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旅游建设

生态旅游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29 17:34:20

生态旅游建设

生态旅游建设第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

1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主要构成

生态农业向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是农业产业的重要发展与升级,整个产业链的多个环节都要作出调整与改变,这才能够有效适应产业链的发展需求。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必须要充分考量产品开发、项目开发和营销模式开发等细节问题,确保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1农业生态旅游的产品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整个产业链建设的基础,首先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展开建设与开发,将田园风光、自然景色与生态农业融为一体,确保游客进入景区后能够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气息。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差异性与地方特色,保证生态农业景区具有自己的优势。其次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要注重产品的多元化,既要提供生态农业产品,同时也要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体验的多重需要,将自然美、人文美、文化美、生态美等呈现在游客面前,有效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1.2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是整个产业链建设的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能够将我国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用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游客的文化共鸣与情感共鸣,继而丰富游客的旅游感受,提升生态农业的价值。一方面,要给予游客更多的互动机会,如游客可以到菜园果采摘新鲜的绿色果蔬,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尝试农业种植,感受劳动和收获的快乐。另一方面,要注重农耕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使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可以展示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或农村民居特色,传播民俗、民仪,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展现给游客。

1.3旅游营销模式开发

信息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消费者的旅游观念也在逐渐趋于理性,传统的营销方式并不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甚至可能会导致生态旅游陷入营销困境。曾经很多农业生态旅游区借助旅行社和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吸引游客到当地参观旅游。但在全新的环境下,这些途径能够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产业链建设需要用更多方式展开宣传与推广。例如,生态旅游区可以借助微信、QQ、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展开网络宣传,同时借助专业的旅行网站推广旅游项目和产品,也可以与娱乐节目或影视作品合作,通过植入式广告等方式对消费者产生影响,进而全面创新营销模式,有效提升消费者的关注度。

2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互动与融合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实现了农业与文化、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全面融合,推动农业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摆脱传统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偏低、收入水平偏低的状态[1]。

2.1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离不开生态农业的全面建设,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建设的良性循环,农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不同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发展需求的生产路径,进而实现生态农业目标,有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使农村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更能够实现社会价值,这也是农业生态旅游实现的基本保障,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具有积极影响。

2.2特色化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特色化农业就是要打破传统农业的整体化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道路,使游客不仅仅能够感受到普通农村的农业生产现状,更能够得到特色化农业带来的不同感受。例如江南水乡可以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发展垂钓、游船等项目;自然风光秀丽的东北可以利用观光休闲、地方文艺演出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的兴趣。特色化农业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有特色项目才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才能来到这里旅游、休闲和消费,特色化农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2]。

2.3规模化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旅游行业必须呈现规模化发展才能够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将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集中,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确保游客能够在生态旅游区内接受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有效涵盖多种特色化经营项目,满足不同类型、季节、地域游客的需求,保证农业生态旅游能够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2.4农业文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与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的文化意识与生活习惯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因此农业生态旅游推进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自身的特色文化,将这些文化元素用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使游客在观光旅游时能够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生态旅游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石,而农业文化才是其精髓与灵魂,农业文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非常深远,劳作方式、农业历史、劳动工具、习俗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农业文化展示的重点。因此,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对农业文化解读和展示保持高度关注,确保游客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化内涵[3]。

3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重点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明显差距,软硬件都存在很多不足,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实现建设目标。

3.1建立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不能单纯依靠农民的力量去实现。因此各地方政府要围绕当地实际情况及旅游市场现状展开深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当地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农民合作社共同参与建设,由农民提供场地与人力,引入企业和资金共同参与建设,同时鼓励具有先进开发经验的企业和个人进入,最终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以全新模式参与市场竞争。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政府和参与者要共同选择具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保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能够保持健康科学的状态。

