺国和刘金全,2010; 欧阳志刚,2009;刘金全和张小宇,201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9;徐亚平,2009;张小宇,2013),这些研究认为:(1)货币政策的影响既会导致产出的非对称性,同时对通货膨胀的调节也存在非对称性。(2)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一个明显的门限效应。当通货膨胀超过门限阀值,货币政策就应该以通货膨胀为主要调控目标,低于门限阀值时则应该以提高产出为主要调节目标。

目前对泰勒规则的非线性的估计多是从平滑转换模型(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9;刘曦,2012)或者门限自回归模型(张小宇,2013;欧阳志刚,2009)等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而平滑转换模型与门限自回归模型在估计时设定转换机制是内生的,需要事前设定某一些特征作为转换变量。由于具有马尔可夫转换机制的区制变化在区制转变过程中为外生变化,能够更好地描述政策规则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卞志村,2014),故本文在以前学者研究非线性“泰勒规则”基础之上,利用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来描述泰勒规则在我国的非线性特征。

二、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调整的分析

(一)具有利率平滑泰勒规则的货币政策非线性模型设定

“泰勒规则”由Taylor于1993年提出。在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各国中央银行中,虽然都没有刻意去遵循“泰勒规则”的形式,但是Taylor的研究认为这些央行在无意中都遵循着这样一种规则形式:获得在目标利率水平下的通货膨胀稳定和充分就业水平下的产出稳定,即当通货膨胀与产出正相关时,它们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调整,但如果通货膨胀高于既定目标并且产出高于其在充分就业下的水平,货币政策将以提高利率为手段。经典的泰勒规则形式为:

rt=r0+α(yt-yf)+β(π-πT),α,β>0(1)

其中,r表示经济中的实际利率,yt是实际产出,yf是充分就业下的产出,π为实际通货膨胀,πT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在α,β>0情况下,利率对产出和通货膨胀偏离稳态水平进行修正。

经典的泰勒规则在设定货币政策时,将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调节参数α,β假定为不变,这将遇到“卢卡斯批判”问题,因为在政策规则实行的过程中参数并不一定是保持稳定的。设定利率型的泰勒规则时引入变化参数就能避免“卢卡斯批判”问题,而具有区制转移特征的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的引入能够比较好地捕捉到参数的变化情况和状态之间跳跃特征。在泰勒规则中引入区制间的转移特征就形成了具有马尔可夫区制转移形式的泰勒规则。然而,由于中央银行的当前决定与前期利率相关,为了平滑利率,一些研究对泰勒规则进行了修改以便包含前期利率。通过规则的简单变形,同时把区制转移的特征引入政策调节参数中,就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具有区制转移和持续性的当期型泰勒规则,形式如下:

对具有区制转移性质的马尔可夫回归模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来估计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及其状态转移参数。

(二)我国的实证分析与检验

为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本文选取1996年一季度到2014年二季度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用CPI的季度数据作为通货膨胀的变量。产出选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季度GDP,潜在产出以1995为基期、剔除价格因素的实际GDP经过季节调整、再利用HP滤波方法得到。利用实际总产出减去潜在产出最后得到我国产出缺口偏离稳态的百分比。由于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比较早实行了市场化,因此本文利率变量选取7天期银行间拆借市场加权利率。

从表1中检验结果来看,利率、产出缺口以及通货膨胀变量均为平稳变量。

本文把利率型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调整的非对称性分为两种区制状态st=1和st=2,利用Matlab软件和马尔可夫区制转移工具包对原有的程序进行了一系列修改,估计了货币政策方程(2),得到如表2所示的各个区制状态的参数。

根据表2得到的估计参数值,在两区制状态的划分下,π(s1)=0932,π(s2)=27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比较显著,这说明利率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调节作用确实呈现一定的非线性,具有很明显的两区制状态。对产出缺口的调整系数中,在区制状态st=1时,φy(s1)=0336,p值为036,在5%显著性水平下并不显著,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φy(s1)=0;在区制状态st=2时,φy(s2)=3757,此时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状态st=2的持续概率p22=0,说明区制状态2自身持续的可能性极小,可以认为不存在状态2,从而φy(s2)的估计值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这样也就间接说明利率对产出缺口的调节参数可能为0。由于在同时设定利率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系数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模型估计不精确,本文采用参数约束的形式,将区制状态2下利率对产出缺口的调节参数设为一固定值,于是货币政策方程(2)式就变为:

Rt=(1-ρ)(φπ(st)πt+φyyt)+ρRt-1+zM,t(4)

从表3的各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来看,经过约束后,利率对产出缺口的调整系数不随区制状态变化时的各系数的估计标准误都比估计(2)式中的标准误有所降低,说明(4)式更适合我国利率型货币政策规则。而从利率对产出的调整系数来看,φy=-002的p值为095,在5%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拒绝原假设:φy=0,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利率型货币政策并没有起到调节产出缺口的目的,违背了传统的泰勒规则,这与国内一些学者估计的泰勒规则型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的反应不同(郑挺国和刘金全,2010;张小宇,2013),但与卞志村(2007)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泰勒规则型的货币政策在中国更加符合名义利率以通胀为调节目标的货币政策。

