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环境整治

网络环境整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7 16:18:10

网络环境整治

网络环境整治第1篇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多元利益主体对环境污染这一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以达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维护人们享有清洁环境的公共利益。学术界普遍认为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由斯坦福研究院于1963年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组织没有这些群体的支撑将无法存在”,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其中Freeman(1984)的定义最具影响力。Freeman将其界定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这个定义被应用于许多研究中。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尤其是牵涉到一系列利益,利益相关者管理开始流行于环境治理领域。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能够提出一套分析框架,分析者可以据此勾画出城市环境治理多元利益主体的行为关系,通过理性地处理这些关系,达成“共赢”的合作方案和环境“善治”的目标。随着社会-政治学理论(如治理理论)在某些关键主题上的概念化,如自反性现代化、协商民主、彻底的多元主义和生态民主等,该理论逐渐融入到传统管理理论中,以提供一个更好治理环境风险的分析框架(Benn等,2009)。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遵循着个体-关系-网络的逻辑线索,体现了研究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管理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林曦,2010)。这也反映了相对于个体视角和关系视角的研究,网络视角更加符合实际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情境。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排斥个体和关系视角的研究,因为个体和关系是构成整个网络的基本单元,而应将其作为网络视角的基石。因此,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也应围绕着网络视角展开,并且个别学者已在该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二、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再思考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清楚的,即一个好的运行环境是有利的,而一个坏的运行环境则是有害的。但是,针对组织问题和目标,人们喜欢聚焦于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的影响,而尽量简化利益相关者所处的混乱和复杂的背景环境。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并且Vidgen等(1996)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或者受到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影响的所有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虽然此定义可能有失公允,但是其目的是想引起人们对利益相关者所处环境因素的重视。尽管Rowley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切入了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网络密度和中心性,实现了对于二元关系视角的超越(Rowley,1997)。但是,他过分关注网络的整体属性而忽视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所坚持的主体属性分析,使得网络中节点间互动关系中的结构和行为要素无法进入分析范围。林曦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融合关系行为和网络结构维度,得出了一些整体结构分析无法得出的结论和启发(林曦,2013),但是她并无法清晰阐释利益相关者互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其过程。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缺乏对利益相关者主体行为的影响、承受和表现载体的考察,即利益相关者行为运行环境。基于此,本文试图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重新构建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弥补传统社会网络模型的缺陷,拓宽对于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分析过程的理解。ANT有利于帮助匹配影响组织成功的利益相关者(人类主体)和其运行环境(非人类主体),其贡献在于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理,因为它强调谈判和协商的作用,并承认非人类主体作为组织、群体和个体环境的重要性,将人类主体和非人类主体共同纳入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当中。

三、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城市环境治理转译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学者MichelCallon、JohnLaw和BrunoLatour为代表(巴黎学派)的社会科学家共同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论。ANT认为应该平等地看待“人”与“非人”的网络要素,通过“异质性”网络模型刻画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网络结构环境对单一行动者提供了机会和限制,以及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行为受到了其他网络行动者关系的影响。此外,ANT强调联合整个行动网络的价值,重视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整合,主张通过社会行动者之间的沟通、谈判、协作等社会互动行为来将社会冲突转化为秩序,为研究利益联盟网络的形成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王爱民等,2010)。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以三个核心概念为基础,分别为行动者、广义对称性和转译。ANT将有主观目的和意图的人类主体和非人的观念、资本、科技等主体认为是行动者,即任何可以改变事物状态的东西。这些“异质性”行动者构成了网络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广义对称性认为应该克服传统社会学中的二元划分,整合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以完全平等的方式对待网络中的“异质性”行动者,打破以人类行动者为中心的传统思维。转译概念是ANT的中心,是事实建构者给出关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他们所吸收人的兴趣的解释,反映了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途径以及其网络形成的过程,并且刻画出在构建网络过程中利益嵌入的特征。转译成功的关键在于每个行动者都获得满意的角色,将处在各个领域的异质性行动者联结起来,构建起一个处于动态稳定的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又称为转译社会学,认为只有过转译才能构建起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并不是原有预定的行动者简单组合,而是每一个行动者的利益、角色、功能和地位都在新的行动者网络中重新加以界定、安排和赋予。1986年,Callon通过对圣柏鲁克湾的海扇贝养殖案例的分析,描述了一个由海洋学家、渔民、海扇贝、海湾以及多样的技术等元素所构成的网络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并辨出五个转译的关键环节,分别为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在此转译过程中,还应设立一个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Pas-sagePoints,OPP),OPP是指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实现其他行动者目标或利益的必经之点,是所有行动者进入网络的唯一选择。在此研究基础上,许多学者通过结合特定的研究问题和情景进行了对应的行动者网络转译分析,那么针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环境治理异质行动者网络的转译和构建过程可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知,城市环境治理异质行动者网络的人类行动者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分别代表国家、市场和社会力量,而非人类行动者则包括生态、政策、资金和资源等,并且一般由政府部门承担着核心行动者的角色,因此OPP可设定为治理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环境。尽管这些转译环节看似分开的,但是它们并不总是可分的,有些环节可能会重叠。此外,成功转译后所构建的网络也有可能遭到某些因素的破坏,并且一旦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新的转译将重新开始,更多利益需要再次协商。总之,转译是一个实体引导其他实体朝其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而必须经过的路径,并最终说服其他行动者被征召和动员进网络。