3.2多元经营,全面发展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建设需要全方位发展,不仅要关注生态农业,同时也要关注生态旅游,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二者协同发展,才能够保证整个产业链稳定发展。因此,要结合当地生态农业发展实际,明确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同时根据生态旅游的运行状态,调整生态农业的生产与运行模式[4]。为了有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与消费需求,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要尽量整合并开发多元经营项目,在现有项目基础上不断创新调整。另外,针对旅游市场不断变化的现状,产业链要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及时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甚至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实现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生态旅游建设第2篇

“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并不是生态城市和旅游城市指标的简单相加,而需要在建设生态型旅游城市的总体指导思想下构建城市的生态建设指标体系。通过对国外优秀的生态型旅游城市的研究,如威尼斯、日内瓦、堪培拉等,总结出它们在规划建设方面考虑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和空间的开发与管理;旅游要素与其他要素空间的合理组织;城市产业结构的生态性;优美的城市环境;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公共设施的供给量与配置的完善程度。这些能作为我国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的借鉴因素,而观光性、生态性、可持续性是构建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要求。

二、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管理方法

由于城市旅游业的兴起,关于城市旅游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已经颇多,主要从指标体系管理的目标、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管理目标

“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管理目标是:促进或保持旅游所带来的最小成本和最大经济效益的平衡。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以下三个子目标。

1.旅游体验目标。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对旅游者需求的满足,所以为旅游者创造第一手的、参与性的、启迪性的旅游体验经历,是城市发展旅游活动的前提。

2.经济效益目标。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就是谋求经济利益,如果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则不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很难为城市环境的保护带来有力的支持,更不会对城市有更多的经济补偿。

3.生态保护目标。生态环境是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载体”,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敏感于生态进程,必须使旅游介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旅游管理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与获取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管理目标来对待。

(二)管理原则

1.量度依赖原则。“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管理是依赖于“量度”的管理,将量度标准与管理手段相结合,避免旅游管理始终停留在概念化、观念化的层面上。此“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中的量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2.政府介入原则。由于“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中许多指标将限制许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因此若要使该指标体系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由当地政府赋予其一定的法律效力,将其纳入当地旅游法规的范畴,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信息传播原则。“城市旅游业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有效实施,与旅游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环境保护意识息息相关。政府、公共组织、学术界等需要担负信息传播的责任。传统的城市旅游开发和发展,在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需求的同时却忽略了满足目的地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的要求,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业生态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对城市旅游的开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规范和引导城市旅游开发,保护目的地生态环境;二是规范城市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三是提高城市旅游管理水平,增加旅游业科技含量。

三、总结

生态旅游建设第3篇

一、生态旅游城市概念

综合目前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本人认为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是针对以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进行的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其发展目标是基于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原理,实现城市中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她的实现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即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各种既愉悦消费者身心又能保护资源的特色旅游方式,比如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

二、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内容

(一)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在选取上主要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设定1、科学性原则:第一在选取指标时,采用德尔菲法采用专家的意见,此外要求各个指标之间既不具备相关性,又涉及面广;第二在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上,通过科学的综合评价技术来计算。2、可获得性原则:最终选取的指标能够容易获得相关的数据或有重要资料的支持。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有的指标可以通过调查或资料等确切的数据来对比,同时我们还会接收到一些由于无法定量只能定性的分析数据。4、基于城市建设原则:只考虑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指标,不将先天优势,比如已有的自然资源等作为指标。(二)生态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的内容根据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参考了其他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经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将指标体系分成三大类:1、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反映了空气、水等生态环境质量。2、生态旅游经济效益指标:反映了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及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3、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反映开展生态文明各项活动的建设的情况。在这些指标中既有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将具有相关关系的指标去掉;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选择了层次分析法。