从估计的利率平滑的货币政策参数可以看到,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反应在两个区制状态下调整系数具有明显的不同,并且在5%显著性水平下都显著。区制1利率对通货膨胀的调整系数估计值为0638小于1,说明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反应是不足的,导致实际利率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刺激需求,使得需求继续增加,进而加剧通货膨胀的上升,没有起到抑制通货膨胀上升的目的。故此区制状态被称为消极的货币政策区制。在区制1消极的货币政策区间,平均持续期为2415个季度,比较短暂,同时自身持续的概率仅为0593,比较容易滑向区制2。区制2利率对通货膨胀的调整系数估计值为1119,大于1,利率上升的幅度要大于通货膨胀的上升幅度,实际利率因此也是上升的,这样就可抑制需求进而抑制了价格的继续上涨,因此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区制状态,并且平均持续期为6570个季度,自身维持的概率达到09301,自身持续的概率比较稳定,不易走向消极的货币政策区制。从图2货币政策划分区制状态的平滑概率分布也可以看出,整个样本区间我国的利率型货币政策在大多数时期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在设定货币政策不存在非线性情况下,谢平和罗雄(2002)、陆军和钟丹(2003)等人研究表明,我国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反应是不足的,以利率为调节目标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而在本文设定的具有区制状态转移的情况下,既捕捉到了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消极反应区制,同时也验证了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存在积极的反应区间,并且积极的货币政策区制更加持久稳定。

(三)与线性泰勒规则的比较

诸多研究文献(郑挺国和王霞,2011;陆军和钟丹,2003;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课题组,2009)在对中国泰勒规则进行线性检验时都发现,对通货膨胀前瞻性泰勒规则能够更好地描述中国的政策规则。为了比较在无区制转移情况下泰勒规则的应用,本文还同时估计了前瞻性泰勒规则以及当期型规则的系数(详见表4),具体估计方程如下:

前瞻性:Rt=(1-ρ)(φππt+1+φyyt)+ρRt-1+zM,t

当期型:Rt=(1-ρ)(φππt+φyyt)+ρRt-1+zM,t

表4的系数显示:无论是前瞻型还是当期型泰勒规则,利率对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的p值均不能拒绝系数为0的原假设;在两种线性规则的设定中,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反应系数都大于1,表明利率型货币制政策对通货膨胀都起到抑制作用。

通货膨胀现状第4篇

为防止经济大幅下滑,为保证2009年GDP增长8%目标的实现,国家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国内银行在第一季度新增贷款4.58万亿元,用掉了央行年初新增贷款5万亿政策目标的90%。这么多钱流向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会不会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

针对这一问题,《新财经》邀请了众多专家进行探讨。综合起来,专家的观点可分为三种:“会发生通货膨胀”、“有发生通胀的可能,但问题并不严重”和“根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我们姑且根据上述标准将他们分为“肯定派”、“温和派”和“否定派”。

肯定派

由于大量资金的投入与大规模项目的上马,没有人知道这些资金和项目能产生多少效益。如果不能产生效益,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另外,一些机构近期也在为应对通胀预期做着准备

茅于轼:政府投资项目没有经济

效益就会出现通胀

出现通胀是有可能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现在政府花了很多钱来拉动内需,搞了很多大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在未来都有好的经济回报,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但如果这些项目回报不理想,赔了钱,这些钱谁来赔?最后只能由政府赔。政府拿什么钱来赔?就是印钞票,那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我估计,这些项目可能相当一部分都是没有经济效益的,是还不了本的,只能起到拉动投资的作用。

第二,从宏观上讲,金融危机会造成财富的巨大损失。正常情况下,大家都忙着赚钱,忙着增加GDP,GDP就是大家创造的财富。金融危机一来,很多财富被消灭了。比如,泡沫破灭、欠了账不还等原因,都会造成财富消灭,结果就是大家损失了很多钱,要想把损失的钱补回来,往往就要发钞票。

财富大量损失,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只能接受这个事实,没有办法。但对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来说,它们却可以将损失转嫁出去,转嫁的结果是,损失的财富最后变成了政府开销。政府只能拿钞票来填补,通货膨胀就无法避免。这个经验教训可以从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看到,危机过后,很多国家都出现了通货膨胀。这次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取决于4万亿花出去有没有经济效益,能不能还本收利,如果做不到的话,就难免要通货膨胀了。

现在,避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启动民间投资,因为民间资本对那些没效益的形象工程是不会投的。民间投资的效益一般都比较好,哪怕个别效益不好,也不会把财富的损失转嫁到政府头上,民间投资是谁投资――谁损失――谁承担。启动民间投资还可以解决就业、拉动GDP,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国内的民间储蓄数量非常大,现在定期、活期储蓄就有24万亿,政府的4万亿投资只是民间储蓄的零头。之前,国内的房市、股市有那么大的泡沫,都与民间投资渠道不畅有关,大家有了钱都去投资房市、股市。现在股市的泡沫不太大了,但房市的泡沫还是很明显。国家应打通民间投资渠道,比如开放民间金融,这都是防止通胀应该做的。

李明旭:若M2指标持续创新高,

通胀不可避免

今年前三个月贷款规模迅速增长,四月份虽然有所下降,但比去年同期还是增长了很多。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指标――M2(广义货币供应量,指流通中的货币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再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连续两个月增长超过25%。除了1993年、1994年经济非常过热时期,现在的M2指标是这十几年来最高的水平。如果这种趋势持续几个月或半年以上,通胀就不可避免,估计比2007年经历的通胀还要严重。央行应该有这方面的经验,M2高达25%,央行应该会采取一定措施,把这个指标压下来,控制在20%以内。不过,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相关措施出来。