四、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分析

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基于“满足-理解-管理(Meet-Understand-Manage)”的过程,其中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知识将被关注和采纳,而不仅仅只是规则制度(Parr等,2003)。城市环境治理的概念内涵表明其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多元利益主体的作用范围和正当角色;多元利益主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城市环境治理的目标。同时,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过程还应充分考虑某些条件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法律、技术、时空和生态等。也就是说,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应该符合地方背景和实际环境情况。那么,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平等地看待人和非人行动者,将所有影响核心组织目标实现的要素纳入到网络中,因此城市环境治理也可认为是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网络组构过程,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其运行环境背景和条件下透过转译建构起一个动态稳定的异质行动者网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分析框架,并说明了其具体步骤和详细内容,请见表1。根据表1可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试图将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融合在一起,通过良好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和水平,以期创建一个推进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其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治理对象并界定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最为紧迫和重要,并以大气污染治理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考虑到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如污染来源、途径和方式等,明确具体的治理对象是有必要的。ANT表明应该将问题呈现作为转译的第一阶段,而问题呈现是围绕核心行动者进行的。尽管政府不再是城市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但是以政府主导的国家力量依然是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主体,是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此,以政府环保部门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应认定为核心行动者,即核心利益相关者,其急需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城市环境清洁的目标。然后,根据核心行动者的目标,设置一个强制通行点(OPP),将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其他行动者目标实现的必经途径。

2.识别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利益以及各自差异。

城市环境治理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即除了政府外还需要其他行动者参与到治理过程中。Carole提出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应将更多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提供义务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组织,如企业、NGO和公众,强调开发和管理不同类型的组织间网络的必要性(Carole,2001)。同时,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元理论也表明了城市环境治理不仅只是政府干预,还应该发挥市场和社会的调节作用。基于这一宏观选择范围,并结合核心行动者的问题,辨识出城市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并明确各自的关键利益。其次,界别利益相关者在资源、权利、意识和知识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有利于进行合理的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此外,还应明确利益相关者在网络中为了达到其所期望的目标所需排除的主体障碍。

3.勾画人和非人异质行动者的网络关系图谱。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稳定发展,并且这种平衡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取向和选择。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三者应该确定为异质行动者网路的系统属性,即系统行动者。一般而言,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实际行为、合作意愿和冲突威胁。那么,这就有必要首先界定和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范围和行为期望,并且辨识出能够影响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其他非人类行动者,包括政策、资金、资源和其他等。最后,在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基础上,初步勾画出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图谱。

4.赋予利益并进行网络行动者的征召和动员。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依赖体现了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利益交换关系,并且这种利益交换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进行的。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资源依赖,有利于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以进一步识别利益相关者行为支持/反对态度和认知相似度,为转译过程中的赋予利益环节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然后,根据核心行动者的目标,赋予其他网络行动者利益或角色,以激起其加入网络的兴趣,并召集所有异质行动者,进行初步的讨论和协商,以达成行动共识。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逻辑出发,设计人类和非人类异质行动者的互动机制,并动员所有行动者进入到治理网络当中,实现城市环境治理行动者网络的初步建构。最后,辨析和评估核心利益相关者目标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内在契合度,并重新识别和定位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核心价值,以巩固和稳定异质行动者网络。

5.制定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和计划。

如何制定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类型匹配不同的管理策略。因此,结合异质行动者网络建构过程,分别从个体(合作意愿和冲突威胁)、关系(兼容性和必要性)和网络(网络密度和核心组织的网络中心性)角度,制定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然后,分别针对整体和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制定详细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计划,以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此外,通过采用听证会、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等,评估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和计划可行性。

6.执行决策和监测网络。

网络环境整治第2篇

情,是当前网络环境中最大的政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素质较高、涉网最多的群体,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参与者,更是网

络政治环境中的重要力量。如何把握好当前网络舆情的方向,如何积极应对网络政治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这都是网络环境

下高校思政教育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网络政治网络舆情高校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刘静姿(1975-),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工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舆情工作。(广西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51-02

一、网络政治与网络舆情

“网络政治”是在当代信息网络技术相对普及的情况下逐渐

发展起来的,网络政治,就是基于“第四媒体”——互联网的产生

和发展,在网络环境中所形成的政治。网络政治,又称赛博政治

(Cyber

Politics)、虚拟政治(Virtual

Politics)。关于“网络政治”,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确切的定义,我国学者杨伟民、吴显庆认为,

“网络政治是走向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政治发展形式,是网络和

政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政治现象。它包括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和

网络空间的政治活动两方面的内容”。刘文富则认为“网络政治

由三个层面组成:虚拟空间的政治现象——虚拟政治;网络政治

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现实政治主体对网络社会的能动的反

作用”。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对网络政治的概念

进行简单的规定,即广义的网络政治涵盖网络上的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民生等涉及国家、社会、人民利益的现象和行为;而

狭义上的网络政治,则特指网络中的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国际

政治等政治现象和行为。在广袤的网络政治环境中,网络舆情

是网络中最大的政治,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

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无论是广义上的网络政治,抑或是狭义的网络政治,都与网

络舆情息息相关。从广义上说,网络政治就是网络舆情。网络

舆情中的大小事项、方方面面,谈论的热点焦点,无不是国家或

社会上发生的大小事情,或关系到国家利益,或关系到网民现实

利益,无不从广义上构成网络政治的主要内容;从狭义上说,网

络政治与网络舆情中的民生、政治部分构成交集。网络舆情涉

及国家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体育文化、社会等众多领域,其中

舆情的政治领域就是网络政治的主要内容。公民在网络上或围

绕民生问题,围绕国家政治制度、民主法律、参政议政等领域发

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等,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

即构成网络政治舆情。

二、网络政治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政治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政治环境,诞生于网络之中,带有明显的互联网特性。

当前的网络政治环境之所以要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

网络政治环境自身的特点,对大学生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第

一,网络政治环境具有开放性。在互联网中,地区之间,国家之

间的界限消失,各种信息和资源充斥着网络环境。政治被带到

一个更为开放,范围更为广泛的环境中,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观

点难免也会混杂其中;第二,网络政治环境具有快捷性。网络传

播速度之快,任何国家、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任何官员或民众

表达的政治观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等,通过网络群众可以在第

一时间收到或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第三,网络政治环境具有

平等性和自由性。在网络面前,不管你现实中的身份如何,你都

可以平等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你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你的意见和观点就能被别人所看到

和重视;第四,网络政治环境具有直接性。在网络中,你可以不

受他人限制,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直接代表自己,对本国和社

会,甚至是国际社会上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直接参与到政治当中;第五,网络政治环境具有两面性。网络政