三、生态旅游城市层次分析法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该方法通过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利用线性代数的数学方法为分析、决策等进行定量分析。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主要包括:1、建立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其中目标层是决策者的终极目标,在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中,建成生态旅游城市是终极目标即目标层。中间为准则层,即建设生态旅游城市从几个角度着手的准则,本文中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三个准则。最下一层为方案层,即按照三个准则建设的具体方案,此处指具体指标。最终建成的层次分析结构如下:2、构造判断矩阵针对各层元素的两两对比,借助于专家丰富的知识构造出判断矩阵,将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我们两两分析形成判断矩阵C=(Cij)n╳n,其中Cij表示因素i和因素j的相对目标的重要程度。通常这种重要程度我们采取一定的标度(根据Saaty的1-9标度法)将判断量化,然后将赋值写在矩阵内。针对前面的指标内容,根据调查结果,目标层对准则层的重要性见下表形式: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专家在对判断指标赋值时,有时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因此要进行一致性检验。4、层次单排序计算出与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现层次各元素重要性的权重值。即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经过对表一给出的判断矩阵A来说,其特征向量W=(0.4161,0.4579,0.1260)T;此为各元素权重值。同时可以计算出λmax=3.0092;CI=0.0046;RI=0.58;得到CR=0.0079<0.1,因此该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同理,根据专家访谈结果,对各准则层对各方案层的重要性赋值、权重的计算以及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如下:5、层次总排序根据前面所求的单排序求解出层次总排序,最后经过计算得出层次总排序权值。

四、结论与建议

生态旅游建设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国内许多城市开始投身旅游行业,纷纷加快了旅游城市开发与建设的步伐,各类以人文、自然景观著称的旅游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的大地上,国内旅游业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之势。然而,驻足回首旅游行业高速发展的这些年,荣耀与声誉值固然值得人仰望,但在发展面前,许多问题更值得深思,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旅游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发展生态旅游是关键。

生态旅游的背景及发展。

在人类工业文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诉求也不断提高,简单的游玩旅行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诉求,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能够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然而,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让人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回归自然的本能诉求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因为过度地开发,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的其实是破坏性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这就让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早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先提出了“生态旅游”一词,并明确了生态旅游的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他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游客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领域,以研究、欣赏和享受等特定目的,在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欣赏风景和野生动植物”。由此不难看出,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旅游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对于经济利益的侧重性追求让这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并未得到广泛的认识与推广,直到 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这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得到确认及官方的政策支持。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这让生态旅游在此后的短短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快速发展。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的举办,更是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我国发展生态旅游遇到的问题

1、旅游资源的粗放型开发与过度使用。开发旅游资源必须首先考虑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 而这恰恰最容易被忽视的。由于功利主义、享受主义大行其道,在景点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是重开发、轻保护,这种粗放型的旅游开发模式造成了许多珍稀自然资源的大面积破坏,而这种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严重的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甚至蔓延到周边地区。

2、旅游附属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产业,景区的发展固然离不开这些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但这些产业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不能小觑,特别是酒店餐饮业和道路运输业,废水废渣排放、野生动物滥捕滥杀、伐木毁林、破坏植被等行为应引起高度重视。

3、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理解与认识。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很多地区还仅是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炒作热点或是营销手段,并未根据其内涵开展实质性工作,这就导致了“只有口号,没有号角”的局面。这对打造生态旅游显然是不利的,出不了精品,对于真正向往生态出行的游客来说,就缺乏了实质性体验与享受。

4、游客及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对于很多未受环境污染危害的游客和居民来说,环境保护意识尚未深入人心,致使在游玩过程或生活中做出一些损害公德的不文明行为,乱扔垃圾、乱排生活污水现象屡禁不止,“五一”、“十一”、“元旦”旅游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大景点几乎都是一片狼藉,不堪入目。

三、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1、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标准化认证。过去20年里,生态旅游在国内成为了旅游项目开发的热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精品景点却并不多见,并且难以区分及认证,这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浙江省旅游局委托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浙江省《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DB33T634―2007),并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成为国内第一个省级生态旅游地方标准; 今年6月1日,我国首个部级别的生态旅游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正式实施,这无疑给国内出于困惑中的生态旅游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与具体要求。