目前,通胀的气息已经开始显现,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通胀的预期。最近,国开行发行的付息债券,实际上就是一种反通胀、抗通胀的债券,认购非常踊跃。还有一些固定利息国债、地方债的发行,收益率都在上升。但大家的认购却不太踊跃,因为固定利率没有办法抗通胀。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对于通胀的预期,机构投资者已经感觉比较明显了。油价上涨、黄金上涨,都与反通胀有一定关系。

由于通胀的风险很大,最近无论是中国央行、美联储还是欧洲央行都有一些表态,由于金融危机,全世界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向世界经济注入了很多货币,现在应该考虑如何让这么多货币退出了。如果真的能有效退出的话,通胀就会表现得比较温和。但如果迫于经济压力,没有很好地退出,通胀的可能性就比较高,破坏力也会比较大。

温和派

中国今年前三个月的信贷增长特别快,4月份才有所放缓,总体来看,信贷增长速度太快,大家应该警惕,不能为了短期的救急,把未来给葬送了。但总体而言,通货膨胀不会马上到来,因为经济恢复的基础还非常不稳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会在短期暴露出来

何帆:既无通胀也无通缩 刚刚好

通货膨胀至少在今年之内应该问题不大。通货膨胀的直观表现是物价水平上涨。国内CPI的比例中,农产品价格占到1/3以上。从历年的经验看,如果CPI上涨,农产品价格肯定上涨。而影响农产品价格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劳动力成本。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很多农民工都失业了,劳动力市场也不景气,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就不会提高。所以,从物价水平来看,不太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但是,有可能出现资产价格的上涨,股市和房市都有上涨的可能。这么多银行贷款不会完全流到实体经济中,实际上,实体经济对于贷款的需求并不旺盛。这么多钱总得流向一个地方,很可能会流到资本市场。我们现在重点关注的应该是资产价格,一般商品的价格不会上涨。

如果说发生通货膨胀的话,一定是出现了比较强劲的经济增长。但现在看,无论是国内经济还是世界经济,复苏的迹象还不明显。目前的经济形势,既不是通货膨胀,也不是通货紧缩,比较稳定。

张晓晶:2009年通胀不会很严重

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取决于经济恢复的状况。从全球来看,经济恢复已经有了一些积极的迹象。这对于通货膨胀来说,是一个刺激因素。尽管价格大幅下滑的态势有可能得到遏制,但反转的力度会比较微弱。所以,现在谈面临通货膨胀,可能为时尚早,因为还有很多经济体面临通缩的风险。

当然,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中国今年前三个月的信贷增长特别快,4月份才有所放缓,总体来看,信贷增长速度太快了。大家应该警惕,不能为了短期救急,把未来给葬送了。

从经济发展周期看,经济的轮回是不可避免的。危机来的时候,就会不断增发货币,过一段时间经济恢复了,原来积累的东西,尤其是货币继续发挥作用,就开始通胀了,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通胀变得非常严重。所以,应该对货币发行状况、流动性状况保持谨慎。

我的看法是,通货膨胀不会马上到来,因为经济恢复的基础还非常不稳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会在短期暴露出来。

未来一些经济数据出来,我们还会看到很多矛盾的地方,可能某些指标还不错,但另一些指标却让人担心。从今年1月份开始我一直认为,我们要防止通缩的情况出现,当时的状况非常让人担心。但现在看,今年出现通缩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尽管我们看到从2月份到现在,CPI连续都是负的,这也是比较正常的,因为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这样的状况是比较正常的,没有特别让人担心的地方。

就2009年来说,通货膨胀应该不会很严重,今年内不会出现通缩,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了。

否定派

国家的确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刺激经济,但这些钱都投到了不该投的地方。很多企业只是拿这些钱填了以前的窟窿,并没有形成投资需求。所以,通货膨胀根本不会发生。至于2006年、2007年发生的通货膨胀,也是由虚拟资本炒作起来的,否则,就没有通货膨胀

袁钢明:通胀根本不会发生

现在大家根本没有很强烈的购买需求,中国一直是需求不足。特别是今年,老百姓的收入没什么增长,社保完善得也不好,卖的东西都在打折,哪来的通货膨胀。包括2007年、2008年的价格上涨,也根本不是通货膨胀,当时的猪肉涨价,是因为猪肉供给不足造成的。大家即使没有钱买,猪肉价格也会上涨。我一直反对说通货膨胀。

现在4万亿都扔到泥坑里去了,又没投到老百姓的口袋里,也没投到企业的口袋里。最近审计署说了,大量的钱都补了过去的窟窿,很多单位拿着这些钱去补了以前欠下的账。所以,这些钱连投资需求都没形成,更不要说形成消费需求了,通货膨胀主要就是指消费需求。

国家这次拿出这么多钱,而且把钱发到不需要用钱的地方,根本没有意义,没有效果。即使再拿出更多的钱,也都是死账、坏账。我是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的。

相反,经济刺激政策之所以反映在扩大投资上,就是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如果钱都发到老百姓手上,大家的消费需求就扩大了。政府为了避免马上兑现成消费需求,就把钱发给了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只有经济真正被拉动起来了,才会产生通货膨胀。