治环境所带来的不仅是政治参与上更为平等和自由,不仅是参

政议政的方便和快捷,各种意识形态、政治观点的介入,网民的

非理,都可能导致网络政治的风险,致使国家社会正常生

活发生动乱。当代大学生不仅是涉网最多的群体,更是涉网群

体中思想最活跃,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熟知各种网络搜索引

擎,对各种聊天工具是驾轻就熟,更是经常性地登录到各种论坛

中关注及其发表言论。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政治责任

感,对国家和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关注度很高。他们群体性的特

点,使得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行为也较其他群体强烈。这些特

点,决定了大学生不仅是网络政治的直接参与主体,更是网络政

治的主要影响客体。

网络政治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有好的方面,也存在着

负面的影响。一些非主流,甚至是敌视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混

淆着大学生的视听;一些有失偏颇的舆情,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非

理性参与,导致偏激的后果。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但易

于冲动的情绪,也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敌对势力所利用。大学

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责任感,也易于被网络中所充斥的各种言

论,所倡导的各种理想观、价值观所冲击,导致理想信念的缺失,

道德底线的泯灭。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决定了其在网络政治环境中的重

要地位

一切网络问题都来源于现实,网络政治环境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舆情危机,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

想、心理和行为的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客体就是大学

生,并着眼于疏导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而引导高校网络

舆情向理性方面发展,以此达到构建和谐网络政治环境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

能、凝聚功能对疏导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

网络政治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可以有效引导大学

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形成并牢固自

己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及其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保

证功能,可以在政治共识和政治原则上,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确

保与我们党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可以提高大

学生自身的素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心理,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教育我们广大学生,更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

我们党政策方针的教育,可以把学生凝聚到我们党、我们国家之

中,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调节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和心理。而高校的网络舆情,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积极应

对。高校网络舆情,既是网络舆情在高校的集中体现,又是高校

中的学生对学校中的人或事所发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意见或言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进行调节

和引导,一定程度上能把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向积极方面。除此

以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研究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和动态

变化,通过建立及时有效的反应机制,并形成完善的处理网络舆

情的联动机制,把网络舆情危机消除在第一时间,确保高校网络

政治环境的和谐安定。高校中或社会中所发生的热点、焦点事

件,透过网络这一媒介,会把事件无限扩大,引来更多的关注,进

而形成高校网络舆情。因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要

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要有综合分析能力及其政治

大局观,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网络舆情的走向和动态,提前预判哪

些事件哪些问题会导致网络政治危机。一旦危机爆发,则要迅

速作出反应,收集信息并分析事情进展,有效引导和控制舆情。

在第一时间联合有关部门,对事关高校的事件或问题作出行动,

实现网上问题网下得到最快的解决。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做到

位,才能构建和谐的网络政治环境。

三、网络政治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

(一)适应网络政治环境,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政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新的环境,必须要适应网络政治

环境的新特点,从自身出发加强和改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互联网传播信息的

速度和范围,都远比传统媒体要快得多和广泛得多,只有在第一

时间掌握信息,作出反应,才能适应网络政治环境快捷性的特

点;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在网络平等和自由的

环境中,一味地强调灌输,不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互动,

则很难在网络政治环境中取得实效;再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的整合程度。网络上开放的、丰富的资源,方方面面的内容和看

法,只有整合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相关政策法规,才能从总体上

把握网络政治;最后,要提高信息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运用程度。只有结合新技术,运用最新的网络载体去进行思想

政治教育,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网络政治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举措

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有效地构建

健康和谐的网络政治环境。网络政治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应对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设好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

络阵地。在网络政治环境中,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阵地,是引导公众的舆论方向的一个有效途径。高校应结合

自身科研、教学优势,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

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反应群众心声,表达

社会主流意见,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在高校网络环境中,

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第二,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形成有效的网络政治环境他律体

系。网络政治环境是一个虚拟与现实并存的世界,任何在网络

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都会在现实中受到应有的制裁。

如果网民一味地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不能自拔,一旦在网

络中侵害他人现实利益,做出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等待

他们的也只有现实法制的惩罚。因而,普及和加强网络法制教

育,形成网络政治环境的他律体系,对于构建网络和谐环境具有

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构建网络政治环境的自

律体系。网络政治环境不仅需要他律体系的监管,更需要自律

体系的规范。网络环境不应成为网民发泄情绪的场所,应提倡

理性上网、文明上网。高校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

学生加强网络德育,提升他们的人格心理,并形成良好的网上行

为习惯。

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

的职能转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

教育的成效。网络政治环境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自我

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职能,必须向双向互动的服务职能转变。不

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使其具备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不断实现自我创新。

第五,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

法。网络政治环境依靠的是信息网络技术,要在网络政治环境

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忽视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开

发。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技术层面上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

方式方法,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在网络政治环境中不断取得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杨伟民,吴显庆.论网络政治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4

(5).

[2]沈宝祥.领导干部要适应“互联网政治”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7-06-04.

网络环境整治第3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188-02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高校网络舆论逐渐发展起来,并对大学生和高校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充分认识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并认真探讨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

一、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形成于特定的教育环境,受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状况的制约,正在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作为主要行为主体,每天接触海量信息,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1.行为主体趋向理性,环境整体稳定有序

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最为主要和人数最多的行为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对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有着强烈的兴趣和表达愿望。虽然他们富有质疑精神,缺乏社会经验,言论有着一定的随意性。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心智发育比较成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法制意识增强,并且能客观地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见。在以他们为主要行为主体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他们的行为趋于理性,使得整个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呈现出整体稳定、有序的状态。