2、科学规划,坚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双同时”原则。生态旅游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边环保边开发旅游,它是旅游开发、项目规划、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将环境保护融入旅游景点建设规划中,作为前置条件及重点工程建设。在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四条中,也明确规定了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无数的失败案例告诉我们“先开发、后治理”只会导致资源衰败,最终导致城市被迫转型。要通过科学规划,协调好各行业产业布局,平衡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要根据城市承载力和旅游接待量合理规划道路运输业和酒店宾馆业发展。

生态旅游建设第5篇

半年多时间来,调研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现状及内外存在的诸多优劣因素,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及人文、生态、环境资源。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民众等多方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了认真归纳与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镇是浙江省旅游城镇、浙江省中心镇、温州市现代化建设示范试点镇、*县旅游中心和城镇体系次中心。相比较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境内有省级自然保护区、温州四大王牌景区之一承天氡泉,四大古刹之一宝林寺以及百福岩、塔头底古民居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二是区位优势。位于温州2小时交通圈内,毗邻苍南、福鼎、柘荣等经济发达县市仅5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这为与周边地区景点的优化组合带来了优越的条件。三是集镇优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5%,城镇配套功能齐全。同时,投资8000万元的香溢度假村开业,这又大大提高*旅游的接待品位与能力。

但是,到目前,我镇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主导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旅游精品项目的开发严重缺乏;三是宣传促销、市场开发、区域合作力度不够,各自为政、零乱、无序、无重点、无计划、缺乏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四是综合接待能力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等。

*年,国内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以上,发展旅游的黄金时段已经来临。对此,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从全面推进生态小康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快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不断成熟、信息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交通设施的方便快捷,人们自行出游的能力在不断加强,散客和自助游客的客流量迅速增加。面对这个市场,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项旅游基础设施和新兴的旅游运作方式将存在着大好前景。

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是在整合各旅游要素的基础上,搭建旅游销售平台,每天定点发送旅游班车,方便游客出行。游客可以在集散中心任意选择、组合旅游线路,自主安排旅游行程,使游客真正享受到自助旅游的乐趣。

由于旅游集散中心目标主要针对散客游市场,未与旅行社主营的团体业务发生冲突,还解决了旅行社无力承接散客旅游的困难。

基于以上诸多因素,把*建成浙闽边生态旅游集散中心,是符合*乃至全县旅游发展趋势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二、发展思路和措施

(一)强化政府主导,加大对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我镇生态旅游业正处起步阶段、旅游业市场化发育程度极不完善的这两个背景下,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招商引资在我镇创建生态旅游城镇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从行政主体增强组织、指导和协调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宏观决策和完善协调机制,把发展改革、经贸、交通、城建、土地、农业、林业、文化、宣传、治安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有机地整合起来,尽快形成“合力兴旅”的发展局面。二是要加快《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为生态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用地指标的限制,使一批旅游亿元“精品工程”无法启动,如有客商欲在氡泉峡谷投资1.5亿元建设奥林匹克大酒店,就是受用地指标的限制至今无法启动。为了能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招商引资项目,来带动我镇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土地部门应根据我县经济欠发达、山地面积大的现实,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向上级争取用地指标,如向上级争取土地政策扶贫、提前支取用地指标等。三是进一步强化政府投入引导下的多元主体投入机制,加快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政府要强化旅游专项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市场主体向旅游行业投入提供基础条件;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财政每年应拔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快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四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推出有竞争力、吸引力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引导有序的、高品位的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旅游产品体系。同时,政府应该把旅游招商引资作为招商引资的“一号工程”来实施,切实推进旅游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整合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做活旅游经济大文章