现在市场上的消费品在降价,生产资料也在降价,说明通货紧缩很严重,根本不会形成通货膨胀。

高辉清:通胀也许在十年后发生

我们现在是处在通缩的形势下,而且这种通缩没办法防止,因为是特殊的技术因素导致的。我们的统计方法是按同比价格来统计,从2007年的高增长一下掉到现在的低增长,这种走势必然使同比统计产生翘尾因素。对于通缩,不是防止不防止的问题,是按照现在的统计方法,客观上就会出现的问题,除非改变统计方法。不过,这种通缩问题并不严重,防止这样的通缩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通货膨胀,我一直认为,几乎出现不了。我们不能总是按照书本理论来预测这些事情,有些人天天用书本中的模型来预测,发出五六十次预测,能对一次就很好了。我认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近十多年来,只有在2006、2007年一年多时间内出现了通货膨胀,十几年中只有一两年有通胀,而且那次通胀是很独特的,是纯粹炒作出来的。

比如说油价,如果正常的成交量是1,那么,期货的总成交量达16,基本上是实际成交量的16倍。而且,70%以上的成交合同与实体一点关系都没有。换句话说,都是金融资本在操作。所以,如果没有这么大的虚拟交易的话,2007年都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现状第5篇

在考虑汇率波动、货币供应量,以及外部冲击与通货膨胀交互效应的情况下分析中国通货膨胀非线性路径转换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汇率波动、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环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而国际石油价格冲击与通货膨胀环境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2)高通货膨胀环境下汇率波动(升值)对于通货膨胀路径衍化主要产生两种效应:抑制效应和交互效应。抑制效应会使得人民币升值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而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环境的交互效应会促使高通货膨胀路径自我衍化从而加速通货膨胀。(3)高通货膨胀环境下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交互作用使得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于低通胀环境会被放大。

关键词:

外来冲击;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汇率波动;货币供应量;国际石油价格

文章编号:1003-6636(2013)03-0009-05

;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通货膨胀率作为反映宏观经济是否平稳运行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关注。2008年为了应对先后爆发的“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然而,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环比通胀率屡创新高,加剧了公众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忧。通货膨胀不仅破坏了价格作为配置资源的指示器作用从而导致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而且较高的通货膨胀会使得我国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1]将通货膨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运动特征,对于把握中国通货膨胀未来变化趋势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通货膨胀动态特点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设定的研究,如Taylor(1980)[2]、Calvo(1983)[3]的交错契约模型。其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拓展以尝试分析通货膨胀的解释能力与预测能力。此外,一些计量经济学家本着“让数据说话”的理念采用时间序列如ARMA或者ARMA-GARCH以及协整的计量方法对通货膨胀的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刻画。然而由于资讯解读的异质性、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等造成的套利空间以及政府干预和交错定价的存在,采用传统线性计量方法对通货膨胀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刻画并不准确。

近年来,中国学者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非线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通货膨胀动态性进行研究。张凌翔、张晓峒(2011)[4]使用多区制平滑转换模型(multiple regime STAR,MRSTAR)将中国通货膨胀划分为四个区制并采用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生冲击对于中国通胀率系统不具有持久性影响,正向冲击与负向冲击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吴吉林、原鹏飞(2012)[5]分别构建了两、三以及四机制的C-STAR模型来分析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结果表明将中国通货膨胀机制划分为通缩、通胀适中、温和通胀以及高通胀的四阶段,能更好地拟合通货膨胀运动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然而以上文献侧重于从时间序列角度来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通货膨胀的非线性运动特征进行刻画,但对造成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施建淮、傅雄广和许伟(2008)[6]采用VAR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汇率和国内价格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项后军、许磊(2011)[7]采用logistic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分析了汇率传递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汇率变化对于国内价格的传递方向与通货膨胀环境有关。郭其友、陈银忠、易小丽(2011)[8]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以及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在分析造成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影响因素上,国内现有文献主要是从货币政策或者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影响,或者外来冲击与国内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并且由于计量方法和分析角度的差异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由于通货膨胀非线性运动的特点,因此在分析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的时候采用线性模型来反映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由于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价格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到供给和需求,而且会通过预期来改变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具有自我衍化的特点。因此,在考虑通货膨胀动态路径衍化的时候要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对于价格水平的影响。

再次,国内现有文献在分析通货膨胀路径衍化的时候往往将汇率波动、货币政策和外来冲击割裂分析,并没有将以上因素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因此这样做同样是值得商榷的。

通货膨胀现状第6篇

【关键词】M0 M1 M2 CPI VAR模型

一、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货币政策的改革和调整,当前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货币供给量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是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稳定的显著的相关关系;二是两者不一定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货币供应量会直接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然而现阶段部分研究指出通货膨胀会通过贷款或生产环节反作用于货币供应量。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996年1月至2015年7月的CPI、MO、M1和M2月度数据,利用VAR模型,研究货币供应量及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具有稳定的双向传导关系。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长期和短期两种状态下研究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情况,具有现实意义。

二、货币供应量与CPI传导理论分析

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费雪方程:MV=PT,通过变换可以能到如下关系式:π=m―y+v(π为通货膨胀率,m为货币增长率,v表示流通速度变化率,y为产量增长率),表明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也就是说,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本文选择M0、M1和M2分别作为货币供应量,这三项指标从不同的统计口径和货币流通的层次充分反映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分析和预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货膨胀采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进行评价。

选取1996年1月-2015年7月月度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自万得数据库,在数据分析前已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

(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长期传导机制分析

1.数据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方法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LNM0、LNM1和LNCPI在1%置信水平下非平稳,LNM2数据非平稳。将各组数据进行一阶差分之后再次检验,各组数据平稳,因此通货膨胀率和各层次货币供给量是同阶单整数据,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协整分析。