2.表达主题多元化,彰显时代特点

各种信息通过校内新闻网站、互动社区、即时通讯工具和BBS论坛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这本身就意味着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表达主题的多元化。而这些主题又往往是年轻大学生关注的内容。高校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网络心态,以及从众心理,使得他们在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影响下,积极关注时代、了解时代,并对时代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在现实校园生活中,他们对时政热点、财经动态、科技进步、教育现状、社会变迁、国家与地方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校园生活热点焦点问题,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这加深了高校网络舆论表达主题的多元化,使他们关注的主题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3.环境复杂多变,具有可塑性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这首先要归因于高校网络舆论内容和主题的多变。人们关注什么或者表达什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内心的表达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其各种信息需求和表达欲望本就不可测。其次,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导致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多变。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使高校学生不再局限于以某一固定的方式获取信息,相反,他们可以通过与其他网络用户双向交流,加深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使网络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但是,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多变并不意味着这是不可塑的。相反,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有着明显的可塑性。因为,活跃于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最主要、人数最多的行为主体——大学生,本身就是可塑的,同时,网络本身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有效的疏通和管理。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塑造高校学生和网络本身来达到对网络舆论环境的改善。

二、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形成于大学生创造的舆论表达情境中,也反过来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大学生。

1.积极、正面的影响

首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甄别信息的真伪,增强分析辨别能力。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各方面信息得到全面的呈现,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这其中既有大量的不良信息,也有大量的正面信息。这些信息混杂在一起,往往使人难以辨认真假与对错。但是,大学生身处这种环境中,依据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想观念以及与网络其他用户的交流,可以对这些信息作出基本的判断。这是大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过程,也是锻炼分析辨别能力的过程。

其次,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网络舆论环境是“自由的意见市场”,人们的心声、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真善美与假丑恶都在这里得到全面展示,真理和谬误将在这里进行激烈的博弈。这有利于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环境中认清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思绪,对各种思想观念作出立场鲜明、善恶分明、科学合理的判断,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2.消极、负面的影响

首先,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判断失误。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不仅提供正确、合理、科学的信息,也隐匿着大量的错误、虚假、非理性信息。信息的传播在此中产生扭曲,放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进一步的形成过程中,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接受那些错误、虚假和非理性信息,导致价值迷茫和价值判断失误。

其次,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选择失控和行为失控。大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比较少,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难免会在行为和道德选择上情绪化,形成行为的失控和道德选择失控。另外,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论水平也尚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对一些言论和理论还缺乏了解,缺乏逻辑分析和推理,这也加大了他们道德失控和行为失控的可能性。

三、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

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不仅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针对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提供其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1.把握网络舆论环境发展方向

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首要在于把握其发展方向。在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取向,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决批判和反驳非理性的、错误的和偏激的言论,并消除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的言论,进而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把握网络舆论环境发展方向,离不开具有网络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综合知识的网络政工队伍。他们是网络舆论环境中的“意见领袖”,分工明确,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网络舆论动态,善于收集和整理高校网络舆论动态信息,并借助高校网络舆论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正面宣传,引领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发展方向。

2.建立针对网络舆论环境的信息监控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信息机制。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加剧了信息的海量传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信息的掌握总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网络舆论环境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污染而走向反面。因此,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应该在及时权威信息,向受众公布事件真相,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形成具有正确导向的网络舆论环境。

其次,建立完善信息监控机制。完善的信息监控机制,能对即将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监控,以从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进入和传播。具体而言,就是要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校园网络舆论信息需求要点通报、重要信息限时报送、舆情分析、实名登记和论坛管理等制度,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监控,使不良网络信息无处可遁,从而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为净化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提供推力。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论环境的介入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高校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网络舆论环境建设,进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介入构建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强调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主要是参加政治实践和经济生活。

大学生积极参加政治实践有利于积累参与政治生活的经验,扩展政治生活的视野,提高参与和了解政治的能力,消除网络虚拟空间背景下的政治感知和模式化倾向,摆脱虚拟空间信息的迷惑,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促进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积极进入经济生活,有利于接触真实的经济竞争、经济运作程序,了解现实中的经济发展规律,理解各项经济政策,把握经济发展中的正义与公平,摆脱被网络虚拟世界妖魔化了的经济生活,从而有效分析、辨别虚拟世界的信息,加快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生活场景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高校的发展也发生着重大影响。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充分展示了高校网络舆论,塑造并影响着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但是,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要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状况,把握其发展方向,引导其往正确方向发展,为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网络环境整治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及对策

随着互联网一日千里的发展,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出现了如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等媒体形态,形成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大众传播坏境,称之为新媒体环境,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环境的到来与存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政治性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现代网络传媒积极与消极的双重效应不断显现,日益影响我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消极效应,显现得更为突出,危害也越来越大,为正确舆论导向造成了很大困难。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发展呈现的新特点,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复杂、更严峻的挑战。具体体现为:

1.1.网络信息集散多变性特点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多变性环境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思想是意识活动的结果。因此,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思想总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新媒体环境下,“人人持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是自媒体,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传播环境呈现出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表达诉求。网络信息观点集散性呈扩大化趋势,信息量,或观点数量,都大大激增;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正面信息,流言、谣言、假新闻等负面信息,在网上“灌水”“拍砖”,影响社会舆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发展呈现出扩大化趋势的集散性特点,由此相应地也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多变性环境。

1.2网民心理隐匿性形成特点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非理性环境的挑战

非理性是指对问题缺乏理性思考的思想表现。网民在网络中具有隐匿性,且他们的身份经常交替转换,因此,与传统的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传播环境相比较,传播者、受众在网络传播格局中的心理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也可以说是种非理性心理。并且,“数字化”“虚拟化”的特征,创造了广裹的虚拟空间和延伸的时间维度,传统的获取信息、自我表现、获取认同等心理在网络传播中仍然存在,个性表现、追求前卫、恶俗狂欢等心理在网络环境中也被最大程度的放大。人格虚拟心理使得网民的网络人际传播比在现实社会中更活跃、普遍和宽泛,各种观念在网上集合、交汇、碰撞,成为“意见市场”,网民意见不断放大,甚至出现舆论一边倒的极化现象,直至网民情感发酵性,引致社会行动。由此,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非理性环境。