我们要整合优势,发挥特色,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促进生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整合“五个一”旅游资源为重点,努力推出一批市场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突破低层次的发展模式,做到人文与自然并茂,观光与休闲同盛,联合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比如我们可以依托氡泉水和峡谷风光,建设以康体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精品。二是要依托古老历史文化积淀,开发人文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和活动项目。近年来,古廊桥和古民居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来*游客无不一睹为快。尤其是木拱廊桥,以其巧妙优美的结构造型,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形象,被誉为“中国瑰宝”,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是*、国家乃至世界的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充分利用古廊桥、古民居这一载体,着力打造廊桥文化旅游精品,积极探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的“农家乐”旅游方式等来充实旅游内容。三是加强区域合作,推出精品“套餐”。加强与太姥山、雁荡山、*江等知名景区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旅游精品“套餐”,如与太姥山合作推出“登名山、浴氡泉、访廊桥”,与雁荡山、*江合作推出“雁南飞”等精品旅游“套餐”。

(三)积极拓展客源,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好景点也要勤吆喝”。在当今“注意力经济”消费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逐步打响生态旅游品牌。一是加强对旅游整体的包装、策划,扭转目前各自为战、散兵游勇式的旅游促销格局。在政府主导下,形成合力,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目标市场,突出生态、廊桥和氡泉,实现精品营销战略。二是要改进促销方式,创新促销手段,充分利用口碑宣传效应,加快旅游网站建设,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并出台门票优惠制度和旅行社奖励政策,提高旅行社接团积极性,广泛吸引客源,平衡旅游淡旺季。同时,以举办重大体育赛事为载体,促进各新闻媒体对我县旅游进行全方位宣传,如在我镇成功举办了*温州氡泉杯足球赛,通过媒体对该赛事的关注,也使*旅游知名度大大提高。另外,邀请新闻、摄影、书画、文学界的专家、朋友来景区采风,通过名人效应来提高生态旅游知名度。三是开展节庆活动,营造旅游氛围。在主要道路(如52、58省道)和景区景点竖立指引牌、示意图、宣传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开展永久性阵地宣传,来营造旅游氛围。并精心策划,组织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如茶旅游文化节、廊桥旅游文化节等。四是加强区域合作。以“闽浙边”6市县共同推出“闽浙边山海生态游”线路为契机,加强同周边区域合作,实现客源互送、线路互联、市场共享,逐步将我县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来拓展旅游客源。

生态旅游建设第6篇

站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关键节点,济源旅游坚持“市域全景、景城一体”的发展之路,驱动景区观光游、乡村休闲游和都市度假游“三驾马车”,奋力向“中国休闲文化旅游名城”迈进。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济源市旅游局局长曹磊坦言,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总体要求,济源市旅游系统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

健康大视野:济源市旅游局是如何依托传统文化打造出了“济源山水好”旅游品牌?

曹磊:根据我市景区改制的新情况和客源市场的新变化,旅游局以“项目带动、区域合作、服务提升”

为工作重点,树立了旅游项目的新品牌,开创了旅游工作的新局面。

旅游局坚持“节庆带动、务实营销、区域合作、品牌提升”的营销战略,集中打造“济源山水好”旅游品牌,重点繁荣周边市场,以旅游形象的提升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

健康大视野:济源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

曹磊:开展服务质量竞赛活动。在全市旅游企业继续开展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内容的“满意杯”服务质量竞赛活动,采取“月抽查、季评比,年总结”的方式进行,同时每半年组织各级代表对旅游企业进行一次行风评议,评议结果纳入服务质量竞赛活动体系,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竞赛活动先进单位的奖励。

组织开展服务技能培训和大赛。举行酒店管理人员、景区管理人员系列培训活动,组织开展政务导游员选拔暨全市导游(讲解)员服务技能大赛。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等程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政务导游,采取以赛代训、以赛促训的方式,全面提升导游(讲解员)服务技能,力争在第二届河南省导游大赛中取得佳绩。

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完成旅游业协会理事会换届工作,筹备成立旅游业协会旅行社分会,加强旅行社业行业自律。

开展旅游团队推荐购物商店评选活动。在全市范围开展旅游团队推荐购物商店评选活动,通过企业申报、媒体展示、专家评审等环节,评选出首批20家旅游购物商店,为游客推荐品种齐全、特色鲜明、质量可靠的购物场所,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商品附加值。