2.滞后期的确定

根据AIC等信息准则来确定该如何选择滞后期。需要选择AIC、SC等指标中的数值最小值所对应的滞后期的最大值。且满足模型的平稳性检验,由此确定LNM2与LNCPI、LNM1与 LNCPI的滞后阶数为2,LNM1与 LNCPI滞后阶数为1。

3.协整检验

CPI与M0、M1、M2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可以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经反复试验,在Eviews中得出的Johansen检验结果总结如下:

从上表得知,LNM2与LNCPI由于假设统计量23.81大于检验统计量15.49,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说明至少有一个协整方程;由于假设统计量2.40小于检验统计量3.84,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不拒绝至多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表明至少有一个协整方程。同理得出LNM1与LNCPI至少有一个协整方程;LNM0与LNCPI至少有两个协整方程。

4.VAR模型估计

(1)VAR模型建立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我们可以写出三组标准型VAR模型的估计结果,分别为:

a.LNM2与CPI的VAR模型如下:

LNM2=-0.98+1.65LNM2t-1-0.66LNM2t-2+0.03LNCPIt-1

+0.2LNCPIt-2+e1t

LNCPI=0.27+0.02LNM2t-1-0.02LNM2t-2+1.05LNCPIt-1

-0.11LNCPIt-2+e2t

b.LNM1与CPI的VAR模型如下:

LNM1=-1.44+1.45LNM1t-1-0.46LNM1t-2+0.26LNCPIt-1

+0.08LNCPIt-2+e1t

LNCPI=0.25+0.02LNM1t-1-0.02LNM1t-2+1.04LNCPIt-1

-0.11LNCPIt-2+e2t

c.LNM0与CPI的VAR模型如下:

LNM0=-2.83+0.96LNM0t-+0.70LNCPIt-1++e1t

LNCPI=0.16+0.0003LNM0t-1+0.96LNCPIt-1+e2t

(2)脉冲响应函数

LNCPI与LNM2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输出结果如下:

上图中,图Response of LNCPI to LNM2是LNCPI向LNM2实施冲击,CPI的响应函数时间路径,响应路径一直为正,第1期后逐期上升,在第5期之后趋于稳定,说明CPI的变动会引起后面各时期M2的变动,且增长的弹性系数呈现变大后趋于稳定的规律;图Response of LNM2 to LNCPI是M2对CPI实施冲击,响应函数一直为正,且呈现先小幅缓慢上升的趋势,说明M2的变动会引起后面各时期CPI的变动。同理得到结论,CPI的变动会引起后面各时期M1的变动,且增长的弹性系数呈现变大后趋于稳定,M1的变动会逐渐引起后面各时期CPI的变动;CPI的变动对后面各时期M0的变动影响并不显著, M0的变动会引起后面各时期CPI的变动。

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从检验结果看,LNCPI不是LNM2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是0.011,说明通货膨胀对M2的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LNM2不是LNCPI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是0.107,说明M2对通货膨胀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同理得出结论通货膨胀对M1产生很大的影响;M1对通货膨胀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货膨胀对M0的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M0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影响。

(三)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短期传导

1.脉冲响应

本文选取2010年―2011年两年的月度数据,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短期传导机制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可知四组时间序列数据均为同阶单整,经过协整检验后建立三组VAR模型,得到三组脉冲响应结果:短期CPI的变动会小幅度引起后面各时期M2的反向变动,M2的变动会小幅度引起后面各时期CPI的变动;CPI的变动只会小幅度引起后面各时期M1的变动,M2的变动会小幅度引起后面各时期CPI的变动;CPI的变动对后面各时期M0的变动影响并不显著,M0对CPI实施冲击,在第一期至第三期响应函数一直为负,第二期后且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在三期滞后为正,第五期达到峰值,后趋于平稳。

2.Granger因果检验

从短期Granger检验结果看,M0、M1和M2均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说明在短期货币供给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值得关注的是LNCPI不是LNM0的Ganger原因的概率为0.0061,表明M0有很大程度上收到CPI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短期情况下CPI会反作用于M0。

四、结论

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变动的长期均衡实证分析表明,在长期状态下,我国M0与通货膨胀并不存十分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M1与M2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影响。同时CPI也会反作用于M0、M1和M2,因此可以说M1、M2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长期分析中这可能是我国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从脉冲响应分析来看,对CPI产生的冲击,M1会早于M2作出反应。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短期均衡实证分析表明,在短期状态下,我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都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但CPI的变动会对M0产生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方方,田野.中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和实践[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9.

[2]冷松,徐美银.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31.

通货膨胀现状第7篇

【摘要】本文试图从民生角度来分析我国2010年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可能采取的调控措施,单纯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从民生的角度谈通货膨胀的危害与防治,最终结合我国当前形势,分析并尝试提出两种可以治理通货膨胀的思路。

【关键词】民生问题通胀预期通货膨胀

2010年两会上,政府明确指出了我国当下面临复杂经济条件下需要首要处理好的问题,民生问题。可以说这反映了我党一直以来关乎民生,体恤民情的本质。也如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形容的那样,“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政府工作报告中充满了强烈的“民生情怀”,从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到办好教育,从医疗改革、保障住房到农民增收,可以说这是我国首次将民生问题摆在制度政策的层面,给与高度重视。

民生问题其实就是老百姓的福利问题,不同于对整个社会整个经济体的研究,民生问题更加关注于人口数量大、人均收入低的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这部分人的福利代表了社会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如何切实解决百姓的收入增长,有效就业,福利医疗,住房保险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其实就是处理好民生问题的关键。