1.3传播载体快速更新及高效整合特点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迭不定的传播环境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载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更新及高效整合特点,最典型的诸如微博客、网络站点及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的不断更新演进。博客的推广,打破了网络出版的限制,消除了中间环节,传播发起节点直达网民,曾经成为近年来增幅最大的言论载体。随后,2010年,微博火速蔓延,公众在传播过程中可以随时扮演信源、传者、受者等多重角色,微博成为了自媒体的典型代表。另外,可以在瞬间检索上百亿张网页的百度、谷歌等具有强大信息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相继出现,开辟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出现分众化趋势的各类网络站点亦抢眼地成为群体社会活动组织的新平台,并且随着网络技术提升而不断更新,呈现加快整合发展的趋势。由此,也导致了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迭不定的环境。

2.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及对策调整。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巨大。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效加以引导利用。

2.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拓宽宣传阵地

新媒体时代,新兴传媒手段迅猛崛起,思想政治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形式,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①搭建沟通新平台

新媒体以其迅速、灵活、便捷的优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它不仅能够更加方便、便捷地各种直观、生动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虚拟的传播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利用qq群、微博、论坛等工具及网络、有线电视、可移动媒介等现代传媒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建立起具有时代特点的信息交流平台。

②完善传播新渠道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纷纷兴办网站,许多网站又把多种媒介功能整合在同一平台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呈现融合趋势,形成跨媒体传播平台。它不仅传播文字、图片,而且传播音频、视频,可以十分方便地与手机、相机等数字化产品对接,迅速进行传播。因此,要运用新媒体这一平台特点及网络的数字化特性,来进行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③拓宽宣传新阵地

新媒体依托数字、网络技术等展现出信息容量大、信息资源丰富、传输快捷、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相对固定、覆盖面有限、影响力小的局面,极大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多种手段,掌握最新、最全面的信息,及时、主动、快速地传输积极、健康的思想和观念,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暂新的、广阔的理论与实践阵地。

2.2提高新媒体从业者及大众媒介素养,营造和谐环境

新媒体在改变了信息传播环境、新闻传播模式的同时,出现了虚假新闻、媚俗新闻、同质新闻等不良倾向问题。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信息真假的分辨能力弱化,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加快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成当务之急。

①提高学习传播的能力

通过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新媒体从业者及大众的新闻素养和新闻舆论意识,积极探索和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和贯彻力度;汇集民心民智,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纷繁的利益需求和复杂的社会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②提高批判的认知能力

新媒体时代,各种舆论思想充斥网站,各种讯息在快速传播。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下,媒介短时不完善的区分,受众正确判断力的缺乏,时常会出现诸如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判断力等问题。这就要求具备理性的批判思维,有逻辑地进行整合、梳理信息,增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从而,能真实、系统、深刻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③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新媒体从业者作为社会的信息载体,履行传递信息的义务,大众在阅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也无形成为信息传递的传播中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舆论环境。因此,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引导和谐舆论环境的自发生成,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2.3加强对新媒体引导监管,促进良性发展。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种种有利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激烈的文化冲突。政府主管部门要有效管理新媒体,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从而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①加强新媒体知识教育,提高效果

信息时代,要以现代化理念为先导,灵活运用传播技巧来开展工作,对于政治倾向性、社会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显十分重要。要充分巧妙利用新媒体优势,增强教育效果。结合实际特点开展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多渠道、多样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②加强管理制度建设,规范行为

严格条件,确保传播信息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建立健全严格的新媒体自我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信息审查过滤机制,规范电子邮件过滤系统,规范网络新闻报道,及时过滤不安全和不健康的信息。采用技术手段规范新媒体的运行,例如限制未成年人接触暴力信息等;建立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强化网络舆论安全。

③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基础

培养一支既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又具备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熟悉新媒体特点的政工队伍,从容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确保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网络传媒似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得的机遇,又使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下大力气研究运用网络,加强引导,强化调控,采取有力措施,才能发挥积极效应,遏制消极效应,并在网络的双重效应挑战中,把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陈菊平、成雯,新媒体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2010,[1];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李源潮部长为提高运用新媒体能力支招,2012, [2];

网络环境整治第5篇

2007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倡导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而要鼓励、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实现农民、政府、企业等农村社会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协同治理,就不能不提到社会资本概念。社会资本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他把社会资本理解为“对人们获取价值效益有着直接影响”的“非经济的社会关系”。继布尔迪厄之后,帕特南把社会资本进一步解释为社会组织的特征,“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信任、规范和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要素。信任是人际之间、社会组织之间的黏合剂,是促成社会之中分散和孤立的个体达成合作的一个必备因素;关系网络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处于同一个关系网络中的成员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趋向于合作;规范的意义在于“使成员们在相互之间的日常事务中获取的总体福利得以最大化”。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之中,社会资本是不可或缺的组织要素,它可以组织农村社会成员参与到环境治理过程之中,使政府、村民、企业等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树立信任,建立沟通网络和合作机制,实现更高和更广泛层次上的合作,弥补政府单向治理的缺陷,是更人性化和更灵活有效的辅助管理手段。四、农村环境治理中社会资本的功能社会资本在农村环境治理实践中发挥着如下几种功能:

社会整合功能

我国农村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这和我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特征有关。中国农村社会基本上是一种“熟人社会”,以血缘关系、熟人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基本的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当代农村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家族、亲属、熟人等关系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仍然是重要的关系网络基础,而其中潜在的信任、互惠是整合农村社会的重要因素,在农村社会的环境治理中是不可或缺的积极要素。

组织与协调功能

在农村社会的环境治理中,丰富的社会资本状况可以促进村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和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在环境博弈中的利益冲突,减少摩擦,弥补政府单向管理的不足。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自我组织和正式与非正式规范的凝聚,社会资本可以将分散的个体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进行共同的环境利益诉求;也可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环境利益冲突和摩擦。

规范功能

社会资本的规范要素的存在可以促使人们在遵守环境保护规则方面形成默契和互惠。尤其是非正式规范,在农村社会中起到相当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作用。这种农村社会中的“软”规则,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在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潜在影响下,依其对所处社会生存环境的理解而做出的行为选择。良好的规范状况意味着农村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信任感,对共同认同的潜在规范都能主动服从,自我约束。环境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很容易发生“公用地悲剧”现象。在缺乏正式的制度约束和国家强制力维护的状态下,社会资本恰恰可以填补这个空间。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调控手段,可以通过村民舆论、村风民俗的约束力,使违规的村民承担失去信用与声望、失去良好邻里关系和社会交往的风险,主动遵守环境规则。这种潜在的社会规范在村民自治状态下远比政府号召更具有效力。