健康大视野:济源市的旅游发展思路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曹磊:我市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旅游收入仅相当于全市GDP的5%,旅游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景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突出,王屋山旅游品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旅游商品单一,旅游人才紧缺,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在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中承担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旅游局必须增强综合性部门意识,创新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勇于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力争将济源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区。

今后一段时间,我市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总抓手,即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立足一个定位,即建设中国休闲文化旅游名城;坚持一个模式,即市域全景、景城一体的发展模式;打造一个品牌,即“大王屋山”旅游品牌;明确一个布局,即一核两带三廊四区(一核即以济渎庙为核心的都市休闲游憩核,两带即以王屋山为龙头的南太行山水旅游度假带和以小浪底为龙头的滨河精品休闲度假带;三廊即阳下路休闲养生产业走廊、南山至西霞湖生态田园产业长廊、东阳河户外度假产业长廊;四区即王屋山旅游产业集聚区、五龙口旅游产业集聚区、小浪底旅游产业集聚区和西霞湖旅游产业集聚区);实现一个目标,即把济源建设成为南太行旅游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晋豫陕金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健康大视野:在旅游产业中,济源市是如何做到整体规划,打破个体作战局面的?

曹磊:“打破旅游产业‘单个跳舞’的格局,走旅游融合发展之路。”这是“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济世药业和丽园实业已经着手打造以参观、品尝和销售冬凌茶系列产品为内容的工业旅游园区;玉泉《休闲农业规划》编制和休闲观光一条街建设等,都是工业、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大胆尝试。

区域合作是济源山水融入周边的重要一环。济源与洛阳共同发行旅游年票,联合中原经济区九市发行“旅游惠民卡”,并借助太行山国际旅游节、洛阳牡丹花会、焦作云台山国际旅游节等大型节会活动,让“济源山水好”的旅游品牌声名远播。

健康大视野:济源市下一步生态旅游规划是什么?

曹磊:赴武汉、孝感、鄂州、十堰等湖北线城市进行“济源山水好”秋季推介活动;利用“穿越台湾走进校园”、香港“认知中华从河南开始”、日本JATA国际旅游展和亚太旅游协会年会等平台开拓境外高端市场;利用周边晋城太行山国际旅游节、河洛文化节、焦作云台山国际旅游节等一系列大型节会平台合作营销。

协调河南投资集团旅游开发公司、济源蟒河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改制企业,加快推进王屋山“三路一宫”、五龙口沁园春温泉度假村和九里沟旅游公路等亿元以上项目;推进“大好河山”旅游休闲产业带建设,完成阳下路区域“农家乐”工程、洞天福地广场等项目建设;推进招商项目落地,力争小浪底国际游艇基地、王屋山农业旅游度假村、小浪底宇通会议度假中心等项目尽快开工。

开展旅游景区百日整治提升活动,强化部门联合,强力开展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标识标志更新增设、违规违法行为整顿、经营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工作,优化景区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旅游形象和服务质量;将与焦作、晋城联合开展导游员、星级酒店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大赛。

健康大视野:如何把旅游和文化相结合,打造出独具济源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

曹磊:结合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在北蟒河沿线休闲区规划特色休闲美食一条街,引进茶楼、酒吧、演艺吧、咖啡馆、SPA馆、足浴店以及康体疗养会所、健康会所、运动俱乐部、旅游购物店、特色餐饮店等业态形式,用2~3年的时间,进行集中打造,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按照“一企一策”给予政策扶持,政府重点实施道路绿化、水系景观、区域亮化等配套工程,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具有济源特色、游客来济的必去之所。