2009年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严重,国家在通过出台一些救市政策在成功应对经济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经济结构亟需改善,通货膨胀预期陡增,内需增长动力不足等等一系列挑战需要合理且有效的应对。这些挑战的提出无疑给民生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在这一系列问题中,通货膨胀的问题与民生问题联系最为紧密,2010年通货膨胀的预期与发展究竟如何影响民生状况,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哪些政策来治理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以保障民生,将成为本文研究的主题。

1通胀预期及主要诱因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2010年的高通胀预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国政府相当重视新一年的通胀走向,因为经济回暖时期的通货膨胀很可能会因为调控不当而导致经济滞涨(stagflation),造成“双谷式”衰退。政府明确指出试图控制新一年CPI指数上涨率为3%,做出温和通胀的预期。那么这里简单梳理一下2010年我国高通胀预期的原因。

1.1货币投放量扩大

在经济市场中,货币投放量增大主要加强了金融市场的流通性,货币数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投放货币的同时,若货币供给速度大于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即真实利率),就会对商品价格产生一个较强的拉动作用。这个拉动作用对价格的影响相对经济增长峰值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期,国际经验为3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是半年至1年[1]。去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高达9.58万亿元,助推M1,M2达到了十年的高点,截至2010年2月,我国M2总量达到近4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我国仍处于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阶段,4万亿投资项目后续资金需求刚性,那么货币投放量很难强制压缩,于是由于宽松信贷而产生的流通性过剩的通胀压力持续显现。

1.2资产泡沫的不良预期

当货币超量发行涌入经济市场的时候,实际增长率为市场可以健康消化的部分,其余则成为过剩的流通性压力。2000-2008年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率为17.1%,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0.3%,而居民价格指数上涨2.4%,那么超出实体经济需求的货币供给量为4.4%,由于这些剩余货币大量被房地产、股市等资产渠道吸收,故没有对物价产生压力。同样,2009年由于宽松信贷政策,货币供给量增长27.7%,而实际经济增长为8.7%,房地产与股市等资产市场吸收2.7万亿元,相当于货币供给量的6%[2]。而房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对货币的“吸纳”建立在其本身非理性繁荣而产生的资产泡沫化基础上,我国股票市场2009年达到88.58%的涨幅,居全球前列;而房产市场随着房价的飙升而成为投机型投资的热土。这样造成两个效应,第一,硬资产涨价拉动消费品物价上升,使得消费者消费增加,进而促进物价上涨;第二,资产泡沫化预期形成后,大量资金涌出压力增大,提高通胀预期。

1.3输入性通胀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纷纷上涨,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很可能影响到我国国内消费品价格。这体现出我国2010年通胀的预期表现出多种通胀模式混合的特征。

总体看来,由于去年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双宽松政策,我国2010年通货膨胀预期很强,加上新年的“翘尾因素”与当下西南干旱造成的粮食大幅度涨价带来的消费预期提升,我国控制CPI全年3%的增长是一项重大而富有挑战的工作。

2通货膨胀对民生的主要影响

温总理在两会前就曾指出“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在经济复苏中温和稳健的调控由高通胀预期带来的流通性压力,这意味着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遏制市场经济复苏的上升状态,那样会使经济再度陷入萧条;其次,保证不发生严重甚至恶性通货膨胀,则是对“民生”的最直接的关怀。

通货膨胀直接危害百姓利益,是“民生问题”的大事,政府试图力保全年CPI增长3%的很重要原因,便是担忧通货膨胀对百姓利益的严重危害。那么,本文便忽视通货膨胀对整个经济体的影响,试图单纯从百姓的角度分析在我国通货膨胀产生后对民生的危害。

2.1收入减少

通货膨胀发生后对百姓最直接的影响在于购买力的降低,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消费品真实物价上涨的幅度大于百姓手中的名义货币收入增长,那么同样的货币将不再能够购买等同量的商品,百姓的福利受到直接损失。

当通货膨胀发生后,由于政府存在“菜单成本”而不会在短时间内调节税收税点的指标。个人收入所得税是一种递增税种,按照收入多少划分为若干等级,随等级提高赋税额度提升。若假设原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税点为t0,通货膨胀率为π0,实际经济增长即利率为r0,则通货膨胀发生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税点降低为t0/(1+π0-r0),对于百姓来说,原本不需要缴税的一部分人在通货膨胀之后需要承担缴税义务;同理通货膨胀后,原本许多缴纳低额度个人所得税款的民众将被重新划归为高一等级的税收人群,不得不支付更多税款.这样通货膨胀的存在损害了百姓利益,而补贴了政府。

于此同时,企业在通货膨胀之后没有加薪动力,员工反映出对消费变化的迟钝,则整体市场工资上调有一个明显的滞后,那么假设通货膨胀前员工工资为w0,同样假设通货膨胀率为π0,实际经济增长即利率为r0,那么当通货膨胀发生后员工的实际工资下降,w=w0/(1+π0-r0),可以看出来通货膨胀发生后损害了员工利益,即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补贴了企业家雇主。