促进沟通和参与的功能

政府和村民之间是否构筑起良好的关系网络和沟通平台,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良好的关系网络同时意味着沟通机制的畅通、多方参与、伙伴关系和高信任水平。政府是环境治理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和治理行为的决策者、组织者。政府在村民中的口碑与受信任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社会资本状况和信任环境。政府和村民之间是否建立了良好的环境利益协调机制、环境信息沟通网络对于农村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就普遍情况而言,我国农村社会村民与政府之间尚未形成良好关系网络和沟通、合作机制,政府的信任水平总体上不高,相应地政府的社会资本状况并不乐观。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政府的环境治理绩效。五、社会资本视野下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展望在2005年国务院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目前“环境治理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水平有待提高”等弊病,倡导从传统环境治理模式向现代模式跨越。这也开启了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利用社会资本,发挥社会资本功能的脚步。

1.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注意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防止社会资本流失。利用社会资本因素构建起农村社会的环境合作网络和参与机制,使环境治理从各自为政到形成“合力”,达到协同合作的效果。

2.培育农村社会的环保网络和环保组织,促进农村社会成员对环境治理的参与水平。政府应有意识地推进农村环保组织的发展,促进这些农村环保组织以合作的姿态发挥作用,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3.增进政府和农村社会各环境利益相关者就环境问题的沟通和合作,实现良性互动。要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果,就必须促使农村环境利益相关者彼此间形成一种关系密切、渠道畅通的沟通网络和横向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培育政府在农村社会中的信任环境,建立起良性互动的机制,实现农村环境的合作治理。

4.加强对农民环保价值观念的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向农民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观念,同时也应积极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增加农村环境治理过程的透明度。

网络环境整治第6篇

论文摘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把握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共同努力,既有个人的道德约束,又有社会的强制规范,同时加大对网络资源的把握,只有这样,一个洁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可能出现。唯其如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更富有成效。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形式,而且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精神世界。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互联网发展迅速,知识面拓宽,信息量扩大,这有助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网络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比如网上不良信息的泛滥对个体的道德发展起到反面导向作用。再比如,人们在缺乏道德约束的、虚拟的网络时空里的道德失范行为,必然导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网络道德矛盾的产生。“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关键是我们能否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构筑一个洁净的网上道德精神家园。培根在他的《论园艺》中谈到:“布置一个雅致的庭院,是人类最高尚的娱乐之一,是陶冶情操的绝妙方式。’那么我们如何构建一个雅致而健康的网络环境呢?在这里,我们将立足于网络资源,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提出建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既需要网络主体的的自身努力,也需要网络环境外部的管理和规范。同时,我们还应当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改造和开发,丰富正向的、积极的网络道德资源,减少负向的、消极的网络道德资源,以此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1.网络主体的自我改造与自我把握

马克思说:“关于环境和教育起变化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可见,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它说明一方面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过程。一句话,人在环境面前有主观能动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筑是由一个个网络主体共同完成的,只有切实提高每一个上网者的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有可能一片洁净的晴天。

1.1网络主体要自觉学习和掌握网络道德规范,培养网际德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并不在网络本身,而在使用网络的主体本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期望人们能在网上成为一个好的网民,必须要让他知道一个好网民的标准是什么,他应掌握并吸收什么样的网络道德规范。部分网民忽然置身于广阔的网络空间中,认为找到了自由翱翔的天空,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约束,不必履行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其实不然,人们的网络行为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的网络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应该是一致的。而社会的发展也应该是连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的建立和发展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合乎现实要求的道德规范,并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因此,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宣传力度的同时,必须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由于其操作性较差,更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上网者可以摆脱他人或舆论的要求和指责,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空间自由翱翔。在各种具有现实约束力的外在行为规范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上网者的随心所欲将会带来普遍的网际德性的缺失。这就要求网民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1.2网络主体要学会进行自我判断,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

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相比较,网络道德规范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不受时空限制进行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促成了网上信息的超地域传播,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因此网民必须学会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情境做出自己的道德思考、判断和选择。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耍进行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是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向人们灌输国家规定普遍性道德规范,并要求人们去遵守。在虚拟社会中,这些东西或多或少都有些模糊,因为在网络时代,价值更加多元化,思想观念更加丰富,人们可以通过更多更便利的渠道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者说,教育对象有着更广泛的可以供选择的教育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上网者如何痴迷于网络世界,一旦下了网,它还得生活在现实空问中,因而传统的道德教育还是有可取之处,甚至应该说是很重要,因为大量的网络道德问题其实都是现实问题的延伸。所以,假如现实空间是道德秩序良好的,人们都按照现实的积极的道德为人处世,那么我们可以设想网络世界也应该是蔚蓝洁净的。从这一角度来说,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

1.3网络技术人员的道德自律很重要

通过道德教育使一个社会成为一个有秩序的空间是我们人类的理想与之职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网络道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来说更加重视人的道德自律及网络主体的道德共建。随着互联网的从事这一行业的技术人员也日益增加,而这些人员往往容易走向犯罪,或者由于防范意识不强,或者管理不善,黑客往往会从他们那里获得由价值的信息,从而非法进人公司的电脑系统。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在美国发生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中,70%是内部人作案。我国公安机关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网络犯罪案件牵涉到内部人员。这就要求网络技术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玩火自焚。

2.网络环境的外部约束与管理

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环境,面对庞杂的网络资源,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加强自律固然重要,但是,对信息源头的治理与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