整合文化城资源,采取市场运作模式,利用好大剧院和其他演艺场所,统一招商,集中展演王屋琴书、豫剧、曲剧、怀梆等地方特色剧种;建立梨园春济源剧场,将文化城打造成为济源地域文化创意园区和团队游客夜间消费场所,与篮球城遥相呼应,繁荣文化事业。挖掘提升济源旅游商品内涵,对天坛砚、冬凌茶、土馍等制作工艺拍摄专题片,展现旅游商品的工艺特色,赋予地域文化内涵,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促进农特产品转化旅游商品。发挥我市生态优势,促进黄河鲤鱼、薄皮核桃、寺郎腰大葱、卫佛安西瓜、马村酥梨等农产品,通过现代工艺加工和设计包装,转化成旅游商品,进入旅游市场。每年评选出3~5个新的由农特产品转化的旅游商品作为年度优秀旅游商品给予奖励。

鼓励挖掘本土文化,将传统生产生活、婚嫁等用品,通过传统或现代工艺传统制作成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每年评选出3~5个新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作为年度优秀旅游商品给予奖励。

生态旅游建设第7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发展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民俗文化、农村风光和农事活动为吸引,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和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一种生态性旅游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产业转调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产生和成熟,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休闲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

一、 做法及成效

烟台市福山区拥有大樱桃之乡、书法之乡、鲁菜之乡三大国字号名片,也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和中国首位太空女教师王亚平的故乡,区位优势明显,乡村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福山区依托便利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促进了以民俗节庆、果蔬采摘、休闲农业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形成了三个新亮点。

一是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依托优势资源,深入进行品牌打造,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转变。据统计,目前全区创建张格庄镇、回里镇2个省级旅游强乡镇,回里镇善疃村、东厅街道丁家夼社区、高疃镇曲家村、张格庄镇楼子口村等7个省级旅游特色村,鸿润科技生态园、福昊庄园、蓝湾有机蔬菜生态园、一得山庄等5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双龙潭樱桃谷等8个省级精品采摘园,创建数量和规模位居全市前列。依托“大樱桃之乡”品牌优势,福山区从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八届烟台大樱桃采摘节,年接待游客从最初的2.3万人次增长到目前的20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6亿元,拉动农民增收3.2亿元。

二是乡村旅游内容丰富,特色日趋明显。从发展类型上看,福山区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休闲采摘型。福山区是烟台市大樱桃和草莓的主产区,也是烟台苹果的发源地,目前发展大樱桃种植面积10万亩,草莓种植面积1.1万亩,蔬菜2万亩,苹果2万亩,各类采摘园50多个,大樱桃、草莓、蔬菜采摘已经成为烟台市民重要的近郊游休闲项目,乡村休闲采摘游持续时间长、品种多,贯穿了春夏秋冬四季,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二是休闲农庄型。主要利用特色农业资源,以高科技农业为载体,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集观光、体验、教育旅游于一体,吸引游客学知识、采果实、品美味。如,张格庄镇文家村的福昊庄园,由有机蔬菜种植园、四季果园、大樱桃采摘园、私家菜园、农夫果园、青少年户外运动科普基地等项目组成。三是休闲垂钓型。福山区水系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有门楼水库、黑石水库、善疃水库、磁山水库,以及大沽夹河、清洋河等大小河流32条,总长403公里。为鱼类繁殖、生长提供了优良场所。垂钓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鲫鱼、鲤鱼、花鲢、黑鱼、青鱼、白鲢等10多个品种。据统计,每年到福山区垂钓的游客约20万人次,而且每年呈15%的速度递增。

三是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快速破题,发展后劲十足。近年来,福山区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大力培育以国露寺为龙头,以鲁菜美食街、王懿荣广场、狮子山旅游度假区等为支撑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集群,初步形成了集佛教文化、生态休闲、餐饮垂钓、观光游览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福山区今年的重点项目名单中,商贸旅游项目达11个,总投资达309亿元。一批旅游文化重点项目的陆续开放运营,全面拉开了“大旅游、大发展、大产业”的发展框架。

二、 问题与困难

目前,福山区乡村休闲旅游接待能力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但从全市、全省范围看,福山乡村旅游起步晚、基础弱,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尚未编制,缺少全区层面的统一规划指导,乡村旅游项目以自发建设为主,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盲目,项目布局分散,管理水平偏低,行业标准和规范缺乏,规模和品牌效应不强。