2.2收入不均

通货膨胀发生使得日常消费品价格发生大幅度提高,日常消费品包括粮食产品与其他生活资料必需品,收入低的人群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失要明显大于收入高的人群。这里将收入低的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农民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实际收入没有得到提升的情况下面对刚性需求生活必需品价格提高,则生活福利受损;另一类是农民,虽然农产品价格提升部分补贴了农民收入,但是粮农产品的价格提升远远不足以负担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3]。理由主要因为粮农产品价格上升同时土地成本很快上升,价格传导迅速,使得农药、化肥、农机等农资产品价格上升,农民通过农产品获得的盈利需要对农资产品价格上升进行补贴。我们再从收入角度分析,当通货膨胀到来时,我国物价上涨的同时伴随有资产的上涨,即“双膨胀”状态。就居民收入购成而言,实体经济部门劳动者获得的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而收入高的人群还会获得资本部门的资本利得。通货膨胀的到来无疑极大加速了贫富收入差距。

2.3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MiseryIndex)于197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ArthurOkun)发表,用以代表令人不快的经济状况[4]。痛苦指数的计算方法为: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按照菲利普斯曲线(PhilipsCurve)的描述,正常经济走动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有一个近似替代的关系,此消彼长。当失业率或通胀率其中之一变化时不能够很好的反映民生痛苦的状况,若两个比率都上升,则反映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的提出其实强调了就业率对于民生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之所以失业率与通胀率能够存在反向关系的原因在于:存在较高失业率的时候,工人可以选择的其他工作机会较少,所以一般不会很强烈的要求工资上调;同时,较高失业率意味着较低利润率,企业雇主会更有力地抵制工人要求涨工资。[5]

我国当下处于一个混合型通胀预期较高的时期,对于广大下岗人群与广大的毕业生人群来说,失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这些大部分的低收入劳动者来说,他们没有任何谈判能力来使得工资额度上升。“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到来,痛苦指数则会显著上升,民生问题受到严重损害。

总结看来,通货膨胀对我国2010年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尤其从百姓的角度,以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若发生较严重通胀,在我国当前形势下,百姓的福利会受到更多的损害。那么从民生角度着手,我们就应该准备一些防治通胀的政策,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来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3民生角度的政策分析

经典教科书中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有许多方法,根据通货膨胀的起因不同,按照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解释,主要的政府调控手段有控制货币发行、调整利率、调整汇率等等。本文主要考虑我国现行国情,从民生的角度来探讨各种治理政策对百姓的福利作用,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最能让百姓受益的治理政策,抓住政府以“民生问题”为本的工作重点。以应对如果发生的通货膨胀状况。

3.1利率调整

根据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一定是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货物”,在货币主义的理论中认为,实际因素即使对总需求有影响也是不重要的,货币的过度发行是通货膨胀的关键。那么利率政策的效用显而易见,调高利率属于紧缩式货币政策,抑制了流通性,增加了储蓄总量,减少了实际流通货币量,直接的降低了通胀的压力。

然而货币政策需要较长的传导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很强的信号作用,各国央行都很慎重的加息,因为加息意味着直接对过热经济的“降温”。而当下正处于经济危机的后危机时代,任何直接粗暴的利率调整都有可能打消刚刚兴起的民间资本活动的苗头,扼杀了复苏的经济形势,而产生一种经济停滞的后果。对百姓而言,直接的利率调整则很可能造成紧缩信贷使个体私营企业失去贷款而面临危机,这样将造成的更多失业。所以在治理通胀时,从民生的角度来考虑,不应该首先考虑利率的调整。

3.2汇率调整

传统的汇率思路来治理通胀的方法概括起来应该是这样:人民币升值,可以在降低进口价格的同时,提高出口价格,从而减少出口量增加进口量,减少贸易顺差,进而消除贸易顺差所带来的“流动性输入”,最终缓解通胀压力;其次,人民币升值,进口大宗商品的国际成本实际价格下降,拉动国内其他商品也相应降价,从而抑制输入性通胀。[6]

然而在我国的现行外贸体制下,汇率调整发生了典型的“政策失效”。当前外贸企业不能完全自由的进口国外商品与服务,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对于民众而言,也不能直接享受到进口商品时人民币购买力的提升;相反这样的汇率调整将利益主要补贴给了拥有进口权利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及拥有进口原材料权利的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

3.3税收制度

在需求性远远大于供给的情况下,产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这是增加政府税收,降低居民消费,控制货币流通量,达到通货膨胀的治理。而我国当前形势是由于过量的信贷发行与高企的资产价格而造成的高通胀压力,伴随着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显然通过增加政府税收的手段不仅不能够解决通胀问题,反而会加重民生问题,降低了百姓收入,损害了百姓福利。

3.4可行政策

在讨论了上述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后,发现从民生角度下考量,这些政策在当前我国情况下有着明显的缺陷,那么结合当下我国情况,该如何最好的处理好“防通胀“与”重民生“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给可行的政策提供一个思路。

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由于当前我国外贸劳动生产率较低,而在外贸交易中暴露出国内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这些给输入性通胀带来了条件。于是国际原材料成本的提升直接造成我国的其他商品被动提价。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创新产业,加强科技研发与制度研发,力图在新能源与新技术的领域取得领跑。

另一个方面,在民众对2010年通货膨胀预期普遍较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从民心方面对百姓的通货膨胀预期进行疏导,达到“疏导胜于防护“的目的。当前资产泡沫化严重,房地产价格高企是令百姓不安的最大因素,那么出台适当的控制楼市政策,可以很好的安抚民心,稳定通胀预期。同时,政府出面公开宣称力图控制2010年国家CPI增长率3%,维持温和通货膨胀,利用政府公信力让市民安心。有效的避免了消费者因恐慌最近干旱天灾与”翘尾效应“导致的物价上扬而引发的价格预期上升,于是加大消费进而推动了物价上涨的现象。最后政府宣传要通过治理通货膨胀预期来维持新年的稳定,那么在政府的稳健货币政策指示下,民众因为提高储蓄率也可以部分化解通货膨胀危险。