2.1从技术支持角度,加强网络监控

我们可采用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信息过滤软件、“防火墙”等先进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控制信息源头,杜绝负向的道德教育资源进人网民的视野,并对重要的机密性信息采取保密性措施,依法保证信息的安全,防止被篡改和破坏。假如一个国家利用高技术破坏或扰乱他国主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就足以使该国的指挥系统失灵,由此可见,从技术上加强网络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2.2政府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在一个近乎真空的网络世界中,立法是非常重要的制约机制,它树立了人们必须依之行事的准则,使人们由于畏惧受到惩罚而遵守之,由于惩罚越轨者、威慑非法之徒而是善良之辈安心,这样,社会才可以走向稳定和有秩序。法律带给我们有规则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才能听从内心的道德召唤,从而自由而规矩地为人处世。然而,互联网这一人类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创造之一,正在给我们带来一个弱规则和缺乏规则的环境。我们感到在获得的同时将失去一切,因为没有了必要的约束,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位网络空间制定规则已是非常紧迫的议程。由于网络传播环境与传统环境大不相同,传统的传播法规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所以世界上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对旧的传播法规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法规条例以保障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克服网络信息传播的负向影响。网络社会的活动涉及广泛的社会领域,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其中最普遍的、最突出的是社会信息关系,也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获取、共享、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有些是不需要法律调整的,有些未超出传统法律的调整范围;有些赋予传统法律关系新的内涵;有些是全新的社会关系,原有法律难以调整,需要制定新的法律规范。网络冲击所导致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势必对网络立法提出强烈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因此制定保障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对各类计算机信息网络提出相应的安全要求,对采用安全技术标准、安全产品的生产选择、玩络管理机构和网络安全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之行等做出规定,把行之有效采用安全技术和实施安全管理的原则规范化,并强制性地执行。这样,通过法律的手段,为网络空间撑起一片“有情天”。

2.3加强网络的安全机制建设

互联网虚拟社会的诸多不可控制因素导致了网络立法的艰难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复杂性。首先是网络信息施受双方合法性地位认定的复杂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教育者的合法性地位是确定的,很难想象一个贩卖自由化思潮的人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那怕是一席之地。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不仅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性地位,而且互联网固存的互动性也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地位不断地发生互换,角色的主导性优势弱化,加上互联网的远程性与间接性,导致对信息施受双方的合法性地位问题难以认定与控制,从而使网络空间中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的认定,成为当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其次是网络信息内容与传播方式的不可控性。各类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大量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网络用户的急剧增加和应用面的扩大,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害信息或不良不健康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内容与传播方式呈现着不可控性。为了削弱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数字化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的安全机制建设,提高网络的管理水平,促使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网络时代。

3.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信息背景,把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网络世界中其实有着大量可供利用德育资源。其中一些正向的德育资源本身就是良好网络环境组成部分,而且一些负向的德育资源可以通过管制来消除,也可以进行转化,使其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3.1充分开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宝库,运用权威网络的现有资源是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红色网站是正向德育资源的突出代表,但是我们发现目前对红色网站的浏览不够,网络主体认为其教育内容呆板,表现形式单调、枯燥,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对于红色网站这样的正向德育资源,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改进,使其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出其应发挥的作用。红色网站之所以不太受欢迎,主要是其保持浓重的说教色彩的老面孔,表现形式单一,内容呆板。因此我们必须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使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比如红色网站的名称宜采用中性的,政治色彩淡化一点;又比如把德育内容进行适当的移并和拆分,有计划地、系统地融人其它生活娱乐板块。网络资源的正向开发很重要,以公益广告为例,公益广告的宣传意图主要是为了推销观念,呼吁公众关注某一社会问题,以符合社会公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某种社会风范,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社会道德教育意义,网络公益广告可以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和覆盖面,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3.2积极而稳妥地处理负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

网络环境整治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随处可见。《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到2012年底,中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为18.1%,增幅超过整体网民增幅。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69.3%提升到74.5%。在这些网民当中大学生可以说是其中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功能、资源共享功能、联机保障功能、网络系统功能等。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对网络环境下高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网络信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技术发展是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在网络信息当中既有宣传社会主义政治优点的各种积极向上的信息,但是也存在大量的反动言论和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构建。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期,对一些反动信息和言论没有分辨的能力,容易受到这些言论的影响。另外网络信息当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对当学生生活价值观造成极坏的影响。

2、网络的虚拟性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影响

网络技术是一个虚拟的过程,使很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事情在网络当中可以做,这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无法全面了解上网人员的性别、年龄和性格,使这些上网的大学生心存侥幸,无所顾忌,说出很多不道德的话语和做出系列违法犯罪行为,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

3、网络成瘾容易引发大学生的人格障碍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当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网瘾问题,网瘾对大学生的学业和人格造成重要的影响。2011年底,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表明,在当今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有网瘾的比例达13.2%,另有13%的大学生存在网瘾倾向。这说明网络成瘾是高校教育中普片性的问题,在这些网瘾的大学生当中,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唯一组成部分,过分依赖网络而忽视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冷漠而缺乏人性。孤独、抑郁、焦虑与网络成瘾显著相关,网络成瘾的学生在网上网下似乎呈现出矛盾的人格特征,使一些极端思想滋生,造成了大学生的人格障碍。

三、网络环境下高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对思想政治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研究,为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与时俱进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信息技术建设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教授为主,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当中要充分的重视网络的作用,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是当代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交流沟通工具。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大力推动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学校内部的网站和公告栏大量的信息,供师生共享,使学校师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办学的方针政策和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网络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通过网络这一途径将思想政治的各种观点融入到学生头脑当中。

2、针对网络的各种影响,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分析网络所带来的冲击。掌握网络文化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去教育。积极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各种挑战,突破工作难点,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加大学生典型宣传,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学习科研、网上课外活动等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网络中能够体味到积极因素。努力打造功能齐全、栏目较多、内容丰富,融政策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专门思政网络平台,通过搜集网络舆情、开展网络监控,主题引导帖子,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发挥了网络传播的快捷和方便作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针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要对网瘾学生加强思想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形成良好习惯;注重亲情友情,加强情感交流;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业务活动;制定上网计划,控制上网时间;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

3、加强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网络环境当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展开离不开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技术引发的事情还要靠技术来解决,要高度重视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是高校各部门协作完成。因此高校应该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质较强的网络工作队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师生之间的要真诚、坦率,为了获取真实的学生思想状态信息,高校专门培养了一批政治立场正确、组织纪律严明的学生,负责网络监控和引导帖子,及时反映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为有效解决学生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样一方面为高校节省了人工费用,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其将来工作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双重的影响,在看到网络技术在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人格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建立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非常必要,高校应该在自身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信息技术建设;针对网络的各种影响,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佳惠,赵金辉,张硕.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66-167.