二是缺乏政策扶持。调查发现,旅游项目的特点是开发占地面积大、地域广,牵扯土地多为耕地、山地、林地,进而涉及到土地规划、用地性质调整等问题,成为项目推进的主要瓶颈。如,高疃镇的磁山度假区规划用地2000亩,因解决不了土地指标问题,项目推进困难。同时,旅游项目多处在自然风光较好、位置偏僻地段,项目启动前需镇街政府在交通、电力、水路管网等予以配套,前期投入较大,单靠镇级政府财力难以支撑庞大的建设费用。

三是发展层次偏低。总体来看,福山区乡村旅游还大多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旅游产品雷同,项目功能单一。如,每年3月份之后,福山区以及周边县市区的采摘游活动如火如荼,从草莓采摘到樱桃采摘再到蓝莓采摘,乡村采摘游可谓“遍地开花”。据统计,福山区各类采摘、农家乐活动占到了乡村旅游接待总量的80%以上。如何避免同质化,挖掘特色,打造精品,是福山区乡村旅游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是营销方式单一。近年来,虽然福山区对乡村旅游发展比较重视,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但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限制,营销模式单一,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缺少对产品的高层次包装、营销,尚停留在媒体报道、举办采摘节庆活动等方面,创意营销力度不大。

三、对策与建议

从我国休假制度看,全年115天假期有101天是2―3天的短假,城市近郊休闲旅游成为市民首选,周末短途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福山拥有特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一,抓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照烟台市对福山区城郊游憩带的定位,尽快编制福山区的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结合福山区实际,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型一策”的思路,打造功能互补,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区,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和亮点。特别是在规划中更多地融入文化元素,将福山的民俗文化、鲁菜文化、佛教文化、甲骨文化、樱桃文化等元素融入到乡村旅游规划之中,围绕挖掘文化资源,根据不同村居特点,发展风格各异的村情文化。

第二,抓好乡村旅游基础建设。做好乡村旅游区与主要交通干道的连接,将城市公共交通向近郊乡村旅游点延伸,开通乡村旅游公交线路。目前,我省出台了《乡村旅游经营业户“改厕改厨”奖励办法》,对全省包括分散经营业户在内的乡村旅游经营业户给予奖励,下步应借助全省“改厕改厨”的扶持政策,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一次全新升级,大幅度提升福山区农家乐的接待质量。

生态旅游建设第8篇

一、生态文明与旅游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

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等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之后,生态文明顺势产生,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旅游生态文明

对旅游业来说,生态文明指引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旅游业又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托。旅游生态文明,就是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改变传统产业制约,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产业结构,依托科技生态化,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完善。

二、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旅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旅游,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最佳馈赠,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平和的探询”。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是对“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精辟论述,发展旅游产业,有助于人与自然在发展中不断磨合,走上和谐,旅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旅游业的本质属性要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旅游业具有资源利用率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由于基本没有生产活动,更适合向生态建设方向引导,使旅游业成为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冲突最小的生态型产业。加之游客对优美环境的需求,旅游业也更有动力不断强化旅游与环境、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旅游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体验,创造了旅游经济,使得投资和开发经营者更加明确旅游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旅游环境,开展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有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响应

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一种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规范旅游产业,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状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契机,在建设过程中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先行,不断追求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对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旅游业自身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为复杂,各企业发展层次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在积极发展旅游的同时对旅游生态保护不够重视,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整体环境效应,严重破坏了自然及人文生态环境,旅游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价值理念融入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强化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平衡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旅游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旅游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日益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巨大压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为方针,有助于从源头上扭转旅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应对其旅游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各建设主体生态文明意识的手段

各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旅游社区居民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建设的主题,应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旅游行为,恢复各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加强监督与合作,积极打击生态破坏行为,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进行。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各利益相关者的生态意识,有助于推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