4总结

通货膨胀现状第8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财务会计 影响 对策

财务会计编制和计量的基本前提是市场上硬通货货币币值的稳定或者基本稳定。但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通货膨胀是与市场经济共生的一种现象,其基本内涵是货币价值不同程度的下跌、货币购买力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样,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就会动摇会计计量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基础,影响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真实经营成果的认知,影响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和管理决策。为此在通货膨胀前提下,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财务会计的计量、统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将分别从通货膨胀对财务业绩、财务理论、财务决策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之后探索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如何进行正确的财务会计工作,也就是如何消除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工作的不良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业绩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业绩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定价,企业自身资产的计量,企业的实际收入状况与相应的成本耗费,企业流动资金的状况等各个方面。

(一)在通货膨胀状况下,钱或者说是流通中的货币会贬值严重,相应地在市场上会出现物价飞涨的情况,那么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用流通中的货币作为衡量自身产品或者服务的基准,就会丧失其真实性,虽然在名义上产品的定价可能远远高于当时生产该产品时的成本费用,但是实际的结果企业可能根本没有赢利甚至是亏损的。毫无疑问,在这样的状况下,用成本会计的方法作为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定价参考的话,可靠性过低。

(二)通货膨胀对于企业自身资产计量的影响。企业的资产价值是企业运转的保障,在很多时候也是企业获得信贷和其他方面资金支持的前提,尤其是在整体社会经济环境较为混乱的时候。一般来讲,企业的资产可以划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所谓货币性资产包括现金以及其他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变现的资产,比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企业的货币资产在名义上是保持不变的,但是毫无疑问这些货币资产的实际购买力却在减损,变相的减少了企业的资产规模。对于非货币性资产来讲,企业财务计量上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则会严重的与通货膨胀时非货币性资产的市场价值相悖离。

(三)通货膨胀发生时,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资金需求量增加的情况,这是因为通货膨胀要求增加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其他各种成本,同时出于趋利因素的影响,因为物价上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自己能够储备更多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储备也是需要资金成本的。这样就会给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带来困难。

(四)通货膨胀还会减少非生活用品生产企业市场的缩减,因为通货膨胀相当于提高了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这样就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尤其是提供生产资料的企业和提供非生活必需品的企业。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居民会最大程度的缩减自己的消费,以避免自己经济上收不抵支的现象。

二、通货膨胀对财务理论的影响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社会变化的复杂多样化往往会使假设的情形不再存在,从而会出现理论失灵的现象,进而缔造和诞生另外一种理论。

(一)财务会计理论建立和适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货币计量稳定性这一基本会计学领域的假设。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货币的币值处于较大的调整中,币值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从而动摇了货币计量的基础,也就削弱了会计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不难看出,通货膨胀的存在对于这一理论的冲击和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通货膨胀冲击了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历史成本原则”。所谓“历史成本原则”指的是依据原始凭证对相关的资产予以登记入账,而关于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则很少予以考虑,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原有的货币币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样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与实际的货币衡量结果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从而影响会计计量对资产价值的衡量和反馈。

(三)“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是会计学领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收入应该与其投入的成本、耗费的费用之间相互配比。企业的收益就是收入与费用之间配比结果的最终表现。通货膨胀的发生,会产生名义上较高的收入和较低的成本和耗费,这样计量的最终结果就是虚假利润的产生以及名义收入的增加,不利于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经营决策。

三、通货膨胀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财务会计建立的最终目的就是给管理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企业经营业绩数据,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以及正确的投资和分配策略。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计量结果的真实性,这样就毁掉了财务决策的依据,如果企业经营决策仍然基于这样的财务数据,企业未来的运转和经营必然受到影响。

四、积极应对通货膨胀,消除其对财务会计的消极影响

上文分析了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实际工作、财务会计理论和基于财务统计的企业决策等方面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那么如何最小化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不良影响?有人曾经提出了财务报表的重新编制,也就是按照新的货币购买力或者当前企业运转成本和耗费费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重新编制。不难看出,财务报表的重新编制,一方面会耗费大量的成本,另一方面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货币的币值处在一个变动性较大的过程中,即使按照报表编制日的货币购买力重新制作,也可能在短时间过后,又出现新的变动,这也就是说这一工作的实际意义不大。

也有人提出采用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会计核算方法,比如在通货膨胀期间,对存货计量采用“后进先出法”计量,对固定资产予以重新估价,并加速折旧等。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操作方法能够避免因为通货膨胀而产生的财务会计计量的不准确性,也避免了利润的虚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有一个更简单、更快捷而且不会浪费太多成本投入的方法,就是在会计报表中对通货膨胀的现象予以标注,尤其要列出当前的货币币值与以前货币币值稳定状况下的比率,这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换算就可以知晓企业运转的真实结果,避免了财务报表数据的不实性,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更好地掌握企业运转的结果和经营的实际绩效。这一方式的实际执行有几种方式,其一是附表的添加使用,附表内容包含货币币值的变动比率,用货币衡量变动较大的一些资产或者其他项目,企业实际经营业绩等。相比其他方法,笔者认为这一操作方法更有助于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反馈,从而实现财务计量最根本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今池,沈小凤.国际会计与通货膨胀会计[M].中信出版社,1992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