网络环境整治第8篇

关键词:网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策略

一、高职教育对网络的应用

(一)高职课堂教学形式交互化随着网络技术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不断运用,整个教学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这使得教学在形式以及课堂内容趋于交互性与多样性,有效的实现了课堂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比较常见,而受限于各方面因素,通常设计出来的场景过于单一,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难以实现的。而网络技术的运用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如果想要应用于课堂教学相匹配的情景内容,则只需要搜索不同的资源库就可以实现,如此一来,学生就拥有多种选择,相应的学习积极性也得以提升,教学效果也随之得到改良。

(二)教学课堂开放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由于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难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而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针对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高职教师只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就可以有效解决相应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层次划分,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如此绝大部分学生就可以有效掌握基本教学内容,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开放式的网络教学,能够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现,使整个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网络丰富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传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信息与资料来源所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大,往往都是通过传统媒介来获取,例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等,而这些媒介所包含的信息并不全面,其涵盖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是非常片面,但是,传统媒介在呈现相应信息时往往需要复杂的程序,难以做到及时更新,具有较长周期,无法将与时俱进的思想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因此,高职思想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背景下往往无法及时掌握到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这就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缺乏显著作用。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互联网得到普及,这一媒介可以快速、全面地实现各方资源的共享,通过网络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并且可以将信息在网络上,这使得信息的获取与共享不再受到过多限制。基于这一背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就可以快速获取到教育信息与资源,同时通过网络就可以对信息进行,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与相互学习,这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得到大幅度增强,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

2.网络扩展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传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方法,这种方法枯燥无味,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厌学情绪,而网络教育空间的扩展则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得到了有效改进,并且教育空间也更加广泛。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接受教育的形式比较被动,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想象力受到限制,只能够通过少部分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对于21世纪的高职学生而言,这显然并不适合,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情况普遍存在。而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则解决了这些问题。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超时空性,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途径更加丰富,时间也更加自由,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有利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此一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那么教育就可以达到理想效果。

3.网路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师生的交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处在较低的姿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是批评与指责,这往往使学生难以理性接受教育,出现抵触心理,及时认识错误也只是表面性的,实际上学生完全对所犯错误没有正确认识,最后也不会进行自我反省,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而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者,他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并不直接,而高职学生作为受教者,也可以以相同的姿态接受教育。基于这一背景, 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就更加有效。例如通过一些网络社交软件,教师与学生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热点与实事展开沟通,并自由地交流一些看法与见解,如此一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得到进一步改善,教师也可以更加容易开展教育工作,在日常的交流与沟通中潜移默化的向学生灌输教育理念,如此教育效果就可以得到增强,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二)网络环境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信息与标准垄断导致信息资源西方化网络资源所涵盖的信息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在全球网络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宣传社会主义国家的信息。根据调查,以因特网的总部美国为首的国家所提供的网络资源所占比例达到80%,网络上的相关协议与信息也根据英语标准化,如此对于非英语语种的国家以及社会这一先进文化而言,西方思潮将会对他们产生严重的威胁。在网络信息被垄断的情况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此控制着资源,并以自己的理念与方式,传播大量文化,通过网络对来对中国在内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入侵,逐步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进行腐蚀,如此一来,国家的稳定就将会受到影响,最终必将造成经济与文化的动荡。同理,现代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然而他们在甄别是非与判断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容易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进而影响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对社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2.高职学生容易在网络影响下产生不良思想行为网络环境也有好坏之分,良好的网络环境所传播信息与资源是健康积极的,通过这些信息的接收,人们的不良思想将会得到纠正,并在现实生活不断进取,努力奋斗,最终为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良的网络环境则充斥着现代社会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对于意志力不坚定的人而言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同时社会上也浮现出一些不良人士,他们通过网络误导当代学生,使其产生不良的思想行为,最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对不良网络环境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对这些影响产生的后果加以慎重考虑,并提出有效应对方法,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引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三、网络影响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网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为了应对网络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首先就要做好基础工作,即网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进行建设。高职院校应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加以充分利用,将校园网络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充分发挥出来,并基于校园网络,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便捷的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达到教育目的。其次,高职院校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在网站中应充分展现自身特色,加强宣传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如此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更具吸引力,并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高职思院校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开发,并充分应用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提高教育质量。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维护良好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健康,积极的资源与信息。

(二)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作为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要想开展好高职思政教育工作,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从业务知识基础、道德理论修养以及网络技术等各方面加强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培养,如此才能够促使其与网络时代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需要针对时展需求,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应根据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对相应的形式与方法及进行改进与补充。其次,还要针对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开展相关工作。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坚定意志,抵制不良诱惑,做到德才兼备,如此才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努力奋斗。此外,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面,高职院校应为思政教育者开展一系列培训工作,提高其实际工作操作水平,改善工作质量,最终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理念在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具有决定性的。因此,我们不仅需要重视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还需对学生在运用现代网络的理念与素养上加以大力培养。首先,教育者应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引导与帮助,促使其在网络中引入现实社会中正确的道德观念,如此学生才能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对虚拟网络中的事物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避免产生不良的思想与行为。其次,还要重视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提升。网络环境复杂多变,教育者应不断培养学生对不同信息的甄别能力,促使其能够理性的分析问题,如此才能够使高职学生的免疫力得到提高。结语综上所述,现阶段在网络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不断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可.手机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信息化研究,2011,(1):76-78.

[2]曹静.网络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对策[J].科学时代,2013,(14):82.

[3]杨子祥.浅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背景下的影响和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4,(23):51.